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幼兒情緒調節及人際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幼兒情緒調節及人際關係之研究"

Copied!
125
0
0

Teks penuh

(1)國 立 臺 北 護 理 健 康 大 學 嬰 幼 兒 保 育 系 碩 士 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馨慧博士 Advisor: Dr. Huang, Hsin-Hui.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 幼兒情緒調節及人際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f marital conflict strategies, young children’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研 究 生:張鳳如 撰 Name:Chang, Feng-Ju. 中華民國一百年三月 March 3, 2011.

(2)

(3) 附錄 4-1. 同意書. 本人 周玉慧 於民國 98 年在中華心理學刊第 51 卷第 1 期所發表的「婚姻衝突因應策略量表」,同意開放予國立台 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碩士班學生張鳳如,作為碩士論文 研究使用。. 同意人:. 周 玉 慧. 中 華 民 國. 99 年. 114. 5 月. 29 日.

(4) 附錄 4-2. 115.

(5) 誌. 謝. 回想兩年多前,才開學兩週就有休學的念頭,此時竟能修完學分、完成論文、 通過口試,真的要感謝很多人! 從找研究題材、討論研究結果,到論文的寫作方式,指導教授馨慧老師總以 清晰的思緒、無比的耐心,引導著研究的方向,也常一針見血地讓我看清自己的 盲點,感謝馨慧老師一路上的陪伴與幫助。感謝口試委員玉慧老師、銀螢老師及 良誠老師,對論文的修改提供寶貴的建議,讓我受益良多。也要感謝台南大學幼 教系翠夏老師幫忙連絡幼兒行為量表的授權事宜,以及中研院民族所玉慧老師同 意使用婚姻衝突因應策略量表。 感謝春金、倩儀、曉苓、蘭若、慧瑩、雪英、佩蓉、炫沛、金福老師在課業 上的教導,及金寶主任、俊全老師、永月助教、寶寶在行政事務上的協助。感謝 素不相識卻願意參與研究的園所長、老師、家長及幼兒,有您們的幫忙才能收集 到這麼多研究資料。 好久不見的同學秀婉、錦艷、俐蓉,以及純真、芃蓁、美岐學姊、語蓁、淑 儀學妹,感謝妳們在漫漫的論文寫作過程中,不時地給予關心與鼓勵。感謝曾經 給過傷害的人,讓我學會要勇敢、要堅強,唯有跌倒了再爬起來,才有可能到達 目標。 此外,也要感謝兩位已為人母的妹妹,在需要的時候抽空陪我聊聊天,尤其 是伴隨碩士班生涯一起長大的兩歲半外甥—小林林,像是神派來的小天使,總是 不吝於給個愛的抱抱、親親,撫慰受挫的心靈,讓我有滿滿的幸福感。感謝時時 賜予勇氣、智慧及記憶中燦爛笑容的神,才能克服自己、度過無數的難關,也讓 我在摸索論文的過程中更了解自己,能有如此豐盛的收穫是始料未及的,要感謝 神的恩典!最後,將此篇論文獻給一直默默保佑著我的父母,以慰在天之靈。. 鳳如. 謹誌. 2011 年 1 月 I.

(6)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嬰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論文名稱: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幼兒情緒調節及人際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黃馨慧博士 研 究 生:張鳳如.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夫妻間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對年幼子女情緒調節及人 際關係的影響。以台北市幼兒園所 4~6 歲的幼兒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依行政 區抽樣後進行家長問卷調查及幼兒照片式社交計量,有效樣本為 322 對親子。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母親最常使用「理性溝通」因應婚姻衝突;母親的情緒 智力越佳時,越常採用「理性溝通」和「委婉懷柔」的衝突因應策略,其子女的 情緒調節表現及親子互動關係也越佳。相反地,若母親經常採用「嘮叨爭吵」、 「傷己傷物」的衝突因應方式,子女的情緒調節和親子互動關係較差。幼兒情緒 調節及人際關係以女性幼兒表現較佳,與是否為獨生子女則無關聯。整體而言, 親子互動關係對幼兒情緒調節的預測力最高,而情緒調節良好的幼兒較受歡迎。. 關鍵字: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幼兒、情緒調節、人際關係、照片式社交計量、母 親情緒智力、親子互動關係. II.

(7)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arital conflict strategies on young children’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sample was 322 children from 4 to 6 years of age and their mothers from kindergartens and preschools of Taipei city. Mother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while children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picture-board sociometric interview. Results show that mothers of young children used “reason appeal” strategy most often when having marital conflict. Mother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use of “reason appeal” and “roundabout appeal” strategies, their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 as well a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n the other hand, mothers who reported using more “nagging” and “self-harm” strategies dealing with marital conflict had children scored lower i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less positiv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Girls scored higher in emotion regulation, were more popular and less likely to be rejecte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only children and non-only children. In all,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was a strong predictor of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children who scored higher in emotion regulation were more popular.. Key words: marital conflict strategies, young children, emotional regul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icture-Board Sociometric Interview, mother’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II.

(8)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 8. 第二節 幼兒的情緒調節………………………………………………. 17. 第三節 幼兒的人際關係……………………………………………….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基本資料…………………………………………. 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7. 第一節 各變項的描述性統計…………………………………………. 5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主要探討變項的差異………………………. 59. 第三節 不同控制變項在主要探討變項的差異及相關………………. 64. 第四節 主要探討變項之間的差異及相關……………………………. 70. 第五節 中介變項的檢定………………………………………………. 72. IV.

(9) 第六節 討論…………………………………………………………… 第五章. 83. 結論與建議…………………………………………………………. 8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8. 第二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94. 附錄 1. 研究參與同意書……………………………………………………… 106. 附錄 2. 幼兒父母的問卷……………………………………………………… 107. 附錄 3. 照片式社交計量施測流程…………………………………………… 113. 附錄 4. 量表使用同意書……………………………………………………… 114. V.

(10) 表目次 表 2-1. Coie、Dodge和Coppotelli同儕地位分類方式………………………. 36. 表 2-2. 幼兒同儕地位分類方式………………………………………………. 37. 表 3-1. 台北市各行政區立案、抽樣、同意協助之幼托園所數明細………. 42. 表 3-2. 台北市各行政區問卷抽樣、回收、有效份數及照片計量樣本人次統計 43. 表 3-3. 幼兒的基本資料………………………………………………………. 44. 表 3-4. 家長、家庭的基本資料………………………………………………. 45. 表 3-5.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量表的因素分析…………………………………. 47. 表 3-6. 幼兒情緒調節量表的因素分析………………………………………. 50. 表 3-7. 親子互動關係量表的因素分析………………………………………. 52. 表 3-8. 母親的情緒智力量表之因素分析……………………………………. 54. 表 4-1. 各量表的描述性統計…………………………………………………. 58. 表 4-2. 幼兒的人際關係(同儕地位)………………………………………. 59. 表 4-3. 不同性別幼兒的情緒調節平均分數及T檢定………………………. 60. 表 4-4. 幼兒的性別與人際關係(同儕地位)的卡方檢定…………………. 60. 表 4-5. 獨生與非獨生的幼兒其情緒調節平均分數及T檢定………………. 61. 表 4-6. 獨生與非獨生的幼兒其人際關係(同儕地位)的卡方檢定………. 62. 表 4-7. 家庭月收入及婚姻衝突因應策略的ANOVA分析…………………. 63. 表 4-8. 家庭月收入及母親情緒智力的ANOVA分析………………………. 64. 表 4-9. 母親情緒智力與婚姻衝突因應策略的相關…………………………. 65. 表 4-10. 母親情緒智力與幼兒情緒調節的相關………………………………. 66. VI.

(11) 表 4-11. 母親情緒智力與親子互動關係的相關………………………………. 67. 表 4-12. 親子互動關係與幼兒情緒調節的相關………………………………. 68. 表 4-13. 親子互動關係及幼兒人際關係(同儕地位)的ANOVA分析……. 69. 表 4-14.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親子互動關係的相關…………………………. 70. 表 4-15.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幼兒情緒調節的相關…………………………. 71. 表 4-16. 幼兒的情緒調節及幼兒人際關係(同儕地位)的ANOVA分析…. 72. 表 4-17.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對幼兒情緒調節的多元迴歸分析………………. 73. 表 4-18.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對幼兒社交影響的多元迴歸分析………………. 74. 表 4-19.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對幼兒社交喜愛的多元迴歸分析………………. 75. 表 4-20. 幼兒情緒調節對社交影響的迴歸分析………………………………. 76. 表 4-21. 幼兒情緒調節對社交喜愛的迴歸分析………………………………. 76. 表 4-22.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幼兒情緒調節對社交影響的多元迴歸分析…. 77. 表 4-23.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幼兒情緒調節對社交喜愛的多元迴歸分析…. 78. 表 4-24.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各向度間的相關…………………………………. 79. 表 4-25. 各相關變項預測幼兒情緒調節的階層迴歸分析……………………. 80. 表 4-26. 各相關變項預測幼兒社交影響的階層迴歸分析……………………. 81. 表 4-27. 各相關變項預測幼兒社交喜愛的階層迴歸分析……………………. 82. VII.

(12) 圖目次 圖 2-1.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兩向度圖…………………………………………. 11. 圖 2-2. 情緒調節運作過程……………………………………………………. 24. 圖 2-3. 同儕地位分類圖Ⅰ……………………………………………………. 35. 圖 2-4. 同儕地位分類圖Ⅱ……………………………………………………. 37.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9. 圖 4-1. 研究架構圖(修正後)………………………………………………… 83. VIII.

(13)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 幼兒情緒調節及人際關係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的主要目的在闡釋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陳述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並 界定本研究的重要名詞。全章共分成三節:第一節闡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 說明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節則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人是群居性的動物,無論是生活方面的需求,如:食、衣、住、行、育、樂 等,或是心理層面的安全、愛、接納、隸屬、成就、自尊、自我實現等,都需要 與他人分工合作,透過與他人互動來獲得。在個人生涯裏,每個人都需要去經營 自己所面對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在團體中,若能有良好和諧的人際互動,可以更 快地適應環境而融入團體中。 幼兒與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不僅與適應環境相關,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 更是深遠。一個受歡迎、被同儕接納的幼兒,臉上常露出開朗、自信的笑容,較 容易得到同儕的幫助,也容易從同儕互動中學習成長;反觀一個被排斥、拒絕, 與同儕缺乏良好互動的幼兒,臉上常顯出無助、自卑的神情,總是孤單地畏縮在 群體之外,長期下來,將有礙身心的發展(羅品欣、陳李綢,2005)。 家庭是幼兒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幼兒從出生就在家庭中生活,每天與家庭中 其他的成員互動,並且學習其他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因此,幼兒與家庭成員間 的關係,是外界其他的個人或團體都無法取代的,父母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是重要 1.

(14) 的引導者,對幼兒的人格與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Salisch, 2001)。 家庭是個動態的社會系統,在家庭中,不但每個成員的言行會與其他成員互 相影響,而且兩位成員之間的關係,亦會影響到家中其他成員的發展(Klein & White, 1996)。Minuchin(1974/1996)認為家庭是一個包含許多次系統的複雜系 統,其中以夫妻所組成的婚姻次系統、父母所組成的父母次系統、父母與孩子所 組成的親子次系統,以及孩子們之間所組成的手足次系統最為顯著與重要。 Salisch(2001)回顧相關的研究指出,影響學齡前幼兒的情緒發展有 3 個重要的 人際關係,即幼兒與他們父母、同儕、手足的關係。孩子若生長在經常發生衝突 的家庭,感情失和的父母,常會將孩子捲入其中,導致孩子無法調適自己的情緒, 易 有 焦 慮 、 沮 喪 及 外 顯 的 問 題 行 為 ( Davies & Cummings, 1998; Schaffer, 2004/2008)。 父母在發生衝突時,雙方的表達、反應及處理的方式,對孩子會有不同的影 響(Davies & Cummings, 1998),父母若是用溝通、協調的方式解決衝突,便能 讓幼兒學習積極正向解決衝突的方法與應對技巧;父母若是缺乏對情緒的覺察、 控制力及同理心,常用冷戰、忍耐、嘮叨、哭鬧、或暴力相向的方式面對衝突, 會讓家庭氣氛變得不安,甚至將孩子牽扯進去,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會讓人覺 得有壓力,衝突便容易一觸即發(Grych & Fincham, 1990)。 父母若經常發生衝突,可能導致幼兒以敵對、侵略性的方式,與手足及同儕 互動,而影響彼此的關係(Cummings & Davies, 1994)。Davies 與 Cummings (1994)提出「情緒安全假設」,認為婚姻衝突使得孩子會有較多負向情緒,造 成孩子的不安全感,因而降低情緒和行為的調節能力。此外,父母與幼兒的互動 關係,會影響幼兒的情緒調節,間接影響到幼兒的外在行為問題及人際互動 (Eisenberg et al., 2005; Kopp, 1989)。因此,家庭中良好和諧的氣氛,能讓幼兒 從中得到安全、幸福感,而健全的互動關係更能讓幼兒的身心得到適當的發展(張 高賓,2004)。 但目前的研究多在探討婚姻衝突對幼兒情緒的影響(參見徐儷瑜、許文耀, 2.

(15) 2008; Cummings, Davies, & Simpson, 1994; Davies & Cummings, 1994; Grych & Fincham, 1990),以及幼兒情緒調節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參見林彥君,2003;張 鳳吟,2006;Walden, Lemerise, & Smith, 1999),而無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對幼兒 情緒調節、人際關係影響的探究。夫妻在面對婚姻中的衝突事件時採取何種因應 策略?不同的婚姻衝突因應策略是否會影響幼兒的情緒調節、人際關係?幼兒的 情緒調節,是否為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及幼兒人際關係的中介變項?幼兒的情緒調 節、人際關係,是否會因背景、控制變項的不同而有差異?這些問題皆讓研究者 感到好奇。 故本研究以此為研究動機,探討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幼兒情緒調節、人際關 係的關連性。期待研究結果能進一步了解父母發生衝突時的因應策略,及父母解 決衝突的方式對幼兒情緒調節、人際關係的影響,做為父母在面對婚姻衝突時, 解決問題及親職教育的參考依據。. 二、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分述如下: (一)了解台北市 4~6 歲幼兒的情緒調節、人際關係,以及幼兒母親在面對婚姻 中的衝突事件時採取的因應策略的現況。 (二)了解不同性別的幼兒,在情緒調節、人際關係上的差異情形。 (三)了解獨生與非獨生的幼兒,在情緒調節、人際關係上的差異情形。 (四)了解不同的家庭月收入,在婚姻衝突因應策略、母親的情緒智力上的差異 情形。 (五)探討母親的情緒智力對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幼兒的情緒調節、親子互動關 係的影響。 (六)探討親子互動關係對幼兒的情緒調節的影響。 (七)了解不同的親子互動關係,在幼兒人際關係上的差異情形。 (八)探討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互動關係、幼兒的情緒調節的影響。 (九)了解幼兒不同的情緒調節,在人際關係上的差異情形。 3.

(16) (十)探討幼兒的情緒調節在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幼兒的人際關係之間的中介關 係。.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的研究目的,提出以下的研究問題,茲分述如下: (一)台北市 4~6 歲幼兒母親的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幼兒的情緒調節、人際關係 的現況為何? (二)幼兒的情緒調節、人際關係,是否因幼兒不同的性別而有不同? (三)獨生與非獨生幼兒的情緒調節、人際關係,是否有不同? (四)不同的家庭月收入,其婚姻衝突因應策略、母親的情緒智力是否有不同? (五)母親的情緒智力,是否與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幼兒的情緒調節、親子互動 關係有關? (六)親子互動關係,是否與幼兒的情緒調節有關? (七)不同的親子互動關係,其幼兒的人際關係是否有不同? (八)婚姻衝突因應策略,是否與親子互動關係、幼兒的情緒調節有關? (九)幼兒不同的情緒調節,其人際關係是否有不同? (十)幼兒的情緒調節,是否為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幼兒人際關係之間的中介變 項?. 二、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提出以下幾個假設,並以實證的方法驗證。 假設一:不同性別的幼兒,其情緒調節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性別的幼兒,其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獨生與非獨生的幼兒,其情緒調節有顯著差異。 4.

(17) 假設四:獨生與非獨生的幼兒,其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假設五:不同的家庭月收入,其婚姻衝突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假設六:不同的家庭月收入,其母親情緒智力有顯著差異。 假設七:母親不同的情緒智力,與婚姻衝突因應策略有顯著相關。 假設八:母親不同的情緒智力,與幼兒的情緒調節有顯著相關。 假設九:母親不同的情緒智力,與親子互動關係有顯著相關。 假設十:不同的親子互動關係,與幼兒的情緒調節有顯著相關。 假設十一:不同的親子互動關係,其幼兒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假設十二:不同的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親子互動關係有顯著相關。 假設十三:不同的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幼兒的情緒調節有顯著相關。 假設十四:幼兒不同的情緒調節,其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假設十五:在父母的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幼兒的人際關係之間,幼兒的情緒調節 為中介變項。.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研究中所涉及的重要名詞之理論概念及操作型定義界定如下: 一、婚姻衝突因應策略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marital conflict strategies)是指夫妻雙方在發生婚姻衝 突時,為了面對問題或消除衝突,所採取的互動方式。本研究以幼兒的母親在「婚 姻衝突因應策略量表」上所得的分數為主,將母親所覺知的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分 為 7 個向度,包括理性溝通、隱瞞冷戰、忍耐避讓、嘮叨爭吵、傷己傷物、親友 協調,以及委婉懷柔。分量表的分數越高,表示幼兒的母親在發生婚姻衝突時, 越常使用該策略來面對問題或消除衝突。. 5.

(18) 二、幼兒 本研究所提及的「幼兒」,係指99年2月至6月就讀台北市立案幼稚園或托兒 所4~6歲的孩子。. 三、情緒調節 情緒調節(emotional regulation)是指幼兒為達到自己的目標,在調整的運 作歷程中,能控制注意力、會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改變對情境的解釋,而調整自 己內在的情緒、選擇適當的方式表達,並較有正向情緒等所展現出的能力。本研 究將情緒調節分為 5 個向度,包括專注、覺察、愉悅、依附,以及聽從。「專注」 是指幼兒在活動之中會保持注意力;「覺察」是指幼兒會覺察到周遭人、事、物 的變化;「愉悅」是指幼兒在低刺激、低新奇、低複雜的情境中,仍能感到愉快; 「依附」是指幼兒在溫馨的情境中,與人親近而感到滿足;「聽從」是指幼兒在 被指示或面對新奇、變化的情況下,能有計劃並會壓抑住不適當的反應。以幼兒 的母親在「幼兒行為量表」上所評量的分數為主,分數越高,表示幼兒的情緒調 節越好。. 四、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往來,而彼此影 響的互動模式,是一種有變化的動態過程,可包括親子關係、手足關係、夫妻關 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等。在評估幼兒同儕間的人際關係時,藉由幼兒喜愛同 儕的程度,來界定其關係的深淺,常用的指標有幼兒的好友數量及同儕地位。本 研究的人際關係是指幼兒在就讀的班級中,受班上其他幼兒注意或喜愛的情形, 以「照片式社交計量法」測量幼兒在班級內的「同儕地位」及「社交影響」 、 「社 交喜愛」指標分數。將幼兒分為受歡迎、被拒絕、被忽視、受爭議和一般等 5 種 「同儕地位」 ; 「社交影響」分數越高,表示幼兒越受同儕注意或影響同儕的程度 越高,「社交喜愛」分數越高,表示幼兒越受同儕喜愛。. 6.

(19) 五、親子互動關係 親子互動關係是指親子之間溝通與接觸的程度,及親子之間溫暖、親密、支 持與認同感。本研究將親子互動關係分為 3 個向度,包括陪伴、親密感、支持。 以幼兒的母親在本量表上所填答的分數為主,「陪伴」的分數越高表示親子間的 溝通與接觸頻率越高;「親密感」的分數越高表示親子間的溫暖、親密等感受越 強;「支持」的分數越高表示親子間的支持、認同感越強。. 六、母親的情緒智力 母親的情緒智力是指幼兒的母親對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有認知、覺察、了解、 推測、分辨、積極表達的能力。本研究將母親的情緒智力分為 2 個向度,包括積 極、同理心。以幼兒的母親在本量表上所填答的分數為主,「積極」的分數越高 表示對自己的情緒,覺察、推測、分辨、積極表達的能力越強;「同理心」的分 數越高表示對他人的情緒,認知、了解、推測、同理的能力越強。. 7.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幼兒情緒調節、人際關係之相關理論與 研究,期能對所探究的問題:夫妻在面對婚姻中的衝突事件時採取何種因應策 略,以及不同的策略是否會影響幼兒的情緒調節、人際關係,有更深入的認識。 全章共分成三節:第一節為婚姻衝突因應策略,第二節為幼兒情緒調節,第三節 為幼兒人際關係。. 第一節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與都市化的發展,致使家庭結構產生巨變,離婚率居高 不下。依據內政部統計處(2010)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2009 年我國全年離婚 對數有 57,223 對,有偶人口離婚率為 11.30‰,10 年來離婚對數之平均年增率為 1.53%。而 2009 年離婚者之結婚年數以 5~9 年者佔 28.94%為最多、未滿 5 年 者佔 28.38%次之、10~14 年者佔 16.06%居第三,由此可見,離婚對偶中有 57 %結婚年數都是未滿 10 年,此時若有孩子,孩子還很年幼,離婚對孩子造成的 衝擊可能延續多年,也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的品質。雲萱基金會針對 2010 年上半 年輔導的 1,379 件個案統計資料也顯示,有 9 成的單親爮爮是因離婚而單親,婚 齡約 6~10 年,子女數以 1 人比例為最多,孩子大多在學齡前階段(引自黃淑莉, 2010 年 9 月 9 日) 。以 Duvall 與 Miller(1985)所提出的家庭生命週期發展任務 而言,兩人結婚後面臨的新婚期磨合乃至養育孩子時雙方的協調適應,可能是婚 姻關係能否長久維持的主要關鍵,因此,需對婚姻中產生的衝突加以了解,以下 將討論婚姻衝突的定義與形式、因應策略的類型、影響因應策略的因素、及婚姻 衝突的影響。. 一、婚姻衝突的定義與形式 關於衝突(conflict)一詞,多數學者共同認為是人與人之間某種形式的不相 8.

(21) 容。Tedeschi、Schlenker 及 Bonoma(1973)認為衝突是某人的行動、目標,與 他人在某些程度上有不相容的互動狀態。Rahim(2001)擴大範圍至個體之內及 個體之間各種的不相容、不一致、差異的互動狀態,包括個體內有時不需表露出 來的不相容反應,如:逃避(avoidance)傾向也是一種衝突。 婚姻衝突(marital conflict)即指發生於夫妻之間或個體內各種的不相容、 不一致、差異、逃避的互動狀態。現代的夫妻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甚至是 不同的文化,兩人各有自己即定的想法、價值觀與生活習慣,因此在互相適應、 經營家庭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衝突發生(Geist & Gilbert, 1996)。Fincham (2003)認為夫妻之間的支持、陪伴、情感交流,以及個人特質、原生家庭背景 的差異,都是夫妻引發衝突的重要因素。張思嘉(2001)以台北市結婚 3 年內的 20 對新婚夫妻為對象,用深度訪談的方式,了解新婚夫妻婚姻適應問題的來源 及適應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婚姻生活中會引起問題的來源有:金錢的處理、家事 的分工、休閒生活的安排、社交網絡、生活習慣、性生活的協調、及親子教養等。 依據雲萱基金會的統計資料則顯示,夫妻離婚前爭吵的原因以經濟為主(引自黃 淑莉,2010 年 9 月 9 日)。 有關因應婚姻衝突的方式,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及測量面向。Gottman (1998)回顧相關的研究文獻,認為婚姻衝突不只是意見不合、不順從等典型的 衝突行為,也包括各種補救衝突的嘗試,如: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表達同理、 提出建議、考慮雙方的需求,以及促使解決問題。Buehler 等人(1998)以 337 位 10~15 歲兒童為對象,用問卷的方式調查其父母最常發生的衝突形式,結果 發現婚姻衝突的形式可分為外顯及內隱,外顯包含肢體和言語的攻擊,而內隱則 包含找孩子連盟,不說話、忽視彼此的冷漠態度。Verhofstadt、Buysse、Ickes、 Clercq 及 Peene(2005)以 53 對異性夫妻為研究對象,用觀察法的方式對其互動 進行編碼,結果顯示婚姻衝突的形式有:描述問題、責備批評、改變提議、無法 理解、支持贊同、反對拒絕、從旁協助(如:幽默以對、正向猜測)、撤離等 8 種,其中以描述問題最多,從旁協助次之。由以上研究可知,夫妻之間的衝突形 式不會只有一種,可能會有很多種,但可分為外顯及內隱。生活中的衝突是不可 9.

(22) 避免的,最重要的是該如何解決引起衝突的問題,但夫妻在發生意見不合或需要 協調時,會使用何種方式進行互動,來解決問題、消除衝突,值得研究者加以探 討。. 二、婚姻衝突因應策略的類型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是指夫妻雙方在發生意見不合或需要協調時,所使用的互 動模式,以解決問題或消除衝突(周玉慧,2009)。張思嘉(2001)指出夫妻在 適應過程中會使用各種方式或策略來處理問題,可由「積極—消極」、「個人內— 個人外」兩個向度來區分,個人內是指個人內在的想法、情緒,個人外則指個人 外顯的行為或表達方式。「積極個人內」的策略有讓步、改變自己的行為及想法; 「積極個人外」的策略有尋求專業資訊、理性溝通、尋求第三者支持、安撫及身 體接觸;「消極個人內」的策略有忍耐、逃避、壓抑及自責;「消極個人外」的 策略有嘮叨、抱怨及肢體暴力,參見圖 2-1。. 10.

(23) 積極 尋求專業資訊、 理性溝通、. 讓步、. 尋求第三者支持、. 改變自己的. 安撫、. 行為及想法. 身體接觸. 個人外. 個人內 嘮叨、. 忍耐、. 抱怨、. 逃避、. 肢體暴力. 壓抑、 自責. 消極. 圖2-1. 婚姻衝突因應策略兩向度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之質性研究。本土心 理學研究,16,125。. 張思嘉、周玉慧、黃宗堅(2008)延續過去質性研究的結果,進一步探討夫 妻雙方在運用適應策略上的差異。以大台北地區 288 對結婚 5 年內的新婚夫妻為 研究對象,探討台灣新婚夫妻的婚姻適應現象,由夫妻分別自行填寫量表,研究 結果發現在適應策略的應用上,夫比妻更常使用「積極個人內」及「消極個人內」 的方式,妻則比夫更常使用「消極個人外」的策略來處理適應問題。由此可知, 夫妻兩人所使用的策略是不同的,夫比較傾向使用個人內的方式,如:忍讓、逃 避、壓抑、自責,而妻比較傾向使用個人外、消極的方式,如:嘮叨、抱怨及暴 力。 周玉慧(2009)進一步探討夫妻互動(衝突程度、支持接受度)、婚姻衝突 11.

(24) 因應策略類型及婚姻品質(充實愉悅感、寂寥悔怨感)之間的關聯。此研究以大 台北地區 525 對已婚夫妻為對象,採夫妻分別面訪填寫問卷的方式收集資料。婚 姻衝突因應策略測量夫妻在意見不合、需要協調時所使用的方法,包括理性溝 通、隱瞞冷戰、忍耐避讓、嘮叨爭吵、傷己傷物、親友協調、委婉懷柔等 7 個面 向,使用 Mplus4.0 軟體中的 Mixture Modeling 先進行潛在全象分析,再以潛在 類別分析整合成「少用策略型」、「冷戰熱吵型」、「相敬如賓型」及「多元應 對型」4 大類。「少用策略型」是指不論何種因應策略幾乎都很少使用,所佔比 例只有 4.98%為最低;「冷戰熱吵型」是指丈夫與妻子均常用隱瞞冷戰、忍耐避 讓、嘮叨爭吵等因應策略,有 9.91%的夫妻屬於此類型;「相敬如賓型」是指夫 妻都常使用理性溝通與委婉懷柔等因應策略,妻子也常使用忍耐避讓之因應策 略,此類型夫妻佔 43.78%為最多;「多元應對型」則指除了傷己傷物、親友協 調之外,所有因應策略均常使用,所佔比例為 41.34%。 將以上文獻所提的因應策略做比較,張思嘉(2001)的兩個向度,可以包含 所有的可能性;而周玉慧依解決方式的性質做歸類,發展出更具體、更淺顯易懂 的 7 個面向。周玉慧還將此 7 個面向,分析整合成「少用策略型」、「冷戰熱吵 型」、「相敬如賓型」及「多元應對型」4 大類,且調查出夫妻的使用比例,顯 示夫妻雙方在發生意見不合或需要協調時,所使用的互動模式,可能會因對方的 反應或態度而有不同的選擇,如:「多元應對型」,表示夫妻所使用的策略包括 好幾個面向,不會只有一個面向。. 三、影響婚姻衝突因應策略的因素 夫妻間相處免不了有意見不合或需要協調的狀況發生,但衝突並非都是不好 的,如何控制自己高漲的情緒,選擇適當的互動模式,尋求符合雙方需求及家庭 和諧的平衡點,以解決問題或消除衝突,讓彼此更了解對方,是婚姻生活中需要 共同努力與學習的方向。但個體在選擇互動模式時,是受什麼因素所影響?也讓 研究者感到好奇。 Goleman(1995/2008)認為一對夫妻一旦陷入批評與輕蔑、防衛與冷戰、負 12.

(25) 向思考與情緒崩潰的惡性循環中,便會逐漸走向離婚一途,原因是缺乏對情緒的 覺察、自制力及同理心,也尌是情緒智力較低。因此,在婚姻生活中不能忽略情 緒智力的重要性。而 Bar-On、Brown、Kirkcaldy 及 Thomé(2000)也認為人際 間互動時所需要的彈性(flexibility),即調整自己的情緒、想法及行為,以適應 當時情況的能力,正是情緒智力的特徵,亦即情緒智力越高的人,越傾向採取合 作的行為。Jordan 及 Troth(2002)以 139 位護理人員為對象,研究結果也指出 情緒智力越高的人,越會使用合作的策略處理衝突。 綜合前述,可發現以上研究都支持情緒智力與衝突因應策略相關。但未發現 直接對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情緒智力的實證研究,若以關係親密的夫妻為研究對 象,其結果是否相同,值得進一步探討。 此外,家庭社經地位是衡量一個家庭物質與精神環境的指標,有些研究探討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情緒智力上的差異,如:陳俐安(2009)以 782 位高中生為 研究對象,結果指出不同家庭年總收入的高中生,在「情緒察覺」上有顯著差異。 謝順吉(2006)以 708 位國中生為對象,研究結果亦指出中社經地位國中生的情 緒智力優於低社經地位者。但范振義(2006)以 566 位大學生為對象,研究結果 卻顯示不同家庭收入的大學生,在情緒智力上無顯著差異。根據張思嘉(2001) 的研究及雲萱基金會的調查(引自黃淑莉,2010 年 9 月 9 日)指出,金錢的處 理是引起衝突的原因之一,且夫妻離婚前爭吵的原因以經濟為主,因此,家庭月 收入可能會影響婚姻衝突因應策略與情緒智力,研究者將探究不同的家庭月收 入,在情緒智力及婚姻衝突因應策略上的差異情形。. 四、婚姻衝突的影響 (一)對婚姻的影響 有不少學者研究婚姻衝突與夫妻之間的互動關係。Argyle 和 Furnham(1983) 指出夫妻間正向或負向的互動關係,常是帶給彼此滿足和痛苦的最大原因。正向 的互動是指夫妻彼此之間的支持程度,而負向的互動則是夫妻之間的衝突程度。. 13.

(26) 然而,周玉慧(2009)的研究中指出夫妻之間的支持與衝突並非絕對地對立,同 一對夫妻可能有高支持與高衝突、低支持與低衝突、高支持與低衝突、或低支持 與高衝突的狀況出現。由此可知,夫妻之間的支持與衝突會同時存在,依彼此的 互動關係而有不同的比例。 Gottman 和 Krokoff(1989)以 25 對夫妻為對象進行 3 年的研究,用觀察及 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高衝突婚姻的互動方式與婚姻滿意度的關係。結果顯示, 發生衝突時立即表達出不贊同或提出具體建議,與立即的婚姻滿意度呈負相關, 但與長期的婚姻滿意度呈正相關。妻子若有正向的行為或順從,與立即的婚姻滿 意度呈正相關,但與長期的婚姻滿意度呈負相關。妻子若在衝突過程中表達生氣 的情緒,有助於她長期的婚姻滿意度;若妻子表達害怕、哀傷的情緒,則對夫妻 雙方的婚姻滿意度都有害;衝突中若有頑固、退縮、防衛、抱怨的行為發生,對 立即或長期的婚姻滿意度皆是有害無益。由此研究結果可知,夫妻發生衝突時, 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想法,有助於婚姻滿意度;反之,壓抑自己的情緒、想 法或是以非理性的方式表達,都有害於婚姻滿意度。 Fincham(2003)指出以婚姻品質而言,配偶的支持比衝突的影響力大。對 婚姻關係越滿意的夫妻,越會用正向的行為、越少用負向的行為來解決問題。周 玉慧(2009)也指出夫妻間的支持接受度越高,其充實愉悅感越高、寂寥悔怨感 越低;衝突程度越高,其充實愉悅感越低、寂寥悔怨感越高。以衝突因應策略區 分,「相敬如賓型」夫妻互動與婚姻品質均較佳,「多元應對型」夫妻則次之, 「冷戰熱吵型」夫妻則相對較差,至於「少用策略型」夫妻的互動狀態良好,但 婚姻品質卻出現充實愉悅感、寂寥悔怨感均高的矛盾現象,這可能是夫妻間很少 有衝突發生,雖對婚姻品質滿意,但也對平淡的生活感到寂寞、無聊;夫妻互動 與衝突因應策略類型的交互作用顯著影響婚姻品質。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可知,婚姻生活中夫妻間的支持與衝突會同時存在,因夫 妻間的互動關係而有不同的比例,夫妻之間越會用正向、支持的行為互動,對婚 姻關係越滿意,且配偶的支持比衝突的影響力大。在發生衝突時,若能理性地表. 14.

(27) 達情緒或想法,做有效的溝通,能建立良好的婚姻關係;若一方或雙方是以委曲 求全、隱藏情緒或用激烈的方式發洩情緒,都會對婚姻關係造成傷害。. (二)對子女的影響 關於婚姻衝突對子女的影響,不少研究以婚姻衝突的頻率、形式、內容和衝 突解決等面向加以探究。Cummings 等人(1994)以 51 位 9~12 歲孩童為對象, 研究結果指出父母越常發生衝突,孩子沮喪、焦慮、不安全感、生氣的程度尌越 大,並發現婚姻衝突會影響到孩童的情緒及行為,包括內隱及外顯問題。Grych 與 Fincham(1990)回顧相關研究文獻指出婚姻衝突影響孩童,所造成的內隱問 題有:憂鬱、焦慮情緒、退縮行為;外顯問題有:憤怒情緒、攻擊、犯罪行為。 Davies 和 Cummings(1994)回顧相關的研究文獻並做完整的整理。在包含 1~ 15 歲孩童及少年有關婚姻衝突頻率影響的 8 個研究中,結果顯示父母發生衝突 的頻率越高,孩子的行為問題尌越多,對父母陸續發生衝突的反應也越強。在包 括 1~13 歲孩童及少年有關婚姻衝突形式影響的 11 個研究中,結果顯示身體攻 擊是兒童負向感受最強的衝突類型,也是引起兒童負向反應、適應問題的主因, 而且父母衝突時身體攻擊比語言攻擊對孩童的負向影響更強。在婚姻衝突內容方 面,由 5 個涵蓋 3~17 歲孩童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如果婚姻衝突與孩子有關, 對孩子會產生有很大的壓力,造成孩子更多的行為問題。也有研究指出父母衝突 使得孩子在學校的適應也可能受到干擾,包括學業表現低落、考試成績不理想或 行為問題(Wierson, Forehand, & McCombs, 1988)。 為何婚姻衝突對子女會造成影響?有些研究便探討婚姻衝突影響子女的機 制。最常被討論 的機 制理論有:模仿 學習 ( modeling) 、認知 ─脈絡架構 (cognitive-contextual framework)及情緒安全假設(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Zimet & Jacob, 2001)。其中 Davies 與 Cummings(1994)所提之情緒安全假 設是以過程取向(process-oriented)的觀點,提出在婚姻衝突和孩童適應之間, 情緒的安全感是中介變項,也尌是婚姻衝突使得孩子會有較多負向情緒,造成孩. 15.

(28) 子的不安全感,因而影響孩子因應生活問題的能力,並透過外顯行為表現,如: 哭泣、發抖、遮住眼耳不敢聽看、要求離開、口語表達出焦慮害怕。換言之,情 緒的不安全感會降低孩子因應生活挑戰、壓力的能力,並降低情緒和行為的調節 能力。 是否父母一發生衝突尌會讓孩子有負向情緒、對孩子造成傷害?許多研究發 現全憑衝突過程中父母如何互動、是否解決彼此的衝突而定。父母若能積極正向 地解決衝突,幼兒便能學習如何解決衝突,增進幼兒的社交能力與應對技巧;但 不適當的解決方式,會讓整個家庭籠罩在不安的氣氛與壓力之下,衝突事件便容 易一再地發生(Grych & Fincham, 1990)。國內外皆有研究父母不同的衝突方式、 策略對孩童情緒反應的影響,例如 Cummings、Goeke-Morey 和 Papp(2003)以 116 個家中有 8~16 孩童的家庭為對象,由父母分別記錄 15 天內在家中所發生 的衝突,研究結果發現,父母在發生衝突時,越採用威脅、人身攻擊、言語敵意、 防衛、非語言的敵意等策略,孩子越有負向的情緒反應;相反的,越採用冷靜討 論、支持等策略則孩子越有正向情緒反應。而國內學者徐儷瑜、許文耀(2008) 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該研究以實驗室模擬情境的方式,測量 5~12 歲孩童在 父母衝突情境下的情緒反應,結果顯示,孩童對肢體、物品衝突所引起的負向情 緒較強,而情緒以害怕、難過為最多也最強,而害怕的情緒強度,男生顯著高於 女生。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父母是否解決彼此的衝突,對孩童的情緒反應也有影 響,例如 Davies 和 Cummings(1994)回顧 11 個涵蓋 2~19 歲孩童及青少年的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婚姻衝突若未解決,會讓孩童產生的憤怒和苦惱最強,其次 是部分解決;能完全解決衝突的父母,與能友善互動的父母,對孩童在憤怒和苦 惱方面的影響,則無明顯差異。Goeke-Morey、Cummings 和 Papp(2007)以 163 位 8~16 歲孩童為對象,讓孩童觀看一對男女在爭吵的影片,並想像影片中的男 女是自己的父母,研究結果指出,若孩童有看到男女雙方達成妥協的部份,則孩 童快樂的情緒反應,顯著高於生氣、悲傷和害怕;相反的,若孩童未看到雙方達 成妥協的部份,則孩童悲傷、生氣的情緒反應,顯著高於害怕和快樂。也尌是父 16.

(29) 母的衝突若能解決,孩子的情緒較正向,若衝突未解決,則孩子的情緒較負向。 此外,Margolin、Gordis 和 Oliver(2004)以觀察的方式,對 86 個有 9~13 歲孩 子的家庭進行探究,研究結果發現,發生肢體衝突後的父親,對孩子的關注降低, 而母親因壓力的關係,與孩子的互動時會有負向的影響。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看出,激烈、頻繁、未解決的婚姻衝突不僅影響婚姻品質, 對幼兒的情緒反應也有直接的影響,包括外在的行為表現及內在的情緒問題。幼 兒面對父母激烈的衝突時,內心會有負向情緒並產生不安全感,而影響到行為及 情緒調節能力。因此,父母發生衝突時,採用何種因應策略才不會對幼兒的情緒 調節能力、親子互動關係有負面影響,值得加以探討。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討父母發生衝突時,其因應方式對幼兒的影響,依 Davies 與 Cummings 的「情緒安全假設」,父母發生破壞性衝突時,孩子會有 較多負向情緒,孩子的安全感便受威脅,因而降低情緒和行為的調節能力。但幼 兒目睹父母激烈衝突所產生的不安全感,是心理方面的傷害,是內隱的,較不易 進行評估,而受影響的情緒調節能力是自我調整所展現出的能力,是外顯的,較 容易進行客觀評估,因此,在下一節將討論幼兒的情緒調節,包括情緒的特質、 功能,以及情緒調節的定義、運作歷程、幼兒情緒調節的發展、測量與影響因素。. 第二節 幼兒的情緒調節. 一、情緒的定義與特質 關於情緒(emotion)一詞,許多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與解釋,但多數研究 情緒的學者認為情緒是一種感受或情感,並與身體變化、意識經驗以及行為表現 有關(Santrock, 2004/2006) 。例如學者張春興(2003)界定情緒為個體受到某種 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的狀態,對個體的行為具有干擾或促進的作用, 並會導致生理與行為發生變化。Goleman(1995/2008, p.300)在 EQ(Emotional 17.

(30) Intelligence)一書中所提的情緒,是參考牛津英語字典的解釋:「心靈、感覺或 感情的激動或騷動,泛指任何激烈或興奮的心理狀態」,包括個體的感覺與特有 的想法、生理與心理的狀態以及相關的行為傾向。 Goleman(1995/2008)根據人類互動學家 Paul Ekman 及臨床心理學家 Seymour Epstein 的研究結果提出情緒的基本特質如下: 1. 反應快速但不精確 情緒反應比理性思考快,幾乎是不加思索尌可採取行動。受情緒指揮的行為 反應,其實是知覺程序過度簡化的結果,個體常在事過境遷或行為反應中途,因 理性的覺醒而感到疑惑。情緒的激動狀態只能維持數秒,如果外在環境已改變, 而原來的情緒狀態仍繼續保留,控制著個體的身體與腦部,將使個體的應變能力 降低。 2. 先情緒後理性思考 因為理性思考所需的時間比情緒反應長,當個體碰到較有情緒意涵的情境 時,第一個衝動常是情緒反應。情緒總是比理性思考快或是同時發生,最強烈的 情緒常是不由自主的,這也常是個體衝動行事的藉口。例如之前發生的社會新 聞,夫妻發生爭吵時,丈夫在盛怒之下將年幼的嬰孩投入滾燙的熱水,等回過神 來發現錯誤時,再多的懊悔也無法挽回孩子寶貴的性命(吳哲豪,2009 年 4 月 22 日)。 3. 將象徵視為真實 個體忽略與他的信念不同的事實或記憶,卻緊抓住符合他的信念的證據,是 一種自我肯定的思考模式。因此很難跟一個情緒激動的人講理,即使道理多麼合 乎理性,只要不符合他的信念便聽不進去。例如有些因丈夫外遇而離婚的婦女, 對於丈夫外遇的原因,歸咎於自己的身材不好、沒有為對方生下兒子,而忽略兩 人的婚姻是建立在薄弱的感情基礎上,婚後兩人漸行漸遠,早已無話可說的事實。. 18.

(31) 4. 情緒反應易被固化 當個體面對一個事件的某些部份與過去的情緒記憶類似,情緒的反應模式會 將現在當作過去,而忽略時空、人事的不同。例如年幼時經常被打罵,漸漸地只 要看到別人滿臉怒氣,便會有強烈的恐懼與厭惡的感覺,此反應模式很可能延續 到長大成人,即使別人的怒氣並非針對他,仍會認為別人的怒氣與他有關。 5. 視心情而定的真實 情緒的機轉絕大部份是因個人的心情而定,當感覺很浪漫時的想法與做法, 便和感覺氣憤時的想法與做法絕對不同,尤其是情緒非常強烈的時候。例如剛剛 起過衝突、吵過架的父母,聽到年幼子女的哭鬧,相較於平時兩人情緒穩定時, 會覺得子女的哭鬧聲特別令人心煩,而沒有耐心去安撫哭鬧中的年幼子女。 綜合上述可知,個體的情緒有反應快速但不精確、先情緒後理性思考、將象 徵視為真實、情緒反應易被固化、視心情而定的真實等 5 個基本特質。即指個體 的情緒反應常在第一時間內、不加思索地產生,會受過往的經驗而有既定的模 式,如果不經理性地思考或加以調整,個體便會容易有偏激、錯誤或不適當的想 法和行為。. 二、情緒的功能 個體在與他人接觸時,常以對方的臉部表情來猜測其情緒狀態。Ekman (1994)的研究發現,全世界任何一種文化的人,包括沒有文字的人種,都認得 出快樂、驚奇、憤怒、恐懼、悲傷、厭惡與輕視七種臉部表情,說明這七種情緒 是人類共有的原始情緒。因此,正常的個體都會有原始情緒,茲將情緒在日常生 活中的功能分述如下: 1. 情緒對行為的影響 情緒常為個體的行動提供動力,透過「激發」使個體對實際或想像的事物採 取行動,並「引導」著個體「維持」朝特定的目標邁進。但情緒所引起的生理興 19.

(32) 奮,過低或過高都有礙個體的表現(Gerrig & Zimbardo, 2002/2004)。 2. 情緒對人際的影響 在社會層面上,情緒有調節人際互動的功能。正向的情緒有助於人際關係, 例如個體常面帶微笑、眼神柔和,會讓他人樂於接近;負向的情緒則有礙人際互 動,例如個體常滿臉怒氣、眼神兇惡,會讓他人退避三舍(Gerrig & Zimbardo, 2002/2004)。 3. 情緒對認知的影響 情緒反應在生活經驗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正向的情緒可導向較有效率、有創 意的思考並解決問題(Isen, Daubman, & Nowicki, 1987) 。在另一研究結果顯示, 正向情緒的受試者在創造力的測驗中,較情緒中立或負向情緒的受試者,有較多 的創意解決方法(Estrada, Isen, & Young, 1994)。 因此,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個體的行為、人際、認知 都有影響。情緒幫助個體激發行為、與他人溝通、適應環境,讓個體與他人或環 境的互動更加豐富。但個體在生活中難免會受外界刺激而有情緒高昂、激動的時 候,因此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情緒,選擇適當的方式表達,是每個人從小尌應該學 習、培養的重要能力。. 三、情緒調節 (一)情緒調節的定義 多數學者認為情緒調節是個體自我調整的歷程與能力,並受內在因素(如: 氣質、認知)與外在因素(如:情境、學習)的交互影響。例如 Hoeksma、Oosterlaan 和 Schipper(2004)將情緒比喻為一艘航向月球的太空船,在飛行的過程中,情 緒調節尌像是控制太空船的太空人,時時保持注意以察覺太空船(情緒)的狀況, 如:是否偏離航道還是速度過快等,再適時加以修正、控制。Cole、Michel 和 Teti(1994)指出情緒調節是個體有認知及社會能力,會依情境調整自己的情緒, 20.

(33) 以面對環境的要求。Thompson(1994)認為情緒調節是指個體會對自己的情緒 反應有控制、評估、調整的內外在過程,以達到自己的目標。Zimmermann 和 Stansbury(2003)指出情緒調節是個體在喚起情緒的情境中,內在(氣質)、外 在(情境)因素會適時地將被喚起的情緒加以修正、控制、調整,是一種適應的 功能。國內學者江文慈(1999)認為從情緒運作的角度來看,情緒調節是一種歷 程,從情緒表現的結果來看,情緒調節是一種能力。本研究將幼兒的情緒調節視 為運作歷程所展現出的一種能力,即幼兒為達到自己的目標,在調整的運作歷程 中,能控制注意力、會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改變對情境的解釋、調整自己的情緒、 抑制不適當的反應、較有正向情緒等所展現出的能力。因此可透過一些技巧的運 用來增進此能力,情緒調節所需的情緒能力技巧,將在下段做論述。. (二)情緒能力的技巧 情緒能力是指個體具備一些與情緒相關的技巧,而有良好的社會適應及自我 恢復能力(Saarni, Campos, Camras, & Witherington, 2006)。Saarni(1999)綜合 情緒調節的相關研究後,提出調整情緒所需具備的情緒能力的技巧(skills of emotional competence),包括察覺自己的情緒、辨別與了解他人的情緒、使用語 彙表達情緒、同理心、區分內在的情緒經驗與外在的情緒表現、適應厭惡和痛苦 的情境、察覺人際間的情緒、情緒的自我效能等 8 項,內含自我的特性、心理的 感覺或特性,以及個體發展的經歷等層面。茲將情緒能力的技巧分述如下: 1. 察覺自己的情緒(awareness of our emotions) 是指個體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包括多種情緒的經驗,甚至是較高層次的察 覺,如:察覺到潛意識的情感。未察覺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因未有察覺的能力或是 選擇性的不注意。Bloom(1998)的研究顯示,2~3 歲的幼兒會使用情緒的名稱 或描述他們的主觀感覺,不但會主動地說他們自己的情緒狀態,也能說出別人的 情緒狀態。由此可知,調節自我情緒的第一要素,尌是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感知到自己的情緒變化,才能自主地運用策略加以控制。 21.

(34) 2. 同理心(the capacity for empathic and sympathetic involvement) 是指個體能夠體會他人情緒的能力(Shaffer, 1999/2008),是情緒的回應, 使個體與他人連結。幼兒時期是否能表現安慰或幫助對方,則視幼兒是否能了解 原因、體會對方的情緒而定(Shaffer, 1999/2008),如:園所裏舊生會幫忙安撫 剛入園、在哭泣的新生,是因舊生了解新生會想媽媽,尌像當初自己剛入園時的 情形一樣。 3. 辨別與了解他人的情緒(ability to discern and understand others’ emotions) 是指個體根據實際情況、他人表達的線索,以及文化輿論的標準來洞察別人 情緒的技巧。要了解他人的情緒及動機需要(1)理解他人行為及行動傾向的含 意,(2)了解一般狀況下所引起的情緒,(3)理解他人的思維、意圖、看法以 及內心的狀態(Saarni et al., 2006),幼兒越能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緒,對他的 社交能力越有幫助(Halberstadt, Denham, & Dunsmore, 2001)。 4. 使用語彙表達情緒(use of a vocabulary of emotion and expression) 是指個體經由語言和符號可以跨越時間、空間來傳遞彼此的情緒。研究發 現,越常與家人談論情緒經驗的 3 歲幼兒,3 年後進入小學,越能解釋他人的情 緒並解決與他人的紛爭(Dunn, Brown, & Beardsall, 1991; Herrera & Dunn, 1997) 。 5. 區 分 內 在 的 情 緒 經 驗 與 外 在 的 情 緒 表 現 ( skill in differentiating internal emotional experience from external emotional expression) 是指個體理解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表現,不需符合內在的情緒狀態。較高層次 的技巧是理解自己的情緒表現可能影響到他人,進而考量到自己的表達策略。例 如收到不喜歡的禮物時,仍要表現出喜歡的樣子,才不會讓對方難堪(Shaffer, 1999/2008)。. 22.

(35) 6. 適應厭惡和痛苦的情境(skill in adaptive coping with aversive emotions and distressing circumstances) 是指個體運用自我調節的對策,來改善情緒狀態的強度及持續的時間,並使 用有效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態度來處理問題。根據研究顯示要適應情境,至少需要 3 個條件:(1)調節已經覺醒的情緒,(2)評估問題的狀態以及可控制那些因 素,(3)決定要控制或適應情境(Saarni et al., 2006)。 7. 察覺關係中的情緒交流(awareness of emotion communication in relationships) 是指個體察覺人際關係的結構或性質,並為關係中的情緒交流下定義(Saarni et al., 2006)。例如幼兒從他人的對話或互動中,可以推測他們是不是好朋友, 其中一人是不是在生對方的氣。 8. 情緒的自我效能(capacity for emotional self-efficacy) 是指個體接受自己的情緒體驗,無論是異常或一般、正向或負向的情緒。當 個體有強烈的負向情緒時,能夠承受、不會不知所措,會從支配和正向利己的觀 點,來控制自己的情緒(Saarni et al., 2006)。 綜合上述可知:情緒能力的技巧包括個體對自己情緒的察覺、辨識他人的情 緒、有同理心,能將被激起的情緒加以修正、轉換,再以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表 達自己的情緒,並具有反省及自我評估的能力。. (三)情緒調節的運作 情緒調節的運作是一動態的歷程,Thompson(1994)指出此歷程與神經生 理反應、轉移注意力、改變對情境的解釋、評估可用的資源、調整自己內在的情 緒、選擇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等有關。Gross(1998)提出「輸入—輸出」的歷 程,將情緒調節分為事前情緒調節(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及反 應情緒調節(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認為個體會對內、外在的情 緒線索加以評估,並引起行為、經驗、生理的情緒反應傾向,再對這些反應做調 23.

(36) 節,形成最後的情緒反應,如圖 2-2。. 情緒反應傾向 行為 經驗 生理. 情緒線索. 情緒反應. 事前情緒調節. 反應情緒調節. (如:再評估). (如:抑制). 圖2-2. 情緒調節運作過程 資料來源:“Antecedent- 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by J. J. Gross, 1998,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p.226.. 事前情緒調節即是將情緒線索經過調節再輸入到系統,事前情緒調節包括: 選擇處境、修正對情境的解釋、轉移注意力及改變認知,例如將注意力轉移到其 他東西,來調節其情緒(Gross, 1998)。Shields 及 Cicchetti(1998)以 6~12 歲 孩童為對象,研究情緒及注意力的關連性,結果顯示越能控制注意力的孩童,越 能轉移注意力、促使自己有正向情緒,並能調整負向情緒。 反應情緒調節則是將情緒反應傾向加以調節再由系統輸出,反應情緒調節包 括多種類型:增強、降低、拖延、削減存在的情緒經驗、表達或生理反應的策略, 例如有意識地抑制情緒經驗,來調節情緒反應(Gross, 1998) 。Caspi 和 Silva (1995) 以超過 800 位 3 歲幼兒為對象,在長期的追蹤研究中發現,較會抑制情緒的幼兒, 24.

(37) 到 18 歲時較少有衝動、攻擊行為。綜合以上研究可知,在情緒調節的運作歷程 中,個體需有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能控制注意力、抑制情緒、較有正向情緒等能 力。. (四)情緒調節的發展 Thompson(1991)以成長過程將情緒調節的發展,區分為嬰兒、嬰幼兒、 兒童、青春期、成年等 5 個階段,其中嬰幼兒時期(學步兒~學齡前)的情緒調 節發展是由「他人調節」轉變為「自我調節」的關鍵階段。此時期情緒調節的發 展透過與他人互動,而逐漸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此外,「奮力控制」被認 為是情緒調節的重要指標,常被用來調查幼兒的情緒調節(Eisenberg et al., 2003; Eisenberg et al., 2004; Eisenberg et al., 2005)。奮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包括 「知覺敏感度」(perceptual sensitivity)、「注意力專注」(attentional focusing)、 「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容易愉悅」(low intensity pleasure)(Putnam & Rothbart, 2006)。 嬰 幼 兒 時 期 的 孩 子 其 奮 力 控 制 ( effortful control ) 會 隨 著 年 齡 而 增 加 (Eisenberg, Spinrad, & Eggum, 2010)。例如 Mangelsdorf、Shapiro 及 Marzolf (1995)以 6、12、18 個月大的嬰幼兒各 25 位為研究對象,用觀察法的方式將 其反應進行編碼,結果顯示 12 個月大的學步兒,會用晃動身體、咬東西,或離 開令他不舒服的人、事等策略,讓自己平靜下來,而 18 個月大的孩子,較會試 著要控制令他們感到苦惱的人或物的動作。Grolnick、Bridges 及 Connell(1996) 觀察 37 位 24 個月大的孩子,發現他們在等待食物或禮物時,會向母親詢問,如: 「什麼時候可以拿到我的禮物?」 、試圖爬上去拿取、要求協助或試圖離開現場。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遇到令他們害怕的事物時,越來越能將注意力移開,例如 28 個月大的孩子會說: 「我怕鯊魚,我閉上眼睛。」 (Bretherton, Fritz, Zahn-Waxler, & Ridgeway, 1986),又如:6 歲的孩子會用較令人安心的方式,來解釋可怕的 故事:「他沒有真的死,他只是很害怕地跑掉了。」或認為那只是假裝的(Terwogt,. 25.

(38) Schene, & Harris, 1986),也尌是孩子越來越能感知到自己情緒的變化(知覺敏 感度),並會運用方法或策略讓自己有較正向的情緒(容易愉悅)。Kannass、 Oakes 及 Shaddy(2006)觀察 7、9、31 個月大的孩子,發現 31 個月大孩子能注 視目標物(注意力專注)的平均時間最長,9 個月大的孩子次之。以「Simon Says」 遊戲來測量孩子的抑制能力,36~38 個月大的孩子的正確率為 22%,39~41 個 月大的孩子大幅提升為 76%,而 46~48 個月大的孩子更高達 91%(Jones, Rothbart, & Posner, 2003)。Kochanska、Murray 及 Harlan(2000)觀察 22、33 個月大的孩子的延宕滿足的能力(抑制控制),發現 33 個月大比 22 個月大的孩 子更能等得久一點,而且在孩子 22 個月大時,即可預測 33 個月大時的奮力控制 能力,也尌是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加,注意力專注、抑制控制的能力尌會越好。 由以上的研究可知,孩子在學步兒~學齡前時期情緒調節的發展,是轉變為 自我調節的關鍵階段,隨著年齡、與他人的互動的增加,幼兒逐漸發展出察覺自 己情緒變化的能力,並運用不同的策略來調整自己而保持正向情緒,越來越能控 制自己的注意力,而且越來越能夠等待。換句話說,知覺敏感度、注意力專注、 抑制控制,以及容易愉悅可能是評估幼兒情緒調節的重要指標。. (五)幼兒情緒調節的測量 關於幼兒情緒調節的測量,國外的研究較多使用幼兒行為量表(Children’s Behavior Questionnaire, 簡稱 CBQ)中「奮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的面向, 評估幼兒自我調節的能力,包括注意力專注、抑制控制等向度(參見 Eisenberg et al., 2003, 2004, 2005; Spinrad et al., 2004)。幼兒行為量表(CBQ)是 Rothbart、 Ahadi、Hershey 和 Fisher(2001)為測量 3~7 歲孩童的氣質所設計,共有「奮 力控制」、「負面情緒」、「情緒起伏」3 個面向 15 個分量表。後由 Putnam 和 Rothbart(2006)發展出簡短爯(short form)及極簡短爯(very short form)。簡 短爯以標準爯為效標,取得效標關聯效度平均為.90,追蹤穩定度平均為.65,「奮 力控制」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平均為.72,顯示簡短爯是有良好的信、效度的量. 26.

(39) 表。 而國內關於幼兒情緒調節的研究,過去多採用現場觀察、訪談等方式進行質 性研究(參見林昭慧 1999;林娟娟 2004),只有林彥君(2003)自編量表,包 括他人引導及安撫行為、自我引導行為、運用語言表達情緒、負向的情緒表達、 自我安撫行為等向度,但較屬於情緒調節的策略。蔣雅琳(2005)、張鳳吟(2006) 及陳珮蓉(2008)因國內缺乏幼兒情緒調節的評量工具,則採用幼兒行為量表 (CBQ)中奮力控制的部份,來測量幼兒的情緒調節。 以幼兒為研究對象時,若進行長期的質性研究,雖可得到較深入的資料,但 樣本數較少,難以代表一般幼兒實際的情形;若使用量表進行調查可得到較多的 資料,但因幼兒的語文發展尚無法自行填答,而由家長或教師評估,所得的資料 可能會傾向成人自己的觀點。由於林彥君(2003)所編訂的量表,屬於情緒調節 的策略,但本研究關注於幼兒自我情緒調節的能力,故以簡短爯 CBQ 中奮力控 制的部份,包括「知覺敏感度」 (perceptual sensitivity) 、 「注意力專注」 (attentional focusing)、「抑制控制」 (inhibitory control)、「容易愉悅」 (low intensity pleasure) 來測量,以符合前述情緒調節的運作歷程。. (六)影響情緒調節的因素 關於影響情緒調節的因素,不少研究以幼兒的性別、親子互動關係及主要照 顧者的情緒智力等面向加以探究。例如:Eisenberg 等人(1995)以 82 位 6~8 歲孩童為對象進行縱貫研究,由家長及老師評量,將男生與女生做比較,發現女 生的負向情緒較少、自我調節的能力較好。Spinrad 等人(2004) 對 138 位 3~6 歲的幼兒進行短期縱貫研究,由家長及老師評量,研究結果指出,男生比女生有 較多的生氣情緒、情緒調節能力也較低。林彥君(2003)以 698 位 3~6 歲幼兒 為研究對象,由家長評量,結果顯示女生比男生有較佳的情緒調節能力。張鳳吟 (2006)以 121 位 4~6 歲幼兒為對象,由家長及老師評量,用知覺敏感度、注 意力專注、抑制控制來評估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研究結果指出女生比男生有較 27.

(40) 佳知覺敏感度、抑制控制。由此可知,幼兒的情緒調節可能有性別差異。 除了性別差異外,還有親子互動關係也會影響幼兒的情緒調節。但大多數學 者認為情緒調節除了天生個別差異之外(Sax, 2005/2006),也受社會情緒經驗 的影響,尤其是與父母的互動(余思靜,2003;Eisenberg et al., 2005; Gottman, Katz, & Hooven, 1996; Kopp, 1989; Saarni, 1999)。Kopp(1989)指出情緒調節是 3 歲 之前幼兒社會情緒發展中重要的一環,而幼兒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可延 續到以後的社會互動。黎樂山、程景琳、簡淑真(2008)以 296 位 5~6 歲幼兒 為對象,結果顯示父母在孩童有負向情緒時鼓勵表達,或從旁協助解決問題,孩 童可學習情緒調節的技巧,也可學習積極面對情緒的態度。Chen 和 Kaplan(2005) 以 2,338 位 13 歲少年做長期縱貫研究,結果指出除了天生氣質外,幼年在家庭 中與家人的互動經驗,也會影響個體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也尌是親子互動關係越 好,個體的情緒越正向,人際關係也越好。Eisenberg 等人(2005)以 186 位 9 歲孩童進行長期縱貫研究,結果指出父母的親職行為影響幼兒的情緒調節,間接 影響孩童的外在行為問題,也尌是在父母正向、溫暖的親職行為,與孩童低程度 的外在行為問題之間,幼兒的情緒調節是中介變項。此外,林彥君(2003)發現 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智力越高,則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越好。由此可知,親子互動 關係及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智力,也會影響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 但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與幼兒相處時,難免會因幼兒的行為或反應,如:哭鬧、 好動,而影響自己的情緒、漸漸失去耐心。因此,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選擇適 當的方式回應幼兒的需求,是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需要具備的能力。而父母或主要 照顧者與幼兒的互動關係,是否也受到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情緒智力的影響?但目 前未發現有關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情緒智力與親子互動關係的實證研究,研究者將 對此進行探討。 綜合以上研究,可看出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有性別差異,而親子的互動品質 及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智力也會影響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此外,有些研究也探討 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連。例如 Walden 等人(1999)以 3~5. 28.

(41) 歲的幼兒為對象,調查幼兒的同儕接受度與其情緒調節、社會情緒行為的關係, 結果顯示幼兒的好友數量和幼兒的情緒調節有關,即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越好, 其好友的數量越多。林彥君(2003)的研究結果顯示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越好, 則幼兒的人際關係越佳。張鳳吟(2006)研究結果指出被同儕拒絕的幼兒其注意 力專注、抑制控制的能力,比受歡迎的幼兒低。因此,在下一節將討論幼兒的人 際關係,包括人際關係的定義與特性、影響幼兒人際關係的因素、重要性及測量。. 第三節 幼兒的人際關係 一、人際關係的定義與特性 (一)人際關係的定義 大多數學者都認同人際關係是指 2 個人或 2 個人以上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 Brammer(1993)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互相影響的一種狀態, 也是一種社會影響的歷程。Heiman(2000)指出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是有坦承、 開放的心和親密感,以情感交流為基礎,願意分享彼此的想法、秘密。國內學者 蕭文(1996)認為人際關係通常是指 2 或 3 個人之間的關係,也尌是一個人對另 一個人的看法、想法及做法。王以仁(2007)則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互 相往來,而彼此影響的互動模式,是一種有變化的動態過程,可包括親子關係、 手足關係、夫妻關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等。. (二)人際關係的特性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會希望也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並透過與他人的互動, 達成個人的需求,如:友誼、陪伴、家庭的幸福美滿、事業的成功順利(陳皎眉, 2004)。DeVito(1998, 2006)認為人際關係有 6 個特性:. 29.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