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出師表 課堂學習單
本課重要語詞、句子
中道崩殂 妄自菲薄 陟罰臧否 志慮忠純
裨補闕漏 性行淑均 悉以咨之 猥自枉屈
庶竭駑鈍 攘除姦凶 諮諏善道 察納雅言
第一段
一、為什麼作者會認為國家正處在「危急存亡之秋」?
原因(可複選) 課文文句
□先帝志業未竟,就中途過世
□不只天下三分,益州人力物力更是艱難
□後主發動戰爭,準備攻打他國統一天下
二、承上題,面對如此困境,朝中的文武百官打算怎麼做?為什麼?
□因為朝中文武百官發現後主扶不起後,打算謀反,擁戴孔明為王。
□為避免招致災禍,朝中許多文武百官決定辭官歸隱,躬耕田園。
□為了追念先帝的對待,國內的文官武將公而忘私,為國效命。
三、針對當時的情勢,諸葛亮認為後主應該怎麼做?
諸葛亮認為後主應該 課文文句
□廣開言路,開拓心胸納諫,發揚先帝精神
□秉公執法,刑賞不可偏私,以發揚先帝精神
□親賢遠佞,不可重蹈覆轍。
四、承上題,諸葛亮認為後主不應該怎麼做呢?
諸葛亮認為後主不應該 課文文句
□看輕自己及國家
□引用不恰當例證,作為國家無法進取的理由
□也因此阻礙了忠臣進諫的管道
第二段
五、本段作者認為後主應該怎麼做?
□廣開言路,開拓心胸納諫,發揚先帝精神。
□秉公執法,刑賞不可偏私,顯示公平治國原則。
□親賢遠佞,不可重蹈覆轍。
第三段
六、為什麼作者會推薦郭攸之、費禕、董允等臣子給後主?(可複選)
□他們對君忠誠且謀事認真專一。
□這是先帝為後主選拔的良材。
□他們與作者有私交,希望可以謀得一官半職。
□這些人與後主親近,提醒後主當提拔他們為官。
□作者認為後主在實施政策前,可以先與賢臣商量,才能增加效益,減少缺失。
七、作者在此特別強調被先帝重要的向寵,向後主提醒「營中之事,悉以咨之」,請統整內 容,完成以下表格。
項目 內容 課文文句
人物 性格 才能
職位
八、作者認為先漢(西漢)興隆的原因為何?
九、作者認為後漢(東漢)衰敗的原因為何?
十、總結本段,你認為作者建議後主應該怎麼做?
□廣開言路,開拓心胸納諫,發揚先帝精神。
□秉公執法,刑賞不可偏私,以發揚先帝精神。
□親賢遠佞,不可重蹈覆轍。
第四段
十一、從「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可以看出諸葛亮 對於仕途有什麼樣的想法?
□汲汲營營,做了許多努力只為了要當官。
□不慕榮利,原本無意於仕途。
□他認為在亂世中當官可能會招致災禍,因此只希望在盛世的時候當官。
□他故意躬耕南陽,希望有人可以聽聞他的美名前來探訪並聘請其為官。
十二、諸葛亮最後願意出來當官的原因是?(可複選)
□因為劉備給了諸葛亮極好的待遇。
□劉備降低自己的身分,屢次探訪諸葛亮。
□諸葛亮對於劉備向他請益當世之事,相當感動振奮。
□劉備答應諸葛亮之後會將王位傳給他。
十三、諸葛亮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接下重責大任?
□諸葛亮在劉備當陽被曹操所敗,處境艱困時,接下重責大任,連吳抗曹。
□諸葛亮在劉備準備攻打曹操之前,接下重責大任。
□諸葛亮在三分天下後,才接下重責大任,目的是要輔佐後主。
十四、從文中可以了解諸葛亮如此竭盡所能,為國付出的最重要原因是?
□追求自我實現 □希望得到後主的重用 □擔心辜負先帝
十五、諸葛亮自受命以來,已經完成什麼事情?他的下一步希望可以達成什麼目標?
項目 已完成 下一步要達成的
內容
課文 文句
十六、文中「攘除姦凶」的「姦凶」指的是?又「還于舊都」的「舊都」指的是哪裡?
第五段
十七、從最後一段可以看出諸葛亮有什麼樣的決心?
十八、此篇文章末,作者再次囑咐後主須做什麼事情?
十九、從本文末段可以看出作者有什麼樣的情緒及心理狀態?請以課文文句佐證。
情緒及心理狀態 課文文句
延伸思考
* 請閱讀資料七,並回答問題:1.若要達到有效的向上溝通,須注意哪三大技巧?2.〈出師 表〉中,諸葛亮運用了文章中的哪項技巧與劉禪溝通?3.你認為除了文章所述的三點外,
還有哪些技巧是在向上溝通(老師、親長)時可以運用的?
資料七
讓老闆聽話:向上溝通三大技巧
向上溝通是指訊息從低階流向高階,或是從員工流到主管。組織中若只有向下傳 達、缺乏向上溝通,將使訊息循環圈中斷,活絡的資訊終將陷於窒息。而無法獲得下 屬訊息的主管,將很難進行決策,或導致與部屬間的關係緊張。下面列舉了三個例 子,讓我們了解古代大臣是透過什麼技巧來達成有效的向上溝通。
齊國的田嬰打算在自己的封地興建城池,由於此舉可能引起齊王的猜疑,不少門 客前去諫阻,固執的田嬰便拒絕接見任何來勸諫的人。但有位齊國人卻求見說:「我 只說三個字就走,要是多一個字,甘受烹殺之刑。」於是田嬰便決定接見他。而他只 說了「海大魚」三個字後便轉頭離去。田嬰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便趕緊追問,客人回 答:「我不敢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田嬰便請求他繼續說,並發誓不會殺他後,客 人才說:「海中的大魚是無法用魚網抓住的,但若離開了大海,就連小螞蟻都可吃掉 牠。齊國就是您的大海,若能得到齊國的庇蔭,還需要興建城池嗎?但要是失去了齊 國,就算把城牆築得跟天一樣高,也不能保證您的安全啊!」每個人都有好奇心。齊 國人承諾只說三個字,否則願接受極刑,這樣的說話方式喚起田嬰的好奇心,因此有 機會述說「海大魚」的故事,進而達到勸諫的目的。所以如何吸引主管的興趣而願意 聽你說話,絕對比內容還重要。
漢高祖劉邦不顧大臣反對而打算廢太子,並另立他人為太子。太后便去找張良商 量對策,張良建議太子拜訪從前劉邦一直想招納卻不可得的四位賢者出山協助,並與 他們一同上朝,讓劉邦看見太子身旁有四位賢人的輔佐,或許就會打消念頭。果然,
當劉邦見到太子身邊有這四位賢者在輔弼時,便相信太子是有威信的人,才會有賢才 的輔助,因此對太子刮目相看。張良幫太子擬了一個以事實為基礎的說帖,讓「四賢 士」成為太子與劉邦間的共同經驗,不說一句話便完成了最好的向上溝通。
秦國宰相范雎的封地屢遭韓國侵占,卻表現出一點也不難過的樣子,引起秦昭襄 王的好奇,便要求將軍蒙驁去試探。蒙驁便對范雎說:「我最近常感到悲憤。」范雎 不清楚他的意思,蒙驁便繼續說:「我身為秦國將軍,卻只能看著韓國不斷侵奪宰相 大人的封地,我還有什麼臉活著呢?」范雎聽完便感動地流下淚來,並向蒙驁道謝:
「其實我很想要回封地的,麻煩將軍替我討回來吧!」蒙驁用同仇敵愾的話語,讓自 己與范雎置身同一條船上,能巧妙試出范雎的真心話,關鍵在於他能用同理心去揣摩 上意、設身處地的為上司著想。所以了解主管的心理與期望,也是向上溝通的重要技 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