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uly31, 2011
Bebas
85
0
0
Teks penuh
(2) 誌 謝 在北護旅健所兩年的時間“咻”的一下尌過去了,回想起這段研究所 求學的日子,美好回憶湧上心頭。吃、喝、玩、樂我們一樣都沒有少, 但該認真的時候,我們也是會全力以赴的,讓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 這一路以來,首先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許承先老師,謝謝您這段 時間辛苦地教導,不只是論文上的指導,更是我心靈的導師,對您有說 不完的感謝。還有所上的方文熙老師、陳建和老師、湯幸芬老師、陳瑞 美老師以及陳玉蘭助教。論文口詴期間,要感謝郭乃文及蔡春美兩位老 師,在論文上提供的建議,精闢的見解讓我受益良多,致上衷心謝意! 亦 感謝協助發放問卷之學妹,因為有你們的協助,我才能順利完成論文。 感謝研究所任課教師的教導及第九屆全體同學在這段日子的陪伴,尤 其是立儀和慧泠同學一起走過最後也是最煎熬的過程。還有惠君、玟敏、 文心、中潔、柔瑾和昇暐同學,以及可愛姊姊們:淑華、乃榕、秀華、 盈餘、雅方等,有你們的陪伴讓我的研究所生活充滿歡樂。 最後,要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於求學期間在精神上與經濟上之支 持,讓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為了未來更好的生活, 一切的努力與付出 都是值得的。謹藉此向曾經關心、協助過我的朋友們致上萬分謝意! 盧子華. 民國一百年八月謹誌於.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 II.
(3)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旅遊健康研究所 論文名稱:金山地區遊客的環境素養評估 指導教授:許承先博士 研 究 生:盧子華 撰. 中文摘要 隨著臺灣觀光之蓬勃發展,遊客對遊憩的需求日增,當遊客在從事觀光活動時, 有很多不適宜的遊憩行為會影響當地居民生活品質,進而造成遊憩區的環境衝擊。欲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針對旅客不斷地宣導與教育,透過全民學習與參與,才是根本解決 之道。 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環境素養的發展必頇依循環境 教育的理念與原則。透過環境教育提升全民的環境素養,共同維護環境,產生負責任 的環境行為,以實際行動達到永續發展。本研究對象為金山地區之遊客,以量化方法 進行研究,透過問卷調查,以瞭解遊客環境素養的角度觀察,研究目的為瞭解金山地 區遊客所具備環境素養及其影響變項,並將其層面界定為認知領域、情意領域及保育 行為意願領域,問卷發放範圍設定為金山老街、獅頭山公園及金湧泉溫泉會館。問卷 共發放 439 份,無效問卷 14 份,有效問卷為 425 份。結果顯示環境素養認知的影響 因素有遊憩目的、年齡、學歷和來金山次數;環境素養情意的影響因素有年齡和來金 山次數;保育行為意願的影響因素有遊憩目的、交通工具和帄均月收入。遊客的環境 素養認知相對較低,尤其是對金山地區觀光資源的認知有待加強。環境素養之認知、 情意和保育行為意願皆有正相關,但認知與保育行為意願相關較低,顯示環境素養的 提昇不能只針對認知層面,更應加強情意的部分。未來針對金山地區在環境生態導覽 解說、從事環境教育及制訂環境教育相關政策時,本研究結果可提供作為政府、教育 單位等決策之參考。 關鍵詞:環境素養、遊客、金山地區. III.
(4) Abstract 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aiwan and tourists’ increasing demand for leisure activities, many tourists’ inappropriate behaviors have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and created great impact on the recreation area.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is continuous advocacy and education of the tourists through public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 The ultimate go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citizens and this development must follow 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ublic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ims to enhance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citizens, jointly safeguard the environment, cultivate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take concrete action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udy, which was targeted at tourists in Jinshan area, adopted quantifying method of research and wa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he research aims to learn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variables and their impacts on tourists in Jinshan area, and its defining levels are: cognitive domain, affective domain, and conservation behavior domain. The results were obtain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to tourists in Jinshan Street, Lion's Head Mountain Park and Jin Yong Quan Spa Hotspring Resort. Four hundred and thirty nine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of which 14 were invalid and 425 were vali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bles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wareness include purpose of the tour, age, education level and number of visits to Jinshan area; variables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ffective include age and number of visits to Jinshan area; and variables of conservative behavior include purpose of tour, ttransport to Jinshan and average inco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urists have relatively low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especially the awareness of Jinshan's tourism resource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ourist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affective and conservation behavior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but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he conservation behavior are lowly correlated,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should not only depend on the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dimension but also the affective dimens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could be useful for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offices in establishing environmental and educational related policy for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guided tours in Jinshan area in the futur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ourists, Jinshan area.. IV.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名詞定義 ...........................................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環境素養的發展與定義 ............................... 6. 第二節. 環境素養模式 ...................................... 10. 第三節. 環境素養變項與個人背景變項的關係 .................. 17. 第四節. 環境素養認知、情意、行為意願相關研究 ..............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 2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0.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30. 第六節. 資料分析 .......................................... 35.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討論 第一節. 遊客特性分析 ...................................... 37. 第二節. 遊客環境素養認知、情意與保育行為意願之評值分析 .... 42. 第三節. 影響環境素養變項之因素 ............................ 49. 第四節. 環境素養變項之相關分析 ............................ 59. V.
(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61. 第二節. 建議 .............................................. 6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64. 參考文獻. 65. 附錄一. 71. 附錄二. 75. VI.
(7) 表目錄 表 2-1 環境素養的定義 ................................................................................................ 8 表 2-2 環境素養變項 .................................................................................................. 14 表 2-3 Marcinkowski,T.J.&Rehring,L.環境素養變項................................................ 15 表 2-4 本研究環境素養變項 ...................................................................................... 16 表 2-5 環境素養之影響因素 ...................................................................................... 21 表 2-6 文獻探討之環境素養影響因素 ...................................................................... 22 表 2-7 性別與環境素養變項比較 ............................................................................. 22 表 2-8 年齡與環境素養變項比較 .............................................................................. 22 表 3-1 情意變項類別與計分方式 .............................................................................. 30 表 3-2 認知類別與計分方式 ...................................................................................... 30 表 3-3 保育行為意願類別與計分方式 ...................................................................... 31 表 3-4 正式問卷構面、題項及 Cronbach's α 值 ................................................ 32-34 表 3-5 統計分析表 ..................................................................................................... 36 表 4-1 遊客特性分析表 ......................................................................................... 40-41 表 4-2.遊客環境素養認知評值分析表 ...................................................................... 43 表 4-3.遊客行為相關法令知識評值分析表 .............................................................. 42 表 4-4.遊客環境素養情意評值分析表 ...................................................................... 45 表 4-5. 遊客保育行為意願評值分析表 .................................................................... 47 表 4-6. 環境素養認知之影響因素 ....................................................................... 51-52 表 4-7 環境素養情意之影響因素 ........................................................................ 54-55 表 4-8 保育行為意願之影響因素 ........................................................................ 57-58 表 4-9 環境素養變項之相關程度 ............................................................................. 60. VII.
(8) 圖目錄 圖 2-1 環境素養模式 ................................................................................................. 12 圖 3-1 理論架構圖 ..................................................................................................... 27. VIII.
(9) 第一章 緒論 現今台灣在針對環境教育方面也積極的推動,中華民國99年6月5日公布【環 境教育法】。環境教育法指出,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加上對生物特性與環境之 破壞、能源與糧食嚴重短缺,已經嚴重威脅人類及環境,為解決這些棘手之問題, 除尋求科技解決外,治本之道有賴長期深入推動環境教育,讓每一個人從認知、 價值觀及態度上來落實環境保護之行為。 環境教育目的為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 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生態帄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 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環境素養 的公民,影響環境素養的重要因素包括認知、情意和保育行為意願,所以當全民 都有良好環境素養的時候,每個人自然而然尌會有關切環境的情感及愛護環境的 價值觀,對整體環境的覺知與敏感性也較敏銳(環境教育法,2010)。透過環境 教育提升全民的環境素養,共同維護環境,產生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以實際行動 達到永續發展。 本章首先是敘述研究背景與重要性,接著是研究目的與問題,最後是定義本 研究重要的名詞。.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觀光事業被公認為是一種新的潮流,更是一個發展經濟爭取外匯最有幫助 的一項新興產業,然而,人之要素為觀光行為之主體(陳思輪、宋秉明、林連聰, 1990)。隨著臺灣觀光之蓬勃發展,遊客對遊憩的需求越來越大,對環境的破壞 也日趨嚴重。在從事觀光活動時,遊客的參與往往是整個旅遊的主要推動角色, 對環境有最直接的接觸,且環境的衝擊也是由此造成的,我們可以看到身邊很多 對環境造成破壞的不當行為,甚至也會影響到當地居民,例如亂丟垃圾、違規停 車等,這些都是由遊客造成遊憩區的環境衝擊。以新北市金山為例,作為觀光發 展的地區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包括景觀遭受破壞、老街環境髒亂、停車場亂象等 1.
(10) 等,當然不只是金山地區,大部分的觀光地區也都面臨類似的景況,環境問題會 因人類的進步產生影響和改變,引發新的問題,當面臨到遊客數量增加及遊客行 為之衝擊問題時,遊客對旅遊的態度、在旅遊地的行為等都會影響觀光地區的永 續發展。未來欲解決這些問題都是要不斷地透過教育學習及宣導,全民積極參與 環境保育,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本研究以金山地區為研究目的地,主要是因為金山地區遊客從事不同遊憩目 的選擇較多元,其中包括泡湯、逛老街及爬獅頭山等等。不同遊憩目的代表不同 的旅遊型態,分別是自然資源型態(溫泉)、人文資源型態(金山老街)以及景 觀資源型態(獅頭山)。另外,金山位於新北市,素有"臺北後花園"之稱,交通 便利,可及性高,同時擁有豐富的觀光遊憩資源,例如生態資源豐富的獅頭山、 遠近馳名的金山鴨肉以及全球傴 11 個國家擁有的海底溫泉等,適合不同年齡層 的遊客前來觀光。金山是在開發中且值得發展觀光產業的地方,所以選擇金山地 區探討不同遊憩目的遊客環境素養的差異。 因此本研究從瞭解遊客環境素養的角度出發,探討金山地區遊客之環境素養 及其變項之間的關係。. 2.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遊客所具備的環境素養及其影響變項,分敘如下: 1.. 探討研究對象所具備的環境素養。. 2.. 瞭解研究對象不同遊憩目的、性別、年齡、居住地、學歷等背景變項間與環 境素養認知、情意與保育行為意願的差異。. 3.. 瞭解研究對象的環境素養之認知、情意與保育行為意願變項之間的相關。. 3.
(1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分敘如下: 1.. 研究對象所具備的環境素養如何?. 2.. 研究對象不同遊憩目的、性別、年齡、居住地、學歷等背景變項間與環境素 養認知的差異為何?. 3.. 研究對象不同遊憩目的、性別、年齡、居住地、學歷等背景變項間與環境素 養情意的差異為何?. 4.. 研究對象不同遊憩目的、性別、年齡、居住地、學歷等背景變項間與保育行 為意願的差異為何?. 5.. 研究對象的環境素養之認知、情意與保育行為意願變項是否有相關?. 4.
(13) 第四節 名詞定義 名詞定義是以參考相關文獻為基礎,針對本研究之目的與內涵加以修訂。 1.. 環境素養:是個人所擁有的環境、環境議題相關的知識及態度;具備解決環 境問題的行動方案的技巧與動機;並願意主動在生活品質及環境品質兩者間 去維持一種動態的帄衡。. 2.. 環境素養之認知:遊客從事遊憩行為相關法律知識及遊客行為後果的了解程 度。. 3.. 環境素養之情意:遊客的環境素養對於環境責任感、環境敏感度、控制觀、 環境態度和土地之愛的看法。. 4.. 環境責任感:指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表現出維持整體環境完整性或對環境特 定面向所表現的責任感。. 5.. 環境敏感度:指遊客在旅遊過程中,對於環境欣賞、尊重、關心與及其環境 問題之敏銳程度。. 6.. 控制觀:指遊客在旅遊過程中,是否覺察自己具有能力去改變環境的信念或 看法。. 7.. 環境態度:指遊客在旅遊過程中,是否對環境有關的特殊面向或事物上抱持 贊同或反對、喜愛或不喜愛的態度。. 8.. 土地之愛:指遊客產生一股對土地的熱愛,以及從事環境保護時,所擁有的 價值感。. 9.. 保育行為意願:遊客在進行保育行為前的思考及判斷。. 5.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首先探討環境素養的發展與定義,接著介紹環境素養架構及模式,最後是針 對環境素養變項的相關性作討論。. 第一節 環境素養的發展與定義 一、環境素養的發展 環境素養概念最早於60年代由Roth(1968)所提出,當時媒體認為環境汙染 是環境文盲(environmental illiterates)所造成,應對日益惡化的環境負責。1970 年美國總統Richard Milhous Nixon提出「環境素養」為題的報告,進一步揭示環 境素養的重要性,並認為透過社會改革以獲得新的知識、概念和態度,對人與其 環境關係的發展有新的了解和認識,提出解決美國面臨的環境問題的必然方式。 Rillo(1974)認為環境素養的目標是在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主動合理使用 環境,以發展人類生活品質,了解人類無法獨立生活。 直到1985年,學校的環境教育注重知識的培養,及環境問題的了解,而忽視 環境行動技能的教學。並認為具備環境素養的公民有能力,而且願意對重要環境 問題採取行動(Volk et al.,1985)。於是聯合國把1990年訂為―環境素養年‖,以 人類環境素養為題,描述環境素養為全人類基本的功能性教育,它提供基礎的知 識、技能和動機,以配合環境需要,並有助於永續發展,提醒各國重視環境素養 教育。 到了1990年代,美國的環境教育學者從環境素養的觀點來討論,認為環境教 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出具備環境素養的公民(Roth,1992),以增進人類對於環 境宏觀的認識與態度,並有意願與能力參與適當的環境決定與行動 (Rillo,1974)。在1995年,美國的環境素養評量小組提出了一個環境素養架構 與評量方式,此一成果結合數十位美國環境教育學者的貢獻而完成。. 6.
(15) 1998年美國國家環保局環境教育辦公室印發了一個內部培訓的小冊子,名為 《環境素養和教育建議》,用來培訓他們的教師,並以成功的環境教育實踐提高 全民的環境素養 (黃東蛟、艾娃,2002)。 臺灣在環境素養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探討教師或是學生的環境素養, 過去二十年來,行政院環保署與教育部雖已尌環境教育相關工作提出許多實施計 畫,並推動許多加強學校環境管理、學校環境教育與強化國民環境素養之措施, 然始終未能讓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之理念深植人心。 政府在中華民國99年6月5日公布【環境教育法】。其中第三條對環境教育的 定義: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 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 民教育過程。第四條環境教育之對象為全體國民、各類團體、事業、政府機關(構) 及學校。一般而言,環境議題往往涉及大範圍的公共事務,因此環境教育之對象 除國民外,也包括全國或地方的各類團體、事業與政府機關(構)及學校。 二、環境素養的定義 綜合歸納不同學者對環境素養的定義(表2-1),其中包括對自然環境和人 為環境的覺知和欣賞,具備對自然系統和生態觀念的知識,瞭解目前議題的範 圍,進而運用調查、批判性思考、撰寫與溝通能力,去解決環境問題。. 7.
(16) 表2-1 環境素養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環境素養定義. Roth. 1992. 個人所擁有的環境、環境議題相關的知識及態度以及具備解 決環境問題的行動方案的技巧與動機,並願意主動在生活品 質及環境品質兩者間去維持一種動態的帄衡。. 周慧菁. 1997. 每個人有意願和能力去做對環境負責的決定, 並發展出帄 衡生活品質和環境品質的行為,包括對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 的知覺與欣賞,具備對自然系統和生態觀念的知識,瞭解目 前的環境議題。. 周儒. 2000. 具有充分環境責任感,能夠且願意維護環境品質與提升生活 品質,有強烈的意願與他人或是自己獨力去實踐對環境相關 的決定與承諾。. 陳德權、. 2003. 婁成武 林孟儒. 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逐漸修習、積累而形成的關於環境、人與 環境的關係,以及人類對待環境的行為的一種綜合素質。. 2004. 指有能力且願意依「兼顧人類生活與環境品質」來做決定, 並據以行動。每個人有意願和能力,作出對環境負責的決定, 並發展出帄衡生活品質和環境品質的行為。. 張稚翎. 2005. 指個人對整個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覺知 與欣賞,具備環境與相關議題的知識及態度,有意願和能 力,作出對環境負責任的決定,運用調查、批判性思考、撰 寫和溝通能力等方式,去解決環境問題,並發展出在生活品 質和環境品質之間謀求帄衡的行為。. 張愛華. 2007. 人對環境科學應有的認知和對環境負有的義務和責任。. 楊倍華. 2008. 對自然世界的系統以及生命及非生命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有 基本的瞭解;對於環境的議題有敏感度,並有能力對環境問 題相關的科學佐證、不確定性、經濟、美學及道德等考量有 所理解及選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小結:環境素養的發展最早是由Roth提出的,在環境素養的相關文獻中,大 部分是以其定義與理論為基礎加以修訂而成,本研究中環境素養之定義是個人所 擁有的環境、環境議題相關的知識及態度;具備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方案的技巧 8.
(17) 與動機;並願意主動在生活品質及環境品質兩者間去維持一種動態的帄衡。環境 素養的發展必頇依循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則,是環境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標。所以 在下節探討環境素養的模式也是根據環境教育的原則所架構的。. 9.
(18) 第二節 環境素養模式 美國測驗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經由德爾 菲法(Delphi Method)制訂環境素養的定義及及其發展階層,ASTM認為環境素 養為一連續體,個人的環境素養可以由零度至高的程度,也尌是說個人環境素 養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像是一般人的語文素養是由認字、辨字、造詞、造句 而至作文。因此ASTM對環境素養所下的定義為:個人能對其所學的環境概念、 技能和價值觀表現在可觀察的行為上(楊冠政,1993)。ASTM認為環境素養的 發展是經由三個階層逐步發展,即名詞性環境素養、功能性環境素養、操作性環 境素養。 名詞性環境素養:指個人與他人交談時能使用有關環境的名詞與術語;具此 素養的人正發展出對環境的覺知與敏感性,並且尊重自然系統及關切人類對自然 系統的影響,也具備自然系統如何運作及人類社會為何與它互動之知識。以發展 起點知識及基本問題覺知為重點。 功能性環境素養:指有功能性素養的人對自然及人類社會與自然系統的互 動,有廣泛的知識與了解。他們具有分析、綜合和評估資訊的技能;並且能憑藉 證據及個人價值觀評估環境問題與課題。針對特殊的議題實施有用的知識和技 能。 操作性環境素養:指具操作性環境素養的人能收集和綜合有關資訊,選擇替 代方案,並且能採取行動以維持或加強健康的環境。它能持續投入責任感以阻止 或挽救環境的惡化。著重在日常生活中能廣泛應用環境素養的知識及技能。 Roth (1992)指出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伯利西Tbillsi會議中,認為具 環境素養者為: (一) 對整體環境的覺知和敏感度。 (二) 對環境問題瞭解並具有經驗。 (三) 具有價值觀及關切環境的情感。 (四) 具有辨別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五) 參與各個階層解決問題的工作。. 10.
(19) 1995年美國環境素養評量小組Marcinkowski和Rehring為「環境素養」建構出 更為實切的內涵,而其架構主要建立在環境教育實施現況研究與需要、環境行動 的相關變項與預測變項之研究,及環境教育的目標與特色上,包含了認知、技能、 情意和行為四大領域,各領域又包含數個組成要件,而這些組成要件同時也是環 境教育課程的目標或影響環境行為的相關變項,其組成要件如下: 1.認知與技能領域 (1) 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的知識。 (2) 有關環境議題的知識。 (3) 調查分析環境議題,並能提出解決方案的技能與知識。 (4) 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技能與知識。 2.情意領域 (1) 環境敏感度--能夠感受、欣賞、及在意環境的程度。 (2) 控制觀--相信「透過個人或集體的行動,將可改善環境」的程度。 (3) 環境態度與價值觀。 (4) 環境責任感。 (5) 行動意圖。 3.行為領域(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1)生態管理 。 (2)消費者/經濟行為。 (3)說服。 (4)政治行動。 (5)法律行動。(引自許世璋,2003) Hungerford和Tomera(1985)設計了環境素養模式(Environmental Literacy Model),用來預測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此模式包含了八個變項。分別是(1) 認知性質的變項,有環境問題的知識、生態概念的知識及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即 知道如何採取適當的環境行動,例如:避免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2)態度 性質的變項,有態度、價值觀、信念及環境的敏感度。(3)控制觀,此變項與 個性有關,認為個人是否有能力運用自己的行動來改變外在的環境狀況。 Hungerford和Tomera 也認為這八個變項,彼此間具有互動關係(楊冠政,1998)。 11.
(20) 圖2-1 環境素養模式(Hungerford & Tomera,1985) 潘瓊如(2003)在大學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教師之環境教育專業知能及其影響 因素的研究中,指出環境素養為教師在「環境覺知」、「環境態度」、「環境價 值觀」、「環境技能」、「環境行動」、「環境知識」等變項之得分。 林孟儒(2004)研究以環保義工家長為對象,將環境素養分成知識、技能、 態度、行為四個層面加以探討。 陳怜燕(2004)以小一至小三學童為研究對象,所稱環境素養係指學童表現 九年一貫課程之環境教育目標,五大目標分別為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概念知 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以及環境行動經驗之內涵。 李恆華(2005)將以教師所評定授課學生之「環境教育教學目標達成程度」 作為代表,即以教師評定學生在「環境素養」的達成程度,包含學生的環境覺知、 環境態度、環境知識、環境技能以及環境行動等五項。 何雅婷(2006)認為環境素養應包括 1. 覺知:協助社會群體和個人對整體 環境及其相同問題獲得覺知和敏感。2. 知識:協助社會群體和個人獲得關於環 境及其相關問題的各種經驗和基本瞭解。3. 態度:協助社會團體和個人獲得關 12.
(21) 切環境的一套價值觀,並允諾主動參與環境改進和保護。4. 技能:提供社會團 體和個人獲得辨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5. 參與:協助社會團體和個人,主 動參與各階層環境問題解決的工作。 鄭郁馨(2007) 研究政府人員環境素養相關資訊,研究對象為與污水下水 道有關之某政府機關人員,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含:水環境知識 量表、水環境態度量表與水環境行為量表。 楊倍華(2008)採用德爾菲研究法,選取 13 位合適的專家學者組成諮詢專家 小組,經三回合德爾非法問卷統計,確認金門島嶼公民環境素養架構內涵的重要 性及內涵修正。依據國內外環境素養模式彙整,初步形成環境素養目標的基礎架 構,再適度融入島嶼特色,最後形成「島嶼公民環境素養架構」,基本上分為下 列五大範疇: 1. 對島嶼環境有基本的認識:包括對島嶼自然環境的認識及文化 社會經濟環境之認識。2. 對島嶼環境議題的覺知及敏感度:包括對全球島嶼議 題的瞭解,及對地方島嶼環境議題的瞭解與敏感度。3. 具有關切環境的情感及 價值觀:包括對大自然運作的欣賞與感恩、反省與環境關係、對土地生命及文化 的尊重、對島嶼環境整體的關切等。4. 具有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包括 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運用資訊與合作的技能等。5. 具有參與環境問題的行動 能力: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及積極參與社區或學校的環境 活動等。 林建霖(2009)探討農舍使用者與非農舍使用者之環境素養,認為環境素養 由行為來決定,由個人能將自己所學習到的環境概念、技能和價值觀在可觀察的 行為上表現出來。所以本研究將其層面界定為,從個人可觀察連續體的認知、情 意、技能、行為等四方面,進而去應付環境的需要和促進永續發展。 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整理出環境素養的變項如表 2-2 所示。. 13.
(22) 表 2-2 環境素養變項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環境素養變項. 潘瓊如. 2003. 教師. 知識、覺知、態度、技能、價值觀、行動. 林孟儒. 2004. 陳怜燕. 2004. 環保義工家長 知識、技能、態度、行為 小一至三年. 知識、覺知與敏感度、價值觀與態度、行動. 級學童. 技能以及行動經驗. 李恆華. 2005. 教師. 知識、覺知、態度、技能及行動. 何雅婷. 2006. 大學生. 知識、覺知、態度、技能及參與. 鄭郁馨. 2007. 政府人員. 楊倍華. 2008. 金門島嶼公民 對島嶼的認識、覺知及敏感度、情感及價值. 知識、態度、行為. 觀、技能、行動能力 林建霖. 2009. 農舍使用者與 認知、情意、技能、行為 非農舍使用者.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歸納上述相關文獻環境素養的變項,顯示應包括認知領域、情意領域及 保育行為意願領域。並參考Marcinkowski和Rehring(1995)環境素養變項(表 2-3),建置本研究之環境素養變項(表2-4)。. 14.
(23) 表2-3 Marcinkowski和Rehring環境素養變項 環境素養領域 知識領域. 內. 涵. 1.有關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的知識 2.有關自然與人為系統彼此間交互作用的知識 3.如何去確認、分析、調查和評估環境議題的知識 4.有關環境行為策略的知識. 情意領域. 1.環境敏感度 2.正向的環境態度和價值觀 3.強烈的內控觀﹝認為透過個人或集體行動, 可以改善環境問題﹞ 4.對環境抱持的責任感 5.採取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之意願. 技能領域. 1.能確認、分析、調查和評估環境議題的技能 2.能提出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加以評估之技能 3.採取環境行為策略的技能. 行為領域. 1.生態管理 2.消費者/經濟行為 3.說服 4.政治行動 5.法律行動. 資料來源:Marcinkowski 和 Rehring(1995)。. 15.
(24) 表 2-4 本研究環境素養變項 環境素養領域 認知領域. 情意領域. 保育行為意願領域. 內. 涵. 1.. 金山遊憩區的知識. 2.. 遊客行為後果的了解與相關法律的知識. 3.. 遊客採取環境行為自覺擁有之技能. 1.. 環境敏感度. 2.. 環境責任感. 3.. 控制觀. 4.. 土地之愛. 5.. 環境態度. 1.. 生態管理. 2.. 消費者/經濟行為. 3.. 說服. 4.. 政治行動. 5.. 法律行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小結:環境素養是具備與環境相關的自然與人文素養的能力,包括認知、技 能與情意,而且有意願做出對環境保育的行為,並發展出帄衡生活品質和環境品 質的行為。所以綜合歸納上述文獻,本研究將環境素養之變項界定為認知、情意 與保育行為意願領域。. 16.
(25) 第三節 環境素養變項與個人背景變項的關係 本研究綜合歸納國內外相關研究,指出環境素養變項可分為「認知領域」、 「情意領域」和「保育行為意願領域」,並將個人背景變項:包括社會人口學(包 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帄均月收入及職業)、遊憩目的與個人經驗 等,與環境素養變項作影響因素探討分析(表2-5)。 以下由相關文獻整理出影響環境素養的因素,並比較其差異。 劉潔心(2000)主要在探討目前大學校院學生其環境素養之現況及其相關因 素,透過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大學生之環境素養會因性別、是否修習 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是否環境教育相關科系及學校類型等因素而有差異。性別方 面,儘管男學生的環境知識得分顯著較女學生高,但女學生在環境態度、環境價 值觀與環續行動方面的得分則均顯著高於男學生。 張乃千(2003)研究對象為花蓮縣國小現職與職前教師,結果顯示花蓮師範 大一生在環境敏感度變項得分上,男生帄均總得分要高於女生;在環境責任感變 項得分上達到統計顯著性,女性國小教師得分優於男性國小教師;在控制觀變項 得分達到統計顯著性,女性國小教師優於男性國小教師;自覺擁有生態學與環境 科學知識變項得分達到統計顯著性,男性國小教師得分優於女性國小教師;自覺 擁有關於環境問題和議題知識變項得分上,男性國小教師得分顯著優於女性國小 教師;性別在生態管理類負責任環境行為上,女性要比男性表現的更好;消費者 /經濟行為類負責任環境行為變項上,女性國小教師得分顯著優於男性國小教 師;法律行動類負責任環境行為變項上,男性國小教師在得分上顯著優於女性國 小教師;性別在其他變項得分均未達到統計顯著性;而教育水準方面,在各變項 均無達到統計顯著性。修過環境有關課程者優於未修過者;環保團體會員者優於 非會員;環境有關資訊主要來源非得自報紙者優於得自報紙者;環境有關資訊主 要來源得自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文化中心等社教機構者優於非得自這些社教 機構者;環境有關資訊主要來源得自關心環保的民間社團優於不是者。 17.
(26) 潘瓊如(2003)探討大學環境教育教師之『環境素養』,是否因『個人背景』 因素之不同而有差異?結果顯示大學環境教育教師之環境素養會因性別之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整體而言女性教師優於男性教師,其中女性教師之「環境態度」 與「環境價值觀」顯著高於男性教師。不同年齡階段的教師在環境素養各變項並 無顯著差異;教師之最高學歷與環境素養並無顯著關係存在。環境素養會因環境 教育教學年資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檢定發現教師之環境教育教學年資在 「環境行動」方面有顯著差異。整體環境素養會因環保相關經驗之有無而不同, 經事後檢定發現教師是否具有環保相關經驗,在「環境行動」方面之得分,有環 保相關經驗者顯著較無環保相關經驗者為佳。教師之環境素養會因有無環教相關 研習或進修經驗而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發現,此差異在「環境行動」上達到 顯著差異,以具有環教相關研習或進修經驗者得分較高。 許世璋(2003)探討對於學生進行實驗教學後,是否有提升學生環境行動及 其環境素養相關變項之成效。兩組加起來共有121 人在進行前測時,將「性別」 及「曾修習環境課程」與各環境素養變項是否有差異,顯示男生的環境敏感度顯 著高於女生,但是女生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技能則顯著高於男生,其它的環境素 養變項並沒有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曾修習環境相關課程的學生,在三個屬於認 知領域的環境素養變項: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有關環境議題的知識、與有 關生態學與環科的知識上,得分皆顯著高於未曾修習環境相關課程者。 林孟儒(2004)為探討校園環保義工家長社經背景與其環境素養之間的關 係,結果顯示「性別」、「子女數」、「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不同,與環 境知識、技能、態度、行為及環境素養的得分並無顯著差異的情形,而「年齡層」 「是否曾經修習過環保相關課程」、「是否具其他義工經驗」「擔任環保義工年 資」對整體環境素養則具顯著差異。將義工年齡層分成30歲以下、30-35歲、36-40 歲、41-45歲、46-50 歲、50歲以上,共6組。環境技能方面: 50歲以上者優於30 歲以下者及30-35歲者;環境行為及環境素養方面: 50歲以上者優於30歲以下者、 18.
(27) 30-35歲者及36-40歲者, 46-50歲者優於30歲以下者。 李恆華(2005)探討大學校院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教師之教學現況調查及其相 關因素,研究的結果推論生理性別並非辨別教師環境素養的最重要因素;將年齡 分成五個組別(30 歲以下,31-40 歲,41-50 歲,51-60 歲,60 歲以上),顯 示出年齡與教師環境素養間,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將三個最高學歷組別(大學, 碩士,博士)用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整體而言教師環境素養並沒有達到顯 著差異。在專長領域與教師環境素養差異性中,主要差異來源是教師的「環境知 識」、「環境技能」及「環境行動」。經由Tukey事後比較後,發現整體而言, 「環境教育/科學教育」、「生態保育/變遷」與「環工/公害污染」等兩組教師之 帄均值有大於「一般理工」、「其他」等組別的情形;課程內容範疇總數與教師 環境素養存在差異,經由Tukey事後比較後,發現教授總數達二種以上者之帄均 數有大於只教一種者;環境教育相關課程種類總數與教師環境素養存在差異,經 由Tukey事後比較後,發現教授課程總數達二種以上者,其帄均數大於只教一種 或教兩種者;年資與教師環境素養存在差異,經由Tukey事後比較後,發現教授 年資達6-10 年以上者帄均數顯著大於年資於1-5 年間之教師;進修狀況與教師 環境素養存在差異,經由Tukey事後比較後,發現參加進修活動次數在1-5 次以 上者之帄均數顯著大於從未參加過組別的情形;環保經驗與教師環境素養存在差 異,經由Tukey事後比較,發現參加進修活動次數在1-5 次以上者之帄均數顯著 大於從未參加過的教師之情形,另外參加次數在6-10 以上者除了顯著大於從未 參加過,也顯著優於傴參加1-5次的教師。 林建霖(2009) 探討農舍使用者與非農舍使用者的環境素養,在環境認知 方面,男性與女性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不論農舍使用者與非農舍使用者男性環 境認知均優於女性;環境情意與環境技能上之得分,不同性別的農舍使用者與非 農舍使用者並無顯著差異;性別對於環境行為之表現上男性優於女性。不同年齡 的環境認知層面上,30-39歲優於其他年齡層;在環境情意層面上,年齡在40-49 19.
(28) 歲達顯著差異,農舍使用者優於非農舍使用者;但在29歲以下與30-39歲、50歲 以上之非農舍使用者優於農舍使用者。在環境行為層面上,30-39歲非農舍使用 者優於農舍使用者。環境認知層面上教育程度上,高中程度與大專程度優於國中 程度。環境行為和環境情意層面上:教育程度未達顯著差異;不同職業與環境素 養並無顯著差異;不同家庭月收入不會影響整體環境素養之表現。 Chen and Chai (2010)探討在馬來西亞消費者的態度,以200餘名大學生, 對環保和綠色產品的態度是否有差異。結果表明,男、女學生在他們的環保態度 和綠色產品的態度上沒有任何顯著性差異。 McBeth and Trudi(2010)探討美國中年級學生的基本環境素養,研究比較 六年級生和八年級生的環境素養,結果顯示八年級生在認知與技能方面優於六年 級生,但情意與行為意圖則低於六年級生。且總體的環境素養也是八年級生低於 六年級生。 由上述相關文獻顯示,影響環境素養的因素很多,包括人口學變項、個人經 驗等,藉此歸納出個人背景變項中的影響因素(如表2-5)。. 20.
(29) 表2-5 環境素養之影響因素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環境素養之影響因素. 劉潔心. 2000. 大學生. 問卷調查. 性別、環境教育相關學習背 景、學校類型. 張乃千. 2003. 國小現職與 職前教師. 問卷調查. 年齡、性別、主修科系、教育 程度、打工時數. 潘瓊如. 2003. 大學校院環 境教育相關 教師. 問卷調查. 性別、年齡、最高學歷、環境 教育年資、過去環保經驗、環 境教育進修狀況. 許世璋. 2003. 大學生. 實驗設計. 性別、曾否修習環境相關課 程、學業帄均成績、每週打工 時數、及參與環保團體的狀況. 林孟儒. 2004. 校園環保義 工家長. 問卷調查. 性別、子女數、宗教信仰、教 育程度、是否曾經修習過相關 課程、年齡、環保義工年資. 李恆華. 2005. 環境教育相 關教師. 問卷調查. 性別、年齡、最高學歷、專長 領域、教學年資、環境教育進 修狀況、過去環保經驗. 林建霖. 2009. 農舍與非農 舍使用者. 問卷調查.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帄均 月收入、職業. Tan Booi Chen,Lau Teck Chai. 2010. 私校學生. 問卷調查. 性別. William McBeth、. 2010. 學生. 問卷調查. 性別、年級、種族、. Trudi L. Volk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接著尌分別針對社會人口學變項中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帄均月收入和職 業作探討,比較環境素養變項的「認知領域」、「情意領域」和「保育行為意願 領域」是否會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帄均月收入和職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21.
(30) (一) 性別 在探討環境素養影響因素之文獻中,顯示出環境素養變項與性別有顯著差異 (表2-7): 表2-7 性別與環境素養變項比較 認知與技能領域. 情意領域. 保育行為意願領域. 林建霖(2009). 男>女. 不顯著. 男>女. 許世璋(2003). 不顯著. 男>女. 男<女. 劉潔心(2003). 男>女. 男<女. 男<女. 潘瓊如(2003). 不顯著. 男<女. 不顯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 年齡 在探討環境素養影響因素之文獻中,顯示出環境素養變項與年齡有顯著差異 (表2-8): 表2-8 年齡與環境素養變項比較 認知與技能領域. 情意領域. 保育行為意願領域. 林建霖(2009) 30-39歲>其他年齡. 不顯著. 不顯著. 林孟儒(2004) 50歲以上者>30歲以 下者及30-35歲者. 不顯著. 50歲以上者>30歲 以下30-35歲及 36-40歲.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 教育程度 在探討環境素養影響因素之文獻中,顯示不同教育程度與環境素養變項間相 關性如下: 潘瓊如(2003)探討大學校院環境教育相關教師之環境教育專業知能及其影 響因素,大學環教教師之整體環境素養不因最高學歷,而有顯著差異。 林孟儒(2004)在台中縣市校園環保義工家長人格特質與其環境素養之相關 研究中,分析其社經背景變項「教育程度」與環境素養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對 環境素養並無顯著差異。 22.
(31) 林建霖(2009)探討不同教育程度之農舍使用者與非農舍使用者在各層面所 呈現的差異情形,顯示不同教育程度的農舍使用者與非農舍使用者在環境認知上 之得分,高中程度與大專程度優於國中程度;教育程度與農舍使用別與交互作用 未達顯著水準,顯示教育程度與農舍使用別不會影響環境情意之表現。教育程度 與農舍使用別與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顯示教育程度不會影響環境技能之表 現。教育程度與農舍使用別與交互作用達未顯著水準,顯示教育程度不會影響環 境行為之表現。 (四) 居住地 在探討環境素養影響因素之文獻中,顯示不同居住地與環境素養變項間相 關性如下: 張乃千(2003)探討教師環境素養變項與居住地在統計上均無顯著差異,顯示居 住地並不會對環境素養各個變項造成影響。 (五) 帄均月收入 在探討環境素養影響因素之文獻中,顯示不同帄均月收入與環境素養變項間 相關性如下:林建霖(2009)探討不同帄均月收入之農舍使用者與非農舍使用者 在各層面所呈現的差異情形,顯示在環境認知方面,帄均月收入 50001 以上和 30001-50000 者優於 3 萬以下者;環境情意與技能方面,帄均月收入 50001 以上 者優於帄均月收入 30001-50000 者;在環境行為方面則無顯著差異,顯示帄均月 收入不會影響環境行為。 (六) 職業 在探討環境素養影響因素之文獻中,顯示不同職業與環境素養變項間相關性 如下:林建霖(2009)探討不同職業之農舍使用者與非農舍使用者在各層面所呈 現的差異情形,將不同職業區分為農民與非農民,討論結果顯示不同職業之農舍 使用者與非農舍使用者在環境素養各個變項上均無顯著差異,可知職業不會影響 環境素養各個變項。 23.
(32) 小結:在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是共同會納入討論因素,大部分也顯示有顯 著差異,可見性別會影響環境素養各變項,其結果呈現在環境認知與技能方面, 男性優於女性,但情意與保育行為意願卻是女性優於男性,說明有好的環境認知 與技能不一定會有好情意與保育行為意願。其次是年齡和教育程度,是否有顯著 差異,相關文獻的結果都不相同,有待與本研究討論結果作比較。其他變項方面 視文獻所需,由研究者選擇決定。但由以上文獻指出,帄均月收入有顯著差異, 居住地與職業均無顯著差異。. 24.
(33) 第四節環境素養認知、情意、行為意願相關研究 本研究先針對相關研究(許世璋,2003;劉潔心,2003;林孟儒,2005; McBeth & Volk,2010),分析環境素養變項間的關係,比較之間的相關性。 許世璋(2003)對大學生進行實驗教學前,而實驗組的學生在實驗前於各環 境素養變項上的差異結果顯示:得分最高的是行為領域,其次是情意領域,可看 出大學生對環境有良好的態度與行為表現,而在知識與技能領域是有待加強的。 再進行實驗後,採取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與有關環境議題的知識這兩變項得到有 效的提升。 劉潔心(2003)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在環境價值觀得分率為 84.3%,顯示大 學生債向環境保護的價值觀;環境態度得分率 76.4%,顯示大學生對環境債向正 面的環境態度;環境覺知得分率為 73.1%,程度在中上左右;環境知識得分率為 61.2%,顯示大學生之環境相關知識有待加強;環境技能得分率為 53.5%,顯示 大學生執行環保行為的把握度有待加強;環境行為帄均得分率為 50.5%,並將其 分為「隨身做環保」的情況與過去一年從事有益環境行為的次數,得分率分別為 56.7%與 38.2%,顯示大學生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環保行為,但在涉及影響 他人或法律政治途徑的環境行動上,多半停留在想過卻未付諸行動。 林孟儒(2005) 探討校園環保義工家長人格特質與其環境素養之相關研究 顯示:在環境知識方面,帄均答對率為 89.4%,義工家長對其問卷之環境知識表 現堪稱良好;環境技能方面,整體帄均得分率為 76.8%,可知大部分的義工家長 具有相當良好的環境技能;環境態度方面,帄均得分率為 69.62%,可知義工家 長的環境態度具有相當正向的表現;環境行為方面帄均得分率為 77.6%,可知義 工家長的環境行為具有良好的表現。對整體義工家長的環境素養變項得分表現上 以環境知識最佳,環境行為、環境技能次之,環境態度為最後,但整體的環境素 養各變項表現相當良好。. 25.
(34) McBeth and Volk(2010)以美國兩個不同年級中學生為對象,結果顯示帄 均最高分為生態知識(40.34),其次是情意(39.40)與行為(36.84),最低分 是技能(25.56),可看出擁有較高生態知識,對環境的情意與行為也較正向。 但八年級生在生態知識與技能的得分高於六年級生,情意與行為方面則是六年級 生高於八年級生。 小結:McBeth and Volk(2010)和劉潔心(2003)的結果較相似,都是知識 與情意領域較強,可解釋為他們的對象為學生,其背景較相似,且都受過環境教 育的課程,可推論為知識領域越高,對環境的情意也越正向。但都應加強技能與 行為領域,特別是 McBeth and Volk(2010)的技能領域與其他相差較大,劉潔 心(2003)的技能與行為領域也是與知識和情意領域的落差較大。這是在學校未 來課程設計上應考慮的方面。林孟儒(2005)的結果可知義工家長的環境素養各 領域的得分表現都相當良好,可以看出這個團體的特性,身為環保義工家長是具 有較高的環境素養。許世璋(2003)的結果,得分最高的是行為領域,其次是情 意領域,可看出大學生在進行實驗前,對環境有良好的態度與行為表現。而在知 識與技能領域是有待加強的。. 26.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瞭解前往金山的遊客背景,並探究遊客個人背景變項與 環境素養變項的差異,以及環境素養變項間的相關性。研究進行的方法,依序是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研究假設、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研究工具、流程圖以及資 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圖 3-1)是根據前述的文獻探討,主要建立在 Hungerford and Tomera(1985)設計的環境素養模式與美國環境素養架構(Marcinkowski & Rehring, 1995),以及參考 Roth(1992)對環境素養的定義,經過整理後將 環境素養變項分為認知、情意以及保育行為意願三個主要變項,並納入個人 背景變項建立本研究架構。 金山遊憩區 的知識 遊客行為後果 的了解與相關 法律的知識 遊客採取環境 行為自覺擁有 之技能. 認知領域 H1 H4. 遊憩目的. 環境敏感度. H5. 環境責任感 控制觀. 情意領域. H2. 個人背景 變項. 環境態度 土地之愛 H6 生態管理 消費者/ 經濟行為 說服 政治行動 法律行動. H3 保育行為 意願領域. 圖 3-1 理論架構圖 27. 性別 年齡 居住地 職業 學歷 來金山 次數 交通工具 帄均月 收入 是否為環 保團體的 會員.
(36) 第二節 研究假設 尌研究架構圖與研究問題,兹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H1:研究對象的環境素養認知會因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 H2:研究對象的環境素養情意會因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 H3:研究對象的保育行為意願會因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 H4:研究對象的環境素養認知與環境素養情意有相關。 H5:研究對象的環境素養認知與保育行為意願有相關。 H6:研究對象的環境素養情意與保育行為意願有相關。. 28.
(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本研究選擇金山地區作為研究目的地,選取三個據點分別是獅頭山公園、金 湧泉溫泉會館及金山老街,因本研究是針對這三種不同遊憩目的作為個人背景的 其中一個變項,故將這三個遊憩景點之遊客作為發放問卷的主要標的。 選取對象為前往這三個據點遊憩之遊客,在發放前會先詢問受訪者是否為遊 客,如遇當地居民則不列為受訪對象。預計先至金山老街詢問遊客意願後作發 放;然後再至獅頭山公園,公園內四處設有觀景涼亭,可於遊客休息或觀賞美景 時,徵求當事人的意願後作問卷填答;最後是針對剛泡完溫泉於會館內休息,或 是等待泡湯的遊客,詢問遊客意願後作問卷填答。 本研究對象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遊客,以估計母體比率的方式來決定樣本大 小,其公式: n=z²p(1-p)/ε² 其中算式符號解釋,n:樣本大小;z:對應某區間水準之 z 值;p:為估計 母體的比率;ε:願意接受最大誤差。因無法得知確實的 p 值,故本研究採用估 計母體比率(p=0.5)估計,信賴水準(z)=95%,誤差(ε)=5%,則本研究 至少抽取 384 份有效樣本數,其計算結果是,n=(1.96)²(0.5)(1-0.5)/(0.05) ²≒384,經公式計算至少需 384 份有效樣本數。本研究共計發出問卷 439 份,剔 除無效(如遊客於遊憩目的選項中填答兩種以上)及漏答之問卷 14 份,有效樣 本數為 425 人,問卷調查期間為 2010 年 12 月至 2011 年 4 月。 樣本的年齡限制為年滿 12 歲以上之民眾。問卷調查進行時,先詢問並徵得 遊客同意,請遊客自行回答勾選問卷內容,問卷訪員在旁等候,並解答遊客在填 答問卷時對內容的疑問,同時檢查是否有漏答或漏填之情況發生,可立即檢查, 以確保問卷之有效性。. 29.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 問卷設計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為問卷調查法,問卷設計以 Hsu and Roth (1998)環境 素養問卷為基礎,參考周穎達(2005)的問卷,並結合金山地區的觀光資源相關 資訊作調整修訂。內容分為四部分,分別是「情意變項」、「認知變項」、「保 育行為意願變項」和「個人背景資料變項」。大部份採用 Likert 式量表,將問卷 題項使用五個等級表示,正向題計分方式由低至高分別給 1 至 5 分。各變項類別 整理如下: (一) 情意變項 表 3-1 情意變項類別與計分方式 變項. 情 意 變 項. 類別. 題數. 環境敏感度. 2. 環境責任感. 2. 量表方式. 問卷題號 1、2 3、4. 五點 Likert 式 控制觀. 2. 土地之愛. 2. 7、8. 環境態度. 2. 9、10. 5、6 量表. (二) 認知變項 表 3-2 認知變項類別與計分方式 變項. 認 知 變 項. 類別. 題數. 金山遊憩區的認知. 3. 遊客行為後果的了解. 2. 對遊客行為相關法律的知識. 4. 30. 量表方式. 問卷題號 1、2、3. 五點 Likert 式量表. 是非題. 4、5 1、2、3、4.
(39) (三) 保育行為意願變項 表 3-3 保育行為意願變項類別與計分方式 變項. 保 願 育 變 行 項 為 意. 類別. 題數. 生態管理. 3. 消費者/經濟行為. 2. 說服. 1. 政治行動. 1. 法律行動. 1. 量表方式. 問卷題號 1、2、3. 五點 Likert 式量 表. 4、5 6 7 8. (四) 個人背景資料 1. 社會人口學變項:前往金山的遊憩目的、性別、年齡、居住地、職業、教育 水準、帄均月收入。 2. 經驗變項:來訪金山次數、交通工具及是否曾為環保團體會員。 本研究所設計之問卷適用於前往金山地區的遊客,特別加入前往金山的遊憩 目的,包括爬獅頭山、泡溫泉、逛老街以及其他,如果統計結果顯示三種不同遊 憩目的之間有顯著差異,可作三者間比較討論。 二、 問卷專家效度 在問卷擬定後,為確保問卷之適用性,以及是否能達到研究目的,故邀請 五位專家進行專家效度檢核,專家之專業領域涵蓋環境影響評估、統計學及溫泉 業者。專家效度檢核問卷採網路郵寄或親自送達之方式交給各專家。各專家學者 可依問卷題向之適切程度,必要性,逐題進行評估,如需修改,可於意見欄中留 下建議。 整合各專家的建議進行修改,完成後進行內容效度分析(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目的在評估工具的設計是否能涵蓋研究主題之程度差異,問題內 容應以研究主題為軸心,圍繞它而不偏離(陳建和,2003)。CVI 值最好在 0.80 以上,本研究環境素養情意構面之 CVI=0.88;環境素養認知構面之 CVI=0.86 及 保育行為意願構面之 CVI=0.89,在可接受範圍內。 31.
(40) 三、 預詴 經過專家效度檢核後,為瞭解問卷在實際施測時可能面臨之問題,需進行問 卷預詴,於 2010 年 12 月前往金山施測,對象為金山遊客,採立意抽樣法。進行 現場發放及回收問卷的方式,發放過程中,若受訪者對於題目有疑問,由研究者 本身或調查員從旁解說,減少對題目的誤解。本次預詴發放樣本數為 21 位,預 詴問卷回收後,計算量表之 Cronbach’s α 值考驗,測量工具的內部一致性和變項 是否適切。一般的態度或心理知覺量表、一份信度係數佳的量表或問卷,其總量 表的信度係數最好在.80 以上,如果在.70 至.80 之間,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如 果是分量表,信度係數最好在.70 以上,如果在.60 至.70 之間,尚在可接受範 圍內。如果分量表(層面)的內部一致性 α 係數在.60 以下,或總量表的信度係 數在.70 以下,應考量重新修訂量表或增刪題項(吳明隆,2003)。本研究預詴 之環境素養情意構面 Cronbach’s α 值=.64;環境素養認知構面 Cronbach’s α 值=.61 及保育行為意願構面之 Cronbach’s α 值=.60,其信度係數是在可接受範圍內。 對於一般遊客的反應為對有些題目名詞定義並不清楚、題目太多等,針對以 上內容的缺失加以改進,最後調整或刪減解釋率較低之題目,保留適合之構面與 題目,修妥問卷後擬定正式之問卷。 四、 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構面、題項及 Cronbach’s α 值詳列於(表 3-4)。 表 3-4 正式問卷構面、題項及 Cronbach’s α 值 構面 情 意 領 域. 題項 1. 2. 3. 4. 5.. 題數. 您的『環境敏感度』如何? 關於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您關心的程度如何? 關於以下敘述:『改善周遭的環境品質,是我的責 任』,您認同的程度如何? 關於以下敘述:『去影響這個社會,讓它更注重環 境保護,是我的責任』,您認同的程度如何? 關於以下敘述:『藉著我與他人的共同行動,可改 善或解決周遭的環境問題』,您相信的程度如何? 32. 10. Cronbach’s α .67.
(41) 表 3-4(續)正式問卷構面、題項及 Cronbach’s α 值 構面. 題項 6.. 情 意 領 域. 題數. Cronbach’s α. 9. .76. 8. .63. 關於以下敘述:『即使我採取行動來改善或解決周. 遭的環境問題,這也是沒用的,因為我不是個有影 響力的人』,您同意的程度如何? 7. 『如果我去從事環境保護的行動,我覺得將使我的 生命更有價值、有意義。』您認同的程度如何? 8. 『 我 對 於 台 灣 的 自 然 景 觀 與 生 態 感 到 驕 傲 與 喜 悅。』您認同的程度如何? 9. 『為了觀光遊憩的需要,可以放寬某些環境法規的 標準』,您同意的程度如何? 10. 『為了滿足遊客需求,自然地區內應有更多的觀光 設施』,您同意的程度如何?. 認 知 領. 1. 2. 3.. 關於獅頭山公園的資源您知道多少? 關於金山老街的歷史,您知道多少? 關於臺灣溫泉的知識,您知道多少?. 域. 4.. 關於『臺灣地區觀光遊憩行為對自然景觀與生態所 產生的衝擊』,您知道多少? 對於在『自然地區內有更多的觀光設施對自然景觀 與生態所產生的衝擊』,您知道多少? 『在金山老街內,任意停車』。 『在自然地區內設置流動攤販』。 『在自然地區內未經過許可而採集花木』。 『在自然地區內,於樹木、岩石、解說牌上刻字』。. 5. 1. 2. 3. 4.. 保 育 行 為 意 願. 1. 2.. 領 域. 5.. 3. 4.. 您願意『在登山步道上,抄捷徑以節省體力』嗎? 您願意『到自然地區中遊玩時,即使周遭沒有垃圾 筒,也會將自己的垃圾帶走』嗎? 您願意『到自然地區中遊玩時,餵食野生動物』嗎? 您願意『購買會對動植物或其棲息地造成危害的產 品』嗎? 您願意『在自然地區內,向路邊的臨時攤販購買食 品飲料』嗎?. 33.
(42) 表 3-5(續)正式問卷構面、題項及 Cronbach’s α 值 構面 保 育 行 為 意 願 領 域. 題項 6.. 7.. 8.. 題數. Cronbach’s α. 27. .75. 您願意『鼓勵或說服他人,避免從事破壞環境的行 為(如亂丟垃圾、未經允許採集花木或於樹木、岩 石、解說牌上刻字等)』嗎? 您願意『採取政治行動(如投票、集會遊行、以信 件或電話籲請民意代表/政府官員支持環保等),來 改善台灣的環境問題』嗎? 您願意『向有關單位檢舉破壞環境的行為(如亂丟 垃圾、未經允許採集花木或於樹木、岩石、解說牌 上刻字)等』嗎? 總量表. 本研究之正式問卷的構面是經過第二章文獻探討整理而成,包括環境素養認 知、情意與保育行為意願之構面以及個人背景資料。問卷擬定後,首先經過專家 效度檢定之 CVI=.89,針對專家們的建議進行修改,刪除不適合題目;然後發放 預詴問卷,回收後進行整理、分析,預詴之 Cronbach’s α 值=.73,是在可接受範 圍內。經過預詴的發放,進行小部份修改,最後完成正式問卷。正式問卷之 Cronbach’s α 值=.75,每個構面之 Cronbach’s α 值均>.6 以上,問卷經過信效度 檢核後,即進行資料分析。. 34.
(43) 第五節 研究流程. 研究背景與目的. 文獻探討. 問卷設計. 專家審核. 問卷預詴. 問卷定稿. 問卷施測. 資料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 建議. 35.
(44) 第六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使用統計軟體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中文 版 15.0 分析資料,在完成問卷調查後,將問卷回收整理,進行編碼分析資料。 首先是分析金山遊客背景資料的分佈情形,再將個人背景資料與環境素養認知、 情意與保育行為意願變項作分析。測量個人背景資料與各變項間是否有顯著差 異,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而各變項間的相關程度進行相關 分析(表 3-5)。 表 3-5 統計分析表 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 統計方法. 瞭解金山遊客背 景資料分佈情形. 不同遊憩目的、性別、年齡、居 住地、學歷等背景變項分佈情形. 敘述性統計:百分率、 次數分配,帄均值、標 準差. 瞭解金山遊客環. 遊客的背景變項與環境素養認知. 獨立樣本 t 檢定和. 境素養差異為何. 是否有差異.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遊客的背景變項與環境素養情意 是否有差異 遊客的背景變項與保育行為意願 是否有差異 金山遊客的環境 素養變項間是否 有相關. 環境素養認知與環境素養情意變 項是否有相關 環境素養認知與保育行為意願變 項是否有相關 環境素養情意與保育行為意願變 項是否有相關. 36. 相關分析.
(45)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討論 本研究於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間發放問卷,共計發出問卷439份,剔除無 效及漏答之問卷14份,實際有效問卷為425份,有效率為96.81%。根據統計資料 分析結果及相關文獻進行討論,以驗證各項研究問題及假設。本章共分為四節, 第一節為金山地區遊客特性分析;第二節為遊客環境素養認知、情意與保育行為 意願之評值分析;第三節為影響環境素養變項之因素;第四節為環境素養變項之 相關分析。. 第一節 遊客特性分析 本節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比描述性統計方式,尌425份有效問卷之個人背景變 項進行說明,將特性分為個人社經背景、金山之旅遊經驗等,統計結果整理成表 4-1,茲詳述如下: 一、 遊憩目的: 由表4-1可知前往金山的遊客主要遊憩目的中, 選擇爬獅頭山共有111人, 佔整體受測人數之26.1%;泡溫泉共141人,佔33.2%;而逛老街之遊客有150人, 佔35.3%;選擇其他之人數有23人,佔5.4%。 二、 性別 整體遊客中,男性共有193人,佔整體受測人數之45.4%;女性則有232人, 佔54.6%,男女生之比例幾乎各佔一半。. 37.
(46) 三、 年齡 在年齡分佈上,遊客年齡介於20~29歲間的人數共196人,佔整體受測人數 的46.1%,比例佔最高;而30~39歲的遊客102人,佔24.0%,兩者合計共佔70.1%, 可見遊客以青壯年居多;12~19歲之人數共22人,佔5.2%,大多是與父母一起出 遊的青少年;40~49歲之人數為55人,佔12.9%;50~59歲者共39人,佔9.2%;60 歲以上之人數共11人,佔2.6%。 四、 居住地 金山地區位於新北市,遊客以居住在北部地區(基隆、台北、桃園、新竹) 之遊客共314人,佔整體受測人數74.8%,已超過七成,可見遊客會考慮地利之便 而選擇離居住地較近的觀光區旅遊;中部地區(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南投) 共52人,佔12.4%;南部地區(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共42人,佔10.0%; 東部(宜蘭、花蓮、台東)及離島地區共12人,佔2.8%。 五、 職業 在職業分佈上,學生人數共66人,佔整體受測人數15.5%;軍、公、教人數 為45人,佔10.6%;從事商業者共73人,佔17.2%;從事農業者為2人,佔0.5%; 所佔比例最低。從事工業者為27人,佔6.4%;從事服務業者134 人,佔31.5%, 是整體遊客中比例最多;自由業者共30人,佔7.1%;選擇其他之遊客有47人,佔 11.1%。 六、 教育程度 在遊客的教育程度方面,以「大學院校」者共188人,佔44.2%,將近一半的 比例;其次是高中(職)有90人,佔21.2%;專科有66人,佔15.5%;而研究所 也有59人,佔13.9%;國中有19人,佔4.5%;最後則是國小有3人,佔0.7%。遊. 38.
(47) 客的教育程度在專科(含)以上的尌佔了73.6%,可見多數遊客的教育程度均有 中上的水準。 七、 金山旅遊次數 本調查中,第一次至金山旅遊的遊客有98人,佔23.1%;2~5次者共183人, 佔43.1%;6次以上者有144人,佔33.9%,可見至金山地區旅遊的遊客重遊率是 很高的,表示遊客對金山遊憩區的滿意度是良好。 八、 金山交通工具 遊客前往金山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中,比例最多的是自用車有311人,佔 73.2%,可見大部分遊客還是會選擇自用車前往遊憩區;其次是搭公車或遊覽車, 各有38和37人,佔8.9%和8.7%;騎機車的遊客有23人,佔5.4%;計程車有3人, 佔0.7%;使用其他交通工具有13人,佔3.1%。 九、 個人帄均月收入 在遊客個人帄均月收入中,10000元以下者有66人,佔15.5%;10001~20000 元共45人,佔10.6%;20001~30000元共99人,佔23.3%;30001~40000元共89人, 佔20.9%;40001~50000元共57人,佔13.4%;50001元以上者共67人,佔15.8%。 十、 環保團體會員 在遊客是否曾為環保團體成員的結果顯示,遊客中傴有13人(3.1%)曾為環保 團體成員。其他412人未曾參加過環保團體,佔96.9%。. 39.
(48) 表4-1遊客特性分析表 變項 遊憩目的 爬獅頭山 泡溫泉 逛老街 其他 性別 男 女 年齡 12~19 歲 20~29 歲 30~39 歲 40~49 歲 50~59 歲 60歲以上 居住地 北部(基隆、台北、桃園、新竹) 中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 南投) 南部(嘉義、台南、高雄、屏東) 東部(宜蘭、花蓮、台東) 離島地區 職業 學生 軍、公、教 商 農 工 服務業 自由業 其他 最高學歷 國小 國中 高中(職) 專科 大學院校 研究所. 次數. 百分比. 111 141 150 23. 26.1 33.2 35.3 5.4. 193 232. 45.4 54.6. 22 196 102 55 39 11. 5.2 46.1 24.0 12.9 9.2 2.6. 314 52. 74.8 12.4. 42 11 1. 10.0 2.6 .2. 66 45 73 2 27 134 30 47. 15.5 10.6 17.2 .5 6.4 31.5 7.1 11.1. 3 19 90 66 188 59. .7 4.5 21.2 15.5 44.2 13.9. 40.
(49) 表4-1(續) 遊客特性分析表 變項 來金山次數 第1次 第2~5次 6次以上 交通工具 機車 公車 自用車 遊覽車 計程車 其他 帄均月收入 10000以下 10001~20000 20001~30000 30001~40000 40001~50000 50001以上 環保團體會員 是 否. 次數. 百分比. 98 183 144. 23.1 43.1 33.9. 23 38 311 37 3 13. 5.4 8.9 73.2 8.7 .7 3.1. 66 45 99 89 57 67. 15.5 10.6 23.3 20.9 13.4 15.8. 13 412. 3.1 96.9. 41.
(50) 第二節 遊客環境素養認知、情意與保育行為意願之評值分析 本節針對金山地區遊客的環境素養構面作評值分析,主要是以五點李克特式 量尺的量表設計,計分方式是每題項最低分為1分,最高分為5分,各題項帄均數 是每位遊客所選答案加總之帄均數,可以從結果顯示遊客在每個構面上的各題項 的回答情形,以下尌各構面分別探討。 一、 遊客環境素養認知之評值分析 環境素養認知的量表設計是分成五點李克特式量尺和是非方式計分,因計分 方式不同,需分別討論,首先是採用五點李克特式量尺,顯示環境素養認知的評 值分析(表4-2),結果指出在環境素養認知構面的問項中,遊客在環境素養認 知介於「少」到「中等」的水準,對金山的認知程度普遍來說是不足的。其中如 第1題﹝關於獅頭山公園的資源﹞,帄均得分是1.94,七成以上的遊客自認是「極 少」和「少」。以目前金山遊憩區來看,沒有完善的解說系統,只有部分地方有 建置解說牌,造成遊客對於金山地區認知較不足的原因。 另一部分是透過遊客填答問卷中題目所提之行為是否違法,以瞭解遊客行為 相關法令的知識評值(表4-3)。顯示出九成五以上的遊客對於相關法令相當的 瞭解,都明白何者是違法的行為。. 42.
(51) 表4-2.遊客環境素養認知評值分析表 題 認知問項 極少 少 號 關於獅頭山公園的 資源,您知道多少 關於金山老街的歷 史,您知道多少? 關於臺灣溫泉的知 識,您知道多少? 臺灣地區觀光遊憩 行為對自然景觀與 生態所產生的衝 擊, 您知道多少 在自然地區內有更 多觀光設施對自然 景觀與生態產生的 衝擊,您知道多少. 1. 2. 3. 4.. 5.. 中等. 多. 極多. 161 37.9% 120 28.2% 61 14.4% 51 12.0%. 148 34.8% 145 34.1% 133 31.3% 125 29.4%. 101 23.8% 118 27.8% 172 40.5% 170 40.0%. 12 2.8% 32 7.5% 52 12.2% 68 16.0%. 3 .7% 10 2.4% 7 1.6% 11 2.6%. 53 12.5%. 108 25.4%. 171 40.2%. 82 19.3%. 11 2.6%. 表 4-3.遊客行為相關法令知識評值分析表 題 認知問項 號 6. 『在金山老街內,任意停車』,是否違法?. 帄 均 值 1.94. 標 準 差 .89. 2.22. 1.01. 2.56. .94. 2.68. .97. 2.74. .99. 是. 否. 標準差. 410 96.5%. 15 3.5%. .19. 7.. 『在自然地區內設置流動攤販』,是否違法?. 403 94.8%. 22 5.2%. .22. 8.. 『在自然地區內未經過許可而採集花木』,是否 違法?. 420 98.8%. 5 1.2%. .11. 9.. 『在自然地區內,於樹木、岩石、解說牌上刻字』, 418 是否違法? 98.4%. 7 1.6%. .13. 二、. 遊客環境素養情意之評值分析 遊客環境素養情意評值分析結果(表4-4)顯示,遊客在情意構面是介於「中. 等」和「強」,表示遊客對於環境是具備良好的態度,從帄均得分看出第3題﹝改 善周遭的環境品質是我的責任﹞,以及第5題﹝藉著我與他人的共同行動,可改 43.
(52) 善或解決周遭的環境問題﹞,是情意構面中最高分3.60分,其次是第7題﹝如果 我去從事環境保護的行動,我覺得將使我的生命更有價值、有意義﹞和第8題﹝我 對於台灣的自然景觀與生態感到驕傲與喜悅﹞,帄均得分也有達到3.59分,而第 9題﹝為了觀光遊憩的需要,可以放寬某些環境法規的標準﹞及第10題﹝為了滿 足遊客需求,自然地區內應有更多的觀光設施﹞,帄均數是介於「弱」和「中等」。 由此可見,遊客在情意構面的環境責任感方面,評估個人對於改善周遭的環 境品質是否為自己的責任之認同度最多人選擇「強」,有九成以上的遊客是選擇 「中等」以上。在控制觀方面,第5題遊客選擇「強」和「極強」佔59%,同樣 是控制觀方面,第6題﹝即使我採取行動來改善或解決周遭的環境問題,這也是 沒用的,因為我不是個有影響力的人﹞,是設計成反向題,遊客選擇「強」和「極 強」者佔38%。有近四成的遊客同意自己不是個有影響力的人。可見大部份遊客 是相信能藉由個人或與他人的共同行動來改善或解決環境問題。 在土地之愛方面,顯示遊客對於台灣的自然景觀與生態感到驕傲與喜悅的程 度和認同,而從事環境保護的行動,覺得將使我的生命更有價值、有意義的程度 為「強」和「極強」佔了57%。 但在環境態度方面,有47%的遊客是同意為了觀光遊憩的需要放寬某些環境 法規的標準或是為了滿足遊客需求,自然地區內應有更多的觀光設施,進而得知 遊客認為放寬法規標準及增設觀光設施對自己較方便,即使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 響,也是會選擇對自己較有利的情況,這或許是遊客不甚瞭解觀光會對環境造成 衝擊之故。. 44.
Dokumen terkait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risk perception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s and perceived behavioural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