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臺灣永光化學工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臺灣永光化學工業"

Copied!
1
0
0

Teks penuh

(1)

團體組績優事蹟介紹

  「更用心的化學,更美好的生 活」是永光化學的品牌承諾,從製 造傳統紡織染料起家,為了實現企 業承諾,創立近 50 年來,永光始 終追求進步創新,更從 1998 年開 始積極挑戰高科技,投入數位噴墨 染料研發與製造行列,企圖為產業 創造出更環保、更節能之染料。同 時永光也率先導入環境會計制度,

讓綠色化學 12 原則具體成為企業 管理績效指標。

  「我們想要破除化學就是污染的刻板印 象」永光化學二廠副廠長林志峰一語點出永光 從創立以來,即相當注重環保議題的初衷。

在美國科學家 Paul Anastas 與 John Warner 提 出綠色化學 12 項原則之前,永光就已經通過 ISO14001 環境管理系統驗證,是全臺灣第一 家通過此認證的化學工廠。

  注重環保的企業文化驅使下,永光一直在 思考:如何藉由「減廢」與「減費」來減輕化 學品對地球造成的環境負擔。於是這家創立近 50 年的半百企業仍不斷努力求新求變,除了 持續突破技術,為提供客戶更具環保價值的綠 色染料,同時還回過頭審視自身造成的環保議 題,並力求解決。

  堅守企業承諾,「永光也認為綠色化學要 從源頭做起,不是只有末端產品設計追求環保 而已」。為此,1998 年,永光即領先臺灣業界,

成為第一家導入環境會計制度的企業,希望從 詳實的環境成本記錄與分析,規劃出更環保的 製造與管理流程。

  其中,永光生產染料過程都會產生大量廢 水,為符合法規,過去作法是在廢水中投入化 學藥劑,再將水中物質混凝成污泥沉墊於水 底,清水排出,污泥則製成磚塊或掩埋,這始 終是環保一大隱憂。

  因為導入環保會計制度,永光很快就發覺 到這個問題,「也不想再用化學來解決化學問 題」,後來永光創新環保製程,利用臭氧分解 水中物質,再利用微生物吃掉大部份物質,

此方法發揮了具體效益,以 2019 年與 2015 年相比,永光處理廢水的藥劑使用量降低了 58%,污泥量降低了 60%,足見此方法不僅 降低永光的生產成本,也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此次永光化學榮獲綠色化學應用及創 新獎,是對公司及員工的肯定與鼓勵,讓我們 能更致力於對環境有益之材料研發、製程管 理,」林志峰說道,從生產源頭出發,永光積 極落實「減廢」與「減費」概念,證明了綠色 化學不僅是推行環保的一大利器,更能為企業 創造新商業利基。

  研發生產各式染料供應給染整廠是永光的經 營命脈,近 30 年來,隨著臺灣環保法令愈趨嚴 格,及製造成本高漲等影響,臺灣染整廠早已紛 紛出走到中國大陸及其他地方。法令與市場變化 促使永光開始思考:「能不能從改變染料特性著 手,讓客戶的染程更節能與省水」,永光色料研 發處副處長陳小山指出。

  為減少環境污染,也為協助客戶解決問題,

永光在 1998 年開始投入數位紡織噴墨染料研發,

經過一連串試驗,將傳統紡織色料經過合成與純 化過程,終於產出近乎於電子級規格的高純度無 鹽產品,永光再將色料與綠色添加劑配製成特定 規格的噴墨墨水,讓染整廠可運用噴墨方式將墨 水直接噴印在不同材質上,如同家中印表機,想 印就印什麼。

  如此一來,自然可達成多項好處,包括:不 需製網版、縮短染程、可少量多樣化生產,並可 快速反應市場需求、快速交貨、降低庫存等。看

因應環保法令趨嚴  朝向數位噴墨發展 打破「化學就是污染」形象 

同步落實減廢與減費目標

率先全臺 引進綠色會計概念

準未來發展契機,永光在 20 年前就率先投入 數位轉型工程,沒想到 2020 年正好全球不幸 遭受新型冠狀病毒侵襲,更增加了數位生產利 基。

  除了持續研發環保綠色產品,永光也持續 為客戶開發綠色化學解決方案,譬如 2019 年 提出節能且減少排放的反應性染料套組,不僅 幫助客戶縮短至少 40%染程,更節水 70%、

節電 67%、節省蒸氣 80%,同時大幅降低染 整廠二氧化碳排放量,從根本來落實環保精 神。

臺灣永光化學工業

股份有限公司

綠色安全替代類 化學物質管理類

文 / 王曉晴

屆綠色化學應用及創新獎 25 24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國立宜蘭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豆蔻年華」團隊 豆渣雙循環再利用產出高值化大豆精華面膜 從餐桌到化妝桌 豆渣的重生之路 愛美與環保 絕非勢不兩立 愛美是人的天性,為了服務愛美的人們,臺灣每年生產 5 億片以上的面膜,總產值超過臺幣 50 億以上。不過,人變 美了,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卻變醜了。使用後的面膜,成

一、我國高等教育所處之環境及挑戰 教學現場 的翻轉 產業創新 的需求 國際化的 挑戰 公共化 的訴求 在地連結 的期待 大學同質 化的隱憂 學生學習動機與教 師教學效能待強化 大學區域創新及地 方連結動能待啟動 大學辦學成效及社 大學優勢發展及國 際競爭特色待形塑 產業關鍵人才及產 學合作能量待提升 大學自我定位及 多元特色待突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