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關鍵詞: 老年人 、蔬果攝取改變階段 、蔬果攝取行為 、自我效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關鍵詞: 老年人 、蔬果攝取改變階段 、蔬果攝取行為 、自我效能"

Copied!
12
0
0

Teks penuh

(1)

接受刊載:1001027

*通訊作者地址:徐蓓蒂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70272 電  話:(0227523798

前  言

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於

2010

12

月底已佔總

人口數的

10.74%

,老化指數為

68.6%

,近

3

年間就急

速上升

10.5%

(內政部統計處 ,

2011

)。在人口老化趨

勢下 ,對於有關老年人的研究應不僅侷限在照顧已生 病的老人 ,更應加強如何健康的老化 ,讓老年人活 得健康且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近年來國人十大死因多為惡性腫瘤 、心血管疾 病 、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病 ,慢性病已嚴重地威

摘 要

背 景 我國現已是高齡化社會 ,對於有關老年人的研究應不僅侷限在照顧已生病的老人 ,更應加強如何健 康的老化 ,讓老年人活得健康且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蔬果含有豐富的營養素 ,可預防疾病 、降低疾 病的風險及延緩疾病的發生 ,然而有研究顯示 ,台灣老人蔬果攝取量是不足的 ,如何改善老年人蔬 果攝取行為 ,實值得探究。

目 的 運用跨理論模式瞭解老年人的蔬果攝取改變階段及蔬果攝取行為。

方 法 以基隆市仁愛區65歲以上老年人為對象 ,共收案398位。研究工具為自編的結構式問卷 ,經個別訪 談蒐集資料。以SPSS for Window 15.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 果 研究對象一週達到每日五蔬果的天數平均為2.86天。處於「蔬果攝取改變階段準備期」的老年人佔最 多。後階段老年人較前階段老年人有較高的蔬果認知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 、蔬 果攝取行為及較低的知覺蔬果攝取障礙。研究變項對蔬果攝取改變階段區別力為46.6%。前階段蔬果 攝取行為之顯著預測變項是「知覺蔬果攝取利益」及「蔬果認知」,後階段是「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及

「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結 論 實務應用

研究結果支持社區護理人員應依老年人所處的「蔬果攝取改變階段」分群 ,設計合適的行為改變策 略。

關鍵詞: 老年人 、蔬果攝取改變階段 、蔬果攝取行為 、自我效能。

基隆市仁愛區老年人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之研究—

跨理論模式之應用

徐蓓蒂

1*

  Emily Lu

2

 廖珮宏

3

 邵明依

4

1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護理系講師 2美國葛蘭素史克藥廠臨床研究經理 

3亞東技術學院護理系講師 4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護理長

脅國人的生命安全 ,而大部分慢性病均與飲食習慣 有密切關係(行政院衛生署 ,

2011

Bertsias, Linar- dakis, Mammas, & Kafatos, 2005; Elmadfa & Freislung, 2005

)。蔬果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如維生素

C

、維生素

E

、胡蘿蔔素 、葉酸 、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 ,蔬果與 降低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生率有關(

Heavey, McKenna, & Rowland, 2004; Tsugane, 2004

);此外 , 可降低代謝症候群(

Esmaillzadeh et al., 2006

)與癌症 的發生率(

Pavia, Pileggi, Nobile, & Angelillo, 2006

)。

老年人攝取足夠的蔬果 ,可以降低血壓及血中膽固

(2)

醇 ,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Hung et al., 2004

)。

研究報告發現攝取足量蔬果者 ,有較低的心血管疾病 罹患率和全死因死亡率(

Bazzano et al., 2002

)。由此 可知 ,適量攝取蔬果 ,建立正確的飲食行為 ,乃是 健康生活型態中重要的一部分。

行政院衛生署

2011

7

月公布新版的每日飲食 指南 ,重點之一為增加每日蔬果的攝取 ,將沿用

20

年的每日飲食指南梅花圖 ,每日應攝取蔬菜

3

份及水 果

2

份 ,修改為蔬菜

3

5

份及水果

2

4

份(行政院 衛生署 ,

2011

)。蔬果攝取量不足一直是公共衛生的 重要議題 ,由台灣地區老人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999

2000

資料顯示 ,

65

歲以上老年人每天蔬菜攝 取量為

2.9

份 ,水果攝取量男性為

1.4

份 ,女性為

1.1

份(行政院衛生署 ,

2004

),因此老年人的蔬果攝取 量皆低於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量。

2006

年調查顯示僅 有六成的中老年人每天攝取水果(

Tsai, Liou, & Chang, 2006

),所以應鼓勵老年人增加每日蔬果攝取量。

老年人欲擁有健康老化的過程 ,首需從事健康 行為以維持及促進健康 ,因此攝取足夠蔬果極為重要

Kuczmarski & Weddle, 2005

),社區護理人員應加強老 年人攝取足夠蔬果的衛教策略 ,以預防疾病、降低疾 病的風險 ,及延緩疾病的發生 ,達到健康老化的理想 目標。

文獻查證

行為改變階段(

stages of change

)是跨理論模式(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的概念之一。跨理論模式是運用 行為改變階段以整合行為改變的方法及原則 ,其中心 思想在於意圖的改變;其包含四大概念:㈠改變階段

stages of change

),㈡改變方法(

processes of change

),

㈢自我效能(

self efficacy

),㈣決策權衡(

decisional bal- ance

)(

Prochaska & Marcus, 1994

)。行為改變並非二分 法 ,從不健康的行為直接變為健康的行為 ,個體會在 行為改變階段之間前後移動 ,倘若在教育介入時能依 對象所處的改變階段設計合適的策略 ,則介入的效果 會較有效(

Purdie & McCrindle, 2002

)。行為改變階段分 別是:㈠無意圖期(

precontemplation

):未來六個月內 無意圖採取健康行為;㈡意圖期(

contemplation

):已 察覺到問題 ,未來六個月內有意圖開始修正行為;㈢

準備期(

preparation

):會尋求資源欲開始採健康的行

為 ,但未達目標;㈣行動期(

action

):指個體已採行 健康行為 ,但未滿六個月;㈤維持期(

maintenance

):

健康行為持續六個月以上(

Prochaska, Redding, & Evers, 2002

)。處於不同改變階段者對行為的經驗 、認知或解

釋也會不同 ,決定是否採取行為的重要因素有決策權 衡和自我效能 ,其中決策權衡為個體採行該行為的利 益及障礙的相對結果。

近年來運用跨理論模式有關飲食行為的相關研 究發現 ,影響飲食行為的重要因素包括:㈠蔬果認 知:發現飲食知識對於行為改變階段的往後階段進 行具有正面的影響(

Campbel et al., 1999; Lytle et al., 2003

);知識越高者多處於行動期及維持期(

Glanz

et al., 1998

),營養認知可以顯著預測蔬果攝取行為

Lytle et al., 2003

);飲食知識對於行為階段的進步具 有正面影響(

Campbel et al., 1999

),缺乏健康飲食知 識較不可能改變行為階段 ,且多半處於較前期的行為 改變階段(

Kloek, van Lenthe, van Nierop, & Macken-

bach, 2004

)。㈡知覺利益與知覺障礙:知覺利益越高

者知覺障礙越低 ,也越會執行健康行為(蘇 ,

2004

Aleong, 2006

),階段如要往後階段進行 ,需增加知

覺利益 ,欲避免退步到前階段 ,則需減少知覺障礙

Purdie & McCrindle, 2002

)。㈢自我效能:自我效能 是影響蔬果攝取行為重要的相關因素 ,並可預測蔬果 攝取行為(

Aleong, 2006; de Vet, de Nooijer, de Vries, &

Brug, 2005

)。行為的改變是動態性過程 ,並非是有或

無的二元現象 ,先確認個體行為改變階段 ,再依其 改變階段作深入分析 ,以提供不同行為改變階段之個 別性資訊 ,此將更符合研究對象的實際狀況(

Cardi-

nal, 1997

)。應用跨理論模式可有效解釋與預測健康行

為的改變 ,促進其成效 ,亦即在正確的時間(階段)

做正確的事(方法

/

技巧),可達事半功倍之效(陳 、 黃 ,

2008

)。

年 輕 人 與 老 年 人 的 飲 食 攝 取 行 為 有 顯 著 差 異

Ricciuto, Tarasuk, & Yatchew, 2006

),台灣大部份蔬 果攝取行為的相關因素研究 ,研究對象多為年輕人如 兵 、鄭(

2010

)、陳(

2009

)及魏 、呂等(

2009

)等 , 老年人方面仍付之闕如。

綜上所述 ,應用跨理論模式可有效解釋與預測健 康行為的改變 ,若能了解每位老年人蔬果攝取所處的 行為階段特性 ,再施予不同的衛教策略 ,才能增進 其行為改變的效能 ,但目前國內缺乏應用跨理論模式 於老年人蔬果攝取的研究。因此 ,引發研究者應用跨 理論模式了解老年人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之研究動機 , 以利未來應用跨理論模式的整合策略 ,於老年人蔬果 攝取行為介入活動之可行性。本研究以基隆市仁愛區 老年人為對象 ,探討其不同階段蔬果攝取行為 ,期 能為社區老年人擬訂適合老年人不同行為階段之飲食

(3)

教育方案 ,並做為衛生行政單位老年人營養政策計畫 及推行之參考。故本研究目的如下:㈠瞭解研究對象 之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 、知覺蔬 果攝取障礙 、蔬果認知 、蔬果攝取行為及蔬果攝取 改變階段的現況。㈡探討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知覺蔬 果攝取利益 、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蔬果認知 、蔬果 攝取行為與其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之間的關係。㈢探討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 、知覺蔬果 攝取障礙 、蔬果認知是否能有效區別蔬果攝取改變階 段。㈣探討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 、 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蔬果認知對各改變階段之蔬果攝 取行為之預測力。

方  法

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及國內外相關文獻提出本研究架構

(見圖一)。主要探討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決策權衡 、 蔬果認知 、蔬果攝取行為與其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之間 的關係。

二 、資料收集及倫理考量

母群體為基隆市仁愛區

65

歲以上老年人 ,基隆 市仁愛區有

29

里 ,

65

歲以上老年人共有

6,995

人。本 研究以里為抽樣單位 ,所抽得里內的全體老人為調 查樣本 ,以隨機方式抽出水錦里 、書院里及文安里 三里共

688

人 ,進行研究前 ,先經基隆市仁愛區衛生 所獲准後才開始。於

99

10

月至

100

1

月間由已受 過訓練的問卷訪員至抽樣的受訪個案家中說明本研 究目的 ,及資料不作研究以外之目的使用 ,取得同 意後進行訪問 ,採不具名方式 ,研究過程中若有覺 不妥 ,可立即退出。本次經整理共獲得有效樣本

398

人 ,有

9

人不願受訪 ,有

281

人戶籍在此但不住此 地 ,因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57.8%

,為檢定回收樣本是 否足以代表母群體 ,因此針對「年齡」及「性別」進行 母群體與有效樣本卡方適合度檢定 ,從表一得知檢定 結果顯示回收樣本「年齡」(χ2

= 2.39, p > .05

)及「性 別」(χ2

= 0.24, p > .05

)之分佈與母群體無顯著差異 , 即表示有效樣本在統計上對於母群體具有代表性。

三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為自編的結構式問卷。首先以先驅性質 性研究面對面訪談光華里老人共

92

人 ,歸納收集蔬 果攝取自我效能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 、知覺蔬果攝 取障礙之回答及累計出現頻率前

70%

答案 ,再依據 本研究架構及相關文獻(兵 、鄭 ,

2010

;陳 ,

2009

; 魏 、呂 ,

2009

Salehi et al., 2010

)初擬結構式問卷 , 經由專家效度審查 、預試及修正而成正式問卷。問卷 專家效度洽請

2

位護理專家 、

1

位營養師 、

1

位衛生 教育專家 ,針對問卷各題內容進行審查 ,本研究以 內容效度指數(

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

)作為專家 效度指標 ,

CVI

值未達

.8

之題目 ,根據專家的審查意

蔬果認知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決策權衡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

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蔬果攝取

改變階段

蔬果攝取行為

圖一 運用跨理論模式之老人蔬果攝取行為研究架構

表一 回收樣本適合度檢定表 (N = 398)

樣本 母群體

χ2 p

n % n %

0.24 .62

184 46.2 3138 44.9

214 53.8 3857 55.1

年齡(歲) 2.39 .49

65~69 91 22.8 1756 25.1

70~74 156 39.1 2553 36.5

75~79 88 22.1 1700 24.3

80(含)以上 63 16.0 986 14.1 註:母群體之性別及年齡資料取自基隆市仁愛區戶政事務所20108月統計報表。

(4)

見修改文字後保留 ,或予以刪除 ,再將每題的

CVI

值 總合除以該量表的題數 ,此問卷各量表

CVI

值達

.86

.93

;並於

99

8

月進行預試及重測考驗其量表信 度 ,預測及重測的樣本是從母群體中去除開放式引導 問卷及正式樣本之後 ,以簡單隨機集束抽樣抽出兆 連里 ,兆連里的全體老人為預測及重測樣本 ,里內 老人共

160

人 ,有

64

人戶籍在此但不住此地 ,完成

64

分預測及重測問卷 ,各量表之Cronbach’s α為

.78

.93

,且各量表之二週後重測信度

r

值為

.78

.85

, 顯示各量表均具有良好之內部一致性及穩定性。每日 五蔬果知識量表則進行難易度及鑑別度分析 ,難易 度 為

0.46

0.71

, 鑑 別 度 為

0.48

以 上 , 難 易 度 位 於

0.2

0.8

為宜 ,鑑別度

0.3

以上即可被接受(

Ailken, 1991

),顯示知識量表題目的設計還算合適。正式問 卷說明如下。

㈠ 蔬果攝取行為

由研究對象自評一週達到每日五蔬果的天數 ,分 數越高 ,則表示蔬果攝取行為越佳。問卷訪談員會親 自帶「蔬菜」及「水果」一份量的圖片 ,給受訪者說明 蔬菜及水果的份量。

㈡ 蔬果攝取改變階段

蔬果攝取改變階段 ,分為:⑴無意圖期:未來六 個月內沒有打算執行每日五蔬果;⑵意圖期:未來六 個月內有打算開始執行每日五蔬果;⑶準備期:未來 一個月內準備開始執行每日五蔬果;⑷行動期:已開 始執行每日五蔬果 ,但未達六個月;⑸維持期:執行 每日五蔬果已達六個月以上。

㈢決策權衡

包括知覺蔬果攝取利益量表及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量表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量表主要是測量對於蔬果攝 取行為正面結果的期望 ,量表共

11

題 ,選項包括:

非常不可能給予

1

分 、不可能給予

2

分 、沒意見給予

3

分 、可能給予

4

分 、非常可能給予

5

分 ,得分愈高 , 代表對於攝取蔬果的知覺利益程度愈高。知覺蔬果攝 取障礙量表主要評估自己在攝取蔬果可能遭遇到的障 礙程度 ,量表共

14

題 ,選項包括:非常不同意給予

1

分 、不同意給予

2

分 、沒意見給予

3

分 、同意給予

4

分 、非常同意給予

5

分 ,得分愈高 ,代表知覺蔬果攝 取障礙越高。

㈣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由研究對象評估自己在特殊情況下 ,能克服困難 而執行蔬果攝取行為的把握程度;量表共

5

題 ,選項 包括:非常沒把握給予

1

分 、沒把握給予

2

分 、普通 把握給予

3

分 、有把握給予

4

分 、非常有把握給予

5

分 ,總分越高 ,代表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越佳。

㈤蔬果認知

蔬果認知量表共

6

題 ,答對給予

1

分 、答錯及不 知道給予

0

分。總分越高 ,則對蔬果認知越深。此部 分內容包含蔬果的好處 、蔬果的營養素 、蔬果的食 用份量及蔬果購買方法相關知識。

四 、資料收集與資料分析

本研究以個別訪談收集資料 ,所收集之問卷資 料加以編碼 、譯碼 、建立資料 ,以

SPSS for Window 15.0

統計軟體進行分析。採用統計方法包括

:

百分比 、 平均值 、標準差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單因子多變 量變異數分析 、區別分析法及複迴歸分析之。

結  果

一 、老年人蔬果攝取改變階段及蔬果攝取行為之現況 本研究對象所處的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來看 ,依 序 為 準 備 期 佔

52.3%

n = 208)、 維 持 期

22.9%

n =

91

)、 意 圖 期

11.3%

n = 45)、 無 意 圖 期

9.5%

n =

38

)、行動期

4%

n = 16),由此可見六成老人有意圖 但還尚未執行每日五蔬果行為(準備期及意圖期),

一成老年人完全沒有意圖執行每日五蔬果。從表二得 知 ,一週執行每日五蔬果的天數平均為

2.86

天 ,天天 執行五蔬果者

31.2%

,但有

41.7%

每天均未達到五蔬 果。

二 、各研究變項分佈情形

㈠蔬果認知

研 究 對 象 之 蔬 果 認 知 量 表 平 均 為

4.10

± 1.13

) 分 ,知識程度尚可;其中得分最高的題目為「蔬果中

表二 一週蔬果攝取行為分佈情形 N = 398

0 1 2 3 4 5 6 7

M ± SD n %

每日五蔬果天數 16641.7 184.5 5012.6 143.5 184.5 82.0 0 0 12431.2 2.86 ± 3.02

(5)

的纖維素可以預防便秘」(

0.87 ± 0.05

分),其次為「不 要購買有被蟲咬過痕跡的蔬果」(

0.62% ± 0.06

分);

而答對率最低的題目為「老人每日應該攝取至少幾份 蔬菜?」(

0.24 ± 0.03

分),以及「老人每日應該攝取 幾份水果?」(

0.36 ± 0.05

分)。由此可知研究對象對 於每日蔬果應攝取的份量認知較不足。

㈡知覺蔬果攝取利益

研究對象認為知覺蔬果攝取利益最高的前三項信 念為「可排毒」(

4.18 ± 0.05

分)、「能提升免疫力」(

4.10

± 0.04

分)及「能減少罹患癌症的機會」(

3.92 ± 0.05

分)。整體而言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之每題得分最大 值為

4.18

,最小值為

3.00

,每題得分平均為

3.42

± 0.84

),介於「中立意見」與「可能」,可知研究對象之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屬於正向信念。

㈢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研究對象認為執行蔬果攝取行為最大的障礙因 素為「因為蔬果價格太高 ,而少吃蔬果」(

2.36 ± 0.06

分),其次為「因為擔心農藥問題 ,而少吃蔬果」(

2.31

± 0.05

分),「因為吃蔬果不易咬 ,而少吃蔬果」(

2.11

± 0.04

分)及「因為蔬果屬性太寒(太冷),而少吃蔬

果」(

2.11 ± 0.05

分)則並列第三名的障礙因素。整體

而言 ,知覺蔬果攝取障礙之每題得分最大值為

2.36

, 最小值為

1

,每題得分平均為

2.05

± 0.65

),介於「不 同意」與「中立意見」,可知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知覺 障礙屬於中低程度。

㈣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其中「當有肉品可選擇時 ,我仍能每日攝取五蔬

果」(

3.88 ± 0.05

分)得分最高 ,而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最低的選項為「當必須外食時 ,我仍能每日攝取五蔬

果」(

3.45 ± 0.04

分)。整體而言 ,研究對象之蔬果攝

取自我效能每題得分平均為

3.60

± 0.68

),顯示研究 對象對執行每日五蔬果把握度呈中等狀況。

三 、老年人處於不同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中各變項差異 情形

為瞭解處於不同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之老年人在各 變項(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決策權衡及蔬果認知有無 差異 ,分別進行

ANOVA

檢定 ,由於蔬果攝取改變階 段中的行動期人數較少(

16

人),故將行動期及維持 期合併為一個階段 ,取名為「行動 維持期」。由表 三得知 ,處於不同蔬果攝取改變階段的老年人 ,其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及知覺蔬果攝

表三 蔬果攝取改變階段與自我效能 、決策權衡 、蔬果認知之變異數分析 N = 398

行為改變階段 n % M ± SD F Scheffe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 3.82** > , ; > ,

無意圖期 38 9.5 3.02 ± 0.38

意圖期 45 11.3 3.06 ± 0.38

準備期 208 52.3 3.16 ± 0.51

行動 維持期 107 26.9 3.16 ± 0.37

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4.24** ,, >

無意圖期 38 9.5 2.21 ± 0.89

意圖期 45 11.3 2.19 ± 0.82

準備期 208 52.3 2.05 ± 0.48

行動 維持期 107 26.9 1.95 ± 0.52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3.96*** >,,

無意圖期 38 9.5 3.45 ± 0.65

意圖期 45 11.3 3.52 ± 0.85

準備期 208 52.3 3.55 ± 0.78

行動 維持期 107 26.9 3.79 ± 0.54

蔬果攝取認知 1.17

無意圖期 38 9.5 3.12 ± 0.34

意圖期 45 11.3 3.26 ± 0.44

準備期 208 52.3 4.32 ± 0.47

行動 維持期 107 26.9 4.39 ± 0.47

**p < .01. ***p < .001.

(6)

取障礙呈顯著差異(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F = 3.96,p <

.001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F = 3.82,p < .01;知覺蔬果 攝取障礙F = 4.24,p < .01)。經事後比較分析發現處 於後階段者(行動 維持期),其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較 無意圖期 、意圖期或準備期者為高 ,但知覺蔬果攝 取障礙則較少於無意圖期 、意圖期或準備期者。知覺 蔬果攝取利益為行動 維持期及準備期者高於無意圖 期 、意圖期者。

四 、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之區別分析

為瞭解相關變項是否能有效區別蔬果攝取改變 階 段 的 老 年 人 , 先 以 單 因 子 多 變 量 變 異 數 分 析 後 發現 ,不同改變階段的老年人在「蔬果攝取自我效 能」、「知覺蔬果攝取利益」、「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蔬果認知」程度的差異考驗

Wilks’λ = 0.83

,達統計 上的顯著水準(F = 4.75, p < .001)。研究者接著進行 區別分析 ,以「蔬果攝取自我效能」、「知覺蔬果攝取 利益」、「知覺蔬果攝取障礙」、「蔬果認知」為預測變 項 ,以瞭解預測變項在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上分類的正 確度 ,進而獲悉哪些預測變項可以有效區分各階段。

表四顯示不同改變階段的老年人在「蔬果攝取自我效 能」、「知覺蔬果攝取利益」、「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蔬果認知」區別分析結果 ,共抽取四個典型函數 , 其特徵值分別為

0.05

0.01

0.00

0.00

,Wilks’ λ值 為

0.92

0.97

0.99

1.00

χ2

= 29.18,

df = 16; χ2

= 9.30, df = 9; χ

2

= 1.84, df = 4; χ

2

= 0.05, df = 1

),其中 第一個典型區別函數達顯著水準 ,顯示此典型區別 函數能有效區別不同改變階段的老年人。由標準化 典型區別函數係數可知 ,函數一的「蔬果攝取自我效 能」及「知覺蔬果攝取障礙」相較於其他預測變項而 言 ,在區別不同改變階段的老年人有較高的相對重要

性 ,也顯示區別力較大。而無意圖期 、意圖期 、準備 期 、行動期以及維持期各組之形心值(

centroid

)分別 為

-.25

-.24

-.12

.26

.27

,則顯示行動期及維 持期的老年人在「蔬果攝取自我效能」的具備程度均 較無意圖期 、意圖期 、準備期的老年人為高;無意 圖期及意圖期的老年人在「知覺蔬果攝取障礙」的程 度 ,均高於行動期及維持期的老年人。

就整體總預測率而言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知覺蔬果攝取障礙」、「蔬果 認知」區別老年人蔬果攝取改變階段的預測正確率為

46.6%

,就分類結果的顯著性檢定而言 ,

Press’Q

統計

量數值為

97.96 > 3.84

,達到

.05

顯著水準 ,其區別力 可 ,高於隨機分類結果。

五 、處於不同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之蔬果攝取行為預 測力

經區別分析確認研究變項在蔬果攝取改變階段區 別力可 ,進一步瞭解處於不同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之老 人影響其蔬果攝取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進行複迴歸 分析時 ,樣本數的決定 ,每個預測變項最少要有

5

個 樣本 ,迴歸分析的結果才具有類推性(

Hair, Anderson, Tatham, & Black, 1995

),本研究預測變項有

4

個 ,最 少要有

20

個樣本 ,由於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中的行動 期人數較少(

16

人),故將行動期及維持期合併為一 個階段 ,取名為「行動 維持期」,進行各階段蔬果 攝取行為複迴歸分析。在進行迴歸分析之前 ,先將各 變項進行多元共線性檢驗 ,各階段自變項之變異數膨 脹因素(

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

)為

2.03

2.75 <

10

,容忍度為

0.53

0.72 > 0.1

,條件指數(

condition

index, CI

)均小於

30

,表各自變項間無明顯共線性問

題(吳 ,

2009

)。由表五得知 ,無意圖期整體迴歸模

表四 蔬果攝取改變階段組別之區別分析摘要表 N = 398

標準化區別函數係數 結構係數

第一函數 第二函數 第三函數 第四函數 第一函數 第二函數 第三函數 第四函數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 .04 -.21 .67 .83 .43 -.23 .53 .68* 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51 .30 .90 -.27 -.77* .33 .47 -.26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65 .25 .48 -.71 .87* .07 .36 -.31

蔬果認知 .14 .89 -.19 .37 .11 .92* -.14 .34

特徵值 0.05 0.01 0.00 0.00

Wilks’λ 0.92** 0.97 0.99 1.00

46.6% 個原始組別觀察值已正確分類 Press’Q = 97.96*

*p < .05. **p < .01.

(7)

式達統計上顯著水準(F = 3.74, p < .01),自變項共可 解釋老年人蔬果攝取行為

25.6%

的變異量 ,最重要的 預測變項為知覺蔬果攝取利益(β = 1.46, p < .05);其 次為蔬果攝取認知(β = 0.88, p < .001);意圖期之整 體迴歸模式達統計上顯著水準(F = 14.18, p < .001),

自變項共可解釋老年人蔬果攝取行為

37.0%

的變異 量 ,最重要的預測變項為知覺蔬果攝取利益(β = 0.46, p < .001);準備期之整體迴歸模式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F = 3.81, p < .01),自變項共可解釋老年人蔬果攝取

行為

17.3%

的變異量 ,最重要的預測變項為蔬果攝取

認知(β = 0.43, p < .001);行動 維持期之整體迴歸 模式達統計上顯著水準(F = 20.35, p < .001),自變 項共可解釋老年人蔬果攝取行為

26.3%

的變異量 , 最重要的預測變項為知覺蔬果攝取障礙(β = 0.53, p <

.001

)及蔬果攝取自我效能(β = 0.30, p < .001)。

討  論

一 、老年人蔬果攝取情形

本研究對象中蔬果攝取改變階段在行動 維持 期的人數佔

26.9%

,天天五蔬果者佔

31.2%

,但每天 均未達到五蔬果者卻有

41.7%

,顯示老年人蔬果攝取 行為偏低 ,與其他研究結果(莊 ,

2009

Tsai et al., 2006

)相近。

Jaime

Monteiro

2005

)的研究發現巴 西老年人每日五蔬果男性有

14.8%

,女性有

20.6 %

Salehi

等人(

2010

)研究發現伊朗老年人平均每日攝取

1.76

份蔬果;

Natalie

Moghadasian

2008

)研究發現 加拿大

47%

老年人達到每日五蔬果攝取 ,可見老年人 蔬果攝取議題是許多國家仍需積極努力的。

二 、各研究變項分佈情形

本研究對象對於每日蔬果應攝取的份量認知較不 足 ,與兵 、鄭(

2010

)及

Salehi

等人(

2010

)的研究結 果相同。本研究發現處於蔬果攝取改變前階段者 ,其 每日蔬果應攝取的份量認知較不足 ,與

Campbell

等人

1999

)及

Kloek

等人(

2004

)研究結果相同。本研究對 象蔬果攝取最大的障礙因素為「因為蔬果價格太高 , 而少吃蔬果」(

2.36 ± 0.06

分),

Salehi

等人(

2010

)、

Raine

2005

)及

Ricciuto

等人(

2006

)的研究結果均顯 示蔬果價格將會影響老人的蔬果攝取行為 ,

Claro

Carmo

Machado

Monteiro

2007

)的研究結果顯示 , 降低

1%

蔬果價格會提升蔬果攝取量

2%

,增加家庭收 入

1%

會提升蔬果攝取量

4%

。本研究對象也會「因為 擔心農藥問題 ,而少吃蔬果」(

2.31 ± 0.05

分),政府 應加強蔬果農藥安全把關 ,讓民眾能安心的食用蔬 果。「因為吃蔬果不易咬 ,而少吃蔬果」(

2.11 ± 0.04

分)

顯示需加強老年人牙齒矯治及口腔保健方法 ,建議政 府給予老年人義齒之補助 ,以免因咀嚼功能的減弱而 少吃蔬果 ,阻礙營養的攝取。蔬果攝取自我效能最低 的選項為「當必須外食時 ,我仍能每日攝取五蔬果」

3.45 ± 0.04

分),顯示外食雖仍屬中等把握 ,但與其

它執行每日五蔬果情境比較 ,把握度低於其他情境 , 未來研究應深入了解多少老人外食及外食的原因 ,建 議政府給予獨居老人營養均衡之送餐服務。「知覺蔬果 攝取利益」得分高的信念有「可排毒」(

4.18 ± 0.05

分)、

「能提升免疫力」(

4.10 ± 0.04

分)及「能減少罹患癌症 的機會」(

3.92 ± 0.05

分),若能加強這些信念的可能 性與重要性 ,使老年人真正體會實踐每日五蔬果攝取 行為所帶來的好處 ,將可促進其行為產生。

表五 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之蔬果攝取行為複迴歸分析摘要表 N = 398

無意圖期 意圖期 準備期 行動/維持期

B β t B β t B β t B β t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 3.47 1.46 2.36* 1.69 0.46 4.79*** 0.84 0.20 1.51 1.74 0.27 4.09 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0.19 0.46 -0.41 -0.03 -0.02 -0.20 -0.23 -0.09 -0.56 3.53 0.53 4.44***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0.43 -0.13 -0.76 -0.81 -0.49 -5.25 -0.24 -0.10 -0.60 1.63 0.30 8.04***

蔬果攝取認知 3.23 0.88 3.64*** 0.42 0.13 1.52 1.35 0.43 3.37*** 0.31 0.04 0.78

R .590 .630 .480 .520

R2 .340 .390 .230 .270

Adj R2 .256 .370 .173 .263

F 3.740** 14.180*** 3.810** 20.350***

*p <.05. **p < .01. ***p < .001.

(8)

三 、老年人處於不同蔬果攝取改變階段在各變項之 比較

決策權衡方面 ,本研究發現處於蔬果攝取改變 後階段者比前階段者 ,有較少知覺蔬果攝取障礙 , 無意圖期者其知覺蔬果攝取障礙最高 ,與蘇(

2004

) 及魏 、呂(

2009

)的研究結果相同。知覺蔬果攝取利 益在準備期達最高點 ,至行動期 維持期時略降一 些 , 與 魏 、 呂(

2009

)及

Ling

Horwath

2001

)的 研究結果相同 ,可能達行動期 維持期者以攝取相 對多量的蔬果 ,可能已感受到攝取蔬果的好處 ,因 此增加蔬果攝取行為並未能再增加更多的利益(

Ling

& Horwath, 2001

)。 本 研 究 發 現 處 於 蔬 果 攝 取 改 變 後階段者 ,比前階段者有較高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

Di Noia

Schinke

Prochaska

Contento

2006

)、

Henry

等人(

2006

)、

Rapley

Coulson

2005

)研究發 現處於行動期 維持期者有較高的自我效能。

四 、處於不同蔬果攝取改變階段之蔬果攝取行為之預 測力

運用跨理論模式針對蔬果攝取行為研究中 ,多 數研究多在比較社會心理學變項及背景變項在各階 段的差異 ,並未像本研究般探討不同變項是否能有 效區別蔬果攝取改變階段及不同變項預測各改變階 段其蔬果攝取行為的預測情形。發現處於行動期及維 持期的老年人在「蔬果攝取自我效能」的具備程度均 較無行為者為高;無意圖期及意圖期的老年人在「知 覺蔬果攝取障礙」的程度 ,均高於有行為老年人。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及「知覺蔬果攝取障礙」在區別 蔬果攝取改變階段區別力較大 ,總體預測正確率為

46.6%

,可推知以此區別函數進行分類亦有不錯的效

果。「知覺蔬果攝取利益」及「蔬果認知」對前階段者 之蔬果攝取行為解釋力較高 ,代表處於無意圖期 、 意圖期及準備期的老年人 ,若有較高的蔬果攝取認 知及對蔬果攝取行為有較多的正面結果的期望 ,則 會有較多的蔬果攝取行為。「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及

「知覺蔬果攝取障礙」對蔬果攝取改變後階段者之蔬 果攝取行為解釋力較高 ,代表有執行每日五蔬果的 老人中 ,不斷加強的蔬果攝取自我效能;但「知覺蔬 果攝取障礙」在行動 維持期卻與行為呈正相關 ,可 能此期之研究對象均為有規律行為者 ,正積極從事 此行為時越認真考慮有關知覺蔬果攝取障礙問題;因 此「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及「知覺蔬果攝取障礙」需一 起配合 ,對於阻礙每日五蔬果行為情境能有效的克

服 ,則每日五蔬果攝取行為較能繼續維持。由此可 知老人蔬果攝取行為的衛生教育策略可依目標對象所 處的蔬果攝取改變階段分群 ,針對其所處的改變階 段設計合適的介入方案。

於 複 迴 歸 模 式 中 變 異 量 被 解 釋 的 程 度 介 於

17.3%~37%

,可能有其他重要變項未被納入 ,未來研

究方向可再放入其他變項 ,找出更多各階段影響策 略。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 ,研究對象所處的蔬果攝取改 變階段來看 ,依序為準備期佔

52.3%

n = 208)、維 持期佔

22.9%

n = 91)、意圖期佔

11.3%

n = 45)、無 意圖期佔

9.5%

n = 38)、行動期佔

4%

n = 16)。一 週執行每日五蔬果的天數平均為

2.86

天。整體而言 , 發現處於行動期及維持期的者較無意圖期 、意圖期及 準備期者有較高的蔬果認知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及較 低的知覺蔬果攝取障礙;知覺蔬果攝取利益在準備期 達最高點 ,至行動期 維持期時略降一些。研究變項 在區別蔬果攝取改變階段區別力佳 ,總體預測正確率

46.6%

。「知覺蔬果攝取利益」及「蔬果認知」對蔬

果攝取改變前階段者之蔬果攝取行為具重要預測力;

「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及「知覺蔬果攝取障礙」對蔬果 攝取改變後階段者之蔬果攝取行為具重要預測力。針 對上述結果 ,本研究提出建議如下:

㈠提升老年人蔬果攝取行為實務上的建議

衛生教育可依目標對象所處的蔬果攝取改變階段 分群 ,針對其所處的改變階段設計合適的介入方案。

由本研究發現推動老年人蔬果攝取行為的策略應包 括:蔬果攝取改變前階段者 ,重點加強提升知覺蔬果 攝取利益 ,包括攝取蔬果對於「可排毒」、「能提升免 疫力」及「能減少罹患癌症的機會」等好處 ,同時也 需加強對蔬果建議攝取量的正確認知。對蔬果攝取改 變後階段者提升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尤其是外食易造 成老年人執行每日五蔬果沒有把握的狀況 ,應教導克 服必須外食時及知覺蔬果攝取障礙的情境 ,如何達到 每日五蔬果的方法及行動技巧 ,強化成功攝取蔬果的 信心。

㈡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 研 究 受 限 於 時 間 、 人 力 及 經 費 , 僅 以 基 隆 市仁愛區老年人為母群體 ,故無法推論至全國老年 人 ,因此未來研究樣本之選取可擴大不同地區 ,甚 至可以有縱貫性的追蹤研究 ,進一步瞭解及提高研究

(9)

結果之推論性。並將此研究結果進行實驗介入研究 , 以探討介入策略在老年人蔬果攝取行為議題上的效 果。

研究限制

在研究對象方面 ,無探討人口學變項及無控制樣 本的健康狀況如

BMI

值 、慢性疾病種類 、及失能程 度等 ,為本研究限制。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111月).100年第一週內政人口結構 分 析.201118日 取 自http://www.moi.gov.tw/stat/

news_content.aspx?sn=4943&page=3 [Department of Sta- tistics,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Taiwan, ROC. (2011, Janu- ary). Population by age of 0-14, 15-64, 65+ and by 6-year age group. Retrieved January 8, 2011, fromhttp://www .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4943&page=3]

行政院衛生署(20117月).新版每日飲食指南.2011 78日 , 取 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

DM2_p01.aspx?class_no=25&level_no=1&doc_no=81139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Taiwan, ROC.

(2011, July). New the daily dietary guidelines. Retrieved July 8, 2011, from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

DM2_p01.aspx?class_no=25&level_no=1&doc_no=8113]

行政院衛生署(2004).老人營養現況.台北市:作者。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Taiwan, ROC.

(2004). The nutrition status of elderly people. Taipei City, Taiwan, ROC: Author.]

兵逸儂 、鄭惠美(2010).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北市士林區高 中學生每日五蔬果行為之調查研究.學校衛生 ,56 3958[Ping, Y. N., & Jeng, H. M. (2010). Application of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investigate 5-a-day behavior among the students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s in Shilin dis- trict of Taipei City.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6, 3958.]

吳明隆2009SPSS問卷統計分析實務操作與應用.台 北:五南圖書。[Wu, M. L. (2009). SPSS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 practic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ques- tionnaire data. Taipei City, Taiwan, ROC: Wunan Book.]

陳淑玲 、黃秋玲(2008).一位第二型糖尿病患飲食行為 修正之護理經驗~跨理論模式之運用.志為護理 ,8

1),105112[Chen, S. L., & Huang, C. L. (2008). An

experience of diet and behavior modification in a type 2 diabetes patient us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zu Chi Nursing Journal, 8(1), 105112.]

陳俐蓉(2009).台南縣某高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未發 表的碩士論文 ,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 與衛生教育研究所。[Chen, L. J. (2009). Fruit and veg- etable intake behavior and correlated factors: A study of stu- dents of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nan Count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ROC.]

莊巧筠(2009).藉由認識代謝症候群增加老人蔬果攝取之 社區營養教育.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保 健營養學研究所。[Zhuang, Q. Y. (2009). Nutrition edu- cation program by enhancing awareness of metabolic syn- drome to increase elderly veg-fruit consumption. Unpub- lished master’s thesis,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Taiwan, ROC.]

蘇鳳足(2004).台北縣某高職學生降低脂肪攝取飲食行為 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台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Su, F. C. (2004). A study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tatus of low-fat dietary behavior of the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City, Taiwan, ROC.]

魏米秀 、呂昌明(2009).台灣大學生蔬果攝取改變階段與 蔬果飲食頻率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健康促進 與衛生教育學報 ,324364[Wei, M. H., & Lu, C. M.

(2009). Stages of change and food frequency for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an ap- 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s, 32, 4364.]

Ailken, L. R. (1991).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 (7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Aleong, C. (2006). Changing behavior through nutrition educa- tion and nine bracelet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Edu- cation, 37(2), 117121.

Bazzano, L. A., He, J., Ogden, L. G., Loria, C. M., Vupputuri, S., & Myers, L. (2002).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US adults: The first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epidemiologic follow-up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6(1), 9399.

(10)

Bertsias, G., Linardakis, M., Mammas, I., & Kafatos, A. (2005).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health and diet of medical students in Crete, Gree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Vitamin and Nutrition Research, 75(2), 107 117.

Campbell, M. K., Reynolds, K. D., Havas, S., Curry, S., Bishop, D., & Nicklas, T. (1999). Stages of change for increasing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mong adults and young adults participating in the national 5-a-Day for better health community studies.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6(4), 513534.

Cardinal, B. J. (1997). Construct validity of stage of change for exercise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2 (1), 6874.

Claro, R. M., Carmo, H. C. E., Machado, F. M. S., & Monteiro, C. A. (2007). Income, food prices, and participat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the diet. Revista De Saude Publica, 41(4), 557564.

de Vet, E., de Nooijer, J., de Vries, N. K., & Brug, J. (2005).

Determinants of forward stage transition from precontem- plation and contemplation for fruit consumption. America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9(4), 275285.

Di Noia, D., Schinke, S. P., Prochaska, J. O., & Contento, I. R.

(2006).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mong conomically disadvan- taged African-American adolescent: Preliminary find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20(5), 342348.

Elmadfa, I., & Freislung, H. (2005). Fat intake variety and health promotion. Forum Nutrition, 57, 110.

Esmaillzadeh, A., Kimiagar, M., Mehrabi, Y., Azadbakht, L., Hu, F. B., & Willet, W. C. (2006).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s, 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4(6), 1489 1497.

Glanz, K., Patterson, R. E., Kristal, A. R., Feng, Z., Linnan, L., Heimendinger, J., et al. (1998). Impact of work site health promotion on stages of dietary change: The working well trial.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5(4), 448463.

Hair, J. F., Jr.,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5).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s (4th ed., pp. 105.).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eavey, P. M., McKenna, D., & Rowland, I. R. (2004). Colorec- tal cancer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s and the environ- ment. Nutrition and Cancer, 48(2), 124141.

Henry, H., Reimer, K., Smith, C., & Reicks, M. (2006). As- sociations of decisional balance, processes of change, and self-efficacy with stages of change for increased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mong low-income, African-American moth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106(6), 841849.

Hung, H. C., Joshipura, K. J., Jiang, R., Hu, F. B., Hunter, D., Smith-Warner, S. A., et al. (2004).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risk of major chronic diseas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96(21), 15771584.

Jaime, P. C., & Monteiro, C. A. ( 2005).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by Brazilian adults. Cadernos de Saúde Pública, 21(suppl. 1), 1924.

Kloek, G. C., Van Lenthe, F. J., Van, Nierop, P. W. M., &

Mackenbach, J. P. (2004). Stages of change for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in deprived neighborhoods.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31(2), 223241.

Kuczmarski, M. F., & Weddle, D. O. (2005). Position paper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Nutrition across the spectrum of ag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 ciation, 105(4), 616633.

Ling, A. M. C., & Horwath, C. (2001). Perceived benefits and barriers of increased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Vali- dation of a decisional balance scale.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33(5), 257265.

Lytle, L. A., Varnell, S., Murray, D. M., Story, M., Perry, C., Birnbaum, A. S., et al. (2003). Predicting adolescents’ in- tak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 tion and Behavior, 3 (4), 170175.

Natalie, D. R., & Mohammed, H. M. (2008). Pattern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sex, age and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mong Canadian elderl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27(2), 306 313.

Pavia, M., Pileggi, C., Nobile, C. G., & Angelillo, I. F. (2006).

Association between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oral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3(5), 1126 1134.

Prochaska, J. O., & Marcus, B. H. (1994).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pplications to exercise. In R. K. Dishman (Ed.), Advances in exercise adheren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1)

Prochaska, J. O., Redding, C. A., & Evers, K. E. (2002).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 In K. Glanz, B. K. Rimer, & F. M. Lewis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rdie, N., & McCrindle, A. (2002). Self-regulation, self-effica- cy and health behavior change in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 379400.

Raine, K. D. (2005). Determinants of healthy eating in Canada:

An overview and synthesis.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6(Suppl. 3), S8S15.

Rapley, J., & Coulson, N. S. (2005). Stage of change and con- sumpt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 among adolescent females.

Journal of British Food, 107(9), 663669.

Ricciuto, L., Tarasuk, V., & Yatchew, A. (2006). Socio-demo- graphic influences on food purchasing among Canadian households.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60(6), 778790.

Salehi, L., Eftekhar, H., Mohammad, K., Tavafian, S. S., Jazay- ery, A., & Montazeri, A. (2010). Consumpt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among elderly people: Across sectional study from Iran. Journal of Nutrition, 9(1), 92.

Tsai, A. C., Liou, J. C., & Chang, M. C. (2006). Food patterns that correlate to health and nutrition status in elderly Tai- wanese. Nutrition Research, 26(2), 7176.

Tsugane, S. (2004). Dietary factor and cancer risk–Evidence from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Japanese Journal of Cancer and Chemotherapy, 31(6), 847852.

(12)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October 27, 2011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Pei-Ti Hsu, 2F, No 27, Lane 270, Dunhua S. Rd. Sec. 1, Taipei City 10557, Taiwan, ROC.

Tel: +886 (2) 2752-37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Us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Investigate Stages of Change in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mong Seniors

Living in Keelung City’s Renai District

Pei-Ti Hsu

1*

• Emily Lu

2

• Pei-Hung Liao

3

• Ming-Yi Shao

4

1RN, MS, Lecturer, Department of Nursing, Ching Kuo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 Health; 2RN, RD, MPH, Lead Study Manager GlaxoSmithKline, Biologicals-Vaccines, Research Triangle Park, USA;

3RN, MS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Nursing, Orient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RN, BS, Head Nurse, Renai District Public Health Center, Keelung City.

Abstract

Background: Taiwan is a gradually aging society.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caring for se- niors, but also focused on ways to improve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Fruit and vegetables are rich in nutrients and can help prevent disease, control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delay disease onset. Seniors should engage in positive behaviors, including consuming adequate quantitie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good health.

Purpose: This study worked to understand the stages of change in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mong seniors, assess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using a transtheoretical model.

Methods: Study subjects included 398 residents of Keelung City’s Renai District aged 65 years or older. The authors developed the structure questionnaire and conducted all interviews. SPSS for Window 15.0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to process and analyze data.

Results: On average, study subjects ate five serving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per day on only 2.86 days each week.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behavior changed the most during the preparation stage. Subjects had better knowl- edge of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self-efficacy, self-perceived benefits and had fewer self-perceived barriers to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in the last stage than the first. In the original grouped cases, 46.6% correctly classi- fied the stage changes.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behavior in the earlier stages were “self- perceived benefits” and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knowledg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behavior in the latter stage were “self-efficacy” and “self-perceived barriers”.

Conclusions /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Findings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community nurses should group seniors based on their stage of change in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design stage-appropriate strategies to influence behavior.

Key Words: seniors, stages of change in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behavior, self-efficacy.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1329 MODERN TECHNOLOGY DEVICES IN EFL TEACHING YUNDA LESTARI English Education Study Program Teacher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aculty Baturaja University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