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女高 / 涂釋仁 老師
發行人∕陳炳亨 出 版∕民國一○五年七月
總召集∕陳彥良 發行所∕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蔣海燕 編輯部∕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 -1 號 主 編∕張焮嵐 電 話∕(06)2619621 #314
責 編∕廖婉秀‧郭純妙 E-mail∕[email protected] 美 編∕黃素美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本書內容同步刊載於翰林我的網
【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Z X C V
00843-21
2 3
壹 前 言
以 101 課綱為依據的 105 年指考國文,依大考中心統計,報名人數共 5 萬 7236
人,創新低紀錄。考試人數的降低,顯見指考的式微,而可見的未來,此一考試甚至 有與學測兩試合一的規劃,指考的消失似乎已不遠。在這樣的氛圍裡,今年的指考國 文試題一仍其舊,是往年題目規模與形態的延續。以下將分別從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兩 方面予以探討。
貳 選擇題
1 測驗目標
就測驗目標而言,今年指考國文科試題選擇題部分,所呈現的分布情況如下表:
表一 105 指考測驗目標題數分配
測驗目標 題號 題數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1 1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0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18、19 2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21 1
A5.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5、22 2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23 1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 3 1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2、4、6、7、8、10、 11、12、13、14、15、 16、17、24
14
B1.具備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 20 1
B2.瞭解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0
B3.瞭解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0
景美女高.涂釋仁 老師
國文
2 3
B4.瞭解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0
B5.重要作品的理解、鑑賞與評析 0
C1.瞭解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8) 1 C2.瞭解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6)、9、(18) 3
(註:括弧表示該題有兩種測驗目標。藍字為單選題題號)
今年依然沒有出現「字音的辨識與應用」題,從 103 年起至今已連續三年沒有字 音題,幾乎快要成為一種傳統了,往後如果再依然如此,很快就會影響高中國文的教 學重心了。
測驗目標有四大類,分別是︰A.語文理解與應用、B.文學知識與文學鑑賞、C.文 化知識與文化體悟、D.語文表達與應用。D 類固定是作文題 45 分,其他三大類,從 上表分析可知,一直是 A.語文理解與應用類獨大,B 類與 C 類則是處於萎縮狀態。
從 101 年至今各類測驗目標的題目,占分比例如下︰
表二 101~105 指考測驗目標比例分配
年份 101 102 103 104 105
A.語文理解與應用 45 % 37 % 36 % 53 % 50 %
B.文學知識與文學鑑賞
C.文化知識與文化體悟 10 % 18 % 19 % 2 % 5 %
(註:101∼104 年統計數值依據大考中心網頁資訊)
從表中可知,B 類與 C 類測驗目標的題目,本來所占分數就偏低,這兩年更是 低到各只有 2 分、5 分,包括文學流派、文學體裁、作家地位成就、學術思想、國學 文化常識一類的相關考題,已非常少出現。而像文學鑑賞、文化體悟這類測驗目標的 題目,可能因為較為抽象難以具量化,不易簡化為選擇題,也近乎絕跡。看著這兩年 失衡無下限的題目分布情況,不論課綱怎麼改,我們必得迫切的先質疑,國文課只是 一門閱讀課?它還要負載人文知識的傳授嗎?指考選擇題的出題情形告訴我們︰文學 與文化知識,不考;文學鑑賞與文化體悟,考不到。國文試卷所欲篩選的考生是︰面 對一篇通常是沒頭沒尾的節錄文章,能擷取資訊、抓住關鍵字即可──必須是和出題 者認定的同一個關鍵字眼。
2 試題取材分布
就文言與語體的比例而言,今年指考國文科試題選擇題部分,所呈現的情況如下 表:
4 5 表三 105 指考文言文與語體文比例分配
類別 百分比 題號
文言文 32 分 約占
58%(分)58%(題)
4、5、7、8、9、11、12、13、14、 15、18、19、22、24
14 題
語體文 23 分 約占
42%(分)42%(題)
1、2、3、6、10、16、17、20、21、 10 題 23
(註:選擇題共 24 題,配分 55 分。藍字為單選題題號)
依大考中心所公布的〈101 課綱指考國文考試說明〉,其中「文言文與語體文之 命題取材比例原則」規定︰文言文試題之比例以 45%至 65%為原則(比例之計算僅 限選擇題及非選擇題中非作文之題型)。今年指考選擇題的文言比例為 58%,含非 選擇題中非作文之題型的話則是 56%,在規定範圍內,但偏高。文言試題比例的升 高,通常被視為題目難度增加的原因,雖然〈101 課綱指考國文考試說明〉宣示「試 題之難易程度,涉及命題之取材、方式與技巧等因素,不全繫於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差 異」,但一直以來,指考的文言試題比例都遠高於學測,似乎素材的難度決定了試題 的難度,才是現實中的實際情形。
今年指考與課文有關的選擇題,其內容如下表︰
表四 105 指考與課文有關的題目
題號 題目內容 配分 類別 課文篇名
11
又一客曰:「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
其餞我於月宮可乎?」三人移席,漸入月 中。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鬚眉畢見,如 影之在鏡中
0.5 閱讀
測驗 蒲松齡〈勞山道士〉
11
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 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 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 濺,出地尺許
0.5 閱讀
測驗
郁永河〈北投硫穴 記〉
11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 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 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漢,無論魏、晉
0.5 閱讀
測驗 陶淵明〈桃花源記〉
18 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 0.6 字義 郁永河〈北投硫穴 記〉
4 5 18 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
自儆惕 0.6 字義 連橫〈臺灣通史序〉
19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 0.3 字義 顧炎武〈廉恥〉
19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 0.3 字義 左丘明〈燭之武退秦 師〉
19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0.3 字義 蘇軾〈赤壁賦〉
19 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 0.3 字義 歸有光〈項脊軒志〉
19 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0.3 字義 諸葛亮〈出師表〉
19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 0.3 字義 王羲之〈蘭亭集序〉
19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0.3 字義 司馬遷〈鴻門宴〉
19 乘驢而去,其行若飛,回「顧」已遠 0.3 字義 杜光庭〈虬髯客傳〉
19 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0.3 字義 韓愈〈師說〉
19 「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
下恐愧吾師也 0.3 字義 方苞〈左忠毅公逸 事〉
21 纖芥不遺(纖介) 0.6 詞義 《戰國策•馮諼客孟 嘗君》
21 游刃有餘 0.6 詞義 《莊子•庖丁解牛》
21 小人懷土→安土重遷 0.6 詞義 《論語•里仁》
22 「常人貴遠賤近」的「貴」,是「以……
為貴」的意思 題幹 語法 曹丕《典論•論文》
22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0.6 語法 《荀子•勸學》
22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 0.6 語法 《戰國策•馮諼客孟 嘗君》
22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0.6 語法 賈誼〈過秦論〉
22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0.6 語法 《老子》第八十章
22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
其樂也 0.6 語法 歐陽脩〈醉翁亭記〉
23
「她剪去了稀疏的短髮,又何嘗剪去滿懷 的愁緒呢」,以「剪」的動作將「愁緒」
具象化
題幹 修辭 琦君〈髻〉
6 7 23 不由得想起以前教戲給她時的威嚴自信的
臉色,兩相對照之下,使她內心悸動不已 0.6 修辭 洪醒夫〈散戲〉
23
我記憶裡的白芒花,愛的見證,信念,和 毅力──一種無窮盡的象徵,永不止息的 啟示
0.6 修辭 楊牧〈十一月的白芒 花〉
(註︰文化基本教材列入統計範疇)
三十篇文言選文共出現十八篇,題目形態以語法、修辭以及字詞義為主,配分 8.1 分,約占選擇題分數的七分之一。許多課甚至出現 0.3 分的低配分,已是聊備一 格的點綴而已,至於文化教材也是幾乎在試卷中絕跡,只剩似有似無的「安土重 遷」、「親親有術」等選項。可以說長久以來大考試題取材內容的爭議,延續出現在 今年的指考試題中。面對這樣的取材內容,從學測以後的半年來孜孜矻矻於舊課文複 習的考生,不知是否覺得划算。
以下是今年指考選擇題取材課外語體材料者︰
表五 105 指考課外題目素材――語體
題號 配分 類別 出處
2 0.7 填空 黃用〈靜夜〉
2 0.7 填空 溫奇〈夜過花東縱谷〉
2 0.7 填空 詹澈〈等待千禧曙光〉
3 2 文句排列組合 吳承恩《西遊記》
6 2 閱讀測驗 鮑善淳《怎樣閱讀古文》
10 2 閱讀測驗 杜維運〈歷史想像與歷史真理〉
16、17 4 閱讀測驗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
20 0.6 閱讀測驗 余光中〈橄欖核舟〉
23 0.6 修辭 馮青〈雨後就這麼想〉
23 0.6 修辭 羊子喬〈冬至〉
今年指考選擇題取材課外文言材料者︰
表六 105 指考課外題目素材――文言
題號 配分 類別 出處
4 2 閱讀測驗 喬吉〈水仙子〉
5 題幹 文法 盧摯〈沉醉東風〉
6 7 5 0.5 文法 楊萬里〈小池〉
5 0.5 文法 蘇軾〈失題二首〉其二
5 0.5 文法 賀鑄〈烏江東鄉往還馬上作二首〉其二 5 0.5 文法 易靜《兵要望江南•占鳥》
7 1 閱讀測驗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7 1 閱讀測驗 陸游〈暮春〉
8 2 閱讀測驗 王陽明《傳習錄》
11 0.5 閱讀測驗 魏收《魏書•釋老志》
12、13 4 閱讀測驗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狐化老儒》
14、15 4 閱讀測驗 劉向《說苑•立節》
18 0.6 字義 陶淵明〈歸去來辭〉
18 0.6 字義 劉基〈賣柑者言〉
18 0.6 字義 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24 3 閱讀測驗 《後漢書•方術列傳》
取材課外語體材料且配分多的閱讀題,多是說理論說文,如︰鮑善淳《怎樣閱讀 古文》、杜維運〈歷史想像與歷史真理〉、葛兆光《漢字的魔方》。而課外文言材 料,則多是故事情節豐富的閱讀題,如︰《魏書•釋老志》的道教符籙、《閱微草堂 筆記》的狐化老儒、《說苑》的雍門子狄自刎、《後漢書•方術列傳》的左慈顯變 化。亦有說理者,如︰王陽明《傳習錄》的親親之殺。語體材料多結合文史知識才能 有考點;文言材料著重故事情節以增加親和力,這樣的取材傾向,對課堂上施教的教 師在提供補充材料,以及教學重心的擺放,應有參考價值。
3 題目檢討
以下整理幾個觀察到的問題︰首先,題目取材內容重複。第 5 題的答案選項「小 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與 96 年指考第 11 題的答案選項相同,都出自宋 代楊萬里的〈小池〉詩。第 9 題的選項「里仁為美」亦是今年學測第 19 題的選項材 料,且是該題頗為關鍵的選項。雖沒有規定考過的不能考,但學生已精熟考古題,對 素材內容多已熟悉,這使得後出的題目達不到預期的鑑別效果,而且是在鼓勵學生未 來要超精熟的鑽研考古題素材,這樣的情形應非我們所樂見。
其次,題目素材與學校考題或坊間試題相同。第 9 題的對聯內容「春暖杏林花吐 錦,泉流橘井水生香」、「擊之有聲乃成器用,薄其所厚不惜工夫」,地區的模擬考 題和學校試題多次使用過。其中「橘井」曾被質疑太偏僻,「擊之有聲」一聯則是所 指太空泛籠統。第 23 題的選項「那個流浪漢以愈來愈瘦長的影子,在沒有盡頭的街
8 9 上拋售寂寞」,出自羊子喬〈冬至〉,也是習見的題目素材。大考中心蒐集高中老師
作的題目成為題庫,題目中被混入常見的練習材料應是所在多有,只是組卷挑題時宜 加小心,縱使題目問法略有差異,但以此類素材作為考題總是有利於多作坊間練習題 的考生,不能測出真正的程度。
再者,純粹記憶性的題目內容應以共選課文為限。第 20 題以圖示考現代詩派的
「橫的移植」主張(下左圖),其與 103 年學測第 5 題考先秦諸子散文的形式(下右 圖)頗為相近︰
圖示雖然美化了題目版面,但骨子裡就是一直以來較受批評的純記憶性內容的試 題。103 年學測考《論語》與《韓非子》,是規定各版教科書都要有的經典散文,所 以如此考法尚無可訾議。但今年考以紀弦為代表的現代詩派,查各版教科書,五家中 有一家沒有選錄紀弦作品,雖是屬於〈101 課綱指考國文考試說明〉中規定的「四至 五家版本之共同選文」的 A 類選文,但是對沒有修習過此一選文的學生而言,面臨 此種記憶性題目是極為吃虧的。
最後,題目取材宜注意價值意義。要說的是 14、15 題組,引劉向《說苑》的故 事,言雍門子狄輕死以報君王,故事結束後沒有評論、省思,選項與答案亦不見反 思。故事內容與現代社會講求事有分工、名實相符的精神有所違背,與學校生命教育 的宗旨亦不符。劉向所述有其時代背景,我們不能僅以故事情節出人意表的角度便收 錄出題,涉及價值觀的事情,須從思辨、反省的角度去使用素材,而非只問學生是否 看懂內容。可堪對比的是第 12、13 題組,以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狐化老儒》為素 材,故事有報復的情節,最後則以「勝妖當以德」、「冤冤相報,吾慮禍不止此也」
作結,使故事有教育意義,而題目也考問「最符合上文主旨的選項」,扣緊價值意 義。建議出題者在取用素材時,實應慎重,因為考試也是教育過程的一環啊!
參 非選擇題
今年指考非選題引起較多討論的是第二題的「舉重若輕」,出現的討論有︰考生
8 9 生命中「重」的事情、使命、事蹟不多;不熟成語,不明白題目意思,或是誤會題目 意思為「舉足輕重」、「避重就輕」等。其實此題的「輕」與第一題的「論幽默」,
強調以輕鬆閒適的態度、圓熟的智慧面對人生與失敗,兩道題之間其實有連貫的意旨。
1 文章解讀
指考自 100 年起,非選擇題第一題即是「文章解讀」,其取材內容如下︰
表七 100~105 指考非選擇題文章解讀取材內容
年度 課內取材 課外取材 題目
105 《論語•先進》 林語堂
〈論幽默〉
1 為何作者認為老莊和孟子不夠幽默 2 依據作者的觀點,為何「吾與點也」
可以呈現孔子的幽默
104 〈孔乙己〉
1 說明孔乙己的行為有哪些轉變 2 依據「孔乙己所說的話」,說明
「孔乙己的人物特質」
103 毛子水
〈青年和科學〉
1 作者認為世人對自然科學的見解,
錯誤何在
2 作者認為青年求學時,對科學精神 應有何體認
102 唐君毅
〈說青年之人生〉
1 作者認為什麼是青年的天德
2 作者認為青年如何「繼天德以立人 德」
101 〈燭之武退秦師〉 王更生
《文心雕龍讀本》
燭之武為了達到「言資悅懌」的遊說 目的,如何掌握「時利」、「義貞」
這兩個重要原則
100 梁遇春
〈途中〉
梁 遇 春 主 張 : 「 萬 卷 書 可 以 擱 開 不 念,萬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他的 理由何在?請解讀他的看法,並加以 評論
出現兩種文本對列且要求互相參照的題目,並不多見,不論是一或兩則文本,指 考非選第一題的特色,大多不在問考生的意見、想法,而是要去理解引文作者的觀 點、主張。因而小題題目名為「文章解讀」,意思是要正確解譯引文作者所表達的意 思,是屬於擷取資訊的文字題,考生一旦根據己意大肆發揮,便顯然不符題目要求了。
從今年的題目來看,即使不同意林語堂的看法,還是要根據其觀點來陳述。其實 在指考選擇題中,擷取資訊的閱讀題目已經過多了,非選題實在不必再繼續擷取資 訊。而且今年的題目選錄《論語•先進》一則,雖是林語堂於文章中的舉例,但不是
10 11
10 11
最能看出孔子幽默感的《論語》章節,甚至要以此去扣林氏文中的「溫厚、自適、悲 天憫人、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等描述也都稍嫌牽強。這樣的題目寫來似乎讓 人有些綁手綁腳的無奈。
2 作文
歷數這幾年的指考作文題︰
105 年題目「舉重若輕」──人生中遇到重要的事或面對困難時的一種應世態 度。
104 年題目「審己以度人」──我們修己處世、學習求知,宜「審己以度人」。
103 年題目「圓一個夢」──夢,可以是憧憬、心願,也可以是抱負、理想,只 要好好努力,夢境往往也會成真。如能推己及人,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幫別人圓夢。
102 年題目「遠方」──心中是否也有一個遠方在召喚?也許是個神祕的國度,
也許是一種嚮往的生命型態,也或許是一個人生的目標。
101 年題目「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有哪一個字是自己可以終身奉行的 呢?
從題目到引導文字,無不是屬於人生哲理類,內容多在畫藍圖、說目標、談理 想、論修養、助他人,實在同質性太高了。
這樣的題目考生寫好與寫不好都不容易。準備上,需備好幾個自己追逐夢想、挑 戰困難而有所成的事例,再想好幾個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陳述時穿插呈現,牽合題 目,便不致太差。今年的「舉重若輕」,即使不明白、不確定字面意思,但引導文字 申說已然清楚,一般考生當無誤會題目的可能。只是高中生畢竟尚無許多屬於人生之
「重」的事蹟,既少了「重」的壓力,則「輕」也就難以凸顯,因此這個題目要寫得 好、深入,委實不易。不知出題者當時是否有預想高中生會寫出何種的「重」來,饒 是如此,這樣的題目顯然在告訴高中畢業生,在成為一個自主獨立的成人時,莫忘自 己的責任與抱負,其實也是寓意深長。
肆 結 語
今年的指考題包括選擇題或非選擇題,不論是在測驗目標題目數量的分配、取材 內容、題目型式等方面,都一仍舊例,承襲以往的脈絡十分明顯。在大考即將有重大 變化的此時,這是必然的。所有檢討的現象,都不是單一的出現在今年,皆其來有 自。隨著舊的階段結束,衷心企盼未來新的大考題目缺點更少些,而有更令人滿意的 結果。畢竟考試領導教學,在可預見的未來,這還是無可改變的現實。 F
10 11
10 11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55 分)
一、單選題(34 分)
說明:第1題至第u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 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李大仁做事一向腳踏實地,不會文過拭非,將來應有令人拭目以待的成就 B自從工業革命以後,許多傳統的手工藝漸趨勢微,加速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C眼見對手步步進逼,太宇不甘示弱地予以反擊,昭示堅持奮戰到底的決心 D眾多親友的見證下,非凡與敏敏含情脈脈相視,立下視死不渝的愛情宣言
C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A 文過「拭」非→飾。文過飾非:掩飾過失、錯誤。文,音ㄨㄣˋ。
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著,比喻期待事情的發展及結果。
B 漸趨「勢」微→式。漸趨式微:慢慢傾向衰落。勢在必行:形容事 情迫於情勢,非做不可。
C 不甘示弱︰不情願表現得比別人差。昭示︰明白的宣告、公布。
D 「視」死→誓。誓死︰立下誓願,至死皆不改變。不渝︰不變。
評 析 題目以「ㄕˋ」的同音字為考點,每個選項各考一個同形字,分別是︰
「拭」、「勢」、「示」、「視」。每個錯誤的選項中,兩個同形字的 使用,一對一錯。本題的材料安排十分工整精巧,對習於注音輸入,而 挑字、認字不嚴謹的考生,作答會較困難。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39、52、106 頁
《指考關鍵 60 天•國文》第 15 頁字形焦點 16、第 87 頁第 2 題、
第 134 頁第 5 題
景美女高.涂釋仁 老師
國文
12 13 2 閱讀下文,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
甲、讓我帶一筐星子回家 □一壺斑斕的夜送你 請在無星的時節 注入你寂 寞的杯裡(黃用〈靜夜〉)
乙、醒來。窗外護欄上 模糊的站名正逐一倒退 還來不及從深陷中坐起 列 車已節節□入黑夜的咽喉(溫奇〈夜過花東縱谷〉)
丙、永不疲倦的海浪 以□著鹽味的濤聲 提早把我們喚醒 三百六十五個黑 夜累積在後面 要一次翻身,慢慢翻轉(詹澈〈等待千禧曙光〉)
A灑 噬 抹 B灑 舐 滲 C釀 舐 抹 D釀 噬 滲 D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甲、先是「□一壺斑斕的夜」,後有「注入杯裡」等字樣,則空格中以
「釀」字較佳。若是填以「灑」,既「灑」又「注」,意較不勝。
乙、「列車已節節□入黑夜的咽喉」,「噬」有咬、吃、侵吞等意,則 彷彿列車被吞入黑夜咽喉。若填入「舐」,意為「舔」,與原詩中 的「咽喉」不能相連。
丙、「以□著鹽味的濤聲」,鹽的味道不能「抹」上,只能是「滲」
出,此處分判明顯且清楚。
評 析 選項考點都在動詞,須熟悉轉化修辭格中的擬人、具象化等特色,才易 正確作答。這是與閱讀相結合,活用的修辭知識。
難 易 度 易
3 下列是《西遊記》中的一段文字,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真個光陰迅速, 甲、老君的火候俱全, 乙、只聽得爐頭聲響,
丙、猛睜睛看見光明, 丁、忽一日,開爐取丹,
戊、不覺七七四十九日, 己、那大聖雙手侮著眼,正自揉搓流涕,
他就忍不住,將身一縱,跳出丹爐。 侮:同「捂」。
A丁戊丙甲乙己 B丁己丙乙甲戊 C戊甲丁己乙丙 D戊乙丙己丁甲
C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
先說「光陰迅速」,則後接實際日期為佳,故以5「不覺七七四十 九日」最合適。先說1「老君的火候俱全」,自然是要4「開爐取 丹」。6「那大聖雙手侮著眼」,所以感官上聽覺應先於視覺,故先2
「只聽得爐頭聲響」,再3「猛睜睛看見光明」,最後則接末句「將身 一縱,跳出丹爐」。依上述線索,答案可以推導而出。
題目中「那大聖雙手侮著眼」的「侮」字,通「摀」、「捂」,遮
12 13 掩、按住的意思。
評 析 極少見文句排列組合題目,以古典小說為素材,是頗為創新的嘗試。考 生如若略微知曉本則所錄的《西遊記》故事大概,作答會較為方便。亦 即閱讀經驗較豐富的考生占有優勢。
難 易 度 易
4 關於下列散曲的敘寫主題,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天機織罷月梭閒,石壁高垂雪練寒,冰絲帶雨懸霄漢。幾千年曬未乾,露華涼 人怯衣單。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 (喬吉〈水仙子〉)
A七夕牛女之會 B山中雪夜之境 C飛瀑奔騰之景 D漂泊無依之情
C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喬吉作品的原題為「重觀瀑布」,曲中雖出現「雪練」、「冰絲」、
「晴雪」等字眼,實與雪景無關。而且通常題目所出現的字面,不會直 接是答案,因此B「雪夜之境」為誘答選項,考生應注意。答案的關鍵 字眼為「雪練」、「白虹」、「玉龍」,都有白色長條狀之意,兼之絲 雨懸空、「曬未乾」,知是水,不是冰雪,故答案為飛瀑。
語 譯 織女已織成白練,用作織布機梭子的彎月閒置在一邊,透著寒意的雪白 長練正高高垂掛在山岩的石壁上,彷彿冰絲帶著水滴懸掛在天空。溼滑 的雪白長練像是幾千年都未曾晒得乾,噴濺的水滴使人宛如置身清晨露 水襲人的涼意中,不禁憂怯身上衣服單薄。從天而降的飛瀑恰似一道白 虹俯身吸飲澗水,有如天上的玉龍疾奔下山,也像是晴空中雪花飛散在 灘頭。
評 析 誘答選項都可聯繫題幹引錄的曲文︰「天機織罷」聯繫A「七夕牛女之 會」;「雪練寒」、「晴雪飛灘」聯繫B「山中雪夜之境」;「露華涼 人怯衣單」聯繫D「漂泊無依之情」。題目陷阱多,考生作答不易。
難 易 度 難
5 盧摯〈沉醉東風〉:「恰離了綠水青山那搭,早來到竹籬茅舍人家」,就事件 發生先後而言,「來到竹籬茅舍」實際上晚於「離了綠水青山」,卻加上
「早」字把時間刻意提前,使文意靈動有味。下列文句,「早」字具有相同作 用的選項是: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B午夢任隨鳩喚覺,早朝又聽鹿催班 C回羨耕夫閒勝我,早收雞犬閉柴扉 D定有奸謀陰禍起,早須排備莫惶驚
A
14 15 A5.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題目中前後兩句,後句實晚,卻加一「早」字把時間刻意提前,選答標 準依此。題幹「那搭」亦作「那答」,是處所之意,指那邊、那裡。
A 先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才能有「蜻蜓立上頭」,後句實晚,卻 加一「早」字把時間刻意提前,符合選答標準。出自宋•楊萬里
〈小池〉。語譯︰剛長出來的荷葉,葉面捲曲未及舒展,好像一個 尖尖的小角,蜻蜓已迫不及待站立在上面歇息。
B 「早朝」是早晨之意,意為「時間來到早晨」,並非把時間刻意提 前,故不符選答標準。出自宋•蘇軾〈失題二首〉其二。譯注︰前 日午覺中任憑鳩鳥喚醒夢裡的我,今日早晨又聽見呦呦鹿鳴,好似 在催促著人們趕快回返。(班,回、還。)
C 當我羨慕耕夫的悠閒更勝於我時,在此之前耕夫已「收雞犬」、
「閉柴扉」了。後句的時序實早於前句,故不符選答標準。出自 宋•賀鑄〈烏江東鄉往還馬上作二首〉其二。語譯︰回頭一看真是 羨慕耕田農夫比我還悠閒,早早就趕著雞犬入禽舍畜欄,關好柴門 準備休息。
D 從判斷「定有奸謀陰禍起」之時,便須開始進行「排備」,後句雖 依前句而來、晚於前句,但「早須」並無把時間刻意提前,只是強 調「儘早」之意,故不符選答標準。出自唐•易靜《兵要望江南•
占鳥》。語譯︰(若見有這異象,)一定是有奸詐陰謀災禍就要發 生,須早早安排準備,不要驚惶。
評 析 96 年指考第 11 題,題目如下︰
1959 年,潘天壽畫了一幅「誠齋詩意」(題目附圖)。誠齋是南宋詩
人楊萬里的別號,下列楊萬里所作七絕符合畫境的選項是:B〈小 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纔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頭。
雖然相隔多年,兩道題的答案都聚焦同一首詩,縱然一考畫境想 像,一考語法辨識,但同一個素材不斷成為重點,實在絕無僅有。
題目判別標準是︰後句實則晚於前句,但加上「早」字把時間刻意 提前。然而所謂的「刻意提前」實在太過主觀,不宜作為答題客觀標 準。如D「定有奸謀陰禍起,早須排備莫惶驚」,恐有爭議。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悅讀文學史•下》第 39 講第 108 頁
14 15 6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閱讀古文,尤其是先秦時期的古文,如果完全不依靠古代傳注的幫助,而 想讀懂它,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由語言發展和社會變化造成的隔閡,不同程度 地阻礙了後人對古書的理解。周秦時代的作品,西漢人讀起來就已感到困難。
漢文帝時,訪求一個能講解《尚書》的,都很不容易。秦丞相李斯編的兒童識 字課本〈倉頡篇〉,至漢宣帝時,竟使「俗師失其讀」。漢人閱讀古書,主要 依靠師傅,為了適應越來越多的人讀經的需要,就有人開始把前人傳授的古訓 記錄下來,或加上自己對經文的理解,寫成專書。這就是最早的古書傳注。
(鮑善淳《怎樣閱讀古文》)
A周秦時《尚書》的傳注已亡佚殆盡,漢代僅能口耳相傳解說其義 B〈倉頡篇〉為兒童解說六書的造字原則,在漢代須倚賴師傅才能閱讀 C《左傳》採紀傳體,可讓原採編年紀事的《春秋》經減少理解上的隔閡 D後人的《詩經》傳注不僅保存前賢的訓解,也呈現作者個人對義理的體會
D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A 在漢代,有人把前人傳授的古訓記錄下來,或加上自己對經文的理 解,產生最早的古書傳注。此與本選項「周秦時《尚書》的傳注已 亡佚殆盡」不相符。
B 〈倉頡篇〉是兒童「識字課本」,沒有「解說六書的造字原則」,
解說「六書」始於許慎《說文解字》。「俗師失其讀」意為一般的 師傅無法解讀,不是「須倚賴師傅才能閱讀」。
C 《左傳》為「編年體」,不是「紀傳體」。
D 檢視引文的「把前人傳授的古訓記錄下來,或加上自己對經文的理 解,寫成專書。這就是最早的古書傳注」,符合本選項「傳注不僅 保存前賢的訓解,也呈現作者個人對義理的體會」之敘述。
評 析 本題將國學常識融入閱讀試題中,引文所述雖重在古書傳注的形成,選 項卻夾帶「編年體」、「紀傳體」、「六書造字原則」等知識概念,實 已超出引文所涵蓋範圍。考生若無具備相關國學常識,單只從題目引文 擷取訊息,並不易正確作答。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28、205、206、208、283 頁
16 17 7 閱讀下列二詩,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乙、數間茅屋鏡湖濱,萬卷藏書不救貧。燕去燕來還過日,花開花落即經春。
開編喜見平生友,照水驚非曩歲人。自笑滅胡心尚在,憑高慷慨欲忘身。
(陸游〈暮春〉)
A甲詩「不自哀」暗示老驥伏櫪,乙詩「自笑」暗示豪情未減 B甲詩「臥聽」形容置身事外,乙詩「忘身」形容不知老之將至
C甲詩「尚思」表達仍願效力疆場,乙詩「驚非」表達遇見昔日戰友的哀嘆 D甲詩「風吹雨」暗喻國家風雨飄搖,乙詩「燕去燕來」暗喻國運否極泰來
A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A 甲詩「不自哀」是不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哀,與「老驥伏櫪」之意 相符。乙詩「自笑滅胡心尚在」,與「豪情未減」之意相符。
B 甲詩「臥聽」是在「夜闌(夜將盡)」時,是心有煩憂,不是「置 身事外」。乙詩「忘身」是「置生死於度外」,非「不知老之將至」。
C 甲詩「尚思」表達仍願效力疆場,正確。乙詩「驚非」是對自己衰 老的驚訝,非「遇見昔日戰友的哀嘆」。
D 甲詩「風吹雨」暗喻國家風雨飄搖,可以有此解。乙詩「燕去燕 來」指時光消逝,非「暗喻國運否極泰來」。
譯 注 甲、我躺臥在孤寂的村野中,沒有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哀,還想要替國 家戍守邊塞。夜將盡時,我躺在床上聽那風吹雨打的聲音,征戰疆 場、披著鐵甲的戰馬奔馳過冰河的情景,又進入了我的夢境裡。
(僵臥︰躺臥不起。輪臺︰本為古地名,在今新疆輪臺縣,此處指 邊塞地。)
乙、我住在鏡湖邊的幾間茅屋中,雖有萬卷藏書卻無法對貧困的生活有 所助益。眼看燕鳥冬去春又回,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花開了 又謝了,便知曉春天已消逝。打開書本宛如見到平生好友一樣的喜 悅,照見水面中的自己卻驚覺我已不再年輕了。自嘲消滅北方胡人 的雄心雖還在,但卻無可作為,只能登高憑欄遠眺,當下的心情激 昂慷慨得可以置生死於度外。
評 析 選材自同一作者的兩首詩,都具有憂國情懷,因此選項無法在兩詩詩意 的對比有太多著墨,測驗重點只好著落在詞語意義的理解,例如「忘 身」、「風吹雨」等。這是本題的局限。
難 易 度 難
16 17
類 似 題 《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378 頁
《悅讀文學史•下》第 39 講第 113、114 頁
8 閱讀下文,選出最符合文中所闡述道理的選項:
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體,把手足捍頭目,豈是偏要薄手足?其 道理合如此。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禽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 愛的,宰禽獸以養親,與供祭祀,燕賓客,心又忍得。至親與路人同是愛的,
如簞食豆羹,得則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寧救至親,不救路人,心又忍
得。這是道理合該如此。 (王陽明《傳習錄》)
A親親有術,尊賢有等
B人君之道,清淨無為,務在博愛
C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 D聖王之政,普覆兼愛,不私近密,不忽疎遠
A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上引王陽明《傳習錄》之言,主旨在「愛有差等」。
A 文意標舉愛敬親人、尊敬賢者應有差等,與王陽明之意相符。出自
《墨子•非儒》下。譯注︰愛敬親人是有差別對待的,尊敬賢者是 有不同等級的。(術,通「殺」,等級之意。)
B 重點為「無為」、「博愛」,與「愛有差等」之意無關。出自漢•
劉向《說苑•君道》。語譯︰做人君的道理應是要清心寡慾,以德 政感化人民而不施行刑治,努力做到博大仁愛。
C 重點為「孝悌」、「謹信」、「愛眾」,與「愛有差等」之意無 關。出自《論語•學而》。語譯︰子弟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恭 敬長上,行為謹慎,說話信實,博愛大眾。
D 重點為「普覆兼愛」,與「愛有等差」之意相反。出自漢•王符
《潛夫論•救邊》。語譯︰盛明帝王的施政,應將恩澤遍覆百姓,無 差別的愛護百姓,不偏私在自己周遭或關係緊密的人,不輕忽離自己 較遠或關係疏闊的人。
語 譯 只是這道理自然應有厚與薄的分別。比如人身是一個整體,我們卻會用 手和腳去捍衛頭與眼,哪裡是存心偏偏要去輕視手和腳呢?其道理正是 如此。對待禽獸與草木同樣都是有愛心的,但是我們會用草木去飼養禽 獸,這竟然忍心做得。對待人與禽獸同樣都是有愛心的,但是我們會宰 殺禽獸來奉養雙親,與供給祭祀時的犧牲,成為宴饗賓客時的餚肉,我 們竟然又忍心做得。對待至愛的親人與陌生的路人同樣都是有愛心的,
18 19 比如說像一小竹筐的飯食、一小容器的羹湯,吃得到就能活命,吃不到
便要死亡。當不能兩邊保全時,我們寧願救至愛的親人,而不去救陌生 的路人,我們竟又忍心做得。這是道理正該是如此才對。
評 析 題幹引文是理學家教授學生之語,幾與白話無別,對作答關鍵的「愛有 差等」此一旨意,考生應不難把握。雖然B、C、D三選項俱與「愛有 差等」之意無關,但A選項是以《中庸》的「親親之殺」為核心出題,
如若考生對此不熟,恐會成為答題的障礙。
難 易 度 難
9 根據下列三幅對聯的內容,依序選出相應的題辭,最恰當的選項是:
甲、春暖杏林花吐錦,泉流橘井水生香 乙、擊之有聲乃成器用,薄其所厚不惜工夫
丙、隨地可安身莫訝乾坤為逆旅,當前堪適意且邀風月作良朋
A桃李馥郁 開物成務 里仁為美 B桃李馥郁 大筆如椽 近悅遠來 C術精岐黃 大筆如椽 里仁為美 D術精岐黃 開物成務 近悅遠來
D
C2.瞭解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甲、本聯與醫術、醫生有關,宜配「術精岐黃」。
•杏林:三國時吳國董奉隱居廬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但使重病痊癒 者植杏五株,輕者一株,積年蔚然成林。後以「杏林」代指醫學界。
•橘井︰晉•葛洪《神仙傳•蘇仙公》載︰蘇仙公修仙得道仙去之前 對其母言:「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簷邊橘樹,可以代養。井 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來年果有疾疫,遠近悉求其母治 療,皆以得井水及橘葉而治癒。後因以「橘井」為良藥之典。
•岐黃︰指岐伯和黃帝,相傳為醫家之祖,後以「岐黃」比喻醫道。
•桃李馥郁︰即桃李芬芳,比喻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成材者眾。
乙、本聯與器用有關,宜配「開物成務」。從「擊之有聲」與「薄其所 厚」來看,應是指打鐵鋪。
•開物成務︰指通曉萬物的道理並按此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易•
繫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 也。」孔穎達《疏》:「言《易》能開通萬物之志,成就天下之 務。」
•大筆如椽︰《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
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珣所 草。」後因以「椽筆」指大手筆,稱譽他人文筆出眾。椽,音
18 19 ㄔㄨㄢˊ,架在屋梁橫木之上,用以承接木條及屋頂的木材。
丙、從「安身」、「逆旅」、「堪適意」,本聯應是用於旅舍,宜配
「近悅遠來」。
•逆旅︰客舍、旅館或是旅居。
•里仁為美︰出自《論語•里仁》:「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
焉得知?』」指選擇住處應挑有仁風的地方,後亦指敦親睦鄰。
•近悅遠來︰語出《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
遠者來。』」指德澤廣被,近居的人悅服,遠處的人慕化而來,形 容政治清明,遠近歸附。商家招徠客人亦可用。
評 析 本題所錄對聯為歷年從國中到高中段考、模擬考常用之素材,並已 收錄於坊間出版社所出的練習試題中。大考中心從題庫選題時實有疏忽 之嫌,未能仔細過濾。選項不以何種行業為測驗重點,而是改問與行業 有關的題辭,稍微增加作答的困難,但是相關題辭亦多為常見者。此一 題型幾年來已然定型,考生也已練習精熟,倘若選用的素材不具特殊 性,則題目較不具備鑑別度。
另外,「里仁為美」亦是今年學測第 19 題的選項材料,且是該題 頗為關鍵的選項。同一年中,同一素材連續出現,也非常罕見。或者可 以說,是否出題者慮不及此?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指考關鍵 60 天•國文》主題 10 第 74、75 頁、第 93 頁第 23 題、
第 144 頁第 11 題
20 21 0、q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0、q題。
社會上所發生的事件,古今是有其絕相類似之處的。生活經驗豐富,瞭解當代 社會最深的史學家,是最能瞭解過去社會的史學家。社會上有些事件是可能發生 的,有些事件是必不可能發生的。可能發生的事件,史學家在文獻足徵的情況下,
可以確定其可信。必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史學家可以不顧前人言之鑿鑿,而斷然予 以否認。所以鬼神怪誕之事,在原則上講,不入於史。現實生活經驗中所見不到的 鬼神,如何能相信其出現於千百年以前呢?詩人詞客所幻想的離奇故事,如西王母 住在為日月隱藏之所的崑崙山上,如何能是實錄呢?史學家一般認為「妖異止於怪 誕,談諧止於取笑」,可以直刪不妨;而對於誦經獲報、符咒靈驗等等,不可盡以 為誣妄,採取將信將疑的態度則差可,深信之不疑則必不可。
(改寫自杜維運〈歷史想像與歷史真理〉)
0下列敘述,不符合上文意旨的選項是:
A以合乎情理與否來評斷往事是否可信,是從事歷史研究的重要原則 B古今社會有所差異,史學家不能以當代社會為依據去瞭解古代社會 C史學家對里俗間流傳的果報與符咒等記載,不能不抱持存疑的態度 D即使有文獻記載,史學家仍可對不符現實生活經驗的內容予以否認
B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從引文的「瞭解當代社會最深的史學家,是最能瞭解過去社會的史學 家」,知B「古今社會有所差異,史學家不能以當代社會為依據去瞭解 古代社會」為非。
評 析 屬於擷取訊息的閱讀題,只要就每個選項所述,一一核對引文,即能得 出答案。是閱讀測驗的基本題。
難 易 度 易
q 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直刪不妨」的選項是:
A又一客曰:「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其餞我於月宮可乎?」三人移席,
漸入月中。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鬚眉畢見,如影之在鏡中
B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 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C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張陵)其書多有禁祕,非其徒也,不得輒觀。至於化金銷玉,行符敕水,
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云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故好異者往往而尊事之
20 21 A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引文稱「史學家一般認為『妖異止於怪誕,談諧止於取笑』,可以直刪 不妨」,故以「怪誕之妖異」、「取笑之談諧」為本題的選答標準。
A 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主客三人移席,漸入牆壁上剪作月形的 紙片中,在當中飲宴,其鬚眉畢見。符合「怪誕之妖異」的標準,
可以直刪而不可錄入史書。
B 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寫接近硫穴之情狀,乃是實錄。
C 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雖是想像故事,但內容一如人境,既無
「怪誕」亦無「妖異」。
D 出自北齊•魏收《魏書•釋老志》。乃描述當時社會的宗教信仰情 狀,錄而存之,符合引文所謂「對於誦經獲報、符咒靈驗等等,不 可盡以為誣妄,採取將信將疑的態度則差可」。語譯︰張陵的書大 多祕不示人,不是他的信徒不能隨便看到。至於像熔化金玉,畫符 以法水灑淨去穢等奇妙方術,其等級與條項成千上萬,不一而足,
最高級的方術說是可以讓人羽化升天,次一等的也可以消災彌禍。
所以好奇的人往往尊敬信奉他。
評 析 C與D選項,前者或以為是仙境,後者頗多神異,考生倘不能仔細理解 引文所述意旨,則容易混淆選項文意而誤答。除D外,其他都出自課 本,能將課內材料與新的素材相結合,成為頗有創意的題目,本題是今 年題目的亮點。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241、246 頁
w、e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w、e題。
一老儒訓蒙鄉塾,塾側有積柴,狐所居也。鄉人莫敢犯,而學徒頑劣,乃時穢 污之。一日,老儒往會葬,約明日返。諸兒因累几為臺,塗朱墨演劇。老儒突返,
各撻之流血,恨恨復去。眾以為諸兒大者十一、二,小者七、八歲耳,皆怪師太 嚴。次日,老儒返,云昨實未歸,乃知狐報怨也。有欲訟諸土神者,有議除積柴 者,有欲往詬詈者。中一人曰:「諸兒實無禮,撻不為過,但太毒耳。吾聞勝妖當 以德,以力相角,終無勝理。冤冤相報,吾慮禍不止此也。」眾乃已。此人可謂平 心,亦可謂遠慮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狐化老儒》)
22 23 w 下列文句的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乃時穢污之」指學童無理取鬧,常出惡言污辱老儒 B「塗朱墨演劇」指學童趁老師不在時,粉墨登場演戲 C「有欲往詬詈者」指有人責怪老儒太嚴厲,想前去痛罵他 D「諸兒實無禮,撻不為過」指學童過於無禮,笞打也沒用
B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A 「乃時穢污之」指學童穢污柴堆,不是污辱老儒。
B 「塗朱墨演劇」意同「粉墨登場演戲」,本選項正確。粉墨,演員 化妝用的白粉與黑墨。
C 「有欲往詬詈者」指有人要去辱罵作怪的狐狸,不是責怪老儒太嚴 厲。
D 「諸兒實無禮,撻不為過」指學童過於無禮,被打也不為過,不是 笞打也沒用。
語 譯 有一老儒生在鄉下私塾做童子的啟蒙老師,私塾旁邊積累著一堆柴木,
是狐狸所居之地。當地的鄉人都不敢去侵犯騷擾那柴堆,但是私塾的學 生頑皮愛搗亂,竟時常去弄髒汙損柴堆。有一日,老儒生去外地參加別 人的葬禮,約定明天才能返回。幾個學生趁老師不在就把書桌堆疊起來 當戲臺,臉上擦得紅紅綠綠的演起戲來。這時老儒生突然返回,把學生 一個個抓起來鞭打到流血,然後很憤恨的又走了。鄉人們認為私塾的學 生大一點的才十一、二歲,小些的才七、八歲,都怪老師太嚴厲。隔 天,老儒生返回,說昨天實在未曾歸來,大家才知道是狐狸來報復怨 仇。鄉人有的要向土神告狀投訴,有的商議要清除柴堆,有的要去辱罵 作怪的狐狸。當中有一人說:「這幾個小孩確實對人家無禮,被打也不 為過,只是打得太毒辣罷了。我聽說戰勝妖物應當以德服它,若是以蠻 力和它相角鬥,終究沒有戰勝之理。而且冤冤相報,我擔心禍患不會僅 止於此。」眾鄉人這才停止報復的念頭。這人可謂用心平正,亦可說是 計慮深遠。
評 析 與上一題組同樣,第一題為擷取訊息,是閱讀測驗的基本題。只要就每 個選項所述,一一核對引文,掌握上下文意,即能得出答案。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指考關鍵 60 天•國文》第 82 頁第 12、13 題組
22 23 e 下列說明,最符合上文主旨的選項是:
A對於頑劣的學童,適當的處罰仍有其必要性 B老儒以巧計教育學童不可頑劣,不愧為良師 C人狐相爭恐生禍害,因此以力爭勝並非良方 D狐的行為看似報怨,實乃對世人之教育方式
C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引文故事的主旨為︰「吾聞勝妖當以德,以力相角,終無勝理。冤冤相 報,吾慮禍不止此也。」與此相符者為C。所謂「人狐相爭恐生禍害」
即「冤冤相報,禍不止此」;再謂「以力爭勝並非良方」即「以力相 角,終無勝理」。
評 析 測驗引文主旨。一般故事主旨通常於文末出現,只有C所述符合本文文 末內容,答案可依此而得。本題其實也屬於擷取訊息類型題目。
難 易 度 易
r、t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r、t題。
越甲至齊,雍門子狄請死之。齊王曰:「鼓鐸之聲未聞,矢石未交,長兵未 接,子何務死之?為人臣之禮邪?」雍門子狄對曰:「臣聞之:昔者王田於囿,左 轂鳴,車右請死之,而王曰:『子何為死?』車右對曰:『為其鳴吾君也。』王 曰:『左轂鳴者,工師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車右曰:『臣不見工師之乘,而 見其鳴吾君也。』遂刎頸而死。知有之乎?」齊王曰:「有之。」雍門子狄曰:
「今越甲至,其鳴吾君也,豈左轂之下哉?車右可以死左轂,而臣獨不可以死越甲 也?」遂刎頸而死。是日,越人引甲而退七十里,曰:「齊王有臣鈞如雍門子狄,
擬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甲而歸。(《說苑•立節》)
r 依據上文,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越甲:越國軍隊。
車右:駕者右邊的武士。
鈞:同「均」。
血食:殺牲取血以祭天地 祖先。保有政權方 能血食祭祀。
A齊王指責雍門子狄臨陣脫逃,未善盡人臣之責 B雍門子狄認為使君王陷於危殆,實為臣子之罪 C齊王對於雍門子狄有所誤解,致使他自刎明志 D車右為無力督導工匠製車而自責,故刎頸而死
B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A 齊王不解雍門子狄為何要因越兵犯境而求死,並無責問他「臨陣脫 逃」之意。
24 25 B 雍門子狄以「鳴吾君」為譬而求死,此即認為使君王陷於危殆,實
為臣子之罪。
C 雍門子狄主動求死,並非齊王對他有所誤解。
D 車右武士不管工匠製車之事,只因「左轂鳴吾君」求死。
語 譯 越國甲兵攻臨齊國,雍門(守門人)子狄請求為國犧牲。齊王說:「戰 場上的戰鼓鐸鈴聲音都還沒聽到,箭矢壘石與槍矛長兵器還未接觸,你 何故一定要尋死呢?是為了盡人臣的禮節嗎?」雍門子狄回答:「臣聽 說:從前君王在園囿打獵,車子的左邊車軸發出聲音,車右武士請求賜 他一死,而君王問:『你為何要死?』車右武士回答:『因為車子的鳴 聲驚擾了我的君王。』王說:『左邊的車軸發出聲音,是造車工匠的罪 過,你對此事有何責任?』車右武士說:『我沒有看見工匠造車子,只 知道車子發出的聲音驚擾到我的君王。』於是刎頸而死。君王記得有這 事嗎?」齊王說:「有的。」雍門子狄說:「現在越國甲兵侵犯國境,
這事驚擾我君王的程度,難道在以上所說的左邊車軸發出聲音一事之下 嗎?那時車右武士可以因左邊車軸發出聲音而死,而我獨獨不可以因越 國甲兵犯境而死嗎?」於是刎頸而死。在這天,越國人就帶領甲兵撤退 七十里,說:「齊王臣子都像雍門子狄一樣的話,會讓越國覆滅,社稷 因無人祭拜得不到祭祀的血牲。」於是越國人帶領甲兵歸國了。
評 析 引文選自劉向《說苑•立節》,強調「輕死重義」的精神,劉向在 該篇中申明︰「士有殺身以成仁,觸害以立義,倚於節理而不議死地,
故能身死名流於來世。」其主旨稍嫌有違現在的教育宗旨。
四個選項中,有兩個從齊王的角度設計問題,但內容卻頗為相近︰
A為「齊王指責雍門子狄臨陣脫逃」;C為「齊王對於雍門子狄有所誤 解」。形式上雖是兩個選項,實則只是換句話說,等於題目缺少一個誘 答選項,恐怕會降低鑑別度。
難 易 度 易
t 關於越人「引甲而歸」的原因,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見齊國兵車眾多、軍容盛大,自忖無法與之為敵 B車右預知越甲將至,以死勸告齊王務必提前戒備 C認為齊人忠君愛國,若執意攻伐將招致亡國之禍 D敬佩雍門子狄敢為死士,畏懼其不惜犧牲的氣勢
C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24 25 引文故事的重點為︰「齊王有臣鈞如雍門子狄,擬使越社稷不血食。」
意同C「認為齊人忠君愛國,若執意攻伐將招致亡國之禍」。
評 析 越人「引甲而歸」出現在文末,然後越人自言原因為「使越社稷不血 食」,題目中又對「血食」出注︰「保有政權方能血食祭祀。」凡此種 種,都使得本題其實也是屬於擷取訊息類型的題目。
難 易 度 易
y、u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y、u題。
家常話固然親切,聽多了卻讓人生膩。詩人正是意識到這點,因而對習慣的語 言形式進行改造。首先是省略,副詞、介詞等在詩中消失,使詩句的結構關係變得 鬆散;其次是錯綜,使詩句中的詞彙可以相互易位。詞語的省略與錯綜改變了人們 的閱讀習慣,原來直線呈現的詩境轉變為平行疊加,而疊加、組合的方式,全可憑 讀者的審美經驗。例如杜甫的「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詩人的所思所見,也 許是「微風(吹動)岸(上)細草,舟(上的)危檣(在)夜(中)獨(自矗立)」,或者 是「微風(吹動著)細草(之)岸,獨(立)夜(中的)危檣(之)舟」,或者是「岸(上 的)細草(在)微風(中擺動),舟(上的)危檣(在)夜(中)獨(立)」。它們省略了
「的、在、上、中、吹動、矗立……」,詩境於是「還原」為物象平列雜陳的視覺 印象,並由此產生理解的歧義,為讀者留下想像的「空白」。然而,倒也不用擔心 讀者誤解詩的意脈,歐陽脩《六一詩話》引梅聖俞評「雞鳴茅店月,人迹板橋霜」
云:「作者得於心,覽者會以意,殆難指陳以言也。」既然能「會以意」,就不至 於誤解;縱然誤解,也是在那幅既定的視境中誤解;視境既有範圍,意義也就有所 限制。那麼,能在這個範圍中多出若干理解與體會,恰恰是詩歌所追求的藝術效
果。 (改寫自葛兆光《漢字的魔方》)
y 上文引用杜甫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明:
A省略和錯綜的靈活運用,使杜詩能別樹一幟 B杜詩長於經營視覺意象,豐富讀者審美經驗 C儘管讀者嘗試多種想像,仍難理解詩人原意 D詩人刻意改造語言形式,提供詩境疊加空間
D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A 詩人對省略和錯綜的靈活運用,所在多有,此並非是杜詩別樹一幟 的特殊風格。
B 引文謂把詩境「還原為物象平列雜陳的視覺印象」,由此產生理解 的歧義。此與選項所言「長於經營視覺意象」無關,亦非用以形容 杜詩之長。
26 27 C 視覺印象雖是平列雜陳,但視境有其範圍,意義也就有所限制,故
不用擔心讀者誤解詩的意脈,所以並無難以理解詩人原意之問題。
D 引文謂「詞語的省略與錯綜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原來直線呈現 的詩境轉變為平行疊加」,此與本選項所述「詩人刻意改造語言形 式,提供詩境疊加空間」相符。
評 析 將詩歌賞析與其他論述文章結合,考生必須爬梳文字脈絡,理解文 意,並且使用已習得的文法與修辭知識方能作答。是一道綜合閱讀、鑑 賞、文法、修辭四種能力的考題,題目的設計頗有創意。
就引文的行文脈絡而言,杜詩的出現很明顯可以知道只是舉例,用 語為「例如杜甫的……」,其後所論乃是詩歌的共相,而非專指杜詩。
那麼A的「使杜詩能別樹一幟」與B的「杜詩長於經營視覺意象」,對 考生而言其錯誤點是相同的。也就是說AB兩選項的誘答內容是相近 的,這是較為可惜的地方。
難 易 度 易
u 依據上文,詩歌語言的省略與錯綜,對讀者的主要影響是:
A透過簡易直白的文句,感悟詩人的情懷 B在平列錯雜的詩境中,觸發不同的理解 C替換作品原有的視境,開啟無窮的想像 D限制閱讀歧義的蔓衍,掌握明確的意脈
B
A8.作品的理解與詮釋
詞語的省略與錯綜,使原來直線呈現的詩境轉變為平行疊加,「詩境於 是還原為物象平列雜陳的視覺印象,並由此產生理解的歧義,為讀者留 下想像的『空白』」。以上引文所述,符合B「在平列錯雜的詩境中,
觸發不同的理解」。
評 析 引文最後的結語是「視境既有範圍,意義也就有所限制。那麼,能在這 個範圍中多出若干理解與體會,恰恰是詩歌所追求的藝術效果」,扣住 此一意旨,答案也就出來了。本題仍不脫擷取訊息的形態。
難 易 度 易
26 27 二、多選題(21 分)
說明:第i題至第f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 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 均答對者,得 3 分;答錯 1 個選項者,得 1.8 分;答錯 2 個選項者,得 0.6 分;答錯多於 2 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i 依據右表,下列「 」內的字義,符合甲骨文「涉」
的字形本義的選項是:
A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B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
C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
D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 E僕自到九江,已「涉」三載,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BD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止」字本義是腳板形狀,「涉」字右半是「 」,像左右兩腳板形 狀,「涉」的字形是兩腳各在水之一邊,為跨越流水之形,故其本義為
「徒步涉水」。作答標準據此。
A 遊覽。出自陶淵明〈歸去來辭〉。語譯︰每天到園中遊覽自成佳 趣,家園雖有門卻經常關閉。(一說「成趣」乃「成為散步的場 所」。趣,同「趨」。)
B 涉水。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C 經過。出自劉基〈賣柑者言〉。
D 涉水。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
E 經過。白居易〈與元微之書〉。語譯︰我自從到九江以來,已經過 三年,身體尚且康健,心裡也很安適。
評 析 除了測驗對象形文字的字形的理解,兼及六書的「會意」造字原則──
「涉」字為「 」加「 」而成,兩個初文的意義共組成一個新字。正 確解析文字本義後,再比對選項中的課文文句中的「涉」字。幾番周 折,既考文字學知識也考課文內容,知識範圍跨度大,設計得很有創 意。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31、52 頁
楷書 字形
甲骨 字形
字形 本義
止 腳板
水 流水
涉 ?
28 29 o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 B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 C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
D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乘驢而去,其行若飛,回「顧」已遠 E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
下恐愧吾師也 BE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A 在。出自顧炎武〈廉恥〉 對。出自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B 敲擊。出自蘇軾〈赤壁賦〉 敲擊。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
C 朝廷。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房室。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
D 拘泥。出自司馬遷〈鴻門宴〉 視。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
E 有的。出自韓愈〈師說〉 有的。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評 析 傳統的課內字義測驗題,但特別的是,選項中的施測單字多是一般上課 較少關注的地方,如︰仕「於」亂世、漢「室」之隆、「或」勸以少休 等。能跳脫一般認為是考試重點的生難字詞,轉而從小地方著眼,對往 後學生的讀書態度是有助益的。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115 頁
《指考關鍵 60 天•國文》主題 2 第 17、21 頁
p 關於右圖,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內應填:紀弦
B由「縱」與「繼承」可大略推知,藍星詩社 認為新詩應吸收古典傳統
C相對於「縱」的時間概念,「橫的移植」應 是指學習外國的詩學思潮
D余光中〈橄欖核舟〉:「擊空明,泝流光,
無論怎樣 那夜的月色是永不褪色的了」甚 具「橫的移植」風格
E「橫的移植」和「縱的繼承」雖然觀點互 異,但皆對新詩的風格有所反思,影響日後 臺灣新詩的發展
ABCE
28 29 B1.具備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
D的「擊空明,泝流光」詩句取材自蘇軾〈赤壁賦〉,是屬於從中國古 典文學中汲取創作養分的「縱的繼承」。
評 析 本題屬於記憶性題目,由流派、人名、理論標籤所組成,如果不熟 或忘記這些名詞、人名,便無法作答。D雖以余光中〈橄欖核舟〉詩作 出題,企圖結合閱讀測驗,但仍是以「橫的移植」和「縱的繼承」這樣 的術語為測驗內容。這樣的題目似乎缺乏深度。
E一樣是針對「橫的移植」和「縱的繼承」這兩個術語提問,說兩 者「雖然觀點互異,但皆對新詩的風格有所反思,影響日後臺灣新詩的 發展」,此一敘述幾乎等於空話。謂「觀點互異」自不待言,至於「反 思」、「影響發展」等描述毫無實質內容,卻以此成為選項內容,此一 選項實無鑑別度。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312 頁
《指考關鍵 60 天•國文》主題 4 第 47 頁、第 135 頁第 8 題
a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恰當的選項是:
A這份文件纖芥不遺地記錄當天所有人的進出時間,從中必能找出線索 B雖然案情一度陷入膠柱鼓瑟,但在偵探柯南的努力下,終於出現曙光 C格雷操作雷射切割加工已游刃有餘,但仍不斷在精密技術上尋求突破 D土壤液化潛勢區公布後,不少人安土重遷,打算搬遷到較安全的地區 E服務人員因路上塞車而延誤時程,但客戶不以為然,仍願意繼續等候
AC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A 纖芥不遺︰形容非常詳盡,連最微小的部分都沒有遺漏。纖芥,同
「纖介」,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 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B 膠柱鼓瑟︰將瑟的弦柱黏住,鼓瑟時就不能調節音調的高低,比喻頑 固而不知變通。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選項文字應改作
「雖然案情一度陷入膠著狀態,但在偵探柯南的努力下,終於出現曙 光」。
C 游刃有餘︰比喻對於事情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語出《莊子•庖丁 解牛》。
D 安土重遷︰留戀故鄉,不願輕易遷居異地。語出《漢書•元帝紀》,
可以視為《論語•里仁》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之延伸。選項文 字應改作「土壤液化潛勢區公布後,不少人防範未然,打算搬遷到較
30 31 安全的地區」。
E 不以為然︰不認為是這樣,表示不同意。語出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 狀〉。選項文字應改作「服務人員因路上塞車而延誤時程,但客戶不 以為意,仍願意繼續等候」。
評 析 一半成語與課內內容相關,且能推陳出新,如A選項的「纖芥不遺」與 D選項的「安土重遷」都是在原來的課內基礎上延伸引用,加上選項例 句生活化,都使得原是很傳統的成語應用題有了較新的面貌。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51、69、146 頁
s 曹丕〈典論論文〉中「常人貴遠賤近」的「貴」,是「以……為貴」的意思。
下列文句「 」內的字,與「貴」字用法相同的選項是:
A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B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 C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D「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E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BDE
A5.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題幹所述為「意動用法」,以下依此檢視選項。
A 美其身,美化其身,非意動用法。出自《荀子•勸學》。
B 怪之,以之為怪,屬意動用法。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C 弱秦,使秦弱,屬使動用法,非意動用法。出自賈誼〈過秦論〉。
D 甘其食,以其食為甘,屬意動用法。出自《老子》第八十章。
E 樂其樂,以其樂為樂,屬意動用法。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
評 析 須熟悉課文內容,由課文文意扣住句意,再由句意判讀動詞單字是否為 意動用法。誘答選項還出現使動用法,本題包括文言動詞兩大用法,是 評量考生基礎能力的題目。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156、157 頁
《指考關鍵 60 天•國文》主題 3 第 32、33 頁
30 31 d 琦君〈髻〉:「她剪去了稀疏的短髮,又何嘗剪去滿懷的愁緒呢」,以「剪」
的動作將「愁緒」具象化。下列文句,具有此種表現手法的選項是:
A就這麼淡淡啜飲伊的心事,且佐以唐人小說
B那一陣的快樂,便是環遊世界一圈,恐怕也撿不回來了
C那個流浪漢以愈來愈瘦長的影子,在沒有盡頭的街上拋售寂寞
D不由得想起以前教戲給她時的威嚴自信的臉色,兩相對照之下,使她內心悸 動不已
E我記憶裡的白芒花,愛的見證,信念,和毅力──一種無窮盡的象徵,永不 止息的啟示
ABC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題幹所述之重點在「以『剪』的動作將『愁緒』具象化」,屬「轉化」
修辭的「具象化」運用,即把抽象的事物當成具體的事物描寫。以下依 此檢視選項。
A 「伊的心事」是抽象事物,「啜飲」為用於具體事物的動詞,故是 具象化的轉化修辭。出自馮青〈雨後就這麼想〉。
B 「快樂」是抽象事物,「撿」為用於具體事物的動詞,故是具象化 的轉化修辭。
C 「寂寞」是抽象事物,「拋售」為用於具體事物的動詞,故是具象 化的轉化修辭。出自羊子喬〈冬至〉。
D 她「想起」教戲者以前威嚴自信的「臉色」,並無具象化的轉化修 辭。出自洪醒夫〈散戲〉。
E 白芒花「象徵」愛的見證、信念,和毅力,並無具象化的轉化修 辭。出自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
評 析 轉化修辭類的題目,一般考生多已練習精熟,幾種例句素材亦多常見,
如C「那個流浪漢以愈來愈瘦長的影子,在沒有盡頭的街上拋售寂 寞」,便曾屢次出現於國中段考試題,同樣是考轉化修辭。可以說這樣 的題目,不易結合其他的考點,錯誤選項也不容易有很強的誘答性,是 較適合國中生的題目。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大滿貫國文總複習》第 176 頁
《指考關鍵 60 天•國文》主題 3 第 2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