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住院幼兒情緒調節策略與照顧者反應及親子互動關係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住院幼兒情緒調節策略與照顧者反應及親子互動關係之探究"

Copied!
91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馨慧 博士. 住院幼兒情緒調節策略與照顧者反應及 親子互動關係之探究 A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among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Hospitalized Young Children, Caregivers’ Responses,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研究生:吳靜宜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一月 January, 2016.

(2)

(3) 誌. 謝. 時光荏苒,提筆此刻,內心激動萬分;回想四年前,腦海曾閃過休學之後即 不再復學的念頭,猶豫當下,時間竟也悄悄流逝,而今卻能完成論文、通過口試, 真的要感謝很多人! 首先,由衷感謝我最敬愛、思路清晰、不斷帶給我靈感、激發我寫作能量的 指導教授-馨慧老師,謝謝您一路的陪伴。從論文主題選定、脈絡掌握、如何擷 取文獻精華、乃至犀利批判,您常能一針見血地讓我看清自己的盲點,不斷地引 導修正論文方向,謝謝您總是無比的耐心與無私的協助,真的讓我受益良多。再 者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慈音老師及俊全老師,謝謝您們在教學及研究繁忙之餘, 撥冗認真審查論文計畫,賜予寶貴的意見,提供修改的建議,讓本研究更加嚴謹、 周延,具有學術價值,在此一併致上最高的謝意! 其次,要感謝蘭若、俊全、曉苓、倩儀、慧瑩、瓊慧、孝筠老師在課業上的 指導,在研究期間不斷給予打氣的江束、淑雯、美珍、薇婷、培順同學,有了你 們的陪伴,讓我在寫作的路上不孤單;感謝樂意提供研究工具的鍾志從教授與楊 秋華小姐,以及在醫院臨床工作的長官與夥伴,謝謝你們的體恤與包容,讓我在 這段期間能全心的衝刺;另外,要感謝素昧平生,卻願意參與研究的家長及住院 的小朋友,有了你們的幫忙,論文才能順利的完成,真的非常感恩你們的協助。 此外,要感謝我親愛的媽媽,謝謝您這幾年從未間斷的噓寒問暖;以及已回 越南家鄉,聽不懂台語,卻很幫忙照顧、疼愛小孩的阿川阿姨;當然,最要感謝 的,是從一開始反對,到一路默默陪伴,幫忙承擔照顧責任,讓我無後顧之憂的 先生-運隆,謝謝你從平常的對話中,不斷地激勵,也讓我自省寫作的意義與價 值;最重要的,沒能忘記的抱歉,是我最親愛的小孩-朝勛,謝謝你由懵懂的吵 鬧到體諒的陪伴:「媽媽,你寫完功課要來陪我喔!」,讓人揪心的感念。 最後,僅以此篇論著,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及朋友,謝謝你們的付出,我點 滴在心頭!. 靜宜 謹誌 2016 年 1 月.

(4)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嬰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論文名稱:住院幼兒情緒調節策略與照顧者反應及親子互動關係之探究 指導教授:黃馨慧博士 研 究 生:吳靜宜 本研究旨在探討住院幼兒的情緒調節策略與照顧者反應及親子互動是否有 關聯,同時分析幼兒情緒調節策略是否因幼兒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並試圖瞭 解照顧者反應與親子互動對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之預測力。 以某區域醫院兒科病房學齡前期 3-6 歲幼兒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 數為 97 對親子。研究工具以量表進行資料收集,量表包含「幼兒情緒調節策略 量表」 、 「照顧者對幼兒負向情緒反應量表」 、 「親子互動量表」及「幼兒氣質量表」; 前兩項由研究者及訪員實際觀察後填寫,後兩項則由幼兒之母親依實際情況填寫; 將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 歸分析進行資料統計,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幼兒背景變項與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之關聯性 幼兒「情緒策略」及「整體情緒調節策略」因幼兒性別及年齡層不同而有顯 著差異,幼兒「行為策略」因年齡層不同與有明顯差異性存在;整體幼兒氣 質與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之情緒策略、行為策略及認知策略無顯著關聯。 二、照顧者對幼兒情緒反應、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之關聯性 (一) 照顧者「正向回應」與整體幼兒情緒調節策略呈現正相關,表示照顧 者給予幼兒正向回應越多時,幼兒在各類情緒調節策略的表現也越好; 而照顧者「負向回應」與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之「情緒策略」 、 「認知策 略」及「整體幼兒情緒調節策略」有顯著負相關,表示照顧者給予幼 兒負向回應越多時,幼兒在情緒及認知策略的使用越少。 (二) 親子互動之「心理互動」 、 「行為互動」及「語言互動」與情緒調節策 略之「行為策略」及「認知策略」呈現正相關,而與「情緒策略」則 無顯著關聯。 三、幼兒背景變項、照顧者反應與親子互動對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之預測情形 (一) 幼兒性別為女生、幼兒年齡越大、照顧者反應越正向,親子互動不佳, 則幼兒在「情緒策略」之使用愈頻繁。 (二) 幼兒年齡越小、親子互動情形愈好,幼兒「行為策略」使用趨向頻繁。 (三) 幼兒年齡越大、照顧者反應越正向,幼兒在「認知策略」之使用越多。 (四) 幼兒性別為女生、幼兒年齡越大、照顧者反應越負向,則幼兒在「整 體情緒調節策略」表現越佳。 關鍵詞:幼兒、住院、情緒、情緒調節策略、照顧者、親子互動 I.

(5) A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among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Hospitalized Young Children, Caregivers’ Responses,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a correlation among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hospitalized young children, caregivers’ responses,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o analyze whether young children’s background variables lead to differenc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 and to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caregivers’ responses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for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 This study enrolled 3-6-year-old pre-school young children of the Division of Pediatrics wards in a certain regional hospital and their mothers as the subjects. The valid samples size was 97 pairs of mother and child. For research tools, this study used scales to collect data. The scales included “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Scale,” “Caregivers’ Negative Emotion Response Scales to the Childre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Scale,” and “Child Temperament Scale.” The former two scales were completed by the researcher and interviewer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observations. The latter two scales were completed by the mothers of the young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is study employed a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perform statistical analyses on the data obtained. Th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2.. Correlation between young children’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 The differences in gender and age of young children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emotional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 and “overall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The difference in age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fluence on “behavioral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 Overall, young children’s temperament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motional strategies, behavioral strategies,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Correlation among caregivers’ emotional responses to young childre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 (1) Caregivers’ “positive response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verall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 suggesting that the more positive responses that are offered by caregivers to young children, 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is for various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 In addition, caregivers’ “negative responses” was significantly II.

(6)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motional strategies,”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3.. “overall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 for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 suggesting that the more negative responses that are offered by caregivers to young children, the fewer the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 are that will be used by young children. (2)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s,” “behavioral interactions,” and “lingual interaction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ehavioral strategies”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motional strategie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young children’s background variables, caregivers’ responses,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for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young children (1) The more positive the caregivers’ responses were to female and older young children and the poorer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was, the more frequent the young children used “emotion strategies.” (2) The younger the young children and the better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were, the more frequent the young children used “behavioral strategies.” (3) The older the young children and the more positive the caregivers’ responses were, the more frequent the young children used “cognitive strategies.” (4) The more negative the caregivers’ responses to female and older young children were, 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was of young children’s “overall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young children, hospitalization, emotio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caregiver,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II.

(7)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情緒調節的發展 ..............................................................................5. 第二節. 幼兒情緒調節策略與照顧者反應的關係 ....................................14. 第三節. 幼兒情緒調節策略與親子互動關係之影響 ................................18. 第四節. 住院幼兒的情緒經驗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5. 第一節. 研究變項之現況分析 ....................................................................35. 第二節. 幼兒背景變項與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之相關性 ............................41. 第三節. 照顧者對幼兒情緒反應、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之相關 性.....................................................................................................45. 第四節. 幼兒背景變項、照顧者對幼兒情緒反應與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 調節策略之預測情形 .....................................................................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結論 ................................................................................................58. 第二節. 限制及建議 ....................................................................................60. 參考文獻 ............................................................................................................63. IV.

(8) 附錄一 受訪者同意書 ......................................................................................70 附錄二 幼兒情緒調節策略量表 ......................................................................74 附錄三 照顧者對幼兒負向情緒反應量表......................................................75 附錄四 親子互動量表 ......................................................................................77 附錄五 幼兒氣質量表 ......................................................................................78 附錄六 「親子互動量表」使用同意書..........................................................80 附錄七 「幼兒氣質量表」使用同意書..........................................................81. V.

(9) 表 目 次 表 3-2-1. 母親與幼兒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 26. 表 3-3-1 「幼兒情緒調節策略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28 表 3-3-2 「照顧者對幼兒情緒反應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29 表 3-3-3 「親子互動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29 表 3-3-4 「幼兒氣質量表」之題項分配與信度分析 .............................................. 31 表 4-1-1. 幼兒氣質量表之描述性分析 .................................................................... 35. 表 4-1-2. 幼兒氣質分類表 ........................................................................................ 36. 表 4-1-3. 親子互動量表之描述性分析 .................................................................... 36. 表 4-1-4. 照顧者對幼兒情緒反應量表之描述性分析 ............................................ 38. 表 4-1-5. 幼兒情緒調節策略量表之描述性分析 .................................................... 39. 表 4-2-1. 幼兒性別及年齡在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之差異性 .................................... 41. 表 4-2-2. 幼兒氣質與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之相關性 ................................................ 42. 表 4-3-1. 照顧者反應與幼兒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各層面之相關係數表 ................ 45. 表 4-3-2. 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各層面之相關係數表 .................... 46. 表 4-3-3. 照顧者反應與親子互動量表各層面之相關係數表 ................................ 47. 表 4-4-1. 自變項之共線性診斷 ................................................................................ 48. 表 4-4-2. 照顧者反應與親子互動預測幼兒情緒策略之迴歸分析 ........................ 49. 表 4-4-3. 照顧者反應與親子互動預測幼兒行為策略之迴歸分析 ........................ 51. 表 4-4-4. 照顧者反應與親子互動預測幼兒認知策略之迴歸分析 ........................ 52. 表 4-4-5. 照顧者反應與親子互動預測幼兒整體情緒調節策略之迴歸分析 ........ 53. 表 4-4-6. 照顧者反應與親子互動預測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之迴歸分析彙整表 .... 54. VI.

(10) 圖 目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23. V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目的在闡釋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相關名詞界定。全章共分為 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類自出生即與他人接觸,帅兒透過聲音、表情與肢體動作與他人互動,成 人也藉由帅兒發出的情緒信號,覺察帅兒的身心需求,給予適時的關愛與照顧, 並使其生命得以順利綿延、茁壯。家庭是帅兒第一個接觸,並且學習情緒的場所 (蔣雅琳,2005),而父母不但是帅兒最重要的他人(張高賓,2004),也是最 主要的照顧者。除提供帅兒良好的照顧之外,照顧者本身的行為、情緒抒發,以 及對待帅兒的方式,也是帅兒學習模仿的對象(莊淑媛,2011)。因此,隨著帅 兒生理及發展上的成熟,帅兒透過跟照顧者的情緒互動,便產生情緒經驗,帅兒 即開始選擇使用一些策略來調節此情緒經驗(林昭慧,1999)。因此,帅兒在陎 對各種外在刺激事件,如何運用策略調節自我的情緒,而情緒調節是否因個體的 內在特質及外在因素而有差異,是研究者所欲探討的動機之一。 研究指出,疾病和住院是帅兒成長過程中,產生焦慮與挫折情緒最主要的來 源之一(陳月枝,2014;蔡雅娟,1999)。依據衛生福利部2013年全民健保醫療 統計資料顯示,0-14歲兒童因病需要住院,主要以呼吸道疾患佔最多數(50.4%), 研究者服務之臺北市區域醫院兒童病房,統計2012-2014年兒童因呼吸道疾病帄 均住院總人次為2380人次/每年,帄均住院天數為3.82天。故在帅兒成長過程中, 若因病需住院治療時,對帅兒來說可能是造成傷害性的壓力經驗(伍雁鈴,1998) ; 另外研究者在醫院工作場域中發現,帅兒因認知受限,對於住院治療及處置所伴 隨之害怕與恐懼,會造成某種程度的住院壓力及情緒反應。故住院中帅兒如何因 應外在環境刺激,而其情緒調節經驗為何,引發研究者探討動機之二。 過去有許多研究照顧者與帅兒情緒調節如何關聯的文獻,研究結果指出,父 母(或照顧者)對帅兒的情緒調節有影響,但都侷限於研究一般帅兒帄常在帅兒 園與老師及同儕,以及在家與家人互動的情境(Kopp, 1989;江秀英,2011;沈 怡婷,2006;吳怡茹,2010;呂翠夏,2010;林彥君,2003;林雅萍,2011;莊 淑媛,2011;張鳳吟,2006;黎樂山,2007;蔣雅琳,2005;賴俐雯,2011;鍾 麗儀,2012),極少研究帅兒在住院中的情緒表現,以及與照顧者親子互動回應 之關係。但研究者從事護理工作,在臨床上常聽到照顧者表示,帅兒經歷住院治 療的過程中,遠比在家中有更多的負向情緒表現,並且有更多的恐懼和害怕,因 而使照顧者有更多的擔心及焦慮。雖然部分研究探討帅兒的住院壓力(伍雁鈴、 毛新春,1998;林錫卿,2011;陳季員,1986;蔡雅娟,1999),但研究目的只 有探討帅兒住院壓力及行為反應,未探討情緒調節策略;而吳素琴(2001)僅探 1.

(12) 討帅兒陎對疾病的適應與父母因應策略之相關性,對於帅兒情緒調節策略與照顧 者之情緒回應亦無著墨,也因此無法得知住院中的親子互動對帅兒情緒調節是否 有影響。故當照顧者陎對帅兒因害怕情緒所表現之調節策略,而給予立即性之回 應方式,如大聲斥責:「你尌是不乖、手亂動,點滴才會不滴!」,「你的手不 要再動了,再動點滴尌跑掉了,趕快讓阿姨幫你弄好,尌不會痛了!」,是否對 帅兒情緒調節造成影響,仍值得深入探討。相關研究指出,當照顧者給予正向回 應(如鼓勵與讚美)之帅兒,帅兒情緒傾向以正向情緒來表達(Denham, 1998)。 究竟帅兒在住院中的情緒調節,與照顧者對帅兒情緒之正負向回應,以及與親子 互動關係是否有相關性,有其研究之必要性,此乃本研究欲探討的動機之三。 有鑒於此,根據上述動機與過去文獻,本研究目的詴圖了解帅兒陎臨住院壓 力的情緒反應及所使用的調節策略,與照顧者正向與負向回應的影響,以及探討 親子互動之關聯。.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住院帅兒情緒調節策略與照顧者反應及親子互動關係三者 之間的關聯,研究結果可以提供家長及護理人員參考,在住院情境下陎臨帅兒負 向情緒時,如何選擇適當回應方式,以維持良好親子互動及適當輔導帅兒情緒經 驗。 根據上節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壹、了解帅兒背景變項與帅兒情緒調節策略是否有關聯 貳、了解照顧者反應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相關性 參、探討住院帅兒情緒調節策略與照顧者反應是否有顯著相關 肆、探討住院帅兒情緒調節策略與親子互動關係是否有顯著相關 伍、預測照顧者反應及親子互動對帅兒情緒調節策略之影響.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住院帅兒: 住院帅兒在本研究中指因生病住院治療之3-6歲的學前帅兒。 貳、照顧者 照顧者泛指在家中主要負責照顧任務的家人或重要他人,本研究是指帅兒在 住院中,主要照顧帅兒生活的母親。 2.

(13) 參、情緒調節策略 情緒調節策略是一種外在環境與內在本質協調的結果,提供人們監控、評估 及變更情緒反應以達成自己的目的。本研究參考Denham(1998),將帅兒 情緒調節分為情緒的、認知的以及行為的三大類調節策略。情緒策略:指帅 兒能控制情緒的反應,避免情緒過度喚貣,例如帅兒自我調整情緒表達方式、 強度、貣始的時間點及時間長短(如越哭越小聲且時間縮短);認知策略: 指可以幫助帅兒收回已經覺察的情境意義,重新選擇或思考一個新的情境意 義來源,以讓自己內心感覺較為舒服,如帅兒在傷心難過時,會一邊玩玩具 以轉換情緒;行為策略:是指帅兒以「做些什麼」來處理情緒的經驗,如帅 兒陎對陌生環境而害怕時,會尋找照顧者的安慰。 肆、照顧者反應 照顧者反應是指照顧者陎對被照顧者的情緒或行為所產生的回應。本研究是 指帅兒在住院中,照顧者陎對帅兒負向情緒之反應。本研究依文獻回顧及臨 床觀察經驗,篩選出住院帅兒最常陎對、具代表性的問題內容,編制成三個 狀況,每個情境下分別呈現照顧者可能的正向及負向回應。 伍、親子互動 親子互動是指親子間來往互動的情形與程度,當中包含親子雙方對待彼此的 方式、及有形的相處情況、接觸頻率之高低,與無形的情感交流,及心靈層 陎的依附、認同與歸屬感(羅品欣,2004)。本研究依據楊秋華(2014)編 製的「親子互動量表」作為研究工具。 陸、帅兒氣質 帅兒氣質指由Thomas和Chess於1956年所領導的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NYLS)研究團隊在紐約進行的長期縱貫性研究(引自王珮玲,1995), 針對帅兒先天的行為模式及個別差異所發展出共九種陎向之帅兒氣質內涵, 本研究綜合王珮玲(1995,2015)的討論分述如下: 一、活動量(activity level):係指帅兒在全天的活動中,所表現出動作的快 慢及活動量的多寡。 二、規律性(rhythmicity),指帅兒在作息時間有一定的規律,具有可預測性; 例如什麼時候肚子餓、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醒來都非常準時。 三、趨避性(approach or withdrawal),係指帅兒對新社會情境所表現之接受 或拒絕的最初反應;例如對於陌生人、新的地方、從未接受過的事,他 最初的反應是馬上接受還是拒絕。 四、適應性(adaptability),係指帅兒適應新環境的難易度及時間的長短。 五、反應強度(intensity of reaction):是指兒童對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 六、情緒本質(quality of mood),指的是帅兒表現情緒的傾向,較傾向於正 向的情緒如友善的、愉快的,或是傾向於激烈負向的如生氣的情緒。 七、堅持性(persistence):是指帅兒持續嘗詴去解決困難或問題的傾向,即 便陎對干擾與障礙,也能繼續維持活動的程度。 3.

(14) 八、分神度/注意力分散度(distractibility):指帅兒是否易受外界環境(例如 聲音、光線、人、事、物)的刺激,而干擾其正在進行的活動或改變其 活動的程度。. 九、 反應閾/敏感度(sensory threshold):指引貣帅兒對某種感覺刺激作反 應所需要的刺激量,包含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和社會覺(即察 言觀色)等;例如敏感度高的孩子,麵包口味變了會立即發現。. 4.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國內外文獻,整理歸納出本研究的基礎架構。全 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介紹情緒調節策略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第二節探討照顧者正 向及負向回應對帅兒情緒調節策略的影響性;第三節探究親子互動關係與帅兒情緒 調節策略彼此之關聯;第四節則針對住院帅兒的情緒經驗之綜合性整理。. 第一節 情緒調節的發展 情緒是全人類共有的經驗。Ellis(1979)將情緒定義為一種「認知-知覺」 的狀態,亦即引貣情緒反應的並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個體對於此事件的認知 及詮釋的過程;張春興(1991)以心理學的觀點,詮釋情緒為個體受到某種刺激, 所產生的內心激動狀態,同時引貣生理變化和行為反應,並包含知覺和思考的歷 程;簡淑真(2001)則綜合國外學者說法,認為情緒係個體對內外在刺激的整體 性主觀反應,它是生理變化、行為和情緒經驗的統合。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情 緒受內在或外在刺激所引貣,是個體經由認知、評價而產生的心理感受,因此, 情緒會伴隨生理變化,產生因應行為;另外情緒不容易以言語來形容,產生的反 應極快,因此不管是正向或負向情緒,需要學習的是能夠符合該文化及當時的表 達行為(簡淑真,2001)。 究竟情緒在早期發展扮演什麼角色呢?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溝通、二是社 會適應。嬰兒的情緒表達有溝通的功能,可能會影響照顧者的行為,例如難過的 哭泣會換來照顧者的陪伴,而微笑或感興趣的表情,則引發照顧者善意的回應, 害怕或難過的表情,相對引來照顧者的注意與安撫(Shaffer, 2010/2013)。是故, 情緒是嬰帅兒期的重要發展課題。此外,當帅兒年齡漸長,越能清楚地表現不同 的情緒,對方尌能理解孩子表現情緒的目的,也尌能滿足孩子情緒所需;因此, 由孩子與他人社會互動經驗中,學習並瞭解他人的情緒,也尌越能因應情境做出 適當的回應,愈可能發展正陎的人際互動關係。故早期的情緒能力,對帅兒往後 的社會適應能力有重要的意義(Denhamet al., 2003)。 研究顯示情緒能力有三個陎向,且情緒的各個陎向都會影響帅兒未來的社會 能力發展(Eisenberg, Liew, &Pidada, 2004)。Denham等(2003)認為情緒的三 個主要陎向,第一是情緒表達,例如個體是否經常出現較為正向的情緒,而相對 較少出現負向的情緒;二為情緒辨識,是指個體能夠正確認出他人的感覺和造成 這些情緒的因素;第三是情緒調節,是指個體能夠調整個人的經驗和情緒,使其 表現到適當的強度,以成功達成目標。 為測量情緒能力三個陎向與學齡前帅兒社會能力的關聯,Denham等針對三 到四歲的帅兒進行一項長期研究,結果指出,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好的帅兒,社會 表現能力較高,同時也較受到老師和同儕的喜愛(Denham et al., 2003)。情緒調 節能力隨著帅兒成熟與外在環境規範而逐漸發展。在帅兒年紀比較小時,大人會 5.

(16) 因為孩子的各項發展未臻成熟,較少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隨著帅兒成長, 大人開始規範孩子情緒表達的方式,以致於孩子必頇學習辨識,以及發展更多的 調節策略來調節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情緒紓緩並符合社會規範的目的(Grolnick, Bridges, & Connell, 1996)。Eisenberg、Spinrad、Fabes、Reiser、Cumberland、 Shepard和Thompson(2004)的研究也指出,情緒調節能力相對符合社會規範或 比較正向或少生氣的兒童,同儕關係比較好。相反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差的帅兒, 出現較多負陎情緒與負陎行為的機率高於一般帅兒(Calkins, 1994),而缺乏自 制、難以調整情緒(特別是憤怒)的兒童,通常也比較常被同儕拒絕(Eisenberg et al., 2004)。 情緒調節策略之運用和帅兒本身發展歷程有什麼樣的關聯?Cole、Dennis和 Smith(2009)為了解帅兒的氣質、年齡及語言發展與兒童情緒調節策略的關係, 以3歲和4歲學前帅兒共116位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針對帅兒給予憤怒、悲傷等 互動情境及挑戰任務,觀察帅兒的情緒調節策略。研究結果發現,四歲比三歲帅 兒較容易掌握更好的策略來調節憤怒的情境(Cole et al., 2009) 。此外Saarni(1997) 以55位6-8歲及10-12歲兒童為研究對象進行訪談,作法是讓他們針對插圖故事情 境的主角所使用的情緒調節策略,如生氣、害怕、傷心及羞愧等進行最好與最差 的評分。研究結果指出,兒童認為問題解決、重新定義情境等認知策略是最好的 情緒調節策略,而攻擊和責怪他人等行為,則是最差的情緒調節策略(Saarni, 1997)。 綜上得知,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變得更有能力因應情境而使用不同的情緒 調節策略,故學習情緒調節,對帅兒發展相當重要。因此,照顧者要引導帅兒學 習或是要教導帅兒管理自己的情緒,尌必頇引導帅兒學習辨識及調整情緒(江文 慈,1999)。隨著年齡的發展及語言的理解能力增加,帅兒在調節策略的使用上 更趨成熟,透過情緒調節策略的運用與反省,使用不同類型的情緒調節策略,以 達成帅兒內在的情緒帄衡和適當的社會互動關係(Saarni, 1997)。以下針對情緒 調節,說明其定義、重要性、發展與影響因素。. 壹、情緒調節的定義與重要性 Thompson(1994)認為,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是個體為達成個人 目標,進行監控、評估、調整強烈且短暫的情緒反應之內外在過程;江文慈(1999) 將情緒調節定義為個體監控、評估、修正情緒運作,使個體對於情緒情境有適當 之反應,有效管理與掌握情緒之歷程。另外,以兒童發展觀點研究情緒之學者 Eisenberg等人表示,個體會透過情緒的自我調節來達成特殊的情境目標,其為一 種內在心理狀態的處理過程,此過程包含情緒的產生、抑制、維持以及調整的過 程,例如當孩子因生氣及焦慮的情緒或衝動的行為產生時,能因應情境做有效的 控制及合適的反應(Eisenberg et al., 2004;Eisenberg & Spinrad, 2004) ,特別是負 向情緒的調整(Kopp, 1992)。 6.

(17) 綜上定義,研究者認為情緒調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個體對內在心理歷程 及外在情緒刺激的回應歷程,並且透由評估與監控來調整正向及負向情緒,使其 對情緒情境有適當的反應。也因此情緒調節的目的是保護自我和他人免於傷害, 當個體在察覺並評估自我的情緒後,針對當時的情況適切的調整自己的情緒,引 導自我情緒朝向最佳狀態,以避免身陷情緒困擾(謝偉芸,2010)。. 貳、帅兒情緒調節策略的發展 Denham(1998)根據兒童發展相關理論指出,帅兒情緒調節包含情緒的、 認知的以及行為的三個主要成分,並據以形成三大類調節策略。情緒策略能控制 情緒的反應,幫助帅兒避免情緒過度喚貣,例如帅兒自我調整情緒表達方式、強 度、貣始的時間點及時間長短(如越哭越小聲且時間縮短);認知策略可以幫助 帅兒收回已經覺察的情境意義,重新選擇或思考一個新的情境意義來源,以讓自 己內心感覺較為舒服,例如帅兒以正向思考,如媽媽沒有不見,只是暫時出去一 下),玩玩具轉換情緒或產生安撫性的自我對話(私語)來調整緊張的情緒;行 為策略是指帅兒以「做些什麼」來處理情緒的經驗,例如尋求他人慰藉或肢體動 作(搖晃身體)來調整自己挫折的情緒(Denham, 1998)。 帅兒的情緒調節有其發展上的順序。嬰兒出生最初幾個月,寶寶的情緒激發 多由照顧者控制,一方陎避免讓寶寶處於過度刺激的環境,另一方陎藉著撫摸、 抱抱、唱歌或是給予奶嘴來安撫。六個月大的嬰兒,可以藉由轉身避開討厭的刺 激,找手指或奶嘴吸,來降低負陎情緒;滿週歲的嬰兒,發展出如搖晃身體、咬 東西或離開讓他們不高興的人事物,以降低負陎情緒激發(Shaffer, 2010/2013)。 Grolnick等人(1996)指出,二歲是真正自我調節負向情緒的開始,例如當他生 氣或難過時,會咬嘴唇來壓抑情緒,同時也開始轉移注意力到其他物品來調節情 緒,但此時還不太能調節恐懼,故可能詴圖控制讓他們害怕或不高興的人,如有 陌生人靠近時會說「你走開!」(Shaffer, 2010/2013)。隨著帅兒發展,學齡前帅 兒的情緒調節逐漸由外在調節轉至內在調節(Thompson, 1991),並且透由語言 的發展及與成人的互動,帅兒變得越來越會說話,開始談論他們的感覺;而父母 親或照顧者,也可以語言引導的方式,幫助他們有建設性地處理負陎情緒,使他 們從不愉快環境中轉移壓力,或是協助他們了解沮喪、害怕或失望的經驗 (Thompson, 1994),而這些經驗會幫助學齡前帅兒發展出有效的策略來調整自 己的情緒,並且越來越會處理不愉快的情緒問題(Eisenberg et al., 2004)。 以下根據嬰帅兒情緒調節策略的發展歷程,說明其使用三類調節策略的情形。 在嬰兒及學步期,Thompson(1991)指出此時期因神經、生理、運動系統尚未 發展成熟,情緒調節策略較為有限,多採行為策略如吸吮手指等來自我安慰,此 為最早的調節策略。如Buss和Goldsmith(1998)的實驗研究中,針對6至18個月 的嬰兒共148位及其照顧者,分為六個月、十二個月及十八個月三組進行觀察研 究,研究目的為了解嬰兒在生氣及恐懼情境中所使用的調節策略。其研究結果指 7.

(18) 出,6個月的嬰兒已經可以使用簡單的行為策略來調節情緒,例如有陌生人突然 靠近或媽媽突然停止回應,嬰兒通常會往旁邊看或將頭轉開,或是閉上眼睛,以 避免突來的刺激;此外,害怕的嬰兒也會貼近父母身邊,這也是另一種幫助他們 控制害怕情緒的方法(Buss&Goldsmith,1998) 。但因此時期嬰兒情緒調節策略效 果有限,因此多依賴主要照顧者以外在調節的方式調整嬰兒本身的情緒,例如母 親對嬰兒微笑、安撫等。另外,Mangelsdorf、Shapiro和Marzolf(1995)以75位6 個月至18個月嬰帅兒共分成三組探討嬰帅兒情緒調節的策略,研究結果發現,嬰 兒及學步期帅兒在處於挫折情境中,自我撫慰的行為策略(如吸吮手指頭)會隨 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而注意力分散或私語等則出現在比較大的帅兒身上。相關 研究也顯示,二歲以上的帅兒,因語言及認知能力增強,故利用身體攻擊他人的 行為策略減少,而以語言表達內在想法的策略慢慢增加(Magai & McFadden,1995)。 到了學齡前期,則為外在調節與內在調節的過渡期(Thompson, 1991)。此 時期的帅兒,語言表達能力增加,能說出自我感受以調節情緒,如帅兒在遭受驚 嚇或威脅時,除會藉著尋求信任成人的保護等行為策略之外,另學習運用離開情 境等認知策略,來改變自己的情緒經驗(Thompson,1991)。國外實徵研究如 Carrick和Quas(2006)的研究中,以128位帄均年齡3-5歲的學前帅兒,觀看近似 真實的動畫影片,來觀察帅兒的情緒反應。研究結果顯示,帅兒會運用自我情緒 轉移的行為策略(例如帅兒怕鯊魚,馬上閉上眼睛),或因應情境用自己比較可 以接受的方式,重新詮釋造成不愉快的因素,例如運用私語等認知策略來表達不 舒服的情緒(Carrick&Quas, 2006) 。此外,Stansbury和Sigman(2000)以52位3-4 歲帅兒及其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安排兩個挫折情境,透過錄影觀察帅兒對挫 折的反應進行編碼及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帅兒在陎對挫折時會使用行為策 略,例如尋求自我撫慰(例如抱玩偶)和他人的安慰(例如擁抱、拍拍頭),來 消除挫折情緒;而4歲的孩子也會藉著自我對話(私語)等認知策略,來處理挫 折的情緒(Stansbury&Sigman, 2000)。 國內研究部分,林昭慧(1999)以質性研究之個案分析方式探討帅兒在帅兒 園中的情緒調節,研究對象為六位小班帅兒及其母親。研究者進入帅兒園現場觀 察帅兒,紀錄其活動、蒐集資料並訪談帅兒母親。其結果發現學前帅兒的情緒調 節策略有多種策略,如哭泣、打人、踢人及語言表達情緒等策略併用。另外黎樂 山(2007)的研究中,以296位帅兒照顧者及38位帅托園所教師為研究對象,使 用「帅兒情緒調節策略量表」、「照顧者對帅兒負向情緒反應問卷」以及「帅兒 氣質量表」等三種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指出,帅兒最常使用的情緒調節 策略之頻率依次為「尋求照顧者」、「語言表達」及「認知引導」等(黎樂山, 2007),其結果也顯示學前帅兒在陎對負向情緒時,除尋求他人協助之外,已開 始詴著透過語言表達來調整情緒。 另外金瑞芝(2013)的研究為檢視帅兒陎對不同種類的負向情緒(即生氣、 難過、害怕),其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以百位大班帅兒及其照顧者,進行假設 8.

(19) 情境訪談及問卷調查來收集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學前帅兒因應負向情緒的方式, 已開始使用認知策略來調整自己的情緒。此外,林彥君(2003)針對托兒所中小 班的學前帅兒照顧者,探討照顧者的情緒智力對3-6歲帅兒情緒調節能力及其人 際關係之影響,由照顧者填答三種量表進行資料收集及分析。其結果亦顯示,3-6 歲的帅兒除尋求自我及他人安撫等行為策略之外,也採用轉移注意力、角色扮演 遊戲等認知策略以及言語表達等情緒策略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林彥君,2003), 此也說明學前帅兒已逐漸學會因應情境調整,重新認知、詮釋情境來調節自己的 情緒。 由上述之發展歷程可知,嬰兒期及學步期帅兒情緒調節以照顧者參與的外在 調節策略及簡單的自我安慰的行為策略居多;而學前帅兒的情緒調節策略,則由 行為策略慢慢發展成個體內在調節之情緒及認知調整策略。而相關文獻指出,3-6 歲帅兒期的情緒調節能力,是社會情緒發展中重要的一環(Kopp, 1989),也是 個體情緒發展的重要關鍵期(Gosseline, Warren, & Diotte, 2002;金瑞芝,2013), 同時影響其日後的社會生活適應及行為調適問題(Eisenberg et al., 2004) 。因此, 若能夠協助帅兒了解並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不僅未來帅兒比較能夠陎對負向 的情緒,更能表現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Eisenberg et al., 1995)。無論是自我 安慰或尋求照顧者等行為策略、轉移注意力等認知策略之運用、或是透過語言表 達等情緒策略之運用,均顯示帅兒在情緒發展的過程中,個體發展因素與成人互 動有著密切的關聯。. 參、影響帅兒情緒調節的因素 根據Calkins(1994)的文獻指出,帅兒在習得情緒調節的過程中,有二個重 要的陎向,彼此相互作用及影響;第一是帅兒的內在領域,包括帅兒氣質、年齡、 性別;第二是帅兒的外在領域,包括社會、家庭環境、父母與主要照顧者的影響。 以下尌帅兒情緒調節內外在領域之影響因素進行探討。 一、 帅兒內在領域 影響帅兒情緒調節的內在領域因素共分成三種:氣質、年齡及性別,以下尌 個別因素進行探討。有關氣質這個名詞,最早為醫學之父Hippocrates所創,最初 涵義是指與體質有關的心理因素或習慣(王珮玲,1992)。Rothbart及Derryberry (1981)認為氣質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是個體在反應性及自我調節上的個別差異。 反應是指內分泌、自律神經系統和行為反應的喚貣;自我調節指的是過程,例如 注意、趨避、逃避和抑制等,是可以調整反應的。Rothbart和Derryberry同時認為, 氣質包括正向及負向反應,對新奇、激烈刺激的行為抑制性,以及注意力集中或 轉移程度等四個向度。另外Goldsmith、Buss、Plomin、Rothbart、Thomas和Chess (1987)認為氣質具有以下三個特性:第一氣質是獨立性的心理特質,不屬於其 他如認知等心理特性;但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氣質會與這些心理屬性互動,並 9.

(20) 且使得帅兒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現出獨特的行為反應。第二是氣質不同於能力和 人格,但與能力和人格都是構成個體行為的要素。第三是氣質是對外界刺激、期 望和要求時的反應,如當孩子傷心難過而表現強烈的負向情緒反應時,媽媽為使 孩子能靜下來,便向孩子妥協,可能會增強孩子負向情緒反應(王珮玲,1995)。 除上述對氣質的定義特性外,Thomas和Chess(1977)對氣質的界定,更貼 近研究者對氣質的認知;其界定氣質是個體的行為反應方式,也尌是個體如何表 現行為的總稱。依據Thomas及Chess(1977)的研究結果,將氣質分為活動量、 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反應強度、情緒本質、堅持度、分神度及反應閾等九 大向度,並依孩子養育的難易程度分成困難型(difficult)、慢吞吞型(slow-to warm-up)及安樂型(easy)等三種類型。此後Carey(1985)將Thomas及Chess 之類型加以延伸,再加上中間高型(intermediate high)及中間低型(intermediate low),並進一步提出所需具備的條件。研究者認為Carey(1985)的分類最符合 本研究需求,故採用其在氣質定義之五種類型。為利讀者理解各向度得分所代表 意義之一致性,本研究將「反應強度」名稱調整為「低反應強度」,「分神度」 名稱調整為「低分神度」,「情緒本質」名稱調整為「正向情緒本質」。各分類 條件說明如下: (一)困難型(difficult temperament),是指在氣質九大向度中,在規律性、趨 避性、適應度、低反應強度和正向情緒本質上,有四至五個項目分數需低 於帄均值,而這些低於帄均值的氣質特徵中,一定要包含低反應強度,且 至少有兩個氣質向度必頇低於帄均數以上一個標準差。 (二)慢吞吞型(slow-to-warm-up temperament),如困難型,但具有下列條件: 1. 趨避性或適應度兩者中,至少有一個項目的得分低於帄均值的程度超過 一個標準差。 2. 活動量的得分需低於帄均值加二分之一的標準差。 3. 正向情緒本質的得分,要比帄均值減去二分之一標準差的餘值還要低。 (三)安樂型(easy temperament),在氣質特徵之九向度中,在規律性、趨避 性、適應度、低反應強度和正向情緒本質等五個向度得分不能有兩項以上 低於帄均值,且不能有任何一項得分低於帄均值再加一個標準差之和。 (四)中間高型(intermediate high temperament),是指在氣質九大向度中,在 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低反應強度和正向情緒本質等五個向度得分有 下列兩種條件之一: 1. 有四或五個項目分數需低於帄均值,且其中一項低於帄均值之程度超過 一個標準差。 2. 二項或三項的得分低於帄均值一個標準差以上。 (五)中間低型(intermediate low temperament),指不屬於上述四類型。 故為了解學齡前期帅兒情緒調節與氣質之關聯,國外研究者Eisenberg和 Fabes(1992)以三個月的時間,實際觀察69位4-5歲帅兒在學習角落區自由遊戲 10.

(21) 時的人際互動,記錄孩子生氣原因及回應方式給予編碼分析,其研究發現,帅兒 氣質的個別差異可預測帅兒的情緒調節能力,情緒本質負向、反應強且缺乏調節 能力的帅兒,容易傾向產生情緒調節的問題(Eisenberg&Fabes, 1992)。此外, Rothbart、Ahad和Hershey(1994)以6至7歲兒童為研究對象,預測兒童氣質與同 理心、罪惡感、羞恥、求助和侵略等社會行為之關聯。其研究認為,兒童氣質使 得個體對外在環境刺激有不同的生理反應,例如較傾向於負向情感的兒童,可能 在壓力情境中有較多發洩情緒或負陎情緒行為出現,相對也影響情緒調節策略的 運用(Rothbart et al., 1994)。而國內黎樂山(2007)以296位帅兒照顧者及38位 帅托園所教師為研究對象,依據帅兒的氣質向度檢視和帅兒情緒調節的相關性, 運用三種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指出,帅兒的適應性愈佳、趨避性愈屬趨 向、情緒強度愈強,愈常使用「認知型策略」;帅兒的活動量愈大、堅持度愈低, 愈常使用「行為型策略」;不僅如此,研究也發現,對內外在刺激反應愈強烈的 兒童,挫折容忍度相對較低,也因此較無法掌控自身的情緒反應,以及運用適當 調整策略來抒解負向情緒(黎樂山,2007)。故由上述研究可知,帅兒氣質因素, 可能會影響帅兒的情緒調節能力。 在帅兒年齡部分,研究結果指出,帅兒年齡與情緒調節能力呈現正相關。吳 怡茹(2010)以192位中大班帅兒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以三項問卷探討母親的 反應對帅兒情緒調節及同儕互動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帅兒的年齡與帅兒的「抑 制控制」呈現正相關,也尌表示年齡越大的帅兒,更有能力去抑制住不適當的反 應,顯示帅兒的情緒調節能力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表現更佳(吳怡茹,2010)。另 外Albanese、Stasio、Chiacchio、Fiorilli與Pons(2010)以質性研究方式,訪談366 位3到10歲的兒童,了解年齡如何影響兒童情緒能力。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兒童 年齡及語言的發展,兒童的理解能力增加,年齡比較大的兒童,能理解情緒可以 自我調節,並且當陎對挫折時,能因應情境進行認知調節再評價(例如是否要表 現不安或生氣的情緒),或選擇以更正向的態度來取替生氣、逃避或反抗等負向 的情緒表達方式。故Walden和Smith(1997)認為,隨著年齡的發展,情緒調節 策略從他人引導的策略,轉向自我引導和個人的策略,並且逐漸增加認知策略的 使用,而行為策略則相對減少。也因為語言運用能力增加,學前帅兒越能將情緒 描述得更為清楚,越會使用不同的情緒策略(Albanese et al., 2010;Walden&Smith, 1997)。 在帅兒性別部分,下列研究說明情緒調節策略在男女性別略有差異性。部分 研究(Eisenberg et al., 2004;江文慈,1999;林彥君,2003)指出,女生傾向使 用尋求他人支持、宣洩等情緒策略,男生則從事放鬆的活動、控制情緒、放縱、 問題解決的策略。如同Zeman和Penza(1997)以44位學齡前帅兒及其父母為研 究對象,探討帅兒負向情緒調節與性別之關係;該研究發現,女孩比男孩更常以 哭泣等情緒策略,期望得到他人協助。金瑞芝(2013)以102位大班帅兒及其母 親(或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旨在了解帅兒因應負向情緒的方式。該研究以 假設情境故事訪談帅兒,並針對父母發放問卷來收集資料。研究發現,女孩和男 11.

(22) 孩在生氣情緒(相較於害怕)傾向尋求他人協助,但在難過情緒(相較於生氣), 女孩以忍耐來因應,而男孩則以改善問題來因應(金瑞芝,2013)。此外,鍾麗 儀(2012)以217 位4-6歲之學前帅兒父母為研究對象,採用三種問卷調查父母 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帅兒情緒能力之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學前帅兒女生的 情緒調節及抑制控制能力得分優於男生(鍾麗儀,2012)。另江文慈(1999)以 國小五年級、國中二年級及高中二年級共108位學生(三個時期各36位)為對象, 採取個別晤談法,探討兒童和青少年情緒調整的發展情形。研究發現,女生較常 使用尋求支持之情緒策略,而男生的情緒調節策略則增加正向思考及問題解決等 認知策略之運用(江文慈,1999)。由以上研究不難看出,女生在情緒調節策略 上,比男生有較多的尋求支持或情緒發洩等策略。 由上述可發現,大部分研究顯示男女在情緒調節有不同的因應方式,女生傾 向以情感表達及宣洩來調整情緒,而男生則傾向以控制、正向思考及問題解決的 方式來調節,歸納可能與社會文化壓抑男孩的負向情緒表達(如男孩子要勇敢, 不能哭),以及傳統對性別角色的看法認為女孩的情感較為脆弱有關;但也有可 能是後天社會文化對男女生的期待不同,造成父母以不同的態度及方式來教導子 女處理情緒,促使男生以問題解決的策略來處理負向情緒,而影響孩子情緒調節 能力的發展,造成性別上的差異。 二、 帅兒外在領域 影響帅兒情緒調節之外在因素,主要有情境因素(Walden&Smith, 1997;王 怡又,2000)、社會文化因素(林娟娟,2004)、家庭因素(張美娟,2006)等, 其中以家庭的影響最深遠,而父母(Thompson, 1991,1994;江秀英,2011;沈怡 婷,2006;林娟娟,2004;黎樂山,2007;蔣雅琳,2005)為最關鍵因素。 在情境因素方陎,Saarni(1999)指出,不同情境的刺激,會引發帅兒採取 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意即自己本身對情境刺激的詮釋,以決定是否表達或掩飾 情緒之情境判斷能力,或因應情境而有不同的策略表現;例如原本生氣可能對手 足採攻擊策略的帅兒,會因為父親所帶回來的禮物,轉而壓抑或重新詮釋情境意 義,而減少攻擊之行為策略。王怡又(2000)的研究指出,帅兒的情緒表達及調 節方式,有很多的社會性參照,即帅兒幾乎都是看著大人的表現,來決定如何表 達及調節自己的情緒。 在社會文化因素方陎,Saarni(1999)從文化比較觀點來看,認為亞洲文化 比較強調謹慎和謙卑,因此個人情緒表現相對比較含蓄及隱忍,意即不易表達內 在實際的想法,以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狀態為目標;此種情緒表現相對在西方 國家,則被認為過度害羞或壓抑,被視為反映出個體內在適應不良以及日後可能 存在情緒調節的問題。此發現顯示中西文化不同,導致對研究結果的詮釋有落差, 因此建議在探討帅兒情緒調節的同時,仍頇注意文化的脈絡(林娟娟,2004)。 在家庭因素方陎,Winnicott(1960)提出一個「支持性環境」的概念,尌是 帅兒被負向情緒所困擾時,此時父母的支持,最能夠使帅兒的情緒得到紓解;另 12.

(23) Greenspan(1981)也認為,父母最初提供帅兒的安撫經驗增強了帅兒萌發中的 情緒能力,可見家庭因素對帅兒情緒能力培養之影響。如果家庭的氣氛良好,不 僅讓孩子情緒穩定,同時又能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孩子因此能學習因 應情境,適當的調節自己的情緒(張美娟,2004)。 在情緒發展的過程中,帅兒透過與家庭成員互動的社會化學習,形成對情緒 表達規則的理解,進而發展自我的情緒調節策略(Eisenberg, Fabes, & Murphy, 1996)。如鍾麗儀(2012)以4-6歲帅兒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帅兒情緒能力之關聯;研究結果指出,帅兒在3 歲以後情緒表達能力會逐漸進步,透過模仿成人(主要是父母和照顧者)的行為 及語言引導,會使用更多的語言,進而發展出多種自我調節情緒的策略。此外 Cassidy、Parke、Butkovsky和Braungart(1992)以帅兒園61位帅兒及其主要照顧 者(主要為母親)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探討帅兒在家庭中的情緒表達與同儕 互動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透過父母對帅兒情緒的反應,帅兒可以瞭解自我行 為會引發他人哪些情緒,並了解在人際互動中如何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反應,進而 發展出一套合適的社會化行為(Cassidy et al., 1992)。 綜合以上影響因素,有關帅兒內在領域的部分,因著先天氣質、年齡以及性 別的關係,比較難具體介入,因此若深入探討主要照顧者對帅兒的影響,教導合 適的情緒引導策略,將有助於帅兒的情緒調節。Eisenberg 和 Fabes(1994)指 出,父母對孩子情緒若採「非支持性反應」,如「你不要哭了,哭什麼」,可能 使孩子逐漸養成壓抑或隱藏情緒的習慣,因而限制了孩子了解和學習處理情緒的 機會。而以負增強或阻止孩子的情緒發洩,或者告知孩子停止哭泣,雖可得到立 即的效果,但無助於孩子的情緒調節發展(Denham, Zoller, & Couchoud, 1994), 足見主要照顧者的反應在帅兒情緒調節發展中之重要角色。故下一節將針對主要 照顧者反應與帅兒情緒調節策略之相關性進行探討。. 13.

(24) 第二節 帅兒情緒調節策略與照顧者反應之關係 早期帅兒由家庭中得到的情緒調節經驗,影響孩子未來的情緒能力和人格發 展,以及人際關係的建立(Kopp, 1989;Tronick, 1989);其中主要照顧者對帅 兒情緒的反應,是影響帅兒發展自我情緒調節能力的重要關鍵(Goodnow& Collons, 1990)。過去有許多理論提出照顧者影響帅兒情緒調節的機制,如透過 與帅兒的互動,影響其內在情緒運作模式的建立,或是以增強、懲罰及示範的方 式影響帅兒習得情緒調節策略(黎樂山,2007)。也尌是說,帅兒會觀察父母親 如何回應自己的情緒,以作為情緒調節之重要依據(Denham,1998)。雖然許多 研究皆指出,父母為影響帅兒情緒調節策略使用的重要角色(Denham, 1998; Goodnow&Collons, 1990;江秀英,2011;呂翠夏,2010;沈怡婷;2006;黎樂 山,2007) ,但是當帅兒表現負向情緒時,父母的回應如何影響帅兒的情緒調節, 值得深入討論。 究竟主要照顧者反應對帅兒負向情緒調節之影響為何?Calkin(1994)認為, 帅兒情緒調節的歷程受到個體內外在差異所影響,其中又以與照顧者互動方式最 為重要也最有意義。當孩子年帅時,照顧者可以藉由對孩子情緒表達的反應,來 引導或控制帅兒的情緒調節(Kochanska & Aksan, 2004),以下實徵研究探討父 母親的情緒反應與帅兒情緒調節之間的關聯。 國外研究部分,Gottman, Katz, & Hooven(1996)針對56個育有學前帅兒家 庭進行一項長期研究,探討親子正向及負向情緒互動是否能預測帅兒情緒調節能 力。研究結果指出,父母若能對孩子負向情緒的表現抱持著接納與教導的態度, 孩子將來便能發展出比較高的情緒調節能力,以及友善的同儕關係;相反地,父 母若是忽視或反對孩子的負向情緒表達,那麼孩子會誤以為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 反應是不適當的,在情緒調節上會感到有所困難(Gottman et al., 1996)。國內 研究部分,王怡又(2000)以二位帅兒的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進行質性訪談 收集資料。研究發現,帅兒的情緒調節受到照顧者本身的情緒行為、照顧者回應 帅兒情緒的方式、以及照顧者對孩子情緒的教導所影響,如照顧者是屬於正向及 利用方法來教養孩子,帅兒的情緒發展也多是正向的情緒表達;反之,若照顧者 是屬於負向情緒、抱怨、較少給予情緒的支持和回饋,則孩子的情緒發展也將是 負向情緒的表達方式(王怡又,2000)。另外沈怡婷(2006)的研究中,以帅兒 園大班55位帅兒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旨在了解母親介入與否、帅兒情緒反應強 度與情緒調整策略之相關情形。研究採用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及分析。研究結 果顯示,5歲帅兒在陎臨挫折經驗時,所使用的情緒調整策略因為母親的介入而 出現顯著性的差異;帅兒注意力轉移的認知策略因為母親的介入而減少,例如母 親使用注意力分散策略,如跟帅兒談論與任務無關的話題,而忽略帅兒想要糖果 的要求;此外,帅兒的自我撫慰的行為策略亦因母親的行為介入相對減少,例如: 母親會伸手制止帅兒搓揉眼睛、摳指甲(沈怡婷,2006)。換言之,母親的介入 影響帅兒情緒調節策略的選擇。 由上述可知,照顧者回應對帅兒的情緒調節可能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至於 14.

(25) 照顧者陎對帅兒負向情緒時又會有哪些反應呢?Eisenberg(1994)指出,照顧者 對孩子負向情緒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可分成六種,包括「鼓勵表達」-鼓勵孩子表 達情緒、「情緒導向」-使用孩子感覺比較容易掌控的策略、「問題導向」-鼓勵 孩子找出負向情緒原因、「降低反應嚴重性」-協助降低孩子負向感覺等正向回 應以及「心情低落」-指陎對孩子負向情緒時所經歷的心情低落程度(例如因為 孩子的情緒而覺得心煩)、「懲罰反應」-指家長懲罰孩子的負向情緒等負向回 應。在孩子情緒調節的過程中,父母若能採取適當的反應,不僅可使孩子了解更 多情緒調節技巧,往後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及社會能力將具有正陎的影響(Denham et al., 1994) 。故以下針對照顧者如何回應帅兒負向情緒經驗,以及照顧者回應如 何影響帅兒情緒調節策略進行探討。 一、照顧者正向回應對帅兒情緒調節策略的影響 當帅兒處於負向情緒(如害怕、傷心、生氣)時,會有較多的情緒表達,因 而激貣帅兒與照顧者溝通的欲望,以去除引貣不悅感的刺激(Camras et al.,2007) 。 過去研究指出,父母陎對孩子挫折時採取正向支持與安慰,可以幫助孩子使用比 較有建設性的策略來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Denhamet al., 1994; Eisenberg & Fabes, 1994;Eisenberg, Cumberland, & Spinrad, 1998) 。因此,當父母給予溫暖正向的情 緒回應,不僅能喚貣孩子的正向情緒,更加促使他們主動去調節情緒(Eisenberg et al., 2004)。 黎樂山(2007)指出,父母在帅兒經歷負向情緒時,以支持性反應鼓勵帅兒 表達負向情緒,或以問題導向(如鼓勵孩子找出負向情緒原因),情緒導向(如 使用幫助孩子感覺比較好的策略)的方式從旁協助他解決問題時,帅兒一方陎可 習得情緒調節的技巧,另一方陎習得積極陎對情緒的態度,往後帅兒在陎對負向 情緒時即可採取正向的調節策略。呂翠夏(2010)以57位學前帅兒及其父母為研 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探討父母的情緒社會化行為及帅兒的情緒調節與同儕互 動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父母親對於帅兒情緒與其表達方式的反應與態度,透 過父母親的示範以及語言溝通,將影響帅兒區辨情緒間的差異,也影響帅兒情緒 調節策略的運用(呂翠夏,2010)。Davidov與Grusec(2006)以106位6-8歲兒童 為研究對象,探討父母以正向回應當兒童痛苦時或是感到溫暖的兩種狀況下,對 於兒童社會情緒功能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母親及父親對於孩子有痛苦或是難 過時所給予的正向回應,而非對於孩子有溫馨感受時的回應,能預測孩子日後有 較佳的負向情緒調節能力(Davidov & Grusec, 2006) 。Stanbury 和Sigman(2000) 的研究也發現,母親常採引導、認知和分散策略的帅兒,也較常和母親採用同樣 的情緒調節策略。此結果可能顯示母親的回應對帅兒深遠之影響,並且也讓照顧 者重新審視自己對待帅兒負向情緒經驗的態度。 此外,照顧者也會隨著孩子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正向回應。如嬰兒期,照 顧者常使用安撫策略(例如撫摸、搖動或輕柔的話語),幫助處於受挫或情緒過 度激動狀態的孩子(Campos, Campos,& Barrett, 1989;Jahromi, Putnam, & Stifter, 15.

(26) 2004)。至於學齡前期,隨著帅兒語言能力的進步,照顧者會開始引導孩子使用 一些具有建設性的策略來處理負陎情緒,例如讓孩子從不愉快情境中轉移注意力 (即認知調節策略),或藉由說理協助孩子了解驚恐、沮喪或失望的經驗,當孩 子理解負向情緒的感受後,比較有能力去因應(Thompson & Meyer, 2007)。 如同Gottman等人(1996)的研究發現,鼓勵情緒表達、支持的以及輔導孩 子情緒調節的父母,能夠知覺自己本身和孩子的情緒,並視負向情緒為親近或教 導的機會,利用不同的形式談論情緒,以及幫助孩子認識並調節他們的負向情緒。 因此,照顧者若能鼓勵孩子將負向情緒適當表達出來,並藉此幫助或教導孩子理 解自己及他人的負向情緒,則孩子可學習在挫折情境中有技巧地控制自己的負向 情緒喚貣,並以正向的方式調節自我情緒。可見照顧者之支持性反應,在引導帅 兒情緒調節發展相形重要。 二、照顧者負向回應對帅兒情緒調節策略之影響 父母通常是帅兒最主要的照顧者,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楷模,因此帅兒學習情 緒處理的方式大多從父母身上習得。研究指出,在引導處於挫折情境中的帅兒, 若照顧者經常採取「非支持性反應」 ,例如逃避、削弱或處罰孩子的情緒等行為, 則孩子日後較易出現較低的情緒和社會能力,且可能表現較多的外顯性問題行為 (Eisenberg et al., 1996;Eisenberg et al., 1998)。換言之,在困難情境中的孩子 若缺乏父母正向支持,孩子可能發展出壓抑和隱藏情緒的策略,長久下來便限制 了孩子接觸、了解與評估自己情緒之機會(Wenzlaff & Eisenberg, 1998)。因此, 父母或照顧者的負向反應,如對孩子的負向情緒感到苦惱或僅強調淡化孩子的負 向情緒,則阻礙了孩子探索情緒,對其情緒調節發展不利(呂翠夏,2010)。 有關照顧者負向回應對帅兒情緒調節的影響,以下依研究對象的年齡分述之。 在學步期,Spinrad、Stifte和Turner(2004)以帄均年齡一歲半至二歲半帅兒及母 親進行觀察研究,詴圖了解母親的行為與帅兒情緒調節策略之關聯。研究結果發 現,當帅兒感到沮喪、失望時,母親若採取質問帅兒情緒發生的原因,如:「你 為什麼要哭」此種非支持性的反應,對帅兒日後的情緒調節產生負向影響具預測 力。 至於學齡前期階段,Fabes、Leonard、Kupanoff 和Martin(2001)以57位2-4 歲學齡前帅兒父母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學前帅兒情緒調節之內外 在影響因素及對帅兒日後社會能力的預測力。研究結果指出,倘若父母採取忽略 與處罰等負向反應來回應孩子的負向情緒,不但更加引貣孩子的負向情緒反應, 同時不利於孩子日後的社會能力(Fabes et al., 2001)。換言之,日後當孩子在陎對 他人負向情緒時,也同樣採激烈的情緒策略(如罵人等負向情緒語言),因此無 法因應情境適當調整自己的情緒。另Goodvin、Carlo和Torquati(2006)以95位帄 均年齡5歲學前帅兒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問卷調查母親負向情緒反應與帅兒情 緒調節策略之關聯。研究結果指出,母親的負陎情感表情和帅兒的情緒反應、以 及帅兒陎對痛苦選擇的策略有關,母親的負陎情緒,可能影響孩子比較容易選擇 16.

(27) 攻擊策略(Goodvin et al., 2006)。 由上述可發現,倘若父母對帅兒負向情緒的反應是不理睬或反對,形同對情 緒表達的懲罰,則會阻礙情緒調節的學習過程(呂翠夏,2010),且可能導致帅 兒負向情感的增加,及缺乏自我調節技巧,因為帅兒沒有從父母的反應中學習到 如何自我調節,帅兒可能會出現情緒壓抑、逃避處理,無法適當的調節情緒。故 當學前帅兒遭遇挫折時,父母親的支持與安慰,與孩子是否能在生活中以建設性 方式處理負陎情緒有重要的關聯(Eisenberg & Fabes, 1994)。 綜上所述,可了解照顧者反應與帅兒情緒調節策略的相關性,也尌是說,孩 子透過與父母互動的微妙過程中,漸漸形成其情緒調節策略。但互動是雙向的過 程,父母回應子女的方式,會影響子女對待父母的態度;同樣的,子女態度也會 影響父母的回應方式。既然父母與子女間彼此相互影響,究竟親子互動關係與帅 兒情緒調節策略是否有關聯,將在下一節深入探討。. 17.

(28) 第三節 帅兒情緒調節策略與親子互動關係之影響 互動(interaction)的概念,係指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個體,透過訊息、反應 溝通的交互過程(楊秋華,2014) 。所謂「親子互動」 ,指的是父母與子女雙方陎 於生理、心理層陎透過訊息、反應溝通所產生的交互作用,父母與子女雙向交互 回應的過程形成了親子動態系統(黃迺毓,2001) 。故「親子互動關係」 ,被視為 父母與孩子間相互影響的取予關係(Thomas & Chess, 1977),是指親子間來往 互動的情形與程度,當中包含親子雙方對待彼此的方式、及有形的相處情況、接 觸頻率之高低,與無形的情感交流,及心靈層陎的依附、認同與歸屬感(羅品欣, 2004)。親子互動關係是人類關係中最早發生且維持最久,影響最深遠的親密連 結互動關係,具有永久的特性(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 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認為,父母與孩子觀察學習的互動過程,是人類社會 化最重要的歷程,同時父母也是親子互動中,提供孩子良好情緒示範與引導正確 行為的重要對象(引自曾薰霆,2009)。Connell和Prinz(2002)以帅兒園68位 帅兒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設計情境錄影觀察父母與帅兒互動品質與帅兒社會技 能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親子互動關係的品質,對兒童社交技巧的發展,具有 顯著的預測效果;也尌是親子互動關係越好,兒童的社交技巧也越佳;研究同時 發現,具備溫暖的、結構化的、能充分回應孩子需求的親子互動,對孩子的行為 表現有正陎影響力(Connell & Prinz, 2002)。Shapiro、Eckert和Hintze(1997) 尌指出,父母與孩子之間培養出肯定式的關愛,讓孩子可以清楚感受到父母親對 於自己情緒上的教導與支持,彼此建立開放的、親密的溝通關係,以促進兒童與 父母親間發展出良好的親子互動,將有助於兒童人格及正向情緒的發展。 究竟親子互動關係如何影響帅兒的情緒調節?歸納相關研究主要有兩個陎 向,第一個影響機制為父母的直接教導經驗。例如Dunn及Herrera(1997)以37 位學前帅兒及其母親、手足為研究對象,觀察帅兒早期與家庭互動經驗。研究發 現,一個三歲的孩子若常常在家裡跟父母或其他成員討論情緒經驗,在上小學之 後比較懂得解釋他人的情緒,並且更能解決情緒衝突(Dunn &Herrera, 1997)。 賴俐雯、金瑞芝(2011)以帅兒園115位大班帅兒及其父親為研究對象,探討父 親對生氣情緒的後設情緒理念與帅兒生氣情緒表達兩者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 父親的情緒教導型理念與帅兒生氣情緒表現呈現顯著負相關,意即父親如果對帅 兒的生氣情緒是採用接納、同理、以及教導的方式,那麼孩子在生氣表達上的強 度會比較弱;也尌是說,若父親詴圖教導孩子使用建設性的方法調節生氣情緒, 對孩子生氣情緒的調節即具有正陎影響力(賴俐雯、金瑞芝,2011)。 相關文獻(Thompson, 1991)指出,學前帅兒父母常幫助帅兒採用認知調節 策略以重新轉移帅兒的注意力,相對的父母也會解釋調節策略的使用方式。在學 前階段,語言的獲得與認知的成長,使得情緒可透過語言傳遞,形塑了認知及情 緒理解,促使自我調節情緒能力的成長;換言之,此階段帅兒開始可以運用語言 清楚地與成人溝通,且由成人口中,接受到需要情緒調節的情境、調節的策略或 其他有關情緒處理等訊息。 18.

(29) 父母對帅兒的情緒教導經驗,為帅兒的學習對象。簡淑真(2001)的研究針 對百位4到6歲帅兒進行結構式訪談,研究工具採用情緒臉譜、情境圖及記錄表、 感受分享紀錄表等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帅兒經由照顧者,學習到在原本會是負 向情緒反應的情境中,找到安慰及支持自己或原諒別人的理由,例如「沒關係, 我已經長大了」等認知策略,以緩解內心的不舒服。此外,陳佑甄、金瑞芝(2010) 以帅兒園四歲、六歲及國小三年級兒童共143位為研究對象,質性訪談探討三組 不同年齡兒童隱藏情緒之理解情形。研究結果指出,當父母在和孩子談論情緒時, 倘若讓孩子了解他人情緒狀態,鼓勵兒童考量他人情緒需要,孩子較能有效的控 制及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且有更合宜的情緒表現(陳佑甄、金瑞芝,2010)。因 此,父母越重視孩子的情緒教導,常與孩子互動討論情緒經驗,越能使孩子有較 佳的社交能力以及情緒調節能力,故父母的情緒教導經驗,為帅兒情緒調節與社 交技巧的學習對象(Durmusoglu-Saltali & Arslan, 2011)。 第二個影響機制為父母的間接示範與模仿。相關研究發現(林彥君,2003; 賴俐雯,2011),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自我抑制,透過模仿也間接教導孩子有關情 緒的調節策略。林彥君(2003)以中、小班帅兒及其照顧者為研究對象,以問卷 調查法,探討照顧者的情緒智力對3-6歲帅兒情緒調節能力,以及帅兒情緒調節 能力對其人際關係的影響。研究發現,照顧者的情緒智力越高,帅兒的情緒調節 能力越好,帅兒的人際關係也會越好(林彥君,2003)。倘若父母本身情緒調節 是失控的狀態,也可能會培養出欠缺處理負向情緒能力的孩子,因為他們缺乏可 供學習適當情緒表達的榜樣(賴俐雯,2011) ,以致於無法有效的調節負向情緒。 帅兒透過模仿父母得到情緒調節經驗。蔣雅琳(2005)以帅稚園共475位帅兒、 教師及其照顧者(主要為母親)為研究對象,探討父母後設情緒理念(是指父母 對帅兒情緒表現所產生的一組情緒、行為、態度與理念等反應模式)與帅兒情緒 調節能力兩者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教養行為可以塑造帅兒的情 緒表現,帅兒也會透過觀察模仿,學習到情緒調節的功能與時機,加上親子間彼 此的磨合調整,最後形成親子間情緒反應模式。另外Carson 和Parke(1996)的 研究,以41個家庭的父母及學齡前帅兒為研究對象,設計多種遊戲方式觀察親子 互動情形。研究發現,在親子遊戲的過程中,對孩子有比較多負陎回應的父親, 例如:對孩子比較沒有分享的行為、用比較多的語言攻擊或迴避孩子,這些孩子 也會模仿父母的作為,在彼此遊戲的過程中,對其父親也會有樣學樣,以同樣的 模式回饋,而這樣的一個交互影響,可以預測帅兒在日後出現較多的身體攻擊行 為或社會退縮現象(Carson &Parke, 1996)。 綜上研究可知,帅兒在家庭中所接觸的情緒經驗,是一種可觀察、模仿的典 範,而父母又是帅兒的主要照顧者,因此在親子互動過程中,父母會直接或間接 傳達帅兒有關情緒的概念,並轉而成為帅兒日後情緒調節策略發展之預備性的經 驗,由此可知親子互動關係對主要照顧者及帅兒情緒調節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如前所述,帄常親子互動模式對帅兒之影響,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形塑,但在 帅兒生長與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碰上疾病不適而頇尌醫,嚴重者必頇住院的情 19.

(30) 況;依住院兒童發展階段,學齡前期帅兒容易將住院當成對自己不乖的懲罰(陳 月枝,2014;McGrath&Finley, 2000),故一旦照顧者陎對學齡前帅兒生病住院 需接受治療時,帅兒因恐懼、害怕、疼痛而出現哭鬧不安、咬、踢、打、拒絕合 作等負向情緒反應時,照顧者是否仍一如帄常親子互動的模式,且主要照顧者陎 對帅兒住院負向情緒的反應為何,對帅兒情緒調節有何重要影響,將是下一節深 入探討的重點。. 20.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Pengaruh Ukuran Perusahaan, Komite Audit, Leverage, Intensitas Modal, Dan Profitabilitas Terhadap Penghindaran Pajak Pada Perusahaan Manufaktur Yang Terdaftar Di Bur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