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中國天津地區舊石器遺存的新發現與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中國天津地區舊石器遺存的新發現與研究"

Copied!
24
0
0

Teks penuh

(1)

中國天津地區舊石器遺存的新發現與研究

王 春 雪․陳 全 家

(中國 吉林大學)

盛 立 雙

(中國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任 雅 鹏

(中国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Ⅰ. 序 言

Ⅱ. 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

Ⅲ. 石器工業概述

Ⅳ. 研究新進展

Ⅴ. 石器工業類型

Ⅵ. 結語

Ⅰ. 序 言

天津薊縣位於天津市最北部, 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 根據以往 地質學者研究, 該地區地貌的形成受到燕山緯向構造體系․南北向構造體 系․馬蘭峪山字形構造體系和新華夏構造體系等多種影響, 其中燕山緯向 構造體系起主控制作用. 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對薊縣地區地貌的形成起了重 要作用, 奠定了全縣地貌基本輪廓. 強烈的地殼運動使該地區北部褶皺隆起 成燕山山脈, 花崗岩岩漿侵入, 形成盤山, 南部地區斷裂下沉, 接受堆積形 成平原; 新生代第三紀末期的喜瑪拉雅運動及以後的新構造運動在該地區 表現為繼承性活動, 從而使得該地區北部繼續隆起上升, 南部地區繼續下 沉, 造成該地區整體北高南低的地勢,1) 河流和沖溝較發育, 形成了溝壑縱 橫的多級階地. 此次調查工作主要集中在河谷兩岸的階地和黃土臺地.

2005年3—5月間,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對天津地區開展舊石器 1) 薊縣志編修委員會,薊縣志(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1).

(2)

考古調查, 共發現舊石器地點27處,2) 根據調查時石製品採集點的空間分佈 範圍及地貌特徵進行整合後, 擬合出舊石器地點13處(圖一, 表一), 主要集 中于薊縣周圍, 共採集到各類石製品千餘件, 包括各類刮削器․尖狀器․雕 刻器․砍砸器以及石核․石片等, 還發現少數細石葉石核和若干細石葉;

2005年5月中下旬, 該單位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上述 地點進行復查, 確定石製品產生的原生層位以及考察舊石器地點周圍的地 貌情況; 鑒於天津地區新發現的舊石器地點不斷增多, 其學術研究價值隨之 增加, 2007年5—7月間, 上述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地層保存狀況較好的薊 縣東營坊地點進行了正式發掘, 出土了大量石製品, 豐富了天津地區舊石器 時代文化的內涵, 對研究環渤海地區的古環境變化和古人類相應的適應生 存過程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本文主要通過對天津地區新發現的舊石器遺址 進行系統研究, 分析該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工業類型及其技術特點, 以 期從材料中提取古人類技術行為和適應生存方式的資訊, 闡釋這一地區舊 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成果對於瞭解東亞地區的遠古歷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義.

Ⅱ. 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

1. 小平安地點

3)

小平安地點位於薊縣小平安村東南的黃土臺地中. 共獲石製品31件, 找到 其原生層位, 其中地表採集28件和地層出土3件. 石製品原料以淺灰色石英 砂岩為主, 燧石․霏細岩等原料較少; 石製品以微型為主, 小型次之. 類型 簡單, 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及斷塊; 剝片主要採用錘擊法, 也存在砸擊法;

2) 盛立雙․王春雪, 天津薊縣東營坊舊石器遺址發掘 (2007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2008).

3) 王春雪․盛立雙, 天津薊縣小平安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北方文物2013年 4 期).

(3)

遺址名稱 地理座標 海拔 (m) 地貌

部位

石製品

採集 地層

1 太子陵(TZL) 40º08.941′N

117º35.039′E 127 II級

階地 53 5

2 丈煙臺(ZYT) 40º08.835′N 113 II級 60 2

<圖一> 天津地區舊石器地點分佈圖

1. XPA(小平安); 2. BT(北台); 3. QQ(七區); 4. YJY(楊家峪); 5. YG(野溝); 6.

DSGZ(大孫各莊); 7. CZY(闖子峪); 8. DXY(大星峪); 9.ZZ(周莊);

10.YF(營坊)11.DDT(東大屯)12. ZYT(丈煙臺); 13. TZL(太子陵)

石片中完整石片多於不完整石片. 石片以人工臺面為主, 其中以素臺面為 主, 且石片背面多為非自然面, 應為次級剝片的產品; 石器以小型為主, 微 型次之. 類型簡單, 刮削器是主要類型, 石器毛坯均為片狀; 石器由錘擊法 加工而成, 正向加工為主, 偶見錯向加工. 遺址記憶體在較多廢片․斷塊, 絕大多數個體較小, 邊緣不甚規則, 一些邊緣鋒利․個體適中的石片可能被 直接使用. 綜上所述, 小平安地點可能為一處古人類活動場所, 在該地點進 行過簡單的石器加工.

<表一> 天津地區新發現的舊石器地點一覽表4)

4) 盛立雙․王春雪․甘才超․陳雍, 薊縣2005年舊石器調查報告 (天津考古(一), 科學出版社, 2013).

(4)

117º35.293′E 階地 3 小平安(XPA) 40º12.991′N

117º26.650′E 232 II級

階地 28 3

4 七區(QQ) 40º11.180′N

117º26.698′E 235 II級

階地 23 2

5 楊家峪(YJY) 40º08.611′N

117º23.743′E 166 II級

階地 66 25 6 營坊(YF) 40º03.295′N

117º26.358′E 44 II級

階地 276 3 7 闖子峪(CZY) 40°03.134′N

117°22.477′E 32 III級

階地 18 0

8 周莊(ZZ) 40º03.011′N

117º22.531′E 24 II級

階地 53 2

9 大星峪(DXY) 40º03.244′N

117º22.436′E 29 III級

階地 25 5

10 大孫各莊(DSGZ) 40º01.306′N

117º18.053′E 30 II級

階地 6 0

11 野溝(YG) 40º03.677′N

117º16.983′E 88 II級

階地 38 15 12 東大屯(DDT) 40º03.904′N

117º27.494′E 41 II級

階地 35 7

13 北台(BT) 40º11.536′N

117º26.698′E 220 II級

階地 27 0

2. 七區地點

5)

七區地點位於薊縣下營鎮下營村七區村北部的黃土臺地中. 共獲石製品 25件, 找到其原生層位, 其中地表採集23件和地層出土2件. 石製品原料以 黑色或灰黑色燧石為主, 石英砂岩等原料較少; 石製品以微型為主, 小型次 之. 類型簡單, 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及斷塊; 剝片主要採用砸擊法, 石核 僅見砸擊石核; 石片中完整石片多於不完整石片. 石片均為為人工臺面, 其 中以點狀臺面為主, 且石片背面多為非自然面, 應為次級剝片的產品; 石器 包括第二類工具和第三類工具兩種, 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簡單, 刮 削器是主要類型, 砍砸器較少. 石器毛坯均為片狀, 礫石較少; 石器由錘擊 法加工而成, 單向加工為主, 多為正向加工.

5) 盛立雙․王春雪․甘才超․陳雍, 薊縣2005年舊石器調查報告 .

(5)

3. 大星峪地點

6)

大星峪地點位於薊縣東北部城關鎮大星峪村以南400m的黃土臺地上. 共 獲石製品30件, 其中在地表採集石製品25件, 包括石核2件, 石片8件, 斷塊9 件, 石器6件; 在地層中取得石製品5件, 包括石片3件, 石器2件. 石製品原 料以黑色或灰黑色燧石為主, 未見其他原料; 石製品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簡單, 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及斷塊; 剝片主要採用錘擊法, 石核主要 為石片石核; 石片均為為人工臺面, 其中以點狀臺面為主, 素臺面次之, 且 石片背面均為非自然面, 應為次級剝片的產品; 石器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簡單, 刮削器是主要類型, 其次還有雕刻器和琢背小刀. 石器毛坯均為 片狀; 石器由錘擊法加工而成, 單向加工為主.

4. 東大屯地點

7)

東大屯地點位於薊縣城關鎮郭莊子鄉黃土坡村以北250m的黃土臺地上.

共獲石製品42件, 找到其原生層位, 其中地表採集35件和地層出土7件. 石 製品原料以燧石為主, 不見其他原料; 石製品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 簡單, 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及斷塊; 剝片主要採用錘擊法, 僅見石片石核;

石片以點狀臺面為主, 素臺面次之, 且石片背面多為非自然面, 應為次級剝 片的產品; 石器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簡單, 刮削器是主要類型, 其 次還有尖狀器和雕刻器. 石器毛坯均為片狀; 石器由錘擊法加工而成, 單向 加工為主, 多為正向加工.

5. 北臺地點

8)

6) 盛立雙․王春雪, 薊縣大星峪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文物春秋2013年4期).

7) 盛立雙․王春雪․甘才超․陳雍, 薊縣2005年舊石器調查報告 .

8) 王春雪․盛立雙, 天津薊縣北台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中原文物2013年4期).

(6)

北臺地點位於薊縣下營鎮北台村以北的黃土臺地上. 共獲石製品27件, 並 找到其原生層位. 石製品原料較為單一, 均為黑色或灰黑色燧石; 石製品以 微型為主, 小型次之. 類型簡單, 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及斷塊; 剝片主要 採用錘擊法; 石片中不完整石片多於完整石片. 石片均為為人工臺面, 其中 以素臺面為主, 且石片背面多為非自然面, 應為次級剝片的產品; 石器以小 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簡單, 刮削器是主要類型. 石器毛坯均為片狀.

6. 周莊地點

9)

周莊地點位於薊縣城關鎮周莊村偏北部的黃土臺地上. 共獲石製品55件, 找到其原生層位, 其中地表採集53件和地層出土2件. 石製品原料均為黑色 或灰黑色燧石; 石製品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簡單, 包括石片․工具 及斷塊; 剝片主要採用錘擊法; 石片中斷片多於完整石片. 石片均為人工臺 面, 其中以點狀臺面為主, 素臺面次之, 且石片背面多為非自然面, 應為次 級剝片的產品; 工具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簡單, 刮削器是主要類型, 其次還有石鑽, 毛坯均為片狀; 工具由錘擊法加工而成, 單向加工為主.

7. 東營坊遺址

10)

東營坊遺址位於薊縣東北部東營坊村附近的一處建築工地內. 2007年5—

7月間,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組成聯合發掘隊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發掘區分為A․B兩個區域. A區 包括2×10m2探溝一個, 5×5m2探方4個; B區布5×5m2探方2個, 7.5×4m2探 溝一個. 共揭露面積200m2, 出土石製品90件.

石製品原料以黑色或灰黑色燧石為主, 白雲岩․石英岩․瑪瑙等原料較 少; 石製品以小型及微型為主, 中型次之. 類型簡單, 包括石核․石片․石 9) 王春雪․盛立雙․於青瑤, 天津薊縣周莊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邊疆考古研究

(第13輯), 科學出版社, 2013).

10) 盛立雙․王春雪․甘才超․陳雍,薊縣2005年舊石器調查報告.

(7)

器及斷塊; 剝片主要採用錘擊法. 石核以單臺面居多, 雙臺面較少. 石核多 為人工臺面, 自然臺面較少; 石片中完整石片多於不完整石片. 絕大多數石 片為人工臺面, 其中以素臺面為主, 且石片背面多為非自然面, 應為次級剝 片的產品; 石器以小型為主, 微型和中型較少. 類型簡單, 刮削器是主要類 型, 雕刻器較少. 石器毛坯均為片狀; 石器由錘擊法加工而成, 單向加工為 主, 多為正向加工. 毛坯加工部位多集中在側邊. 出土遺物整理過程中, 在 第3層褐紅色黏土層底部發現一件哺乳動物碎骨片, 將其送往美國Beta實驗 室進行AMS14C測年, 獲得了一組年代資料為43,500 BP, 這一年代資料未 來還需與光釋光測年結果相互印證, 故目前推測該遺址時代大致為舊石器 時代中晚期過渡階段或舊石器時代晚期早段.

8. 太子陵地點

11)

太子陵地點位於薊縣東北部孫各莊鄉清太子陵東側沖溝西面的黃土臺地 中. 共獲石製品58件, 找到其原生層位, 其中地表採集53件和地層出土5件.

石製品原料以黑色或灰黑色燧石為主, 石英砂岩․脈石英等原料較少; 石製 品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簡單, 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及斷塊; 剝片 主要採用錘擊法, 石核包括細石葉石核和石片石核; 石器以小型為主, 微型 次之. 類型簡單, 刮削器是主要類型, 其次還有尖狀器和手鎬. 石器毛坯均 為片狀; 石器由錘擊法加工而成, 單向加工為主.

9. 丈煙臺地點

12)

丈煙臺地點位於薊縣東北部清代太子陵遺址以東的河流階地上. 共獲石 製品62件, 找到其原生層位, 其中地表採集60件和地層出土2件. 石製品原 11) 王春雪․盛立雙, 天津薊縣太子陵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人類學學報2013年

1期).

12) 盛立雙․王春雪, 天津薊縣丈煙臺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邊疆考古研究(第11 輯), 科學出版社, 2012).

(8)

料以黑色或灰黑色燧石為主, 石英等原料較少; 石製品以微型為主, 小型次 之. 類型簡單, 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及斷塊; 剝片主要採用錘擊法, 石核 包括細石葉石核和石片石核, 也存在砸擊法; 石器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簡單, 雕刻器是主要類型, 尖狀器和刮削器較少. 石器毛坯均為片狀;

石器由錘擊法加工而成.

10. 楊家峪地點

13)

楊家峪地點位於羅莊子鄉王莊子村南部的黃土臺地中. 共獲石製品91件.

石製品原料單一, 均為黑色或灰黑色燧石; 石製品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中型較少, 無大型和巨型石器; 剝片採用錘擊法, 石核包括錘擊石核和砸擊 石核, 未見細石葉石核; 石器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片狀毛坯, 類型簡單, 有刮削器和尖狀器; 石器由錘擊法加工而成, 正向加工為主, 錯向加工次之.

11. 野溝地點

14)

野溝地點位於薊縣官莊鎮小石佛村東南․野溝以北的II級階地上. 共獲石 製品53件. 石製品原料以石英為主, 燧石․脈石英等原料較少; 石製品以小 型為主, 中型次之. 類型簡單, 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及斷塊; 剝片主要採 用錘擊法, 石核包括細石葉石核和石片石核; 石器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簡單, 刮削器是主要類型, 其次還有尖狀器和砍砸器. 石器毛坯均為片 狀; 石器由錘擊法加工而成, 單向加工為主.

12. 闖子峪地點

15)

13) 盛立雙․王春雪․甘才超․陳雍, 薊縣2005年舊石器調查報告 .

14) 盛立雙․王春雪, 天津薊縣野溝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邊疆考古研究(第14輯)

, 科學出版社, 2013).

15) 王春雪․盛立雙,天津薊縣闖子嶼與大孫各莊舊石器地點發現的石器研究( 十三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 海洋出版社, 2012).

(9)

闖子峪地點位於薊縣城關鎮闖子峪村西南約500m的黃土臺地上. 石製品 原料以黑色或灰黑色燧石為主, 霏細岩等原料較少; 石製品以小型為主, 微 型次之. 類型相對簡單, 包括石核․石片及斷塊; 剝片主要採用錘擊法, 石 核包括細石葉石核和石片石核, 也存在砸擊法; 石片中完整石片多於不完整 石片. 石片均為為人工臺面, 其中以點狀臺面為主, 且石片背面多為非自然 面, 應為次級剝片的產品.

13. 大孫各莊地點

16)

大孫各莊地點位於薊縣羅莊子鄉王莊子村南部的黃土臺地中. 石製品原 料以黑色或灰黑色燧石為主, 霏細岩等原料較少; 石製品以小型為主, 微型 次之. 類型相對簡單, 包括石片․細石葉․石器及斷塊; 剝片主要採用錘擊 法; 石器以小型為主. 類型簡單, 刮削器是主要類型, 石器毛坯為片狀; 石 器由錘擊法加工而成, 毛坯加工部位集中在側邊.

14. 營坊地點

17)

營坊地點位於薊縣城關鎮營坊村西北的黃土臺地中. 共獲石製品279件.

石製品原料以黑色燧石為主, 只有1件為白色燧石; 石製品以小型為主, 微 型次之. 類型簡單, 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及斷塊; 剝片主要採用錘擊法, 石核包括細石葉石核和石片石核; 石片中完整石片多於不完整石片. 石片均 為為人工臺面, 其中以素臺面為主, 點狀和線狀臺面次之, 且石片背面多為 石片疤, 應為次級剝片的產品; 石器以小型為主, 微型次之. 類型比較豐富, 刮削器是主要類型, 其次還有石錘․尖狀器․石鑽和雕刻器. 石器毛坯均為 片狀; 石器由錘擊法加工而成, 單向加工為主, 多為正向加工. 毛坯加工部 16) 王春雪․盛立雙, 天津薊縣闖子嶼與大孫各莊舊石器地點發現的石器研究 . 17) 盛立雙․王春雪․甘才超․陳雍, 薊縣2005年舊石器調查報告 .

(10)

位多集中在側邊. 根據天津地區區域地層的堆積年代分析, 可以確定其原生 層位屬於上更新統. 此外, 距該地點相距不足10公里的東營坊舊石器遺址石 製品出土層位與營坊地點大致相當, 東營坊遺址文化層的加速器質譜碳—

14測年(AMS)結果為距今43,500年, 故推測營坊地點的年代應不早于東營 坊遺址.

Ⅲ . 石器工業概述

1. 遺址分佈區地貌

這些新發現的舊石器遺存主要位於天津地區北部, 這一地區在大地構造 上屬於天山——陰山——燕山緯向構造帶. 經歷了長期的海陸變遷過程, 至 中生代燕山運動, 該地區發生了強烈的斷裂․褶皺․隆起和岩漿活動, 北部 地方褶皺隆起成東西走向的燕山山脈, 南部斷裂下沉堆積為平原, 主斷裂線 方向也呈東西走向. 新生代第三紀末期的喜瑪拉雅運動和以後的新構造運 動, 在該地區表現為繼承性活動.18) 使北部地方繼續隆起上升, 南部地區繼 續下沉, 造成遺址所在地區北高南低的地勢.

2. 石器工業概況

通過對石製品進行較為詳細的技術類型分析, 本地區石器工業主要包括 兩種: 一是以石片石器為代表的小石器工業; 二是以細石葉加工的各類石 器為特徵的細石葉工業類型. 各遺址發現的石製品主要包括剝片和加工工 具時產生的石核․石片․石葉․細石葉․碎屑及斷塊等. 石製品原料以黑 色燧石和石英砂岩為主, 石英次之, 矽質灰岩․安山岩․流紋岩等其他原料 較少. 剝片方法有錘擊法和砸擊法, 此外, 間接法剝片也佔有一定比例, 打 18) 薊縣志編修委員會,薊縣志(南開大學出版社․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1).

(11)

<圖二> 天津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內發現的部分細石葉石核 1․3․6‐9.楔形細石葉石核; 2․5.半錐形細石葉石核; 4.柱形細石葉石核 (1—3‐丈煙臺遺址; 4․5‐太子陵遺址6‐闖子峪遺址; 7‐野溝遺址; 8․9‐營坊遺址) 片時對石核臺面進行修整. 工具以刮削器為主, 雕刻器․尖狀器次之, 手 鎬․砍砸器等其他其型數量較少. 工具毛坯以片狀為主, 塊狀毛坯較少; 修 理方式以單向加工為主, 主要表現為向背面加工. 在總體上, 石製品以小型 及中型為主, 中型․大型標本也占一定比例, 個體間變異較小, 加工較為精 緻, 原料利用率較高.

Ⅳ. 研究新進展

1. 剝片技術

從石核和石片觀察, 至少有三種剝片技術在該地點被使用過. 一種是錘擊 法(包括軟錘法和硬錘法)直接剝片, 以錘擊石核及錘擊石片為代表; 另一種 為間接法剝片, 以細石葉石核及細石葉為代表; 另外, 還有少量砸擊剝片技 術.

(12)

該遺址內發現的石核能夠體現出工藝流程中的預製․剝片․中止三個階 段(圖二). 首先, 將石塊或石片的外形加工成楔形, 對其臺面底緣․側緣進 行修整, 修理出可控制剝片的“龍骨”部分,19) 此為工藝流程的第I階段——

預製階段. 從遺址內發現的預製石核來看, 又可細分為2個步驟: 步驟I, 可 能是從錘擊石核上打下的較厚石片再經過粗加工, 主要修理毛坯的臺面․

底緣和後緣. 一般底緣和後緣採用交互法或對向加工方式, 修理出邊緣呈銳 角的楔形, 修理出石核的龍骨部分, 以便能夠在剝片時發揮控制作用; 而臺 面有的略修平整, 有的不修. 該階段並未作整體的修理, 即毛坯的體部尚未 作修理. 步驟II, 臺面和核體再進行細緻修整, 這時的修痕都較淺平, 是用 軟錘和壓制修理的結果; 第II階段, 即為剝片階段. 石核剝片進行比較充分, 從工作面上的細石葉陰痕來看, 剝片成功率較高, 多數核體上的石片疤為3

—7個, 且臺面角範圍在76—94°之間, 仍可繼續剝片. 工藝流程的第III階段 為中止階段, 剝片時, 是要沿著前一次剝片脊來剝離細石葉或石葉的. 有時 剝片失誤是不可避免的, 或是用力太小, 或是用力方向不準確, 或是碰到石 核的節理從而造成剝片只剝下來一部分, 而另一部分仍留在核體上, 這樣就 會使下一次剝片無法再沿著該條脊進行, 因為如果繼續進行的話, 將會使剝 片受力不均或受到的阻力更大, 最後導致再次的失敗. 出於該階段的石核要 麼被廢棄․中止使用, 要麼就需要調整出新的臺面或更新工作面繼續剝片.

細石葉石核的臺面特徵及工作面遺留的石片疤數量與剝片技術及原料利 用率有著直接的關係. 依統計結果, 存在預製及使用階段的細石葉石核龍骨 多進行兩面修整, 使其棱脊部位在剝片時可以發揮控制作用, 這說明石核精 細加工技術被廣泛採用, 石核利用率較高. 從最大石核即為錘擊石核來看, 燧石在當地並不缺少. 這說明古人類無論是在原料的選擇還是工具加工技 術方面來說都已具有了較高的認識水準.

出土的石片以斷片居多, 占全部石片的絕大多數, 完整石片較少. 從石片 的類型來看, 以人工臺面石片為主, 自然臺面石片較少, 這表明古人類在剝 片時一般對石核的臺面進行修整. 石片背面多為石片疤, 背面全為石片疤的 19) 侯亞梅, “東谷坨石核”類型的命名與初步研究 (人類學學報2003年4期).

(13)

約占石片總數的四分之一, 這說明石片均為非初級剝片. 石片背面片疤多為 單向, 且絕大多數與剝片方向一致, 這說明古人類傾向于向一個方向剝片.

從石片邊緣形態來分析, 邊緣平行或近似平行以及三角形的石片為主, 而邊 緣不甚規則者較少, 說明多數石片形狀較為規整. 剝片方法方面, 特徵明顯 的錘擊石片最多, 砸擊石片偶爾可見.

細石葉從其完整程度看, 均以中段為主, 近段․遠段次之, 完整較少. 這 說明古人類已經掌握了截斷細石葉技術, 有目地的選擇較直的中段, 可能作 為複合工具的刃部或直接來使用.

從石片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到, 該地區石器工業擁有比例極高的近端․中 間殘片․碎屑, 完整石片比例也較高. 其中, 比例較高的殘片應該為石核剝 片或工具二次加工的副產品, 從石片角的統計結果來看, 大多數殘片都是在 石核臺面角不大的情況下剝取的.

大多數殘片為素臺面․點臺面․刃狀臺面等人工臺面, 線臺面次之, 有 脊․有疤以及自然臺面者很少, 說明石核的預製臺面技術較高, 這也與石核 的統計分析結果一致. 石片背面非自然面的比例最大, 這表明石片多為非初 級剝片, 反映了遺址石核產片率較高.

2. 加工技術

天津地區舊石器晚期石器工業發現的使用石片主要選用邊緣鋒利的片狀 毛坯, 以石片為主, 其次主要選取細石葉的中段或直接使用, 或作為鑲嵌工 具的刃部加以利用. 這些使用石片手感刃緣已較鈍或很鈍, 分佈明顯的․連 續的細小疤痕. 使用石片使用後刃角以銳角為主, 鈍角次之. 大多數標本手 感刃口仍較鋒利, 可繼續使用. 燧石硬度大, 斷口呈細緻的貝殼狀, 未經二 次加工修理的石片刃緣, 完全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總體上來看, 該地區諸遺址的工具主要由錘擊法加工而成, 壓制法也佔有 一定比例. 加工方向以單向為主, 其中正向加工數量最多, 占76%, 複向加 工次之, 占8.8%, 反向․錯向․對向等加工方式較少. 大多數標本修疤排列 規整․連續. 工具毛坯主要以石片為主, 占84.6%, 細石葉次之, 斷塊及礫

(14)

<圖三> 天津地區舊石器晚期遺址發現的部分工具

1․3‐4․9‐10․12‐13․16.單凸刃刮削器; 2․5‐6․15․17.雙刃刮削器; 7․11․14.單凹刃刮削器;

8.圓頭刮削器; 18.複刃刮削器 (1‐大星峪遺址; 2‐北臺遺址; 3‐周莊; 4—6‐小平安遺址;

7․8‐七區遺址; 9‐大孫各莊遺址; 10․11‐太子陵遺址; 12—17‐營坊遺址) 石較少.

刮削器為工具的主要類型, 主要採用錘擊法修整, 壓制法次之, 修理方式 以單向加工為主, 且修理部位大多數發生在毛坯的側邊以及端部, 這說明加 工很徹底, 對原料利用較為充分(圖三).

3. 原料的開發與利用

原料的分佈․品質與利用對人類工具製作技術的發揮․發展和石器工業 特點的形成起著很大的制約作用. 研究人類對不同石料資源的利用程度將 有助於探討該人類群體石器製作技術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從不同遺 址石製品原料利用率對比來看, 該地區優質燧石原料較多, 品質參差不齊, 具有品質複雜和高含量的特點, 古人類傾向于選擇其為原料正是基於此.

諸遺址內石製品原料較為單一, 以燧石占絕對優勢, 占石製品總數的百分 之九十以上. 從遺址石製品類型與原料的利用率情況來看, 表明了古人類剝

(15)

片和加工工具時對燧石質料的偏愛, 也反映了其遵循因地制宜, 就地擇優取 材的策略.

原料的質地對工具修理影響很大, 優質原料常常加工出精緻的工具. 使用 燧石這種優質原料加工石器, 無論是軟錘或硬錘, 其修理疤痕均較薄長, 壓 制修理出的工具更為精緻. 因而, 造就了該遺址石製品細小精緻的特點. 並 且, 燧石剝片易形成貝殼狀斷口, 較為堅韌鋒利, 可不用第二步加工直接使 用, 這也使得諸遺址中使用石片數量較多.

為了能更好的體現古人類對原料加工的傾向性, 筆者在此使用了Jayson Orton創設的“原料加工指數(The Raw Material Retouch Index)”20) 概 念. 該指數越大, 說明古人類越傾向於加工某種原料; 指數越低, 說明古人 類對於某種原料更傾向於直接使用, 還可以說明該種原料可能未在遺址內 剝片生產, 而是從遺址外帶過來的.

在該地區諸遺址的各類原料中, 燧石的原料加工指數最低, 而其他岩性的 原料加工指數最高. 這說明古人類傾向于選擇燧石作為石製品主要原料, 由 於其本身的物理特性, 更傾向於直接使用, 這與遺址內出土的石製品組合情 況相一致, 燧石質的工具數量與未加工的使用石片數量大體相當; 而安山 岩․流紋岩等其他岩性的石製品在遺址內發現數量較少, 但其工具比例卻 相對大一些, 故其指數較高, 推測這可能由於這些原料的石製品並未在遺址 內進行剝片․修理等活動, 而是被古人類修理好後帶入遺址內的, 故其斷 塊․碎屑數量極少, 但工具比例卻相對較大. 為了使原料加工指數更具客觀 性, 證明碎屑和斷塊的存在不會對其產生影響, 因而分別對保留或缺失碎屑 及斷塊兩種情況分別進行統計, 結果顯示二者所得的原料加工指數分佈大 體一致.

根據上述分析, 可以對天津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工業在原料的開發 與利用方面的特點作如下歸納:

20) Jayson Orton, “A useful measure of the desirability of different raw material for retouch within and between assemblages: the raw material retouch index (RMRI)”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7, 35(4)), pp.1090-1094.

(16)

1) 該地區遺址古人類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製作石器, 所用的石器原料絕 大部分為燧石;

2) 石器原料具有高含量․品質參差不齊的特點, 這對原料的開採和石器 加工有著重大的影響;

3) 原料的利用率不高. 該地區遺址記憶體在較多廢片․斷塊, 但絕大多 數個體較小, 邊緣不甚規則, 一些邊緣鋒利․個體適中的燧石石片被直接使 用.

4) 古人類根據原料質地的不同, 來製作不同功能的石器類型. 像刮削 器․尖狀器․雕刻器等需要鋒利刃緣的輕型工具多選用燧石來製作, 砍砸 器等厚刃的重型工具則傾向于選用石英砂岩等質地堅硬的原料製作.

V. 石器工業類型

根據對上述天津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地點出土石製品進行較為詳細的技 術類型分析, 該地區石器工業主要包括兩種:

1) 以小石器為主體的工業類型. 主要為七區․小平安․大星峪等地點.

該工業類型的文化特徵是剝片以錘擊法為主, 偶見砸擊法. 工具以刮削器為 主, 其次為尖狀器, 砍砸器等器形較少. 工具修理較精緻, 並以小型為主.

2) 細石葉及石葉工業類型, 主要為太子陵․丈煙臺․野溝․闖子峪․營 坊等地點. 剝片技術除錘擊法外, 還使用了間接剝片技術. 工具修理上採用 了壓制法․指墊法及間接法. 工具類型以刮削器和尖狀器為主, 雕刻器․琢 背小刀․石鑽等較少, 還出現了複合工具, 整個器型加工規整, 大多數工具 小而精緻.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天津地區內, 小石器工業和細石葉工業, 無論從數量 多少, 還是從器型的複雜程度看, 二者存在著較大差距, 而後者在技術上具 有質的飛躍. 但仔細比較卻不難發現二者之間仍存在許多相同之處. 從典型 工具如圓頭刮削器到雕刻器, 小石片制的所謂凹缺刮器, 無論是中國舊石器

(17)

文化傳統中主流的․代代傳承的文化因素․加工技法, 還是它們之間所存 在的特殊器型, 都存在著淵源關係.

根據天津地區舊石器地點分佈情況來看, 兩種石器工業之間並沒有明顯 的界限, 二者交織在一起; 根據兩種石器工業典型石製品組合對比來看, 二 者在大部分工具組合上存在著加大的一致性, 較為引人注目的是細石葉工 業中出現了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 晚期細石葉工業中較為流行的圓頭刮削 器․雕刻器, 由此可見兩種石器工業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文化聯繫. 通過對 薊縣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兩種工業類型遺存的比較研究, 卻發現它們之間 存在者廣泛的一致性. 即使是存在著類型的增加․個體的差異, 現在看來完 全是文化發展中的一種正常現象, 雖然不可否認的具有地域性或時代上的 烙印, 但卻不能說明二者存在性質上的差別.

細石器從分類過程中, 常常被包括在“細小石器”內, 其實細石器與細小石 器是不同的, 細小石器中是沒有“真正”細石葉技術的, 而細石葉工業遺存中 卻存在著許多小石工具. 這一現象正好說明細石葉工業的特點: 它來自與完 全是打制石器的舊石器時代, 但卻又不同於打制石器, 其標誌就是真正細石 器即典型細石核和細石葉的出現, 也就是常說的“典型細石器”的出現.

從石器的內涵分析, 二者可以歸入一個大的文化系統的兩個分支. 在比較 的過程中, 發現存在一定差異, 小石器不似細石器那樣類型豐富多樣, 且不 夠穩定, 加工較為簡單․原始, 如圓頭刮削器, 僅修理刃部, 而在細石葉工 業中雖然也存在只修刃的情況, 但還包括加工細緻的同類工具和一批器身 壓制的複合工具. 另外, 還有一些器物如舌形器․桂葉形尖狀器等都為細石 葉工業內所特有的典型器物.

在新舊石器時代的過渡時期, 細石葉工業起了橋樑的作用. 那麼它作為這 個階段的一種文化內涵是當之無愧的. 細石葉工業是以“一種新型的生產力 和一種新型的生產關係出現在傳統的打制石器中間的, 並且得到了很大的 發展. 這不能不說是舊石器時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偉大事件. 它的出現, 不 僅意味著舊石器時代已開始醞釀著或已發生著一項重要變革, 而且標誌著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至少有兩種文化並存: 一種為傳統的打制石器文化. 這就 是從人類擁有第一把石刀後, 一直發展延續下來的, 前後經歷了一百多萬年

(18)

的舊石器文化; 一種則是以細石葉工藝為主要文化內涵的過渡階段的文化 .”21)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二者同屬於中國北方主工業類型, 是主工業 類型下的兩個分支——分別以小石器和細石器為主體的工業類型. 當一種 文化面貌在某一地區根深蒂固的時候, 另一種面貌—新的文化被理解被接 受顯然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細石葉工業是從小石器工業中派生出來的, 並與 其並行發展, 二者有過一段共存的時間, 二者表現在文化上, 就是石器的原 始性與相似性. 到了新石器時代早期, 細石葉工業則完全取代了小石器工 業, 成為天津地區內的主流工業.

Ⅵ. 結 語

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以狩獵和採集為主, 他們以群體為單位在各自相對 固定的領域裏, 在飲食資源的驅動下時分時合, 多種多樣的活動從而形成不 同類型的遺址, 古人類遺址的性質與群體的大小․活動目的和環境條件密 切相關.

天津地區晚更新世晚期諸遺址多數分佈在山坡臺地和II級階地上, 古人類 一般選擇在河流附近活動, 表明古人類充分利用河流地區的水資源和生物 資源. 石製品類型中, 石核․石片․斷片․碎屑及其斷塊占絕大多數, 成器 率較高, 工具組合類型較為豐富, 背面多為石片疤的石片較為豐富, 使用石 片數量佔有相當比例, 多數工具進行精細加工. 這些特點說明這些遺址可能 是石器加工場所, 但遺憾的是未發現與石製品伴生的動物化石, 這還需要將 來進一步的科學發掘.

根據泥河灣盆地及東北地區等天津周鄰地區發現的舊石器地點文化面貌 來看, 以礫石石器為主的大石器工業類型以及以石片石器為主的小石器工 21) 謝飛, 環渤海地域新舊石器文化過渡問題研究綱要 (中國考古學跨世紀的回顧

與前瞻, 科學出版社, 2000).

(19)

業傳統至少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 就應該是同時存在並行發展的.22) 細石 葉工業自舊石器時代晚期才開始出現, 它很可能是從小石器工業傳統中派 生出來的一種新的“變體類型”, 但是這種“變體類型”並沒有完全取代原有的 小石器工業傳統, 而是與其並行發展. 通過對天津地區諸遺址的剝片․石器 加工技術及原料利用情況, 可以看出其屬於華北地區以細石葉․石葉石核 及其製品為主要特徵的細石葉工業類型. 該文化面貌可能受到了以油 坊23)․虎頭梁24)及下川25)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華北地區的典型細石葉 工業傳統的影響. 華北地區細石器工業馬蹄形分佈帶位於中國北部的華北 地區大體在北緯 32°—42°之間, 西鄰青藏高原, 東瀕渤․黃二海, 北與內蒙 古高原相接, 南以秦嶺北坡和淮河為界. 從地勢上, 該區明顯地分為三帶, 即東部的低山丘陵, 中部的華北平原, 西部的黃土高原和冀北山地. 華北平 原廣袤遼闊, 周邊存在豐富的細石器遺存, 它們面向渤海, 大致環華北平原 (環渤海)作馬蹄形展布, 構成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工業馬蹄形分佈帶.

謝飛先生根據細石核技術類型將該馬蹄形分佈帶又劃分為東․西兩個分佈 區和五個分佈亞區.26) 細石葉工業為主的舊石器地點即屬於東自渤海, 西至 懷來盆地間的廣大地區的I區(船底形細石葉石核類型為主), 由於下川文化 對華北地區細石器工業的影響頗大, 從時代和石核類型等眾多因素考慮, 天 津薊縣地區應該是華北地區細石器工業發展和傳播的地區之一. 此外, 天津 地區時期工業還與晉西南的一些細石器遺址如薛關27)․吉縣柿子灘28)上文 化層相比, 有較大的相似性, 均以間接法制做細石器, 石製品類型中存在典

22) 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3) 謝飛․成勝泉, 河北陽原油房細石器發掘報告 (人類學學報1989年1期).

24) 蓋培․衛奇, 虎頭梁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發現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7 年4期).

25) 王建․王向前․陳哲英, 下川文化 —山西下川遺址調查報告 (考古學報1978年3期).

26) 謝飛, 河北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遺存的分佈及在華北馬蹄形分佈帶中的位置 (文物春秋2000年2期).

27) 王向前․丁建平․陶富海, 山西蒲縣薛關細石器 (人類學學報1983年2期).

28) 山西省臨汾行署文化局, 山西吉县柿子滩中石器文化遗存 (考古学报1989年 3期).

(20)

型的楔形石核, 且長․短身圓頭刮削器是最典型的器型, 此外, 尖狀器․石 鑽等也大體相似, 但不存在後者出土的石鋸․琢背小刀等器型. 從典型的楔 形細石葉石核․柱狀細石葉石核․錐狀細石葉石核․圓頭刮削器, 到雕刻 器․石鏃, 還是從細石葉工業傳統中主流的文化因素․加工技法上看, 它們 都是非常相似的, 然而天津地區舊石器晚期文化似乎更複雜多樣. 從石器內 涵分析, 它們可以歸入一個文化系統. 天津地區舊石器遺存的發現為探討古 人類在環渤海地區․中國北方乃至東北亞的演化過程和適應生存特點提供 了重要材料, 也為闡釋晚更新世晚期現代人的遷徙與交流奠定了基礎.

綜上, 從總體上觀察, 天津地區和泥河灣盆地․東北地區南部等環渤海地 區在文化面貌上有著密切聯繫, 可以說, 同屬於一個大的文化區, 但是各自 又有地方特色. 本文認為這種文化上的相似, 應理解為類同, 而非趨同, 是 某種文化特徵在時空上連續分佈所造成的傳播遷徙. 以細石葉石核為例, 這 兩個區域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葉工業的細石葉石核均以楔形石核為主, 細 石葉技術發展以楔形石核的專門化和精緻化為特點, 幾種獨特的臺面修理 技術都出現在這一時期, 存在不同類型․形態尺寸各異, 核坯和臺面技術有 簡化的趨勢, 這也反映了細石葉技術的嫺熟程度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 這兩 個區域內細石葉工業的不同技術類型與特徵, 可能代表了傳播過後細石葉 技術傳統在當地發展的結果.

從天津地區和環渤海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工業特徵表明, 這兩個區 域在晚更新世之末人類活動頻繁, 可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 這些遺 存不僅是研究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重要資料, 而且也為解決細石葉技術 的傳播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這些遺址對於研究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以 來人類生活的環境背景․舊石器文化內涵․不同地區舊石器文化之間的關 係以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同時, 也為恢復 古人類的生存環境, 探討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人類在特定環境下的行 為特點和適應方式, 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隨著這些區域內舊石器考古調查和 研究工作的深入, 我們期待著能有更大的突破, 使得天津地區的舊石器時代 考古工作想著更深的層次發展.

(21)

*致謝: 本文得到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天津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遺存綜 合研究”(14CKG004)的資助, 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目錄>

薊縣志編修委員會,薊縣志(南開大學出版社․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1) 蓋培․衛奇, 虎頭梁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發現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7年4 謝飛, 河北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遺存的分佈及在華北馬蹄形分佈帶中的位置 (期)

物春秋2000年2期)

謝飛, 環渤海地域新舊石器文化過渡問題研究綱要 (中國考古學跨世紀的回顧與前 , 科學出版社, 2000)

謝飛․成勝泉, 河北陽原油房細石器發掘報告 (人類學學報1989年1期) 山西省臨汾行署文化局, 山西吉县柿子滩中石器文化遗存 (考古学报1989年3期) 盛立雙․王春雪, 薊縣大星峪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文物春秋2013年4期) 盛立雙․王春雪, 天津薊縣東營坊舊石器遺址發掘 (2007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2008)

盛立雙․王春雪, 天津薊縣野溝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邊疆考古研究(第14輯), 科 學出版社, 2013)

盛立雙․王春雪, 天津薊縣丈煙臺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邊疆考古研究(第11輯), 科學出版社, 2012)

盛立雙․王春雪․甘才超․陳雍, 薊縣2005年舊石器調查報告 (天津考古(一), 科 學出版社, 2013)

王建․王向前․陳哲英, 下川文化 —山西下川遺址調查報告 (考古學報1978年3 期)

王春雪․盛立雙, 天津薊縣北台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中原文物2013年4期) 王春雪․盛立雙, 天津薊縣小平安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北方文物2013年 4期) 王春雪․盛立雙,天津薊縣闖子嶼與大孫各莊舊石器地點發現的石器研究(第十三

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 海洋出版社, 2012)

王春雪․盛立雙, 天津薊縣太子陵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人類學學報2013年1期) 王春雪․盛立雙․於青瑤, 天津薊縣周莊舊石器地點調查簡報 (邊疆考古研究(第

13輯), 科學出版社, 2013)

王向前․丁建平․陶富海, 山西蒲縣薛關細石器 (人類學學報1983年2期) 侯亞梅, “東谷坨石核”類型的命名與初步研究 (人類學學報2003年4期) 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Jayson Orton, “A useful measure of the desirability of different raw material for retouch within and between assemblages: the raw material retouch index (RMRI)”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7, 35(4)), pp.1090-1094

(22)

(Abstract)

Archaeological surface 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since 2005. As a result, 13 Upper Paleolithic localities were reported and 2 sites were excavat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attribute and technology of lithic industry in this area, and based on the faunal and palynological research conducted in it, we can obtain that they have been termed generally as microblade based micro‐tool industry and the Flake‐tool industry. We can deduce that there are some consanguineous cultural relationships by comparing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technology and typology during the Upper Paleolithic among adjoining regions.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vides a stable and comfortable circumstance for the range of behavioral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of tool fabrication and daily activity adopted by human beings at the sit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es, it provides important data for studying behavioral options adopted by hominids in this area.

Furthermore, they provide meaningful and important materials to explore dispersal of early hominids in East Asia.

(23)

(한글요약)

중국 천진(天津) 지역 구석기 유물의 새로운 발견과 연구

왕 춘쉬에(王春雪)․천 취안지아(陳全家)

․셩 리슈앙(盛立雙)․런 야펑(任 雅 鹏)

천진(天津) 계현(薊縣)은 천진시의 가장 북쪽에 위치하고 있다. 2003 년 3월부터 5월까지 천진시문화유산보호연구중심(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 研究中心)이 천진지역 구석기 조사를 전개하여 구석기 유적지 27개소 를 발견하였다. 조사시 석기 발굴 지점의 공간적 분포 범위 및 지형적 특징에 근거하여 구석기 유적지 13개소의 구석기 유적층으로 정리하였 는데, 주로 계현 주위에 집중되어 있고 각종 석기 천여 건이 출토되었 으며, 약간의 세석기도 출토되었다. 2005년 중하순에 이 기관이 중국과 학원 고척추동물․고인류연구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와 함께 이 지점들에 대해 재조사를 실시하여 석기가 나온 층을 확정 하고 주변 지형을 고찰하였다. 천진지구 구석기 유적이 부단히 증가하 면서 그 학술 연구적 가치는 증가하게 되었다. 2007년 5월부터 7월까 지 연합고고팀이 조직되어 계현 동영방(東營坊) 지역에서 정식 발굴을 실시하여 대량의 석기를 출토함으로써 천진 지역 구석기시대 문화의 내용을 풍부하게 하였고, 환발해(環渤海) 지역의 고대 환경 변화와 고 인류의 적응 생존 과정 연구에 대해서도 소중한 자료를 제공하였다.

본 논문은 천진지역에서 새로 발견된 구석기 유적에서 진행된 일련 의 연구를 통해 이 지역 구석기시대 후기 석기 공업 유형과 그 기술상 의 특징을 분석하였다. 이로써 고인류의 기술과 적응 생존 방식 관련

(24)

자료를 찾아내어 이 지역 구석기시대 문화의 연구 성과가 동아시아 상 고사 이해에 중요한 의의가 있을 것임을 규명하고자 하였다.

주제어: 석기, 유적, 세석기, 후기 구석기, 천진지역 關鍵詞: 石器, 遺蹟, 細石器, 晩期 舊石器, 天津地區

Keywords: Stone artifact, site, Microblade-based Industry, Upper Paleolithic, Tianjin area

(원고접수: 2014년 6월 21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014년 8월 8일, 수정원 고 접수: 8월 17일, 게재 확정: 8월 25일)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 )下圖為指甲刀之示意圖。指甲刀的「斜線部分」為一簡單機械,關於此簡單機械的敘述,下列何 者正確? A它是省力的機械 B它是省功的機械 C它是運用斜面裝置的機械 D它是施 力臂小於抗力臂的機械。 10.. ( )臺灣使用多種發電方式,以確保供電的穩定性,其中哪些發電方式主要仰賴進口的能源來運作? A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 B水力發電和核能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