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評何玲華撰寫的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師研究(191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評何玲華撰寫的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師研究(1919"

Copied!
6
0
0

Teks penuh

(1)

艱 難 的 學 術 跨 越 : 評何玲華撰寫的  新 教育·新女性 -北京 女 高師 研 究( 1 9 1 9 -1924)  (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2007)

侯 傑 · 齊 薇 (中國 南開大)

20世紀初, 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 變革, 隨著女子教育的發展, 新女性群 體數量不斷增加. 如何看待新式女子教 育與新女性群體形成的關係問題?越 來越引起海內外學者的研究興趣. 近年 來學術界對於這個議題的研究呈逐漸 上升趨勢, 且多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 透過某個具體的學校及其學生群體, 探 討女性主體意識覺醒以及與五四新文

題. 可惜的是, 對於在近代中國女子教 育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北京女高師 的研究顯得較為薄弱, 已有成果僅限於

20世紀中國婦女運動史(中國婦女出 版社2008年版)等通史類著作和五四時 期女作家、相關作品的研究. 何玲華撰 寫的新教育新女性 -北京女高師研究 (1919-1924)一書則在一定程度上改 變了這一狀況.

北京女高師的前身為1908年清政府 設立的京師女子師範學堂, 1912年改稱 為北京女子師範學校, 1919年升格為北 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簡稱為“女高師”, 1924年改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 北京女 高師的發展演變正體現了中國近代女 子高等教育的發展軌跡. 作為當時唯一 的國立女子師範大學, 它吸納了教會學 校之外近1/3的在國內接受高等教育的 女性. (參見何玲華: 蔡元培與女高師

高校理論戰線2007年第9期). 因此, 值得關注. 書中主要以北京女高師為研 究物件, 通過個案研究來呈現新女性如 何形成, 又如何通過自我的言說參與社 會互動的. 為方便各位學者瞭解該書, 特將主要章節目次列在下面:

引言…1

一. 理論緣起…1 二. 文獻綜述…3

三. 研究思路、結構框架及研究方 法…10

第一章 歷史沿革:從“學堂”到“學

(2)

校”…12

一. “初級師範”時代(1908-1919)…13 ( 一 ) “ 京 師 女 子 師 範 學 堂 ” 時 期

(1908-1912)…13

( 二 ) “ 北 京 女 子 師 範 學 校 ” 時 期 (1912-1919)…40

二. “高等師範”時代(1919-1924)…74 (一)超賢妻良母主義 -“女高師”要

旨…75

(二) 改革中行進 -“女高師”校政…

77

(三)獨立張揚 -“女高師”學生…87 第二章 教改的推進:陳中凡、許壽裳

與女高師…106 一. 陳中凡與女高師…107

(一)“驅方運動”…108 (二)革新文科…111 二. 許壽裳與女高師…124

(一)改革“組織系統”…126 (二)廣聘名校師資…131 (三)重視圖書儀器設施建設…137 (四)籌畫“女子大學”…145 (五)去職…153

第三章 新思潮的傳佈:《新青年》同 人與女高師……165

一. 蔡元培與女高師…165 (一)立學立業立人格…166 (二)提倡“白話文”…169 (三)解說“學生自治”…172 二. 胡適與女高師…183

(一)《新青年》主將蜚聲異常…183 (二)“李超”事件…191

(三)《晨報》啟事…204 三 . 李大釗與女高師…207

(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解放”

思想…207

(二)以深切熱烈的政治情懷引導學 生…217

四 周氏兄弟與女高師…219

(一)相繼“西席”女高師…220 (二)先後宣講女高師…225 (三)在“女師大風潮”和“三一八”事

件中…236

第四章 “獨立人格的生活”:校園“新 女性”…244

一. 在新思潮的激蕩中覺醒…245 (一)質疑傳統“婦德”…246 (二)肩領女子責任…252

二. 在轟轟烈烈的社會參與中歷練…

(一)“女子第一個的幹政遊行”…255255 (二)舉辦“北京平民職業女學校” …

260

(三)組織“北京女權運動同盟”…270 第五章 “言說”自我的開始:女高師校

園“書寫”…276

一. “書寫”的發生及其發展…277 (一)社團、宗旨及其會刊…278 (二)語體、文體的轉變…285 (三)進入文學中心“社區”…291 二. “書寫”內容及其特質…293

(一)以“覺醒”姿態關注世間…293 (二)“女性意識”獨樹一幟…298 結語…304

圖表索引…313 參考文獻…319 後記…331

通觀全書, 該書的結構比較完整, 研 究方法也比較精巧, 在資料的發掘和使 用上也有獨到之處, 並提出一些新穎的 觀點.

(3)

首先, 在整體結構安排上, 作者匠心 獨運. 該書第一章考察了北京女高師的 歷史演進過程, 旨在闡明作為全國最高 女子教育機構的生成、發展. 第二章通 過評析陳中凡、許壽裳效仿北京大學 進行教育改革的舉措, 揭示北京女高師 與北京大學之間的聯繫, 展現富於變革 性質的制度環境. 第三章, 集中探討蔡 元培、胡適、李大釗、周樹人和周作 人兄弟與北京女高師的教師生涯, 特別 是新思潮的傳播, 發掘五四知識精英對 於女學生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第四章借 助于對女高師學生在五四運動時期的 思想討論及社會參與, 展現校園“新女 性”的精神風貌. 第五章透過女高師校 園“書寫”的變化, 呈現女高師校園書寫 的變化及所折射出的五四時期新女性 獨居的精神特質. 應該說, 這樣的結構 安排, 既有宏觀整體設想, 又有微觀具 體描述, 使全書能夠比較深入地探討相 關問題. 值得肯定的是, 作者將這兩者 進行了比較巧妙的結合.

其一, 教育宗旨和使命的變化. 女高 師的前身女子師範學堂創辦於清朝末 年, 以“啟發知識、保存禮教” 1)為宗 旨. 到了民國建立, 這種傳統的教育宗 旨顯然與時代發展、變化不相適應, 加 之大批回國的知識份子擔任女高師教 1) 璩鑫圭,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编 -实业 教育 师范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p.574.

師一職, 使女高師告別了傳統的“賢妻 良母”時代, 進入“超賢妻良母”時代.

作者通過對比兩個時期的教學科目、 教職人員名單, 直觀地反映了這一變 化. 這成為新女性出現條件之一.

其二, 社會環境的變化. 晚清時期政 治的風雨飄搖到五四時期社會風潮的 風起雲湧, 讓身在學校的學生們間接地 感受到社會的巨大變革. 儘管門禁森 嚴, “有兩道門, 前邊一道是鐵門, 平時 鎖起來. 家長在簿上蓋章, 派人來接, 我們才可以出去”(第213頁), 但是自由 平等的思潮還是通過種種途徑影響到 學生們. 作者通過對女高師課程的設 置、女高師校政管理的考察, 向讀者展 現了女高師學生生活的場景, 同時也揭 示出近代新女性形成的條件.

俗話說,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發 掘和使用材料上, 作者也花費了很大功 夫. 作者先後深入北京的國家圖書館、 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 館和檔案館, 上海的上海圖書館、復旦 大學圖書館, 杭州的浙江圖書館等, 搜 集、整理並使用了北京女高師的原始 檔案文獻、自編刊物等珍貴資料, 結合 報刊資料和史料彙編、回憶錄、紀念 文集、傳記等, 從而有效地保證了全書 的寫作.

(4)

眾所周知, 近代婦女解放是伴隨著 國家民族解放的, 而最先提倡婦女解放 的不是女性自身, 而是男性社會精英和 知識份子, 女性是作為“被解放”者出 現. 然而隨著女子教育的不斷發展, 特 別是女子高等教育的壯大使一部分女 性接受新式教育, 發出追求自由、解放 的呼聲.

本書以個案研究的形式不僅梳理了 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周氏兄弟對 北京女高師發展的貢獻, 而且闡明這些 在五四運動時期具有自由民主色彩的 男性知識份子通過任教于女高師、或 者支持女高師的學生運動影響著女學 生. 作者通過這些知識份子對學生運動 的態度, 集中展示了作為教師的男性知 識份子與女學生之間的性別互動關係.

在李超事件中, 除了周氏兄弟任教時間 略晚沒有參與以外, 其餘幾位聞名遐邇 的男性知識份子都在這一事件中表明 自己的態度. 李超是廣西人, 家境很好, 父母沒有兒子, 承繼一侄子. 死後財產 都歸繼子, 李超分文未得. 她為求學, 先後到過很多地方, 後升學到北京, 在 北京女高師國文部求學, 繼兄拒付任何 費用. 1919年8月, 李超貧病交加而死.

在李超追悼會上, 蔡元培發表演講, 特 別強調“教育問題的解決”, 主張推行

“義務教育”, 體現一代教育家關心女子 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胸懷. 胡適在追悼會 前, 專門為李超作傳, 其筆鋒直指封建

宗法家庭制度與女性卑微的社會地位, 由此擴展到對女子自身解放之路與社 會改良的思考. 毋庸諱言, 這篇傳記對 於女高師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曾在北 京女高師讀書的蘇雪林曾在自傳中寫 道:“當胡先生文出, 女子要求繼承遺 產權者相繼不絕, 憲法為之修改, 效力 果然大極, 謂勝過 漢高祖本紀 , 項 羽本紀 , 絕非誇誕之辭”(蘇雪林, 蘇 雪林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第37頁). 李超的同學代表也紛紛發表 演說, 表達對李超的懷念與對舊社會制 度的批判(第196-197頁).

在這場以“李超之死”為主題的討論 中, 李超顯然以“他者”的身份出現的, 成為男性知識份子在表達自己對社會 問題關注時的一個“被言說的物件”. 遺 憾的是, 作者在梳理大量的史料之後並 沒有注意到李超這位女學生的自我言 說, 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實際 上, 學術界最近的研究成果可以吸收和 借鑒, 如李淨昉: 性別視野中的女學 生之死-以五四時期李超為中心 (婦 女研究論叢2007年第5期)和侯傑、王 小蕾: 五四時期轟動京城的新女性之 死-李超研究 (燕趙文化2008年第 1-2期)等.

令人欣喜的是, 作者注意到男性知 識份子怎樣憑藉自己的思想和學識影 響女學生, 以及女學生聽課時的內心的 感受, 並且應用大量的女學生的自述史 料來豐富相關研究. 該書為讀者展現了

(5)

“授課←→聽講”之間的互動關係, 再現 了上課的歷史情景. 然而在闡述中, 作 者卻忽略了對於女老師與女學生, 男老 師與女老師以及男老師與男老師之間 的性別關係及其互動. 雖然作者曾經提 及某些男性知識份子在任教中曾對自 己的領導是“女性”有過疑慮, 最終還是 接受女高師的聘請, 但作者僅是提及缺 乏深入的性別分析. 這也說明婦女史的 一些研究課題, 迫切需要加入性別視 角, 以便在更深層次展開討論和分析.

該書依據大量歷史資料, 得出一些 值得關注的觀點和看法. 例如作者提 出, “北京女高師學生, 正是五四時期 走在時代最前列、最具獨立意識和自 立能力、最早自覺參與正常社會活動 的女性”. (第245頁) 為此, 作者從女子 獨立人格的培育和女性的自我言說等 方面展開了論說. 不論是對傳統婦德質 疑, 還是女性自我權利意識的表達, 乃 至男女平等的提倡, 學生們的言論和行 動, 成為作者立論的堅實基礎. 像錢用 和在 貞女平議 、孫繼緒在 節烈問題 等文章中對束縛女性的貞節觀念“弊 端重重, 慘無人理”(孫繼緒: 節烈問 題 ,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藝會刊1920 年第2期)的批判, 某種程度上表達了新

女性的思想觀念及其認識水準.

女性的自我言說是展現女性主體意 識最重要的資源之一. 作者從紛繁的歷 史資料中尋覓到這些為數不多的女性 自我言說, 作為極具研究價值的資料, 確實難能可貴. 借助作者引述的這些出 自女學生之手的文章, 讀者可以觸摸到 思想和情感的脈動, 彰顯著鮮明的女性 意識:或是傾訴母女親情, 或是揭秘童 心世界, 或是表現女性情誼, 還有宣洩 性愛意識. 不僅如此, 女性言說的空間 正不斷擴大:從剛開始出現的校刊, 到 京城一帶的報紙媒體, 體現了媒體空間 對女性自我言說的接納. 而女學生也借 著這些平臺實現了身份的轉變, 成為新 女性, 並讓更多的人關注女性的命運, 從而推動了女權運動的發展.

作者不僅對女性言說的題材、展示 平臺以及內容進行了分析, 而且與男性 書寫加以對比, 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 女性自我言說“不僅在於開啟了中國現 當代女性文學許多嶄新的母題, 對於現 代女性主體意識的建構, 也不乏積極意 義”(第303頁). 然而, 需要提醒作者注 意的是:這些女性自我言說是否受到 男性知識份子的影響, 女性本身的真正 表達究竟有多少? 也可能主流話語本 身就是男女兩性相互影響、共同商構 而成的, 所謂的女性自我言說和男性言 說, 都是某種“再表達”.

如果能夠具有這樣的學術警覺, 再 適當應用“差異”理論, 作者對於“第一

(6)

次幹政遊行”、“舉辦北京平民職業女 學校”、“組織北京女權運動同盟”等女 高師學生們主辦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 可能會更加豐富, 結論更加令人信服.

近代是女性對權利產生群體認識並 試圖參加社會權利結構變動的時代, 她 們扮演著被拯救與自我拯救的雙重角 色. 作者以個案研究的方式呈現了男性 知識份子在北京女高師培養新女性的 努力與嘗試, 遺憾的是缺乏女性個案分 析. 換言之, 關於女性個體的研究在整 部書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少. 這說明學術 跨越是十分艱難的, 抑或研究者已經意 識到, 但缺乏各方面的條件支持, 很難 實現, 抑或作者尚未沒有察覺出. 奇妙 的是, 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吸引著分處海 內外的人們樂此不疲地探究下去, 在學 術道路上跋涉, 彼此扶持, 實現新跨越.

주제어: 하령화, 신교육, 신여성, 북 경여고사

關鍵詞 : 何玲華, 新教育, 新女性, 北 Keywords:京女高師 Linghua He, New Education, New Woman, Beijing Female High Normal College (원고접수: 2010년 9월 15일, 심사 완료, 게재확정: 10월 23일)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研究動機與目的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1)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動機 本研究議題調節傳統應用文單一書寫、課堂灌輸的練習模式,提高「應用」的 當代性,使得以往單靠書面文字的應用文書朝向多元面向,書面與口語並重、修辭 與思辨兼顧、文字與圖像兩全、個體與團隊平衡。 (2)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主題及研究目的 申請人選擇以中文系大三下學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