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教育制度管窥
南 玉 泉 (中國政法大學)
Ⅰ. 序 言
Ⅱ. 塾, 序, 庠, 校
Ⅲ. 辟廱的性质与用途
Ⅳ. 學 制
Ⅴ. 结 语
Ⅰ. 序 言
教育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必要途徑, 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而 人生專門階段的教育更是文明社會的體現. 社會愈發達, 教育的專門化程度 就愈高. 人類經過數萬年的生活和生產實踐, 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 刻. 文獻記載, 我國歷史上有虞氏時期就有了專門的教育機構, 這種觀點自 然不敢肯定, 但商時已有學校應當時不成問題的, 小屯南地甲骨第六十片卜 辭有“於大學昌巾”之語,1) 應當與當時的教育機構有關. 龜甲獸骨文字卷二 第二十五片有“丙子卜, 貞, 多子其彳止學, 版不冓大雨”, 有學者認為“彳止學”
就是往學, “版”即返, 說明當時已有專門的學校.2) 周人重視禮制, 其教育也 相對發達, 教育機構的建制也較前代完備,教育理念也比較先進. 周人的思 想和教育制度對後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 姚孝遂,肖丁, 小屯南地甲骨考释 (中華书局, 1985).
2) 楊寬先生對此論述甚明, 詳見氏著, 西周大學(辟雍)的特點及其起源 (學術月刊
1963-3; 古史新探, 中華書局, 1965); 先秦史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參閱後者第230頁).
Ⅱ. 塾, 序, 庠, 校
古文獻中塾、序、庠、校這幾種名稱都與教育有關, 有謂因時不同而名 異, 有謂依尊卑級別不同而定名, 也有謂其實爲一, 乃據位置不同而定名.
禮記卷十二 王制 :“天子命之教, 然後爲學, 小學在公宮南之左, 大 學在郊. 天子曰辟廱, 諸侯曰頖宮”. 這是最早的關於周朝國都學校的系統 介紹, 說國都中的學校分小校和大學, 而大學因天子和諸侯的尊卑等級不同 分別稱爲辟廱、頖宮.3)
禮記卷十三王制:“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 養庶老於下庠; 夏後氏養 國老於東序, 養庶老於西序; 殷人養國老於右學, 養庶老於左學; 周人養國 老於東膠, 養庶老於虞庠. 虞庠在國之西郊.” 這段記敘了虞夏商周四朝國 中大學、小學的位置與名稱, 各朝分別在大學與小學內奉養國老與庶老. 孟子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在闡述教育理念時說:“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庠者, 養也; 校者, 教也; 序者, 射也.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學則三代 共之, 皆所以明人倫也. 人倫明於上, 小民親於下. 有王者起, 必來取法, 是 為王者師也.” 這是孟子所敘三代的基層教育制度, 故歷代注家謂孟子此處 之庠、校、序, 皆鄉學也. 禮記卷三十六 學記 :“古之教者, 家有塾, 黨 有庠, 術有序, 國有學.” 按周禮, 五百家爲黨, 萬二千五百家爲遂. 黨屬 於鄉, 遂在遠郊之外. 孔疏:“家有塾者, 此明學之所在. 周禮百里之內, 二十五家爲閭, 同共一巷, 巷首有門, 門邊有塾. 謂民在家之時, 朝夕出入, 恒受敎於塾.” 也就是說塾是鄉民在家門口學習的最基層的教育機構. 概括 地說, 國學爲中央直屬學校, 塾、庠、序是鄉學, 鄉學是地方學校.
3) 孔穎達的禮記正義說:“禮記之作, 出自孔氏.” “七十二之徒共撰所聞, 以為此 記.” “中庸是子思汲所作, 緇衣公孫尼子所撰.” 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引鄭玄 云:“月令是呂不韋所撰.” 至於王制, 孔穎達以為“蓋在秦漢之際”, 而廬植認 為:“漢孝文皇帝令博士諸生作王制.” 清人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認為 “此篇作 于漢時明矣”. 本文贊成鄭玄及孫氏觀點, 以為除少數篇章為戰國作品外, 絕大多數 應為漢人作品. 而 王制 所敘教育制度多為周制.
时代 國 學 位 置 乡 學 有虞氏 大學 上庠 國之西郊
小學 下庠 國中王宫之東 夏后氏 大學 東序 國中王宫之東
小學 西序 國之西郊 校 殷商 大學 右學 國之西郊
小學 左學 國中王宫之東 序 周 大學 辟廱 國中王宫之東(東膠)
序(遂), 庠(黨), 塾(闾) 小學 虞庠 國之西郊(公宫南之左)
我們據文獻中有關鄉學和國學的論述疏理爲下表:
爲什么各代學名不同, 周朝的乡學有庠有序呢? 郑注 王制 论各代學名 变化的原因說:
異者, 四代相變耳, 或上西, 或上東, 或貴在國, 或貴在郊. 上庠
、
右學, 大 學也, 在西郊. 下庠、
左學, 小學也, 在國中王宫之東. 東序、
東膠亦大學, 在 國中王宫之東. 西序、
虞庠亦小學也, 西序在西郊, 周立小學於西郊. 膠之言 紏也, 庠之言養也. 周之小學為有虞氏之庠制, 是以名庠, 云其立鄉學亦如之.按鄭注, 學校名稱的變化與各代崇尚的方位不同有關. 有虞氏、殷人上 西, 故以右爲尊, 大學皆在國之西郊; 夏後氏、周人上東, 故大學皆在東郊.
小學所在方位正與此相反.
宋魏了翁儀禮要義對於各代學校名稱的變化也做了分析, 其文曰:
周禮作序, 釋曰: 云周立四代之學於國者, 案 王制 云有虞氏上庠下庠, 夏后氏東序西序, 殷人左學右學, 周人東膠虞庠, 周立四代者, 通己為四代. 但 質家貴右, 故虞殷大學在西郊, 小學在國中. 文家貴左, 故夏周大學在國中王 宫之東, 小學在西郊. 周所立前代學者, 立虞夏殷三代大學, 若然則虞氏上庠, 則周之小學, 為有虞氏之庠制在西郊也. 立殷之右學則瞽宗, 周立之亦西郊.
立夏后氏之東序, 則周之東膠, 立在王宫之東, 以其改東序為東膠.
魏氏基本上是站在方位說的角度進行分析. 三代學宮名稱、位置不同, 其 實是反映了各朝換代後革新前朝的一種姿態, 學校的本質、體制並沒有變 化. 這就如同夏殷周秦歲首的變動一樣. 周人建國後, 不但在尊尚方位上與
商相反, 還將此前各代的大學名稱作爲鄉學或國學的小學, 以此來顯襯本朝 的尊貴. 孫希旦對此分析的很正確, 他說:
虞
、
殷以西爲尊, 夏人以東爲尊. 周之東膠, 大學也; 虞庠, 鄉學也. 四郊皆 有庠, 而養庶老獨於西郊之庠, 亦取其與殷禮相變與? 虞、
夏、
殷養國老、
庶老皆於國學, 周養國老於國學, 養庶老於鄉學者, 周代文, 故辨於貴賤之禮 也.4)周人的國學专爲贵族子弟而设, 按學生入學年龄与教育程度分爲大學、 小學兩級. 按當時國、郊、鄉、野之制, 鄉黨無大學;5) 鄉黨之民, 只有那 些符合條件的“俊士”才能進入大學.6) 基層的庠、序又統稱爲鄉校, 左傳 卷四十 襄三十一年 :“鄭人遊於鄉校, 以論執政. 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 何如?’” 杜預注:“鄉之學校.” 正義曰詩序云:“ 子衿 刺學校廢.” 是 校爲學之別名. 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 因地方區域大小、等 級不同, 故校有庠、序之別. 一般情況下, 塾中學生, 到年齡即可升入庠、 序; 庠、序中的優秀者才可能升入國中的大學就讀.
Ⅲ. 辟廱的性质与用途
一些典籍以爲辟廱就是大學, 如禮記卷十二 王制 : “諸侯, 賜弓矢然 後征, 賜鈇鉞然後殺, 賜圭瓚然後為鬯. 未賜圭瓚, 則資鬯於天子, 天子命
4) 孫希旦, 禮記集解 (中華書局, 1989) 卷十四, 王制第五之三, p.385.
5) 孫希旦的禮記集解卻有不同的認識:“胄子之入小學者, 皆於國之小學, 其入大 學, 則在辟雍、頖宮. 士庶之子入小學者, 皆於閭之塾, 而遞升於州、黨之序, 其入 大學, 則於鄉之庠. 其俊異者, 乃升於國學而教之, ···” 本文認為, 周時只有王室 之辟雍, 諸侯之頖宮為大學, 鄉黨並無大學. 一則典籍並不見鄉黨有大學的記載, 二 則從當時郊野的規制分析, 王室及各侯國的人口與國勢均無能力在鄉黨設大學. 而 禮記集解士庶之子“其入大學, 則於鄉之庠”, 其意似為士庶之子如上大學, 就於鄉 之庠, 則鄉黨之庠即承擔着大學的任務.
6) 禮記 卷十三, 王制 :“命鄉論秀士, 升之司徒, 曰選士. 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 之學, 曰俊士. 升于司徒者不征於鄉, 升於學者不征于司徒, 曰造士.”
之教然後為學. 小學在公宫南之左, 大學在郊. 天子曰辟廱, 諸侯曰頖宫.”
韩詩說: “辟廱者, 天子之學 …… 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飨, 事三老五更.” 新唐書卷一六四 归崇敬傳 : “古天子學曰辟廱.” 西周铭文也證明大學与 辟廱关系甚爲密切, 如 麥尊 載王在 京辟廱泛舟举射禮, 静簋 載王在 京學宫、大池与小子、小臣學射. 杨树达先生认爲, 小子“即是周禮之 國子与贵游子弟”, 學宫爲當时的學校, 辟廱當爲大學.7) 但也有的學者认爲 辟廱并非學校, 以爲辟廱是大學的一部分, 張一兵先生在明堂制度研究中 持這種觀點.8) 他认爲, 禮乐是當时大學教育的必要内容, 很多禮乐在辟廱 演练, 静簋 :“王令静司射學宫.” 辟廱只是承担了學禮中的一部分功能, 說辟廱是大學, 这是“用局部功能代替整体而称呼之”. 我們认爲, 辟廱是西 周太學内的一座建筑, 是周天子舉行各种禮射活动的场所, 贵族子弟观摩、 演练禮乐活动多在此举行. 从这个角度讲, 辟廱是周朝大學的一部分, 但是, 周人的大學也称爲辟廱; 三代时往往以子弟習學禮乐的特征作爲校名, 孟子 所谓“庠者, 養也; 校者, 教也; 序者, 射也”正是这个意思. 御覽卷五三四 引 禮统 曰:“ 王制 曰辟廱圆如璧, 雍以水; 内如覆, 外如偃盤也.” 藝文 類聚卷三十八引桓譚 新論 曰:“王者作圎池如璧形, 實水其中, 以環壅 之, 名曰辟廱, 言其上承天地, 以班教令, 流轉王道, 周而復始.” 白虎通義
卷六 辟廱 :“天子立辟廱何? 辟廱所以行禮樂, 宣徳化也. 辟者, 璧也.
象璧圎, 以法天也. 雍者, 雍之以水, 象教化流行也.” 周朝以辟廱作爲大學 之名, 正合其布德天下, 教化四方之意.
關於辟廱建築的格局, 學者多有研究. 楊寬先生從古文字的字形、文獻的 記載和出土銘文等方面對辟廱的形制進行了論證, 他說:辟廱“建設在郊區, 四周有水池環繞, 中間高地建有廳堂式的草屋, 附近有廣大的園林. 園林中 有鳥獣集居, 水池中有魚鳥集居.”9) 這種描述與遺址發掘和各代辟廱復原 圖看, 沒有太大差异,10) 故不贅述.
7) 楊樹達, 積微居金文說 (中華書局, 1997) 卷七, 靜簋跋 , pp.168-169.
8) 張一兵, 明堂制度研究 (中華書局, 2005.8), pp.94-95.
9) 楊寬, 西周大學(辟雍)的特點及其起源 (學術月刊 1963-3; 古史新探(中華 書局, 1965); 先秦史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今引據後者第234頁).
從歷代文献和铭文記载看, 辟廱除了大學生學習經術外, 还有很多活动也 在此举行, 主要有两点:
1. 天子飨飮
艺文類聚卷三十八 禮部上·辟廱 引說文:“辟廱, 天子飨飮处也.”
后代皇帝也常在辟廱举行飨飮禮, 元黄溍文献集卷三 策问·國學漢人策 问 :“问:成周乡飮酒之禮, 歷漢唐犹存, 漢唐行于郡邑, 而西晋行于辟 廱.”更重要的是西周铭文多記周王在辟廱禮射、泛舟, 静簋 :“王令静司 射學宫.” 遹簋 :“穆王在方京, 乎渔于大池. 王饗酒, 遹御亡遣.” 麦尊
:“在辟廱, 王乘于舟.” 杨宽先生考證說:“陈风·東门之池毛傳:‘池, 城池也. ’辟廱因爲四周环绕有池, 也或称爲辟池. 史記·封禅書說:‘沣滈 有昭明、天子辟池’, 索隐說:‘天子辟池即周天子辟廱之池.’” 此說甚有道 理, 可證周天子常在辟廱射禮、泛舟. 按禮制, 诸侯大學的规格要低于天子,
詩·泮水“思樂泮水”傳曰:“泮水, 泮宫之水也. 天子辟廱, 諸侯泮宫.” 說文:“泮, 諸侯郷射之宫.” 周王与贵族子弟司射學宫, 还有演练武备之 意, 通过这种活动使周人習禮仪, 演射猎. 清朝皇帝每年率皇亲及八旗贵族 子弟去承德木栏秋獮也是这个道理.
2. 舉行養老禮
这种功用虽然还没有周代自身的材料證明, 但漢人著述多论及. 禮記 卷二八 内则 :“周人養國老於東膠, 養庶老於虞庠”, 東膠即周之大學. 班 固白虎通義卷四 鄕射 :“王者父事三老, 兄事五更者何? 欲陈孝悌之 德, 以示天下也. 故虽天子, 必有尊也, 言有父也; 必有先也, 言有兄也. 天 子临辟廱, 亲袒割牲.” 漢書卷二二 禮乐志二 :“显宗即位, 躬行其禮, 10) 辟雍的基本形制為中間是較高的建築廳堂, 四周是水環繞. 詩經大雅靈台毛傳:
“水旋丘如璧曰辟雍, 以節觀者.” 泮水鄭箋:“辟雍者, 築土雍水之外, 圓如璧, 四 方來觀者均也.”現存北京清國子監內之辟雍即是這種格局的反映.
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 养三老、五更于辟廱, 威仪既盛美矣.” 東漢还行此 禮, 後漢書卷一四 禮乐志·养老上 :“养三老五更之仪……其曰, 乘舆先 到辟廱禮殿, 御坐東厢, 遣使者安迎三老、五更.”按文献所载, 周之學校有 养老之功用, 周之國老养于大學.
楊寬先生認爲, 周人還在辟廱舉行獻俘禮、祭先師等禮儀活動, 並舉詩 泮水 、呂氏春秋·尊師為證. 王制 亦見“出征執有罪, 反釋於學, 以訊馘 首”之語, 因辟雍的禮儀功用, 這些活動在此舉行是可能的.11) 至於張一兵 先生所列的诸如辟廱爲國家图書馆、天子之書、小學、备物、祭孔等功用, 或爲后代辟廱之用途, 或爲后人所記述. 此处只论及周辟廱的功用. 元欧阳 元在 辟廱赋 前面几句总结周代辟廱的功能基本是正确的:“本大射行禮之 宫, ……或習射兮观德, 或养老兮兴孝, 汇九有之俊髦, 轨万方之则效. 兹 乃辟廱之初非一事而同一教也.”12) 同樣,歐陽氏在賦的後半部所述的其它功 用還有待證明.
關於明堂、太廟、辟廱的異同, 歷來爭論不休, 蔡邕明堂月令章句:
“明堂者, 天子大廟, 所以祭祀. 夏後氏世室, 殷人重屋, 周人明堂, 饗功養 老, 教學選士, 皆在其中.” 按蔡邕所言, 周人明堂還擔當教育職能. 從這點 推測, 周之明堂應與辟廱也有極密切的關係.
清人惠棟統於明堂,13) 楊寬先生所論似爲同一說; 大多數學者認爲辟廱 與明堂非一, 筆者贊同此說. 因爲, 明堂最早當爲墓上享堂, 與明習射禮及 教育的內含相去甚遠. 新唐書卷一六四 歸崇敬傳 對此也說得相當明白:
“古天子學曰辟廱. 以制言之, 壅水環繚如璧然; 以誼言之, 以禮樂明和天下 雲爾. 在 禮 爲澤宮, 故前世或曰璧池, 或曰璧沼, 亦言學省. 漢光武立明 堂、辟廱、靈台, 號‘三雍宮’. 晉武帝臨辟廱, 行鄉飮酒禮, 別立國子學, 以 殊士庶. 永嘉南遷, 唯有國子學. 隋大業中, 更名國子監. 今聲明之盛, 辟廱 11) 楊寬, 西周大學(辟雍)的特點及其起源 (學術月刊 1963-3; 古史新探(中華
書局, 1965); 先秦史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 今引據後者第241頁).
12) 歐陽元, 圭齋文集 (四庫全書·集部五) 卷一, 辟雍賦 .
13) 歷代對明堂、太廟、辟雍是否為一爭議頗大, 但辟雍為太學則基本肯定. 惠棟認 為:“太廟大學辟雍, 皆統於明堂之法, 故經傳所載, 往往相次. ……廟, 太室也; 朝, 明堂也; 學, 大學也.” 說見氏著明堂大道錄卷一 廟學同處異處皆統於明堂 .
獨闕, 請以國子監爲辟廱省.”辟廱在西周時既已與禮射、學宮等內容聯繫密 切, 而辟廱、明堂、靈台到東漢光武帝時才扯在一起, 並稱爲“三雍宮”.
周之大學學经术, 演禮乐, 禮仪包括射禮、祭禮、献俘禮等等, 这些活动 多在辟廱举行. 周朝當另建明堂, 地点也可能在大學内, 但与辟廱应當不是 同一建築, 明堂是專爲周族子弟舉行祭祖禮的.
Ⅳ. 學制
周人據不同的年齡分別就讀大學與小學. 一般認爲, 周人八歲入小學, 十 五上大學. 大戴禮記卷三 保傅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 學小藝焉, 履小節焉.” 漢人多持此論, 白虎通義卷六 辟廱 :“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太 學何? 以為八歳毀齒, 始有識知, 入學學書計; 七八十五, 陰陽備, 故十五 成童志明, 入太學, 學經術.” 又公羊僖十年注:“禮, 諸侯之子, 八歲受 之少傅, 教之以小學, 業小道焉, 履小節焉. 十五受太傅, 教之以大學, 業大 道焉, 履大節焉.” 這種觀點亦被後人接受, 如大戴禮記卷三 保傅 :“及 太子少長, 知妃色, 則入於小學. 小者, 所學之宮也”, 盧辨注謂“古者太子八 歲入小學, 十五入太學也”. 但也有不同說法, 如新書卷六 容經 :“古者 年九歳入就小學, 蹍小節焉, 業小道焉. 束髪就大學, 蹍大節焉, 業大道焉.”
這種差別可能與爵位、貴庶之禮制或國郊鄉黨不同位置的居民有關, 但當 時存在小學、大學這兩個階段的專門教育則是沒有問題的.
按經書所言, 學生按年齡學習不同的課程. 禮記卷二十八 內則 :“六 年, 教之數與方名. 七年, 男女不同席, 不共食. 八年, 出入門戶及即席飮 食, 必後長者, 始教之讓. 九年, 教之數日. 十年, 出就外傅, 居宿於外, 學 書記. 衣不帛襦袴. 禮帥初, 朝夕學幼儀, 請肄簡、諒. 十有三年學樂, 誦 詩, 舞 勺 . 成童, 舞 象 , 學射禦. 二十而冠, 始學禮, 可以衣裘帛, 舞 大夏 , 惇行孝弟, 博學不教, 內而不出.” 這些應當是國中之學對幼童到成 年這一階段教育的總體規劃, 至於鄉學能否達到這個要求, 應當要打折扣
的.
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有階段性的目標. 禮記卷三十六 學記 :“比年入學, 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 三年視敬業樂群, 五年視博習親師, 七年視論 學取友, 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 強立而不反, 謂之大成. 夫然後足以化 民易俗, 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此大學之道也.” 對品學不佳的學生要給予 懲處, 鄉學對“不帥教者”採取移鄉、移郊遂, 如不能改过, 最终“屏之远方, 终身不齿”; 國學对“不帅教者”告于大乐正和周王, “不變”, 亦“屏之远方
”.14)
時人十五入大學, 不只學經術, 亦習射禦. 這是兵學合一的教育體制, 也 是國野劃分的國家結構形式所要求的. 也就是說, 國人到一定年齡自然就成 爲國家的禁衛軍, 而野人則沒有這個資格.15) 這與秦漢郎兵要求是官宦子弟 是一個道理. 這種制度在周柞伯簋中得到證明:
隹(惟)八月辰才(在)庚申, 王大射才(在)周. 王令南宫 䢦(率)王多士, 师 父䢦(率)小臣. ……王曰:“小子
、
小臣, 敬又(友)! 又隻(獲)鼎刂(则)取.” ……柞(胙)白(伯)用乍(作)寳尊彜.
報告作者認為該器屬康王時期, 可從(見圖).16) 作者在本報告文後續發 柞伯簋與大射禮及西周教育制度 的論文, 認為夏官·諸子:“春合諸學, 秋 合諸射”, 其中之“學”、“射”均指貴族子弟所就學的大學, 簋銘所記是周天 子每年定期于秋季舉行的大射禮, 即“秋射”. 貴族學生在20歲前稱為小子, 或合稱為多子; 行冠禮後稱為士、學士, 或合稱多士、庶士. 令鼎銘中小子 是作為警衛隊護衛周王到諆田舉行籍田禮的; 晉侯蘇鐘銘中的小子是戰場 上的士兵, 而 柞伯簋 和 靜簋 中的小子正在大學就读, 这充分說明大學學 生的小子身兼學生与士兵的双重身份. 周时的野人都是异姓, 他们从事于垅 亩, 没有资格上大學, 也没有资格當兵.17) 柞伯簋 和 静簋 等资料反映的 14) 禮記 卷十三, 王制 .
15) 嚴耕望先生亦曰:“古代封建時代, 貴族最低級曰‘士’, 以講習射禦為事, 入衛國君, 外從征伐; 庶民不得參與也.” 見氏著 秦漢郎吏制度考 (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 刊 第23本).
16) 王龍正 等, 新發現的柞伯簋及其銘文考釋 (文物 1998-9).
兵學合一制度, 是當时封建宗法制度 下的國野之分、贵庶之分和城乡之分 的产物.
周朝的基層教育體制是學經、習 農、養老一體化, 與國中之大學以培 養國家公務員為目的明顯不同. 學記
:“古之教者, 家有塾, 黨有庠, 術有 序, 國有學.” 按周禮及孔疏的鄉遂 制度, 這些在塾的學生應是十歲之前
的兒童, 因爲年齡小, 不可能讓他們“出就外傅, 居宿於外”, 所聘老師也是閒居之仕.18) 這個階段 相當於中國四、五十年代學制中的初小. 鄉黨庠 序的設置相對集中, 教學也相對正規一些. 比閭 較遠的學生需步行或“居宿”, 而生活困難者可能 就失去了進學的機會. 這與七十年代前中國偏遠 鄉村的情況是一樣的, 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沒有 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況下, 其教學模式也是相近的.
鄉郊庠序, 學習不誤農時, 一定年齡的學生在農耕季節“弟子皆出就農”; 但 他們都把禮義教育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 白虎通義卷六 辟廱 :“古者教 民者, 里皆有師, 里中之老有道徳者為里右師, 其次爲左師, 教里中之子弟 以道藝、孝悌、仁義.” 從學校的性質看, 周人的學校應分國有和我們今天 看來類似地方集體所有, 二者都是公有, 前者爲大公有, 後者爲小公有. 那 些基層的庠序無疑應當屬於小公有的性質, 而塾則是最基層的若干單個家 庭互助的一種教學形式.
按規定, 學校不但是學習之所, 還是養老之地, 王制 曰:“周人養國老
17) 吳榮增先生曾對於國野的兩種不同制度做過論述, 他說:“全體公社成員都必須服 兵役, 這僅是指國中的公社而言, 野鄙的公社成員(野人)是不能當兵的.”見氏著周 代的農村公社制度, 文載先秦兩漢史研究(中華書局, 1995), 第36頁.
18) 禮記 卷三十六, 學記 鄭注:“古者仕焉而已者, 歸教於閭裡, …….”
於東膠, 養庶老於虞庠.” 祭義 敘說了這樣的道理:“祀乎明堂, 所以教諸 侯之孝也. 食三老五更於大學, 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祀先賢於西學, 所以教 諸侯之德也. 耕藉, 所以教諸侯之養也. 朝覲, 所以教諸侯之臣也. 五者天 下之大教也.” 學校既是養老的場所, 養老禮儀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這種 制度的建設都是周人禮義的需要.
Ⅴ. 结 语
周時的學校按學制區分爲小學、大學, 按貴賤區分爲國學與鄉學. 周朝的 大學生具有兵士與學生的雙重身份, 戰時出征, 平時學術. 因此周朝實行的 是兵學合一的教育體制, 更準確地講, 大學生不但是准公務員, 也是周朝預 備役部隊的戰士. 周朝的各種禮儀常在太學舉行, 這一方面是國家活動的需 要, 同時也通過在大學舉行活動讓學生熟悉、演練禮儀, 爲培養未來的“公 務員”和合格的兵士做準備. 除此之外, 周人的學校還是養老的場所, 周人 奉養老人也有一定禮儀, 因此, 舉行供養禮也在學校.
春秋以來, 禮崩樂壞, 許多國家公族力量不濟, 沒有能力辦學了; 爭戰連 年, 更談不上養老習禮; 為了強國, 各國政策趨向功利. 這樣, 鄙野有軍功 者升遷, 親貴無材能者黜降, 學校“多子”出身的士也失去了其天然的優勢.
歷史上公有制度下的學校受到了第一次沖擊. 正是在這個時候, 孔子的“有 教無類”適應了眾庶的需求, 中國真正的私學從此發展起來. 孔子辦學雖然 教授傳統的禮樂, 這只是孔子對周禮的懷念, 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起不到 國家禮儀活動的演練作用. 孔子培養的學生也不必然成為國家的公務員, 這 種私人學校的學生身份, 再也不是兵學合一的性質. 秦國變法直到統一後的 秦朝, 提倡“以吏為師”, 視詩、書等為六虱, 其所學以經世治國為主要 內容. 西漢中期以後, 儒學的地位得以重新確立, 官辦經學與諸家私學都發 展起來, 戰國以來蜇伏各地的經學流派又成濫觴之勢,自此六藝又成為學校 最基本的教學內容.
(한글요약)
周代 교육제도에 대한 일고찰
南 玉 泉
周代의 학교는 학제 구분에 따라 小學·大學으로 나뉘는데, 귀천의 구분에 따라 國學과 鄕學으로 나뉜다. 周 왕조의 대학생은 兵士와 學 士의 이중 신분으로 되어 있었고, 전시에는 출정을, 평시에는 학술 활 동을 하였다. 이에 따라 주 왕조의 실행은 병학합일의 교육체제로, 더 욱 정확히 말하자면 그들 역시 주 왕조의 예비역 부대였다고 할 수 있 다. 주 왕조의 각종 禮儀는 太學에서 자주 거행되었고, 이러한 면은 국 가활동의 수요인 동시에, 태학에서 거행되는 활동을 통해 학생들이 익 숙하도록 만들고 예의를 연습하도록 하여, 미래의 “공무원”과 요구에 부합하는 병사를 배양하도록 준비한 것이다. 이 외에도 周人의 학교는 養老의 장소이기도 했는데, 周人이 노인을 봉양하는 데에는 일정한 예 의가 있었다. 따라서 供養禮를 거행하는 것 역시 학교에서 거행하였다.
춘추 이래로 禮와 樂이 붕괴되고 수많은 국가 공족의 역량이 고르 지 않게 되어 學을 강변할 능력을 잃었다. 게다가 전쟁이 연이어 지속 되니 養老와 習禮는 말할 것도 없었다. 국가를 강하게 만들기 위해 각 국의 정책은 공리를 추구하였다. 이렇게 鄙野에서도 군공자는 승진을 하였고, 권귀 중에 무능한 자는 축출되었다. 학교의 “多子” 출신의 士 역시 그 본래의 우세를 잃게 되었는데, 역사상 公有制度의 학교는 최 초로 충격을 입게 된 것이다. 바로 이 시기에 孔子의 “有教無類”는 衆 庶의 요구에 적응하여, 중국의 진정한 私學이 이때부터 발전하기 시작 했다. 공자의 辨學은 비록 전통의 禮樂을 교수하였으나, 이는 단지 공 자의 周禮에 대한 그리움으로 일종의 문화 현상을 형성한 것일 뿐이
지, 국가 예의 활동의 훈련 역할에는 이르지 못했다. 게다가 이러한 종 류의 私人 학교의 학생신분은 더 이상 병학합일의 성격을 갖지 못했 다. 秦國의 변법이 통일 후의 진국에 이르면서 “以吏爲師”를 제창하고,
詩, 書 등을 六虱이라고 하여, 그 學을 경세치국의 주요 내용으로 삼았다. 서한 중기 이후 儒學의 지위가 재차 확립되어 官辦經學과 諸 家私學이 모두 발전하기 시작했는데, 戰國 이래 잠복해 있던 각지의 경학 유파가 또 다시 본래의 세를 이루었고, 이 때부터 六藝는 또 다 시 학교의 가장 기본적인 교학 내용이 되었다.
주제어: 주대, 교육제도 關鍵詞: 周代, 敎育制度
Keywords: Zhou dynasty, educational system
(원고접수: 2010년 10월 8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12월 11일, 수정원고 접 수: 12월 24일, 게재 확정: 12월 27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