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書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書評"

Copied!
8
0
0

Teks penuh

(1)

評  中國古代軍事思 想發展史 

(深圳: 海天出版社2013年1月)

喬 東 山

(中國 四川大學)

近年, 周亨祥先生出版了

中國古代 軍事思想發展史

. 本書分七編十三章 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做了較全面的研 究. 七編分別論述了先秦·秦漢·魏晉南 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鴉 片戰爭之前)時期的軍事思想. 筆者拜 讀此書後, 獲得一些知識, 但同時也發 現了一些問題. 現就書中存在的若干問 題進行探討, 以供作者和讀者參考.

於夏商周三代之王, 而追蹤于民族祖先 之‘帝’, 比帝還要偉大, 故稱‘皇帝.’” 敍 述嬴政稱皇帝的原因不準確. 對於嬴政 稱皇帝的因由, 司馬遷有明確的記載.

史記

載:

(嬴政曰): “……今名號不更, 無以 稱成功, 傳後世, 其議帝號.” 丞相綰·

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 “昔者五帝 地方千里, 其外侯服夷服, 諸侯或朝或 否, 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興義兵, 誅殘 賊, 平定天下, 海內為郡縣, 法令由一 統, 自上古以來未嘗有, 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 ‘古有天皇, 有地 皇, 有泰皇, 泰皇最貴.’ 臣等昧死上尊 號, 王為‘泰皇’, 命為‘制’, 令為‘詔’, 天 子自稱曰‘朕.’” 王曰: “去‘泰’, 著‘皇’, 采上古‘帝’位號, 號曰‘皇帝.’ 他如議”.1) 由上述可知, 嬴政使用“皇帝”稱號, 是兼採了古代的“泰皇”和“帝”, 組合成

“皇帝”, 並非如作者所說“追蹤于民族 祖先之‘帝’, 比帝還要偉大, 故稱‘皇 帝.’”

2. 頁168, “桓溫就曾計畫於北方流 民在南方分到土地(時稱為‘土斷’)後, 就從北方南下的僑戶中, 將勁悍之人組 編成一支新軍.” 顯然, 作者認為東晉 南朝的土斷是指北方流民在南方分到 土地. 這一論斷有誤. 西晉末年, 北方 大亂. 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 紛紛南下.

1) 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 1982年 第2 版) 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 , p.236.

(2)

東晉政府為安置這些南下的流民, 設置 僑州郡縣, 將他們的戶口設為“白籍”, 以區別於國家正式戶籍的“黃籍”, 給他 們以賦役上的優待. 隨著形勢的發展, 這種方法造成了戶籍的混亂, 也減少了 政府的賦稅收入. 為此, 東晉南朝時期, 政府整理戶籍, 將居民不分僑舊, 一律 在所居郡縣編入正式戶籍, 取消對僑人 的優待, 以便政府統一對編戶齊民剝 削. 這就是所謂的土斷. 關於土斷, 史 書上有多處記載. 如

晉書·成帝紀

載 成帝的詔令: “實編戶, 王公以下皆正 土斷白籍.”2) 即將僑州郡縣百姓的白 籍改為納稅服役的國家正式戶籍黃籍.

3. 頁192, 楊忠在北周被封為“隋國 公.”

周書

卷十九 楊忠傳 載, “武成 元年, (楊忠)進封隨國公.”3) 可知楊忠 被封為“隨國公”, 而非“隋國公.” 只不 過後來楊堅擬定國號時, 認為隨字不吉 利, 而改為隋, 所以稱隋朝. 胡三省記 道: “楊忠從周太祖, 以功封隨國公;

子堅襲爵, 受周禪, 遂以隨為國號. 又 以周·齊不遑寧處, 去‘辶’作‘隋’, 以辶 訓走故也.”4)

4. 頁204, 敍述唐太宗統治時期, 由 於採取了正確的政策, “所以唐初生產

2) 房玄齡 等, 晉書(中華書局, 1974) 卷 七, 成帝 , p.183.

3) 令狐德棻, 周書 (中華書局, 1971) 卷 十九, 楊忠傳 , p.318.

4) 司馬光 編著, 胡三省 音注, 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 1956) 卷一百七十七, 隋紀一

, p.5503.

力恢復很快, 經濟發展迅速, 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水準迅速提高, 被史家稱為盛 唐.” 這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 唐太宗 時期, 唐朝各方面發展很快, 被史家稱 為“貞觀之治”, 但從來沒有被稱為“盛 唐.” “盛唐”一般指唐玄宗統治時期, 這一時期唐朝國力達到鼎盛.

5. 頁232, 論述唐末黃巢起義. 說起 義軍“在北上至江西信州時, 當時唐朝 任命高駢為諸道(道, 行政單位, 唐分 全國為12道)行營都統.” 顯然, 作者認 為唐末全國有12道. 這一判斷有誤. 唐 太宗時, 將全國劃分為10道. 唐玄宗時, 分全國為15道, “是歲(開元十一年), 分 天下為京畿·都畿·關內·河南·河東·河 北·隴右·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淮 南·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嶺南, 凡 十五道, 各道置採訪使, 以六條檢察非 法;兩畿以中丞領之, 餘皆擇賢刺史領 之.”5) 此後一直到唐亡, 全國都為15 道.

6. 頁252, “契丹立國凡240年.” 據

遼史

卷一 太祖本紀第一 , 神冊元年 (916), 耶律阿保機即皇帝位. 這標誌著 契丹國(遼朝)的建立. 據

遼史

卷三十 天祚皇帝四 , 保大五年(1125)遼天祚 帝被金將婁室所獲. 天祚帝的被俘, 標 誌著遼朝的滅亡. 所以契丹國的存在時 間是916—1125年, 立國凡210年. 不知 5) 司馬光 編著, 胡三省 音注, 資治通鑒 卷二百一十三, 唐紀二十九 , pp.6803- 6804.

(3)

作者何以得出“契丹立國凡240年”的結 論.

7. 頁253, 完顏亮“所實行的是太宗·

熙宗的進取戰略思想, 即侵吞南宋, 統 一天下.” 顯然, 作者認為金熙宗對宋 實行的是侵吞南宋, 統一天下的進取戰 略思想. 這一論斷有違史實. 金熙宗即 位後, 認識到金朝難以用武力滅亡南 宋, 所以與宋簽訂了紹興和議, 實現了 對宋和平. 對內, 他打擊異己勢力和保 守勢力, 實行漢化改革, 加強中央集權 和皇權.6) 對於金熙宗實行的這些對內 對外措施, 元人在編修

金史

時稱讚 道: “熙宗之時, 四方無事, 敬禮宗室大 臣, 委以國政, 其繼體守文之治, 有足 觀者.”7) 很明顯, 金熙宗對宋實行的並 非侵吞南宋, 統一天下的進取戰略思 想.

8. 頁259, “宋太祖……迫使吳越入 朝, 泉州歸地.” 據

宋史

卷四百八十 三 陳洪進傳 , 陳洪進于宋太宗太平興 國三年四月上表, 表示願意將漳·泉之 地獻給宋朝. 宋太宗詔允. 據

宋史

卷 四百八十 錢俶傳 , 錢俶于太平興國三 年五月上表, 表示願意將吳越之地獻給 宋朝. 宋太宗詔允. 可見, 漳泉獻土·吳 越歸地發生于宋太宗時期, 而非宋太祖 時期.

6) 張博泉 編著,金史簡編(遼寧人民出版 社, 1984), pp.123-135, 149-154.

7) 脫脫, 金史 (中華書局, 1975) 卷四, 熙宗 , p.87.

9. 頁259, 宋“太宗繼續滅北漢, 伐 契丹, 較快地結束五代以來分裂割據的 局面, 使漢唐以來的國土全部歸於版 圖.” 這裏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 眾所 周知, 漢·唐是大一統王朝. 北宋只是 一個統一中原和南方的政權. 姑不論 漢·唐的東北和西北地方, 即以今河北·

山西北部地區而言. 漢·唐時, 這一地 區均在其版圖之內. 北宋時, 這一地區 的大部分都是契丹的國土. 北宋直到滅 亡, 也沒有全部收復這一地區. 僅以此 點而言, 怎能說宋太宗“使漢唐以來的 國土全部歸於版圖”呢?

10. 頁260, “宋初統治者……以文臣 掌樞密.” 關於宋初樞密院長貳的文武 出身, 陳峰先生做有統計. 試看下表:8)

筆者據此表統計, 宋初三朝, 武職出 身任樞密院正長官的有15人, 文職出身 的有9人;武職出身任樞密院副長官的 有15人, 文職出身的有26人. 合計武職 出身任樞密院正·副長官的有30人, 文 職出身的有35人. 可見宋初三朝, 文職 出身擔任樞密院長貳的稍占多數, 但要 注意, 擔任樞密院正長官, 武職出身的 多於文職出身的. 所以, 宋初樞密院武 官的勢力是很強大的, 至少不在文臣之 下. 作者認為“宋初統治者……以文臣 掌樞密”, 顯然不符合史實. 其實, 北宋 中期以後, 樞密院的長貳才大多由文臣 8) 本表節錄自陳峰, 北宋樞密院長貳出身 變化與以文馭武方針 (歷史研究 2001 年 第2期), p.30. 表名為筆者所加.

(4)

時間 武職出身正職 文職出身正職 武職出身副職 文職出身副職 宋太祖朝 樞密使吳廷祚·李

崇矩·曹彬 樞 密 使 魏 仁

浦·趙普 樞密副使李處耘·王

仁贍·楚昭輔 樞密副使趙普·沈義倫 宋太宗朝 樞密使曹彬·楚昭

輔·王顯, 知樞密 院事張遜·柴禹錫·

趙鎔

樞密使石熙載 樞密副使楚昭輔·柴 禹錫·王顯·弭德超, 簽書樞密院事楊守 一, 樞密副使張遜, 同知樞密院事趙鎔

樞密副使石熙載·張宏·

趙昌言·張齊賢·王沔·溫 仲舒·寇准, 同知樞密院 事劉昌言·向敏中·錢若 水·李惟清

宋真宗朝 樞密使曹彬·王顯, 知樞密院事周瑩·

樞密使王繼英, 知 樞密院事馬知節, 樞密使曹利用

樞 密 使 王 欽 若·陳堯叟·

寇准·向敏中 (兼)·丁 謂·馮拯

簽書樞密院事韓崇 訓, 樞密副使馬知 節·曹利用·張旻(後 改名耆), 簽書樞密 院事曹瑋

樞密副使向敏中·李惟 清·夏侯嶠·

楊礪·宋湜, 同知院事王 旦·馮拯·陳堯叟, 樞密副 使王嗣宗·任中正·

周起·錢惟演·張士遜

<宋初三朝樞密院長貳文武出身統計表>

擔任.9)

11. 頁262, “宋祖要出征者必須按皇 帝事先定好的方案·陣圖作戰, 以防不 軌·不測, 這就必然捆住了將領的手足, 扼殺了他們的積極性, 使他們不能也不 敢隨機應變, 從而貽誤戰機.” 其實, 宋 太祖對武將是比較信任的, 給予武將比 較大的權力, 使他們能發揮自己的才 能. 如在征討江南時, 宋太祖任命曹彬 為主帥, 在臨行前, “曹彬與諸將入辭, 上謂彬曰: ‘南方之事, 一以委卿, 切勿 暴略生民, 務廣威信, 使自歸順, 不須 急擊也.’ 且以匣劍授彬曰: ‘副將以下, 不用命者斬之.’”10) 這實際上授予了曹

9) 陳峰, 北宋樞密院長貳出身變化與以文 馭武方針 (歷史研究 2001年 第2期), pp.29-38.

10)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 (中華書局, 1979) 卷十五, 開寶七年十月丙戌, p.324.

彬便宜行事的專殺之權. 再如, 北宋建 國後, 周邊存在著多個政權. 為穩固邊 防, 太祖賦予邊將便宜行事之權, 令他 們長期駐守一地, 從而熟悉敵情·對邊 防事務盡心盡力, “其家族在京師者, 撫之甚厚;所部州縣筦榷之利悉與之, 資其回圖貿易, 免所過徵稅; 許令召募 驍勇以為爪牙, 凡軍中事悉聽便宜處 置;每來朝, 必召對命坐, 賜以飲食, 錫賚殊異遣還. 由是邊臣皆富於財, 得 以養士用間, 洞見蕃夷情狀, 時有寇鈔, 亦能先知預備, 設伏掩擊, 多致克捷 .”11) 可見, 太祖對武將是比較信任的, 賦予他們較大權力, 發揮他們的聰明才 智. 實際上, 作者所說的宋朝皇帝要出 征者必須按皇帝事先定好的陣圖作戰 11)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 卷十七, 開寶

九年十一月庚午, p.384.

(5)

的事情, 不是沒有, 但不是在太祖時期, 而主要發生于宋太宗·真宗·仁宗時 期.12)

12. 頁264, “王安石以政治家·哲學 家的膽氣魄力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 足法·人言不足恤!’” 關於王安石的

“三不足”說, 傳統說法認為是王安石提 出來的. 近年, 學者對這一說法進行了 反思. 據顧吉辰·王榮科先生研究, “三 不足”說是反變法派編造出來, 用來攻 擊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的, 王安石並 未說過“三不足”的話.13) 顧·王先生的 研究, 考證精審·證據確鑿, 已為學界 所普遍接受. 作者沒有吸收學界研究成 果, 以致還誤認為“三不足”說是王安石 提出來的.

13. 頁266, “神宗死後, 反對派更是 在堅持保守思想的高太后支持下, 瘋狂 反對新法.” 據

宋史·哲宗紀

, 元豐八 年, 宋神宗死, 子趙煦即位, 是為哲宗.

哲宗尊皇太后高氏為太皇太后, 皇后向 氏為皇太后. 可見, 在哲宗時, 高氏為 太皇太后, 而非太后.

14. 頁271, “金軍擺出拐子馬鐵浮屠 陣, 這是金軍最兇悍的精銳部隊的作戰

12) 陳峰·王路平, 北宋禦制陣法·陣圖與消 極國防戰略的影響 , (文史哲2006年第 6期), pp.119-125.

13) 顧吉辰, 王安石“三不足”說質疑 (青 海社會科學 1986年 第2期), pp.102 -104.王榮科, 王安石提出“三不足”之說 質疑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 第1期), pp.47-55.

陣法, 其精銳的作戰人員和戰馬全部鐵 甲重鎧, 用韋條(熟牛皮條)將每三騎一 聯組成騎隊衝鋒, 所向無敵.” 顯然, 作 者認為拐子馬和鐵浮屠是一回事, 是指

“作戰人員和戰馬全部鐵甲重鎧, 用韋 條(熟牛皮條)將每三騎一聯組成騎隊.”

作者沒有注明這一敍述的來歷. 翻檢史 料, 可知作者可能根據的是嶽珂的記 述. 岳珂在 鄂王行實編年 中記載:

“初, 兀術有勁軍, 皆重鎧, 貫以韋索, 凡三人為聯, 號‘拐子馬’, 又號‘鐵浮圖’, 堵牆而進, 官軍不能當, 所至屢勝.”14) 然而, 鄧廣銘先生早已指出, 嶽珂此處 的記載是根據前人的文章做參考, 東拼 西湊而成, 其中還有嶽珂的主觀臆 測.15) 鄧先生對拐子馬·鐵浮圖做了詳 細的考證, 指出鐵浮圖就是“重鎧全裝”

的金軍, 拐子馬就是左右翼騎兵.16) 經 鄧先生的嚴密考證, 拐子馬·鐵浮圖已 被徹底搞清楚了, 學界已無疑義. 作者 沒有參考鄧先生的成果, 還以嶽珂的記 載為據, 就難以避免出錯了.

15. 頁272, “高宗召回韓世忠·張浚·

嶽飛, 馬上任命韓·張為樞密使, 岳飛 為副使, 收了他們的統兵權.” 南宋初, 有文臣張浚和武將張俊. 這裏的張浚當 作張俊.

宋史·嶽飛傳

載: “時和議既 14) 嶽珂 編·王曾瑜 校注, 鄂國金佗稡編續 編校注 (中華書局, 1989) 卷八, 經進 鄂王行實編年卷之五 , p.530.

15) 鄧廣銘, 嶽飛傳 (人民出版社, 1983) (增訂本), pp.422-423.

16) 鄧廣銘,嶽飛傳(增訂本), pp.414-431.

(6)

決, 檜患飛異已, 乃密奏召三大將論功 行賞. 韓世忠·張俊已至, 飛獨後. 檜又 用參政王次翁計, 俟之六七日. 既至, 授樞密副使, 位參知政事上, 飛固請還 兵柄.”17) 可見, 高宗·秦檜招回的是張 俊.

16. 頁340, “明成祖時, 派鄭和率領 龐大船隊七下西洋, 開展了世界範圍內 的航海貿易活動.” 其實, 鄭和在明成 祖時期六下西洋, 第七次下西洋是在明 宣宗時期.

明史·鄭和傳

載: “宣德五 年六月, 帝以踐阼歲久, 而諸番國遠者 猶未朝貢, 於是(鄭)和·(王)景弘複奉命 曆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18)

17. 頁399敍述南明政權的興衰. 作 者在論述南明政權衰亡原因時說: “腐 敗政治下的官僚鮮有大才, 縱有少數英 才, 也多受掣肘, ……即或如何騰蛟·

文天祥·張煌言這樣的民族英雄, 也難 以支撐全局, 最後只能是被各個擊破而 犧牲.” 這裏又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

文天祥是南宋末抗擊蒙古的民族英雄.

作者卻認為他是南明抗擊清朝的仁人 志士, 豈不大謬?

18. 歷史類學術著作要求引用原始 材料, 只有在無法找到原始材料的情況 下, 才能轉引. 周先生在本書中多處從 他人著作中轉引史料. 而這些史料是很

17) 脫脫, 宋史(中華書局, 1977) 卷三百 六十五, 嶽飛傳 , p.11392.

18) 張廷玉, 明史(中華書局, 1974) 卷三 百○四, 鄭和傳 , p.7768.

容易找到的. 試看兩例:

頁253引用了金朝完顏亮的一首詩中 的兩句: “提兵百萬西湖側, 立馬吳山 第一峰.” 註腳說這兩句詩轉引自範文 瀾·蔡美彪

中國通史

第六冊, 第294 頁. 其實, 這兩句詩很容易找到,

三朝 北盟會編

卷三十二就載有.

再如, 頁265—266引用了如下一段 文字:

彥博又言: “祖宗法制具在, 不須更 張, 以失人心.” 上(神宗)曰: “更張法 制, 于士大夫誠多不悅, 然于百姓何所 不便?” 彥博曰: “為與士大夫治天下, 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上曰: “士大夫豈 盡以更張為非, 亦自有以為當更張 者……”

註腳說這段文字轉引自漆俠

王安石 變法

, 第201頁. 其實這段材料很容易 找到, 就載于

續資治通鑒長編

卷二百 二十一.

像這樣本來可以查找原始材料, 而 作者卻從他人論著中轉引, 違背了學術 著作的基本要求, 大大降低了著作的可 信度和學術價值.

另外, 引用史料時, 要引用第一手史 料, 儘量避免引用二手史料, 這是歷史 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原則. 但周著在多處 引用二手史料. 限於篇幅, 只舉一例.

頁260—261引用了宋太祖“杯酒釋兵 權”的一段史料

與石守信等飲酒, 酣屏左右曰: “朕 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 殊不

(7)

若為節度使之樂, 朕終夕未嘗敢安枕臥 也!”守信等請其故, 帝曰: “是不難知, 此位誰不欲為!”守信等頓首曰: “陛下 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 誰複有異 心?”帝曰: “卿等固然, 其如麾下欲富 貴何?一旦有以黃袍加汝身, 汝雖欲不 為, 其可得乎!”

帝曰: “人生如白駒過隙. 所以好富 貴者, 不過欲多積金錢, 厚自娛樂, 使 子孫無貧乏爾!卿等何不釋去兵權, 出 守大藩, 擇便好田宅市之, 為子孫立永 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 日夕飲 酒相歡, 以終天年. 朕且與卿等約為婚 姻, 君臣之間兩無猜疑, 上下相安不亦 善乎!”

作者注明以上文字引自

宋史紀事本 末

. 眾所周知,

宋史紀事本末

是明 人根據其他史書編纂而成, 價值不大.

其實關於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事情, 宋人就有記載. 如司馬光

涑水紀聞

卷一. 像這種情況在本書第259·261·

264等頁多次出現.

19. 學術著作要求充分參考前人研 究成果, 既避免與前人研究重複, 也可 以發現以往研究的薄弱之處. 這樣自己 的著作才有創新之處. 周著是一部研究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的著作. 在此之 前, 學界已經有一些這方面的論著. 如 著作

中國軍事思想史

19)·

中國古代 軍事思想

20)·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概論 19) 魏汝霖·劉仲平, 中國軍事思想史 (黎

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1).

21), 論文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述略 22)·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概論 23)等. 從周 著注釋和參考文獻看, 作者參考了一些 中國古代政治史·軍事史的論著, 但沒 有參考以上與本書主題密切的論著. 如 果作者參考了這些論著, 本書的錯誤可 能會少一些, 論述可能也會更加深入.

20. 本書是一部軍事思想史著作. 書 中的一些內容如第八章第二節“玄武門 之變的性質·意義”, 第六節“唐代中後 期皇權沉淪的基本原因”, 第十章第四 節“北宋政權滅亡的基本原因”, 第五節

“南宋政權賴以成立的基本條件”等, 似 不是軍事思想研究的內容. 當然, 軍事 思想與政治軍事形勢密不可分, 在論述 軍事思想時適當地交代當時的政治軍 事形勢是必要的. 但以較大的篇幅敍述 政治軍事, 沖淡了主題, 使書的內容顯 得龐雜·臃腫.

周亨祥先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

20) 湯昌和 主編,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河 北大學出版社, 1993).

21) 謝國良·袁德金,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概論

(解放軍出版社, 1994).

22) 陳遠,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述略 (青海 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 第1期), pp.33-37.

23) 謝國良,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概論 (軍 事歷史研究1995年 第1期), pp.80-108.

(8)

一書, 對先秦到清前期兩千多年的 軍事思想進行了論述. 由於研究面廣, 涉及問題多, 所以書中難免存在一些不 足和錯誤. 希望周先生以後全面搜集史 料, 充分吸收相關研究成果, 在本書的 基礎上對中國軍事思想史做進一步的 探討.

주제어: 중국고대, 군사사상 關鍵字: 中國古代, 軍事思想

Keywords: ancient China, military thoughts

(원고접수: 2014년 10월 16일, 심사완 료 및 심사결과통보: 10월 20일, 수 정원고접수: 10월 24일, 게재확정:

10월 25일)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右圖為童話世界廣場園區示意圖。閱讀圖上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D)c 若園區設立在臺灣地區,早上太陽總是從山的那 一頭升起,如圖所示。請根據此一條件判斷,本 圖的座標應如何標示? 【基94二55】 A B C D (A)d 右圖的遊客服務站提供廣播、公用電話、洗手間及休息等服務。但是遊客們總是抱怨服務

一、經濟發展 特色 經濟繁榮,中外貿易頻繁 貿易 陸路 許多胡商經由絲路到長安等城市貿易 水路 阿拉伯商人經由海路到廣州貿易(唐政府在廣州設立 ,類似今日海關) 貨幣 :唐朝中葉開始,商業更加繁榮,為了方便貨幣攜帶與使用,發明了飛錢 二、兼容並蓄的社會風貌 特色 隋唐社會因容納各種文化而呈現多元色彩,主要特色是「胡漢融合、兼容並蓄」 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