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配偶居家生產父親之生活經驗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配偶居家生產父親之生活經驗探討"

Copied!
97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院 護理助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College of Nursi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Nurse-Midwifery Master Thesis. 配偶居家生產父親之生活經驗探討 Fathers’ Lived Experiences About Home Birth. 指導教授:高千惠 博士 Advisor: Chen-Huei Kao, CNM, RN., PhD 研究生:高嘉黛 Name: Kao, Chia-Tai. 中華民國. 104年 6月 30日. June, 2015.

(2)

(3) 誌 謝 終於到了交出自己的研究的時候,心裡很高興,因為自己又向未來多跨了一大 步。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高千惠副教授,在過程中有耐心的不斷與我討論、指導我 論文寫作,以及受訪者們不藏私的分享,才能有這一天的到來。 記得當年憑著一股傻勁進入助產所時,班上同學個個不是護理長或NP等級,就 是產科經驗好多年,讓我這個從沒接觸過產科的小毛頭有點擔心自己的存活率。幸 好所上的老師們都很疼愛我,也感謝高美玲教授把我從一度想放棄的邊緣拉回來, 我才有辦法繼續朝自己的目標-助產師邁進。 在我懷孕的時候,妹妹嘉霙的一句「你想在家生嗎?」 ,開啟了我與助產的不解 之緣。在我就讀助產所的期間,我的父母、老公、孩子,以及其他家人一直支持著 我,讓我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好好求學。為了學習更多專業,我的同學兼護理長苡甄 把我帶進產科,從零開始把我培養到能夠獨立面對醫師與個案,也讓我更清楚的知 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為了學習更多的助產專業,在論文期間,為了更接近助產,我 先從陪產員做起;過程中學姐們的指導讓我學到很多在醫療體系內學不到的事物, 加上個案的信任與讚美,讓我愈來愈有信心繼續走下去。 在我身邊,許多人的支持與陪伴是我完成學業的動力,就如同助產一般的溫柔 與適時。因為助產,我遇到了許多美好的人、事、物,我知道很多人在等待我成為 助產師的那一天,而我自己也期待著。從小到大,很少有一件事能讓我如此堅持, 我想,我遇到了對的人們,走上了對的路。. I.

(4) 配偶居家生產父親之生活經驗探討 研究所組別:護理助產所 指導教授:高千惠副教授 研究生:高嘉黛 時間:104年6月. 論文摘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配偶採居家生產父親的生活經驗,了解配偶採居家 生產的父親如何決定居家生產,在協助配偶待產、生產過程中的感覺想法,以及陪 產過程中希望得到的協助與照護。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滾雪球的取樣方式,以質性一對一、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 收集資料,共訪談十位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並使用內容分析法將所收集到的資 料加以分析。 研究結果: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會決定居家生產,原因可分為兩點:太太是 生產的主體,尊重太太的決定;認同生產是自然過程,不需過度醫療介入。在居家 生產過程中的感覺想法可歸納出四個主題,分別為:信心滿滿,準備迎接挑戰;掌 控生產場域;計劃趕不上變化,充滿挑戰;滿意居家生產的結果與收穫。而需要的 協助則有兩方面:專業人員方面;親友方面。. 結論:生產是獨特的家庭事件,父親能夠在配偶待產生產過程中,提供身、 心的支持與協助,卻也需要專業的引導與陪伴。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臨床醫、 護、助產人員做為參考,依據個案的生產需求,給予個別化的完善照護。 關鍵字:居家生產、準父親、助產師。. II.

(5) 英文摘要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fathers’ lived experience about home birth. In this study, we can understand how fathers decided to home birth, what they felt and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home birth. We can also find their needs during home birth. Methods: Snowball sampling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use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collect data. Ten fathers were in the individual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emi-structured programming. Results: Fathers decide to homebirth because of two reasons: first, they believe their wives are the principal parts of birth and respect them; second, they agree giving birth is a natural process and doesn’t need excessive medical intervention. Four themes were found in this study: Confident of facing birth; Birth situ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mselves; What they plan and what things happen are usually different; Satisfied with results of homebirth. This study also find out they need some help from their families, friends and clinical professionals. Conclusion: Birth is a unique family event. During this period, husband can support his partner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 but he also needs professional help.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can offer clinical professionals some information about caring for cases and giving them individual care plans. Key words: Home birth, Expectant father, Midwife.. III.

(6) 目. 錄. 致謝----------------------------------------------------------------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名詞解釋----------------------------------------------------5 第貳章 文獻查證------------------------------------------------------6 第一節 台灣生產文化變遷-------------------------------------------6 第二節 助產教育的變遷--------------------------------------------12 第三節 準父親於配偶待產、生產時的角色與功能----------------------15 第四節 準父親陪產相關研究搜尋------------------------------------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20 第一節 研究設計--------------------------------------------------20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對象--------------------------------------------------21 準備性研究------------------------------------------------21 研究工具--------------------------------------------------22 資料收集--------------------------------------------------23 資料分析--------------------------------------------------25. 第七節 研究嚴謹度------------------------------------------------26 第八節 研究倫理--------------------------------------------------28 第肆章 研究發現-----------------------------------------------------31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31 第二節 本研究發現------------------------------------------------33 第伍章 討論---------------------------------------------------------57 第一節 其他研究相關比較------------------------------------------57 第二節 父親的尊重突顯母親是生產的主體----------------------------63 第三節 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與助產師(士)的關係------------------65 第陸章 建議---------------------------------------------------------68 參考文獻------------------------------------------------------------72 中文部分---------------------------------------------------------72 英文部分---------------------------------------------------------76 附件----------------------------------------------------------------82. IV.

(7) 圖 表 索 引 圖 2-1 臺灣地區歷年出生嬰兒按接生人員分別---------------------------9 圖 3-1 表 2-1 表 4-1 表 4-2. 收案流程圖--------------------------------------------------25 生產文化變遷------------------------------------------------1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32 配偶居家生產之準父親於待產生產過程中相關經驗之主題----------34. V.

(8)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隨著世代變遷,家庭型態亦有所不同,一般家庭型態可分為核心家戶、主幹家 戶、單人家戶,以及其他家戶四種型態(行政院主計總處,2014) ;根據主計處對於 家庭型態定義如下:核心家戶係指由「夫婦」 、 「夫婦及未成年子女」或「夫(或婦) 及未婚子女」所組成之家戶。主幹家戶係指由「祖父母、父母及未婚子女」、「夫婦 及已婚子女」或「祖父母及未婚孫子女」所組成之家戶。單人家戶係指戶內只有一 人之家戶。其他家戶為「有親屬關係」而無法歸類於上述家戶者,及「無親屬關係」 者。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4,4 月)每十年所做的調查及統計資料顯示,最新 結果為民國 99 年所公布之資料,其中發現普通住戶中,核心家戶佔 54.3%,主幹家 戶則佔 16.4%;核心家戶已然成為現今社會的主要家戶型態,因此,在台灣婦女待 產、生產過程中,會以配偶來擔任主要陪伴者居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2)的 統計資料中,顯示配偶陪產的人數占總陪產人數的 88.6%。在李(2009)針對配偶 於 1970 年至 2008 年間生產的 17 位男性的訪談研究中,亦發現隨著家庭型態的改 變,配偶的照顧與參與漸漸成為婦女待產、生產時相當重要的支持;相較於早年男 人不能參與生產的不成文規定,如今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成了夫妻要共同參與的重要 事件。從李等(2001)及劉、陳、蔡(2010)的研究中,也發現隨著民國 88 年 2 月「準爸爸陪產計劃」的推行,醫療體系發展與實施改善準爸爸陪產率的各項方案 1.

(9) 後,準爸爸進產房的比例大幅上升,且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生產過程中,配偶 的陪伴是重要的(傅、李、葉,2001;Sapkota, Kobayashi, Kakehashi, Baral& Yoshida, 2012)。準父親在與配偶共同迎接新生命到來的過程,給予其心理與精神的支持,使 婦女感覺到被愛與幸福,進而使婦女對於生產的滿意度大幅提升;生產不再只是婦 女一個人的事,而是夫妻共同享有的過程(吳、郭、穆,2005;傅、李、葉,2001)。 在傅等(2001)的研究中探討婦女經歷先生陪產的經驗,亦發現婦女認為生產是人 生重要的階段,先生不該在這重要時刻缺席,並認為先生是最親密的人,其他人都 無法取代其角色所帶來的安全感。準父親在陪產過程中,成為配偶安心宣洩情緒的 管道,並提供她們情感的支持。 然而,在目前台灣婦女生產時選擇的地點以醫療機構為主的時代中,另有人是選 擇在家中生產,此種居家生產方式,其主要接生者為助產人員。由國民健康署(2015, 5月)的資料顯示,助產師(士)負責居家生產的個案數,自民國92年的4例增加至民 國102年的64例,由此可知婦女與其家人選擇居家生產的數目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有 關選擇居家生產者,其考量的理由多為:相信生產是身體的本能展現,認為在待產、 生產過程,應講求自然、不介入任何非必要的醫療措施;然而傳統的醫療院所提供的 照護,並無法滿足其期待,他們更希望生產時的環境、人、事、物,能夠由自己決定 (林悅秀,2004;吳、郭、穆,2005)。於吳、葉、蘇、郭(2012)的綜論文章中採 用林的碩士論文(2004)及吳的個案研究(2005),再加上作者本身訪談一位居家生產 婦女的資料,共8位個案之訪談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後,發現居家生產婦女在產前用 2.

(10) 心準備、強化自我信念,生產過程中則是於自己打造的生產環境下,盡情的放鬆身心, 並在平靜的氣氛中,以敏感的知覺,感受自身變化;將生產當作一件非常美好的事物, 耐心等待新生兒還是生產的開始?它的降臨。待產過程中,會接受先生與助產師(士) 的指引,了解生產進展的程度,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所回報的。看到自己的努力是有 收穫時,對這群婦女來說是種無比的鼓勵。就在這樣正向且強烈的情緒下,婦女靠著 自己的能力把孩子生下來,最後她們對自己的生產經驗表示滿意,並對自己的表現表 示肯定。 上述研究、綜論的呈現可以了解居家生產婦女的生產經驗以及先生的陪伴對婦女 的重要性。由文獻查證中,研究者發現於居家生產歷程中,身為配偶的父親在此過程 中的感覺與想法是較少被探討的;到底居家生產婦女的配偶們,在其配偶待產、生產 過程中的感覺、想法是甚麼?有由「以家庭為中心的概念」來說,生產絕對不是產婦 一個人的事情,她周圍的家人都會受到影響和改變。相對的,這些家人的反應亦會影 響婦女的感受,更何況是婦女的伴侶-她先生的感受與想法。研究者相信在整個待 產、生產過程中,婦女是需要被照護的,她的先生也是需要被照護的對象。因此本研 究擬針對這群非主流的準父親,探討在其配偶居家生產過程中,他們的感覺與想法。 基於以家庭為中心的理念下,唯有深入的了解這群父親的感覺與想法,助產人員?及 相關醫護人員才真正有辦法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個別性照護。本研究結果將提供 助產及相關醫護人員,有關居家生產婦女配偶於待產生產過程的感覺與想法,進而能 於實務工作中真正提供個別化的照護模式,為居家生產個案帶來更完整的家庭照護。 3.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 探討配偶採居家生產方式之父親,於其配偶待產、生產過程中的感覺與想法。.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為: 一、. 配偶採居家生產方式之父親,是如何決定要採取居家生產方式的?. 二、. 配偶採居家生產方式之父親,於陪產過程中的感覺與想法為何?. 三、. 配偶採居家生產方式之父親,在陪產過程中希望得到的協助與照護內容為 何?. 4.

(12) 第四節 一、. 名詞解釋. 居家生產(Home Birth) 居家生產是指婦女在家中生產;本研究中,研究者將居家生產設定為「懷孕 期間即計畫要在家中生產,並實際於家中產下新生兒者」 ,且配偶為主要照顧者, 無論過程中有無轉往醫療院所。. 二、. 生活經驗 現象學中所謂之生活經驗(Lived experience)是指個案藉由記憶、回溯, 主觀描述其所經歷的經驗(Drew, 1993);本研究之生活經驗系指父親藉由記 憶、回溯,主觀描述其於配偶居家生產過程中所經歷的經驗,包含所接觸的人、 事、物,發生的相關事件及其想法、感受。. 5.

(13) 第貳章. 文獻查證. 依據本研究的主題與目的,將文獻查證的部分整理成以下四節敘述,分別為:台灣生 產文化變遷;助產教育的變遷;準父親於配偶待產、生產時的角色與功能;準父親陪 產相關研究搜尋。. 第一節. 台灣生產文化變遷. 每個國家皆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相對的也會影響各個國 家或地區人民的生產方式,本節將由台灣生產的文化變遷做深入的文獻探討,內容包 括:台灣婦女生產地點的變遷與執行接生者此二部分進行探討。,(見表2-1)。 一、 台灣婦女生產地點的變遷 根據時代的變遷,可以發現不同時代婦女生產的地點是不同的。依照時代的 不同,將分別日據時期以前、日據時代、光復後的台灣依序說明與描述。日據時 期以前的台灣,尚未有醫院體系的設立,因此當家中有婦女要生產時,多由家人 聘請產婆至家中協助生產(游,1993)。西元 1895 年中日簽定馬關條約後,台灣 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此期稱為日據時代,當時日本政府積極改善台灣衛生環境, 設立公共衛生制度,開始培養專業產婆。此時期產婦仍多半在自宅由開業產婆或 公設產婆協助生產,僅有少部份人會至醫院生產(游,1993)。 西元 1945 年台灣光復後,於國民政府來台後的前 20 年,開業助產士與私人 助產士仍主導了台灣大部份的接生工作,但當時國民政府對醫師的證照制度較日 6.

(14) 治時期寬鬆,於是醫師數量激增,使醫師的接生率也略微上升。於幾年?時,在西 醫人數及勢力日漸強大後,不斷要求修法以鞏固其地位與利益的情形下,加上西 醫已經成為醫學上的主流,於是婦女逐漸相信由婦產科醫師協助接生是有其重要 性的(吳,2000) 。因此,醫師接生的地位快速的取代了助產士,直至近 20 年來, 99.8~99.9%的新生兒皆由醫師於醫院或診所接生(國民健康署,2014,4 月)。 二、 接生者的轉變 日據時期以前,台灣的傳統產婆通常分成主子婆和先生媽兩種。主子婆主要 擔任分娩工作,大體有如下三類:技術純熟具有豐富的接生經驗者;自漢醫或道 士之處習得生產處理法者;世代以主子婆為業者。其中尤以年長而有豐富經驗的 產婆最受歡迎,先生媽則負責照顧產後期的婦女和嬰兒(游,1993)。 日據時代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後,西元1902年起在日本殖民政府管理下,規 定只有按受過產婆訓練或通過產婆試驗者,方始能成為「有照產婆」 ,正式執業(游, 1993)。此時期的有照產婆職業方式,分為二類,分別是開業產婆與不開業產婆。 開業產婆接生地點主要在產家,但開業產婆在接觸產家後,其有拒絕產家的自由與 挑選產家的權利,其工作與經驗是獨立而自主的。不開業產婆依工作地點則分為公 設產婆與醫院產婆兩種,分別工作於行政機構或醫院。公設產婆的執業範圍主要是 於社區執行接生工作,且需協助地方從事衛生宣導工作;醫院產婆則屬於醫院編制 下的產婆,工作於醫院,在醫師的指示下從事助產及接生工作,當時婦產科醫師主 要工作是負責指導或處理難產(游,1993)。當時的助產士與醫師分工明確,正常 7.

(15) 產多歸助產士,如遇有異常狀況,則交由醫師處理(吳,2000)。 從日治時期到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助產士一直擔任大部份的接生工作(吳, 2000)。為了生產順利,接生者必須與產婦多進行溝通,始能瞭解其生理狀況,但 在兩性關係尚未完全開放的日據時期,多數女性只期望與同性溝通,同性的產婆遂 成為產婦的最佳顧問。在沒有性別障礙下,她們可以無所顧忌的向產婆傾訴各種生 理變化,於是兩者之間極易建立相當的默契。一旦生產順利,產婦對產婆的依賴又 更進一層,凡產後護理、育嬰常識無不得自產婆的指導(游,1993) 。而1960至1970 年代間,產婦對於接生者的性別,從堅持要由女醫師或助產士協助接生,改變為只 要能安全接生就好,已較不在乎接生人的性別(吳,2000)。1970年代後,由於持 續的經濟成長,許多引進新進昂貴醫療設備的大型私人醫院相繼成立,各公立醫院 也紛紛整建、擴建,同時,國民的教育水準普遍提升,民眾對醫療服務水準的要求 也隨著升高(吳,2000)。產婦對於接生人性別的一個特殊觀點,在於強調男醫師 陽剛特質的優勢;婦女對於男醫師的正面特質,不只是由於他的技術,還包括他的 男性特質─有魄力又有體力(吳,2000) 。1983年衛生署頒佈了一項行政命令, 「助 產士在醫院必須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才能擔任接生工作」,打破了「正常歸助產士, 異常歸醫師」的工作權限(吳,2000)。1986年公佈實施的醫療法,更確立以醫師 為中心、其他醫事人員為輔助角色的醫療體制(吳,2000)。使得以開設助產所為 主要形式提供服務的護理助產人員逐漸蕭條,產科醫師逐漸取代了護理助產人員的 接生業務( 郭,2009)(圖2-1)。 8.

(16) 百分比 年份 份 圖 2-1 台灣地區歷年出生嬰兒按接生人員別分(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5) 三、 接生者提供的照護方式與其生產理念 台灣民眾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對於生產的照護方法與生產理念也會隨著時代 背景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的內涵。例如日據時期以前,台灣的傳統產婆其協助接生 的過程或產後期對對產婦及新生兒的處理方式,主要是憑藉過去經驗,及參雜民俗 禁忌,較無醫術或衛生可言(游,1993)。此時期傳統產婆於協助接生時,主要的 工具是剪刀、麻線和明礬。剪刀的用途是用來斷臍,麻線則是束縛嬰兒的肚臍,而 明礬的粉末主要是將其敷在嬰兒的肚臍以達消炎的目的。但在缺乏衛生觀念的當 時,常可見產婆用生鏽的剪刀斷臍,再用胡麻油等塗抹嬰兒的肚臍,這種方式極易 使細菌侵入,並引發破傷風或敗血症(王,1993)。一旦遇到產婦有難產情形,不 少家庭認為之所以會有難產是因為冒犯神明,因此並不會請醫生診治,而是另請道 9.

(17) 士作法後,再交由產婆處理(王,1993)。於是婦女生產被視為是一件充滿危機的 事情,因此民間流傳一句諺語: 「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 ,說明了當時 人們對於生產的觀感,認為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在日據時期,相較於傳統無照產婆,有照產婆進行更縝密的照護工作;她們針 對產前、分娩中和產後的三個過程,做不同的處理。例如以產前的照護方式而言, 日據時期產婦多在自宅生產,產婆必須協助計算產婦預產時間、提供正確的衛教觀 念,孕程中協助產婦矯正異常胎位…等(游,1993)。隨著日據時期醫療規定的逐 漸嚴密,凡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人,開始要對其醫療業務負責,甚至得因處置欠當 的行為接受處罰;有鑑於此,消毒器具以備不虞的觀念,成為當時有照產婆的共識 (游,1993)。嬰兒出生後,有照產婆繼續執行產後護理,一方面為嬰兒沐浴、換 紗布、消毒臍帶斷處或清潔口腔,另一方面還要照顧產婦會陰的傷口。除此之外, 有的產婆會提供育嬰常識,例如教導產婦如何替嬰兒沐浴、哺乳或觀察嬰兒的健康 狀況;有的產婆則會指導產家注意產房的衛生與通風;此一產後護理工作通常做到 新生兒的臍帶脫落為止(游,1993)。產婆除了帶給一般產婦正確的生產觀念外, 亦間接改變了她們的醫療衛生觀念,並將影響由小社群延伸至其他社群(游, 1993)。「有病才找醫師」,而生產一般不是生病,因此正常生產找助產士,是當時 人們對於生產的認知(吳,2000) 過去時代曾將生產視為正常事件,因此多靠婦女自己,接生者則擔任協助的角 色。但西元1990年代後,生產被視為較危險的事件,因此需要依賴醫師,接生者反 10.

(18) 而成為生產的主體,使得生產從「生孩子」的主動變成「把孩子拉出來」的被動(吳, 2000)。婦女一入醫院時常要接受一連串的醫療常規處置,例如剃陰毛、灌腸、持 續以胎兒監視器監聽、禁食、打點滴、使用催產素催產及常規的會陰切開術等,過 程中形成婦女沒有機會或不容易下床走動,婦女像病人般要一直臥床,甚至躺在不 易翻動的小產台上,完全喪失任何的自主或控制,甚至缺乏合宜的支持,獨自忍受 那漫長的產程痛苦(郭,2005)。在醫療化的場域下,婦女的精神與身體狀態都受 到改變,她被賦予完成生產行為的能力也被改變了,相同的,胎兒出生時的狀態也 被改變了,導致人們永遠無法了解在完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自然的生產是什 麼樣子(郭,2005) 。表2-1為日治時期以前到1970年後有關婦女生產地點、接生者 以及提供照護方式及生產理念等生產文化變遷。. 11.

(19) 表 2-1 台灣生產文化變遷(王,1993;游,1993;吳,2000) 變遷項目 生產地點 接生者 提供照護方式及生產 時代 理念 日治時期以前 (1895 年以前). 家中. 傳統產婆. 經驗法則 聽天由命. 日治時期 (1895~1945). 家中 醫院(小部份). 台灣光復後 (1945~1970). 家中 助產所(小部份) 醫院(小部份) 醫院、診所 家中(小部份). 助產士 傳統產婆 醫師(小部份) 助產士 傳統產婆 醫師(小部份) 醫師 助產士(師)(小部份). 無菌觀念 產前、產後衛教 一般生產不是病 無菌觀念 產前、產後衛教 一般生產不是病 醫療化介入 生產被視為危險的. (1970 年以後). 第二節. 助產教育的變遷. 西元 1902 年,日本殖民政府訂定「產婆養成規程」,主要以日籍護士為培訓 對象,且服務日本民眾為主;日本殖民政府來台後,發現台灣的產婆毫無衛生觀 念,便於 1907 年至 1938 年,頒布「助產婦講習生規程」 ,設立專門培養台籍產婆 的速成科,主要學習助產及照顧新生兒應有的技術。正規的產婆本科教育,則自 1923 年開始對台籍學生開放,課程設計不僅在灌輸接生應有的常識,亦傳授一般 醫護知識,產婆不再只是傳統的接生婆。為了使產婆培養普及至全台,在殖民政 府頒布的「台灣產婆規則」下,各地區開始辦理講習會,由合格產婆充任講師, 灌輸傳統產婆正確的助產觀念,並提昇其接生技術,以期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 (游,1993)。 台灣於 1945 年光復後,將護理助產教育歸屬教育廳管理,學生入學資格提高 12.

(20) 到初中畢業者。在職業學校層級部分有護士進修的一年制助產科、三年制助產科、 四年制護理助產合訓科,自 1949 年起設立四年制護理助產合訓科,四年中前三年 是學習護理課程和實習,最後一年以學習助產學及實習為原則(林王,1984) 。1963 年後,因為經濟發展,國民對於教育需求的增加,護理助產專科學校紛紛設立。 五年制護理助產合訓科的學生入學資格為初中畢業者,當時教育廳核定的五年制 護理助產合訓科課程標準內,規定必須修習的科目包括各科護理、助產學、助產 技術、助產實習等(林王,1984)。1990 年教育部在未與助產界做充分的討論的 情形下,將四年制職業學校之護理助產合訓科調整為三年制的護理科,1991 年將 五年制專科學校之護理助產合訓科調整為五年制護理科(郭,2009) 。中華民國助 產學會於 1993 年 1 月 20 日函文給教育部,並建議「建立培養助產士教育制度, 以延續助產事業。」,但教育部在 1993 年 2 月 15 日的回函則表示「⋯產科業務應 由醫師負責執行,將來應無助產士制度,因此,沒有設置助產科、系之必要。」, 因此助產教育於學校不但沒有被提升,反而讓助產教育在當時完全停辦,使得助 產人員的培育中止(郭,2009)。 經過前人六年的奔波與奮鬥,政府才於 1999 年 8 月恢復助產人員的培訓,核 准私立輔英技術學院成立四年制助產系,中台技術學院亦於 2000 年 8 月成立護理 系助產組,招收護理職業學校畢業生。由於護理職業學校自 2005 年全面停招,輔 英技術學院於 2003 年 8 月起停招四技助產系學生而改招助產系二技學生,中台技 術學院則於 2004 年 8 月結束護理系助產組的招生。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 13.

(21) 究所為了提升助產人員教育層級,並提供在職護理、助產人員獲得進修的機會, 取得碩士學位,於 2000 年 8 月開始招收護理(助產)系畢業學生(郭,2009)。 現今的助產教育,以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為例,除了研習產科 及助產相關之專業科目外,更包含完整的實習課程:藉由實習討論會使學生反思 其於實習過程中所得到的經驗與感受;利用生產教育課程的執行,提供準父母懷 孕、待產與生產的正確知識,並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習得教學的實務能力;跟 隨臨床工作助產師,見習居家生產的真實過程,將所學與實務做完整結合;參與 海外見習,以達到與世界接軌(高、高,2013)。 由以上資料可知,世代變遷下生產文化的改變,從一開始的只能承受風險在家 生產,至日本殖民政府帶來的助產教育,使生產不再只能聽天由命,一直到西醫的 引進,強調有西方醫學的知識背景為後盾;無論在什麼樣的文化下, 「安全」是不變 的需求。在這以醫療體系為接生主體的時代,依然有一群婦女為了使生產更符合自 己的期待,而選擇在家中生產,雖然相較於醫師接生的個案數,助產師(士)接生 的個案數實在是望塵莫及,但仍有愈來愈多的人相信生產是自然的、是婦女可以自 主的過程。居家生產婦女,從她們抉擇到產後期,整個過程並非偶然事件,而是經 過一些訊息蒐集、計劃、思考、與家人或長輩討論、對前次生產感到不滿意、觀念 轉變、認同後才付諸行動,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非常瞭解,包含身體、心理、情緒、 胎兒的狀況⋯等等(吳、葉、蘇、郭,2012)。如何能夠除了安全的基本需求外,兼 顧符合產家的個人化需求,是現今生產的一大議題;生產的文化,似乎仍在不斷的 14.

(22) 改變中。. 第三節. 準父親於配偶待產、生產時的角色與功能. 古時視孕婦分娩為「不潔」,除了產婆以外的人都必須迴避,漢代以前甚至必須 在住家以外的地方設置臨時產房(倪,2014)。直至1950及1960年代,由於家庭及心理 學的發展,國外準父親陪產開始興起,學者認為準父親陪產對家庭及個人皆很重要, 除了分享全家人在一起的獨特經驗外,也可以感受對孩子及妻子的責任(施、李、張, 2006;Callister, 1995)。Lamaze(2014)亦提出準父親在配偶待產、生產時,扮演著教 練的角色,教導太太呼吸及放鬆的技巧,並在宮縮不適時給予支持與安撫。 國內則在1997年,學者鍾(1997)提出「夫妻共同參與生產」之健康體制,主張 夫妻共同接受有系統的生產教育準備後,對生產有所瞭解,並知道自己之權益,能與 醫師溝通重要觀念(如疼痛處理,藥物性減痛等),於生產過程中父母親能共同合作 來減輕生產所造成的不適,並相互扶持,在醫護人員支持下共度生產之旅;並指出準 父母要達到「夫妻共同參與生產」,應配合生產教育課程的推廣,以提高準父親的陪 產效能,選擇支持的醫療環境,以助於醫師與準父母間的溝通,增進雙方瞭解,進而 參與和自己相關的醫療決策,。1999年2月台北市政府推動「準爸爸陪產計畫」,準 爸爸陪產風氣在各醫療院所開始蔓延;而這不僅止於待產時的陪伴,更包含了進入產 房後的支持(台北市政府衛生局,2014)。但直至今日,台灣各地醫療院所對於準爸爸 進產房陪伴,仍可能因為因產婦、準父親本身的意願及醫院體制或產科醫師的價值觀 15.

(23) 而有各種不同的標準。李等(2001)針對221位準父親的研究中,發現其中134位(62.4%) 準父親並未進入產房陪產,其主要的原因及人數有:擔心或害怕分娩的情境25位 (18.7%)、沒有心理準備21位(15.7%)、多位產婦同時生產13位(9.7%)、太太 不同意、接生醫師認為不適合者各佔12位(各9%),其他則是因為恰好有其他事情 不能在場、照顧幼兒、傳統民俗、院方禁止…等原因。 通常產婦待產與生產的過程大多發生在醫院中,而醫院產房與待產室對大多數人 而言,卻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再加上對生產相關知識的匱乏,父母親們在此過程中常 是感到焦慮不安的(鍾,1997)。生產雖然是以女性為主體,但在這個過程中,支持 者的角色是不容忽視的;支持者在生產過程中,陪伴、照顧婦女的需求,而這不僅僅 是身體上的需求滿足,更多是心理上的支持與鼓勵。而在助產師和陪產員制度尚未成 熟的台灣,可以伴演重要支持者角色的人,莫過於準父親了。準父親對於孩子的即將 誕生,充滿興奮與期待;他們認為這是生命階段中一個重要的目標,也是證明自己作 為有能力的男人的時刻,這象徵著愛,也代表他們的妻子即將結束這不適的孕程(Kao &Long,2004)。但準父親不如產婦對生產可藉由胎動、身體外形及體重的變化等而 有身歷其境的直接感受,因此在陪伴其配偶待產及生產過程之經驗歷程,會先努力裝 備自我、參與協助及照護,過程中可能需要舒解身心,以重新裝備自我,接著努力嘗 試護持配偶,在歷經孤立無援的等待後達到完成,並有如釋重負的感受(周、余、余, 1994)。 在李等(2001)的針對221位準爸爸陪產的研究中,準爸爸認為其於待產室陪產 16.

(24) 時給予配偶主要的幫助為:握她的手或語言的關懷(86.4%)、給予飲料或食物 (59.7%)、幫忙擦汗(51.6%)、呼吸的引導(50.2%);而進入產房後,給予配偶 主要的幫助為:握她的手或語言的關懷(69.9%)、與醫護人員一起鼓勵太太如何用 力(68.7%)、在生產的剎那間陪伴在側(65.1%)、幫忙擦汗(42.2%)。配合充分 的陪產護理指導,準父親有愈良好的陪產效能,相對的,婦女對於生產支持的感受度 就會愈高(施、李、張,2006)。配偶陪產的意義對於婦女而言相當的重大,若是能 配合醫護人員友善生產的觀念,以及產前教育的充份灌輸,勢必能使準父親在做好準 備的情況下,在待產、生產過程中提供使婦女感到滿意的陪伴。. 第四節. 準父親陪產相關研究搜尋. 研究者在搜尋國內外文獻的過程中,以中文關鍵字「準父親與居家生產」無相關 文獻,因此將中文關鍵字改以「準父親或準爸爸與生產或陪產」做搜尋,搜尋年限原 本設定為10年,但搜尋結果僅有4篇,因此延長年限至20年;搜尋到的中文資料有15 篇,經過篩選留下相關性較高之資料為8篇;英文關鍵字則為:”Expectant Father and Home Birth” 及 “Expectant Father and Birth or Labor” 做搜尋,並將搜尋年限訂為5 年。搜尋到的英文資料有531篇,經過篩選留下相關性較高之資料為12篇;關於準父 親陪產之研究,內容皆以醫院生產居多,目的多在於探討準父親的陪產意向,了解準 父親陪伴配偶生產的原因,以及陪產過程的感受與想法(周、余、余,1994;陳、鄒、 陳,2009;Longworth & Kingdon,2011;Premberg等,2011;Johansson等,2012; 17.

(25) Sapkota、 Kobayashi& Takase,2012;Melo & Brito,2013;Bowman、McDonald& Fitzgerald,2013;Schytt & Bergström,2014)。了解於醫療院所中待產生產過程由助 產師主導照護的準父親陪產感受(Hildingsson、Cederlöf & Widén,2011)。及探討準父 親於陪產過程中的護理需求(曾、王、施,1993;周、余、余,1995;Sengane & Nolte, 2012;Poh等,2014) 。相關文獻研究中發現準父親陪產效能對於產婦生產感受有正向 的結果,因此在臨床上會以此為參考,規劃改善策略的檢討(李等,2001;李等,2005; 施、李、張,2006;李、梁,2008;Dellmann,2004;)。 研究者搜尋國內、外文獻中,與本研究同為針對配偶採居家生產父親陪產經驗之 研究,僅有2011年Lindgren & Erlandsson 的研究。Lindgren & Erlandsson(2011) 針對8位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所做的研究,這些父親的配偶生產數共23胎,其中居 家生產的共17胎,有6位曾有醫療院所內生產的經驗。Lindgren & Erlandsson的研究 在產後6個月到2年的期間對個案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則是於產後3個月內即進行資 料蒐集,相同的是皆使用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從Lindgren & Erlandsson蒐集 的資料中發現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會決定居家生產是為了跟隨太太的決定,他們認 為家中是比起醫療院所更能放鬆的場域;在孕期生產準備的過程中,他們了解生產的 風險必須由自己承擔而謹慎的做選擇,並了解生產是自然、不可強求的過程;在陪伴 配偶生產過程中,他們發現自己對於生產過程的掌控度是在醫療院所內生產所無法比 擬的,居家生產的整個過程也帶給他們更完整、自主的生產意義。 研究者搜尋的文獻中僅有一篇針對居家生產父親做研究,但研究的地點發生在瑞 18.

(26) 典,那麼在台灣不同的文化下,居家生產爸爸的感受會有何不同?因此研究者針對台 灣居家生產父親進行資料蒐集,以了解台灣配偶採居家生產父親的感覺與想法。. 19.

(2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配偶採取居家生產之父親,於其配偶待產、生產過程中的感覺與 想法,擬採質性研究方式進行探討。根據Patton(1995)指出,質性研究的適用於以 下五種情形,分別為:進入一個很不熟悉的社會系統時;在一個不具控制和正式權威 的情境中;處於低度觀念概化和學說建構的背景之下;適於描述複雜的社會現象,需 要案主的主觀理念,以及實際參與者客觀印象的表現時;適用於定義一個新的概念和 形成新的假設。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原因是由於本研究的主題探討為非主流的生產方式,研究 者所要調查的場域為不熟悉的社會系統,包括生產地點、及接生者,正符合Patton所 指出的第一項。為了進入這個不熟悉的體制之下的人物世界,本研究將藉由一對一深 度訪談的方式,在不預設立場的前提下,深入到配偶居家生產父親的內在世界,了解 在配偶待產、生產過程中,其內在思維,如此方能以較完整的資料呈現這群父親本身 的思考脈絡及親身經驗;一個人的行為與思維本來就是屬於複雜的過程,本研究過程 著重於受訪者個人主觀的經驗與想法,由受訪者以客觀的描述方式闡述自己於配偶待 產、生產過程中的感受、想法,正符合Patton所指出的第四項,故本研究擬採質性研 究。. 20.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擬招募的受訪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 配偶於三個月內完成於醫療院所以外的居家場所生產之父親。(包含產後轉 往醫療院所者). 二、. 此胎為計畫性居家生產者。. 三、. 於配偶待產、生產過程中為主要陪伴者。. 四、. 能夠以國語溝通者。. 五、. 願意完成受訪同意書、接受訪談且全程錄音者。 本研究訪談對象中有一位父親其配偶於產後失血量多,經由助產師評估後轉往醫. 療院所進行後續治療,但由於仍於家中產下新生兒,因此研究者仍將此個案納為收案 對象而未排除。 排除條件如下: 一、. 配偶待產時,研究者為其配偶之陪產員者。. 第三節. 準備性研究. 研究者於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進行準備性研究,訪談共3位其配偶採居家生產 之父親,進行訪談的時間分別為產後一個月內、產後滿兩個月但未滿三個月、產後七 個月,結果顯示父親對於配偶居家生產過程的記憶力,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遺忘;在 準備性研究3位父親所描述的經驗中發現,產後一個月內及產後滿兩個月但未滿三個 21.

(29) 月的父親在描述的過程中,可完整、清晰且栩栩如生的說出配偶的待產、生產過程, 而事隔七個月後接受訪談的父親,則發現資料遺漏,且無法完整敘述當時的情形。而 訪談地點的部份則發現訪談地點若為住家,父親必須協助配偶新生兒與大小孩之照 顧,造成訪談過程容易被打斷;而訪談地點為平日午後咖啡廳之角落,則較不易受外 界干擾而影響訪談過程。綜合以上訪談結果,研究者將正式收案之條件設為產後三個 月內,訪談地點選在人潮較少之咖啡廳或茶館,並請服務人員暫勿打擾,或於受訪者 之配偶在家時,於其住家中之獨立房間內進行訪談;若受訪環境產生干擾情形,則另 約時間訪談。進行準備性研究之目的,為將預先設計之收案流程,實際進行資料收集 及資料分析,以確立整個研究設計於實務上的可行性。進而進行研究設計的修正及補 強,使正式研究時資料蒐集的過程更順利、完整,因此,準備性研究之試訪資料並不 納入正試研究之分析。. 第四節. 研究工具.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即為訪談工具;此外,本研究使用之研究工具尚有基本資料表(見 附件一)、HTC手機錄音功能、關鍵字筆記本、訪談錄音檔、訪談逐字稿。 研究者於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研究所的課程中修習二學分的質性研究,課 程中有實際訪談、分析的經驗,且經過老師的修正,使研究者較容易進入個案的內在 世界,了解個案話語中真正想表達的意義。此外,於正式收集資料前,研究者已先行 進行準備性研究,依照研究設計,在無設限及無前理論的情況下,研究者以不批判的 22.

(30) 態度進行資料蒐集,在訪談過程中,不會主導訪談的過程,而是以個案為中心,進入 個案的世界,專注傾聽、表情平和,並適時的鼓勵個案能盡情表達其相關的想法與感 受,如當個案所提供的資訊內容中有研究者認為需要再深入的部份時,會使用「你的 意思是?」、「可以再多說一點嗎?」…等話語,引導其說出更多、更深入的感覺與 想法。藉由臨床助產師及居家生產個案的引荐,加上研究者本身也是居家生產,與個 案能更快減低陌生感,並建立信任感。 在訪談開始前,研究者請個案填寫基本資料表,此資料表將使讀者了解參與研究 之個案資訊。訪談過程中,研究者使用HTC手機內鍵之錄音功能將個案所表達的所有 內容做紀錄,並使用關鍵字筆記本將個案話語中需要再澄清或再深入提問的內容紀錄 下來,而不打斷個案的談話,以便個案想表達的內容告一個段落後,研究者可以依據 筆記本內的紀錄向個案提問。訪談結束後,研究者依據訪談錄音檔的內容完成訪談逐 字稿,以做為後續訪談內容分析的資料。. 第五節. 資料收集. 本研究以滾雪球的方式取樣,由臨床工作之助產師及居家生產個案提供,並由 研究對象再推薦適合之受訪者。樣本數將以訪談資料的飽和度為依據,當針對符合 收案條件者所蒐集之研究資料不再有新的內容及主題產生時,始停止收案 (Sandelowski,1986),收案流程先由臨床工作助產師或居家生產個案推薦符合收 案標準之個案;由推薦者先與個案聯絡,經個案同意後再將聯絡方式交予研究者, 23.

(31) 後續接觸皆由研究者執行;研究者電話聯絡個案,自我介紹並說明研究目的及方法; 同意參與者約定訪談時間、地點,並請個案告知配偶有此一即將進行的訪談。如圖 3-1。本研究以質性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蒐集資料者即為研 究者,以達研究的一致性。進行訪談前先請受訪者填妥訪談同意書(見附件二)及 基本資料表(見附件一);訪談時以事先擬訂之訪談大綱(見附件三)做為輔助, 訪談大綱的設計乃依據文獻查證、研究者的臨床經驗,及本研究之研究主題與研究 目的而訂出。訪談過程中按照訪談大綱依序提問,依循個案的生命經歷及思考脈絡, 了解其在配偶居家生產過程中,陪伴在旁的感覺與想法,若個案回答之內容已包含 其他問題之內容,則不再重複提問,需要深入了解的內容以開放性的方式提問,直 至所蒐集的資料完整回答本研究問題。訪談大綱提供研究者訪談的方向,實際上訪 談過程乃以個案為中心,依其回答內容深入了解其話中的意義與內涵;在不受外界 干擾的情況下,與受訪者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深入訪談,訪談時間依照受訪者針 對訪談大綱的回答而定。在受訪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訪談過程將全程錄音,之後 研究者再將訪談逐字稿做整理及分析,以瞭解於配偶居家生產過程中此父親的感受 與想法;訪談結束若有需要時,在個案的同意下另行約其他時間再進行一次深入訪 談或電話訪談,以加強訪談內容的豐富性及完整性,並真實呈現個案於陪產過程中 的想法與感受。. 24.

(32) 由臨床工作助產師或居家生產個案推薦符合收 案標準之受訪者;由推薦者先與受訪者聯絡,經 受訪者同意後再將聯絡方式交予研究者。. 電話聯絡受訪者,自我介紹並說明研究目的及方 法;同意參與者約定訪談時間、地點,並請受訪者 告知配偶有此一即將進行的訪談。. 訪談當天個案完成訪談同意書、基本資 料表後,始進行訪談並全程錄音。. 訪談結束後 48 小時內完成逐字稿,一週內完 成訪談內容分析,並針對內容不足的部份進行 補訪。 將訪談內容進行分析、歸納,並將分析 結果寄給受訪者,以確認分析結果是否 為其所想表達之內容。 圖 3-1 收案流程圖. 第六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資料分析採內容分析法,步驟及方法乃參考Graneheim 及 Lundman (2004)的資料分析流程,步驟包括:(1)閱讀逐字稿;(2)找出與本研究相關的內容; (3)找出有意義的文字;(4)初步編碼並分析單位;(5)解讀單位中的深層涵義;(6)再次 確認並整理出次主題;及(7)建立主題的統整。(見附件四) 本研究中,自一開始的電話聯繫、實際訪談到最後的資料整理及分析皆由同一位 25.

(33) 研究者執行,以確保料的完整性以及減少解讀的誤差。本研究共收10位個案,整理資 料時分別依照優先順序分別以英文代號A、B、C…代表個案,首先於訪談後48小時內 將錄音檔以電腦如實打成逐字稿,並融入受訪者的情緒、語調、表情,逐字稿完成後, 使用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首先仔細反覆閱讀逐字稿,找出與本研究相關的文字內容,並從內容中找出能夠 回答研究問題的有意義文字,將個案會談內容中之一個字、一句陳述或一句問話中, 想表達的意思與深層的意義表現出來;對有意義的文字逐一進行初步編碼並分析單 位,初步瞭解準父親的感受與想法後,再進行深層涵意的解讀;在確認訪談資料中之 深層涵意後,將資料歸納出次主題,並建立主題的統整,呈現出決定居家生產、待產、 生產、希望獲得的幫助之主題,以回答本研究之研究問題。(Graneheim & Lundman, 2004)。. 第七節. 研究嚴謹度. 在分析質性研究資料方面,Lincoln 和Guba (1985)提出了信實度 (trustworthiness)的參考,其內容包括可信性(credibility) 、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 、 可靠性(dependability)及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以此為標準,本研究之嚴謹 度如下: 一、可信性(credibility) 可信性相當於量性研究的「內在效度」,意指研究結果可否真實的反映研究對 26.

(34) 象的主觀感受及文化脈絡。深度訪談若能找到符合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的人,並且 能抓到深度訪談的要點,就較具備可信性(萬,2004)。本研究一開始即確立收案 條件,並按照收案條件找尋適合之受訪者;不預設立場,依循深度訪談的要點與受 訪者進行訪談,給予其充足的時間敘述,過程口中除了口語訪談外,也隨時注意受 訪者的表情、語氣及其他非語言的表達,並忠實的記錄下來,以增加研究之可信性。 資料分析的過程,與指導教授反覆討論,以完整的呈現個案真實的想法與感受,並 將分析結果交由個案檢核,以確保分析結果與其真實經驗與感受相符。 二、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 可轉移性是指資料的可推論性,意指研究的結果或發現可推廣、運用在其他條件 相同的群體上。要達到轉移性,需有豐厚的描述性資料,敘述性的建立內容,研究者 在實際訪談前,擬定一份訪談大綱,並與指導教授共同討論、修改;大綱內容為開放 式的問題,並於訪談當下之情形,針對受訪者敘述之內容做更深入的探討;若整理訪 談資料時發現有不足之處,則再與受訪者另約時間訪談,盡量拓展資料內容的豐富性。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可靠度是指能否準確反應研究對象的經驗。建立逐字稿及分析訪談內容時,研究 者會反覆回顧訪談資料及當時情境,將受訪者分享之內容整理、歸納,找出脈絡並加 以檢視,如有需要,再與受訪者做訪談內容之澄清;與指導教授討論分析後的結果是 否符合受訪者原意、有無偏離研究主題,反覆多次修改,以提升本研究之可靠性。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27.

(35) 可確認性意指研究結果的形成可進行重覆審查。在深度訪談時,若能用客觀的角 度去分析受訪者的主觀敘述,再漸漸深入其內在本質,就能以客觀的態度、方法去找 到事情的真相(萬,2004)。研究者在不預設立場的情況下進行訪談,訪談過程中不 批判受訪者所提供的資料,以客觀的角度傾聽受訪者所表達的內容;將訪談內容轉換 為逐字稿及分析後,把內容與受訪者做確認,確保轉換及分析過程沒有造成受訪者想 表達之內容的扭曲。. 第八節. 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是為了要保護受訪對象,使其不至於因為本研究而受到傷害,在本研 究進行前,研究者已參加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研究發展處主辦之「人體試驗研究 人員講習班」,並通過認證考試,本研究計畫也已通過聯合人體實驗委員會(JIRB: Joint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之審核,案件編號為 14-S-016。(見附件五)此外, 根據潘淑滿(2003)之倫理指標,本研究之倫理考量及做法如下:. 一、. 告知後同意. 為考量受訪者的自主權,研究者在進行訪談前,會先以電話聯絡受訪者,在自 我介紹後告知此研究的目的,並簡述研究進行的方式;包括訪談時可能提及的議題、 將會全程錄音、錄音檔將打成逐字稿進行資料分析;在徵得受訪者同意後,約定時 間及地點進行訪談,若受訪者想要保留錄音檔或逐字稿,研究者也可以提供。訪談 當天予受訪者簽署一式兩份之書面同意書,一份交由受訪者保存,提供其研究者之 28.

(36) 聯絡方式,並告知其雖已簽署同意書,仍可隨時要求終止研究關係。. 二、. 不欺騙與不隱瞞. 研究者於電話聯絡受訪者時,即告知其研究者的身份與研究目的,並於受訪者 對研究有疑問時主動給予適當解釋,不為了達到研究目的而隱瞞或欺騙受訪者。. 三、. 隱私保護與保密. 隱私屬於私人領域中不可以被公開的資訊,對研究所收集的資訊保密是保障 研究參與者隱私最根本的方法。受訪者簽署之同意書及個人資料,只有研究者與 指導教授可閱覽,並由研究者保存於自家中上鎖之抽屜;訪談之錄音檔、逐字稿 及分析資料將保存於研究者之個人電腦,並設定密碼保護;所有受訪者的資料在 公開前都先經過匿名處理,並將訪談過程中有可能辨識身份的資訊加以修改或刪 除,並以英文代碼 A、B、C…代表個案,而不公佈真實姓名;研究資料將於研究 發表滿兩年後進行銷毀,以保護受訪者之隱私。. 四、. 防止潛在的傷害與風險. 研究資料都將以匿名方式呈現,並修改或刪除可能辨識身份的資訊,以避免可 能的傷害。不勉強個案談論其不想講的內容,並且在資料的呈現上,避免不當的取 捨,造成污名化與被標籤的情形。若訪談過程中,個案面露難色,或表現出不想再 談的樣子,則暫停訪談,待個案休息後再繼續進行,或另約時間進行訪談。. 29.

(37) 五、. 互惠關係. 研究者將於訪談當天帶小點心贈予受訪者,並於訪談期間扮演好的傾聽者,以 回報研究個案的參與。. 30.

(38) 第肆章. 研究發現. 本研究將研究發現分為兩節介紹,第一節為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第二節為本 研究的研究發現。較深入的研究發現詳見以下。.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招募到的受訪者年齡介於 29~38 歲之間;教育程度有 5 位為大學,5 位為碩士;職業並沒有偏向同一性質,各行各 業都有;10 位受訪者中有 4 位沒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部份則分別為佛教 2 位, 佛教與道教 2 位,基督教 1 位,天主教 1 位,4 位無特定宗教信仰。10 位研究對象 配偶的年齡介於 28~36 歲之間;其中有 7 人職業是家管,佔大多數;6 位是初產婦, 4 位是經產婦,經產婦中前胎生產的地點有 2 位是診所,2 位是醫院;3 位前胎自然 產,1 位前胎剖腹產。這 10 位受訪者的家庭形態皆為小家庭;這些家庭中有 9 個家 庭上過產前教育課程,1 個則無;產前教育授課者分別為助產師(6 位)、瑜珈老師(4 位)、護理師(1 位);此次生產的地點有 9 個家庭是在自家,1 個則因為考量緊急後 送的機動性,而向長輩借空住所生產。這些家庭的生產分別由助產師 W(4 位)、助產 師 X(4 位)、助產師 Y(1 位)、助產師 Z(1 位),四位助產師協助分娩;陪產者(除助 產師及夫妻兩人外)為 1 至 4 人,其中陪產者為 4 人的有 2 個家庭,陪產者為 2 人及 1 人的各有 4 個家庭(表 4-1)。. 31.

(39) 表 4-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A B C 受訪者 37 33 32 父親年 齡 父親教 碩士 大學 大學 育程度 父親職 中醫 服務 業務 業 師 業 宗教信 仰 配偶年 齡 配偶職 業 生產胎 次 前胎生 產地點 前胎生 產方式 家庭型 態 產前教 育課程 課程教 授者. 生產地 點 是否轉 往醫療 院所 接生者. 陪產者 (除助產 師及夫 妻兩人 外). 佛教 基督 無 道教 教 36 33 32. D 33. E 34. F 38. G 35. H 35. I 36. J 29. 大學 大學 碩士 碩士 碩士 碩士 大學 表演 業務 科技 工程 教 公司 師 銷售 無 佛教 佛教 佛教 天主 道教 教 30 31 32 34 35. 自由 獨立教 業 育工作 者 無 無 31. 28. 運動 待業 家管 家管 家管 家管 家管 家管 家管 非營利 教練 組織 1 1 2 2 1 1 1 2 1 2 診所 診所 陰道 產 小家 小家 小家 庭 庭 庭 是 是 是. 醫院. 陰道 陰道 剖腹產 產 產 小家 小家 小家 小家 小家 小家 小家庭 庭 庭 庭 庭 庭 庭 是 是 是 是 否 是 是. 助產 助產 助產 瑜珈 助產 師 師 師 老師 師、 瑜珈 老師 自家 自家 自家 自家 自家 否. 醫院. 否. 是. 否. 助產 師 W 2. 助產 助產 助產 師 師X 師X W 1 2(大 4(大 寶) 寶). 否. 助產 瑜珈 助產 瑜珈老 師、 老師 師 師 護理 師 自家 自家 自家 自家 長輩的 空住所 否 否 否 否 否. 助產 助產 助產 助產 助產 助產師 Z 師 師X 師X 師Y 師 W W 2 2 1 1 1(大 4 寶). 32.

(40) 第二節. 本研究發現.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了解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其採取居家生產的原因;居家 生產過程中的感覺、想法及過程中所需要的協助。就本研究經過訪談所蒐集到的資 料進行分析、歸類後,分別依照主題呈現(見表 4-2)。根據三個研究問題的答案亦 即本研究發現,詳述如下: 一、. 採取居家生產的原因 本研究結果發現,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接受、參與居家生產的原因為以下兩. 點:太太是生產的主體,尊重太太的決定;認同生產是自然過程,不需過度醫療介 入。詳細內容說明如下: (一)太太是生產的主體,尊重太太的決定 本研究的 10 位個案中,有 6 位是由配偶提出想要採取居家生產的方式,這些父 親認為太太是生產的主體,因此他們會尊重太太對於生產方式的決定。例如個案 F 和個案 I 就認為懷孕與生產的主體是太太,生產的方式以太太的選擇為主: 生孩子真的是主體的事情…懷孕是她在懷孕,然後我希望她是選擇她的方式 (F-1-5) 我覺得…畢竟懷孕跟生小孩的最主導的是身體背著那個小孩跟歷經產程的那個 過程,我覺得是媽媽為主(I-1-1). 33.

(41) 表 4-2 配偶居家生產之準父親於待產生產過程中相關經驗之主題 主題(Theme) 次主題(Sub-theme) 採取居家生產的原因: 一、太太是生產的主體,尊重太太 的決定 二、認同生產是自然過程,不需過 度醫療介入 居家生產過程中的感覺、想法: 一、信心滿滿,準備迎接挑戰 為居家生產所做的準備: 1.接受產前教育 2.與助產師面對面溝通 二、掌控生產場域. 1.人-可自由邀請參與者 2.地-居家空間可自由調配成適合生產的樣 子. 三、計劃趕不上變化,充滿挑戰. 1.不確定感 (1)不知道太太生理變化是否正常 2.事事不相符合感 發生的事件內容: (1)太太在面對子宮收縮不舒服時的行為表 現 (2)自己並非想像中的萬能 (3)邀請的陪產親友表現的角色功能不如預 期 (4)產程開始與進展的時間 (5)寶寶的外觀. 四、滿意居家生產的結果與收穫. 滿意的內容: 1.自己是有功能的,可以緩解太太的不舒服 2.親手接生 3.孩子是夫妻共同努力下生下來的 4.家人的參與造就家庭的圓滿. 需要的協助: 一、專業人員方面 1.協助判斷配偶生理變化是正常的 2.發生緊急情況時能提供相關訊息說明 3.提供照護配偶及減輕配偶不舒適的方法 與技巧 二、親友方面. 1.準備飲食及處理家事 2.照顧太太的替換人手 3.拍照攝影留下紀念 34.

(42) 在獲知太太計畫採取居家生產時,這 6 位父親中有 5 位父親表示一開始他們會 擔心居家生產的安全性,認為生產過程隨時可能遇到風險,在醫院生產是較安全, 且能及時得到較適當的醫療照護。例如個案 C 及個案 E 就提到他們會擔心生產過程 中可能遇到風險: 最擔心的是風險,萬一有什麼狀況,當然在診所或在醫院就近可以得到比較好 的照護這樣(C-1-2) 在家生好像是不是…是一個有點風險的事情。(E-1-1) 此外,這 6 位父親中有 1 位認為居家生產過程中的準備及收尾過程是煩瑣的, 可是在醫療院所中生產,一切可以交由醫護人員處理,在家中生產則必須自己扛起 責任處理所有的事務,基本上居家生產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例如個案 D 就提到這種 麻煩的感受: 要事前準備,還要事後處理…我是覺得沒有必要,心裡覺得很麻煩(D-1-2) 對於擔心、質疑居家生產的安全性與便利性的這幾位父親,雖然心中仍存在許 多問號,但由於配偶的堅持,加上他們視配偶為生產的主體,最終選擇尊重配偶的 決定,配合太太採取居家生產的生產方式。例如個案 C 和個案 D 提到自己會配合、 支持太太的選擇: 畢竟不是我腳開開…這個是你比較喜歡的方式…那你會希望我也支持你,那我 就"好啊,就這樣做啊"(C-1-6) 我們家生孩子是她,她覺得她應該也可以做這個決定…我被告知,那我的工作 35.

(43) 就是必須支持她這樣(D-1-3) (二)認同生產是自然過程,不需過度醫療介入 在得知居家生產的訊息後,十位父親中有 4 位他們認同生產是自然的過程、不 需要過度的醫療介入的理念,也了解到在醫院生產常有不必要的醫療措施介入,因 此主動希望居家生產。例如個案 A 認為不必要的醫療介入是不符合人性的:. (剪會陰)在中醫的角度來看,它產生很多破壞啊,那對產後的復原不太妙…我 覺得這不符合人性(A-1-1)。. 個案 B 則提到如果狀況允許,生產是應該讓它自然發生,而不需要太多人工介 入的:. 現在有太多人工的東西,就是要介入人的生命…如果在一切狀況允許的話,那 為什麼不直接就讓它自然的就發生就好(B-1-13). 二、居家生產過程中的感覺、想法 本研究所收集的資料中,將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在居家生產的過程中的感 覺、想法分類為以下四個主題,分別為:信心滿滿,準備迎接挑戰;計劃趕不上變 化,充滿挑戰;掌控生產場域;滿意居家生產的結果與收穫。針對這些感覺、想法 詳細說明如下: (一). 信心滿滿,準備迎接挑戰 本研究結果發現,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在太太懷孕過程中,會為了能夠順利 36.

(44) 與太太共同完成生產,而做許多的準備。做足了準備後,父親覺得自己的能力足以 應付太太待產、生產的需求,而感到信心滿滿。從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中發現,父 親們會為居家生產所做的準備有: 1. 接受產前教育 本研究結果發現,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為了居家生產的決定,會與太太一同 接受助產師(士)或其他專業人員的產前教育課程,學習生產的準備、產程的變化以 及緩解生產過程中不適的方法。例如個案 B 就提到自己學到了按摩與鼓勵太太的法 方,讓自己在生產過程中是充滿參與感的: 你可以協助按摩啊、協助鼓勵啊,然後可以在旁邊支持啊,或是煮一些好料… 對我來講是很有參與感的…就是在過程當中是可以協助,然後不讓老婆這麼的 辛苦(B-1-11) 個案 G 也提到自己和太太一同去上催眠生產課程,好讓太太能在生產過程中放 鬆的經驗: 經由催眠的方式可以減輕生產的痛苦…居家生產的效果是會好很多…心情又會 更放鬆,更進入狀況…也學習整個生產的流程,和整個現象還有處置方法(G-1-2) 2. 與助產師面對面溝通 從本研究蒐集的資料中發現,在決定居家生產的過程中,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 親雖然了解配偶希望採取居家生產的原因,但難免會有些許對於生產風險的顧慮或 對居家生產過程的不了解,抱著擔心與不安的心情。當父親在配偶的帶領下接觸助 37.

(45) 產師(士),深入了解居家生產相關的資訊與助產師(士)的自然生產理念後,父親漸 漸減輕焦慮、改變想法,而願意配合配偶居家生產的決定,並運用生產計畫書與助 產師(士)充分的溝通。例如個案 B 描述在與助產師溝通後他的想法改變了,他是這 樣描述的: 聽起來不錯,可是不知道它的風險跟有沒有其他需要顧慮的部份…找助產師… 比較有概念之後,就會覺得更堅定我們希望在家生產這件事情(B-1-4) 個案 C 也有類同的反應: 助產師…去之前還沒下定決心,但是去回來之後,覺得就試試看嘛…把所有的 疑慮都消除了之後…不用說設限一定要怎麼樣 (C-1-4) 個案 F 則是描述在與助產師(士)溝通後自己對居家生產的害怕減輕許多,他是 這樣描述他的心境改變: 你會覺得說"ㄟ~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血會很多或什麼或怎麼樣"…跟助產師聊 完之後,覺得說那就更不怕…可以去 support 這件事(F-1-4) 個案 G 則強調在與助產師(士)溝通後對生產這件事更有信心: 找到助產師之後那個信心又更加強…從她的態度上就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G-1-8)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發現由於孕期的密切接觸與充分諮詢,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 親認為自己和配偶與助產師(士)的關係是密切的。像個案 B 就有這樣的感受: 從(懷孕)四、五個月到出生…只要一有狀況我們就問她…她也會來看我們…關 38.

(46) 係是密切的(B-2-21)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發現在產前溝通過程中,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清楚的知道 在正常分娩過程中雖然機會不大,但仍可能會出現一些無法避免的異常變化,也了 解這些風險是不可控制的,因此當異常的變化發生時,並不會將責任怪罪於助產師 (士),而是坦然接受,並希望助產師(士)盡力協助處理。在溝通生產需求的過程中, 父親與配偶被賦權,自己決定想要的生產過程,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例如個案 B 認為生產的風險該由自己承擔,而非由助產師承擔: 如果真的有一些狀況…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決定…我覺得這個責任是在我們身 上而不是在助產師身上(B-2-20) 個案J則提到保護妻小應該是自己的責任: 保護自己的妻小…這個事情是做為父親的責任…(J-1-6) 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知道生產是有風險的,一旦風險發生時,可能會需要醫 療措施的介入。因此在產前準備時,會先安排好配合的後送醫療系統,以便在需要 醫療措施介入時,能即時讓配偶和寶寶得到最好的照護,以確保生命的安全。像個 案 C 與個案 G 就為後送醫療做了完善的考量與安排: 醫院就在我們附近…萬一發生什麼事,然後可不可以立即得到一些醫療上的照 護,這可能是…最主要的考量(C-1-2) 我們住的地方離醫院還蠻近的…事先也有打電話給消防隊,問說那個如果打電 話到消防隊這樣子載我到醫院生產,這樣子大概要多久(G-1-9) 39.

(47) (二). 掌控生產場域 從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中,發現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認為生產的情境、地點. 由於是在居家,因此他們享有主導的權力,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安排生產過程中 要邀請誰來參與,也可以自由移動傢俱、應用家中設備,隨心所欲提供太太所需的 物品,在這個熟悉的環境中,父親具有掌控生產場域的能力,而不需由別人主導。 例如個案 B 就有提到這樣的感受: 我在我自己的地方,然後她想要什麼東西我就可以馬上提供給她…可是如果在 醫院…就是必須全部只能依靠護士(B-2-7) 本研究蒐集的資料中,發現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認為在居家生產的過程中, 覺得跟在醫院中不一樣,自己能夠掌控、安排的部份主要可分為:人-可自由邀請參 與者;地-居家空間可自由調配成適合生產的樣子。以下針對內容做詳細說明: 1. 人-可自由邀請參與者 在醫院生產常見陪產人數的限制,家中生產由於是自己的地盤,父親可以自由 安排參與的人選,想邀請誰就可以邀請誰。本研究所收集的資料發現配偶採居家生 產的父親一般會邀請的參與者,是可溝通生產需求的女性朋友或家人,在生產過程 中需要協助時,能夠直接要求他們提供協助而不用怕被拒絕。例如個案 D 提到自己 與太太在產前就與親友討論好生產的流程與協助的安排: 一個是她好朋友,一個是她大嫂…我們這個生產過程(計畫與流程)是她們可以 理解的…這些人是我們可以直接指使說"你做什麼事,什麼事" (D-2-5) 40.

(48) 2. 地-居家空間可自由調配成適合生產的樣子 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認為生產是在熟悉的家中,自己可以安排家中的場地, 將家裡的擺設彈性移動,佈置成順手、以利生產流程進行的生產空間。例如個案 A 就把自己家中的擺設設置成對生產最順手的動線: 我用櫃子把睡房和廁所隔起來…我們家的狗可以在客廳活動…廚房就在對面, 東西煮好就往睡房送。就是好像打仗一樣,你要用最順手的方式(A-1-4) 個案 D 則提到居家生產的環境是自己所熟悉的,不需要提防陌生人的侵入: (在醫院)不熟的空間,然後一直被人家侵入…所以後來我們會決定居家生產… 在家裡很自在…比醫院舒服多了啦(D-2-15) 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在生產過程中,因為家中是自己熟悉的環境,東西在哪 都清清楚楚,需要時隨時可以取得,不用依賴別人。例如個案 B 就有這樣的感受: 她想要什麼或是她有什麼需要,比如說抱枕…我就可以馬上提供給她(B-2-8) (三). 計劃趕不上變化,充滿挑戰 本研究結果發現,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在陪伴太太待產、生產過程中,會發. 現當產兆突然來到,例如落紅、宮縮,以及當太太因為宮縮帶來的不適而產生語言 及非語言的變化反應時,父親會因為突如奇來的狀況,無法判斷太太的生理變化是 否正常,或當事情的安排與發展不如自己所預期的發展時,產生疑惑、不確定、一 切與自己所想的不相符合的感覺。本研究將這些感覺分為:不確定感;事事不相符 合感。詳細說明如下: 41.

(49) 1. 不確定感 本研究結果發現當產程中出現父親無法判斷或無預期的情況時,會使父親產生 不確定的感覺,不知道太太的情況是否正常。本研究中使父親產生不確定感的原因 為:不知道太太生理變化是否正常。 (1) 不知道太太生理變化是否正常 當落紅、陣痛、破水等產兆出現時,父親會因不確定產兆是否正常,擔心自己 無法準確判斷而影響太太安全。例如個案 G 及個案 B 就遇到太太出血的情形,而無 法確定太太的變化是否正常: 我雖然知道說出一點血是正常的狀況,但我不知道她那是不是正常的出血量… 會想說"這真的是正常,但這真的正常嗎?"(G-2-12) 看助產師…一直在拿一些布…在吸那個血…我自己覺得"奇怪,怎麼一直流血" (B-2-14) 個案 C 則是不確定太太的產程是否到達助產師(士)前來的標準: 助產師說她要來,我說"這個頻率?很…很固定,但是…是很固定嗎?"…我感 覺起來應該沒那麼快啊…因為我不會判斷,甚至於連頻率我都看不出來(C-2-3) 2. 事事不相符合感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發現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在面對產程中的事件與變化時, 會發現真實的經歷並不一定符合原先的預估,或甚至超乎想像的範圍,而產生心疼、 驚訝、高與…等感覺。本研究中父親產生事事不相符合感的時機為:太太在面對子 42.

(50) 宮收縮不舒服時的行為表現;自己並非想像中的萬能;邀請的陪產親友表現的角色 功能不如預期;產程開始與進展的時間;寶寶的外觀。針對內容詳細說明如下: (1)太太在面對子宮收縮不舒服時的行為表現 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發現太太在待產過程中,當子宮收縮帶來不適時,太太 的語言與非語言行為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與平常大不相同,不如自己所想的平靜。 例如個案 E 及個案 G 提到配偶於面對宮縮不適時,其行為反應是如何的超乎想像: 宮縮來就…好像就是你人好像換了一個人…本來能走路的,就"啊~ 不能走路了 (表現虛弱樣)" (E-2-12) 我原本的想像是會跟那個課程裡面影片一樣,就是相對平靜…可是實際的狀況 當然是搥牆壁還有大吼大叫(G-2-4) (2) 自己並非想像中的萬能 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表示,原本會對自己的角色功能有所期待,認為自己除 了陪伴太太外,還有餘力做其他的事,例如照相、錄影…等,但在太太待產過程中 實際經驗中,卻發現自己大部份的時間都在陪伴太太,完全沒辦法分身做其他事, 自己並非想像中的萬能。例如個案 G 原本認為自己除了陪伴太太外,還能有餘力做 其他的協助,卻發現事與願違: 我本來想說我應該很有餘力去幫她做一些事情,啊其實光陪伴…就佔了我大部 份的時間(G-2-2) 本來都想說我應該是就幫忙她照相、錄影…但是後來我是…都沒有辦法分身去 43.

(51) 錄影或照相(G-2-17) (3) 邀請的陪產親友表現的角色功能不如預期 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在陪伴太太待產生產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最重要的工 作就是陪伴太太,因此會事先找尋其他協助的人手,但父親發現自己找來協助的人, 並沒有辦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完成期望中的協助。例如個案A就提到自己並不 滿意攝影的品質,以及其他親友對於事務的處理方式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 攝影師有在現場…可是他也沒有經驗…那麼多個小時才拍了五、六百張照片… 請人來,然後自己還沒入鏡,不划算(A-3-2) 她一來也不知道中藥要怎麼煮…你臨時訓練又沒有辦法,你還是自己得要去看 一下…變成說很多時間是兩頭跑(A-3-1) (4) 產程開始與進展的時間 配偶採居家生產的父親對於太太產程啟動以及待產過程中產程的進展時間,會 有預想,但實際經驗中卻發現進入產程與產程進展的時間與自己原先想像的有所差 異。例如個案 D 就提到,沒想到小孩出生時間比他的預期的時間要早: 她剛足月嘛(滿 37 週),但是那個預產期其實還有一、兩個禮拜,然後那時候沒 想到會這麼快、這麼突然(D-2-1) 個案 F 則提到產程所花費的時間比他預期的要短: 本來你就是準備要痛十幾個小時…不知不覺現在就是快出來了…整個就覺得比 預期的還要快(F-2-17) 44.

(52) (5) 寶寶的外觀 配偶居家生產的父親在寶寶出生前,會對寶寶的外觀有所想像,但在實際看到 寶寶時,會覺得寶寶的體形大小、五官長相與自己料想的有所不同。例如個案 B 就 提到寶寶比他想像的還要大: 我剛看,覺得一個嬰兒就是…比想像中還大…(B-2-12) 個案 D 則認為寶寶的五官長相跟自己想像的有落差: 怎麼長得這個樣子?…小小瘦瘦,然後眼睛也瞇瞇的這樣…心裡有落差(D-2-10). 45.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is teachers believe that :a authentic materials are materials produced by a native speaker of the target language not for a teaching purpose, b authen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