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溪洲國民小學 110 學年度 二 年級第 一 學期部定課程計畫 設計者:二年級教學群
一、課程類別:(請勾選,原住民族語文及新住民語文請分別填寫族別及語文名稱)
1.□國語文 2.□閩南語文 3.□客家語文 4.□原住民族語文: 族 5.□新住民語文: 語 6.□英語文 7.■數學 8.□健康與體育 9.□生活課程 10.□社會 11.□自然 12.□藝術 13.□綜合
二、學習節數:每週( 4 )節,實施( 21 )週,共( 84 )節。
三、課程內涵:
總綱核心素養 學習領域核心素養
依總綱核心素養項目及具體 內涵勾選
■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數-E-A1 具備喜歡數學、對數學世界好奇、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並能將數學語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數-E-A2 具備基本的算術操作能力、並能指認基本的形體與相對關係,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用數學表述與解 決問題。
數-E-A3 能觀察出日常生活問題和數學的關聯,並能嘗試與擬訂解決問題的計畫。在解決問題之後,能轉 化數學解答於日常生活的應用。
數-E-B1 具備日常語言與數字及算術符號之間的轉換能力,並能熟練操作日常使用之度量衡及時間,認識日 常經驗中的幾何形體,並能以符號表示公式。
數-E-B3 具備感受藝術作品中的數學形體或式樣的素養。
數-E-C1 具備從證據討論事情,以及和他人有條理溝通的態度。
數-E-C2 樂於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並尊重不同的問題解決想法。
2
四、課程架構:
數學 2 上
第一單元 200 以內的數 第二單元 量長度
第三單元 二位數的直式加減 第四單元 幾時幾分
第六單元 兩步驟的加減 第七單元 2 、 5 、 4 、 8 的乘法 第八單元 平面圖形與立體形體 第九單元 3 、 6 、 9 、 7 的乘法 第五單元 面積
第十單元 容量與重量
五、本課程是否實施混齡教學:□是(__年級和__年級) ■否 六、素養導向教學規劃:
教學期程
學習重點
單元/主題名稱與活動內容 節
數 教學資源/學習策略 評量方式 融入議題 備註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第一週
n-I-1理解一 千以內數的位 值結構,據以 做為四則運算 之基礎。
N-2-1 一千以內的 數 : 含 位 值 積 木 操 作 活 動 。 結 合 點 數 、 位 值 表 徵 、 位 值 表 。 位 值 單 位 「 百 」 。 位值單位換算。
單元一 200以內的數
【活動一】數到200
1.教師以課本貝殼情境口述布題,透 過情境圖及操作圖卡以100以內的量 為起點,逐次累加1、10,建立200 以內的數詞。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唱數活動,學 習和建立200以內的數詞序列。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以200以內的
任意數為起點,做逐次累十的活動。
4.教師口述布題,以200以內的任意
數為起點,做逐次累減一或十的活 動,學生觀察和討論進行解題活動。
【活動二】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操作圖卡、觀 察和討論,表徵200以內的數。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認識定位板百位的位名。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操作圖卡,進 行200以內數的化聚。
4
教學資源:
1.附件1、2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上臺發表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環境教育】
環E1參與戶外學 習與自然體驗,
覺知自然環境的 美、平衡、與完 整性。
環E2覺知生物生 命的美與價值,
關懷動、植物的 生命。
環E3了解人與自 然和諧共生,進 而保護重要棲 地。
【海洋教育】
海E11認識海洋 生物與生態。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二週 n-I-1理解一
千以內數的位 值結構,據以
N-2-1 一千以內的 數 : 含 位 值 積 木 操 作 活 動 。 結 合
單元一 200以內的數
【活動三】使用錢幣 4
教學資源:
1.附件3、4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環境教育】
環E1參與戶外學 習與自然體驗,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做為四則運算 之基礎。
n-I-3應用加 法和減法的計 算或估算於日 常應用解題。
r-I-1學習數 學語言中的運 算符號、關係 符號、算式約 定。
點 數 、 位 值 表 徵 、 位 值 表 。 位 值 單 位 「 百 」 。 位值單位換算。
N-2-5 解 題 :100 元、500 元、1000 元 。 以 操 作 活 動 為 主 兼 及 計 算 。 容 許 多 元 策 略 , 協 助 建 立 數 感 。 包 含 已 學 習 之 更 小幣值。
R-2-1 大小關係與 遞 移 律 : 「 > 」 與 「 < 」 符 號 在 算 式 中 的 意 義 , 大 小 的 遞 移 關 係。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圖 卡,表示指定的錢數。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賣場情境引 導,能在固定的錢幣數量中進行付款 活動。
【活動四】比大小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
進行比較200以內兩量的多少。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定 位板,進行比較200以內兩數的大 小。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比較200以內兩數的大小,並用>和
<符號來表示。
【數學好好玩】幸運數字
1.藉由遊戲的方式,讓學生使用積木 圖卡,透過圖卡的化聚,找到關主的 幸運數字,熟練200以內的數。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上臺發表 6.擬題
覺知自然環境的 美、平衡、與完 整性。
環E2覺知生物生 命的美與價值,
關懷動、植物的 生命。
環E3了解人與自 然和諧共生,進 而保護重要棲 地。
【海洋教育】
海E11認識海洋 生物與生態。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三週
n-I-7理解長 度及其常用單 位,並做實 測、估測與計 算。
N-2-11 長 度 :
「 公 分 」 、 「 公 尺 」 。 實 測 、 量 感 、 估 測 與 計 算。單位換算。
S-2-3 直尺操作:
測 量 長 度 。 報 讀 公 分 數 。 指 定 長 度之線段作圖。
單元二 量長度
【活動一】個別單位的測量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操作附件,經 由觀察、討論,理解用不同個別單位 測量同一長度時,其數值不同,並能 說明原因。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經驗用不同個 別單位測量同一長度時,其數值不 同,並能說明原因。
【活動二】認識公分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情境故事引 導,讓學生經由觀察和討論,察覺使 用不同單位量測量的困難,引入使用 普遍單位的需求。
4
教學資源:
1.附件5、6
2.邊長1公分的小白積木 3.15公分的直尺
學習策略:
1.複習 2.觀察 3.思考 4.推論 5.操作 6.上臺發表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4.實作評量
【多元文化教 育】
多E6了解各文化 間的多樣性與差 異性。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
使用公分刻度尺測量白色積木長度,
知道1公分的長度及培養量感。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進行長度的累加,察覺幾個1公分就 是幾公分。
第四週
n-I-7理解長 度及其常用單 位,並做實 測、估測與計 算。
N-2-11 長 度 :
「 公 分 」 、 「 公 尺 」 。 實 測 、 量 感 、 估 測 與 計 算。單位換算。
S-2-3 直尺操作:
測 量 長 度 。 報 讀 公 分 數 。 指 定 長 度之線段作圖。
單元二 量長度
【活動三】量長度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
察覺公分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並 進行長度的實測。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 作,進行長度估測,培養量感,並實 際測量,檢驗估測的結果。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察覺課本斷尺的情境,並能報讀蠟筆 的正確長度。
4.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
並使用公分刻度尺,畫出或做出指定 的長度。
【活動四】長度的加減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
使用公分刻度尺分段測量,察覺物件 的總長度,並能用加法算式記錄。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解決長度的合成問題,並能用加法算 式記錄。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解決長度的分解問題,並能用減 法算式記錄。
4
教學資源:
1.15公分直尺 2.習作
學習策略:
1.複習 2.觀察 3.思考 4.推論 5.操作 6.上臺發表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4.實作評量
【多元文化教 育】
多E6了解各文化 間的多樣性與差 異性。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五週
n-I-2理解加 法和減法的意 義,熟練基本 加減法並能流 暢計算。
N-2-2 加減算式與 直 式 計 算 : 用 位 值 理 解 多 位 數 加 減 計 算 的 原 理 與 方 法 。 初 期 可 操 作 、 橫 式 、 直 式 等 方 法 並 陳 , 二 年 級 最 後 歸 結 於 直 式 計 算 , 做 為 後 續 更 大 位 數 計 算 之 基 礎 。 直 式 計 算 的 基 礎 為 位 值 概 念 與 基 本 加 減 法 , 教 師 須 說 明 直 式 計 算 的 合 理性。
單元三 二位數的直式加減
【活動一】加法直式計算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進行二位數(不進位)的加法問題,並 透過定位板,理解直式計算的列式與 算法。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進行二位數(一次進位)的加法問 題。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進行二位數(二次進位)的加法問 題。
4
教學資源:
1.附件4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上臺發表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閱讀素養】
閱E12培養喜愛 閱讀的態度。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六週
n-I-2理解加 法和減法的意 義,熟練基本 加減法並能流 暢計算。
N-2-2 加減算式與 直 式 計 算 : 用 位 值 理 解 多 位 數 加 減 計 算 的 原 理 與 方 法 。 初 期 可 操 作 、 橫 式 、 直 式 等 方 法 並 陳 , 二 年 級 最 後 歸 結 於 直 式 計 算 , 做 為 後 續 更 大 位 數 計 算 之 基 礎 。 直 式 計 算 的 基 礎 為 位 值 概 念 與 基 本 加 減 法 , 教 師 須 說 明 直 式 計 算 的 合 理性。
單元三 二位數的直式加減
【活動二】減法直式計算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進行二位數(不退位)的減法問題,並 透過定位板,理解直式計算的列式與 算法。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進行二位數(一次退位)的減法問
題。 4
教學資源:
1.附件4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操作 6.上臺發表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閱讀素養】
閱E12培養喜愛 閱讀的態度。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七週
n-I-3應用加 法和減法的計 算或估算於日 常應用解題。
r-I-3認識加 減互逆,並能 應用與解題。
R-2-4 加法與減法 的 關 係 : 加 減 互 逆 。 應 用 於 驗 算 與解題。
單元三 二位數的直式加減
【活動三】加減關係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罐 子裡彈珠數量的變化情形,察覺加減 法的互逆關係。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積木(類 離散量)引入線段圖,讓學生經由觀 察和討論,理解線段圖,並察覺加法 和減法的相互關係。
【活動四】驗算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利用加減互逆的關係來進行驗算。
4
教學資源:
1.小白板 2.白板筆
學習策略:
1.複習 2.觀察 3.思考 4.推論 5.操作 6.上臺發表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閱讀素養】
閱E12培養喜愛 閱讀的態度。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八週
n-I-9認識時 刻與時間常用 單位。
N-2-13 鐘 面 的 時 刻 : 以 操 作 活 動 為 主 。 以 鐘 面 時 針 與 分 針 之 位 置 認 識 「 幾 時 幾 分 」 。 含 兩 整 時 時 刻 之 間 的 整 時 點數(時間加減的 前置經驗)。
單元四 幾時幾分
【活動一】幾點幾分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複習報讀整點和半點時刻。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認識短針就是時針;長針就是分針。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
察覺分針走一格就是1分鐘。
4.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
進行時刻的報讀幾點幾分。
5.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
察覺5格一數的方式,並進行時刻的 報讀幾時幾分。
6.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
進行接近整時時刻的報讀。
7.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
進行指定的時刻的解題活動。
【活動二】數字鐘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察覺鐘面時刻和數字鐘對應。
4
教學資源:
1.時鐘 2.附件7
學習策略:
1.複習 2.觀察 3.思考 4.推論 5.操作 6.上臺發表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4.實作評量
【人權教育】
人E5欣賞、包容 個別差異並尊重 自己與他人的權 利。
【生涯規劃教 育】
涯E11培養規劃 與運用時間的能 力。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進行數字鐘的報讀和操作活動。
第九週
n-I-9認識時 刻與時間常用 單位。
N-2-13 鐘 面 的 時 刻 : 以 操 作 活 動 為 主 。 以 鐘 面 時 針 與 分 針 之 位 置 認 識 「 幾 時 幾 分 」 。 含 兩 整 時 時 刻 之 間 的 整 時 點數(時間加減的 前置經驗)。
單元四 幾時幾分
【活動三】經過幾小時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鐘 面指針的變化,察覺1小時=60分 鐘。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 作,察覺幾時到幾時是經過多久的時 間。
【活動四】會是幾時幾分
1.教師透過郊遊情境口述布題,經由 觀察和操作,察覺某時刻經過幾分 鐘、幾小時後的時刻。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 作,察覺某時刻的幾分鐘、幾小時前 的時刻。
4
教學資源:
1.時鐘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上臺發表 6.擬題
1.紙筆測驗 2.口頭回答 3.互相討論 4.實作評量
【人權教育】
人E5欣賞、包容 個別差異並尊重 自己與他人的權 利。
【生涯規劃教 育】
涯E11培養規劃 與運用時間的能 力。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十週
n-I-8認識容 量、重量、面 積。
N-2-12 容 量 、 重 量 、 面 積 : 以 操 作 活 動 為 主 。 此 階 段 量 的 教 學 應 包 含 初 步 認 識 、 直 接 比 較 、 間 接 比 較(含 個 別 單 位)。不同的量應 分 不 同 的 單 元 學 習。
S-2-5 面積:以具 體 操 作 為 主 。 初 步 認 識 、 直 接 比
單元五 面積
【活動一】面積的直接比較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課本和桌 面認識面。
2.教師口述卡片裝進信封的情境,讓 學生有比較兩物品面的大小的需求,
再利用直接比較,進行附件圖卡的大 小比較。
3.教師布題,學生進行附件圖卡的大 小比較。
【活動二】面積的間接比較
1.教師依課本上照片情境口述布題,
引導學生在無法直接比較的情形下,
4
教學資源:
1.附件8~13 2.剪刀 3.小白板 4.白板筆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上臺發表 6.擬題
1.口頭回答 2.互相討論 3.實作評量 4.紙筆測驗
【家庭教育】
家E5了解家庭中 各種關係的互動 (親子、手足、祖 孫及其他親屬 等)。
【安全教育】
安E4探討日常生 活應該注意的安 全。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較、間接比較(含 個別單位)。
透過複製圖形的方式,間接比較面積 的大小。
【活動三】面積的個別單位比較 1.教師布題,學生點數方格數量,比 較圖形的大小。
2.教師說明占地盤的遊戲方法,讓學 生進行遊戲,並比較兩人所占地盤的 大小。
3.教師以瓷磚情境重新布題,學生透 過點數數量比較面積的大小。
4.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操作附件 圖卡,比較兩個圖的面積大小。
期中考11/04(四)&05(五)期中評量
第十一週
n-I-5在具體 情境中,解決 簡單兩步驟應 用問題。
r-I-2認識加 法和乘法的運 算規律。
N-2-8 解題:兩步 驟應用問題(加、
減 、 乘 ) 。 加 減 混 合 、 加 與 乘 、 減 與 乘 之 應 用 解 題 。 不 含 併 式 。 不含連乘。
R-2-2 三數相加,
順 序 改 變 不 影 響 其 和 : 加 法 交 換 律 和 結 合 律 的 綜 合 。 可 併 入 其 他 教學活動。
單元六 兩步驟的加減
【活動一】兩步驟加法問題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進行兩步驟加法問題的解題活動。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利用橫式記錄,再計算加法問 題。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察覺三個數相加,先算哪兩個答案都 一樣。
【活動二】兩步驟減法問題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進行兩步驟減法問題。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利用橫式記錄,再計算減法問 題。
4
教學資源: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上臺發表 6.擬題
1.口頭回答 2.互相討論 3.紙筆測驗
【品德教育】
品EJU7欣賞感 恩。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十二週
n-I-5在具體 情境中,解決 簡單兩步驟應 用問題。
N-2-8 解題:兩步 驟 應 用 問 題
( 加 、 減 、 乘 ) 。 加 減 混 合 、 加 與 乘 、 減 與 乘 之 應 用 解 題 。 不 含 併 式 。 不含連乘。
單元六 兩步驟的加減
【活動三】兩步驟加減混合問題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利用橫式記錄,再計算加減混合問 題。
【活動四】比較型的兩步驟問題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線段圖引導,
經由觀察和討論,進行兩個量的比較 型問題。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利用橫式記錄,再計算加減混合 問題。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線段圖引導,
經由觀察和討論,進行三個量的比較 型問題。
4.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利用橫式記錄,再計算加減混合 問題。
4
教學資源: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上臺發表 6.擬題
1.口頭回答 2.互相討論 3.紙筆測驗
【品德教育】
品EJU7欣賞感 恩。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十三週
n-I-4理解乘 法的意義,熟 練十十乘法,
並初步進行分 裝與平分的除 法活動。
N-2-6 乘法:乘法 的 意 義 與 應 用 。 在 學 習 乘 法 過 程 , 逐 步 發 展
「 倍 」 的 概 念 , 做 為 統 整 乘 法 應 用情境的語言。
單元七 2、5、4、8的乘法
【活動一】「倍」的問題
1.教師口述情境布題,透過兒歌的情 境和操作附件活動,使用具體物或圖 像表徵,解決「單位量不為1」的問 題,並用2個一數或連加算式紀錄。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經驗生活中「倍」的語言,並用 連加算式紀錄,解決「單位量不為 1」的問題。
4
教學資源:
1.附件13、14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上臺發表 6.擬題
1.紙筆測驗 2.分組報告 3.互相討論 4.口頭回答
【品德教育】
品E3溝通合作與 和諧人際關係。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十四週 n-I-4理解乘 法的意義,熟 練十十乘法,
N-2-6 乘法:乘法 的 意 義 與 應 用 。 在 學 習 乘 法 過
單元七 2、5、4、8的乘法
【活動二】2的乘法 4
教學資源:
1.附件15、16
1.紙筆測驗 2.分組報告 3.互相討論
【品德教育】
品E3溝通合作與 和諧人際關係。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並初步進行分 裝與平分的除 法活動。
程 , 逐 步 發 展
「 倍 」 的 概 念 , 做 為 統 整 乘 法 應 用情境的語言。
N-2-7 十十乘法:
乘 除 直 式 計 算 的 基 礎 , 以 熟 練 為 目標。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解決「單位量不為1」的問題,並認 識乘法算式與乘法算式中被乘數、乘 數和積的名詞。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 像,製作2的乘法表。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知道乘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 意義。
【活動三】5的乘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列出乘法算式解題。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 像,製作5的乘法表。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 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上臺發表 6.擬題
4.口頭回答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十五週
n-I-4理解乘 法的意義,熟 練十十乘法,
並初步進行分 裝與平分的除 法活動。
N-2-6 乘法:乘法 的 意 義 與 應 用 。 在 學 習 乘 法 過 程 , 逐 步 發 展
「 倍 」 的 概 念 , 做 為 統 整 乘 法 應 用情境的語言。
N-2-7 十十乘法:
乘 除 直 式 計 算 的 基 礎 , 以 熟 練 為 目標。
單元七 2、5、4、8的乘法
【活動四】4的乘法
1.教師口述纜車情境布題,透過觀察 和討論,先引導學生逐步累加4,完 成課本上方空格,再列出乘法算式解 題。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 像,製作4的乘法表。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知道乘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 意義。
【活動五】8的乘法
1.教師口述章魚燒情境布題,透過觀 察和討論,先引導學生逐步累加8,
4
教學資源:
1.附件15、16
學習策略:
1.複習 2.觀察 3.思考 4.推論 5.操作 6.上臺發表
1.紙筆測驗 2.分組報告 3.互相討論 4.口頭回答
【品德教育】
品E3溝通合作與 和諧人際關係。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完成課本上方空格,再列出乘法算式 解題。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 像,製作8的乘法表。
第十六週
s-I-1從操作 活動,初步認 識物體與常見 幾何形體的幾 何特徵。
n-I-7理解長 度及其常用單 位,並做實 測、估測與計 算。
S-2-1 物體之幾何 特 徵 : 以 操 作 活 動 為 主 。 進 行 辨 認 與 描 述 之 活 動 。 藉 由 實 際 物 體 認 識 簡 單 幾 何 形體(包含平面圖 形與立體形體), 並 連 結 幾 何 概 念 (如長、短、大、
小等)。
S-2-2 簡單幾何形 體 : 以 操 作 活 動 為 主 。 包 含 平 面 圖 形 與 立 體 形 體 。 辨 認 與 描 述 平 面 圖 形 與 立 體 形 體 的 幾 何 特 徵 並做分類。
S-2-4 平面圖形的 邊 長 : 以 操 作 活 動 與 直 尺 實 測 為 主 。 認 識 特 殊 幾 何 圖 形 的 邊 長 關 係 。 含 周 長 的 計 算活動。
單元八 平面圖形與立體形體
【活動一】平面圖形的邊、角和頂點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桌 面,認識生活中物體的角、平面與 邊。
2.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課本 上的兩種桌子,能點數出桌面、桌邊 及桌角的數量,再引導學生透過拼排 附件圖卡,並使用「邊」的語言說明 排法。
3.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 察三角形圖卡,認識簡單平面圖形的 邊、角和頂點,並點數圖形上邊、角 和頂點的數量。
4.教師利用課本布題,學生透過觀 察,點數圖形上邊、角和頂點的數 量。
【活動二】正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 形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測量,認 識正三角形,並利用正三角形3邊等 長的性質解題。
2.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測量,知 道正方形邊長相等和長方形的邊長關 係。
4
教學資源:
1.附件17~20 2.直尺 3.小白板 4.白板筆
學習策略:
1.複習 2.觀察 3.思考 4.推論 5.操作 6.上臺發表
1.口頭回答 2.互相討論 3.實作評量 4.紙筆測驗
【家庭教育】
家E5了解家庭中 各種關係的互動 (親子、手足、祖 孫及其他親屬 等)。
【環境教育】
環E9覺知氣候變 遷會對生活、社 會及環境造成衝 擊。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十七週
s-I-1從操作 活動,初步認 識物體與常見 幾何形體的幾 何特徵。
S-2-1 物體之幾何 特 徵 : 以 操 作 活 動 為 主 。 進 行 辨 認 與 描 述 之 活 動 。 藉 由 實 際 物 體 認 識 簡 單 幾 何 形體(包含平面圖 形與立體形體), 並 連 結 幾 何 概 念 (如長、短、大、
小等)。
S-2-2 簡單幾何形 體 : 以 操 作 活 動 為 主 。 包 含 平 面 圖 形 與 立 體 形 體 。 辨 認 與 描 述 平 面 圖 形 與 立 體 形 體 的 幾 何 特 徵 並做分類。
單元八 平面圖形與立體形體
【活動三】正方體和長方體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附件 的正方體和長方體,認識形體的面、
邊和頂點。
2.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與分 類,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
3.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點數知道 正方體頂點和邊的個數,並透過測量 正方體的每條邊,發現正方體的每條 邊長相等的性質。
4.學生透過描下正方體的每個面,發 現正方體面的個數和各面的形狀和大 小關係。
5.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點數知道 長方體面、頂點和邊的個數,並透過 描下長方體的每個面,發現長方體面 的個數和各面的形狀及個數關係。
【數學小學堂】七巧板 1.認識並製作七巧板。
2.能以製作的七巧板拼排出指定圖 形。
4
教學資源:
1.附件21、22、23 2.膠水
3.直尺 4.剪刀 5.小白板 6.白板筆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上臺發表 6.擬題
1.口頭回答 2.互相討論 3.實作評量 4.紙筆測驗
【家庭教育】
家E5了解家庭中 各種關係的互動 (親子、手足、祖 孫及其他親屬 等)。
【環境教育】
環E9覺知氣候變 遷會對生活、社 會及環境造成衝 擊。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十八週
n-I-4理解乘 法的意義,熟 練十十乘法,
並初步進行分 裝與平分的除 法活動。
N-2-6 乘法:乘法 的 意 義 與 應 用 。 在 學 習 乘 法 過 程 , 逐 步 發 展
「 倍 」 的 概 念 , 做 為 統 整 乘 法 應 用情境的語言。
N-2-7 十十乘法:
乘 除 直 式 計 算 的
單元九 3、6、9、7的乘法
【活動一】3的乘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 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 像,製作3的乘法表。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知道乘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 意義。
4
教學資源:
1.附件16、24
學習策略:
1.複習 2.聆聽 3.思考 4.討論 5.上臺發表 6.擬題
1.互相討論 2.口頭回答 3.分組報告 4.紙筆測驗
【家庭教育】
家E4覺察個人情 緒並適切表達,
與家人及同儕適 切互動。
【品德教育】
品EJU3誠實信 用。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基 礎 , 以 熟 練 為 目標。
【活動二】6的乘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 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 像,製作6的乘法表。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知道乘法算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 意義。
第十九週
n-I-4理解乘 法的意義,熟 練十十乘法,
並初步進行分 裝與平分的除 法活動。
N-2-6 乘法:乘法 的 意 義 與 應 用 。 在 學 習 乘 法 過 程 , 逐 步 發 展
「 倍 」 的 概 念 , 做 為 統 整 乘 法 應 用情境的語言。
N-2-7 十十乘法:
乘 除 直 式 計 算 的 基 礎 , 以 熟 練 為 目標。
單元九 3、6、9、7的乘法
【活動三】9的乘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 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 像,製作9的乘法表,並能藉由手指 頭記憶9的乘法。
【活動四】7的乘法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 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圖 像,製作7的乘法表。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列出乘法算式解題,並能知道乘法算 式中各數字和符號的意義。
【活動五】擬題活動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透過觀察和 討論,讓學生找出情境圖中一個單位 的數量,再引導學生擬出問題,並用 乘法算式解決。
4
教學資源:
1.附件16、24 2.小白板 3.白板筆
學習策略:
1.資料蒐集 2.觀察 3.思考 4.討論 5.操作 6.上臺發表
1.互相討論 2.口頭回答 3.分組報告 4.紙筆測驗
【家庭教育】
家E4覺察個人情 緒並適切表達,
與家人及同儕適 切互動。
【品德教育】
品EJU3誠實信 用。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2.教師以課本乘法算式口述布題,透 過觀察和討論,擬出乘法題目。
3.教師重新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 論,擬出乘法問題,再發表。
第廿週
n-I-8認識容 量、重量、面 積。
N-2-12 容 量 、 重 量 、 面 積 : 以 操 作 活 動 為 主 。 此 階 段 量 的 教 學 應 包 含 初 步 認 識 、 直 接 比 較 、 間 接 比 較(含 個 別 單 位)。不同的量應 分 不 同 的 單 元 學 習。
單元十 容量與重量
【活動一】容量的比較(一)
1.教師透過倒水的操作活動,讓學生 觀察容器中的液量。
2.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 論,容器盛裝液量的最大限度,認識 容器的容量。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操作活 動,讓學生經驗液量的保留概念。
4.教師口述布題,透過操作,進行直 接比較相同容器的液量多少。
5.教師口述布題,透過操作,進行直 接比較不同容器的液量多少。
【活動二】容量的比較(二)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討 論和操作,進行容量間接比較。
2.教師重新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 察、討論和操作,使用個別單位實測 的方法比較兩個容器。
01/11(二)&12(三)期末評量
4
教學資源:
1.各種大小不同的容器
學習策略:
1.資料蒐集 2.觀察 3.思考 4.討論 5.操作 6.上臺發表
1.口頭回答 2.互相討論 3.實作評量 4.紙筆測驗
【環境教育】
環E5覺知人類的 生活型態對其他 生物與生態系的 衝擊。
環E16了解物質 循環與資源回收 利用的原理。
【品德教育】
品EJU3誠實信 用。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______
第廿一週
n-I-8認識容 量、重量、面 積。
r-I-1學習數 學語言中的運 算符號、關係
N-2-12 容 量 、 重 量 、 面 積 : 以 操 作 活 動 為 主 。 此 階 段 量 的 教 學 應 包 含 初 步 認 識 、 直 接 比 較 、 間 接 比 較(含 個 別 單
單元十 容量與重量
【活動三】重量的比較(一)
1.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和討論,
察覺物體的重量。
2.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操作和 討論,讓學生進行兩物品重量的直接 比較。
4
教學資源:
1.附件27 2.天平 3.各種學用品 4.生活用品 5.黏土
1.口頭回答 2.互相討論 3.實作評量 4.紙筆測驗
【環境教育】
環E5覺知人類的 生活型態對其他 生物與生態系的 衝擊。
環E16了解物質 循環與資源回收
□實施跨領域或 跨科目協同教學 (需另申請授課鐘 點費)
1.協同科目:
______
2.協同節數:
符號、算式約 定。
位)。不同的量應 分 不 同 的 單 元 學 習。
R-2-1 大小關係與 遞 移 律 : 「 > 」 與 「 < 」 符 號 在 算 式 中 的 意 義 , 大 小 的 遞 移 關 係。
3.教師口述布題,透過觀察、操作和 討論,經驗重量保留概念。
【活動四】重量的比較(二)
1.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 論,以個別單位表示重量,並使用個 別單位比較兩個物品的重量。
2.教師口述布題,學生透過觀察和討 論,察覺重量的間接比較。
【活動五】重量的遞移律
1.教師以課本情境布題,學生透過觀 察和討論,察覺和認識遞移律。
學習策略:
1.資料蒐集 2.觀察 3.思考 4.討論 5.操作 6.上臺發表
利用的原理。
【品德教育】
品EJU3誠實信 用。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