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北齊“鄴—晉陽”兩都體制 形成原因試探
崔 彥 華 (中國 北京師範大學)
*1)Ⅰ. 序 論
Ⅱ. 鄴-晉陽兩都體制的形成
Ⅲ. 鄴-晉陽兩都體制形成的原因
(一) 鄴都的選擇 (二) 陪都晉陽的选择
Ⅳ. 餘 論
Ⅰ. 序 論
東魏北齊時期形成“鄴—晉陽”兩都制現象, 前輩學者對於這一領域的研 究成果很多, 如日本學者谷川道雄先生的 兩魏齊周時代的霸府與王都 ,1) 毛漢光先生 北魏東魏北齊之核心集團和核心區 ,2) 渠川福 我國陪都史上 的特殊現象 -東魏北齊別都晉陽略論 ,3) 渠川福 再论东魏北齐时代的晋阳 ,4) 王振芳
论太原在东魏北齐时期的战略地位
5)等文章中對此均有涉及.*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北京 100875.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 4—6世紀的北中國與歐亞大陸 -北 朝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研究 系列成果之一,(項目編號: 07JA770004)
1) (日)谷川道雄, 張金龍 譯, 兩魏齊周時代的霸府與王都 (北朝研究 1996-4).
2) 毛汉光, 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和核心区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上海书店出 版社, 2002).
3) 渠川福, 我國陪都史上的特殊現象 -東魏北齊別都晉陽略論 (晉陽古都研究,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
4) 渠川福, 再論東魏北齊時代的晉陽 (中國古都研究 第二十輯,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
5) 王振芳, 論太原在東魏北齊時期的戰略地位 (山西大学学报, 1991-4).
但這些文章多從政治
、
軍事等角度論述, 注重晉陽的戰略地位. 筆者認為晉 陽作為當時的霸府和別都所在,6) 與首都鄴城一起構成了東魏北齊時期的兩 都體制, 對當時的政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正是基於這種考慮, 本文試圖從晉 陽成都的地理條件和建都因素與鄴做一個比較, 從而論證在東魏北齊時期 出現“鄴—晉陽”兩都現象的客觀必然性.Ⅱ. 鄴-晉陽兩都體制的形成
北魏孝文帝時遷都洛陽, 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 使其政治
、
經濟以 及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相當發展. 孝文帝漢化改革的一個主要措施就是遷 都, 即由“六月雨雪”的平城遷到洛陽, 力圖擺脫鮮卑保守舊勢力的影響, 加 速北魏封建化進程. 但遷都洛陽也帶來了巨大的負作用, 那就是平城地位的 降低. 遷都以後的北魏王朝注重對洛陽和南方地區的經營, 與代北的聯繫逐 漸減少, 最終導致北方六鎮起義的爆發. 因此勞幹先生認為“魏孝文的遷都 洛陽, 完全表現着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並未曾顧及到現實的問題. ……北 方的六鎮叛變, 引起北魏的滅亡, 不能不說他選擇都城位置的錯誤, 是其中 主要的原因.”7) 繼六鎮起義後, 北方各地相繼叛亂, 無力收拾殘局的北魏政 府, 不得不利用地方勢力鎮壓各地起義, 以維繫行將土崩的統治, 這就為地 方割據勢力的興起提供了條件.契胡爾朱榮正是在這種形勢下, 憑借晉陽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力量, 三 軍縞素, 南下洛陽, 發動河陰之難, 瓦解了北魏政權. 尤其是在鎮壓了葛 榮
、
刑皋等起義及打敗北海王元顥領導的南梁勢力的進攻後, 爾朱榮位極 人臣, 建立了太原國, 坐鎮晉陽而遙制北魏朝權. 可以說, 這一時期北中國 實際的政治中心, 就已經從河南洛陽轉移到了山西晉陽. 但由於爾朱榮“方 複託名朝宗, 陰圖釁逆, 睥睨天居,窺覦聖曆. 乃有裂冠毀冕之心, 將為拔本 6) 參見拙作, 晉陽在東魏北齊時的霸府和別都地位 (晉陽學刊, 2004-3).7) 勞幹, 論北朝的都邑 (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下), 中華書局, 2006).
塞源之事”,8) 這就為莊帝所不容, 也引起朝臣的義憤, 最終被莊帝殺死, 為 其政治生涯畫上了休止符.
繼爾朱榮之後, 權臣高歡在晉陽建立大丞相府, 自己長期居住在那里, 遙 控洛陽. 北魏皇帝成了傀儡. 然而孝武帝並非唯唯諾諾之輩, 他曾經立志:
“自非五牛警旆, 七萃按部, 何以複文武之舊業, 拯塗炭于遺黎?朕將親總 六軍, 徑臨彭
、
汴. 一勞永逸, 庶保無疆.”9) 另外
北史
里面也有類似記 載:“帝性沉厚, 學涉, 好武事.”10) 在北魏末期的幾個皇帝中, 是較有作為 的. 這樣必然與手握大權、
遙控朝廷的高歡發生矛盾.高歡與孝武帝雙方矛盾鬥爭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遷都問題. 高歡“以為洛 陽久經喪亂, 王氣衰盡, 雖有山河之固, 土地褊狹, 不如鄴, 請遷都.”11) 孝 武帝元修本不欲離開洛陽,12) 更不願作傀儡, 便委婉言拒絕:“高祖定鼎河 洛, 為永永之基, 經營制度, 至世宗乃畢. 王既功在社稷, 宜遵太和舊事.”13) 孝武帝在與高歡周旋的同時, 不斷扶植黨羽, 使高歡越來越感到孝武帝遠離 晉陽, 難以駕馭, 而自己要消滅北魏皇室的權威, 就得仿效孝文, 離開皇室 巢穴, 重建基地, 因此便欲強行遷都. 而孝武帝則態度堅決, 誓死力爭:“王 高枕太原, 朕垂拱京洛, 終不舉足渡河, 以干戈相指. 王若馬首南向, 問鼎 輕重, 朕雖無武, 欲止不能, 必為社稷宗廟出萬死之策.”14) 遷都問題使雙方 的關係更加惡化. 高歡最終以“清君側”為名, 進軍洛陽, 孝武帝在宇文泰的 鼓動下倉皇出逃關中. 北魏從此滅亡, 形成東
、
西魏對峙的局面. 高歡進駐 洛陽後, 改立孝靜帝. 很快便下令遷都鄴城. 史载“詔下三日, 車駕便發, 戶 四十萬狼狽就道.”15)8) 魏收, 魏書(中華書局, 1974) 卷10, 敬宗孝莊帝紀 . 9) 魏收, 魏書 卷11, 出帝紀 .
10) 李延壽, 北史(中華書局, 1973) 卷5, 孝武帝紀 . 11) 李百藥, 北齊書(中華書局, 1972) 卷2, 神武帝紀下 .
12) 魏書 卷7, 高祖紀 載, 自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河南洛陽後, 便“詔遷洛之 民, 死葬河南, 不得還北. 於是代人南遷者, 悉為河南洛陽人.”
13) 李百藥, 北齊書 卷2, 神武帝紀下 . 14) 李百藥, 北齊書 卷2, 神武帝紀下 . 15) 李百藥, 北齊書 卷2, 神武帝紀下 .
高歡為行遷都之計而所持“洛陽久經喪亂, 王氣衰盡” 的理由, 只是其表 面托詞而已, 遷都的真實原因, 主要是因為舊都洛陽是北魏王朝正統所在, 雖然經歷了爾朱氏“河陰之難”的打擊, 然而在“好武事”的孝武帝周圍仍然聚 集着相當一部分擁戴元氏的力量, 這就為高歡完全控制朝政增加了阻力. 因 而在徹底擊敗爾朱氏, 控制北魏朝政以後, 高歡要最終取代魏祚, 就必須通 過遷都來進一步打擊這些擁護元氏的勢力. 在高歡之前既有曹操挾漢獻帝 都許昌, 又有孝文帝遷都洛陽行漢化, 這些都為高歡遷都提供了很好的範 例. 高歡不惜與孝武帝翻臉而執意行遷都之計, 其欲改朝換代之心可謂昭然 若揭, 而東魏建立後馬上遷都鄴城, 也就預示着魏齊禪代的日子為時不遠 了. 宋人洪邁對此有着極為精闢的論述:
自漢以來, 賊臣竊國命, 將欲移鼎, 必先遷都以自便. 董卓以山東兵起, 謀徙 都長安, 驅民數百萬口, 更相蹈藉, 悉燒宮廟
、
官府、
居家, 二百里內無複雞 犬. 高歡自洛陽遷魏於鄴, 四十萬戶狼狽就道. 朱全忠自長安遷唐於洛, 驅徙 士民, 毀宮室百司, 及民間廬舍, 長安自是丘墟. 卓不旋踵而死, 曹操迎天子都 許, 卒覆劉氏. 魏、
唐之祚, 竟為高朱所傾. 凶盜設心積慮, 由來一揆也.16) 東魏建立後, 其政權一開始就掌握在高氏父子手裏. 高歡鎮晉陽, 高澄鎮 鄴都, 東魏孝靜帝只是其掌上的一個傀儡. 當時的童謠“可憐青雀子, 飛來 鄴城裏, 羽翮垂欲成, 化作鸚鵡子”17) 很鮮明的說明這個問題. 時人稱鄴城 孝靜為魏朝, 而稱晉陽高氏父子為“霸朝”, 相府為“霸府”,18) 甚至連皇帝的 詔書中也說:“并州之太原, 青州之齊郡, 霸朝所在, 王命是基.”19)高歡死後, 其子高澄
、
高洋加快魏齊禪代的步伐, 對孝靜帝極為不恭.20)16) 洪邁, 容齋隨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卷10, 賊臣遷都 . 17) 李百藥, 北齊書 卷2, 神武帝紀下 .
18) 李百藥, 北齊書 卷45, 劉逖傳 載:“晉陽都會之所, 霸朝人士攸集”; 卷24, 陳元康傳 載:“元康以智能才幹, 委質霸朝.”
19) 李延壽, 北史 卷7, 顯祖文宣帝紀 .
20) 魏書 卷12, 孝靜帝紀 載:高澄暗中以崔季舒為偵探, 監察孝靜帝的動靜. 靜 帝曾狩獵於鄴東, 奔馬如飛, 侍臣在後面喊, “天子莫走馬, 大將軍怒.” 高澄設宴高 舉酒杯, 勸帝酒, 孝靜帝大為不悅對其說, “自古無不亡之國, 朕亦何用此活.”高澄大 怒說, “朕!朕!狗腳朕!”讓崔季舒毆帝三拳, 奮衣而出.
武定八年(550年), 高洋憑借晉陽強大的軍事力量, 最終迫使孝靜帝禪位, 自 己即帝位, 建立北齊, 仍定都
邺
城. 由於沒有進行權力和執政者的轉換, 晉 陽作為高氏的龍興之地, 其重要地位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也因北齊的建立, 晉陽由原來高氏東魏政權時的霸府而升格為北齊時期的別都. 史書中經常 可以看到晉陽是高氏別都的記載:稱晉陽為別都者云:“并州平, 即授并州 刺史, 加上開府儀同大將軍, 州即齊氏別都, 控帶要重.”21)
隋書·地理志
中也稱太原為齊別都,22) 還有的地方把晉陽稱為下都,23) 鄴—晉陽兩都體 制就這樣逐漸形成.Ⅲ. 鄴-晉陽兩都體制形成的原因
前已述及, 北魏末年, 權臣高歡為實現其遷移九鼎之野心, 力行遷都之計, 捨棄魏孝文帝以來的都城洛陽, 而改鄴城為都. 鄴城因何會被高氏定為東魏 北齊的都城所在?
(一) 鄴都的選擇
被高歡相中的鄴城, 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 西依太行山, 東接華北大平 原, 是東西
、
南北陸路交通的樞紐,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鄴城始築於春秋五 霸之一的齊桓公時. 曹操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晉封魏王后定都于此. 在 曹操建鄴之前, 當時傳有班固
兩都賦、
張衡
兩京賦
, 人們只知洛陽、
長 安為都, 而不知有鄴城. 曹操都鄴後, 乃有左思的
三都賦
, 其中“魏都”指 的就是鄴城. 東漢末年, 曹操正是以鄴城為基地, 集聚力量, 為其子曹丕順 利實施漢魏禪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曹丕代漢稱帝后, 雖定都洛陽, 但因 21) 令狐德棻, 周書 (中華書局, 1971) 卷40, 宇文神舉傳 .22) 魏徵等, 隋書 (中華書局, 1973) 卷30, 地理志中 .
23) 李百藥, 北齊書 卷40, 白建傳 載:“晉陽, 國之下都, 每年臨幸, 征詔差科, 責 成州郡.”
“鄴為王業之本基”,24) 而與洛陽
、
譙、
許昌、
長安並稱五都. 司馬氏代魏不 久便禍起蕭牆, 在八王之亂的戰火中, 曾為“王業之本基”的鄴城, 再次成為 當時的政治, 軍事中心. 此後司馬氏政權退居江南, 黃河流域成為游牧民族 鐵蹄縱橫的場所, 鄴城先後被後趙、
冉魏、
前燕作為自己的都城, 此時的鄴 城成為這次大分裂與大融合的見證者.北魏建立之初, 道武帝率領拓跋部進入中原, 被鄴城壯觀的景象所吸引而 流連忘返. 史载道武帝“巡登臺榭, 遍覽宮室, 將有定都之意.”25) 之後北魏 雖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但朝廷中仍不時有遷都鄴城的爭論.
魏書·食貨 志
載:神瑞二年, 又不熟, 京畿之內, 路有行饉. 帝以饑將遷都於鄴, 用博士崔浩計 乃止. 於是分簡尤貧者就食山東.
直到孝文帝遷都洛陽時, 仍有相州刺史高閭上表提出遷都洛陽有十損, 要 求孝文帝遷都鄴城. 而除高閭外, 禦史崔光也提出了遷都鄴城的建議.
太 平御覽
卷一六一
州郡部七·河北道下
相州條載:文帝太和十八年卜遷都, 經鄴, 登銅雀台. 禦史崔光等曰:“鄴城平原千里, 漕運四通, 有西門史起舊跡, 可以饒富, 在德不在險, 請都之.”孝文曰:“君知 其一, 未知其二, 鄴城非長久之地, 石虎傾于前, 慕容滅于後, 國富主奢, 暴成 速敗. 且西有枉人山, 東有列人縣, 北有柏人坡, 君子不飲盜泉, 惡其名也.”遂 止.
鄴城雖然被孝文帝以“惡其名”的理由拒絕, 但終因其“唇齒澤潞, 臂指刑 洺, 聯絡河陽, 襟帶澶
、
魏, 其為險塞, 自關以東當為弁冕”26)的絕佳地理位 置, 在東魏時被權臣高歡定為都城.(二) 陪都晉陽的选择
24) 酈道元, 水經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卷10, 濁漳水 . 25) 魏收, 魏書 卷2, 太祖道武帝紀 .
26)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中華書局, 2005) 卷49, 河南四 .
高歡選擇鄴城為都, 除了因鄴城地理位置優越以外, 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內, 對此,
北齊書·神武帝紀
中記載的非常詳細:神武以孝武既西, 恐逼崤
、
陝, 洛陽複在河外, 接近梁境, 如向晉陽, 形勢不 能相接, 乃議遷鄴.從這段史料中,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高歡選擇鄴城, 主要是因為孝武帝 出奔長安後, 洛陽西近西魏, 南逼于蕭梁, 但晉陽又地勢過偏, 唯鄴適中, 距晉陽比距洛陽近, 遷都鄴城比在洛陽更有利於自己控制朝廷. 也就是說, 晉陽本來是高氏遷都的首選之地, 只是由於其形勢不能相接, 不得已才選擇 鄴城.
這裏有兩點疑問:其一:高歡因何要在首都鄴城之外另設陪都晉陽, 且 是以晉陽為基點而選定首都鄴城? 其二:既然晉陽是定都的首選之地, 高 歡因何不直接定都晉陽? 筆者以為, 這主要由以下條件決定:
1、 晉陽成都的有利條件 1) 优越的地理条件
晉陽, 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地理位置極為險要, “控帶山
、
河, 踞天下之肩 背, 為河東之根本”,27) 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其西側是呂梁山的重巒迭 嶂, 呂梁山外側更有黃河環繞, 外部勢力從這個方向入侵的可能性不大;東 面是太行山, 有井陘關連通河北中部, 卻極盡險峻, 由河北仰攻殊為不易;北面是大同和忻
、
代, 中隔雁門險要, 西南是臨汾和蒲州, 外有龍門和蒲津 險要;東南上黨, 有天井關和滏口等重要關隘. 晉陽居山西之中, 四面均有 屏護, 同時又足以應接四面, 控扼四方.歷史上凡是在長安
、
洛、
汴、
鄴等地區建立政權的都是以此為屏障的, 而重鎮往往都設在晉陽, 它始終處於中央的肘腋地位. 西周時封叔虞于此, 後來成為屏藩周王室的主要力量;戰國時趙國以晉陽為都而逐漸成為三晉 27)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卷40, 山西二 .中最強盛的國家. 西漢高祖劉邦為抵禦匈奴而親自坐鎮晉陽, 後其子劉恒以 代王坐鎮晉陽17年得以入繼大統. 魏晉時期曹魏
、
後趙、
前燕、
前秦、
西 燕、
後燕都以晉陽為軍鎮雄霸北方. 尤其是在北魏末年, 先是爾朱榮以“太 原王”身份遙控朝政, 而後是高歡父子以晉陽為霸府, 分裂北魏. 在東魏北 齊時, 高齊王朝處於三面作戰的態勢, 其中與西魏北周的戰爭具有生死存亡 的性質, 但高齊王朝依然能夠憑借晉陽有利的地勢處於不敗之地. 北周武帝 時興兵伐北齊, 多次在河南鏖戰, 均未能取得決定性的進展. 大臣趙爽、
鮑 宏建議周主改變攻北齊的戰略方向. 趙爽說:“河南洛陽, 四面受敵, 縱得 之, 不可以守. 請從河北直指太原, 傾其巢穴, 可一舉而定.”鮑宏也說:“往 日屢出洛陽, 彼既有備, 每有不捷. 如臣計者, 進兵汾、
潞, 直掩晉陽, 出其 不虞, 似為上策.”28) 之後的戰局果如其言, 晉陽一失, 河北西部屏障盡無, 北齊也就大勢已去了. 晉陽作為軍事重鎮對當時的政局和戰局都產生了重 大影響. 所以, 經營好晉陽, 可以坐制山西, 進而控制北方形勢. 誠如顧祖 禹所論:“太原為河東都會, 有事關河以北者, 此其用武之資也.”29)2) 屏蔽六鎮鮮卑的戰略地位30)
當高歡擊敗爾朱兆後, 即“以晉陽四塞, 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31) 高歡 在晉陽, 積聚了不少人材.
北齊書
卷四五
劉逖傳
謂東魏時, “晉陽都會 之所, 霸朝人士攸集.” 但高歡更為重視的是在晉陽建立精兵基地.
北齊書
卷一八
傳論
云:“高祖以晉陽戎馬之地, 霸圖攸屬, 治兵訓旅, 遙制朝 權.” 因此史書上不乏有“重兵皆在并州”,32) “并州, 軍器所聚”33)的記載. 這 支晉陽兵, 主要由高歡率領的六鎮鮮卑兵所組成.六鎮,也稱北鎮,是北魏前期為防禦北方柔然等少數民族南侵而設置的六個
28) 司馬光, 資治通鑒(中華書局, 1956) 卷172, 陳紀六 , 陳宣帝太建七年(575年).
29)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卷40, 山西二 .
30) 參見拙作, 晉陽在東魏北齊時的霸府和別都地位 (晉陽學刊, 2004-3).
31) 李百藥, 北齊書 卷1, 神武帝紀上 .
32) 司馬光, 資治通鑒 卷162 , 梁紀十八 , 梁武帝太清三年八月(549年).
33) 司馬光, 資治通鑒 卷159, 梁紀十五 ,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正月(545年).
鎮戍, 在設立之初, 受到了特別的重視. 其人選不是拓跋軍主, 便是鮮卑八 部王公. 鎮兵也由作為“國之肺腑”的拓跋部成員或“中原強宗子弟”充任, 他 們“不但不廢仕宦, 至乃偏得複除. 當時人物, 忻慕為之.”34) 但是隨着孝文 帝遷都洛陽以及遷洛後推行的一系列漢化政策, 逐漸改變了六鎮的地位和 鎮人的命運. 新都洛陽地處中原, 與北邊相距遙遠, 六鎮的拱衛作用已經不 再重要. 而且孝文帝遷洛後, 忙於大張旗鼓的推行漢化政策, 以實現自其祖 上以來就有的“光宅中原”的理想, 無暇顧及北鎮, 六鎮地區便被有意無意的 摒於漢化圈子之外, 最後終於爆發了導致北魏政權覆滅的北方邊鎮起義.
六鎮及河北起義失敗後, 部分六鎮鮮卑兵民被爾朱氏所控制, 後爾朱兆
“分三州六鎮之人, 令神武(高歡)統領”,35) 高歡正是依靠這些六鎮鮮卑人組 成的軍隊, 倒戈擊敗了爾朱氏, 控制了北魏政權. 永熙元年(532年)七月, 高歡進入晉陽, 建立大丞相府, 同時又在河北括取六州人戶, 把他們遷徙到 晉陽附近, 以晉陽為中心, 僑置恒(原在今山西大同, 遷到今山西原平西 南)
、
雲(原在今山西朔州, 遷到今山西文水之東)、
燕(原在今河北涿鹿, 遷 至今山西壽陽)、
朔(今山西介休市)、
顯(今山西孝義市)、
蔚(今山西平遙) 六州以安撫移民, 從此三州六鎮鮮卑就改為六州鮮卑.36) 這里有一點需要注 意的是, 昔北魏設鎮, 主要在於固南北邊境, 尤其是為了防範柔然等少數民 族, 形成拱衛都城——平城的局勢. 而到了高歡執政時期, 並沒有把這些主 要軍鎮設在都城鄴城附近, 以確保首都鄴城的安全, 而是在晉陽附近僑置六 州, 形成拱衛晉陽的局面, 因此也可以說, 在高歡看來, 晉陽要比鄴城重要 的多. 因六州鮮卑常駐晉陽, 又被稱為晉陽兵. 高歡及其將領的多次出征, 都是率領這支部隊進行的.37)34) 魏收, 魏書 卷18, 廣陽王淵傳 .
35) 李延壽, 北史 卷48, 爾朱榮傳附從子爾朱兆傳 .
36) 參見周一良, 北魏鎮戍制度考及續考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王仲犖, 北周地理志 (中華書局, 1980).
37) 李延壽, 北史 卷6, 高祖神武帝紀 載:元象元年(538年)八月初, “神武知西師 來侵, 自晉陽率眾馳赴”;武定四年(546年)八月癸巳, “神武將西伐, 自鄴會兵於晉 陽.” 又如北齊書 卷17, 斛律金傳 云;“天平初, 遷鄴, 使金領步騎三萬鎮風陵 以備西寇, 軍罷, 還晉陽.” 又謂武定四年(546年), “詔金率眾從烏蘇道會高祖于晉 州, 仍從攻玉壁. 軍還, 高祖使金總督大眾, 從歸晉陽.”
高歡在世時, 一直在晉陽總理精兵, 而派其子高澄“入輔朝政, 加領左 右
、
京畿大都督.” 高歡死後, 高澄又以大丞相之職至晉陽總理戎事, 而以 其弟高洋為尚書令、
中書監、
京畿大都督參與朝政. 及高澄被刺, “事出倉 卒, 群情草草. 勳將等以纘戎事重, 勸文宣早赴晉陽.”38) 不久, 高洋就依靠 晉陽精兵, 取代了東魏王朝. 北齊王朝建立後, 仍以晉陽為精兵基地, 北齊 諸帝及其將領率軍出征, 仍多發自晉陽.39) 晉陽的軍隊對西魏有很大的威懾 力. 北齊主高洋在晉陽城東的軍事演練, 嚇退了宇文泰氣勢洶洶的進犯. 齊 被周滅亡之前, 齊後主高緯仍依靠晉陽之兵與周軍決戰,
北史
卷八
齊後 主紀
載:武平七年(576年)“冬十月丙辰, 帝大狩于祁連池. 周師攻晉州. 癸 亥, 帝還晉陽. 甲子, 出兵, 大集晉祠. 庚午, 帝發晉陽. ……(十二月戊申) 帝棄軍而還. 癸丑, 入晉陽, 憂懼不知所之”, 最後遂決計“留安德王延宗、
廣甯王孝珩等守晉陽. 若晉陽不守, 即欲奔突厥.”40) 從這里更能看出, 晉 陽的六鎮鮮卑軍隊乃北齊立國之根本, 晉陽一失, 六鎮軍隊被打敗, 北齊也 就不存在了.2. 晉陽成都的不利條件
如上, 晉陽由於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和屏蔽六鎮鮮卑的戰略地位, 在東魏北 齊王朝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高歡並沒有將其直接定為都城所在, 而是採 取了鄴—晉陽兩都體制, 這是因為, 與晉陽成都的有利條件相比, 其建都的 不利條件也比較突出, 主要體現在:
(1) 從地理形勢分析:“太原都城, 左汾右晉, 潛丘在中”,41) 所以歷史上 晉陽多次被水淹. 這一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筆者以為這也是制約晉陽成為 都城的一個重要原因. 晉出公十八年(前457年), 智氏聯合韓魏攻趙, 趙襄子 遵無恤“晉國有難, 而無以尹鐸為少, 無以晉陽為遠, 必以為歸”42)的遺訓,
38) 李百藥, 北齊書 卷30, 高德政傳 .
39) 李百藥, 北齊書 卷55, 唐邕傳 載;“河清元年, 突厥入寇, 遣邕驛赴晉陽, 纂 集兵馬.”
40) 李延壽, 北史 卷8, 齊後主紀 .
41) 馮慧民等編, 通鑒地理注詞典 (齊魯書社, 1986).
退守晉陽城. 由於城池堅固, 智氏久攻不下, 最後利用晉陽地勢較低, 遂引 汾
、
晉水圍灌晉陽城, 使得城外“不浸者三版”,43) 城中“巢居而處, 懸釜而 飲, 財食將盡, 士卒病羸.”44) 此次保衛戰雖然勝利, 但是也反映出晉陽地勢 較低, 極易受到敵人來自水灌的攻擊. 據考證在晉陽城西北角有一座羅城, 一般說來羅城就是外城或者郭城, 是一座城的最外重城, 主要用來軍事防禦 的, 一般環城而建. 而晉陽的羅城小且僅建在晉陽城的西北角, 而西北角正 好是晉水順山勢直流而下的出口. 所以晉陽西北角的羅城並非用來軍事防 禦, 而是用來防洪水的, 羅城的這一功能在晉陽的變化足以說明晉陽易遭受 到水淹的危險.(2) 不居中:在中國古代, 擇中的觀念由來已久, 從都城的選址到建築物 的形制結構, 居中擇中思想無不體現. 尤其是都城選址, 其首要條件就是考 慮是否居中.
荀子·大略篇
就有“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說法.
呂氏春秋·慎勢篇
也提到:“擇天下之中以立國, 擇國之中以立宮, 擇宮之中以立廟.”因此, 都城所在地以居全國疆土中央為宜,以便於向四方行使王權. 這在古 代生產力相對低下, 交通不夠發達的條件下是很重要的. 西周時周公經營洛 邑為都城,其重要原因就在於洛邑位於“天下之中, 四方入貢道里均.”45) 而 就東魏北齊地理形勢而言, 東魏佔據今山西, 河北南部的部分地區. 到北齊 文宣帝高洋時頗有武功, 北擊庫莫奚, 東北逐契丹, 西北破柔然, 西平匈奴 山胡族, 南取淮南. 疆域南抵長江, 西達山陝黃河中游, 北抵大青山和燕山, 東北至遼西. 但與西魏北周王朝相比, 位置較偏西, 更何況晉陽三面環山, 交通不便也就限制了其與外部的溝通. 這也就是高歡所認為的“如向晉陽, 形勢不能相接”46)的原因所在.
東魏北齊時, 高氏政權處於三面作戰狀態, 以晉陽為基地, 與佔據關中的 西魏相對峙, 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但是, 要作為一個首都, 必須同時具備
42) 徐元誥, 國語集解 (中華書局, 2002).
43) 劉向, 戰國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卷18, 趙策一 . 44) 劉向, 戰國策 卷18, 趙策一 .
45) 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 1964) 卷4, 周本紀 . 46) 李百藥, 北齊書 卷2, 神武帝紀下 .
相當的對外開拓和控制的能力, 而晉陽在這方面卻控制有餘而開拓不足, 這 樣就必須選一個開拓和控制能力較強的城市與晉陽互為補充, 在這種情況 下, 高歡選擇了位於河北平原的鄴城.
就地理位置而言, 鄴城正好位於河北平原與太行山交界處, 自古是南北向 交通要道, 又有漳河橫貫東西, 恰恰居中. 山西和河北自古就屬於同一戰略 體系, 建立鄴—晉陽兩都體制, 首先從戰略上把山西
、
河北通過上黨聯為一 體, 進可攻, 退可守. 唐朝時期也有人注意到這一點:“常山地控燕薊, 路通 河洛, 有井陘之險, ……若轉據常山, 與晉陽首尾, 則盛業可成矣.”47) 而且 就鄴都與晉陽兩地而言, 鄴城處於河北平原南部, 南臨黃河, 北面無險可守, 以河北地勢之低, 要仰爭太行, 殊為不易. 而晉陽地勢較高, 居高臨下, 俯 臨河北中部和南部, 建都於此, 有高屋建瓴之勢. 高氏集團如果從晉陽引兵 東出井陘, 鄴即在他的攻擊之下. 所謂:“河北連兵, 太原如故”48)是也.終東魏北齊時期, 晉陽作為高氏執政者的龍興之地, 始終佔據非常重要的 地位. 但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 使高氏統治者不得不放棄定都晉陽的打算, 定都鄴城, 而以晉陽為陪都, 兩者互為補充, 相得益彰, 從而形成了東魏北 齊歷史上特定的鄴——晉陽兩都體制. 不可否認, 這種兩都體制的建立, 對 東魏北齊的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高氏執政者之所以在與西魏北周和蕭梁 政權的長期對峙中處於不敗地位, 與這種兩都體制有直接的關係.
Ⅳ. 餘 論
關於鄴—晉陽兩都體制, 研究者看法不一. 日本學者谷川道雄從胡漢兩族 的矛盾來解釋兩都體制, 認為“高歡首先把北魏朝廷從洛陽之地引開, 遷移 到鄴, 自己則以晉陽為根據地維持其勢力的相對獨立性. 因此‘鄴—晉陽 ’兩 都制表現了保持傳統權威的舊王朝與新興的軍閥勢力並存的狀態. 而且鄴 47)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卷14, 北直五 .
48)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卷39, 山西方輿紀要序 .
位於山東貴族盤踞的河北平原之一角, 晉陽為北方胡族聚居的山西臺地的 一都邑, 權威與權力的尖銳對立, 胡漢兩族的複雜結合――東魏的兩都制便 是構築於這種情形之上的反映.”49) 臺灣學者毛漢光則認為鄴是東魏北齊的 政治中心, 晉陽是軍事中心, 兩者只是各司其職, 各有分工的不同機構.50) 兩者雖然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筆者認為, 鄴——晉陽兩都體制, 不僅僅只是 如谷氏所言是胡漢兩族對立的產物, 晉陽也不簡單只是當時的軍事中心. 高 氏執政者既在鄴城設一傀儡皇帝以實現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野心, 同時又別地而居, 在晉陽重建自己的權威基地, 通過鄴—晉陽兩都體制, 更 好的實現其掌控政權的目的. 這種兩都體制, 表現了以高歡為首的高氏集團 的英明與睿智.
與晉陽軍事中心形成鮮明對照的, 鄴京則似乎是文士們的天下. “是時鄴 下言風流者, 以(李)諧及隴西李神儁
、
范陽盧元明、
北海王元景、
弘農楊遵 彥、
清河崔贍為首.”51) 這些風雲人物都是些漢族高門子弟. 另外
北史·文 苑傳序
中也說:(北齊)鄴都之下, 煙霏霧集, 河間邢子才
、
钜鹿魏伯起、
范陽盧元明、
钜鹿 魏季景、
清河崔長儒、
河間邢子明、
范陽祖孝征、
中山杜輔玄, 北平陽子烈並 其流也. 複有范陽祖鴻勳, 亦參文士之列. ……當時操筆之徒, 搜求略盡.其中楊愔(遵彥)
、
祖珽(孝征)、
魏收(伯起)等後來都曾為尚書鄴省的長 官. 後主時又在此設文林館, 更是吸引了大批士族文人.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 指出:“洛陽文物人才雖經契胡之殘毀, 其遺燼再由高氏父子之收掇, 更得 以恢復熾盛於鄴都”,52) 這是很有見地的.49) (日)谷川道雄, 張金龍 譯, 兩魏齊周時代的霸府與王都 (北朝研究, 1996-4).
50) 毛汉光, 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和核心区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上海书店出 版社, 2002).
51) 司馬光, 資治通鑒 卷157, 梁紀十三 ,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
52) 陳寅恪,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三聯書店, 2001).
(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e Dual Capitals in Ye and Jinyang during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The system of dual capitals, which existed from time to time over Chinese histo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time when King Wu of the Zhou Dynasty established Luo Yi as the eastern capital of his kingdom. The coexistence of the western and the eastern capitals respectively in Chang’an and Luoyang, one primary and the other secondary, had repeated for long durations in quite a few dynasties. It had been the usual practice that, whereas the primary capital was indisputably the political center with supreme authority, the secondary capital was but honorary and complementary with the purpose to extend and reinforce the royal reign. However, the dual capitals of Ye and Jinyang during the Eastern Wei and the Northern Qi dynasties was a different case. When the influential courtier Gao Huan had the capital moved to Ye from Luoyang, the original seat of power since the Emperor Xiaowe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at the same time set up a parallel capital in Jinyang, Jinyang became the center of power de facto of the country in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military terms. That the system of dual capitals came into existence had much to do with the peculiar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Jinyang. Since the Period of the Sixteen Kingdoms the town of Jinyang had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Chinese history, known as “a governmental stronghold in a prosperous time and a source of trouble in a
turbulent one.” It had happened time and again that, taking advantage of its strategic position terrain and rich material resources, the military leaders in control of Jinyang were tempted to invade either westward into South Shannxi or southward into Henan, becoming direct threats to the central imperial court and succeeding on several occasions in hijacking or overthrowing it.
During this period, Jinyang had been a town highly crucial to the national situation. Furthermore, the fact that it served as a protective fortress to screen the six Xianbei (or Sienpi) prefectures was another reason why Jinyang was chosen as the parallel capital.
Gao Huan drew a force mainly of Xianbei soldiers in Jinyang and made the Xianbei prefectures his base area. It was this fierce troop from Jinyang that enabled Gao to oust the Eastern Wei and founded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and his successors and their generals continued to regard Jinyang as the base of the Dynasty, almost always setting out from their when they went on expeditions. The Xianbei troop in Jinayng was the pillar of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During the Eastern Wei and the Northern Qi Dynasties, the Gao regime had been in war with enemies on three sides. Jinyang provided the best possible military base in its confrontation with the powerful state of Western Wei which occupied south Shannxi. However, if a capital at that time should have been a town that supported both expansion and control of the territory, Jinyang was one strong in control but weak in expansion.
Therefore, a town which combined both and was complementary with Jinyang was needed.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Gao Huan selected Ye which wa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aihang Mountain on the border of the Hebei Plateau. Thus, by establishing the primary capital in Ye, he joined Hebei and Sanxi into a strategic one via
Shangdang (in southeast Shanxi bordering Hebei), putting the country in a favorable position either to further expand or to defense. Reversely, its strategically vulnerable location decided that Ye relay much on Jinyang for its security, as it looked south to the Yellow River, it could not expect geographical protection from the Hebei Plateau north of it, and its lower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Shanxi across Taihang Mountain rendered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attack westward. In contrast, Jinyang occupied a strategically advantageous position, threatening middle and south Hebei from a commanding height. In short, Ye and Jinyang were mutually supportive and complimentary one to another. To some ext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ual capitals in Ye and Jinyang reflected the policy which the Eastern Wei and the Northern Qi Dynasties had successively adopted, i.e. to found the state with military force but to rule it with civil measures. It also reflected the intricate process of interracial assimilation between the Han people and the non-Han nationalities from the north and the West.
(한글요약)
東魏 北齊 “鄴—晉陽” 兩都體制의 形成 原因 試探
崔 彥 華
중국 부도(陪都) 제도의 출현은 상당히 빨라서 주(周) 무왕(武王)이 동도(東都)로 낙읍(洛邑)을 설치한 것을 필두로 하여 역대 모두 부도 제도를 갖고 있었다. 장안-낙양(長安—洛陽)으로 대표되는 양경(兩京) 제도는 중국 역사상 가장 오래 지속되었을 뿐만 아니라 가장 대표적인 주·부도 제도이다.
일반적으로 수도는 정치상 절대적 권위를 가졌고, 부도는 정치 중심 인 수도를 보조하고 조정의 통치를 확대 강화하는 기능을 했다고 생각 하고 있다. 그러나 동위(東魏)·북제(北齊) 시기 업(鄴)—진양(晉陽) 양 도 체제는 오히려 이와 다른 점이 있다. 권신 고환(高歡)은 위 효문제 이래의 도성 낙양을 버리고 업성(鄴城)으로 천도하였고, 동시에 자신의 근거지인 진양(晉陽)을 부도(別都)로 건설하였다.
업-진양 양도체제의 형성은 한편으로는 진양의 특수한 지리적 위치 에 근원을 갖고 있다. 16국 북조 이래 진양은 “치세의 중진(重鎮)이요 난세의 강번(強藩)이라는 특징을 가지면서 역사적 무대에서 활약하였 다. 진양을 영유하는 세력은 왕왕 진양의 산천 지리의 우세와 풍부한 물질적 기초를 의지하여 혹 관중으로 진입하기도 하고, 혹 중원으로 남하하기도 하는 등 중앙 왕조를 직접적으로 압박하여 들어오거나 통 제, 전복하였다. 진양은 이 시기 천하 대세를 좌우하는 중요한 위치를 차지하고 있었다.
다음으로 진양은 6진(鎭) 선비를 엄호하는 전략적 기지였다는 점도 고씨정권이 진양을 부도로 선택한 또 하나의 중요 원인이다. 고환은
진양에 주로 6주(州) 선비가 조성한 진양병을 건립하여 진양을 옹위하 게 하였는데, 진양 6주 선비 군대는 북제 입국의 근본이었다. 동위·북 제 시기 고씨 정권은 3면으로 작전을 벌이고 있었는데, 진양을 기지로 삼아 관중을 점거하고 있던 서위와 대치함으로써 우위를 지킬 수 있었 다.
그러나 수도를 삼기 위해서는 상당한 대외 개척의 여지와 통제력을 갖추고 있어야 하는데 진양은 통제력은 여유가 있었으나 대외 개척의 여지는 부족하였던 바, 개척의 여지와 통제력이 비교적 강한 도시 하 나를 더 선택하여 진양의 부족한 점을 보충하려고 하였다. 이런 정황 하에서 고환이 선택한 곳이 하북 평원과 태행산(太行山)이 마주치는 지점에 위치한 업성이었다.
업-진양 양도 체제를 통해 전략상 산서, 하북을 하나로 연결하여 공 격과 수비가 모두 가능하게 되었다. 업성과 진양은 서로 호응하고 상 호 보충되었다. 업-진양 양도(兩都) 체제의 확립은 동위·북제가 군사적 으로 건국하여 문치로 다스린다는 병용정책 방침을 어느 정도 반영하 고 있을 뿐만 아니라 호한(胡漢) 양족이 복잡하게 서로 결합된 정황을 반영하고 있다.
주제어: 동위북제, 업, 진양, 양도제 關鍵詞: 東魏北齊, 鄴, 晉陽, 兩都制
Keywords: the Eastern Wei and the Northern Qi Dynasties; Ye; Jinyang; dual capitals
(2009년 8월 9일 원고 접수, 10월 17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10월 22 일 수정원고 및 소명서 접수, 10월 24일 게재확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