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刊載:102年3月19日
*通訊作者地址:吳維紋 11219台北市北投區明德路365號
電 話:(02)28227101-3104;E-mail:[email protected] doi:10.6224/JN.60.2.41
五種新生兒體溫測量方式之探討
李宜謙
1劉介宇
2林嘉琪
3吳維紋
4*1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產後病房護理師 2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系/所 副教授 3薇閣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 4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系/所助理教授
摘 要
背 景 由於新生兒體溫控制中樞尚未發育成熟 ,身體溫度容易受到環境變化而改變 ,監測新生兒體溫變化 能即時因應 ,避免因體溫過高或過低產生身體傷害。肛溫為最佳測得核心溫度的方式 ,然而將體溫 計插入肛門的測量方式會對新生兒造成不適感以及危險性 ,目前臨床上不再採用肛溫測量作為常規 體溫測量方式 ,雖已改為測量腋溫 、耳溫 、或是背溫 ,但尚缺乏藉由各種體溫測量方式反應出新生 兒的身體核心溫度之研究結果。電子體溫計有使用上之便利性 ,已全面取代了傳統水銀溫度計 ,然 而過去新生兒體溫測量的相關研究均採用水銀溫度計進行測量 ,利用電子體溫計作為收集資料的工 具相關研究仍付之闕如。
目 的 探討利用電子體溫計測量新生兒五個部位(腋溫 、背溫 、左耳溫 、右耳溫 、肛溫)體溫之關係 ,並 了解性別差異 、環境溫度等影響因素。
方 法 本研究為描述性相關研究設計 ,採方便取樣 ,收案期間為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 ,收案地點於台 北市某立案之產後護理之家 ,共取樣33名出生1至28天嬰兒。每位新生兒以MT-200電子體溫計測 量背溫 、腋溫及肛溫 、IRT4520耳溫槍測量耳溫 ,以SPSS18.0 for Windows版本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 統計 、皮爾森相關 、廣義估計模式 、以及組內相關係數等資料統計分析。
結 果 本研究中發現右耳溫與肛溫之差異性最低 ,且左耳溫與肛溫具有顯著相關;腋溫穩定性最高且無離 群值產生。另外 ,不同性別之新生兒體溫並無差異性;不論是上午或是下午進行體溫測量時 ,五個 部位體溫測量結果均呈現低度相關。
結 論 實務應用
耳溫可用於取代肛溫 ,做為臨床護理人員以及父母於測量新生兒體溫時之參考。
關鍵詞: 足月兒 、體溫 、耳溫 、電子體溫計。
前 言
由於新生兒體溫控制中樞尚未發育成熟 ,身體溫 度容易受到環境變化而改變。若新生兒處於低溫狀態 下可能引發代謝加快 、膽紅素上升甚至酸中毒的危險
(黃 、黃 、林 、吳 ,
2006
)。因此瞭解新生兒體溫變 化以及保暖是照護新生兒臨床上重要的工作。測量肛溫為獲得核心溫度的最佳方式(
Moran &
Mendal, 2002
),過去新生兒單位通常以肛溫為測得核心溫度的方法 ,然而置入肛門的測量方式會對新 生兒造成不適感 ,除了可能中斷睡眠 、刺激肛門導 致過度排便 ,還會有直腸穿孔的危險性(
Devrim et
al., 2007
)。目前各大醫院 、診所 、以及相關新生兒單位不採用肛溫作為常規測量方式 ,改為採用較小 危險性的測量體溫方式 ,如耳溫 、腋溫或背溫。然 而經由文獻查證後發現 ,缺乏相關研究探討上述部 位所測量溫度之間的關係 ,因此引起筆者進行此研 究的想法。
以往相關研究均為使用水銀體溫計測量嬰兒的背 溫 、腋溫及肛溫等溫度(
Hsu et al., 2006
)。利用水銀 溫度計測量肛溫 ,需費時至少5
分鐘 ,新生兒身體暴 露於室溫中 ,容易造成體溫流失 ,進而影響測量的 準確度(Jirapaet & Jirapaet, 2000
)。水銀溫度計除了 操作費時之外 ,尚有刺傷新生兒或折斷的危險性 , 也容易造成環境的汙染。隨著電子體溫計 耳溫槍耳溫槍耳溫槍 的廣泛使用 ,衛生署基於環保及安全考量 ,自2008
年7
月1
日起禁用傳統水銀體溫計(行政院環境保護 署 ,2008
)。電子體溫計只需數秒即可測得新生兒的 體溫 ,除了可減少測量新生兒體溫時體溫流失的情 形 ,也能減少護理人員等待的時間 ,提高護理工作 效率。隨著科技進步 ,利用電子體溫計進行體溫測量 的研究有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然而相關體溫測量研 究卻付之闕如。本研究目的為藉由使用耳溫槍 電子電子電子 體溫計測量並比較新生兒之耳溫 、肛溫 、腋溫 、背 溫之相關性以及差異性 ,進一步探討以最少差距 、 最具相關性 、較少危險性 、較方便測量之測量部位 取代肛溫之可行性。此研究結果對於利用電子體溫計 測量新生兒各部位體溫的結果極具臨床參考價值 ,並 可做為學術研究上的重要依據。文獻查證
㈠肛溫為傳統測量核心溫度的方式
體溫對於病人病情的診斷和治療是一項重要指標
(
Devrim et al., 2007 Devrim et al., 2007
),而體溫包含體表溫度及核心溫),而體溫包含體表溫度及核心溫),而體溫包含體表溫度及核心溫 度(Lim, Byrne, & Lee, 2008 Lim, Byrne, & Lee, 2008
)。體表溫度可反應皮膚 、)。體表溫度可反應皮膚 、)。體表溫度可反應皮膚 、 皮下組織和肌肉的溫度 ,通常的測量部位為腋溫 、 背溫等 ,容易受環境溫度的改變而影響到測量的數 據。核心溫度可穩定顯示體內溫度的具體數據(Purs- Purs- sell, While, & Coomber, 2009
),而肛溫是臨床最常用),而肛溫是臨床最常用 來測量核心溫度的方法 ,因較不會受到周遭環境改變 而影響(Lim et al., 2008 Lim et al., 2008
),但執行時測量技術會因體),但執行時測量技術會因體),但執行時測量技術會因體 溫計放置的深度 、時間不同而有誤差 ,從文獻上來 看以傳統水銀溫度計測量肛溫需至少5 5
分鐘才能測得分鐘才能測得分鐘才能測得 核心溫度(Jirapaet & Jirapaet, 2000 Jirapaet & Jirapaet, 2000
)。)。)。㈡肛溫與腋溫 、耳溫 、及背溫之間的相關性 新生兒單位過去通常以肛溫為測得核心溫度的方 法 ,但由於測量肛溫會有直腸穿孔的顧慮(
Devrim et Devrim et al., 2007
),目前已較少使用肛溫為常規測量 ,改用對),目前已較少使用肛溫為常規測量 ,改用對 於新生兒來說危險性較小的部位測量 ,如腋溫 、耳 溫或背溫 ,其平均溫度由高至低依序為左耳溫 、右 耳溫 、肛溫 、腋溫 、背溫(Purssell et al., 2009 Purssell et al., 2009
)。對)。對)。對於取代肛溫的測量部位 ,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看法。
Duru
、、Akinbami Akinbami Akinbami
和和和和Orimadegun Orimadegun Orimadegun Orimadegun Orimadegun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2012
)指出 ,耳溫與)指出 ,耳溫與)指出 ,耳溫與)指出 ,耳溫與)指出 ,耳溫與)指出 ,耳溫與)指出 ,耳溫與)指出 ,耳溫與 肛溫的相關性高且為非侵入性測量 ,對於新生兒是很 好的測量方法;然而小兒科醫學會建議一個月以下或 低體重之新生兒以腋溫測量取代肛溫(台灣兒科醫學 會 ,2011 2011
)。)。)。控制體溫調節的中樞位於大腦下視丘 ,藉由頸 動脈將顱內體溫帶出 ,而耳膜的血液是由頸動脈所 供應 ,因此耳溫與核心溫度具高度相關性(
Lim et al., Lim et al., 2008
)。但是新生兒耳溫容易受環境溫度影響 ,使用)。但是新生兒耳溫容易受環境溫度影響 ,使用 耳溫槍測量新生兒體溫容易有穩定性不佳的情形 ,但 針對1 1
歲以上的孩童耳溫測量幾乎可以呈現核心溫度歲以上的孩童耳溫測量幾乎可以呈現核心溫度歲以上的孩童耳溫測量幾乎可以呈現核心溫度(
Purssell et al., 2009 Purssell et al., 2009
)。而為增加耳溫測量之準確度 ,)。而為增加耳溫測量之準確度 ,)。而為增加耳溫測量之準確度 , 當新生兒在測量時需將耳廓向下向後拉 ,以確保耳道 平順(Devrim et al., 2007 Devrim et al., 2007
)。)。)。另外 ,有研究指出不論早產兒或足月兒在無發 燒的情況下 ,腋溫可反應出適當的核心溫度(邱 、 張 ,
2000 2000
)。然而當新生兒面對疾病 ,如腦膜炎 、肺)。然而當新生兒面對疾病 ,如腦膜炎 、肺)。然而當新生兒面對疾病 ,如腦膜炎 、肺 炎 、敗血病甚至血液循環障礙等因素時 ,腋溫可能 無法反應出真實體溫(Ahmad, Khan, Iqbal, Khattak, & Ahmad, Khan, Iqbal, Khattak, &
Rehman, 2012
),針對有上述健康問題的新生兒需採),針對有上述健康問題的新生兒需採 用肛溫測量方式以獲得正確體溫。背溫測量之變異性大且易發生測量錯誤(顧 、 黃 ,
1986 1986
)。背溫的測量是將溫度計放置在新生兒的)。背溫的測量是將溫度計放置在新生兒的)。背溫的測量是將溫度計放置在新生兒的 肩胛跟脊椎間 ,此處為新生兒的棕色脂肪分布處 , 而棕色脂肪是新生兒主要產熱來源 ,可能因此影響到 體溫測量結果 ,然而棕色脂肪的分布跟背溫高低之相 關性尚未獲得證實。顏(1982 1982
)研究指出肛溫與背溫)研究指出肛溫與背溫)研究指出肛溫與背溫 的相關係數為.99 .99
,由於背溫時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由於背溫時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由於背溫時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 影響 ,新生兒身體扭動容易導致造成測量數值誤差變 大(van der Spek, van Lingen, & van Zoeren-Grobben, van der Spek, van Lingen, & van Zoeren-Grobben, 2009
),因此背溫與肛溫相關性雖高 ,但測量結果往),因此背溫與肛溫相關性雖高 ,但測量結果往 往容易有錯誤發生。除了探討不同部位測量方式是否影響體溫測量結 果之外 ,新生兒的性別 、妊娠週數 、出生體重 、
Ap- Ap- gar score
也是許多學者有興趣探討的變項 ,結果顯示也是許多學者有興趣探討的變項 ,結果顯示 這些變項並不會影響新生兒體溫之測量結果(Ahmad Ahmad et al., 2012; Chou et al., 2008
))㈢比較不同測量方式的優缺點
依據文獻查證的結果 ,茲將不同測量方式的優缺 點整理如表一。過去的研究主要採用水銀體溫計作為 測量工具 ,近年來因科技進步 ,電子體溫計已相當 普及 ,但以電子體溫計為新生兒進行體溫測量之相關
研究卻付之闕如 ,須有更多相關研究投入 ,探討各 部位溫度之相關性 ,以利未來臨床之應用。
方 法
研究設計及對象
本研究為描述性相關研究 ,以方便取樣的方式收 集台北市某護理之家的新生兒 ,共取樣
33 33
名(名(名(21 21 21 21
名男名男名男名男名男 嬰 ,12 12
名女嬰)。以名女嬰)。以名女嬰)。以G-Power 3.1.2 G-Power 3.1.2 G-Power 3.1.2 G-Power 3.1.2
統計軟體推估樣本統計軟體推估樣本統計軟體推估樣本統計軟體推估樣本統計軟體推估樣本 數 ,採五組2 2
次重複測量之設計 ,次重複測量之設計 ,次重複測量之設計 ,effect size effect size effect size effect size
f = .5,,type I error = .05
,,power = .8 power = .8 power = .8
,推估需要,推估需要,推估需要,推估需要30 30 30 30 30
個樣本。個樣本。個樣本。個樣本。個樣本。個樣本。本研究選案條件為:⑴體重
2.5 2.5
至至至4.0 4.0 4.0 4.0
公斤 ,⑵出生滿公斤 ,⑵出生滿公斤 ,⑵出生滿公斤 ,⑵出生滿公斤 ,⑵出生滿24
小時至小時至28 28 28
天的足月兒(妊娠週數天的足月兒(妊娠週數天的足月兒(妊娠週數天的足月兒(妊娠週數38 38 38 38 38
-----42 42 42 42 42
週),⑶週),⑶週),⑶週),⑶週),⑶週),⑶ 測量前2 2
小時安靜無哭鬧 ,⑷測量前小時安靜無哭鬧 ,⑷測量前小時安靜無哭鬧 ,⑷測量前2 2 2 2
小時內未洗澡。小時內未洗澡。小時內未洗澡。小時內未洗澡。小時內未洗澡。排除條件為:⑴體溫過高(核心溫度大於等於
37.5 37.5
℃)℃)) 或體溫過低(核心溫度小於等於36.5 36.5
℃),⑵測量部位℃),⑵測量部位),⑵測量部位 皮膚破損 、中耳炎 、腸胃炎 、紅臀 、呼吸窘迫 、腦 膜炎 、新生兒敗血症 、低血糖 、高黃疸 、肺炎等症 狀之新生兒 ,⑶正在進食中 ,⑷哭鬧中。收案時環境 設定為濕度55% 55% %
----60% 60% 60% 60% %
,室溫,室溫,室溫,室溫,室溫24 24 24 24 24 24
------26 26 26 26 26 26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兩種電子體溫計。測量腋溫 、背溫 、 肛溫之電子體溫計型號為
MT-200 Microlife MT-200 Microlife
(((Microlife, Microlife, Microlife, Microlife, 2012
),測量耳溫之耳溫槍型號為),測量耳溫之耳溫槍型號為IRT4520 IRT4520 IRT4520
(德國百靈(德國百靈(德國百靈(德國百靈 公司 ,2010 2010
)。上述兩種型號之電子體溫計與耳溫槍)。上述兩種型號之電子體溫計與耳溫槍)。上述兩種型號之電子體溫計與耳溫槍 均通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檢驗核准通過 ,並上市販 售。電子體溫計出廠販售前之校正方式為將溫度計置於穩定度小於正負
0.02 0.02
℃之參考水槽中 ,電子溫度計℃之參考水槽中 ,電子溫度計之參考水槽中 ,電子溫度計 之檢定公差須於正負0.1 0.1
℃之間 ,才符合中央標準上℃之間 ,才符合中央標準上之間 ,才符合中央標準上 市販售之標準。研究步驟
與產後護理之家聯繫並說明研究目的及收案過 程 ,經同意後收案。收案時間為
2010 2010
年年年8 8 8 8
月至月至月至月至月至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年2 2
月為止。收案前產後護理之家之護理長與護理人月為止。收案前產後護理之家之護理長與護理人月為止。收案前產後護理之家之護理長與護理人 員先與案母建立信任關係後 ,再統一由研究成員進行 知情同意說明和技術執行 ,待家屬簽屬同意書後才進 行體溫測量。依據研究設計 ,每位收案之新生兒均須接受同 一天內上午以及下午的體溫測量 ,每次須測量五個部 位 ,包括腋溫 、背溫 、肛溫 、以及左右耳溫。經過 研究團隊討論後 ,測量耳溫對於新生兒個案的干擾最 低 ,不需解開衣物或是尿布 ,因此第一個測量。測 量肛溫容易因解開衣物及尿布 ,干擾睡眠 、以及置 放溫度計至肛門中產生不適感 ,而感到不安大哭 , 所以放在最後進行。因此決定依據耳溫 、腋溫 、背 溫 、肛溫的順序測量體溫。每次在測量體溫前 ,與新 生兒接觸的耳溫槍 電子體溫計均先經
75% 75% %
的酒精消的酒精消的酒精消 毒。先將IRT4520 IRT4520
耳溫槍套上耳溫套 ,再進行雙耳耳耳溫槍套上耳溫套 ,再進行雙耳耳耳溫槍套上耳溫套 ,再進行雙耳耳 溫之測量。測量時將新生兒之耳朵向下向後拉放置耳 溫槍 ,當取得數據後 ,紀錄於體溫記錄單上。完成耳 溫測量後再拿出3 3
支支支MT-200 Microlife MT-200 Microlife MT-200 Microlife MT-200 Microlife
電子體溫計 ,電子體溫計 ,電子體溫計 ,電子體溫計 ,電子體溫計 , 依測量順序放置於腋下 、背部 、以及肛門部位。腋 溫測量前需將腋下擦乾避免影響測量的準確度。測量 腋溫時將電子體溫計夾於腋下中央 ,測量背溫則是將 表一 不同測量方式的優缺點測量方式 優 點 缺 點
腋 溫 測量部位是腋窩靠近臂動脈的地方 ,為一種非侵入 性 、安全的測量方法 ,對於新生兒及年幼的小朋友很 適合(Lim, Byrne, & Lee, 2008)。
腋溫的測量會因為流汗 、濕度改變 、腋毛的密度而有所差 異(Lim et al., 2008)。
耳 溫 測量部位為耳膜(Devrim et al., 2007),對嬰幼兒而言是 一種安全的測量核心溫度方式且容易操作(張 、賀 、 黃 、黃 ,2000)。
測 量 的 準 確 性 取 決 於 技 巧 和 技 術 , 但 由 於 新 生 兒 耳 道 尚未發育成熟導致測量數值產生誤差(Purssell, While &
Coomber, 2009),3個月以下嬰兒可能不適用(Devrim et al., 2007; Hsu et al., 2006)。
肛 溫 是一種常見的測量核心溫度的方式。 是一種需將體溫計置入肛門的侵入性測量。對於小孩或者 不舒服的大人可能會造成受傷 ,測量肛溫有可能導致沙 門氏菌的感染。合併症:直腸穿孔 、測量會因排泄物而影 響 、測量時造成不舒服。(陳 、邱 、徐 ,1992)
背 溫 背溫測量對於出生第一週之新生兒比直腸溫度測量更準 確。(Helder, Twisk, van Goudoever, & van Elburg, 2012)
會因新生兒不自主的移動而導致體溫計無法確實的接觸在 皮膚上。
體溫計置於肩胛與脊椎中間 ,當這兩個溫度計放好 後 ,使用包巾將新生兒的雙手及身體固定好 ,待
10 10
秒後移除體溫計 ,並將測得數值於記錄單中。之後將 新生兒的尿布打開 ,體溫計前端塗抹凡士林 ,置入 肛門約2.5 2.5
公分。若新生兒尿布上有大小便等排泄物公分。若新生兒尿布上有大小便等排泄物公分。若新生兒尿布上有大小便等排泄物 的情形 ,則先協助清潔並更新尿布後再進行肛溫之測 量 ,等待10 10
秒後移除體溫計 ,將體溫計取出並判讀秒後移除體溫計 ,將體溫計取出並判讀秒後移除體溫計 ,將體溫計取出並判讀 數值 ,登記於記錄單上。配合該產後護理之家測量生 命徵象的時間 ,本研究收集資料時間為每天上午九點 半之前後兩小時 ,以及每天下午三點半之前後兩小 時 ,每次測量完體溫 ,則將體溫測量結果記錄於小 卡片上 ,並親自交給案母。研究倫理考量
本研究通過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研究倫理審議 委員會審查(
T2010-07-003 T2010-07-003
),研究過程中告知父母不),研究過程中告知父母不),研究過程中告知父母不 會對寶寶產生身體及心理上的副作用及傷害 ,更不會 因為家屬不讓寶寶參與研究而減少必要的照護服務 , 所填寫的資料予以保密 ,家屬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參加 研究 ,過程中可隨時退出且不需任何理由。每一個新 生兒受測前都經過新生兒父母的同意並簽署同意書。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本研究所得資料以
SPSS 18.0 for Windows SPSS 18.0 for Windows
統計軟統計軟統計軟 體進行分析 ,統計方法包括:⑴描述性統計 ,對於連 續型變項 ,計算其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與最小 值;對於類別型變項 ,計算其次數及百分比;⑵廣義 估計模式(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s, GEE 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s, GEE
)驗證)驗證)驗證 性別差異性以及五個測量部位溫度是否具有差異性;⑶皮爾森相關(
Pearson correla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驗證五種部位體溫)驗證五種部位體溫)驗證五種部位體溫 相關性;⑷組內相關係數(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 cient, ICC
)驗證五個部位上下午測量溫度是否具有內)驗證五個部位上下午測量溫度是否具有內 在一致性。結 果
一 、研究對象之人口學資料
收案過程中 ,總共接觸
42 42
位家長 ,同意參加者位家長 ,同意參加者位家長 ,同意參加者 為33 33
人 ,拒絕參加為人 ,拒絕參加為人 ,拒絕參加為9 9 9 9
人。其男嬰人。其男嬰人。其男嬰人。其男嬰人。其男嬰21 21 21 21 21 21
人(人(人(人(人(人(人(64% 64% 64% 64% 64% 64% 64% 64% %
)、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 嬰12 12
人(人(人(36% 36% 36% 36% %
),男女性別比例為),男女性別比例為),男女性別比例為),男女性別比例為),男女性別比例為7 7 7 7 7 7
:::::::4 4 4 4 4 4 4 4
。此外 ,本研。此外 ,本研。此外 ,本研。此外 ,本研。此外 ,本研。此外 ,本研。此外 ,本研。此外 ,本研。此外 ,本研 究採用GEE GEE
驗證性別與上下午 、部位之間是否具有驗證性別與上下午 、部位之間是否具有驗證性別與上下午 、部位之間是否具有 交互作用 ,見表二。結果發現:性別與上午 下午(p= .215
),性別與部位(),性別與部位(p = .380)之交互作用並未達統)之交互作用並未達統計上顯著之結果 ,故性別差異可以排除於本研究中。
平均出生體重為
3224.18g 3224.18g
(((SD = 49.62),測量當天所),測量當天所 測得平均體重3595.76g 3595.76g
(((SD = 79.35);平均妊娠週數);平均妊娠週數 為39.35 39.35
週(週(週(SD = 0.14);生產方式以自然產占);生產方式以自然產占64% 64% 64% %
、、、、 剖腹產占36% 36% %
;測量當天寶寶出生平均天數為;測量當天寶寶出生平均天數為;測量當天寶寶出生平均天數為16.15 16.15 16.15 16.15
天天天天天(SD = 1.08)。當中拒絕參與研究者共)。當中拒絕參與研究者共
9 9 9
人 ,參與率達人 ,參與率達人 ,參與率達人 ,參與率達78.60%
,拒絕理由為擔心寶寶在測量肛溫時會受到傷,拒絕理由為擔心寶寶在測量肛溫時會受到傷 害(n = 4)、未告知拒絕理由()、未告知拒絕理由(n = 3)、家長認為此研)、家長認為此研 究測量體溫無必要(n = 2)。)。二 、新生兒體溫測量之描述性資料
本研究中 ,每位新生兒均測量上下午五個部位之 體溫:左耳溫 、右耳溫 、腋溫 、背溫 、肛溫。描述性 統計以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及最小值探討。新生兒 上午平均體溫以肛溫最高(M = 36.80
36.80
℃,℃,,SD = 0.33),),背溫最低(M = 35.97
35.97
℃,℃,,SD = 0.300.30
);下午平均體溫以);下午平均體溫以);下午平均體溫以 左耳溫最高(M = 36.8636.86
℃,℃,,SD = 0.310.31
),背溫最低(),背溫最低(),背溫最低(M= 36.03 36.03
℃,℃,,SD = 0.290.29
),詳見表三。五種部位之平均),詳見表三。五種部位之平均),詳見表三。五種部位之平均 體溫範圍為35.97 35.97
---36.86 36.86 36.86 36.86
℃,而五個部位之上午與下℃,而五個部位之上午與下℃,而五個部位之上午與下℃,而五個部位之上午與下,而五個部位之上午與下 午體溫測量 , 標示於圖一。標示於圖一。標示於圖一。三 、新生兒五種溫度間的比較
首先 ,根據組內相關係數(
interclass correlation 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的結果 ,上午與下午的組內相關係數)的結果 ,上午與下午的組內相關係數 均偏低 ,根據研究指出 ,ICC > .90 ICC > .90
為高度相關 ,為高度相關 ,為高度相關 ,ICC ICC ICC ICC .75
-.90
為中度相關 ,為中度相關 ,ICC < .75 ICC < .75 ICC < .75
為低度相關(為低度相關(為低度相關(為低度相關(Wind, Wind, Wind, Wind, Wind, Gouttebarge, Kuijer, & Frings-Dresen, 2005
),),ICC ICC ICC
越低越低越低越低 則表示五個部位體溫越不一致。表三中兩個ICC ICC
數據數據數據 並不高 ,分別為.59 .59
和和和.60 .60 .60 .60
,說明不論是上午或是下午,說明不論是上午或是下午,說明不論是上午或是下午,說明不論是上午或是下午,說明不論是上午或是下午 進行體溫測量時 ,五個部位體溫測量結果均呈現低度 相關。其次 ,在考慮資料的相關性後 ,採廣義估計模 式(
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s, GEE 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s, GEE
)進行分析。)進行分析。)進行分析。表二 性別身體部位別以及上下午時段別對體溫影響
之
GEE GEE
分析分析分析 (N = 33))Source Wald Chi-square df p
(Intercept) 3853863.05 1 <.001
上下午 0.78 1 .377
性別 13.48 1 <.001
部位 379.69 4 <.001
上下午×性別 1.54 1 .215 性別×部位 4.20 4 .380 上下午×部位 2.15 4 .709
表三 五種不同部位間體溫 (N = 33))
變 項 M ± SD 最大值 最小值 F值 p值 Scheffe事後檢定 ICC
上 午 40.82 <.001* ① > ⑤ > ④ >
② > ③ .60
肛溫① 36.80 ± 0.33 37.50 36.40
腋溫② 36.59 ± 0.12 37.10 36.30
背溫③ 35.97 ± 0.30 36.40 35.00
左耳溫④ 36.77 ± 0.36 37.30 35.90
右耳溫⑤ 36.79 ± 0.31 37.40 36.10
下 午 39.71 <.001* ④ > ⑤ > ① >
② > ③ .59
肛溫① 36.76 ± 0.39 37.70 36.30
腋溫② 36.66 ± 0.23 37.20 36.10
背溫③ 36.03 ± 0.29 36.40 35.30
左耳溫④ 36.86 ± 0.31 38.00 36.00
右耳溫⑤ 36.85 ± 0.34 37.80 36.10
註:ICC = 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 < .001。
部位間溫度測量視為重複測量 ,本研究假設
GEE GEE
所使所使所使 用之工作相關矩陣(working correlation matrix working correlation matrix
)為可交)為可交)為可交 換性(exchangeable exchangeable
),以各部位體溫當做依變項 ,將),以各部位體溫當做依變項 ,將),以各部位體溫當做依變項 ,將 上下午 、以及部位分別當做自變項(主因子)進行分 析。結果發現 ,上下午以及上下午 × 部位之交互作× 部位之交互作部位之交互作 用未達到統計顯著差異。進一步將交互作用項控制 , 單純的估計主效果模型。將肛溫設定為參考組 ,其溫 度為36.76 36.76
℃,右耳溫比肛溫高℃,右耳溫比肛溫高,右耳溫比肛溫高0.03 0.03 0.03 0.03
℃(℃(℃(℃((p= .52
),無),無 顯著差異;左耳溫比肛溫高0.04 0.04
℃(℃((p = .47),無顯著),無顯著 差異;背溫比肛溫低0.78 0.78
℃(℃((p ≤ .001),具顯著差異;),具顯著差異;腋溫比肛溫低
0.16 0.16
℃(℃((p = .001),具顯著差異。由本),具顯著差異。由本 結果得知 ,右耳溫與肛溫之差異度最小 ,溫度由高 至低依序為左耳溫 、右耳溫 、肛溫 、腋溫 、背溫。詳細結果請見表四。
再者 ,以
Pearson correla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相關性統計分析 ,發相關性統計分析 ,發相關性統計分析 ,發 現這五種不同部位之體溫以左耳溫與肛溫具有統計上 顯著相關性(r = .30, p < .05),見表五。),見表五。表四 上下午體溫與五種不同部位比較 (N = 33))
項 目 β SE
95% Wald Confidence Interval
p值
Lower Upper
(Intercept) 36.76 0.05 36.664 36.85 <.001
上午(參考組)
下午 .05 0.04 -0.04 0.13 .27
右耳溫 .03 0.05 -0.07 0.13 .52
左耳溫 .04 0.05 -0.07 0.15 .47
背溫 -.78 0.05 -0.89 -0.68 <.001
腋溫 -.16 0.05 -0.25 -0.06 .001
肛溫(參考組) . . . .
圖一 新生兒不同部位上下五體溫分佈圖
肛溫 腋溫 背溫 左耳 右耳
上午溫度
上下午 上午 下午
表五 新生兒五種部位體溫相關性 (N = 33))
項 目 肛 溫 腋 溫 背 溫 左耳溫 右耳溫
肛 溫
Pearson Correlation p值
腋 溫
Pearson Correlation .22
p值 .08
背 溫
Pearson Correlation .11 .08
p值 .37 .55
左耳溫
Pearson Correlation .30* .21 .06
p值 .02 .10 .65
右耳溫
Pearson Correlation .18 .21 .09 .07
p值 .16 .10 .50 .57
註:*p < .05(2-tailed)。
討 論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
2013
)統計 ,結果本研究收 案當月男女嬰出生比例為109 109
:::100 100 100 100
,根據衛生署國,根據衛生署國,根據衛生署國,根據衛生署國,根據衛生署國 民健康局(2011
)公布2010 2010
年各縣市男女嬰出生性年各縣市男女嬰出生性年各縣市男女嬰出生性 別比統計資料 ,彰化縣 、台中市 、桃園縣與台北市 出生的男嬰數顯著高於女嬰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本研究男女嬰收案比例為
7 7
:::4 4 4 4
,探討此原因為收案,探討此原因為收案,探討此原因為收案,探討此原因為收案,探討此原因為收案 男嬰之家長參與度較高 ,表示多一些數值知道寶寶 體溫狀況是不錯的 ,也可能與當時護理之家男嬰數 較多有關。男女性別與各部位體溫並無顯著上的差 異 ,故性別差異可以排除於本研究 ,此結果與(Ah- Ah- mad et al., 2012
)研究一致。)研究一致。為比較不同部位(類別變項)與體溫(連續變項)
之相關 ,本研究中使用
ICC ICC
進行比較 ,發現此五種進行比較 ,發現此五種進行比較 ,發現此五種 體溫上下午組內相關係數ICC ICC
均小於均小於均小於.75 .75 .75 .75
(((((Wind et al., Wind et al., Wind et al., Wind et al., Wind et al., Wind et al., 2005
),說明了不論上午或下午的五組體溫測量值彼),說明了不論上午或下午的五組體溫測量值彼 此之間的相關性低。五種部位內在一致性低 ,可能 與某些部位容易產生離群值有關 ,如圖一所示 ,背 溫 、左耳溫 、及右耳溫均有離群值產生 ,而腋溫與 肛溫則無。腋溫不易有離群值產生的可能原因為醫護 人員或父母會將新生兒雙手包裹於包巾中 ,使得腋下 與外界接觸面積減少 ,以致較不易受外界溫度的干 擾。本研究結果發現耳溫可用來取代肛溫 ,理由說明 如下:⑴由表四⑴由表四由表四
GEE GEE GEE GEE
結果之結果之結果之結果之結果之β值顯示右耳溫與肛溫之 差異性最小(β = .03);⑵以);⑵以Pearson correla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相關性相關性相關性相關性 統計分析 ,發現這五種不同部位之體溫以左耳溫與肛 溫具有統計上顯著相關性(r = .30, p < .05),與(),與(Duru Duru Duru et al., 2012; Lim et al., 2008
)之研究結果一致。由此結)之研究結果一致。由此結 果得知 ,雖然左耳溫可以有效的預測出核心溫度 , 然而左耳溫容易產生離群值(圖一),可能與新生兒睡 姿有關。本研究雖未統計母親慣用手 ,但是大多數人 應為右手使用者 ,為方便照顧寶寶起見 ,媽媽自己 可能選擇左側臥 ,而將寶寶擺為右側臥 ,寶寶右側 臥時 ,左耳朝上 ,因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 成熟 ,致左耳溫容易受空調或當時環境溫度所影響。由表三得知 ,背溫與其他部位測量結果相較之 下 ,為五個部位中平均溫度最低者 ,在本研究中 , 電子體溫計放置於棕色脂肪分布最密的背部以測量 背溫 ,但並未使得背溫測量結果偏高 ,與顏(
1982 1982
))) 的研究結果不一致 ,可能與背溫容易受環境的溫度 的影響有關。背溫為體表溫度 ,體表溫度之熱量會 經由傳導方式由高溫處流向低溫處 ,因而導致體表 溫度產生流失。以本研究個案而言 ,雖均穿著薄棉 衣 , 但 床 面 溫 度 低 於 體 溫 , 導 致 測 得 的 背 溫 容 易 流失。由表四得知 ,平均溫度由高至低依序為左耳 溫 、右耳溫 、肛溫 、腋溫 、背溫 ,此研究結果與Purssell
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Purssell et al., 2009 Purssell et al., 2009 Purssell et al., 2009
)。)。)。)。結 論
本研究發現 ,左耳溫與肛溫具顯著相關 ,左右 耳溫與肛溫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因此耳溫測量應 為取代肛溫測量的好方法;然而 ,左耳溫測量容易有 極端值出現 ,可能與睡姿有關。未來可建議臨床護理 人員於測量新生兒耳溫時 ,務必確實拉直耳道 ,醫 院診所購買耳溫槍時選擇有較小直徑感測器之新生兒 專用耳溫槍 ,可較深入耳洞 、對準耳膜以測得核心 溫度 ,並且建議選擇非裸露在環境中之那一側進行耳 溫測量 ,或許可用於改善耳溫測量穩定度不高的問 題。由於耳溫具有測量上之方便性 ,可以推廣於新生 兒單位做為常規測量體溫的方法。
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由於受限於研究經費 、有限的人力 、物 力與時間之下 ,此次收案的個案數較少 ,建議未來 進行類似研究時 ,可延長收案天數 ,並增加收案場 所 ,以大量樣本數進行研究 ,確認耳溫可以取代肛 溫之可行性。此外 ,建議增加測量晚上體溫 ,以確認 新生兒一天內之體溫變化情形。
臨床實務之應用
台灣目前多數醫療院所新生兒單位採用腋溫作為 替代肛溫測量的方式 ,然而依據本研究發現 ,對於 足月新生兒溫度的測量 ,建議可以耳溫取代肛溫。與 腋溫測量相較之下 ,耳溫測量相對地更為簡便 ,且 無須打開原本包覆的衣著及被蓋 ,可以有效減少護理 時數 、避免中斷睡眠時間 、以及減少體熱散失等情 形。另外 ,本研究中測量耳溫的方式 ,亦可做為病房 標準護理技術的步驟。操作步驟為將耳溫槍套上耳溫 套 ,另一手將新生兒的耳廓向下向後拉 ,以確保耳 道平直。上述建議可做為新生兒單位醫護人員以及父 母在測量體溫上之重要參考依據。
誌 謝
本研究得以順利完成 ,首先感謝泰豐生技股份有 限公司儀器的贊助 ,收案方面則感謝薇閣產後護理之 家所有願意參與本研究之家長 ,以及護理人員大力協 助 ,在此表達謝意。
參考文獻
台灣兒科醫學會(20112011).).).兒童發燒問答集第二版.取自 http://www.pediatr.org.tw/people/edu_info.asp?id=12 [The [TheThe
Taiwan Pediatric Association. (2011). Addressing the prob- lem of fever in children, 2nd ed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
www.pediatr.org.tw/people/edu_info.asp?id=12]]
內政部戶政司(2013).年底人口按性別及年齡.取自http://
www.ris.gov.tw/zhTW/346 [Department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M.O.I. (2013). Population by gender and age group organized by county / municipali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ris.gov.tw/zhTW/34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82008).).).水銀體溫計源頭減量宣導網.
取 自 http://ivy4.epa.gov.tw/hgtemp/ [Executive Yuan,http://ivy4.epa.gov.tw/hgtemp/ [Executive Yuan, [Executive Yuan,Executive Yuan, Taiwan, RO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2008). Mercury thermometers supply reduction network.
Retrieved from http://ivy4.epa.gov.tw/hgtemp/]]
邱春蘭 、張瑩如(20002000).正常足月新生兒腋溫及背溫測).正常足月新生兒腋溫及背溫測).正常足月新生兒腋溫及背溫測 量之比較.護理雜誌 ,4747(66),),),43434343----52525252。。。。。doi:10.6224/doi:10.6224/doi:10.6224/doi:10.6224/doi:10.6224/doi:10.6224/
JN.47.6.43 [Chiu, C. L., & Chang, Y. J. (2000). A compari- [Chiu, C. L., & Chang, Y. J. (2000). A compari-Chiu, C. L., & Chang, Y. J. (2000). A compari- son of axillary and skin-to-mattress temperature in stable full-term neonate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47(6), 43- 52.]]
張玉珍 、賀倫息 、黃慈心 、黃崇游(20002000).比較耳溫槍).比較耳溫槍).比較耳溫槍 和傳統體溫測量法之正確性.護理雜誌 ,4747(22),),),53535353
-63。。doi:10.6224/JN.47.2.53 [Chang, Y. J., Ho, L. H.,doi:10.6224/JN.47.2.53 [Chang, Y. J., Ho, L. H.,doi:10.6224/JN.47.2.53 [Chang, Y. J., Ho, L. H., [Chang, Y. J., Ho, L. H.,Chang, Y. J., Ho, L. H., Huang, T. H., & Huang, C. C. (2000). Accuracy of infrared ear thermometry traditional body temperatures for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47(2), 53-63.]]
陳建銓 、邱挺棻 、徐茂銘(19921992).紅外線鼓膜溫度計測量).紅外線鼓膜溫度計測量).紅外線鼓膜溫度計測量 中心體溫.中華民國耳鼻喉科醫學會雜誌 ,2727(22),),),
95-102。。[Chen, J. C., Chiou, T. F., & Hsu, M. M. (1992).[Chen, J. C., Chiou, T. F., & Hsu, M. M. (1992).Chen, J. C., Chiou, T. F., & Hsu, M. M. (1992).
Infrared tympanic thermometer for evaluation of body core temperature. The Journal of Taiwan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7(2), 95-102.]]
國民健康局(2011).出生通報統計資料.取自http://www .bhp.doh.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
aspx?id=201109200013&parentid=201109200006 [Bureau of Health Promotion, Taiwan, ROC. (2011). Live birth statistics. Retrieved from http://www.bhp.doh.gov.tw/
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id=2011092 00013&parentid=201109200006]
黃雅儀 、黃靜宜 、林秀美 、吳淑娟(20062006).極早期袋鼠式).極早期袋鼠式).極早期袋鼠式 護理對低體溫新生兒子宮外體溫適應的成效.護理雜 誌 ,5353(44),),),41414141----48484848。。。。。doi:10.6224/JN.53.4.41 [Huang,doi:10.6224/JN.53.4.41 [Huang,doi:10.6224/JN.53.4.41 [Huang,doi:10.6224/JN.53.4.41 [Huang,doi:10.6224/JN.53.4.41 [Huang,doi:10.6224/JN.53.4.41 [Huang,[Huang,Huang, Y. Y., Huang, C. Y., Lin, S. M., & Wu, S. C. (2006). Effect of very early kangaroo care on extrauterine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n newborn infants with hypothermia problem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53(4), 41-48.]]
德國百靈公司(20102010).).).德國百靈耳溫槍使用說明.取自 http://www.service.braun.com/line/PD/D6023/D6023_
5_AMEE_CHIN.pdf [Braun Company. (2010). [Braun Company. (2010).Braun Company. (2010). Instruc- tions for using the Braun ear thermomet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service.braun.com/line/PD/D6023/
D6023_5_AMEE_CHIN.pdf]]
顏貴紗(19821982).測量嬰兒背部體溫之探討性研究.).測量嬰兒背部體溫之探討性研究.).測量嬰兒背部體溫之探討性研究.護理雜 誌 ,2929(11))), 63, 63, 63, 63----65656565。。。。。[Yen, K. S. (1982). The study of[Yen, K. S. (1982). The study of[Yen, K. S. (1982). The study of[Yen, K. S. (1982). The study of[Yen, K. S. (1982). The study ofYen, K. S. (1982). The study of the baby’s ski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he Journal of Nursing, 29(1), 63-65.]]
顧小明 、黃愛娟(19861986).三種嬰兒體溫測量法之探討.).三種嬰兒體溫測量法之探討.).三種嬰兒體溫測量法之探討.榮 總護理 ,33(11),),),28282828----34343434。。。。。[Ku, S. M., & Huang, A. C.[Ku, S. M., & Huang, A. C.[Ku, S. M., & Huang, A. C.[Ku, S. M., & Huang, A. C.[Ku, S. M., & Huang, A. C.Ku, S. M., & Huang, A. C.
(1986). Investigate of three baby’s temperature measure- ment. VGH Nursing, 3(1), 28-34.]]
Ahmad, I., Khan, Q. A., Iqbal, H., Khattak, K. K., & Rehman, H. (2012). Correlation of axillary temperature with rectal temperature in clinically unstable neonates. Journal of Postgraduate Medical Institute, 26(3), 242-247.
Chou, M. H., Lee, M. J., Lee, S. T., Yen, C. W., Chuang, F. C.,
& Chang, Y. C. (2008).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Two Methods of Temperature Management in Full-term New- borns. Clinical Neonatology, 15(2), 63-66.
Devrim, İ., M., Ateş, K., Mehmet, C., Hasan, T., Kerem, U.
A., Bülent, C. A., … Gülten, S. (2007). Measurment ac- curacy of fever by tympanic and axillary thermometry.
Pediatric Emergency Care, 23(1), 16-19. doi:10.1097/
PEC.0b013e31802c61e6
Duru, C. O., Akinbami, F. O., & Orimadegun, A. E. (2012).
A comparison of tympanic and rectal temperatures in term Nigerian neonates. BMC Pediatrics, 12, 86. doi:
10.1186/1471-2431-12-86
Helder, O. K., Twisk, J. W. R., van Goudoever, J. B., & van Elburg, R. M. (2012). Skin and rectal temperature in new-
borns. Acta Paediatrica, 101(5), e240-e242. doi:10.1111/
j.1651-2227.2011.02583.x
Hsu, H. C., Hung, J. L., Lin, C. H., Hung, Y. F., Chen, Y. Y., Lu, W. H., & Hsieh, K. S. (2006). A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 ods of regulating the body temperatures of healthy full- term newborns. Clinical Neonatology, 13(1), 16-19.
Jirapaet, V., & Jirapaet, K. (2000). Comparisons of tympanic membrane, abdominal skin, axillary, and rectal tem- 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erm and preterm neonates.
Nursing & Health Sciences, 2(1), 1-8. doi:10.1046/
j.1442-2018.2000.00034.x
Lim, C. L., Byrne, C., & Lee, J. K. W. (2008). Human thermo- regulation and measurment of body temperature in exercise and clinical settings. Annals of the Academy of Medicine, Singapore, 37(4), 347-353.
Microlife. (2012). MT 200. Retrieved from http://www.micro- life.com/products/fever/10seconds/mt-200/
Moran, D. S., & Mendal, L. (2002). Core temperature mea- surement: Methods and current insights. Sports Medicine (Auckland, N. Z.), 32(14), 879-885.
Purssell, E., While, A., & Coomber, B. (2009). Tympanic ther- mometry - Normal temperature and reliability. Paediatric Nursing, 21(6), 40-43.
van der Spek, R. D. G., van Lingen, R. A., & van Zoeren- Grobben, D. (200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in VLBW infants by continuous skin measurement is a good or even better alternative than continuous rectal measure- ment. Acta Paediatrica, 98(2), 282-285. doi:10.1111/
j.1651-2227.2008.01063.x
Wind, H., Gouttebarge, V., Kuijer, P. P. F. M., & Frings-Dresen, M. H. W. (2005).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capacit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work, daily living, and sport: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Rehabilitation, 15(2), 253-272. doi:10.1007/s10926-005- 1223-y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March 19, 2013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Wei-Wen Wu, No. 365, Ming-Te Rd., Peitou District, Taipei City 11219, Taiwan, ROC.
Tel: +886 (2) 2822-7101 ext. 3104; E-mail: [email protected]
Investigating Relationships Among Fiv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ites in Newborns
Yi-Chien Lee
1• Chieh-Yu Liu
2• Chia-Chi Lin
3• Wei-Wen Wu
4*1BSN, RN, Department of Nurs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2PhD,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3MSN, RN, Head Nurse,
WEGOGO Postpartum Nursing Home; 4PhD, RN, Assistant Professor,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Abstract
Backgrou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an easily affect the body temperature of newborns because thei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hich helps maintain body temperature, has not yet fully developed. Monitoring changes in newborn body temperature can help prevent harm caused by abnormally high and low body temperatures. Taking rectal tem- perature readings is the most reliable way to obtain core temperature. However, because inserting a thermometer into a newborn’s rectum may cause discomfort and present health risks, this temperature-taking approach is no longer used in clinical settings. The axillary temperature readings now used, including ear and back temperature, have not been em- pirically verified to accurately reflect core body temperature. Convenient-to-use electronic thermometers have replaced traditional mercury thermometers in the clinic. However, nearly all research done until recent years has employed mer- cury thermometers fo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here is a paucity of research employing electronic thermometers.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s among fiv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ites (in- cluding tympanic temperature, rectal temperature, axillary temperature, and back temperature) in newborns.
Method: This study used a descriptive-correlation design, employed convenience sampling, and collected data from August 2010 to February 2011 at a registered postpartum nursing home in Taipei. Thirty-three babies aged from 1 to 28 days old were recruited. MT-200 electronic thermometers were utilized to take back, axillary, and rectal tempera- ture readings and an IRT4520 ear thermometer was used to take ear temperature readings. Collected data were ana- lyzed using SPSS18.0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correlation, 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 tions (GEE), and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Results: We identified the least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tympanic temperature and rectal temperature’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left tympanic temperature and rectal temperature, and axillary temperature as the most stable of the 5 body-temperature reading methods, with no outliers. There were no gender differences among the five body temperatures. Results revealed the ICC of the fiv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ites to be low during both morning and evening measurements.
Conclusions /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Curr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ympanic temperature can replace rec- tal temperature readings. Findings may provide a reference to clinical nursing staffs and parents to measure newborn body temperature.
Key Words: full-term baby, body temperature, tympanic temperature, electronic thermo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