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禹對唐太宗形象的重塑
-宋代帝王歷史教育一例-1)
梁 思 樂 (香港大學)
Ⅰ. 導 論
Ⅱ. 唐太宗在唐代至北宋的形象 Ⅲ. 范祖禹論唐太宗
Ⅳ. 餘 論
Ⅰ. 導 論
中國歷朝沿用君主制度, 君主掌握國家大權, 其才能優劣, 對於國家興衰, 舉足輕重. 為了確保國家正常運作, 歷代均強調帝王教育, 注重培養君主的 道德與學識.1) 宋代君主為提高自身素養, 既下令編纂
太平御覽、
冊府 元龜
等大型類書, 供自己參考, 又任命官員擔任侍讀、
侍講、
崇政殿說書 等職, 定期到特定的場所聽他們講讀經史, 形成固定的經筵制度, 是為帝王 教育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2) 與此同時, 宋代士大夫階級興起, 積極參 政,3) 為了在政治上發揮影響力, 亦注重帝王教育. 士大夫不僅透過經筵講*忠北大學秋教順先生、北京師範大學申慧青先生針對本文賜予寶貴意見, 使筆者獲益 良多, 謹此致謝.
1) 有關歷代帝王教育, 主要參看朱鴻, 君儲聖王, 以道正格 -歷代的君主教育 (鄭 欽仁 編, 中國文化新論 制度篇 -立國的宏規,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2), pp.413-464.
2) 有關宋代帝王學與經筵制度, 主要參看許振興, 論宋代帝王學的發展 (東方文化
29-1, 1991), pp.54-83; 朱瑞熙, 宋朝經筵制度 (疁城集, 上海: 華東師範大 學出版社, 2001), pp.267-309; 王德毅, 宋代的帝王學 (鄧小南 主編, 宋史研究 論文集(2008),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9), pp.1-21.
讀的機會向皇帝表達政見,4) 還主動利用公務之暇編修書籍, 供皇帝閱讀, 向皇帝灌輸政治理念, 指導他們治國. 君臣致力推動帝王教育, 使宋代帝王 學取得空前突破.
除了經筵成為常制之外, 宋代帝王學還在歷史教育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歷 代帝王教育的重心, 主要在於禮學
、
經學與史學.5) 歷史教育旨在通過史例, 反映歷代治亂興衰、
成敗得失的關鍵, 用作皇帝施政的參考.6) 自唐太宗(李 世民, 599-649, 626-649在位)親撰
帝範
, 借用歷史事例教導太子以來, 歷 史教育漸受君臣重視.7) 宋代帝王教育在唐代的基礎上發展, 經史並重.8) 在朝臣編寫的歷史教材之中, 最著名者當為司馬光(1019-1086)
資治通鑑
. 是書從歷史取材, 利用“關國家之盛衰, 繫生民之休戚, 善可為法, 惡可為 戒, 帝王所宜知”的史事,9) 教導君主治國. 因此,
資治通鑑
不但是史學名 著, 同時是專為君主而設的歷史教科書, 標誌宋人對帝王歷史教育的重 視.10)現時有關宋代帝王學的研究論著為數不多, 專門探討歷史教育者更是屈 指可數.11) 學者多從宏觀的角度, 綜述帝王學教材的編纂, 並摘錄經筵讀史
3) 有關宋代士大夫政治, 主要參看王瑞來, 宋代の皇帝権力と士大夫政治 (東京:
汲古書院, 2001); 張其凡, “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試析 -北宋政治架構探微 (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01-6, 2001.11), pp.114-123; 余英時, 朱熹的歷史世 界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臺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
4) 有關經筵中的君臣交流, 主要參看朱瑞熙, 宋朝經筵制度 , pp.300-309; 王化雨, 宋朝君主的信息渠道研究 (北京大學博士論文, 2008), pp.83-118.
5) 朱鴻, 君儲聖王, 以道正格 -歷代的君主教育 , pp.445-452.
6) 有關“史鑑”教育的目的, 主要參看高明士, 歷史教育與教育目的(下) (海峽評論
, 221, 2009.5), pp.59-60.
7) 朱鴻, 君儲聖王, 以道正格 -歷代的君主教育 , p.448.
8) 有關宋代經筵的內容與教材, 主要參看朱瑞熙, 宋朝經筵制度 , pp.289-305.
9) 李燾(1115-1184) 撰,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 所 點校, 續資治通鑑長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卷208, 治平三年四月辛丑, p.5050.
10) 有關資治通鑑與宋代帝王學的關係, 主要參看許振興, 論宋代帝王學的發展 , pp.57-60.
11) 就管見所及, 專門探討宋代經筵講史的論著, 主要有李莉萍, 宋代經筵制度與經 筵講史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 2002); 姜鵬, 經筵進讀與史學義理化 (
的情況, 從整體上反映帝王歷史教育的特色, 對於後人理解宋代帝王學, 極 有幫助. 至於深入討論個別教材的專文,12) 則僅屬少數,可見學界尚未充分 重視帝王教育發展史, 研究成果的數量
、
深度尙未足夠. 在教育手法方面, 亦未見具體的論述. 有見及此, 本文嘗試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 討論宋代經 筵講官范祖禹(1041-1098)對唐太宗的論述, 反映士大夫教育君主的形式, 分析歷史教育與政局發展的關係, 藉此填補帝王教育的研究空間. 文中不成 熟之處, 敬請方家指正.Ⅱ. 唐太宗在唐代至北宋的形象
唐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英主,13) 深受唐宋君臣重視, 對於宋代君主而言, 是一位富有教育意義的君主. 唐人視唐太宗為史無前例的明君, 並呼籲統治 者效法唐太宗貞觀(627-649)之治. 宋代建立在唐代之後
、
強調以唐為鑑,14) 宋初君臣仍以唐太宗爲模範君主. 然而, 北宋中葉以後, 士大夫開始批評唐 太宗的所作所為.15) 君主應否繼續效法唐太宗, 不但引起朝臣爭論, 更成為 帝王教育不能迴避的問題. 范祖禹成功之處, 在於靈活運用雙方對立的見 解, 重新建構唐太宗的形象, 將他塑造成善可為法、
惡可為戒的教材. 為方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3, 2009.5), pp.117-124.
12) 例如許振興, 三朝寶訓與經幄管見: 論宋代帝王學教材的教學價值 (單周堯 等 主編, 東西方文化承傳與創新: 趙令揚教授榮休紀念論文集, 新加坡: 八方文 化創作室, 2004), pp.87-96.
13) 今人對唐太宗以及貞觀之治的評價頗有爭議, 主要參看王仲犖(1913-1986), 隋唐 五代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pp.120-129; 高明士, 中國中古政治的探 索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 pp.183-200.
14) 有關宋代以唐為鑑, 主要參看王德毅, 宋代史家的唐史學 (文史哲學報 50, 1999.6), pp.311-327.
15) 有關歷代論者對唐太宗的評價, 主要參看趙克堯、許道勳(1939-2000), 唐太宗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pp.411-417; 鄭學檬、盧華語、張宇、毛蕾, 李世民 評傳 附魏徵評傳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pp.219-242. 本節引述資料, 多得力於此二書.
便討論, 茲先簡述唐宋君臣在范祖禹之前對唐太宗的認識.
唐太宗去世後, 唐代君臣便肯定其文治武功, 例如唐高宗(李治, 628-683, 649-683在位)在詔書稱讚唐太宗“執銳被堅, 櫛風沐雨, 勞形以安百姓, 屈 己而濟四方”,16) 歌頌他削平群雄
、
安定天下的大功. 武則天(武曌, 624- 705, 690-705在位)的統治結束後, 唐室再興, 唐太宗更受重視. 當時武則天 之姪武三思(?-707)與韋后(?-710)一派為保權力, 提出“遵武后故事”, 自 居為武則天的繼承者; 反對的官員則借重唐太宗的地位, 堅持“依貞觀故 事”, 與武、
韋抗衡. 最後唐玄宗(李隆基, 685-762, 712-756在位)剿滅武、
韋殘黨, “貞觀故事”取得最後勝利, 成為君主治國的典範, 唐太宗的地位亦 進一步提高.17) 例如唐睿宗(李旦, 662-716, 684-690、
710-712在位)復位 後, 左補闕辛替否上書勸諫他效法唐太宗, 指出:伏以太宗文武聖皇帝……撥亂反正, 開階立極, 得至理之體, 設簡要之 方……道合乎天地, 德通乎神明. 故天地憐之, 神明祐之, 使陰陽不愆, 風雨合 度. 四人樂其業, 五穀遂其成, 腐粟爛帛, 填街委巷. 千里萬里, 貢賦於郊; 九 夷百蠻, 歸款於闕. 自有帝皇已來, 未有若斯之神聖者也.18)
可見, 武韋之亂結束後, 唐太宗已獲塑造成前無古人的聖君, 地位尊崇無比.
唐代史官吳兢(670-749)在開元(713-741)年間編成的
貞觀政要
,19) 是以16) 劉昫(887-946)等, 舊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卷21, 禮儀一 , p.827.
17) 鄭學檬、盧華語、張宇、毛蕾, 李世民評傳 附魏徵評傳, pp.220-224; 方震華, 唐宋政治論述中的貞觀之政 -治國典範的論辯 (臺大歷史學報 40, 2007.12), pp.24-26.
18) 劉昫 等, 舊唐書 卷101, 辛替否傳 , pp.3158-3159.
19) 有關貞觀政要的編纂及成書時間, 眾說紛紜, 但大部分學者均認同此書約在開元 年間編成, 主要參看瞿林東, 貞觀政要成書的年代 (史學史研究 1980-3, 1980.6), pp.29-31; 謝保成, 試解貞觀政要成書之“謎” (史學月刊 1993-2, 1993.3), pp.27-34; 再論貞觀政要的成書問題 -日本學者原田種成的“兩次進書 說”難以成立 (史學史研究 1997-4, 1997.12), pp.49-56; 貞觀政要集校敘錄 (吳兢撰, 謝保成集校, 貞觀政要集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pp.13-27; 李萬生,
關於貞觀政要的成書時間問題 -與瞿林東先生商榷 (貴州文史叢刊 1992-4, 1992.1), pp.60-62, 20; 關於貞觀政要的成書時間問題 (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 1993-1, 1993.3), pp.23-25; 三論貞觀政要的成書時間 -與吳楓先 生商榷 (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2, 1995.6), pp.18-19; 四論貞
唐太宗貞觀之治為題材的政治教科書,20) 進一步鞏固唐太宗的形象. 作者沿 用辛替否的論調, 歌頌“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 自曠古而來, 未有如此之盛 者也. 雖唐堯
、
虞舜、
夏禹、
殷湯、
周之文(姬昌)、
武(姬發), 漢之文(劉 恆, 前202-前157, 前180-前157在位)、
景(劉啟, 前188-前141, 前157-前 141在位), 皆所不逮也”,21) 明言唐太宗非古代明君能及. 全書十卷四十篇, 除 征伐、
安邊 兩篇關乎軍事, 其餘三十八篇以文治、
德行為主, 反映吳 兢在盛唐時期寫作此書, 比較注重唐太宗在內政方面樹立的模範. 眾多德政 之中, 吳兢在進書表特別稱讚唐太宗“用賢納諫之美”,22) 書中有關“納諫”的 部分又分 求諫、
納諫、
直言諫爭 三目,23) 可見“納諫”為是書重點.中唐時期, 唐代經過安史之亂, 國勢大不如前. 面對藩鎮割據,24) 外敵侵 擾,25) 時人渴望英武之主削平藩鎮, 抵禦外敵, 中興唐室. 因此, 他們論述 唐太宗, 焦點逐漸由文治轉移至武功. 例如白居易(772-846)在 七德舞 詩 頌揚唐太宗撥亂反正, 刻劃他的“神武”與“聖文”, 特別提及他平定兩京
、
擒 王世充(?-621)、
戮竇建德(573-621), 混一宇內, 塑造他勇武善戰的形 象.26) 白居易應考制舉時, 更提及“太宗以神武之姿, 撥天下之亂. 玄宗以聖 文之德, 致天下之肥”,27) 以唐太宗的“神武”與唐玄宗的“聖文”對舉. 柳宗元 觀政要之成書時間 -與謝保成先生商榷 (社會科學論壇 2007-2, 2007.2), pp.5-41.20) 牛致功, 試論貞觀政要的中心思想 (榮新江 主編, 唐研究 第1卷, 北京: 北 京大學出版社, 1995), p.349.
21) 吳兢, 上貞觀政要表 (謝保成 集校, 貞觀政要集校), p.3.
22) 同上註.
23) 同上書 卷2, 求諫 、 納諫、 直言諫爭 , pp.82-146.
24) 有關唐代藩鎮割據, 主要參看王壽南, 唐代藩鎭與中央關係之研究 (臺北: 嘉新 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1969); 張國剛, 唐代藩镇研究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 2010).
25) 有關唐代在安史之亂後的外患, 主要參看岑仲勉(1885-1961), 隋唐史 (北京: 中 華書局, 1982), pp.286-312; 傅樂成(1922-1984), 隋唐五代史 (臺北: 中華文化 出版事業社, 1963), pp.126-135; 韓國磐(1919-2003), 隋唐五代史綱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979), pp.368-377.
26) 白居易, 七德舞 (朱金城 箋校, 白居易集箋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卷3), p.140.
27) 白居易,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策一道 (同上書 卷47), p.2845.
(773-819)作 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 , 讚揚唐太宗擊敗王世充
、
竇建德、
薛 仁杲(?-618)、
劉武周(?-622)、
突厥、
吐谷渾、
高昌等功績.28) 唐憲宗 (李純, 778-820, 805-820在位)矢志中興, 景仰唐太宗的功業, 亦以他為“神 武”之主.29) 長慶四年(824), 禮儀使討論太廟祭禮, 更以周文王比唐高祖(李 淵, 566-635, 618-626在位)、
周武王比唐太宗, 認為唐太宗“神武應期, 造 有區夏, 義同周之武王”.30) 唐太宗“神武”的形象逐漸形成, 寄託了唐人渴 求明主削平藩鎮、
抵禦外敵的願望.五代以至宋初, 史家評論唐太宗, 依然沿用唐人的論調. 例如
舊唐書
載 史臣評論:臣觀文皇帝(唐太宗), 發迹多奇, 聰明神武. 拔人物則不私於黨, 負志業則 咸盡其才……若文皇自定儲於哲嗣, 不騁志於高麗; 用人如貞觀之初, 納諫比 魏徵(580-643)之日. 況周發
、
周成(姬誦)之世襲, 我有遺妍; 較漢文、
漢武(劉 徹, 前156-前87, 前140-前87在位)之恢弘, 彼多慚德. 迹其聽斷不惑, 從善如 流, 千載可稱, 一人而已!31)史臣雖然微言譏諷唐太宗晚年的過失, 但仍認為他比古代賢君略勝一籌. 是 書屢以“神武”一詞形容唐太宗, 例如“天姿神武”,32) “天資神武”,33) “天縱神 武”,34) “神武同於魏祖(曹操, 155-220)”,35) “以神武定四方”.36) 影響所及, 北宋孫甫(998-1057)亦讚揚“太宗定天下之功, 固天授神武英才, 不待贊論
”,37) 反映唐太宗“神武”的形象深入人心, 不言而喻. 成書於宋仁宗(趙禎,
28) 柳宗元, 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并序 (柳宗元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 卷1), pp.17-25.
29) 王應麟(1223-1296), 玉海 (元後至元六年(1340)慶元路儒學刊本, 臺北: 臺灣華 文書局, 1964影印, 卷49, 唐貞觀政要、太宗勳史 ), p.968.
30) 劉昫等, 舊唐書 卷25, 禮儀五 , pp.958-959.
31)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63.
32) 同上書 卷2, 太宗上 , p.24.
33) 同上書 卷56, p.2283.
34) 同上書 卷69, 侯君集傳 , p.2513.
35) 同上書 卷57, 劉文靜傳 , p.2290.
36) 同上書 卷58, 唐儉傳 , p.2307.
37) 孫甫, 唐史論斷 卷上, 太宗 定朝廷之制 , 民國九年(1920)上海涵芬樓據清道
1010-1063, 1022-1063在位)時期的
新唐書
則評論唐太宗:其除隋之亂, 比迹湯
、
武; 致治之美, 庶幾成、
康(姬釗). 自古功德兼隆, 由 漢以來未之有也. 至其牽於多愛, 復立浮圖, 好大喜功, 勤兵於遠, 此中材庸主 之所常為. 然
春秋
之法, 常責備於賢者, 是以後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 莫 不歎息於斯焉.38)論者比較謹慎, 不敢斷言唐太宗賢於三代聖主, 同時亦批評他的過失. 然而, 論者認為唐太宗功大於過, 勝於漢代以來的君主, 而且可以媲美三代聖君, 足見時人仍對唐太宗評價極高.
宋人以唐為鑑, 而前人多以唐太宗為唐代最出色的君主, 故宋代統治者特 別重視唐太宗. 例如宋太宗(趙炅, 939-997, 976-997在位)嘗問“朕何如唐太 宗”,39) 以唐太宗的成就衡量自己的政績. 宋代君主之中, 宋神宗(趙頊, 1048-1085, 1067-1085在位)特別仰慕唐太宗的功業.40) 他以唐太宗為“英 主”,41) 曾問王安石(1021-1086)“唐太宗何如”,42) 又向呂公著(1018-1089)表 示“唐太宗能以權智御臣下”.43) 他作 御製資治通鑑序 , 稱許唐太宗與漢文 帝
、
漢宣帝(劉詢, 前91-前49, 前74-前49在位)為最出色的三位君主.44) 宋 孝宗(趙眘
, 1127-1194, 1162-1189在位)矢志恢復, 亦“嘗論唐太宗之功業, 因歎大功之未就”.45) 士大夫明白君主對唐太宗深感興趣, 紛紛利用唐太宗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影印學海類編本, p.7.
38) 歐陽修(1007-1072)、宋祁(998-1061), 新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卷2, 太宗紀 , pp.48-49.
39) 邵伯溫(1056-1134) 撰, 李劍雄、劉德權 點校, 邵氏聞見錄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卷6, p.55; 王稱, 東都事略 卷32, 李昉傳 , 眉山程舍人本(臺北: 國立中 央圖書館, 1991影印), p.520.
40) 東一夫, 王安石新法の研究 (東京: 風間書房, 1970), p.104.
41) 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275, 熙寧九年五月癸酉, p.6732.
42) 王荊公安石傳 (杜大珪 編, 洪業(1893-1980) 等刪存, 琬琰集刪存, 上海: 上 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卷3), p.370.
43) 呂正獻公公著傳 (同上書 卷3), p.353.
44) 宋神宗, 資治通鑑序 (司馬光 編著, 胡三省(1230-1302) 音注, 標點資治通鑑小 組 校點, 資治通鑑, 北京: 中華書局, 1963), p.30.
45) 楊萬里(1127-1206), 宋故少師大觀文左丞相魯國王公神道碑 (辛更儒 箋校, 楊萬里集箋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 卷120), p.4646. 並參脫脫(1314-1355) 等,
的事跡向君主進諫. 例如李昉(925-996)回答宋太宗“朕何如唐太宗”的提問 時, 引用貞觀年間“怨女三千放出宮, 死囚八百來歸獄”的史事, 暗示宋太宗 不如唐太宗, 以勸勉宋太宗施行德政;46) 呂公著對宋神宗指出“太宗所以成 帝業者, 以能屈己從諫耳”,47) 說明“從諫”比“權智”更為重要. 對於宋代君主 而言, 唐太宗是一合適的教材.
宋初學者受唐人影響, 仍對唐太宗極盡讚美之詞. 北宋中葉以後, 時移世 易, 風氣為之一變. 政治方面, 士大夫不滿現實, 要求革新. 他們將政治理 念寄託在三代, 要求統治者推動改革, 回復三代的盛世.48) 學術方面, 儒學 復興, 史家好以儒家倫理道德評論歷史, 義理史學確立.49) 學者逐漸推尊三 代, 鄙薄漢唐, 形成“三代之治, 順理者也. 兩漢以下, 皆把持天下者也”的觀 念.50) 影響所及, 士大夫開始重新評價甚至非議唐太宗, 例如曾鞏 (1019-1083)承認貞觀之治是千載難逢的盛世, 但亦有不足, 不能與唐虞
、
商湯、
文武並稱“極治之時”.51) 蘇轍(1039-1112)稱讚“唐太宗之賢, 自西漢宋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7) 卷383, 虞允文傳 , p.11800.
46) 邵伯溫, 邵氏聞見錄 卷6, p.55; 王稱, 東都事略 卷32, 李昉傳 , p.520. 李 昉所引詩句, 見白居易, 七德舞 , p.140. 詩中所載史事, 見王溥(922-982), 唐會 要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卷3, 出宮人 , p.40; 卷40, 君上慎恤 , p.840.
47) 呂正獻公公著傳 , p.353.
48) 有關宋代學者的三代觀, 主要參看余英時, 朱熹的歷史世界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 化的研究 上篇, pp.254-270; 范立舟, 宋代理學與中國傳統歷史觀念 (西安: 陝 西人民出版社, 2003), pp.51-78.
49) 有關儒學復興運動對史學的影響, 以及宋代義理史學的發展情況, 主要參看蔡崇 榜, 唐鑑與宋代義理史學 (四川大學學報叢刊 32, 1986.10), pp.52-61; 陳榮 照, 論北宋史學的義理化趨向 -歐陽修、司馬光史觀探析 (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 會秘書處編, 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硏究所·史 學系, 1996), pp.479-493; 劉復生, 說北宋中期儒學嬗變與史學的變化 (史學史 研究 1993-2, 1993.6), pp.50-56; 劉連開, 理學和兩宋史學的趨向 (史學史研 究 1995-1, 1995.1), pp.50-57; 范立舟, 宋代理學與中國傳統歷史觀念, pp.132-167; 羅炳良, 宋代義理史學再評價 (鄧小南主編, 宋史研究論文集 (2008)), pp.504-519.
50)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 著, 王孝魚 點校, 二程集 (北京: 中華書 局, 1981), 河南程氏遺書 卷11, 師訓 , p.127.
51) 曾鞏, 唐論 (陳杏珍、晁繼周 點校, 曾鞏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 卷9),
以來, 一人而已”, “三代以下, 未見其比”, 然而亦指他“未聞大道”, 犯下種 種過失, 埋下武則天篡唐的伏線, 使唐室“幾至於絕滅”.52) 程顥
、
程頤亦認 為貞觀之治不如三代之盛.53) 程頤批評唐太宗奪嫡, 並指貞觀“雖號治平, 然亦有夷狄之風, 三綱不正, 無父子君臣夫婦, 其原始於太宗也”.54) 司馬光
資治通鑑
指責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同室操戈,55) 又抨擊唐太宗對薛延陀 悔婚, “雖滅薛延陀, 猶可羞也”.56) 王安石更直指“太宗所知不遠, 所為不盡 合先王, 但乘隋亂, 子孫又皆昏愚, 所以獨見稱述”,57) 否定唐太宗樹立的典 範. 是時學者已經非議唐太宗, 嘗試重新為唐太宗定位.綜上所述, 可見唐太宗的形象不斷因應時代需要而變化. 開元以前, 朝臣 為對抗“武后故事”, 因而提倡“貞觀故事”, 歌頌唐太宗為前所未有的明君.
中唐之世, 面對內憂外患, 唐人懷念唐太宗的武功, 將他塑造成“神武”之主.
宋代中葉以後, 學術風氣轉變, 士大夫開始批評唐太宗. 王安石指唐太宗不 足為法, 更使唐太宗的地位面臨挑戰. 到底應該重建唐太宗的地位, 還是繼 續貶抑唐太宗, 便成為范祖禹必須面對的問題.
Ⅲ. 范祖禹論唐太宗
范祖禹字淳甫, 四川華陽人, 活躍於宋神宗
、
宋哲宗(趙煦, 1077-1100,p.141.
52) 蘇轍, 歷代論四 唐太宗 (陳宏天、高秀芳 校點, 蘇轍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 欒城後集 卷10), pp.997-998.
53) 程顥、程頤, 二程集, 河南程氏外書 卷11, 時氏本拾遺 , p.411.
54) 同上書, 河南程氏遺書 卷18, 伊川先生語四 , p.236.
55) 司馬光 編著, 資治通鑑 卷191, 唐紀七 , 武德九年六月癸亥, pp.6012-6013.
牛致功認為司馬光實為唐太宗辯護, 但亦同意司馬光表面上指出唐太宗的過錯, 參 看氏著, 從司馬光對唐朝幾個問題的評論看資治通鑑的中心思想 (唐代的史學 與通鑑, 西安: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 pp.229-233.
56) 司馬光 編著, 資治通鑑 卷197, 唐紀十三 , 貞觀十七年六月庚申, pp.6201 -6202.
57) 王稱, 東都事略 卷79, 王安石傳 , p.1208. 並參 王荊公安石傳 , p.370.
1085-1100在位)兩朝.58) 他早期協助司馬光修撰
資治通鑑
, 負責編纂唐代 長編.59)
資治通鑑
成書後, 范祖禹獲薦入京為官, 次年便獲任命為侍講, 此後一直在經筵供職, 持續八年.60) 他利用自己對唐史的認識, 撰寫
唐鑑
一書, 用作帝王教育的教材. 是書仿效
資治通鑑
“臣光曰”的形式, 在史事 之下加插史論, 抒發己見, 藉此向君主表達政治理念. 范祖禹本來為宋神宗 編寫此書, 惜因宋神宗英年早逝, 結果改將此書獻給宋哲宗.61) 稍後, 他又 採錄歷代帝王務學事跡, 編纂
帝學
, 用以勸勉宋哲宗向學. 宋室南渡之後, 南宋君臣仍然重視
唐鑑、
帝學
二書,62)
唐鑑
更是經筵講讀的教材.63) 可見,
唐鑑、
帝學
均是宋代帝王教育的重要課本.唐太宗的功德向為君臣稱頌, 范祖禹在
唐鑑、
帝學
二書中, 亦注重 記述唐太宗的事跡.64) 整體而言, 范祖禹認同唐太宗是漢代以來最偉大的君58) 有關范祖禹的生平, 主要參看王德毅, 范祖禹的史學與政論提要 (宋史研究論 集,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pp.1-63; 施懿超, 范祖禹年譜簡編 (文獻 2001-3, 2001.7), pp.83-104.
59) 司馬光, 答范夢得書 (曾棗莊、劉琳 主編, 全宋文,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卷1215), pp.79-80. 除了編纂唐代長編外, 范祖禹又 負責整理劉恕(1032-1078)的五代長編. 有關范祖禹對資治通鑑的貢獻, 主要參看 施懿超, 范祖禹與資治通鑑 (史學史研究 1991-3, 1991.9), pp.78-80. 有關 資治通鑑長編之分修, 主要參看姜鵬, 資治通鑑長編分修再探 (復旦學報(社 會科學版) 2006-1, 2006.1), pp.10-15.
60) 范祖禹由元祐元年(1086)任職侍講(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384, 元祐元年八 月辛卯, p.9368), 直至紹聖元年(1094)出知陝州(楊仲良編, 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 末 (宛委別藏清抄本,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影印) 卷101, 逐元祐黨 上 , 紹聖元年四月壬子, p.1740)為止, 一直侍奉經筵.
61) 范祖禹, 進唐鑑表 ; 進唐鑑上太皇太后表 (曾棗莊、劉琳 主編, 全宋文 卷 2128, pp.44-45).
62) 宋高宗(趙構, 1107-1187, 1127-1162在位)建炎四年(1130)七月, 禮部尚書謝克家 (?-1134)上奏, 提及唐鑑已經進御, 並請求宋高宗令范祖禹之子范沖(1067-1141) 進呈帝學、仁皇訓典二書. 見熊克(1118-1190), 皇朝中興紀事本末 (北京圖 書館藏清抄本,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5影印) 卷14, 建炎四年七月己巳, p.314); 李心傳(1167-1244),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北京: 中華書局, 1956) 卷35, 建炎四年七月己巳, p.682.
63) 佚名,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 (元刻本,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69影印) 卷26, 淳熙 四年夏, pp.2062-2063; 卷36, 景定三年六月庚寅, p.2718.
64) 唐鑑 共十二卷, 當中僅有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李適, 742-805, 779-805在
主, 觀點與
新唐書
相近.
新唐書
評論:唐有天下, 傳世二十, 其可稱者三君, 玄宗
、
憲宗皆不克其終, 盛哉, 太宗之 烈也!65)
唐鑑
受
新唐書
影響, 亦指唐代僅有唐太宗貞觀之治與唐玄宗開元之治、
唐憲宗元和(806-820)中興值得稱道.66) 在
帝學
中, 范祖禹更援用上引
新唐書
的論贊, 暗示唐太宗是唐代最偉大的君主.67) 與前代君主比較, 范 祖禹認為唐太宗“材略優於漢高(劉邦, 前256-前195, 前202-前195在位), 而 規模不及也; 恭儉不若孝文(漢文帝), 而功烈過之矣”, 68) 又云:夫賢君不世出, 自周武
、
成、
康, 歷八百餘年而後有漢, 漢八百餘年而後有 太宗, 其所成就如此, 豈不難得哉!69)換言之, 范祖禹認為唐太宗與漢高祖
、
漢文帝各有千秋, 是漢代以來最值得 讚頌的君主, 足與周代賢王相提並論, 亦與
新唐書
“比迹湯、
武”、
“庶幾 成、
康”、
“自古功德兼隆, 由漢以來未之有也”等見解相近. 是時, 王安石推 行變革, 高唱堯舜之政, 而指唐太宗不足為法. 一些士大夫反對新政, 便歌 頌唐太宗貞觀之治, 藉此對抗王安石.70) 范祖禹雖未在
唐鑑、
帝學
明 言王安石之非, 但他身爲舊黨成員, 重新肯定唐太宗的地位, 亦不無與王安 石抗衡之意.然而,
唐鑑
的形式與
新唐書
等史籍不同.
新唐書 太宗紀
僅在敘事 之後概括評論唐太宗的功過, 而范祖禹撰寫
唐鑑
, 旨在教育君主, 故不僅 總結唐太宗的歷史地位, 還要明確告訴君主何事可法、
何事可戒. 爲此, 他位)三朝篇幅超過一卷. 帝學的唐代部分, 則只選取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三帝.
65) 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 卷2, 太宗紀 , p.48.
66) 范祖禹, 唐鑑 卷12, pp.347-348.
67) 范祖禹, 帝學 (清乾隆(1736-1795)永璂(1752-1776)抄本, 中國哲學思想要籍 三編(臺北: 廣文書局有限公司, 1995影印, 卷2), p.30.
68) 范祖禹, 唐鑑 卷3, 太宗下 , p.86.
69) 同上註.
70) 方震華, 唐宋政治論述中的貞觀之政 -治國典範的論辯 , pp.39-43.
在每條史事之下加插史論, 既稱讚唐太宗的德政, 亦大力批判唐太宗的失 政, 並歸納唐太宗克服缺點
、
成為明君的因素, 讓君主擇善而從, 以其不善 為鑑. 學者多視
唐鑑
為史學著作, 雖然不誤, 卻可能忽視此書的教育意義.唐太宗虛懷納諫, 向為吳兢等史家盛讚, 宋太祖(趙匡胤, 927-976, 960-976在位)卻批評:
古之為君, 鮮能正身, 自致無過之地……如唐太宗受人諫疏, 直詆其失, 曾 不愧恥, 豈若不為之而使下無間言哉!71)
他認為最英明的君主應該“自致無過之地”, 不應依賴臣下進諫, 故對唐太宗 不以為然. 不過, 誠如其言, 歷史上能夠“無過”的賢君, 絕無僅有. 如果中 材庸主受宋太祖的說法影響, 恥於納諫, 不聽忠言, 便會危及國家. 因此, 范祖禹未有同意宋太祖的見解, 反而再三讚揚唐太宗納諫:
太宗虛己以求直言, 故群臣爭救其失, 唯恐言之不切. 太宗不唯悅而從之, 又賞以勸之, 此人君之所難能也. 夫如是, 何患於有過乎!72)
太宗聞諫而能自省, 不亦賢乎!73)
人主不患有過, 患不能改過也. 太宗一言之失, 而其臣已救正之. 惟能親賢 以自輔, 聽諫以自防, 所以為美也. 雖過, 庸何傷乎!74)
范祖禹意欲表明, 唐太宗與其他君主一樣, 也會犯錯. 不過, 因為他虛懷納 諫, 臣下便勇於進言, 得以救正他的過失. 後世君主亦當效法唐太宗, 不以 聽諫為恥, 而以不納忠言
、
不能改過為恥. 然而, 貞觀後期, 唐太宗不納魏 徵、
褚遂良(596-658)的諫言, 堅決對外用兵, 結果招致西突厥入侵. 范祖禹 不能否認此一事實, 亦批評唐太宗“不從忠諫, 卒自咎悔”.75) 不過, 他又特 意記載唐太宗晚年遠征高麗失敗後回想已故諫官魏徵, 並稱讚唐太宗“見危 而思直臣, 知過而能自悔, 此所以為賢也”,76) 藉此維護他虛懷納諫的形象.71) 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16, 開寶八年正月乙酉, p.334.
72) 范祖禹, 唐鑑 卷2, 太宗上 , pp.35-36.
73) 同上書 卷2, 太宗上 , p.51.
74)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64.
75)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p.66-67.
76)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p.77-78.
其次, 范祖禹又稱讚唐太宗重用賢才. 例如唐太宗與太子李建成(589 -626)爭奪儲位時, 曾對蕭瑀(575-648)威逼利誘, 希望他幫助自己, 但蕭瑀 不為所動. 唐太宗由是知道蕭瑀為人忠直, 即位後便重用蕭瑀. 范祖禹評 論:
太宗以蕭瑀無貳心於己而嘉之, 可謂能知臣矣. 且太子在, 而私於藩王者, 明君之所甚惡也. 或誘以利, 或脅以死, 而從之者不亦多乎!惟瑀介然自立, 有隕無貳, 太宗所以知其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人君以此取於人, 豈不得忠正之 士乎!77)
他認為後世君主效法唐太宗, 便能求取忠正之士. 此外, 唐太宗嘗言“用一 君子, 則君子皆至; 用一小人, 則小人競進”, 亦獲范祖禹讚賞, 稱許他“欲 進君子, 退小人, 此王者之言也”.78) 范祖禹除了讚美唐太宗知人善任外, 更 欣賞他信任臣下, 放心讓官員辦事. 他在
唐鑑
記載唐太宗評論隋文帝(楊 堅, 541-604, 581-604在位):文帝不明而喜察, 不明則照有不通, 喜察則多疑於物, 事皆自決, 不任群臣.
天下至廣, 一日萬機, 雖復勞神苦形, 豈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 唯取決 受成, 雖有愆違, 莫敢諫爭, 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朕則不然, 擇天下賢才, 寘之 百官, 使思天下之事, 關由宰相, 審熟便安, 然後奏聞……何憂天下之不治 乎!79)
范祖禹完全同意唐太宗的見解, 認為唐太宗的作風是其致治的關鍵, 指出:
隋文勤而無功, 太宗逸而有成, 彼不得其道, 而此得其道故也.80)
通過唐太宗的事例, 范祖禹說明君主是否成功, 原因不一定在於勤勞與否, 而在於能否進用人才
、
信任群臣, 藉此教導宋代君主效法唐太宗重用賢臣 的態度.77) 同上書 卷2, 太宗上 , pp.47-48.
78) 同上書 卷2, 太宗上 , p.46.
79) 同上書 卷2, 太宗上 , p.37.
80) 同上書 卷2, 太宗上 , p.39.
唐鑑
論述唐太宗言行與施政之得失,
帝學
則記載其務學事跡, 補充
唐鑑
的不足. 范祖禹認為君主賢愚之別, 取決於他們是否好學.81) 他既承 認唐太宗是明君, 便須為唐太宗塑造好學的形象, 方能支持此一主張. 因此,
帝學
亦輯錄唐太宗務學的事跡, 例如即位前開設文學館, 招攬杜如晦 (585-630)、
房玄齡(579-648)、
虞世南(558-638)、
褚亮(560-648)、
姚思廉 (557-637)等十八學士, 經常抽空與他們討論文籍;82) 即位以後, 又在弘文 殿聚書二十餘萬卷, 置弘文館, 命虞世南等人為學士, 經常引入內殿, 與之 講論前言往行.83) 通過此等事例, 范祖禹將唐太宗塑造成好學之君, 藉此勸 勉宋代君主仿效唐太宗努力務學.范祖禹雖然致力塑造唐太宗的明君形象, 但亦毫不留情地揭露他的短處.
如前所述, 范祖禹稱唐太宗規模不及漢高祖, 其實是指唐太宗欠缺帝王應有 的志氣. 例如唐太宗剛剛即位, 便親自在殿庭教導將士射箭. 范祖禹指出殿 庭並非習射之所, 而練兵是將帥的任務, 不是皇帝的職責. 唐太宗身為萬乘 之主, 在即位之初, 不以禮樂教化為先務, 反而親自教射, 反映他欠缺王者 應有的大志.84) 又如貞觀十九年(645), 唐太宗領兵東征高麗, 取得局部勝 利, 便發信向高士廉(576-647)自誇戰功, 被范祖禹批評他以天子之尊, “一 戰而克, 自以為功, 矜其智能, 夸示臣下”, 以見他欠缺氣概,85) 這點不值得 後世君主學習.
唐鑑
亦猛烈批評唐太宗悖逆倫常, 欠缺道德. 例如唐高祖起兵反隋, 向 被視為義舉. 然而, 唐太宗為促成其事, 與晉陽宮副監裴寂(570-632)合謀, 而裴寂引誘唐高祖私通晉陽宮人, 藉此要脅他起兵, 卻遭范祖禹鄙視. 范祖 禹批評唐太宗“陷父於罪”, 以此取得天下, 實為不義.86) 唐太宗為奪儲位, 81) 范祖禹指舜、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聖君“唯彊於學問而已”, 又云“自古 以來, 治日常少, 亂日常多. 推原其本, 由人君不學也”(帝學 卷8, pp.31, 34). 類 似的見解又見同氏著, 勸學劄子 (曾棗莊、劉琳 主編, 全宋文 卷2129, pp.56 -57).82) 范祖禹, 帝學 卷2, pp.18-20.
83) 同上書 卷2, p.20.
84) 范祖禹, 唐鑑 卷1, 高祖 , pp.24-25.
85)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p.76-77.
86) 同上書 卷1, 高祖 , p.5.
發動玄武門之變, 殺死太子李建成
、
齊王李元吉(603-626), 亦受史家爭議.
舊唐書
為唐太宗辯護, 指他殺害兄弟, 好比周公(姬旦)討伐管叔(姬鮮)、
蔡叔(姬度), 於國有功.87) 范祖禹反駁這種論調, 指出管叔、
蔡叔謀反, 貽 禍天下, 不得不誅, 李建成、
李元吉卻是無罪而被殺.88) 他進而分析:建成雖無功, 太子也; 太宗雖有功, 藩王也. 太子, 君之貳
、
父之統也, 而殺 之, 是無君父也……為子不孝, 為弟不弟, 悖天理, 滅人倫, 而有天下, 不若亡 之愈也.89)他直斥唐太宗無父無君, 違背天理倫常, 批評極其嚴厲.90) 他更指責唐太宗 登基後娶李元吉之妃
、
即自己的弟婦楊氏為妻妾, 有乖倫常, 罪大惡極; 後 來唐太宗與楊氏生子李明(?-682), 而李明過繼予李元吉, 更進一步彰顯唐 太宗納弟婦為妾的惡行.91) 在范祖禹眼中, 唐太宗毫無倫常觀念, 後世君主 應當引以為戒.中唐以來, 唐太宗獲塑造成神武之主, 武功備受歌頌, 范祖禹卻不以為然.
他撰寫
唐鑑
, 不但不記載唐太宗平定群雄的戰績, 反而批判唐太宗好大喜 功. 他堅持夷夏之防, 認為漢族應與外族保持距離, 以免受其同化. 唐太宗 消滅東突厥後, 容許歸降的酋長留居長安, 拜將軍、
中郎將, 便被范祖禹指87) 劉昫等, 舊唐書 卷3, 太宗下 , p.63.
88) 范祖禹, 唐鑑 卷1, 高祖 , pp.21-22.
89) 同上註.
90) 范祖禹雖曾協助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 但二人評論玄武門之變的觀點亦非完全 相同, 主要參看牛致功, 從范祖禹對玄武門之變的評論看唐鑑與通鑑的異同 (唐代史學與墓誌研究,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pp.241-252.
91) 范祖禹, 唐鑑 卷3, 太宗下 , p.83. 據舊唐書、新唐書之 李明傳 , 唐太宗 去世後, 至唐高宗顯慶(656-661)年間, 李明才過繼予李元吉, 見劉昫等, 舊唐書 卷76, 李明傳 , p.2666; 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 卷80, 李明傳 , p.3579. 惟舊 唐書 李元吉傳簡省記事, 但云“貞觀十六年(642), 又追封巢王, 諡如故, 復以曹王 明為元吉後”, 容易讓人誤解此事出於唐太宗的旨意, 見劉昫等, 舊唐書 卷14, 李元吉傳 , p.2423. 資治通鑑敘述唐太宗欲立楊氏為后, 隨即記載“尋以明繼元吉 後”, 同樣令讀者誤會, 見司馬光, 資治通鑑 卷198, 唐紀十四 , 貞觀二十一年八 月丁酉, p.6249. 范祖禹曾經協修資治通鑑, 唐鑑記事多與資治通鑑相同(參 看陳鏡光, 范祖禹唐鑑研究 , 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2004, pp.52-63), 故受 資治通鑑影響, 誤將此事歸咎唐太宗.
責他“使殊俗醜類與公卿大夫雜處於朝廷”, “亂華亦甚”, 下啟唐室“夷狄之 亂”.92) 唐太宗獲四夷君長尊稱為“天可汗”, 也被范祖禹批評“以萬乘之主而 兼為夷狄之君”, 不足為法.93) 范祖禹更認為“廣地不若廣德, 彊兵不若彊 民”,94) 唐太宗卻“矜其功能, 好大無窮, 華夷中外, 欲其為一”,95) 希望“功過 五帝, 地廣三王”, 於是窮兵黷武, 消滅東突厥後, 又吞併高昌, 東征高麗, 結果失敗而回.96) 范祖禹指唐太宗所為“非所以遺後嗣
、
安中國之道. 此當 以為戒, 而不可慕也”,97) 警告北宋統治者切勿效法唐太宗用兵四方, 又反 問:太宗不從忠諫, 卒自咎悔, 況不若太宗之彊盛而可為乎!98)
所謂“不若太宗之彊盛”者, 明顯是指宋朝. 由此可見范祖禹淡化唐太宗神武 的形象, 並批判其對外政策, 藉以勸導宋代君主弭兵息民的用心, 昭然若揭.
唐太宗“能以權智御臣下”, 使宋神宗深感興趣, 卻被范祖禹鄙視. 例如唐 太宗認同李勣(594-669)的才能, 但擔心他不服太子, 因此貶他為疊州都督, 讓太子即位後召還, 示以恩惠. 范祖禹批評此乃“狙詐之術”, 不合“堯
、
舜親 賢之道”, 不能求得賢才.99) 反觀貞觀元年(627), 官員建議唐太宗假裝動怒, 觀察群臣的反應, 以分辨直臣與佞臣, 唐太宗卻表示“方以至誠治天下”, 恥 於利用此等“權譎小數”, 范祖禹即讚賞他“知君道”.100) 對比范祖禹對二事 的評價, 可見他希望君主效法唐太宗以誠待人, 而以其“狙詐之術”為戒.范祖禹揭露唐太宗種種過失, 說明唐太宗亦有中材庸主的缺點, 並非天賦 異稟的聖人. 既然如此, 為何唐太宗仍能成為明君?
唐鑑
在論述唐太宗92) 范祖禹, 唐鑑 卷2, 太宗上 , pp.34-35.
93) 同上書 卷2, 太宗上 , p.33.
94)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67.
95)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p.81-82.
96)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78.
97)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p.81-82.
98)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67.
99)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p.85-86.
100) 同上書 卷2, 太宗上 , pp.28-29.
一生的功過得失後指出:
迹其性本彊悍, 勇不顧親, 而能畏義而好賢, 屈己以從諫, 刻厲矯揉, 力於為 善, 此所以致正(貞)觀之治也.101)
唐太宗廣納諫言, 重用賢能, 正是他得以彌補缺點
、
締造治世的關鍵, 亦是 他與中材庸主最大的分別.
帝學
更輯錄唐太宗務學的事跡, 使君主明白唐 太宗好學, 也是他成為明君的重要原因. 在范祖禹筆下, 唐太宗不再是超越 三代的聖君、
神武之主, 而是用賢、
納諫、
好學的明君.Ⅳ. 餘 論
教科書是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 對於常人而言, 教科書沒有提及的歷史, 幾乎等於不存在.102) 通過史料的取捨
、
主觀的評述, 教科書得以塑造甚至 扭曲歷史人物的形象, 從而向讀者灌輸特定的歷史知識與教訓. 唐代的
貞 觀政要
, 以至宋代的寶訓、
聖政, 都是朝臣為君主編寫的本朝史教科書, 作者均將先帝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賢君, 並借重其權威, 向君主說教.103) 范祖禹重塑唐太宗的形象, 則利用宋代君主對唐太宗的尊崇, 說明採納諫 言、
重用賢臣、
勤奮向學的重要, 勸導他們以私德不修、
好大喜功、
玩弄 權術為戒, 藉此向皇帝灌輸治國理念, 培育他們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明君.唐宋君臣對唐太宗評價不一, 反映各人價值觀有別, 各個時代的需要亦有 不同. 范祖禹對唐太宗的評論, 亦與其時代背景
、
政治立場關係密切. 如前 所述, 范祖禹編撰
唐鑑
, 原擬獻給宋神宗, 其書當在元豐(1078-1085)年間 寫成, 書中議論應為宋神宗而發. 宋神宗致力推動改革,104) 不但無視司馬101) 同上書 卷3, 太宗下 , p.86.
102) 王汎森, 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 (思想 9, 2008.5), p.134.
103) 有關貞觀政要與宋代寶訓、聖政的關係, 主要參看鄧小南, “祖宗故事”與宋代 的寶訓、聖政 -從貞觀政要談起 (榮新江 主編, 唐研究 第11卷,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pp.95-116.
光等反對派官員的勸阻, 對提倡改革的宰相王安石, 亦逐漸失去信任.105) 王安石罷相後, 宋神宗更親自主持變法, 獨斷獨行, 宰執大臣只能奉承聖旨, 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體制漸受破壞.106) 宋神宗向呂公著表示“唐太宗 能以權智御臣下”, 呂公著即回應“太宗所以成帝業者, 以能屈己從諫耳”, 藉 此說明納諫的重要, 希望改變其作風. 范祖禹在
唐鑑
稱頌唐太宗“畏義而 好賢, 屈己以從諫”, 用意與其岳父呂公著相同, 表達了當時士大夫的心聲.其次, 北宋自澶淵之盟以後, 與遼國保持和平,107) 宋真宗(趙恆, 968 -1022, 997-1022在位)
、
宋仁宗諸帝亦對西夏採取守勢.108) 宋神宗與王安 石不滿消極防禦, 有志吞滅西夏, 從遼國奪取燕雲地區, 恢復唐代的疆域, 因此不斷對外用兵,109) 然而在靈州之戰、
永樂城之戰大敗, 傷亡慘重,110) 104) 傳統著作往往指出王安石主導變法, 近人才開始重視宋神宗的作用, 認為宋神宗 方爲變法的主宰, 主要參看吳泰(1939-1985), 熙寧、元豐變法散論 (中國社會科 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 編, 宋遼金史論叢第一輯,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pp.19-24; 葉坦, 大變法: 宋神宗與十一世紀的改革運動 (北京: 生活 讀 書 新知三聯書店, 1996); 李華瑞, 王安石變法研究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pp.472-477; 崔英超、張其凡, 熙豐變法中宋神宗作用之考析 (暨南學報(人文科 學與社會科學版) 2004-3, 2004.5), pp.116-123.105) 有關宋神宗與王安石的關係, 主要參看王廣林, 試論王安石兩次罷相 (史學集 刊 1986-3, 1986.8), pp.20-26.
106) 有關宋神宗獨裁的表現, 主要參看李裕民, 從王安石變法的實施途徑看變法的消 極影響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6, 2006.11), pp.29-30; 崔 英超、張其凡, 論宋神宗在熙豐變法中主導權的逐步強化 (江西社會科學 2003-5, 2003.5), pp.119-122.
107) 有關澶淵之盟及其對宋遼關係的影響, 主要參看陶晉生, 宋遼關係史研究 (臺 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4), pp.15-42; 秋貞實造(1904-1999), 澶淵の盟約と其 の史的意義 (上、中、下)(史林 20-1, 1935.1, pp.1-36; 20-2, 1935.4, pp.133-155; 20-4, 1935.10, pp.175-205; Christian Schwarz-Schilling, Der Friede von Shan-yuan (1005 n. Chr.),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Diplomatie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59); David Curtis Wright, From War to Diplomatic Parity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Sung's Foreign Relations with Kitan Liao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5), pp.39-99.
108) 有關宋真宗至宋英宗(趙曙, 1032-1067, 1063-1067在位)時期的對夏政策, 主要 參看李華瑞, 宋夏關係史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pp.29-66; 周蓮弟, 富弼與北宋的禦夏政策 (寧夏社會科學 1999-4, 1999.7), pp.84-92; 金成奎, 宋代の西北問題と異民族政策 (東京: 汲古書院, 2000年), pp.47-95.
當時司馬光等官員已紛紛反對用兵.111)范祖禹是司馬光門人,112) 政治理念 與司馬光相近. 他在宋神宗去世後, 曾上奏宋哲宗論述熙寧(1068 -1077)
、
元豐年間用兵之失.113) 他在
唐鑑
批評唐太宗好大喜功, 一再叮囑君主引 以為戒, 其實寄託了他希望統治者休兵息民的主觀願望.宋神宗仰慕唐太宗為人, 於是范祖禹因勢利導, 將唐太宗塑造成另一種形 象, 藉此誘導宋神宗接受他的價值觀與政治理念, 可見他不愧為“塑造帝王 形象的高手”,114) 具有“臺諫手段”.115) 雖然宋神宗英年早逝, 未及閱讀
唐 鑑
, 但范祖禹將此書獻給其子宋哲宗, 也能提醒他切勿重蹈其父與唐太宗 的覆轍. 不過, 宋哲宗最後未有聽取范祖禹的告誡, 矢志紹述, 足證帝王教 育亦有限制, 不一定可以改變皇帝的意志. 儘管如此,
唐鑑、
帝學
的案 例, 仍足以反映歷史教育與政治理念、
現實需要之間的關係, 揭示歷史教育 為政治服務的特色.109) 宋神宗對遼、夏的態度常見於宋人著述, 主要參看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 353, 元豐八年三月戊戌, p.8457; 邵伯溫, 邵氏聞見錄 卷3, p.26; 王銍(?-1144) 撰, 朱杰人點校, 默記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卷中, p.20; 洪邁 撰, 孔凡禮 點 校, 容齋隨筆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三筆卷13, 元豐庫 , pp.586-587. 鄧廣 銘(1907-1998)亦指出吞夏滅遼是王安石一大抱負, 見氏著,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 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pp.116-125.
110) 有關靈州之戰與永樂城之戰, 主要參看呂卓民, 永樂築城與永樂之戰 (寧夏社 會科學 1989-3, 1989.5), pp.89-92; 李華瑞, 宋夏關係史, pp.180-190.
111) 有關宋神宗時期官員對宋夏戰爭的反對意見, 主要參看同上書, pp.82-85.
112) 宋人鮮于綽在傳信錄一書指范祖禹為程頤門人, 見朱熹(1130-1200), 伊川先 生年譜 (陳俊民 校訂, 朱子文集, 臺北: 德富文教基金會, 2000, 卷98), p.4802.
朱熹則指范祖禹僅從程頤遊, 而非程頤的弟子, 見氏撰, 答汪尚書四 (同上書 卷 30), p.1142. 全祖望(1705-1755)則考證范祖禹師承司馬光, 將他界定為“涑水門 人”、“伊川學侶”, 見黃宗羲(1610-1695)原著, 全祖望補修, 陳金生、梁運華點校, 宋元學案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卷21, 華陽學案 , pp.845-846; 卷16, 伊川學 案下 , p.654.
113) 范祖禹, 論邪正劄子 (曾棗莊、劉琳 主編, 全宋文 卷2141), p.191.
114) 鄧小南, 祖宗之法 -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北京: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2006), p.517.
115) 張端義(1179-?), 貴耳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58) 卷上, p.4. 有關范祖禹的
“臺諫手段”, 主要參看楊然, 范祖禹“臺諫手段”評析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所 編, 宋代文化研究 9, 成都: 巴蜀書社, 2000), pp.371-378.
(한글요약)
范祖禹의 唐太宗 형상 재조성
- 송대 제왕 역사교육의 일례를 중심으로 -
梁 思 樂
범조우의 저술은 사마광이 지은
資治通鑑
에 근거했다.
唐鑑
과
資治通鑑
모두 황제가 읽도록 바친 역사서이지만 두 책은 다소 차이 점이 있다.
資治通鑑
은 역사적 사실에만 사론이 첨부되어 있지만,
唐 鑑
은 기본적으로 하나의 사건에 하나의 사론이 들어와 있다. 또
資 治通鑑
은 국가의 성쇠는 백성의 화복에 달려 있으며, 善은 法으로 삼 고, 惡은 戒로 삼아야 하며, 제왕은 마땅히 이것을 알아야 한다”라는 역사적 사실을 전적으로 취해 모든 중요한 사건을 수록했다.
唐鑑
은 사건 기술에 대해서는
資治通鑑·唐紀
보다 적게 기록했는데 이는 역 사 사건을 취사선택함에 있어 명확한 기준이 없는 듯하다. 예를 들어 태종이 고조를 도와 왕세충을 패배시키고 두건덕을 주살하여 군웅을 평정하고 최후에 천하를 통일했는데, 이런 사건들이
資治通鑑
에는 온전히 기재되어 있지만
唐鑑
에는 자주 생략되어 있으며 언급하지도 않았다. 범조우의 기술은 자신이 편하도록 사건에 따라 이론을 내세우 는 동시에 또한 중요한 것은 피하고 지엽적인 것을 채택해서 태종의“神武”의 이미지를 희석시키고 역사적 인물을 형상화하여 작자가 구상 하는 정치교재의 서적으로 편찬한 의도가 분명하다. 때문에
唐鑑
은 역사서로 보기 어렵고 제왕학 교재의 성질을 명확히 반영하고 있는 서 적임을 알 수 있다.범조우의 당태종 형상 재조성은 송대 제왕역사교육의 대표적인 사례 이다. 당대인들은 태종을 숭배하여 삼대 성군을 능가하는 제왕으로 추
켜세웠다. 그러나 송대에 와서 태종에 대한 평가는 당대의 상투적인 격식에서 벗어나 새로운 시각으로 나타났다. 특히 왕안석은 태종에 대 해 모범으로 삼을 만한 군주가 못된다고 평가했다. 범조우는 태종의 장점을 과장하지 않았을 뿐더러 그의 공적을 전면 부정하지도 않았다.
그는 태종의 장단점을 조화롭게 평가하여 그 지위를 인정했으며, 군주 된 자의 덕정과 실정을 자세히 분석하고, 아울러 貞觀之治의 성공요인 을 귀납하여 당시 군주들이 태종의 선행을 본받고, 또 그 과실을 계로 삼도록 격려하고자 했다. 범조우의 선택과 의도 아래 태종은 더 이상 완벽한 황제가 아니었으며 ‘神武’의 英主도 아닌 즉, 納諫과 用賢, 그리 고 好學의 明君이었다고 평가했다.
범조우가
唐鑑
을 쓴 대부분의 시기는 熙寧(1068-1077), 元豐 (1078-1085) 연간에 해당된다. 이 시기 신종의 독재적인 태도는 나날 이 강화되고, 대외용병이 끊이지 않았다. 범조우는 태종의 이미지를 새 로 그려내야만 했다. 실제로 신종의 마음속에 자리한 태종의 형상을 끌어내어 신종에게 납간과 용현의 중요함을 알리고 신종이 독단적으로 업무를 결정하는 폐단을 줄이고자 했던 것이다. 범조우가 태종의 정관 연간 무공을 부정한 것 역시 송대 군주가 병사를 쉬게 하고 백성을 편 안하게 하길 희망하는 그의 주관적인 바람을 담은 것이다. 범조우의 저술을 통해 볼 때, 역사를 이용해 군주의 치국을 인도하고 군주에게 자신의 정치 이념을 주입하고자 했던 것이 바로 송대 제왕 역사 교재 의 특징이라고 할 수 있다.주제어: 범조우,
당감
,
제학
,제왕교육,당태종 關鍵詞: 范祖禹,
唐鑑
,
帝學
,帝王教育,唐太宗Keywords: Fan Zuyu, Tangjian, Dixue, Emperorship Education, Tang Taizong (원고접수: 2010년 10월 29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12월 11일, 수정원고
접수: 2011년 2월 24일, 게재 확정: 2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