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孕期婦女壓力、休閒因應及身心健康之研究 Pregnancy Stress, Leisure Coping and Health for Pregnant Women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孕期婦女壓力、休閒因應及身心健康之研究 Pregnancy Stress, Leisure Coping and Health for Pregnant Women"

Copied!
94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Health Science. 碩士學位論文 Master Thesis. 孕期婦女壓力、休閒因應及身心健康之研究 Pregnancy Stress, Leisure Coping and Health for Pregnant Women. 研究生:黃麗如 撰 Name:Li-Ju Huang 指導教授:陳建和 博士 Advisor:Chienho Chen Ph.D.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 Jul 31,2012.

(2)

(3) 誌謝 論文終於可以走到可以寫下誌謝的時候,兩年的研究所生活過得很充實,寫 論文過程中得到許多人幫忙與協助,心裡由衷的感謝。首先,我的指導教授陳建 和老師,當我在學術上一頭霧水時、論文遇到瓶頸時及有壓力想放棄時,老師總 是能給予我適時的關心及指導,讓我能順利繼續完成論文。另外誠摯感謝高千惠 老師及湯幸芬在論文上的建議與指導,著實讓我受益良多,也讓論文更加詳細周 全。 當然,也要感謝旅健所的每位成員,讓我在艱辛的求學過程中,時時感受到 溫暖與感動,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和做研究,和學長姐、學 弟妹及同學們,共同經歷歡笑和挫折、辛苦與成長的求學過程,這將成為我甜美 回憶。感謝旅健所的師長許老師、方老師、湯老師,及學長姐無私的傳授武功; 感謝第十屆的同學們,柏甫、惠娟、詠涵、若昕,寫論文時彼此的激勵與討論, 在受挫時又給予很多關懷與鼓勵;另外,書平、蜀千、曾晴、婉婷、怡瑄、婉甄、 祉云、佩甄、秀花、孝玲,謝謝你們的提攜與幫忙;以及台北榮總的工作夥伴, 謝謝你們關心與照顧。 最後,感謝我最愛的家人,及關心我的親友們,你們無限的支持與包容,讓 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內心由衷感謝一路陪我一起奮鬥的人,在此致上我最誠摯的 感謝!祝福大家身體健康、平安!. 黃麗如 謹誌于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 2012 年 7 月. I.

(4) 孕期婦女壓力、休閒因應及身心健康之研究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旅遊健康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建和 研究生:黃麗如. 摘要 近年來舒壓、保健及休閒風氣逐漸風行,健康也逐漸成為人們主要追求目標, 孕婦可透過因應的過程而促進身心靈健康及社會健康。本研究目的瞭解孕期婦女 壓力、休閒因應、休閒參與及身心健康的現況,研究地點為北部某醫學中心婦產 科門診,研究對象為已婚孕婦,妊娠週數≧12 週以上回門診產檢者,不含急診 或住院之高危險妊娠孕婦,以立意抽樣,收案人數為 110 位。研究結果:應用 LISREL 軟體,建立結構方程式(SEM),探討變數間的線性關係與假設檢定,說 明孕期壓力、休閒因應、休閒參與身心健康各變數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孕 期婦女壓力對身心健康有負向顯著性影響、休閒因應對休閒參與有負向顯著性影 響、休閒參與對身心健康有正向顯著性影響。本研究結構模式:χ2/df=1.5、 GFI=0.81、 NFI =0.74、IFI ,CFI =0.89、 RMR=0.087 及 RMSEA=0.068,本研究 具有良好適配度指標,故結果可提供未來臨床健康促進實務之參考。. 關鍵字:孕期壓力、休閒因應、身心健康. II.

(5) Pregnancy Stress, Leisure Coping and Health for Pregnant Women.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pregnancy stress, leisure coping and health for pregnant Women, and then furth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of these variables. The target population were pregnant women (n=110).Based on the leisure coping theory, we proposed the research models, with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a medical center obstetric clinic of Taipei.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was applied to test the model and the finding indicated an acceptable fit in the proposed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concluded as follows: (1) Pregnancy stress appears to influence the Health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2) 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appears to influence Leisure participation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and (3) Leisure participation appears to influence Health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The relative chi-square ratio (χ2/df= 1.5), GFI=0.81, NFI =0.74, IFI ,CFI =0.89, RMR=0.087,and RMSEA=0.068, values indicated that the final model has a good fit. As theconcluding remarks, we suggest several future research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Keyword : Pregnancy Stress, Leisure Cop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II.

(6) 目錄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 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研究目的.................................................................................................. 3 研究流程.................................................................................................. 3 名詞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孕期婦女壓力.......................................................................................... 6 第二節 休閒因應................................................................................................ 17 第三節 身心健康................................................................................................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4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模式................................................................................................ 34 研究對象................................................................................................ 36 研究工具................................................................................................ 36 資料分析................................................................................................ 38 問卷發放過程........................................................................................ 39.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0 第一節 人口統計學變項及各研究變數的描述性分析.................................... 40 第二節 多變量常態驗證與驗證性因素分析.................................................... 47 第三節 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5 第一節 結論........................................................................................................ 55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57 參考文獻...................................................................................................................... 60 中文文獻.............................................................................................................. 60 英文文獻.............................................................................................................. 65 IV.

(7) 附錄.............................................................................................................................. 73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研究問卷................................................................................................ 73 問卷使用同意書.................................................................................... 80 懷孕壓力量表........................................................................................ 81 研究倫理講習參加證明書.................................................................... 83 同意臨床試驗證明書............................................................................ 84 身心健康(SF-12)量表使用同意函 ........................................................ 85. V.

(8) 表目錄 表 2-1 孕期身心理壓力之相關研究 ......................................................................... 12 表 2-2 孕期心理壓力量表 ......................................................................................... 16 表 2-3. SF-12 與 SF-36 分別在八個面向的題數 .................................................... 31. 表 3-1 研究工具總表 ................................................................................................. 37 表 4-1 孕期婦女各變項分佈及百分比(n=110)......................................................... 41 表 4-2 孕期婦女各變項分佈及百分比(n=110)......................................................... 41 表 4-3 孕期中曾出現不適症狀分佈及百分比 ......................................................... 42 表 4-4 孕期婦女壓力各構面程度 ............................................................................. 42 表 4-5 孕期婦女壓力各題項結果分析 ..................................................................... 43 表 4-6 休閒因應量表各構面結果分析 ..................................................................... 44 表 4-7 休閒因應量表各題項結果分析 ..................................................................... 45 表 4-8 休閒參與量表 ................................................................................................. 46 表 4-9 身心健康量表 ................................................................................................. 47 表 4-10 各構面偏態與峰度 ....................................................................................... 48 表 4-11 各構面項目分析與驗證性因素分析 ........................................................... 50 表 4-12 各構面區別效度檢驗結果 ........................................................................... 51 表 4-13 結構方程式適配指標 ................................................................................... 53. VI.

(9)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4 圖 2-1 休閒與健康關係的理論模式 ......................................................................... 23 圖 2-2 休閒壓力因應階段層構面 ............................................................................. 25 圖 2-3 本研究採用休閒因應之構面 ......................................................................... 28 圖 3-1 研究模式 ......................................................................................................... 35 圖 4-1 本研究各構面驗證性因素分析(標準化係數) ............................................... 49 圖 4-2 本研究各構面驗證性因素分析(標準化係數) ............................................... 54.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孕期婦女健康是國民全體健康促進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孕期婦女的健康是 胎兒及新生兒的健康基石,也是女性生產、產後及往後下半輩子健康的關鍵。胎 兒在母親體內成長發育,母親的健康狀況直接關係到胎兒的健康狀況。依據衛生 署委託研究調查資料顯示(1996),孕婦接受產前檢查比率已達 99.4~100%,平均 每位產婦接受 8.9~10.9 次產前檢查,但是產前檢查的項目偏向預防疾病,並未提 供孕產婦孕期及心理、社會層面上較深的建議。此外,育齡婦女的生育率越來越 低,1995-2007 年間台灣育齡婦女生育率已由 1.7‰降至 1.1‰(行政院主計處, 2007),若孕期適應不佳,則更易讓生育率雪上加霜,無法提升;近十年,以女 性為中心的照護亦逐漸被重視,尤其強調懷孕婦女心理健康的照護(Lavender, Walkinshaw, & Walton, 1999)。內政部戶政司(2010)統計顯示,在 1997 年嬰兒 出生人數尚有三十二萬多人,至 2008 年已跌至二十萬人以下,2009 年新生兒人 數合計 19 萬 1310 人、粗出生率千分之 8.3,再創歷史新低,因此,懷孕期間的 心理社會適應及新生兒的健康更顯重要。 懷孕過程中在生理、心理、認知、人際關係均會改變或受到影響,孕婦會產 生不確定感,而這些不確定感會引起個體對情境的理解與意義建構的需求。當孕 婦在尋求諸多改變的意義以決定未來的策略時,就會產生壓力(Sorenson,1991)。 而壓力所造成心理困擾,可能會影響胎兒發展、睡眠品質、生活品質、心理功能 甚至自殺等。另外孕期間荷爾蒙改變、子宮等生理結構及功能部份改變,也使得 孕婦呈現不同的生理症狀困擾,而這些生理症狀也是衝擊到婦女身體安適狀態, 例如產生疲累、失眠等症狀,因這些不適症狀持續存在,甚至產生健康問題影響 情緒狀態(Shim, Lee, Oh & Kim,2007)。懷孕伴隨而來的生理困擾也使得婦女 心理困擾增加,如焦慮、憂鬱和疲累的增加(Zib, Lim,&Walters,1999)。而徐 禎美、陳彰惠(2008)針對第三孕期婦女研究指出孕期憂鬱與孕期心理壓力與生活 1.

(11) 事件壓力均呈現正相關。 現代社會的轉變,使得生活中許多壓力事件及來源,因此舒壓、保健及休閒 風氣逐漸風行,健康也逐漸成為人們主要追求目標,而孕期壓力是多方面累加的 結果,孕婦可透過因應的過程而促進身心靈健康及社會健康。 陳怡如(2002)認為女性在個人生命過程中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可協助自我 角色定位,得到權力的賦與,建立自我意識、認同自我及社會關係。休閒活動已 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高俊雄(2002)指出休閒利益三因素:1.均衡 生活體驗、抒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調劑精神情緒。2.健全生活內涵、維 持健康體適能。3.提升生活品質。 而休閒對於人們調適壓力的功能逐漸受到休閒研究學者的重視,目前已有許 多研究證明休閒是調適壓力與保護健康的重要策略(Hull & Michael, 1995)。 Iwasaki and Mannell(2000)提出休閒因應的多層面向,主要內容為休閒因應信 念與休閒因應策略,來說明休閒因應過程。程盈瑜(2011)以全人健康(生理、心 理、社會及靈性)理論為基礎,提出休閒因應階層式量表,為身體休閒因應、心 裡休閒因應、靈性休閒因應、社會休閒因應等四個層面。Iwasaki (2000b)則檢 視休閒因應信念和休閒因應策略在壓力與健康中的影響歷程,包括:直接、間接、 中介、和緩衝這四種影響歷程的假設。研究結果顯示,相對於緩衝(buffer)的假 設,有較強烈的證據支持直接、間接及中介歷程的假設。因此,休閒是可以用來 調解壓力,且讓人們重新回復活力與維持健康。 過去針對孕期婦女的研究多為孕期心理壓力與社會支持研究(徐禎美、陳彰 惠,2008)、孕期壓力與孕期憂鬱相關研究,及婦女運動休閒利益與滿意度研究(汪 明傑、陳德海、林信佑、蘇耿賦,2006)、瑜珈運動對懷孕婦女的生心理效益的 相關研究(王玲酈、廖威彰、謝錦城,2009),缺乏休閒因應、休閒參與及生活品 質相關研究,故本研究在於瞭解孕期婦女壓力,並探討孕期壓力、休閒因應及身 心健康關係之研究。. 2.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 瞭解孕期婦女壓力、休閒因應、休閒參與及身心健康的現況。 二、 探討孕期婦女壓力、休閒因應、休閒參與身心健康關係的關係。 三、 提出孕期壓力、休閒因應、休閒參與身心健康關係的假設模式,並研擬最適. 模式。.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主要探討孕期婦女壓力、休閒因應、休閒參與身心健康之研究,研究 對象為北部地區已婚孕期婦女,首先整理相關文獻,進行回顧整理,擬訂本研究 架構,建立假設模式,引用量表並發放及回收問卷,將有效問卷的資料輸入電腦, 做問卷信效度、個變項的描述分析及驗證假設模式,應用 LISREL 軟體,建立結 構方程式(SEM),探討變數間的線性關係與假設檢定,說明孕期壓力、休閒因應、 休閒參與身心健康各變數間的關係,最後提出結論及建議。本研究 流程圖如圖 1-1 所示:. 3.

(13) 確立研究動機及目的. 文獻探討. 建立研究架構 預試 (修改問 卷). 申請倫理委員會審 核. 問卷引用及修正. 正式問卷發放及回收. 資料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1-1 研究流程圖. 第四節 名詞定義 本節就孕期婦女、孕期壓力、休閒因應及身心健康名詞定義簡述如下: 一、孕期婦女: 本研究所指妊娠週數≧12 週,且非高危險妊娠之已婚孕期婦女。 二、孕期壓力: 懷孕階段會因個人因素、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而引發不同程度與不同型態 的壓力;當孕婦感受到失去控制或不能因應,壓力因而產生(Anderson,2005)。本 研究採陳彰惠、陳惠敏和黃德惠(1989)提出的孕婦心理壓力主要構面為:(1)為確 保母子健康及安全力感而引發之壓力感;(2)為認同母親角色而引發壓力感;(3) 為身體外形和身體活動改變而引發壓力感。 三、休閒因應: Iwasaki (1998)認為休閒不單是情緒取向的因應或問題取向的因應,休閒可能. 4.

(14) 同時存在於兩者,因此提出休閒因應(Leisure Coping),因應為個人面對壓力時所 處理以及回應的方式,因此若能好好的控制壓力,化壓力為助力、為動機,那麼 壓力有可以成為生活的調味劑。可分為休閒因應信念及休閒因應策略。 四、身心健康: WHO(1948)提出:「健康是一種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安適狀態,而不 僅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 5.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孕期婦女壓力 一、壓力定義 壓力是指個人對外在環境的一種反應,亦即當個人在面對外在的人、事、物 之時,內心所產生的反應。壓力是在適應外界所產生的反應。壓力產生包括許多 相關因素:1.壓力來源 2.個人對壓力來源的認識與認知 3.壓力反應或壓力經驗 4. 後果 5.個人或有關外在環境的因素(藍采風、廖榮利,1994)。壓力可以說是人與 環境的互動。 壓力有許多種類,舉凡心理壓力、工作壓力等等,都堪稱為壓力。壓力的概 念最早來自於物理及工程學,後來逐漸使用對於個體而言,即指外在因素對於個 體的影響:壓力實質上難以去做界定,也許只是一個概念性的物語,而學者對壓 力所提出的定義則大同小異:壓力(Stress)係指某種情境下使個人覺得似受到某種 程度或種類的威脅,壓力使個人感到必須付出額外的經歷以抱持其身心之平衡, 往往使人感到身心不適,不適的程度因個人之體質與身體健康狀況、文化、社會 價值與規範而有差異(藍采風,1982);Selye(1956)則提出壓力是指面對刺激時, 所產生的一種非特殊性反應。關於壓力的定義點,綜合各家看法,大致可以歸納 為三個主要觀點如下: (一)反應型的觀點 Selye(1956)將「壓力」一詞引用到社會科學的領域中,他以刺激-反應的角 度探討壓力的問題,指出壓力是個體為滿足需求所產生的一種非獨特性的反應, 即當外力威脅到個體,個體為適應這些威脅所產生的反應。藍采風(2000)指出壓 力係指某種情境下,使個人覺得受到某種程度的威脅。張春與(1992)認為壓力是 個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到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此種緊張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 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以上的文獻認為導致壓力反應的刺激是壓力源,而. 6.

(16) 因為這樣而產生的反應才是壓力。也就是將壓力視為依變項。認為壓力是個體對 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反應,著重個人對壓力的反應,強調不論壓力源為何,個人一 定會經歷一系列的生理反應。 (二)剌激型的觀點 此派學者認為壓力是環境的刺激,亦即強調外在的刺激強加於個體上.進而 造成個體生理上的反應。假如外界的刺激超過個體的忍受程度,則會讓人不舒服, 如感到焦慮等。此派重點在明辨各種情境的刺激,強調壓力來源的重要性。Fisen and William(1985)認為,壓力可視為一項刺激事件。也就是將壓力視為自變項, 而個體所產生的反應為依變項,故壓力乃原因而非結果。 (三)認知互動型的觀點 此觀點認為壓力是個體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亦即個體和環境種種狀態間 的不協調所產生的,經由兩者間的互動及回饋形成整個壓力。因此,此論點除了 同時考慮環境的刺激與個體特殊的反應外,更強調彼此互動的結果。 Lazarus (1978)認為,壓力是環境的要求與個體為滿足環境要求之間的某種關 係;亦即個體在面臨壓力情境之下,會對環境在心理作認知的處理,一旦個體認 為情境威脅很大,自己無法處理時,將感受到很大的壓力。反之如果情境並不構 成威脅時,個體就不會感受壓力。黃義良(2000)也認為壓力是當個體對周遭環境 的改變或要求,知覺到具有威脅性、壓迫性,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中介歷程後, 內心所產生消極與負面的感覺。此派學者融合刺激型與反應型兩種模式,認為壓 力是個體對環境的要求或內在需求的容忍量,超過個人、心理、生理和社會支持 所能適應的程度,就會產生壓力。因此壓力不僅是一種刺激,也是一種反應。壓 力為中間變項,壓力係來自個人與環境之間動態交流系統的一部份,強調個人與 環境的互動關係,在外在環境事件的影響下,人是統整及主角的角色,整個互動 系統是連絡而不是個別獨立的,個人視事件非自己能力所及,並危及自己的完好 性,壓力就呈現。. 7.

(17) 二、孕期壓力 懷孕最終的目標是生出一個健康的嬰兒,並進入一個健康、養育的家庭中, 家庭需滿足身體、心理、情緒及心靈上的需求,在懷孕期間,許多的生理變化會 導致孕婦感到不舒適或身心壓力。懷孕歷程是人生最獨特的經驗,隨著個人經歷 及不同的文化有其特有的詮釋。懷孕的歷程攸關著一個家庭的演進與新生命的健 康發展,必須對懷孕期間的照護投予相當的關懷(劉美芳,2001;Anderson, 2005;Yang & Wang, 2003)。對多數孕婦而言,因很難理解和解釋孕期中所產生 的變化及相互間的影響,因而產生不確定感,而不確定感引發個體對情境的理解 及意義建構之需求,當孕婦在尋求這改變的意義以決定未來行動的策略,就產生 壓力(Sorenson,1991)。 三、孕期壓力來源 懷孕對女性而言,本身就是一種發展性的壓力生活事件之一,隨著孕程的進 展,身心方面皆會有漸進性變化與調適(Hsu & Chen, 2001) 。在生活事件改變所 造成的壓力排名為第 12 位(劉若蘭,2005),孕婦除了懷孕本身造成的壓力之 外,也會受其他生活事件壓力的影響。孕期的壓力是多重壓力累加的,大致上可 分為三個層面:身體壓力、心理壓力及社會壓力,分別說明如下: (一)孕期身體變化: 許多婦女於懷孕期間都會有一些身體部不適情況,主要是因荷爾蒙改變、子 宮等各生理結構及功能部份改變,使孕婦在不同孕期呈現不同的生理症狀困擾。 生理症狀的困擾會衝擊到婦女於懷孕期間的功能和安適狀態,產生疲累、睡不好 覺等症狀,並且因症狀持續性的存在,甚至產生健康問題而影響其情緒狀態 (Shim, Lee, Oh, & Kim, 2007)。懷孕伴隨而來的生理困擾也使得婦女心理困擾 的增加,如焦慮、憂鬱和疲累的增加(Zib, Lim, & Walters, 1999)。第一孕期(懷 孕1-12週)會有疲倦與嗜睡、噁心與嘔吐、胸部壓痛、腹部脹氣、排尿增加、便 8.

(18) 秘、陰部和腿部靜脈曲張頻尿或尿失禁。第二孕期(懷孕13-28週)骨盆充血增加、 陰道溼度增加;第三孕期(懷孕29-40週)有身體不適、背痛、子宮興奮增加、骨盆 腔過度充血、股靜脈曲張、鼻充血與齦瘤、小腿、大腿臀部抽筋、韌帶疼痛、唾 液過度分泌與口臭、異食症和味覺、嗅覺改變。第三孕期無痛性宮縮、呼吸困難、 水腫、消化不良、關節疼痛或痠痛、情緒不穩、焦慮或憂鬱、身體心像改變、性 生活改變(張彰惠,2007)。 李靜芳、林顯明、孫吉珍、谷幼雄(2009)指出:婦女於不同孕期之症狀困擾 包含(1)症狀困擾出現的人數方面:婦女於妊娠期間最常見的症狀分別為疲累、 頻尿、夜眠差、下背痛與腰酸,尤其第三孕期時症狀困擾的人數也較第一孕期及 第二孕期多。(2)妊娠期間症狀困擾出現較高的頻率分別為疲累、頻尿、下背痛 及腰酸。其次,在症狀困擾的嚴重度方面,疲累、夜眠差、下背痛及腰酸為困擾 最為嚴重的症狀。(3)第一孕期出現最頻繁的症狀困擾為疲累、腹脹、嘔吐及噁 心,最為嚴重困擾的症狀則為嘔吐及噁心。第二孕期出現最頻繁的症狀困擾為頻 尿,最為嚴重困擾的症狀則為頻尿及抽筋。第三孕期出現最頻繁的症狀困擾為夜 眠差、下肢水腫、手腳麻,最為嚴重困擾的症狀則為下肢水腫、夜眠差、頻尿及 抽筋。 (二)孕期心理變化 Lederman(1984b)指出,孕期心理社會的適應需涵蓋自我與寶寶安寧、接 受懷孕、確認母性角色、準備生產、害怕產中的無助與失控、與母親關係、與配 偶關係等七大層面。Affonso and Sheptak(1989)則認為孕期的認知適應過程(the process of cognitive adaptation)包括意義的找尋(a search for meaning)、掌控的 感知(sense of mastery)及自我的增強(self-enhancement)。此外,亦可將孕期 的心理社會適應分成三期來討論。 第一孕期主要是婦女在初獲知懷孕時充滿著難以相信的心情,他們可能覺得 自己還沒準備好,認為在其他時間懷孕會更好,也覺得懷孕或許會影響到工作,. 9.

(19) 而體內亦受到雌性素和黃體素上升的影響,讓情緒變得更不穩定(李怡慧,2001; 蔡菊蘭、陳淑溫,2004) 。Lederman(1984)提出每個婦女在孕期的需求都不同, 尤其是第一次懷孕的婦女,他們會對於懷孕感到好奇以及關心自己的身體變化, 也會開始想像自己是母親。 第二孕期由於腹部增大,孕婦們開始穿孕婦裝,並接受懷孕的事實,隨著胎 動的出現,孕婦的關注會轉到胎兒身上,並意識到有個小生命在腹中成長,她們 會去想像或幻想自己的小孩並開始母性角色的建立(李怡慧,2001;何美華、周 雨樺、林淑玲、苗迺芬、劉玉秀、蕭伃伶等,2002) 。Rubin(1975)提出,在第 二孕期的孕婦會開始閱讀和觀察其他母親,並學習他們的母性角色。 第三孕期時, Lederman(1984)認為孕婦會關心自己與胎兒的安寧情形, 以及擔心在生產時喪失自我控制力。此時期的婦女會擔心失去身體功能、且潛意 識裡畏懼死亡,並感到無助和恐懼。隨著越接近生產,許多身體不適的症狀會更 加明顯,孕婦會更加注意自己身體及胎兒的安全,也會變得更加依賴先生以及家 人的關心和注意,她們希望先生和家人可以察覺她的不安,且期盼他們可以了解 自己的感受(何美華、周雨樺、林淑玲、苗迺芬、劉玉秀、蕭伃伶等,2002;蔡 菊蘭、陳淑溫,2004) 。Rubin(1975)認為孕婦已經建立與胎兒連結的感覺並準 備好去擁有自己的胎兒,孕婦們利用懷孕開啟了與胎兒的連結,在懷孕過程中產 生了許多正向的情緒、高自尊、高親子依附感並減少母性的壓力。 (三)孕婦社會支持變化 在懷孕時,孕婦難免會感到難過或無法適應的情形,此時最有力的支持者就 是先生了,若在懷孕末期與先生有較大衝突,則會使準備生產受到影響(Lederman, 1996)。事實上,孕婦在懷孕過程中最在意母親與先生的支持與接受,因此,得 到這些人的支持,可以使孕期更加適應且順利(翁敏雪,2000)。但隨著孕期的 發展,夫妻需面臨家庭結構的改變,因此皆會感受到壓力的存在,夫妻必須慢慢 的去調適與適應,亦需其他家庭成員的協助與支持,慢慢的建立起為人父母的信. 10.

(20) 心與能力。Chou et.al.,(2008)即研究指出,社會支持是孕期適應的重要預測因子; Lederman(1996)亦指出,「與配偶關係」是影響孕期適應最重要的層面,另外 由於懷孕次數的不同,所關注的事情亦會不同。 此外,在懷孕的過程中,孕婦們會思考如何讓自己更像個母親,因而反射回 與母親關係的連結,這種母親與女兒的連結會遍及到整個懷孕的過程,與母親有 良好關係可協助母性角色建立的基礎,並可減少懷孕與生產時的焦慮和害怕 (Lederman, 1996) 。Light and Fenster(1974)研究發現,初孕婦和經孕婦皆會感 到壓力,但初孕婦的關注較經孕婦多。初孕婦對於第一次懷孕以及照顧小孩感到 焦慮;而經孕婦則是對於家人與小孩的照顧感到焦慮。Lederman(1984a)提到, 初孕婦較難接受懷孕是由於在與母親關係以及自我母性角色建立中感到極大的 壓力,甚至害怕和未準備好生產。翁敏雪(2000)提到經孕婦必需經驗從一個小 孩變成兩個小孩的母親,除了懷孕的不適之外,這也是必須調適的過程。若第一 胎的懷孕過程不如預期的順利,亦會影響到第二胎懷孕的心理狀態,例如高危險 妊娠孕婦,他無法預期懷孕和生產過程的變化,因此,更會產生焦慮,造成孕期 的不適應;經孕婦因有其他的小孩,因此,在照顧新生兒和另一小孩之間必須取 得平衡(邱麗妹,1993)。 Rubin(1975)認為婦女在懷孕期間需進行的四項母性任務之一為確保自己 與胎兒能順利經過懷孕及分娩過程,高危險孕婦往往因為危及母胎健康狀況,而 無法完成這項母性任務,導致母性角色適應困難。學者陳彰惠(1986)認為當懷 孕的結果處於不確定的狀態時,就會引發和增加壓力感受,然而,隨著懷孕所產 生的心理壓力,孕婦需要社會支持以適應懷孕的歷程,尤其是配偶以及其他家人 的支持(Chou, Avant, Kuo & Fetzer, 2008; Wrollett & Dosan , 1990);若缺乏社會 支持會顯著地影響懷孕期間的安適亦對懷孕結果產生負面的影響(Elsenbruch et al., 2007) 。懷孕期間如能給予足夠的家庭與社會支持,培養孕婦對社會支持資源 的利用能力,促使孕婦能處於最佳的身心和護理狀態,以順利度過懷孕歷程. 11.

(21) (Nierop, Wirtz, Bratsikas, Zimmermann, & Ehlert, 2008)。 另外婦女關心健康照護,不僅是自己,還包括家人,有 70%的婦女會先以家 人、孩子、先生健康照顧為主,80%的婦女認為照顧家人是自己的責任,許多婦 女都希望能有機會參與自己的照顧決策及自我照顧,或是希望可以維持自己和家 人量好的健康狀(陳彰惠,2007 )。 三、孕期婦女壓力相關研究 當孕婦感受到失去控制或者是不能因應時,即產生壓力(Anderson,2005)。 隨著懷孕、新生命的出現,家庭中各角色開始重新的定位與認知;使得孕婦以及 家中每一位成員在其心理、社會文化層面上需要重新適應以因應之(王子芳、江 曉菁,2005);懷孕婦女之心理狀態隨著妊娠的進展而改變,受到社會、文化、 年齡、教育程度、婚姻、懷孕次數、胎兒性別、身體的改變以及母親角色扮演的 影響,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和焦慮(陳惠敏、陳彰惠,1996;黃秀珠、林淑玲, 2005);然而對於懷孕正向或負向的心理反應,與身體心像改變接受的程度、情 緒的支持(尤其是配偶)、文化的期待、懷孕是否為預期的以及經濟情況等因素 有關(王子芳、江曉菁,2005;Yali & Lobel, 2002)。相關研究如下表 2-1: 表2-1 孕期身心理壓力之相關研究 學者/年代. 篇名. 結果. 陳彰惠、余 妊娠第三孕期婦. 為確保母子健康及安全而引發之壓感;尋求. 玉眉、黃光 女(28 週). 支持體系而引發之壓力感;因身體外形變化. 國(1986). 引發之壓力感;因身體活動發生改變而引發 之壓力感;為調適家庭關係改變而引發之壓 力感;認同母親角色而引發之壓力感;以及 為照顧嬰兒而引發之壓力感。 12.

(22) 陳彰惠、陳 提出的孕婦心理. (1)為確保母子健康及安全力感而引發之壓. 惠敏和黃. 壓力之探討(懷孕. 力感;(2)為認同母親角色而引發壓力感;(3). 德惠. 16 週以下). 為身體外形和身體活動改變而引發壓力感。. 徐禎美、. 孕期憂鬱的盛行. 20.0%的孕婦有憂鬱情形;孕婦孕期心理壓. 陳彰惠. 率和預測因子(懷. 力、社會支持及有無職業是孕期憂鬱的顯著. (2008). 孕 28 週). 預測因子。研究建議:應將孕期心理壓力、. (1989). 社會支持及孕婦有無職業等因素,列為產前 護理評估要點;應重視孕期憂鬱的盛行率, 將孕期憂鬱的資訊包括在產前教育課程中。 陳惠敏、陳 比較青少年孕與. 「確保母子健康及安全而引發之壓力感」出. 彰惠. 孕齡婦女在第三. 產婦壓力高於經產婦;育齡婦女社會支持高. (1996). 妊娠期的心理壓. 於青少年組。社會支持低、學歷較低在「認. 力及社會支持. 同母親角色而引發之壓力感」;胎次愈高, 學歷愈低「為確保母子健康及安全而引發之 壓力感」;學歷愈低「因身體外形變化引發 之壓力感」壓力愈高。. 劉玉秀、余 正常經產婦在第. 維護安全、認同胎兒、促進家人接受及奉獻. 玉眉. 三孕期執行母性. 自己。. (1997). 任務的行為反應. 陳淑蘭、陳 第三孕期高危險. (1)孕期不確定感與孕期壓力成正相關(2)孕. 彰惠. 妊娠孕婦之不確. 期不確定感與孕期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計畫. (1999). 定感、壓力及因應 與期望」、「認知壓力」呈負相關;職業有 策略(28 週). 無、茫然不知如何因應、不確定性、教育程 度皆會引發壓力並影響因應策略。 13.

(23) 曾雅琳. 準爸爸孕期知. (2000). 識、態度及其相關 及配偶的不適應症及缺乏性知識是造成孕期 因素之探討. 在第三孕期性生活明顯減少,主要擔心胎兒. 性生活減少的主因。教育程度、年齡、孕期 態度會影響孕期性知識。孕前性滿意、教育 程度、孕期性知識及社經地位會影響孕期性 態度。. 王秀香、鍾 東南亞跨國婚姻. 孕期生理不適之前三名依序:我的乳房漲漲. 聿琳、周培 婦女孕期身心壓. 的、我喜歡吃重口味的東西、我比較. 萱、蔣亞萍 力調查(第 1-3 孕. 喜歡某些食物;(3)孕期心理壓力前三名依. (2006). 序:我擔心胎兒是否有缺陷、我擔心生. 期). 產時胎兒的安全、我擔心胎兒的健康。 林軍廷、周 不同孕次婦女之. 不同孕次婦女在孕期適應總量表與「自我與. 汎澔. 孕期心理社會適. 寶寶的安寧」、「準備生產」及「害怕產中. (2008). 應的比較(第 1-3. 的無助與失控」等分量表皆有顯著性差異,. 孕期). 顯示初孕婦的孕期適應較經孕婦差,且較擔 心自我與寶寶安寧、準備生產和害怕產中的 無助與失控。. 李靜芳、林 婦女於不同孕期. 婦女於妊娠期間最常見的症狀分別為疲累、. 顯明、孫吉 之症狀困擾研究. 頻尿、夜眠差、下背痛與腰酸,尤其第三孕. 珍、谷幼雄. 期時症狀困擾的人數也較第一孕期及第二孕. (2009). 期多。. 楊蕎瑜、陳 台灣籍與大陸籍. 台灣籍孕婦之整體孕期心理壓力程度,顯著. 彰惠. 婦女於妊娠期間. 高於大陸籍孕婦,而構成台灣籍孕婦心理壓. (2009). 心理壓力與社會. 力最主要的因素為「身體心像改變而引發之. 支持之比較—以. 壓力感」,大陸籍孕婦則是為「確保母子健 14.

(24) 高雄地區為例 張淑娟、林 職業婦女孕期不. 康及安全而引發之壓力感」。 (1)社會支持與孕期適應總量表及「接受懷. 玉華、周汎 適症狀、壓力、社 孕」、「與母親關係」、「與配偶關係」等 澔(2009). 會支持與孕期適. 分量表為負相關;(2)孕期壓力、社會支持、. 應之相關性研. 計畫懷孕及胎兒性別符合期望為孕期適應之. 究:職業婦女之孕 重要預測因子。 期健康促進(第 1-3孕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陳彰惠、陳惠敏和黃德惠(1989)針對 250 位台灣籍第三孕期正常妊娠之孕 婦所進行的心理壓力研究,發現造成孕婦心理壓力的主要因素,包含:為確保母 子健康及安全而引發之壓力感;尋求支持體系而引發之壓力感;因身體外形變化 而引發之壓力感;因身體活動發生改變而引發之壓力感;為調適家庭關係改變而 引發之壓力感;認同母親角色而引發之壓力感;以及為照顧嬰兒而引發之壓力感。 學者劉溢思、郭鳴、袁秀珍(2006),運用陳彰惠、余玉眉、黃光國(1983)三位 學者於 1983 年所發展的孕期心理壓力量表,對 206 位孕婦進行孕期心理壓力的 探討與分析其相關因素;獲致的結果是,引起受試孕婦心理壓力的最主要因素為 「確保母子健康安全而引發的壓力感」;而影響孕婦心理壓力的因素有籍貫、是 否為計劃中的懷孕、經濟狀況等。由(表 2-2)可歸納出孕期婦女壓力主要為:為 確保母子健康及安全而引發之壓力感、認同母親角色而引發之壓力感、為身體外 形和身體活動改變而引發之壓力感。故本研究採陳彰惠等(1989)以因素分析法將 孕期心理壓歸類並提出之孕期壓力量表,如 表 2-2 所示:. 15.

(25) 表2-2 孕期心理壓力量表 構面一、為確保母子健康及安全而引發之壓力感 1.生產時自身的安全 2.生產時胎兒的安全 3.是否早產 4.是否會難產或需做剖腹產 5.擔心生產時醫師未到 6.胎兒是否健全 7.害怕生產時疼痛無法忍受 8.肚子經常收縮變硬是否正常 9.擔心胎兒的大小 10.擔心胎兒的長相 11.考慮自己的一舉一動有胎教的作用 構面二、認同母親角色而引發之壓力感 1. 生產時家庭事務之安排有困難 2.擔心將來小孩養育問題 3.坐月子地點選擇 4.褓母的找尋有困難 5.擔心懷孕及生產將使工作中斷 6.公婆及先生等是否會接受新生兒 7.擔心有了小孩後生活會比較沒有自由 8.未來兒女命名有困難 9.我覺得沒得到充分的心理支持 10.又添加一人住屋空間是否夠大 11.擔心胎兒的性別 12.餵食母乳或牛奶有選擇困難 構面三、為身體外形和身體活動改變而引發之壓力感 1.懷孕導致身材改變 2.擔心懷孕使皮膚變得粗糙有黑斑 3.體重控制不理想 4.行動變得很笨拙 5.夫妻間性生活受到影響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瞭解孕期的壓力會造成準媽媽及家庭莫大的影響,故如 何排除壓力源,以促進健康以達到婦幼健康成了很重要的課題,排除壓力有需多 的因應方式,而近年來休閒養生風成為一股潮流,學者高俊雄(1995)認為,從 事休閒具有以下功能,包括:均衡生活體驗(紓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調 16.

(26) 劑精神情緒),健全生活內涵( 維持健康體適能、啟發心思智慧、增進家庭親子 關係、促進社會交友關係、關懷生活品質) , 提昇生命品質(欣賞創造真善美、 肯定自我能力、實踐自我理想),而生活品質會隨著休閒的加入而逐漸提升。故 透過休閒因應可使人們達到安適的境界,進而獲的健康。. 第二節 休閒因應 一、休閒對身心健康影響 Leisure 一字源於古希臘 schole 意指一種解放、自由、自在或是免於被佔有 的心態與情境一也就是一種精神上毫無束縛、自由解放的情境。休閒其它常見的 定義還包括:(1)自由、空閉、不被佔據的時間,也就是個人可以自由利用的一段 時間(Brightbill, 1960);(2) 個人在盡完工作上、家庭上、與社會上的種種義務 之後,得以根據自己意願,選擇從事舒解精神與肉體上疲憊的活動。 休閒體驗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個人主觀感受、包括自由感、放鬆、愉快等 複雜的心理經驗。Mannell(1979)指出休閒體驗式休閒參與者對從事休閒活動的即 時感受,包含情緒、印象與看法。休閒參與者親身參與活動,經歷一段時間或活 動後的及實感善,這種感受或經驗因每次情境不同,而感受也有所不同。近年來, 許多國外學者指出休閒具有自由、鬆弛、補償、樂趣及經驗擴充特性、休閒功能 可帶來自我表達、愉悅的社交接觸、促進整合健康、社交。而透過休閒不僅提供 人們獲得自我表達的經驗及愉悅的享受,也有助於生活品質提升,固休閒可帶來 許多心理、生理及社交之正面功能。 曾巧芬(2001)指出,休閒內在動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家人支持與休閒友 誼的關係愈佳,則身心健康愈好。不論壓力是否存在,休閒內在動機及休閒覺知 自由皆可促進健康。沈易利(1999)認為,休閒運動是現代人追求幸福與健康人 生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因素,尤其上班族的工作生活型態,及來自家庭及工作職. 17.

(27) 場上的壓力,必須靠休閒運動來紓解身心及精神的疲憊, 獲得健康與快樂, 並 提升生活品質。胡蘭沁(1993)研究指出,休閒活動有許多正面的意義與功能, 對個人可促進身心健康、加強社交能力與學習及工作效率;對家庭可增進感情, 並使社會結構保持穩定。 鄭照順(2000)提及,休閒之功能可以抒解身心壓力、增進身心健康、補償 工作中之挫折、增加心理滿足感、發揮身心失衡之補償作用、發洩心理壓力、增 進工作效能。高俊雄(2002)指出休閒利益三因素:1.均衡生活體驗、抒解生活 壓力、豐富生活體驗、調劑精神情緒。2.健全生活內涵、維持健康體適能。3.提 升生活品質。學者陳在頤(1982)認為參與休閒活動在生理上對於神經、呼吸、 循環、消化、內分泌、排泄、肌肉、骨骼系統的生理機能, 可以得到改善。參 與休閒活動在心理上可以充實生活的力量,恢復精神、滿足情感、陶冶品行、培 養社交能力。人們藉由適當的休閒運動來紓解工作壓力,壓力越大者,越需要藉 由休閒運動來消除壓力,因為休閒能使人們在工作壓力中獲得短暫的解脫 (Coleman, 1993) 。 休閒參與對生理的益處極多,可以預防癌症、預防骨質疏鬆、糖尿病的控制 (Brannon & Feist, 1992,1999);也可幫助重建身體,使得心理和情緒更加平衡,進 而抵制壓力(Iwasaki, 2006)。根據國內學者劉建廷、卓俊伶(2007)指出規律的 身體活動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及預防疾病的發生,規律的身體活動包含身體活動 量與活動強度,例如每天 200kcal 以上的活動熱量消耗,或一週三次,每次三十 分鐘規律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婦女於懷孕期間執行安全且規律的身體活動,不 僅可降低妊娠糖尿病與子癇前症的發生(Schmidt et al., 2006),也能夠減輕孕期 所引起不適症狀,如下背痛或骨盆腔疼痛等,更能夠預防孕期的體重過重,使孕 期婦女對自己外表更有自信心(林美玲,2004) 。休閒運動有助個體的社會健康, 乃至於於全人健康休閒參與休閒孕為孕育生命的重要階段,由於生理及解剖上的 改變,如賀爾蒙、體重的增加,而降低其身體活動量及強度。從事休閒運動對身. 18.

(28) 體有增加心肺功能、防止老化、增強肌肉、降低脂蛋白和血清膽固醇等功效 (Greenberg, 2000);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持續從事休閒運動可以預防癌症、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肥胖等症狀(WHO, 2002)。規律的身體運動除了可以提升 體適能、改善心理與情緒之外,運動亦有助於全人健康與人際互動(朱敬先,1992; 方進隆,2005)。 美國婦產科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ynecologists[ACOG], 2002)則建議沒有內科或產科合併症的婦女,一天至少 30 分鐘中等強度的身體 活動,母親及胎兒皆能獲得好處。孕期適當身體活動,有助於降低分娩出非常低 出生體重嬰兒(Leiferman & Evenson, 2003),及非預期性剖腹生產的危險 (Bungum,Peaslee, Jackson, & Perez, 2000)保持適當的身體活動不但可以促進生 理的適應,並可以增進胎兒的營養與吸收,建立母親良好的生活型態(King, 2000)。 根據美國衛生及服務部門(U. 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歸 納所有運動與健康方面的研究顯示,規律的運動在心理方面有助於降低憂鬱、增 進幸福及提升生活品質。 除此之外,人們可以在休閒團體內,透過人與人互動的關係,獲得社會化的 利益,在團體之內得到歸屬感(Cordes & Ibrahim, 2001)。休閒可以降低或是解除 壓力,也具有娛樂、放鬆的效果(涂淑芬譯,1996)。 Siegenthaler(1997)提 到 1970 年代早期就開始注意到休閒對健康的貢獻。法國社會學家 Dumazedier (1974)年提出休閒三部曲理論,主張休閒具備三個相互貫通的功能:放鬆、娛樂 以及自我成長。該理論認為休閒乃是遠離平日工作家庭社會責任束縛所從事的活 動,帶來克服疲勞的放鬆功能,提供休閒轉移的娛樂功能和讓視野開闊,帶來個 人發展,使生命更有意義(涂淑芳譯,1996)。Iso-Ahola and Weissinger (1984)指出, 許多心理學家的治療原則就是尋找幫助病人發展他們生活上的自由感和控制感, 而休閒參與就是以這樣的型式來幫助心理的安適。Coleman (1993)指出休閒 可幫助抵抗壓力、減少疾病、維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且休閒參與在壓力增加時,. 19.

(29) 為一預防疾病的行為。 Godbey(1994)認為,休閒對個人的幸福感有明顯助益,以降低生活或工 作所導致的壓力,故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所以休閒參與對於 個人心理及生理、家庭及社會文化各層面皆有正面的效益及幫助,除可減輕壓力 所造成的影響外,並可帶給個體心理層面的愉悅感及生理層面的放鬆度,以協助 身心健康之維持。 學者認為健康應包含靈性健康(spiritual health),Cottrell 等人(1999)認為健康 涵蓋生理、心理、社會、情緒、靈性等五個層面。「靈性」似乎是抽象的、非語 言、非規則,較難以界定的狀態(楊克平,1998)。Miller(2007)指出,靈性是為我 們的生命帶來意義與方向的一種深刻與有活力的能量。另有學者認為,靈性是一 種能量的來源,靈性可以成長,提升生活品質(Purdy&Dupey,2005)。 靈性可說是健康的核心,是個體擁有發展靈性本質的一種潛能,能確認自己 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可感受愛、喜悅、平靜與成就感,是統合個人、身心、社會 智能與健康,確認個人的人生方向與目的,並與自我、他人、外在環境建立互動 關係狀態,協助個體不斷超越以實踐生命意義的力量。靈性健康可以說是一種靈 性安適狀態,使個人能豁達的看待自己,並對目前及未來的生活事物感到有意義。 Reed(1992)及 Diana 認為,靈性是人性的基本,靈性是個體健康所必備的特質, 靈性和生理上、情感和得幸福感有關。靈性的健康除了可以促進其他層面的健康 外,靈性越豐沛或是靈性越健康,期追求意義與超越自我或外在環境的力量也較 堅強,所以靈性健康在全人整體健康上扮演很重要角色。 而靈性的健康,可透過參與休閒活動而獲得,休閒體驗是一種心理狀態、一 種個人主觀感受、包括自由感、放鬆、愉快等複雜的心理經驗。Mannell(1979) 指出休閒體驗式休閒參與者對從事休閒活動的即時感受,包含情緒、印象與看法。 休閒參與者親身參與活動,經歷一段時間或活動後的及實感善,這種感受或經驗 因每次情境不同,而感受也有所不同。在遭遇重大生命事件的強大壓力時,從休. 20.

(30) 閒活動中所獲得的友誼和其他伴侶關係都對當事人很有幫助,甚至進而增強心理 健康、預防其他健康問題。不論遭受到多大的壓力、參與多少社會性的休閒活動, 這種紓解和預防的功能都很明顯(Iso-Ahola and Park 1996; Argyle and Lu 1992)。 透過休閒參與能帶給人們許多健康效益,在參與的過程中促使人們有能力去 因應各項生活壓力事件,故休閒活動儼然已成為現代人的必需品,它可是人們感 到安適的狀態(well-being)。 二、因應的定義 因應(coping)一詞常與調適(adjustment) 、適應(adaption)混淆,故本研 究以因應統稱之。因應是指去執行心中的反應,將心中的構想化成具體行動。 Pealin and Schooler(1978)指出因應是人們為了避免因生活緊張所帶來的傷害而 從事的一切活動,意指人們對感受受侵犯而做出的行動反應之假設。郭丁熒(1999) 認為因應是指在社會互動情境中,當個體面對徵狀或威脅時,評定其所產生的情 緒,以及對此情形可能的控制或改善程度,進而採取不同形式的反應,並對因應 結果及改進因應效果資源的再評估,以決定是否再次採取相關因應策略等全部歷 程。而此因應是一動態的過程,個體運用各種策略,經由認知評估努力去處理壓 力事件(吳明順,2002) 。學者陳珮娥、湯玉英(2005)指出因應定義為個人與環 境的互動過程中,面對壓力情境時所產生的反應,且個人具有能力認知評估其壓 力情境,主動努力改變行為的過程。Lazarus 為因應所做的定義為管理經評估已 超過個人資源負荷的過程(Seaward, 2002)。由於研究取向的不同,學者對因應 一詞的定義多有不同解釋,但分類上仍以 Lazarus and Folkman(1984)的分 類方式為基礎,認為因應方式是當個體評估外在事件及內在需求對其造成負荷時, 為了處理該特殊狀況而採取的行為,因應方式分兩大類,包括問題焦點因應 Problem-focused behavior) ,即直接針對所處之問題加以處理壓力源;另一類為情 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behavior),即不試著尋找方法來改變有壓力的情 21.

(31) 境,反而改變自己對情境的感覺和想法,像是宣洩情緒、逃避或轉移注意力,目 標是在減緩壓力所造成的情緒衝擊和困擾。Iwasaki. (1998)認為休閒不單是情緒. 取向的因應或問題取向的因應,休閒可能同時存在於兩者,因此提出休閒因應 (Leisure Coping),與一般因應區分開來。 所以,因應為個人面對壓力時所處理 以及回應的方式,因此若能好好的控制壓力,化壓力為助力、為動機,那麼壓力 有可以成為生活的調味劑。 三、休閒因應相關研究 有許多研究指出休閒可當作是幫助人們因應壓力、保護與促進身心健康的重 要工具(Iso-Aholo & Weissinger, 1984;Coleman & Iso-Ahola, 1993;Iwasaki & Mannell, 2000b;Kleiber, Hutchinson & Williams, 2002;Iwasaki, 2003a, 2003b, 2003c;Trenberth, 2005)。休閒參與中的社會支持與自覺亦對健康促進有所助益 (Coleman & Iso-Ahola, 1993) 。在多樣的因應資源及因應策略中,休閒研究學者 提出休閒可能扮演著人們因應壓力和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角色,並在許多休閒研 究中被證實(Caltabiano, 1995; Coleman & Iso-Ahola, 1993; Iwasaki & Mannell, 2000a, 2000b; Iwasaki, 2003a, 2003b, 2003c)。早期把休閒概念化為一個因應方法, Iso-Ahola and Park(1996)其認為休閒參與(Leisure participation)是透過兩個面 向來因應並緩衝壓力對健康產的負面影響:第一為休閒中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 (Leisure-generated social support),這種經由休閒活動時自然的社會參與,促進 友誼(Friendships) 、陪伴感(Companionships)的發展,朋友間彼此互相支持, 有助於減輕日常過多的壓力;第二是休閒經驗中一種自我決定特質 (self-determination. isposition)的穩定信念,在休閒中可感覺到堅毅(hardiness). 和內外控人格特質(locus of control)等特質,可明顯抵抗壓力,保護人們緩衝 生活壓力所造成的心理疾病症狀(如:憂鬱),提升因應壓力的能力及自我的健 康(如圖二 所示) 。休閒是人們需求的一部分,且因人而異,而需求是指人們對 於實際環境與理想之間所存在的一種差距狀態,為了縮短其差距,因而使個體產 22.

(32) 生行為(陳湘妮,1999)。對於需求的滿足與強度之間的關係,Maslow(1970) 認為低層次的需求完全滿足後,更高一層次的需求強度才增高,且不同層次間的 滿足與強度的關係是相互依賴。Ibn Khadun. 提出休閒為人類五大基本需求之一,. 他將休閒定義在人類五大需求的最高層(李晶,2000)。. 負面生活事件. 社會休閒支持. 增加生活壓力 社會 休閒緩衝. 無緩衝. 自我決定特質 維持 惡化 生理和心理健康 正向影響 負向影響 圖2-1 休閒與健康關係的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115.. Iwasaki and Mannell(2000a)提出了「休閒因應的階層式構面」 (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 copig) ,解釋了休閒如何幫助人們因應壓力的不同途 徑,共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分成休閒因應信念(Leisure coping beliefs)和 休閒因應策略(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兩部份。休閒因應信念是指人們對休閒 可以幫助他們因應壓力的一般信念,該信念會隨時間累積與社會化的過程持續發 展,而形成穩定的心理特質;而休閒因應策略則是透過休閒實際因應壓力情境的 行為或認知,會依照個體所遇到的不同壓力事件或環境而變化以維持健康。休閒 23.

(33) 因應信念和休閒因應策略扮演緩衝劑(Buffer)抵抗壓力對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同的休閒因應信念和休閒因應策略明顯的影響著壓力調適的結果。 第二層級:休閒因應信念包含休閒自主(Leisure autonomy)和休閒友誼; 休閒因應策略包括休閒陪伴感(Leisure Companionships) 、休閒緩和因應(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和休閒情緒改善(Leisure mood enhancement)。休閒自主是指 休閒發展成個人特質的信念,休閒友誼則指友誼透過休閒提供一種社會支持。休 閒友誼與休閒陪伴感雖然都是社會支持的形式,但仍有些差異。休閒友誼是覺知 到的社會支持,意即信念(belief) ;休閒陪伴感是實際社會支持的動作,即行為 (behavioral)。休閒情緒改善為透過休閒以加強正面情緒,減少負面情緒反應 (Iwasaki, 2001)。轉變負面為正面情緒的感受,表示對生活的樂觀和有希望的 感覺,都是有效的因應方式,其中包含幽默感和微笑(Iwasaki, Mackay & Mactavish, 2005)。 第三層級:休閒自主分為自我決定和賦權;休閒友誼分為情緒支持(emotional support)、自尊支持(Esteem support)、具體支持(Tangible aid)、資訊支持 (informational support)休閒自主是個人自主自發而從事的活動,自我決定和賦 權信念可以透過休閒活動而發展與覺知(如圖 2-2 所示)。人們在參與的休閒活 動中所察覺的自由和內在動機似乎只是短暫現象,但會逐漸對參與活動形成穩定 的態度,有助人們自主行為和內在控制感的形成(Coleman & Iso-Ahola, 1993; 謝佩如,2005)。自我決定是經歷很多休閒經驗後累積而成的人格特質。個人有 高的賦權時,會將遭受的壓力解釋為一種挑戰或成長的機會,進而對生活阻礙和 挑戰有對抗及應戰的動機(謝佩如,2005)。. 24.

(34) 休閒因應信念. 休閒 自主. 自 我 決 定. 休閒 友誼. 賦 權. 情 自 緒 尊 支 支 持 持. 休閒因應策略. 第一層. 第二層. 具 資 體 訊 支 支 持 持. 休閒 陪伴感. 休閒 緩和因應. 休閒 情緒改善. 第三層. 圖2-2 休閒壓力因應階段層構面 參考資料:Iwasaki, Y., & Mannell, R. C. (2000). 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 Leisure Sciences, 22, 163.. (一) 休閒因應信念面向(Leisure coping beliefs) 個人的信念是由社會化所發展與建構程的人格特質,其主張信念可幫助人們 有效地因應壓力,其包含兩個第二層構面與六個第三層構面: 1. 休閒自主(leisure autonomy):此概念為休閒活動會培育個人特質並協助人 們更有效的因應壓力。其中包括:(1)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 disposition):休閒行為是自我決定、自由選擇,人們在休閒時間裡經驗到 控制感以及滿足需求。(2)賦權(empowerment):提供面對生活的阻礙的資 源,並獲得自我價值感。 2. 休閒友誼(leisure Friendships)意指透過休閒而獲得覺知社會支持,因此具 有多面向的概念,其中包括:(1)情緒支持(emotional support):休閒過程. 25.

(35) 中得到他人的心理支持,關心與鼓勵在心理上得到慰藉。(2)自尊支持 (esteem support):協助他人在失敗後重拾自信心。(3)具體支持(tangible support):請朋友提供物質或金錢的協助。(4)資訊支持(information support): 獲得有用的資訊或知識。 (二) 休閒因應策略量表(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個人依據所面臨的壓力事件而採取的因應相關策略,其主張策略的選擇會因 地制宜,其包含三個第二層構面: 1. 休閒陪伴感(leisure companionship):一般人遇到壓力的情境,經常尋求朋 友的陪伴關係(外在行為)。 2. 休閒緩和因應(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休閒活動的參與可暫時逃離壓力 事件,並使個人在活動過程中保持思緒及身體上的忙碌,並可重新整理 思緒,尋求解決問題更好的方法。 3. 休閒情緒改善(leisure mood enhancement):透過休閒可增進正面情緒或減 少負面情緒來因應壓力,例如接近大自然。 四、休閒因應衡量 自 1980 年以來歐美開始強調全人健康(Wellness)的概念,認為全人健康 包括影響健康行為的正面因素,以達到改善健康、提昇生活品質、延長壽命和達 到全方面完善(total well-being)的境界。謝錦城(2000)則指出 wellness 是個人在各層面(身體、心理、社會與精神)皆處於最佳健康狀態。近年來社會 型態的改變,健康逐漸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透過休閒可令人感到身心靈的安適, 因此探討壓力因應與健康相關研究成為熱門的議題。其中以 Iwasaki「休閒壓力因 應階段層構面」在休閒科學領域中不斷的延用與驗證,但心理學大師 Lazarus 提出 因應是多面向且複雜的機轉,特別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若要將因應機轉界定清楚是 具有相當程度的困難且構面過於複雜;而 Endler and Parker (1990)發現該量表題目過 多,且焦點放置於壓力當下反應,其建議應將健康狀況納入評估(Cohan, Jang, & Stein, 26.

(36) 2006)。. 程盈瑜(2011)重新建構的休閒因應量表,主要有四個主要構面為身體休閒因 應、心理休閒因應、靈性休閒因應、社會休閒因應,以及 6 個次構面休閒復甦、 休閒緩和、休閒支持、靈性舒適、休閒友誼、休閒自主等。其含義如下: (一)休閒復甦為參與休閒活動後,使自己恢復原有的熱情、活力與青春。 (二)休閒緩和:以休閒使個體身體與心理保持忙碌,可暫時從擾人的問題中逃 脫並得到喘息,讓處理問題的能力更好。 (三)休閒支持:當自己遇到危機事件時,一起從事休閒活動的朋友將可提供工 具上、資訊上及實質上支持,以協助解決。 (四)靈性舒適:使個體避免壓力,重新調整身心健康,朝向更佳的狀況,面對 挑戰。 (五)休閒友誼:參與休閒活動是尋求愉快且正向的友伴關係(companionship)及友 誼(friendships),被視為是社會支持的一種形式。 (六)休閒自主:可以決定適合自己的休閒方式。 該量表(如圖四)以 Iwasaki 的休閒因應問卷為效標效度,運用 Pearson 相關 分析做為研究工具,結果顯示所建構的休閒因應量表與 Iwasaki 的休閒因應問卷 具有顯著相關,且此量表以全人健康理論為基礎研發,涵蓋身體、心理、靈性與 社會四大構面及 6 個次構面,每個構面有 3-5 題目,避免該量表偏向任一構面關 係,可以更全面性的角度評估壓力、因應、休閒與健康之關係,而孕婦心理壓力 來自於身體、心理、角色及自我與寶寶安寧等方面,故次量表可衡量孕期婦女壓 力,本研究採此研究構面。. 27.

(37) 休閒因應. 身體休閒 因應. 休閒 復甦. 心理休閒 因應. 休閒 緩和. 靈性休閒 因應. 休閒 自主. 靈性 舒適. 社會休閒 因應. 休閒 友誼. 休閒 支持. 圖2-3 本研究採用休閒因應之構面 參考資料:程盈瑜(2011) 。大學生休閒因應量表之建構。旅遊健康學刊,10(1), 25-42。. 五、休閒參與 Raghebr and Griffith(1982)將休閒參與定義為:參與某種活動的頻率或 象徵個體所參與之普遍的休閒活動類型。蘇瓊媚(2009)將休閒參與定義為扣除訓 練時間及日常生活作息以外之閒暇自由時間,依個別興趣及意願,選擇從事具有 正面教育意義、可調整恢復身心狀態、並為社會大眾所接受之各種正當活動。一 般在研究休閒參與時, 最常以參與活動頻率之多寡來加以討論;另外一種方式, 是以時間運用的角度, 加以探討參與該項活動所花費的時間。吳文銘(2001) 則指出:休閒參與是指參與活動的種類與頻率;參與的頻次及種類的多樣性,代 表對活動涉入的程度。蘇廣華(2001)指出休閒參與是自由時間所從事之休閒活動 的項目、時數與頻次;王福生(2003)指出休閒參與是依個人不同層次的需求,選 擇不同的休閒活動。 休閒活動的分類方法有三種:(一)主觀分類法:依研究學者對休閒活動的主 28.

(38) 觀看法來區分。在國內有許多學者採此法做分類 (二)因素分析法:依受適者所 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利用統計方式加以分類,其假設頻率相當的活動相似的, 可歸納同一類。許多學者此分類法。(三)多元尺度評定法:將休閒活動兩兩配對, 形成多組相對的休閒活動,受試者依照自己對兩種活動相似的感覺加以評定,分 出因素類型,並可由受試者提出相似處。因此法可分析的活動數量有限,所較少 被使用。 林晏州(1984)、高俊雄(2002)及施進義(2009)的研究,休閒參與除代 表在自由時間之內參與某種休閒活動的過程、頻率或參與休閒活動的類型,也包 含了心理體驗感受。故本研究參考葉昇瑋(2011)所建構「大專院校學生休閒參與 量表」,活動種類含社交型活動、娛樂型活動、運動型活動、技藝型活動、知識 文化型活動等,主要含三個構面「參與頻率」、「參與持續時間」、「認真涉入 程度」進行衡量。休閒活動參與頻率法是衡量受測者在休閒活動上的參與頻率。 休閒參與者的涉入程度,是休閒活動帶給參與者的意義、重要性或攸關程度,影 響參與者的休閒選擇及決策的過程,並認為休閒涉入是一種對休閒活動的態度及 所投入心力的程度(張良漢、蘇士博、王偉琴,2006;Wiley, Shaw, & Havitz, 2000) ,故可衡量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休閒參與。因本研究因研究對象為孕期婦女, 故編修不適之休閒活動題向,並採「參與頻率」、「認真涉入程度」進行衡量及 探討。 國內學者李素馨(1997) 中提到女性的教育程度、職業、經濟能力和工作時 間等社經背景也會影響其休閒活動的偏好。女性偏好的活動多為休閒性、生活性 學習性和親子性活動等靜態性休閒活動如朋友聚會、逛街、看電影、品茗、野餐 等都是都市女性最喜歡的休閒活動;相對於此。較動態的競賽性、娛樂性和戶外 運動性的休閒活動則較不受喜愛。蘇瑛敏(1997),研究結果顯示婦女日常休閒活 動以靜態室內休閒活動為主。陳彰儀(1995)婦女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為「逗小孩 玩」、「散步」、「聽錄音帶」、「與小孩有關活動」;職業婦女顯然在娛樂性、文藝. 29.

(39) 性、知識性等活動等。李寧(2005)孕期準媽媽的養身保健活動,主要為參加媽媽 教室、閱讀親子書報、就受產前教育、與胎兒建立依戀關係之活動,並建議可在 精力許可下執行散步、游泳、體操、瑜珈等運動。因此準媽媽的休閒活動考量會 考慮個人體能、身心狀況及促進胎兒健康等問題,進而選擇休閒活動參與種類或 參與活動的時間。李靜芳、姜逸群、林顯明、徐菊容(2011)指出運動可以增加心 理及心理健康,同時促進身心健康;但懷孕期間生理狀況、社會及心理等因素改 變,孕期運動行為受行為信念、規範信念及控制信念影響,使得孕期婦女之運動 程度下降情形。綜合上述,女性多偏好靜態性休閒活動。 休閒活動種類有很多種型態,每個人參與程度及頻率不盡相同,但可透過休 閒參與來增加自我的休閒因應能力,以增進健康。Tinsley and Tinsley(1986) 研究指出參與休閒活動所帶來心理需求滿足感足以影響身心健康程度,即當個體 參與足夠的休閒時,就能維持身體與心理的健康;但當休閒活動不足時,身體與 心理健康亦會相對退化;簡言之,當個體充分參與休閒時,身體與心理的健康狀 態會隨之而提昇。. 第三節 身心健康 一、身心健康定義 生活品質的概念最早是由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提出,他描述 生活品質是一種「快樂幸福」(Happiness)的感覺;是指個人擁有良善和諧 的靈魂,過著美滿的生活(Kleinpell ,1992;Zhan ,1992)。Ferrans(1985)認為生活品 質是指個人對幸福的感受,其與個人對生活中自覺重要的各個部分的滿意程度有 關。Zhen(1992)定義生活品質是一個人對其生活經驗滿意的程度,並認為這是一 個多面向、動態的,且與個人經驗有關的複雜概念。Honrnquist(1989)定義生活 品質是個人生理、心理、社會、活動、物質、家庭等方面需求的滿意程度。世界 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 1948 年提出對健康的定義:「健 康是一種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安適狀態,而不僅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 30.

(40) WHO(1998)定義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是指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系統中,對於自 己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方面的感受。 吳佳珍、林秋菊(1997)列出四項適用於護理領域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定義性 特質:1.個人對自己生活感到整體性的滿意;2.個人具有評估生活滿意的心智能 力;3.於目前的生活情境中,生理、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狀況為個人所接受的; 4.由他人客觀的評估,認為此人的生活狀況良好。1960 年代末期,社會學家、 心理學家、醫學界也開始重視生活品質的研究,希望建立一套客觀、正確的生活 品質指標,以協助個人獲得最佳的生活品質(Ferrans & Power , 1985)。而目前許 多學者認為休閒活動可以增進身、心、靈及社會健康,並提高生活品質,故休閒 對生活品質有正面效益。 二、身心健康的衡量 生活品質量表 SF-36,為一個一般性(generic)的心理測量工具,並不是針對 特定年齡、疾病或是治療而設計。SF-36 美國版(SF-36 Standard Version)在 1990 年定稿,共由 36 項問題組成 8 個量表(scale),主要為擷取自 Medical Outcomes Study(MOS)的健康生活品質問卷。主要測量受訪者身心健康狀態的 8 個概念, 分別為身體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 PF ; 10 子題)、因身體生理問題角色受 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physical problems, RP ; 4 子題)、身體疼痛(bodily pain, BP ; 2 子題)、一般健康狀況 (general health, GH ; 5 子題)、活力(vitality ,VT; 4 子題)、 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 SF; 2 子題)、因情緒問題角色受限(role limi on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 RE ; 3 子題)、及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MH ; 5 子題) ,此外 向含一項自評健康變化(reported health transition, HT),如表 2-3 所示。 表2-3 SF-12 與SF-36 分別在八個面向的題數 構面 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 PF). 31. SF12. SF36. 2. 10.

(41) 角色-生理(Role-Physical, RP). 2. 4. 身體疼痛(Bodily Pain, BP). 1. 2. 一般健康(General Health, GH). 1. 5. 活力狀況(Energy/Fatigue, VT). 1. 4. 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 SF). 1. 2. 角色-情緒(Role-Emotional, RE). 2. 3.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MH). 2. 5. 健康改變(Change in Health, HT). -. 1. 在發展過程中,各項心理計量特質不僅在一般族群檢測,亦針對不同疾病族 群進行施測,此外尚與其他工具量表進行比較。由於其簡短及信效度皆佳,曾施 測在美國和英國不同族群的研究調查,其 Cronbach‘sα值均大於.70, SF-12 與 SF-36 具有高度的相關係數,身體和心智範疇的相關係數各為 0.95,0.97 (Ware,Kosinski, & Keller,1998)。Dr. John Ware Jr.更進一步成立國際生活品質評 估(International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QOLA)研究計畫,建立研究準則 (research protocol)進行跨國比較教,目前已有多國版本發行(含德國、法國、義大 利、日本、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國) ,美國原版目前更進一步發展 SF-12 及 SF-8 。 SF-12 由 Ware 等人於 1994 年所發展,由 SF-36 精簡而成,是 SF-36 的一個 子集,目前有超過 40 個國家已擁有或正式進行 SF-12 的翻譯版本,SF-12 的生 理和心理健康整體測量各自被歸納為 PCS-12 和 MCS-12。SF-12 是一個多重目 標及一般測量健康狀態的短表,要發展成一個更簡短、更有效的,在人口的大型 調查和健康結果的大型縱向研究中成為 SF-36 的替代量表。SF-36 的量表簡短 許多,SF-12 已經成為調查人口的健康研究中最常被使用的量表。SF-12 在一年 內被超過一百萬個研究使用,也被國家品質保證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ttee 32.

(42) for Quality Assurance;NCQA)選為年度成員醫療照護調查(Annual Member Health Care Survey),這些趨勢更確立 SF-12 未來在實務上的優勢。SF-12 的主要目標 是發展一個一頁、兩分鐘內完成的問卷測量基準,翻版自至少 90﹪正確性的 SF-36 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測量量表,從八個概念中各篩選出一至兩個項目。其中 十個項目來自 SF-36 的六個概念,為使估算 PCS 和 MCS 更符合而且具備 SF-36 健康情形調查的八個概念,又加入兩個項目構成十二項的短表。因為 SF-12 是 摘要的量表,涵蓋較少的項目也定義在較小的層級,以致其可信度低於 SF-36。 對許多大樣本的研究而言,這些在精確度的差異並不重要,因為樣本平均的信賴 區間受主要受樣本數(Sample Size)影響( Gandek and Ware ,1998) 。所以,SF-12 與 SF-36 的效度有很小的差異,所以 SF-12 仍有其一定的效度。 洪瑄曼(2006)於銀髮太極健身操對都市老年人健康促進成效之探討,文章指 出對該研究之 SF-12 量表內在信度 Cronbach‘s α,所得身體範疇(PCS )α 值為 0.80;心智範疇(MCS)α值為 0.72。故本研究使用 SF-12 量表作為評量工 具。SF-12 在一年內被超過一百萬個研究使用,也被國家品質保證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Quality Assurance;NCQA)選為年度成員醫療照護調查 (Annual Member Health Care Survey),這些趨勢更確立 SF-12 未來在實務上的 優勢。. 33.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模式 本研究主要探討孕期婦女壓力、休閒因應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下圖為研究模 式。主要含四個主構面:(一)孕期婦女壓力(二)休閒因應(三)休閒參與(四)身心健 康。孕期婦女壓力含三個面向:母子健康及安全、認同母親角色、身體心像及活 動改變;休閒因應含四個面向身體休閒因應、心裡休閒因、靈性休閒因應、社會 休閒因應;休閒參與含五個面向:社交型、娛樂型、運動型、技藝型、知識型; 身心健康含八個面向生理功能、角色-生理、身體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狀況、 角色-情緒、心理健康。研究模式如下圖 3-1 所示:. 34.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The output of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for factors that affect adaptation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 in the table as follows: Based on the test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1 April 2023 http://Aksara.unbari.ac.id/index.php/aksara E-ISSN:2597-6095 Penambahan dalam Ekranisasi Novel Antares Karya Rweinda ke Web Series 89 28 Zea mendatangi mark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