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李 益

Dalam dokumen 七年级 (Halaman 74-100)

咏  雪

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写登城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 夜色,凄神寒骨。这样的宁静如果不被打破,也许诗人可 以沉浸其中,体味大漠那亘古的苍茫。可是,就在这万籁 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

“征人”的思乡情绪。顿时,一切崇高和悲壮都化作了绵 绵不绝的乡愁。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 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读时发挥想象,

沉浸其中,就能体会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

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1 版 )。 行军,行营、军营。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 阳 节。 故 园, 故 乡。 原 诗 注:“ 时 未 收 长 安。” 岑 参

( 约715—770), 江 陵( 今 湖北荆州)人,唐代诗人。

〔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 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

《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 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 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 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傍〕靠近。

选自《李益诗注》(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4年版)。受降

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 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 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 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 灵武西南。李益(748—约 829),字君虞,陇西姑臧

(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 人。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 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

“回乐峰”,山峰名,在回 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 人。

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 心愿。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 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

有追求理想信念的体验和思考,还有个人修 身经验的总结。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 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 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 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 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 者思路。

第四单元

70 阅  读 第四单元

选 自《 毛 泽 东 选 集 》 第 二 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991年 版 )。 白 求 恩(1890—1939), 国 际 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 疗 队, 于1938年 初 来 中 国,3月 底 到 延 安,

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

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

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五十多岁了〕白求恩去世时尚不足五十岁。

这样写,可能是作者误记或为行文方便。

〔五台山〕山名,在山西东北部。193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开始以五台山 区为中心,建立晋察冀(jì)抗日根据地。

〔殉(xùn)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13  纪念白求恩

(1939年

12

21

日)

毛泽东

预 习

◎ 默读全文,参考题注,并搜集相关资料,

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

◎ 这是一篇在中国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章,

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家喻户晓。问问你的祖辈、父 辈,了解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 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 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 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 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 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 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 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

毛泽东

阅读

71 阅  读

13  纪念白求恩

〔狭隘(ài)〕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热忱(chén)〕热情。忱,情意。

〔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

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这 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晋察冀边区〕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 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

据地之一,包括当时的山西(晋)、察哈尔

(察)、河北(冀)、热河(热)、辽宁(辽)

五省的部分地区。

〔一班〕一些,一群。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改变。

〔鄙薄〕轻视。

〔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

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 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 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 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 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 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 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 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 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 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 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 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 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

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 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 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 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 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 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 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 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72 阅  读 第四单元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 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 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 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 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 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思考探究

一 默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关系。

二 课文第

2、3

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 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工作的态度 对同志、人民的态度 对工作的要求

白求恩

不少的人

三 背诵课文第

4

段。将这一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并说说两个层次之间是如何 过渡的。

积累拓展

四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1.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4 4 4 4 4佩服,没有一个不4 4 4 4 4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4 4高尚的人,一个4 4纯粹的人,一4 4有道德的人,一个

4 4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

4 4有益于人民的人。

73 阅  读

13  纪念白求恩

五 除了毛泽东,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写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纪 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 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等。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小组交 流: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

读读写写

同义词

演讲—讲演,觉察—察觉,热忱—热情,疲倦不堪—疲惫不堪,每组词意义 基本相同,在语言中常常可以换用,我们称之为同义词。还有一些词意义相近,但 在某些方面有细微的差别,我们也称为同义词(严格来说,都只能说是近义词)。

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词义轻重的差别。例如“请求”和“恳求”,前者是一 般性的要求,词义轻;后者是恳切的要求,词义重。

有些同义词之间存在用法或搭配上的区别。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 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配合,后者常和“性格”配合。

有些同义词所指范围有差别。例如“时代”和“时期”,前者指一个较长的 时间段,所指范围大;后者则指一段较短的时间,所指范围小。

有的同义词存在集体和个体的不同。例如“布匹”和“布”所指事物相同,

但前者一般指同类事物的集合体,后者多指具体的、个别的布。

还有些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存在差异。例如“父亲”和“爸爸”,前者书面 色彩较浓,后者口语色彩较浓。

74 阅  读 第四单元

14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预 习

◎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 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边读课文边思考:

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 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

标出段落层次。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

1913

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

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 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

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 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

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 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 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 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 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 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 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

① 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 社2011年版)。武娟译,崔维燕校译。有删 改。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让·乔诺

(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② 〔干涸(hé)〕干枯,没有水。

③ 〔坍(tān)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Dalam dokumen 七年级 (Halaman 74-100)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