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謙 少儀外傳 中的童蒙教育思想
王 曉 薇․李 鵬 (中國 河北大學)
Ⅰ. 序言
Ⅱ. 少儀外傳簡要介紹
Ⅲ. 少儀外傳教育內容解析
Ⅳ. 少儀外傳所倡導的教育方式和內涵
Ⅴ. 少儀外傳教育思想中的消極因 素
Ⅵ. 結語
Ⅰ. 序言
自初期確立了“重文”的基本國策之後, 宋朝文化、教育等方面出現了高 度繁榮的局面. 作為整個教育根基的童蒙教育, 也隨之獲得全面發展.1) 南 宋都城杭州內外, “自有文武兩學, 宗學、京學、縣學以外, 其餘鄉校、家 塾、舍館、書會, 每一裏巷, 須一二所. 弦誦之聲, 往往相聞.”2) 宋代童蒙 教育的內容豐富, 涵蓋識字、經史、詩賦、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 還出現了 諸如
三字經、
百家姓、
神童詩
等影響深遠的童蒙教材. 兩宋的許多 學術大家, 如北宋司馬光、程頤、蘇軾, 南宋呂本中、呂祖謙、朱熹等, 也1) 宋代童蒙教育的相關論著, 參見周愚文, 宋代小學教育 (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 刊 1995年36期)和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 (臺灣師大書苑有限公司發行, 1996年 版), 郅美麗, 宋代童蒙教育研究 (南京師範大學 2004年碩士論文), 李暉, 簡論 宋代蒙學教育 (華中師範大學 2005年碩士論文), 張燁, 社會視角下的宋代童蒙教 育 (上海師範大學 2010年碩士論文)等.
都積極地投身到童蒙教學活動中. 這些學術大家視童蒙教育為實現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政治理想的起步, 重視有加, 甚至親自動手編寫童 蒙教育教材、讀物.3) 這些流傳下來的童蒙教育讀本, 為我們管窺宋代思想 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風貌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呂祖謙(1137—1181)為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與教育家, 與朱熹、張栻並 稱為“東南三賢”. 呂祖謙的理學和教育思想一直頗受學者關注, 相關研究成 果豐富. 然而其童蒙教育活動和思想, 似乎還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專門 性的研究成果寥寥.
少儀外傳
作為東萊先生為童蒙們特意編次而成的書 籍, 其在童蒙教育中的作用和價值, 也一直沒有被重視起來. 故筆者不揣淺 陋, 希望通過對呂祖謙
少儀外傳
這一童蒙讀本的內容加以概括, 並對其所 包含的教育理念和特色略加分析, 以補對呂氏童蒙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 且 能引起學界對
少儀外傳
一書的重視. 文中如有錯謬, 肯請方家指正.Ⅱ. 少儀外傳 簡要介紹
呂祖謙重視童蒙教育, 有一定的家學淵源. 宋史本傳上說呂祖謙學術“本 之家庭, 有中原文獻之傳.”4) 他的伯祖呂本中(1084—1145)文學、詩學成就 卓著, 對童蒙教育就頗為重視, 編訂了
童蒙訓
作為呂氏家塾訓課之本.
童蒙訓
重視兒童倫理道德教育, 對呂祖謙編撰
少儀外傳
有著很大影響.5)
少儀外傳
是呂祖謙從近七十種書中摘錄前人的嘉言善行編撰而成, 本名
3) 宋代童蒙教材和讀物, 按內容可分為倫理道德教育、識字教育、歷史教育、詩歌教 育、常識教育等五大類: 倫理道德類如朱熹, 小學、呂祖謙, 少儀外傳等; 識字 類如佚名, 百家姓、葛剛正, 重敘千字文 等; 歷史類如王令, 十七史蒙求、
胡寅, 敘古千文 等; 詩歌類如汪洙, 神童詩、謝枋得, 千家詩等; 常識類如 歐陽修, 州名急就章、方逢辰, 名物蒙求 等. 參見潘偉娜, 宋代新編童蒙讀物 初探 (四川大學 2005年碩士畢業論文).
4) 脫脫 等, 宋史 卷四三四, 呂祖謙傳 , p.12872.
5) 參見潘偉娜, 一部側重倫理道德教化的童蒙課本 -呂本中<童蒙訓>考析 (四川 大學學報 第2004年增刊).
帥初
, 後改為
辨志
, 最後取意
禮記·少儀
而定名“少儀”, 又因所包含的 內容廣泛而冠以“外傳”之名.
少儀外傳
雖屬摘錄彙編性質, 但呂氏著書目 的明確, 即通過摘錄前人的嘉言善行, 對童蒙進行處己、待人、臨事的教 育.
少儀外傳
中包含了豐富的教育內容與教育理念, 對教育孩童形成正確 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重要意義.1. 少儀外傳 的教育對象明確
南宋永康進士胡岩起在為
少儀外傳
所作跋文中說: “東萊先生所編
少 儀外傳
, 學者終行之, 猶懼不及. 而曰 少儀 云者, 謂時過則難學, 而少成 若天性, 故欲自童丱而習之, 庶幾趨向蚤正, 氣質易成”6)呂祖謙弟祖儉也 說: “蓋以始學之士徒玩乎見聞, 汩乎思慮, 輕自大而卒無據, 故指其前言往 行所當易見者, 登之於冊, 使之不待考索, 而自有得於日用之間.”7) 說明當 時學者都對呂祖謙倫理道德教育要從兒童始的觀念深表理解和贊同. 後世 介紹這部書的時候也明確“其書(
少儀外傳
)為訓課幼學而設”,8) “幼學者當 與朱子
小學
書並讀之.”9)2. 少儀外傳 的教育內容寬泛
少儀外傳
是從七十多種書中摘錄而成, 故其涉及面相當廣泛. 小到日 常生活中的灑掃、應對、進退等細節, 大及交友、治學、為官等皆被列為 蒙童的教育內容. 綜合來說即“俾之服習於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文, 浸灌 以古昔帝王聖賢之懿訓”.10)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認為
少儀外傳
“中間雜 6) (宋) 呂祖謙, 少儀外傳 (呂祖謙全集,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 p.49. 關於少儀外傳的版本流傳情況,呂祖謙全集中已有說明, 此不贅敘. 以下引文同出於 此書者只標注頁碼.
7) 呂祖謙全集, p.49.
8) 呂祖謙全集, p.65.
9) 呂祖謙全集, p.66.
引前哲之懿行嘉言, 兼及於立身行己、應世居官之道, 所該繁富, 不專主於 灑掃進退之末節.”11) 總之, 從日常言談舉止到倫理道德, 從修己處身到治 學為官, 皆包含在內. 相較於體例近似的朱熹
小學
, 僅列內外兩篇, 分“立 教”、“明倫”、“敬身”、“稽古”四門, 此書的教育內容更為繁富. 不僅涵蓋了 童蒙養正教育的方方面面, 甚至包括了成人必須遵循的立身行己、應世居 官之道.3. 少儀外傳 的教育目標宏大
呂祖謙作為宋代較有影響的思想教育家, 身體力行, 極力宣揚儒家“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倫理思想, 這在
少儀外傳
中也多有體現.關於此書的教育目的, 呂祖儉稱其從兒童的日常生活出發, “使之(始學之 士)不待考索, 而自有得於日用之間”.12) 樓鑰在為
少儀外傳
作的序言中指 出呂祖謙作此書的目的是“將令學者循循然如履平地, 步步就實, 其用意切 矣.”13) 對蒙童教育深為關注, 曾著作
童蒙須知
的朱熹, 對呂氏著作此書 的目的高度概括為: “使人警懼懲毖, 而謹於細微, 以就全德之意”. 故由此 來看, 雖然
少儀外傳
所涉及的教育內容較為廣泛細碎、具體而微, 但其圍 繞實現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而展開, 有著作育人才的宏大目標.Ⅲ. 少儀外傳 教育內容解析
少儀外傳
雖然包含的內容相當的廣泛, 但主要內容可以從修身、待 人、為學、為官、家庭等五個方面進行詳細的探討.11) 呂祖謙全集, p.65.
12) 呂祖謙全集, p.59.
13) 呂祖謙全集, p.62.
1. 修身之道
現代漢語詞典對“修身”的定義為“提高修養、陶冶性情”, 就是指加強自 身素質的修養, 使自己在言行舉止等方面形成良好的習慣. 因其為進行其他 教育的立足點與基礎. 呂祖謙認為修身是童蒙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教育,
“若不自克, 久久之間, 必至喪志失身”,14) 即如不能做好修身, 時間長了, 必然只能落得“喪志失身”的下場.
呂祖謙認為, 修身的途徑一般有兩個: 一是通過學習他人, 如“正心修身, 念念須學前輩, 久久自然相應”;15) 另一個則是自我反省. 由於自身的局限 性, “責人則明”、“恕己則昏”, 所以
少儀外傳
特別強調童蒙們自我的反思 與檢討, 呂氏主張“自攻其惡, 日夜且自點檢, 絲毫不盡, 則不慊於心”.16) 這與孔子“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17)強調自省的觀點是一致的.2. 待人之法
人際交往自古以來便是為人處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方面, 用韓魏公的話 即“人情微處, 須深體之. 若直用己以處, 所失多矣.”18) 對於待人之法的教 育, 呂祖謙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瞭解.
第一, “以誠待人”. 在古人看來, “誠”是一種君子美德, 也是為人處世必 備的素質之一, 所以呂祖謙以之作為童蒙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待人以誠並 不只要求對君子要相待以誠, 對小人也要講究“誠”, 借用韓琦的話: “君 子、小人之際, 皆當以誠待之, 但之其為小人, 則淺與之接耳.”19) 這也是合 乎孔子的忠恕之道的.
14) 呂祖謙全集, p.49.
15) 呂祖謙全集, p.3.
16) 呂祖謙全集, p.28.
17) 張燕嬰 譯注, 論語 (中華書局, 2006年版), 衛靈公第十五 , p.240.
18) 呂祖謙全集, p.20.
第二, 勿輕議他人. 輕易議論別人是非為君子所不恥, 認為這是一種失德 的行為. 東漢開國功臣馬援就曾寫信對他的兩個侄子說“好議論人長短, 妄 是非正法, 此吾所大惡也, 甯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者.”20) 另一個有名的例 子是吳庠的兒子吳賀與客人議論他人長短, 被其母謝氏聽到後“怒笞賀百”, 因為謝氏認為這種行為是“忘親”的行為, 不是存世之道.21) 所以, 在這方面 進行教育時, 往往是“前輩嘗教少年毋輕議人, 毋輕說事, 惟退而自修也.”22)
第三, 勿輕易與人起爭端. “以和為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不僅儒家, 佛家求自在、與世無爭, 道家也講求“不爭而善勝, 不言而善應 .”23)
少儀外傳
中臚舉了少與他人結怨的隱忍事例, 從韓琦以“未有名耳”卻別人的邀請到不與歐陽修言
系辭、
文中子
, 皆是“不欲與人生睚眥之 怨.”24) 用他的話就是“天下事無有盡如意, 須是隱忍. 不然不可一日處矣 .”25)第四, 交不以私、慎重交友. 交友是待人之法中的重要方面,
論語
開篇 有涉. 因交友不僅是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活動, 而且所交之人必然會對這個 人的生活、學術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 呂祖謙在
少儀外傳
中先是提出“交 不以私”, 認為“常人之情, 愛之則見其是, 惡之則見其非, 故妻孥之言雖失 多從, 所憎之言, 雖善亦惡也. 苟以親愛而隨之, 則是私情所與, 豈合天理?故出門而交, 則有功也. 出門, 謂非私暱. 交不以私, 故能隨遇而有功.”26) 進而提出交友要慎重, “人在少年, 神情未定, 所與款狎, 熏漬陶染, 言笑舉 動, 無心於學, 潛移暗化, 自然似之, 何況操履藝能, 較明易習者也? 是以 與善人居, 如入芝蘭之室, 久而自芳也. 與惡人居, 如入鮑魚之肆, 久而自 臭也.”27)最後得出告誡之語“人之所隨, 得正則遠邪, 從非則失是, 而無兩從
20) 呂祖謙全集, p.7.
21) 呂祖謙全集, pp.17-18.
22) 呂祖謙全集, p.29.
23) 朱謙之, 老子校釋 (中華書局, 1984年版), p.87.
24) 少儀外傳, p.18.
25) 呂祖謙全集, p.20.
26) 呂祖謙全集, p.18.
27) 呂祖謙全集, p.12.
之理. 二既系出, 則失五矣, 弗能兼與也, 所以戒人從正當專一也.”28)
3. 為學之要
呂祖謙在
少儀外傳
中, 將“為學之要”作為童蒙教育的重點教育內容進 行了相當多的討論.第一, 首先是闡明瞭童蒙學習的重要性. 呂祖謙從歷史經驗出發, 借梁末 變亂時各種貴遊子弟的結局, 勉誡童蒙要重視學習, “自慌亂以來, 諸見俘 虜. 雖百世小人, 知讀
論語、
孝經
者, 尚為人師. 雖千載冠冕, 不曉書 記者, 莫不耕田養馬. 以此觀之, 汝可不自勉邪?”29) 在呂祖謙看來, 如若知 書, 便能在亂世有安生立命之法, 不至於顛沛流離或淪為“耕田養馬”的境 地; 如若不知書, 即使出身貴胄也不免淪落為社會底層、事事無成. 呂氏此 說, 可說是北宋真宗
勸學文
: “娶妻莫恨無良媒, 書中自有顏如玉; 富家不 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鐘黍; 安居無需架高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進一步 注解, 是崇文重學思想自上而下、自舉子士人向初學蒙童的灌輸和滲透. 呂 氏還加以諄諄告誡: “‘積財千萬, 不如薄伎在身. ’伎之易習而可貴者, 無過 讀書也.”30)第二, 其次是就兒童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進行論述. 對培養學習習慣, 呂祖 謙借用其
雜說
中的話說: “大抵後生為學, 須是嚴立課程, 不可放慢.”31) 並對學習過程在細節做了較詳細的限定, “開卷伏讀, 必然恭敬, 如對聖賢.掩卷沉思, 必根義理, 以閑邪僻.”32) 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後, 呂氏進一 步討論了學習的方法, 認為幼學首先應該“向善背惡, 去彼取此”33); 其次指 出“為學之要, 先要實頭, 不說大話. 須是自粗至細, 自微至顯, 但不可分粗 細、微顯為兩事. ‘言忠信, 行篤敬’, ‘言必信, 行必果’, 最是初學要下功夫 28) 呂祖謙全集, pp.18-19.
29) 呂祖謙全集, p.13.
30) 呂祖謙全集, p.13.
31) 呂祖謙全集, p.5.
32) 呂祖謙全集, p.23.
處.”34)
第三, 指出為學根本在於童蒙自己的努力. 呂氏
雜說
記載: “夫指引著, 師之功也. 行有不至, 從旁規戒者, 朋友之任也. 決意而往, 則須用己力, 難 仰他人也.”35) 明白地指出, 要想取得成功, 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 就算是有 些童蒙的資質不好, 依然可以憑藉自己日久天長的努力, “累功”而達於“精 熟”,36) 因為“使入耳著心, 久不忘失, 全在日積之功耳.”這也就應了古諺“積 絲成寸, 積寸成尺. 寸尺不已, 遂成丈匹”之意.37) 此中最重要的是“凡勤學, 須是出於本心, 不待父母、先生督責, 造次不忘, 寢食在念, 然後見功. 苟 有人則作, 無人則輟, 此之謂為父母、先生勤學, 非為己修, 終無所得.”38)第四, 指明了童蒙初學中的幾種禁忌. 首先為學不可功利, 學習自古就是 一件必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清貧的苦事, 故要想為學, 必須拋棄功利有吃 苦的精神, “人常咬得苦菜根, 則百事可做.”39) 且“自童稚間已有汲汲趨利 之意, 何由得向德?”40) 一旦被名利所誘, “則身心始荒而不治.”41) 王安石 筆下的神童仲永, 不正因其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環丐於邑人, 不使學”42) 而最終“泯然眾人”嗎? 一代教育大師胡瑗也曾說: “為士人, 當只知窮經問 學, 不須及他事.”43) 其次, 做學要踏踏實實, 忌自大. 驕傲使人落後, 謙虛 使人進步, 是我們從小便知道的道理, 為學需要的便是腳踏實地、刻苦努力 的態度, 如若“見人讀詩卷書, 便自高大淩忽長者, 輕慢同列”, 便只能落得
“人疾之如仇敵, 惡之如鴟梟”, “如此以學自損, 不如無學也.”44) 再次, 強調 要把精力重點放在讀書學習上, 而不應該分散精力在“異端”上, 這樣才能保 34) 呂祖謙全集, p.4.
35) 呂祖謙全集, p.5.
36) 呂祖謙全集, p.39.
37) 呂祖謙全集, p.33.
38) 呂祖謙全集, p.34.
39) 呂祖謙全集, p.17.
40) 呂祖謙全集, p.23.
41) 呂祖謙全集, p.17.
42) (宋)王安石, 傷仲永 (王安石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p.300.
43) 呂祖謙全集, p.27.
44) 呂祖謙全集, p.14.
證讀書學習達於“精專”. 正如呂氏摘錄的
顏氏家訓
中所載: “(有兩人)性 多營綜, 略無成名. 經不足以待問, 史不足以討論, 文章無可傳於集錄, 書 跡未堪以留愛玩. 蔔筮射六得三, 醫藥治十瘥五. 音樂在數十人之下, 弓矢 在千百人中. 天文、繪畫、棋博, 略得梗概, 皆不通熟. 惜乎, 以彼神明, 若 省異端, 當精妙也.”45)4. 居官之道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 儒家所的提倡教育終級目標就在於應舉入仕, 這樣才 能既實現“修身、齊家”的個人素養, 又實踐“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所 以如何在複雜多變的政治中立足, 也成了教育家所關注的童蒙教育的一個 重要方面. 在
少儀外傳
中, 呂祖謙把為官之道分為勿要、勿不要兩個方 面, 教導學童日後科舉中第而身處官場時, 要處處留心注意自己的一言一 行.勿要即為官必須具備的一些品質及一些必須注意的事項. 呂氏認為“古之 號為賢士大夫者, 必謹乎禮, 必重於義, 必從其厚, 必本于成也.”46) 進而指 出“當官之法, 唯有三事: 曰清, 曰慎, 曰勤”. 為官首要“清”指為官要清廉, 清官形象自古便深入民心, 因此歷代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清官形象, 下層民 眾往往寄希望于這些清官來緩解他們的沉重剝削與壓迫. 所以要想得到民 心, 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清廉. 如若為官不能清廉, 便會導致“不能自保”的下 場. 在做到“清”的前提下還需要提防小人, 如
少儀外傳
中引
官箴
: “當 官既自廉潔, 又須關防小人, 如文字曆引之類, 皆須明白, 以防中傷. 不可 不致慎, 不可不詳知也.”這便引出為官第二要“慎”, 就是要求官員要注意自 己的言行, 居官之道, 宜“慎勿竊論曲直”, 否則容易“取小名, 受大禍”, 後魏 楊春就告誡其後世子孫“汝等脫若萬一蒙明主知遇, 宜深慎言語.”47) 官場本 就是一個複雜的場合, 一言不合, 一行不當, 便可能與人結怨, 甚至招致殺 45) 呂祖謙全集, p.16.46) 呂祖謙全集, p.31.
身之禍. 為官第三要“勤”便是指勤政, 只有勤政, 才能造福百姓, 才能取得 一定的成績. 若只做到清明謹慎, 也只能做到無過而已, 並不能創造出功績.
而古代賢士大夫追求的是名垂青史的功名, 所以對自身風氣名節和政績特 別重視, 所以, 要想留名于史, 便要做到“勤”.
為官之道, 也有勿不要. “當官者, 先以暴怒為戒. 事有不可, 當詳處, 必 無不中. 若先暴怒, 只能自海, 豈能害人! 前輩嘗言: ‘凡事只怕待.’ 待者, 詳處之謂也. 蓋詳處之則思慮自出, 人不能中傷也.”48) 提出當官要學習克 制自己的脾氣, 待事要詳細認真, 不要急躁. 然後還提出在其位, 謀其政,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49) 主張“事各有主, 不得相侵.”50) 除此之外, “當官 者, 凡異色人皆不宜與之相接. 巫祝、尼媼之類, 尤宜疎絕. 要當以清心省 事為本.”51) 認為為官應該“敬鬼神而遠之”, 不應該於僧道等徒過於接近.
總而言之, 呂祖謙在闡明居官之道在於清、慎、勤的同時, 強調為官的原 則應該是“百種奸偽不如一實, 反復變詐, 不如慎始. 防人疑眾, 不如自慎.
智數周密, 不如省事. 不易之道也.”52)
少儀外傳
中所論為官之要這部分, 呂祖謙明顯也是受到了著作了
官箴
的伯祖呂本中的影響.5. 家庭教育觀
在我國古代, 作為個體的人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更多地體現在家庭、家族 中的地位與作用: “夫人, 爪牙之利不及虎豹, 膂力之強不及熊羆, 奔走之疾 不及麋鹿. 飛揚之高不及燕雀. 苟非群聚以禦外患, 則久為異類食矣. 是故 聖人教之以禮, 使知父子之親. 人如愛其父, 則知愛其兄弟矣. 知愛其祖, 則知愛其宗族矣. 如枝葉之附於根幹, 手足之系於身首, 不可離也. 豈徒使 其粲然條理, 以為榮觀哉! 實欲使相為依庇, 以扞外患也.”53) 以宗法制度為 48) 呂祖謙全集, p.42.
49) 呂祖謙全集, p.30.
50) 呂祖謙全集, p.44.
51) 呂祖謙全集, p.42.
52) 呂祖謙全集, p.42.
53) 呂祖謙全集, pp.49-50.
核心, 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準則的家法族規制度, 是維護封建宗法秩序最基層 的行為規範. 因此以孝親觀念為核心的家庭倫理道德觀的教育, 成為童蒙品 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故自古聖賢, 未有不先親九族, 然後能施及他人者. 彼 愚者則不然. 棄其九族, 遠其兄弟, 欲以專利其身. 殊不知身既孤, 人私戕 之矣, 于利何有哉! 故世之人欲愛其身而棄其宗, 烏在其能愛身也?”54)
在家庭觀教育中, 首先特別強調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與影響, 認為父 母威嚴而有慈, 則兒女便會生孝, “父母正, 則子孫孝慈, 是以孔子家兒不知 罵, 曾子家兒不知怒. 所以然者, 生而善教也.”55) 其次, 家庭或者家族中的 風氣或一定的規則, 即家法族規, 對子女也有很大的約束教育作用, 如范仲 淹以不可亂其清儉家法對其兒媳以羅綺為幃幔的做法提出警告. 他們認為
“夫名門右族, 莫不由祖考忠孝勤儉以成立之, 莫不由子孫玩率奢傲以覆墮 之”56)的原因, 便是“不知以義方訓其子, 以禮法齊其家”,57) 以致“子孫由幼 及長, 唯知有利, 不知有義”,58) 所以對家風家法特別重視. 再次, 強調家庭 中父慈子孝、兄弟和睦. 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賴以 存在的最基本的三個要素, 夫妻關係下文還會涉及, 在此僅對父子、兄弟關 係進行討論. “父慈”在前面兩點中(家庭教育和家風家法)已有涉及, “子孝”
是封建論理特別強調的一個重要方面, 正如文中記載“孝慈友悌, 忠信篤行, 乃食之醯醬, 可一日無哉?”59) 認為作為人子, 應該結合老人“五臟氣虛, 精 神耗竭, 若稍失節宣, 即動成危瘵, 蓋老人倦惰, 不能自調, 在人資養, 以延 遐算”的特點, “深宜察其寒溫, 審其飦藥, 依四時攝養之方, 順五行休王之 氣, 恭恪奉新, 慎無懈怠.”60) 即認為做為人子, 應該時時刻刻關注老人的生 活狀況, 要特別注意老人的飯食和藥物, 讓這些東西符合四季運行規律、順 應五行互生互克的道理, 認真謙恭的、謹慎毫無懈怠的對待老人. 對“子孝”
54) 呂祖謙全集, p.50.
55) 呂祖謙全集, p.35.
56) 呂祖謙全集, p.47.
57) 呂祖謙全集, p.50.
58) 呂祖謙全集, p.51.
59) 呂祖謙全集, p.47.
這一點進行如此詳細的論述, 也表明
少儀外傳
對屬於封建倫理道德的“孝”的重視, 與下文
少儀外傳
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相映襯. 關於兄弟關係,
少儀外傳
也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兄弟者, 分形連氣之人也, 方其幼也, 父 母左提右挈, 前襟後裾, 食則同案, 衣則傳服, 學則連業, 遊則共方, 雖有悖 亂之人, 不能不相愛也”,61) 此所謂“兄弟如手足”是也. 作為家庭中最重要 的關係之一, 兄弟和睦對於維護家庭, 甚至整個家族的安寧團結都有重要作 用, 若兄弟和睦, “則尊卑無間, 必褻狎喧嘩而不相避”,62) 但若“兄弟不睦, 則子侄不愛; 子侄不愛, 則群從疏薄; 群從疏薄, 則僮僕為讎敵矣. 如此, 則 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 誰救之哉?”63) 是故如何處理父子關係、兄弟關係 都應作為教育童蒙的重要內容.家庭、家族之外,
少儀外傳
在蒙童教育中, 亦注重從多方面培養、教 育兒童遵守師友長幼類社會秩序, 以知禮守節規範兒童日常行為. 如
少儀 外傳
中記載這樣一則事例, 呂大忠在任河北通判時, 托黃庭堅幫助推薦家 教老師, 後又將黃推薦的兩個人先後以“與小子對坐”“呼小子字”斥去.64) 時 人在兒童教育中重視師德, 更慕古禮的道德追求可謂精益求精.Ⅳ. 少儀外傳 所倡導的教育方式和內涵
呂祖謙編撰
少儀外傳
時一再強調“聖人之道大而遠, 而肇基則自童蒙”,65) 無疑是把儒家倫理道德教育放在了兒童教育的首位. 考慮教育對像是 兒童, 所以呂祖謙特別注重良好道德品質的逐步養成, 提倡榜樣式教育. 與 同時期同樣注重童蒙教育的朱熹相比, 呂祖謙不同于朱熹偏重於條約式、 規範式教育方式, 而是更強調培養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嘉言善行.
61) 呂祖謙全集, p.11.
62) 呂祖謙全集, p.31.
63) 呂祖謙全集, p.11.
64) 呂祖謙全集, pp.4-5.
65) 呂祖謙全集, pp.62.
1. 注重效法先賢的榜樣式教育
讀朱熹的
童蒙須知
和
小學
給人最大的感覺便是像讀規約, 要求人們 應該怎麼做, 不應該怎麼做, 這種模式滲入到了朱熹童蒙教育的各個環節.這種現象在
童蒙須知
中最為明顯, 從其另一個名字
訓學齋規
, 也能印證 這一點. 從其內容看,
童蒙須知
包括了穿衣、說話、日常生活、讀書為學 等幾個方面, 內容雖然不多, 但全文上下基本全是“凡……必(須、當、 勿)……”的要求、命令的語氣, 如“凡脫衣服, 必齊整摺疊箱篋中, 勿散亂頓 放, 則不為塵埃雜穢所汙, 仍易於尋取, 不致散失. 著衣既久, 則不免垢膩, 須要勤勤洗澣, 破綻則補綴之, 盡補綴無害, 只要完潔.”66)
小學
雖說內容 更加廣泛, 但是基本延續了這種模式.67)與朱子這一特點相對應, 呂祖謙的
少儀外傳
全篇基本全部以先賢名士 的嘉言善行為例, 進行榜樣式教育.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中關於
少儀外傳
的記載: “中間雜引前哲之懿行嘉言, 兼及於立身、行己、應世居官之道, 所該繁複, 不專主於灑掃應對之末節……”68) 指出
少儀外傳
的特點就是 以前人的嘉言善行作為童蒙們學習的榜樣. 之後還有更加明確的指出以古 人為榜樣, “衣服之制, 飲食之度, 字畫之別, 以至音聲笑語之高下, 行步進 趨之遲速, 當一以古人為法.”69) 繼而還詳細的指出以古人為榜樣的效用:66) 朱子全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3冊, 小學, p.372. 以下同.
67) 對朱子小學教育思想的國內研究論著有王傳貴, 朱熹<小學>中的童蒙教育思 想 (倫理學與精神文明 1986年第6期); 蔡雁彬, 朱子<小學>流衍海東考 (南 京大學學報 2004年第4期); 姚郁卉, 朱子<小學>的蒙養教育思想 (齊魯學刊 2005年第4期); 鄢建江, 朱熹<小學>道德教育理論研究 (華齡出版社, 2006年12 月); 武成果, 朱熹<小學>研究 -以兒童的人格塑造為中心 (湖北大學 2010年碩 士論文); 李瀅瑜, 朱子<小學>“習與智長, 化與心成”孝教育思想研究 (中南大學 2012年碩士論文) 等.
68) 呂祖謙全集, p.65.
所以讀書學問, 本欲開心明目, 利於行耳. 未知養親者, 欲其觀古人之先意 承顏, 怡聲下氣, 不憚劬勞, 以致甘腝, 惕然慚懼, 起而行之也. 未知事君者, 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 見危授命, 不忘箴諫, 以利社稷, 惻然自念, 思欲效之 也. 素驕奢者, 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 卑以自牧, 禮為教本, 敬者身基, 瞿然 自失, 斂容抑志也. 素鄙吝者, 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 少私寡欲, 忌盈惡滿, 賙窮恤匱, 赧然悔恥, 積而能散也. 素暴悍者, 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 含垢藏 疾, 尊賢容眾, 苶然沮喪, 若不勝衣也. 素怯懦者, 欲其觀古人之強毅正直, 立 言必信, 求福不回, 勃然舊厲, 不可恐懾也. 曆茲以往, 百行皆然.70)
又如在闡釋儒家倫理的根基“孝”時, 呂祖謙並沒有過多的大講道理, 而以
“二十四孝”之一的江革、南朝梁世子蕭方等、及東晉丞相王導之子王悅等 人例, 對後輩進行榜樣教學. 二者這點的區別, 並不能說孰優孰劣, 朱子的 童蒙教育思想的倫理規範條範性質, 更適合大範圍的普及推廣, 而呂氏的榜 樣式教學更貼近生活, 更加世俗化, 更適合家庭教育.
呂氏金華學派長於治史, 被認為“稽諸中原文獻之所傳”,71) 因而呂祖謙充 分發揮自己所長, 從近七十種古籍中摘錄前人嘉言善行, 利用生動、鮮明的 事例, 為童蒙樹立學習的表率和榜樣, 易於他們接受和仿效.
2. 少儀外傳 倡導對兒童實施儒家禮教
呂祖謙
少儀外傳
和朱熹
小學
一樣, 倡導對兒童實施儒家禮教.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 禮在中國是相當普及與受重視的, 受到統治 者、知識份子、和社會的普遍重視. 一則儒家倫理道德中的某些方面對於 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有著重要的作用, 故倫理道德的教育受到了政府 的支持與推崇. 二則作為禮重要方面的倫理道德, 必然會在中國傳統社會佔 據著重要地位, 從而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而在這種社會環境中生長起來 的教育者們, 其思想必然會受到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 從而對其教育活動產 生影響. 三是儒家倫理道德對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維護家庭的和睦, 70) 呂祖謙全集, pp.13-14.
71) (清) 黃宗羲 修, 全祖望 補, 宋元學案·東萊學案 (中華書局, 1986年版), p.1653.
安定鄰裏鄉親, 維護朋友之義都有重要作用和指導意義. 因此, 儒家倫理道 德教育受到了社會的普遍支持與擁護. 這是倫理教育得以興盛普及的重要 原因.
朱熹
小學
“具有很強的禮書性質, 這從其多取材於
禮記
之
曲禮、
王制
、
郊特牲、
內則、
玉藻、
少儀、
樂記、
祭義、
祭統、
坊記
諸篇以及
周禮、
儀禮
等可以推知.”72)
小學
這種重禮思想, 歷來受到了人們的肯定. 如古朝鮮為流傳入朝鮮的
小學
作跋文時就指出“
小學
之書切於人倫日用”,73) 明人陳選的序言中也說“子朱子
小學
一書, 其教化在於明倫.”74)呂祖謙編撰
少儀外傳
, 也一直貫徹“多識前人之言行, 以畜其德”75)的家 風, 注重維護儒家師道尊嚴, “既能見賢, 又須要尊賢. 若但見而不能尊, 則 與獸畜之無異.”76) 又如他對傳統“孝”道的推崇: “夫為人子而事親或虧, 雖 有他善累百, 不能掩也.”77) 規範兒童的儒家傳統禮儀具體而微, 體現在許 多日常生活行為中, 如不私發人書信, 不輕易言別人長短, 在飲食上不可“蒸餅去緣, 饅頭去蒂, 肉去脂皮之類.”78)
在禮儀中, 朱與呂又都特別重視喪葬之禮.
小學
中言: “古者父母之喪 既殯, 食粥, 齊衰, 疏 食水飲, 不食菜果. 父母之喪既虞, 卒哭, 疏食水飲, 不食菜果. 期而小祥, 食菜果, 又期而大祥, 食醯醬. 中月而禫, 禫而飲醴 酒. 始飲酒者先飲醴酒, 始食肉者先食幹肉. 古人居喪, 無敢公然食肉飲酒 者.”79) 呂祖謙認為“禮未葬不變服, 啜粥, 居倚廬, 寢苫枕塊, 既虞而後有 所變.”80)二人都強調要嚴格喪葬之禮.72) 朱子全書, “校點說明”, p.381.
73) 朱子全書, p.487.
74) 朱子全書, p.489.
75) (魏) 王弼注, (唐)陸德明 音義、孔穎達 疏, 周易注疏 (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七 冊), p.404.
76) 呂祖謙全集, p.3.
77) 呂祖謙全集, p.23.
78) 呂祖謙全集, p.54.
79) 朱子全書, pp.441-442.
3. 少儀外傳 宣導禮教目的在於實現“家國同構”
家國同構教育理想的提出, 一方面與我國傳統的宗法社會有關, 另一方面 與呂祖謙個人的開闊視角、宏大思想密不可分.
中國社會在西周確立宗法制以來, 宗法關係一直是凝聚社會、安定社會 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直對我國社會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中國古代社會就是在 宗法關係的基礎上由一個個的小家庭或家族構建起來的一個大的家庭. 無 論是傳統儒家宣揚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還是後世理學家 所宣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無一例外的反映了家國一體的宏觀思想.
呂祖謙在
少儀外傳
中就將這種家國同構的思想貫穿其中, 成為
少儀外傳
教育思想的重要內涵.呂祖謙首先是借祁寬的話提出家國同構的思想, “吾每教人, 必以君臣、 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道. 必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81)認為君臣之禮 與父子之義是相似的, 都是必備的素質, 進而指出了“笞怒廢於家, 則豎子 之過立見. 刑罰不中, 則民無所措手足. 治家之寬猛亦尤國焉.”認為治家和 治國的道理是一樣的, 都應該是寬猛適中, 不可偏頗. 最後明確指出“事君 如事親, 事官長如事兄, 與同僚如與家人, 待群吏如待奴僕, 愛百姓如愛妻 子, 處官事如處家事, 然後為能盡吾心. 如有毫末不至, 皆吾心有所未盡也.
故事親孝, 故忠可移於君; 事兄弟, 故順可移於長; 居家理, 故治可移於官.
豈有二理哉!”82)
當然這種家國同構的儒家政治思想, 同樣存在于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中.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
小學
和
少儀外傳
中引用了兩則相同的材料. “事君如 事親, 事官長如事兄, 與同僚如家人, 待群吏如奴僕, 愛百姓如妻子, 處官 事如家事, 然後能盡吾之心. 如有毫末不至, 皆吾心有所未盡也.”83) “同僚 之契, 交承之分, 有兄弟之義.”84) 相同的時代背景和學術環境之下, 朱、呂 81) 呂祖謙全集, p.31.82) 呂祖謙全集, p.42.
83) 朱子全書 第13冊, 小學 卷7, 外篇·嘉言第五中 , 第443-444頁.
二人偏重理學教育和儒家倫理道德教育的思想特色同樣滲透到了童蒙教育 中.
Ⅴ. 少儀外傳 教育思想中的消極因素
辯證唯物主義教導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 不能囿於形而上學的視 野中. 因此分析呂祖謙
少儀外傳
童蒙教育思想時, 我們也應該用辯證的眼 光, 一分為二的來對待. 認識到其所包含有豐富而切用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思 想的同時, 也應看到其中所反映的一些消極的觀點或內容.第一, 重視讀書而輕視其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封建社會中, 讀書一直處於被職業化的狀態, 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 尤其是科舉制度產生之後, 科舉制度的出現, 為廣 大的下層士子、民眾提供了一條改變自身社會地位的相對公平、相對簡單 容易的道路, 正因為廣大下層民眾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 才致使中國古代 由貴族政治向士大夫政治轉化. 而要想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功, 讀書便成了 最便捷的途徑, 所以, 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 讀書日漸成為一種職業化的活 動.
宋朝在立國之初, 便確立了重文教的國策, 隨著北宋三次大規模的興學, 到南宋時, 讀書科舉呈現出了高度繁榮的景象, 整個社會基本形成了“萬般 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85)的共識. 而在讀書受到重視的背景下, 其他的一些 活動, 如畫畫、經商等, 便受到了種種不公正的待遇, 受到了普遍的歧視.
這種思想在
少儀外傳
中也有所體現, 如
少儀外傳
摘引的
舊唐書
的兩 則事例, 一是曾作
十八學士圖
和淩煙閣
功臣圖
的唐代大畫家閻立本, 雖 然在當時就很受追捧, 但其被太宗一時興起所詔作畫, 他因“奔走流汗”趕到 並且“俯伏池側, 手揮丹粉, 瞻望賓客”而感覺“不勝愧赧”, 所以退而誡其子:84) 朱子全書 第13冊, 小學 卷7, 外篇·嘉言第五中 , 第447頁.
“吾少好學讀書, 倖免牆面. 緣情染翰, 頗及儕流, 唯以丹青見知, 躬廝役之 務, 辱莫大焉. 汝宜深誡, 勿習末技!”86) 在這個事例中閻立本認為學習畫畫 只能“躬廝役之務”, 從而被人所恥笑, 因此他認為畫畫只是“末技”. 另一個 則是關於一代名相姚崇的, 在其誡子遺書中, 姚崇告誡其子孫時, 提到前代 許多達官死後, 他們的子孫因多至貧寒而“鬥尺之間, 參商是競”, 姚崇認為 這不僅辱沒了他們自身, 更甚的是他們這種參商的行為辱沒了先祖, 並且認 為不論什麼原因, 參商都是應該受“嗤毀”的.87) 再如摘引的
顏氏家訓
的記 載: “真草書跡, 江南承晉宋餘俗, 相與事之. 然此藝不須過精. 夫巧者勞而 智者憂, 常為人所役使, 更覺為累. 韋仲將遺戒, 深有以也. 王逸少風流才 士, 蕭散名人, 舉世唯知其書, 翻以能自蔽也. 蕭子雲每歎曰: ‘吾編
齊書
, 自謂可觀, 唯以筆跡得名, 亦異事也. ’王褒地胄清華, 才學優敏, 後雖入關, 亦被禮遇, 猶以書工, 崎嶇碑碣之間, 辛苦筆硯之役. 常悔恨曰: ‘假使吾不 知書, 可不至今日邪? ’以此觀之, 慎勿以書自命.”88)通過這幾條史料我們可以看出, 在以科舉取士為選拔人才的中國傳統封 建社會, 畫畫、經商甚至書法等非讀書的活動都被視為旁枝末節, 假若不能 以讀書文采名達於世, 即使在其他方面擁有再出眾的能力, 也擺脫不了“躬 廝役之務”的結局, 即使在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宋朝, 也未能改變這種情況, 反而出現了“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局面, 這雖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 朝以文教立國, 文化事業的繁榮, 但是其另一方面所反映出的唯以讀書為重 的特點也是不可忽視的, 這也是呂氏
少儀外傳
中保守的因素.第二, 消極的天命觀
“天命不可違”是中國傳統思想中一直佔據重要地位的思想內容之一. “天 命”一詞出現的很早, 在
尚書·商書·盤庚
中就已經有了“先王有服, 克謹天 命”的記載,
呂刑
中也有“惟克天德”的記載. 孔子時, 已經出現許多關於天 命的記載,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89)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 86) 呂祖謙全集, 第10頁.87) 呂祖謙全集, 第10頁.
88) 呂祖謙全集, 第39-40頁.
89) 張燕嬰 譯注, 論語·顏淵第十二 (中華書局, 2006年版), p.173.
人言”90)“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91) 這種對天命的敬畏被後世所繼承和發展, 加上統治階級加強統治的需要, 使得其慢慢形成了對中國傳統社會產生深 遠影響的“天命觀”, 天命觀雖然有要求人們順應社會自然發展規律的積極 的一面, 但是其要求人們安於現狀、鼓勵人們不思進取、宣傳消極的宿命 論等消極的一面產生的影響更大. 天命觀此後被後世儒學家所繼承和發展, 到南宋時期, 對理學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呂祖謙作為南宋著名的儒學代表 人物之一, 其思想也不可避免的經歷了天命觀的洗禮, 故其編修
少儀外傳
時, 把這種消極的天命觀也帶入了其中.呂祖謙引用謝良佐
語錄
, 提出“萬事真實有命, 人力計較不得”的觀點.“萬事真實有命, 人力計較不得. 吾平生未嘗幹人, 在書局亦不謁執政. 或勸 之, 吾對曰: ‘他安能陶鑄我! 自有命在. ’若信不及, 風吹草動, 便生恐懼憂 喜, 枉做卻閒工夫, 枉用卻閒心力. 信得命及, 便養的氣不折挫.”認為人的 一生早就是安排好的, 所有的一切只是按安排好的運行罷了, 並不是某個人 或某些人能改變的. 進而對那些為了謀取升官“不顧羞慚”而做些小人之事 的人進行了貶斥, 認為他們“不知時運之來, 不求亦至矣”, “不知風雲不興, 徒求無益也”,92) 在呂祖謙看來應該是“君子當守道崇德, 蓄價待時. 爵祿不 登, 信由天命.”93) 綜合來看, 呂祖謙是繼承了傳承已久的天命觀, 並且經歷 了歷史長河的沖刷, 加上封建統治者的推動, 天命觀消極的一面更加突出, 他追求的是一種“命有定分, 非智力所移, 唯應恭己守道, 信天任運”94)的狀 態.
Ⅵ. 結語
90) 張燕嬰 譯注, 論語 季氏第十六 (中華書局, 2006年版), p.256.
91) 張燕嬰 譯注, 論語 堯曰第二十 (中華書局, 2006年版), p.307.
92) 呂祖謙全集, p.41.
93) 呂祖謙全集, p.40.
整體來看, 呂祖謙
少儀外傳
內容博大寬巨集, 對於指導初學之士在處 己、待人、臨事方面形成正確的為人處世之方有重要意義, 對於他們樹立 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作用. 其 “立己以孝悌為基, 恭默為本, 畏法 為務, 勤儉為法. 肥家以忍順, 保交以簡恭. 廣記如不及, 求名如儻來. 蒞官 則潔己省事, 而後可以言家法. 家法備, 然後可以言養人”95)的童蒙教育目 的明確, 視童蒙教育、重視榜樣的示範作用以及家國同構思想的理學特色 鮮明.
少儀外傳
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思想, 對於當代幼稚教 育和初等小學教育都有相當重要的借鑒意義. 然而, 我們在充分肯定呂祖謙
少儀外傳
童蒙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同時, 也應認識到其受時代及自身的階 級局限性的限制, 在“天命論”、“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等觀點中所含的 消極因素和影響.(謹此對三位匿名評審專家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和建議深表謝意!)
(Abstract)
The etiquette book for children “Shao Yi Wai Zhuan” was editted by the Southern Song philosopher--Lu Zuqian, excerpting former good words, good actions from nearly seventy kinds of books. 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was to help children forming a correct viewpoint and metho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m to form good moral qualities and political quality. As a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book, “Shao Yi Wai Zhuan” contained rich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philosophy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hildren to form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The Book had distinctive New Confucianism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role model as well as teaching Isomorphic State-Family thought. But by the time and the class limitation, Lu Zuqian’s enlightenment 95) 呂祖謙全集, p.46.
educational ideology had some negative content , such as negative view of fortune and the viewpoint of “all walks of life, read only tall.”
<參考文獻目錄>
(宋) 呂祖謙, 少儀外傳 (呂祖謙全集,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 (宋) 汪洙, 神童詩.
(宋) 王安石, 王安石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魏) 王弼注, (唐)陸德明 音義、孔穎達 疏, 周易注疏 (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七冊) (清) 黃宗羲 修, 全祖望 補, 宋元學案·東萊學案 (中華書局, 1986年版)
葛剛正, 重敘千字文 歐陽修, 州名急就章
耐得翁, 都城紀勝 (西湖老人繁勝錄三種, 臺灣文海出版社, 1981年版) 呂祖謙, 少儀外傳
方逢辰, 名物蒙求 謝枋得, 千家詩
鄢建江, 朱熹<小學>道德教育理論研究 (華齡出版社, 2006年12月) 王令, 十七史蒙求
汪洙, 神童詩 佚名, 百家姓
張燕嬰 譯注, 論語 (中華書局, 2006年版) 朱謙之, 老子校釋 (中華書局, 1984年版)
周愚文, 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 (臺灣師大書苑有限公司發行, 1996年版) 朱熹, 小學
脫脫 等, 宋史 胡寅, 敘古千文
朱子全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3冊, 小學
李瀅瑜, 朱子<小學>“習與智長, 化與心成”孝教育思想研究 (中南大學 2012年碩士 論文)
李暉, 簡論宋代蒙學教育 (華中師範大學 2005年碩士論文)
武成果, 朱熹<小學>研究 -以兒童的人格塑造為中心 (湖北大學 2010年碩士論文) 潘偉娜, 宋代新編童蒙讀物初探 (四川大學 2005年碩士畢業論文)
張燁, 社會視角下的宋代童蒙教育 (上海師範大學 2010年碩士論文) 郅美麗, 宋代童蒙教育研究 (南京師範大學 2004年碩士論文)
潘偉娜, 一部側重倫理道德教化的童蒙課本 -呂本中<童蒙訓>考析 (四川大學學
報 第2004年增刊)
王傳貴, 朱熹<小學>中的童蒙教育思想 (倫理學與精神文明 1986年第6期) 姚郁卉, 朱子<小學>的蒙養教育思想 (齊魯學刊 2005年第4期)
周愚文, 宋代小學教育 (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 1995年36期) 蔡雁彬, 朱子<小學>流衍海東考 (南京大學學報 2004年第4期)
(한글요약)
여조겸(呂祖謙)의 소의외전(少儀外傳) 에서의 동몽(童蒙) 교육사상
왕 샤오웨이(王曉薇)․리 펑(李鵬)
소의외전(少儀外傳)
은 남송(南宋) 시대 유학자 여조겸(呂祖謙)이 70여 종의 고전적들로부터에서 선인들의 어록이나 선행들을 뽑아 내어 아동용 예의 규범 서적으로 한 권으로 편집한 책이다.이 책의 요지는 이러한 어록이나 선행들을 모범으로 삼아서 학문을 시작하는 차원에서나 사람을 대할 대나 어떤 일을 행할 때 정확한 관 점과 방법을 갖도록 도움을 주기 위안 것이다. 그리하여 그들이 좋은 도덕적 소양과 정치적 품격을 갖추어 사회적으로 보다 더 유익을 끼칠 수 있도록 하는 데 목적을 두었다.
소의외전
은 동몽(童蒙) 교육용 서적으로서 풍부한 교육 내용과 교 육 이념을 갖추고 있으며, 교육을 받는 아동들을 대상으로 정확한 세 계관과 가치관을 형성하도록 하고 있다는 점에서 중요한 의의가 있다.이 책은 신유학적 특징은 분명하게 보여 주고 있다. 예를 들면 동몽 교육을 중시하고, 다양한 모델의 모범적 작용 및 가정과 국가를 함께 하는 사상의 전수를 중시하고 있다는 점이 그러하다.
그러나 시대적 한계와 자신의 계급적 제한성으로 말미암아 여조겸 의 동몽 교육 사상 가운데는 모종의 소극적 내용이나 결함도 갖고 있 다. 예컨대 소극적인 천명관이나. “모든 일상사들은 모두 낮은 차원의 것들이고, 오직 독서만이 가장 고귀하다”라고 하는 관점 등이 그 대표 적인 예이다.
주제어: 소의외전, 동몽교육, 교육내용, 교육사상 關鍵字: 少儀外傳, 童蒙教育, 教育內容, 教育思想
Keywords: “Shao Yi Wai Zhuan”,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The contents of Education, Thought of Education
(원고접수: 2013년 12월 20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014년 2월 10일, 수정 원고 접수: 2월 18일, 게재 확정: 2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