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PPT study.ck.tp.edu.tw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PPT study.ck.tp.edu.tw"

Copied!
47
0
0

Teks penuh

(1)

第三節 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

第一章 古文明的遺產

(2)

第三節 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

希臘城邦與民主政治 羅馬從共和到帝制

學習重點 學習重點

(3)

希臘城邦與民主政治

(

)

希臘城邦的興起

1.

黑暗時代-荷馬史詩時代

A.

時間:

1100B.C.~750B.C.

B.

政體發展:

a.

前期:部落→部落聯盟

b.

後期:城邦政治興起

(4)

黑暗時代 黑暗時代 -- 前期

國王:

A.

選舉產生

B.

權力不大

貴族會議:

A.

氏族首領組成

B.

供國王諮詢

公民大會:

A.

最高權力機構

B.

由全體公民

(

戰士

)

(5)

黑暗時代—後期 黑暗時代

形成背景: A. 地形崎嶇破碎

B. 部族林立-小國寡民

模式:衛城與周圍的農村 發展出:「重裝步兵方陣」

特色:獨立自主

A. 共同血緣,崇拜共同的神

B. 全體公民共同參與-休戚與共

a. 全民體現生命共同體 b. 表現個人英雄主義

(6)

重裝步兵方陣

強調集體力量的發揮 士兵具備條件:

A. 體魄強健 B. 勇氣過人 C. 嚴守紀律

(7)

重裝步兵方陣

重裝步兵方陣

(8)

(

)

發展出不同生活方式─斯巴達與雅典

1.

時間:西元前八世紀初

2.

背景:經濟危機-人口激增、土地不足

3.

最具代表性的城邦:

A.

斯巴達

B.

雅 典

(9)

希 希

臘 臘

城 城

邦 邦

(10)

經濟: 農業-

A. 地主:斯巴達人 B. 耕作:農奴 ( 戰俘 )

解決經濟危機 :

向外擴張策略—入侵美西尼亞

,強奪土地,降人民為農奴

行軍國主義:

公民全都訓練成戰士,

編入軍 隊

斯巴達 斯巴達

(11)

經濟:商業

解決人口壓力的方法

A. 人口外移,建海外殖民地

B. 農民種植經濟作物 ( 橄欖、葡萄 ) ,向殖民

地換

取糧食

造就富有階層,使得人民對土地 貴

族寡頭壟斷日漸不滿

發展出民主政體-西元前六世紀初

雅 雅

典 典

(12)

雅典衛城 雅典衛城

(13)

(

)

雅典的民主政治

1.

演進:王政→寡頭→僭主→民主

2.

開啟改革:梭倫

(Solon)

A.

背景:

土地兼併嚴重→

農民淪為農奴 、工商階層從而煽

B.

改革:

a. 取消農民債務,恢復農民自由

b. 依財產重定社會階級→不同階

獲得不同程度的參政權

C.

意義:打破貴族壟斷之局

(14)

3.

民主政治的確立

A.

皮西斯特拉妥

(Pesistratus)

a. 煽動平民支持

b. 武力奪權,成為僭主

B.

克里斯提尼

(Cleisthenes) a. 在斯巴達支持下結束僭主政治

b. 確立雅典民主政治:繼續推動改革

(15)

克里斯提尼

克里斯提尼 的改革 的改革

重組雅典部族:

A. 打散雅典原有四個部族,重組成十部 B. 目的:削弱地域主義,提升對城邦忠誠

擴大「公民大會」權力:

公民年滿 20 歲,

可出席公民大會

「陶片流放制」:

A. 每年由公民投票,選出可能有破壞民主的 政客,流放在外十年

B. 目的:以防止野心人士顛覆雅典民主

(16)

古雅典水鐘 陶片流放制 陶片流放制 投票用的器具 投票用的器具

水鐘用來限制訴訟人

(17)

4.

伯里克里斯時代

(Pericles)

A. 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構

B. 五百人會議: a. 掌國政

(a) 成員由公民抽籤產生

(b)50 人委員會,輪流掌政 b. 主席抽籤產生- 1 天

C. 軍事專才:公民大會選出 10 位將軍負責

D. 特色:兼顧了個人主義與公共精神 a. 非完全民主

(a) 財產限制

(b) 婦女、外來居民、奴隸不能參與政治 b. 直接參與

(a) 成後來民主政治之典範

(18)

雅典政治體制示意圖

(19)

() 從古典希臘時代到希臘化時代

1. 轉變背景

A.

波希戰爭

(499~479B.C.)

希臘聯軍擊敗波斯→ 保住希臘人的文明和 自由

B.

希臘城邦內鬨: 戰後引發爭奪領導權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

(431-404B.C.E.)

C.

北方馬其頓興起:

南侵征服希臘全境 (338B.C.E.)

→希臘城邦自此失去獨立與自由

(20)

2. 亞歷山大東征→建立亞歷山大帝國

A. 疆域:西起埃及,東達印度

B. 死後,諸將內鬨→帝國分裂為三

a. 安提哥那—歐洲

b. 塞流卡斯—亞洲

c. 托勒密—非洲

(21)

3. 亞歷山大的理想:世界大同-將東西文化世界大同

融為一體

A. 措施: a. 鼓勵東西貿易

b. 提倡民族通婚

c. 興建希臘式城市→成希臘文化 傳播中心

(a) 吸引希臘人前往經商或定居 (b) 以埃及 亞歷山大城為代表 B. 形成希臘化文化:希臘文化與西亞、

埃及、

(22)

4.

希臘化文化的特色

A.

政治上:盛行專制主義

a. 實行中央集權體制—城邦失去獨立性

b. 受近東神權政治影響

B.

哲學思考:轉尋求個人精神慰藉

a. 伊比鳩魯學派

(a) 追求快樂 (b) 依理性的生活為最快樂

b. 斯多葛學派-

(a) 以理性克制情慾 (b) 個人依自然定律,過美

德生活

(23)

希臘文化與希臘化文化的比較

哲學

A. 古希臘時代-著重公共事務

B. 希臘化時代-追求個人精神慰藉

藝術

A. 古希臘時代-

a. 題材:表彰城邦精神-紀念公共人物 b. 特色:講求均衡、節制、理想、和諧 c. 代表:雅典帕德嫩神廟

B. 希臘化時代-

a. 題材:供個人欣賞-著重個人情感、個性

與 容貌

b. 特色:傾向華麗、寫實、誇張

(24)

帕德嫩神殿

(25)

羅馬從共和到帝制

(

)

羅馬的興起

1.

早期

A.

建城:羅慕路斯

(Romulus)

753B.C.

B.

實行王政:受伊特拉斯坎人統治

C.

改行共和:

509B.C.E.

推翻伊特拉斯坎

-廢除君主政體

(26)

2.

共和時期的向外擴張

A.

統一義大利-

275B.C.E.

B.

征服北非迦太基

(

三次 布匿克戰爭 布匿克戰爭

)→

取得北非與西班牙,控地中海西部

C.

進入希臘化世界→取得近東

(BC

二世

)

成君臨整個環地中海地區之大帝國

(27)

迦太基遺址

(28)

羅馬 羅馬 全盛時期疆域圖 全盛時期疆域圖

(29)

() 共和體制的建立

1. 最高權力機關:「公民大會」

a. 推選兩名執政官-任期一年

b. 以軍隊「百人伍」為單位-組成武裝公民

2. 共和重心:「元老院」-貴族與退休執政官

組成,議決城邦大事

3. 特色:互相牽制、彼此制衡

a. 官員任期很短-執政官一年,獨裁官半年

b. 以防止政客擅權,維持共和的穩定

(30)

西塞羅 西塞羅

(Cicero)(Cicero)

於元老院發表演說 於元老院發表演說

(31)

4.

精神:「公民參政」-平民與貴族之抗爭

→爭取平等

A.

選出「護民官」 - 保護平民

B.

制訂《十二木表法》-

450B.C.E.

C.

取得與貴族通婚

D.

擔任重要官職:

財政官→執政官→獨裁官

→監察官→

司法官

E.

可以進入元老院

(

平民會議

)

287B.C.E.

(32)

(

)

從共和到帝制

1.

共和後期的危機

A.

公民兵制破壞,改行募兵,軍隊走向 職業化

B.

執政官征戰在外,不受元老院節制,

共和喪失制衡力量

a.

軍隊長期出征,公民大會難得舉行

b. 元老院由貴族壟斷

(33)

2.

政治鬥爭與內戰

A.

改革失敗-西元前

130

年代後期格拉古兄弟

a.

土地改革:限制地主土地數量

b.

引起地主反彈,遭暗殺

B.

黨爭-元老派與平民派互鬥

a.

雙方勾結軍人

b.

演變成內戰:前三雄→後三雄

C.

結束內戰:屋大維 →羅馬唯一統治者

(34)

3.

「第一公民制」的出現-屋大維

A.

自稱「第一公民」-以恢復共和

、重建羅馬為號召,希望恢復秩序

B.

元老院奉「奧古斯都」之尊號

C.

權力:來自軍隊,掌控羅馬 20 個軍團

D.

帝制:未直接稱帝,卻是名符

其實的「皇帝」

(35)

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 的禁衛軍浮雕 的禁衛軍浮雕 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

(36)

(

)

羅馬帝國的盛衰

1.

羅馬和平時代

(27B.C.E.~180A.D.)

A.

秩序安定 - 人民遵守相同法律,使 用相同語言,都是「羅馬公民」

B. 交通便利,商業發達

C. 帝國有繁榮的城市生活

(37)

商業發達 商業發達

交通便利:軍用道路提供便捷的交通

全境形成一龐大市場:

A.

海外各省提供新的市場

B.

商人使用相同貨幣,商品往來安全 海外貿易發達:

A.

出口-酒、油、製造品、錢幣

B.

輸入-香料、象牙、黃金、寶石、絲

(38)

羅馬道路 羅馬道路

(39)

城市設計良好,居民生活舒適:

A.

街道整齊

B.

住宅有引水、排水設備

政府許多興建公共建築: 競技場、神廟、

劇場、市民廣場

城市生活

(40)

公共集會場

公共集會場 高架引水道 高架引水道

(41)

萬 神 廟

萬 神 廟

(42)

競技場 競技場

(43)

羅馬競技場上的鬥士技擊

(44)

劇 場 劇 場

(45)

古羅馬公共浴池 羅馬人奢糜的生活

圖為英國 巴斯 (Bath) 的一座羅馬

帝國時代蒸氣公共浴池。

(46)

2.

帝國的衰亡

A.

內部危機-始自西元三世紀

a.

軍人跋扈干政:廢立皇帝

b.

財經惡化:

(a)

支出大,稅收不足

(b)

管制企業→工商業失去活力

(c)

勞力流失

(

奴隸短缺

)→

生產下

(47)

B.

外部問題

a.

邊防軍失去防衛能力

(a) 初:初置重兵於城市,採取守勢防衛,

後因兵源枯竭,始募蠻

族為兵

(b) 後:靠蠻族軍隊防衛

b.

日耳曼蠻族入侵:

(a) 開始滲入:西元三世紀

(b) 大舉入侵:西元四世紀

C.

西羅馬帝國滅亡:

476 年,蠻族攻陷羅馬城

,廢掉羅 馬皇帝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2.理解公民透過民主參與,解決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外部性問題 紙筆測驗

英國工業革命後,傳到比利時、法國、荷蘭等,法國因其自耕農(或小農)經濟 為主,維持可觀農業人口。 18... 戰後,臺灣因工商業發展,農村人口湧入都市與周圍市鎮形成都市化,人口激增,在1986 年,臺灣四都會地區人口數,以臺北最多,次為高雄、臺中、臺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