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第4章 清領前期的政治與經濟 (from1683~1895年,計212年)
Bebas
6
0
0
Teks penuh
(2) 2. 南一版 B.1 台灣史講義. 二、行政區劃的演變 諸. (一)初期(即康熙年間)設置「一府三縣」,如下: 福建省. 羅. 臺灣府. 澎湖(臺灣縣) 縣 臺灣縣. 臺灣府. 鳳山縣. 諸羅縣. 臺灣縣. 鳳山縣. (今台南以北). (今台南一帶). (今高屏地區). 康熙 23 年(1684 年) 一府三縣. (二)因為人民積極拓墾,使開墾的範圍日益擴大,加上民變的刺激,雍正年間增設縣、廳,如下: —人民積極拓墾:台灣西部的墾殖範圍明顯擴增。 —民變刺激:康熙末年發生「. 事件」 ,清廷為加強. 統治,增設衙門機關,於是雍正年間將諸羅. 淡. 圖例. 淡水廳. 水. 府治 縣界 新增行政區. 廳. 縣細分為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廳三部分,澎 彰化縣. 湖地區則增設澎湖廳。 澎湖廳. 諸羅縣. *新竹市舊名竹塹,為清代淡水廳的廳治所在地。 臺灣府. 臺灣縣. 今日城牆與城門多遭拆除,僅剩東門。. 鳳山縣. 雍正 5 年(1727 年) 一府四縣二廳. (三)西部拓墾飽和後,漢人轉進今宜蘭地區開墾,即蛤仔難一帶 (該地又稱作. ) ,而率先進入開墾的為(. )等人。. 噶瑪蘭廳. 水. 府治 縣界 新增行政區. 噶瑪蘭廳. 廳. ‧吳沙因而有「開蘭第一人」之稱。 ‧由於宜蘭地區墾民漸多,加上海盜的騷擾,於是增設噶瑪蘭廳。. 淡. 圖例. 彰化縣 彰化縣. 澎湖廳. 嘉義縣 臺灣縣. 臺灣府. 鳳山縣. 嘉慶 嘉慶17 17年(1812 年(1812年) 年) 一府四縣三廳.
(3) 3. 南一版 B.1 台灣史講義. 三、土地開墾與水利設施 (一)土地開墾 漢人到台灣後,當時的土地就所有權而言,可分為三種:番地、民有地、無主地。 —番 地:漢人向原住民承租土地,所交的租金叫做「番(大)租」。 —民有地:漢人向先到的漢人承租土地,亦要繳交租金。 —無主地:漢人向政府申請開墾執照,進行開墾。由於開墾土地需要大筆資金,所以合資的情 形相當普遍,因而有(. )、(. )…等地名。. *金廣福:是漢人合資開墾的組織。「金」有發財吉利之意;「廣」為粵籍移民;「福」為閩籍 移民。代表此組織為福建與廣東移民共同組成,共同開墾新竹、苗栗一帶的土地。 *以上皆為合法的方式,但漢人自行佔有無主地,或巧取豪奪原住民的土地等情形,亦經常發生。 (二)水利設施 為了取得灌溉水源,漢人多以合資的方式營建水利設施,如以下四大水圳: 水圳. 項目. 座落位置. 引用水源. 主建者. 主要特色. 瑠公圳. (. 盆地). 新店溪. 郭錫瑠父子. 台北主要灌溉水圳. 貓霧捒圳 (葫蘆墩圳). (. 盆地). 大甲溪. 張達京、潘墩仔等. 漢人與原住民共用. 八堡圳 (施厝圳). (. 平原). 濁水溪. 施世榜. 清代灌溉範圍最大的水圳. 曹公圳. (. 地區). 高屏溪. 曹謹. 官方主導修築的水圳. ‧瑠公圳的紀念碑可以在(. )附近看到。. 淡水. ? 公圳. 臺北 新 店 溪. 貓霧拺圳 大甲溪. 豐原 半線 (彰化). 八堡圳. 濁水溪. 臺南. 曹公圳. 鳳山 高 打狗 (高雄). ‧水圳帶來的利益:1.提高農業生產量。 2.擴大土地開墾的範圍。. 屏 溪. 二水.
(4) 4. 南一版 B.1 台灣史講義. 四、商業發展 (一)農業 由於移民不斷湧入、水圳興建成功,農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其中,以(. )和(. ). 為最主要的農產品。 (二)商業 ‧台灣對外主要商貿對象:(. )。. ‧台灣主要進出口商品—出口:稻米、(. )。. —進口:藥材、紡織品等日常生活用品。 此外,漢人也常和原住民交易毛皮與山產等物品。 ‧行會組織的形成: —當時的行會稱作「. 」。. —組成「郊」的目的:聯絡情誼、避免同業惡性競爭、方便配運貨物。 —兩種組成形式的「郊」—以貿易地區劃分,如台南的「南郊」 、 「北郊」 ;鹿港的「泉郊」 、 「廈郊」。 *北郊與南郊的貿易區域沒有明 顯的分界。一般而言,北郊商人 主要經營寧波、上海及其以北等 地的貿易;南郊商人主要到泉 州、漳州等地貿易。. *專門到泉州、廈門等地買賣 的商人則組成「泉郊」與「廈 郊」 。. —以貿易商品區分,如:米郊、糖郊、布郊。. ▲會館為郊商聚會、議事或辦公的 場所,但除少數郊商有專屬會館 外,大部分郊商都在寺廟內議事。 ▲北郊、南郊主要貿易港口分布圖.
(5) 5. 南一版 B.1 台灣史講義. (三)對渡港口 ‧清領初期,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唯一合法的進出口岸是(. )。. ‧隨著 1.貿易日益頻繁,2.移民開墾範圍擴大,清廷陸續增開其他港口,如(. ) 、 (. ) 。. 今新北市八里區. about「對渡港口」的說明~ 1. 1684 年(康熙二十三年),開放鹿耳門與福建廈門直接對航。 2. 1784 年(乾隆四十九年),開放鹿港與福建晉江的蚶江口對航。 3. 1788 年(乾隆五十三年),開放八里坌與福建五虎門直接對航。 4. 1792 年(乾隆五十七年),開放八里坌與福建晉江的蚶江口對航。 5. 1826 年(道光六年),開放烏石港與海豐港。 上述港口稱為「正港」 ,有海關人員負責管制人員往來、檢查貨物。貨物與人員進出若非經由 指定港口進出者,則視為走私與偷渡。 北部港市的發展 乾隆年間,許多福建商人來到八里坌後,沿淡水河而上,到新莊從事買賣,新莊一度成為商業 繁盛地區。嘉慶年間,新莊港口泥沙淤積嚴重,促使交通較為便利的艋舺逐漸興起。. ‧慢慢的,府城、鹿港、艋舺成為台灣當時三大貿易港口,並有「. 」之稱。. 這句俗諺的意義:1.台灣開港通商前的三大街市 2.反應台灣開發的方向( ‧在台灣與中國貿易關係穩定的情況下,港市獲得發展的空間。. ) 。.
(6) 南一版 B.1 台灣史講義. 6. ◎歷屆相關基測試題: 1.(. 2.(. )婷婷在書上看到一則與臺灣歷史有關的插畫, 如右圖。插畫中是描述臺灣哪一時期的情形? 【93 年第一次基測】 (A)荷蘭統治時期 (B)清領時代前期 (C)清領時代後期 (D)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附圖是清康熙年間由西洋傳教士繪製的臺灣地圖。此圖只繪製 臺灣西半部,反映出當時清廷治臺的何種政策﹖【93 年二基】 (A)禁絕漢人渡臺,防止臺灣成為反清基地 (B)施行畫界封山,禁止漢人入侵原住民區 (C)開港通商,設定西半部為對外貿易據點 (D)加強建設西半部,使該地成為海防重鎮。. 4.(. )清廷征服臺灣後,官員對於棄留臺灣問題爭論不一,當時率軍攻取臺灣的大臣上奏康熙 皇帝,強調臺灣物產豐富,且位於重要戰略位置,雖管理不易,不可輕言放棄,結果促使 朝廷將臺灣納入版圖。這位大臣是誰?【96 年第二次基測】 (A)施琅 (B)陳永華 (C)沈葆楨 (D)唐景崧。. 5.(. )清朝統治時期,臺灣曾出現一種稱為「郊」的組織,依其性質推斷, 這種組織主要分布在右圖中何處(A)甲 (B)乙 (C)丙 (D)丁。 【97 年第一次基測】. 6.(. )清朝統治時期,臺灣興築許多大規模的水圳,如鳳山曹公圳、彰化 八堡圳、臺公圳等。當時修築水圳的主要原因為何?【98 年一基】 (A)地層下限嚴重,舊有河川枯竭 (B)土地不當開發,水源遭受汙染 (C)工業用水不足,提供穩定水源 (D)擴大灌溉面積,增加農業產量。. (. )7.清朝統治臺灣初期,對於人民渡海來臺曾頒布相關禁令:禁止無照渡臺,且有照者亦不 得攜帶家眷。在來臺者多為男性的情況下,使得臺灣社會漢人男女人口比例嚴重失衡。 當時清廷頒行前述禁令最主要的原因為何?【99年第二次基測】 (A)限制移民開墾,防止漢人叛亂 (B)臺灣地理條件差,不適宜居住 (C)倡導族群融合,鼓勵漢人與原住民通婚 (D)重男輕女觀念盛行,不許婦女參與墾殖。.
(7)
Dokumen terkait
解析: 贌社制度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以競標方式,由漢人承包「蕃社」(原住民部落)的交易,承包者獨享 一社的商業交易權,但必須向東印度公司繳納承包稅金。 清朝漢人為了保衛開墾安全,設立隘勇, 防原住民滋擾。日治初期沿用此制度,阻絕原住民。1906 年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展開「理蕃事業」,多 次出兵攻打原住民,並透過隘勇線設置,將原住民防堵於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