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中職『多』元入學的變革與挑戰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校長蔡炳坤寫於 2009/5/18
一、 高中職多元入學
民國84年,教育部在「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中揭示:「改進高中入學制度,
建立多元入學管道」,而後依據教育基本法第九條、高級中學法第三條及職業學 校法第四條之規定,於民國87年7月發布「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同年9 月發布「高級職業學校多元入學方案」,不再以聯考成績作為唯一的升學篩選機 制,而改為推薦甄選、申請入學、自學方案分發入學、資優及特殊身分學生保送 入學、直升入學及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登記分發入學等六種升學道路。但實施之後,
仍有諸多疑慮,民國89年教育部修正方案,將六種進路簡化為甄選入學、申請 入學、登記分發入學等三種升學管道。民國90年又將高中與高職的多元入學方 案整合,改為「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升學管道仍維持原來三種,在此入 學制度改革的進行下,民國89年辦理了最後一次高中聯合招生,從此高中聯 考正式走入歷史,民國90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取代聯考,所有國中畢業生 均依「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中之入學方式,選擇適合之管道進入高中、高 職或五專就讀(張輝政,民98)。
「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的目標有四:一是多元評量學生學習成就,使 學生適性發展,以培養五育並重之國民。二是重視學生之學習歷程,尊重學生之 性向及興趣,以激勵學生之向學動機。三是輔導高中及高職辦理招生,提供學生 多元入學途徑,以建立符合學校及學生需要之入學制度。四是結合社區資源發展 學校特色,引導國中畢業生就近升學。至於招生方式則包括:(一)甄選入學:
提供具有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體育、科學之特殊性向或才能之各類學生入學。
(二)申請入學:提供對有特色之學校或科別具有興趣之學生直升入學或於鄰 近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以落實高中職社區化。(三)登記分發入學:提供非經 由前二款方式或其他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之方式入學者,依其志願分發入 學(教育部,民98)。。
今(98)年招生方式較大的變革,在於甄選入學中新增『科學』類。研議多 年的高中科學班,教育部終於拍板定案,為國內高中教育建立一個新的學習型 態,可說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結合高中及大學的專業師資及資源,由高中與合 作的大學共同設計具有特色的課程,數理學科以兩年的時間完成高中三年的課 程,通過學科資格考試者第三年進入大學修讀數理課程學分。學生於就讀期間之 學科資格考試成績及個別研究成果,得作為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甄選入學之參據;
學生於大學修得之數理學科學分,得作為將來進入大學後抵免學分之參考。以上
所述,正是高中科學班的主要內涵,與現有高中體制相較,的確有相當突破。在 目前高中教育仍受制於大學入學考試的壓力下,學生較難自在地悠遊於有興趣 的領域中,特別是數理科學方面的探索、研究費時費力,我們有責任為具發展潛 能的學生開闢一個更寬廣的空間,科學班適時加速學習讓他們免去重複練習的 等待,安排提前接受大學教授指導可及早明確研究方向。若能突破以考試為主的 升學機制,相信更有助於學生潛能充分發展。科學班的課程規劃係著重在以兩年 的時間完成高中三年的數理學科,至於人文社會學科方面,仍維持三年的完整 學習,這當中還包括班週會、社團活動等,全人發展仍是我們共同關切的核心課 題。現況的確原本就有少部分的資優生到大學選讀先修課程,但受限於高中課業 繁重,人數不多,且只能選擇性修習零星學分,不能有計畫、有目標地進行。科 學班提供了一個完整選讀大學先修課程的設計,在時間安排與資源運用上,都 將更有效率。有人提到:各地區第一志願學校,都已招收到許多資優生,還需要 錦上添花設置科學班嗎?正因為這些學校都招收到許多資優生,更應該為他們 打造各種發展潛能的機會,現有的資優班雖各有其特色,但在課程、學習進路發 展上,仍無法滿足不同性向發展的資優學生需求,所以說,科學班其實是提供 了另一種多元發展的管道(蔡炳坤,民98)。今(98)年高中科學班首屆招生,
全國計有建中、師大附中、新竹實中、中一中、南一中、雄中等六校開辦,並分別 與臺大、師大、清大、交大、成大、中山大學等合作,可望為高中科學教育注入新 的思維。
二、 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
與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息息相關的是「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為配合教 育部推動「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臺灣師大心 測中心於87年6月起受教育部委託成立「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 員會,執行「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以下簡稱國中基測)計畫專案。國中基 測自90年開始實施,分為國文、英文、數學、自然與社會五科,每科最高以60 級分計,總計為300分。而後,教育部為增進學生寫作與語文表達能力,於95 年國中基測試辦加考寫作測驗,計分為6級分,每級分得2分,最高12分,
總計為312分。國中基測自民國90年實施以來,為我國每年報考人數最多的重 要測驗。依據「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該測驗分數為甄選、申請、登記分發 各管道之重要入學依據。基於維持各科測驗難度中等偏易及兩次測驗分數須擇優 使用等前提下,採傳統配分方式,兩次測驗分數無法互相比較及擇優使用,爰 採用量尺計分方式。國中基測量尺分數的初始設計精神為「作為門檻使用」,各 考科試題皆以中等偏易為組題原則。然而由於分數使用始終無法依照原始設計目
標使用,導致雖然原先量尺分數設計正確並符合學理,但一般民眾因考生全錯 或只答對少數題目時,量尺分數皆對應到1分,及單科答錯1題時所得到的分 數,與全對的考生所得的60分差異過大等問題而有所質疑。
為因應社會各界對國中基測量尺分數的關切,教育部委請臺灣師大心測中 心邀集統計及測驗學者專家等,深入研議國中基測量尺計分方式。於是,自98 年起,國中基測採用新量尺計分方式。基於分數使用短期內難以改變,與維持各 科測驗難度中等偏易及兩次測驗分數須擇優使用等前提下,透過實徵分析,比 較各種可能的計分方式之特性及優缺點,透過多次諮詢會議徵詢專家學者及相 關團體針對不同量尺計分方式分析結果的看法,大多數支持下列的量尺分數改 變:一是將新量尺分數方法改為直線轉換,減少全對與錯一題間的分數差距。二 是轉換後分數(包含負分)全部加上20分,新量尺分數區間為1-80。此步驟作法 為原轉換分數為負分或1分者加20後在新量尺得分為1-21分﹔原先得分2- 60者加20變成22-80分,因此整體分數區間為1-80分。對原2-60分學生而 言,由於排序及差距不變,因此雖然新量尺分數變成22-80分,權益無任何改 變。對原先分數皆為1 分者,新量尺分數則可以看出其學習成果的差異,其權 益亦無任何改變(教育部,民 97)。平移20分之後,最高分數由60變為 80,總計為412分。
自民國90年起實施國中基測迄今,以每年約三十萬考生計,最大的貢獻 為對全臺灣每年約近百萬的高中職及五專入學考試相關族群(考生、家長、教師) 提供一個穩定的入學評量基準(雖然實施的狀況穩定,但不代表已經達到理 想)。國中基測自今(98)年起,採用新的量尺計分方式,大家會有所不適應 是必然,從考生、家長、國中到高中,都需要因應與調適,5月與7月兩次測驗 在即,究竟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或疑慮,則有待進一步觀察與評估。
三、 北北基「一綱多本選一本」與「北北基聯測」
有關國中教科書之選用,從教育部「一綱多本」的既定政策,到北北基(臺 北市、臺北縣、基隆市)「一綱一本」主張的提出,是基本理念的各自表述,也是 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現象,的確引發諸多不同意見的表達,在各說各話、 紛紛擾擾之際,民國97年適逢政黨輪替,新上任的教育部長鄭瑞城先生發揮 了以「中庸」之道解決問題的智慧,巧妙地提出了所謂「一綱多本選一本」的折衷 方案,暫時化解了地方與中央僵持不下的爭議。然而,問題就此解決了嗎?與
「一綱多本選一本」息息相關的「北北基聯測」接踵而來,又再一次牽動高中職多 元入學制度的敏感神經,啟動中央與地方協商的機制,教育部並成立了「升學制 度審議委員會」以為因應。
綜合整理北北基教科書「一綱多本選一本」的基本主張(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民,97)如下:
(一)北北基「一綱多本選一本」的政策定位為教育的改革與教育措施的改進,
其規劃作法並不違背教育部「一綱多本」的政策,主要在於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及 學生學習壓力,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大家所關心教育問 題的解決方案。
(二)北北基「一綱多本選一本」政策,更精確地說,應該是在「一綱多本」的架 構下,自教科書「一綱多本」中選用一本。這並不是代表要回到過去統編本的時 代,也不是要求全國都統一使用一本,或是北北基要另外再行編寫一本,而是 從市面上各種已經國立編譯館審定通過的教科書版本中,針對國中基測的科目,
包含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等5 科目(領域),經過審慎的評選之後,選 出其中的一本,推薦由學校來選用。
(三)北北基教科書「一綱多本選一本」的選用,建立有嚴謹的教科書評選機制 以公平、公正、公開的評選方式,由北北基三縣市境內全部198 所公、私立國民 中學共同參與評選。所評選出來的各科單一版本,由縣市政府推薦各校選用,並 不會去強迫要求各校一定非得採用不可。至於各校是否決定選用,仍須依國民教 育法第八條之二:「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之教科圖書,由學校校務會議訂定辦法 公開選用之」規定辦理。
(四)北北基三縣市政府充分尊重各校選用教科書的權利,以及最後選用的結 果。各校基於學校實際需要或教師專業考量,仍可選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北北 基三縣市政府並不會針對未採用之學校或教師進行任何形式的處分。在實際教學 的現場,學校教師所使用的教科書,雖說是「一綱多本」,其實,教科書版本由 學校教師依規定選用,都是在多本中選用其中的一本作為教科用書,所以「一綱 多本」實質上還是「一本」。
(五)學生的學習能否多元學習和多元思考,關鍵並不在於教科書使用多本或 一本,重點取決於教師是否採用多元的教法、多元的教材來進行教學。即使選用 多本教科書,若教學不當也可能教成一元學習和一元思考;即使選用一本教科 書教學,若安排得當也可以教得活潑、多元與創新。在實際教學現場上,教師都 是採用一本授課的情形下,北北基未來會持續推廣「學生一本,教師多本」的觀 念及作法,強化教師多元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由教師統整各版本差異,以增廣 補充教材、專業多元的教學方法教授學生,使得學生能更有效的學習。
北北基「一綱多本選一本」自97學年度起實施,根據統計,臺北市所有70 所國中,全部使用北北基推薦版,臺北縣所有78所國中,有72所採用,而基 隆市所有16所國中,則有14所選用。這些首屆使用北北基推薦版教科書的國 中生將於100學年度升入高中職,理當為他們設計一套與學習材料相符合的評 量內容、入學方式,本無庸置疑,但因直接衝擊到全國高中職多元入學與國中基 測之實施,所以才又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北北基100 學年度共同辦理高中職聯合入學測驗(以下簡稱北北基聯測),
業經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97 年11 月11 日第三次會議同意以教育實
驗性質試辦。北北基三縣市聯合組成之「北北基一綱多本選一本及高中職聯合入 學測驗指導委員會」、「北北基高中職聯合入學測驗規劃委員會」及「北北基高中 職聯合入學測驗規劃工作小組」歷經召開多次會議,將依三大原則規劃辦理相關 測驗試務及招生工作,一是「考綱且考本」原則:「北北基聯測」的命題,以北北 基三縣市共同選用的單一版本教科書的概念為範圍,命題內容會涵蓋基本知識
(如記憶、理解)及高層思考(如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學習能力層面的評 量。二是「屬地主義」的原則:北北基三縣市境內的國立、縣(市)立及私立的高中 職全部都要參加「北北基聯測」的試務及招生。三是「最少變動」的原則:「北北基 聯測」試務及招生相關規劃方案,除必要之調整變動外,將以最少變動的方式處 理。如題型、各科目配分、量尺計分等都將儘量維持與全國國中基測方式相同,
以減少家長和師生的困擾。至於測驗試務及命題、招生入學管道等,根據北北基 一綱多本選一本及高中職聯合入學測驗指導委員會的規劃(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民98):
(一)測驗試務及命題方面:1.北北基三縣市共同辦理北北基聯測,其測驗分 數作為北北基三縣市公私立高中及高職辦理直升入學、甄選入學、申請入學及登 記分發入學管道採計之用。2.北北基聯測一年辦理一次,考試時間與全國國中基 測第一次施測時間同時舉辦。3.北北基聯測將委託測驗專業機構(如臺灣師大心 測中心)辦理命題組卷及資料處理工作。4.北北基聯測以評量學生於國中教育階 段所習得之基本能力為目的,以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命題依據,並 以北北基全體國民中學教師共同評選所推薦教科書版本的概念為命題範圍。5.北 北基聯測的命題方式,測驗科目(包含寫作測驗)、題型及分數計分等均將與全 國基本學力測驗一致,滿分共412 分,並採量尺分數。北北基聯測將以概念性 的題目命題,內容將同時兼顧基本知識(如記憶、理解)及高層思考(如應用、 分析、綜合、評鑑)等學習能力層面。6.北北基聯測測驗試題難度分配將與全國 基本學力測驗一致,以「中等偏易」為原則。
(二)招生入學管道方面:1.北北基三縣市100 學年度共辦聯測,將分二階段、
三個入學管道辦理招生。第一階段辦理北北基申請入學(含完全中學高中部直升 入學)及北北基甄選入學招生工作,第二階段辦理北北基登記分發入學招生工 作。2.北北基三縣市內公、私立高中及高職全部學校均參與北北基各入學管道辦 理招生作業。3.北北基以外縣市國中畢業生得跨區報考北北基聯測,並得以北北 基聯測分數報名第一階段北北基甄選入學及第二階段北北基登記分發入學管道;
但限制不得報名參加第一階段北北基申請入學及直升入學管道。4.北北基各公、
私立高中及高職應參考北北基以外縣市國中畢業生以登記分發入學錄取該校新 生名額近三年之平均比率,提供部分名額參加全國基北區登記分發入學管道辦 理招生,以顧及北北基以外縣市國中畢業生就讀北北基高中職之權益。
北北基聯測之實施,如箭在弦,蓄勢待發,不過,至少還有三項疑慮仍在 研議發展中,值得進一步探討:
(一)有關「考綱又考本」的疑慮:北北基聯測針對命題範圍已在最近的草案文
字上略作修正為:以評量學生於國中教育階段所習得之基本能力為目的,以國 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命題依據,並以北北基全體國民中學教師共同評 選所推薦教科書版本的概念為命題範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98)。然「一綱多 本」與「一綱一本」之間所潛在的意識型態與理念之爭依舊存在,有待進一步化解
(二)北北基申請入學(含完全中學高中部直升入學)、甄選入學、登記分發入 學等招生工作,必須在全國第二次國中基測報名前完成,作業時程緊湊,是否 能夠如期?對於這樣的期程,顯然是牽就現況的不得不安排,但合理嗎?又「北 北基登記分發入學」與「全國基北區登記分發入學」,名稱相近但實質不同,前 者以北北基聯測總分(含寫作測驗分數)及學生之志願序作為分發依據,後者 以全國國中基測總分(含寫作測驗分數)及學生之志願序作為分發依據,而且 時間點不同,容易造成學生或家長混淆,可考慮在名稱上予以適當區隔。
(三)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97年11月11日第三次會議同意北北基 聯測以教育實驗性質試辦時,另決議為保障學生權利,北北基應根據過去外縣 市考生跨區錄取的比率,保留足夠充分的名額至全國性基北區高中職登記分發 入學辦理分發,以保障其他縣市學生進入理想學校之權利。根據98年4月2日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研商北北基三縣市100學年度各公私立高中職提供北北基以 外縣市國中畢業生入學名額比率會議紀錄之決議如下:(一)本案將參考97 至99學年度北北基以外縣市國中畢業生就讀北北基公私立高中職之平均比率 及各校招生狀況訂之。(二)北北基三縣市各公私立高中職學校100學年度提 供外縣市國中畢業生比率可參考並以下列比率區間訂之:1、北北基三縣市以外 國中畢業生於97學年度至99學年度就讀北北基公私立高中職學校之總平均比 率。2、北北基三縣市各公私立高中職學校率取北北基三縣市以外國中畢業生之 比率。究竟保留多少比率的名額才合理?是各高中職一律保留固定比率,或由各 高中職依近三年的平均比率訂定?有待進一步釐清。
誠所謂的「峰迴路轉」,或者說是「計畫比不上變化」,2009年4月16日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初審通過「高級中學法第三條」及「職業學校法第四條」修 正案,未來三讀通過後,高中多元入學招生方式,須由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機 關會商後訂定。備受關注的北北基聯測,依現行法規規定,由地方決定送教育部 備查即可(現行高級中學法第三條第二項規定,「高級中學多元入學各項辦法,
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未來則需教育部同意才可辦理(聯合晚報,
2009.4.16)。對此,臺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指出,教育部已同意將地方 自辦入學測驗,納入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中,所以北北基聯測一切按計畫進行
「沒有影響」。林騰蛟說,修正案若過,只是多一個「協商動作」,北北基聯測不 會因此停辦,況且市府與教育部一直都有聯繫,請家長及學生放心(聯合報,
2009.5.10)。話雖如此,但如果屆時教育部真有另外考量,那這些使用北北 基「一綱多本選一本」教科書的學生,將如何保障其權益?值得重視與深思。
四、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與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
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有關延長國民基本教育有高度之共識與期待。我國推 動延長國民教育之議,早自民國72年起即展開,先後經過10任教育部長,而 最近於92年9月全國教育發展會議達成「階段性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 結論與共識;95年12月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6年臺灣地區民眾對重要 教育議題看法之調查結果報告」普查結果,則有高達78.4%的民眾支持實施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據此,政府於95年7月27至28日召開的台灣經濟永續 發展會議將本項議題納入,並達成積極推動共識。於是,於行政院核定之「大溫 暖社會福利計畫」中,將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納入,責成教育部積極規劃,
並指派林萬億政務委員擔任政策協調與督導,自2007年起逐步推動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先行實施經濟弱勢私立高中職學生學費補助及高中職優質化計畫,
2008年全面推動國中小學生學習扶助計畫,以階段式穩定推動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在此期間,並透過縮小公私立高中職學費差距、提高在學率、提升優質 高中職學校數等配套方案,讓高中職逐漸社區化,降低國中升學壓力,平衡城 鄉教育差距。藉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全面培植優秀國民,順勢解決當 前教育衍生的一些問題,創造一個讓家長、學生、老師都能滿意的教育環境(教 育部,民97)。
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政策目標有四:一是提升國民素質,增進國家 競爭力。二是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三是縮小教育落差,均衡 城鄉發展。四是紓緩升學壓力,引導學生適性發展。至於推動原則包括:(一)
入學普及化:提升國中畢業生入學高中職比率,期達百分之百。(二)教育優質 化:逐步擴增優質高中職,全面提升高中職教育品質。(三)就學在地化:落實 高中職社區化,逐步達成在地就學目標。(四)學習一貫化:銜接高中職、國中 小教育,使學生學習經驗與身心發展階段連結。(五)縮短學費差距:縮短公私 立高中職學費差距,減輕弱勢家庭家長經濟負擔。(六)縮小城鄉差距:補強教 育資源不足地區之高中職學校資源,提升其競爭力(教育部,民97)。
是以,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高中職升學制度小組,基於追求卓越與 實現公義之理念,給予每個學生平等的關懷和尊重,以實現有教無類與因材施 教的學校辦學目標,確保學生學習正常化與教師教學專業化,體現教育機會均 等之差異原則的社會正義,積極規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提出子計畫4「調 整高中職入學方式」,研擬4-1「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期以推 動高中職優質均質化,提高申請入學比率,降低國中基測成績比重,參採國中 生在學多元學習成就,逐步擴大推動免試入學比率,期能實現提升國民素質及 學生適性發展之教育理念。
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之目標有四:一是展現學生各項能力及表現,
降低過度升學壓力。二是發揮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提高教育品質。三是發展學校 辦學特色,增進學生適性學習與發展。四是全面關照不同地區學生,體現教育機 會均等的正義社會。至於辦理原則包括:(一)學生主體:以學生為主體,提供 多元適性和充分均質之教育機會,給予每個學生同等的關懷和尊重。(二)漸進
彈性:因應學生學習需求、學校特色及地區特性,彈性提高免試入學比例或名額 穩健逐步推動。(三)多元適性:以學生在校學習或各項表現,配合其性向、興 趣及能力等做為入學參採依據。(四)社區優先:配合國中學生就讀學校地理和 環境等因素,各高中職和五專得提供一定名額,供社區國中學生免試入學(教 育部,民98)。
教育部長鄭瑞城表示,「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預計6月底 正式對外公布,並擬定學費差額補助等相關配套措施,這將是推動十二年國教 最重要的基礎,希望能在2021年(民國110年)前達成十二年國教終極目標。教育 部中教司司長蘇德祥表示,「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是推動十二 年國教最重要的基礎,未來也將針對調整學費差額補助擬定相關配套措施,加 上這幾年持續推動「高中職優質化」政策,希望能逐步達成十二年國教的目標。
依照教育部的規劃,推動擴大免試入學將分3階段進行,民國99與100學年度 屬於「宣導推動期」,將要求公私立高中職提供5%至35%的名額讓國中生免試 入學;民國101年則是擴大辦理期,希望能有40%以上免試入學。登記分發入學 名額則逐年減少,預計民國110學年度全面實施高中免試入學,進而真正邁向 十二年國教(中央廣播電台,2009.5.6)。
以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為策略、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為目標,看來 已經是教育部當前的政策方向,筆者忝為高中教育的第一線工作者,除樂觀其 成外,並至盼相關的配套在穩健中前進,高中職社區化、優質化與均質化等種種 措施持續有效地推動;有關「明星高中」存在的事實,是歷史與社會自然形成的 結果,宜給予適度尊重並保留,以培育國家優秀人才(蔡炳坤,民98);如此 一來,則邁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會水到渠成。
參考書目:
中央廣播電台(2009.5.6)。擴大免試入學6月底定案,12年國教跨出重要一 步。
張輝政(民98)。台灣高級中學教育發展。台灣教育,第656期,第5-9頁。
教育部(民9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
教育部(民97)。98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新量尺計分方式說明暨問 與答。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站。
教育部(民98)。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中教司網站。
教育部(民98)。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草案)。
蔡炳坤(2009)。科學班,滿足資優多元發展,2009.03.10,A11版,聯合 報民意論壇。
蔡炳坤(民98)。當前高中教育所面對的困境與思考。台灣教育,第656期,第 10-20頁。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民98)。北北基三縣市100 學年度共辦聯測規劃方向說 明。北北基一綱多本選一本及高中職聯合入學測驗網站。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民98)。「北北基一綱多本選一本」及「北北基聯測」Q&A。
北北基一綱多本選一本及高中職聯合入學測驗網站。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98)。臺北市、臺北縣及基隆市高中職聯合入學測驗及招生 試辦計畫(草案)。
聯合報(2009.5.10)。教局:北北基聯測 不受影響。
聯合晚報(2009.4.16)。北北基聯測 「須教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