뺷老子뺸 的押韻和論理展開方式的關係
― 郭店本 뺷老子뺸 甲組為例 ―
48)
韓 炅 澔*
❙中文提要❙
與有押韻的其它先秦文獻相比,뺷老子뺸一書顯得格外特別。傳世的王弼 뺷老子뺸注本共八十一章,其中有 韻語的佔了大半,這種情況足以讓人把 뺷老子뺸 看成是一種哲學詩。這特點告訴我們,若要從文獻學角度研 究 뺷老子뺸,就得使用某種特別的方法。考慮到以上特點(尤其是韻語),本文將以楚簡 뺷老子뺸 甲組為例,對 其押韻與論理展開方式的關係進行研究。通過這樣研究,可知以下的幾個點:
1) 뺷老子뺸 中含押韻篇章的押韻情況與論理展開方式,互有相關。
2) 郭店本的押韻情況同傳世本相比不同之處較多,可能有轉抄的問題,有的地方呈示出版本的差異。
3) 從押韻角度看來,老子的論理展開方式分成三種:“開頭部分是一章節的導入部分,展開部分是演繹或 歸納論理部分,結尾部分綜合展開部分的陳述做出結論”的三分式;省略了論理展開,直接進入結尾部 分的“兩分式”;押韻無意義的“各句並列式”。
[关键词] 郭店楚簡, 老子, 押韻, 論理展開, 上古音
❘목 차❘
Ⅰ. 緒 論
Ⅱ. 楚簡本 뺷老子뺸及其押韻概況
Ⅲ. 押韻格式和各章論理展開方式的考察
Ⅳ. 結 論
Ⅰ. 緒 論
先秦時期散文與韻文的界限并不似後世文體那麽涇渭分明。除 뺷詩經뺸、뺷楚辭뺸 等詩歌文學外,뺷周易뺸、
뺷春秋뺸、뺷莊子뺸 等散文作品中的韻語隨處可見。自清以降,聲韻學家開始發現這種韻語頻出的現象并展開
* 東國大學校 講師 / [email protected]
研究,研究對象中最令人矚目的便是 뺷老子뺸。
與其它先秦文獻相比,뺷老子뺸 一書顯得格外特別。其獨特之處有二:第一,時代背景不明確,其他先秦 文獻往往引用專有名詞,可借此推定著作時代,但 뺷老子뺸 裏既沒有歷史故事,也沒有地名、人名和國名 等專有名詞,所以我們無法從 뺷老子뺸 的内容得到有關歷史背景的啓示;第二,뺷老子뺸 雖然基本上是思想 著作,但其中韻語頗多,與 뺷詩經뺸、뺷楚辭뺸等詩歌文學類似。傳世的王弼 뺷老子뺸注本共八十一章,其中 有韻語的佔了大半,這種情況足以讓人把 뺷老子뺸 看成是一種哲學詩。這兩種特點告訴我們,若要從文獻 學角度研究 뺷老子뺸,就得使用某種特別的方法。考慮到以上特點(尤其是韻語),本文將以楚簡 뺷老子뺸 甲 組為例,對其押韻與論理展開方式的關係進行研究。
Ⅱ. 楚簡本 뺷老子뺸 及其押韻概況
郭店本 뺷老子뺸 於1993年被發現,根據荊門市博物館1)的<前言>,包含 뺷老子뺸 的“郭店楚簡”出土於荊 門市郭店村的一號楚墓,這批千古墨跡雖“數經盜擾,仍幸存八百餘枚”。荊門為東周楚國紀南城故址,公元 前278年紀南城為秦將白起所破,所以“郭店楚簡”的抄寫年代應不是公元前278年之後。由此,該批竹簡目 前應是最早的楚簡。2) “郭店楚簡”除 뺷老子뺸 外,還包括各種先秦文獻:뺷太一生水뺸、뺷緇衣뺸、뺷魯穆公問 子思뺸、뺷窮達以時뺸、뺷五行뺸、뺷唐虞之道뺸、뺷忠信之道뺸、뺷成之聞之뺸、뺷尊德義뺸、뺷性自命出뺸、뺷六德뺸、
뺷語叢뺸 一·二·三·四等,共計16種。其中 뺷老子뺸 及 뺷緇衣뺸 뺷五行뺸 等書已有傳世或出土版本,有利 於文本批評(Textualcriticism)。特別是 뺷老子뺸 一部,至今未能發現比較古老的版本,因此我們將郭店本 視為最古本。
郭店本 뺷老子뺸 的特色是:
1) 內容少於傳世章節,不到傳世本的二分之一(三十三章)。對此有兩種解釋:李學勤3)等認爲郭店 뺷老 子뺸 只是完本的抄略本,日本的池田知久4)等認爲郭店本幾乎是 뺷老子뺸 的原型。現在兩種觀點呈龍 虎相搏之勢,無法判斷孰實孰虛;
2) 按筆體形式分成甲、乙、丙三類;
3) 相對於傳世本反儒家色彩較淡,如:傳世本“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在郭店本是“絕知棄辯,民利百 倍”。“聖”和“智”,是儒家所重的。但郭店本卻反對“知”“辯”,反儒家色彩較弱;傳世本“大道廢,有仁
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8.
2)但1994年上海博物館由香港古董市場購入一批竹簡,其後該批竹簡被認定為最古的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據C14測 定,其年代為BC308±65年。(參見淺野浴一·湯淺邦弘編,諸子百家<再発見> 掘り起こされる古代中国思想,東京: 岩 波書店,2004, 46頁)。
3) 李學勤,「論郭店《老子》非《老子》本說」, 紀念林劍鳴教授史學林文基,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2頁. 4) 池田知久,郭店楚簡老子研究,東京: 永鎮文化社,1999.
郭店本章序 傳世本章序 押韻 甲本
第一章 第十九章 之部/侯屋合韻
第二章 第六十六章 無韻
第三章 第四十六章 屋部
第四章 第三十章 無韻
第五章 第十五章 之部/元文合韻/鐸部/屋部/耕部
第六章 第六十四章 之部/歌部
第七章 第三十七章 歌部/鐸屋合韻/耕部
第八章 第六十三章 無韻
第九章 第二章 耕部/歌部/之、幽合韻/魚部
第十章 第三十二章 眞部/之部
第十一章 第二十五章 耕部/之部/月部/元部/真元合韻
第十二章 第五章 元部/物部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覺鐸職合韻/元文合韻
第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 之部/元部/魚部
第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月部/文部
第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東陽合韻/微部/元文合韻/之部/歌部/耕部/屋部 第十七章 第五十五章 魚部/陽部/幽部
第十八章 第四十四章 真部/歌部/陽部/物部/陽部/屋部/之部
第十九章 第四十章 陽部
第二十章 第九章 之幽合韻
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郭店本則是“故大道廢,安有仁義;
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安有正臣”。傳世本内容有反語性,反對儒家德目用意明顯。但郭 店本動詞“有”前加上疑問代詞“安(焉)”,且無與“智慧出,有大偽”相應之句,反儒家色彩得以消減。
4) “君人南面之術”(뺷漢書·藝文志·諸子略뺸)程度較低。傳世本“治大國,若烹小鮮”等強調政治策略的 内容罕見於郭店本。
郭店本一共三十二章的押韻狀況如下。(郭店本的章序5)暫依荊門市博物館6))
5)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反對荊門市博物館的看法,主張應以第十一章(傳世本第二十五章) 為首章。李零有一定道理,但按荊門市博物館的章序排列,也不會對我們的考察造成任何影響。
6) 荊門市博物館,同上,1998.
郭店本章序 傳世本章序 押韻 乙本
第二十一章 第五十九章 職幽合韻/之部
第二十二章 第四十八章 文部/歌部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章 歌部/鐸部/微部
第二十四章 第十三章 無韻(真耕合韻?)
第二十五章 第四十一章 冬陽合韻/幽宵之合韻/微部/屋侯合韻/耕部
第二十六章 第五十二章 無韻
第二十七章 第四十五章 月部/冬部/物部/陽耕合韻
第二十八章 第五十四章 月部/文真合韻/魚部/陽部/東部/魚部 丙本
第二十九章 第十七章 之部/(魚部)/元部
第三十章 第十八章 無韻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五章 陽部/月部/之部/物部/元文合韻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一章 無韻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7) 月部/質部歌元合韻
研究 뺷老子뺸 押韻的學者以吳棫為肇始,後有顧炎武、江永、江有誥、姚文田、鄧廷楨、畢沅、高本漢
(Karlgren)、羅振玉、朱謙之等幾家,但劉笑敢8)認爲其 뺷老子뺸 押韻研究孤立地穿鑿 뺷老子뺸 的聲韻問
題,並未對 뺷老子뺸 押韻格式全面研究。劉氏也認爲 뺷老子뺸 的押韻風格很接近於西周期成書的 뺷詩經뺸,
與戰國楚的產物– 뺷楚辭뺸 比較遠。我們基本同意劉氏的這種觀點。
在充分了解上述觀點後,我們對郭店本 뺷老子뺸 甲組進行考察。
Ⅲ. 押韻格式和各章論理展開方式的考察
凡例
1) 뺷老子뺸 各版本的原文以劉笑敢9)所校勘為準,與我們意見不符者另作修訂。
2)上古韻部基本上參考鄭張尚芳10),根據潘悟雲、馮蒸11)修訂。我們使用的上古韻部體系如下:
7) 按荊門市博物館,同上,1998,122頁. “本章文字亦見於 老子甲。” 8) 劉笑敢,노자철학,서울: 도서출판청계,1997, 37頁.
9) 劉笑敢,老子古今,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韻尾
元音 零韻尾 k ŋ t n p m w wk
a 魚 鐸 陽 月1 元1 盍1 談1 宵1 藥1
e 支 錫 耕 月2 元2 盍2 談2 宵2 藥2
i 脂 質2 真2 質1 真1 緝3 侵3 幽3 覺3
o 侯 屋 東 月3 元3 盍3 談3 宵3 藥3
u 幽1 覺1 冬 物2 文2 緝2 侵2 - -
ɯ 之 職 蒸 物1 文1 緝1 侵1 幽2 覺2
3)前人於 뺷老子뺸韻部研究暫皆據朱謙之12)。
郭店本第一章(傳世本第十九章)
絕智(知) 弃卞(辯),民利百倍△ 。 絕巧棄利,盗賊亡又△ (有)。 絕偽棄慮,民复季子△ 。
三言以為史(文) 不足▲ ,或命之,或乎豆▲ (屬)。
。
視索(素) 保樸▲ ,少厶(私) 須(寡) 欲▲ 。
郭店本第一章押韻分兩種:一種是上古之部*-ɯ(上面有△),另一種是屋部*-ok。押之部的三句,句式整 齊,都採用“絕A棄B(原因), 四字句(結果)”;押屋部的兩句,綜合上面三句的内容,導出一個結論:“視素保 樸,少私寡欲”。通過這一種押韻形式,纔可知在郭店 뺷老子뺸 一書裏,押韻的種類與 뺷老子뺸 作者的論理 展開方式有關。這種情況基本上也出現在後續章節裏。
郭店本第二章(傳世本第六十六章)
無韻。
10)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 潘悟雲、馮蒸,「漢語音韻研究概述」, 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一):漢藏語研究的歷史回顧, 南寧: 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0.
12)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 中華書局,1984.
郭店本第三章(傳世本第四十六章)
辠(罪) 莫厚乎甚欲△ , 咎莫惨乎欲得,
化(禍?)13)莫大乎不智(知)足△ 。 智(知) 足之为足△ ,此恒足△ 矣。
這一章只有一種押韻–屋部*-ok,四個韻字中三個是同一個字“足”。(뺷老子뺸 的用韻可能較寬,職部*-ɯk 的“得”也算是押韻) 第三章像第一章一樣,最初的三句句式都一樣(“S莫V乎VP”);最後的句子承接上面的
“知足”,引出知道“足之為足”就是“永恒的滿足”的結論。可是結尾非常短,押韻與上面的三句法割裂。
郭店本第四章(傳世本第三十章)
無韻
郭店本第五章(傳世本第十五章)
1長古之善为士△ 者,
2必非溺(弱) 玄達,深不可志△ (識)。 3是以為之頌:
4夜乎奴(如)冬涉川▲ 14) 5猷乎其奴(如) 畏四吝▲ (鄰)。 6敢其奴(如) 客□ 。
7遠(渙) 乎其奴(如) 懌□ 。 8屯(敦) 乎其奴(如) 樸■ 。 9沌乎其奴(如) 濁■ 。
10竺(孰)能濁以朿(靜)者,將徐清▽ 。 11竺(孰)能庀(安) 以迬者,將徐生▽ 。 12保此道者,不谷(欲)常呈▽ (盈)。
第五章的押韻情況似乎參差不一,但仍是根據上面提到的原則來押韻。開頭部分的兩句押之部*-ɯ(△), 展開部分押三種韻部:元3*-on文1*-ɯn合韻(▲)、鐸部*-ak(■)、屋部*-ok(□)。可是這三種押韻并不顯示 13) 郭店本的“化”字,各本作“咎”。如果郭店本和傳世本在同一個脈絡上,“化(上古擬音*hŋrools)”是“禍(*ɡoolʔ)”的通假字。
14) “川”是中古昌母仙韻合口(中古擬音˱tɕiuɛn),所以按照通常的語音變化規律,“川”應當屬於上古元3部*-on。可是馬王堆 周 易“坤”作“川”,經典釋文 也有一樣的情況。“川”可能是“坤”*khuun的通假字,如果是這樣,“川”也與文2部*-un有關。鄭 張尚芳, 同上, 2003. 認爲“川”的擬音是“*khjon”。元音o和u,只有開口度的差別,能夠合韻。我們暫從鄭張意見。
論理階段的差異,只是並列。因爲展開部分的六句句式一樣(V乎如VP), 只好看做是同一個論理階段。結尾 部分的三句押耕部*-eŋ(▽),第一、第二句句式整齊(孰能V1以V2者,將徐V3),第三句總括上面的兩句,
導出“保此道者,不欲常盈”的結論。
郭店本第六章(傳世本第六十四章)
1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
2是以聖人亡為古亡敗;
3亡執古(故)亡失。
4臨事之紀△ ,
5慎終女(如)始△ ,此亡敗事△ 矣。
6聖人谷*(欲)不谷(欲), 7不貴難得之貨▲ , 8教不教,復衆人之所過▲ 。
9是古(故)聖人能輔萬勿(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
郭店本第六章相當於傳世本第六十四章後半。郭店本將該章一分為二,原本 뺷老子뺸 一定和傳世本有差 別。開頭部分(第1-3句)無韻,否定堅持執著的態度;展開部(第4-5)押之部,強調始終一貫的態度;結尾 部分(第6-9)押歌部,假托聖人做出結論。
郭店本第七章(傳世本第三十七章)
1道恒亡為△ 也,
2侯王能守之,
3而萬勿(物)將自化△ 。 4化而欲作▲ ,
5將貞(鎭)之以亡(無)名之樸▲ 。 6夫亦將智(知)足▲ ,
7智(知) <足> 以朿□ (靜),萬勿(物)將自定□ 。
第七章的押韻情況,比之前幾章複雜。基本上開頭部分(△歌3部*-ol)、展開部分(▲鐸*-ak、屋*-ok合 韻)、結尾部分(□耕部*-eŋ)的押韻都已分開,但展開部分的押韻涉及結尾部分的首句。這種情況可能是版 本問題。傳世本及帛書本 뺷老子뺸 三十七章的該部分如下:
王弼本 帛書本 吾將鎭之以無名之樸▲ 。
無名之樸▲ ,夫亦將無欲▲ 。 不欲以靜□ ,萬物將自定□ 。
吾將鎭之以无名之樸▲ 。 鎭之以无名之樸▲ ,夫亦將不辱▲ 。 不辱以靜□ ,萬物將自正□ 。
兩個版本的結尾部分開始押耕部的句,不包含押屋部的句,還在第六句前面加上了“無名之樸(帛書本“鎭 之以无名之樸”)” 一句,句讀也斷在第六句,與第七句分開。從押韻和論理展開方式關係的觀點來看,這兩 本優於郭店本。這一章也許有抄寫的錯誤。
郭店本第八章(傳世本第六十三章)
無韻
郭店本第九章(傳世本第二章)
1天下皆智(知)美之為美也,亞(惡)已;
2皆智(知)善,此其不善已。
3又(有)亡之相生△ 也,難惕(易)之相成△ 也,
4長短之相型△ 也,高下之相盈△ 也,
5音聖(聲)之相和▲ 也,先後之相堕▲ (随)也。
6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 , 7行不言之教□ 。 8萬勿(物)作而弗始□ 也,
9為而弗志□ (恃)也,
10成而弗居■ 。
11夫唯弗居■ 也,是以弗去■ 也。
第九章的押韻情況是:開頭部分無韻,展開部分押耕*-eŋ(△)、歌3*-ol(▲)兩部,結尾部分押之*-ɯ宵
*-aw合韻(□)、魚*-a(■)兩部。展開部的句式也相當整齊-“AB之相C也”,結尾部分比較長,有兩種押韻。
結尾部分的這種押韻並未呈獻論理展開階段的差別,這一現象可能顯示了之、魚兩部音韻的相似性。潘悟 雲15)考證上古漢語的之、魚兩部的有緣關係16),他的意見是可靠的。
15) 潘悟雲, 「吳閩語中的音韻特徵詞–三等讀入二等的音韻特徵詞」 聲韻論叢12,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01, 184頁. 16) 潘悟雲, 同上, 2001. 爲了證明“母”同時屬於之、魚兩部,提出如下的上古漢語代詞系列:
魚部 余lǎ 汝nǎ’ 女nǎ’ 者kjǎ’ 之部 台lɯ̆ 而ɲɯ̆ 乃nɯ 之kjɯ̆
郭店本第十章(傳世本第三十二章)
1道恒亡(無)名,
2僕雖微,天地弗敢臣△ 。 3侯王女(如)能獸(守)之,
4萬勿(物)將自賓△ 。 5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
6民莫之命而自均△ 安(焉)。 7始制又(有)名。
8名亦既又(有),夫亦將智(知)止▲ , 9智(知)止所以不殆▲ 。
10卑(譬)道之才(在)天下也,
11猶少(小)浴(谷)之與江海▲ 。
第十章沒有開頭、展開、結束三個部分。江有誥等前人認爲名、臣、賓、均、名為韻,止、殆,海為韻。
可是我們不同意這種説法,韻讀:臣、賓、均為韻,止、殆、海為韻。文脈上第1-6句和第7-11句是可以分 段的,“道恒無名”和“始制有名”是各段的開頭部分,押韻上有獨立性。所以我們認爲第十章只有兩個部分:
説明“無名”狀態的“道”的部分,押真*-in部(△);説明“有名”狀態的“道”的部分,押之*-ɯ部(▲)。
郭店本第十一章(傳世本第二十五章)
1又(有)狀蟲(混)成△ ,先天地生△ , 2敚穆(寂寥),獨立不亥▲ (改), 3可以為天下母▲ 。
4未智(知)其名,字之曰道▲ 。 5吾強為之名曰大□ 。
6大曰□□ (逝?),□(逝?) 曰遠■ ,遠曰反■ 。 7天大□ 、地大□ 、道大□ 、王亦大□ 。
8國中又(有)四大□ 安(焉), 9王居一安(焉)。
10人法地,地法天▽ , 11天法道,道法自肰▽ (然)。
第十一章的押韻情況如此:開頭部分押耕*-eŋ(△)、之*-ɯ幽*-u合韻(▲)兩部;展開部分押祭*-ats(□)、 元*-an(■)兩部;結尾部分押真*-in元*-an合韻(▽)。展開部分分成兩個部分,押耕部的部分説明“道”的誕
生,押之幽合韻的部分説明“道”的性質和名稱。展開部分也有兩種押韻,但高本漢認爲“遠、反”實與祭部叶 韻,如採納該看法,展開部分只有一種押韻。展開部分陳述作者把握的“道”的性質–“大”,而後列舉與“大” 有關的幾種概念。結尾部分序列化上面提到的幾種概念,最終導出“自然”的新概念。
郭店本第十二章(傳世本第五章)
1天地之間△ ,其猶橐雚△ (籥)與? 2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
第十二章只有兩句。郭店本的第一句押元部*-an(△),第二句押物2部*-ut(▲)。第一句在傳世本裏是“天 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就是無韻。郭店本把“籥”改成“雚”,這種情況是一方面起因於字形相近,一方面則 是受韻腳“閒”的韻母影響的結果。傳世本的第五章有五句,郭店本卻有兩句,可能有抄略的問題。
郭店本第十三章(傳世本第十六章)
1至虛亙△ (極)也,獸(守)中篤△ 也。
2萬勿(物)方作△ ,居以須復△ 也。
3天道員員▲ (芸芸),各復其堇▲ (根)。
按前人說,篤、復(覺部*-uk)為韻,芸、根(文部*-ɯn) 為韻,不把“極”(職部*-ɯk)、“作”(鐸部*-ak)看 成韻字。但傳世本第十六章的押韻較寬,陽*-aŋ和東*-oŋ、之*-ɯ和幽*-u可以合韻,押韻格式也整齊,基本 上是“□□□□△ , □□□□△ ”的格局。因此我們認爲押職覺鐸合韻(△)為一類,押文部(▲)為一類。傳世本 的該章有十句,郭店本只有三句,也可能有抄略的問題。
郭店本第十四章(傳世本第六十四章)
1其安也,易持△ 也。其未兆也,易謀△ 也。
2其脆也,易判▲ 也。其幾也,易散▲ 也。
3為之於其亡有也,
4治之於其未亂。
5合□□□□□□末,
6九城之臺甲□□□□ , 7□□□□□□足下□ 。
這一章屬於傳世本 뺷老子뺸 第六十四章的前半部,郭店本分成爲兩個章。這種事實告訴我們,傳世本的 章序是後來改變的,뺷老子뺸 的原貌可能並非如此。第5-7句有脫簡17),我們無法知其全貌,參考傳世本六 十四章,可以分段為:開頭部分(第1-2句)押韻兩種,之部和元部。開頭部分的句式都是“-也,-也”形的判 斷句;展開部分(第3-4句)與開頭部分句式不同,無韻;結尾部分根據傳世本,第六句的“土”和第七句的
“下”押韻(魚部),雖然陳述極大的東西,但總是從微小之物著手,進行敍述。
郭店本第十五章(傳世本第五十六章)
1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2閉其兌△ ,賽(塞)其門▲ , 3和其光□ ,同其塵▲ , 4挫其銳△ (?),解其紛▲ , 5是胃(謂)玄同□ 。 6古(故)不可得而新(親), 7亦不可得而疏;
8不可得而利,
9亦不可得而害;
10不可得而貴,
11亦不可得而戔(賤)。 12古(故)為天下貴。
第十五章的押韻較有特色。展開部分外無押韻,押文*-ɯn部爲主,月*-at部(△)、陽*-aŋ東*-oŋ合韻(□) 交錯押韻。展開部分句式整齊(V其NP),與上面已經看到的展開部分的典型一致。首句以“知之者弗言,言 之者弗知”開頭,第2-6句展開對於“玄同”的陳述。第7-12句雖無押韻,句式也整齊(亦不可得而A;不可得而 B), 可以看做展開部分的後半。第13句是本章的結尾部分,綜合展開部的論述,提出“為天下貴”的結論。
郭店本第十六章(傳世本第五十七章)
1以正治邦△ ,以奇用兵△ , 2以亡(無)事取天下。
3吾可(何)以知其然▲ 也?
4夫天多期(忌)韋□ (諱),而民爾(彌)畔▲ (叛)18) 5民多利器□ ,而邦兹昏▲ 。
17) 傳世本的第5-7句是這樣。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人多知,而奇勿(物)兹起■ 。 7法勿兹章,盗贼多又■ (有)。 8是以聖人之言曰:
9我亡事▽ 而民自富▽ , 10我亡為▼ 而民自化▼ , 11我好青◇ (靜)而民自正◇ , 12我谷(欲)不谷◆ 而民自樸◆ 。
這一章的押韻情況為:開頭部分(第1-2句)押東*-oŋ陽*-aŋ合韻(△);展開部分(第3-7句)有微*-ɯl部 (□)和元*-an文*-*-ɯn合韻(▲)的交錯押韻,句式有統一性(V多O,而S+VP);結尾部分(第9-12句)從“是 以聖人之言曰”開始,押之*-ɯ(▽)、歌*-al(▼)、耕*-eŋ(◇)、屋*-ok部(◆),至於句式,仍有統一性,都是
“我VO而民自V”的結構。第十五章開頭部分説明作者自己體悟的政治原理,展開部分説明體悟這樣的原 因,結尾部分假托聖人的説話,陳述自己希望的統治方式。
郭店本第十七章(傳世本第五十五章)
1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2螝蠆蟲它(蛇)弗螫△ , 3玃鳥猛獸弗扣,
4骨溺(弱)筋柔而捉固△ 。
5未知牝戊(牡)之合然(朘?)恕△ (怒),精之至也,
6終日乎而不㥑(憂),和之至也;
7和曰常▲ ,知和曰明▲ , 8益生曰羕▲ (祥),心使氣曰强▲ 。 9勿(物)臧(壯)則老□ ,是胃(謂)不道□ 。
第十七章的押韻情況是這樣的:開頭部分(第1句)無韻;展開部分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2-6句) 押魚*-a部(△),第二部分(第7-8句)押陽*-aŋ部(▲);結尾部分(第9句)押幽*-u部(□)。開頭部分用“赤子” 的比喻,説明“含德之厚者”,展開部分的第一部分以自然現象為例,對於“含德之厚者”的性質進行解説,然 後導出兩個概念–“精”和“和”。展開部分的第二部分從上面導出的“和”開始,連鎖地提出“常”、“明”、“祥”、
“強”等概念。結尾部分與“赤子”對比的一種概念–“老”,闡明它就是“不道”。
18) 傳世本 뺷老子뺸作“貧”(文部),與郭店本的“畔”(元部)差別較大。前人把“貧”與“昏”都認爲文部的韻字,這裡暫且看作是元、
文的合韻。
郭店本第十八章(傳世本第四十四章)
1名與身△ 孰新△ (親)? 2身與貨▲ 孰多▲ ? 3得與亡□ 孰病□ ? 4甚愛■ 必大費■ , 5厚藏▽ 必多亡▽ 。
6古(故)知足▼ 不辱▼ ,知止◇ 不怠◇ (殆),可以長舊(久)。
第十八章的押韻格式在 뺷老子뺸 中較有特色,均有“□□□△ □□△ ”型的格局,每句押韻不相同(第1句押真 部,第2句押歌部,第3句押陽部,第4句押物部,第5句押陽部,第6句押屋部、之部)。所以這一章論理展 開階段,只好依照句式分開。開頭部分(第1-3句)的句子都是有選擇性的疑問句(N與N孰V),回答這種疑問 句的字,必屬韻腳。“身”和“親”、“貨”和“多”、“亡”和“病”均如此。這種情況與後代的聲訓、反語一樣,作者 依據音韻的相似性闡明自己的思想。第4-6句的韻字基本上也如此。展開部分的句式都是“VP必VP”,韻腳的 意義相同性仍是一樣(“愛”和“費”、“藏”和“亡”)。結尾部分用“故”一字,綜合上邊已經陳述的觀點。
郭店本第十九章(傳世本第四十章)
1返也者,道僮△ (動)也。
2溺(弱)也者,道之用△ 也。
3天下之勿(物)生於又(有),生於亡。
這一章只有一種押韻(東部),句子也只有三個,因此沒有明顯的論理展開的反映。
郭店本第二十章(傳世本第九章)
1持而盈之,而不若已△ 。 2湍而群之,不可長保△ 也。
3金玉盈室,莫能獸△ (守)也。
4貴福喬(驕),自遺咎△ 也。
5攻(功)述(遂)身退,天之道△ 也。
二十章只有一種押韻(之、幽合韻),句式也都是“-,-也”形的判斷句。各句有獨立性,似乎是沒有關係的 個別句子的組合。這一段的論理展開方式與押韻無關,而是依照語境展開。第1-4句是句子的羅列,第五句 的“天之道”從語境的角度來説最有價值。所以 뺷老子뺸 的作者將“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做為十九章的結論。
通過以上的考察,我們將 뺷老子뺸 中含押韻篇章的論理展開方式綜合歸納如下:
1) 三分式:這是最典型的。一章分成為開頭、展開、結尾三個部分。各部分的内部押韻和句式統 一,有時一個部分包含多種押韻。可是押韻不影響於別的部分。開頭部分是一章節的 導入部分,展開部分是演繹或者歸納論理,結尾部分綜合展開部分的陳述做出結論。
(如: 郭店本第三章(傳世本第四十六章), 郭店本第五章(傳世本第十五章), 郭店本第七 章(傳世本第三十七章), 郭店本第九章(傳世本第二章), 郭店本第十四章(傳世本第六十 四章), 郭店本第十五章(傳世本第五十六章), 郭店本第十六章(傳世本第五十七章), 郭 店本第十七章(傳世本第五十五章), 郭店本第十八章(傳世本第四十四章))
2) 兩分式:一章只有兩個部分,省略了論理展開,直接進入結尾部分。押韻也不影響於別的部 分。但影響別的部分的,一章的押韻完全同一。(如: 郭店本第一章(傳世本第十九章), 郭店本第六章(傳世本第六十四章). 郭店本第十二章(傳世本第五章), 郭店本第十三章 (傳世本第十六章))
3) 各句並列式:各句沒有明顯的論理相關性,各句的關係只決定於語境層次。在這種情況之下,
押韻沒有意義。(如: 郭店本第十九章(傳世本第四十章), 郭店本第二十章(傳世本第九 章))
Ⅳ.結 論
以上是從押韻角度對 뺷老子뺸論理展開方式進行的分析。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可知以下幾點:
1) 뺷老子뺸 中含押韻篇章的押韻情況與論理展開方式,互有相關。
2) 郭店本的押韻情況同傳世本相比不同之處較多,可能有轉抄的問題,有的地方呈示出版本差異。
3) 從押韻角度看來,老子的論理展開方式分成三種:三分式、兩分式、各句並列式。
除以上論述之外,뺷老子뺸 押韻中還包含訓詁、文字等許多的問題,限於篇幅這裡只能暫且略去不談,還 請見諒。
<參考文獻>
池田知久,뺷郭店楚簡老子研究뺸,東京: 永鎮文化社,1999. 荊門市博物館,뺷郭店楚墓竹簡뺸,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8.
李承律, 「出土文獻資料和中國古代思想史」, 2008年8月 “東亞資料學可能性的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 文, 2008.
李零,뺷郭店楚簡校讀記뺸,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李若暉,뺷郭店竹書老子論考뺸,濟南: 齊魯書社,2004.
李學勤,「論郭店 뺷老子뺸 非 뺷老子뺸 本說」, 뺷紀念林劍鳴教授史學林文基뺸,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劉笑敢,뺷노자철학뺸,서울: 도서출판청계,1997. ______,뺷老子古今뺸,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潘悟雲, 「吳閩語中的音韻特徵詞–三等讀入二等的音韻特徵詞」, 뺷聲韻論叢뺸 12,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01.
潘悟雲、馮蒸,「漢語音韻研究概述」, 뺷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一):漢藏語研究的歷史回顧뺸, 南寧: 廣西民族 出版社, 2000.
淺野浴一·湯淺邦弘編,뺷諸子百家<再発見> 掘り起こされる古代中国思想뺸,東京: 岩波書店,2004. 鄭張尚芳,뺷上古音系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朱謙之,뺷老子校釋뺸,北京: 中華書局,1984.
* 이 논문은 2016년 8월 26일에 투고되어,
2016년 9월 9일까지 편집위원회에서 심사위원을 선정하고, 2016년 9월 26일까지 심사위원이 심사하고,
2016년 10월 4일 편집위원회에서 게재가 결정되었음.
❙한글초록❙
뺷老子뺸의 압운과 논리 전개방식의 관계에 대하여
― 郭店本 뺷老子뺸 甲組를 중심으로 ―
압운이 있는 다른 선진문헌과 비교할 시, 뺷老子뺸의 압운은 특이한 것이다. 전세되어온 王弼본 뺷老子뺸는 총 81장인데, 그 중 압운이 있는 부분은 절반 이상을 차지한다. 이러한 상황은 뺷老子뺸를 철학서적으로 볼 수 있게 하는 요건이기도 하다. 이러한 특징은 문헌학이라는 각도에서 뺷老子뺸를 연구할 시, 특수한 방법을 사용 해야 함을 알려준다. 이러한 특징(더불어 운어(韻語)를 포함하여)을 고려하여, 본문에서는 특별히 楚簡 뺷老 子뺸甲組의 예를 들어 그 압운과 논리가 전개되는 방식에 대해 연구를 진행하였다. 이러한 연구를 통해 우리 는 다음과 같은 점을 알 수 있었다.
1) 뺷老子뺸에 압운이 존재하는 문장에서 압운과 이론 전개의 방식은 유관하다.
2) 곽점본의 압운상황은 전세본의 압운과 다른 부분이 많은데, 여기에는 전사하면서 와전된 문제도 있을 것이며, 어떤 부분에서는 출판본의 차이 문제도 존재할 것이다.
3) 압운의 각도로 보자면, 뺷老子뺸의 이론이 전개되는 방식은 다음과 같은 세 가지로 나눌 수 있다: “시작 되는 부분은 한 장의 도입부분이고, 전개되는 부분은 이론적으로 연역 혹은 귀납되는 부분이며, 결미 (結尾) 부분은 전개되는 부분에서 진술된 내용을 종합하여 결론을 내는” 삼분식(三分式); “이론의 전개 를 생략하고 직접 결미 부분으로 진입되는” 二分式; “압운에 특별한 의미가 주어지지 않는” 각구병렬식 (各句竝列式).
[주제어] 郭店楚簡, 老子, 押韻, 論理展開, 上古音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hymes and the Logic Development Pattern of “Laozi”
19)Han, Kyeongho*
“Laozi” shows a peculiar property when compared to other pre-Qin literature in respect of rhymes. Amongst the present “Wang Bi (王弼) edition” of “Laozi”, comprising 81 chapters, above half of sentences have rhymes, and this leads to the readers accept “Laozi” as a philosophical poem. This feature tell us that we must follow a unique methodology when we study the “Laozi”
in philological approach. Upon the findings described above (especially the rhyming phras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hymes and the logic development pattern, as appearing in the “Laozi” Group Jia(甲組) of Chu bamboo strips. Following 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re exist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hymes and logic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e chapters containing rhymes.
There are relatively large numbers of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rhymes of the edition excavated from Guodian (郭店) and the present edition. These may be because of copying errors, but some of them may be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of vers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hymes, logic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Laozi”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tripartite (initial part as introduction of a chapter, development parts as deductions or inductions, and final part as summary of the statements of previous parts and conclusion), bipartite (omitting the development parts, directly concluding the chapter), and
“statement listing” type where there is no meaning in rhyme.
[Key Words] Guodian Chu Slips, Laozi, rhyme, logic development, Old Chinese
* Lecturer, Dongguk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