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意外事故是導致全球兒童死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意外事故是導致全球兒童死亡"

Copied!
69
0
0

Teks penuh

(1)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意外事故是導致全球兒童死亡、住院及失能的原因之一(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根據衛生福利部 2012 年死因統計年報顯示,台灣地區意外事故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23.8人,意外事故死亡是0歲至14歲兒童主要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最常見為運輸事故、跌 倒(落)、燒燙傷、意外溺死或淹沒;燒燙傷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0.5人,高於德國、英國、義 大利、澳洲、新加坡及南韓等國家(衛生福利部,2013a)。

燒燙傷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估計每年因火災死亡的人數高達

195,000 人,僅火災相關的死亡是兒童十五大主要死因,超過 95%與火有關重大的燒燙傷發

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此外,燒燙傷的死亡、外觀及 功能的殘疾可能會顯著的影響兒童及父母,包括生理、心理及經濟的問題(Ahmad, 2010;

Carlsson, Udén, Håkansson, & Karlsson, 2006;Mumtaz, Mashhadi, Sloane, Regan, & McCann, 2011;Wiechman & Patterson, 200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

兒童是燒燙傷的高危險群(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因為他們天生的好奇心與年 紀小,無法瞭解生活周遭事物的危險性,導致發生燒燙傷的情形,發生地點大多在「住家」,

燒燙傷原因以「燙傷」最為普遍(Ahmad, 2010;Alnababtah, Davies, Jackson, Ashford, & Filby, 2011;Carlsson et al., 2006;Čelko, Grivan, Dáňová, & Barss, 2009;Lin, Wang, Lai, & Lin, 2005;

Mumtaz et al., 2011;Verma, Srinviasan, & Vartak, 2007)。台灣地區2011年五歲以下兒童接受 急診燒燙傷治療為 6,139 人(衛生福利部,2013b),且有過燒燙傷經驗的兒童,當他們在回憶 兒時的燒燙傷事件時,會出現急性壓力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對於傷害與燒燙傷治療的回憶可能會持續到成年,除此

(2)

2

之外,傷害還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後遺症(Alnababtah et al., 2011;Zeitlin, 1997)。國外 研究曾指出,毀容以及殘疾的兒童,難以被社會大眾接受,無法獲得富有創造性的生活(Verma et al., 2007)。

國內有研究,曾針對南台灣高雄醫學大醫附設醫院0歲至12歲燒燙傷住院兒童,進行流 行病學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年齡1歲至 6歲為高危險群,地點以家中最多,時間集中在用 餐時間,冬天住院人數有上升的趨勢(Lin et al., 2005)。其次,有研究分析臺灣地區1992年至 2003年燒燙傷的死亡趨勢,以及1996年至2001年燒燙傷的門診、住院及重大傷病情況,研 究結果顯示,燒燙傷的死亡率、重大燒燙傷率及住院率逐年下降,而門診率則呈現上升趨(簡 戊鑑、白璐、邱文達、王先震、高森永,2005)。又鍾其祥、劉淳羽與簡戊鑑(2010)使用全民 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分析燒燙住院的醫療利用情況,研究結果顯示,2007年台灣地區整體 燒燙傷的住院率為每十萬人口31.04人,男性住院率高於女性,0-4歲的嬰幼兒住院率遠高於 其他年齡別。另國外有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小於5歲、介於20歲至24歲及大於65歲者皆屬 於高危險群;男性發生燒燙傷的機率是女性的 2 倍,原住民燒燙傷住院死亡率高於非原住民 (Duke, Wood, Semmens, Spilsbury, Edgar, Hendrie, & Rea, 2011)。

此外,過去國內、外研究都發現,社會人口特性(Ahmad, 2010;Alaghehbandan, Sikdar, Gladney, MacDonald, & Collins, 2012;Avşaroğulları, Sözüer, İkizceli, Kekeç, Yürümez, & Özkan, 2003;Carlsson et al., 2006;Čelko et al., 2009;Duke et al., 2011;Lin et al., 2005;Mumtaz et al., 2011;;Verma et al., 2007)、環境因素(Ahmad., 2006;Alnababtah et al., 2011;Carlsson et al., 2006;Čelko et al., 2009;Lin et al., 2005;Mumtaz et al., 2011;Verma et al., 2007)、季節因素(Alavi, Salehi, Tolouei, Paydary, Samidoust, Mobayen, 2012;Avşaroğulları et al., 2003;Čelko et al., 2009;Frans, Keli, & Maduro, 2008;Lin et al., 2005)皆與燒燙傷發生有關。

(3)

3

回顧國內文獻,過去以兒童為對象的研究,其著重探討探討兒童肥胖問題與防治(李碧 霞、周雨樺、賴香如,2009;李璧如,2006;祝年豐,2011;連心瑜、卓燕華、蔡佳玲,2013;

張慈桂、藍忠孚、李燕鳴、王本榮,2004)、兒童氣喘的照護(李秀梅等,2011;洪兆嘉、高碧 霞,2005;楊寶圜、陳月枝、江伯倫,2005;蔣立琦、溫子寧、田炯璽、黃璟隆,2012)、兒 童發展遲緩之早期療育(張介信、黃君代、邵文娟、向時賢,2011;張秀玉、傳秀媚、林巾凱、

劉芷瑩、吳淑王亭,2008;陳雅鈴、許玫玲,2009),然有關兒童燒燙傷研究則較為有限(林 釗正,2001;Lin et al., 2005),雖然台灣地區民眾整體燒燙傷的死亡率、重大燒燙傷率及住院 率逐年下降,但門診率則呈現上升趨勢(簡戊鑑等,2005),但燒燙傷兒童的社會人口特性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為何?兒童的整體燒燙傷的重大燒燙傷率、住院率及住院死 亡率是否亦是逐年下降,門急診率是否亦是呈現上升趨勢,又不同特性兒童的燒燙傷的急診 就診率、住院率、重大燒燙傷率及住院死亡率的變化趨勢為何?

(4)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目的旨在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探討台灣地區2000年、2005年及2010 年燒燙傷兒童的社會人口特性與趨勢,以及瞭解燒燙傷兒童住院的影響因素。

一、 研究目的

(一) 了解燒燙傷兒童的社會人口特性分佈(性別、年齡、低收入戶、投保地區、投保地區 都市化程度)。

(二) 探討台灣地區2000至2010年兒童燒燙傷的門急診就診率趨勢。

(三) 探討台灣地區2000至2010年兒童燒燙傷的急診就診率趨勢。

(四) 探討台灣地區2000至2010年兒童燒燙傷重大傷病率趨勢。

(五) 探討台灣地區2000至2010年兒童燒燙傷住院率趨勢。

(六) 探討台灣地區2000至2010年兒童燒燙傷住院死亡率趨勢。

(七) 探討台灣地區燒燙傷兒童住院的影響因素。

二、研究問題

(一) 了解燒燙傷兒童的社會人口特性分佈(性別、年齡、低收入戶、投保地區、投保地區 都市化程度)情形為何?

(二) 台灣地區2000至2010年兒童燒燙傷的門急診就診率趨勢為何?

(三) 台灣地區2000至2010年兒童燒燙傷的急診就診率趨勢為何?

(四) 台灣地區2000至2010年兒童燒燙傷重大傷病趨勢為何?

(五) 台灣地區2000至2010年兒童燒燙傷住院率率趨勢為何?

(六) 台灣地區2000至2010年兒童燒燙傷住院死亡率趨勢為何?

(七) 台灣地區燒燙傷兒童住院的影響因素為何?

(5)

5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結果可以彌補台灣兒童燒燙傷學術研究上之不足,喚起政府及專家學者對兒童燒

燙傷安全議題的重視,提供我國兒童燒燙傷的實證資料外,亦可提供衛生政策制定者,研擬 提升預防兒童燒燙傷意外措施。

(6)

6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介紹兒童的定義;第二節介紹燒燙傷的定義;第三節介紹燒燙傷 嚴重度的判斷;第四節介紹燒燙傷的後遺症;第五節介紹燒燙傷的危險因子

第一節 兒童的定義

回顧國內外以兒童為對象之研究可知,其年齡界定以0歲至17歲為最多(張齡芝,2006; 楊正偉,2008;Ben-Isaac, Schrager, Keefer, & Chen, 2010;Brousseau, Gorelick, Hoffmann, Flores,

& Nattinger, 2009;Hirshon, Weiss, Locasale, Levine, & Blaisdell, 2006;Kroner, Hoffmann, &

Brousseau, 2009;Owens et al., 2008; Suruda et al., 2005;Tang et al., 2010;Hsia, Macisaac, Palm,

& Baker, 2008),其次為0~18歲(李松澤,2011;Ludwick, Fu, Warden, & Lowe, 2009;Shah et al., 2008),而0歲至1歲、0歲至12歲、0歲至14歲、0歲至15歲及0歲至19歲亦有 研究者採用(李昭琴,2010;賴春輯,2005;Berry, Brousseau, Brotanek, Tomany-Korman, & Flores, 2008;Jee, Antonucci, Aida, Szilagyi, & Szilagyi, 2005;McCaig & Nawar, 2006; Nawar, Niska, &

Xu, 2007;Niska, Bhuiya, & Xu, 2010;Nourjah, 1999;Pitts, Niska, Xu, & Burt, 2008;

Skarbek-Borowska, Amanullah, Mello, & Linakis, 2006),臺灣兒科醫學會(2007)亦依行政院 衛生署之建議,將小兒科之就診年齡定義為未滿18歲。

因此,本研究將年齡未滿18歲者定義為兒童,做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第二節 燒燙傷的定義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對燒燙傷的定義為皮膚或其他器官組織受到熱傷害,或 由於輻射、放射線、電流以及摩擦或接觸化學品,所造成的傷害。另外,紫外線輻射和因吸 入 濃 煙 導 致 呼 吸 道 損 傷 , 也 被 認 為 是 燒 燙 傷 。 又 依 據 國 際 疾 病 分 類 臨 床 修 訂 第 九 版

(7)

(Internat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Revision Clinical Modification, ICD-9-CM)的 定義,燒燙傷包括編碼940(眼及其附屬器官對燒傷)、941(臉、頭及頸之燒傷)、942(軀幹燒傷)、 943(上肢燒傷,腕及手除外)、944(腕及手之燒傷)、945(下肢燒傷)、946(多處燒傷,明示位置 者)、947(內部器官之燒傷)、948(依照傷及體表面積分類之燒傷)及949(未明示之燒傷)(中華民 國醫院協會病歷委員會編譯,2000)。本研究採用國際疾病分類臨床修訂第九版的定義。

第三節 燒燙傷嚴重度的判斷

在臨床上,燒燙傷嚴重度的判斷大多依其受傷面積、深度、部位及年齡為依據,訂定 三個等級(王作仁,1999,中華民國燒傷學會,1994;胡勝川,2000;羅品善、游文瑜、

周稚傑,2005;Edlich, Larkham, O’Hanlan, Berry, Hiebert, Rodeheaver, Edgertion,1978;

Tobiasen, Hiebert, & Edlich, 1982)。燒燙總表面積(Total Burn Surface Area, TBSA)是評估燒 燙傷嚴重度最常使用的指標,通常採用九法則定律(Rule of Nine)或手掌面積來估算(中華 民國燒傷學會,1994;羅品善等,2005;Krishnamoorthy, Ramaiah,& Bhananker(2012)。

Ghanimé, Rizkalla, and Said(2013)對於兒童嚴重燒燙傷的建議為燒燙傷體表面積大於 10%。

燒燙傷深度是依據表皮層(epidermis)、真皮層(dermis)以及皮下組織(hypodermis)的損 傷程度來判斷,通常採用三度四分法做為的分類標準。第一度燒燙傷(first degree)僅傷及 表皮層,皮膚呈現紅斑與稍微腫脹,受傷48小時內出現疼病不適感,但未形成水泡,且 大部份的皮膚功能依然完好。第二度燒燙傷(second degree)可分為淺層與深層,淺二度- 表皮層與真皮表層(約三分之一以上)呈現紅腫與起水泡,有劇烈疼病感,傷口癒合通常需 要2-3週;深二度-表層和真皮深層(三分之二以上)皮膚呈現淺紅色或白中透紅,有白色大

7

(8)

8

水泡與疤痕,較不感覺疼痛,傷口癒合需超過三週。第三度(third degree)燒燙傷傷口深及 皮下組織,皮膚呈現白色或焦黑且無痛感,通常都需要進行切開術(excision)或植皮(graft) 治療(Freccero, Svensson, Kalhor, & Larsson, 2000;Haslik, Kamolz, Andel, Winter, Meissl, &

Frey, 2004;Kao & Gamer, 2000;Krishnamoorthy et al., 2012)。

由於影響燒燙傷嚴重度的因子不只燒傷總體表面積而已,因此Tobiasen等(1982)發展 出實用燒傷嚴重度指數(Practical Burn Severity Index, PBSI),同時考慮性別、年齡、吸入 性燒傷(Inhalation Burn, IB)、深度燒傷(Full Thickness, FT)及總體表面積(TBSA)對病患的影 響。將各分因子的分數加總後得到PBSI值,PBSI值可以評估病患預後,分數越高,存活 率越低。

美國燒燙傷學會(American Burn Association, ABA)對兒童燒傷嚴重度的分類,二度燒燙傷 小於體表面積 10%或三度燒燙傷小於體表面積 2%為「輕度」;二度燒燙傷介於體表面積

10~20%或三度燒燙傷介於體表面積2~10%為「中度」;二度燒燙傷大於體表面積20%或三度

燒燙傷大於體表面積10%為「重度」。此外,如果燒燙傷部位在臉、頸、手、腳、會陰部等二 度以上之燒燙傷,以及燒燙傷種類為吸入性燒燙傷、電燒燙傷、燒燙傷連帶外傷(骨折、頭部 外傷等)、燒燙傷含既存疾病(糖尿病、癲癇等),皆屬於重度燒傷(Edlich et al., 1978)。

我國中央健康保險署(2013)對全民健康保險重大燒燙傷的規定為燒燙傷面積達全身百分 之二十以上;或顏面燒燙傷合併五官功能障礙者。(一)體表面積之大於20%之燒傷(ICD-9-CM 碼2001年版代碼948.2~948.9)(二)顏面燒燙傷:1.眼及其附屬器官之燒傷(ICD-9-CM碼2001

年版代碼940);2.臉及頭之燒傷,深部組織壞死(深三度),伴有身體部位損害(ICD-9-CM

碼2001年版代碼941.5)。在研究上,燒燙傷嚴重度的判斷常用的指標有門(急)診率、住院率、

重大燒燙傷率及死亡率(簡戊鑑等,2005;羅品善等,2005;Alaghehbandan et al., 2012;Duke et al., 2011;Peck, 2011)。

(9)

9

第四節 燒燙傷的後遺症

燒燙傷對於父母和兒童都是嚴重的悲劇,傷口換藥的疼痛、住院治療的過程、情緒的調 整,對於未成熟的兒童都是一大挑戰,甚至是面對長期復健、毀容和死亡的風險(Mukerji, Chamania, Patidar, & Gupta, 2001)。

燒燙傷病患最常見的後遺症包括:疤塊的增生、關節攣縮與變形、毛孔受損無法排汗、

外觀改變(毀容)以及功能障礙等,除之此外,亦容易衍生出心理方面的疾病,其中,急性壓 力症候群(ASD)與創傷症候群(PTSD)的症狀是最常見的,通常發生於嚴重燒燙傷過後的一段 時期(Patterson, Everett, Bombardier, Quested, Lee, & Marvin, 1993)。對於傷害與燒燙傷治療的 回憶可能會持續到成年,除此之外,傷害還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心理後遺症(Mumtaz et al., 2011;Wiechman & Patterson, 2004;Zeitlin, 1997)。國外研究曾指出,毀容以及殘疾的兒童,

難以被社會大眾接受,無法獲得富有創造性的生活(Verma et al., 2007)。

國內採用迷你神精精神訪談(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y Interview, MINI)與結構式 問卷,評估南台灣地區嚴重燒燙傷病患PTSD盛行率與風險因素,結果顯示,PTSD盛行率為 26.8%,風險因素包括:女性、未婚及缺乏休閒安排(Lu, Lin, Chou, & Tung, 2007)。另一個國 外的研究,以伊朗西北部地區的新浪燒燙傷中心之住院病患為研究對象,調查燒燙傷病患的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生率,研究結果發現,兩星期 PTSD 篩檢呈陽性,且接受治療的燒燙傷 病患有20%,三個月增加至31.5%,達統計上顯著水準(Bazargani, Maghsoudi, Niri, Ranjbar, &

Abdollahi, 2011)。在澳洲,一項調查兒童燒傷盛行率、事件、合併症和創傷後反應的復原模 式之研究中發現,大部份的兒童在創傷後會很快復原(六個月),然而,有 35%的兒童被診斷 出至少有一種心理障礙,其中又以創傷症候群,產生合併症的比率最高,但仍有8%的兒童在 發生燒傷後六個月過程中,都沒有復原,這個結果可能對於兒童的醫療、心理康復,以及正 常發展軌跡,會有很嚴重的影響 (De Young, Kenardy, Cobham, & Kimble, 2012)。Wiechman and Patterson(2004)的研究,以其有無利用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es, ICD-9-CM碼296)、

(10)

10

精神官能症(Neurotic disorders, ICD-9-CM碼300)及人格違常(Personality disorder, ICD-9-CM

碼 301)門診來判斷燒燙傷對燒燙傷住院兒童的社會心理後果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燒燙傷住

院病患憂鬱(Depression)的盛行率介於 23-61%、廣泛性焦慮(Generalised anxiety)的盛行率介於 13-47%、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盛行率為30% (Wiechman & Patterson, 2004)。

第五節 燒燙傷的危險因子

回顧國內外相關的文獻,本研究把燒燙傷的危險因子概分為社會人口特性、環境因素及

季節因素等三類,分別說明如下:

一、 社會人口特性

性別:在國內,簡戊鑑等人(2005)研究發現,台灣地區1996年至2001年間發生重大燒 燙的總人數4,443位,男性佔3,060位、女性佔1,383位,男性重大燒燙發生率是女性的2.10 倍、死亡率是2.67倍。台灣2007年燒燙傷住院有7,126人,男性4,363人、女性2,763人,

男性是女性的1.56倍,而住院死亡總人數有138人,男性71人、女性67人,男性是女性的 1.06倍。但在死亡風險部份,男性則顯著低於女性(鍾其祥等,2010)。

在國外,Torabian and Saba (2009)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年齡組群中,男孩燒燙傷發生率 高於女孩,分別為每十萬分之40.1人、26.人3。Čelko et al. (2009)研究指出,燒燙傷的1,064 位兒童中男孩佔64% (684位),性別比為1.8:1。Avşaroğulları et al. (2003)以314位燒燙傷病 患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有201位(64%)、女性有113位(36%),在嚴重度部份,

中重度與輕度病患中,男性各佔77%、56%,在體表面積部份,有40位病患的體表面積大於

20%,其中男性佔80%。在加拿大的研究發現,兒童整體燒燙傷住院率為每十萬人年22.3,

男性和女性分別為每十萬人年27.7及16.6,顯示男性住院率顯著高於女性,另外,在燒燙傷 種類部份,無論是燙傷或火焰燒傷,男性的比率都高於女性(Alaghehbandan et al., 2012)。反之,

有些研究指出女性燒燙傷發生率是高於男性的(Kumar, Chirayil, & Chittoria, 2000)。

年齡:鍾其祥等(2010)的研究結果顯示,0歲至4歲嬰幼兒住院率高於其他年齡別。其次,

(11)

11

Lin et al. (2005)針對0歲至12歲燒燙傷住院兒童,進行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年齡1歲至 6 歲為高危險群。又在西澳大利亞的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小於5 歲、介於20-24歲及大於 65 歲,皆為發生燒燙傷的高風險群(Duke et al., 2011)。在捷克共和國以1,064位因燒燙傷住院兒 童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顯示,85%因燒燙傷住院兒童年齡小於5 歲,其中1 歲佔31%是最 高危險群(Čelko et al., 2009)。Alaghehbandan et al. (2012)的研究結果顯示,以0歲至1歲燒燙 傷發生率最高,其次為2-4歲。Koç and Sağlam(2012)以140位燒燙傷住院兒童為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年齡以2-4歲佔45.7%為最多。

種族:過去研究發現,非白人族群發生燒燙傷的風險較大(Ballard, Koepsell, Rivara, & Belle, 1992;Istre, McCoy, Carlin, & McClain, 2002;Istre, McCoy, Osborn, Barnard, & Bolton, 2001;

Quayle, Wick, Gnauck, Schootman, & Jaffe, 2000),以及有較高的年齡別死亡率(Shai &

Lupinacci, 2003)。有研究發現黑人發生燒燙傷的機率約為白人的2倍(Ballard et al., 1992;Istre et al., 2001)。一個針對特定年齡別的火災死亡率的研究發現,種族為非西班牙裔白人的兒童 死亡率最低(2.28/100,000),非西班牙裔黑人的死亡率最高(8.61/100,000),高出約3倍(Shai &

Lupinaccia, 2003)。其次,有研究指出燒燙傷相關的年齡標準化住院率和死亡率,原住民高於 非原住民,此外,雖然兩組群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都有下降的趨勢,但原住民的下降率明顯較 陡(Duke et al., 2011)。又在美國有關燒燙傷急診就診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燒燙傷急診就診 率,黑人高於白人(每千分之3.4人、2.1人),但在住院部份,黑人低於白人(OR=0.4, 95%

CI=0.2-0.8) (Fagenholz, Sheridan, Harris, Pelletier, & Camargo, 2007)。最後,Alaghehbandan et al.

(2012)的研究也發現原住民較多地區居民燒燙傷住院率是非原住民地區的2.5倍,且其因火傷

住院的天數也較長。

收入:貧困是許多類型損傷的危險因素,過去研究顯示,低收入家庭或高貧困比率的區

域,燒燙傷的風險較高(Brown, Greenhalgh, & Warden, 1997;Delgado et al., 2002;Istre et al., 2002;Quayle et al., 2000;Roberts, 1997;Shai & Lupinacci, 2003)。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火災

(12)

12

損傷研究發現,低社會經濟者,兒童火災相關損傷死亡率為高社會經濟地位者的16倍(Roberts, 1997)。Istre et al. (2001)研究報告指出,低收入者房屋火災的相關損傷率最高,是高收入者的 8 倍,因為低收入鄰近地區,存有許多危險行為,如:酒精與藥物濫用、缺乏煙霧探測器,

使得這些社區暴露在住宅火災的風險中。Shia and Lupinacci(2003)指出,相較於高收入者,低 家庭收入者家中,至少一位15歲以下兒童死於火災之勝算比(OR)為3.183。

二、環境因素

居住地區都市化程度:社經地位與意外事故風險有相關,特別是燒燙傷住院主要發生在 鄉村地區,Torabian and Saba (2009)研究結果顯示,伊朗哈馬丹(Hamadan)2004年至2007年 整體兒童燒燙傷住院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年33.4,鄉村地區為每十萬人年47.8。Koç and Sağlam

(2012)的研究中也發現,燒燙傷住院的個案中,居住地以鄉村(45%)最多,依序為城鎮(33.6%)、

城市(21.4%),且燒燙傷深度與居住地區都市化程度相關性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大部份三度 燒傷的個案來自於鄉村地區。此外,在伊朗有關燒燙傷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居住地區都 市化程度與燒燙傷死亡率有顯著相關,病患居住地為鄉村地區者,其死亡率高於都市地區者,

分別為11%及7.3%(p=0.004)(Alavi et al., 2012)。

發生地點:國內外研究結果顯示,燒燙傷發生地點大多在「住家」,特別是廚房,類型以

「燙傷」最為多。(Ahmad, 2006;Alnababtah et al., 2011;Carlsson et al., 2006;Čelko et al, 2009; D’Souza, Nelson, Mckenzie, 2009;Hutchings, Barnes, Maddocks, Lyons,& James-Ellison, 2010;

Koç, & Sağlam, 2012;Kumar, Chirayil, & Chittoria, 2000;Lin et al., 2005;Mumtaz et al., 2011;

Torabian & Saba, 2009;Verma et al., 2007)。Čelko et al. (2009)研究結果顯示,燒燙傷地點79%

發生在住家(70%廚房、14%客廳或小孩房間、11%浴室、5%其他地方)、18%外面、2%幼稚 園或學校以及2%其他或未知。另以美國1990-2006年年齡小於20歲的2,054,563位燒燙傷病 患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發現,燒燙傷發生地點住家佔91.7%、學校和公共設施佔7.5%(D’Souza et

(13)

13

al., 2009)。又Carlsson et al. (2006)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兒童燒燙傷相關的損傷約96%發生地 點在住家環境,類型以燙傷居多佔80%,其中,熱的液體佔71%、熱食佔29%。

三、季節因素

國內以南台灣地區住院燒燙傷兒童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發現,燒燙傷的發生季節,以秋 (9-11月)、冬(12-2月)兩季的比率較高,分別佔33.1%、38.2%(Lin et al., 2005)。Alavi et al. (2012) 的研究結果顯示,燒燙傷住院的發生季節,亦以秋冬兩季的比率較高。Čelko et al. (2009)的研 究結果顯示,燒燙傷最常發生在夏季(7~8 月)和冬季(11~12 月),住家和室外的燒燙傷整體比 率為4.3:1,但比率會隨著季節不同而改變,如:夏季期間,住家和室外的燒燙傷比率為3:

1、冬季期間則為10:1。又Avşaroğulları et al. (2003)有關燒燙傷急診就診的研究結果顯示,

燒燙傷普遍發生在秋季(30%),燒燙傷病患住院人數,以8、9月最高(12%、12%),6月最低 (3%)。Frans et al. (2008)有關燒燙傷住院的研究結果顯示,冬季佔28%、春季佔27.7%、秋季 佔23.8%及夏季佔20.5%,可知春冬兩季的燒燙傷住院事件較高。Alnababtah et al. (2011)有關 燒燙傷住院的研究結果發現,住院季節在秋季佔26.4%、春季佔25.3%、夏季佔24.6%及冬季

佔 23.7%,顯示秋季燒燙傷住院人數比率較高。但仍有研究指出,燒燙傷發生率不會隨著季

著不同而有所變化(Yang et al., 2002)。此外,關於燒燙傷的相關實證研究,詳如表 1。

(14)

14

(15)

表 1.燒燙傷的相關實證研究之文獻整理

作者(年代) 研究目的 研究期間/地點/材料 結果 Mumtaz, Mashhadi,

Sloane, Regan, &

McCann (2011)

定義重大燒傷需住院治療兒 童的區域發生率,病因以及人 口統計的影響因素。除此之 外,還有到院前第一時間提供 急救的水平、手術需求與死亡 率。

1995年1月至2000年12 月西愛爾蘭(West of Ireland)地區,1個月~16歲 燒燙傷住院兒童,共計101 位。

1. 男孩有55位、女孩有46位,性別比為1.1:1。

2. 燒傷類型中,最常見的是「燙傷」佔72%(n=73),

其中又以「熱水」佔最多數。

3. 廚房是最普遍發生燒傷的地點,佔46.5%(n=47)。 4. 超過半數的病患(52%),到院前第一時間未接受

緊急處理26%的病患,需接受植皮治療

Verma, Srinivasan, &

Vartak (2007)

研究小兒燒燙傷的流行病 學 ,確認人口分佈和流行病 學因素,以評估死亡率與發展 燒燙傷預防策略。

2000年至2005年,印度 B.J. Wadia醫院的燒傷與整 型手術單位的病患

,1個月~14歲兒童,共500 位,利用病歷資料來分析。

1. 男孩有290位、女孩有210位,性別比為1.38:

1。

2. 燒傷類型以「燙傷」最多,有409位.。

3. TBSA<10%最多,有232位。

4. 整體死亡率為10.4%,其中以居地在MCGM五 公里以外的病患死亡率最高。

5. 第一時間的急救措施,並沒有影響最後的死亡 率。

15

(16)

16

表 1.燒燙傷的相關實證研究之文獻整理(續)

作者(年代) 研究目的 研究期間/地點/材料 結果 Lin, Wang, Lai, & Lin

(2005)

以高醫燒傷住院病患為例,確定 燒傷發生率、受傷機制、宿主。

1996年7月至2002年8 月,高雄醫學大學醫院燒 傷住院的病患,0-12歲兒 童,共157位,利用病歷 資料來分析。

1. 燒傷類型以「燙傷」最多,佔75.2%。

2. 發生地點以「家中」最多,佔93%。

3. 年齡以「1-6」最多,佔57.3%.

4. 時間以「用餐時間」最多,特別是 am11~pm1(19.7%)、pm5~8(35%) 5. 燒傷部位以「軀幹」最多

6. 季節以「冬天」最多,佔38.2%

Duke, Wood, Semmems, Spilsbury, Edgar,

Hendrie, & Rea (2011)

使用全州健康行政資料

(state-wid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ata)評估西澳燒傷發生率、時間 趨勢、因燒傷相關因素,導致住 院的外部原因及死亡率

1983年1月1日至2008 年12月31日,26年間,

西澳大利亞燒燙傷住院的 病患,共23,450位

1. 年齡別為<5歲、20-24歲、>65歲者,屬於 燒燙傷的高風險群。

2. 男性發生燒傷的機會是女性的2倍。

3. 原住民(Aboriginal) 燒傷住院死亡率高於非 原住民。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敘述本研究之研究計設與資料處理及研究法方,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 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為資料來源及處理;第四節為研究變項及其操作型定義;第 五節為統計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架構為探討台灣地區燒燙傷兒童是否住院之相關性,依據文獻討探結果,並考量國家 衛生研究院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之資料檔內可運用資料的限制後,以邏輯斯迴歸檢測自 變項,包,包含:社會人口特性(性別、年齡、低收入戶)、環境因素(都市化程度、投保地區)、

季節因素、就醫方式,對依變項(是否住院)的相關性。研究架構如圖1所示:

社會人口特性 年齡 性別 低收入戶

自 變 項

依變項

燒燙傷住院 是 否 環境因素

都市化程度 投保地區

季節因素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就醫方式

急診 非急診

圖1 研究架構

17

(18)

1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使用2000年100萬人承保抽樣歸人檔,2000年之承保資料檔(ID)及門診處方 及治療明細檔(CD)找出2000年時0-18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之一,有244,539人;其次,

再使用2005年100萬人承保抽樣歸人檔,2005之承保資料檔(ID)及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 檔(CD)找出2005年時0-18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之二,有226,447人;最後,再使用2010 年100萬人承保抽樣歸人檔,2010年之承保資料檔(ID)及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CD)

找出2010年時0-18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之三,有195,535人。簡言之,本研究之的研究對 象包括為2000年、2005年及2010年時0-18歲兒童,詳如表2。

表2.研究對象

年代 2000 2005 2010

研究對象 燒燙傷人數 研究對象 燒燙傷人數 研究對象 燒燙傷人數

N 244,539 1,711 226,447 1,673 195,535 1,369

0 6,074 32 3,994 43 3,067 10

1-3 11,244 236 9,088 200 7,962 185

4-6 19,691 145 10,672 104 12,645 117

7-12 39,038 182 38,235 173 31,224 150

13-18 41,226 174 40,279 177 38,413 188

合計 117,273 769 108,268 757 93,311 656

0 6,487 56 4,415 47 3,379 28

1-3 12,335 286 10,205 307 8,738 213

4-6 21,340 186 18,177 195 13,927 141

7-12 42,894 213 41,653 206 34,266 160

13-18 44,210 201 43,729 161 41,914 171

合計 127,266 942 118,179 916 102,224 713

(19)

19

第三節 資料來源及處理

本研究資料來自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行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之承保抽樣歸人檔,為確

保分析的每個年度都有0歲至18歲的研究對象,本研究同時利用2000年100萬人承保抽樣 歸人檔,2000年之承保資料檔(Registry for beneficiaries, ID)、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

(Ambulatory care expenditures by visits, CD)、門診處方醫令明細檔(Details of ambulatory care orders, OO)、住院醫療費用清單明細檔(Inpatient expenditures by admissions, DD)、重大傷病 證明明細檔(Registry for catastrophic illness patients, HV);2005年100萬人承保抽樣歸人檔,

2005年之承保資料檔(Registry for beneficiaries, ID)、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Ambulatory care expenditures by visits, CD)、門診處方醫令明細檔(Details of ambulatory care orders, OO)、住 院醫療費用清單明細檔(Inpatient expenditures by admissions, DD)、重大傷病證明明細檔 (Registry for catastrophic illness patients, HV);2010年100萬人承保抽樣歸人檔,2010年之承 保資料檔(Registry for beneficiaries, ID)、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Ambulatory care expenditures by visits, CD)、門診處方醫令明細檔(Details of ambulatory care orders, OO)、住院醫療費用 清單明細檔(Inpatient expenditures by admissions, DD)、重大傷病證明明細檔(Registry for catastrophic illness patients, HV)等資料,並以相隔五年為一區間,分析2000-2010年兒童燒燙 傷的特性與趨勢,各檔案使用之欄位名稱及串檔說明,如圖2所示。

(20)

FEE_YM, APPL_TYPE, HOSP_ID, APPL_DATE, CASE_TYPE, SEQ_NO

門診處方醫令明細檔(OO)

1.費用年月 5.案件分類 2.申報類別 6.流水號

3.醫事機構代號 7.藥品(項目)代號 4.申報日期

ID

ID_BIRTHDAY

ID

ID_BIRTHDAY

ID

ID_BIRTHDAY ID

ID_BIRTHDAY

承保資料檔(ID)

1.個人身分證號 2.出生日期 3.性別

4.單位保險類別/單 位屬性

5.單位區域代碼/郵 遞區號

6.退保日期

住院醫療費用清單 明細檔(DD)

1.身分證統一編號 2.出生年月日 3.性別

4.入院年月日 5.出院年月日 6.主診斷代碼 7.轉歸代碼

門診處方及治療 明細檔(CD)

1.身分證統一編號 2.出生日期 3.性別 4.就醫日期 5.案件分類

6.國際疾病分類號一

重大傷病證明 明細檔(HV)

1.身分證號 2.出生日期 3.性別

4.重大傷病類別代碼 5.申請日期

2 本研究使用之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串檔說明圖

20

(21)

21

第四節 研究變項及其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研究變項包括:年齡、性別、燒燙傷急診、燒燙傷總體表面積、燒燙傷發生季節、

燒燙傷住院、燒燙傷重大傷病、燒燙傷住院院內死亡、低收入戶、投保地區都市化程度、投 保地區別、兒童總人口數、兒童燒燙傷急診(住院、重大傷病及住院院內死亡)粗發生率及標 準化發生率的操作型定義與屬性如表3:

表3.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與屬性

變項名稱 變項尺度 操作型定義

年齡 類別

使用承保檔(ID),以各年1月1日減研究對象的出生日期 (ID_BIRTHDAY),得取年齡,並分為0歲以下、1-3歲、4-6歲、

7-12歲及13-18歲等五類

性別 類別

使用承保檔(ID)中的性別(ID_SEX)欄位,判斷研究對象的性別,

將性別分為男性(M)及女性(F)

燒燙傷急診 類別

使用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CD)中的案件分類(CASE_TYPE)

欄位代碼為「02」(急診),且國際疾病分類號一(ACODE_ICD9_1)

欄位代碼為940(眼及其附屬器官之燒傷)、941(臉、頭及頸之 燒傷)、942(軀幹燒傷)、943(上肢燒傷,腕及手除外)、944

(腕及手之燒傷)、945(下肢燒傷)、946(多處燒傷)、947

(內部器官之燒傷)、948(依照體表面積分類之燒傷)、949(未 明示之燒傷),判斷研究對象是否有利用燒燙傷急診,分為有及 沒有利用燒燙傷急診

燒燙傷發生 季節

類別

使用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CD)中的就醫日期

(FUNC_DATE),將燒燙傷發生季節分為春季(3-5月)、夏季(6-8 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22)

22

表3.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與屬性(續)

變項名稱 變項尺度 操作型定義

燒燙傷住院 類別

使用住院醫療費用清單明細檔(DD)中的主診斷代碼

(ICD9CM_CODE)前3碼代碼為940(眼及其附屬器官之燒傷)、

941(臉、頭及頸之燒傷)、942(軀幹燒傷)、943(上肢燒傷,

腕及手除外)、944(腕及手之燒傷)、945(下肢燒傷)、946

(多處燒傷)、947(內部器官之燒傷)、948(依照體表面積分 類之燒傷)、949(未明示之燒傷),判斷研究對象是否有利用 燒燙傷住院,分為有及沒有利用燒燙傷住院

燒燙傷住院

院內死亡 類別

使用住院醫療費用清單明細檔(DD)中的主診斷代碼

(ICD9CM_CODE)前3碼代碼為940(眼及其附屬器官之燒傷)、

941(臉、頭及頸之燒傷)、942(軀幹燒傷)、943(上肢燒傷,

腕及手除外)、944(腕及手之燒傷)、945(下肢燒傷)、946

(多處燒傷)、947(內部器官之燒傷)、948(依照體表面積分 類之燒傷)、949(未明示之燒傷)且其轉歸代碼(TRAN_CODE)

為4(死亡),判斷研究對象是否因燒燙傷住院院內死亡,分為有及

沒有燒燙傷住院院內死亡

低收入戶 類別

使用承保檔(ID)中的單位保險類別(UNIT_INS_TYPE,2009 年前)或單位屬性(UNIT_INS_TYPE,2010年後)欄位,保險類目 51、52,為低收入戶,判斷研究對象是否為低收入戶,分為是及 不是低收入戶

(23)

23

表3.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與屬性(續)

變項名稱 變項名稱 變項名稱

投保地區

都市化程度 類別

使用健保資料庫承保檔(ID)中的單位區域代碼(AREA_NO_I)

欄位或郵遞區號(REG_ZIP_CODE),得到研究對象投保所在地的 縣巿名稱,再將居住地區依行政院主計處(1993)都巿化程度的 定義,區分為都巿、衛星巿鎮及鄉村等3類

投保地區

類別

使用承保檔(ID)中的單位區域代碼(AREA_NO_I)欄位或郵 遞區號(REG_ZIP_CODE),得到研究對象投保所在地的縣巿名 稱,再將區分為北、中、南、東部

兒童總

人口數 連續

使用承保檔(ID),以各年1月1日減出生日期(ID_BIRTHDAY), 得取年齡資料,刪除18歲以上者,只保留18歲以下者,得到各 年兒童總人口數

兒童燒燙傷 (急診、住 院、重大傷 病及住院院 內死亡)粗

發生率

連續

兒童燒燙傷 (急診、住院、重大傷病及院內死亡)總人數÷兒童總 人口數

兒童燒燙傷 (急診、住 院、重大傷 病及住院院 內死亡)標 準化發生率

連續

利用直接標準化(direct standardization)方式,以2000年人口數 作為標準人口,調整年齡別和性別等以進行各類發生率之標準化

(24)

第五節 統計分析方法

本研究利用SAS 9.3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及統計分析,首先,以描述性統計探討 台灣地區2000年、2005年及2010年燒燙傷兒童的社會人口特性,包括燒燙傷兒童的性別、

年齡、家庭收入、投保地區區域、投保地區都市化程度及發生季節;其次,利用邏輯斯迴歸 探討燒燙傷兒童是否住院之相關性;最後,以Cytel Studio 8套裝軟體進行年代線性趨勢之檢 定(Test for linear trend),以及使用Microsft office Excel2007進行年代趨勢之繪圖。本研究將呈 現描述性分析(包含樣本特性、粗發生率及直接標準化發生率),以及2000年、2005年及2010 年燒燙傷之門急診、住院、急診、重大傷病、住院死亡的年趨勢檢定(Test for linear trend)之推 論統計。其詳細分析方法之說明呈述如下:

(一) 描述性分析

依性別、年齡別別、是否為低收入戶、投保地區都市化程度及區域別分層分析兒童因燒 燙傷急診就診、住院、重大傷病及住院院內死亡的發生率(incidence),又標準化可將不同年代 人口組合於同一基礎上,以剔除其人口在分佈上之差異並客觀性進行比較,例如該疾病盛行 率與年齡有關,為去除年齡分佈對盛行率之影響,故以某一年人口結構作為標準人口進行發 生率直接標準化或間接標準化。本研究利用直接標準化(direct standardization)方式,以2000 年兒童總人口數作為標準人口,調整性別與年齡進行各年全體、住院及急診發生率之標準化。

粗發生率計算公式如下:

1.門急診兒童燒燙傷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燒燙傷兒童總個數

× 100,000人 該年兒童總人口數

24

(25)

2.各年度各年齡別兒童燒燙傷門急診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各年齡別燒燙傷兒童總個數

× 100,000人 該年各年齡別兒童總人口數

3.各年度兒童燒燙傷性別門急診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男(女)性兒童燒燙傷總個數

× 100,000人 該年男(女)性兒童總人口數

4.各年度全體兒童燒燙傷住院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燒燙傷兒童住院總個數

× 100,000人 該年兒童總人口數

5.各年度各年齡別兒童燒燙傷住院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各年齡別燒燙傷兒童住院總個數

× 100,000人 該年各年齡別兒童總人口數

6.各年度男女兒童燒燙傷住院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男(女)性燒燙傷兒童住院總個數

× 100,000人 該年男(女)性兒童總人口數

25

(26)

7.各年度全體兒童燒燙傷急診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燒燙傷兒童急診總個數

× 100,000人 該年兒童總人口數

8.各年度各年齡別兒童燒燙傷急診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各年齡別燒燙傷兒童急診總個數

× 100,000人 該年各年齡別兒童總人口數

9.各年度男女兒童燒燙傷急診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男(女)性燒燙傷兒童急診總個數

× 100,000人 該年男(女)性兒童總人口數

10.各年度全體兒童燒燙傷重大傷病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燒燙傷兒童重大傷病總個數

× 100,000 該年兒童總人口數

11.各年度各年齡別兒童燒燙傷重大傷病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各年齡別燒燙傷兒童重大傷病總個數

× 100,000 該年各年齡別兒童總人口數

12.各年度男女兒童燒燙傷重大傷病之粗發生率 各年度男(女)性燒燙傷兒童重大傷病總個數

× 100,000

26

(27)

該年男(女)性兒童總人口數

標準化發生率公式如下:

1.全體燒燙傷門急診之標準化發生率:

Σ(各年度男性燒燙傷門急診之各年齡別粗發生率 ×2000年標準兒童人口數

+ 各年度女性燒燙傷門急診之各年齡別粗發生率 ×2000年標準兒童人口數)

× 100,000 2000年兒童標準人口總人口數

2.性別燒燙傷門急診之標準化發生率:

Σ(各年度男(女)性兒童因燒燙傷門急診之各年齡別 粗發生率×2000年標準人口數)

× 100,000 2000年男(女)性兒童標準人口總人口數

3.全體燒燙傷住院之標準化發生率:

Σ(各年度男性燒燙傷住院之各年齡別粗發生率 ×2000年標準兒童人口數

+ 各年度女性燒燙傷住院之各年齡別粗發生率 ×2000年標準兒童人口數)

× 100,000 2000年兒童標準人口總人口數

4.性別燒燙傷住院之標準化發生率:

Σ(各年度男(女)性兒童因燒燙傷住院之各年齡別 粗發生率×2000年標準人口數)

× 100,000

27

(28)

2000年男(女)性兒童標準人口總人口數

5.全體燒燙傷急診之標準化發生率:

Σ(各年度男性燒燙傷急診之各年齡別粗發生率 ×2000年標準兒童人口數

+ 各年度女性燒燙傷急診之各年齡別粗發生率 ×2000年標準兒童人口數)

× 100,000 2000年兒童標準人口總人口數

6.性別燒燙傷急診之標準化發生率:

Σ(各年度男(女)性兒童因燒燙傷急診之各年齡別 粗發生率×2000年標準人口數)

× 100,000 2000年男(女)性兒童標準人口總人口數

7.全體燒燙傷重大傷病之標準化發生率:

Σ(各年度男性燒燙傷重大傷病之各年齡別粗發生率 ×2000年標準兒童人口數

+ 各年度女性燒燙傷重大傷病之各年齡別粗發生率 ×2000年標準兒童人口數)

× 100,000 2000年兒童標準人口總人口數

8.性別燒燙傷重大傷病診之標準化發生率:

Σ(各年度男(女)性兒童因燒燙傷重大傷病之各年齡別 粗發生率×2000年標準人口數)

× 100,000 2000年男(女)性兒童標準人口總人口數

28

(29)

29

(二) 趨勢分析

本研究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兒童燒燙傷急診 就診、住院、重大傷病及死亡的發生率(incidence)之性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男女性之年齡標 準化等趨勢分析,本研究以迴歸係數值(β係數)判斷此期間兒童燒燙傷門急診就診、住院、

急診就診、重大傷病及死亡的標準化發生率趨勢,如果迴歸係數為負則表示其發生率趨勢是 呈現下降的變化,而迴歸係數為正則表是趨勢為上升的變化,並以p值分析趨勢是否達統計 上的顯著水準,本研究以p值小於0.05具統計顯著性。

(30)

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節之研究結果將分成七節進行陳述。第一節主要描述研究對象基本特性;接續第二至

六節則依兒童燒燙傷門急診、急診、重大傷病、住院及住院死亡分別分析,第一部分為描述 粗發生率,其次,將以2000年為標準人口進行直接標準化,描述性別年齡標準化和男女性之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以卜瓦松回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2000年、2005年及2010年之年 代發生率之趨勢檢定,以瞭解兒童燒燙傷門急診、急診、重大傷病、住院、住院死亡發生率 之趨勢差異,第七節為燒燙傷兒童住院相關因素的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特性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各年0-18歲兒童,觀察其燒燙 傷情形,描述內容包含性別、年齡別、低收入戶、投保地區區域、投保地區都市化程度、發 生季節(詳見表4)。

2000年的0-18歲兒童總人數從244,539人下降至2010年的195,535人,燒燙傷個案數亦 從2000年的1,711人下降至2010年的1,369人;在性別方面,2000年和2005年燒燙傷兒童 比率以男性居多,2010年則為各半;在年齡方面,各年燒燙傷兒童皆以1-3歲居多,比率約 為2.21-2.63%,此外,燒燙傷兒童平均年齡從 6.90歲(SD=5.44)增加至 7.50歲(SD=5.59);在 低收入戶方面,各年燒燙傷兒童皆以低收入戶身份居多,比率約為 1-1.18%;在投保地區都 市化程度方面,各年燒燙傷兒童皆以居住在鄉村者居多,比率約為 0.76-0.89%;在投保地區 方面,各年燒燙傷兒童皆以東部區域居多,比率約為 1.13-1.28%;在季節方面,各年燒燙傷 事件發生比例以夏季居多,分別約佔29-35%,其中2000年與2005年冬季燒燙傷兒童,住院 的比率較高,2010年則為秋季(詳見表5)。

(31)

31

表4. 2000年、2005年及2010年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

年代 2000 2005 2010

(32)

總人數 燒燙傷人數 總人數 燒燙傷人數 總人數 燒燙傷人數 N(%) 244,539 1,711(0.70%) 226,447 1,673(0.74%) 195,535 1,369(0.70%) 性別

女 117,273 769(0.66%) 108,268 757(0.70%) 93,311 656(0.70%) 男 127,266 942(0.74%) 118,179 916(0.78%) 102,224 713(0.70%) 年齡

0 12,561 88(0.70%) 8,409 90(1. 07%) 6,446 44(0.68%) 1-3 23,579 522(2.21%) 19,293 507(2.63%) 16,700 398(2.38%)

4-6 41,031 331(0.81%) 34,849 359(1.03%) 26,572 258(0.97%) 7-12 81,932 395(0.48%) 79,888 379(0.47%) 65,490 310(0.47%) 13-18 85,436 375(0.44%) 84,008 338(0.40%) 80,327 359(0.45%) 平均值

(標準差)

8.25 (5.19)

6.90 (5.44)

8.66 (5.00)

6.64 (5.24)

9.06 (5.06)

7.50 (5.59)

低收入戶      

是 1,172 12(1.02%) 3,716 37(1.00%) 4,850 57(1.18%)

否 243,367 1,699(0.70%) 222,731 1,636(0.73%) 190,685 1,312(0.69%)

都市化程度      

都市 105,046 670(0.64%) 93,372 598(0.64%) 78,787 496(0.63%) 衛星市鎮 71,617 472(0.66%) 68,072 452(0.66%) 58,508 387(0.66%) 鄉村 67,876 513(0.76%) 65,003 581(0.89%) 58,240 446(0.77%)

投保地區      

北 116,536 754(0.65%) 106,607 710(0.67%) 94,137 574(0.61%) 中 59,846 423(0.71%) 56,799 473(0.83%) 42,212 317(0.75%) 南 62,204 402(0.65%) 57,611 387(0.670%) 54,830 384(0.70%)

東 5,945 76(1.28%) 5,422 61(1.13%) 4,356 54(1.24%)

其他 8 0(0.00%) 8 0(0.00%) 0 0(0.00%)

表5. 燒燙傷季節分佈

燒燙傷兒童 燒燙傷住院兒童

32

(33)

33

2000 2005 2010 2000 2005 2010

N 1,711 1,673 1,369 93 67 46

季節

春 408(24%) 431(26%) 301(22%) 22(5.39%) 21(4.87%) 10(3.32%) 夏 495(29%) 514(31%) 483(35%) 20(4.04%) 8(1.56%) 15(3.11%) 秋 437(25%) 423(25%) 334(25%) 20(4.58%) 18(4.26%) 14(4.19%) 冬 371(22%) 305(18%) 251(18%) 31(8.36%) 20(6.56%) 7(2.79%)

註:住院兒童比例為:各年該季節燒燙傷住院兒童人數/各年該季節燒燙傷總人數

第二節 兒童燒燙傷門急診之發生率及年代趨勢 一、 粗發生率

從表6得知,台灣地區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各年兒童燒燙傷門急診之粗發 生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699.68人、738.80人及700.13人,雖然在2005年有上升,但於 2010年又趨近於2000年的發生率(見圖3)。

依性別分層,結果顯示女性兒童燒燙傷者於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各年燒燙 傷門急診之粗發生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655.73人、699.19人及703.03人,整體而言,有 逐年上升趨勢 ; 男性兒童之粗發生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740.18人、775.10人及697.49 人,整體呈現先上升後下降趨勢。

進一步依年齡分層,不論男性或女性,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各年門急診之發 生率皆以1-3歲為最高,其次為4-6歲。女性和男性各年齡別之整體變化,結果顯示,

女性兒童燒燙傷之發生率,除了0 歲以下、4-6歲為先上升後下降的變化(2005年為高 點),其餘年齡層皆逐年略微增加(見圖4);男性兒童燒燙傷之發生率,6歲以下(0歲以下、

1-3歲、4-6歲)有先上升後下降的變化(2005年為高點),7-12歲男性呈現逐年下降,13-18 歲男性兒里之發生率則有先下降後上升的變化(見圖5)。

二、 標準化發生率及年代趨勢檢定

(34)

34

從表7得知,本研究以2000年0-18歲兒童為標準人口,進行台灣地區2005年及 2010年間,兒童燒燙傷門急診發生率之直接標準化,結果顯示2000年、2005年及2010 年各年間之兒童燒燙傷性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以2005年每十萬人口779.63人為最高,

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分別進行三年趨勢變化之檢定,結果顯示,三年間兒童 門急診標準化發生率雖有上升趨勢,但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β=0.001,P=0.685)(見圖6)。

依各年齡層分別進行性別年齡標準化,結果顯示,2000年、2005年及2010年間,

皆以1-3歲發生率為最高,分別為每十萬人口2213.83人、2623.20人及2383.22人。卜 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檢定結果顯示,2000年、2005年及2010年間,1-3歲、4-6

歲及13-18歲者,性別年齡標準化之發生率有上升趨勢,其中4-6歲者達統計上的顯著

水準(β=0.018,P=0.028),其餘年齡層之性別年齡標準化之發生率為下降趨勢,但未達 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見圖7) 。

進一步依性別分別進行年齡標準化,在女性兒童燒燙傷方面,結果顯示2000年、2005 年及2010年間,2005年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從2000年每十萬人口699.68人增加至每十萬 人口779.63 人,雖於2010年下降至每十萬人口737.59人,若進一步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三年趨勢變化之檢定,結果顯示女性年齡標準化之發生率有緩慢上升的趨 勢,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β=0.007,P=0.776) ;男性兒童燒燙傷患者2000年年齡標 準化之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740.18人,至2005年增加為十萬人口820.31人,而後至2010 年其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則下降至每十萬人口747.36人,故進一步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趨勢變化之檢定,結果顯示期間有下降趨勢,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β

=-0.005,P=0.286)

(35)

表6. 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兒童燒燙傷門急診粗發生率(每十萬人口)

200020052010

年代 總人數 就診人數 發生率 總人數 就診人數 發生率 總人數 就診人數 發生率 N 244,539 1,711 699.68 226,447 1,673 738.80 195,535 1,369 700.13 女

0 6,074 32 526.84 3,994 43 1076.61 3,067 10 326.05

1-3 11,244 236 2098.90 9,088 200 2200.70 7,962 185 2323.54

4-6 19,691 145 736.38 10,672 104 974.51 12,645 117 925.27

7-12 39,038 182 466.21 38,235 173 452.47 31,224 150 480.40

13-18 41,226 174 422.06 40,279 177 439.43 38,413 188 489.42

合計 117,273 769 655.73 108,268 757 699.19 93,311 656 703.03

0 6,487 56 863.26 4,415 47 1064.55 3,379 28 828.65

1-3 12,335 286 2318.61 10,205 307 3008.33 8,738 213 2437.63 4-6 21,340 186 871.60 18,177 195 1072.78 13,927 141 1012.42

7-12 42,894 213 496.57 41,653 206 494.56 34,266 160 466.94

13-18 44,210 201 454.65 43,729 161 368.18 41,914 171 407.98

合計 127,266 942 740.18 118,179 916 775.10 102,224 713 697.49

表7. 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兒童燒燙傷門急診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口)及趨勢檢定

/年齡

0 1-3 4-6 7-12 13-18 0-18 0-18 0-18 2000 700.58 2213.83 806.71 482.11 438.93 699.68 655.73 740.18 2005 1070.39 2623.20 1025.62 474.50 402.56 779.63 735.49 820.31 2010 585.61 2383.22 970.60 473.35 447.28 737.59 726.99 747.36

β -0.003 0.009 0.018 -0.002 0.002 0.001 0.007 -0.005 ρ 0.877 0.185 0.028* 0.803 0.824 0.685 0.178 0.286

註:*p<0.05**p<0.01***p<0.001

35

(36)

36

a係指年齡與性別標準化;b係指年齡標準

(37)

圖3 兒童燒燙傷患者門急診粗發生率之趨勢圖

圖4 女性-各年齡層兒童燒燙傷患者門急診粗發生率之趨勢圖

圖5 男性-各年齡層兒童燒燙傷患者門急診粗發生率之趨勢圖

37

(38)

圖6 兒童燒燙傷患者門急診標準化發生率之趨勢圖

圖7 各年齡層兒童燒燙傷患者門急診標準化發生率之趨勢圖

38

(39)

39

第三節 兒童燒燙傷急診之發生率及年代趨勢 一、粗發生率

從表8得知,台灣地區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各年間兒童燒燙傷急診之粗發生 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222.87人、228.75人及220.93人,隨時間呈現微幅先上升後下降的 變化(見圖8)。

依性別分層,結果顯示,女性兒童燒燙傷於2000年、2005年及2010年間,燒燙傷 急診之粗發生率從2000年每十萬人口199.53人,上升至2005年的213.36人及2010年 的217.55人;而男性兒童之粗發生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244.37人、242.85人及224.02 人,整體呈現逐年下降的變化。

進一步依年齡分層,不論男性或女性,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各年間的急診之 發生率皆以1-3歲為最高,其次為0歲以下。女性和男性各年齡別之整體變化,結果顯 示,女性兒童燒燙傷之急診粗發生率,6歲以下(0歲以下、1-3歲、4-6歲)為先上升後下 降的變化(2005年為高點),7歲以上(7-12歲、13-18歲)為先下降後上升的變化(見圖9);

男性兒童燒燙傷之急診粗發生率,6歲以下(0歲以下、1-3歲、4-6歲)之急診粗發生率整 為先上升後下降(2005年為高點),7-12歲以上(13-18歲)之急診粗發生率為先下降後上升 的變化(見圖10)。

二、標準化發生率及年代趨勢檢定

從表9得知,本研究以2000年0-18歲兒童為標準人口,進行台灣地區2005年及2010 年間,兒童燒燙傷急診發生率之直接標準化,結果顯示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各年 間之燒兒童燙傷性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以2005年每十萬人口262.96人為最高,而後 2010年則下降為每十萬人口239.55人,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三年趨勢變

(40)

40

化之檢定,結果顯示三年間兒童急診標準化發生率有下降趨勢,但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β=-0.001,P=0.922)(見圖11)。

依各年齡層進行性別年齡標準化,結果顯示,2000年、2005年及2010年間,皆以 1-3歲發生率皆為最高,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趨勢變化之檢定,結果顯 示,2000年、2005年及2010年間,4-6歲以下(0歲以下、1-3歲)以及13-18歲者,性別 年齡標準化之發生率有上升趨勢,其中13-18歲者有達統計上顯著水準(β

=0.033,P=0.04),7-12歲者,性別年齡標準化之發生率則為下升趨勢,但未達統計上顯 著水準 (見圖12) 。

進一步依性別分別進行年齡標準化,在女性方面,結果顯示2000年、2005年及2010 年間,發生率從2000年每十萬人口199.53人上升至2005、2010年的每十萬人口262.67 人及235.52 人,若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趨勢變化檢定,結果顯示,女性 之發生率有緩慢上升的趨勢,但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β=0.009,P=0.359);在男性方面,

2000年為每十萬人口244.37人至2005年上升為每十萬人口263.23,而後2010年下降為 每十萬人口243.26人,若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趨勢變化之檢定,結果顯 示,男性之發生率有下降趨勢,但未達統計顯著水準(β=-0.008,P=0.335) 。

(41)

41

表8 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兒童燒燙傷之急診粗發生率(每十萬人口)

2000 2005 2010

年代 總人數 急診人數 發生率 總人數 急診人數 發生率 總人數 急診人數 發生率 N 244,539 545 222.87 226,447 518 228.75 195,535 432 220.93 女

0 6,074 13 214.03 3,994 24 600.90 3,067 10 326.05

1-3 11,244 89 791.53 9,088 76 836.27 7,962 65 816.38

4-6 19,691 45 228.53 10,672 53 496.63 12,645 42 332.15

7-12 39,038 55 140.89 38,235 47 122.92 31,224 39 124.90

13-18 41,226 32 77.62 40,279 31 76.96 38,413 47 122.35 合計 117,273 234 199.53 108,268 231 213.36 93,311 203 217.55 男

0 6,487 23 354.56 4,415 24 543.60 3,379 12 355.13

(42)

1-3 12,335 112 907.99 10,205 113 1107.30 8,738 77 881.21

4-6 21,340 67 313.96 18,177 65 357.59 13,927 43 308.75

7-12 42,894 67 156.20 41,653 48 115.24 34,266 49 143.00

13-18 44,210 42 95.00 43,729 37 84.61 41,914 48 114.52 合計 127,266 311 244.37 118,179 287 242.85 102,224 229 224.02

表9. 2000、2005、2010年兒童燒燙傷急診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口)及趨勢檢定

/年齡

0 1-3 4-6 7-12 13-18 0-18 0-18 0-18 2000 286.60 852.45 272.96 148.90 86.61 222.87 199.53 244.37 2005 571.31 978.05 424.32 118.90 80.92 262.96 262.67 263.23 2010 341.07 850.29 319.98 136.67 118.30 239.55 235.52 243.26 β 0.028 0.001 0.017 -0.012 0.033 -0.001 0.009 -0.008 ρ 0.244 0.897 0.219 0.394 0.040* 0.922 0.359 0.335

註:*p<0.05**p<0.01***p<0.001

a係指年齡與性別標準化;b係指年齡標準化

42

(43)

圖8 兒童燒燙傷患者急診粗發生率之趨勢圖

圖9 女性-各年齡層兒童燒燙傷患者急診粗發生率之趨勢圖

43

(44)

圖10 男性-各年齡層兒童燒燙傷患者急診粗發生率之趨勢圖

圖11 兒童燒燙傷患者急診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之趨勢圖

圖12 各年齡層兒童燒燙傷患者急診標準化發生率之趨勢圖

44

(45)

第四節 兒童燒燙傷重大傷病之發生率

從表10得知,台灣地區2000、2005年各年間兒童燒燙傷重大傷病之粗發生率分別為每 十萬人口4.09人、1.77人,2010年則無人發生重大傷病。性別方面,結果顯示2000年、2005 年女性兒童燒燙傷重大傷病之粗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4.26人及2.77人;男性兒童則為每十萬 人口3.93人及0.85人。進一步依年齡分層,2000年重大傷病之發生率以4-6歲,為每十萬人 口12.19人;2005年重大傷病之發生率則以1-3歲為最高,為每十萬人口15.55人,7歲以下 (7-12歲、13-18歲)則無人發生重大傷病。由於重大傷病人數稀少,再加上只有2000年及2005 年二個年度的數據,故將不進一步做標準化及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趨勢檢定。

表10. 2000年、2005年及2010年燒燙傷病患之重大傷病粗發生率(每十萬人口) 2000 2005

年代 總人數 重大傷病人數 發生率 總人數 重大傷病人數 發生率

N 244,539 10 4.09 226,447 4 1.77

性別

女 117,273 5 4.26 108,268 3 2.77

男 127,266 5 3.93 118,179 1 0.85

年齡

0 12,561 1 7.96 8,409 1 11.89

1-3 23,579 2 8.48 19,293 3 15.55

4-6 41,031 5 12.19 34,849 1 2.87

7-12 81,932 1 1.22 79,888 0 0.00

13-18 85,436 1 1.17 84,008 0 0.00

45

(46)

46

第五節 兒童燒燙傷住院之發生率及年代趨勢 一、粗發生率

從表11得知,台灣地區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各年間兒童燒燙傷住院之粗發 生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38.03人、29.59人及23.53人,隨時間呈現下降變化(見圖13)。

依性別分層,結果顯示,女性兒童燒燙傷於2000年、2005年及2010年間,燒燙傷 住院之粗發生率從2000年每十萬人口38,37人,下降至2005年的28.63人及2010年的 20.36人;而男性兒童之粗發生率從2000年每十萬人口37.72人,下降至2005年的30.46 人及2010年的26.41人。

進一步依年齡分層,不論男性或女性,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各年間的住院之 發生率皆以1-3歲為最高。女性和男性各年齡別之變化,結果顯示女性兒童燒燙傷之住 院粗發生率,除了7-12 歲為先下降後上升的變化,其餘年齡層則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變 化(2005年為高點) (見圖14);男性兒童燒燙傷之住院粗發生率,6歲以下(0歲以下、1-3 歲、4-6歲)呈現逐年下降變化,其中又以0歲以下者下降幅度最大,7-12歲男性為先下 降後上升,13-18歲男性則逐年上升 (見圖15)。

二、標準化發生率及年代趨勢檢定

從表12得知,本研究以2000年0-18歲兒童為標準人口,進行台灣地區2005年及 2010年間,兒童燒燙傷住院發生率之直接標準化,結果顯示,2000年、2005年及2010 年各年間之兒童燒燙傷性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以2000年性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 人口38.03人為最高,而後2005年、2010年分別為每十萬人口34.07人、26.04人,有 緩慢下降的趨勢,故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趨勢變化之檢定,結果顯示,

(47)

47

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兒童住院標準化發生率有下降趨勢,並達統計上顯著水準(β

=-0.048,P=0.006)(見圖16)。

依各年齡層進行性別年齡之調整,結果顯示,2000年、2005年及2010年間,皆以 1-3歲發生率皆為最高,其次為0歲以下。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趨勢變 化之檢定,結果顯示,2000年、2005年及2010年期間,7歲以下(0歲以下、1-3歲、4-6 歲、7-12歲)之發生率有下升趨勢,其中1-3歲有達統計上顯著水準(β

=-0.068,P=0.021),13-18歲之發生率有上升趨勢,但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見圖17) 。 進一步依性別分別進行年齡標準化,在女性方面,結果顯示,2000年、2005年及 2010年間,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從2000年每十萬人口38.37人下降至2010年每十萬人口 23.41 人,以卜瓦松迴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趨勢變化檢定,結果顯示女性之年齡標 準化發生率有緩慢下降的趨勢,亦達統計上顯著水準(β= -0.062,P=0.017);男性兒童燒 燙,從2000年每十萬人口37.72人,至2010年下降為每十萬人口28.46人,以卜瓦松迴 歸(Poisson regression)進行趨勢變化之檢定,結果顯示有下降趨勢,但未達統計顯著水準 (β=-0.036,P=0.128) 。

第六節 兒童燒燙傷住院死亡之發生率及年代趨勢

台灣地區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各年間兒童燒燙傷住院死亡人數為零,故發生率為 零,不需進行趨勢檢定。

(48)

表11. 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兒童燒燙傷之住院粗發生率(每十萬人口)

2000 2005 2010

年代 總人數 住院人數 發生率 總人數 住院人數 發生率 總人數 住院人數 發生率

N 244,539 93 38.03 226,447 67 29.59 195,535 46 23.53

0 6,074 3 49.39 3,994 4 100.15 3,067 3 97.82

1-3 11,244 23 204.55 9,088 11 121.04 7,962 5 62.80

4-6 19,691 7 35.55 10,672 7 65.59 12,645 4 31.63

7-12 39,038 7 17.93 38,235 4 10.46 31,224 4 12.81

13-18 41,226 5 12.13 40,279 5 12.41 38,413 3 7.81

合計 117,273 45 38.37 108,268 31 28.63 93,311 19 20.36

0 6,487 7 107.91 4,415 1 22.65 3,379 0 0.00

1-3 12,335 17 137.82 10,205 14 137.19 8,738 9 103.00

4-6 21,340 14 65.60 18,177 11 60.52 13,927 7 50.26

7-12 42,894 7 16.32 41,653 5 12.00 34,266 6 17.51

13-18 44,210 3 6.79 43,729 5 11.43 41,914 5 11.93

合計 127,266 48 37.72 118,179 36 30.46 102,224 27 26.41

表12. 2000年、2005年及2010年兒童燒燙傷之住院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口)及趨勢檢定

/年齡

0 1-3 4-6 7-12 13-18 0-18 0-18 0-18 2000 79.61 169.64 51.18 17.09 9.36 38.03 38.37 37.72 2005 60.13 129.49 62.95 11.27 11.91 34.07 35.65 32.62 2010 47.30 83.83 41.32 15.27 9.94 26.04 23.41 28.46

β -0.055 -0.068 -0.019 0.015 0.006 -0.048 -0.062 -0.036 ρ 0.383 0.021* 0.603 0.726 0.898 0.006** 0.017* 0.128

48

(49)

註:*p<0.05**p<0.01***p<0.001

a係指年齡與性別標準化;b係指年齡標準化

圖13 兒童燒燙傷患者住院粗發生率之趨勢圖

圖14女性-各年齡層兒童燒燙傷患者住院粗發生率之趨勢圖

49

(50)

圖15 男性-各年齡層兒童燒燙傷患者住院粗發生率之趨勢圖

圖16 兒童燒燙傷患者住院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之趨勢圖

50

(51)

圖17 各年齡層兒童燒燙傷患者住院標準化發生率之趨勢圖

51

Gambar

表 1.燒燙傷的相關實證研究之文獻整理
表 1.燒燙傷的相關實證研究之文獻整理(續)
圖 1  研究架構
表 2.研究對象
+7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