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災害防救法修正草案總說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災害防救法修正草案總說明"

Copied!
51
0
0

Teks penuh

(1)

災害防救法修正草案總說明

災害防救法(以下簡稱本法)自八十九年七月十九日公布施行迄今,

歷經九次修正。鑑於近年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導致各國災害發生之頻率 增加且規模擴大,臺灣更是常受到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之威脅。為策 進災害防救法制,及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增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以 下簡稱山地原住民區),爰擬具本法修正草案,其修正要點如下:

一、 將「土石流災害」修正為「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及「毒性化 學物質災害」修正為「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災害」。(修正條文第二 條、第三條)

二、 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增訂山地原住民區之規定。(修正條文第二 條、第四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八條、第二十條、

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三十五條、第五十五條、第五十八條) 三、 增訂直轄市、市政府下轄區公所之災害防救業務事項(如設災害防救

會報及專責單位、成立應變中心等)得由直轄市、市政府參照本法有 關鄉(鎮、市)公所規定訂定之規定。(修正條文第四條)

四、 增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得視災情研判情況或聯繫需要,於地方災害 應變中心或適當地點成立前進協調所,整合救災資源,協助地方政 府執行救災事宜之規定;另配合實務現狀,刪除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成立後,視災情研判情況或聯繫需要,通知直轄市、縣(市)政府立 即成立地方災害應變中心之規定。(修正條文第十三條)

五、 為符合實務執行狀況及提升全民防災應變能力,定明由各級政府結 合民防及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與相關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 院、團體、公司、商業、有限合夥,實施相關災害整備及應變事項。

(修正條文第十五條)

六、為強化社區居民及企業之防災能力,增訂各級政府應實施培訓居民 自主或成立社區志願組織協助推動社區災害防救工作,與企業持續 營運能力及防救災能量強化之規劃及推動等規定。(修正條文第二十 二條)

七、增訂各級政府定期調查及整備政府及民間救災機具與專業人力並建

立資料庫,並送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彙整,及優先使用傳播

(2)

媒體與通訊設備傳播緊急應變相關資訊等整備規定。(修正條文第二 十三條)

八、為達強化全民防救災目的,並建立全民防救災理念,增訂各級政府 機關(構)、公共事業、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院、團體、公司、

商業、有限合夥應實施災害防救訓練及演習,以及各級政府應製作 全民防救災教育影片等宣導教材,積極凝聚社會大眾之全民防救災 共識,建立全民防救災理念之規定。(修正條文第二十五條)

九、原列第八章附則之現行條文第四十四條至第四十四條之十,考量其 屬災害復原重建範圍,移列第六章災後復原重建並調整條次為第四 十一條至第五十一條;另修正災區定義包含因災害造成建物毀損亦 屬之。(修正條文第四十一條至第五十一條)

十、增訂由政府或經政府認可之民間單位興建並無償移轉予受災地區受 災居民之住宅,不得處分、設定負擔或出租,並不得作為強制執行 之標的規定。(修正條文第五十二條)

十一、增訂各級政府針對實施全民防救災教育工作具有傑出貢獻或顯著 功勞之機關(構)、災害防救團體、災害防救志願組織或個人予以 表彰之規定。(修正條文第六十條)

十二、增訂執行本法災害防救事項人員發給津貼所需費用核發之機關。

(修正條文第六十一條)

十三、增訂依本法於災害防救應變階段執行災害應變措施而致人死傷

者,不罰。但災害應變措施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之規定。 (修

正條文第六十三條)

(3)

災害防救法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章 總則 章名未修正。

第一 條 為健全災害防救 體制 ,強化災 害防 救 功 能,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及 災害應變能力,以確保人 民生命、身體、財產之安 全及國土之保全,特制定 本法。

第一 條 為健全災害防救 體 制 ,強化 災 害防 救功 能,以確保人民生命、身 體、財產之安全及國土之 保全,特制定本法。

災害之防救,本法未 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 規定。

一、考量災害形態多元,且 常造成嚴重衝擊,為建 立 全 民 防 救 災 正 確 觀 念,落實防救災工作,

無論災前、災時、災後 都能充分因應,以利瞬 間災害襲擊時,能在第 一時間自救並救人,遠 離 災 害 , 降 低 災 害 損 失,爰於第一項增訂提 升 全 民 防 災 意 識 與 災 害 應 變 能 力 之 立 法 目 的。

二、本法與其他法律之適用 順 序 關 係 仍 需 個 案 判 斷,並不因第二項之規 定 而 取 得 相 對 於 其 他 法律之特別地位,爰依 法制體例,刪除第二項 規定。

第二條 本法專用名詞,定 義如下:

一、災害:指下列災難所 造成之禍害:

(一)風災、水災、震災

(含土壤液化)、

旱災、寒害、土石 流 及 大 規 模 崩 塌 災害、火山災害等 天然災害。

(二)火災、爆炸、公用 氣 體 與 油 料 管 線 、 輸 電 線 路 災 害、礦災、空難、

第二條 本法專用名詞,定 義如下:

一、災害:指下列災難所 造成之禍害:

(一)風災、水災、震災

(含土壤液化)、

旱災、寒害、土石 流災害、火山災害 等天然災害。

(二)火災、爆炸、公用 氣 體 與 油 料 管 線 、 輸 電 線 路 災 害、礦災、空難、

海難、陸上交通事

一、大規模崩塌災害係政府 未 來 災 害 防 救 之 重 點 工作,爰修正第一款第 一目「土石流災害」為

「 土 石 流 及 大 規 模 崩 塌災害」。

二、配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修正「毒性化學物質管 理法」為「毒性及關注 化學物質管理法」,爰 修正第一款第二目「毒 性 化 學 物 質 災 害 」 為

「 毒 性 及 關 注 化 學 物 質災害」。

(4)

海難、陸上交通事 故、森林火災、毒 性 及 關 注 化 學 物 質災害、生物病原 災 害 、 動 植 物 疫 災、輻射災害、工 業管線災害、懸浮 微 粒 物 質 災 害 等 災害。

二、災害防救:指災害之 預防、災害發生時之 應 變 及 災 後 之 復 原 重建等措施。

三、災害防救計畫:指災 害防救基本計畫、災 害 防 救 業 務 計 畫 及 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四、災害防救基本計畫:

指 由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會 報 核 定 之 全 國 性 災害防救計畫。

五、災害防救業務計畫:

指 由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主 管 機 關 及 公 共 事 業 就 其 掌 理 業 務 或 事 務 擬 訂 之 災 害防救計畫。

六、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指由直轄市、縣(市)

及鄉(鎮、市)、直 轄 市 山 地 原 住 民 區 (以下簡稱山地原住 民區)災害防救會報 核 定 之 直 轄 市 、 縣

( 市 ) 及 鄉 ( 鎮 、 市)、山地原住民區 災害防救計畫。

故、森林火災、毒 性 化 學 物 質 災 害 、 生 物 病 原 災 害、動植物疫災、

輻射災害、工業管 線災害、懸浮微粒 物質災害等災害。

二、災害防救:指災害之 預防、災害發生時之 應變及災後之復原 重建等措施。

三、災害防救計畫:指災 害防救基本計畫、災 害防救業務計畫及 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四、災害防救基本計畫:

指由中央災害防救 會報核定之全國性 災害防救計畫。

五、災害防救業務計畫:

指由中央災害防救 業務主管機關及公 共事業就其掌理業 務或事務擬訂之災 害防救計畫。

六、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指由直轄市、縣(市) 及鄉(鎮、市)災害防 救會報核定之直轄 市、縣(市)及鄉 (鎮、市)災害防救計 畫。

三、配合地方制度法於一百 零 三 年 一 月 二 十 九 日 修正通過,增訂第四章 之一有關「直轄市山地 原住民區」之規定,爰 於第六款增訂「直轄市 山地原住民區」(以下 簡稱山地原住民區)之 規定。

第 三 條 各 種 災 害 之 預第 三 條 各 種 災 害 之 預一、配合修正條文第二條第

(5)

防、應變及復原重建,以 下列 機關為中 央災 害 防 救業務主管機關:

一、風災、震災(含土壤 液化)、火災、爆炸、

火山災害:內政部。

二、水災、旱災、礦災、

工業管線災害、公用 氣體與油料管線、輸 電 線 路 災 害 : 經 濟 部。

三、寒害、土石流及大規 模崩塌災害、森林火 災、動植物疫災: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

四、空難、海難、陸上交 通事故:交通部。

五、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 災害、懸浮微粒物質 災害:行政院環境保 護署。

六、生物病原災害:衛生 福利部。

七、輻射災害: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會。

八、其他災害:依法律規 定 或 由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會 報 指 定 之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主 管 機關。

前 項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務 主 管機關就其 主管 災害 防救業務 之權 責 如 下:

一、 中央及直 轄市 、 縣

(市)政府與公共事 業 執 行 災 害 防 救 工 作 等 相 關 事 項 之 指

防、應變及復原重建,以 下 列 機關為 中 央災 害防 救業務主管機關:

一、風災、震災(含土壤 液化)、火災、爆炸、

火山災害:內政部。

二、水災、旱災、礦災、

工業管線災害、公用 氣體與油料管線、輸 電 線 路 災 害 : 經 濟 部。

三、寒害、土石流災害、

森林火災、動植物疫 災: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四、空難、海難、陸上交 通事故:交通部。

五、毒性化學物質災害、

懸 浮 微 粒 物 質 災 害:行政院環境保護 署。

六、生物病原災害:衛生 福利部。

七、輻射災害: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會。

八、其他災害:依法律規 定 或 由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會 報 指 定 之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主 管 機關。

前 項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主管機 關 就其 主管 災 害 防救業 務 之權 責如 下:

一 、 中央及 直 轄市 、縣

(市)政府與公共事 業 執 行 災 害 防 救 工 作 等 相 關 事 項 之 指

一款第一目規定,爰修 正第一項第三款為「土 石 流 及 大 規 模 崩 塌 災 害」。

二、配合修正條文第二條第 一款第二目規定,爰修 正第一項第五款為「毒 性 及 關 注 化 學 物 質 災 害」。

三、現行條文第七條第六項 係 屬 規 範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主 管 機 關 應 辦 理事項,爰移列至第二 項第六款,並酌作文字 修正。

(6)

揮、督導及協調。

二、災害防救業務計畫訂 定 與 修 正 之 研 擬 及 執行。

三、 災害防救 工作 之 支 援、處理。

四、非屬地方行政轄區之 災 害 防 救 相 關 業 務 之執行、協調,及違 反本法案件之處理。

五、災害區域涉及海域、

跨 越 二 以 上 直 轄 市、縣(市)行政區,

或 災 情 重 大 且 直 轄 市、縣(市)政府無 法 因 應 時 之 協 調 及 處理。

六、執行災害資源統籌、

資 訊 彙 整 與 防 救 業 務,並應協同教育部 及 相 關 機 關 執 行 全 民防救災教育。

揮、督導及協調。

二、災害防救業務計畫訂 定 與 修 正 之 研 擬 及 執行。

三 、 災害防 救 工作 之支 援、處理。

四、非屬地方行政轄區之 災 害 防 救 相 關 業 務 之執行、協調,及違 反本法案件之處理。

五、災害區域涉及海域、

跨 越 二 以 上 直 轄 市、縣(市)行政區,

或 災 情 重 大 且 直 轄 市、縣(市)政府無 法 因 應 時 之 協 調 及 處理。

第四條 本法主管機關:在 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 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 為縣(市)政府。

直轄市、縣(市)政 府及鄉(鎮、市)、山地 原住 民區 公所應依 地方 制度 法第十八 條第 十 一 款第二目、第十九條第十 一款第二目、第二十條第 七款第一目、第八十三條 之三 第七款第 一目 及本 法規 定,分別 辦理 直 轄 市、縣(市)及鄉(鎮、

市)、山地原住民區之災 害防救自治事項。

第四條 本法主管機關:在 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 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

為縣(市)政府。

直轄市、縣(市)政 府及鄉(鎮、市)公所應 依 地 方制度 法 第十 八條 第十一款第二目、第十九 條第十一款第二目、第二 十 條 第七款 第 一目 及本 法 規 定,分 別 辦理 直轄 市、縣(市)及鄉(鎮、市) 之災害防救自治事項。

一、第一項未修正。

二、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

爰第二項增訂「山地原 住民區」,理由同修正 條文第二條說明。

三、鄉(鎮、市)公所為縣之 下級自治政府,區公所 則為直轄市、市政府派 出機關,自治事務之角 色不同,但於災害防救 業務事項(如設置災害 防 救 會 報 及 專 責 單 位、成立應變中心等) 仍應有所規劃,爰增訂 第三項。

(7)

直轄市、市政府下轄 區公 所之災害 防救 業 務 事項,得由直轄市、市政 府參照本法有關鄉(鎮、

市)公所規定訂定之。

第 五 條 中央災害防救業 務主 管機關為 達災 害 防 救之目的,得採取法律、

行政 及財政金 融之 必 要 措施,並向立法院報告。

第 五 條 中央災害防救業 務 主 管機關 為 達災 害防 救之目的,得採取法律、

行 政 及財政 金 融之 必要 措施,並向立法院報告。

本條未修正。

第二章 災害防救組織 第二章 災害防救組織 章名未修正。

第六 條 行政院設中央災 害防 救會報, 其任 務如 下:

一、決定災害防救之基本 方針。

二、核定災害防救基本計 畫 及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主 管 機 關 之 災 害防救業務計畫。

三、核定重要災害防救政 策與措施。

四、核定全國緊急災害之 應變措施。

五、督導、考核中央及直 轄市、縣(市)災害防 救相關事項。

六、督導、推動災後復原 重建措施。

七、指定本法或其他法律 未 明 列 之 其 他 災 害 及 其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務主管機關。

八、其他依法令所規定事 項。

第六條 行政院設中央災 害防救會報,其任務如 下:

一、決定災害防救之基本 方針。

二、核定災害防救基本計 畫 及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主 管 機 關 之 災 害防救業務計畫。

三、核定重要災害防救政 策與措施。

四、核定全國緊急災害之 應變措施。

五、督導、考核中央及直 轄市、縣(市)災害 防救相關事項。

六、其他依法令所規定事 項。

一、為配合修正條文第十條 第三款規定,爰增訂第 六款。

二、為配合修正條文第三條 第一項第八款規定,爰 增訂第七款。

三、現行第六款移列至第八 款。

第七 條 中央災害防救會 報置召集人、副召集人各 一人 ,分別由 行政 院 院

第七 條 中央災害防救會 報置召集人、副召集人各 一 人 ,分別 由 行政 院院

一、第一項酌作文字修正。

二、現行第二項後段有關中 央 災 害 防 救 委 員 會 組

(8)

長、副院長兼任;委員若 干人,由行政院院長就政 務委員、秘書長、有關機 關首 長及具有 災害 防 救 學識經驗之專家、學者派 兼或聘兼。

為 執 行 中 央 災 害 防 救會 報 核定之災害 防救 政策,推動重大災害防救 任務與措施,行政院設中 央災害防救委員會,置主 任委員一人,由行政院副 院長兼任,並設行政院災 害防救辦公室,置專職人 員,處理有關業務。

行 政 院 災 害 防 救 專 家諮詢委員會、國家災害 防救 科技中心 提供 中 央 災害 防救會報 及中 央 災 害防救委員會,有關災害 防救工作之相關諮詢,加 速災 害防救科 技研 發 及 落實,強化災害防救政策 及措施。

為 有 效 整 合 運 用 救 災資源,中央災害防救委 員會 設行政院 國家 搜 救 指揮中心,統籌、調度國 內各搜救單位資源,執行 災害 事故之人 員搜 救 及 緊急救護之運送任務。

長、副院長兼任;委員若 干人,由行政院院長就政 務委員、秘書長、有關機 關 首 長及具 有 災害 防救 學識經驗之專家、學者派 兼或聘兼之。

為 執 行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會 報核定 之 災害 防救 政策,推動重大災害防救 任務與措施,行政院設中 央災害防救委員會,置主 任委員一人,由行政院副 院長兼任,並設行政院災 害防救辦公室,置專職人 員,處理有關業務;其組 織由行政院定之。

行 政 院 災 害 防 救 專 家諮詢委員會、國家災害 防 救 科技中 心 提供 中央 災 害 防救會 報 及中 央災 害防救委員會,有關災害 防救工作之相關諮詢,加 速 災 害防救 科 技研 發及 落實,強化災害防救政策 及措施。

為 有 效 整 合 運 用 救 災資源,中央災害防救委 員 會 設行政 院 國家 搜救 指揮中心,統籌、調度國 內各搜救單位資源,執行 災 害 事故之 人 員搜 救及 緊急救護之運送任務。

內 政 部 消 防 署 執 行 災害防救業務。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主 管 機關執 行 災害 資源 統籌、資訊彙整與防救業 務,並應協同相關機關執

織部分,因其屬任務編 組性質,任務、人員組 成 等 事 項 以 設 置 要 點 訂 定 , 無 須 於 本 法 授 權,爰予刪除。

三、第三項及第四項未修 正。

四、本法所定災害防救事項 包含災害之預防、應變 及復原重建等,涉及各 部 會 及 地 方 政 府 權 責,內政部消防署所負 責 之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業 於 內 政 部 組 織 法 定 明 , 爰 刪 除 第 五 項 規 定。

五、現行第六項規定內容因 同 屬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主 管 機 關 權 責 事 項,爰移列至修正條文 第三條第二項第六款。

(9)

行全民防災預防教育。

第八條 直轄市、縣(市)政 府設直轄市、縣(市)災害 防救會報,其任務如下:

一、核定各該直轄市、縣 ( 市 ) 地 區 災 害 防 救 計畫。

二、核定重要災害防救措 施及對策。

三、核定轄區內災害之緊 急應變措施。

四、督導、考核轄區內災 害防救相關事項。

五、推動災後復原重建措 施。

六、 其 他依法令規 定事 項。

第八條 直轄市、縣(市)政 府設直轄市、縣(市)災害 防救會報,其任務如下:

一、核定各該直轄市、縣 ( 市 ) 地 區 災 害 防 救 計畫。

二、核定重要災害防救措 施及對策。

三、核定轄區內災害之緊 急應變措施。

四、督導、考核轄區內災 害防救相關事項。

五 、 其他依 法 令規 定事 項。

一、為配合修正條文第十條 第三款規定,爰增訂第 五款。

二、現行第五款移列至第六 款。

第九條 直轄市、縣(市)災 害防 救會報置 召集 人 一 人、 副召集人 一人 或 二 人, 分別由直 轄市 、 縣 ( 市) 政府正、副首長兼 任;委員若干人,由直轄 市、 縣 (市 ) 長就有 關機 關、單位首長、軍事機關 代表 及具有災 害防 救 學 識經驗之專家、學者派兼 或聘兼。

直轄市、縣(市)災害 防 救 辦 公 室 執 行 直 轄 市、縣(市)災害防救會報 事務。

直轄市、縣(市)災害 防救 專家諮詢 委員 會 提 供直轄市、縣(市)災害防 救會 報災害防 救工 作 之 相關諮詢。

第九條 直轄市、縣(市)災 害 防 救會報 置 召集 人一 人 、 副召集 人 一人 或二 人 , 分別由 直 轄市 、縣 ( 市 )政府正、副首長兼 任;委員若干人,由直轄 市 、 縣 (市) 長就有關機 關、單位首長、軍事機關 代 表 及具有 災 害防 救學 識經驗之專家、學者派兼 或聘兼。

直轄市、縣(市)災害 防 救 辦 公 室 執 行 直 轄 市、縣(市)災害防救會報 事務;其組織由直轄市、

縣(市)政府定之。

直轄市、縣(市)災害 防 救 專家諮 詢 委員 會提 供直轄市、縣(市)災害防 救 會 報災害 防 救工 作之 相關諮詢。

一、第一項及第三項未修 正。

二、現行第二項後段有關直 轄市、縣(市)災害防救 辦公室組織部分,因其 屬 任 務 編 組 性 質 , 任 務、人員組成等事項以 設置要點訂定,無須於 本法授權,爰予刪除。

(10)

第十條 鄉(鎮、市)、山 地 原 住 民 區 公 所 設 鄉

(鎮、市)、山地原住民 區災害防救會報,其任 務如下:

一、核定各該鄉(鎮、

市)、山地原住民區 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二、核定重要災害防救 措施及對策。

三 、 推 動 疏 散 收 容 安 置、災情通報、災後 緊 急 搶 通 及 復 原 重 建、環境清理等災害 緊 急 應 變 及 整 備 措 施。

四、推動社區、部落災 害防救事宜。

五、 其他依法 令規 定 事 項。

第十條 鄉(鎮、市)公所設 鄉 ( 鎮、市 ) 災害防救會 報,其任務如下:

一、核定各該鄉(鎮、市) 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二、核定重要災害防救措 施及對策。

三、推動疏散收容安置、

災情通報、災後緊急 搶通、環境清理等災 害 緊 急 應 變 及 整 備 措施。

四、推動社區災害防救事 宜。

五 、 其他依 法 令規 定事 項。

一、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

爰 於 序 文 及 第 一 款 增 訂「山地原住民區」,

理 由 同 修 正 條 文 第 二 條說明。

二、因復原重建工作亦係區 級重要工作之一,爰增 訂第三款推動災後「復 原重建」。

三、第四款酌作文字修正。

第十一條 鄉(鎮、市)、

山地 原住民區 災害 防救 會報置召集人、副召集人 各 一 人 , 召 集 人 由 鄉

(鎮、市)長、山地原住 民區長擔任,副召集人由 鄉(鎮、市)、山地原住 民區 公所主任秘書 或秘 書擔任;委員若干人,由 鄉(鎮、市)長、山地原 住民區長就各該鄉(鎮、

市)、山地原住民區地區 災害 防救計畫 中指 定 之 單位代表派兼或聘兼。

鄉(鎮、市)、山地 原住 民區 災害防救 辦公 室執行鄉(鎮、市)、山 地原 住民區 災害防 救會

第十一條 鄉(鎮、市)災害 防救會報置召集人、副召 集 人 各一人 , 委員 若干 人。召集人由鄉(鎮、市) 長 擔 任;副 召 集人 由鄉 (鎮、市)公所主任秘書或 秘 書 擔 任 ; 委 員 由 鄉 ( 鎮 、 市 ) 長 就 各 該 鄉 (鎮、市)地區災害防救計 畫 中 指定之 單 位代 表派 兼或聘兼。

鄉(鎮、市)災害防救 辦公室執行鄉(鎮、市)災 害防救會報事務;其組織 由鄉(鎮、市)公所定之。

區 得 比 照 前 條 及 前 二項規定,成立災害防救 會報及災害防救辦公室。

一、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

爰 於 第 一 項 及 第 二 項 增 訂 「 山 地 原 住 民 區」,理由同修正條文 第二條說明;其餘酌作 文字修正。

二、現行第二項後段有關鄉 (鎮、市)災害防救辦公 室組織部分,因屬任務 編組性質,任務、人員 組 成 等 事 項 以 設 置 要 點訂定,無須於本法授 權,爰予刪除。

三、因修正條文第四條第三 項 已 增 訂 授 權 直 轄 市 、 市 政 府 得 參 照 鄉 (鎮、市)公所規定訂定 其 下 轄 區 公 所 之 災 害

(11)

報事務。 防救業務事項,無須再 另行規範,爰刪除現行 第三項。

第十 二 條 為預防災害或 有 效 推 行 災 害 應 變 措 施,當災害發生或有發生 之虞時,直轄市、縣(市) 政府及鄉(鎮、市)、山地 原住 民區公所 首長 應視 災害 規模成立 災害 應 變 中心,並擔任指揮官,另 得視 需要成立 前進 指 揮 所,就近處理各項救災及 後勤支援事宜。

前 項 災 害 應 變 中 心 或 前 進 指 揮 所 成 立 時 機、程序及編組,由直轄 市 、 縣 ( 市 ) 政 府 及 鄉 (鎮、市)、山地原住民區 公所定之。

第十 二條 為預防災害或 有 效 推 行 災 害 應 變 措 施,當災害發生或有發生 之虞時,直轄市、縣(市) 及鄉(鎮、市)災害防救會 報 召 集人應 視 災害 規模 成立災害應變中心,並擔 任指揮官。

前 項 災 害 應 變 中 心 成立時機、程序及編組,

由直轄市、縣(市)政府及 鄉(鎮、市)公所定之。

一、現行災害防救會報多為 決策會議性質,而執行 主體係各級政府,爰將

「直轄市、縣(市)及鄉 (鎮、市)災害防救會報 召集人」修正為「直轄 市 、 縣 ( 市 ) 政府 、 鄉 (鎮、市)及直轄市山地 原住民區公所首長」,

以 更 符 合 實 務 執 行 狀 況。

二、「前進指揮所」係指受 災 之 地 方 政 府 為 即 時 掌 握 事 故 現 場 最 新 狀 況,就近統籌、監督、

協調、指揮、調度及處 理應變相關事宜,而於 災 害 現 場 設 置 之 臨 時 任務編組,當災害現場 未 有 上 級 機 關 成 立 前 進協調所,前進指揮所 亦有協調聯繫、調度支 援各救災單位之功能。

三、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

爰於本條增訂「山地原 住民區」,理由同修正 條文第二條說明。

四、為建立地方政府成立前 進 指 揮 所 等 法 規 制 度 以利實務運作,爰第二 項予以增訂。

第十 三 條 重大災害發生 或有發生之虞時,中央災 害防 救業務主 管機 關首 長應 視災害之 規模 、 性

第十三條 重大災害發生 或有發生之虞時,中央災 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首 長應視災害之規模、性

一、第一項未修正。

二、重大災害發生或有發生 之虞時,各地方政府均 會 主 動 且 立 即 成 立 地

(12)

質、災情、影響層面及緊 急應變措施等狀況,決定 中央 災害應變 中心 開 設 時機及其分級,應於成立 後,立即報告中央災害防 救會報召集人,並由召集 人指定指揮官。

前 項 中 央 災 害 應 變 中心 得視災情 研判 情 況 或聯繫需要,於地方災害 應變 中心 或適當地 點成 立前進協調所,整合救災 資源,協助地方政府執行 救災事宜。

質、災情、影響層面及緊 急應變措施等狀況,決定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 時機及其分級,應於成立 後,立即報告中央災害防 救會報召集人,並由召集 人指定指揮官。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成立後,得視災情研判情 況或聯繫需要,通知直轄 市、縣(市)政府立即成立 地方災害應變中心。

方災害應變中心,而非 在 中 央 災 害 應 變 中 心 成立後,經中央災害應 變中心通知才成立,且 修 正 條 文 第 十 二 條 第 二 項 業 已 規 範 地 方 災 害 應 變 中 心 成 立 時 機 由地方政府定之,另為 整 合 救 災 資 源 並 協 助 地 方 政 府 執 行 救 災 事 宜,爰修正第二項。

三、第二項所稱「前進協調 所」係中央災害應變中 心 為 掌 握 災 害 現 場 救 災情形及支援需求,強 化 各 救 災 單 位 之 協 調 聯繫、調度支援機制,

有效整合救災資源,協 助 受 災 之 地 方 政 府 救 災 而 於 災 害 現 場 設 置 之臨時任務編組。

第十 四 條 災害發生或有 發生之虞時,為處理災害 防救 事宜或配 合各 級 災 害應 變中心執 行災 害 應 變措施,災害防救業務計 畫及 地區災害 防救 計 畫 指定之機關、單位或公共 事業 ,應設緊 急應 變 小 組,執行各項應變措施。

第 十 四條 災害發生或有 發生之虞時,為處理災害 防 救 事宜或 配 合各 級災 害 應 變中心 執 行災 害應 變措施,災害防救業務計 畫 及 地區災 害 防救 計畫 指定之機關、單位或公共 事 業 ,應設 緊 急應 變小 組,執行各項應變措施。

本條未修正。

第十 五 條 各級政府 應結 合民 防及全民 防衛 動 員 準備體系與相關公、私立 學校、急救責任醫院、團 體、公司、商業、有限合 夥,實施相關災害整備及 應變事項;其實施辦法,

由 內政 部 會 商 有關 部會

第 十 五條 各級災害防救 會 報 應結合 民 防及 全民 防衛動員準備體系,實施 相 關 災害整 備 及應 變事 項;其實施辦法,由內政 部會同有關部會定之。

一、現行災害防救會報多為 決策會議性質,而執行 主體係各級政府,爰將

「各級災害防救會報」

修正為「各級政府」,

以 更 符 合 實 務 執 行 狀 況。

二、災害防救工作含括災前

(13)

定之。 預防、災時應變及災後 復原重建,除政府致力 推動相關措施外,近年 亦 辦 理 許 多 演 習 、 訓 練、宣導等,以強化及 提升民眾「自助互助」

觀 念 與 防 災 應 變 能 力,爰為加強相關公、

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 院、團體、公司、商業、

有 限 合 夥 亦 能 共 同 參 與災害防救工作,爰增 訂 各 級 政 府 應 結 合 相 關公、私立學校、急救 責 任 醫 院 、 團 體 、 公 司、商業、有限合夥實 施 相 關 災 害 整 備 及 應 變事項之規定。又所稱

「商業」,指依商業登 記法第三條規定,以營 利為目的,以獨資或合 夥方式經營之事業。

三、為落實主管機關權責並 節省行政程序,爰將實 施辦法之訂定程序,由

「 會 同 」 修 正 為 「 會 商」。

第十 六 條 內政部 消 防 署 特 種 搜 救 隊 及 訓 練 中 心、直轄市、縣(市)政府 搜救 組織 及訓練單 位 處 理重 大災害搶 救等 應 變 及訓練事宜。

第十 六條 內政部災害防 救 署 特種搜 救 隊及 訓練 中心、直轄市、縣(市)政 府 搜 救組織 處 理重 大災 害搶救等應變事宜。

一、現行條文第七條第五項 於 一 百 零 五 年 四 月 十 三日修正公布,將「內 政部災害防救署」修正 為「內政部消防署」,

爰配合修正。

二、另為兼顧訓練中心及直 轄市、縣(市)政府訓練 單位辦理訓練功能,後 段文字酌作修正。

第三章 災害防救計畫 第三章 災害防救計畫 章名未修正。

(14)

第十 七 條 災害防救基本 計畫 由中央災 害防 救 委 員會擬訂,經中央災害防 救會報核定後,由行政院 函送 各中央災 害防 救 業 務主管機關及直轄市、縣 ( 市) 政府據以辦理災害 防救事項。

前 項 災 害 防 救 基 本 計畫應定期檢討,必要時 得隨時為之。

行 政 院 每 年 應 將 災 害防 救白皮書 送交 立 法 院。

第 十 七條 災害防救基本 計 畫 由中央 災 害防 救委 員會擬訂,經中央災害防 救會報核定後,由行政院 函 送 各中央 災 害防 救業 務主管機關及直轄市、縣 ( 市 )政府據以辦理災害 防救事項。

前 項 災 害 防 救 基 本 計畫應定期檢討,必要時 得隨時為之。

行 政 院 每 年 應 將 災 害 防 救白皮 書 送交 立法 院。

本條未修正。

第十八條 災害防救基本計 畫內容之規定如下:

一、整體性之長期災害防 救計畫。

二、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及 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之 重點事項。

三、其他中央災害防救會 報 認 為 有 必 要 之 事 項。

前 項 各 款 之 災 害 防 救計畫、災害防救業務計 畫、地區災害防救計畫內 容之規定如下:

一、災害預防相關事項。

二、災害緊急應變對策相 關事項。

三、災後復原重建相關事 項。

四、其他行政機關、公共 事業、直轄市、縣(市)

及鄉(鎮、市)、山地 原住民區災害防救會 報認為必要之事項。

第十 八條 災害防救基本 計畫內容之規定如下:

一、整體性之長期災害防 救計畫。

二、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及 地 區 災 害 防 救 計 畫 之重點事項。

三、其他中央災害防救會 報 認 為 有 必 要 之 事 項。

前 項 各 款 之 災 害 防 救計畫、災害防救業務計 畫、地區災害防救計畫內 容之規定如下:

一、災害預防相關事項。

二、災害緊急應變對策相 關事項。

三、災後復原重建相關事 項。

四、其他行政機關、公共 事 業 、 直 轄 市 、 縣 (市)、鄉(鎮、市)災 害 防 救 會 報 認 為 必 要之事項。

一、第一項未修正。

二、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

爰 第 二 項 第 四 款 增 訂

「山地原住民區」,理 由 同 修 正 條 文 第 二 條 說明。

三、行政機關依其他法律作 成 之 災 害 防 救 計 畫 是 否牴觸本法,仍應視各 該 法 律 性 質 以 法 律 競 合理論釐清,爰刪除現 行第三項。

(15)

行 政 機 關 依 其 他 法 律 作 成之災 害 防救 計畫 及災害防救相關規定,不 得牴觸本法。

第 十 九 條 公共事業應依 災害 防救基本 計畫 擬 訂 災害防救業務計畫,送請 中央 目的事業 主管 機 關 核定。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主管 機關應依 災害 防 救 基本計畫,就其主管災害 防救事項,擬訂災害防救 業務計畫,報請中央災害 防救會報核定後實施。

第十 九條 公共事業應依 災 害 防救基 本 計畫 擬訂 災害防救業務計畫,送請 中 央 目的事 業 主管 機關 核定。

中 央 災 害 防 救 業 務 主 管 機關應 依 災害 防救 基本計畫,就其主管災害 防救事項,擬訂災害防救 業務計畫,報請中央災害 防救會報核定後實施。

本條未修正。

第二十條 直轄市、縣(市) 政府 應依災害防救 基本 計畫、相關災害防救業務 計畫 及地區災 害潛 勢 特 性,擬訂地區災害防救計 畫,經各該災害防救會報 核定後實施,並報中央災 害防救會報備查。

前項直轄市、縣(市) 地區 災害防救 計畫 不 得 牴觸 災害防救 基本 計 畫 及相 關災害防 救業 務 計 畫。

直轄市、縣(市)政 府應 配合地區 災害 防 救 計畫調整土地使用計畫。

鄉(鎮、市)、山地 原住 民區 公所應依 上級 災害 防救計畫 及地 區 災 害潛勢特性,擬訂地區災 害防救計畫,經各該災害 防救會報核定後實施,並 報所 屬上級災 害防 救 會

第二十條 直轄市、縣(市) 災 害 防救會 報 執行 單位 應 依 災 害 防 救 基 本 計 畫、相關災害防救業務計 畫 及 地 區 災 害 潛 勢 特 性,擬訂地區災害防救計 畫,經各該災害防救會報 核定後實施,並報中央災 害防救會報備查。

前項直轄市、縣(市) 地 區 災害防 救 計畫 不得 牴 觸 災害防 救 基本 計畫 及 相 關災害 防 救業 務計 畫。

鄉(鎮、市)公所應依 上 級 災害防 救 計畫 及地 區災害潛勢特性,擬訂地 區災害防救計畫,經各該 災 害 防救會 報 核定 後實 施,並報所屬上級災害防 救會報備查。

前項鄉(鎮、市)地區 災害防救計畫,不得牴觸

一、有關直轄市、縣(市)層 級 之 地 區 災 害 防 救 計 畫 , 應 由 直 轄 市 、 縣 (市)政府擬訂,至直轄 市、縣(市)政府交由何 機 關 擬 訂 係 其 自 治 權 責,爰將第一項「直轄 市、縣(市)災害防救會 報 執 行 單 位 」 修 正 為

「 直 轄市 、縣 ( 市 ) 政 府」。

二、第二項未修正。

三、為透過國土災害空間劃 設 策 略 規 劃 以 達 災 害 防救之目的,爰增訂第 三項。

四、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

爰 現 行 第 三 項 及 第 四 項 增 訂 「 山 地 原 住 民 區」,理由同修正條文 第二條說明,項次並分 別 移 列 為 第 四 項 及 第 五項。

(16)

報備查。

前項鄉(鎮、市)、

山地 原住民區 地區 災害 防救計畫,不得牴觸上級 災害防救計畫。

上級災害防救計畫。

第 二 十 一條 各種災害防 救業 務計畫或 各地 區 災 害防 救計畫間 有所 牴 觸 而無法解決者,應報請中 央災 害防救委 員會 協 調 之。

第 二 十一條 各種災害防 救 業 務計畫 或 各地 區災 害 防 救計畫 間 有所 牴觸 而無法解決者,應報請中 央 災 害防救 委 員會 協調 之。

本條未修正。

第四章 災害預防 第四章 災害預防 章名未修正。

第 二 十 二條 為減少災害 發生或防止災害擴大,各 級政 府平時應 依權 責 實 施下列減災事項,並鼓勵 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 醫院、團體、公司、商業、

有限 合夥主動 或協 助 辦 理:

一、 災害防救 計畫 之 擬 訂、經費編列、執行 及檢討。

二、災害防救教育、訓練 及觀念宣導。

三、災害防救科技之研發 或應用。

四、治山、防洪及其他國 土保全。

五、老舊建築物、重要公 共 建 築 物 與 災 害 防 救 設 施 、 設 備 之 檢 查、補強、維護及都 市 災 害 防 救 機 能 之 改善。

六、災害防救上必要之氣 象、地質、水文與其 他 相 關 資 料 之 觀

第 二 十二條 為減少災害 發生或防止災害擴大,各 級 政 府平時 應 依權 責實 施下列減災事項:

一 、 災害防 救 計畫 之擬 訂、經費編列、執行 及檢討。

二、災害防救教育、訓練 及觀念宣導。

三、災害防救科技之研發 或應用。

四、治山、防洪及其他國 土保全。

五、老舊建築物、重要公 共 建 築 物 與 災 害 防 救 設 施 、 設 備 之 檢 查、補強、維護及都 市 災 害 防 救 機 能 之 改善。

六、災害防救上必要之氣 象、地質、水文與其 他 相 關 資 料 之 觀 測、蒐集、分析及建 置。

七、災害潛勢、危險度、

境 況 模 擬 與 風 險 評

一、政府資源有限,民間力 量無窮,為鼓勵公、私 立 學 校 、 急 救 責 任 醫 院、團體、公司、商業、

有 限 合 夥 主 動 或 協 助 辦理減災工作,希冀由 政 府 與 企 業 共 同 合 作,降低災害發生對企 業 及 社 會 經 濟 之 衝 擊,爰增訂第一項序文 文字。

二、為落實並透過多元管道 宣 導 全 民 防 救 災 教 育,爰增訂第一項第十 三款。

三、鑑於國內具備多種災害 潛勢,且全球氣候變遷 與極端氣候下,面對災 害之威脅愈趨複雜,倘 僅 靠 政 府 單 方 面 之 防 救 災 作 為 , 恐 力 有 未 逮,爰增訂第一項第十 四款,強化社區之災害 防救能力,並冀使透過 培 訓 社 區 居 民 具 備 防 救災基本知識技能,以

(17)

測、蒐集、分析及建 置。

七、災害潛勢、危險度、

境 況 模 擬 與 風 險 評 估之調查分析,及適 時公布其結果。

八、地方政府及公共事業 有 關 災 害 防 救 相 互 支援協定之訂定。

九、災害防救團體、災害 防 救 志 願 組 織 之 促 進、輔導、協助及獎 勵。

十、災害保險之規劃及推 動。

十一、有關弱勢族群災害 防 救 援 助 必 要 事 項。

十二、災害防救資訊網路 之建立、交流及國 際合作。

十三、利用各類型供公眾 使 用 之 場 所 辦 理 全 民 防 救 災 教 育 之推廣。

十四、培訓居民自主或成 立 社 區 志 願 組 織 協 助 推 動 社 區 災 害防救工作。

十五、企業持續營運能力 及 防 救 災 能 量 強 化之規劃及推動。

十六 、 其他減災相 關事 項。

前 項 所 定 減 災 事 項,各級政府應列入各該 災害防救計畫。

公 共 事 業 應 依 其 災

估之調查分析,及適 時公布其結果。

八、地方政府及公共事業 有 關 災 害 防 救 相 互 支援協定之訂定。

九、災害防救團體、災害 防 救 志 願 組 織 之 促 進、輔導、協助及獎 勵。

十、災害保險之規劃及推 動。

十一、有關弱勢族群災害 防 救 援 助 必 要 事 項。

十二、災害防救資訊網路 之建立、交流及國 際合作。

十 三 、其他 減 災相 關事 項。

前 項 所 定 減 災 事 項,各級政府應依權責列 入各該災害防救計畫。

公 共 事 業 應 依 其 災 害防救業務計畫,實施有 關減災事項。

第 一 項 第 七 款 有 關 災 害 潛勢之 公 開資 料種 類、區域、作業程序及其 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 中 央 災害防 救 業務 主管 機關定之。

成 為 第 一 線 在 地 化 參 與 防 救 災 工 作 核 心 者,自主或協助推動社 區災害防救工作,深植 自 助 、 互 助 、 公 助 觀 念,以減輕政府防救災 工作之負擔。

四、另考量企業之營運發展 影響社會經濟甚鉅,推 動企業防災之企業,能 有效減低災後衝擊,並 在 災 後 快 速 恢 復 營 運,以保障員工工作與 收入,減少社會負擔及 經濟損失,甚至發揮企 業責任,進一步協助公 部 門 或 社 區 合 作 推 動 防救災工作,爰增訂第 一項第十五款。

五、現行第一項第十三款移 列至第一項第十六款。

六、第二項酌作文字修正。

七、第三項及第四項未修 正。

(18)

害防救業務計畫,實施有 關減災事項。

第 一 項 第 七 款 有 關 災害 潛勢之公 開資 料 種 類、區域、作業程序及其 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各 中央 災害防救 業務 主 管 機關定之。

第 二 十 三條 為有效執行 緊急應變措施,各級政府 應依 權責實施 下列 整 備 事項:

一、 災害防救 組織 之 整 備。

二、災害防救之訓練、演 習。

三、災害監測、預報、警 報 發 布 及 其 設 施 之 強化。

四、災情蒐集、通報與指 揮 所 需 通 訊 設 施 之 建置、維護及強化。

五、災害防救物資、器材 之儲備及檢查。

六、災害防救設施、設備 之整備及檢查。

七、對於妨礙災害應變措 施之設施、物件,施 以 加 固 、 移 除 或 改 善。

八、 國際救災 支援 之 配 合。

九、定期調查及整備政府 及 民 間 救 災 機 具 與 專 業 人 力 並 建 立 資 料庫,送中央災害防 救 業 務 主 管 機 關 彙 整。

第 二 十三條 為有效執行 緊急應變措施,各級政府 應 依 權責實 施 下列 整備 事項:

一 、 災害防 救 組織 之整 備。

二、災害防救之訓練、演 習。

三、災害監測、預報、警 報 發 布 及 其 設 施 之 強化。

四、災情蒐集、通報與指 揮 所 需 通 訊 設 施 之 建置、維護及強化。

五、災害防救物資、器材 之儲備及檢查。

六、災害防救設施、設備 之整備及檢查。

七、對於妨礙災害應變措 施之設施、物件,施 以 加 固 、 移 除 或 改 善。

八 、 國際救 災 支援 之配 合。

九、其他緊急應變整備事 項。

前 項 所 定 整 備 事 項,各級政府應依權責列 入各該災害防救計畫。

公 共 事 業 應 依 其 災

一、為利各級機關於急需時 可即時取得徵用、徵購 救 災 機 具 之 資 訊 管 道

,爰增訂第一項第九款 規定。

二、為利各級政府於整備期 間 可 優 先 使 用 傳 播 媒 體 與 通 訊 設 備 傳 播 緊 急應變相關資訊,爰增 訂第一項第十款規定。

三、現行第一項第九款移列 至第一項第十一款。

四、第二項至第七項未修 正。

(19)

十、優先使用傳播媒體與 通 訊 設 備 傳 播 緊 急 應變相關資訊。

十一、其他緊急應變整備 事項。

前 項 所 定 整 備 事 項,各級政府應依權責列 入各該災害防救計畫。

公 共 事 業 應 依 其 災 害防救業務計畫,實施有 關災害整備事項。

為 確 保 防 救 災 專 用 微波通信之暢通,內政部 得就 電波傳輸 暢通 之 必 要範圍,劃定電波傳輸障 礙防止區域,並公告之。

建 築 物 之 起 造 人 於 前 項 公 告 區 域 內 有 新 建、增建之建築行為,並 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直 轄市、縣(市)政府始得給 予建築許可:

一、與內政部協商達成改 善方案。

二、同意內政部選擇損失 最小之方法,使用該 建 築 物 屋 頂 層 架 設 微 波 電 臺 或 衛 星 地 球電臺,以維持電波 暢通。

內 政 部 對 於 前 項 因 協商達成改善方案,或使 用該 建築物屋 頂層 架 設 微波 電臺或衛 星地 球 電 臺,致造成相對人損失,

應給付相當之補償。

前項之損失補償,應 以協 議為之, 作成 協 議

害防救業務計畫,實施有 關災害整備事項。

為 確 保 防 救 災 專 用 微波通信之暢通,內政部 得 就 電波傳 輸 暢通 之必 要範圍,劃定電波傳輸障 礙防止區域,並公告之。

建 築 物 之 起 造 人 於 前 項 公 告 區 域 內 有 新 建、增建之建築行為,並 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直 轄市、縣(市)政府始得給 予建築許可:

一、與內政部協商達成改 善方案。

二、同意內政部選擇損失 最小之方法,使用該 建 築 物 屋 頂 層 架 設 微 波 電 臺 或 衛 星 地 球電臺,以維持電波 暢通。

內 政 部 對 於 前 項 因 協商達成改善方案,或使 用 該 建築物 屋 頂層 架設 微 波 電臺或 衛 星地 球電 臺,致造成相對人損失,

應給付相當之補償。

前項之損失補償,應 以 協 議為之 , 作成 協議 書,並得為執行名義。有 關 損 失補償 之 程序 、方 法、期限、金額及其他相 關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 定之。

(20)

書,並得為執行名義。有 關損 失補償之 程序 、 方 法、期限、金額及其他相 關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 定之。

第 二 十 四條 為保護人民 生命、財產安全或防止災 害擴大,直轄市、縣(市) 政府及鄉(鎮、市、區)、

山地 原 住民區 公所 於災 害 發 生 或 有 發 生 之 虞 時, 應勸告或 強制 其 撤 離,並作適當之安置。

直轄市、縣(市)政府 及鄉(鎮、市、區)、山地 原住 民區 公所於災 害應 變之必要範圍內,對於有 擴大 災害或妨 礙救 災 之 設 備 或 物 件 之 所 有 權 人、使用人或管理權人,

應勸 告或強制 其除 去 該 設備或物件,並作適當之 處置。

第 二 十四條 為保護人民 生命、財產安全或防止災 害擴大,直轄市、縣(市) 政府、鄉(鎮、市、區)公 所 於 災害發 生 或有 發生 之虞時,應勸告或強制其 撤離,並作適當之安置。

直 轄 市 、 縣 ( 市 ) 政 府、鄉(鎮、市、區)公所 於 災 害應變 之 必要 範圍 內,對於有擴大災害或妨 礙 救 災之設 備 或物 件之 所有權人、使用人或管理 權人,應勸告或強制其除 去該設備或物件,並作適 當之處置。

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爰增 訂「山地原住民區」,理由 同修正條文第二條說明。

第 二 十 五條 各級政府 機 關(構)、公共事業、公、

私立 學校、急 救責 任 醫 院、團體、公司、商業、

有限合夥,應實施災害防 救訓練及演習。

由 各 級 政 府 舉 辦 防 災教育及宣導,並由公共 事業、公、私立學校、急 救責任醫院、團體及大眾 傳播機構協助推行、指派 所屬人員共同參與。

各 級 政 府 應 製 作 全 民防救災教育影片、文宣 資料、教導手冊或相關多

第 二 十五條 各級政府 及 相關公共事業,應實施災 害防救訓練及演習。

實 施 前 項 災 害 防 救 訓練及演習,各機關、公 共事業所屬人員、居民及 其 他 公、私 立 學校 、團 體、公司、廠場有共同參 與或協助之義務。

參 與 前 項 災 害 防 救 訓練、演習之人員,其所 屬 機 關 (構) 、學校、團 體、公司、廠場應給予公 假。

一、配合修正條文第十五 條,第一項增訂各級政 府機關 (構 ) 、 公共事 業、公、私立學校、急 救責任醫院、團體、公 司、商業、有限合夥應 實 施 災 害 防 救 訓 練 及 演習。

二、為強化執行災害整備及 應 變 事 項 過 程 之 聯 結,爰增訂第二項。

三、為積極凝聚社會大眾之 全民防救災共識,建立 全民防救災理念,爰增 訂第三項;另所稱「相

(21)

元化宣導教材,透過大眾 傳播媒體播放、刊載,或 於公共場所宣導、張貼等 方式,積極凝聚社會大眾 之全民防救災共識,建立 全民防救災理念。

實 施 第 一 項 災 害 防 救訓練、演習,各級政府 機關(構)、公共事業及其 他 經 各 級 政 府 擇 定 之 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 醫院、團體、公司、商業、

有限 合夥 有共同參 與或 協助之義務。

前 項 參 與 或 協 助 災 害防 救訓練、 演習 之 人 員,其所屬機關(構)、公 共事 業及經各 級政 府 擇 定之公、私立學校、急救 責任醫院、團體、公司、

商業、有限合夥應給予公 假。

關多元化宣導教材」適 用 各 項 種 類 及 新 興 宣 導教材與宣導方式。

四、現行第二項及第三項分 別 移 列 至 第 四 項 及 第 五項,除配合第一項酌 作文字修正外,另考量 各 級 政 府 需 依 各 類 災 害擬訂演習情境,並就 演 練 重 點 規 劃 應 參 與 演習之公私部門,經相 關 會 議 協 調 後 擇 定 有 參 加 演 習 之 必 要 性 者,即有共同參與或協 助之義務,爰增訂經各 級政府擇定之公、私立 學校、急救責任醫院、

團體、公司、商業、有 限 合 夥 有 共 同 參 與 或 協助之義務,並應給予 人員公假。至人員部分 則 由 經 擇 定 參 與 之 公 私部門,依演習情境動 員所管人員配合參演。

第二十六條 各級政府及 公 共 事 業 應 置 專 職 人 員,鄉(鎮、市、區)、山 地原 住民區 公所於 未置 專職人員前,得置兼職人 員,執行災害防救各項工 作。

第二十六條 各級政府及 相 關 公共事業應置 專職 人員,鄉(鎮、市、區)公 所於未置專職人員前,得 置兼職人員,執行災害預 防各項工作。

一、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

爰 增 訂 「 山 地 原 住 民 區」,理由同修正條文 第二條說明。

二、現行條文第二條第二款 定 明 災 害 防 救 係 指 災 害之預防、災害發生時 之 應 變 及 災 後 之 復 原 重建等措施,因此針對 各 級 政 府 及 相 關 公 共 事 業 均 應 調 派 所 轄 人 員 負 責 各 階 段 災 害 防 救 工 作 , 非 僅 侷 限 於

「災害預防」,為符合

(22)

實 際 運 作 需 求 , 爰 將

「 災 害 預 防 」 修 正 為

「災害防救」。

第五章 災害應變措施 第五章 災害應變措施 章名未修正。

第二十七條 為實施災害 應變措施,各級政府應依 權責實施下列事項:

一、災害警報之發布、傳 遞、應變戒備、人員 疏散、搶救、避難之 勸告、災情蒐集、損 失 查 報 及 優 先 使 用 傳 播 媒 體 與 通 訊 設 備 傳 播 災 情 與 緊 急 應變相關資訊。

二、警戒區域劃設、交通 管制、秩序維持及犯 罪防治。

三、消防、防汛及其他應 變措施。

四、受災民眾臨時收容、

社 會 救 助 及 弱 勢 族 群特殊保護措施。

五、受災兒童及少年、學 生之應急照顧。

六、危險物品設施及設備 之應變處理。

七、傳染病防治、廢棄物 處理、環境消毒、食 品 衛 生 檢 驗 及 其 他 衛生事項。

八、搜救、緊急醫療救護 及運送。

九、協助相驗、處理罹難 者屍體、遺物。

十、民生物資與飲用水之 供應及分配。

十一、水利、農業設施等

第二十七條 為實施災害 應變措施,各級政府應依 權責實施下列事項:

一、災害警報之發布、傳 遞、應變戒備、人員 疏散、搶救、避難之 勸告、災情蒐集及損 失查報。

二、警戒區域劃設、交通 管制、秩序維持及犯 罪防治。

三、消防、防汛及其他應 變措施。

四、受災民眾臨時收容、

社 會 救 助 及 弱 勢 族 群特殊保護措施。

五、受災兒童及少年、學 生之應急照顧。

六、危險物品設施及設備 之應變處理。

七、傳染病防治、廢棄物 處理、環境消毒、食 品 衛 生 檢 驗 及 其 他 衛生事項。

八、搜救、緊急醫療救護 及運送。

九、協助相驗、處理罹難 者屍體、遺物。

十、民生物資與飲用水之 供應及分配。

十一、水利、農業設施等 災害防備及搶修。

十二、鐵路、道路、橋樑、

大 眾 運 輸 、 航 空

一、修正條文第三十條第一 項 第 八 款 定 明 災 害 應 變 中 心 成 立 後 可 優 先 使 用 傳 播 媒 體 與 通 訊 設備傳播災情,惟傳播 災 情 時 機 可 能 包 括 災 害應變中心成立前,爰 第 一 項 第 一 款 增 訂 優 先 使 用 傳 播 媒 體 與 通 訊 設 備 傳 播 災 情 與 緊 急 應 變 相 關 資 訊 等 規 定。

二、第一項第十二款「橋樑」

修正為「橋梁」。

三、第二項至第四項未 修 正。

(23)

災害防備及搶修。

十二、鐵路、道路、橋梁、

大 眾 運 輸 、 航 空 站、港埠、公用氣 體與油料管線、輸 電線路、電信、自 來水及農漁業等公 共設施之搶修。

十三、危險建築物之緊急 評估。

十四、漂流物、沈沒品及 其他救出物品之保 管、處理。

十五、災害應變過程完整 記錄。

十六、其他災害應變及防 止擴大事項。

前項災害應變措施 事項,各級政府應依權 責列入各該災害防救計 畫。

公共事業應依其災 害防救業務計畫,實施 有關災害應變事項。

第一項第十三款有 關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 之適用災害種類、實施 時機、處理人員、程序、

危險標誌之張貼、解除 及 其 他 相 關 事 項 之 辦 法,由內政部定之。

站、港埠、公用氣 體與油料管線、輸 電線路、電信、自 來水及農漁業等公 共設施之搶修。

十三、危險建築物之緊急 評估。

十四、漂流物、沈沒品及 其他救出物品之保 管、處理。

十五、災害應變過程完整 記錄。

十六、其他災害應變及防 止擴大事項。

前項災害應變措施 事項,各級政府應依權 責列入各該災害防救計 畫。

公共事業應依其災 害防救業務計畫,實施 有關災害應變事項。

第一項第十三款有 關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 之適用災害種類、實施 時機、處理人員、程序、

危險標誌之張貼、解除 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 法,由內政部定之。

第 二 十 八條 各級災害應 變中心成立後,參與編組 機關 首長應依 規定 親 自 或指派權責人員進駐,執 行災害應變工作,並由災 害應 變中心指 揮官 負 責 指揮、協調與整合。

第 二 十八條 各級災害應 變中心成立後,參與編組 機 關 首長應 依 規定 親自 或指派權責人員進駐,執 行災害應變工作,並由災 害 應 變中心 指 揮官 負責 指揮、協調與整合。

本條未修正。

(24)

各 級 災 害 應 變 中 心 應有固定之運作處所,充 實災 害防救設 備並 作 定 期演練。

為 免 中 央 災 害 應 變 中心 因重大災 害致 無 法 運作 ,或為支 援跨 直 轄 市、縣(市)處理區域性重 大災害,應異地設置備援 應變中心。

各 級 災 害 應 變 中 心 應有固定之運作處所,充 實 災 害防救 設 備並 作定 期演練。

為 免 中 央 災 害 應 變 中 心 因重大 災 害致 無法 運 作 ,或為 支 援跨 直轄 市、縣(市)處理區域性重 大災害,應異地設置備援 應變中心。

第二十九條 (刪除) 一、本條刪除。

二、本次為全案修正,爰刪 除原保留之條次。

第 二 十 九條 民眾發現災 害 或 有 發 生 災 害 之 虞 時,應即主動通報消防或 警察單位、村(里)長或村 (里)幹事。

前 項 之 受 理 單 位 或 人員接受災情通報後,應 迅速採取必要之措施。

各 級 政 府 及 公 共 事 業發現、獲知災害或有發 生災害之虞時,應主動蒐 集、傳達相關災情並迅速 採取必要之處置。

第 三 十條 民眾發現災害 或有發生災害之虞時,應 即 主 動通報 消 防或 警察 單位、村(里)長或村(里) 幹事。

前 項 之 受 理 單 位 或 人員接受災情通報後,應 迅速採取必要之措施。

各 級 政 府 及 公 共 事 業發現、獲知災害或有發 生災害之虞時,應主動蒐 集、傳達相關災情並迅速 採取必要之處置。

條次變更,內容未修正。

第 三 十 條 各級政府成立 災害應變中心後,指揮官 於災害應變範圍內,依其 權 責 分 別 實 施 下 列 事 項,並以指揮官指定執行 之各該機關名義為之:

一、 緊急應變 措施 之 宣 示、發布及執行。

二、劃定警戒區域,製發 臨時通行證,限制或 禁 止 人 民 進 入 或 命 其離去。

第 三 十一條 各級政府成 立災害應變中心後,指揮 官於災害應變範圍內,依 其 權 責分別 實 施下 列事 項,並以各級政府名義為 之:

一 、 緊急應 變 措施 之宣 示、發布及執行。

二、劃定警戒區域,製發 臨時通行證,限制或 禁 止 人 民 進 入 或 命 其離去。

一、條次變更。

二、各級政府成立災害應變 中心後,應係以「指揮 官 指 定 執 行 之 各 該 機 關」名義執行本條規定 事項,如風災中央災害 應變中心成立,由內政 部執行徵調措施,以內 政部名義為之;水災中 央 災 害 應 變 中 心 成 立,由經濟部執行徵用 措施,以經濟部名義為

(25)

三、 指定道路 區間 、 水 域、空域高度,限制 或禁止車輛、船舶或 航空器之通行。

四、徵調相關專門職業、

技 術 人 員 及 所 徵 用 物 資 之 操 作 人 員 協 助救災。

五、徵用、徵購民間搜救 犬 、 救 災 機 具 、 車 輛、船舶或航空器等 裝備、土地、水權、

建築物、工作物。

六、指揮、督導、協調國 軍、消防、警察、相 關政府機關、公共事 業、民防團隊、災害 防 救 團 體 及 災 害 防 救 志 願 組 織 執 行 救 災工作。

七、危險建築物、工作物 之 拆 除 及 災 害 現 場 障礙物之移除。

八、優先使用傳播媒體與 通訊設備,蒐集及傳 播 災 情 與 緊 急 應 變 相關資訊。

九、國外救災組織來臺協 助 救 災 之 申 請 、 接 待、責任受災地區分 配及協調聯繫。

十、災情之彙整、統計、

陳報及評估。

十一、其他必要之應變處 置。

災 害 應 變 中 心 指 揮 官依 前項第二 款及 第 三 款規 定所為製 發臨 時 通

三 、 指定道 路 區間 、水 域、空域高度,限制 或禁止車輛、船舶或 航空器之通行。

四、徵調相關專門職業、

技 術 人 員 及 所 徵 用 物 資 之 操 作 人 員 協 助救災。

五、徵用、徵購民間搜救 犬 、 救 災 機 具 、 車 輛、船舶或航空器等 裝備、土地、水權、

建築物、工作物。

六、指揮、督導、協調國 軍、消防、警察、相 關政府機關、公共事 業、民防團隊、災害 防 救 團 體 及 災 害 防 救 志 願 組 織 執 行 救 災工作。

七、危險建築物、工作物 之 拆 除 及 災 害 現 場 障礙物之移除。

八、優先使用傳播媒體與 通訊設備,蒐集及傳 播 災 情 與 緊 急 應 變 相關資訊。

九、國外救災組織來臺協 助 救 災 之 申 請 、 接 待、責任災區分配及 協調聯繫。

十、災情之彙整、統計、

陳報及評估。

十一、其他必要之應變處 置。

違反前項第二款、第 三款規定致遭遇危難,並 由 各 級災害 應 變中 心進

之;生物病原災害中央 災害應變中心成立,由 衛 生 福 利 部 執 行 徵 購 措施,以衛生福利部名 義為之;又如某一地方 政府劃定警戒區域,則 以 該 地 方 政 府 名 義 為 之,其後續執行及對違 反規定者之裁罰,亦由 該 地 方 政 府 本 權 責 辦 理 , 爰 修 正 第 一 項 序 文。

三、為利區分修正條文第五 十 一 條 所 定 義 之 「 災 區」,爰修正第一項第 九款「災區」為「受災 地區」。

四、各級災害應變中心指揮 官 依 第 一 項 第 二 款 及 第 三 款 規 定 所 為 處 分 之性質屬一般處分,應 予公告,並刊登政府公 報、新聞紙等方式使公 眾知悉,且違反者分別 依 修 正 條 文 第 五 十 五 條 第 二 款 及 第 三 款 處 以罰鍰,爰將本法施行 細 則 第 十 二 第 二 項 規 定提升至本法規範,增 訂第二項。

五、現行第二項移列至第三 項,並酌作文字修正。

六、現行第三項移列至第四 項,內容未修正。

七、為利各級政府進行災害 應變處置,爰於第五項 定明各級政府依第一項 第四款、第五款、第七

(26)

行證以外之處分,應予公 告,並刊登政府公報、新 聞紙、利用電信網路傳送 或其 他足以使 公眾 得 知 之方式揭示;撤銷、廢止 或變更時,亦同。

違 反 第 一 項 第 二 款、第三款規定致遭遇危 難,並由各級災害應變中 心進行搜救而獲救者,各 級政 府得就搜 救所 生 費 用,以書面命獲救者或可 歸責之業者繳納;其費用 之計算、分擔、作業程序 及其 他應遵行 事項 之 辦 法,由內政部定之。

第 一 項 第 六 款 所 定 民防團隊、災害防救團體 及災 害防救志 願組 織 之 編組、訓練、協助救災及 其 他 應 遵 行 事 項 之 辦 法,由內政部定之。

各 級 政 府 依 第 一 項 第四款、第五款、第七款 及第 八款規定 所為 之 處 分,任何人不得規避、妨 礙或拒絕。

行搜救而獲救者,各級政 府得就搜救所生費用,以 書 面 命獲救 者 或可 歸責 之業者繳納;其費用之計 算、分擔、作業程序及其 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 內政部定之。

第 一 項 第 六 款 所 定 民防團隊、災害防救團體 及 災 害防救 志 願組 織之 編組、訓練、協助救災及 其 他 應 遵 行 事 項 之 辦 法,由內政部定之。

款規定所為之處分,任 何人均有配合之義務,

不得任意規避、妨礙或 拒絕。

第 三 十 一條 各級政府為 實施 第二十七 條第 一 項 及 前 條 第 一 項 所 定 事 項,對於救災所需必要物 資之製造、運輸、販賣、

保管 、倉儲業 者, 得 徵 用、徵購或命其保管。

為 執 行 依 前 項 規 定 作成之處分,得派遣攜有 證明 文件之人 員進 入 業 者營 業場所或 物資 所 在

第 三 十二條 各級政府為 實 施 第二十 七 條第 一項 及 前 條 第 一 項 所 定 事 項,對於救災所需必要物 資之製造、運輸、販賣、

保 管 、倉儲 業 者, 得徵 用、徵購或命其保管。

為 執 行 依 前 項 規 定 作成之處分,得派遣攜有 證 明 文件之 人 員進 入業 者 營 業場所 或 物資 所在

一、條次變更。

二、第一項及第二項未修 正。

三、任何人對於各級政府依 第二項所為之檢查,均 有配合之義務,不得任 意規避、妨礙或拒絕,

爰增訂第三項。

(27)

處所檢查。

對於前項檢查,任何 人不 得規避、 妨礙 或 拒 絕。

處所檢查。

第 三 十 二條 依第二 十三 條第一項第十款、第二十 七條 第一項第 一款 及 前 二條 規定所為 徵調 、徵 用、徵購或優先使用,應 給予適當之補償;其作業 程序、補償基準、給付方 式及 其他 相關 事項 之辦 法,由內政部定之。

第 四 十九條 依本法執行 徵調、徵用或徵購之補償 或計價;其基準、程序、

給 付 方式及 其 他應 遵行 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 之。

一、條次變更。

二、為求明確,爰定明本法 規定執行徵調、徵用、

徵 購 或 優 先 使 用 之 條 次。

第 三 十 三條 各級政府得 為依 本法執行 災害 防 救 事項人員、受徵調之相關 專門職業、技術人員及所 徵用 物資之操 作人 員 投 保相關保險。

一、本條新增。

二、為保障依本法執行災害 防救事項人員、受徵調 之相關專門職業、技術 人 員 及 所 徵 用 物 資 之 操作人員權益,爰增訂 各 級 政 府 得 為 上 開 人 員投保相關保險。

第 三 十 四條 人民因 第二 十三條第一項第十款、第 二十四條第二項、第二十 七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三 十條 第一項及 第三 十一 條第一項之處分、強制措 施或命令,致其財產遭受 損失時,得請求補償。但 因可 歸責於該 人民 之 事 由者,不在此限。

前項損失補償,應以 金錢為之,並以補償實際 所受之損失為限。

損 失 補 償 應 自 知 有 損失 時起,二 年內 請 求 之。但自損失發生後,經 過五年者,不得為之。

第 三 十三條 人民因第二 十四條第二項、第三十一 條 第 一項 及前條第 一項 之 處 分、強 制 措施 或命 令 , 致其財 產 遭受 損失 時,得請求補償。但因可 歸 責 於 該 人 民 之 事 由 者,不在此限。

前項損失補償,應以 金錢為之,並以補償實際 所受之損失為限。

損 失 補 償 應 自 知 有 損 失 時起, 二 年內 請求 之。但自損失發生後,經 過五年者,不得為之。

一、條次變更。

二、第一項配合條次修正,

並 配 合 修 正 條 文 第 三 十 二 條 定 明 本 法 規 定 執行徵調、徵用、徵購 或優先使用之條次,酌 作文字修正。

三、第二項及第三項未修 正。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特殊教育學生獎補助辦法修正總說明 特殊教育學生獎補助辦法以下簡稱本辦法於八十八年八月一日施 行,歷經五次修正,最近一次係於一百零七年七月十日修正施行。為達獎 學金獎勵成績優秀特教學生及補助金協助學生順利就學,減輕就學期間 經濟負擔,以及考量各障別學生在學習上有其不同困難度,獎學金、補助 金類別及金額宜朝衡平與適性發展,爰修正本辦法,其要點如下: 一、

新北市立新莊國民中學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規定 109.01.16 校務會議修正草案 一、新北市新莊國民中學(以下簡稱本校)為執行性別平等教育法(以下簡稱性平法)第 20 條第二項及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以下簡稱防治準則規定,並為預防 與處理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特訂定本規定。 二、本規定依性平法第 2 條用詞定義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