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9"

Copied!
7
0
0

Teks penuh

(1)

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46分)

( C )1. 下列「 」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A)「貽」笑大方/摽梅「迨」吉 (B)「紕」漏百出/有女「仳」離 (C)「齎」糧藉寇/「躋」身上流 (D)「裨」補闕漏/「稗」官野史 (A)ㄧˊ/ㄉㄞˋ (B)ㄆㄧ/ㄆㄧˇ (C)皆音ㄐㄧ (D)ㄅㄧˋ/ㄅㄞˋ。

( B )2.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縱不能得長生術,「或」小有傳習 (B)今裁三千家而已,可「勝」慨哉/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C)男有分,女有「歸」/余既 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爲

(D)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

(A)有的/倘若 (B)皆有「承受」、「經受」之意 (C)指女子皆有歸宿,有夫家可依靠/嫁到我家來。歸,

古代女子出嫁 (D)朝向/先前。

( D )3.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因疫情升溫,引發口罩搶購潮,網路流傳讓口罩重生之法仍有待商確 (B)謠傳風波不斷,事已至此,我們應敞開心胸直言不禕,不應有所顧忌 (C)將軍一意孤行,等到局勢告急,才登門委曲求助,此舉令人不敢恭違 (D)處事能提綱挈領,循序漸進,澹泊名利,不倚勢欺人,自然會有成效 (A)確→榷 (B)禕→諱 (C)違→維。

( A )4. 推斷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三 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謂之小成;九年□□□□,強立而不反,謂 之大成。夫然後足以□□□□,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禮記.學記》)

(A)離經辨志╱論學取友╱知類通達╱化民易俗 (B)論學取友╱離經辨志╱化民易俗╱知類通達 (C)化民易俗╱論學取友╱知類通達╱離經辨志 (D)知類通達╱離經辨志╱論學取友╱化民易俗

文中所談論的是大學教育的方法與次第。既有「次第」,便須釐清為學的層次。由三年考察「敬業」、「樂 群」,可推知第一年考察的應是「敬業」、「樂群」的基礎功夫,故應選「離經辨志」。再經由五年考察

「博習」、「親師」,可推知「離經」到「敬業」之後,應可「論學」;「辨志」到「樂群」之後,應能

「親師」。己身的修業到群性的發揮,觸類旁通即可進入「知類通達」的大成階段。最後,由「近者說服,

而遠者懷之」(即「近者悅,遠者來」)可推知與百姓教化有關,故選「化民易俗」。故選(A)。

題幹語譯:古時候教學的場所,一家中設有「私塾」(二十五家為閭,同共一巷,巷首的門邊設有「塾」),

一黨中設有「庠」(五百家為黨),一個遂中設有「序」(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遂),一國之中設有「太學」。

每年都有新生入學,每隔一年考試。在學生入學一年之後,考核離析經書的文辭句讀,解析文義,明白旨趣,

辨別心志趨向;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尊重專注於學業、樂於與人相處;五年考察學生是否博學篤行、親近師長;

七年時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對朋友的選擇,這個階段可以稱之為小成。九年時知識通達,

能夠觸類旁通,處事獨立不惑而且能不違背師訓,就可以稱之為大成。這時候才能夠教化人民,移風易俗,

然後附近的人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都願意來歸附。這是大學教育的方法與次第。

( B )5. 閱讀下文,選出詮釋最不恰當的選項:

  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 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

女。」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A)黃承彥性格灑脫,不拘小節 (B)孔明擇婦,時人相傳為美談 (C)黃女之貌,反映時人審美觀 (D)孔明不以貌取人,娶妻選賢

(A)由文中形容黃承彥「高爽開列」的性格、向後生晚輩諸葛孔明主動求親之舉可推知 (B)文末「莫作孔明 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可推知「時人以為笑樂」應是引以為戲謔笑談,而非「美談」 (C)由「身有醜女,黃 頭黑色」、鄉里之諺「莫作孔明擇婦」可推知 (D)由文中黃承彥主動求親之言「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 堪配」與「孔明許」可推知。

題幹語譯:黃承彥性格爽朗豁達,是名重沔南頗有聲望的名士,去隆中找諸葛亮,提議說:「聽說你正在擇 偶,我有一個醜女兒,雖然頭髮黃、皮膚黑,但論起才能,倒是可與你匹配。」諸葛亮同意了這門親事,於 是黃承彥就用車把黃月英載送給諸葛亮。當時的人知道諸葛亮竟然選擇黃承彥的醜女兒為妻,一時之間議論

紛紛,引以為笑談,鄉里之人就編了一段俗諺:「不要學孔明選擇妻子,只能娶到黃承彥的醜女兒。」

6-7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6-7題。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僕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予以為過言。前六七 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踰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後 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 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衒怪於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衒:同「炫」,炫耀,顯出。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 C )6. 韋中立曾致書柳宗元,求其為師。由上文柳宗元之答覆,可知他對「師道」的看法是:

(A)以韓愈自許為蜀之日,說明蜀地對韓愈的崇敬 (B)以蜀犬吠日的故事為例,重申從師問學的重要 (C)以南越之雪為喻,稱自己若為人師恐遭人非議 (D)以「未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暗扣文旨

(A)以韓愈為例,說明當時風氣恥學於師,若為人師恐會遭人非議 (B)以屈原賦中蜀犬吠日的故事為例,諷 刺世人恥學於師的心態 (D)柳宗元撰寫此段文字用意在婉拒韋中立拜師的要求。

題幹語譯:屈原的賦中有提到:「城鎮中的狗成群地亂叫,吠叫的原因是牠們感覺到奇怪的東西。」我過去 聽說庸、蜀的南邊,經常下雨,很少出太陽,所以只要太陽一出現就會引來狗的吠叫。我原本以為這是過分 誇大的說法。直到六、七年前,我到南方任官,第二年的冬天,恰好遇上大雪,大雪漫越過嶺外,覆蓋了南 越好幾個州,這幾個州的狗,都慌張地亂叫亂咬,發狂般地亂跑了好幾天,直到冰雪融化才停止吠叫,然後 我才相信之前所聽到的「蜀犬吠日」傳聞不假。如今韓愈既然自認為是蜀地的太陽,而您又希望我能像越地 的雪(接受拜師的請求),不會因此而被批評嗎?人們將不只批評我,也會批評您。然而冰雪和太陽難道有 過錯嗎?只不過狂叫的是感到驚怪的狗罷了。試想當今天下見到奇特的現象而能不像狗那樣亂叫的有多少人?

而誰又敢在眾目睽睽之下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來招惹人們的喧鬧和怒罵呢?

( D )7. 如果柳宗元(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柳子街86號)欲用今日橫式信封將這封書信寄給韋中立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瀟水中路113號),以下書寫方式不符合今日規範的是:

425100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柳子街86號

(A)柳宗元緘

(B)425100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瀟水中路113號

(C)韋中立先生 (D)敬啟

(D)啟封詞用「敬啟」,便是要收信人恭敬地打開,顯得失禮,無論輩分,切不可用。

( A )8. 胡適認為〈赤壁賦〉是狀聲之名篇,細究下文洞簫客吹奏時的心境,下列詩詞,與之最能呼應的 是: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 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 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 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A)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B)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C)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D)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題幹寫蘇子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扣舷而歌,隱含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

歌詞乃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洞簫客以簫聲倚歌而相和,感情驟然由歡 樂轉入悲涼心境。(A)選項最能與之呼應 (A)比喻大批的賢士像南飛的烏鴉,牠們繞樹徘徊,不知歸依。曹 操〈短歌行〉。語譯:月亮皎潔,星星稀少,眼看著鵲鳥向南方飛去。盤旋樹梢飛繞著一圈又一圈,又有哪 一枝條可以讓牠安棲呢 (B)嚮往古聖先賢風範。文天祥〈正氣歌〉。語譯:在這透風的屋簷下翻閱古聖賢書,

彷彿他們的正氣與風範都展現在眼前,像光輝一般映照著我的容顏 (C)寫女子登樓遠眺盼望伊人歸來之情。

溫庭筠〈望江南〉。語譯:梳洗完畢,獨自登上高樓,倚著樓臺遠望。眼前駛過千艘船隻,卻都不是我盼望 歸來的那艘,夕陽餘暉照映在江面上,波光閃動,江水緩緩地流著。望著長滿白蘋的沙洲,徒留思念之愁緒 (D)中秋望月懷人之作,從人事變遷轉入一種超脫曠達的心境。蘇軾〈水調歌頭〉。語譯:人生有悲歡與離合 的不同際遇,正如同月亮也有陰晴和圓缺的變化,這些都是自古以來難以兩全的事情,只希望人永遠平安,

9 全真模擬卷(三)

(2)

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共賞明月。

( A )9. 依據下文,最能與文旨呼應的是:

  南山之隈有大木,群螘萃焉。穿其中而積土其外,於是木朽而螘日蕃,則分處其南北之柯,

螘之垤瘯如也。一日野火至,其處南者走而北,處北者走而南,不能走者漸而遷於火所未至,

已而俱爇無遺者。 (劉基《郁離子》)

隈:山之彎曲處。②螘:同「蟻」。③瘯:ㄘㄨˋ,粗糙不平貌。④爇:ㄖㄨㄛˋ,焚燒。

(A)福生於畏,禍起於忽 (B)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C)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D)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本文敘述螞蟻住在樹中,未考慮潛伏的危機,一旦發生變故,就驚慌失措,最後落得滅亡的下場。用以暗喻 人們平時居安而不思危,缺乏遠見,一旦災禍來臨,便無處逃生的憐憫。故與文旨最能呼應的是選項(A) (A)意謂福氣的產生在於平時有所畏懼,知道小心行事,因此能夠避開凶險。災禍發生於草率疏忽,而導致禍 事降臨 (B)孔子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會得到絕子絕孫的報應。認為用假人陪葬,在觀念上實在仍與用真人 陪葬無異。後人以「始作俑者」比喻首開某種惡例之人 (C)比喻雖然一時受到損失,也許並非壞事,可能反 而因此而得到好處 (D)鷸鳥啄蚌肉而蚌殼鉗住鷸鳥的長喙,結果使漁翁一舉並擒。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 俱傷,讓第三者有機可乘,從中得利。

題幹語譯:南山的角落有棵大樹,一群螞蟻聚集在此處。牠們把大樹中間穿空,而把挖出的土堆積在樹外,

於是樹木枯爛而蟻群日漸繁衍擴大,牠們便分居在大樹的南北兩處樹枝上,螞蟻堆出來的小土堆就像長滿癬 疥一般粗糙不平。有一天野火燒起蔓延過來,居住在南向樹枝上的螞蟻向北逃,居住在北向樹枝上的螞蟻向 南逃,不能逃的就逐漸遷移到火還沒有燒到的地方,不久就全部被燒死,一隻都不剩。

10-12 為題組 。閱讀東坡詞〈臨江仙〉三闋,回答10-12題。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觴。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B )10.關於三闋詞的詞意,解讀最恰當的是:

(A)甲詞興發豁然的領悟,既知無法掌握命運,當以全身免禍為念 (B)乙詞以一種恬淡自安、閒雅自適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 (C)丙詞呈現壓抑、孤獨之感,眼下情景混雜鄉愁及旅思莫可名狀 (D)三闋詞均體現悲歡離合自古難全之意,並藉創作帶出貶謫失意

(A)所述為丙詞。甲詞出自〈臨江仙‧送王緘〉,為送別到錢塘探望蘇軾的妻弟王緘,將送別的惆悵、悼念亡 妻的悲痛、政治的失意、鄉思的愁悶交織在一起,表達了詞人極度傷感悲苦的心緒 (B)乙詞出自〈臨江仙‧

送錢穆父〉,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名勰)而作 (C)所述為甲詞。丙詞 出自〈臨江仙‧夜歸臨皋〉,為東坡貶謫黃州的第三年所作,寫東坡在黃州夜宴醉酒歸來見聞之思 (D)丙詞 未敘及離合之感。

甲詞語譯:

忘卻在成都時的那些往事已經有十多年了,而今因爲你的到來,使我不免又再三思念。今日送別,請你將我 傷心的淚水帶回家鄉,灑向江頭弔慰。我得知故鄉一切尚好,感到寬慰,只是自己飄零已久,歸鄉之日未知,

自成天涯孤寂悲涼之客。那悲涼的愁緒你不會知道,這次相見之前及相見之後,愁腸皆已斷盡,今後再遇傷 心事也已無腸可斷了。今日殷勤給你準備離別的酒席,希望你能盡興。只覺得我的身軀就像旅客住宿傳舍一 般,輾轉流離,何處才能是我的家啊!

乙詞語譯:

距離上回在都門暢飲至今已過三年,走過紅塵俗世很多地方。彼此再次相見歡笑還是如春日般溫暖。更爲可 喜的是你我也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的品格。在月夜送別,微暗的月色伴著淡淡的雲,你又將乘著孤舟離 去,心中不免感到惆悵。但在這酒樽之前不用皺眉。人生就像一座旅館,而我也就是那個行旅之人。

丙詞語譯:

夜深之際,在東坡寓室裡宴飲,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回來的時候似乎已是三更時分。這時家裡的童僕早已 睡熟到鼾聲如雷響。輕輕地敲了門,屋內全然沒有回應,只好倚著藜杖獨自傾聽那江水的奔流聲。我常常憤 恨這個身軀不屬於自己,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忘卻功名利祿的奔波經營?趁著夜深風靜、江波平穩無浪,打算 駕起小船從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中泛遊,寄託我的餘生。

( A )11. 關於三闋詞的寫作手法,說明最恰當的是:

(A)均借用典故而轉化變通,表達個人宦途遭遇 (B)均採取以賓顯主筆法,寄託強烈的身世之感 (C)均藉酒澆愁,在宴飲過程中帶出悲苦的由來 (D)均描寫景物今昔變化,展現豪放清曠的風格 (A)甲詞化用《漢書.蓋寬饒傳》:「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閱人多矣。」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又暗用《列子》:「人,則生人 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表達「何處是吾鄉」之意。乙詞借用爲

白居易〈贈元稹〉詩句「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表現出作者與友人肝膽相照,志同道合之情;又借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表達無須計較眼前聚散和江 南江北。丙詞「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

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展現作者透澈了悟的哲思,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深刻興 發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喟嘆 (B)乙詞上片明寫對友人輔君治國、堅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暗寓作者半生 經歷、松柏節操的自我寫照,乃詞人在身世之感下的自勉自勵 (C)甲詞在上片即抒發悲苦的由來。乙詞藉酒 抒發作者對仕宦失意、久處逆境所持的達觀態度。丙詞作者在酒醒之後突發起深沉喟嘆 (D)丙詞未有景物今 昔變化之描述。

( B )12. 關於三闋詞的作者心境詮釋,依序最恰當的是:

(A)超然物外→茫然彷徨→毅然挺拔 (B)茫然彷徨→毅然挺拔→超然物外 (C)毅然挺拔→茫然彷徨→超然物外 (D)茫然彷徨→超然物外→毅然挺拔

甲詞的結尾,吐露將整個人生一切看破,卻無計可施的消極心境,此時的蘇軾是茫然的。乙詞的結尾二句言 何必 暫時離別傷情,其實人生如寄,表達出一種精神力量,在這無奈的逆旅之中,仍然要向逆而行,當下爲 的蘇軾是挺拔堅持的。丙詞結尾表現東坡不滿世俗,轉而順任性情、追求內心的寧靜安謐。歷經一切波瀾之 後,此時的蘇東坡是心境超脫、浪漫不羈的。

13-15 為題組。閱讀甲、乙二文,回答13-15題。

  余昔少年讀書,竊嘗怪顏子以簞食瓢飲,居於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私以為雖不欲仕,然抱 關擊柝,尚可自養,而不害於學,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及來筠州,勤勞鹽米之間,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 垢,解羈縶,自放於道德之場,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後知顏子之所以甘心貧賤,不肯求斗升之祿以自給者,良

以其害於學故也。 (蘇轍〈東軒記〉)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

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

蛙何異?」 (歸有光〈項脊軒志〉)

( D )13. 根據甲、乙二文,下列文句詮釋最恰當的是:

(A)「抱關擊柝,尚可自養」意謂嚮往潔身自好的隱士生活 (B)「事每劫而留之」意謂天不從人願,懷才不遇屢遭貶謫 (C)「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意謂不問世事,故怡然自得 (D)「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意謂作者以世人眼光自我解嘲

(A)抱關擊柝:指守關巡夜的人,比喻職位卑下。柝,木梆。抱關,守關。擊柝,打更巡夜 (B)劫,指塵俗 之事。意謂自己想潛心修德,卻往往忙於塵俗之事阻隔,而只能擱置 (C)揚眉瞬目,志得意滿的樣子。奇景,

指奇特的景致。展現對自己前途的期許與自信。

甲文語譯:

從前年少的我在讀書時,曾經私下對顏回只用簞食瓢飲,住在偏僻的小巷裡,過著別人不能忍受那種憂苦的 生活,卻始終覺得很快樂的這件事,感到很奇怪。私自認為即使不想做官,然而當個小官尚且還可以養活自 己,而對於學習也不至於有妨礙,何必落至困窘受辱貧窮,讓自己吃苦到這種地步呢?等到來了筠州之後,

為了鹽米方面而辛勞工作,沒有一天可以休息,雖一心想拋棄塵世中瑣碎的事情,任自己沉浸在修養道德品 行的地方,卻往往被塵俗事務阻隔,而只能擱置放到一旁。然後這時才領悟到顏淵甘願處於貧窮卑賤的原因 了,原來他不肯為求得微薄俸祿以供給自己過活,實在是因為一旦做了官,就會妨害進修向學的緣故。

乙文語譯:

項脊生說:「古代蜀地有個名叫清的寡婦,守著先人開採丹砂礦穴的事業,獲利為天下第一,後來秦始皇建 造女懷清臺,藉以表揚她的貞節和事蹟。劉備和曹操爭奪天下時,諸葛亮從田畝之中被舉用。當寡婦清與諸 葛亮二人沒沒無聞的住在偏僻的地方時,世人怎麼能知道他們呢?渺小的我居住在這破舊的屋子裡,還眉飛 目動、志得意滿,以為這裡有奇特的景致。別人知道了,大概會說我跟見識淺陋的井底之蛙沒有什麼不同 吧?」

( C )14. 對於甲、乙二文中引用的人物事蹟,詮釋最恰當的是:

(A)甲文引顏回安貧樂道之例,呼應作者的生活和顏回一樣貧困 (B)乙文引秦皇帝與劉玄德的作為,表示自己一心嚮往之的情懷 (C)乙文引蜀清與諸葛孔明之例自比,展現必將揚名於世的期許 (D)所引人事皆出於《史記》本紀與列傳,可知作者皆熟習此書

(A)「及來筠州,勤勞鹽米之間,無一日之休」可知蘇轍當時勞務在身,生活並非貧困 (B)純為引用史實論 述個人思想 (D)蘇轍擅長政論、史論,於〈上樞密韓太尉書〉曾提到「太史公行天下,……故其文疏蕩,頗 有奇氣」。歸有光為文上承《史記》,並取法韓愈、歐陽脩等唐宋名家,為明代唐宋派文人代表。唯《史 記》乃西漢著述,載至漢武帝時期,而乙文中劉玄德、曹操、諸葛孔明皆屬三國時代人物,故與選項所述不 符。

( A )15. 關於甲、乙二文旨意與筆法,說明最恰當的是:

(3)

(A)甲文以「害於學故」表現作者對仕與道的關係思考 (B)甲文旨在奉勸世人當甘於貧賤,力求勤於鹽米之事 (C)乙文以論贊體援引事實說理,展現謙沖自牧的態度 (D)乙文旨在強調崇尚實利,表明為民興利除弊的信心

(A)甲文以「害於學故」收束,呈現作者「然後知顏子之所以甘心貧賤(學道),不肯求斗升之祿(求仕)以 自給者」的思考 (B)希望能擺脫俗務羈縶,向學修德,以求心靈的自適 (C)謙沖自牧:為人處事謙和退讓,

以修養自我的德性。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由乙文中「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

可謂作者對自己前途的期許與自信,應與「謙沖」無涉 (D)藉援引史例強調胸懷大志。

( C )16. 下列各圖中兩個變項所呈現的關係,最符合文中作者對「自我追求」觀感的是:

(A) 蘇轍        (B) 蘇轍     

(C) 歸有光       (D)    歸有光

(A)選項呈現「安貧樂道」與「功名利祿」成正比,意即「愈安貧樂道的話,愈能得到功名利祿」;(B)選項 意味著「功名利祿愈多,生活滿意度愈高」。然甲文中蘇轍坦言「私以為雖不欲仕,然抱關擊柝,尚可自 養」,可推知「功名利祿」非其所求,他希望能擺脫俗務,以求心靈的自適。另外,(C)選項表示「功名利祿 愈多,生活滿意度愈高」;(D)選項則意味著「愈安貧樂道,生活滿意度愈高」。乙文中歸有光雖「區區處敗 屋中」,但仍以蜀清及諸葛孔明自許,可推知面對家道中落,他力圖改變生活現狀,對未來的仕途追求仍充 滿期許,較符合(C)選項的涵義。

17-19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7-19題。

  話說1942年,日軍在中途島之役戰敗後,隨即展開南線作戰計畫。選定南太平洋上一座名叫瓜達康納爾島

(簡稱「瓜島」)的小島,加快速度修建機場。接近完工之際,美軍乘勝追擊,登陸瓜島,擊敗日軍在島上所 有的防禦工事,占領瓜島機場。引發了一連串的瓜島爭奪戰……

  說來話長,二戰期間美軍在南太平洋徵用了很多小島,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飛機飛不遠,所以要進行所謂的

「跳島戰術」,讓補給線跟得上,所以當時南太平洋上,作為戰備物資補給中繼站的小島太多了,而瓜島應該 也名列其中。

  有趣的是,這些小島中的部分島上本就有部落存在。試著想像:居住在島上的土著們,第一次看到貨機,

隨著塔台和跑道上的飛航管制員指揮,陸續降落,卸下一包又一包的物資,想必當場傻眼。據說島上未開化的 部落,堅信貨機就是神靈派來的信差,而機場上的那些士兵,鐵定是藉由頭上戴著的「法器」(配有天線的無 線電耳機)召喚神靈,才能得到祂的眷顧,獲得豐厚的生活物資。

  隨著1945年二戰結束,美軍撤離,留下跑道和塔台。土著們試圖自製同樣的「法器」,找來切半的椰子殼,

綁上小竹竿,掛在兩耳上,口中虔誠地念念有詞,並派人去割取芭蕉葉,連忙趕到跑道旁,朝著天空奮力揮舞。 因為他們始終深信,神靈的信差一定會再度從天而降……

  戰後,出現了「貨機崇拜(cargo cult)」的說法,專指人類荒謬離譜的行徑。有「科學頑童」之稱的美國 著名物理學家費曼,二戰期間曾參與原子彈研發的「曼哈頓計畫」,後來他便以當時教育或心理學的一些研究 為例,將這個故事加以演繹,提出他所觀察到偽科學橫行的現象,並將其歸納統稱為「草包族科學(cargo cult science)」,提醒世人,別讓它遏阻了真正科學的發展。

( A )17. 下列敘述,最符合本文觀點的是:

(A)美日雙方的「瓜島爭奪戰」,關鍵因素應在於機場 (B)「跳島戰術」既神祕又離奇,以人類經驗難以理解 (C)土著們傻眼,是因為機場上的軍人對神靈不夠虔誠 (D)美軍撤離小島,島上的部落終得以恢復平靜的生活

(A)由首段提到日軍「修建機場。接近完工之際,美軍乘勝追擊」,第二段提到美軍徵用小島原因在於「當時 的飛機飛不遠」可推知 (B)由第二段可知所謂的「跳島戰術」,應是「徵用了很多小島……讓補給線跟得 上」,所以並不離奇,也可理解 (C)由第三段可知,土著們傻眼,應是由於「第一次看到貨機」、「陸續降 落,卸下一包又一包的物資」 (D)由第四段可知美軍撤離小島後,土著們連忙「試圖自製同樣的『法器』」,

效法美軍在機場上接應物資的種種動作,與選項所述不符。

( A )18. 下列最不符合「草包族科學」意涵的是:

(A)要研究原始部落對貨機崇拜的神祕經驗,讓世人相信神奇的事物 (B)應該好好檢討那些行不通的理論,以及檢討那些不是科學的科學 (C)偽科學指僅模仿科學研究的形式,但事實上卻缺乏最核心的本質 (D)進行科學思考必須遵守誠實的原則,才能讓真正的科學得以發展

(A)費曼演繹土著的「貨機崇拜」故事,是為了澄清只重形式的科學實驗並不符科學研究的實證精神。

( B )19. 下列詮釋,最符合文中所謂「貨機崇拜」現象的是:

(A)七分鑼鼓三分唱,七個和尚八樣腔 (B)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犬 (C)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D)關公面前耍大刀,魯班門前弄大斧

文中島上土著期待也能得到從天而降的物資,模仿了美軍指揮貨機降落的所有形式動作,結果貨機終究是沒 有到來,與(B)選項的含意最為接近。鵠,指天鵝。鶩,指野鴨。意謂把天鵝刻劃成野鴨,尚且還有天鵝的樣 子;但老虎畫得不像老虎,反倒成了狗。比喻能力不足,模仿失真,適得其反。語出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A)七分鑼鼓三分唱,指背景配樂對歌唱有加分的效果。七個和尚八樣腔,意謂人多嘴雜,難以取得共識 (C)比喻世事真假難分。把真實之物當作虛幻之物看待的時候,那虛假之物竟比真實的事物更顯真實。把不存 在之物說成是存在之物時,那捏造的卻又比存在的事物更顯得真實。語出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 (D)即 成語「班門弄斧」的典故。關羽力大無窮且刀法俐落,魯班則是木匠的祖師爺,在兩位專家面前展現自以為 是的本領,不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比喻自不量力,毫無自知之明。

20-22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0-21題。

  魚的「群游」、「洄游」特性,跟黑潮、洋流有關。「群游」是小型魚種為了降低被大魚攻擊所演化出來 的防衛機制。而「洄游」則是一種因尋食或繁殖而產生的大規模遷徙現象。

  沙丁魚即是一種集群性洄游魚類,在歐洲沿海極為常見,而且多是用來製成罐頭販售。據說主要是因為沙丁 魚穩定性高,在漁船一網打盡將魚群撈上來放入魚槽之後,魚槽內的魚群因缺乏動能,導致溶氧量降低,而影響 存活率,所以不耐保存和運輸。據說此時若將一條鯰魚,放入沙丁魚槽中,將有助於沙丁魚群存活率的提升。

  有一種說法解釋了鯰魚所造成的效應:鯰魚本身好動,屬雜食性魚種,對環境的耐受性高,放入魚槽後會 四處游動,接著沙丁魚群會因為這一條「異己份子」的出現而躁動不安,以加速游動閃躲來因應。當沙丁魚群 拍動魚鰭的同時,順勢提高了水中的溶氧量,讓魚槽環境不至於缺氧。這種做法,有效提升讓沙丁魚活著回到 港口的機會。等到新鮮的沙丁魚一上岸,漁民們便得以相對優渥的價格販售,坐收漁翁之利。

  這種效應後來被應用在工商業界的管理策略,指一個組織中,如果出現一位具競爭性的角色,將為團體中 的個體帶來競爭壓力,激發積極的求勝心,藉由危機感促進適應能力的提升,以利組織取得良好效益,並能長

久經營。 (〈鯰魚效應〉)

( C )20. 文中所述「鯰魚效應」的形成背景,說明最不恰當的是:

(A)沙丁魚的群游與洄游性,是受環境影響而產生  (B)穩定的習性,讓沙丁魚容易因封閉而缺乏動力 (C)以時間換取空間的做法,提升沙丁魚的存活率 (D)在群體中要生存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動起來

第二段末「若將一條鯰魚,放入沙丁魚槽中,將有助於沙丁魚群存活率的提升」與第三段末提到「這種做法,

有效提升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港口的機會」可見這種做法,應是指改變空間(環境條件)換取時間(沙丁魚的 存活)。故(C)最不恰當 (A)由文中首段提到「魚的『群游』、『洄游』特性,跟黑潮、洋流有關」可推知

(B)第二段提到「沙丁魚穩定性高……魚槽內的魚群因缺乏動能,導致溶氧量降低」可推知 (D)由第三段提

到沙丁魚群因為鯰魚的出現而「加速游動閃躲來因應」可推知。

( B )21. 下列作品中的事例描述,最接近「鯰魚效應」觀點的是:

(A)〈鹿港乘桴記〉:以今昔對比,寫鹿港因受日本統治的刺激而產生的變遷 (B)〈諫逐客書〉:以正反對比,凸顯四君能使秦成帝業,皆依靠客卿的功勞 (C)〈鴻門宴〉:以陣營對比,寫鴻門宴雖讓項羽獲利,但關中終被劉邦併吞 (D)〈師說〉:以從師與否對比,凸顯李蟠年輕有作為,全仰賴從師問學而致

(A)作者以在地觀點書寫因日人執政,修築縱貫鐵路,火車通行之後,鹿港便由盛轉衰之過程,滄海桑田的變 化不禁心生慨嘆。與題幹觀點不符 (B)謂四君皆因任用外來的客卿,使國家富利,獲得強大之名。可見對於 秦國而言,外來的客卿正如「鯰魚」般,發揮了促使秦國強盛的功效 (C)劉邦陣營先入關中,引發實力強大 的項羽不滿。然劉邦自度實力不及項羽,於是將關中的統治權出讓,讓項羽打消討伐劉邦的念頭,錯放劉邦,

為日後的楚漢相爭埋下伏筆,終究以失敗告終。與題幹觀點不符 (D)李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 習之」,在當時「師道不復」的環境中,可以想見落得被時人群聚而笑的場景。與題幹觀點不符。

( B )22. 上文第三段最後一句「坐收漁翁之利」,是站在漁民的立場,指出獲得具體的「利」益。下列最 符合這種論述模式的是:

(A)〈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B)〈燭之武退秦師〉: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大同與小康〉: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D)〈勸和論〉:淡屬素敦古處,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遊斯土者,嘖嘖稱羡。自分類興,元 氣剝削殆盡

安 貧 樂 道

功名利祿 生活滿意度

功 名 利 祿

功 名 利 祿

生活滿意度 生活滿意度

安 貧 樂 道

(4)

(A)「資敵國」意指是站在秦王的立場,從「害」的角度出發,議論逐客非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意指 站在秦穆公的立場,從「利」的角度出發,承諾若放棄攻鄭,鄭國可作為秦使東行時的招待主人。符合題幹 所述 (C)論小康之治,站在以天下為家的統治者立場,以「害」的角度,探討以(禮義)推崇有勇且有智謀 的人,以(禮義)獎賞對自己有功的人。如此容易導致陰謀詭計的產生,而戰爭也就由此而起 (D)以中立的 立場,從「害」的角度指出分類械鬥對地方所造成的具體損失及災禍衝擊。

(5)

( D )23. 下列符合范蠡為人處事的是:

  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朱公 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故善治生者,能 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後年衰 老而聽子孫,子孫脩業而息之,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 傳》)

(A)一生不為權勢所絆,卻因富貴而牽掛 (B)對人要求謹慎嚴厲,選才有識人之明 (C)民意趨向如流水,故三遷求安穩度日 (D)研究經商之道,把握稍縱即逝的商機

(A)一生不為權勢所絆,也不為富貴而牽掛,以三遷而安穩度日 (B)文中未有「對人要求謹慎嚴厲」的說法 (C)文中未有「民意趨向如流水」的說法 (D)由「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可推知。

題幹語譯:范蠡輔佐越王洗刷被困會稽的恥辱之後……就搭乘小船在江湖中漂泊,改名換姓,到齊國就稱自 己為鴟夷子皮,到陶邑稱自己叫朱公。朱公認為陶邑位居天下的中心區域,與各地諸侯國往來交通發達,貨 物貿易交流非常便利。就在這裡開始經營管理產業,囤積商品,掌握時機,等待高價再賣出,在商場上講求 信用不坑害他人。所以善於經營生意的人,要能選擇任用賢人並把握時機。在十九年之間,他三次賺得千金 之財而致富,兩次分送給貧窮的朋友和遠房的兄弟,這就是所謂君子富有便有樂善好施的美德。後來范蠡年 老力衰而讓子孫接手經營,子孫繼承他的事業並有所發展,於是累積萬貫家財,所以後世談論富翁時都稱讚 陶朱公。

二、多選題(每題4分,共24分)

( BD )24.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恰當的是:

(A)他為人耿介,發自內心的讜言偉論,如鐵畫銀鉤撼動人心 (B)故國不堪回首,黍離麥秀之感,湧上文人心頭,哭斷愁腸 (C)透過模範學生表揚活動,讓大家能夠見賢思齊,群起效尤 (D)受他人點滴幫助,當心懷一飯千金的精神,來日湧泉以報 (E)為人切勿因自滿而妄自菲薄,宜善用所長,謹慎面對改革

(A)鐵筆銀鉤:形容筆畫如鐵般的剛勁,如銀般的柔媚。不適合用來形容言論 (B)黍離麥秀:黍離,形容蒼 涼荒蕪的景象。麥秀,比喻懷念故國。用以感嘆亡國 (C)群起效尤:意指眾人紛紛仿效錯誤的言行,寓有貶 義。不宜用來形容楷模表揚 (D)一飯千金:典故出自韓信以千金回報漂母贈飯療飢之恩。比喻隆厚地報答對 自己有恩之人 (E)妄自菲薄:指任意看輕自己。不適合用以形容為人自滿。

( ABC )25. 閱讀下文,符合作者觀點的是:

  詩者,吟詠性情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 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諸公,乃作奇特 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蓋於一唱三嘆之 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務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讀之反覆終篇,不

知著到何在。 (嚴羽《滄浪詩話.詩辨》)

(A)以「羚羊掛角」指詩在創作上具超脫意境,不落文字形跡 (B)以音、色、影、象比況,謂唐詩好在自然渾成而餘味無窮 (C)以「興趣」說確立其詩論觀點,定格在抒情、意境、韻致 (D)今人以才學和議論作詩,在形式與內容上皆超越傳統詩歌 (E)當代詩作力求串聯符合個人觀點的古書內容,境界更高妙

(D)文中提到「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論以才學和議論作詩,縱然能寫得很精巧,但難免文字雕琢太 過,人為痕跡太重,終究失去詩的自然趣味 (E)作者認為詩的最高境界在「一唱三嘆」的感染力。文中提到

「蓋於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認為當代詩作欠缺的正是唐詩的情韻,故在境界上無法超越。一唱三嘆:

原指音樂和歌唱隨聲應和。後比喻詩文優雅宛轉,餘韻悠長,令人讚賞。

題幹語譯:詩,是吟詠內心情志的創作。盛唐詩人著重在詩的意趣,有如羚羊夜宿,掛角於樹,腳不著地般 意境超脱,沒有行跡(文字雕琢)可求。所以唐人詩歌的高妙處在於詳盡而深入,精巧細致,難以直接把握,

好像空中的聲響,外貌的色彩,水中的明月,鏡中的形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諸位詩人對這個問題作出 特別的理解與意會,於是以文字爲詩,以才學爲詩,以議論爲詩。以這樣的方法來作詩,哪裡是不精巧?但 終究是不如古人的詩。大概是在一人唱歌,三人同聲應和那般,於婉轉悠長的韻味方面有所欠缺吧!而且他 們的作品多致力在使用典故,不講求神韻情致;用字必求有來歷,押韻必定有出處,通篇讀完,一看再看,

也不知主旨在何處?

( BCD )26. 關於古典小說的流變與發展,敘述適當的是:

(A)從漢、魏到六朝,由於政治動蕩,轉而寄託神道,逐步發展出故事結構完整的神怪小說,如

《搜神記》

(B)唐代出現短篇文言且具有完整情節的「傳奇」,以歷史穿插真實人物敷衍奇人異事,如〈虬髯 客傳〉

(C)宋代時興結合說、唱形式的「說書」,後世文人將說書人的底本「話本」增潤再創作,如《水 滸傳》

(D)元明章回小說興起,早期創作非一人獨力完成,乃綜合前人作品用淺近文言寫成,如《三國演 義》

(E)清代章回盛行,或白話、或文言,其中不乏洞悉人情世故之作,前如《儒林外史》、後如《聊 齋誌異》

(A)《搜神記》為魏晉筆記小說,此時小說為「殘叢小語」形式,尚未發展成熟 (E)《聊齋誌異》為文言短 篇小說,非章回體。

27-28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7-28題。

  「虞翻(欲諫不敢,)作表示呂岱,(岱不報,)為愛憎所白(,復徙蒼梧猛陵)。」(胡三省)注曰:

「讒佞之人有愛有憎,而無公是非,故謂之愛憎。」愚謂愛憎,憎也。言憎而並及愛,古人之辭寬緩不迫故也 又如得失,失也。《史記.刺客傳》:「多人不能無生得失。」利害,害也。《史記.吳王濞傳》:「擅兵而 別,多他利害。」緩急,急也。《史記.倉公傳》:「緩急無可使者。」《游俠傳》:「緩急,人之所時有

也。」……皆此類。 (顧炎武《日知錄》)

虞翻:三國時期東吳的經學家和政治家。

( ADE )27. 依據文意,敘述恰當的是:

(A)胡三省的注解,認為讒佞之人,處事只憑愛憎而不論是非 (B)胡氏注解中所謂「讒佞之人」,應是指處事有愛無憎的虞翻 (C)顧炎武博覽群書,搜尋史籍整理筆記,支持胡三省的論點 (D)顧氏的引證,顯示古人行文為求舒緩語氣,常使用並列詞 (E)由文中詞例推知其構詞是以類相從,只取其聲而不用其義

《日知錄》為顧炎武的讀書劄記,所錄原文應出自《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六年》。當時虞翻雖已被孫權流 放交州,想勸諫孫權不宜遠赴遼東求馬,將落得人財皆損的下場,但又不敢,故請求交州刺史呂岱傳話,但 呂岱又不肯。之後虞翻更遭讒言毀謗,再度被遠放到蒼梧郡 (A)讒佞之人。指只憑愛憎而無是非的佞臣 (B)由篇首「(呂)岱不報」,可推知應是指不肯代為上表傳話的呂岱 (C)文中胡三省認為「無公是非,故 謂之愛憎」可知愛、憎二字皆各有其義。而由文中「愚謂愛憎,憎也」可知顧炎武並未支持胡三省的說法

(D)由文中「言憎而並及愛,古人之辭寬緩不迫故也」可推知 (E)由文中「愚謂愛憎,憎也。」「愛」、

「憎」並列,之後陸續出現「又如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緩急,急也」,可歸納出此類構詞方 式是「以類相從」、「只取其聲而不用其義」的偏義複詞。

題幹語譯:「虞翻想上書規勸卻不敢行動,於是將奏章給呂岱過目,呂岱沒有回答。後來虞翻被怨恨他的人 告發毀謗,再次被貶到蒼梧郡的猛陵縣。」胡三省注解說:「讒佞之人,有偏愛、有憎惡,處事無公允是非 可言,所以謂之為愛憎。」我則認為「愛憎」是憎惡之意。談到「憎」而連帶提及「愛」,是古人措辭寬緩、

從容不迫的緣故。又例如「得失」,是意義偏指「失」的意思。《史記‧刺客傳》有「多人行事不可能不發 生失誤」。利害,是意義偏指「害」的意思。例如《史記‧吳王濞(ㄆㄧˋ)傳》:「讓別人全權指揮一支 軍隊,走另外一條路,容易產生許多害處。」緩急,意義偏指「急」的意思。例如《史記‧倉公傳》有「大 事臨頭,遇到緊急狀況,就沒有一個可以幫忙分擔的。」《游俠傳》亦有「況且急事是人們經常會遇到 的。」……皆屬此類措辭寬緩,意義偏指的用法。

( CD )28. 下列詞語,其語意與顧炎武歸納的「構詞方式」相符的是:

(A)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B)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

(C)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D)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 (E)靖據其宅,遂為豪家,得以助文皇「締構」之資,遂匡天下

顧炎武歸納的「構詞方式」即語法中的「偏義複詞」 (A)偃仰,偃指低頭,仰指昂首。「偃」與「仰」,各 有其義 (B)大小,指大事與小事,「大」與「小」,各有其義 (C)偏「遠」義,「近」為相類平列,不用 其義 (D)偏「入」義,「出」為相類平列,不用其義 (E)締構,締造以構成,為意義關係合成的「合義複 詞」。

( DE )29. 下列作品中人物的言行所呈現的氣質,說明最恰當的是:

(A)〈勞山道士〉:「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顯現王生虛心求道的誠心 (B)〈虬髯客傳〉:「持余之贈,以佐真主,贊功業,勉之哉。」→顯現虬髯客失意落寞的灰心

(C)〈燭之武退秦師〉:「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顯現燭之武老驥伏櫪

的決心

(D)〈項脊軒志〉:「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顯現祖母的疼惜與 關心

(E)〈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 →顯現 劉邦的謹慎與狡詐之心

(A)好逸惡勞,不肯苦心鑽研又心術不正的投機心態 (B)能捨能讓的胸襟器度,具有英雄的本色 (C)委婉推 辭的語氣,暗示之前未受重用,而心存埋怨。

三、混合題(第30~31題、33~35題,每題2分。第32、36題,每題10分)

30-32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臺灣有句諺語「九月九,風吹滿天哮」,「風吹」,指的就是風箏。你是否曾想過:憑藉風力盤旋上升,

在空中飛揚,故稱為「風吹」,這很容易理解。但是「箏」本是一種樂器,如何跟飄揚在空中的「風吹」產生 關聯呢?

(6)

  事實上,風箏起源於中國,而且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相傳戰國著名的工匠公輸盤(即魯班)是風箏的發 明者,《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以為至巧。」唐人余知古

《渚宮舊事》有「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的記載,文中的「鳶」即是風箏的舊稱。

  拜讀過《墨子.公輸》的讀者們,除了欽佩墨子摩頂放踵的精神,領略其滔滔雄辯成功止戰的超凡智慧之 外,應該都知道為楚王打造攻宋奇器的正是公輸盤,「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所以當年楚王 預備攻宋的「奇器」應是雲梯,而是否有木鳶則尚且無定論。不論如何,這位工匠工藝精湛,得以成為今日土 木工匠尊奉的「祖師爺」。

  然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卻有一段「墨子為木鳶(或作「木鷂」),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的記載。 縱使贏得弟子「先生之巧」的讚嘆,墨子仍意識到自己「不如為車輗者巧也」,同樣是木工製作,製造車的工 匠手藝精巧,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力多,久於歲數。」畢竟自己耗時三年製 造的木鳶,才飛了一天,就壞了。

  相傳楚漢爭在垓下之戰中,韓信派人製成大風箏夜放高空,其間漢軍圍唱楚歌,企圖以鄉音動搖項羽軍心 。 而後東漢蔡倫造紙術的發明,用紙材糊作的「紙鳶」,讓風箏在製作上豎立了新的里程碑。《南史》記載侯景 之亂時,簡文帝受侯景圍攻,對外聯繫斷絕之際,有羊角兒獻計:「作紙鴉繫以長繩,藏敕於中。簡文出太極 殿前,因西北風而放,冀得書達(援軍)」,得以解燃眉之急。

  到了唐朝,隨著造紙業的發達,民間也開始用紙裱糊「紙鳶」,儼然變成了玩具。晚唐時期,風箏上頭已 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經風吹拂便發出鳴聲,故北宋高承《事物紀原》便提到:「紙鳶其制不一,上可 懸燈,又以竹為弦,吹之有聲如箏,故又曰風箏」。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畫中也有描繪放紙 鳶的人文景致。

  宋末周密在雜記《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讓民俗學家認為古人 發明風箏,是為了懷念並告慰已故的親友。至於風箏究竟是誰先發明的?或許仍眾說紛紜,然時至今日,風箏 仍廣受歡迎,是人們休閒娛樂的選擇,甚至曾受高中生青睞,取其「飛揚」意象製作成勵志的畢業歌。

( A )30. 關於上文的寫作方式,敘述最恰當的是:

(A)以風箏的命名提出探究問題,展開一連串的辯證思考 (B)辯證的過程中,對風箏的發展皆提出有力的論據佐證 (C)文中對於風箏的探討多元,也涉及製作技術上的研究 (D)就風箏命名的探討,因眾說紛紜,最終無從確定結論

(A)首段以「『箏』本是一種樂器」提出問題,探究其與「風吹」的關聯 (B)文中第五段「相傳楚漢爭在垓 下之戰中,韓信製成風箏」的說法為傳說,並未提出引證 (C)文中提到風箏在材料使用上的演化,但並未涉 及到製作技術的研究 (D)文中風箏的命名於第六段北宋高承《事物紀原》中提出確證,然對於風箏的發明者 為何人,則無確切結論。

( C )31. 文中對於風箏的相關敘述,最適當的是:

(A)公輸盤為木鵲,在空中飛繞三日才落下來,甚感滿意 (B)墨子為木鳶,面對弟子讚嘆,他回以功成不居的態度 (C)後來的風箏花樣更多,可以發出聲響,又可懸掛燈火 (D)風箏的普及化,推估應在東漢的蔡倫造紙術發明之後

(A)第二段公輸盤的木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以為至巧。」是指木鵲飛繞了三天還未從天上落下來 (B)由第四段「不如為車輗者巧也。」可知墨子自認比不上製造車的人手藝高超,加以自製的木鳶「蜚一日而 敗」,並未成功,應非「功成不居」,較近於「功敗垂成」 (C)第六段末《事物紀原》提到紙鳶「其制不一,

上可懸燈,又以竹為弦,吹之有聲如箏」可得知 (D)由第六段「到了唐朝,隨著造紙業的發達,民間也開始 用紙裱糊『紙鳶』」,可推知風箏的普及化應是在唐代。

32.文中認為今日所見的風箏,在發展過程中歷經三個關鍵階段的轉變,三階段的功能用途不同,各有其具代表 性的成品。請統整文本內容,依階段順序填寫A、B、C的答案,完成下列圖表。(建議作答字數:B、C各 15字以內)。(共10分。A項2分,B、C各4分。)

答:A:木鵲、木鳶

  B:用於戰事危急傳信,對外聯繫。

  C:民間休閒娛樂,或懷念已故親友。

文中前四段論證風箏的起源,由公輸盤削製「木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與墨子製作「木鳶」:

「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可推知尚在嘗試實驗階段。又其中第三段提到攻宋奇器「是否有木鳶則尚且無 定論」,可推知功能用途尚未確定。至此形成第一階段論述。第五段以韓信的傳說帶出風箏的軍事用途,開 啟第二階段的論述。然比較確信的說法則來自《南史》侯景之亂簡文帝「冀得書達(援軍)」的相關記載,

故代表成品設定為「繫以長繩,藏敕於中」的「紙鴉」,用於戰事傳信,對外聯繫。第六段談到紙鳶在民間 的普及,加以晚唐時風箏「上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可知紙鳶逐漸變成玩具。又引北宋高承《事物 紀原》的記載,確立「風箏」的命名,以此設定為代表成品,輔以宋人周密「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 鳶」的記載,確立第三階段的功能用途為「民間休閒娛樂,或懷念已故親友」。

33-36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谿之潭水,以 與鱷魚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烈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為民害者,驅而出之四 海之外。及後王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 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於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聖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況禹跡所揜, 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鱷魚其

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 (節錄自韓愈〈鱷魚文〉)

罔:同「網」。②擉:ㄔㄨˋ,戳刺。③揜:同「掩」。

  韓愈以歷來君王迎佛皆折壽為論點,上表勸諫切勿迎佛骨而惹惱憲宗,貶放潮州。在貶潮後,卻又上〈潮 州刺史謝上表〉大力頌揚憲宗,遭受貶謫的韓愈,是否曾為上〈論佛骨表〉而後悔過?

  南宋以降的學者開始對於韓愈貶潮前後所表現出來的立場產生質疑,而〈潮州刺史謝上表〉歷來評價更是 兩極──洪邁認為韓愈:「摧挫獻佞,大與諫表不侔。」茅坤則言:「昌黎遭患憂讒,情哀詞迫。」王若虛有 云:「韓退之不善處窮,哀號之語,見於文字,世多譏之。然此亦人之至情,未足深怪。」儲欣又云:「臣子 得罪君父,悻悻然自以為是,不復思愆戀闕者,非純臣也。」以為韓愈雖極力諂上,但這正是忠君的表現。

  韓愈在潮州時留下的作品,除〈潮州刺史謝上表〉外,最著名的便是同樣極具爭議的〈鱷魚文〉。〈鱷魚 文〉以擬人化寫法,先賦予鱷魚「睅然不安谿潭」的猖狂惡性,然後再大張旗鼓下令鱷魚離開潮州,戲謔筆法 體現出韓愈「奇詭」、「恢奇」的風格特徵。然〈鱷魚文〉又有被認為是韓愈為民除害,或暗寓諷刺之作,但

〈鱷魚文〉是行政首長行使職權的祭文,除為天子領土外,餘皆與帝王無關,通篇卻一再強調自己乃承天子之 命討伐鱷魚,從文章表面意思來看諷刺意味似有不足;而若純為驅鱷以安民居,為何卻以極不莊重的戲謔筆法 為之?

  在頗受重用的當下,韓愈原本以為自己的諫言多少能夠影響憲宗,但事與願違,反而差點惹來殺身之禍。由 人生高峰瞬間落入低潮,對韓愈而言必然是悔恨莫及,〈瀧吏〉詩:「官不自謹慎,宜即引分往。……官何不自 量,滿溢以取斯。」韓愈遭貶謫,家庭崩離,身處「惡溪瘴毒聚」、「鱷魚大於船」的潮州,擔憂葬身異鄉,深 知上表是直接與帝王對話的途徑,所以他在〈潮州刺史謝上表〉傳達對帝王敬仰及悔恨之意,以期感動憲宗。又 寫作〈鱷魚文〉,企圖利用此文的傳播效果,與憲宗再取得聯繫,間接印證了〈潮州刺史謝上表〉的說辭。

(改寫自姜龍翔〈論韓愈貶潮時期文章寫作的兩種策略〉)

( D )33. 下列關於甲文情境的描述,最適當的是:

(A)韓愈赴潮州上任,準備羊、豬祭祀鬼神,無奈突遭鱷魚咬食 (B)秦濟身手矯健,在危急之際,親自帶著刀、繩前往驅捕鱷魚 (C)潮州地處邊陲,落後荒涼,故百姓因地制宜,豢養鱷魚維生 (D)韓愈對鱷魚寄予同理之情,但仍以朝廷命官身分向鱷魚呼告

(A)韓愈派部下準備羊、豬,目的是投入惡溪給鱷魚吃 (B)秦濟僅將羊、豬投入惡溪,並未驅捕 (C)潮州地 處蠻荒,鱷魚為百姓之患 (D)由文中「而告之曰」、「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於此,

亦固其所」可推知。

甲文語譯: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韓愈派遣部下軍事衙推秦濟,將羊一隻、豬一頭,投入惡溪的潭水之中,

送給鱷魚吃,並且警告牠們:

古時候的帝王擁有天下後,放火焚燒山嶺和沼澤地的草木,或用繩索去網捉、或用利刃去刺殺,來滅除蟲、

蛇等危害百姓的動物,並且將牠們驅逐到四海之外。等到後世帝王因德行威望淺薄,尚不能統治遠方區域,

於是,長江、漢水之間的大片土地都只能放棄讓給東南方各邊陲民族;更何況潮州地處五嶺及南海之間,距 離京城有萬里之遠呢!鱷魚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在此地潛伏、生息了。

當今天子繼承大唐帝位,既神明聖偉,又仁慈英武。四海之外,天地四方之域內,都在他的安撫統治之下。

更何況潮州曾是古代大禹足跡所到之地,位在他劃分九州之一的揚州地區,是刺史、縣令治理的地區,也是 交納貢品、賦稅以供應皇上祭天地、祭祖宗、祭神靈的地方呢?鱷魚是一定不可以與刺史共同生活在這塊土 地上的!

( D )34. 乙文中各學者對韓愈貶潮的看法,與作者觀點最符合的是:

(A)洪邁 (B)茅坤 (C)王若虛 (D)儲欣

(A)洪邁認為韓愈於文中表現乞憐之狀,削弱諫迎佛骨時的氣概 (B)茅坤認為韓愈只是自傷,並非乞憐 (C) 王若虛認為韓愈遭貶反映脆弱心理乃人之常情 (D)儲欣認為韓愈雖極力諂上,但這正是忠君的表現。與乙文 末「傳達對帝王敬仰及悔恨之意,以期感動憲宗」頗相符應。

( B )35. 依據甲、乙二文,推敲韓愈貶潮時期的心情寫照,最適當的是:

(A)人生路,走著走著,需要耐心。但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 (B)沒有過不去的心情,沒有過不去的坎,讓自己跨越的姿勢美一點 (C)不因為傷害而埋怨;不因為艱難而放手;也不因為放手而憎恨

(7)

(D)當你對一個人從想念變成想起,代表他已在你的生活中蒸發了

(A)「走下去會很累」意味著消極的心境。由甲文可知韓愈縱使貶潮,仍可從文中窺見其民胞物與的襟懷 (B)「讓自己跨越的姿勢美一點」正說明了乙文中探討韓愈寫〈鱷魚文〉試圖引起憲宗注意,傳達自己雖為遠 貶在潮州,但仍心繫國君 (C)「不因為放手而憎恨」意味著放下一切的灑脫。由乙文可知韓愈在貶潮之後,

仍試圖挽回與憲宗的君臣關係 (D)「代表他已在你的生活中蒸發了」意謂不再眷戀的心情。然從甲文「今天 子嗣唐位,神聖慈武」、乙文第三段「通篇卻一再強調自己乃承天子之命討伐鱷魚」,可推知韓愈仍心繫朝 廷,力圖效忠國君。

36.關於韓愈貶潮時期文章寫作,請依文章所述,說明〈潮州刺史謝上表〉與〈鱷魚文〉所運用的策略。(建議 作答字數:各20字以內)。(共10分。每項各5分。)

答:

〈潮州刺史謝上表〉 策略說明:大力頌揚憲宗,傳達對帝王敬仰及悔恨之意。

〈鱷魚文〉 策略說明:以奇詭戲謔製造傳播效果,與憲宗取得聯繫。

以乙文為主,甲文為輔。由甲文第三段可見對鱷魚的呼告內容穿插韓愈對當今朝廷的認同與對憲宗的推崇,

然韓愈身為一代大儒、朝廷命官,竟把野生動物當成談判對象,即印證乙文第三段「奇詭」的戲謔筆法,目 的在製造話題發動宣傳效果,引來憲宗的注意,正呼應乙文末「企圖利用此文的傳播效果,與憲宗再取得聯 繫」。而乙文第一、二段提到歷來對〈潮州刺史謝上表〉的觀點,加以文末「傳達對帝王敬仰及悔恨之意」。

綜合整理,可推論得之。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26 寒假過後才會知道正式校排%數。 除校排外,學測為重要比序項目。 下學期將針對有繁星資格之學生(校排前50%)召開 「繁星推薦學生說明會」。 104繁星錄取標準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繁星推薦→歷年資料→104年→ 錄取(篩選)結果→查詢第一類學群至第七類學群各校 系錄取標準一覽表 報名費200元,鼓勵學生多報名參加! 繁星推薦重點摘要

全國最高獎補助。 中原大學連續兩年榮獲年教學卓越計畫補助8000萬元,全國 第一名。 友善校園連續兩次榮獲全國第一名 連續三年榮獲經濟部評選為新創事業跨國育成獎第一名。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原大學五度蟬聯私 立綜合大學第一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