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法施行細則 第 IV 章 調查進口對產業之產業損害
第一節 申訴及調查
第 64條 [利害關係人等]
本法第32條第 1項中關於「在該國內產業中有利害關係者」,指下列人 士:除了在第 1款所規定,本身進口可觀數量該貨品的生產者得被除的情 況(註 21)。
1.生產量或企業數目占國內產業生產量或企業數目的 20%以上者;但在農
業、林業及漁業之情形,則為 5%以上的該類貨品生產者。
2.服務提供人,其提供價值或產業數目占國內產業提供價值或企業數目的 20%以上。
3.本法第32 條第 1項第 3款中規定的為相關國內法規所保護的人士。
4.由國內產業生產者或服務提供人組成的協會、團體或產業組合(註22)。
第 65條 [產業損害調查之申請]
(1) 任何人希望依照本法第32 條第1項申請(以下簡稱「申請人」),對
國內產業因特定產品之進口肇致損害進行調查(以下簡稱「產業損害
調查」)者,應向貿易委員會提交書面申請,載明下列事項(以下簡稱
「書面申請」)併檢附必要文件證明(註23):
1.貨品名稱、標準、性質及用途、生產者名稱,或服務的內容、種類、
特徵及用途、以及提供服務人的名稱;
2.貨品的出口商、進口商及實際進口記錄(數量及金額 ),特定期間 該貨品估計進口數量;或提供服務的人,提供服務對象及服務實際 提供記錄,以及特定期間的估計供應金額;
3.同類或直接競爭之國內產品的名稱、標準、性質及途,其生產者之 名稱,或是服務的內容、種類、徵及用途,及提供服務人之姓名。
在第 32條第 1項第3 款中所指的情況下,必須明確說明遭到侵犯 的權利等及其內容;
4.特定貨品的進口等肇致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之虞的情況;
5.國內產業依據產業扶助相關之法律及規則下獲得扶助之內容及範
圍;
6.申請彌補國內產業損害措施的內容、範圍及期間;及 7.如果檢附之資料係以保密為條件而提出,其理由。
(2) 已刪除(註 24)。
第 66條 [展開產業損害調查之決定]
(1) 在決定是否依照本法第33 條第1項展開產業損害之調查時,在以下
任何一種情況下,貿易委員會得決定不展開調查(註25);
1.書面申請及文件證據不完整,申請人被要求補正,而不補正;及 2.依書面申請及文件證據之審查結果,不能證明特定貨品的進口等因
素肇致嚴重損害或有嚴重損害之虞。
(2) 貿易委員會決定是否依照本法第33 條第1項展開產業損害之調查
時,應將事實刊登於官方公報上,並將其內容通知申請人(註26)。
第 67條 [產業損害調查委員會之組成及其它]
(1) 如認為有必要進行產業損害調查,貿易委員會得設立以下人員組成之 調查委員會(以下簡稱「調查委員會」):
1.隸屬於貿易委員會之官員;
2.掌管相關產業行政機關轄下的官員;
3.與相關產業有關之政府資助機構或組織的官員及職員;
4.具有律師、專利代理人或會計師資格的人員;及
5.其他在工業、貿易及國際經濟領域具有廣泛知識及經驗的人員。
(2) 如果貿易委員會擬依照第 1項設立調查委員會,得向相關行政機關或 政府資助之機構或組織的主管,要求任何必要的合作。
(3) 貿易委員會在預算範圍內,得支付調查委員會委員津貼或差旅費:在 官員成為調查委員會成員,係與其負責的事務直接相關之情形,則不 應支付該官員津貼。
(4) 第1項所指的調查委員會,應就以下事項進行調查(註 27):
1.進口數量或服務提供之增加趨勢及其原因;
2.特定貨品之進口等因素肇致的嚴重損害或有嚴重損害之虞的案例 及程度;
3.在本法第32 條第1項第 3款所指的情況下,有關是否有權利等事
項受到侵害的事實,及國內產業因此而受損害的範圍;
4.相關國內產業之目前狀況及國際競爭力之預測,以及為提昇國內產 業界的國際競爭力而自救的程度;
5.對於相關國內產業的有效救濟措施,及該措施對出口、相關產業、
消費者利益、貿易關係等產生的影響;及
6.貿易委員會認為必要之其他事項(註 28)。
第 67條之 2 [產業損害調查之實施]
(1) 如認為有產業損害調查之必要,貿易委員會得向相關行政機關及相關 機構或組織的主管,及其他利害關係人,要求提供資料,此時,除非 有任何特殊原因,被請求者應遵從該項要求。
(2) 如認為產業損害調查有其必要,貿易委員會得派遺調查委員會至貿易 對手國,使其調查對韓國出口增加之可能性等。
(3) 如認為因陳述意見或與相反利益關係人磋商之目的有必要時,任何利 害關係人得請求貿易委員會召開公聽會。在此情形,受貿易委員會請 求而參與公聽會之任何證人或提供資料者,得接受預算額度內之差旅 費。
(4) 在本法第33條第 3項所規定之調查期限內,利害關係人就國內產業
是否遭受損害及相關補救措施,得在任何時候向貿易委員會陳述其意 見,或者以書面提出意見。
(5) 利害關係人請求閱覽申請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提出之資料時,除非有 任何特殊理由外,貿易委員會應准許此請求。在此情形,利害關係人 閱覽資料之申請需以書面提出,載明其請求之理由及索取資料之清單 (譯註 2)。
(6) 已刪除(註 29)。
第 67條之 3 [禁止將調查有關之資料用於調查以外之目的]
貿易委員會及調查委員會之成員,不得將自產業損害調查之利害關係人處 所獲得資料,或由其提出之事實,用於產業損害調查以外之用途(註30)。
第 67條之 4 [涉及商業機密資料的處理]
(1) 如果申請書及檢附之資料符合如下任何各款之一的要件,申請人或任 何在產業損害調查中有利害關係者(以下簡稱利害關係人),得請求貿 易委員會當作涉及商業機密之資料,在此情形,申請人或利害關係人
應再提出一份非機密摘要:
1.有關生產成本之資料;
2.有關每筆商業往來之售價及交易數量資料;
3.有關生產過程及設備或內部帳目之資枓;
4.有關任何人提供機密資訊者之資料;及
5.其他因開放予競爭者而有可能對企業肇致損害之資料。
(2) 貿易委員會因接到第 1項所指之申請人或利害關係人的請求,應決定 是否將該資料當作涉及商業機密之資,料並應將其決定之內容通知申 請人或利害關係人。
(3) 除非資料提供者清晰並明示同意,否則涉及商業機密之資料,不得公 開予公眾或讓公眾為產業損害調查以外之目的閱覽(譯註 3)。
(4) 應由貿易委員會決定涉及商業機密資料之申請及處理(註31)。
第 68條 [產業損害調查之終止等]
(1) 如果在本第33 條第3項規定之調查期限內,有下列任何一種情況發
生,則貿易委員會得終止調查:
1.申請人已撤回產業損害調查之請求;
2.在申請人與利害關係人依照本法第 32條第 1項第 3款規定達成調
解契約;及
3.申請人已經接受下列第 2項所指之建議。
(2) 如果被調查之外國主要生產者、出口商、服務提供者或由其組成之協 會或團體,提議減少其出口,則貿易委員會得將其提議通知申請人,
併採取必要措施以利與雙方協商。
(3) 貿易委員會依照第1項終止調查時,應將決定刊登於官方公報上,併
通知申請人(註 32)。
第 69條 [決定產業是否受損應審查之事宜]
(1) 貿易委員會依照本法第33 條第 3項決定國內產業是否有損害時,需
審查以下事項(註 33):
1.進口數量或外國人提供的服務是否有增加;
2.決定是否有嚴重損害存在時,應考量如下事項;
a.是否有相當數量之國內產業生產設施處於停止營運狀況,包括 工廠關閉;
b.是否有相當數量之企業無法在合理利潤水平進行國內生產行 為;及
c.國內產業是否有相當程度之失業現象,或不完全就業現象;
3.決定是否存有嚴重損害之虞時,應考量下列事項:
a.國內產業是否銷售、市場占有率及營運率有減少,而在存貨則 增加;及
b.國內產業是否在生產、利潤及雇用人員上有減少之趨勢,或者 工資有壓低之趨勢;
4.在本法第32 條第1項第 3款之情形,決定是否國內產業之銷售減
少或任何虧損,是由於進口商品而導致或有虧損之虞;
5.特定貨品之進口是否對相關國內產業肇致嚴重損害或有嚴重損害 之虞;及
6.國內產業之特徵、產業政策及相關產業的相互關係,對全國經濟之 影響,諸如國內價格、消費者利益等、貿易關係以及其他社會及文 化因素。
(2) 如困前述第1項中所指之國內產業為農業及森林業時,則有關第1
項中第2及第 3款所指之事項,貿易委員會得考量到該農業及森林業 之特徵,與相關行政機構之負責人協商決定審查之具體事項(註34)。
第 70條 [重新調查之申請等]
(1) 申請人在收到第 33條第 4項所指之通知後,得請求貿易委員會重新
調查,申請須以書面提出,載明重新調查之理由,併檢附文件證據。
(2) 如果貿易委員會接受第 1項所指的請求,併決定要重新進行調查,應 適用第66 條至第69 條之規定:但是,貿易委員會在決定產業有否受 有損害後一年內,除非有顯而易見之原因,不得決定重新進行調查(註 35)。
第二節 救濟措施之建議及實施
第 71條 [救濟措施之建議]
貿易委員會若擬依照本法第34 條第1項規定建議救濟措施,則應全面審 查負責國內產業之行政機關主管的意見,以及與國內產業相關聯之協會及
團體之意見(註 36)。
第 72條 [救濟措施之內容等]
(1) 依據本法第34 條第1項第 3款有關產業協助之法律、規則所提供之
協助,宗旨在於提昇技術及生產力,應為如下形式:
1.由政府資助之各種基金所提供之協助,以保護、促進或使國內產業 轉型、或是稅收方面之補助;
2.給國內產業之受僱人提供再教育或工作轉型之訓練;及 3.由政府資助之研究機構提供技術發展等之其他協助。
(2) 本法第34條第 1項第6款所用「其他為國內產業之救濟目的而由總
統命令決定之其他措施」一語,應為如下意思:
1.建議依照本法第 47條達成協議;
2.建議由國內真正消費者或由其組成之協會、團體等,及特定貨品國 內生產者或由其組成之協會、團體 等,達成協定以購買一定水平 之國產貨品;
3.已刪除。
4.有關國家安全之措施,或是防止對國民之生命及健康危險及損害之 措施;及
5.為減輕國內產業損害而被認為必要之其他措施。
(3) 已刪除(註37)。
(4) 已刪除。
第 72條之 2 [救濟措施之實施等]
(1) 本法第34條第 1項第1款或第2款下之救濟措施,其期限不應超過 四年。但是,如果貿易員委員會提議依照第 74條第 3項延長救濟措 施之期限,則該措施得延長至,最多不超過總共八年,包括臨時救濟 措施之時期在內。
(2) 如已採取本法第 34條第 1項第1款或第2款下之救措施,即使在第 1款中規定之期限內,也必須使救濟措施之內容逐步自由化。
(3) 如依第34條第 1項第1款規定,採取數量限制為救濟措施,此措施
不應將進口之數量減少至最近三個具有代表性年度平均進口量之 下,除非為防止或救濟嚴重損害有採取不同的數量水平的合理理由。
(4) 曾依第34條第 1項第1款或第2款採取救濟措施之產品,如果自以
前措施之最後一日起,至今尚未超過原措施實施期限的年數(如果原 措施實施期限不超過兩年,在兩年屆滿前),不得再依課徵第 34 條第 1項第 1款或第2款採取其他救濟措施。但是,如果對進口產品實施 救濟措施已超過一年,此外,如果在之前五年內同一產品不曾兩次以 上被適用救濟措施,得就該產品得在 180天或更短時間適用救濟措施 (註38)。
第 73條 [臨時措施之建議等]
(1) 貿易委員會得依職權,或因申請人之申請,向行政機關主管建議依本 法第 35條第 1項採取臨時措施。
(2) 貿易委員會因收到申請建議採取第 1項臨時措施的請求後,應在申請 提出後30 天內決定是否為採取臨時措施之建議:但是,如果調查之 內容複雜,期限得在 30天限度內延長之。
(3) 貿易委員會已建議第 1項中之臨時措施時,如果受調查產業為農業及 林業,則相關行政機關主管,在接獲該建議之15 天內,應決定是否 實施臨時措施。如果實施該臨時措施,必須經過任何必要程序,例如 與相關行政機關、相關機構組織等進行協商,則此程序所需之時間不 應計算在內。
(4) 本法第35條第 1項臨時措施的期限,不應超過採取措施後200天,
如果依照本法第 33 條第3項認定產業並無損害,自認定之日起該措 施即應失效或者相關行政機關主管依本法第34條第3項決定採取(確 定)救濟措施,自此(確定)救濟措施生效之日,此(臨時)措施即應失 效(註39)。
第 74條 [行政檢討等]
(1) 由相關行政機構依照第 34條第 3項採取之措施,若其期限超過三年,
貿易委員會應在措施期中前120天內檢討,以修正或終止該救濟措 施。
(2) 如果離先前措施期滿 120天前,貿易委員會認為有必要,或是申請人 依本法第32 條第1項請求延長救濟措施之期限,貿易委員會得檢討 救濟措施之延長。
(3) 依據第2項(譯註 4)所實施檢討的結果,貿易委員會若認為有必要繼
續救濟措施以防範或補救對相關產業蒙受之嚴重損害,貿易委員會得
在救濟措施期限屆滿 45天之前,向相關行政機關建議延長該措施。
(4) 貿易委員會如果決定有檢討等之必要時,得請求負責受損害調查之國 內產業的相關行政機關主管,相關組織或團體,提供有關進口記錄或 國內產業生產趨勢之資料。
第三節 貿易委員會
第 75條 [會議之進行]
(1) 貿易委員會之會議應向公眾開放:但若認定有保護任何商業機密或為 公眾利益必要,則得以錄影方式進行。
(2) 貿易委員會得允釦Q害關係人或資料提供人出席會議,陳述其意見或 提供必要資料。
(3) 任一依據第2項出席會議之資料提供人,可獲得預算額度內之差旅費。
(4) 貿易委員會之主任委員應召集貿易委員會之會議並任主席。
(5) 如果主任委員擬召集會議,其應決定會議之日期、時間及地點,以及 會議之討論事項,並在不晚於開會日七天前通知各位委員,但有有緊 急需要或有無可避免之理由時,不在此限(註 40)。
第 76條 [須討論及決定之事項]
須由貿易委員會討論及決定之事項如下(註41):
1.本法第33 條第3項有關延長調查期間之事項;
2.本法第34 條第5項之貿易委員會意見;
3.本法第40 條有關決定、認定及建議事項;
4.已刪除
5.第 68條第 1項有關終止調查之事項;
6.第 70條第 2項有關決定重新調查之事項;
7.第 73條第 2項有關決定是否建議採取臨時措施期間的延長;
8.第 75條第 1項有關非公開會議之事項;
9.第 78條有關施行細則之實施;及
10.主任委員認為重要並提交會議之其他事項(註42)。
第 77條 [津貼之給付等]
貿易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委員可獲得任何預算額度內之津貼及差旅費等,但 是,如果有參與貿易委員會之委員為官員,與其主管之事項有直接關聯,
則不應給付津貼(註43)。
第 78條 [作業規則]
除了本法令有明白規定外,就運作及程序所必要之事項,譬如調查及決定 產業損害,建議救濟措施及類此事項,由貿易委員會決定之(註 44)。
譯註 2.在閱覽前不知利害關係人如何得知有何資料?
譯註 3.依據文意,縱然是機密性資料,「為產業損害調查之目的」似乎仍可供
公眾閱覽。
譯註 4.原文為Sub-paragraph (2)為第 2款之意,但本條並無第 2款,應為第 2項之誤。
註 21. 以1993 年 7月 1日之總統命令第 13922號修正。
註 22. 本條全部以1990 年 3月 8日之總統命令第 12949號修正。
註23. 以1993 年 7月 1日之總統命令第 13922號修正。
註24. 於1993 年 7月 1日以總統命令第 13922號刪除。本條全部以1990 年3 月8日的總統命令第 12949號修正。
註25. 以1993 年7月 1日的總統命令第 13922號修正。
註26. 本條全部以1990 年3月 8日的總統命令第12949 號修正。
註27. 修定自1993年 7月1日的總統命令第 13922號。
註28. 本條全部以1990 年3月 8日的總統命令第 12949 號修正。
註29. 以1993 年7月 1日的總統命令第 13922 號刪除。本條全部以1990 年3 月8日的總統命令第 12949號修正。
註30. 本條全部以1990 年3月 8日的總統命令第 12949 號修正。
註31. 本條以1993年 7月1日總統命令第 13922號新增。
註32. 本條全部以1990 年3月 8日總統命令第 12949號修正。
註33. 以1993 年7月 1日總統命令第 13922號修正。
註34. 以1993 年7月1日總統命令第 13922號新增,又本條全部以 1990 年3 月8日總統命令第 12949號修正。
註35. 本條全部以1990 年3月8日總統命令第 12949號修正。
註36. 本條全部以 1990 年3月8日的總統命令第 12949號修正。
註 37. 以1993 年7月 1日總統命令第 13922號刪除。本條全部於 1995 年修正。
註 38. 本條於1995 年7月6日新增。
註 39. 本條全部以1993 年 7月 1日總統命令第13922 號修正。
註40. 本條全部以1990 年 3月 8日總統命令第12949 號修正。
註41. 以1993 年 7月 1日總統命令第13922 號修正。
註42. 本條全部以1990 年3月 8日總統命令第12949 號修正。
註43. 本條全部以1990 年3月 8日總統命令第12949號修正。
註44. 以 1993 年7月1日總統命令第 13922號修正,本條全部以1990 年 3月 8日總統命令第12949 號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