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運用藝術治療在學齡期白血病病童住院適應的影響歷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運用藝術治療在學齡期白血病病童住院適應的影響歷程"

Copied!
19
0
0

Teks penuh

(1)

運用藝術治療在學齡期白血病病童住院適應的影響歷程 Utilizing art therapy in school-age children, who have been diagnosed Leukemia, are concerned about negative influences

during the treatment in the hospital

黃傳永

1

、楊雅鈞

2

摘要

兒童罹患癌症後,須接受長期的住院治療。對兒童而言是具有壓力和備受 威脅的經驗感受。而藝術治療非口語方式的介入,能帶給癌症病童安全溫暖的 接納空間,透過繪畫的創作與對話,發覺內在的自我感受,來協助因應住院治 療的衝擊。本文運用藝術治療之理念與技巧,一方面運用繪畫進行病童之內在 感受之評估,一方面亦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協助病童能夠促進自我覺察和表 達出深層的情緒感受,以因應接受治療期間之內在衝擊。在 2016 年 3 月 17 日 到 2016 年 8 月 2 日, 共 完 成 九 次 的 藝 術 治 療 活 動。 經 由 藝 術 創 作 歷 程, 個 案 呈現出有:憤怒的情緒、不願意住院治療、害怕打針、擔心掉髮、失去控制感、

害怕死亡與想要上學等議題。透過與藝術媒材的互動和圖像的象徵意涵,經由 口語的引導疏通內在的情感,並在創作中找尋到正向的行為與因應的措施。研 究結果呈現出藝術治療能轉化醫病的關係、傳遞癌症病童的內在感知、深化情 感的流動與引領內在力量的整合,以促使病童更有勇氣面對治療期間生理及心 理不適。

關鍵詞:藝術治療、學齡期、白血病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助理教授 2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研究生

受文日期:20161017 修改日期:20180112 刊載日期:20180309 通訊作者:楊雅鈞 [email protected]

(2)

壹、創作理念

一、動機與目的

(一)動機

兒 童 癌 症 為 台 灣 1-14 歲 死 亡 主 因 中, 位 居 第 二(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2015); 中 華 民 國 兒 童 癌 症 基 金 會 統計每年約 500 位兒童罹患癌症(中 華 民 國 兒 童 癌 症 基 金 會,2015)。

可知,每年仍有不少兒童面臨罹患癌 症 的 衝 擊。 癌 症 的 診 斷 與 治 療 構 成 兒 童 的 壓 力 與 威 脅, 對 兒 童 而 言 是 情 緒 崩 壞 的 經 驗 (Li et al.,2011)。 因醫療的進步,兒童癌症的治癒率比 過去提高,使得癌症病童診斷至死亡 的時間有顯著的延長。治療會依據癌 症類別給予化學治療、手術或是放射 線治療,對兒童的生活造成無形的壓 力外,也因長期的住院治療,讓兒童 面臨身體和情緒上,有著不舒適的經 驗。病童和家屬也會在疾病確診後,

產生對治癒的不確定性、情緒的不穩 定和焦慮等,都是會造成生活的困擾

(趙、葉、趙、洪、陳,2003;許芳

菁,2005;Sposito et al.,2015)。

醫 療 人 員 需 瞭 解 兒 童 是 如 何 適 應 癌 症,和研擬相關的心理措施,來緩解 癌 症 治 療 的 負 荷 (Li et al.,2011)。 而 藝 術 治 療 能 創 造 非 口 語 的 溝 通 和 表 達 強 烈 的 情 緒 感 受( 楊,2009; Rollins, 2005)。 在 接 觸 媒 材 的 過 程中,能讓癌症兒童也能享有片刻的 純真與快樂。藉由藝術創作的表達來 跟癌症兒童溝通是適合的介入策略。

尤其,住院讓兒童來到陌生的醫療環 境,忍受醫療方案的治療,其不舒服 的副作用和死亡的威脅 (Hildenbrand

et al.,2014),都會讓兒童身心被受煎

熬。

(二)目的

兒 童 藝 術 治 療 包 含 有 繪 畫、 遊 戲、音樂等方式,透過非語言表達的 特 性 來 與 兒 童 工 作。 而 本 文 為 求 一 致 性, 故 採 以 繪 畫 為 主 要 的 創 作 型 式。讓治療師透過繪畫的圖像來與個 案 溝 通 (Nainis et al.,2006;Waller, 2006), 協 助 表 達 出 對 住 院 經 驗 的 感 受,協助情感的宣洩與釋放不安的情

(3)

緒外,更可透過藝術創作的歷程配合 口語表達,來整合其內在經歷(楊,

2009;Rollins, 2005)。 促 使 個 案 能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找到因應癌 症治療的方式。

一、學齡期白血病病童的住院壓力 兒 童 罹 患 癌 症 會 改 變 其 生 理 特 質、自我概念、感覺及生活型態。從 疑似疾病、確認診斷、接受治療、預 後等階段,都是需要長期面對且是難 以 避 免 的 壓 力 事 件( 林,2010)。

根據皮亞傑認知理論學齡期兒童處於 具體運思期,對死亡因不甚理解而處 於似懂非懂,加上文化環境的影響,

對死亡會心生恐懼,而影響醫療過程 的心理調適。若無法以過去經驗來表 達所面臨的恐懼時,容易引起焦慮而 難以適應住院。此外,也會經驗到陌 生的醫療環境、與家人朋友的分離焦 慮、害怕疼痛、經歷疾病或是治療本 身 所 帶 來 的 負 向 影 響 等 議 題( 林、

湯、練、李,2014;林,2010;謝、

陳,2000)。

在癌症確診後,兒童會有生理、

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的壓力:在生理 層面有因化學治療的身體不適、骨髓 和脊髓穿刺引發的疼痛;心理層面有 憂鬱及減低自尊;社會層面有活動受 到限制、無法和同學相處。加上治療 是多種多次的醫療程序,易讓病童拒 絕或極度恐懼,而以哭泣、口頭拒絕 和要求延遲程序等,來呈現心理的困 擾( 趙 等,2003; 蔡,2001;Li et al.,2011)。 顯 示, 學 齡 期 兒 童 的 住 院 壓 力 源, 有 :1. 分 離 焦 慮 : 與 熟 悉 的 照 顧 者 分 離 後, 會 感 到 不 安 與 害 怕 ; 2. 喪 失 控 制 感 : 住 院 治 療 及 檢 查 常使兒童無法自己做決定而喪失主導 權;3. 身 體 傷 害 及 疼 痛 : 有 身 體 上 的 失能、復原的不確定性及死亡恐懼;

4. 死 亡 的 焦 慮: 是 易 將 生 病 與 死 亡 聯想在一起(陳、張、周、蔡、連,

2015;謝、陳,2000)。

趙國玉等人(2003)研究發現住

院病童因應醫療程序的策略行為,可 分情感導向的因應策略,像是:情緒 的 抒 發、 逃 避、 承 擔 不 適 和 調 整 認 知。另一個是問題導向的因應策略,

貳、學理基礎

(4)

即個體面對焦慮與壓力時,直接面對 問題所衍生解決的方法與行為,如:

瞭解資訊行為、自我控制行為、自我 改變行為、尋求社會支持。為有效減 緩 病 童 住 院 壓 力, 其 方 法 有 引 導 說 話、繪畫、遊戲、音樂等方式。可採 用開放式問句『你現在覺得如何?』

讓病童能表達出內在的害怕與不安,

來協助緩解其焦慮(潘,2012)。也 可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促進病童的 正常發展和給予心理支持。也可運用 投射性溝通技巧,如:治療性遊戲、

圖畫投射和第三人稱說故事等,引發 病童表達內心衝突的情感,協助將其 經驗做統整(王、高,2000)。讓病 童獲得表達的空間,擁有適當的選擇 權,鼓勵家屬共同參與照顧,是有效 促使癌童因應罹癌後的住院壓力。

二、藝術治療在兒童癌症的應用

藝術治療從 1970 年代開始擴展,

成為健康和醫學上被認同的輔助性治 療,現已被運用在各醫療單位 (Pratt, 2004)。 對 兒 童 而 言, 罹 癌 的 衝 擊 與 後續的癌症治療,都是有壓力和受威 脅 的 經 驗。 故 瞭 解 兒 童 如 何 適 應 癌

症, 是 因 應 治 療 的 重 要 步 驟。 可 透 過 藝 術 的 形 式 來 跟 兒 童 溝 通 是 較 適 合 的 策 略, 也 較 不 具 威 脅 性( 杜,

2016;Rollins,2005)。 它 是 兒 童 表達自我的重要窗口,能協助治療師 透過藝術創作過程與兒童建立治療性 關係,瞭解兒童經歷慢性疾病的痛苦 和挫敗,疾病對他們的影響和自我的 價 值 感 (Pratt, 2004)。 在 美 國 藝 術 治 療 協 會(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簡稱 AATA)對藝術治

療的定義是:「透過藝術的形式,運 用在心裡治療的工具或媒介;允許人 們透過口語、非語言的表達及藝術創 作的經驗,去探索問題與潛能,來協 助人們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間更趨為 一致」(陳,2012;彭,2008)。

目前藝術治療已發展出兩種不同 的 治 療 取 向, 在「 藝 術 心 理 治 療 」 (Art Psychotherapy) 是 以 心 理 分 析 為主,將藝術作品視為非語言的溝通 媒 介, 藉 以 聯 想 和 說 明 其 情 緒 和 感 受。另一取向「藝術即治療」(Art as Therapy) 是 以 藝 術 本 質 為 主, 讓 個 體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獲得身心

(5)

緩和空間,減低情緒上和情感上的衝 突與困擾,促使個體協調以達到淨化 情緒與提升覺知力的效果(莫等人,

2008)。 將 藝 術 治 療 運 用 在 兒 童 醫 療,是期望藉由色彩線條、創作的圖 像、描繪的筆觸,讓兒童去表達經歷 的醫療經驗和其心理感受。為個人的 意識與受困的心靈,提供了相遇、理 解、 轉 化 與 表 達 出 內 在 感 受 的 機 會

( 杜,2016; 郭、 尹,2016)。 讓 兒童根據創造的圖像去說故事,形成 治療師和兒童溝通的催化劑,幫助兒 童藉由藝術的表現,來發展個人的隱 喻象徵,或經由治療師來幫助兒童表 達出內在的情感衝擊或是感受(杜,

2016;Rollins, 2005)。

可知,藝術治療相較於口語晤談 的 個 案 與 治 療 者 外, 它 涵 蓋 個 案 的

「 藝 術 創 作 歷 程 與 作 品 」。 透 過 藝 術 創 作 過 程, 讓 原 本 壓 抑 或 淺 意 識

(unconscious)圖像化地呈現出來。

才有機會提供個案有新的看見與見解

(陳、何,2008;陳,2012)。如同,

吳艾霓(2012)將藝術治療運用在癌 症兒童提升其心理功能,結果顯示:

藝術治療可提升個案自主性、自我覺 察能力、維護罹癌兒童心理強度。林 妙怜(2015)以現象學研究法,藉由 繪畫方式探討骨癌青少年治療過程之 希望經驗,研究顯示:具有意義的目 標動力、發展疾病因應策略、關懷鼓 勵激發力量、信仰與正向的動能。郭 惠貞和尹順君(2016)運用表達性藝 術治療照護一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青 少年。鼓勵個案藉由作品表達且深入 引導其自身的探索及洞察,發現生命 經驗不同的面向,調整絕望及負向情 緒,改變看待自己的觀點,漸進轉化 生命新的意義,進而認同自我,增加 自我價值感。

Rollins(2005) 研 究 發 現, 兒 童 無論在種族或是文化背景,面對罹癌 的經驗是相似的。運用繪畫能促進與 兒 童 的 溝 通, 直 接 視 覺 表 達 或 透 過 口 語 去 闡 述 其 經 驗 是 可 行 的 方 式。

Councill(1999) 運用藝術治療模式和

罹癌兒童工作的經驗中,提出繪畫對 癌症病童的重要訊息為:1. 自由的繪 畫,尤其是兒童對他們選擇主題有反 應或是藝術品有其意義;2. 繪畫是媒

(6)

介去瞭解兒童對未來的期待、關係上 的威脅或是對安全的感受;3. 爆發性 繪畫可理解兒童如何面對焦慮;4. 畫 從 樹 上 摘 下 一 顆 蘋 果 的 人(PPAT) 可理解個案的因應能力與理解智慧。

由國內外相關文獻得知,藝術治療能 緩解兒童面對癌症的衝擊,維護罹癌 後的心理健康。在醫療過程中,若能 讓兒童藉由藝術創作的歷程,表達出 對罹癌的感受或詮釋出內在的壓力。

提供正向的因應行為,來增加自我的 價值與控制感,能讓兒童更有信心的 去面對嚴峻漫長的抗癌歷程。

三、畫中話:藝術衡鑑的概論

藝術治療為表現性藝術活動與心 理治療相結合的臨床心理療法,透過 繪畫、塑造等藝術媒材,在經由視覺 心 象, 把 存 於 內 心 未 表 達 的 思 想 與 情感,向外呈現出來。故具有治療和 診斷的功能,提供治療師未來處遇的 指 標( 彭,2008; 黃,2012)。 其 優點是透過藝術的表達,當事人能投 入事件主題,降低心理防衛讓淺意識 的內容自然浮現。目的在瞭解個案的 心理健康,評估個案的優劣勢和理解

功能,作為往後治療的依據。目前藝 術 治 療 是 以 投 射 性 繪 畫 為 主 要 的 心 理 衡 鑑 工 具, 依 臨 床 上 較 常 運 用 的 分 別 簡 述 於 下:1. 畫 人 測 驗(Draw- A - P e r s o n,D A P;H u m a n F i g u r e Drawing,HFD) 是 廣 泛 被 心 理 從 業 人員應用的衡鑑工具,可看出暫時性 的 主 觀 知 覺 和 情 緒 表 徵;2. 房 樹 人 測 驗(House-Tree-Person,HTP)

藉 由 整 體 繪 畫 特 徵 的 整 合, 評 估 個 案 內 在 主 觀 心 理 狀 態。 房 子、 樹 和 人 對 兒 童 來 說 是 非 常 熟 悉 的, 能 激 發 他 們 聯 想 與 投 射 的 能 力。Buck 認 為 HTP 能 夠 促 進 意 識 與 潛 意 識 之 間 的聯結,如房子被認為能夠提供生活 在家庭中人們相關問題的訊息,樹則 是被認為能夠代表兒童心理的發展以 及 對 環 境 的 感 受;3. 動 力 家 庭 繪 圖

(Kinetic Family Drawing,KFD) 藉由繪畫產生的人物角色來瞭解家庭 的 心 理 互 動 關 係, 以 評 估 個 案 的 自 我 概 念 及 與 家 人 互 動 的 關 係;4. 繪 畫 診 斷 系 列(Diagnostic Drawing Series,DDS) 用 於 13 歲 以 上 的 個 案, 在 瞭 解 個 案 的 行 為 和 情 緒 狀 態

(7)

( 杜,2016、 黃,2012;Pénzes et al.,2014)。

Rollins(2005) 研 究 指 出, 繪 畫 可以是評估兒童的情緒和發展狀態的 工具。經由長時間兒童在繪畫上的改 變,讓治療師去評估其心理和情緒的 進 展。Woolfor 等 人 (2013) 的 研 究 有 33 位 兒 童 參 與, 發 現 健 康 心 理 評 估的繪畫也可促進兒童的口語表達,

其兒童繪畫加上口語比只有口語表達 的兒童多了兩倍的口語訊息。可知,

投射性繪畫的應用能觀察到個案與媒 材的相互作用,深入評估心理健康,

有 助 於 治 療 師 去 決 定 未 來 的 治 療 處 遇、 制 定 目 標 和 選 擇 合 適 的 藝 術 方 案,來協助個案去因應自我的議題。

一、個案簡介

沈小妹 9 歲,診斷為急性淋巴性

白血病,就讀國小三年級,宗教信仰 為佛教,無過敏史。與父母和弟弟同 住,有醫療保險,經濟屬於小康。父 母為主要照顧者。

二、個案病程及治療現狀

個 案 2015 年 10 月 15 日 因 發 燒, 身 上 有 出 血 點,10 月 24 日 至 急 診 求 治。 於 急 診 抽 血 異 常 值:WBC 2 9 0 0 K / μ L、H G B 6 . 2 g / d l、P LT 28.0 K/μL、Blast:17%, 疑 似 白 血 病 建 議 入 院。10/25 進 行 骨 髓 穿 刺,

診斷急性淋巴性白血病。11 月 19 日 開 刀 置 入 人 工 血 管。 依 TOPG AML- 97A 療程進行治療,目前完成六次化 學治療。疾病控制穩定,需按時入院 接受治療。

三、方案設計

藝術治療的主題內容依照文獻理 論和與個案互動的經驗作為依據。本 方案共九次,每次 40分鐘,採探索、

評估、工作和結束等四個階段來設計 方案。其方案設計如表 1。

四、資料分析

本 文 收 集 個 案 藝 術 作 品 集 共 11 件、晤談和個案母親的訪談,進行資 料的整理。用相關文獻理論去分析、

歸納,呈現個案在藝術治療介入後的 內在轉變。

參、主題內容

肆、方法技巧

(8)

收 案 期 間 為 2016 年 3 月 17 日 到 2016 年 8 月 2 日, 地 點 在 個 案 的 病 房和化學治療室。化學治療室為獨立 空間,不受外界干擾。因個案化學療

程為上午時段,故選擇晚上收案。採 直接觀察法、個案晤談來進行資料收 集。

一、探索階段:如表 2。

表1 方案設計

方案階段 周次 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探索階段 一 曲線遊戲 1.治療性關係的建立。

2.瞭解個案罹癌後住院治療的感受。

二 合作式繪畫

評估階段

三 畫人測驗 1.理解個案內心的主觀感受。

2.瞭解個案的情緒狀態。

四 房樹人測驗

五 動力家庭繪圖1.瞭解個案與家人的互動係。

2.瞭解個案罹病後的適應況。

工作階段

六 洞穴畫 1.瞭解個案內在的擔憂。

七 我喜歡做的事1.協助個案找尋正向的因應策略。

2.統整個案的內在感受。

八 沙畫曼陀羅 1.宣洩罹癌的情緒與壓力。

2.協助個案找尋正向的因應策略。

結束階段 九 自由創作 1.協助個案洞察自我的內外在資源。

2.賦與個案疾病治癒的希望

表2 探索階段

藝術活動名稱 個案作品 個案的創作歷程

曲線遊戲

創作歷程:蠟筆隨意的塗鴉線 條,引發個案的興趣。在圖畫 中共同找尋圖像,創造出:臉、

蝴蝶結、皇冠、氣球、妖魔鬼 怪共六個。

合作式繪畫

創作歷程:運用彩色筆與個案 進行接力賽共同完成畫作。瞭 解到個案人格特質是能合作 的、獨立與好強的。

(9)

表3 評估階段

藝術活動名稱 個案作品 個案的創作歷程

畫人測驗

1.創作歷程:個案繪畫筆觸 是平穩、有自信。依序完成 男生-女生-自己。

2.晤談:個案用作品來說故 事,內容是:『三根毛討厭 妖魔鬼怪,因為它會吃掉他,

整個人都會不見了』;『人 在妖魔鬼怪的肚子裡』。在 男生女生的故事,因男生沒 有經過女生的同意,女生有 憤怒的情緒。治療師請個案 用畫表達感受,畫出火、眼 淚等情緒圖像,表達:『我 生氣了,我很生氣』。也表示:

『我一個人在家裡哭。我一 個人住』。

房樹人測驗

1.創作歷程:評估個案的情 緒指標有:沒有安全感、攻 擊性傾向和防衛心強。

2. 個案母親的訪談:個案母 親表示個案曾與某家屬發生 口角,也會動不動就生氣和 哭。並說『不想住院打針』

和『不想掉頭髮』。是因最 近頭髮有長出來,認為病好 了。聽到要繼續化療且會掉 頭髮,才會有哭和不想住院 的情況。

動力家庭繪圖

1.創作歷程:依據畫作呈現 出個案與家人的關係是緊密 的。2.晤談:藉由圖畫作品,瞭 解到母親是個案安全感的來 源。住院期間也都是以母親 為主要照顧者居多。

二、評估階段:如表 3。

(10)

表4 工作階段

藝術活動名稱 個案作品 個案的創作歷程

洞穴畫

1.創作歷程:治療師讓個案 想像並用粉臘筆媒材,繪畫 出洞穴外的景象。

2.晤談:個案表示畫的作品 為『森林』。畫中的三隻猴 子她不想跟他們玩,因為

『他們長的很醜』。

最喜歡做的事

1. 創作歷程:以彩色筆媒材 並說出繪畫的主題後,個案 露出微笑,不加思索的動 筆,快速的完成畫作。

2.晤談:個案最想做的事,

就是『與弟弟一起去上學』。

沙畫曼陀羅

1.創作歷程:運用鹽巴與粉 彩共同製作彩虹般的沙。個 案主動表示:『要自己想』,

而讓個案自由創作。

1.創作歷程:邀請個案想像 治療後最想做的事,創作出

「在海邊衝浪的自己」。2.晤 談:個案表示很懷念游泳。

活動後將沙全倒在海報上,

個案玩得很開心。包括將沙 倒在水槽內都要參與,並說:

『先不用沖水』,一段時間 後才讓水沖走。

三、工作階段:如表 4。

(11)

表5 結束階段

藝術活動名稱 個案作品 個案的創作歷程

自由繪畫

1.創作歷程:運用粉臘 筆媒材請個案畫出完成 化學治療後的自己,個 案想了一下先說:『不 要』, 1分鐘後迅速的 完成臉的圖像。隨即用 黑色-白色-藍色-橘色- 黃色-紫色的粉臘筆,

由嘴巴畫到額頭,每條 線條是混亂的,每畫一 條線就說『她流鼻血 了!她流鼻血了!』。

在第六次紫色線條後,

出現『愛心』圖樣。

2.晤談:個案在邊畫 邊談裡表示:『愛心 代表五位護理師和醫 師』。『只要親親就會 好了!』並畫出手擁抱 愛心的圖像。

1.創作歷程:個案表示 被獅子咬到受傷流血。

治療師詢問個案:『受 傷流血時,可以怎麼 做?』。個案表示:

『受傷貼起來就好了!

(邊說邊畫ok蹦的圖 樣)』。治療師問個案:

『還有什麼辦法?』個 案表示,醫師出現用手 比著獅子大喊『走開』

就把獅子給打跑。並 在圖畫紙上寫下『萬 歲!』表達病好的感 受。1.創作歷程:個案欲罷 不能,治療師將海報紙 翻到背面讓個案繼續繪 畫。在畫女生的頭髮 時,邊畫邊說『她有很 長很長的頭髮』。

2.晤談:個案表示女生 跟男生在跳舞,很快 樂!

四、結束階段:如表 5。

(12)

伍、成果貢獻

一、藝術治療能轉化醫病的關係 癌症治療讓兒童需反覆的住院,

醫院冰冷的環境及侵入性的治療,都 是兒童備感壓力的來源。而醫病關係 的建立多來自於技術性的介入,是會 讓兒童抗拒不舒適的,若能與兒童形 成正向的合作關係,是有助後續疾病 的治療。若治療師能提供自由溫暖的 環境,讓個案能感受到安全的,能讓 個案去分享困擾的事物和促進正向的 改 變( 陳,2012;Waller, 2006)。

如同與個案建立關係時,運用媒材來 促進彼此的互動。藉由豐富的色彩與 線條,與兒童建立互信的合作關係,

有助於個案表達內在經驗的感受。與 陳 麗 娟 和 何 長 珠(2008) 的 研 究,

將藝術治療活動運用在癌末病患,是 有別於傳統的醫病關係,能柔化僵硬 的醫病關係。證實藝術治療能有效緩 和緊繃的關係。雖然,在過程中形成 的個案、治療師與藝術作品的三角關 係,讓晤談顯得較為複雜,但也更為 安全穩固,而促進關係的推展(彭,

2008)。

二、藝術治療傳遞病童罹癌後的內在 感知

在 個 案 的 創 作 歷 程 呈 現 出:

憤 怒 的 情 緒、 不 願 意 住 院 治 療、

害 怕 打 針、 擔 心 掉 髮、 失 去 控 制 感、 害 怕 死 亡 與 想 上 學 等 主 題。 與 Rollins(2005) 研 究 22 位 兒 童 參 與 繪畫關於恐懼的經驗、想法、感受或 是想像的主題。研究結果呈現出死亡 的 恐 懼、 打 針、 掉 髮、 住 院 經 驗 和 想 念 學 校 等 與 本 個 案 的 主 題 相 同。

Engvall 等 人 (2016) 的 研 究 有 13 位 兒童參與,目的在探討兒童接受放射 線 治 療 前 的 準 備 和 接 受 治 療 中 的 經 驗。發現在情緒掙扎的主題內涵蓋有 焦慮與害怕,及不同程度的生理與心 理 問 題, 與 個 案 的 憤 怒 情 緒 是 相 同 的;在尊重兒童決定的主題裡,表達 出控制感對兒童的重要性。可讓個案 藉由媒材、內容與主題的選擇,促進 自我的控制感是重要的。讓癌症兒童 在藝術治療的介入下,能具體化的呈 現罹癌衝擊,是有助於醫療人員知悉 個案的內心狀態與瞭解心理需求。

(13)

當兒童能夠直接表達出他們的疼 痛、憤怒或其他困難的感受,即可融 入在藝術創作裡,與治療師分享內在 困 擾( 陳,2012;Waller,2006),

而能因應癌症的相關治療。國外文獻 指 出 有 92% 的 病 人 表 示 會 在 考 慮 參 加藝術治療。大部份表示參與藝術治 療可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在積極層面;

33% 認 為 藝 術 治 療 能 讓 他 們 平 靜 放 鬆;12% 認為它具有生產力和價值;

24% 認 為 是 一 個 愉 悅 的 經 驗。 只 有 6% 認 為 是 沒 效 果 (Nainis, 2008), 證實藝術治療的確可作為癌症病人的 輔助性治療。

三、藝術治療能深化情感的流動 兒童罹患癌症會面臨強烈的身心 歷程,會依年齡層的發展而有差異,

需細膩的判斷每位癌症病童的個別感 受。如何幫助年幼的兒童去面對癌症 的衝擊,和表達出內心的感受,著實 來得重要。與個案工作期間,感受到 個案避談癌症相關話題,卻可沈浸於 藝術創作。在創作過程中,治療師則 運用個案創作的圖像隱喻來與他溝通 互動,讓個案能自然的去談論內在的

主觀經驗。藉由繪畫讓個案畫出內在 的心聲(彭,2008),如:我不想住 院、我不想打針、我不要掉頭髮、不 見了和我很生氣等內在情感。在歷程 裡,內在想法透過視覺心象的具體化 表徵,傾瀉而出。故治療師需能理解 兒童獨特的象徵性語言,才能幫助兒 童去表達複雜的、掙扎矛盾的情緒。

讓藝術治療幫助兒童表達和掌控自己 的情感 (Wikström, 2005)。

Li 等 人 (2011) 的 研 究 發 現, 兒 童在不同發展階段會使用不同因應措 施,而東方兒童比西方兒童使用較多 的情緒因應措施,而不是問題的因應 策略。醫療人員若能設計和提供適當 的心理措施,可幫助他們減少癌症治 療的恐懼。繪畫能讓兒童有機會嘗試 將罹癌的壓力和可能因應的資源,藉 由繪畫的過程去幫助兒童將其想法做 一個整理(Rollins, 2005)。讓兒童 能有正向的情緒表達,抵銷負向的感 受,轉移注意力,專注於當下和創造 意 義 (Smolarski, K., Leone, K., &

Robbins, 2015)。 可 知, 藝 術 能 作 為 涵容強烈情緒的器皿,也是兒童與治

(14)

療師溝通的管道,來幫助兒童能表達 出自己的內在情感 (Waller, 2006)。 四、藝術治療引領內在力量的整合 兒童要如何去適應疾病和他們的 侷限性,經常都會在自己的繪畫裡呈 現。假若有機會讓兒童透過繪畫,將 罹患癌症的壓力和可能因應的資源,

藉由繪畫的過程去幫助兒童將其想法 相互統整。讓兒童透過作品去創造和 訴說故事,結果比單獨透過書寫要來 的有豐富性和洞察力。對探討年幼兒 童去表達有關自我健康和疾病是被證 明有效的 (Rollins,2005)。

在個案創作歷程裡,藉由混亂的 線 條 結 合 語 言, 表 達 出『 他 流 鼻 血 了!』。運用象徵性的隱喻,闡述內 在罹癌的衝擊。混亂線條後的愛心、

用手擁抱心的圖像,傳遞出『愛與擁 抱』的內在力量;『獅子』似乎就是 白血病的具體化象徵;『醫護人員』

象徵個案對醫療團隊的信任,都是有 助於因應後續治療。面對被獅子咬導 致的流血,治療師運用作品圖像來與 個案互動,個案邊畫邊說:『受傷貼 起來就好』。於創作歷程能看出個案

是如何適應自己的病情、瞭解自我的 優勢與侷限性(Rollins, 2005)。與 吳 艾 霓(2012) 研 究 結 果 中, 創 作 內容富含象徵意涵,或可與治療經驗 連結;創作能提升自我的效能感的兩 個主題相同。沙畫曼陀羅『在海邊衝 浪的自己』,撫慰因治療帶來的拘限 性。也激勵個案在治癒後,能實現心 中願景;『萬歲』則是個案內心的真 實感受。

長 髮 女 孩 與 男 孩 快 樂 跳 舞 的 圖 像 裡, 回 應 著 歷 程 初 期 男 生 女 生 的 故 事。 透 過 藝 術 作 品 跳 脫 時 空 的 限 制,運用不同的隱喻在做對話(彭,

2008)。藉由自己的雙手與內在有所 連結,經由體驗去經歷自己與癌症和 解的生命歷程。讓藝術治療串連起個 案的生活經驗與罹癌的困擾,藉此轉 化罹癌的衝擊,促使個案有力量來擁 抱生命。引發個案思考、探索、整合,

找尋到屬於自我的內在力量與外在資 源,攜手共同完成癌症治療的艱辛歷 程。

柒、參考文獻

(15)

中 華 兒 童 癌 症 基 金 會(2015)。 自 2010-2014 兒 癌 病 童 人 數 統 計 圖 表。

中 華 民 國 兒 童 癌 症 基 金

會 2015 年度報告

,16-27。

王 惠 玉、 高 碧 霞(2000)。 一 位 學 齡 期 惡 性 淋 巴 瘤 病 童 的 住 院 壓 力 及 行 為 反 應。

護 理 雜 誌,

47

(4),94-100。

吳艾霓(2012)。

一位罹癌學齡兒童 的 居 家 藝 術 治 療 歷 程 分 析: 個 案 研 究

。 台 北 市: 台 北 市 立 教

育 大 學 視 覺 藝 術 學 系 視 覺 藝 術 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杜 宜 真(2016)。

藝 術 治 療 作 為 情 緒 困 擾 兒 童 輔 導 媒 介 之 個 案 研 究

。 台 北 市: 台 北 銘 傳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林妙怜(2015)。

以繪畫探討骨癌青 少 年 治 療 過 程 之 希 望 經 驗

。 台

北 市: 國 立 陽 明 大 學 臨 床 護 理 研究碩士論文。

林信佑(2010)。小兒癌症患者之適 應 問 題 及 相 關 影 響。

諮 商 與 輔 導, 296

, 30-34。

林 秋 瑜、 湯 婉 孏、 練 美 華、 李 權 芳

(2014)。 運 用 治 療 性 遊 戲 照 護 一 位 受 虐 兒 童 在 急 診 之 護 理 經 驗。

長 庚 護 理,25

(1),89- 97。

莫淑蘭、郭育誠、邱泰源、蔡兆勳、

陳 慶 餘、 姚 建 安(2008)。 藝 術治療:透過視覺心象的療法。

台灣醫學, 12

(2),200-208。 許芳菁(2005)。

罹患癌症病童的遊

戲 治 療 歷 程 之 研 究

。 台 南 市:

國 立 台 南 大 學 教 育 經 營 管 理 研 究所碩士論文。

郭 惠 貞、 尹 順 君(2016)。 運 用 表 達 性 藝 術 治 療 於 一 位 急 性 淋 巴 性 白 血 病 青 少 年 無 望 感 之 護 理 經 驗。

榮 總 護 理, 33

(4),425- 433。

陳冠伶、張宮綺、周郁庭、蔡佳玲、

連 心 瑜(2015)。 運 用 治 療 性 遊 戲 協 助 一 位 學 齡 期 肺 炎 病 童 促 進 肺 部 擴 張 之 成 效。

長 庚 護 理, 26

(4),513-525。

陳囿蓉(2012)。藝術治療的涵容之 鏡 與 情 感 修 復。

諮 商 與 輔 導,

(16)

321

,21-25。

陳 麗 娟、 何 長 珠(2008)。 藝 術 治 療 活 動 深 化 癌 末 病 患 情 緒 內 涵 之 研 究。

生 死 學 研 究, 8

,41- 98。

彭 信 揚(2008)。 藝 術 治 療 隱 喻 內 涵之探討。

諮商與輔導, 226

, 42-46。

黃 傳 永(2012)。 藝 術 治 療 心 理 衡 鑑 — 以 房 樹 人 測 驗 為 例。

諮 商

與輔導, 321

,30-35。

楊 淑 貞(2009)。 表 達 性 藝 術 治 療 兒 童 自 我 成 長 團 體 實 施 歷 程 探 討。

台 灣 藝 術 治 療 學 刊,

1

(2),31-45。

趙國玉、葉昭幸、趙家琛、洪悠紀、

陳 月 枝(2003)。 癌 症 病 童 面 對治療之因應策略。

長庚護理,

14

(2),101-111。

潘椿滿(2012)。協助一位學齡前期 燙 傷 兒 童 面 對 住 院 壓 力 之 護 理 經 驗。

嘉 基 護 理, 12

(1),35- 44。

蔡 文 哲(2001)。 兒 童 癌 症 的 社 會 心 理 問 題。

台 灣 醫 學, 5

(4),

440-443。

衛 生 署(2015)。

衛 生 署 十 大 死 亡 別 統 計

。 台 北: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h t t p : / / w w w. m o h w.

g o v . t w / c h t / D O S / S t a t i s t i c . 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

no=6201(105 年 8 月 23 日 )。 謝淑娟、陳季員(2000)。應用繪畫

來 探 討 一 位 學 齡 期 兒 童 住 院 經 驗 的 知 覺。

護理雜誌,47

(3),

41-56。

C o u n c i l l , T. ( 1 9 9 9 ) . A r t t h e r a p y with pediatric cancer patients.

M e d i c a l A r t T h e r a p y w i t h Children

, 75-93.

Engvall, G., Ångström-Brännström, C . , M u l l a n e y, T. , N i l s s o n , K . , Wi c k a r t - J o h a n s s o n , G . , S v ä r d , A . M . , & L i n d h , V.

(2016). It Is Tough and Tiring b u t I t Wo r k s—C h i l d r e n’s E x p e r i e n c e s o f U n d e r g o i n g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

P l o S O n e , 11

(4), e0153029.

Li, H. C., Chung, O. K. J., Ho, K.

(17)

Y. E., Chiu, S. Y., & Lopez, V.

(2011). Coping strategies used by children hospitalized with cancer: an exploratory study.

Psycho-Oncology, 20

(9), 969- 976.

Nainis, N. A. (2008). Approaches t o a r t t h e r a p y f o r c a n c e r i n p a t i e n t s : r e s e a r c h a n d p r a c t i c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 .

Art Therapy, 25

(3), 115-121.

N a i n i s , N . , P a i c e , J . A . , R a t n e r, J . , Wi r t h , J . H . , L a i , J . , &

S h o t t , S . ( 2 0 0 6 ) . R e l i e v i n g s y m p t o m s i n c a n c e r : innovative use of art therapy.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31

(2), 162-169.

P é n z e s , I . , V a n H o o r e n , S . , Dokter, D., Smeijsters, H., &

H u t s c h e m a e k e r s , G . ( 2 0 1 4 ) . M a t e r i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i n a r t therapy assessment.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41

(5), 484-

492.

P r a t t , R . R . ( 2 0 0 4 ) . A r t , d a n c e , a n d m u s i c t h e r a p y.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 l i n i c s o f N o r t h A m e r i c a , 15

(4), 827-841.

R o l l i n s , J . A . ( 2 0 0 5 ) . Te l l m e a b o u t i t : d r a w i n g a s a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o o l f o r children with cancer.

Journal o f P e d i a t r i c O n c o l o g y Nursing, 22

(4), 203-221.

S m o l a r s k i , K . , L e o n e , K . , &

R o b b i n s , S . J . ( 2 0 1 5 ) . R e d u c i n g n e g a t i v e m o o d through drawing: Comparing venting, positive expression, a n d t r a c i n g .

A r t T h e r a p y, 32

(4), 197-201.

Hildenbrand, A. K., Alderfer, M. A., Deatrick, J. A., & Marsac, M.

L . ( 2 0 1 4 ) . A m i x e d m e t h o d s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c o p i n g w i t h p e d i a t r i c c a n c e r .

J o u r n a l

o f P s y c h o s o c i a l O n c o l o g y,

32

(1), 37-58.

(18)

Sposito, A. M. P., Silva-Rodrigues, F. M . , S p a r a p a n i , V. D . C . , P f e i f e r, L . I . , D e L i m a , R . A . G . , & N a s c i m e n t o , L . C . ( 2 0 1 5 ) . C o p i n g s t r a t e g i e s used by hospitalized children w i t h c a n c e r u n d e r g o i n g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

J o u r n a l o f Nursing Scholarship, 47

( 2 ) ,

143-151.

Wa l l e r , D . ( 2 0 0 6 ) . A r t t h e r a p y f o r c h i l d r e n : H o w i t l e a d s t o c h a n g e .

C l i n i c a l C h i l d P s ychology and P s ychiatry, 11

(2), 271-282.

W i k s t r ö m , B . M . ( 2 0 0 5 ) . C o m m u n i c a t i n g v i a e x p r e s s i v e a r t s : T h e n a t u r a l m e d i u m o f s e l f - e x p r e s s i o n f o r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c h i l d r e n .

Pediatric Nursing, 31

(6), 480.

W o o l f o r d , J . , P a t t e r s o n , T . , M a c l e o d , E . , H o b b s , L . , &

H a y n e , H . ( 2 0 1 5 ) . D r a w i n g h e l p s c h i l d r e n t o t a l k a b o u t

t h e i r p r e s e n t i n g p r o b l e m s d u r i n g a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a s s e s s m e n t .

C l i n i c a l C h i l d

P s ychology and P s ychiatry,

20

(1), 68-83.

(19)

After children suffered cancer, they need to be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for long- term.

For the children, this is extremely stressed out, and they will experience threatening feeling.

However, art therapy which is a non-verbal method to intervene with children can let children sense safe, warm, and acceptable space. Through creation of draw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y will sense inner self- perception which assists children to overcome impact when they are hospitalized. This journal used the art therapy’s theory and technique which utilized drawing to conduct assessment children’s inner self-perception.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the art process which can assist children to facilitate self-awareness and express deepest emotion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ir inner impact during the treatment. The art therapy has been conducted for 9 times on March 17 ,2016 to August 2nd ,2016. The subject expressed some issues by the creation of the art, such as anger, unwilling to be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fear of injection, concerned loss of hair, loss sense of controlling, fear of death, and the children desire to attend to school.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the art material, the pictures which express concerned is drawn by children.Children can be guided and released their inner emotion by verbal, and the art therapy can transform children’s concern and let children fit in well at hospital. The study outcome shows that the art therapy can be beneficial children and therapist relationships, as well as children can easily release their inner perception by drawing, and it undoes children’s self-protection . Moreover, the art therapy can be strong self-worth in order to foster children to face mental and physical issue during the treatment.

Keywords: Art therapy, School-age, Leukemia

Utilizing art therapy in school-age children, who have been diagnosed Leukemia, are concerned about negative influences

during the treatment in the hospital

Chuan-Yung Huang

1

, Ya-Chun Yang

2

Abstract

1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Thanatology and Health Counseling research student,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2 Research Student, Department of Thanatology and Health Counseling research student,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Received:October 17, 2016 Revised:January 12, 2018 Published:March 08, 2018 Corresponding author: Ya-Chun Yang [email protected]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