中國共產黨對民國<南京憲法>的貢獻
1)
曾 建 元 (臺灣 中華大學)
Ⅰ. 前 言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南京憲法>
的主流見解舉隅
Ⅲ. 民國憲政發展與政治協商會議之 召開
Ⅳ. 共產黨在政協中的憲政主張
Ⅴ. <南京憲法>的誕生
Ⅵ. 小 結
Ⅰ. 前 言
辛亥百年, 對臺灣海峽兩岸有其不同的歷史意義.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 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的一座豐碑, 它終結了封建 帝制, 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 為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建立中華 人民共和國創造了歷史的條件,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自視是中華民國的超 越.
對臺灣而言, 辛亥百年則是中華民國的建國百年. 一百年前, 臺灣尚屬於 日本帝國殖民地, 臺灣人民並未參與中華民國的建國, 但中華民國卻在歷史 的安排下, 被異體移殖到了臺灣. 中華民國法制在中國大陸僅具有法制史的 意義和價值, 卻是臺灣現實活生生存在的法律秩序.
本文所要討論的主題是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的最後一部憲法, 於一九四
*宣讀於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港澳臺法研究中心暨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二零一一年 十月二十九日上午假該院明理樓模擬法庭主辦之<兩岸四地公法發展新課題>學術 研討會第一單元<憲法歷史與憲政現實>, 感謝清大法學院聶鑫講師的評論.
七年元旦由國民政府公布,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
由於係由在南京市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所通過, 亦有學者簡稱之為<南京憲 法>, 以有別於一九二三年十月在北京由國會所通過
、
大總統曹錕所公布實 施的<中華民國憲法>. <南京憲法>雖然仍在臺灣有效施行, 但畢竟是以大 中國為範圍所設計者, 因而臺灣於展開民主化後, 迄今又以<憲法增修條 文>的文本形式對之修正了七次, 正因如此, <南京憲法>的完整面貌乃得 以<憲法>本文的形式被保留了來, 儘管當中的絕大多數條文已經為<憲法 增修條文>所凍結. 這部憲法在中國實施了兩年, 即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 立而於中國大陸喪失其規範實效, 卻奇蹟式地保存在臺灣海峽的另一邊, 就 像是中國法制史的憲法活化石一般, 把六十年前中國人對於憲政民主和和 平建國的理念和期望保存了起來, 除非中國人認為當前中國共產黨黨國體 制是中國憲政民主發展的終結, 是最適合於中國人的憲政選擇, 否則, 六十 年前在中國可能算是早夭的這一部憲法背後所透露的憲政思考, 即可能因 為某些歷史條件的真正成熟, 而有了在現實上予以借鑑的價值.但本文並無意揄揚該部憲法, 畢竟受到中國人民的唾棄, 是在它身上曾經 發生過的一段事實,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四日, 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 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 對中華民國政府提出包括“廢除偽憲法
、
偽法統”的八項和平談判條件(毛澤東, 1991: 1389), 二月二十八日, 發出<關於廢除 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 宣告「在無產階級領 導的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下, 國民黨的六法全書應該廢除.
人民的司法工作, 不能再以國民黨的六法全書為依據, 而應該以人民的新的 法律作依據」, 同年四月一日, 華北人民政府則根據共產黨上述指示, 發布
<為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及一切反動法律訓令>(許崇德, 2003: 25-26),
<南京憲法>在中國大陸的效力也就隨著中華民國的鼎覆而終止; 在臺灣, 它又被人認為是臺灣無法發展成為正常國家體制的一個鐵的牢籠, 前總統 李登輝即指出, 以「中華民國」為名的臺灣, 是臺灣歷史演進形成的特定場 所, 也是臺灣人自歷史承擔的不可逃避的生存空間, 關於這一點, 臺灣人有 其悲哀(李登輝, 2005: 56). 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是, 中國共產黨對於<南京 憲法>的貢獻, 換言之, 就是共產黨在<南京憲法>制定過程當中所發生的
作用. 雖然共產黨最終並沒有參與中華民國的制憲, 並且也對它給予了徹底 的否定. 溫故而知新, 或許兩岸能在其中找到共同的憲政價值也說不定.
由於寫作時間倉促, 本文格式不備與論理粗疏之處, 還待方家指正與海 涵.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南京憲法>的 主流見解舉隅
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學界主流, 對於<南京憲法>的認識與評價如何, 本文限於學力, 無法窮舉, 僅能就手邊文獻, 信手拈來, 略窺一豹.
許崇德於所主編之
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憲法
一書認為<南京憲法>基本上是一九三六年<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五五憲草>)的內容, 總統是權 力的中心, 因總統平日握有各種大權, 有緊急權, 又有行政院
、
司法院和考 試院正副院長及各部會首長的提名或任命權, 卻不向任何機關負責. 而雖然 行政、
立法關係互相制衡, 但因兩院都在國民黨控制之下, 總統又處於五院 之上, 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也就毫無意義. 許崇德肯定有關人民自由權利的 規定, <南京憲法>較之<五五憲草>有所改善, 如「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之 前加寫「無分男女、
宗教、
種族、
階級、
黨派」等, 還增寫了人民的工作 權與生存權保障, 並且刪去了<五五憲草>每一項基本權利條款中的「非依 法律不得限制」之字樣, 彰顯了基本權利憲法直接保障的精神, 但因<南京 憲法>存在著作為憲法組成部份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因此它在實 際上限制和剝奪了革命人士和進步人士的權利和自由.(許崇德主編, 1989:92) 許崇德在一生扛鼎之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
一書中, 則指<南京憲 法>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反人民憲法, 他評價該憲法的政治體制在形式上 是‘五權分立’的議會制政府, 但“憲法規定了總統擁有強大而廣泛的權力. 行 政、
立法、
司法、
考試、
監察五院均聽命於總統. 所以它實際上是實行總 統獨裁制. 當時的輿論用‘人民無權, 獨夫專權’來概括它, 是頗為恰當的.”(許崇德, 2003: 15)
張晉藩主編的
中國法律史
一書, 則對於<南京憲法>內容做了詳盡的介 紹, 但認為該部憲法的主要意義是“國民黨期望它能對提高自身的號召力和 凝聚力產生積極作用”, 即以實施憲政、
還政於民的方式, 改變形象, 以因 應在內戰中政治號召的需要. 在共產黨和中國民主同盟杯葛的情況下, 制憲 國大的民主正當性乃存在極大的缺陷, 因而該憲法的政治意義遠高於法律 價值. (張晉藩主編, 1995: 574)胡華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
, 則批評<南京憲法>完全違背了政治協商 會議決議的原則, “關於人民的權利, 雖然不得不在形式上寫幾條, 但又規 定了總統隨時得以法律限制人民的權利, 這就是說蔣介石可以隨時破壞人 民的權利.” (胡華, 2009: 237)近期出版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所著
中國共產黨歷史
一書, 可能較具 體而具有代表性地反映了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南京憲法>的看法. 該 書同樣肯定<南京憲法>較之<五五憲草>有所進步, 如在人民自由權利方 面, 肯定取消了<五五憲草>中對於人民每項基本權利所附加的「非依法律 不得限制」的條文, 在行政與立法關係上, 認為<南京憲法>基本保證了立 法的控制地位, 對於總統的權力也作了較多的限制, 如總統頒布法律、
發布 命令, 須經立法院通過或追認; 總統依法宣布戒嚴, 須經立法院通過或追認, 而立法院認為有必要時, 得決議移請戒嚴. 該書認為<南京憲法>在條文體 現了一定的民主原則, 但因從根本上代表和維護大地主、
大資產階級的利 益, 只能成為國民黨一黨專政和蔣介石個人獨裁的裝飾品, 而且由於是在內 戰進行中, 以及主要民主力量共產黨和民主同盟缺席制憲國大的背景下產 生, 因此只能是‘有名無實’.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2011: 725)大體而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南京憲法>的主流見解, 是認為其內容 帶有總統獨裁的色彩, 人權之憲法保障有其進步性, 但<憲法>第二十三條 的人權限制事由則過於空泛. 然對於<南京憲法>的批判, 主要則是著力於 其一黨制憲下所導致的階級性和黨派性, 在憲法法理和規範體系邏輯上展 開的法學批評或論述, 則除少數青年學者如聶鑫有所觸及外(聶鑫, 2008), 一般並不多見, 並未給予重視.
Ⅲ. 民國憲政發展與政治協商會議之召開
<南京憲法>脫胎自<政治協商會議憲草>, 要瞭解共產黨對於<南京憲 法>的貢獻, 得要從政治協商會議說起.
中國國民黨在一九二三年改組之後, 即依顧問鮑羅廷(Mikhail Marko- vich Borodin)的建議, 採行民主集權制的黨國組織原則和權力架構, 孫中 山並為國民黨之建國方略, 於<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訂下軍政
、
訓政、
憲 政三個程序, 軍政為以武力革命階段, 目的在掃除反革命勢力; 而平定政局 後, 即進行訓政, 訓政由國民黨以黨治國、
以黨領政, 目的在建立地方自治 之制度基礎, 訓練人民行使政權; 待全國過半數省縣實施地方自治, 即召開 制憲國民大會, 通過民主憲法, 依憲法選舉產生各級民意機關和民選政府, 終於還政於民.一九二六年, 國民政府於廣州誓師北伐, 次第平定各路割據地方政權, 展 開軍政, 次年則與共產黨決裂, 展開清黨分共, 一九二八年國民政府平定全 國, 在短暫的中原大戰平息之後, 於一九三一年召開國民會議, 通過<訓政 時期約法>, 實施訓政. 國民黨的建國方略, 既強調黨治, 且奉建國三程序 為圭臬, 自然難與其他政黨分享政權, 甚至容許其他建國方略的想像.
共產黨標舉馬克思列寧主義, 與國民黨相較, 更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 主義共和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之嫡傳, 同樣主張以黨建國與以黨治國, 與國民 黨黨國之關係乃如同水火, 實難相容. 共產黨一九三一年於江西建立中華蘇 維埃共和國, 更為國民政府目為叛亂, 發動所謂剿匪之役, 意欲消滅, 乃有 國民革命軍追擊紅軍長征, 直到一九三六年共產黨成功游說西北剿匪副總 司令張學良對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行政院長蔣中正發動兵諫, 國共雙方始 同意停戰, 共同締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一致對外抗日.
中華民國制憲始自民國初年國會於北平天壇之籌議, 一九一三年十月三 十一日制憲會議通過<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世稱‘天壇憲草’, 但因袁世凱解
散國會竊國, 而後國會歷經多次更迭改組, 直到一九二三年曹錕擔任大總統 時, 始以<天壇憲草>為藍本通過<中華民國憲法>(曹錕憲法), 惟該憲法因 曹錕政府垮臺而遭後繼者所廢置.
一九三五年十月, 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於一九三六年召 開國民大會進行制憲, 十二月, 國民政府確定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召 開國民大會, 乃於一九三六年五月公布立法院所通過之<五五憲草>, <五 五憲草>雖然受蘇俄憲法影響而採行民主集中制雜糅五院的憲政制度設計, 但在整體架構和其餘的基本人權和中央與地方關係等規定內容, 仍是仿照
<曹錕憲法>而來, <五五憲草>又為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的<中 華民國憲法>(南京憲法)的前身, 雷震即稱<曹錕憲法>為<南京憲法>的骨 骼, 而<曹錕憲法>實脫胎自<天壇憲草>(雷震, 2010: 65-66), 故而<南京 憲法>可以說是辛亥革命後中國憲政發展的一個結晶.
國民政府於一九三六年七月公布<國民大會組織法>及<國民大會代表選 舉法>, 準備選舉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法>規定, 國大代 表之選舉分為區域選舉
、
職業選舉、
特種選舉(淪入滿洲國統治之遼寧、
吉 林、
黑龍江、
熱河各省、
及僑民、
軍隊及蒙古、
西藏). 區域代表和職業代 表的候選人, 分別由各縣之鄉長、
鎮長、
坊長和機關職員推選, 最後由國民 政府指定,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則為當然代表. 時由於中日關係 緊張, 華北河北、
山東、
山西、
察哈爾、
綏遠五省防共自治, 該地區之國大 代表未能及時選出.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日, 國民黨五屆第三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議決國大 於該年十一月十二日召開. 四月, 立法院修正<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法>, 取 消國民政府指定選舉候選人之辦法, 並增設指定代表二百四十席, 再將國民 黨候補中執委
、
監委全納入當然代表. 夏天, 除華北五省, 其餘各地國代選 舉均已完成, 此為中華民國建國後首次全國性選舉. 七月七日, 蘆溝橋事變 導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國民政府乃不得不推遲制憲國大之召開. 一九三八 年, 國民政府為因應抗戰, 團結全國, 成立國民參政會, 次年, 國民參政會 成立憲政期成會, 就<五五憲草>和制憲問題進行研究.一九四三年九月, 中國國民黨五屆十一中全會議決通過<關於實施憲政之
決議案>, 將於戰爭結束後一年內恢復召開制憲國大. 十月五日, 延安共產 黨機關報
解放日報
發表社論 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 , 要求蔣中正“誠意實行真正民主自由的憲政, 廢除‘一個黨, 一個主義, 一 個領袖’的法西斯獨裁統治, 並在抗戰期內召集真正民意選舉的國民大會.”十一月, 國防最高委員會成立憲政實施協進會, 就<五五憲草>和制憲問題 再行研究.
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二日, 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於延安發表 關 於憲政與團結問題 演說, 指出中國欲實施憲政, 必須先實行憲政的三個先 決條件, 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 二是開放黨禁; 三是實行地方自治, 而 關於憲法本身, 共產黨主張以革命的三民主義來建設中國, 其內容至少應包 括: 承認革命民權, 其為一般平民所共有, 非少數人所得而私的民權; 承認 直接民權, 其為自下而上的民主集中制的新式代議制度; 須承認中國境內的 民族自決權; 須承認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 由鄉
、
縣到省, 省得自定不與 國憲牴觸的省憲, 自選省級政府; 承認建設之首要在民生. 其次, 共產黨則 主張全面改選制憲國大代表, 因為抗戰前的選舉完全違背了普遍、
直接、
平等和不記名投票的選舉原則; 第三, 共產黨主張在抗戰期間召開國大, 實 施憲政, 其並相信, 如果執政的國民黨有決心和誠意, 一切問題皆將迎刃而 解. (李炳南, 1993: 12-15)一九四四年九月四日, 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以電報訓令黨籍國民參政員 林祖涵在國民參政會提出召開國是會議之主張, 十五日, 林祖涵在國民參政 會第三屆第三次會議所做 關於國共談判的報告 中, 正式建請國民政府召 開國是會議與組織聯合政府, 林祖涵認為, 團結國力對抗日本的最好方法, 就是國民黨立即結束一黨統治的局面, 組織各抗日黨派聯合政府. (張學 仁
、
陳寧生主編, 2002: 204; 李炳南, 1993: 17-18)一九四五年元旦, 國民政府主席兼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發表新年文告, 宣布 只要“一俟我們軍事形勢穩定, 反攻基礎確立, 最後勝利更有把握的時候, 就要及時召開國民大會, 不必再待戰爭結束以後”, 稍後共產黨中央主席毛 澤東則通過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赫爾利(Patrick Jay Hurley)向蔣中正提 出召開黨派會議作為國是會議預備會議的提議, 獲得同意, 國共兩黨乃就此
展開談判. 三月一日, 蔣中正以會長身分在國民參政會憲政實施協進會第五 次全體會議上發表演說, 於重申召集國民大會之餘, 並對聯合政府問題表達 立場, 謂國民政府是準備容納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其他黨派與全國無黨無派 的有志之士參加政府; 但在國民大會召集之前, 政府不能違反<國民政府建 國大綱>, 結束訓政, 將政治上的責任和最後決定權移交於各黨各派, 造成 一種不負責任的與理論事實兩不容許的局面, 明顯地不願處理聯合政府的 問題, 而認為還政於民的問題應於實施憲政之後處理. 五月十七日, 國民黨 第六屆全國黨代表大會決議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國民大會, 共 產黨則對國民政府的擅斷表示了抗議. (李炳南, 1993: 22-34)
八月十五日, 中國民主同盟發出<在抗戰中的緊急呼籲>, 提出“民主統 一
、
和平建國”主張, 當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抗戰結束. 二十五日, 共產 黨發表<關於目前時局的宣言>, 提出“和平、
民主、
團結”三大訴求, 要求 召開國是會議、
商討抗戰後各項重大問題、
制定民主施政綱領, 結束訓 政、
成立舉國一致之國民政府, 以及籌備自由的國民大會代表普選. 共產黨 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乃應蔣中正邀請率同周恩來與黨祕書長王若飛親赴 重慶市進行兩黨談判, 雙方於十月十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 就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達成共識, 同意在和平、
民主、
團結、
統一的基 礎上, 共同建設獨立、
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 徹底實現三民主義, 雙方又同 認政治民主化、
軍隊國家化及黨派平等合法為達到和平建國必由之途徑, 同意由國民政府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討論和平建國方案及召開國民大會各 項問題; 政府應保障人民基本自由, 依此原則檢討既有法令; 積極推行地方 自治, 實行自下而上的普選, 惟雙方對於國民大會代表是否重選、
國民大會 何時召開以及<五五憲草>是否修改存在歧見, 但同意交由政協解決. 共產 黨暫時收下組織聯合政府的要求, 被認為是對國民政府的讓步, 而國民政府 的讓步, 則是同意共產黨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十二師的兵力, 且如果能接受政 令與軍令, 未來亦不排除由其占有一席聯時省主席. (張學仁、
陳寧生主編, 2002: 206-207; Jay Taylor, 2010: 423-424)共產黨於十二月向國民政府提出在政協召開前無條件停止內戰的建議, 經過協商, 雙方於次年一月十日簽訂停戰協定, 同時發布停戰令, 政協乃於
重慶國民政府大禮堂由蔣中正召開. 政協代表共三十八席, 國民黨八席
、
共 產黨七席、
民盟九席、
無黨派九席、
中國青年黨五席, 共產黨出席政協之 代表團成員, 有: 周恩來、
董必武、
王若飛、
葉劍英、
吳玉章、
陸定一、
鄧 穎超等人.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2011: 697-698)Ⅳ. 共產黨在政協中的憲政主張
蔣中正在政協開幕致詞上作出關於人民自由權利的四項承諾:
一
、
人民之自由: 人民享有身體, 信仰, 言論, 出版, 集會, 結社之自由, 現 行法令, 依此原則分別予以廢止或修正.二
、
政黨之合法地位: 各政黨在法律之前, 一律平等, 並得在法律範圍之內 公開活動.三
、
普選: 各地積極推行地方自治, 依法實行由下而上之普選.四
、
政治犯: 政治犯除漢奸及確有危害民國之行為者外, 分別予以釋放.共產黨則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領銜提出<和平 建國綱領草案>, 基本上不出<雙十會談紀要>的基本精神, 重申政治民主 化, 軍隊國家化, 及黨派平等合法為達到和平建國必由之途徑, 此外, 對於 人民權利之保障, 則特別要求“嚴禁司法及警察以外任何機關或個人有拘捕, 審訊及處罰人民之行為; 犯者應予懲處”; 在政治制度方面, 要求建立健全 之文官制度
、
確保司法權之統一與獨立, 不受政治干涉; 厲行監察制度, 嚴 懲貪污; 積極推行地方自治, 普選省縣(市)參議會與實行縣長民選、
保障邊 疆少數民族參政; 軍隊屬於國家, 軍黨分立, 軍民分治; 在外交政策上, 遵 守<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
<開羅會議宣言>(Cairo Declara -tion), <莫斯科四國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Four Nations on General Security)及<聯合國憲章>(United Nations Charter); 經濟及財 政方面, 凡有獨佔性之企業及私人資力所不能舉辦者劃歸國營, 其他企業一 概獎助人民經營、
防止官僚資本發展、
保障農民與勞工權益; 財政公開, 厲 行預算制度、
累進稅則; 教育及文化方面, 主張保障學術自由, 不以宗教信仰, 政治思想干涉學校行政; 廢止戰時實施之社團, 出版, 報紙, 通訊社, 電 影, 戲劇, 郵電檢查辦法, 扶助出版, 報紙, 通訊社, 戲劇, 電影事業之發展, 一切國營新聞機關與文化事業均確定為全國人民服務.
與中華民國制憲相關的政協議題方面, 關於制憲機關國民大會的問題, 共 產黨係由婦女部長鄧穎超代表發言, 認為一九三六年七月公布之<國民大會 組織法>及<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法>皆充斥著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精神, 特別 是<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法>第二條第四項國民政府指定代表
、
第二十五條東 北淪陷各省代表由國民政府指定, <國民大會組織法>第三條以國民黨中央 執監委與候補執監委為當然代表, 以及<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法>第十一條區 域代表候選人由地方首長聯合推選、
第十八條各省職業團體代表候選人由 各該團體機關職員推選之等等規定, 均非普選而非民主, 更者, 當時選舉產 生之國大代表就任最久者已十年, 不能反映真正民意, 故而國代應在民主的 基礎上以普選方式重新產生. 共產黨代表中央宣傳部長陸定一再補充發言 指出, 共產黨在解放區民選政府和民意機關選舉實行三三制, 即為照顧社會 各階層, 而要求共產黨黨員當選數目超過三分之一者, 應自動退讓至三分之 一以下, 相形之下, 國民黨卻以不民主的選舉法包辦國大席次超過半數, 著 實欠缺民主精神. 陸定一乃嚴正指出, 在中國一黨專政是辦不通的, 中國只 應實行多黨政治. 共產黨原來主張國大問題政治解決, 由各黨分配席次, 增 加名額, 來充實其民主正當性, 但因民盟章伯鈞堅持重選, 共產黨同情民盟, 乃改變立場. (李炳南, 1993: 216-220)關於憲法草案<五五憲草>, 共產黨則由四川省委員會書記吳玉章代表提 出四項制憲原則主張: 一
、
憲法應直接保障人民權利, 不應限制人民權利;二
、
<五五憲草>總統權力太大, 應予調整; 三、
中央與地方取均權主義原 則, 省為自治單位、
省長民選、
省得自訂省憲法; 四、
憲法上明白規定有關 軍事、
經濟、
文教各方面的民主政策. 吳玉章特別指出, <五五憲草>當中 對於人民權利規定“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乃十分不妥當, 因如此一來其乃意 味著普通法律可以限制人民權利. 對於中央政府體制, 則認為英、
美等先進 民主國家所行的國會制度經驗很可採取. 關於地方自治, 則指出“地方性質 的事情, 交付地方人士辦理才辦得好. 過去中央官吏到地方去, 往往對地方無多幫助, 甚至有時候還妨礙地方的發展.”(張學仁
、
陳寧生主編, 2002:210-211; 李炳南, 1993: 235-236) 國民黨原則上同意, 但堅持取消共產黨 解放區, 民盟代表中國民主救國會主席沈鈞儒則強調國民政府應承認中共 抗日的歷史性及中共設施及政治的進步性, 主張從法律上承認解放區. (張 學仁
、
陳寧生主編, 2002: 211; 張玉法, 1999: 341)政協在一月二十一日以後進入分組討論階段, 憲法草案組由制憲國民大 會代表莫德惠與中國青年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祕書長陳啟天共同召集, 通過 組織憲草審議委員會之提議, 關於憲政選擇, 共產黨和民盟立場相同, 主張 選舉
、
罷免、
創制、
複決四權由人民直接行使, 國民大會成為「全體選 民」的同義語; 總統權力應受到盡可能大的限制; 類似內閣制的行政院與 立法院的關係; 以及地方分權的聯邦式政體. 依該組歷經四次討論之成果, 政協據以而於一月二十五日一致通過了<憲草修改原則>十二條, 其內容略 為:一
、
全國選民行使選舉、
罷免、
創制、
複決四權, 謂之國民大會, 亦即無形 國大, 或散見在民間的國大; 在未實行總統普選之前, 總統由縣級、
省級及 中央議會合組選舉機關選舉之; 總統之罷免, 以選舉總統之同樣方式行之; 創 制、
複決兩權之行使, 另以法律定之; 第一次國民大會之召集, 由政治協商會 議協議之;二
、
立法院為最高立法機關, 由選民直接選舉之, 其職權相當於各民主之議 會;三
、
監察院為最高監察機關, 由各省級議會及各民族自治區議會選舉之, 其 職權為行使同意、
彈劾及監察權;四
、
司法院為最高法院, 不兼管司法行政, 由大法官若干名組織之, 大法官 由總統提名, 經監察院同意任命之, 各級法官須超出黨派之外;五
、
考試院採委員制, 由總統提名經監察院同意任命之, 考試委員超出於黨 派以外;六、
行政院: 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 行政院長由總統提名, 經立法院同意 任命之, 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 如立法院對行政院全體不信任時, 行政院或 辭職, 或提請總統解散立法院, 但同一行政院長不得再提請解散立法院;七
、
總統: 總統經行政院決議, 得依法發布緊急命令, 但須於一個月內報告 立法院; 總統召集各院院長會商, 不必明文規定;八
、
地方制度: 確定省為地方自治之最高單位; 省與中央權限之劃分, 依照 均權主義規定; 省長民選; 省得制定省憲, 但不得與國憲牴觸;九
、
人民權利義務: 凡民主國家人民應享受之自由權利, 均應受憲法之保 障,不受非法之侵犯; 關於人民自由, 如用法律規定, 須出之於自由保障之精神, 非以限制為目的; 工役應規定於自治法內, 不在憲法規定; 聚居一定地方之少 數民族, 應保障其自治權;十
、
選舉應列專章, 被選舉者年齡應為二十三歲;十一
、
憲法上規定基本國策章, 應包括國防、
外交、
國民經濟、
文化教育 各項目; 全國海陸空軍須超出於個人地方及黨派關係以外; 外交應本獨立自主 精神, 履行條約義務, 遵守<聯合國憲章>; 國民經濟應以民生主義為基本原 則; 文化教育應以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
民主精神與科學知能為基本原則, 普 及並提高一般人民之文化水準, 實行教育機會均等, 保障學術自由, 致力科學 發展.十二
、
憲法修改權屬於立法監察兩院聯席會議, 修改之條文, 應交選舉總統 之機關複決之. (李炳南, 1993: 247-251)毛澤東就政協之結論則傳話給負責調停國共軍事衝突的美國特使喬治 卡特萊特 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道: “中國的民主必須追隨美 國的道路.” (Jay Taylor, 2010: 448-449)
政協通過有關憲法問題的協議當晚, 周恩來即找了國家社會黨蔣勻田, 建 請該黨總祕書長張君勱草擬憲稿, 國民黨為避免共產黨杯葛, 亦有同樣意願 請求張君勱出面, 張君勱乃遂慨然應允承擔起草憲法的重責大任. (李炳南, 1993: 250-251)
政協最終則於一月三十一日通過<和平建國綱領>, 並決議於五月五日召 開制憲國大. 關於制憲國大之組成, 原本朝野在政協中之爭執在於既有國代 之民主正當性問題, 國民黨不願全面改選, 則依無黨籍國民參政員王雲五之 提議提出折衷案, 放棄國民黨之當然代表和指定代表, 保留選舉代表, 並新 增選舉代表和各政黨指定代表與政府遴選之社會賢達, 以充實其民意, 共產 黨一度主張該黨代表佔總席次四分之一, 國民黨則修正為新增代表佔四分 之一, 並將制憲程序改為四分之三以上席次的同意始可通過憲法, 意即使新 民意對於制憲擁有否決權. 而後政協則經國民大會組達成<國民大會問題協 議>, 決定於停止內戰
、
改組政府、
結束訓政及修正憲草完成後, 遂於當年 五月五日召開制憲國大. 三月十一日, 國民政府公布<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補 充條例>, 新增臺灣、
東北之區域及職業代表席次一百五十席, 原指定代表與當然代表取消, 其席次七百席改由各政黨及社會賢達推派, 其中共產黨佔 兩百席, 和國民黨協議各讓出十席予民盟. 在共產黨之堅持下, 非國民黨籍 代表席次則佔總席次二千零五十席之四分之一, 其目的則在使在野黨掌握 制憲之否決權. (王雲五, 1965: 177; ; 蔣匀田, 1976: 49; 李炳南, 1993:
272-276)
關於制憲, 則由國民政府成立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審議委員會對<政協 憲草修改原則>進行審議, 共產黨推舉周恩來
、
董必武、
吳玉章、
秦邦憲、
何敬恩出任委員, (荊知仁, 1985: 442)政協祕書長雷震則負責整理憲法條 文. 共產黨於二月一日發表<關於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指示>, 對政協決議表 示支持, 宣示: “中國革命的主要鬥爭形式, 目前已由武裝鬥爭轉變為非武 裝的群眾的與議會的鬥爭”, 但國民黨則不滿<政協憲草修改原則>破壞<五 五憲草>原理, 於三月召開第六屆第二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 立法院長孫 科、
國民參政會祕書長邵力子等出席政協代表成為眾矢之的, 蔣中正則為 之緩頰, 一方面要求全黨對政協協議“切不可作片面的觀察, 感情用事, 憑 幻想和主觀決定行動, 以至破壞整個的政策和終極目標”, 另一方面又稱政 協通過的憲草原則“有若干點實在與五權憲法的精神相違背”, “我決不會拋 棄五權憲法而不顧的”, 我們要“多方設法補救, 務使憲草內容能夠不違背五 權憲法和<建國大綱>的要旨”. 會議最後決議:一
、
制定憲法應以<國民政府建國大綱>為最基本之依據;二
、
國民大會應為有形之組織, 用集中開會之方式, 行使<國民政府建國大 綱>所規定之職權;三
、
立法院對行政院不應有同意權及不信任權, 行政院亦不該有提請解散 立法院權;四
、
監察院不應有同意權;五
、
省無須制定省憲.三月二十日至四月二日, 第四屆國民參政會議第二次會議召開, 蔣中正對 大會提交之政治報告稱政協會議不是制憲會議, 只有國民大會有此職權. 該 一報告表明國民政府保留了推翻政協協議的可能性. 共產黨因抗議國民黨
六屆二中全會決議修正<政協憲草修改原則>而拒絕出席國民參政會, (張 學仁
、
陳寧生主編, 2002: 211-214)身受黨內沉重壓力的孫科、
邵力子不得 已事前已向共產黨和民盟請求讓步, 張君勱給予峻拒, 共產黨則為顧全大 局, 反而對國民黨和民盟內部都做了說服的工作, 故而周恩來仍於三月二十 日憲草審議委員會上代表共產黨提出三點讓步, 以圖爭取國民黨黨內多數 支持政協決議:一
、
國民大會從無形還回到有形, 其組織與權力再行確定;二
、
同意取消立法院對行政院的不信任投票權和行政院對立法院的解散權, 但行政院仍須對立法院負責, 至於行政院對立法院如何負責和立法院如何 對行政院監督, 具體辦法再行確定;三
、
省憲改為自治法, 具體內容再行研究.周恩來的柔軟身段和勇於任事, 為國民黨解其內部之危, 排除其黨內「食 孫不化」者所造成的障礙, 事實上, 對恢復依政協憲草進行制憲的進程有極 大的貢獻(雷震, 2010a: 98-99; 張學仁
、
陳寧生主編, 2002: 214-215), 可 惜的是, 周恩來也同樣面臨了來自同黨中央的壓力. 三月十八日, 毛澤東即 已電令周恩來撤銷讓步, 堅持<政協憲草修改原則>, 中共中央發言人亦發 表談話指出, 中共將「絕不動搖地堅持政治協商會議一切決議, 特別是憲法 原則決議, 必須百分之百實現, 反對有任何修改」. 四月十九日, 憲草審議 委員會完成<政協憲草>, 二十一日, 由於國民黨不同意給予共產黨和民盟 在改組後之國民政府委員會中擁有否決權之三分之一席次, 以及為表達對 於國民黨推翻<政協憲草修改原則>的不滿, 共產黨由政協代表團團長陜甘 寧邊區政府祕書長李維漢代表宣布拒絕提出國民政府委員名單, 並對雷震 所整理之<政協憲草>條文一概採保留態度. (張學仁、
陳寧生主編, 2002:215)
由於國共兩黨於政府改組及憲法原則各有堅持, 互不讓步, 共產黨亦拒絕 交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及陸軍新編第四軍軍權歸國民政府納入整編,
<和平建國綱領>關於善後經濟
、
軍隊整編等政策主張乃無法落實, 但其關 於政治民主化、
軍隊國家化、
黨派平等合法、
地方自治、
人民基本權利與 基本國策等主張, 則皆為<政協憲草>所接納.Ⅴ. <南京憲法>的誕生
根據政協協議, 制憲國大原定於五月五日在南京國民大會堂召開, 然後根 據政協憲草審議委員會所擬定的憲法草案制定<中華民國憲法>而實施之, 但因國共雙方於東北和華北軍事衝突不斷, 對於政府改組後關於國民政府 委員席次比例
、
行政院是否納入改組範圍以及軍隊整編與解放區之地方政 權改制等問題之歧見尤未能解決, 政協綜合小組遂於四月二十四日在張君 勱的提議下決議延期國大之召開至改組國民政府而成立聯合政府之後, 但 仍有默契在年底完成制憲. 蔣中正擔心國共間之爭端恐怕影響制憲進程, 更 根本原因則是其人自恃擁有國民革命軍大軍, 大可以武力統一中國, 而可不 必理會共產黨, 卻不曾估計到共產黨紅軍強韌的纏鬥力與反撲力, 乃遂於七 月四日經國防最高委員會片面決定, 宣布於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制憲國大, 並 聲明屆時如有一部份黨派不參加, 會議仍如期舉行. 民盟與共產黨自然先後 對此表達了嚴正的抗議. 九月, 國民革命軍分三路進攻共產黨解放區政治軍 事重心察哈爾省張家口廳, 周恩來代表共產黨發表聲明, 警告國民政府如不 立即停止對張家口及其周圍的一切軍事行動, 共產黨將不能不認為國民政 府業已公然宣布全面破裂, 並且已經放棄政治解決的方針, 因此而造成的一 切嚴重後果, 當然全部責任應均由國民政府方面負責. 十月二日, 蔣中正要 求共產黨提出國民政府委員名單並限期將所屬軍隊開入劃定駐地, 始同意 停戰, 九月, 周恩來聲明, 要求國民政府立即停止進攻張家口, 而仍堅持既 有關於政府改組和制憲之立場, 十月十一日, 國民革命軍攻占張家口, 次日, 國民政府再次重申於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制憲國大, 十六日, 蔣中正要求共產 黨接受張家口軍事占領的既成事實, 並表示只有共產黨宣布參加制憲國大 並提交國代名單, 才同意下令停止軍事衝突. 二十二日, 政協綜合小組召開 談話會, 商討制憲與停戰事宜, 由民盟秘書長梁漱溟提出之和平方案, 遭共 產黨拒絕, 梁漱溟被迫辭去民盟祕書長職務, 共產黨與民盟至此乃展現決心對制憲杯葛到底, 共同拒絕提出政黨之制憲國大代表名單, 國民政府在十一 月十二日起等待共產黨與民盟回心轉意三日未果, 終於在十一月十五日假 南京市國民大會堂召開制憲國民大會, 中國民主社會黨則於次日脫離民盟 參與制憲. (雷震, 2011: 38-70;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2011: 697-698, 724-727; 張玉法, 1999: 343-344; 張學仁
、
陳寧生主編, 2002: 216-219)由於制憲在即, 蔣中正於十一月二日指令國防委員會祕書長王寵惠
、
<五 五憲草>初稿起草人吳經熊、
政協祕書長雷震等人, 就雷震四月於憲草審議 委員會整理的憲草初稿「根據現在政治形勢之發展」進行定稿, 蔣中正刪 去了民族自治區和地方涉外經濟事權條文, 其餘則因不欲蒙上違背政協協 議和一黨制憲的惡名, 而力排黨內眾議, 維持了<政協憲草>的精神. (雷震, 2011: 88-95; 張學仁、
陳寧生主編, 2002: 220-221)起草<南京憲法>的新任民社黨組織委員會主席張君勱本人參與了立法院 的憲草審議委員會, 審議國民政府命王寵惠等人整理而提出之<五五憲草修 正草案訂正稿>, 但卻未出席制憲國大. 蓋張君勱曾經在國民參政員任內被 國民政府軟禁於汪山三年, 對於蔣中正推動制憲的誠意感到懷疑, 銜恨亦 深. 張君勱是一個真正的自由主義憲法學者, 他對於國民黨之黨國體制相當 反感, 終其一生, 在因國共內戰而流亡海外後, 乃不願再返回中華民國. 基 於同一政治哲學立場, 他對於共產黨黨國亦不盲從.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 他 曾經在
再生
雜誌上發表一封給毛澤東的公開信, 要毛澤東交出軍隊、
取 消特區組織、
軍隊應屬於國家、
不可使軍隊與特殊主義馬克思主義發生聯 繫等等. 政協審議憲草時, 共產黨一切惟民盟國社黨的張君勱和羅隆基馬首 是瞻(雷震, 2011: 83-84, 130-131), 因為這兩人同樣側身反對黨, 於憲法 學政治學之專業素養皆相當精到, 為國共兩黨所敬重.<憲法>大體依照<政協憲草>之內容通過, 共產黨本即主張<憲法>應百 分之百依<政協憲草>之條文通過, 也以抗議國民黨修改<政協憲草>之內 容為理由之一, 退出了制憲過程. 但實際上, 共產黨在退出憲法審議之前, 即曾對<政協憲草>提出保留意見. <政協憲草>未定稿的部份, 主要屬第五 章「行政」, 特別是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的有效辦法. 國民黨反對完全引進 內閣制, 認為倒閣與解散國會對政治安定造成破壞, 因而提出折衷方案, 即
於第五十六條規定; 立法院得以決議移請行政院變更重要政策, 行政院對於 立法院之議決, 亦可移請其覆議, 立法院委員出席之三分之二如支持維持原 決議, 則行政院院長應予接受或辭職. 張君勱和羅隆基對此都表示接受, 因 其亦維持了有效的制衡關係. 未料, 共產黨反而對該條規定多方質疑, 始終 不肯同意, 但也未說明其理由. 深究其原因, 主要是共產黨要爭取其解放區 地方政府和民兵的維持問題, 欲以保留部份<政協憲草>條文作為談判之籌 碼.(雷震, 2011: 33-35) 共產黨退出制憲後, 國民黨為避免一黨制憲, 無形 中對於民社黨和青年黨關於維持<政協憲草>精神的制憲立場, 乃不得不予 大力尊重. 蔣中正為了避免<政協憲草修正案>於制憲國大遭到黨籍代表推 翻, 則向黨籍代表喊話: 「我們現在召開國民大會, 就是要用事實來打破共 產黨的宣傳, 使共產黨無法藉口, 使國際輿論明瞭本黨實行民主的真諦」, (張學仁
、
陳寧生主編, 2002: 222-223)缺席的共產黨, 竟因而發揮了更大的 影響力, 成為制憲國大落實<政協憲草>的最大推力與後盾.十二月二十五日, 制憲國大在<政協憲草>基礎上通過<中華民國憲法>, 國民政府於一九四七年元旦公布,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結束訓政, 開始行 憲, 次第辦理第一屆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之多黨自由選舉, 惟當年國共內戰 已經全面擴大, 因而<中華民國憲法>的效力自始即僅及於中華民國政府有 效統治之地區, 事實上亦僅有該一地區之人民選舉代表參與制憲. 儘管就全 中國而言, <南京憲法>與國民黨依其還政於民後重新建立的行憲政府之民 主正當性乃存在瑕庛, 就其內容而言, 仍不失為一立憲主義憲法. 曾經來華 調停國共內戰
、
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馬歇爾則承認<南京憲法>與<政協憲 草>“合理吻合”, 援引了孫中山三民主義遺教和<美國聯邦憲法>“民有、
民 治、
民享”之精神, 由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主持的美國駐中華 民國大使館亦形容其“合理”、
“健全”、
“大體民主且適合中國國情”. (Jay Taylor, 2010: 274)Ⅵ. 小 結
共產黨參與政協期間, 放棄對於民主集中制憲法理論的堅持, 而與擁護立 憲主義
、
主張權力分立的民主黨派站在一起, 宣告對國民政府改採議會鬥 爭與非武裝群眾鬥爭, 以具體的實力在關鍵時刻適時表態, 作為在野民主黨 派與國民政府談判周旋的後盾, 是政協得以成功達成制憲協議和相關原則 的重要因素. 共產黨亦參與了<政協憲草>之審議, <政協憲草>之內容, 皆 經其同意始得通過, 最後退出制憲, 原因並不在於<政協憲草>之內容, 而 在於政治與軍事衝突上的問題, 導致國共雙方徹底的決裂.<南京憲法>以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 並以副署制度牽制總統的權力, 總統雖可自由提名行政院長人選, 卻須經立法院多數之同意, 已根本削弱了 總統的法定權力地位. 以<南京憲法>為總統獨裁制的批評, 可能混雜了對 於蔣中正作為國民黨總裁的政治上影響力的判斷. 在此之外, <南京憲法>
針對國民黨黨國體制, 在黨派法律地位平等
、
軍隊國家化、
司法獨立等問 題上著力甚深, 對於基本人權的保障在文字上至為細膩, 都可見其時代的刻 痕和扭轉國民黨黨國遺害的用心與至誠. 共產黨對於當時中國憲政民主化 的主張, 究竟是否出自合乎時宜的審慎思考, 再共產黨如何面對這些當年的 思考和主張在當代中國的適用, 恐怕也還需要中國大陸的學界和黨政界更 多的對話和討論. 而中國大陸憲法學界對於<南京憲法>規範價值的評價, 教科書的書寫和論述, 恐怕也需要有更多的反省.<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2011, 中國共產黨歷史 第一卷(1921-1949) 上冊 (北京: 中 共黨史出版社, 二零一一年一月).
王雲五, 1965, 岫廬論國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
毛澤東, 1991,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關於時局的聲明 (毛澤東選集 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六月).
李炳南, 1993, 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 (臺北: 永業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二月十 日).
李登輝, 2005, 新時代臺灣人 (淡水: 財團法人群策會, 二零零五年四月).
胡華, 2009,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史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二零零九年九月).
荊知仁, 1984, 中國立憲史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
許崇德, 1989, 高等學校文科教材 -中國憲法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 九年四月).
許崇德, 2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二零零三年四月).
張玉法, 1999, 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 (臺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 八年七月).
張晉藩主編, 1995, 中國法律史 (北京: 法律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六月).
張學仁、陳寧生 主編, 2002, 二十世紀之中國憲政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二零零 二年六月).
雷震, 1989, 雷震專論集 -制憲述要 (臺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一九八九年九 月十五日).
雷震, 2010, 中華民國制憲史 -制憲的歷史軌跡(1912-1945) (板橋: 財團法人自由 思想學術基金會, 民國九十九年一月).
雷震, 2010a, 中華民國制憲史 -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 (板橋: 財團法人自由思想 學術基金會, 民國九十九年四月).
雷震, 2011, 中華民國制憲史 -制憲國民大會 (新北: 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 民國一百年九月).
聶鑫, 2008, 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淺議 (法學雜誌 總第一百七十四期, 北京, 二 零零八年第三期).
蔣匀田, 1976, 中國近代史轉捩點 (香港: 友聯出版社,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
Taylor, Jay(陶涵), 2010, 林添貴 譯,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下) (臺北: 時報文 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三月二十九日).
(Abstract)
The provisions of the current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is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revision of the 1925 Draft Constitution is ratified by the Constituent National Assembly in 1946.Althoug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jected to attend the Constituent National Assembly, actually, it made many claims about the revision of the 1925 Draft Constitution in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nd relied upon it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forces to support the manuscript and ideas of Carsun Chang,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allies of the Koumingtang’s opposstion parties.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tally preserves all ideals of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about constitutionalism and peaceful founding after the World War II.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not only to reveal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onstitutional claim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t also to remind and ask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at it should lea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return to constitutionalism as what it had claimed.
(한글요약)
民國<南京憲法>에 대한 중국공산당의 공헌
정 지앤위안 (曾建元)
현행 <중화민국헌법(中華民國憲法)> 본문은 정치협상회의(政治協商 會議)의 결의에 따라 수정된 <오오헌초(五五憲草)>에 근거하여 1946 년 제헌국민대회(制憲國民大會)에서 통과되었다.
중국공산당은 비록 제헌국민대회 참가를 거부하였으나 실제로는 정 치협상회의중 이 헌법 초안의 수정에 대하여 여러 가지 주장을 제기하 고 정치적 군사적 실력으로 장군매의 주장과 견해를 지지하여 야당 쪽 에서 중국국민당에 가장 중요한 동맹자로 다투었다.
<중화민국헌법>은 항전후 중국 조야에서 입헌민주와 화평건국의 이 념에 대하여 결론이 유보되었다. 본고에서는 중국공산당의 개헌 주장 이 <중화민국헌법>에 미친 영향을 규명하고, 중국공산당이 중화인민 공화국의 정치 체제 개혁을 이끌었음과 일찍이 지키려고 했던 입헌주 의로 회귀해야 할 것임을 밝히고자 하였다.
주제어: 중화민국헌법, 중국공산당, 정치협상회의, 제헌국민대회, 입헌주의 關鍵詞: 中華民國憲法, 中國共產黨, 政治協商會議, 制憲國民大會, 立憲主義 Keywords: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onstituent National Assembly, Constitutionalism
(원고접수: 2012년 9월 23일, 심사완료: 12월 14일, 심사결과 통보: 12월 15일, 수 정원고 접수: 12월 일, 게재 확정: 12월 26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