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论晚清改革中的议会制度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论晚清改革中的议会制度"

Copied!
14
0
0

Teks penuh

(1)

刘 宗 珍 (中国政法大学)

Ⅰ. 晚清文明观的颤动

Ⅱ. 为“议院”正名: 如何接纳议会制度?

Ⅲ. 什么是中国式议会

Ⅳ. 西方议会的精神

Ⅴ. 小结: 议会民主的中国语境

Ⅰ. 晚清文明观的颤动

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社会, 对于晚清政府来说是有极度挑战的政治局势.

在外有西方列强觊觎的目光, 在内有太平天国变乱和地方势力的壮大. 在中 央政权受到内外打击时, 清政府在应对措施上的捉襟见肘带来了一系列的 连锁反应: 由对政府的不信任发展到对国家的失望. 受社会进化论影响, 在 强势的西方面前, 留给中国的唯有“落后”二字. 这种落后, 像一种无限复制 的标签, 先是贴在器物层面, 再到政治层面, 进而又到了文明层面. 在器物 层面, 中国有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在政治和外交领域, 清政府开始改革和立 宪, 由原来的朝贡制度转变为条约制度, 一些新鲜而诱人的词汇, 比如议 会

民主

法治

平等

自由等也渐渐涌入中国. 这些陌生的语词带着中 国人的富强之梦要重新型构古老的中国, 中国面临着被重新定义的危险.

而变化仅仅发生在中国社会的表层. 根据日本学者佐藤慎一的研究, 此一 时期,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则怀着对自身文明优越性的充分确信, 强烈地拒绝 着“夷狄文明”. 在他们看来, “夷狄文明”的提法本身就不合适, 因为, 在他 们眼中, 只有中华文明才配得上“文明”二字.1)

(2)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中国人对经验以外的世界怀有斩钉截铁的怀疑 态度.”2)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是没有知识的野蛮人, 并且就用这 样的语词来称呼他们. 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 因为他 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与知识.”3) 中国人的这种超自信无疑 导致了自己的自负和无知, 当西方人已经开始大刀阔斧在本国发展工业和 发展海外贸易, 中国人还在吹嘘自己的天朝上国, 嘲笑那些和他们长相迥异 的外国传教士.

佐藤慎一教授进而分析道,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文明观的转向尤为困难,

“他们没有, 原本也不可能在‘文明开化’之名下破除传统的文明观”.4) 中国传 统知识分子学问动机中的民族主义自觉很淡薄, 中国传统学术的世界并没 有“随着清朝的灭亡或西方入侵的政治性而在性 质上发生根本的变化 .”5)

“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 本身就经历过无数次的社会动荡, 尽管如此, 传统 学术的世界却仍旧维持着高度的一贯性.”6)

随着西方强势文明的入侵, 当辽阔的疆土再也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时, 传统知识分子不得不进行近代中国文明观的转换, 这种转换意味着知识 分子对自身文明的剖析. 而剖析的方式则是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那 些外来事物的影子来为外来事物“正名”, 以寻求引进外来事物的正当性. 这 实质上是一种“附会”的过程. “19世纪后半期的传统知识分子尽其所能, 倾 其所学而为的正是这些, 他们虽然提出了无数的对策案, 但是终究没有找到 确切的解答. 这是因为经过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而成长起来的西方诸国力 量 -政治力

经济力和军事力- 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如何翻阅中 国的古典都不可能找到确切的答案.”7)

1) [日]佐藤慎一,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p.10.

2) 祝勇, 纸天堂: 西方人与中国的历史纠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p.35.

3)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 著, 何高济王遵仲李申 译, {利玛窦中国札记, 中华 书局, 2010), p.66.

4) 前引1, p.8.

5) 前引1, p.8.

6) 前引1, p.11.

7) 前引1, p.14.

(3)

在旧体制的中国, 衡量文明的唯一标准是由五伦为骨架建构起来的礼治 秩序, 这和强调规则统治的西方法治社会全不相同. 而要承认在中国的典籍 中并没有那些洋制度的原型, 对传统知识分子来说就意味着要承认西方文 明, 就意味着对自身文明的自我否定, 这对于中国真正的儒者来说, 无论是 在感情上还是理智上都是无法接受的.

议院的引入中国, 就是由当时有良好的儒学背景的中国人来完成的. 在上 述的文明观的支配之下, 他们首要面临的则是为“议院”在中国的“正名”.

Ⅱ. 为“议院”正名: 如何接纳议会制度?

“在遭受所谓‘西洋冲击’的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 担任政治等各方面改革 -且用‘近代化’一词来概括- 任务的乃是学者=官僚的士大夫.”8) 1840年鸦片 战争以后, 被视为开明中国人的是那些首先开眼看世界

关注外来文明的 人, 他们往往因为公务的原因和西方有所接触, 因而也是最先了解西方文明 的一批中国人. 他们便是学者兼官僚的士大夫阶层. 在最初的政治改革中, 他们通过主持翻译外国书籍

去外国考察等方式将西方的政治制度介绍到 中国, 因而最有资格和能力成为晚清政治近代化的主角.

魏源的

海国图志

最早描述了英国“巴厘满(英语parliament的音译)”, 他 曾盛赞瑞士“不设君位, 不立王侯”, 称其为“西方桃花源”. 在

海国图志

序 言中他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继畲在

瀛环志略

中也有 对西方议员相关的描述. 郑观应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明确提出君主立宪要求 的第一人.9) 但是, 这时他们对于西方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船政

枪炮

机 械制造技术等器物层面, 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缺乏关注. 在政治和文化领域, 西方仍然只是“夷狄”.

对于政治制度进行变革的决心, 起始于1895年的甲午战争, 此时洋务运动 8) 前引1, p.14.

9) 熊月之,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p.141.

(4)

已经进行了30年. 清朝在这场战争中的惨败, 带来了政治改革的契机. “眼 见东方蕞尔小邦, 因力求西化, 而达于富强之境, 全国政治思潮, 乃又受到 更大的激荡, 议论中心均集聚于制度的变革和新政体的确立.”10) 这一时期 在中国涌现出来的思想家主要以严复

康有为

梁启超等为代表, 他们大 量介绍翻译外国的政治学书籍, 把西方的政治思想传入中国, 借以论证在中 国进行政治改良的必要性. 而1902年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日俄战争则更进 一步刺激了国人敏感的政治神经, “欲兴中国, 舍立宪法其曷以哉?”11) 西 方的政治制度逐渐引起了晚清朝野上下的普遍关注, 自此, “上自勋戚大臣, 下逮校舍学子, 靡不曰立宪, 一唱百和, 异口同声.”12)

正如前所述, 对于西方事物的接纳,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少不了以“附会”的 逻辑来论证西方事物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这一时期政治改革的逻辑仍然为

“托古改制”. 无论是改革者真心相信还是有意逢迎, 他们几乎一致认为西方 的议会制度在中国古代本已有之, 议会制度乃是与民协商的制度, 而中国的

周礼

、

周易和

论语

等古书都曾表达过这种含义.13)

同一时期, 康有为发表 新学伪经考 和 孔子改制考 . 他说, 在中国古代, 孔子就非常讲求平等和民主, 因而, 西方的议会制度不过是中国古人议事制 度的翻版. 他还用公羊三世论解说中国实施政治改革的目的乃是为了实现 大同世界的理想. 这种对儒家经典的有意篡改, 其精神实质是要一方面利用 儒学优势来鼓动政改, 另一方面也向保守势力论证了改制的合法性.

1896年, 师从康有为的梁启超也发表 古议院考 一文, 试图论证西方的议 会制度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议事活动. 尽管他此后认识到了这种比附的荒谬 性, 但是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 托古改制无疑是当时的“主流话语”.

10) 王尔敏, 晚清政治思想史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p.25.

11) 梁启超, 立宪法议 (时敏报 1904.11.12).

12) 闵暗, 中国未立宪以前当以法律遍教国民论 (东方杂志 1905-11).

13) 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 卷三, pp.8-9; 郑观应, 盛世危言 册一,pp.52, 65, 4-75;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

(5)

Ⅲ. 什么是中国式议会

在寻求确立议会在中国的正当性地位之后, 以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为 主力的社会各阶层陷入了开议院的大讨论中, 尤其是关于开议院的方式, 时 人讨论地热火朝天. 如会办商约大臣盛宣怀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采取的是日德模式; 翰林院编修赵炳麟亦主张仿行英日德实行君主立宪制 度; 驻法公使孙宝琦也上书清朝的皇帝, 主张仿行英德日的宪政体制, 设立 上下议院, 上议院议员从王公大臣当中选出, 下议院则由钦差大臣在翰林院 和科道人员中选出; 张謇在其编著的

变法平议

一书中主张中国应当效法 日本, 在中央设置议政院, 在地方设立府县议会, 并将日本宪法呈送皇帝, 期盼清廷能够仿行立宪, 在中国实行立宪政治; 汤寿潜在

危言

中提出了自 己对中国式议院的规划: 设立上下议院, 议员则由大臣构成, 其中的 “上议 院” 由王公和堂官组成, 而“下议院”则由大小臣工组成. 他认为, 议院组成 之后, 主要政事须经两院商量, 再由宰相综合不同意见, 送呈皇帝批准.14) 由此可见, 此一时期的议员设置大同小异, 但其精神实质是, 议院仅仅作为 大臣协商政事的会所, 和中国传统上大臣议事机构没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和 西方的代议制属于典型的“貌合神离”.

1901年6月7日, 梁启超于

清议报

上发表 立宪法议 , 主张中国应该实行 君主立宪. 他把世界上的政体分为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三种, 通 过分析三种政体的特点, 他总结道, 在民主立宪国家, 由于时政方针市场变 化, 总统选举竞争激烈, 因而极容易引发社会的动荡, 因而对国家是不利的;

而在君主专制政体中, 君民关系是对立的, 人民生活极苦, 君主统治也就岌 岌可危; 据此, 他认为, 只有君主立宪政体是最良善之政体: 在此政体之中, 君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切重大事务交由议员决定, 人民的疾苦也可以向议 院控诉.15) 在梁启超的逻辑架构中, 我们分明感到了孟子的“水能载舟, 亦 能覆舟”的“舟水理论”, 在这种逻辑下, 议院的任务不在于为公民权利进行 14) 汤震, 危言 卷一, p.6 (转引自汪荣祖著, 晚清变法思想论丛, 新星出版社,

2007, p.39).

15) 梁启超, 立宪法议 (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五, 中华书局, 1988).

(6)

代言, 而是要为国家的稳定统治保驾护航.

康有为在对英美法日各国政体对比的基础上, 认为中国尚不存在民主共 和的条件, 唯有经过君民共治的阶段之后才能达到“民之政”, 因此主张实行 保留君主的君主立宪制, 因而其一生都反对以暴力革命来解决国家的富强 和民族独立问题. 同时, 他看到, 西方的议院是西方富强之基础, 因而主张 变法开议院, 求中国富强之道: 以议院为立法机构, 独立于行政和司法之外,

“政制皆由民公议, 议员由公民选举, 地方由民自治”.16) 然而, 不论如何, 君主仍旧是他最终依靠的力量和忠诚的对象.

在全国一片热情高涨中, 严复作为最清醒的中国人, 发出了拒绝议院的声 音. 严复深受达尔文和斯宾塞的影响, 以社会进化论为理论基石提出“自由 为体, 民主为用”的主张. 他认为, 自由有利于形成“合力”, “合力”能够带来 富强, 同时, “民主则有利于形成公心”, 因而主张“自由为体, 民主为用”.17) 但是他却并不主张立开国会, 他认为, 近代西方的文明发达, 是源于西方人 民民智

民德

民力之开展. 故他主张, 中国在“物竞天择”带来的危机面 前, 唯有先“鼓民力”

“开民智”

“新民德”, 中国才能逐渐收到西方富强之 效!18) 他引斯宾塞的“民之可化至于无穷, 唯不可期之以骤”, 因而断言民 智未开而骤行议院制度, 中国则将陷于一片混乱.19)

晚清官吏湖广总督张之洞也认识到“西法最善者, 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 也”, 但是他认为, 在中国只能仿行西方的上议院, 对于下议院, 因“中国民 智未开, 外国大局茫然, 中国全局

本省政事亦茫然”而断不可设.20) 在其

劝学篇

中他再次申论, 在中国开议院具有危险性, 因为当时中国民众普遍 的文化素质低下, 万一民至有权, 则国家将进入万劫不复之地.21) 但是在光 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八月十七日的

申报

中, 我们却看到了张之洞态度 16) 康有为, 康南海官制议 卷7, pp.1-5.

17) [美]史华兹, 寻求富强: 严复与西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pp.8-15.

18) 严复, 严几道文钞 (世界书局, 1971).

19) 严复, 中俄交谊论 (郑振铎 编, 晚清文选, 上海生活书店, 1937), p.682.

20) 张之洞, 辛丑二月十六日致刘坤一等电 (张之洞未刊电稿 甲编卷45), p.36.

本资料源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张之洞档案.

21) 张之洞, 劝学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p.23.

(7)

的转变: “日前张中堂召对所陈者三事: 一言宜速实行立宪, 所谓预备立宪 者, 预备二字不通. 今宜先开下议院并举乡官, 凡乡官皆须由民公举, 虽未 必尽得其人, 究可拔十得五, 断不能由官派充.”22) 张之洞的态度为什么会 发生如此变化呢? 有人分析, 这种转变的内在动因是张希望通过立宪来掌 握中央实权.23) 另一种分析认为, 张的态度转变和“丁未政潮有关”, 旨在通 过民选议会, 来博得立宪党人的好感, 并能限制袁世凯和满清亲贵的权 力.24) 无论如何, 我们可以看出, 议会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赋予公 民以民权, 而是各种政治势力争夺权力的工具. 在地方政府一方, 地方政府 希望地方民选议会能够增强地方自治的力量, 是培植地方政府权力的重要 工具, 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立法机关. 而在中央政府一方, 中央政府则希望能 够通过议会来加强中央集权, 议会仅仅是“达民情

采公议”的民情传声筒, 更不是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国家立法机关. 而在各官员之间, 对于议会的冷热 是和自己的仕途乃至政治派别相挂钩的.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八月十三, 清政府宣布在中央设立资政院, 作 为议院的预备和基础; 同年九月十三日, 命令地方各督抚设立咨议局, 作为 地方议院的基础. 但是实际运行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关晓红的研究, 1910年9月颁布的<各省会议厅规则>使会议厅审查科成为审核咨议局议案 的机构, 咨议局仅仅成为备采民意

提供意见的咨询场所, 确保了行政权凌 驾于咨议局之上.25)

其实, 议会制度是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制度化, 它从本质上是对封建专制 统治和等级特权制度的反叛, 在西方各国是人民要求限制权力

保障个体 自由的宪政诉求, 其思想渊源是以人的自然权利先在为价值预设的社会契 约论, 其终极目的乃是为了实现人的权利的保障.

但是, 因为生于国难时刻, 中国的议院派在一开始便被卷入了民族主义的 洪流之中, 任何议院或议会制度的设计初衷都是为了追求“群的自由”, 国家 22) 邓红洲, 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 (近代史研究 1998-3).

23) 同上.

24) 同上.

25) 关晓红, 独断与合议: 清末直省会议厅的设置与运作 (历史研究 2007-6).

(8)

的强大, 民族的富强, 这种对议会制度的宪政精神内核的不懂得, 这种在中 国传统体制下为议会制度的正名, 这种砍去西方议会制度的价值预设的“削 足适履”, 是对议会制度和议会精神最深的背弃和拒绝.

Ⅳ. 西方议会的精神

公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和古罗马的城邦时期. 在那时, 只有 成年自由民中的男人才享有公民身份. 公民首先代表的是一种法律权利, 是 以一个社会成员的身份参加城邦管理的权利. 这样由公民对自身事务进行 管理的社会便形成公民社会. 可见, 公民社会和“自治”有关, 生活于其中的 公民必须具有自我管理

对公共事务积极的参与意识.

公民进行自我管理的方式是“辩论”, 即公民要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的 权利诉求, 其结果是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 由此而推, 公民和一个社会的统 治方式和个人权利有关. 当一个社会的公民数量多到召开一个全体公民大 会是不可能的时候, 代议制就出现了, 因而代议制改变的仅仅公民的发言形 式问题: 代议制中的公民不是直接交流, 因为人数众多使直接交流变得困 难.

“民主”一词, 最早来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 大意是“人民的统治”, 其思 想来源是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守护人, 因而, 每个人都有权处理涉及 自己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事项. 民主权利的思想前提是人生而平等, 并且享有 自然的不可被剥夺的人权, 包括自由

财产

安全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公共参与是民主最主要的内容. 没有了公众参与, 一切民主制度的运行都 将丧失最根本的基础, 议会制度更不例外. 密尔曾经给代议制下过定义, 他 认为, “代议制政体就是, 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 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 这种权力在每一种政体都必定存在于某个地方.”26) 可见, 代议制度的前提是人有权利对某些事项作出决定, 并有权委托自己的 26) [英] J. S. 密尔, 代议制政府 (商务印书馆, 1997), p.68.

(9)

代表对这些实行作出决定. 西方宪政文化的起点是意识到独立的“人”的存 在, 因为“人”的存在, 一切社会制度的建构才会以保存人为起点, 最终为保 障人的自由为目的. 议会制度也正是体现了制度对人的深切关怀而设计的, 西方议会政治的本质在于以权力制约权力, 这种制度架构源于对人性的不 信任, 源于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精神, 独立地处理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务, 独 立的自治精神. 也由此, 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只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一个法 治的社会.

近代西方的代议制理论来源主要是西方的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解决 的是国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问题. 在社会契约论中, 论者首先预设了一个自 然状态, 在这个自然状态中, 人人享有自然的不可剥夺的人权, 人为了保护 这天赋的人权纷纷让渡一部分自己的权利, 订立了一个政治契约, 组成了国 家. 国家的主权便应该是公意的运用. 人们进而创造了代议制来解决公意的 产生原则--多数决.

但是, 中国传统社会并不存在社会契约理论, 中国社会更不是一个靠法律 来维持统治秩序的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是农耕文明, 这决定了中国人的乡土 性. 在费孝通的

乡土中国

一书中, 作者分析道, 因为人们往往聚族而居, 安土重迁, 世代居住的社会是一个从小就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 在中国这样 一个熟人社会, 即使没有法律的约束, 也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27)根据费孝通的研究可以推知, 中国人追求的自由更多是求得心灵的宁静 与休憩, 恬静和舒适, 这也注定了中国人厌讼息讼的文化特点. 中国人建立 的熟人社会事事要以维护家族

维护社稷为重的特点, 决定了中国人的修 身艺术和外在交往只能是一种克己的文化, 是一种内敛的文化. 而西方人是 一个团体社会, 一个陌生人的合作社会, 社会建立在契约之上, 因为除了上 帝没有人是可以信赖的. 这样的社会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是一种张扬的 文化, 外侵的文化. 这也决定了西方人心灵的自由只能在上帝那里获得. 这 是两种自由的文化. 由此, 中国社会培育出的只能是自由的臣民, 而西方社 会则是以自治见长的公民.

27)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北京出版社, 2009), p.10.

(10)

1912年, 中国结束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摇身一变成为亚洲最大的共和 国, 西方的代议制度的民主实践就此在中国拉开帷幕. 时人批评, “代议政 体者, 封建之变相”, “选举法行, 则上品无寒门, 而下品无膏粱, 名曰国会, 实为奸府”.28) 而在早期的无政府主义者心目中, 代议制在中国的实践无疑 是一场灾难. 刘师培

何震等就指出, 代议制度无异于卖官鬻爵, 这也从侧 面反映了民国初期议会选举中贿选成风的社会现实. 这是中国的传统社会 对西方议会制度的现实拒绝.

面对中国民众普遍缺乏政治训练的状况, 胡适提出民主只是一种生活方 式, 并大胆预言“民主宪政制度只是一种幼稚的政治制度, 最适宜训练一个 缺乏政治经验的民族”.29) 深信民主宪政仅是一种幼稚园政治的胡适也提倡 在中国可以实践民主政治以训练人民, 因为“未有学养而后嫁者也”.

如果民主确有其实践性的一面, 观察清末民初的选举盛况有可能有助于 我们了解此一时期的议会实践状况. 根据Joseph Schumpeter的理论, 民主 政治的成败系于选举, 若无选票, 便无民主.30)

Ⅴ. 小结: 议会民主的中国语境

当封闭的东方被动地遭遇了西方的扩张, 中国人急于摆脱弱国命运的夙 愿在一开始就有可能使西方的议会制度在这片国土上发生变异. 起源于清 末的“议会救国论”

“议会万能论”的神话, 其高潮时期是在1906年 -1910年 的国会请愿活动, 要知道, 当时国人的速开国会, 表达的不是民众对于西方 式民主的渴慕, 而是对落后挨打的恐惧和独立富强的向往.

28) 语出章太炎. 他在 代议然否论 中表达了对西方议会政治的失望, 甚至言辞激烈地 反帝在中国实行西方的代议政制, 并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 参见 代议然否论 发表 民报第24号.

29) 胡适, 再论建国与专制 (独立评论 81).

30) Joseph A. Schumpeter,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Kessinger Publishing, 2010), 1 Introduction, 1.4 Part IV: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11)

民国初年对于政体的选择受到清末宪政思潮的影响, 为了追随西方的富 强, 毅然决然地采用西方的议会制度. 清朝的覆灭使得民国时期的议会缠缚 了更多非西方性的企图 -完成秩序重建的使命. 这暴露了中西方不同的宪 政逻辑: “在西方, 宪政作为类似于中国文化中的‘道’, 而在近世中国却被转 换成一种为民族复兴

国家富强服务的‘器’; 宪政的价值重心主要不是实现 社会正义, 而是怎样才能把民族的复兴大业导向成功; 宪政主要不是用来思 考如何分散国家权力, 而是怎样才能使国家的权力聚集起来, 成为民族复兴 的主导力量; 西方的宪政的核心在于‘人’, 而近世中国宪政思潮偏向于‘民’

.”31)

陈端洪教授在

宪治与主权

一书中提到, 宪政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 人 文主义一词获得了广泛的含义: 人性再一次被看作是“人的高级状态”, 这种 自由人格的发展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的诞生, 它们融合成一种传统, 在政治 上被称为“民治人文主义”. 这种传统强调, 一个独立公民的道德品质乃是从 事有益政治活动和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先决条件.32) 宪政本身是一种理性的 政治治理方式, 一种独立公民所享有的政治生活权利, 它的一端是对政府权 力的约束和限制, 另一端系着公民的个体权利和自由, 如果对宪政提出超出 这两端的要求, 它很可能不堪重负, 最后就变成什么也保障不了. 清末民初 的中国对议会制度的选择有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预设, 价值的偷换和转移 点滴地体现在中国人对许多宪政概念的理解中和对代议制度的实践中, 这 种“异化”本身就是一种拒绝.

民主更趋于中性, 它和进步

进化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 对此, 王人 博教授认为, 民主只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多数人的意见得到表达, 民主虽和 公共利益有关, 但不解决贫富的问题. 然而, 中国人过早地将民主代议制度 和进步或者“更好的生活”这一类词画上等号是不适宜的.33)

31) 王人博, 宪政的中国之道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p.2; 王人博, 中国近代宪 政思潮研究 (该研究资料未正式出版发行, 现收藏于中国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图书 馆).

32) 陈端洪, 宪治与主权 (法律出版社, 2007), p.11.

33) 前引31, 宪政的中国之道, pp.22-26.

(12)

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并不是在和平时期积极的引进, 而是在西方的武 力压迫下的无奈之举. 因而, 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过程是痛苦的, 功利的, 有时也是仓促的, 盲目的, 对西方的政治理论难以有通盘的把握和精准的理 解, 更由于改革者受传统思维之影响, 中国在接受来自西方的政治制度的同 时, 也在以中国的方式进行着异化. 中国的传统在西化中变迁, 却也在传统 的语境内进行着变迁.

日本自古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可以说是大中华文明的组成部 分. 明治前半期日本同样面临着近代化的问题. 为何近代化在日本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功呢? 对此, 哈佛大学的费正清教授曾经分析, 日本既然在唐 朝时期就积极学习比其优越的中国文化, 这说明日本这个民族本身就是一 个善于学习更高文明的民族, 因为他们懂得“有用的东西可以从外国学得”, 他们既然很顺利地接受过中华文化, 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应当也是很顺利 的. 34)这样的分析, 或许也说明日本原本没有中国那么厚重的传统需要他们 来保存和维持, 因而改革的阻力也相对较小. 而据台湾学者孙广德分析, 西 化之所以在日本进行得比较顺利, 一部分原因是日本西化开始的方式和时 机. 35)与清朝末年的内忧外患的战乱相比, 明治政府多了一分稳定; 与清政 府腐败与衰弱相比, 明治政府多了一分贤能与强势; 与清政府的推诿拖延相 比, 明治政府多了一分雷厉风行; 而与民国政府“取法乎上”的不切实际的轻 率相比, 明治政府更多了一分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 此外, 日本的社会结 构

地理位置以及日本强烈的民族主义也是促使其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36)而来自佐藤慎一教授的分析则是, 在日本具备而在中国缺失的是“文明开 化”的口号, 中国具有而日本缺乏的则是“附会”逻辑.37) 日本在近代化过程 中把握了更多的主动性和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而中国则鲜有主动接触外来 文明的动因和热情, 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深层次的拒绝是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的议会实践虽然经历着中国传统的拒绝, 却也显露了中国传统的特 34) [美]费正清 等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p.355.

35) 孙广德, 晚清传统与西化的争论 (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1995), p.177.

36) 同上注.

37) [日]佐藤慎一,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p.14.

(13)

色. 正是中国的传统, 使得中国的近代化具有强烈的中国性.

没有了拒绝, 就没有了中国的近代化.

<参考文献>

史料类

1 夏新华 等整理,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 史料荟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 编,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中华书局, 1979) 3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 编, 义和团档案史料 (中华书局, 1979)

著作类

1 陈旭麓郝盛潮 主编, 孙中山集外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2 郭嵩等, 郭嵩等使西记六种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8) 3 何启胡礼垣, 新政真诠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 4 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5 严复, 严复文集 (北京: 线装书局, 2009) 6 郑观应, 郑观应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7 梁启超, 立宪法议 (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五, 中华书局, 1988) 8 [英]约翰密尔, 代议制政府 (商务印书馆, 1997)

9 [日]美浓部达吉, 议会制度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10 [美]费正清, 中国: 传统与变迁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11 [美]费正清, 伟大的中国革命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12 [美]费正清, 美国与中国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

13 [美]费正清 等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14 [日]佐藤慎一,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15 [美]史华兹, 寻求富强: 严复与西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16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北京出版社, 2009)

17 [美]张, 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寻求秩序与意义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 18 [美]王国斌, 转变的中国 —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19 [美]柯文,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王韬与晚清改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0 [美]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21 [美]斯科特·戈登, 控制国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22 [英] K. C. 惠尔, 现代宪法 (法律出版社, 2006) 23 王人博, 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 (法律出版社, 1997) 24 王人博, 宪政的中国之道 (山东人民出版, 2003)

25 张朋园,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 -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 (吉林 出版集团有线责任公司, 2008)

26 孙广德, 晚清传统与西化的争论,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27 王尔敏, 晚清政治思想史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5年版

(14)

(한글요약)

청말 개혁중 의회제도

리우 종전 (刘宗珍)

청말 개혁은 전통 중국이 서방의 충격과 국내 동란이라는 이중 압 력을 받는 가운데 시작되었다. 이 어려운 국면에서 개혁의 목적은 의 심의 여지 없이 청말 통치 질서를 유지하는 쪽으로 결정되었다. 그리 고 개혁은 서방에 대해 배우는 것으로부터 시작되었다.

입헌 민주주의는 청말 개혁의 주요 내용이었다. 의회제도는 서방 헌 정제도의 핵심제도 중 하나로서 청말 정치체제 개혁 가운에서 논의된 주요 내용이었다. 서방으로부터 도입된 것들 가운데 의회제도는 다른 제도와 마찬가지로 중국이 표면적으로는 차용하였지만 이면에서는 그 에 대해 배척하고 거절하기도 했다.

이 논문에서 검토하는 문제는 청말 개혁 과정에서 의회제도가 어떤 의미로 차용되었는가? 그리고 왜 궁극적으로 그에 대한 배척과 거절이 있게 되었는가? 하는 점들이다.

주제어: 개혁, 헌법, 의회, 민주, 거절 關鍵詞: 改革, 宪法, 议会, 民主, 拒绝

Keywords: Reformation, Contitution Law, Parliamentarism, Democracy, Refection (원고접수: 2012년 11월 25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013년 2월 12일, 수정

원고 접수: 2월 19일, 게재 확정: 2월 25일)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