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吸氣肌訓練介入對游泳選手運動表現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吸氣肌訓練介入對游泳選手運動表現之探討"

Copied!
69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xercise and Health Scienc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吸氣肌訓練介入對游泳選手運動表現之探討. Effects of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on the time trial performance in youth elite swimmers. 藍立群 Lin-Chyun Lan. 指導教授 : 郭堉圻 博士 Advisor: Yu-Chi Kuo, Ph. D..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2)

(3) 誌謝 當了兩年的研究生,要離開母校,還真有點捨不得。 很幸運的,兩年前承蒙教授的關愛,進入了這個班級作研究,班上同學為各 行各業的菁英,由於大家都是在職學生,因此彼此間更能相互扶持與體諒。感謝 班上的同學,尤其是銘訓,巧玲,園菁等,無時不刻的關懷及鼓勵,不至於落單, 單飛。更感謝家人的支持,父母親的鼓勵,與內人毫無怨言的支持,以及兒女的 陪讀,往日種種浮現眼前,深深感動不已。 研究過程中,特別感謝蔡軒宇教練的鼎力相助、以及泳隊的優秀選手幫忙, 才能順利完成本研究。感謝學弟家祥,協助統計。口試委員鄭景峰教授、黃奕清 教授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然而,最重要的就論文指導教授郭堉圻教授,從剛開 始的研究題目擬定,撰寫過程中不斷協助我修正方向,其對治學的嚴謹態度與對 學生的關懷用心,讓研究生我深深感動,願意不斷學習。 再次感謝大家,深深感謝 2012 年 7 月.

(4) 吸氣肌訓練介入對游泳選手運動表現之探討 摘要 本研究探討優秀游泳選手游泳訓練中吸氣肌訓練介入,對個人游泳成績的影 響。方法:以 18 名台北市立某高中男生 10 名女生 8 名游泳選手為受試對象。所 有受試者依照性別、同年齡、游泳成績分配成實驗組與控制組二組。實驗組和控 制組分別以 80% PImax、20% PImax 負荷從事吸氣肌訓練,每日 1 次,每次 30 下,每週 5 天,連續 6 週之水中吸氣肌訓練。且在第 4 週進行最大呼吸肌肌力測 試,作為調節吸氣肌訓練負荷的依據。本實驗流程共 8 週,實驗前 1 週包含實驗 基礎測試練習、前測,另 6 週的吸氣肌訓練及後 1 週後測。資料統計以混合設計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二次測驗,於不同時段所測得之肺功能、PImax 和游泳 成績及呼吸困難自覺等變項。並以 t 檢定,考驗不同強度訓練介入後心跳,血乳 酸的變化情形。分析結果若有交互作用,則以單純主要效果來進行分析,若達顯 著,再以 LSD method 進行事後比較。實驗結果發現,實驗組經 6 週吸氣肌訓練 介入後,最大吸氣肌力明顯高於前測(145.78±31.64 cmH2O vs. 116.89±29.08 cmH2O) (p<.05),在最大用力肺活量(FVC)及第一秒用力吐氣量(FEV1)方面,後 測明顯高於前測(4.69±0.96 l vs. 4.07±0.90 l; 4.12±0.79 l vs. 3.76±0.84 l) (p<.05), 第一秒用力吐氣量及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率(FEV1/FVC%)前測明顯高於後測 (92.54±3.92% vs. 87.37±7.29%)(p<.05);在運動表現上,50M 游泳成績後測明顯 低於前測(27.62 ±2.57 秒 vs. 28.60±2.97 秒),另 100M 方面後測成績明顯低於前 測(60.14±4.64 秒 VS 61.45±4.64 秒) (p<.05)。不同組別下,50M 和 100M 心跳率 在訓練介入前後變化值之差異比較,皆未達顯著差異(p>.05)。50M 和 100M 血 乳酸在訓練介入前後變化值之差異比較,皆未達顯著差異(p>.05),在呼吸困難 自覺量表方面,在訓練介入前、後測,則無顯著差異(p>.05)。本研究結論,6 週的 80% PImax 負荷訓練介入,有助於提升高中游泳選手的游泳成績表現。 關鍵詞:吸氣肌負荷、呼吸肌肌力、游泳 i.

(5) Effects of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on the time trial performance in youth elite swimmers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wimming and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tervention on swimmers’ performance. The subjects were 18 males and 10 females Taipei high school. All the subjects were group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ir gender, age and swimming performanc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subjects received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of 80% PImax;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20% PImax once a day, 30 times once, five days a week for six consecutive weeks. Meanwhile, a test of maximal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was administered at the fourth week to modify the intensity. The experiment was of eight weeks’ duration. It included basic practice for the experiment and pre-test in the first week, six weeks of re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and post-test in the last week.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Two-Way Mixed Design ANOVA to examine the variables such as pulmonary function,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swimming performance and self awareness of breathlessn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ith t-test design to examine the variables such as heart rate, blood lactate.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interaction, while the simple main effects were analyzed, if significant, post hoc comparisons to LSD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six weeks’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tervention (1) the maximal in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in the post-test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pre-test (145.78±31.64 cmH2O vs. 116.89±29.08 cmH2O) (p<.05) (2) the FVC and FEV1 ratio in the post-tes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re-test (4.69±0.96 l vs. 4.07±0.90 l;4.12±0.79 l vs. 3.76±0.84 l) (p<.05) (3) the FEV1/FVC% in the pre-tes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ost-test (92.54±3.92% vs. 87.37±7.29 %) (p<.05) (4) the swimming performance in 50M post-test was better than the pre-test (27.62 ±2.57 sec. vs. 28.60±2.97 sec.) and in 100M as well (60.14±4.64 sec. vs. 61.45±4.64 sec.) (p<.05). (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spect of the difference rate of heart beat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50M and 100M (p>.05). (6)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fference rate of the blood lactate level i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50M and 100M (p > .05). (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lfawareness of breathlessness i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p>.05). In conclusion, six consecutive weeks’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had a beneficial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youth elite swimmers. Keywords: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blood lactate, swimmers ii.

(6)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游泳選手之特性 ………………………………………………. 6. 第二節 呼吸肌功能與檢測方式 ………………………………………. 10. 第三節 呼吸肌對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 ………………………………. 12. 第四節 本章總結…………………………………………………….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16. 第二節 實驗設計 ………………………………………………………. 16. 第三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 17. 第四節 實驗流程圖 ……………………………………………………. 18. 第五節 實驗檢測處理 …………………………………………………. 19. 第六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 ………………………………………………. 19. 第七節 統計分析 ………………………………………………………. 22. iii.

(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最大呼、吸氣壓力之影響 …………. 23. 第二節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肺功能之影響 ………………………. 25. 第三節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運動表現之影響 ……………………. 27.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 35.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39. …………………………………………………….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40. 外文部分 …………………………………………………………………. 41. 附錄 附錄一 統計分析摘要表………………………………………………. 47. 附錄二 受試者同意書……………………………………………………. 57. 附錄三 健康調查表………………………………………………………. 58. 附錄四 呼吸自覺量表……………………………………………………. 59. 附錄五 實驗記錄表……………………………………………………. 60. iv.

(8) 表. 次. 表 4-1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最大呼、吸氣壓力之描述性統計……………. 23.. 表 4-2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肺功能之描述性統計 ……………………… 25 表 4-3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游泳成績之描述性統計 …………………… 27 表 4-4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心跳率之描述性統計. ……………………… 29. 表 4-5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血乳酸之描述性統計. ……………………… 31. 表 4-6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測驗後呼吸困難自覺量表(RPB) 之描述性統計…………………………………………………………… 33 表 4-7 最大吸氣壓力之統計摘要表. ………………………………………… 47. 表 4-8 最大呼氣壓力之統計摘要表…………………………………………… 47 表 4-9 最大用力肺活量之統計摘要表………………………………………… 48 表 4-10 第一秒用力吐氣量之統計摘要表 …………………………………… 48 表 4-11 第一秒用力吐氣量及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率之統計摘要表………. 49. 表 4-12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50M 游泳成績之統計摘要表………………. 49. 表. 4-13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50M 游泳成績單純主要效果 之統計摘要表. ………………………………………………………. 50. 表 4-14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100M 游泳成績之統計摘要表 ……………. 50. 表 4-15 不同組別心跳率前後變化值之差異比較表 ………………………. 51. 表 4-16 不同組別血乳酸前後變化值之差異比較表…………………………. 51. 表 4-17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RPB 之統計摘要表 ………………………. 52. 表 4-18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介入前受試者各項統計表 …………………. 53. 表 4-19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介入後實驗組之統計表. ……………………. 54. 表 4-20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介入後控制組之統計表. ……………………. 55. 表 4-21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介入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各項 前後測增加率表 …………………………………………………… v. 56.

(9) 圖 圖 2-1 人體呼吸肌肉群. 次. …………………………………………… 11. 圖 3-1 實驗流程圖…………………………………………………… 18 圖 3-2 實驗檢測處理示意圖………………………………………… 19 圖 3-3 肺部功能檢測呼吸量計……………………………………… 20 圖 3-4 吸氣肌機能測試器…………………………………………… 20 圖 3-5 電子式吸氣肌訓練器………………………………………… 21 圖 3-6 攜帶型血乳測定儀…………………………………………… 21 圖 3-7 握式心跳測定儀……………………………………………… 22 圖 4-1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P Imax之結果 ………………………… 24 圖 4-2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PEmax之結果………………………… 24 圖 4-3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FVC之結果…………………………… 25 圖 4-4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FEV1之結果 ………………………… 26 圖 4-5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FEV1/FVC% 之結果………………… 27 圖 4- 6 不同強度吸氣肌 訓練對50 公尺 游泳成績之結果. ……… …… 28. 圖 4- 7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100 公尺 游泳成績之結 果 ……… …… 29 圖 4-8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50M心跳率之結果 ……………… 30 圖 4-9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100M 心跳率之結果……………… 31 圖 4-10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50M 血乳酸之結果…………… 32 圖 4-11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100M 血乳酸之結果……………… 33 圖 4-12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RPB 之結果……………………… 34. v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游泳活動,是人類在水中靠自身的漂浮,肢體的動作,在水中運動作前進的 特殊技能。游泳運動包括蝶泳、仰泳、蛙泳和捷泳四種泳姿的競速項目。 競技游泳源於19世紀中期的英國及澳洲,1837年英國游泳協會成立,開創了 近代游泳競賽的歷史。1869年,英國業餘游泳總會成立,這是世界第一個國家游 泳總會。二十世紀初,世界各國的游泳比賽開始普及,1894年6月16日,在巴黎 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時,游泳被列為1896年的奧運會項目。1908年,國際游 泳聯合會FINA(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Natation, FINA)成立。目前國內優 秀的游泳選手已有3女2男計8項個人單項,達到2012倫敦奧運游泳項目的B級參 賽標準。取得B級參賽資格的選手,視A級選手參賽後之缺額,得經由FINA批准 後才能正式出賽。 優秀的游泳選手,身體必須提供充分的能量,才會有優異的運動成績表現。 人體組織細胞中有三個系統製造能量,提供肌肉收縮完成運動的表現,這三個系 統分別為ATP-PC系統、無氧醣酵解系統或稱之為乳酸系統(lactate system)及有 氧系統(aerobic system),然而,此三個系統並非各自獨立,而是隨著運動強度 和運動時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率的組合。 有氧系統是指在氧氣供應充足的情況下,醣類、蛋白質、脂肪氧化成CO2和 H2O同時生成大量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人體氧氣的攝 取量決定了ATP產量的多寡,而人體氧氣的攝取則仰賴呼吸作用,當在安靜狀態 下,吸氣主要是由橫膈膜自主收縮形成,呼氣則因腹腔壓力使其自然被動產生動 作。呼吸系統進氣量的限制,可能會影響一個訓練有素的選手其個人運動表現, 尤其是在高強度運動,呼吸急促的結果,會影響其運動表現(Harms, Wetter, Croix, Pegelow, & Dempsey, 2000),此外,呼吸困難則可能會在整個運動過程限 制其個人的能力(Altose, Cherniack, & Fishman, 1985)。隨著運動時間增加與運動 1.

(11) 強度的增強,呼吸肌接近人體最大運動負荷時,呼吸肌則會產生疲勞現象(Sheel, 2002) ,並且會影響呼吸系統產生適當通氣量的壓力(Lomax & McConnell, 2003); 因此需要訓練呼吸肌 (respiratory muscle)及其他的輔助肌群來協助運動,幫助胸 腔壁的擴張與收縮,進而增加空氣進入肺臟的速度,並提升進氣量,獲得更多的 氧氣,以利身體製造出更多的能量。吸氣肌包括橫膈膜,外肋間肌及頸部肌群胸鎖乳突肌、斜角肌等肌群。呼氣肌包括內肋間肌,胸大肌,腹肌等肌群。 游泳訓練(swim training, ST)的方法,主要是由距離、速度、泳姿、重覆次數 以及每個訓練項目之間的間歇休息時間等五大因素所組成。教練根據不同階段的 訓練任務、個人的專長項目以及訓練水準,將上述五個因素加以合理的組合,以 提升優秀游泳選手的成績。上述的游泳訓練方法,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須要獲 得大量的氣體使身體產生更多的能量,才足以應付各種游泳訓練,提升游泳訓練 效果,進而使個人成績做最大的突破和進步。且游泳選手受限於水中的運動環境, 和游泳姿勢的特性,比起陸上運動受到更多的呼吸限制。優秀的游泳選手如果吸 入的氧氣量不足,此時ATP將無法正常供給肌肉利用,使得動作肌群的肌力與肌 耐力下降而影響運動表現。因此要獲得大量的氣體使身體產生更多的能量,提升 吸氣肌肌力就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而吸氣肌肌力對於游泳選手在激烈比賽過程 中氧氣的攝取,則被視為非常重要的肌群。 呼吸肌肌群與骨骼肌在功能上很相近,可藉由訓練加以鍛鍊,增加肌力及肌 耐力(Wilcox, Eisen, Wiggs, & Pardy, 1988)。呼吸肌訓練的方法,通常使用自主性 呼吸增強(voluntary hyperpnea)以增加呼吸肌耐力,或使用吸氣阻力負荷 (inspiratory resistive loading)來提升呼吸肌力(Sheel, 2002)。早期的呼吸肌訓練研 究方向大多數為臨床病人,病人經過呼吸肌訓練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 能(Weiner, Magadle, Beckerman, Weiner, & Berar-Yanay, 2003),以及改善囊性纖維 化患者的肺功能和運動能力(Enright, Chatham, Ionescu, Unnithan, & Shale, 2004)。 隨著呼吸肌訓練儀器的普及性、方便性及不斷的改良,將吸氣肌訓練器用於各項 運動訓練上,以提升吸氣肌力及肺功能,已成為一種提高運動表現的手段。 2.

(12) Verges, Sager, Erni,與Spengler(2007)指出呼吸肌訓練為一種有效的訓練方式, 其訓練方式是藉由呼吸肌訓練器來訓練呼吸肌之肌力及肌耐力。以不同的呼吸肌 訓練對運動表現而言,學者提出眾多的研究方法。如Griffiths與McConnell (2007) 研究呼吸肌訓練的方式;為呼氣肌、吸氣肌及合併呼氣肌與吸氣肌三種方式,對 划船運動表現的影響。結果顯示6週吸氣肌訓練組的最大吸氣肌力(Maximal respiratory pressure, PImax)有顯著改善。另外在吸氣肌訓練方面,Volianitis, McConnell, Koutedakis, Mcnaughton, Backx,與Jones(2001)以西式划船選手分別進 行4週及11週吸氣肌訓練介入。結果發現再經過11週吸氣肌訓練後,訓練組(強度 80%PImax)在PImax方面(增加44cm H2O)高於控制組(強度20%PImax)的PImax(增 加6cm H2O);而在5000公尺的測驗成績方面,訓練組則顯著優於控制組。 在訓練強度方面,Gething, Passfield,與Davies(2004)以兩種高強度(80%、 100%PImax)的吸氣肌訓練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呈現80% PImax組的進步幅度 (38%)高於100%PImax組(29%),而20% PImax組則無差異存在。這樣的結果和 Volianitis等(2001)的研究部分相同,80%PImax強度之實驗組進步的效果優於 20%PImax控制組。另Romer, McConnell,與Jonees(2002)也以50% PImax強度的吸 氣肌訓練,探討高強度衝刺運動後恢復期的影響,並測量恢復時間及血乳酸濃度 的變化。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恢復時間縮短(從243.9秒至227.2秒)、血乳酸濃度降 低15.7±2.9%。證明吸氣肌訓練能縮短恢復期及降低血乳酸,提升運動表現。 在呼吸肌訓練應用於游泳選手的方面上,Wells, Plyley, Thomas, Goodman, 與 Duffin(2005)研究12週呼吸肌訓練(concurrent inspiratory and ex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CRMT)對游泳選手肺功能的影響,將選手分為游泳訓練加上強度 80%PImax、PEmax (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 PEmax)呼吸肌訓練的實驗組 (ST+CRMT)和游泳訓練加上強度30%PImax、PEmax呼吸肌訓練的控制組 (ST+SHAM-CRMT)共2組(每組17名)。由研究結果得知,游泳訓練加上強度 80%PImax呼吸肌訓練能改善優秀游泳選手之吸氣肌肌力,但對於呼氣肌肌力則 無顯著差異。 3.

(13) 另Mickleborough, Stager, Chatham, Lindley,與Ionescu(2008)研究吸氣肌訓練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MT)對游泳選手的肺功能影響,將游泳選手分成三組, (1)游泳訓練加上80%PImax吸氣肌訓練組(ST+ IMT),(2)游泳訓練加上20%PImax 吸氣肌訓練組(ST+SHAM-IMT),(3)游泳訓練組(ST)。研究結果顯示ST+IMT組改 善肺功能的效果優於ST+SHAM-IMT組和ST組,此研究證實了ST+IMT組最能改 善優秀游泳選手的肺功能及吸氣肌肌力。同樣Kilding, Brown,與McConnell(2010) 的研究也指出,經6週的吸氣肌訓練,實驗組(80%PImax)100M的成績(-2.7±1.9%) 和200M的成績(-1.2±1.1%)皆有進步,而控制組(20%PImax)不論是100M的成績 (-1.0±1.1%)還是200M的成績(0.2±1.1%)則皆無顯著進步。以上結果顯示以 80%PImax訓練強度,為期6週的呼吸肌訓練,能提升優秀游泳選手100公尺和200 公尺的成績。 雖然過去的研究證明呼吸肌訓練可以改善肌耐力表現(Markov, Spengler, Knopfli-Lenzin, Stuessi, & Boutellier, 2001;Stuessi, Spengler, Knopfli-Lenzin, Markov, & Boutellier, 2001),但另一些研究則認為此訓練方法,對於運動表現的 提升無任何幫助(Williams, Wongsathikun, Boon, & Acevedo, 2002)。探討這些不同 的結果,可能是由於使用不同的呼吸肌訓練模式,或是在實驗設計上有所差異而 導致的。 有許多關於呼吸肌訓練之文獻在研究結果中,大部分顯示呼吸肌肌力訓練能 增強心肺功能,增進最大攝氧量和增加PImax,並縮短恢復期及降低血乳酸等, 對運動表現有相當的影響。但對於訓練方法則各有不同,如訓練時間的週數,吸 氣肌訓練器設定的強度等,皆有不同的看法。就游泳訓練而言,吸氣肌訓練可以 加快、加大換氣量,對於需要快速換氣的游泳運動,會增強肺功能(Mickleborough et al., 2008)。然而呼吸肌訓練應用於游泳運動上之文獻較為貧乏,且多為探討肺 功能及呼吸肌力之研究,對於優秀游泳選手的成績探討更付之闕如,若能瞭解吸 氣肌訓練對國內優秀游泳選手專長項目的成績之影響,必能提升國內游泳成績水 準。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吸氣肌訓練對游泳選手成績之影響。 4.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經研究背景與文獻探討之彙整後,歸結出本研究主要研究問題與方向如下: 一、探討施行 6 週吸氣肌訓練後對游泳選手 PImax 之影響。 二、探討施行6週吸氣肌訓練後,游泳選手在50公尺,100公尺測驗成績上之變化。 三、探討施行6週吸氣肌訓練後,游泳選手在50公尺,100公尺測驗後,其呼吸困 難自覺(rating of perceived breathlessness, RPB),心跳率及血乳酸之變化情 形。.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一、吸氣肌訓練對游泳選手 PImax 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吸氣肌訓練對游泳選手在50公尺、100公尺測驗成績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吸氣肌訓練對於游泳選手在50公尺、100公尺測驗後之呼吸困難自覺(RPB), 心跳率及血乳酸有顯著影響存在。.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由於本實驗設計與篩選之受試者,為參加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之高中游泳 選手,且平日均從事規律的游泳運動專項訓練,因此在外在效度上無法普及至其 他年齡層,且研究僅限於呼吸肌力與有氧能力之測量,研究結果將無法推論至其 他肌群與非有氧運動項目之運動員。.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最大呼吸壓力(maximal respiratory pressure):最大呼吸壓力是指最大吸氣壓 力(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PImax)和最大呼氣壓力 (maximalexpiratory pressure, PEmax),單位為公分水柱(cmH2O)。. 5.

(15) 二、呼吸肌肌力(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呼吸肌肌力是指呼吸肌對吸氣或呼 氣作最大努力收縮的力量,分為吸氣肌力和呼氣肌力,評量此肌力可藉由最 大呼吸壓力(PImax、PEmax)測得。 三、吸氣肌訓練:以POWERbreathe® (IMT Technologies Ltd., UK)吸氣肌訓練器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er)做為吸氣肌訓練之器材,實驗組將實施每週5天, 每天一次,每次30下的呼吸肌訓練,共實施6週。 四、呼吸困難自覺量表(RPB):呼吸困難自覺指的是受試者自我評估在進行游泳 測驗過程中的呼吸困難自覺困難程度。(如附錄四),以0-10數字代表呼吸困 難之程度,數字越大代表呼吸越困難,檢測時間點在游泳測驗後。 五、肺功能:肺功能測量項目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與用力肺活 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氣量的比率FEV1/ FVC%。測量方法皆根據美國胸腔醫學 會/歐洲呼吸學會(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TS/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 2002)肺功能測驗之標準作業流程。 六、運動表現:運動表現為受試者在介入前、後之游泳成績。.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討吸氣肌訓練介入對青年游泳選手之肺功能(FVC、FEV1、FEV1/ FVC%)、最大呼氣肌力(PEmax)、最大吸氣肌力(PImax)與游泳成績之影響。因 此本章文獻為探討游泳選手之特性、呼吸肌功能與檢測方式、呼吸肌訓練對運 動表現之相關研究。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游泳選手之特性 一、游泳選手的肺功能 所有的運動員中,游泳選手是屬於較特殊的群體,與其他運動員比起,有較 大的肺活量和肺總容量,而影響肺活量的因素有很多(Mickleborough et al., 2008), 本身接受游泳訓練(ST)的結果(Andrew, Becklake, Guleria, & Bates, 1972; Clanton, Dixon, Drake, & Gadek, 1987; Cordain & Stager, 1988),遺傳的天賦(Barr-Or, Unithan, & Illescas, 1994),呼吸肌力的增加(Clanton et al., 1987; Doherty & Dimitriou, 1997; Zauner & Benson, 1981),胸腔的變化(Clanton et al., 1987; Zauner & Benson, 1981),肺泡的增生或擴張(Armour, Donnelly, & Bye, 1993; Zauner & Benson, 1981),以及促進肺的成長(Courteix, Obert, Lecoq, Guenon, & Koch, 1997) 等,而其中較大的肺容積和增強肺功能最可能提升游泳的成績,因此優秀的游泳 選手之肺功能,常常就成為了研究的議題。 二、游泳選手呼吸系統的特性 游泳選手相較於其他陸地上的運動員,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游泳選手是在水中 的環境(除了仰式之外)競賽,所以吸氣時間是受到限制的,再加上呼吸循環和手 臂動作一致(游泳的姿勢),吸氣時間相對的也會受到限制。由於受到吸氣時間的 限制,吸氣肌力會增強,並增加肺活量。優秀的游泳選手,是必須經過長期且有 計畫的游泳訓練,才能成為一位具有競爭能力的優秀游泳選手。游泳訓練可改善 吸氣肌,提升肺功能(Mickleborough et al., 2008),所以游泳是一種要求吸氣肌肉 7.

(17) 的獨特運動(Lomax & McConnell, 2003),競速游泳選手調節呼吸模式的能力遠高 於陸上運動;因此,調節呼吸模式的能力及強而有力的呼吸肌力被視為先決條件 (Wells et al., 2005)。Kilding, Brown,與McConnell(2010)研究指出:競速游泳的呼 吸有下列特性:(1)由於呼吸頻率受到在水中的限制,導致降低呼吸循環(Town & Vanness, 1990)。(2)胸腔在水中所承受的額外壓力(Hong, Cerretelli, Cruz, & Rahn, 1969)。(3)在急速呼氣及吸氣下,會增加呼吸的阻力(Courteix et al., 1997;Kohl, Koller, Brandenberger, Cardenas, & Boutellier, 1997)。(4)增加呼吸肌收縮速度頻率 和肺活量(Dicker, Lofthus, Thornton, & Brooks, 1980)。(5)呼吸肌除了提供呼吸作 用,更能提供身體的平衡,如腹壁肌肉在自由式中可穩定姿勢。游泳選手的呼吸 系統受到潛在限制,可能會影響其運動表現,加強呼吸肌訓練,增強呼吸肌力及 肌耐力,以提高運動表現,是種常見的方法之一。 三、心跳率與血乳酸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 1.心跳率(heart rate) 心跳率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取得的運動資訊,不管是安靜心跳率、運動時心 跳率以及運動後恢復心跳率,都或多或少的能代表心肺適能的優劣。所以心跳率 是反映人體生理機能最容易測定的指標,亦為訓練中最有效和最容易獲得的身體 機能狀態指標(陳江圳,2005)。最早期提出利用儲備心跳率(heart rate reserve) 的概念,來進行運動強度的判定;心跳率就是心臟跳動的頻率,人類的每分鐘心 跳率會隨著運動時的強度提高而增加,因此可透過心跳率的次數來掌握運動的強 度。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1998年提出 新版的體適能指導手冊中,以最大心跳率的百分比,做為評量運動心跳率範圍 (heart rate range)的依據。選手經過訓練後,安靜時心跳率會隨著適應能力而逐漸 下降,並增加最大心跳率,提升心臟的機能(Wilmore & Costill, 1994)。心肺功 能優異者,安靜時心跳率比較低,在同一相對運動負荷中,心跳率上升越高者體 能越差,反之,體能就越好(蔡崇濱,1990)。 人體在固定負荷下持續運動時,心跳率會隨著時間逐漸增加,而心跳率增加 8.

(18) 的速度則與其體能狀況有關。透過最大心跳率的百分比來代表運動強度的百分比, 是相當簡單的運動強度表示方式。最普遍的最大心跳率評量方法「每分鐘的最大 心跳率=220-年齡」計算公式,透過實驗室內漸增負荷的運動測驗方式,則是最 有效的最大心跳率測量。簡單的最大心跳率百分比計算方式,是由最大心跳率向 下推算;當運動的狀況相同時(接受相同的訓練計畫課程),心肺耐力優異者的運 動心跳率會有較低的現象,反應出的運動強度百分比就較低。在進行運動強度評 量的判定,反映出運動參與者的個別差異狀況。心跳率的指標可以提供教練與運 動選手,做為訓練或比賽的參考資料,也可以做為運動表現的重要參考指標(顏 士凱、劉嘉倫,2005)。 2.血乳酸(Blood lactate) 血乳酸值檢測是評價運動員訓練時,生理負荷強度最理想的生理指標之一, 血乳酸是肌肉活動時能量代謝的一種產物,能量代謝速度越快,血乳酸的產生就 越快、越多。運動選手安靜時的血乳酸值與正常人沒有差異,在運動時與運動後 血乳酸則有顯著提高。血乳酸值的變化與運動時能量的消耗息息相關,運動中乳 酸產生的主要因素受到運動強度,參與的運動量及持續時間所影響。運動時肌肉 產生大量的乳酸,會不斷的擴散到血液。長期的訓練可以增加乳酸的耐受程度, 增加乳酸的生成能力並減少乳酸的堆積,運動員乳酸耐受力提高,通過乳酸閾值 (Lactate Threshold, LT)延遲出現,代表運動能力提升,反之,代表運動能力降低。 血液中的乳酸產生量常被用做為評估在訓練強度上是否有具有成效,而這項生化 評定指標在對不同運動及訓練型態時會有所差異(詹貴惠、杜美華、廖學勇、許 美智,2001)。 綜合上述文獻探討,得知游泳選手受限於水中環境,對肺功能及呼吸系統的 需求高於其他陸上運動,優異的肺功能及呼吸系統則須靠強而有力的呼吸肌力及 肌耐力,才能助於在運動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攝氧量,增加活動能量,提高運動 表現,因此,呼吸肌的訓練介入游泳訓練也就成為必要的研究議題。�. 9.

(19) 第二節 呼吸肌功能與檢測方式 一、呼吸肌功能 在高強度運動時,呼吸肌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呼吸肌群能協助運動員在呼 吸時獲得更充足的氧氣,而製造更多的能量,提供運動時作出更激烈的動作。運 動員在安靜狀態時,吸氣作用主要是橫膈膜自主收縮而不自覺的形成的動作,呼 氣時則是因體內外的不同壓力差(腹腔壓力)而被動產生的動作;所以人們處於安 靜狀態下的呼氣動作無須多花費力氣,然而當運動員作各項訓練時,激烈運動需 要吸入更多氣體,除了橫膈膜自主收縮呼吸外,更需要其他輔助肌群協助橫膈膜 動作,加強胸腔的擴張以利攝取更多的氣體,橫膈膜與這些有牽涉到呼吸動作的 輔助肌肉群皆可視為「呼吸肌」 (respiratory muscle)。 呼吸肌群的主要功能是將胸腔壁收縮或擴張,使空氣進出肺臟,以維持動脈 血液、氣體和酸鹼值的平衡。在呼吸動作時,根據通氣動力理論,可將呼吸動作 分為吸氣與呼氣兩種型態,且吸氣為主動、呼氣則為被動(許樹淵,2004;West, 2004;) ,根據吸氣與呼氣兩個動作,呼吸肌也被分為吸氣肌 (inspiratory muscles) 與呼氣肌(expiratory muscles),吸氣肌有橫膈膜(diaphragm)、胸鎖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外肋間肌(external intercostal muscle)、斜角肌(scalene)等肌 群;呼氣肌則包含了內肋間肌(internal intercostals)、腹外斜肌(external abdominal oblique)、腹內斜肌(internal abdominal oblique)、腹橫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以及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林正常、林貴福、徐台閣與吳慧君,2002)。 其中屬於吸氣肌的橫膈膜是人體最重要的呼吸肌 (Sheel, 2002;West, 2004), 當吸氣時橫隔膜產生收縮,肌纖維縮短,橫隔膜之膈頂因此下降,因而增加胸腔 的垂直空間。產生更大的胸腔容積,同時,外肋間肌會收縮上提,外拉肋骨與胸 骨,將下胸廓部分往外往上提高,以增加胸腔的前後徑和左右徑(洪菁霞,2007)。 此時腹腔內壓產生變化,使腹部突出、胸腔擴大,肺泡內產生負壓加快氣體的吸 入。在吸氣結束時,橫膈膜及肋間肌會放鬆,腹部肌肉、內肋間肌開始收縮,肋. 10.

(20) 骨會向下向內收縮,腹腔內壓力增加,使橫隔膜向上推,胸腔容積就會縮小,因 此呼出更多的氣體(洪菁霞,2007)。 吸氣. 呼氣. 胸鎖乳突肌 斜角肌 內肋間肌 前鋸肌 腹橫肌 外肋間肌. 腹外斜肌 腹直肌. 橫膈膜. 腹內斜肌. 圖2-1. 人體呼吸肌群圖. 資料來源:McConnell, A. K. (2006). POWERbreathe guide for indoor rowers. Breathing during indoor rowing: don't just do it, do it well. Retrieved December 1, 2008, from Fletcher Sport Science, Institute for Web site: http://www.concept2.co.uk/training/breathing.php 二、呼吸肌檢測方式 透過肺功能之測量與呼吸肌力之檢測,能夠得知肺功能與呼吸肌之間的關聯 性。使用呼吸計量計(spirometry)測量肺功能後,可以深入了解呼吸系統之狀況是 否有異常(陳玫茵、唐憶淨、楊宗穎與劉丕華,2006)。廣泛的肺功能量參數有 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吐氣量( FEV1)及第一秒用力吐氣量及用力肺活量 的百分比率(FEV1/FVC%)。測量呼吸肌肌力的方法通常是測量自主性呼吸時,吸 11.

(21) 氣與呼氣時口部最大的壓力值作檢測 (Sharma & Brown, 2007),以最大呼吸壓力 (maximal respiratory pressure)來表示,呼吸分為吸氣與呼氣的動作,所測得呼吸 壓力也分為最大吸氣壓力(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PImax)與最大呼氣壓 (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 PEmax)。透過口部最大壓力的測量出呼吸肌壓力視 為呼吸功能的另一指標,以間接推估呼吸肌肌力(Bilbeisi & McCool, 2000 ; DePalo, Parker, Bilbeisi, & McCool, 2004)。. 第三節 呼吸肌訓練對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 一、呼吸肌訓練對陸上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 Volianitis等(2001)研究指出,14名女性西式划船選手經過十一週吸氣肌訓 練介入(使用POWERbreathe® 呼吸肌訓練器),結果發現吸氣肌肌力的指標 (PImax)、6分鐘全力划成績及5000公尺測驗成績皆有顯著的進步(p < .05),顯示 吸氣肌訓練有助於划船選手的運動表現。呂欣倫與方進隆(2006)研究指出,10 名女性西式划船選手(平均年齡21.80±1.5歲,訓練年齡至少5年以上)經過五週 吸氣肌訓練(一週7天、一天2次、一次30下)後,結果發現訓練組在吸氣肌訓練後 5000公尺測驗成績和6分鐘全力划成績皆有顯著的進步(p < .05),且在較激烈的運 動中呼吸困難自覺(RPB)沒有增加,並顯示有改善效果。由上述研究得知,西式 划船選手受限於划船姿勢,腹部是收縮的,進而縮減胸腔空間而影響其呼吸系統 器及進氣量,透過吸氣肌訓練,可獲得更多氣體並加快換氣速度。 Christopher, Lisa,與Richard(2009)研究仰臥起坐引起上腹部肌肉疲勞對呼吸 肌力及肺功能之影響,受試者為8名身體健康之成年男女(4男4女,受試者年齡 介於21歲-53歲,平均身高為 1.75±0.10公尺,平均體重為64±2.9公斤),於測驗 前、後測得受試者之FVC、PImax、PEmax。結果顯示因仰臥起坐力竭運動引起 腹部肌肉疲勞對呼吸肌肌力PImax、PEmax有顯著差異。 莊富延(2010)研究16名男性大專運動員進行6週吸氣肌訓練,對運動員無氧. 12.

(22) 衝刺能力之影響 (實驗組以80%PImax最大吸氣肌力,控制組則以20%PImax做訓 練)。結果顯示:1.實驗組訓練後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氣量與最大吸氣肌力 顯著高於訓練前;2.實驗組在第一組無氧動力測驗訓練前後無顯著差異,但訓練 後第二組無氧動力測驗之最大動力與平均動力顯著高於訓練前;3.兩組訓練前後 各時段血乳酸濃度均無顯著差異;4.兩組受試者訓練前後各時段呼吸困難自覺均 無顯著差異。 Gething等(2004)研究6週兩種高強度(80%、100%PImax)吸氣肌阻力訓練對於 PImax的改變與運動時心跳率(HR)與運動自覺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之反應。以66位健康受試者(男性40名、女性26名)隨機分配至訓練組與 控制組(20%PImax),並以腳踏車測功器評估其HR與RPE。結果顯示訓練組 100%PImax(29%)與80%PImax (38%)有顯著差異,控制組(20%PImax)吸氣肌力實 驗前後改變12%,但未達統計顯著水準;HR與RPE雖然只有100%PImax阻力訓練 組在運動時明顯減少,但是所增加的PImax對HR與RPE的改變並沒有關聯。研究 發現訓練效果80%PImax優於100%PImax阻力訓練。 Guenette等(2006)以健康成年人為受試對象,比較呼吸肌訓練對男女性之間 的差異(男性7名與女性8名,平均年齡為23.3歲),使用呼吸肌訓練器進行五週的 呼吸肌介入訓練,結果顯示在各項數據表現上男女性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但最 大攝氧量(VO2max)男女性在呼吸肌訓練後皆有顯著的增進(p<.05)。 由上述文獻探討得知,呼吸的功能主要在於進行氣體的交換,而氣體交換有 賴於強而有力之肺功能。肺功能包括氣道功能、呼吸肌功能及氣體交換功能,經 由肺泡進行氣體交換輸送氧氣,以供生理機能之需。呼吸肌最大的作用就是直接 影響換氣的效率及成效(攝氧量)。透過呼吸肌的訓練後,能增加攝氧量,對於心 肺耐力亦有影響。運動選手從事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時,隨著運動時間與運動強 度的增加時,當身體活動超過生理負荷時,身體便自主發出疲勞訊號使身體活動 力下降,此時運動員會感受到體力大量的消耗,呼吸肌群與骨骼肌一樣會產生疲 勞、甚至有衰竭的現象,同時並會產生呼吸急促等現象(Tong & Fu, 2006),且無 13.

(23) 法持續維持最佳的狀態(Chetta & Aiello, 2006),將會影響到運動表現(Verges et al., 2007)。 二、呼吸肌訓練對水中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 Kilding等(2010)研究指出,將16名優秀的游泳選手(10位男性、6位女性)分成 實驗組與控制組各8名,實驗組以強度80%PImax最大吸氣肌力,控制組則以強度 20%PImax最大吸氣肌力作6週吸氣肌訓練,實驗組平均年齡19.1±2.6歲、身高 176.5±4.0公分、體重71.1±3.2公斤、游泳訓練時間7.8±3.1年,控制組平均年齡 19.0±2.1歲、身高180.5±6.5公分、體重73.4±8.1公斤、游泳訓練時間8.1±2.9年, 依照個人專長能力分別接受三組不同距離測驗(50/100M、200/400M、400/800M), 在每次測驗前、後需接受PImax、第一秒用力呼氣量、HR、血乳酸、RPB測量。 結果顯示實驗組經過6週吸氣肌訓練後,100M的計時成績(-2.7±1.9%),200M的 計時成績(-1.2±1.1%)皆有進步,而400M的計時成績(0.1±1.6%)則沒有顯著差異; 在HR、RPB沒有顯著的差異(p>.05)。 Mickleborough等(2008)研究吸氣肌訓練(IMT)對游泳選手的肺功能及呼吸肌 效能之影響,將30個優秀的游泳選手分成為1.游泳訓練加上吸氣肌訓練(ST+IMT), IMT強度為個體80% PImax:2.游泳訓練加上安慰劑的吸氣肌訓練 (ST+SHAM-IMT),IMT強度為個體30% PImax:3.只有游泳訓練(ST)3組。以每組 10人進行為期12週的研究。結果顯示:(一)、在完成12週研究期結束後,3組的 肺功能皆有改善,但3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p<.05),另(ST+IMT) 組FEV1增加 0.65(L)、肺總容量(TLC)增加0.50(l)皆有顯著差異(p<.05),而(ST+SHAM-IMT) 組和(ST only)則只有FEV1增加0.63(l),0.55(l)皆有顯著差異(p<.05)。(二)、在12 週研究期結束後3組之間的呼吸肌效能無顯著差異(p>.05),3組的PImax增加81.8 cm H2O,64.3 cm H2O,57.6cm H2O:PEmax增加62.9 cmH2O,64.2 cmH2O,68.8 cmH2O皆有顯著增加(p<.05),另(ST+IMT)組PImax、PEmax皆有顯著差異(p<.05), 而(ST+SHAM-IMT)組和(ST only)則只有PEmax有顯著差異(p<.05)。由研究結果 得知,3組在12週的研究期結束後肺功能皆有改善,以(ST+IMT)組,IMT訓練強 14.

(24) 度80% PImax吸氣肌訓練,最能改善優秀游泳選手的吸氣肌效能。 Wells等(2005)研究12週呼吸肌訓練(CRMT)對游泳選手的肺功能影響,將34 名優秀的游泳選手分為實驗組:游泳訓練加上呼吸肌訓練(ST+CRMT)和控制組: 游泳訓練加上假的呼吸肌訓練(ST+SHAM-CRMT)2組(每組17名),結果顯示:實 驗組PImax增加99.6±21.1 cmH2O,PEmax增加38.5±4.4 cmH2O,控制組PImax增 加78.5±11.8 cmH2O,PEmax增加28.2±3.7 cmH2O。由研究結果得知:游泳訓練加 上呼吸肌訓練更能改善優秀游泳選手之肺功能。Santos, Rosa, Ferreira, Medeiros, 與 Batiston(2012)研究75名健康男孩的最大呼吸壓力,分成游泳運動組,足球運 動組和久坐不動組(每組25名),研究結果顯示游泳運動組PImax為109.67±11.06 cmH2O,足球運動組PImax為90.74±16.06 cmH2O,久坐不動組PImax為90.67±19.93 cmH2O,游泳運動組PImax皆優於足球運動組和久坐不動組,而足球運動組和久 坐不動組之間的PImax則無顯著差異。由研究結果得知:游泳運動最能提升呼吸 肌力。. 第四節 本章總結 吸氣肌訓練時間以6至12週最具成效,吸氣肌訓練器強度設定於個體 80%PImax最具訓練效果,且男性與女性之間無顯著差異,並能增進游泳選手的 肺功能及呼吸肌效能。游泳選手比起陸上運動項目之選手,呼吸作用受限於水中 環境,也因為這項限制,改善呼吸的進氣效率。另心跳率和血乳酸、呼吸困難自 覺量表的檢測,有助於觀察其恢復情形及呼吸狀態。 相關研究指出吸氣肌訓練能提升肺功能及呼吸肌效能。若能瞭解在游泳訓練 課程中再進一步加上吸氣肌訓練,是否能提升上述項目之變量,進而使優秀游泳 選手的成績進步,是值得去探討的。希望本研究結果未來可提供教練及選手更能 瞭解如何在游泳訓練課程的安排及吸氣肌訓練,進而提升游泳比賽成績。. 15.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受試者為台北市某高中游泳選手實驗組9名(平均年齡:17.8 ± 1.3歲,平均身高:168.7 ± 6.7公分,平均體重:62.8 ± 8.1公斤,平均泳齡:6.7 ± 2.3年),控制組9名(平均年齡:16.9 ± 0.6歲,平均身高:169.4 ± 6.3公分,平均體 重:60.6 ± 8.0公斤,平均泳齡:6.1 ± 1.7年),計18名。(表 4-18). 第二節 實驗設計 受試者皆為自願參與本次實驗,在實驗時將告知受試者實驗目的及流程,以 單盲法進行實驗,受試者在實驗過程中無法得知為實驗組或控制組,以避免受 試者有意或無意的在實驗中造成偏頗。 一、實驗流程 (一)、每位參與者在參與實驗前,研究者將針對本次實驗目的與流程對所有受 試者做說明,以達到研究共識,並簽署受試者同意書(附錄二)與健康情 況調查表(附錄三)。參與者必須沒有呼吸系統疾病或其他健康上的問題 ,以前也必須沒受過呼吸肌訓練。 (二)、所有受試者依照性別、前測游泳成績作S形分配成實驗組與控制組二組。 實驗組以個人80% PImax最大吸氣肌力之吸氣肌訓練,控制組以個人20% PImax最大吸氣肌力之吸氣肌訓練,兩組同時作每日1次,每次30下,每 週5天,連續6週之水中吸氣肌訓練。且在第4週進行最大呼吸肌肌力測試 (PImax),作為吸氣肌訓練器調節的依據,重新設定實驗組為個人80% PImax和控制組個人20% PImax的吸氣肌訓練強度。 (三)、所有受試者測驗前作實驗基礎測試練習,肺功能(FVC、FEV1、FEV1/ FVC%)檢測須進行3次,取用力肺活量(FVC)最高值紀錄。呼吸肌肌力 PImax、PEmax)檢測需在5~9次內測得最高的3次,其差異不得超過5%, 16.

(26) 並將最高3次數據平均即為最大呼吸肌肌力。前測與後測:肺功能與呼吸 肌力檢測、安靜時心跳率檢測、血乳酸濃度檢測、游泳成績測驗,游泳成 績測驗後、休息5分鐘後血乳酸濃度檢測和心跳率檢測、呼吸困難自覺量 表(PRB)檢測(附錄四)。 (四)、游泳成績測驗前標準化熱身:依照個人參賽前常作之熱身運動,前後測 熱身運動應予相同達到標準。 (五)、游泳成績測驗:採50及100公尺捷式成績,測驗水道為25公尺短水道, 發令採用jex-700電子式發令槍,手動碼表計時,以蹬牆方式出發,每次 測驗人數為一人。 (五)、本實驗流程共8週,實驗前1週包含實驗基礎測試練習、前測。6週的呼 吸肌訓練、及後測期1週。. 第三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一)、實驗時間:民國101年2月起至3月底止。 (二)、實驗地點:台北市某高中室內游泳池。. 17.

(27) 第四節 實驗流程圖 本實驗的實驗流程如圖3-1: 1、蒐集相關資料 2、填寫家長同意書 3、填寫健康問卷 4、實驗流程說明 5、建立基本資料 6、分組. 實驗前 1 週-肺功能、吸氣肌力檢測儀器練習,吸氣肌訓練器練習。 前測:肺功能與呼吸肌力檢測、安靜時心跳率檢測、血乳酸濃度檢測、游泳 成績測驗,游泳成績測驗後及休息5分鐘後之心跳率檢測、血乳酸濃 度檢測、呼吸困難自覺量表(PRB)檢測。 2、游泳專長項目測驗前後心跳率檢測、血乳酸測驗後檢測,5 分鐘後檢測。 實驗組:第1週至第6週 控制組:第1週至第6週 3、測驗過程中呼吸自覺量表檢測。 吸氣肌訓練 吸氣肌訓練 以受試者個人80% PImax進行6週吸. 以受試者個體20% PImax進行6週吸. 氣肌訓練器訓練,每週5天,每天1. 氣肌訓練器訓練,每週5天,每天1. 次,每次30下的阻力吸氣,且在第4. 次,每次30下的阻力吸氣,且在第4. 週開始作最大呼吸肌肌力測試. 週開始作最大呼吸肌肌力測試. (PImax ),作為調整吸氣肌訓練器為. (PImax ),作為調整吸氣肌訓練器為. 個人80% PImax的強度。. 個人20% PImax的強度。. 實驗後 1 週後測:肺功能與呼吸肌力檢測、安靜時心跳率檢測、血乳酸濃度檢測、游泳 成績測驗,游泳成績測驗後及休息5分鐘後之心跳率檢測、血乳酸濃 度檢測,呼吸困難自覺量表(PRB)檢測。. 實驗資料處理與數據統計分析. 圖3-1. 實驗流程示意圖. 18.

(28) 第五節 實驗檢測處理 本實驗的實驗檢測及測驗處理流程如圖3-2:. 前測:6週吸氣肌訓練前. :血乳酸檢測血液採集點. 後測:6週吸氣肌訓練後. :心跳率檢測點 :呼吸困難自覺量表檢測點 :肺功能、呼吸肌檢測. 流程 (前後測). 肺功能 呼吸肌檢測. 靜躺. 標準化熱身. 游泳成績測驗. 休息. 時間 (分). 10~30. 10. 10~30. 0.5~2. 5. 圖3-2. 實驗檢測處理示意圖. 第六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 本實驗的實驗儀器與設備如下 (一)、肺功能檢測 肺部功能檢測利用呼吸量計(MIR-Spirolab II, MIR, ltaly)(圖3-3),測驗數 據FVC、FEV1、FEV1/ FVC%之值,並依照ATS/EPS (2002)之測量方法。在 FEV及FVC1的測量,必須連續測量三次以上,至少三次的差異在5%以內, 並且吹氣時間需達6秒以上,測驗數據才可被接受。. 19.

(29) 圖3-3. 肺部功能檢測呼吸量計. (二)、吸氣肌機能測試器 呼吸機能測試器(Micro Medical; MPM, UK)(圖3-4)測量PImax做為吸 氣肌的功能指標,依據ATS/EPS(2002)測量方法,測量10次且三次數值 差異在5%以內,即可被接受(ATS/EPS, 2002)。. 圖3-4. 吸氣肌機能測試器. 20.

(30) (三)、吸氣肌訓練器 使用(POWERbreathe® KINETIC K-3, Birmingham, UK)電 子式 吸 氣 肌 訓 練 器( 圖 3-5) ,實 驗 組依 個 人 的 PImax調整 吸氣肌訓練器為 個 人 80% PImax 阻 力 負荷 與 控 制 組 個 人 的 PImax調 整 吸氣肌訓練器為 個 人 20% PImax阻 力 負 荷作 吸 氣 肌 訓 練 , 作每日1次,每次30下,每週5天,連續6週之水中 吸氣肌訓練。且在第4週開始作最大吸氣肌肌力測試(PImax ),作為調整吸氣 肌訓練器為實驗組個人80% PImax和控制組個人20% PImax的依據。吸 氣 時 間 為1.5秒 與吐 氣 時 間 為 3秒 , 時間 比 例 為 1:2為 佳。. 圖 3-5. 電 子 式 吸氣 肌 訓 練器. (四)、血乳酸分析 本研究使用Lactate Pro(圖3-6)攜帶型血乳測定儀,作為游泳成績前後測、 測驗前、後、以及休息5分鐘後血乳酸檢測,以供監測受試者體內之血乳酸 值之變化。. 圖3- 6. 攜帶型血乳測定儀 21.

(31) (五)、握式心跳測定儀 本研究使用(Insta-Pulse- Personal Model 107, Canada)(圖3-7)檢測受試者安 靜時心跳率、測驗後及測驗後五分鐘恢復之心跳率。. 圖3-7. 握式心跳測定儀. 第七節 統計分析 本研究以IBM SPSS for windows 17.0中文版之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及 統計分析。實驗測得各項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二次測驗 (80%PImax吸氣肌訓練、20%PImax吸氣肌訓練) ,於不同時段所測得之肺功能、 PImax和游泳成績等變項。並以t檢定,考驗不同強度訓練介入後心跳,血乳酸的 變化情形。分析結果若有交互作用,則以單純主要效果來進行分析,若達顯著, 再以LSD method 進行事後比較,顯著水準訂為α=.05。. 22.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最大呼、吸氣壓力之影響 本實驗結果在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最大呼、吸氣壓力之描述性統計結果如 表4-1。 表 4-1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最大呼、吸氣壓力之描述性統計 實驗組. 控制組.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PImax (cmH2O). 116.89 29.08. 145.78 31.64. 107.78 30.05. 134.67 29.71. PEmax (cmH2O). 115.89 37.54. 151.78 52.41. 122.00 48.31. 139.78 54.42. 平均數±標準差. 一、最大吸氣壓力(PImax) 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組別與不同時間下 PImax 之差 異,在不同時間點下達顯著差異(p<.05),經事後比較,實驗組後測明顯高於前 測。在不同組別下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未達顯著差異(p >.05),在時間與組別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p>.05) (圖 4-1)(附錄一表 4-7)。. 23.

(33) PImax. (cmH2O). *. 200.. PImax. 150. 100.. 實驗組 控制組. 50. 0. 前測. 後測 時間. 註:*表示 p <.05。 圖 4-1.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 PImax 之結果. 二、最大呼氣壓力(PEmax) 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組別與不同時間下 PEmax 之差 異,在不同時間點下達顯著差異(p<.05),經事後比較,實驗組後測明顯高於前 測。在不同組別下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未達顯著差異(p >.05),在時間與組別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p>.05)(圖 4-2)(附錄一表 4-8)。. PEmax. (cmH2O) 250.. PEmax. 200. 150. 實驗組. 100.. 控制組 50. 0. 前測. 後測 時間. 註:*表示 p <.05。 圖 4-2.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 PEmax 之結果 24.

(34) 第二節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肺功能之影響 本實驗結果在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肺功能之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4-2。 表 4-2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肺功能之描述性統計 實驗組 FVC (l) FEV1 (l) FEV1/FVC% (%). 控制組.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4.07 0.90. 4.69 0.96. 4.27 0.80. 4.66 0.70. 3.76 0.84. 4.12 0.79. 3.97 0.75. 4.21 0.68. 92.54 3.92. 87.37 7.29. 93.21 3.21. 90.18 4.90. 平均數±標準差 一、最大用力肺活量(FVC) 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組別與不同時間下最大用力肺活 量之差異,在不同時間點下達顯著差異(p<.05),經事後比較,實驗組後測明顯 高於前測。在不同組別下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未達顯著差異 (p>.05),在時間與組別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p>.05) (圖 4-3) (附錄一表 4-9)。. FVC. (l) 6. 5.. FEV1. 4.. 實驗組. 3.. 控制組. 2. 1. 0. 前測. 時間. 後測. 註:*表示 p <.05。 圖 4-3.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 FVC 之結果 25.

(35) 二、第一秒用力吐氣量(FEV1) 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組別與不同時間下第一秒用力吐 氣量之差異,在不同時間點下達顯著差異(p<.05),經事後比較,實驗組後測明 顯高於前測。在不同組別下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未達顯著差 異(p>.05),在時間與組別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p>.05) (圖 4-4) (附錄一表 4-10)。. FEV1. (l) 6. 5.. FVC. 4. 3.. 實驗組 控制組. 2. 1. 0. 前測. 後測 時間. 註:*表示 p <.05。. 圖 4-4.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 FEV1 之結果. 三、第一秒用力吐氣量及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率(FEV1/FVC%) 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組別與不同時間下第一秒用力吐 氣量及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率之差異,在不同時間點下達顯著差異(p<.05),經 事後比較,實驗組前測明顯高於後測。在不同組別下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 組(20% PImax)未達顯著差異(p>.05),在時間與組別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 (p>.05) (圖 4-5) (附錄一表 4-11)。. 26.

(36) FEV1/FVC%. (%) 98. 96. FEV1/FVC%. 94. 92. 90.. 實驗組. 88.. 控制組. 86. 84. 82. 前測. 時間. 後測. 註:*表示 p <.05。 圖 4-5.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 FEV1/FVC% 之結果. 第三節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運動表現之影響 一、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游泳成績之影響 本實驗結果在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游泳成績之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4-3 表4-3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游泳成績之描述性統計 實驗組 前測 50M 自由式 28.60 2.97 (秒) 100M 自由式 61.45 4.64 (秒). 控制組 後測. 前測. 後測. 27.62 2.57. 1.87. 28.40 2.17. 60.14 4.64. 62.48 3.55. 62.51 3.52. 平均數±標準差. (一) 50 公尺游泳成績 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後 50 公尺游泳成績表現,在時間 變項達顯著差異(p<.05),不同組別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未. 27.

(37) 達顯著差異(p>.05) (附錄一表 4-12),在時間與組別間的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p <.05),接著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驗(附錄一表 4-13),結果實驗組後測成績優於 前測(p<.05) (圖 4-6)。. 50 自由式 秒 32. 31.. 成績. 30. 29.. 實驗組. 28.. 控制組. 27. 26. 25. 前測. 後測 時間. 註:*表示 p <.05。 圖 4-6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50 公尺游泳成績之結果 (二) 100 公尺游泳成績 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後 100 公尺游泳成績表現,不同時 間點下達顯著差異(p<.05),經事後比較,實驗組後測 100 公尺游泳成績明顯優 於前測 100 公尺游泳成績,在不同組別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 未達顯著差異(p>.05),在時間與組別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p>.05)。 (圖 4-7) (附錄一表 4-14). 28.

(38) 100 自由式. 成績. 秒 66.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實驗組 控制組. 前測. 後測 時間. 註:*表示 p <.05。 圖 4-7.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100 公尺游泳成績之結果. 二、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與心跳率之影響 本實驗結果在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之心跳率之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4-4。 表4-4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心跳率之描述性統計 實驗組 前測 50M 100M. 控制組 後測. 安靜時 結束時 結束後 5 分鐘. 74.00 7.63 170.67 16.46 92.89 9.77. 結束時 結束後 5 分鐘. 177.22. 前測. 後測. 71.56 9.19 78.78 8.32 77.44 8.90 162.78 12.44 171.33 11.45 157.78 9.15 81.89 14.76 101.00 10.23 83.78 9.71 174.89 9.10 176.22 11.82 176.78 13.00 89.67 15.78 109.11 6.33 93.89 15.24. (次/分) 平均數±標準差 (一) 50M 心跳率 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前後 50M 心跳率的差異情形,經 pair t 檢定,考驗 不同組別,在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未達顯著差異(p>.05), (附錄一表 4-15) (圖 4-8)。 29.

(39) 50M 心跳率 (次/分) 安靜時. 結束時. 結束後5分鐘. 0. -2. -4. -6. -8.. 實驗組. -10.. 控制組. -12. -14. -16. -18. -20.. 註:*表示 p <.05。 圖 4-8.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50M 心跳率之結果. (二) 100M 心跳率 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前後 100M 心跳率的差異情形,經 pair t 檢定,考 驗不同組別,在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未達顯著差異(p>.05), (附錄一表 4-15) (圖 4-9)。. 30.

(40) 100M 心跳率 (次/分). 安靜時. 結束時. 結束後5分鐘.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實驗組 控制組. 註:*表示 p <.05。 圖 4-9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100M 心跳率之結果 三、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與血乳酸之影響 本實驗結果在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之血乳酸之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4-5。 表4-5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血乳酸之描述性統計 實驗組 前測. 控制組 後測. 前測. 後測. 50M. 安靜時 結束時 結束後 5 分鐘. 1.38 0.54 6.93 2.15 6.51 2.35. 1.42 0.63 7.30 1.72 6.40 1.66. 1.56 0.41 6.50 2.21 6.76 1.32. 1.59 0.41 6.87 1.48 6.60 1.98. 100M. 結束時. 2.23 9.41 2.21. 9.53 2.99 8.84 .64. 8.37 1.85 9.43 2.29. 9.81 1.64 8.81 2.30. 結束後 5 分鐘 (mmol/L) 平均數±標準差. (一) 50M 血乳酸 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前後 50M 血乳酸的差異情形,經 pair t 檢定, 考驗不同組別,在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未達顯著差異(p>.05) (圖 4-10) (附錄一表 4-16)。. 31.

(41) 50M 血乳酸. (mmol/L) 0.4 0.3 0.2. 實驗組. 0.1. 控制組 0.0 -0.1 -0.2 安靜時. 結束時. 結束後5分鐘. 註:*表示 p <.05。. 圖 4-10.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50M 血乳酸差異率之結果. (二) 100M 血乳酸 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前後 100M 血乳酸的差異情形,經 pair t 檢定,考 驗不同組別,在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未達顯著差異(p>.05)。 (圖 4-11) (附錄一表 4-16)。. 32.

(42) 100M 血乳酸. (mmol/L) 2.0 1.5 1.0. 實驗組. 0.5. 控制組 0.0 -0.5 -1.0 安靜時. 結束時. 結束後5分鐘. 註:*表示 p <.05。 圖 4-11.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100M 血乳酸之結果. 第四節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RPB 之影響 本實驗結果在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RPB之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4-6 表 4-6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呼吸困難自覺量表(RPB)之描述性統計 實驗組. RPB (分). 控制組.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2.22 1.20. 2.67 1.22. 2.89 2.26. 2.56 1.49. 均數±標準差 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 PRB 之差異,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組 別皆未達顯著差異(p>.05),在時間與組別間的交互作用方面未達顯著差異(p >.05) (圖 4-12) (附錄一表 4-17)。. 33.

(43) RPB. 分 6.0 5.0. 分數. 4.0 3.0. 實驗組. 2.0. 控制組. 1.0 0.0 前測. 後測 時間. 圖 4-12. 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 RPB 之結果. 34.

(44)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一、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最大吸氣肌力之影響 本研究經由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下發現,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兩組前測之 PImax 未達顯著差異。但在前測及後測不同時間下達顯著差異 (p<.05),實驗組的前測(116.89±29.08 cmH2O)比後測(145.78±31.64 cmH2O)的 PImax 有顯著提升(p<.05) (表 4-18)。 最大吸氣壓力是測量吸氣時吸氣肌肉群作功的綜合表現,正常人平靜呼吸時, 吸氣肌僅須使用橫膈肌即足夠。但優秀的游泳選手在競賽時換氣量增大且需作最 大吸氣時,所有吸氣肌均參與呼吸作功。本研究實驗組 PImax 為 116.89 cmH2O, 控制組 PImax 為 107.78 cmH2O(表 4-18),皆與 Santos 等(2012)研究結果之游泳運 動組 PImax 為 109.67±11.06 cmH2O 接近,這證明本研究受試者的 PImax 皆達游 泳選手的水準。且受試者在為期 6 週的吸氣肌訓練後,實驗組 PImax 增加 29.49±36.19%(表 4-21),這驗證 Verges 等(2007)研究指出呼吸肌訓練為一種有效 的訓練方式,其訓練方式是藉由呼吸肌訓練器來訓練呼吸肌之肌力。另 Wells 等 (2005)研究呼吸肌訓練(CRMT)對游泳選手的肺功能影響,實驗組(ST+CRMT) PImax 增加 99.6±21.1cmH2O,和 Mickleborough 等(2008)研究吸氣肌訓練(IMT) 對游泳選手的肺功能及呼吸肌效能之影響,實驗組(ST+IMT) 的 PImax 增加 81.8cmH2O。依上述文獻研究結果皆與本研究相似,PImax 都有顯著增加,且 PImax 增加值比本研究高,其研究方法都是以高強度(80%)的 PImax 吸氣肌訓練, 唯一與本研究不同的是訓練期為 12 週,與本研究為期 6 週的吸氣肌訓練有所差 異。因此建議,若能在游泳訓練中加上高強度的 PImax 吸氣肌訓練,並為期 6-12 週的訓練,相信更能提升游泳選手的吸氣肌功能。 游泳選手在水面上作換氣動作時,換氣和游泳動作是需要協調的。配合手臂 划水動作的短時間內作出最大的換氣量時,更強的吸氣肌力能減少呼吸道的氣體 35.

(45) 流速阻力,有利於氣體進入肺的速度及增加肺活量,亦可縮短換氣的時間。優秀 的游泳選手,為了增加速度,會降低換氣頻率,增加手臂作功,且不受手臂划水 動作之影響,首要操控的是呼吸,被迫作到「強制性控制的頻率呼吸」,因此, 呼吸模式成為“gasp”,一種長期相對的吸氣與呼氣。這也說明了游泳選手需要更 強的吸氣肌肌力,來協調游泳姿勢,進而提升運動成績表現。. 二、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肺功能之影響 本研究探討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肺功能(FVC、FEV1、FEV1/ FVC%)之 影響,經研究發現,實驗組(80% PImax)與控制組(20% PImax)兩組前測之肺功能 沒有差異。經訓練介入後,實驗組的最大用力肺活量(4.07±0.90l)、第一秒用力吐 氣量的前測(3.76±0.84l)比後測(4.69±0.96l)和(4.12±0.79l)有顯著差異,實驗組的第 一 秒 用 力 吐 氣 量 及 用 力 肺 活 量 的 百 分 比 率 後 測 (87.37±7.29%) 比 前 測 (92.54±3.92%)(表 4-19)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與呼吸肌訓練對健康成年人的肺 功能有改善效果(Enright, Unnithan, Heward, Withnall & Davies, 2006);使用最大吸 氣肌力(80%PImax)的吸氣肌訓練可增進肺功能的效果為最好(Gething et al., 2007);莊富延(2010)研究大專運動員,實驗組訓練後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 氣量顯著高於訓練前,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上述研究受試者皆為陸上成員,本研究受試者為游泳選手,實驗組經訓練介 入後,肺功能顯著提升(表 4-21),與游泳運動較能提升呼吸肌力、肺功能(Santos et al., 2012)相符。另 Wells 等(2005)、Mickleborough 等(2008)等研究皆指出:游 泳訓練(ST)加上吸氣肌訓練對游泳選手的肺功能及呼吸肌效能皆有顯著差異。 游泳選手是屬於較特殊群體,他們面對的是水,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吸 氣,為了增加吸氣量,第一秒用力吐氣量(FEV1)勢必跟著增加,呼吸循環配合手 臂動作一致,吸氣時間可能會受到限制。與其他運動員比起,會有較大的肺活量 和肺總容量,但影響肺活量還有其他因素(Mickleborough et al., 2008),如本身接 受游泳訓練會增加呼吸肌力量,胸腔的變化,肺泡的增生或擴張或促進等向性的 36.

(46) 肺成長,這可解釋上述的因素都有可能存在,但其中較大的肺容積或增強肺功能 最可能會提升游泳的成績。而增強肺功能以吸氣肌訓練最能達到最大效益。. 三、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運動表現之影響 本研究探討不同強度吸氣肌訓練對游泳成績之影響,經研究發現,實驗組 (80% PImax) 經6週訓練介入後,50M的成績(-3.33±1.91%)和100M的成績 (-2.14±1.23%)皆有進步,後測比前測成績佳(表4-19) (表4-21)。其結果與Kilding 等(2010)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經過6週吸氣肌訓練後,100M的成績(-2.7 ± 1.9%), 200M的成績(-1.2 ± 1.1%)進步相似,然而400M的成績(0.1 ± 1.6)則無進步情形, 這與Brown與Kilding(2011)研究以10名優秀的游泳選手,接受三種不同游泳距 離測試對呼吸肌疲勞(in respiratory muscle fatigue, IMF)的幅度,在測驗前、 後需接受最大吸氣肌力(PImax)測量,並評估呼吸肌疲勞%(IMF),在測驗中 也進行的心跳率(HR)、呼吸困難自覺(RPB)的評估。結果顯示在所有的距 離測驗後的最大吸氣肌力(PImax)皆低於測驗前,在心跳率(HR)、呼吸困難 自覺(RPB)部分則沒有顯著的差異(p>.05),在呼吸肌疲勞%(IMF)與測驗前 之最大吸氣肌力(PImax)則沒有顯著的差異(p>.05)。研究顯示游泳比賽的距離 並不會大幅影響呼吸肌疲勞(IMF)的程度,但對游泳成績是否有影響則須再作 進一步的研究討論。上述研究結果可推論經過高強度80% PImax最大吸氣肌力訓 練後,游泳距離越短,游泳成績越好,不受呼吸肌疲勞影響。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交互作用影響心跳率,當運動強度增加時,交感神經 驅策心跳率增加,心跳率也會隨著年齡、溫度、神經系統、情緒、運動時間、運 動強度等改變。此外,在運動強度漸增的過程中,心跳率亦會隨運動強度增加而 上昇,並與攝氧量呈現正比關係。不失為一個簡便且具參考價值的生理指標。 本研究發現在不同組別下,50M和100M心跳率前後變化值之差異比較,在 各個時間點皆未達顯著差異(p>.05)。兩組在50M和100M的心跳率雖皆無顯著差 異,但都有明顯降低(表4-19,20),這與Kilding等(2010)研究的結果相同,6週高強 37.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