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五章 東協及中國成立自由貿易區後對我國可能產生之 影響評估及我應採取之因應策略

Dalam dokumen trade.gov.tw (Halaman 52-73)

第四章 當前我國與東協及中國雙邊經貿情勢

較去年同期約減少 19. 2%;我國出口至泰國近二十一億二千五百餘萬 美元,較去年同期約減少 17%;我國由泰國進口為約二十一億八千餘

95. 第五章 東協及中國成立自由貿易區後對我國可能產生之 影響評估及我應採取之因應策略

96.

引言: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將整合為一個擁有十七億人口、兩 兆美元的國民生產毛額,僅次於NAFTA、EU的全球第三大市場。東協加一 整合後的前景,一般認為政治宣示效果大於經濟意義,因東協國家對與中 國進行經濟整合存有疑慮;原因可分資本市場、貨品市場與勞動市場三方 面來說明。在資本市場方面,由於東協國家與中國大多屬於開發中國家

(新加坡除外),金融制度與法規的發展尚未十分健全;再者,東協國家

其經濟發展的資本來源大都依賴外人直接投資(FDI),若一旦國際大環 境發生變化,外資撤離本區,將影響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屬於新興 市場,其經濟發展有很大的比例也是依賴外資,故就資本市場而言,中國 與東協實屬於互相競爭狀態,爭取來自美、日、歐洲等先進國家資金。在貨 品市場方面,中國與東協目前都處於工業化發展之進程中,雙方均注重推 動外向型經濟,主要出口產品均為初級或勞動密集型製成品,如原料、木 農產品紡織、成衣鞋類、加工食品電子產品等,貨品競爭性大於互 補性,故預期東協

中國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其區內貿易製造效果不如 美洲自由貿易區或是歐盟。在勞動市場方面,由於東協國家屬於勞力人口 輸出國,而中國具有充沛的勞動人口,故若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協定成立,

中國充沛的勞動人口與東協國家將形成彼此競爭之關係。由於許多跨國公 司為了分享中國廣大的潛在市場,紛紛轉向中國投資,東協國家開始憂慮 國內的工作與投資機會可能銳減。綜上所述,就短期而言,東協加一的市 場整合前景並不十分被看好。然而東協加一預期在十年內成立,若台灣無 適時提出因應對策,長期而言,仍會造成投資或貿易移轉的不利效果。目 前全球的區域貿易發展,可分為歐盟、美洲、與亞太三大板塊。其中,歐盟 與美洲國家組織(預定在二○○五年成立)屬於初步整合完成並逐步建制 化,亞太地區則因較為複雜的政治因素使得整合較為不易,目前只在初步 的倡議階段,例如東協加一、東協加三(中、日、韓)、東協加五(中日、韓 台、港)、東亞自由貿易區(包括紐、澳)等。從東亞區域貿易看,一九七 0年代,區域內貿易占30%,二○○○年則超過50%,其增加部分主要是 由中國與日本、韓國及東協貿易的增加。故台灣的因應策略應是盡量加入倡 議中的各個FTARTA,以免被邊緣化或遭排擠;若台灣無法及時因應 加入這些倡議中的FTARTA,一旦東協加一或其他亞太自由貿易區整 合完成,台灣將遭到排擠的命運。

97.

一、 經濟層面之影響評估

中國與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東協國家整合動機大致如下:歷經 一九九七金融風暴,為重振當地低迷的景氣,與中國成立自由貿易區 可以出口至中國的免稅優惠來吸引外人直接投資(FDI)。而在中國加 入

WTO

之後,在短期內因東協部分產業與中國呈競爭關係將受到打 擊,但中長期來看,雙方將因中國廣大的市場而受惠。故就東協而言,

面對中國強大的競爭壓力並非消極的保護區內產業,而是積極的整合 東協內部,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增強其本身的競爭力並進 一步參與中國市場的經營。雖然東協與日本的產品互補性大於競爭性,

加上東協與日本成立

FTA

可吸引日方資金投資東南亞,但日方因考 慮農業等敏感性問題,而對與東協簽署

FTA

有所顧慮。就中國而言,

鑑於

WTO

西雅圖會議的失敗,多邊談判共識不易達成,一九九八年 以來全球各地的

RTA

FTA

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全球主要經濟體 只有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尚未簽署

FTA,隨後日本因體認此一趨勢

的重要性,在今年一月十三日與新加坡完成自由貿易協定之簽署。為

避免在區域整合的潮流下被邊緣化,並與北美、歐盟互相抗衡,中國 亦尋求東亞之區域整合,而有東協加三的提議。但與韓國、日本因複雜 的政治因素使得整合不易,與東協的整合成為中國

FTA

的首要目標,

以東協與中國的廣大市場與日星

FTA

競爭,以吸引

FDI。

綜上所述,在雙方互蒙其利的前題下,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區近 來頗有進展。二○○一年十一月在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召開之中國與 東盟領導人第五次會議期間,中國總理朱鎔基提出於未來十年建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之建議,獲得東協各國之積極回應,達成雙方 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共識。二○○二年五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中國與東盟 在北京召開第三次中國東盟經濟高級官員會議與第一次中國東盟談判 委員會,就自由貿易區之談判原則、模式、內容、時間框架等問題進行 討論,擬訂未來談判之工作計畫,該協議預料可於本年十一月假柬埔 寨所召開之東協峰會上簽署。在協議中,令人注目的是計劃初步開放 之貨品與領域,同時為經濟發展較為落後之成員國如柬埔寨、寮國、緬 甸及越南提供「特別優惠待遇」。去年中國已與東協國家擬定一些初步 開放之領域,稱為「初期豐收」(Early Harvest)計畫,產品涵蓋熱帶 資源、農業產品、食品、紡織品及電子產品,並預定於二○○四年實施。

另外,中國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本年五月間表示,盼於本年九月舉 行之「中國—東盟經濟部長會議」與十一月間之在柬埔寨舉行之雙方領 導人第六次會議上能就「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各項問題取得實質之 成果。

短期而言,中國與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對台灣可能造成的衝突 會比較少。一方面,中國與東協生產的產品與台灣產品性質不同,競 爭性較小。尤其以目前台商深耕大陸的結果來看,現階段大陸出口成 長最快的產業,包括電子電機與其他民生輕工業,許多都是台商工廠 所製造。因此,當大陸對東協出口增加時,很可能表示台商對東協的 出口也增加,因此他們對台灣的原物料需求也會增加。換言之,未來 台商利用大陸經貿管道出口的比重勢必愈來愈多,東協加一成立對台 商而言,反而可增加其競爭力。

就長期而言,中國與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可能造成的經濟效果 如下:

(一)就雙邊貿易額而言:中國與東協經濟合作密切。雙邊貿易額從 一九九九年的七十九•六億美元增至二○○○年的三百五十 九•二億美元,二○○一年突破了四百億美元大關。東協現已 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中國則成為東協第六大貿易伙伴。

若本區整合成功,可更進一步促進雙邊貿易額。

(二)就商品市場而言:中國與東協既是巨大的潛在市場,也是巨大

的現實市場。特別是中國現擁有十三億人口,對各種產品的需 求量很大。隨著人民收入的增加及開放經濟的成熟,其進口量 將逐年增加,二○○一到二○○五年的五年間,中國將累計進 口一•四萬億美元的商品,從而為東協國家提供無限的商機。

(三)就雙邊投資而言:東協企業對中國投資從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 八年期間,其投資協議額為四百四十二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 一百八十四億美元。中國企業對東協投資雖少於東協企業對中 國投資,但也在不斷增加,在二○○○年,中國企業在東協的 投資項目就有五十六個,協議金額一•七億美元,實際投入 一•二億美元。加入WTO後,中國將有更多的企業進行跨國投 資生產經營。可以預計,東協加一成立後中國企業對東協的投 資將會與日俱增。

(四)中國與東協的雙邊合作關係不僅涉及貿易、投資和科技領域,

而且在金融、文化、航空、旅遊、郵電、交通、海運、環保等領域的 合作與交流也取得了初步的進展,有助未來雙邊貿易區的整合。

中國與東協之間的鐵公路更為中國與東協的市場提供便捷的交 通網絡,如新加坡至昆明的鐵路、曼谷至昆明的高速公路等均 有中方大量的資金注入。雙方並確立新世紀合作領域,跟據東 協一體化的需要和中國與東協各自優勢,將農業、信息通訊、人 力資源開發、相互投資和湄公河開發,作為近期合作項目。透過 與中國的經濟整合,東協可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找出其產 業的利基。

(五)就東協而言,東北亞的GDP值是東南亞的三、四十倍,東北亞 的整合將較東南亞更具影響力,故拉攏中國可避免在全球區域 整合的潮流下被邊緣化。最後,中國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可 刺激景氣低迷的日本作進一步的市場開放。

就長期而言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區一旦成立,對我國經濟層面影 響如下:

(一)區域經濟發展:涵蓋南美由三十四國成立之「美洲自由貿易協 定」(FTAA)將於二○○五年成立及向東歐擴展之歐盟,將形 成兩大競爭集團,東協與中國同意成立自由貿易區,未來並可 望納入日本、南韓,將形成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我國 若無法參與,未來可能被邊緣化,且根據我國海關資料統計,

二○○二年一月至四月香港、中國與其他東協國家合計約佔我 國對外貿易之32%5,且均為台商對外直接投資之主要地區,若 我無法加入,勢必影響我對外投資及貿易。

(二)全球運籌中心 : 民間產業在分散市場及降低成本過程中,衍 生全球化整合物流及運籌之能力及需求,行政院為順應此一趨 勢,於一九九九年七月,將「亞太營運中心計畫」與「國家資訊 通信基本建設計畫」結合,朝向建設台灣為「全球運籌中心」。東 協加一若成立,恐將吸引相關運籌計畫在該等地區整合,影響 我在該目標之發展。

(三)南向政策: 一九九○年代台灣政府推動南向政策,欲分散出口 市場過度集中美、日之趨勢,促進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之雙邊經 貿關係。東協加一成立後,東南亞國家將與中國間貿易障礙降 低,而增加與中國間的雙邊貿易額與投資,如此一來,對我國 與東南亞國家之雙邊經貿會產生排擠效應。另外,根據中國估 計,東協

中國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將帶動區內貿易創造效果

(預計區內貿易額將增加50%,促使東協經濟成長增加1%、大 陸增加0.3%);但相對的,自由貿易區形成所造成之貿易轉移 效果,亦勢必會減損部份我國與東協國家間過去因投資帶動之 貿易效果,其影響甚大。

(四)競爭優勢:依據EU與NAFTA的經驗來看,區域性自由貿易區 的確會使區域成員之間的貿易增加。因此,當東亞成員國紛紛 與其他個別國家簽訂單一的FTA時,自然會對沒有簽約的國家 造成壓力。尤其韓國與新加坡的產業結構與產品本身都與台灣 有相當高的競爭性,因此當他們逐漸與其他國家簽訂FTA時,

未來台灣對這些國家的出口商品就有可能被韓國與新加坡的產 品所取代。因此,我們自然有必要去積極的爭取與其他國家簽 署FTA。

綜上所述,若東協加一於十年內整合成功,我國將面臨投資外移、

產業空洞化、競爭力下滑,在區域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影響「亞太營 運中心」、「全球運籌中心」目標之達成。

Dalam dokumen trade.gov.tw (Halaman 52-73)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