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宗祠與宗族命運
-以20世紀30,40年代中山縣為例-
漆 德 紅 (廣東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Ⅰ. 序 言
Ⅱ. 政府訓令與中山地區宗祠功能的 轉變
1. 從一條訓令說起 2. 政府或機構進駐祠堂
Ⅲ. 民國報紙中所見的宗族與宗祠
Ⅳ. 檔案中有關小欖鎮宗祠管理的 幾個案例
Ⅴ. 餘 論
Ⅰ. 序 言
1912年, 广东省撤销广州府, 香山县直属广东省长公署管辖. 1925年4月 15日, 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 经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批 准, 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 以示纪念孙中山.1) 1929年2月16日, 国民政府第 十九次国务会议以“中山县为总理故乡”, “该县为粤中最繁盛之区, 岁入甚 钜, 民智早开, 人才辈出”等为由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 希冀中山县以 此为契机, 凭借模范县的优惠政策和自身优越的区域环境去试行自治, 实施 训政, 从而为他县示以楷模和促进全国训政的进行.2)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 30年代中后期, 中山县内大张旗鼓的试行训政, 1934年唐绍仪辞职, 1937年
1) 香山改名中山县之呈报 (广州民国日报 1925年4月21日, 第3版); 国哀录 (通 令香山改名中山县) (广州民国日报 1925年4月16日, 第6版).
2) 胡汉民、戴传贤、吴铁城, 建议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组织中山县训政实施委 员会督促进行案 (国民政府公报 第95号, 1929年2月18日), p.5.
秋, 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城未经训政委员会讨论通过就擅自委任张惠长为 中山县长, 时任县长杨子毅愤然辞职, 至此, 中山模范县体制遭到彻底破坏.
民國時期的中山縣基本社會單元是家庭, 在家庭之上, 宗族成為中山縣更 大的社會組織, 對中山縣政治
、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所謂宗 族, 是指以男性血緣關係為紐帶聚族而居的社會組織. 長期以來, 由於國家 權力系統以縣為末端, 并沒有延伸到縣以下的農村, 於是以儒家宗法觀念規 範的宗族在農村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并為國家所利用成為道德教化和控制 民間社會的社會組織. 宗族勢力遍佈珠江三角洲的漢族居住區, 正如陳翰笙 1933年所說: “在廣東, 每五個農民當中有四個或四個以上是聚族而居. 通 常一個村子住的都是一個宗族, 即使不止一個宗族, 各個宗族在村中也是分 段而居, 幾乎沒有混族而居的.”3) 中山縣宗族勢力特別強大, 佔有數量非常 龐大的族田, 據1933年中山文化教育館和嶺南大學合作舉行的廣東農村經 濟調查結果顯示, 中山全縣耕地中有50%是宗族佔有的族田.4) 一些強宗大 族人口繁盛, 如鄭氏為中山縣內一大望族, 主要分為三支, 其中蓮塘鄉聚族 而居的鄭氏人丁就高達14000餘人.5) 中山縣勢力強大的宗族均置有豐厚的 族產, 建有豪華的宗祠, 如小欖是宗族比較發達的鎮, 何、
李、
麥三族勢力 最大, 其中李姓宗祠金碧輝煌, 由十餘間下代祠堂環繞, 十分氣派.民國時期中山縣勢力強大的宗族組織憑借雄厚的經濟勢力在當地具有強 大的社會影響力和較高的政治地位. 如麻洲鄉以李
、
徐、
高、
陳、
梁為勢 力最大的宗族, 其他各族生存空間有限, 不得不他徙或孑遺; 仁都甚至流傳 著“劉、
黃、
鄭, 殺人不用償”的謠諺, 從中可見劉、
黃、
鄭三大族在當地勢 力的強大. 中山縣被樹立為全國模範縣后, 宗族在地方的影響沒有減弱, 並 且在地方自治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還因其對於鄉村社會經濟資源的控制 而對模範縣的訓政和政局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3) 陳翰笙, 解放前的地主與農民 -華南農村危機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 p.41.
4) 陳翰笙, 解放前的地主與農民 -華南農村危機研究, p.38.
5) 何大章 等纂修, 中山县志初稿 (台湾学生书局, 1968), p.16.
6) 可參見黃珍德, 官辦自治 -1929-1934年中山模範縣的訓政 (文物出版社, 2009).
宗祠是宗族內的共有財產, 是用於祭祀祖先
、
合族頂禮膜拜的地方, 是宗 族的整體象徵, 共有財產是其重要的基礎, 宗族集團通過在宗祠或祠堂進行 的祖先祭祀而得以組織起來. 從中山市檔案館所藏民國時期官方文書檔案 以及該時期中山民國報紙來看, 此時該地區宗族矛盾不斷, 糾紛迭起, 政府 在其中充當“仲裁人”的角色. 從城區到鄉村, 政府徵收或徵用宗祠作為機構 辦公場所, 這樣的情況頗為普遍. 不可否認, 在鄉民的生活中, 宗族的標記 -祠堂, 仍相當重要, 這從20世紀30-40年代中山的大族皆注重重修或重建 祠堂建築中彰顯出來, “建祠堂”、
“修族譜”是宗族生活中較為重要的禮儀行 為. 鄉民的身份認同, 此時還是以宗祠管轄為界線. 許多家族事務的處理, 須在宗祠進行商議, 同意與否, 需公議才能決定, 這種“宗族中的民主”依然 存在. 中山民眾的生活歷史中, 中華民國的政府是真實存在的, 同一祠堂宗 族內部的矛盾、
糾紛, 通過宗族會議協商達不成一致意見的, 往往有宗族成 員將此宗族事務訴諸政府, 依靠選擇“政府”這個媒介來實現宗族成員之間 的有效溝通. 如小欖的何、
麥兩大族在嘗產問題上出現了較大的紛爭, 從處 理的形式上看, 以祠堂為中心的社區組織已經不能調解, 企圖利用政府的權 威來調解宗族內的糾紛.對於民國時期中山縣宗族的研究, 目前並不算多,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蕭鳳 霞以中山小欖鎮菊花會為對象的研究,從人類學的角度闡釋了社會與文化現 象的歷史過程,揭示這些節日活動中的文化表現的性質
、
意涵和動力,如何與 地域的政治經濟演變相互交錯,並探討研究者如何利用豐富的歷史材料,重新 思考既有的分析工具,對我們用歷史的方法去研究信仰和儀式行為與地方社 會文化的歷史過程關係有極大的啟發.7) 蔡志樣 從地方誌看香山縣地方勢 力的轉移 8)一文主要依據
香山縣誌續編
的“氏族志”, 運用量化分析的方 法, 對香山縣的移民歷史及其分佈態勢做了研究, 尤其對捐修道光
香山縣 誌
的氏族團體做了分析, 推斷出功名、
錢財與氏族三要素在香山互相作用 的歷史. 李蘭萍的 從<香山縣誌>看清代婦女的命運 -對廣東婦女貞節觀 7) 蕭鳳霞, 傳統的循環再生 (香山文化 -歷史投影與現實鏡像, 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pp.22-57.
8) 蔡志祥, 從地方誌看香山縣地方勢力的轉移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1-1).
的研究 9)從傳統道德觀出發來看其對廣東香山的影響, 對方志中族表守節 的規則與事例做了分類研究. 趙豔珍的 香山縣誌考略 10)從版本
、
凡例等 方面對
香山縣誌
作了初步的考究. 劉志偉、
科大衛等人主要關注明清時 期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宗族,11) 他們的論述中或有提到明清時期香山縣宗族 的發展情況, 但並不包括民國時期的狀態. 黃珍德
官辦自治 -1929-1934 年中山模範縣的訓政
一書主要集中討論1929-1934年間中山模範縣建設的 經過與實效, 書中有提及該時期的宗族問題, 側重宗族對中山訓政的影響與 作用.中山縣作為孫中山故鄉, 其特殊性不言自明. 本文擬從民國時期檔案
、
報 紙出發, 探索20世紀30、
40年代政府、
宗族與宗祠的關係, 以期在行文中揭 示三者之間的矛盾、
衝突與交融, 指出宗祠在政府干預下功能上發生的變 化, 以及宗族在該時期存在的狀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是文或可補前人研 究之不足.Ⅱ. 政府訓令與中山地區宗祠功能的轉變
1. 從一條訓令說起
1928年7月1日廣東省政府頒佈一條訓令, 原文提到: “請通令各鄉盡將祠 廟嘗瞻等項撥充所屬學校經費之用, 以資彌補實闕乎. 惟念我邑教育經費如
9) 李蘭萍, 從<香山縣誌>看清代婦女的命運 -對廣東婦女貞節觀的研究 (廣東史 志 2003-l), pp.34-41.
10) 趙豔珍, 香山縣誌考略 (廣東史志視窗 2007-6), pp.51-54.
11) 可參見 族譜與文化認同 -廣東族譜中的口述傳統 (中華譜牒研究, 上海科學 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0); 蕭鳳霞、劉志偉, 宗族、市場、盜寇與蛋民 -明以後珠江 三角洲的族群與社會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2004-3); 劉志偉、科大衛, 宗族 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 -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 (歷史研究 2000-3); (中國香港)科大衛(David Faure), 皇帝與祖宗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
斯缺乏, 推之全國學校, 諒亦同一困難, 已可概見, 似不能不作大規模之教 育經費獨立運動以期普及. 瞻觀中國二十二行省, 無論大邑通都
、
遐陬僻 壤, 祠堂、
廟宇、
庵堂等寺觀, 觸目皆是, 查舉皆產業豐富, 年中所有入息 大都撥作無謂之開銷, 揆諸化私為公之義, 均應儘量撥充教育基金, 況以地 方資財辦理地方教育、
培養地方上一般青年, 學成以為党國效用, 法莫善於 此? ……盡將屬內所有祠廟寺觀等項嘗瞻產業一律撥充教育經費, 除民國 十七年一月一日前經指撥有案者外, 其餘自奉令日起, 概准照撥永遠作為教 育基金, 並不准移作別用, 任何機關亦不准巧立名目, 藉詞攙奪以杜爭端, 而垂久遠.”12)通過這份政府訓令, 要求將全國祠廟寺觀等項產業撥充教育經費, 說明該 時期廣東省的祠堂對產業的支出, 已經沒有絕對的支配權, 政府通過命令等 方式, 強迫它們交出入息, “化私為公”.
宗祠嘗產之收益常被撥充學校經費. 中山市檔案館藏有一份名為“擬請酌 補鎮屬祠
、
廟、
社產及廟餉以充鎮保學校經費”的提案稿, 明確提出兩個辦 法: 第一, 各祠堂嘗產由該祠依法組織族產管委會, 公開整理以歲入嘗租百 分之二十撥充鎮校經費; 第二, 各廟、
社嘗產司祝由鎮公所、
鎮產管理會, 會同各族嘗產管理人分別整理公開投租, 以收入、
租項百分之四十撥助鎮 保學校經費.13)中山縣政府不但要求祠堂將收入撥作教育經費, 還要求宗祠承擔該縣建 設的經費, 這與當時的政治環境相關. 中山的強宗大族佔有該縣的大量沙 田, 大多以族田(民間俗稱“太公田”, 中山縣大多被通稱為“蒸嘗”
、
“族蒸”、
“祖嘗”.)的形式存在, 族田
、
學田、
祠堂、
義倉以及它們的嘗租十分龐大, 因此各姓宗族的公產公款非常豐富. 黃居素、
唐紹儀在1930年代初先後擔 任中山模範縣長, 他們以為在推行自治的過程中, 經費的缺乏可以各區、
鄉、
鎮的公產公款撥充, 於是推行清理公產公款的措施, 并提出限期成立12) 令教廳擬請撥全國祠廟寺觀等項產業以充教育經費等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4-705-94).
13) 擬請酌補鎮屬祠、廟、社產及廟餉以充鎮保學校經費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4-185-15).
縣
、
區、
鄉、
鎮和各族公產管理委員會的意見. 唐紹儀認為以胙金作為基 金用於建設, 于中山縣訓政實施有百利而無一害, 因而在1932年8月14日召 開的訓委會第五屆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了 請指定全縣各鄉祠堂胙金款舉 辦江西會撥充全邑建設費案 .14) 他提議將全縣各鄉各族各祠堂每年清明“所費燒豬金或胙金, 除祭掃祭品得使用香燭果餅外, 應全數提出以充全縣 建設費用”, 不得挪作他用, 如有違反將一律嚴懲.15) 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 會是年9月曾召開大會, 提議將全縣各鄉祠堂胙金款用於舉辦江西會, 撥充 全邑建設費並通過表決, 以一半充籌築中順公路費用, 其餘一半撥為各地方 充建設及教育經費等, 令各鄉公所會同各鄉分駐所迅即詳細調查, 各鄉族祠 每歲清明所支燒豬金或胙金數目開列清冊, 於是各區
、
鄉鎮紛紛開始調查 地方各祠堂胙金款數量, 以備政府所需.16)中山縣政府除了要求宗祠按規定繳納稅款
、
教育經費等名目外, 還開徵 戶捐. 1938年7月5日, 由中山縣第一區署發出的一份文, 稱決定開徵戶捐之 外, 更開徵特別戶捐, 以補普通戶捐征額之不足, 其辦法系由各鎮、
鄉祠 堂、
寺廟、
殷商、
富戶、
社團公產及其他各沙圍主等分別負擔, 並附有明 確而具體的徵收辦法.17)1946年6月14日, 中山縣政府發佈命令, 要求各區於六月二十五日前將該 區內可資利用存儲軍穀之祠宇及堆疊迅即分別查明列報. “由於本年七月一 日起, 按沙田借征軍糧每畝三市鬥, 並限由開始日起兩個月內如數收足等 因. 查現距開徵期近, 除另定日期設處佈告開徵外, 關於借入軍穀存儲問題 亟應早為準備, 仰該區長于六月廿五日前克即將該區內交通利便
、
可資利 用存儲軍穀之祠堂、
廟宇, 或可借用之堆疊倉庫治所, 非別查明列報, 並應 詳注其容量以憑分配.”18) 同月23日, 中山縣政府第六區署上報了該區內的14) 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 編, 民國廿二年度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年刊 (廣州市 龍藏街光華商店, 1933), pp.26-27.
15) 中山縣移胙金充建設 (廣州民國日報 1932年9月29日, 第4版).
16) 令飭調解備查鄉族祠每年清明支燒豬款數目列冊呈繳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3-162-97).
17) 為開徵祠堂寺廟殷商富戶社團公產及各沙圍主等特別戶捐印發辦法令仰遵照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3-172-30).
情況: “經查明屬區下柵鎮之金山書院可以存谷卅萬司斤, 北帝廟可以存谷 約廿萬司斤,”19) 中山縣第一區署于同年7月9日轉發縣政府的命令.20)
訓政時期的中山縣, 對宗族的衝擊是相當大的, 尤其是清理公產公款的實 施, 使得豪強大戶經濟上受到損失, 雖然在鄉村社會中擁有權力的族長
、
值 理們都一定程度上參與到中山縣的自治潮流中, 但是他們對政府的反抗也 是顯而易見的. 唐紹儀在1934年倒唐風潮的影響下辭去中山縣長一職, 其根 本原因在於他以一縣之長辦理自治并試圖改變豪強大戶控制公產公款的局 面, 堅持從廣東省那裡虎口奪食, 從而使自己同時成為中山縣豪強大戶和廣 東省政府鬥爭的矛頭所向而最終黯然離去.21) 此後, 中山“全國模範縣”的光 環不再, 淪為廣東省政府所管轄, 陳濟棠等人覬覦它豐厚的沙田收益, 將護 沙費、
沙捐、
清佃登記等稅費收入全部攬括進自己手中, 還將沙田登記也 收歸省政府辦理, 使得中山縣財政陷於困頓, 而宗族的壓力並未減少, 只不 過由縣政府的收刮轉移到省政府與縣政府的兩頭負擔, 這種情形並沒有隨 著中山縣訓政的結束而終結.上述只不過列出來有關政府與祠堂的幾條訓令, 類似的命令相當多, 政府 通過訓令的形式, 對宗祠的祖產進行統計, 這其中當然包括土地的丈量和統 計, 那麼宗祠的嘗產數量
、
投入以及收益等資訊, 政府都能很好地掌握, 這 對它攤派稅收與各種名目的捐提供了參考.2. 政府或機構進駐祠堂
祠堂是對宗族共同祖先的崇拜, 宗族的祭祀活動一般在祠堂內進行. 宗祠 不但是宗族承運緬懷祖先
、
期望先輩庇護宗族繁榮昌盛的地方, 也是宗族 18) 令飭於六月二十五日前將該區內可資利用存儲軍穀之祠宇及堆疊迅即分別查明列報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1-A1[1].3-308-107).
19) 為遵限將轄內可資利用存儲軍穀之祠宇及堆疊三所查明列報由 (藏中山市檔案 館, 編號1-A1[1].3-308-108).
20) 呈中山縣政府為遵令將工內可資利用存儲軍穀之祠宇等查報請察核 (藏中山市 檔案館, 編號1-A1[1].3-134-50).
21) 可參見黃珍德, 官辦自治 -1929-1934年中山模範縣的訓政.
成員舉行集體活動, 處理公共事務的場所. 宗族成員生老病死
、
婚喪嫁娶和 社會地位的上升, 其儀式基本都在宗祠舉行, 這些後人的重要變化的資訊通 過在祠堂的活動而告知祖先. 祖先分享宗族成員的節慶儀式, 為後人請求幫 助的重要事情提供建議, 並以想像的可能具有的力量為後人帶來福祉.22)宗祠或祠堂是宗族的整體象徵, 共有財產即嘗產是其重要的基礎, 在某種 程度上, 宗祠
、
嘗產等公共祖產是宗族存在的象徵. 20世紀30、
40年代, 中 山地區的宗祠, 除了宗族舉行的祭祀或相關活動外, 其空間功能已經開始轉 變, 政府通過政治權威, 以頒佈命令的形式(或徵收或借用)進駐宗祠. 進駐 祠堂的機構五花八門, 有軍隊、
警察局、
法院、
地籍整理處、
稅捐徵收 處、
監察院等. 宗族還租借祠堂給私立或公立學校做教學之用, 這已經不同 于之前宗族利用祠堂為族內子弟提供教育機會的私塾.首先是進駐祠堂的軍隊. 1942年10月29日, 中山縣政府轉發了一條廣東省 政府發出的訓令, 內容為關於修建新兵徵集所尋擇位址予優先利用原有祠 堂
、
廟宇及公共房屋, “查改善新兵待遇, 使他們樂於應徵, 應修繕或重建 各縣徵兵住所……新兵徵集所應……以利用當地原有祠堂、
廟宇及公共房 屋改建”, 指出當地人民若礙於習慣未能借讓, 或竊詞推諉不允退讓, 影響 新兵住所, 或有不服政府旨意, 將被處分.23) 1948年4月27日, 中山縣政府又 轉發了省政府的一份命令, 指出: “現值戡亂時期, 部隊調動頻繁, 各地營房 甚少, 部隊駐紮困難, 各縣市之祠宇武廟等亟應詳確調查以利過境部隊駐 紮”雲, 並附有祠廟調查表格, 要求各縣市切實依式查填.24) 1947年1月, 行 政院下令各省市政府, 以全國各地新成立之師團管區所需營房, 建築不易, 各省縣市荒廢寺祠, 原由縣市政府保管尚無用途者, 及縣市公有官地房屋, 未經因公使用或出租者, 均應儘量撥借, 以供應用.25)其次, 警察局在尋找分駐所時也將目光放在了祠堂上. 1945年11月28日, 22) 參見弗裏德曼, 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p.108.
23) 令飭關於修建新兵徵集所尋擇位址予以利用原有祠堂廟宇及公共房屋 (藏中山 市檔案館, 編號: 1-A1[1].2-598-36).
24) 抄發祠堂廟宇及武廟調查表仰即填報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
3-177-111).
25) 師團區需要營房, 可借用荒廢祠寺 (建中日報 1947年1月28日, 第3版).
中山縣警察局石岐員警所巡官曾致祥的呈文, 著于南區轄內覓適中地址以 便為民生分駐所駐地等因, 派人妥查該段內, 認為有象山劉公祠坐落民生中 路新編門牌三十二號(舊門牌五十二號), 地點適中, 堪作民生分駐所所址之 用, 查該祠經管人系民生中路棠記什貨店等情, 據此經職某赴勘查, 該祠址 確可適用, 似可由局封用, 並通知該經管人知照.26) 但從1946年8月, 警察局 民生分駐所同仙逸中學爭奪徐伯良祠
、
蕭公祠一案看來,27) 該分駐所後來 並無借用劉公祠, 而是借用了徐、
蕭二祠作為辦公場地.報社
、
稅捐徵收處、
司法院以及監察院也有徵用或借用民間祠堂作為辦 公地址的情形. 石岐民生分駐華南日報社的辦公場所被中山縣府幹訓所取 用後, 該報社擇定南門民安街藍家祠為所址, 於1947年5月25日遷往該址辦 公.28) 中山縣稅捐徵收處小欖分處海洲徵收站為征稽往返利便, 擇定曹步鄉 區氏宗祠為徵收站辦事處, 於1946年3月13日遷往該處辦事.29) 1949年1月25 日, 中山縣政府轉發監察院的呈文, 內容系司法院與監察院選定二區大湧安 堂鄉、
南文鄉林、
蕭二姓祠堂各五間, “頗為寬敞, 堪以辦公, 並經洽商, 當 地紳耆表示歡迎借用”.30) 1949年2月13日, 由中山縣長孫乾簽發的政府訓 令, 其中指出: “監察院收派百餘人赴中山縣屬辦公, 希克日派員前往租 房……此經由本處長與貴府洽商, 擇定小欖鎮所有祠堂為監察院及審計部 借用……”.31)據趙世清等人呈文稱, 民國廿九年八月間, 因中山縣石岐鎮淪陷, 縣政府
26) 覓址為民生分駐所駐地經覓得民生中路象山劉公祠堪為所址呈報由 (藏中山市 檔案館, 編號: 1-A1[1].5-171-8).
27) 函複民生分駐所借用徐、蕭(仙逸中學要求退還)兩祠情形查照由 (藏中山市檔 案館, 編號: 1-A1[1].5-292-66).
28) 石岐南門民安街藍家祠為所址派員安電話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4-234-31).
29) 呈報經擇定曹步鄉區氏宗祠為徵收站辦事處懇請備案由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 號: 1-A1[1].4-126-16).
30) 飭令保護司法院在二區安堂南文林蕭祠堂設址辦公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3-175-110).
31) 奉飭為監察院及審計部借用中山縣小欖鎮所有祠堂仰遵照妥為協助由 (藏中山 市檔案館, 編號: 1-A1[1].3-177-118).
借昆山趙公祠為臨時辦公地址, 後日軍空襲, 將祠宇全座毀塌, 祖宗牌位被 粉碎一空.32) 祠堂中的靈牌代表著生者尊敬的祖先靈魂, 祖宗與政府同處一 室, 此時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兒了.
既然祠堂與嘗產是宗族存在的重要條件, 那麼, 地方政府要求宗祠繳納各 種名目的捐, 這是侵佔宗族的嘗產. 政府機構又以命令形式發佈文書, 進駐 宗族象徵的祠堂以獲得辦公的場所, 實際上侵入了祖宗的既定空間, 宗族缺 乏了支配自己宗族祠堂的權利. 政府的隨意徵用, 已將地方大族的勢力視而 不見, 這種情形伴隨著地方宗族的衰落而進行. 可見, 該時期政府權威在中 山地區還是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和震懾力的.
Ⅲ. 民國報紙中所見的宗族與宗祠
20世紀30
、
40年代, 中山地區的宗族陸續出現了重修族譜、
修葺擴建舊 宗祠或建築新的祠堂等活動, 在這些過程中, 與宗族活動相關的一些組織重 建起來, 而一些活動和儀式如宗廟和祠堂的建制、
祖先神位的排列、
祭祀 活動的時間、
祭祀人員的組成和序列、
祭祀經費的籌措等也被重新提上議 事日程. 該時期宗族與宗祠似乎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但是, 從這個時期中山 的報紙以及檔案來看, 宗族內部矛盾重重, 作為祖先崇拜的重要場所——祠 堂, 卻出現宗族成員盜賣宗祠材料、
在祠內聚眾賭博、
械鬥的現象, 而管理 祠堂的值理也有貪污祖嘗而被揭發、
訴諸政府調解的.自宋代開始繁榮, 至明清時期蓬勃發展的宗族與宗祠文化, 在民國時期的 中山已經出現衰敗的情形, 傳統的舊家大族已經讓位於通過控制沙田而壯 大的強宗豪族. 20世紀30
、
40年代中山的傳統宗族, 他們在經歷衰落的陣痛 中, 延續著舊有的宗祠文化, 宗族儀式依然不改, 在祠內商議族內大事的“民主作風”仍然保存. 照料祖先陰間的生活與得到祖先蔭護下接續香火的 32) 請轉呈層憲賜予題額以資紀念等情請察核層轉由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2-427-3).
習俗尚未改變, 宗祠不但是宗族承運緬懷祖先
、
期望先輩庇護宗族繁榮昌 盛的地方, 也是宗族成員舉行集體活動, 處理公共事務的場所. 在某種程度 上, 宗祠、
祖嘗等公共祖產是宗族存在的象徵.第一
、
重修族譜與修葺祠堂.小欖麥族詩禮大宗祠, 曾於前清光緒中葉, 召集族人會議, 將全族子孫繁 殖情狀, 修撰族譜, 以明世系, 距今已四十餘載. 後人口繁殖日有增加, 因 念前修族譜, 其中有付闕如, 如今願重新修纂. 該族於1937年5月12日由大 宗祠監值及耆老人等, 召集各伯叔兄弟到宗祠會議, 經商議決定重修族譜.
惟念經費一項, 自經前年菊花會支銷後, 措籌維艱, 除昔年修譜時存款數百 元, 及由各房祖嘗項下, 酌撥助款項若干, 擬每族譜一套, 收費二元, 以資 彌補, 現定於本月底開始選員負責編纂.33)
1947年11月18日, 竹秀園郭樹輝呈文, 指出: “竊以敝族始祖郭致政公自 南雄來, 溯宋迄今曆千餘年, 支分繁衍, 前為敦睦宗親起見, 曾於早歲倡議 重修族譜, 經年告成, 今幸國土重光, 山河還我, 爰集族眾公同議決, 謹擇 定于本年十二月二日, 延聘高僧設壇于竹秀園聯保敝族從溪郭公祠門前舉 行祭譜禮.”34) 該文追溯了郭族的起源, 指明修譜的意義, 即為“敦睦宗親”, 並在修譜告成後決議在郭公祠門前舉行祭譜禮, 宗族血緣上的認同與歸屬, 依靠的就是這樣一套傳統禮儀予以維持.
修葺或擴建宗祠成了該時期宗族振興的一個符號. 1931年3月, 煙洲的黃 氏重建大宗祠竣工後, 曾在
中山民國時報
上刊登啟事, 說明該族太祖祠重 建工竣後, 本定於當月二十九日舉行崇升典禮, 但是日適值黃花節, 為七十 二烈士殉國二十周年紀念之期, 中央下令舉行黃花節紀念儀式期間, 停止宴 會、
娛樂, 以志哀悼, 為遵從中央命令及免除期限衝突, 經該族集眾議決崇 升典禮將在三十日舉行.35) 據悉在舉行崇升典禮時, 將高搭彩楹牌樓, 張燈 結綵, 開唱八音,36) 足見儀式之隆重.33) 小欖麥姓修纂族譜 (中山民國日報 1937年5月13日, 第7版).
34)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2-731-47.
35) 煙洲重建黃氏大宗祠辦事處啟事 (中山民國時報 1931年3月28日, 第3版).
安堂鄉林星池祖祠為前清時代建築, 年代久遠, 時有蟲蟻侵蝕, 逐漸腐爛, 而該祠公產, 素稱豐裕, 田產會嘗, 較諸其他各祖, 首屈一指, 該祠子孫, 召 集公議, 議決將年中收入租項, 撥作建築費用, 並公舉籌備員多名, 俾資負 責辦理一切建祠事.37)
王族以祖祠建築日久, 不無損壞, 特集會議決, 由族中殷富捐款重修, 今 將竣工, 聞定於明日入夥, 禮儀隆重, 鄉中各族, 皆前往祝賀.38)
龍頭環周氏大宗祠自清光緒二十一年重修之後, 到1949年已有五十餘年 未翻修, 族人認為未免殘舊, 特發起修祠修譜, 除增加牌位, 全部油新外, 還辟有課室, 供族人修學之用. 落成禮時, 由周守愚主持典禮, 到祠致祭的 有廣東全省周氏聯宗四十三房等, 儀式非常隆重, 為該區最近一大盛典.39) 如義門鄭氏本為縣中巨族, 其大宗祠坐落在蓮塘路, 因中山淪陷而被毀, 於 是在1948年重修, 此次重修的祠堂為宮殿官式, 全部紅牆綠瓦, 頗具壯觀.
該族人士為作育人才, 曾召集族人議決, 就該祠宇設義門小學一所, 並選鄭 道實為董事長
、
鄭彼岸為校長.40)第二
、
在祠堂召集宗族會議, 商議宗族事務.20世紀30
、
40年代中山縣區域內的宗族公共事務都是宗族成員開會協商, 開會地點仍然是宗族祠堂. 無論修纂族譜、
修葺祠堂, 還是處理族內的其他 事務, 宗族仍然採取的是“公議”的形式, 通過族內成員的一致同意來決定該 族對內對外的事務. 如小欖麥族詩禮大宗祠重修族譜, 該宗祠的監值即召集 各房到祠開會, 經商議才決定著手族譜的編纂以及經費的籌措; 竹秀園郭氏 舉行祭譜禮的日期也是“族眾公同議決”的; 安堂鄉林星池祖祠的重建, 其經 費的來源, 是由“該祠子孫召集公議, 議決將年中收入租項, 撥作建築費用”的.
36) 煙洲黃姓祖祠定期崇升 (中山民國時報 1931年3月28日, 第3版).
37) 孝子賢孫修建祖祠 (中山大公時報 1933年7月25日, 第1版).
38) 屯邨王族重修祖祠 (中山民國時報 1946年1月28日, 第3版).
39) 龍頭環周氏大宗祠昨重修落成 (建中日報 1949年1月5日, 第3版).
40) 義門鄭氏宗祠定期行落成禮 (建中日報 1949年1月26日, 第3版).
1948年5月31日, 蕭氏合族祠召開理事會, 討論的問題: 該祠嘗產之有關 店鋪使用的審議; 祠中嘗祭問題; 祖祠既受敵偽摧毀, 光復已還, 失於整理, 擬略予修繕, 目的是使各鄉族眾來石岐多一個坐立之所.41)
第三
、
開倉救濟貧苦房眾.宗族集團通過在宗祠或祠堂進行的祖先祭祀而得以組織起來, 村落的宗 族的祖先祭祀組織, 特別是在勢力大的宗族中, 常常超越村界而形成一定的 地域宗族組織. 這樣的強宗大族, 在面對時局變化而影響宗族生存的形勢 下, 充當和履行著政府的職能.
中山繆族, 因金融動盪
、
物價高漲, 導致房眾生存困難, 於是召集族內會 議, 決定在族設義倉, 於1947、
1948年兩次開倉, 向族內丁婦分發谷米.據1947年4月30日
建中日報
報導, 因時局不穩定, “雖有政府設法維持, 而因外幣影響, 起跌不一, 尚未鎮定, 極力平抑, 仍無效果”的情況下, 繆族 提議設立義倉, 將祖嘗谷米分賑, 凡族內丁婦, 計口分給, 交由太祖以下各 房值理負責, 通知該房子孫, 到值理處報名, 農曆本月初十日截止, 匯列名 單, 交義倉值理, 論口分給, 以濟貧戶.42)又據翌年1月17日
中山民國日報
報導, 本市繆族思俊祖祠於前農曆十一 月十七日假座該祠集眾開會, 擬開新義倉救濟該祖派下之貧無各房, 經決議 將民國三十七年份收入租項, 城鄉各半均分在案. 該祖祠房眾均須登記, 期 滿後即按登記人數多少照租項分發, 逾期不報者, 作為放棄.43)第四
、
拆分宗祠、
祠內行竊與族內械鬥.據1946年1月7日
中山民報
的記載: 二區大嵐鄉為李姓人聚族而居之地, 在縣境淪陷時, 正編淪亡, 土劣漸躍, 鄉中公嘗族產, 被賣一空; 正至祠堂41) 蕭氏合族祠今開理事會 (建中日報 1948年5月31日, 第3版).
42) 糧食日漸高漲, 繆族舉辦義倉 (闔族丁婦計口分賑, 限截至今日可趕快報名) , ( 建中日報 1947年4月30日, 第3版).
43) 本市繆族思俊祖祠開倉救濟貧苦房眾(居鄉居城者均須先行登記) (中山民國日 報 1948年1月17日, 第3版).
廟宇, 亦大率拆賣, 名則為將款分賬, 實則中飽私囊; 現該鄉已屬頹垣敗壁, 近日李姓私房又將祠宇拆賣. 末了, 該篇還對大嵐鄉的現狀予以評論, 認為
“該鄉仍不斷的拆, 以後鄉政前途將不堪設想”.44)
根據1946年8月27日楊衍雄關於 呈為盜拆祠屋毀壞懇請飭警制止以免損 害事 一文稱, 他與何景福合資, 用集成堂名義, 將太平路蔞圓大街門牌一 號
、
舊日楊素庵祖祠宇全間買下, 所有契證, 均由何景福保管, 後何景福立 心不軌, 意圖侵佔, 突于本年八月廿七日將該祠宇建築物之塞間牆壁毀拆, 將磚盜賣以圖吞沒為己有. 45)此案涉及的楊素庵祖祠系為楊氏宗族變賣之 一例.1947年3月22日, 據下柵警所報, 該所破獲在官塘耆老祠聚賭的佘厚崧
、
佘以善、
黃敘等九人.46) 亦有族人在祖祠內行竊, 如1947年6月, 安堂員警 派出所據報林星祖祠神龕下, 藏匿匪徒一名, 意圖行竊, 乃即派警馳赴該祠, 果於祠內拘獲匪徒林添喜一名, 直認準備行竊不諱.47)在鄉村經常發生宗族之間的械鬥. 械鬥通常是大規模的, 每一次衝突中有 幾十人被殺. “有些械鬥產生的仇恨延續了許多代. 一次衝突之後, 一方被 打敗的時候, 在官府的公正官員和中間宗族的紳士的調解下, 他們可能同意 休戰. 但是, 被打敗的一方不會安寧得太久. 小的爭執又將再一次導致全面 的衝突.”48) 但是, 20世紀40年代中山宗族的械鬥, 已經不再是發生在宗族 之間的事, 而是同宗同族成員之間的鬥爭.
一區長洲鄉黃族在族祠舉行族務會議, 縣府接到密報稱該鄉某等歹徒, 擬 乘開會時發動擾亂會場, 特派出社會科科員劉石夫率同保安特務連士兵一 隊馳往維持秩序. 後查證, 原來長洲鄉黃族此次糾紛之醞釀據聞系黃潤才
、
黃詠韶二人勾心鬥角之表現, 黃潤才有其“嫡系”自衛隊數十人, 黃詠韶則借 三十餘人馬, 另有某部武裝參加, 其實在開會之前, 雙方早已摩拳擦掌準備 44) 大嵐鄉人拆賣祠宇 (中山民報 1946年1月7日, 第2版).45) 呈為盜拆祠屋毀壞建築懇請飭警制止以免損害事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5-470-7).
46) 破獲在官塘耆老祠聚賭牌九人犯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5-547-6).
47) 竊匪隱匿祠內, 鄉警按址拘拿 (開明報 1947年6月24日, 第2版).
48) 弗裏德曼, 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 p.134.
廝殺, 幸劉科員率隊趕到, 見此情形, 當即在祠曉諭, 飭令放下武器, 但該 族務會議經此一番煞風景之演出後, 會議毫無結果.49)
Ⅳ. 檔案中有關小欖鎮宗祠管理的幾個案例
明初, 小欖還是個開發沙田的據點, 到19世紀後期, 已發展成一個繁榮的 城鎮, 它的社會生活和地方政治由當地何
、
李、
麥三個大族把持, 這三大族 的成員控制著糧食生產、
貿易和沙田的開墾. 他們在明代末建立了供奉其 開基祖的祠堂, 清代以後累次重修. 供奉開基祖之下祖先的祠堂大部分建於 19世紀. 祭祖儀式每年至少舉行兩次, 通過以這些祠堂為祭旗中心舉辦的祭 祀活動, 大族在鄉村社會裏, 地位顯得格外突出. 小欖鎮在20世紀中葉居民 不過2萬(包括鄰近的大欖鄉的人口), 卻林立了大大小小393座祠堂, 顯示了 在祖先的庇蔭下, 一代一代積累起來的財富. 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特別富有的 宗族相比, 小欖的何、
李、
麥氏的祠堂的嘗產不能說特別豐厚, 宗族嘗產的 重要性, 在於發揮著一種政治保護傘的作用, 維護多方面的權益. 作為宗族 和其他儀式活動的中心, 祠堂經營學校和糧倉; 當宗族支派控制的地產涉及 紛爭時, 出面與徵稅的胥吏討價還價. 實際上, 祠堂不僅是一個親屬組織, 更是一個社區組織.50)弗裏德曼曾說: “宗族不希望他們內部的爭端引起外界的注意, 而且是法 律系統的支援下,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維持內部的和平, 這種方式在理論上能 夠根據是非曲直對個人作出法律的判決, 實際上, 他們通常樂意接受宗族中 有影響的人物對案子的看法.”51) 我想他是基於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的宗族為 背景得出的結論. 中山檔案館所藏有關宗族的開放檔案, 在20世紀40年代後 期, 小欖的何
、
麥兩大族在嘗產問題上出現了較大的紛爭, 從處理的形式上 49) 長洲黃氏大宗祠幾乎變作比武廳 (開明報 1949年9月18日, 第3版).50) 參見蕭鳳霞, 傳統的循環再生 (香山文化 -歷史投影與現實鏡像, 廣東人民出 版社, 2006年), pp.29-31.
51) 弗裏德曼, 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 p.146.
看, 以祠堂為中心的社區組織已經不能調解, 企圖利用政府的權威來調解宗 族內的糾紛.
1947年10月18日, 小欖鎮長盧礪吾呈中山縣長孫乾關於荔園大街十四號 屋是否何悅公祠祖嘗一案, 文中稱“該屋系何悅公祠嘗產, 前由該祠宗子何 杏邨借住, 後私自轉典與人, 經祖嘗贖回, 仍暫借與何杏邨之妻及其子何國 忠居住, 旋又將該屋一部分私租與人, 經該校董令徵收, 該祠監值及族人同 意將該屋取回, 批租
、
收租一次過, 撥給該校添置校具之用.”52)1949年發生在小欖麥樂隱祖大宗祠的一個案例也是值得注意的. 是年10 月, 麥大宗祠紳耆麥岳南
、
族眾麥善強曾以抗瞞糧稅、
貽害祖嘗為由將該 宗祠管理人麥召夔上告. 他們在呈文中寫道: 麥大宗祠樂隱祖向有嘗產四百 餘畝, 自麥召夔受理後, 所有土地登記、
驗契科稅概不遞辦, 歷年賦稅亦不 繳納, 耆老族眾僉以召夔對於國家糧稅膽敢抗瞞, 嘗產保障殊屬危險, 經於 八月二日集祠, 公選十七人, 組織委員會, 共同整理補救. 並歷數麥召夔罪 狀, 認為他親書恐嚇函件威逼族眾, 侵佔各處管業, 損害全族嘗產, 恐引起 族內莫大糾紛, 因此請求政府拘捕麥召夔到案, 協助辦理, 以消弭族內爭端.而一份稱為“敦說堂闔族公啟”裏的內容, 卻與麥岳南等人的說辭相違. 據 該啟事, 大宗祠樂隱祖嘗, 前上手監箱積欠債務數千兩, 又嘗產印契, 遺失 無存, 經管理人召夔翁清還
、
補印齊全; 曾建築四五世祖墓前石包台, 巨大 工程; 滿清末年, 擬撥款創辦家族學校, 教育族中子弟, 補助中學生以上學 費; 規複通分丁分胙、
紅帛金等, 應有盡有, 一切事實具在. 但因該族學校 選舉長董風潮, 麥召夔與麥恩湛、
善強等人意見相左, 於是, 麥恩湛、
善強 等人派發傳單, 詆毀管理人, 並在大宗祠公選賢能管理人時耍花招. 麥善強 在族內不為人知, 借學潮背景, 想要出人頭地. 他的行為引起族眾譁然, 該 族認為“若果任其橫行, 毫無忌憚, 族事前途, 何堪設想? 須知前輩訂定族 規, 不容後生小子侮辱老成, 對於管理祖嘗, 非身家殷實、
慎重可靠者, 不 能肩任”. 鑒於此, 該族定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午後, 請族內紳耆叔伯兄弟, 齊 集大宗祠內會議, 討論應如何糾正糊亂行為, 執守族規.53)52) 為將奉飭查明荔園大街十四號是否何悅公祠祖嘗一案呈複察核 (藏中山市檔案 館, 編號: 1-A1[1].3-188-71).
由該份啟事可知, 在麥岳南
、
麥善強等人擾亂宗祠選舉後, 麥氏宗族的成 員已在祠堂召開會議, 商量如何應付麥善強等人的對策. 宗族的政治力量是 由一批年長和有影響的男人組成, 這個權威中心在行使“審判”族內成員時 採取的仍是“公議”的形式. 可是, 這個權威機構的權力受到了挑戰, 從10月 的這份呈文看, 麥岳南、
麥善強等人似乎藐視了宗族對他們行為的約束, 反 而將宗祠值理告上縣衙, 想借政府之力, 將該宗祠管理人麥召夔拉下馬, 趁 機上位, 把持麥大宗祠, 以獲得利益.20世紀40年代中山地區頻繁出現族內成員內訌的事, 族規對他們的行為 已經不具約束力. 宗族成員將族內事務呈給官府, 在利益的驅使下, 宗族成 員之間互相詆毀, 互不信任, 這種誠信危機也導致了宗祠代表祖先權力的衰 微.
1947年小欖陳氏宗祠宗族成員間為盜賣祖祠一事亦對簿公堂. 陳冰臣為 小欖陳氏族人, 任陳敬祖合族祠值理二十餘年. 據陳氏族內成員陳藝民稱, 宗祠坐落鎮內南門頭直街第一九九號, 各陳敬祖合族祠一進三座, 族人于最 近始發現陳冰臣等於三十二年(1943年)八月間私將該敬祖合族祠盜賣. 陳藝 民認為該祠系七房人所共有物, 須得七房人全體同意, 方能處置共有物, 要 求政府立案調查以避免損害陳氏宗祠成員的利益.54)
1948年5月, 小欖梁卓庵祠向鎮長安澄江報告該祠籌組族產管委會之事.
該呈文述及梁卓庵公分八房, 世居小欖, 遺有償產, 賴年中收益祭祀先人及 公益需用, 至抗戰起, 祖嘗即被族內成員侵佔把持, 對於祭祀
、
公益等事均 置停頓, 遭族眾非議. 因此, 該族於是年五月在祖祠內召開卓庵祖子孫同人 大會, 即席決議通過, 遵照政府頒發鄉鎮族公產整理委員會辦法, 組成族產 管委會, 並選出委員.55)通過選舉值理來管理宗族與宗祠的傳統做法, 在該時期已不具優勢. 許多
53)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3-324-16.
54) 調解陳族聯誼會控陳冰臣盜賣祖祠一案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
3-215-15).
55) 呈中山縣小欖鎮公所鎮長高澄江並依法籌組成族產管委會並選出委員請核備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3-70-34).
值理
、
監理常私吞公益嘗產, 引起族人的不信任, 相關的案例在中山市檔案 館藏中並不少見. 該時期宗祠的管理開始轉型, 像崇義祠款產管理委員會制 度化的形式應該成為不少宗祠轉型的範例. 但是, 這樣的轉型也將族產向公 產轉化, 原本為宗族內部共有的嘗產, 經過委員會制, 成為政府管轄下的公 共財產.Ⅴ. 餘 論
對於政府以借用或徵用的形式進駐宗祠辦公, 宗族或祠堂業主的反應是 怎樣的呢?從中山市檔案館所藏檔案來看, 政府或機構進駐祠堂, 有的徵求 業主意見, 有的決定進駐後才告知業主, 有的事先同宗族簽訂合約租用宗 祠. 1948年7月, 中山縣私立大公初級中學因原有校舍不敷應用, 以坐落蓮 塘街的鄭氏三公祠地方寬廣, 足以利用, 於是與該祠值理訂立租約, 連租拾 伍年為期. 56)當然, 也有政府或機構想要徵用宗祠而被宗族拒絕的例子, 如 1947年2月中山縣某區立中學李校董及校董委員等人, 擬借麥闔然祖祠作為 學生休憩之所, 該祠值理麥達即召集本族各房兄弟到祠堂會商, 經房眾會議 討論, 均不贊成, 因此麥達值理具文拒絕了該校校長等人的請求.57)
民國時期中山地區的政府公辦或私立學校, 限於場地的狹隘, 往往求諸於 祠堂, 校方一般選擇較寬敞的大祠堂, 通過租借的形式, 來取得適合該校辦 學規模的地方. 由於政府機構往往徵用祠堂而不付租金, 祠堂業主又將祠堂 租借給別的機構, 進駐祠堂的機構之間為了爭奪祠堂而產生矛盾, 進而求諸 縣政府以秉持公道. 1946年2至4月間, 仙逸中學同中山縣警察局民生分駐所 為爭奪徐伯良祠
、
蕭公祠進行了較量. 事情是這樣的: 縣警察局民生分駐所 於1945年下半年借用徐伯良祠辦公, 經前局長函知該祠值理, 將該祠大加修 56) 中山縣私立大公初級中學為租定校舍呈請備案由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1-A1[1].4-507-9).
57) 致區立中學李校董委員列位擬借敝祠宇為學生休憩之所各房兄弟到祠會商均不贊 成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4-652-62).
葺, 恢復辦理警務復員工作, 而私立仙逸中學校長程度純自1946年2月函致 該分駐所, 請將該駐所地址及右鄰蕭家祠遷讓出以供該校辦學之用. 經過政 府的反復調查, 最終民生分駐所遷出辦公, 徐
、
蕭公祠為仙逸中學租用.58)1947年中山縣機器工會同縣警察局警探隊也上演了爭奪陳氏宗祠的戲碼.
是年6月10日, 廣東省機器總工會中山縣支會向縣政府呈文, 稱該會私立機 工子弟學校設在拱辰路, 但因房屋狹隘
、
建築不良、
天氣炎熱, 影響學童健 康, 於是租孫文中路陳氏大宗祠以備搬遷, 惟該宗祠原有警探隊駐紮, 導致 未能搬遷. 為教育計、
為學生衛生計, 該會認為警探隊應另行覓址, 建議政 府撥出所收之逆產房屋一所, 以便警探隊遷駐, 讓出陳氏宗祠, 倘若警探隊 遷駐之逆產須繳納租金, 該會可負擔這部分租金. 25日, 警探隊隊長吳金在 呈文中指出, 按照政府的訓令, 屬隊應將陳家祠歸還業主, 改為工人子弟學 校, 而該校拱辰路之原址已由地籍整理處遷入辦公, 等到該地籍整理處結束 辦公後, 將騰出該處供警探隊遷駐.59) 中山縣機器工會同縣警察局警探隊爭 奪陳氏宗祠作為辦公場所, 結果是縣政府裁定警探隊遷出, 工人子弟學校遷 入. 由於警探隊無償使用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的業主有權將其租借給中山縣 機器工會作為子弟學校使用.20世紀30
、
40年代, 中山縣的政府或機構進駐祠堂, 擾亂了宗族社會的正 常秩序, 使得宗族的命運變得撲朔迷離. 該時期中山地區宗祠的功能也在政 府的幹預下有了轉變, 表現在政府通過頒佈訓令等形式進駐宗祠以獲得辦 公的地方, 我們嘗看到這樣的場景, 政府與祖宗相處一室, 祖宗靈牌與辦公 文件相距不遠. 当然, 我们并不否认近代化导致传统文化的分崩离析, 但是 在政府的一再干预下, 传统文化的衰微就进一步加强了. 從民國的檔案到報 紙, 都有政府侵佔宗祠的記載, 原本逐漸走向衰落的宗族、
宗祠, 在政府的 幹擾下, 結束了明清以來的鼎盛期, 宗族的管理出現轉型, 宗祠的功能已發 生變化, 而宗族社會的分崩離析或許也並不遙遠了.58)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5-316-35、1-A1[1].5-292-66.
59) 藏中山市檔案館, 編號: 1-A1[1].2-745-7.
(Abstract)
The ancestral hall is the common property of the Patriarchal Clan, for ancestor worship, pay homage to the place of the family who is a symbol of the clan as a whole clan Group ancestor worship in the ancestral hall or ancestral hall was organized.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Zhongshan county government be always gathering statistics of the property of the clan by the i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apportioning the tax with a variety of names to donate. From the republic of archives to the newspaper, there were records which the government encroached on ancestral hall. The government released the instruments in the form of a command, stationed in the clan symbol of the ancestral hall to get the office place, actually invading ancestors established space clans lack the right to dispose of their ancestral temple. Arbitrary expropriation of the government, has the local Han forces turn a blind eye to this situation along with local clans fading. In the 1930s and 1940s, Zhongshan County's clan, emerging rebuilt genealogy, repairs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old ancestral hall 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ancestral halls, clan and ancestral hall seems to be prosperity, but quite a few clans internal problems exposed, such as clan members stealing and selling the ancestral temples material, gambling, fighting in the ancestral hall, and the managers are riddled with corruption,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these phenomena, a direct result of the distrust between the clan memb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clan court already lost authority, clan members often resort to the clan affairs official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equitable treatment.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does not have the advantage, and the ancestral hall management
restructuring. Based on the archives collected by Zhongshan City Archives and the reports in the newspaper during the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related the government, the patriarchal clan and the ancestral hall, this paper discuss the changes in the ancestral hall in Zhongshan Count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30-40 ages, as well as clan-like existence in the period.
(한글요약)
정부, 종사(宗祠)와 종족 운명
-민국(民國) 시기 중산현(中山縣)을 사례로-
치 더 홍 (漆德紅)
종사(宗祠)는 종족내의 공유 재산이다. 조상에 대한 제사를 지내거 나 종족 차원의 의례를 갖기 위해 사용되는 공간이다. 따라서 이 곳은 종족의 상징이다. 종족 집단은 이 종사나 사당(祠堂)을 통해 조상에 대 한 제사를 지냄으로써 조직된다.
민국(民國) 시기 중산현(中山縣) 정부는 훈령(訓令)을 통해 종족 공 유의 것으로 내려온 재산에 대한 통계를 집계하였고, 이를 통해 조세 를 부과하고 각종 명목의 징수금을 부과하는 근거로 삼았다.
민국 당안으로부터 신문에 이르기 까지 정부가 종사에 개입한 모든 기록들은 정부가 명령 형식으로 문서를 발포하여 종족의 상징인 사당 에까지 진출하여 사무 공간으로 사용하여서, 실제상 조상들을 위한 공 간을 침범하였으며, 종족들로서는 자기 종족 사당의 권리를 침해받았 다. 정부가 임의로 징발하는 것을 지방 유력 종족들로서도 묵과할 수 밖에 없었고, 이러한 정황은 지방 종족들의 쇠락을 가져왔다.
1930-40년대 중산현의 종족들은 잇달아 족보를 중수하고 기존 종사 를 확장하고 사당을 건축하는 등의 활동을 통해 종족과 종사가 거의 번영하는 모습을 보였지만, 종족 내부적으로 드러나기 시작하는 문제 도 상당히 많았다. 예컨대 종족 구성원이 종사의 물건들을 훔쳐 팔기 도 하였고, 사당 안에서 무리지어 도박이나 계투(械鬥)를 벌이기도 하 였고, 사당을 관리하는 과정에서 자산을 사취하기도 하였다.
이러한 현상의 출현은 직접적으로 종족 구성원들 간 상호 불신을 초래하였다. 동시에 종족 법정이 이미 권위를 잃어버려서, 종족 성원들 은 항상 종족 사무를 관청에 제소하여 공평한 처리를 기대하는 상황이 되었다. 선거를 통해 종족과 종사 자산을 관리해 오던 전통은 더 이상 의미를 가지기 어려워졌고, 종사의 관리 역시 변화가 초래되었다.
이 논문에서는 중산시당안관(中山市檔案館)에 소장된 정보, 종족, 종 사 관련 당안과 민국 시기 중산현에서 발행한 신문이나 종족 관련 보 도 자료를 중심으로 1930-40년대 중산현 종사가 정부의 간여하에 발 생된 변화 및 종족의 존재 상황을 검토하였다.
주제어: 정부, 진주, 종사, 종족, 명운, 민국시기, 중산현, 공능 關鍵詞: 政府, 進駐, 宗祠, 宗族, 命運, 民國時期, 中山縣, 功能
Keywords: the government, encroachment, the ancestral hall, the Patriarchal Clan, destiny, Republic of China, Zhongshan county, function.
(원고접수: 2012년 9월 28일, 심사완료: 12월 11일, 심사결과 통보: 12월 15일, 수 정원고 접수: 2013년 1월 18일, 게재 확정: 2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