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書院, 學堂, 學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書院, 學堂, 學校"

Copied!
22
0
0

Teks penuh

(1)

書院, 學堂, 學校

: 晚清民國陝西的學政改革與地方社會變遷

張 萍 (中國 陝西師範大學)

Ⅰ. 序 言

Ⅱ. 從書院到學堂: 晚清陝西的學政 改革

Ⅲ. 新式學校的建立: 民國陝西學校 教育的發展及成效

Ⅳ. 從西安及周邊地區學校的發 展看民國陝西城鄉學校發展特

Ⅴ. 學政改革與地方社會變遷

Ⅰ. 序 言

光緒末年, 作為西北地方東大門的陝西, 教育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種 變化主要是從中式教育向西式教育的轉變. 它的發生是在清政府學政改革 政令施行之下進行的. 以後隨著清政府的覆亡, 民國政府的建立, 學政改革 持續進行. 而圍繞著新式教育的改革, 陝西的社會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構 成陝西社會近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 目前學術界有關方面的 研究大多集中在新學資料的整理與教育思想的梳理, 對於由教育改革而引 發的社會變遷研究始終付諸缺如, 對於我們理解陝西經濟與社會的近代化 發展過程非常不利, 本文擬以此為題, 探討晚清至民國陝西學政改革與地方 社會變遷, 希望通過這一研究加深對於內陸省區近代化進程的研究深度, 不 當之處, 敬祈斧正.

(2)

Ⅱ. 從書院到學堂

: 晚清陝西的學政改革

清代陝西的學校教育參承前代舊制, 京師北京首建國學, 同時宗學

旗學 並舉. 外省府縣設學官, 統於學政, 廣設書院

義學, 以期達到“自國至野, 無處無學; 自貴胄至甿庶孤寒, 無人無受學之地”.1) 受傳統教育理念與科舉 考試制度的制約, 書院

義學

社學所習均為經學典籍. 鴉片戰爭以後, 由 於西方勢力的入侵, 傳統的經學教育也逐漸受到衝擊. 許多有識之士從國家 發展的角度出發, 不斷提出教育與科舉的改革, 廢科舉

興實學的呼聲越來 越高.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二日, 在維新變法勢力推動之下, 光 緒帝下發了第一次興學上諭, 但是伴隨著維新變法的失敗, 此次推動全國各 省區的學政改革也隨之流產. 三年以後, 經庚子事變, 辛丑合約, 清廷為緩 合國內矛盾, 求得百姓諒解, 宣佈實行所謂“新政”.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八月乙未(初二), 又頒發了光緒帝的第二次興學上諭. 指出當時“除京師已 設大學堂, 應行切實整頓外, 著各省所有書院, 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 各府 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 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 並多設蒙養學堂……著各該 督撫學政, 切實通飭, 認真興辦. 所有禮延師長, 妥定教規, 及學生畢業, 應 如何選舉鼓勵, 一切詳細章程, 著政務處咨行各省悉心酌議, 會同禮部復核 具奏.”2) 在此上諭推動之下各省均進行了相應的學政改革. 陝西的改革也 是在此基礎之上實行的.

陝西學政改革始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巡撫升允在原清軍同知署舊 址創立“大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巡撫夏時遵章改名為“高等學堂”.

為配合新政, 陝西省又進行了學制管理體制的改革. 學政統一由省署管轄, 機構名為“陝西學務處”, 是按照清政府統一部署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成 立的, 受提學使領導.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 又奉新章改名為學務公 所, 設總務

普通

圖書

會計四科, 次年又增設專門

實業二科. 從光緒 1) 民國續修陝西通志稿卷三十六, 學校一 (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七卷),

p.136.

2)光緒朝東華錄光緒二十七年八月, pp.4719-4720.

(3)

二十八到三十三年之間, 陝西學政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制. 除上列成立陝西省

“高等學堂”外, 光緒二十九年又將關中書院改建為師範學堂, 即第一師範學 堂, 為新式教育培養師資. 同年將原學律館, 改為課吏館, 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奏請朝廷, 將課吏館改為法政學堂. 法政學堂在萬壽宮舊址, 所設 讞局裁別科和地方自治科有著預科性質, 待結業後再升入本科. 光緒三十二 年(1906年), 巡撫曹鴻勳在按察署北院創立巡警學堂, 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 遵章改設為高等巡警學堂. 另外,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在督學沈衛 主持下, 三原宏道書院也改為大學, 將涇陽縣城之味經

崇實兩書院資金

設備併入, 改名巨集道高等學堂, 派人到日本學習, 購買機器, 籌辦織

窯三個專業.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將其改為工業學堂, 與省城西安 的農業學堂相配套. 與此同時, 相關各類學校也應運而生, 如女子師範學 堂

咸長兩縣師範傳習所

八旗駐防中學(原八旗書院)

兩翼高等小學堂 及陸軍中學堂等.

伴隨著學政改革, 依照清政府的規定, 陝西省成立了省垣教育總會, 各地 在此基礎之上又成立了教育分會, 而各州縣的勸學所則相應具體負責學校 事務. 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陝西全省在原書院

義學

社學以及部分私 塾基礎之上改建增建學堂達700多所(參表5). 從表5統計資料中可以看出, 陝西省是嚴格按照清廷規定的規程而進行的學政改革, 除上列各專科學堂 之外, 基本是在各府與直隸州設置官立中學堂, 各州縣下設官立高等小學 堂, 以下市鎮

鄉村設置數量不等的初等小學堂, 徹底改變了中國傳統教育 模式.

中國傳統書院大多只是士子應考輔導之地, 平時講授無多, “科舉時代之 教育, 雖有縣學

書院等, 然皆無課可上, 惟考試耳.”3) 自改學堂以後, 為 進行新式教育的普及, 學堂學制也需適應新式的學校教育體制, 對於各省來 講, 經費投入大為增加, 教育方式也有所更新, 這種改革在西北地方並不是 一件小事, 對於社會的震蕩也是可想而知的. 當時有識之士進行了多方努 力, 陝西學務處也不斷對各地改革進行督察,4)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 3) 民國洛川縣誌(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第

536號) 卷十九 教育志 , p.365.

(4)

還派楊宜瀚等人赴日本考察學務,5)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 陝西學務 處又發文推薦教科書, 並附書目書價.6) 另外, 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 月開始, 陝西歷年選派官費留日學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到日本私立 普通專門大學的留學生33名(內有商州負擔費用的留學生張興彥一名), 陸軍 學生7名. 總括清代陝西學政改革, 全省教育費支出約占全年財政歲出的十 五分之一.7)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共支銀二十多萬兩, 其中留學生費用 六萬多兩. 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地方籌支, 以上舉措對於陝西新學的推廣無疑 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Ⅲ. 新式學校的建立

: 民國陝西學校教育的發展及成效

晚清學政改革沒有進行多久就伴隨著大清王朝的滅亡而中途擱淺. 民國 建立以後, 新式學校制度逐漸取代學堂制, 為現代學校教育的發展進一步夯 實了基礎.

光緒末年陝西推廣新式教育, 這種新學教育由全國劃一執行, 全面推廣, 但由於當時社會風氣未開, 兒童入學者少, 學校設備與內容頗為簡陋, 中學 堂只於各府

直隸州創設, 大多只是有名無實. 進入民國以後, 陝西的學校 教育進一步有了實質性的發展. 民國十一年(1922年)陝西省召開全省第一次 教育行政會議, 決定各縣成立勸學所, 明確規定“各縣一切教育款產, 另設 專員管理”.8) 十三年(1924年)改勸學所為教育局. 其時地方安靖, 經費稍寬 且熱心辦學者頗多, 故當時兒童入學非常踴躍. 但至十七

八年, 因西北大 4) 楊繩信,清末陝甘概況第四章, 陝西的教育及文化事業 (三秦出版社, 1997.6),

p.230.

5) 楊繩信,清末陝甘概況第四章, 陝西的教育及文化事業 , p.233.

6) 楊繩信,清末陝甘概況第四章, 陝西的教育及文化事業 , p.235.

7)陝西全省財政說明書·歲出部·教育費, p.32.

8) 陝西省教育廳陝西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陝西人民出版 社, 1988), 下卷, 民國十一年陝西全省第一次教育行政會議議決各案 , p.139.

(5)

旱, 人民逃亡, 學校因而停閉的非常多, 據統計, 民國十九年度, 陝西全省 有“省立小學5校, 縣區鄉鎮立小學3546校, 私立小學1643校, 全省小學一共 5194校”,9) 公私立中學共16所.10)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全省進行了私塾整 頓並對教育進行視導, 分別派員到各地進行調查, 撰寫視導規程與調查報 告, 對全省新式教育的發展進行了一次詳細而普遍的調查. 二十四年(1935 年)起全省實施小學義務教育, 按照保甲編制劃分小學區, 每個小學區設置 短期小學一所, 已設小學者, 另加整頓, 充實學額, 設有私塾之小學區, 則 督導整改. 據不完全統計, 二十五年(1936年)度全省共有小學10897校,11) 中 學校也隨之增到22校.12) 抗戰爆發, 為適應戰時需求, 以及大量華北東北流 亡民眾西遷, 陝西省教育適時改革.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全省舉行戰時教 育行政會議, 決議增加戰時教材, 增籌各縣教育經費, 擴大學校建制, 增加 辦學規模. 三十年(1941年)九月省政府又頒發了“陝西省普設鄉鎮中心學校 及保國民學校辦法”, 實施國民教育. 明令各縣政府尊師重教, 大力發展 中

小學教育, “各級學校應於二年內設立齊全”, 而建築費由學校商同保辦 公處擬具預算, 指定來源, 送請鄉

鎮公所, 縣政府核定, 就地籌募, 必要 時並得由縣府酌予補助. 自此以後, 陝西各縣鎮均開始了大規模的“建校運 動”, 取得成效非常明顯, 如宜川縣此項運動始於三十一年春, 至年底共完 成鄉

鎮中心學校七所, 保國民學校十三所.13) 洛川縣到三十一年底共完成 中山中心學校八所, 中山國民學校全部完成者五所, 部分完成者十九所. 尤 其這中間抗戰軍興, 淪陷區人民流亡本省者非常之多, 因而中學

小學數量 激增, 民國三十四年, 全省共有小學1, 3979所,14) 中學則增至134所,15)9) 蔣致遠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宗青圖書公司印行) 第三編, 民國教育 第二

章, 各省市國民教育概況·十三·陝西省 , p.96.

10) 蔣致遠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第四編, 中學教育 第三章, 各省市中學概 況·十三·陝西省 , p.29.

11) 蔣致遠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第三編, 民國教育 第二章, 各省市國民教 育概況·十三·陝西省 , p.96.

12) 蔣致遠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第四編, 中學教育 第三章, 各省市中學概 況·十三·陝西省 , p.96.

13) 民國宜川縣誌(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538號,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印行) 卷十九, 教育志 , p.379.

(6)

師範學校 十七 十八 十九 師範學校 十七 十八 十九 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356 304 320 省立第二師範學校 201 118 107 省立第五師範學校 109 123 102 省立第七師範學校 143 152 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 162 219 217 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 26 75 78 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 57 14 83 華陰縣師範講習所

為民國陝西教育發展的一個高峰.

民國陝西除進行以上中小學教育改革, 為適應各級各類近代工業的發展, 各種職業教育也不斷完善. 西安市的“陝西省西安初級農業職業學校”

“西 安第一女子平民職業學校”

“陝西省助產學校”都是非常有名的職業學校.

三原縣“陝西省立三原初級工業職業學校”成立早, 影響大. 到民國二十二年 止, 僅各類染織科

藝徒班

工藝科

女職科就向社會輸送人才476人, 畢 業生遍佈教育界

公務機關

農工商界

醫界

軍界

交通界等等. 另外, 從民國二年以來, 耀縣

榆林

大荔

韓城等縣先後建立了職業補習學校, 針對各縣的實際需要培養相應人才, 收效良好.16) 在所有職業學校當中, 發 展最普及, 收效最可觀的還是要數師範學校. 陝西省立師範大都成立于民國 初年, 由於最初各地方小學教育多不發達, 師資需要並不多, 因此投考人數 也很少. 民國十年以後, 師範教育更形發展, 主要原因“自新學制施行以後, 各地小學逐漸推廣, 師資驟感缺乏, 投考學生較前踴躍.”17) 學校招生也逐 年增多, 到民國二十年止, 全省師範學院共有13所, 據不完全統計, 民國十 七

十八

十九年招生人數分別為991人

1192人

1285人.(參表1) 這些師 範學院的建立為本省培養了大批中小學教師人才, 成為促進陝西中小學教 育發展的重要力量.

<表1> 民國十七、十八、十九年度陝西省師範學校招生人數統計

14)蔣致遠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第三編民國教育第二章各省市國民教育概況•十 三•陝西省第96頁, 宗青圖書公司印行.

15)蔣致遠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第四編中學教育第三章各省市中學概況•十三•

陝西省第96頁, 宗青圖書公司印行.

16) 陝西省教育廳陝西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第二輯續民國時 期陝西教育資料專輯、第20輯第3~78頁.

17)蔣致遠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丙編教育概況第一學校教育概況•十二•陝西省

第339頁, 宗青圖書公司印行.

(7)

長安縣師範講習所 67 40 藍田縣師範講習所 80 82 138

同官縣師範講習所 寧陝縣師範講習所 28 17

隴縣師範講習所 19 31 991 1192 1285 資料來源: 蔣致遠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丙編, 教育概況 第一, 學校教育概況·十

二·陝西省, p.340.

Ⅳ. 從西安及周邊地區學校的發展 看民國陝西城鄉學校發展特徵

陝西的學政改革從光緒年間開始, 是傳統教育向新式教育的一個重要轉 變, 可以說, 這種變革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 僅就教育本身來講, 從 書院到學堂再到學校, 不僅體現出教育實體名稱的變化, 伴隨著學校建設的 發展, 數量的增加, 以及課程的更新, 可以說無論從教學理念

教學內容還 是學生培養模式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這種新的教學理念又帶來 新的學術思想的更新, 這種更新不斷促使陝西的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 也是 陝西文化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 但也正因為這種變革所牽動的社會 因素極為複雜, 因此, 對於深處內陸省區的陝西來說, 也是舉步維艱. 在晚 清到民國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 雖然我們看到了學校規模的擴大, 數量的增 加, 學生入學人數也在逐年遞增, 但在這一表像的背後仍隱含著很大的問 題. 僅以民國二十三年陝西教育廳組織人員對西安市與長安縣兩地調查為 例, 可以明顯看出新學教育的發展程度與問題所在.

民國二十三年陝西省教育廳曾組織人力, 對西安市

長安縣

寶雞市等 部分地區的小學及中等學校(民國時期陝西的中等教育包括各級中學校及師 範

職業技術學校)進行了詳細的調研視察, 為我們保留了相關的調查資料.

從兩份

省垣各中等學校視察報告

、

省垣各小學視察報告

材料來看, 可 以發現, 西安市的中等及小學學校辦學效果大體可觀, 尤其公立學校大多經 費可以保證, 校舍寬敞, 衛生條件也可稱道. 選用課本無論是否經過審訂, 基本為商務

中華

世界書局

文化學社等著名出版機構出版的教材, 大 體均有一定的權威性. 各中

小學校教師水準也比較高. 省立西安初級農業

(8)

學校 學生 (人)

課程實行 課本及教材 課程進度 其他

省立西安高級

中學校 360人 據部頒標

準實行 商務中華世界文化 四書局出版, 審定12種, 未 審定19種, 兼采報章書籍 材料

尚能按預定

標準推進 教 員 尚 負 責, 秩序佳, 衛生好.

省立西安第一

初級中學 同上 采有教本, 審定者少 均有積遺 環境最佳

省立西安第二 中學( 中山中 學)

300餘 教學時數 均與法定標準不合

教員自選教材, 多為文化 學 社商 務世 界 開明版課本

未按計劃進

行者甚多 條件設略 簡陋 省立西安師範

學校 410人 教學時數

尚無不合 商務中華為多, 多未審 定, 各科補充材料由教授 選定

尚能遵計畫

進行 校 舍 寬 廣 , 條件佳 省立西安女子

師範學校 314人 與部頒法

規不大合 商務中華世界居多,

審定者12種, 餘皆未審定 多有積遺 秩序整齊為 省立西安初級 各校冠

農為職業學校 183人 尚能合乎

部頒標準 中華商務版課本居多, 然多年代較早, 陳舊無新 材料

按 時 進 度 , 少數課程遲

位 址 寬 宜 , 最缺儀器設

職業學校前身為三秦公學, 清末建校, 民國以後, 曾改名為農業學校, 第一 職業學校, 後合併於第二職業學校, “校址位於西安城外西南角, 負郭而居, 地址寬宜, 空氣新鮮. 前有園圃五十畝, 分畦別部, 栽植花蔬果木, 以供園 藝作物森林諸學程實習研究之用”.18) 據民國二十三年調查, 其所聘教員,

“農業經濟為徐治, 幾何

物理為丁作新, 作物育種學錢淦庭, 皆畢業于金 陵大學農學士; 國文

公民

鄉村教育

歷史為楊銘坤, 直隸保定高等職師 畢業; 森林植物學

造林學

林業概況為牛春山, 金陵大學林學士; 動植物 學

植病蟲害王皎我, 北平燕京大學畢業; 代數

作物

畜牧

氣象李蘭 亭, 北平大學農院畢業; 庭園行道樹造省學

林學大意

森林利用夏幼涵, 金陵大學林科畢業; 農業管理學

園藝學

史地墾殖論曹即悟, 金陵大學農 專科畢業; 國文王潼公, 北平法大畢業; 土壤

化學

養蜂田見海, 河南農 業專門學校畢業; 英文

算術吳子章, 金陵大學文學士.”19) 其他中小學校 教員也大多能夠適應新式教育, 完成教學計畫, 推行新式教育.(參表2)

<表2> 民國二十三年陝西省省垣各中等學校、小學校視察統計表

18) 陝西省教育廳陝西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西安昆明印刷 廠印製) 第二輯續, 省垣各中等學校視察報告 第18輯, p.37.

19) 西省教育廳陝西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第二輯續, 省垣 各中等學校視察報告 第18輯, p.32.

(9)

私立西安民立

中學 159人 課程力求

確當 此為私立收費學校, 10人

尚無課本 規模小, 租

房, 經費緊 私立西安民興

中學校 268人 教員待遇低,

授課無精神 校址小, 房 屋不敷應用 私立女子平民

職業學校 276人 班級不同,

分量各異 商務中華世界開明 四家課本為大宗, 審定者

課程進度尚

不注意 設 備 不 足 , 人才欠缺 省立西安師範

附屬小學 737人 尚與計畫,

標準相合 課本多採用商務中華編 定,

兼有世界課本

與課程標準

相合 招納學生太

多, 教室小 省立西安女子

師範附屬小學 不注重教

學方法 按照課本敷

班次多, 教

員眾, 學校 省立西安第一 整齊清潔

實驗小學 604人 教學分數

尚合適 各 科 課 本 分 采 商 務 世界開明各書局編

實 驗 性 質 , 多知用新方

飲水室條件 稍差 省立第一實驗

小學 338人 課時與廳

令符合 大致尚可 部分教室需

修繕 省立西安西倉

門小學 317人 有外籍教

課程進度與

課表合

私立民興小學 100人 能按時授課 設備簡陋

私立紅十字會 小學 890

教學時數與

標準不合 腐敗宜整肅 私立同志小學 380人 尚可 圖書標本多不敷應用 經費不充裕 私立崇實小學 27人 複式教學 商務課本居多 方法需改進 唯學生人數

私立明德小學

40人 單級編制 商務編定課本居多 與目標不合 經費緊張

私立精一小學 60人 複式教學 教學熱心 經費拮据

*資料來源: 陝西省教育廳陝西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第二輯續, 省垣各中等學校視察報告 , 省垣各小學視察報告 第18期, pp.1-51.

但是對於全省來講, 西安市作為省政府所在地, 是集各種資源優勢於一身 的, 其發展與這種特殊條件分不開, 而地方各州縣往往與之相去甚遠, 僅以 長安縣為例, 長安縣位於西安市的東南部, 與之相去不遠. 民國二十一年全 縣共有初級小學校545處, 小學校28處, 從數量上來看, 已相當可觀. 民國二 十三年省教育廳對其中十區公

私立小學校46所進行調查, 其結果並不樂 觀. “師資欠缺, 不能按章開學, 設備缺乏, 教科書陳腐”20)成為普遍的問題.

20) 劉安國等編, 長安縣教育視導報告 (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第二輯 第5期), p.48.

(10)

就縣立學校而言, 雖然在教科書的選用與教學進程上與規定大體相合, 但經 費不足, 教室少, 學校條件差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草灘初級小學校因佔用 村南藥王廟地址, “神像及牌位尚存”, 視導時學校教室除借用舊神殿改作者 尚稱寬敞外, “縱觀各教室, 均屬因陋就簡, 光線不甚充足, 操場在校外東 偏, 面積甚小, ……運動器械, 亦付缺如. 校具教具及圖書等因經濟省, 大 都簡陋不堪”.21) 這應該說在長安縣各縣立小學校中是一普遍現象. 私立小 學校的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了, 由於經費缺乏, 各學校校舍大多簡陋, 教室破 爛不堪, 光線黝暗. 第四區私立育才初級小學, “校舍在關帝廟內, 地面陰 濕, 光線太暗, 房宇亦將傾圮”.22) 私立兢化初級小學, 在郭杜南村, “房宇 污穢, 光線向(不)明, 教室採光不合”.23) 更為嚴重的是大多私立小學的教學 水準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 儘管至民國二十三年為止, 陝西的新學教育已 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與改善, 但這種改良在一些偏遠鄉村收效不大, 少量由私塾改建而成的初級小學校, 仍玩固地保留著傳統教育的內容, 四書 五經仍是這些學校最主要的課本, 教員腐敗, 學生玩劣, 急待改進. 如私立 香積寺東堡初級小學, 在縣西南香積堡東村內, 課本主要為幼學瓊林

上下 論語, 上下孟子, 大學

中庸

三字經等等, 與私塾相去無幾.24) 羅家寨初 級小學在縣西北羅家寨關帝廟內, “教師胡先生, 思想陳腐, 儼然一舊式私 塾先生. 除備有戒尺外, 講臺寫‘東壁圖書, 西園翰墨’. 門額寫‘羅筆生花’

.”25) 這樣的學校在所調查的私立學校中還佔有一定比重. 長安縣與西安緊 臨, 在陝西各縣中尚屬教育較為發達的地方, 其新學發展程度尚且如此, 其 他各地區更是可想而知了. 僅以“鳳翔

岐山

扶風

武功

興平

咸陽教 21) 劉安國等編, 「長安縣教育視導報告」 (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 第二輯 第5期),

p.32.

22) 劉安國等編, 「長安縣教育視導報告」 (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 第二輯 第5期), p.39.

23) 劉安國等編, 「長安縣教育視導報告」 (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 第二輯 第5期), p.39.

24) 劉安國等編, 「長安縣教育視導報告」 (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 第二輯 第5期), p.38.

25) 劉安國等編, 「長安縣教育視導報告」 (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 第二輯 第5期), p.35.

(11)

學校 人數 課程與教材 環境與設備

白花村小學 299 與規定尚無不合 校舍少, 校具教具簡陋 草灘初級小學校 75 與規定大致尚合 佔用村南藥王廟, 神像牌位尚存 縣立三橋鎮小學 258 教職員服務尚屬勤奮, 破爛教室, 校舍頹坦傾圮 縣立三官廟初級小學 120 教員教學均能合法 三官廟內, 學校圍牆急宜修築 縣立府君廟小學 150 教學大體相合 府君廟內, 教室不敷使用 縣立韓家莊初級小學 22 向無不合 村西菩薩廟內, 土匪出沒 縣立魚化寨初級小學 87 教職員服務勤奮, 工作細心 魚化寨龍定古寺內, 有教定二 縣立黃良鎮小學 209 尚能合法 鎮北首元君廟內, 學校衛生等較佳 縣立乾河初級小學 70 教員一人, 精神不佳 鎮府君廟內, 校舍清潔整齊 長安縣立小村廟小學 372 圖書標本異常缺乏 小村廟, 廟宇改建學校, 校舍狹窄 老洞初級小學校 156 與規定尚無不合, 世界版課

舊藥王洞地址, 破敗不堪

灞橋小學校 正籌設小學校 路北龍王廟

縣立新築鎮小學 148 中華商務大東等課本 建議擴充關帝廟為校舍

育視導報告”相關內容來看, 可以看到, 其教育發展程度尚不及長安縣. 據 載, 這些縣中, “師資異常缺乏, 縣立小學教師, 尚多物色曾受中等教育者充 任, 村鎮小學, 則多高小畢業生, 或其程度相當於高小畢業生者. 各縣私塾 均不少, 甚且有私塾在一地之信仰超過村鎮小學者, 蓋村鎮小學與私塾在形 式上雖有分別, 而實質上則無差異. 概括計之, 採用新式課本者, 謂之學校, 講授五經四書者, 謂之私塾. 在未設村鎮小學之地點, 其私塾固不失為補救 村鎮小學不足之一途, 而設有村鎮小學地點之私塾, 則實為改進鄉村學校之 障礙. 因鄉民對於新教育無絲毫之認識, 多扭於舊習, 視私塾之一切實施為 正當, 故對私塾不取締, 村鎮小學實難改進也.”26) 因此, 從表5民國二十一 年陝西省各縣小學

初級小學校統計資料來看, 全省小學與初級小學總計 為7221校, 這個數字還是相當可觀的, 但是在這一統計資料的背後, 我們還 是可以看出其中隱含的問題所在, 小學校數量的增長, 並不能代表品質的提 高, 其中名實不副或濫竽充數者還有很多, 其發展水準是不可高估的, 而這 其中地區的不平衡性, 以及城鄉之間的差距都表現得相當顯著.

<表3> 民國二十三年長安縣各級小學校基本情況統計表

26) 陝西省教育廳陝西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第二輯續, 鳳 岐山扶風武功興平咸陽教育視導報告 , 第20輯, p.95.

(12)

縣立霧莊初級小學 145 課程尚與規定相符 室內神像應設法拆除

黨化初級小學校 7 所用書籍未按規定選用 一同舊日私塾 馬蹄寨私塾 20 古書各式課本, 用書極不一

村西廟內, 教室破爛不堪

羅家寨初級小學 教師胡先生如一舊私塾先

關帝廟內

張家巷初級小學 教師為新延先生 廟內設教室, 周邊感業寺寶興寺 亦有學校

私立馮村小學 90 校長謹慎盡責 房屋尚多, 空院太小

私立靈沼初級小學 校長為前聖公會中學肆業 縣西裏照渠玉皇廟, 校舍光線不佳 荊寺南村初級小學 24 課本全為古書 張辛堡張氏宗祠, 私塾之變象 私立灃峪初級小學 單級教學 斗門鎮中街城隍廟內, 大殿五間

私立灃明初級小學 斗門鎮馬王廟, 較該鎮其餘三校佳

私立北堡塾學 15 國語常識等, 私塾先生 斗門鎮北堡住戶內 私立同志初級小學 教法腐敗不堪 斗門鎮南街丁氏私宅內 私立香積東堡初級小

20 四書, 新國文地理指南等 東村內, 應遵照改良私塾辦法整頓 私立沙井村初級小學 30 三字經四書白話解說等 村伯樂廟內

私立沙呼沱村初級小

20 未能如期開學, 先生出身行

縣西南沙呼沱村

私立鄧店初級小學 50 國語算術党義及自然 鄧店太白廟內, 須切實整頓

私立育才初級小學 21 郭杜鎮東村關帝廟內, 房宇將頹

私立競化初級小學 17 教學不良 郭杜鎮南村, 房宇污穢, 採光差 私立新民初級小學 20 教師王宗孔 郭杜鎮北街關帝廟內, 院內面積大 縣立溫國堡初級小學 25 地理指南三民主義等 溫國堡城南廟宇內, 校舍污穢

私立子午鎮初級小學 鎮城隍廟內

民競初小(李家村) 90 民22年成立, 于佑任為校董 校舍為新建築, 容量大, 校址太偏 劉家莊初小 國語常識衛生社會音樂等 藉用廟宇, 尚為私塾模樣 祭台村初小 20 完全私塾模樣 村馬王廟, 房二間, 應加以整頓 後村初小(私塾) 四書幼學瓊林中文百(家)姓 藉用民房

私立新民小學 80 周圍學子多, 不能容納 瓦窯胡同太白廟, 經費困難

三爻村初小 視察時尚未開校, 桌椅俱未一見

八裏村初小 視察時校門鎖閉, 未開學

縣立第一民眾教育館 38 附近十六村為實驗區 韋曲

私立狄寨鎮初小 40 私塾模樣 辦理腐敗, 貽誤子弟

私立進德小學 完全小學, 但缺省經費 迷鹿村藉用廟宇改造, 光線空氣好 私立競進小學 65 中華世界書局課本 在上橋梓口

私立灞橋小學 50 分級太多, 教學不便 院落小, 無體育場

*資料來源: 劉安國等編, 長安縣教育視導報告 (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第二輯 第5期), p.31.

(13)

Ⅴ. 學政改革與地方社會變遷

教育是開啟民智的一把鑰匙, 學政改革關係到民族發展的問題, 黃炎培先 生曾把民眾教育與民族復興聯繫起來, 提出以“‘民族復興教育行為標準’, 用 來增加青年的力量”.27) 儘管自晚清至民國陝西的學政改革, 還有很多不如 人意的地方, 但是新學教育的火種均仰仗它們播撒下去, 一方面它體現出本 省現代新學發展艱難曲折的歷程, 另一方面它所帶動的陝西社會變遷也成 為本省社會近代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而這種進步至少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新學教育的推廣使大批幼童從學齡時起即受到進步思想的薰陶, 是 整個社會思想觀念更新的基礎. 晚清時期新的學制改革, 地處西北內陸省區 的陝西省由於偏居一隅, 大多州縣均實施較晚, 光緒三十一

二年全省普設 小學堂, 由於風氣未開, 大多州縣士子並不認同新學, 以陝西省洛川縣為例, 洛川縣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知縣孫奉先改朝陽書院為第一高等小學 堂, 此年也正是清廷明詔廢除科舉之時, 事實上, 洛川縣的學政改革已大大 落後於全國的步伐, 而對於陝西全省來講, 如洛川者則是一個普遍現象. 志 載當時洛川縣只是“遵令改名, 略為變通”.28) 孫奉先自署學堂監督, “集舊 有‘賓興’款息, 益以勸募, 改書院學制, 整理堂舍, 購置圖書, 聘山西宿儒郝 毓隆主講席, 強招鄉間學子二十余人, 予以膏火, 供其飲食, 政餘親為講 解”.29) 從這一記載可以看出, 洛川縣的新學改制在形式上有了大的改觀, 但其實際內容並無大的變化, 講席為山西宿儒, 所講內容雖無記錄, 但延用 古學應很明顯, 學生也是在鄉鎮強行招來, 新學並不為鄉間士子所認可, 其 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從官方來講, 許多州縣雖名義上興新學, 建學校, 遵

27) 民眾教育與民族復興 -黃炎培先生在西安高級中學講演 (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

第二輯 續第20期), p.91.

28) 民國洛川縣誌卷十九, 教育志 (中國方志叢書 · 華北地方, 臺灣成文出 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第536號), p.377.

29) 民國洛川縣誌卷十九, 教育志 (中國方志叢書 · 華北地方, 第536號), p.209.

(14)

章辦理, 但實際施行過程中並不支持. 渭南縣是本省一向農業發達州縣, 也 是經濟殷富, 人口集中, 學務繁賾的重要地區, 但是在實行新學過程中不唯 不積極推動, 反而日益削減投入, 陽奉陰違. 宣統三年閏六月初四日, 陝西 提學使專門針對其下文督促整改. 據載: “比年以來, 該縣學堂不惟進步未 遑, 抑且日形退化. 在勸學所之董勸無方, 固難辭責, 而地方官之宣導不力, 亦為主因. 茲據該縣勸學所稟稱: 簡易識字學塾, 渭南舊僅七處, 四處由初 等教員兼攝, 三處專聘一人教授, 薪水向由署內發給. 今春接辦學所, 意圖 推廣, 即進署面懇出諭或出告示, 不意不惟不允, 反謂不必增設. 甚至教員 薪水, 署內迄今不發, 以致教員屢經辭退, 學生多不來堂. 即舊有之七處, 亦岌岌不能持久. 至初等小學, 經南視學調查, 有不勝任之教員數處, 並城 內女學王管理, 當即稟請大人批准撤換. 後乃僅傳諭退換各初等教員, 而王 管理一層, 置之不理. 辦理既不平允, 推行故多窒礙. 於是, 各初等生出種 種輳葛, 不是教員戀棧不舍, 即系管理抗不服從, 曠誤功課, 妨害學生, 學 所無法補救, 徒患奈何. 至實業學堂, 經南視學稟請另行建築後, 迄今數月, 尚未動工. 現成之木料

牆垣, 風銷雨剝, 坐視傾頹等情. 據此, 查興辦學 務, 為地方官之考成, 勸學所為輔助機關. 果如來稟所陳, 則是該縣於學務 要政漠不關心, 竟將本司選迭批飭照辦之件視若具文. 似此欺飭因循, 學務 安有起色, 合行劄飭催辦. 為此, 劄仰該員刻即前往該縣, 將該所所稱各節 逐一查明, 稟後核奪. 切切此劄.”30) 渭南縣的新學教育不發展與當地官員 的腐敗有很大關係, 而當時民智未開, 官員的認識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也 是其中重要原因. 光緒三十四年陝西提學使僑匯堃策劃, 巡撫恩壽奏設“存 古學堂”, 專以講授“四書”

“五經”為主, 還要在初一

十五禮拜孔子, 為拉 攏生源, 不但不收學生的食宿費, 而且每人每月還給補貼銀子八兩.31) 這些 都體現出新學發展進程中的逆流, 同時也反映了傳統思想在舊有人群中的 根深蒂固.

民國以後, 由於社會形態的改變, 共和制逐漸形成, 陝西的新學教育也隨 30) 楊繩信,清末陝甘概況(三秦出版社, 1997.6) 第四章, 陝西的教育及文化事業

, p.234.

31) 楊繩信,清末陝甘概況第四章, 陝西的教育及文化事業 , p.240.

(15)

之深入人心. 雖然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性, 使得一些偏遠山區的鄉村仍然存在 舊有私塾的形式, 以及舊式的教學方式與學習內容. 但是從總體來說, 這種 情況都處在日趨減少的狀態, 相反城鄉學校改良

推廣普及義務教育使新 學思想深入人心, 許多地方出現了學生入學踴躍, 校舍不敷使用的情況. 如 民國二十三年調查顯示長安縣第八區“附近遙有村落八座, 約有五百七十五 戶, 平均每戶以八有計, 約有人口四千八百名, 每戶以兩人學齡兒童計, 可 有九百六十名, 現該校所收學生俱皆九歲以上, 以九歲下之兒童收不勝收, 無位置安插故耳, 該校附近之狄寨鎮, 地方人士曾在馬王廟籌備女校, 捐款 有四百元之譜, 以用於修理殆盡, 不能開校, 以現勢論, 莫若由小村廟小學 就其校址, 辦分校或分級. 節經濟, 省人力, 於目前形勢下, 似有積極成立 之為要, 視察時, 已面與該校長商議, 令其籌畫呈局矣.”視察專員給出意見

“該校四圍生眾多, 原有校舍不敷使用, 該局應妥為籌撥經費, 從事擴充, 且 於其附近之狄寨鎮, 應允該校之請, 成立分校或分級, 以救濟失學兒童.”32) 基於以上措施的施行, 以及民國二十四年以來改良私塾之舉措, 陝西中小學 普及工作收效還是相當顯著的, 表4是對民國二十一年至三十年陝西省國民 教育資料所作的基本統計, 無論學校數還是學生人數都呈逐年增加趨勢, 民 國二十一年, 全省初等小學及國民小學校有7252所, 入學人數為218, 174人, 到民國三十年, 學校增加到13, 782所, 學生人數增至734, 901人, 學校數量 上翻了一番, 入學人數增長二倍多, 這些還不包括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以及 其他各級各類社會教育僅從逐年增加的國民教育入學人數來看, 就可看出 這種變遷. 不論他們的學習程度如何, 至少曾在初級小學校受到新學教育的 洗禮, 高普及率的新學教育將新的社會理念與價值觀帶到城市與鄉村, 使之 成為社會變革當中的中流砥柱, 為社會近代化發展夯實了社會基礎.

<表4> 陝西省國民教育歷年發展比較表33)

32) 劉安國等編, 長安縣教育視導報告 (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第二輯 第5期), p.44.

33) 本表內容為初等教育及國民教育小學部分. 資料來源:陝西教育志資料選編(陝 西人民出版社, 1988) 下卷, 民國陝西教育統計資料·陝西省國民教育歷年發展比較 表 , p.347.

(16)

年度 學校 學生 年度 學校 學生 年度 學校 學生 二十一 7252 218174 二十五 10897 424036 二十八 13038 656511 二十二 8743 256784 二十六 11722 484078 二十九 13896 708513 二十三 9145 302970 二十七 12105 532539 三十 13782 734901 二十四 10023 364037

(二)新式學校的建立與完善改變了陝西傳統的城鄉外在景觀形態, 這是 城鄉社會變遷最直觀的體現. 外在景觀是內在思想的物化表現, 景觀的變化 最容易觸發人們視覺上的反應, 無論人們處於什麼階層, 受教育程度如何, 景觀外在表現的變化是最易於被人們所感知與接受的, 而晚清民國時期陝 西學政的改革最重要而直接的體現恰恰即在於此, 其典型特徵就是大量寺 廟被改建為學校, 而眾多的寺廟財產也被用於支持教育.

光緒年間, 新政改革, 許多有識之士就把目光聚焦於教育之上, 但是學堂 設置, 如何落實經費問題, 各地反映最為激烈. 怎樣解決這一現實問題, 康 有為

梁啟超提出, 向寺廟要田產, 向僧侶要支援的觀點, 並立刻得到光緒 帝的支持. 梁啟超在

戊戌政變記

中寫到“此次改革, 百度未遑, 而首注意 於教育者, 蓋中國今日之大患, 苦於人才不足, 而人才所以不足, 由學校不 興也. 京師既設大學堂矣, 而無中學

小學

師範

鄉學, 則所成就無幾也.

故康有為上言之, 而皇帝立采之. 中國淫祠之風最盛, 而僧侶

廟社之產最 富, 向之言教育者, 苦經費之難籌. 今但移此款以用之, 自恢恢有餘矣.”這 一建議得到了光緒帝的採納, 在光緒帝第一次興學上諭中說到, “至於民間 祠廟, 其有不在祀典者, 即著各地方官曉諭民間, 一律改為學堂. 以節糜費 而隆教育. 似此實力振興, 庶幾風氣遍開, 人無不學, 學無不實, 用副朝廷 愛養成材至意.”34) 雖然光緒帝第一次興學上諭後因戊戌政變而流產, 但這 一改制思路則在現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尤其陝西. 晚清時期, 陝西普 設學堂, 各府直錄州所設中學堂大多利用書院舊有設施, 數量少, 據不完全 統計, 加上師範傳習所等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中等學校, 全省也不過15所左 右. 高等小學堂

初等小學堂總數六百餘所(參表5), 其中除原有社學

義 學外, 許多是借用舊有廟宇改建而成. 民國以後, 各縣學校數量不斷增加, 34) 光緒帝 第一次興學上諭 (光緒朝東華錄光緒二十四年四月), p.4093.

(17)

也大量借用了當地的寺廟基址. 民國十八年, 陝西省專門頒發了“寺廟財產 興學暫行規程”, 規定一切公建

私建

募建

獨建的壇廟寺院庵觀僧道都 應按其財產之豐絀, 地址之廣狹, 自行辦理各項社會教育之一種或數種, 包 括各級學校

民眾學校

圖書館閱報室講演所壁報

公共體育場

救濟院 或殘廢所孤兒院養老所

民眾工廠

合作社等.35) 以後又頒發了一系列相 關條例, 如“頒發監督寺廟條例令”

“孔廟財產保管辦法”

“頒佈孔廟附祀 及神位並大成殿匾額存廢辦法令”

“廢止春秋祀孔舊典令”,36) 這些條例的 頒佈都在不同程度地改變著舊有的秩序與信仰. 這樣, 借助舊有寺廟興辦學 校數量更不斷增多. 民國二十三年長安縣小學視導報告統計, 針對全縣14所 縣立小學

32所私立小學所作調查, 全部46所學校中有27所為舊有寺廟改 建而成, 占所有調研學校總數近60%(參表3). 如果這一比率與實際改建率 相付, 那麼, 舊有寺廟改建學校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以後, 經過民國三十 一年“建校運動”, 陝西省各縣市針對舊有校址破敗不堪以及寺廟建校規格 的不規範等, 做了大量工作. 洛川縣學校因“校舍多系窯洞, 或就舊有寺廟 改設”, 還專門針對這些學校校舍進行了修繕與改造.37) 我們知道在傳統時 代中國的城鎮與鄉村, 佔據土地最廣泛的地域除官府衙門

居民住宅之外, 就要數寺廟庵觀了, 一縣之內數十上百, 有些地區一村之內即有大小廟宇數 十所之多, 以寺廟及其財產興學, 並對大量的寺廟庵觀進行改造, 不僅使得 宗教活動的機率減少, 同時在外在景觀上也得到不小的改變, 城鄉面貌進一 步被改造一新, 對於推動社會的近代化以及新的思想觀念更新都起到了重 要的推進作用, 構成陝西社會近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 從晚清至民國陝西的學政改革是整個陝西社會變革當中的一項重 要內容. 由於教育影響到人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 故教育的變革也就代 表了整個社會價值觀與道德觀念的更新, 是最能觸動整個傳統社會內部內

35) 陝西省教育廳編,陝西教育法令彙編·寺廟財產興學暫行規程(中華民國十九年 一月印, 西安市政府印刷局), p.293.

36) 陝西省教育廳編,陝西教育法令彙編·寺廟財產興學暫行規程, pp.292-298.

37) 民國洛川縣誌(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 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第 536號) 卷十九 教育志 , p.380.

(18)

清代書院 晚清學堂 民國21年 民國3134年 備註 改制時間 中學堂 高小 初小 初小 小學 小學 中學

西安市 關中書院 光緒31年 1 3 4227省立小學數 長安縣 少墟書院

魯齋書院 光緒32年 1 3 數處 545 28 496 4 清咸寧縣合 臨潼縣 橫渠書院

渭北書院 光緒32年 3 數所 43 9 383 2 渭南縣 五鳳書院

景賢書院象峰書院

光緒29年 2 2 203 9 661 2

大荔縣 馮翊書院 光緒32年 1 4 171 7 243 1 鳳翔縣 岐陽書院

正誼書院 光緒32年 2 1 22 31 5 182 1 咸陽縣 渭陽書院 光緒30年 1 2 43 3 209 2 華 縣 華山書院

秀峰書院 光緒31年 2 248 6 264 4 華陰縣 雲台書院

太華書院 光緒31年 1 1 107 5 212

在的

本質的變革. 一方面新學教育引進城鄉, 尤其義務教育的普及, 使大 量學齡兒童從小就受到新學教育的洗禮, 從思想觀念上步入

跟上近代社 會的步伐. 另一方面, 大量寺廟被廢除, 並被改造為新式學校, 縮小了傳統 的宗教信仰空間, 也改變了城鄉外在景觀, 這種內外一體, 相互推動的社會 變革, 徹底將深處內陸的陝西省的近代社會變遷推到一個新的起點與高度, 也標誌著陝西近代社會轉型一步步走向成熟. 國此, 我們可以說近代陝西學 政改革過程中, 有從書院到學堂再到學校的過程, 這一過程不僅僅代表了陝 西近代教育的變革, 同時也是陝西社會近代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 意義不可低估.

<表5> 晚清民國陝西學堂、中小學校統計表38)

38) 本表所列縣份以民國年間陝西各縣設置情況為准. 書院改建年代與晚清學堂數 統計系根據宣統時期 陝西全省財政說明書·歲出部·教育費 (pp.99-111)整理而成.

民國21年陝西省初級小學小學校統計根據 各縣小學學校數統計表 ; 民國31年小 學數統計據 陝西省國民教育概況表 (民國31年編), 此二項均出自陝西省教育廳 西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教育志資料選編下卷三四五六合刊(pp.289-291;

pp.325-329). 民國34年陝西省中學校數統計來源於蔣致遠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第四編中學教育第三章各省市中學概況·十三·陝西省(pp.96-99).

(19)

仰華書院四知書院 涇陽縣 味經書院 崇實書院正誼書院 瀛洲書院

光緒32年 1 1 21 216 1

扶風縣 多賢熟元 光緒32年 1 119 1

周至縣 對峰書院

集賢書院 光緒32年 1 2 255 4 254 2

潼關縣 考院 光緒32年 1 1 2 106 1

藍田縣 玉山書院 光緒32年 1 194 5 344 1 戶 縣 名道書院

二曲書院 光緒29年 1 2 235 10 197 2 富平縣 新城書院

湖山書院頻陽書院

光緒32年 2 11 436 3

興平縣 槐裏書院 光緒30年 1 128 3 201 1 合陽縣 古莘書院 光緒30年 1 18 298 8 400 1 寶雞縣 金台書院

雞峰書院 光緒31年 2 17 172 3 234 4 岐山縣 鳳鳴書院

三王書院 光緒28年 1 21 54 1 153 2 洛南縣 洛源書院 光緒31年 1 1 7 219 7 237 2 白水縣 彭衙書院

明德書院 光緒32年 2 19 136 4 197 1

武功縣 綠野書院 光緒32年 2* 22 28 3 157 1 一為模範小 學堂 眉 縣 橫渠書院 光緒32年 1 2 34 2 119 1 原為鳳縣 朝邑縣 華原書院

西河書院 光緒30年 2 數所 218 1

禮泉縣 光緒31年 1 6 4 1 211 1

韓城縣 龍門書院

蘿石書院 光緒32年 1 1 205 4 276 1 蒲城縣 正學書院

堯山書院 光緒32年 2 36 85 9 448 3 長武縣 宜山書院 光緒31年 1 9 29 1 100 1 澄城縣 玉泉書院 光緒30年 1 8 228 6 340 2 耀 縣 文正書院 光緒31年 1 6 81 4 76 2

商 縣 商山書院 光緒28年 1 1* 2 113 7 395 4 *光緒33年建 乾 縣 乾陽書院 光緒32年 1* 8 29 3 208 1 *暫名高小 隴 縣 五峰書院 光緒29年 1 90 3 115 1

(20)

山書院

淳化縣 雲陽書院 光緒32年 1 4 95 2 94 1

平民縣 9 1 37 1

旬邑縣 樂育書院 光緒31年 1 5 72 1 94 1 永壽縣 翠屏書院 光緒32年 1 3 48 3 87 1 高陵縣 渭上書院 光緒31年 1 數所 2 2 103 1 千陽縣 啟文書院 光緒31年 1 10 38 1 66 1 彬 縣 紫薇書院 光緒32年 1 47 94 1 148 1 三原縣 學古書院

嵯峨書院弘道書院

光緒32年 1 10 17 5 165 7

柞水縣 書院 光緒32年 1 50 1 清名孝義廳

麟遊縣 鳳儀書院 光緒32年 1 1 26 1 44 1

同官縣 崇正書院 光緒30年 2 2 83 2 95 1 銅川 榆林縣 榆陽書院 光緒30年 1 1* 12 51 4 106 1 *光緒31年建 富 縣 經正書院 光緒32年 1 1 6 12 1

神木縣 部郎衙署 光緒32年 1 10 74 1

府穀縣 榮河書院 光緒32年 1 10 34 3 66 1 膚施縣 和鳴書院

金明書院嘉嶺書院 雲夢書院龍溪書院 雲岩書院 楊公書院

光緒31年 1 1 4 13 1 清為延安府

附郭膚施縣

綏德縣 雕山書院

重文書院 光緒29年 1 1 19 61 12 155

米脂縣 光緒31年 1 10 43 6 48 1

洛川縣 朝陽書院

泰征書院 光緒32年 1 12 98 3 121 1 靖邊縣 崇正書院

蒙正學堂 光緒28年 1 32 4 15 中部縣 橋山書院 光緒31年 1 5 53 1 50 宜君縣 文興書院 光緒30年 1 6 75 1 81 1 宜川縣 丹山書院

瑞泉書院 光緒30年 1 2 56 4 53 1

佳 縣 政鄉書院 光緒30年 1 11 81 6 76 清名葭州 橫山縣 岩綠書院 光緒32年 1 2 20 2 46 清為懷遠縣 安塞縣 蘋笙書院

新樂書院 光緒31年 1 2 14 1

(21)

安定縣 文筆書院

汾川書院 光緒32年 1 1 13 4 甘泉縣 定陽書院 光緒32年 1 5 18 2

保安縣 光緒32年 1 2 6 1

延長縣 育才書院 光緒31年 1 4 10 2 延川縣 登峰書院 光緒32年 1 8 41 3 定邊縣 定陽書院 光緒32年 1 4 51 4 19 清澗縣 筆峰書院 光緒29年 1 3 29 4 38 吳堡縣 書院 光緒30年 1 8 39 3 46 南鄭縣 天臺書院 光緒29年 1 191 18 243 8 安康縣 光緒32年 3 6 291 4 421 2 城固縣 樂城書院 光緒32年 1 4 231 7 149 3 西鄉縣 豐寧書院 光緒31年 1 2 45 3 233 1 勉 縣 勉陽書院

龍岡書院 光緒31年 1 1 71 5 150 1 洋 縣 定淳書院 光緒32年 1 1 124 5 223 2 褒城縣 連雲書院

廉泉書院 光緒32年 2 91 6 169 1

甯強縣 振文書院 光緒33年 1 13 143 1 清名寧羌州

鎮巴縣 班城書院 光緒31年 2 142 2

白河縣 天池書院 光緒30年 1 96 1

漢陰縣 育英書院 光緒29年 1 1 9 71 1 140 1

鎮坪縣 1 24 清名鎮坪廳

山陽縣 豐陽書院 光緒29年 1 81 6 208 1 洵陽縣 考院

敷文書院 光緒30年 1 2 183 1

紫陽縣 仙峰書院 光緒32年 1 128 1

平利縣 五峰書院

錦屏書院 光緒32年 1 2 103 3 110 1

略陽縣 光緒33年 1 8 90 1

留壩縣 紫柏書院 光緒32年 1 4 33 1 45 1 鳳 縣 鳳翼書院 光緒32年 1 1 32 1 54 1

佛坪縣 光緒32年 1 3 1 18 1

寧陝縣 太乙書院 光緒31年 1 1 41 清名寧陝廳

嵐皋縣 燭峰書院 光緒31年 1 15 88 4 83 1 清名磚坪廳 石泉縣 石城書院 光緒30年 1 73 3 94 1

商南縣 青山書院 光緒29年 1 4 98 1

鎮安縣 安業書院 光緒32年 1 2 24 5 110 合計 123 15 106 554 6894 327 13821 134

(22)

(한글요약)

서원, 학당, 학교

: 청말민국 시기

西의 学政 개혁과 지방사회 변천

張 萍

청대

西 学政 개혁은 光绪 二十八年(1902)에 시작되었고, 전 성에 학당이 설치된 것은 光绪三十一에서 三十二年 사이였다. 학당은 주로 청대 书院

义学

社学의 구지에 세워졌고, 光绪 三十四年(1908)에 이 르러

西 전성에 개축 혹은 증축한 학당은 700여 곳에 달하였다. 민 국 이후 학당은 학교로 개명하였다. 신식학교와 의무교육의 보급과 발 전은

西의 각급 각종 학교를 발전시켜 규모가 확대되고 수량 또한 크게 증가하였다. 民国 二十五年(1937)에 전성에는 10,897개소의 소학 교가 있었고 중학교 또한 22개소로 증가하였다. 民国 三十四年 항전 이후 전성의 소학교 수량은 13,979개소로 늘어났고, 중학교는 134개소 에 달하여 민국시기

西 교육 발전의 절정에 이르렀다. 이러한 교육 개혁이 야기한 사회변천 또한 현저하였다. 한편으로 신식교육의 보급 은 백성을 계몽하는 열쇠가 되었다. 또 다른 한편으로 다량의 庙宇가 학교로 개축되어 지역의 경관 면에서 중대한 변화가 발생하였고, 이로 인해 지역 사회의 외형적 형태면에서 변화가 나타났고 그 영향 또한 심원하였다.

주제어: 서원, 학당, 학교, 청말민국, 섬서, 사회변천 關鍵詞: 書院, 學堂, 學校, 晚清民國, 陝西, 社會變遷

Keywords: Shuyuan, Xuetang, Xuexiao,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Shaanxi, Local Society Shift

(원고접수: 2010년 10월 5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12월 11일, 수정원고 접 수: 12월 24일, 게재 확정: 12월 27일)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想深入學習某一專業。 學習內容特色 職業教育,著重技術實作與實習,取得證照。 職業技術訓練與學術課程並重 。 基北區相關學 校舉例 大安、新北、松農、松家、士 商、南港、內湖、木柵、三重 、淡水商工、金甌、智光、樹 人、能仁、莊敬、南強、育達 …等 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致理技術 學院、長庚技術學院、馬偕醫 護專科學校、耕莘健康管理專 科學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