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 南亞
1
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 瞭解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徵及其影響
• 探究南亞的人口問題
• 認識印度種性制度對其社會、經濟層面 的影響
• 分析印度的經濟發展過程及特色
2
南亞 南亞
• 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到印度洋的廣大區域
–以印度半島為主體,並包含斯里蘭卡及馬爾地夫等大小島嶼。
• 形勢封閉
–北面有高山與亞洲其他地區阻隔,自成一獨 特的文化體系。
3 4
次大陸 次大陸
• 古文明
–山環海繞,形勢完整封閉並與其它地區相互 隔離 ,孕育出印度古明文明。
• 多元文化
–西北側地勢較為低緩,外來的民族、宗教和 文化由開伯爾山口進入,形成南亞在宗教、
語言、傳統及文化景觀等方面的多樣面貌。
開伯爾隘口
開伯爾隘口
地體構造 地體構造
• 古陸塊
–原與非洲、南極洲相連。
• 造山運動及造陸運動
–因陸塊分裂漂移,印度板塊北漂撞擊亞洲大 陸。
7
地形分區 地形分區
• 北部喜馬拉雅山
–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所形成的新褶 曲山地。
• 中部沖積平原
–印度河與恆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古陸塊所形成的高原8
地形分區 地形分區
北部新褶曲山地
–攔截水汽,供應雪水印度大平原
–恆河平原:印度文化 的搖籃
–印度河平原:乾燥
德干高原
–古陸塊
9
北部喜馬拉雅山 北部喜馬拉雅山
• 第三紀新褶曲山脈
–地勢高聳崎嶇,形勢隔絕。
• 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瑪峰(8,848m)
• 南亞各大河川的源流
10
喜馬拉雅山地 喜馬拉雅山地
• 東段
–雨量充沛:木材、藥材、阿薩姆茶葉。
• 西段
–雨水較稀:多山口、 林木稀疏,戰略地位重 要。
• 紛爭
–戰略地位、民族複雜、宗教分歧。
中部印度大平原 中部印度大平原
• 古文明源地
–古海溝經兩側河流沖積而成,土壤肥沃、灌 溉發達的精華地帶,是印度文明的搖籃。
• 東部恆河平原
–由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
• 西部印度河平原
13 14
恆河平原 恆河平原
‧印度教的聖河
–夏季季風帶來豐沛的水量
• 典型的低生產性農業
–人口眾多、農家耕地狹小、農業技術落後、
低效率及低單位面積生產量。
• 土地利用
–作物隨雨量遞減而變更,水稻、黃麻轉成為 旱作。
15
印度河平原 印度河平原
• 氣候乾燥
–鑿井或引水灌溉,以旱作(小麥)為主
• 綠色革命
– 1966年在旁遮普推行 –改善水利條件
–引進高產量的小麥與水稻
• 經濟作物:棉花
–棉織工業為巴基斯坦主要工業部門
16
南部德干高原 南部德干高原
• 古老結晶岩地塊
–印度半島的主體,地勢西高東低,高原兩側 為東高止山與西高止山。
• 河口三角洲
–河川多發源自西高止山,注入孟加拉灣。
• 氣候乾燥
–農業發展困難,近來開深水井供應灌溉及民 生用水。
德干高原 德干高原
• 工礦發達
–東北部古陸塊蘊含大量且質佳的礦產,如鐵、
錳、石灰石等。
• 棉花、花生
–西北部氣候乾燥• 熱帶栽培業
–高原南部氣候炎熱:橡膠、咖啡、香料。
• 水稻
–東西兩岸濱海平原:雨量豐富。
19
氣候 氣候
• 熱帶季風氣候
–乾濕分明,年分三季。
• 影響氣候的因素
–距海遠近、山脈走向、季風。
20
南亞的季節 南亞的季節
季節 時 間 季 風 說 明
雨季 6~10月 西南季風 帶來印度洋濕熱的水
汽
涼季 11~2月 東北季風 北部山區阻擋寒風,
全境乾爽。
熱季 3~5月 季風轉換 風力微弱,全區乾熱
21
季節差異 季節差異
22
南亞氣候
南亞氣候 降水 降水
• 雨源
–西南季風
• 雨日和強度差異
–西南季風到達時間的早晚 –空間差異:地形(迎風或背風)
25
氣候與生活 氣候與生活
• 季風的影響
–季風是否如期到來、強弱,影響農作物的收 成;降水過多易成水災。
• 土壤鹽化
–西北地區農業依賴灌溉,降水量少、蒸發量 大,容易引起土壤鹽化。
26
印度大平原的農業 印度大平原的農業
• 深受雨量及雨期影響
• 雨量由東向西漸減
–作物由水稻、黃麻逐漸改變為小麥、雜糧。
–小麥、雜糧在雨季末期播種,熱季收割。
–稻類在熱季末期播種,雨季末期收成。
27
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
• 水患
–孟加拉受地形與季風的雙重影響,夏季颱風 暴雨時,常有水患。
• 乾旱
–印度大平原因雨量變率大,常帶來暴風和驟 雨,3至5月間常有乾旱,為此地帶來災難與 饑荒。
28
農業為主的產業活動 農業為主的產業活動
• 單位生產量偏低
–地力低 :土質差、長期耕作、不習慣用肥料,
造成產量低。
–降雨變率大 。
–農技落後 :大部分沿用傳統方式。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
• 稻米
–恆河中、下游、印度河三角洲與德干高原兩 側沿海平原。
• 小麥
–恆河中、上游平原,與小米輪作。
• 小米
–德干高原。
經濟作物 經濟作物
• 黃麻
–溼熱的恆河與布拉馬普得拉河的下游平原,
產量冠於全球。
• 紅茶
–東北部阿薩密省的山坡緩丘
•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的黑棉土區
31
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
• 人口稠密
–世界面積的3%,人口占22%
–印度11億,巴、孟各1.5億人
• 自然增加率高
–喜大家庭
–重男輕女
–節育不普及 –農業勞力需求
32
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
• 環境壓力、經濟負擔和社會問題
• 人口結構出現低齡化,平均壽命不高
– 15歲以下的幼年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教育水準低落
–文盲人口近半,尤以女性居多。
• 國民所得偏低
–貧富差距懸殊。33
印度 印度
34
印度 印度
• 低度發展國家
–南亞各國15歲以下人口超過1/3,老年人口不 到5%,衛生、教育落後。
• 都市化程度低
–幾乎集中在孟買、加爾各答和德里;城鄉差 距大。
• 經濟活動
–以農業為主,土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單 位面積產量低,又依賴西南季風的水源,收 穫極不穩定。
多民族 多民族
• 民族
–達羅毗荼人、亞利安人、藏族等
• 種族問題
–民族複雜、語言更複雜 –民族隔閡大
宗教 宗教
• 宗教的發源地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
• 外來宗教
–伊斯蘭教、基督教
• 影響
–形成複雜宗教社會,南亞因宗教而分裂成相 互對立的宗教國家,阻礙社經發展。
37
宗教的影響 宗教的影響
• 由印度教教義中的輪迴轉世演化為種姓 制度
• 種姓制度分割印度社會成許多階層,阻 礙社會進步。
38
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
• 亞利安人為了與達羅毗荼人區隔
• 亞利安人內部出現貧富差距
身份 職業 顏色 原人
婆羅門 僧侶、祭司、學者 白 嘴巴 剎帝利 貴族、武士階級 紅 雙手 吠舍 商人、有土地的農民牧者 黃 雙腿 首陀羅 沒有技藝的勞役和奴隸 黑 雙腳
39
賤民 賤民
• 居住在村外
• 從事最低賤工作
–清理動物死屍、除糞便、製磚
40
社會階級制度 社會階級制度
• 封閉社群
–階級和職業世襲
–互不通婚
–不得同處一室、同桌吃飯、共飲井水
• 違犯者,列為賤民
種姓社會制度 種姓社會制度
• 安定社會
–提供安全感、社群連繫網絡 –減少衝突、種族和諧共存
• 阻礙國家經濟發展
–種姓限制難以人盡其才 –貧富差距明顯–種姓各自謀利,人民無法團結
種姓制度的挑戰 種姓制度的挑戰
• 教育普及
–不公平的情緒浮現
• 種姓之外
–新行業、新技藝不受限制
• 社會階層重組
–某些都市地區改以收入多寡重定社會地位
43
城鄉差距 城鄉差距
• 農村生活貧困
–傳統人力耕作 –耕地狹小破碎–土地又集中於少數地主
• 城鄉移民問題
–就業困難
–遊民充斥
–窮人乞食維生
44
都市問題 都市問題
• 貧民窟
• 貧富差距
• 用水、電力及廢棄物處理等問題
45
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
• 目標
–落實社會公平、正義
• 進口替代策略
–貿易和工業生產由國家統籌規劃。
• 建立工業體系和國家基礎建設
–扶植鋼鐵、電力、運輸、製造、採擴等國營 的重工業。
46
計劃經濟成效 計劃經濟成效
• 重工業快速發展
–具核武、核電、發射人造衛星、獨立生產鋼 鐵、建造軍艦、飛機的能力。
• 不易受國際景氣影響
• 工業區位
–東北部:鋼鐵工業
–西北部:輕工業(雨傘、玩具、紡織品)
計劃經濟缺失 計劃經濟缺失
• 賄賂風氣盛行
–外資撤離
• 營運效率不振
–僱用童工,降低成本• 老舊工業競爭力逐漸衰退
• 1980年代開始改革
–放寬外資限制 –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高科技產業崛起 高科技產業崛起
• 政府政策鼓勵
–租稅優惠
–強化基礎建設 –加強人才培育
• 經濟政策
–開放的市場導向 –廣大內需市場
49
高科技產業崛起 高科技產業崛起
• 軟體服務業
(企業委外)–低薪資
–時差
• 人力資源
–高等教育
–英語流利
–廉價人力
50
印度矽谷 印度矽谷
• 邦加羅爾
–印度第五大城 –舒適的高地氣候
• 教育、研發中心
–印度第一個資訊科技產業集中地 –印度第一個科技中心
51
資訊科技產業 資訊科技產業
• 軟體代工
• 高度品質控管的能力
– SEI CMM第5級公司占全球1/2 (國際軟體業 能力成熟度模型認證最高級)
• 依賴性過高
– IT產業產值中60%以上來自軟體出口,缺乏 核心技術及其相應的技術創新能力
52
傳播業 傳播業
• 寶萊塢(Bollywood)
–平均年產影片800部以上,產量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