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考 指考
壽山高中 / 王偲宇 老師
【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出 版 / 民國一0一年七月
發行所 /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 /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 - 1 號 電 話 /(06) 2619621 # 314
歷史考科
E-mail / periodical@hanlin.com.tw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發行人 / 陳炳亨
總召集 / 周耀琨 總編輯 / 蔣海燕 主 編 / 陳俊龍 校 對 / 蔡宛如
美 編 / 張淳惠.林靖雨
NO.00843
試題分析 試題分析
今年(101年)大學指考歷史科試題,就整體而言,其難度屬於中間偏難,中等 難度的題目約占一半,而偏難與偏易的題目則各占四分之一。即使是偏易的題目,也 必須稍微思考判斷,幾乎沒什麼直接送分的題目。以下根據試題的類型與特色歸納成 幾個表格,供讀者參閱。
試題的各冊分配比重 一
冊次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題數
1、8、
r、f、
x、m、
非選 1
4、5、q、
w、y、i、
o、d、g、
z、n
2、3、7、
j、k、;、
c、v、b、
,、非選 3
0、e、
t、p、
s、/、
非選 4
6、a、
非選 2
9、u、
h、l、
.
配分 18 22 24 16 10 10
就本次試題於各冊的分配比重而言是合宜的,因為前四冊包括:臺灣史、中國 史、世界史的比例約為 1:1:2,相較於之前某幾次指考與學測的分配,算是很平均 的,至於屬於選修專題性質的五、六冊部分的配分比例合起來亦是相當適切的。
試題的難易度比例 二
難易度 題號 配分
難 7、8、0、w、a、d、f、z、非選 2-2、非選 2-3、非選 4-2 22
中
1、2、5、6、9、q、r、y、i、o、g、h、k、l、
x、c、b、n、m、,、.、/、非選 1-1、非選 1-2、非選 1-3、 非選 3-2、非選 4-1
54
易 3、4、e、t、u、p、s、j、;、v、非選 2-1、非選 3-1 24 就本次試題的難易度而言,難題比例較前幾次多,因此,考生對於六冊歷史教材 的章節內容需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這樣才有機會達到均標以上。至於如果想要達到高 標以上的話,那麼必須要更能掌握史實的時序以及對史料的推理與判斷。例如就本次 試題來看,以時間年代或歷史事件做為題幹的題型約有十四、十五題左右,占總題數 壽山高中 王偲宇 老師
將近三分之一,在這部份便十分符合九五暫綱核心能力之一的「時序觀念」,即歷史 科有別於其他科目的特色之一,便是說它除了重視理解判斷與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外,它就是一個「重視時間」的科目。其次,部分中等與較難的題型多以資料推理與 史料判讀來測驗學生的「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等能力,而這些 能力也是課綱中核心能力所強調的,例如:第1、7、9、w、d、h、z、c、
n、.、/等題便有這樣的特色。
試題的題型分配比例 三
試題題型 簡述 情境 判斷 史料 圖表
題號
1、2、3、4、 6、e、t、y、
i、p、a、g、
j、k、l、;、
x、,
o
5、0、
u、d、
h、z、n
7、9、q、w、 r、f、c、v、
b、m、.、/、
非選 1、非選 2、 非選 3
8、s、
非選 4
題數 18 1 7 15 3
配分 36 2 14 40 8
就本次試題的題型分配而言,仍以基本類型的簡述題為主,這類型的題目字數較 為精簡,文字敘述約在三、四行之內,學生閱讀上較為容易。而今年的史料題所占的 比例也不少,僅次於簡述題,至於情境題本次僅有第o題一題,而判斷題所占比例中 等,大概有七題左右,至於圖表題則有三題,尤其非選擇題的最後一大題便是圖與表 的混合題,算是較耳目一新之處,另外像第s題則是配合時事展覽的藝術題。
試題內容的性質分類比例 四
試題性質 政治制度軍事 社會經濟 宗教文化學術思想 史學方法
題號
3、7、w、e、t、
y、i、p、d、f、 g、j、k、;、z、
非選一、非選四
1、2、6、
8、9、0、 r、o、x、
m、非選二
4、5、q、a、
s、l、c、v、 b、n、,、非選三
u、h、 .、/
題數 17 11 12 4
配分 40 26 26 8
就本次試題內容的性質分類而言,關於政治制度軍事類型的題目比例仍舊偏高,
總分快接近一半,而社會經濟或宗教文化學術思想類型的題目則是穩定成長,兩者甚 至在本次指考的比例合起來有一半之多,這代表了政治制度軍事類型的題目仍必須注 意,而社會經濟與宗教文化學術思想的題型之比重也在不斷地增加,考生不能不留 意,例如今年與宗教相關的題目包含選修歷史在內約有九題之多。因此,高中歷史教 師們在教授各段歷史章節時亦應留心叮嚀學生學習的重點。另外近幾年有關史學方法 的題型亦不容小覷,通常會透過史料證據解釋來讓考生分析、判斷,考生若只是以傳 統記憶方式來學習歷史就會比較吃虧,畢竟從九五暫綱公布以來,不下一次的宣導現 今高中的歷史教學已經轉向,雖然政治制度軍事的題型還是不少,但至少社會經濟與 宗教文化學術思想的題型有增加的趨勢,對於高中歷史的學習上,考生應摒棄早年的 背多分式歸納記憶方法,而多以歷史事件的背景、成因、發展、結果、影響、特色之 間的連鎖關係來理解、思考,甚至推理判斷,因為新型態的教學方式是要培養學生學 習一種「帶得走」的能力。因此,就歷史考科而言,除了歷史基礎知識如「時序觀 念」的具備外,如何強化學生的「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甚至
「歷史思維」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因為教學會反應到考試層面,而考試亦會影響 到教學現場,所以因應試題類型性質的改變,除了正常的教學外,在解題的過程中,
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歷史科目時應該著重於哪些層面,以掌握考試的趨勢,當然也就日 起有功、事半功倍了。
關於指考非選擇題的特色 五
今年的非選擇題有針對 100 年的缺失(幾乎範圍都出現在世界史)做修正,四題 都平均分配在四冊、三主題(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中。不過今年非選擇題的 部分題型仍具相當的深度與難度,其中部分小題的答案是必須用自己的話來說明,或 許算是一種開放性的答案,而往年大考中心因為擔心產生爭議的情形下,都採取未公 布非選擇題正確答案的方式,如大考中心委員周惠民教授曾在桃園縣高中歷史教師研 習的演講中提及,未公布的原因當然非黑箱作業,而且非選擇題閱卷過程絕對是在公 正、公平的情形下,因此,教師們也不用擔心,所有考生的非選擇題答案會透過抽樣 來集體討論,而有一致共識以後才會開始批改,如有分數落差過大的情形也還有預防 機制,因此,從 98 年的臺灣史現代文學作家到本次非選擇題第二題與第三題的某些 小題來看,應該都會經過嚴謹的討論。當然大考中心若可以接受這樣類似開放性的答 案是值得讚許的,雖然技術上仍有些需要注意克服,但是跳脫傳統單一記憶性的答 案,而讓學生能夠思考判斷來寫下最適切的答案,應算是一項突破。
101年指考歷史試題的特色 六
本次指考的歷史試題,雖然是一份屬於中間偏難的試題,但仍有一些特色值得注 意。首先中間難度的題目占一半左右,而偏難與偏易的題目則各占四分之一,這樣或 許比較容易區別出考生的程度,也較具有鑑別度。其次,就此份題目的評量層次分析 來看,最基本的知識層次約占 26 分、四分之一左右,而屬於進一步的理解層次則高 達 60 分左右,至於包括應用、分析、綜合、評鑑在內的高層次試題也約有 14 分,其 分配的比重差異還算合理,且幾乎所有題目都符合課綱的測驗目標,只有第,題的部 分選項,在九五暫綱的各版教材中似乎沒有提到那麼細,比較像是往昔八八版舊教材 的知識點,這是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另外,若就各冊的比重分配部分,前面已述及,
但各冊的章節分配則就沒那麼適切了,例如:第一冊臺灣史除了第m題新港文書那題 外,原住民、臺灣史前文化與明鄭都沒考到。清領時期只有第f題關於沈葆楨「開 山」那一題,但其他清領時期的重點則付之闕如,至於日治時期則考了五題之多,雖 說日治時期的題目常考是這些年的特色之一,但各章的平均分配還是重要的,因為這 會影響到教師的實際教學重點之權衡。
另外第二冊中國史部分,此次則主要分布在中古到近代之間,而現代史與中共史 則各有一題,不過上古史部分除了第h題殷商那一題外,都沒有提及,即便是殷商那 一題也被歸類到第六冊第四章當中。在第三冊世界史(上)部分,其分配比例符合課 綱「略古詳今」的精神,不過第二章的印度佛教史則沒有出現,而伊斯蘭教也僅出現 在第j題的部分題幹中。至於第四冊世界史(下)部分,則很明顯集中在第二、三、
四章裡,也使得第一章的雙元革命主題都沒有出現,而第五章世界當代史的部分亦沒 有任何題型的出現,這些都是希望未來能夠改進與避免的。當然比較特別的還包括這 兩年的時事、電影或展覽題,例如非選第一題應該是取材自臺灣史詩電影《賽德克•
巴萊》,而近來的「瘋狂達利•超現實主義大師特展」也出現在第s題,另外前兩年 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展覽,也出現在第l題的題幹當中。最後,一 份四十多題的指考試卷裡,如果只有兩三題圖表題則稍嫌可惜,畢竟圖表也是另類呈 現歷史與評量鑑別的方式之一。
值得再商榷的部分 七
本次指考的題目已盡量改進過去指考或學測曾經出現的一些缺失,然而好還要再 更好,畢竟關乎數萬考生的前途,因此還是不能不謹慎,以下便是針對此次試題的一 些小瑕疵提出粗淺的看法給所有教師、考生參考討論。例如:第7題關於「查士丁尼 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拜占庭皇帝」,在判斷上選項A與B都很適宜,顯然教師在介紹東 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時,必須談到一些比較細微且深入的重點,但在現今教學時
數有限的情況下,確實很難針對每個歷史人物或事件過於深入地去分析探究。第8題 的表1所提供的線索不完整,因為其中一個重要線索被拿掉,即數據不包含現役軍 人,因而表中的數據與我們一般認知 1940 年代後期陸續約有兩百萬軍民來臺的印象 差異甚大,因而容易誤導解題方向,雖說可以憑藉日治以後,臺灣人口才有詳細統計 普查來判斷,但仍希望提供的圖表在這方面能夠更為精確。
第d題關於清代初年重要的軍事社會制度-八旗制度,其中因文字的說明有 限,容易讓人對於選項C與D之間有一些選擇上的不確定性,是必須對於八旗制度了 解地如此透徹,還是部分存在著出題者主觀的認定,畢竟八旗制度是滿清重要的軍事 社會制度,這包含著文化與語言(滿語)的差異,若都要知之甚詳並加以解說,那在 第一線的教學恐有進度不逮的壓力。同樣地情形也出現在第f題,即沈葆楨開山撫番 的這一題,雖說本題答案確為「開山」,因為是引自從沈葆禎來臺後提出給朝廷的 一段史料,即「請移駐巡撫摺」,但一般我們在第一線教學時,能夠詳細區分「開 山」、「撫番」的所有差異給學生知道,相信能做到的教師沒幾人。因此,這份試卷 之所以會被多數教師認為中間偏難,主要就在於不少題目,包括上述所舉之例子,都 有著相同的問題,即是問得太瑣細,而有二選一的困擾。
另外,也建議儘量正確答案的內容不宜直接出現在試題的題幹中,這容易讓猜題 的學生有所僥倖而降低試題的實際鑑別度,也較不符合出題之原則,例如第5題只有 正確答案D選項與題幹都有提到「中學為體」,而第z題則是在正確答案的選項A與 另一選項D都出現了題幹裡提到的「關稅」一詞,只要能釐清在歐戰時中國鋼鐵有所 盈餘,則正確答案便呼之欲出了,因此,也建議避免此種情形之出現。雖說以上提出 了一些可能有爭議的題目,但就整份試題而言仍然瑕不掩瑜,畢竟要製作一份優良而 有鑑別度的題目是十分不易的,而且九五暫綱實施以來的歷史考科測驗,本次是指考 的第四次,已經相較於去年來說又更加進步了,不過我們希望好還要再更好,也期待
往後更優良、更具鑑別度的題目能夠繼續出現。 F
試題解析 試題解析
壽山高中 王偲宇 老師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80 分)
一、單選題(占 72 分)
說明:第1題至第n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 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臺灣人原本習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在日本統治臺灣以後,
臺人對於時間觀念的認知較為精確,這與下列哪一項變化最有關係?
A工廠與學校普及 B引進度量衡制度 C機械力取代獸力 D鐘錶行普遍出現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 日本統治時期(第二節-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測驗目標 能指出歷史事實中的因果、延續、變遷及趨勢等重要概念
詳 解 由題幹提及的「臺人對於時間觀念的認知較為精確」來看,代表答
案選項需與時間有關聯性,雖然選項D有直接點出「鐘錶行普遍出 現」,但選項A的「工廠與學校普及」亦與時間有關,因為工廠與學 校都有固定的上班、上學與下班放學時間,且較符合日本統治臺灣時 的特色之一。
難 易 度 中
2 某一時期,歐洲各地開始出現一種團體,成員須學習古典希臘哲學、基督教神 學與人文學知識。後來,法學與醫學逐漸成為重要學習科目。這些成員學成後 多擔任教師或進入政府與教會服務。這團體是:
A行會 B大學 C修道院 D皇家學會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三篇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第一節-歐洲社會的蛻變)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題幹提及幾個與選項B「大學」相似的關鍵語:「須學習古典希臘哲
學、基督教神學與人文學知識」、「法學與醫學逐漸成為重要學習科 目」、「成員學成後多擔任教師或進入政府與教會服務」等,這是歐 洲中古時期大學的特色之一,所謂中古時期的大學特色,還包括其研 究學科廣博─文、法、神、醫四大主科,其中文學院人數最多,神學 最重要,其中文科中的「七藝」是大學必修科,教學方式,則有讀
課、評述及辯論等。至於選項A「行會」的特色則是行會規定了行業 技藝標準、成品價錢,會員之權利與義務等。也有審查技藝人員資格 之權,開教師證照制度先河。
難 易 度 中
3 歷史教科書中描述某場戰爭:此為歐洲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主要戰場在 日耳曼地區,因而使該地的經濟遭到極大破壞,而戰後所簽訂的和約,不但影 響到國際關係的發展,也確立國家獨立主權的原則。這場戰爭是:
A三十年戰爭 B七年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四篇 歐洲勢力的崛起(第一節-近代歐洲的興起)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從題幹提及:「為歐洲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主要戰場在日耳
曼地區」、「所簽訂的和約,不但影響到國際關係的發展,也確立國家 獨立主權的原則」等,可以確定正確選項應為選項A「三十年戰爭」,
因為 1618∼1648 年「三十年戰爭」,即歐洲兩個強國集團——哈布斯
堡王朝與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為爭奪歐洲霸權而展開了一次全歐國際性 大混戰。起初,戰爭是圍繞德國新舊教矛盾進行的,但不久就演化為各 國爭奪權利和領土的混戰,西歐、中歐及北歐主要國家幾乎全部先後捲 入。其結果使德國四分五裂,法國等迅速崛起,從而給西歐各國關係帶 來了重大影響。且「三十年戰爭」,結束了自中世紀以來「一個教皇、
一個皇帝」統治歐洲的局面,德國分裂為近 300 個獨立的大小不同的諸
侯領地和 100 多個獨立的騎士領土,皇帝企圖在歐洲恢復天主教地位完
全破滅,神聖羅馬帝國在事實上已不復存在。至於選項B「七年戰爭」
(1756∼1763 年)、選項C「第一次世界大戰」(1915∼1918 年)、
選項D「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年)等,在時間上都較三十 年戰爭晚,且主要戰場並非都在日耳曼地區。
難 易 度 易
4 一位學者指出:這個佛教宗派的主張,與傳統儒學重人文的理念趨同,大幅削 弱佛教的宗教性質。這個宗派的興起與流行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重大發展。這個 佛教宗派是指:
A禪宗 B天臺宗 C白蓮教 D密宗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二篇 中古的變革(魏晉南北朝、隋唐)(第二節-多民族與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天臺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其根本經典,又被稱為法華宗。由於它重
視佛教教理的研究,因而在宋朝之後,天臺宗在中國衰弱,喪失它的 重要性。此與題幹「大幅削弱佛教的宗教性質」不合;而密宗,它是 大乘佛教的一個支派,四世紀時出現在印度。這一系的佛教,在修行 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祕密傳授,及充滿神祕內容的 特徵,與題幹提及的:「與傳統儒學重人文的理念趨同」不合;至 於白蓮教,它是跨越多個中國史上朝代的一個祕密民間宗教組織,發 展過程中融入了包括彌勒教在內的其他組織的內容,創教者是天臺宗 門下的弟子,崇慕慧遠白蓮社之遺風,又受天臺宗派觀念的影響,因 此,仍受佛教的影響不小,亦與題幹「大幅削弱佛教的宗教性質」不 合;相較而言,禪宗便「與傳統儒學重人文的理念趨同」,因為禪宗 在六祖慧能以後,開始使佛教的基本思想能夠適應中國本土這樣的 文化環境,使得大家能夠接受,即是將佛教中包含的人文的精神加以 發揮,比如對神的信仰看得比較低,注重人自身,重視自身人格的提 升,這在禪宗裡面可以說是發揮到了一個極致,因此,六祖對於禪宗 的民間化、大眾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難 易 度 易
5 甲午戰爭之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流行用語,在新式學堂及學會均 以其作為辦學及創會的口號,然而新式學堂及學會的教學內容與發展目標,卻 偏重於西學或新學。形成此一現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為新式學堂及學會的創 辦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較為陌生 B多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它會阻礙西學的發展 C多為外國人士或在華傳教士,自然會偏重於西學或新學的引介 D多以「中學為體」做為對付保守勢力攻擊學堂及學會的擋箭牌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四篇 近代的衝擊(晚清)(第二節-現代化的開端)
測驗目標 能指出歷史事實中的因果、延續、變遷及趨勢等重要概念
詳 解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說,肇始於清末西學傳入、中西文化接觸之
後。當時有人倡導西學,有人堅守中學,互相非難。張之洞為免西學 與中學之衝突,乃提出若干調和之言論,張之洞言「中體西用」之 用意,乃在反對「新學舊學,互相訾謷,則舊學惡新學,新學輕舊 學」,而主張中西兼學。不過本題提及清末新式學堂及學會的創辦人 對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流行用語,在新式學堂及學會均以
其作為辦學及創會的口號,然而新式學堂及學會的教學內容與發展目 標,卻偏重於西學或新學等,由此可知這些人的看法應該與張之洞不 同,只是以此口號來當作晃子,因此選項D:「多以『中學為體』作 為對付保守勢力攻擊學堂及學會的擋箭牌」最符合他們的態度,至於 選項A,既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較為陌 生,應較不可能會強調「中學為體」,而選項B的對中國傳統文化抱 持否定的態度亦不合理,當然更不可能是外國人士或在華傳教士,因 為當時的洋人根本不會提出「中學為體」的口號。
難 易 度 中
6 五代時期,位於南方的楚國,曾大量種植一種盛行於唐代的商品作物,成為該 國主要的經濟來源。楚國國君曾向梁太祖請求,每年上貢 25 萬斤,換取該項 作物的販賣權,意即允許楚國將該項作物運至黃河南北,交換北方的衣料和戰 馬,楚國因此獲利甚豐。該項商品作物是:
A茶葉 B棉花 C罌粟 D煙草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五冊:第四篇 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第一節-茶與市民社會)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本題題幹所述的商品作物應該為選項A「茶葉」,討論的重點應為唐
朝五代以迄宋代出現的「茶馬法」。B「棉花」,在當時的重要性還 沒有茶葉高。C「罌粟」,雖然早在唐朝已傳入中國,但真正流行要 在明末清初以後。D「煙草」,則要在明代中期以後才從美洲傳入。
難 易 度 中
7 一位史家評論:「查士丁尼可算是最後一個真正的羅馬帝王;另一方面,他又 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拜占庭皇帝。」從羅馬帝王與拜占庭皇帝的差異判斷,下列 哪一事項可以呼應查士丁尼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拜占庭皇帝」?
A說出「皇詔就是法律」的名言 B領導編成龐大的查士丁尼法典 C積極恢復羅馬帝國的舊時疆域 D重建君士坦丁堡並使用拉丁文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二篇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第二節-基督教會與中古歐 洲)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事件、人物、制度或概念提出合理敘 述或評論
詳 解 本題題幹提及「一個如假包換的拜占庭皇帝」來看,選項A「說出
『皇詔就是法律』的名言」較符合題意,除了表現在政教合一的權力 把抓外,其專權程度超過了羅馬帝王,而選項B「領導編成龐大的查 士丁尼法典」,只能說是其權力的展現之一。至於選項C「積極恢復 羅馬帝國的舊時疆域」,則與「一個如假包換的拜占庭皇帝」較無關 聯,而選項D的錯誤在於當時拜占庭帝國主要以希臘文為主,而非拉 丁文。
難 易 度 難
8 表1是「連續五年移入臺灣在戶口單位登記的人口數」,這最可能是哪個年代 的統計?
A1660 年代 B1680 年代 C1890 年代 D1940 年代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四篇 當代的臺灣與世界(第三節-社會:變遷與多元)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發展的因果、延續、變遷及趨勢等作出 說明
詳 解 本題的附表指的是某一時期「連續五年移入臺灣在戶口單位登記的人
口數」,首先是人口的精確統計應從日治時期開始,因此A1660 年 代約是明鄭時期、B1680 年代約是清領前期、選項C的 1890 年代約 是清領後期,因此不符實際人口統計的最初時間點,故選D。其次,
若正確答案為D1940 年代,則此五年依序應為 1945、1946、1947、
1948、1949 等連續五年,此表實引自於根據《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
書》第二卷第一冊,頁 721∼724,其實表內還有一個重要線索被拿 掉,即不包含現役軍人,由此便可以釐清一般我們所知當時約有兩百 萬人來臺,但表中的數據最多時卻只有三十多萬,而根據 1956 年所做 的戶口調查資料,1945 年至 1956 年來臺的外省人口共有約 64 萬人。
若自 1948 年逃亡潮開始出現算起,則為 57 萬多人,其中以 1949 年約
303707 人為最多,幾為總數的二分之一。
難 易 度 難
9 《詩經.衛風》:「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可知上古中原地區產有竹子。史 書記載:隋唐時期,在現今河南、陝西等地設有管理竹園的竹監司;到了宋 代,僅鳳翔(屬陝西)設有監司;明初,黃河以北,已不見竹子大量種植。上 述記載,最能印證歷史上的哪一現象或變遷?
A竹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B東周到明代初年的氣候變化 C政府對管理竹子種植的重視 D東周到明代初年的經濟變化
表1 (單位:人)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7,915 26,922 34,339 98,580 303,707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 六 冊 : 第 二 篇 生 態 環 境 、 物 質 文 明 與 近 代 人 文 生 活 ( 第 二 節- 一九六○年以來,高科技的進步與自然生態之關係)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發展的因果、延續、變遷及趨勢等作出 說明
詳 解 題幹提到:「上古中原地區產有竹子;史書記載隋唐時期,在現今河
南、陝西等地設有管理竹園的竹監司;到了宋代,僅鳳翔(屬陝西)
設有監司;明初,黃河以北,已不見竹子大量種植。」可以說明愈後 面的朝代,竹子出現或種植在北方的情況愈來愈少見,而竹子屬於分 布在亞熱帶地區的多年生植物,亦可證明北方的氣溫由古至今似乎有 愈來愈冷的趨勢,因此較符合題意的選項應為B「東周到明代初年的 氣候變化」。
難 易 度 中
0 有人認為:工廠工人的薪資只要能維持其生計即可,如果工資過高,工人生活 改善,就會多生小孩,人口隨之增加;如此一來,勞動力便增加,工資隨之下 降,甚至低於先前水準。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種說法?
A反映出中古時期行會對工資的看法 B代表法國大革命前夕保守派的觀點 C反映出十九世紀英國資本家的態度 D代表二十世紀初俄國共產黨的主張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二篇 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第一節-西方國家的優勢)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題幹的一段引文:「工廠工人的薪資只要能維持其生計即可,如果工
資過高,工人生活改善,就會多生小孩,人口隨之增加;如此一來,
勞動力便增加,工資隨之下降,甚至低於先前水準。」其內容近似於 十九世紀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也被稱 為「工資鐵律」,它是一條關於勞動市場的經濟學定律,聲稱實物工 資處於長期將永遠傾向接近於僅可維持工人生活所需的最低工資額,
因此這理論也稱 「工資的最低生存說」。由此觀之,本題最符合題意 的應是選項C「反映出十九世紀英國資本家的態度」。
難 易 度 難
q 一位大學者的詩:「聞道西園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臨。千芭萬蕊爭紅紫,誰 識乾坤造化心。」他要從春意盎然中體會「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 之心」,藉以「識仁」。這種把自然與人心結合加以論述的學問應是:
A漢代經學 B唐代佛學 C宋代理學 D清代考據學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 近世的發展(宋、元明、清)(第三節-仕紳社 會與庶 民文化)
測驗目標 能明瞭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等方面的重要特色
詳 解 本題題幹提到的幾句關鍵語,包括:「乾坤造化心」、「天地生物之
心」、「把自然與人心結合加以論述」等,而四個選項符合這三句關 鍵語者,應為選項C「宋代理學」,因為理學確實受佛道影響而提到 一些乾坤、天地、自然、宇宙等內容,至於其他選項的學術特色較無 與這三句有密切關聯者。例如選項A「漢代經學」的特色為:「經學 是由詩、書、禮、樂、易、春秋所構成的。它的基本性格,是古代 長期政治、社會、人生的經驗累積,並經過整理、選擇、解釋,用作 政治社會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的。」而選項B「唐代佛學」的特色則 為:「唐代中土佛學臻於鼎盛的局面,大學問家輩出,除了注釋印度 傳譯的經論,並且撰述佛學作品,幾乎各以特有的方式既闡發印度佛 法的精髓,又顯示中土佛學的成熟度與璀璨多樣的風貌,開啟了以三 論、天臺教學、禪悟、唯識、華嚴經教、淨土、戒律、三階說、密 傳教法等為名的潮流或宗派。」至於選項D「清代考據學」的特色則 為:「其流行原因有二:一是對宋明理學的反動。想以廣博實在的經 典考証,來闡釋儒切哲理深遠的涵義,來革除空浮虛偽的弊病;另一 方面是因為清廷高壓政策嚴格控制讀書人的思想而造成,一般的學者 為了遠離文字獄之災,紛紛找出老祖宗的經典,從事古書訓詁(以現 代語文解釋古代語文)、音韻(字的讀法)和校勘(把文字兩相比較 而加以審定)等工作」。
難 易 度 中
w 顧炎武《日知錄》指出:唐代州縣政府,修築的城郭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 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縣政府所修築的城郭、街道和官署,
則相對簡陋,且有越來越簡陋的趨勢。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A唐代國力強盛;宋代以降國力轉趨衰弱 B唐代建築技術已達顛峰,後代難以超越 C宋以後坊市制崩潰,無力維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降財政集權中央,地方經費困窘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 近世的發展(宋、元明、清)(第二節-經濟發 展與人 口問題)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發展的因果、延續、變遷及趨勢等作出 說明
詳 解 本題史料改寫自顧炎武的《日知錄》的一段記載,其原文如下:「余
見天下州之為唐舊治者,其城廓必皆寬廣,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為 唐舊創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時彌近者制彌陋。」除了 與唐朝輝煌的建築成就體現在方方面面,包括城市、宮殿、寺觀、陵 墓、民居、園林、作坊、店肆等外。對比於宋代,與宋以後的坊市制 度崩潰有關,但並非是無力維修城郭街道,其次,還與宋代的制度有 關,即宋代以降,財政集權中央,造成地方經費困窘有關,因此,選 項D較符合題意。
難 易 度 難
e 日本在一份文告中宣示:為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寧,我們必須對該兩國宣 戰。而一本歷史著作提到:日本為了快速跨出南進步伐,控制南太平洋,聲稱 不惜與這兩國一戰。這兩份資料中所指的兩國是:
A中、美 B中、蘇 C美、英 D美、蘇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四篇 世界霸權的爭奪(第一節-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的 形成及東亞世界)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本題引文文告應是取自 1945 年 8 月 14 日,裕仁天皇發表的《停戰詔 書》,其中提到:「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接受其聯 合宣言。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 之遺範,亦為朕所拳拳服膺者。往年,帝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 亦出於希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至如排斥他國主權,侵犯其領 土,固非朕之本志。」另外就此引文的線索來看,應以選項C「美、
英」最符合題意,因為二次大戰期間,歐洲主要剩僅英國與俄國未被 德國佔領,另外美國與中國也還健在,而題幹中的「南太平洋」,確 實與美國在太平洋的佈局以及英國來往至印度與澳紐間(印度洋、南 太平洋)較有關聯。
難 易 度 易
r 臺灣某報刊譜寫宣傳歌曲,說明其宗旨,歌詞如下:「黑潮澎湃,惡氣漫天,
強暴橫行,莫敢言;賴有志,奮起當先,開筆戰,解倒懸。光榮哉,言論先 鞭。」這最可能是哪個報刊?
A1900 年代的總督府公報 B1920 年代的臺灣日日新報 C1930 年代的臺灣新民報 D1950 年代的中央日報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 日本統治時期(第二節-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本題引用一段報紙的內容,其歌詞並未全引用,其後尚有一小段為
「……臺灣青年。 光榮哉,言論先鞭,臺灣青年。民報,民報,新民 報,作你前驅,臺灣青年。」此為蔡培火為該報社所做的社歌,蔡氏
是當時 1930 年代前後著名人物,而關於此報的歷史,早期稱為「臺灣
民報」,但從 1930 年 3 月 29 日的第三○六期起,改稱為「臺灣新民 報」,並在 1932 年 4 月 15日,開始發行日刊「臺灣新民報」。臺灣新 民報的性格是報導重於評論,站在臺灣人的立場從事報導,尤其致力 於糾正各日系報紙的歪曲事實與袒護日人言論。由此可知引文來自於
「1930 年代的臺灣新民報」。至於 1900 年代的《總督府公報》,其
前身為《臺灣新報》,該報創刊不到三星期就被臺灣總督府拿來當公 報使用,而 1920 年代的《臺灣日日新報》,其實早在 1898 年 5 月就 已發行,它是日治時期臺灣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是由《臺灣新報》和
《臺灣日報》兩家日系報紙合併而來,當時還成為臺灣日治時期的第 一大報。至於 1950 年代的中央日報已非日治時期,已進入了中華民國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難 易 度 中
t 一位學者主張:國家、民族、語言與文化應該互為一體,國家是民族的本體,
每個民族都受到召喚,建立國家。這種主張最可能出現在何時?
A十五世紀初英法百年戰爭時 B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時 C法王路易十四廢止南特詔書 D十九世紀義、德建國運動時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二篇 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第一節-西方國家的優勢)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本題題幹提到:「國家、民族、語言與文化應該互為一體,國家是民
族的本體,每個民族都受到召喚,建立國家」,強調民族國家主義的 重要,故選D十九世紀義、德建國運動時。B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
革時、C法王路易十四廢止南特詔書都與宗教有關。A十五世紀初英 法百年戰爭時雖是民族國家興起的著名戰役,但當時的民族主義尚未 流行,影響也還不深刻。
難 易 度 易
y 與洪秀全齊名的太平天國首領楊秀清,出身廣西,世代以燒炭種山為業,父母 去世後,離家流浪,與人結夥護送洋貨,交結不少兩廣江湖豪客。後來因失業 回到家鄉,仍作燒炭工人。楊秀清此時的「失業」,與某一城市的開港有關。
這一城市應是:
A廣州 B上海 C天津 D南京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四篇 近代的衝擊(晚清)(第一節-帝國的傾頹)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發展的因果、延續、變遷及趨勢等作出 說明
詳 解 本題提到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起事前曾在港口工作,後來則受到某一
城市港口的開港影響而失業了,因而又回到廣西工作,後來甚至鋌而 走險,造成清末大型的民變。至於失業原因,首先太平天國起事於道 光卅年,因此,題幹的港口開港應與《南京條約》有關,包括最有名 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即必須開放五大港口給英國人買賣貿易,
也就是說在五口開港通商前,僅有廣州一地能夠與外商洋人做生意,
然而五口通商以後,本來長期一口通商壟斷的廣州,開始有不少貿易 買賣的活動移往其它四港,因此造成廣州港邊的工作機會驟減。符合 四個港口城市的選項,只有B上海合宜。
難 易 度 中
u 課堂上同學進行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專題報告時,討論起照片和繪畫兩種資 料的價值。以下哪位同學的觀點最合理?
甲:照片是科技產品,不會造假,是過去的真實翻版 乙:繪畫是畫家所作,只要不虛構,便是過去的重現 丙:照片和繪畫若非為當時人留下的作品,都不可信 丁:照片和繪畫都不等於過去,而是通往過去的路徑
A甲 B乙 C丙 D丁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六冊:第四篇 歷史是什麼?個人的反思(第二節-歷史意識的重要 性?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之間)
詳 解 本題名為歷史題型第一次世界大戰,實應為對文字與邏輯判斷分析的 題目,四個選項中,以D丁:「照片和繪畫都不等於過去,而是通往 過去的路徑」最為正確。A甲認定照片不會造假,但仍有例外。B乙 認為只要繪畫不虛構,就是過去的重現。C丙提到「照片和繪畫若非 為當時人留下的作品,都不可信」,此句則顯得太武斷。
難 易 度 易
i 一位外國人前往某城市旅行,搭火車要先取得通行許可證明,才能買車票;到 了目的地,看到滿城盡是腳踏車;在路邊攤買燒餅時,攤販向他要糧票。這位 觀光客見到的景象最可能在:
A1919 年的上海 B1936 年的南京 C1955 年的香港 D1970 年的北京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六篇 共產中國與兩岸關係(第一節-共產革命)
測驗目標 能明瞭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等方面的重要特色
詳 解 本題題幹提到:「搭火車要先取得通行許可證明」、「滿城盡是腳踏
車」、「買燒餅時,攤販向他要糧票」… …等,首先必須對照時間 與地點,來判斷哪一個才是正確選項,而「通行許可證明」、「腳踏 車」、「糧票」這三種則是較似中共時期才會,因此符合中共時期的 選項應為D1970 年的北京。
難 易 度 中
o 王元規是太原人,父親過世後,母親帶他回娘家。當地一位富豪,欲將女兒嫁 給他。母親考慮自己的貧困處境,有意結此親事,當時才十二歲的王元規卻哭 著說:「古人講究門當戶對,我們不能因為暫時住在這裡,就不顧身分。」母 親覺得有道理,就婉拒了這門親事。這則故事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觀念?
A這應是發生在西漢初年,反映當時的門第觀念 B當時的世家子弟年紀雖幼,卻可自己決定婚事 C地方富豪有意與高門子弟聯姻,提高社會地位 D當時女性地位高漲,子女的婚姻全由母親決定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二篇 中古的變革(魏晉南北朝、隋唐)(第一節-從分裂到 統一)
測驗目標 能明瞭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等方面的重要特色
詳 解 本題屬於情境題,其中提到幾個線索,包括:「王元規是太原人」、
「講究門當戶對」、「不顧身分」等,由此可知,應為魏晉南北朝以
來的世家大族的門第觀念,當時王姓,不論南北方都是名門望族,屬 於郡姓或僑姓之群,因而身分地位崇高,據此C「地方富豪有意與高 門子弟聯姻,提高社會地位」較符合題意,亦為當時根深柢固的門第 觀念。A錯在時間點上。B則是錯在子女可自行決定婚配上。D則應 與女性地位高漲沒有關係。
難 易 度 中
p 某國科學家提出一份醫學報告,指出:該國人的尿液中無尿氮含量高達 20%, 而其他人種只含 15%,這證明其人種的排泄物比其他人種潔淨,足見其種族更 為進化與優越。這種看法最可能流行於何時?
A十七世紀初期 B十八世紀初期 C十九世紀初期 D二十世紀初期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三篇 歷史的轉折(第一節-西方世界的迷失、改革、激進 和大戰)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本題引用一份醫學報告,其中提到某一人種比另一人種潔淨、甚至更
進化更優越,這樣的文字內容應該是從 1859 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 源》以來,所提出「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而被濫 用、誤用於所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之中,因而這樣的看法的出現 及流行時期,則以D「二十世紀初期」最有可能。
難 易 度 易
a 某時期中,道教開始盛行「神仙須下凡,歷經劫難」的想法,神仙須在人世行 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這類故事反映道教 因應當時社會變遷,因此強調參與、改善社會。這種社會變遷是指:
A漢末工商瀕臨破產,故太平道要救濟生民 B唐代門閥制度即將崩潰,故道教重視立功 C宋代庶民社會崛起,故道教強調入世苦行 D明清社會貧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濟民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五冊:第二篇 道教與民間信仰(第一節-從道教談大眾文化的生 死、問卜觀念)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發展的因果、延續、變遷及趨勢等作出 說明
詳 解 本題為選修專題中關於道教歷史及其對社會影響的判斷,其中題幹的
幾句關鍵語,如:「開始盛行『神仙須下凡,歷經劫難』的想法」、
「神仙須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 列仙班」、「因應當時社會變遷,因此強調參與、改善社會」等,而 這樣的說明背景應從近古宋代庶民社會以來便有的觀念,因而以C宋 代庶民社會崛起,故道教強調入世苦行最為符合題意。
難 易 度 難
s 圖1為某一西班牙著名畫家的作品。從這幅繪畫 的風格可推測出此藝術風潮產生的時期為何?
A文藝復興時期 B浪漫主義時期 C法國大革命時期 D戰間期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三篇 歷史的轉折(第一節-西方世界的迷失、改革、激進 和大戰)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本題為圖示題,並提供此畫作者來自於西班牙,觀此畫內容,並非
是一個真實社會會出現的場景,較屬於十二紀以後才出現的藝術畫 風,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這畫派充滿活力,其中著名的畫家「達 利」則是該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達利生於西班牙東北部卡塔崙亞
(Catalunya)地區的費格拉斯,他試圖擺脫理智的束縛,要把人類最
底層的心思、也是最真實的一面挖掘出來。由此可知,亦有受到「佛 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影響,而此畫派主要流行於一次世界大戰 後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此以D戰間期最符合題意。
難 易 度 易
圖1
d 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分為滿洲、蒙古及漢軍八旗。但八旗制度亦可視個別 需要而作調整,並無嚴格劃分界限;有漢軍改滿洲八旗者,有蒙古改漢軍八旗 者,亦有蒙古改滿洲八旗者,甚至有同一家族分隸滿洲及漢軍八旗者。故入關 後,一般人皆以「旗人」來通稱滿洲人。我們應如何解讀以上敘述?
A 滿洲人為顯示血統之純正,故「旗人」指的是通曉滿洲語的正統八旗軍人及 其家屬
B 滿洲人及蒙古人地緣與血緣相近,故「旗人」指的是滿洲及蒙古八旗軍人及 其家屬
C 滿洲人為籠絡漢人,允許漢人加入八旗,故「旗人」是指滿洲及漢軍八旗及 其家屬
D 滿洲人為了塑造族群融和,混編八旗,故「旗人」是指滿、蒙及漢軍八旗及 其家屬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 近世的發展(宋、元明、清)(第一節-多元族群與夷 夏關係)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事件、人物、制度或概念提出合理敘 述或評論
詳 解 本題根據內容敘述,應該是要測驗對於清朝入關前的重要社會軍事制
度「八旗制度」的了解。八旗制度從最原先的滿洲八旗,後來擴編加 入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形成東北地區一股新興的「清朝勢力」,此 一做法是從太祖努爾哈赤到太宗皇太極以來所實施的民族軍事政策,
也是一種「參漢酌金」的表現,試圖透過三大族群的結合與融入來強 大其社會基礎與軍事實力,即所謂「清朝勢力」的形成,因此,最符 合題意的應為D滿洲人為了塑造族群融和,混編八旗,故「旗人」是 指滿、蒙及漢軍八旗及其家屬。C滿洲人為籠絡漢人,允許漢人加入 八旗,故「旗人」是指滿洲及漢軍八旗及其家屬其說明內容未若選項 D完整,且無法完全說明「清朝勢力」的意義與精神,故不選。
難 易 度 難
f 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來臺善後,其善後某一政策的具體內容有:屯兵衛、刊 林木、焚草萊、通水道、定壤則、招墾戶、給牛種、立村塾、設隘碉、致工 商、設官吏、建城邦、設郵驛、置廨署等。此項政策應為:
A開山 B撫番 C海防 D吏治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二篇 清代的長期統治(第三節-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發展的因果、延續、變遷及趨勢等作出 說明
詳 解 本題題幹引用沈葆禎來臺後提出給朝廷的一段史料,即「請移駐巡撫
摺」中提出開山的十四事(屯兵衛、刊林木、焚草萊、通水道、定壤 則、招墾民、給牛種、立村堡、設隘碉、致工商、設官吏、建城郭,
設郵驛,置廨署)。而與撫番的十一項(選土目、查番戶、定番業、
通語言、禁仇殺、教耕稼、修道塗、給茶鹽、易冠服、設番學、變風 俗)不同,由此可知本題正確選項應為A開山。
難 易 度 難
g 有人說中國這一歷史事件,是一些知識分子聚在一起,講明聖學,闡發義理,
激揚廉恥,使天下皆能尚氣節。國家滅亡後,這些知識分子,皆知捐軀效命,
但求一死以求仁,可以說是「亡國有光」。但乾隆皇帝卻批評他們「始以正而 終以亂」,是導致國家滅亡的禍首,怎麼能說是亡國的光榮呢?並感慨說:
「真所謂國家將亡,必有妖孽」。這是指哪一歷史事件?
A東漢的黨錮之禍 B唐代的牛李黨爭 C宋代的新舊黨爭 D明代的東林黨爭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 近世的發展(宋、元明、清)-(第三節-仕紳社會與 庶民文化)
測驗目標 能明瞭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等方面的重要特色
詳 解 本題題幹的內容改寫自清陳鼎的《東林列傳》序,其原文內容為:
「自東林講學以來,風氣頓回,賢良疊出。然非東林諸君子,講明聖 學,闡發義理,激揚廉恥,烏能視國如家,視君如父,趨義如流,視 死如歸,踵相接而肩相摩耶?嗚呼!非講學之成效歟!」由此可知,
題目內容提到清乾隆皇帝對其的批評「始以正而終以亂」,所指的便 是選項D的明代東林黨爭。
難 易 度 中
h 一位學者指出:有一個朝代,《史記》以〈殷本紀〉作為記載此一朝代歷史的 篇章,唯「商」字實已出現於較《史記》更早的古本《竹書紀年》中。在甲骨 刻辭中,「大邑商」也出現了不只一次,但卻從未出現過「殷」這個字。根據 上述分析,這位學者主張此一朝代的人應自稱為:
A殷人 B商人 C殷人或商人 D中國人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六冊:第四篇 歷史是什麼?個人的反思(第二節-歷史意識的重要 性?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之間)
測驗目標 能分析史料的主要概念
詳 解 本題內容雖然在考中國上古時期商代的歷史,但其實較類似對時序觀
念的邏輯判斷,這從文意就可以看出,即「《史記》以〈殷本紀〉作 為記載此一朝代歷史的篇章,唯「商」字實已出現於較《史記》更早 的古本《竹書紀年》中」、「甲骨刻辭中,『大邑商』也出現了不只 一次,但卻從未出現過『殷』這個字」。從引文的內容可以判斷此一 學者認為此朝代的人應自稱商人,且「殷」的使用,應為商代中期盤 庚遷殷以後才較普及,故選項B的「商人」應較符合題意。
難 易 度 中
j 同學以某個中東國家作為報告主題,他所收集的資料重點:甲、底格里斯河和 幼發拉底河流經此處;乙、曾是數個古文明的發源地,首都在中世紀時是阿 拉伯世界的中心;丙、1930年代獨立,因石油礦藏豐富而享有一段和平時期;
丁、1980年代獨裁政權崛起,初始美國積極拉攏支持,藉此抗衡其他伊斯蘭國 家。其後該政權與美國交惡,美國出兵攻打,自此控制該國內政。這個國家 是:
A敘利亞 B埃及 C伊拉克 D土耳其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一篇 古代文明的遺產(第一節-大河與文明)、第二篇 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第三節-伊斯蘭文明的興起)、第四冊:第五篇 我們生長的時代(第一節-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的變遷)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本題的題幹提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經此處」,就地理位
置來看,此處應在今日的伊拉克境內,此地「曾是數個古文明的發源 地,首都在中世紀時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這邊指的應該就是兩河 流域,而古代西亞確實在此出現過許多古文明,且在阿拉伯帝國時,
當地大城巴格達確實為其首都、而「1930 年代獨立,因石油礦藏豐富 而享有一段和平時期」、「1980 年代獨裁政權崛起,初始美國積極拉 攏支持,藉此抗衡其他伊斯蘭國家。其後該政權與美國交惡,美國出 兵攻打,自此控制該國內政」等,都是在指今日中東強國伊拉克與美 國之間多次合作與交惡的情形,而其獨裁政權便是著名的海珊,這也 是幾年前美國一直要對付、剷除的中東獨裁勢力,故選項C為正確答 案。至於敘利亞,其地理位置在西亞西邊,屬於地中海東岸;埃及則 是在非洲東北部,為亞、非二洲的交界處;土耳其則是在西亞的西北 邊,屬於小亞細亞地區。
k 哲學家笛卡爾因其思想不見容於當道,被迫流亡他國。他於1630年代旅居某個 城市時,稱讚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種貨物和珍奇物品,世上還有 哪個地方比這個城市更能讓人如願?」這個城市應是:
A巴黎 B日內瓦 C阿姆斯特丹 D佛羅倫斯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四篇 歐洲勢力的崛起(第二節-近代早期經濟與社會的變 化)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本題引用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話,提及在 1630 年代「要找到世人所 可能希冀的各種貨物和珍奇物品,世上還有哪個地方比這個城市更能 讓人如願?」其背景應為十七世紀全球海上貿易鼎盛時期,當時著名 的貿易國家以荷蘭、英國為主,因此,本題符合題意的應為選項C阿 姆斯特丹,即荷蘭的首都,至於其他選項如法國的巴黎、瑞士的日內 瓦、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等,在當時都不若阿姆斯特丹為國際性城市的 特質。
難 易 度 中
l 為了參觀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老師要求同學 們先閱讀相關的背景資料。同學們應參考下列哪些圖書?
甲、《春秋左氏傳》;乙、《春秋繁露》;丙、《戰國策》;丁、《史記》;
戊、《漢書》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丙丁戊 D乙丁戊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六冊:第四篇 歷史是什麼?個人的反思(第一節-學習歷史的意 義)
測驗目標 能 明 瞭 某 一 時 代 在 政 治 、 社 會 、 經 濟 、 思 想 等 方 面 的 重 要 特 色
詳 解 本題提到前兩年著名的展覽「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此時
代背景為西漢初年,與其相應時期或稍晚的書籍,根據選項所列,計 有:《春秋繁露》、《史記》、《漢書》,至於《戰國策》的成書時 間約為漢武帝時代劉向所編,但其內容則為東周戰國時期的各國史事
(國別史),而《春秋左氏傳》則是春秋末、戰國初年的左丘明所著,
亦在西漢之前,因此也不能參考。
難 易 度 中
; 史家評論某地的歷史發展,指出:這個地方因具備良好的地理條件,當地人們 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率先從中世紀轉變到近代,創造出新的時尚。「某地」是 指:
A西班牙 B義大利 C日耳曼 D法蘭西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三篇 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第一節-歐洲社會的蛻變)
測驗目標 能明了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本題符合題意的應為選項B「義大利」,因為引文所指應為文藝復興
時代的特質,如:率先從中世紀轉變到近代,創造出新的時尚,至於 繼承古代文化遺產,指的應為義大利半島古代出現的羅馬帝國及其文 化。至於「西班牙」所在地伊比利半島,往昔並非是歐洲文明的中 心,反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受伊斯蘭文明所影響,而「日耳曼」地區 早年為蠻族所居,並非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在文藝復興時期,屬於較 晚出現的「北方文藝復興」,另外「法蘭西」亦非古代文明的發源 地,且在文藝復興時期,也屬於較晚出現的「北方文藝復興」。
難 易 度 易
z 政府往往透過修築鐵路帶動本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所採取的作法之一是對進口 鋼鐵課徵較高的關稅,以保障本國鋼鐵工業的生產。民國以來,生產鋼鐵的漢 冶萍公司僅於民國 5 至 8 年,獲有盈餘,其他時間都是虧損;11 年,漢陽鐵廠 不堪虧損停工;14 年,開辦不久的大冶煉鐵廠也停工。根據上述說明及歷史背 景,民國 5 至 8 年何以會有盈餘?其長期虧損的主要原因為何?
A盈:因歐戰爆發,鋼鐵價格大漲;虧:不平等條約束縛,關稅不能自主 B盈:機器由國外進口,設備新穎;虧:軍閥混戰,故無法繼續修建鐵路 C盈:因歐戰爆發,鋼鐵價格大漲;虧:軍閥混戰,故無法繼續修建鐵路 D盈:機器由國外進口,設備新穎;虧:不平等條約束縛,關稅不能自主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五篇 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第一節-革命與建國)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發展的因果、延續、變遷及趨勢等作出 說明
詳 解 本題題幹所列的內容來說明民國 5 至 8 年何以會有盈餘?其長期虧損 的主要原因為何?其中那四年的盈餘的原因應與 1914 年到 1918 年歐 戰有關,使得歐洲因戰爭之故,讓中國的民族工業得以喘息並發展,
然而在之前以及之後仍舊長期虧損,應與清末以來與西方列強訂定的 不平等條約給其的束縛有關。
難 易 度 難
x 1960到1980年代期間,臺灣的經濟發展深受世界矚目,甚至有「臺灣經驗」的 美稱,其特色包括:出口導向的工業、經濟高度成長、國民所得迅速上升、對 國際貿易高度依賴等。有學者認為:從經濟高度成長過程中所得分配並沒有惡 化,其原因在於資本密集的重工業聘雇力較弱;相反的,勞力密集、輸出加工 導向的產業聘雇力較強。由此可知,還有一個特色必須注意,此特色應為:
A跨國公司及外資 B眾多的中小企業 C全面的自由經濟 D金融開放國際化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四篇 當代的臺灣與世界(第二節-經濟:成長與挑戰)
測驗目標 能明瞭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等方面的重要特色
詳 解 1960 到 1980 年代的臺灣經濟發展階段,包括出口擴張、第二次進口 替代與經濟轉型階段,其特色包括:出口導向的工業、經濟高度成 長、國民所得迅速上升、對國際貿易高度依賴,以及「眾多的中小企 業」,而「中小企業」出現的背景,主要是在 1960 年代以後,臺灣進 入出口擴張時期。當時臺灣的中小企業利用當時充沛的人力資源以及 快速成長的國際市場,採勞力密集的生產方式,發揮比較利益原則,
在國外貿易商的協助下,成功地進入國外市場,對促進經濟成長有重 大貢獻。此外,中小企業雇用大量勞工,不但解決失業問題,並促進 了所得的均化,成就臺灣經濟「量」與「質」俱佳的同步成長。而從 六○年代開始穩定流入臺灣的僑外資引入了新的技術,中小企業擅加 模仿,促成臺灣生產力普遍地提升。甚至 1970 年代到 1980 年代中期 可以算是臺灣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這部分與題幹提及的
「有學者認為:從經濟高度成長過程中所得分配並沒有惡化,其原因 在於資本密集的重工業聘雇力較弱;相反的,勞力密集、輸出加工導 向的產業聘雇力較強」等內容不謀而合,至於跨國公司及外資、全面 的自由經濟、金融開放國際化等,則要到 1980 年代以後才陸續出現。
難 易 度 中
c 哥白尼寫到:「我確信,數學家們只要認真而不膚淺地研究,就會同意我的這 些結論。……如果有人利用聖經某些段落攻擊我、歪曲我的原意,我會斷然予 以拒絕。數學的真理只能由數學家來判斷。」伽利略表示:「哲學寫在宇宙這 本大書裡面,為懂得這本書,人必須首先懂得它的語言和符號。它是以數學的 語言寫成的,人若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就無法懂得宇宙。」根據上文和你的 歷史知識判斷,這兩位天文學者共同的觀點最可能是:
A宇宙是本難以理解的大書 B科學與宗教二者勢不兩立 C聖經成為攻擊科學的利器 D宇宙奧祕不能由教會獨斷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四篇 歐洲勢力的崛起(第三節-近代早期的思想與學術)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事件、人物、制度或概念提出合理敘 述或評論
詳 解 本題各引哥白尼與伽利略兩人所提出的想法或觀點,其中兩人在哪一
部分是屬於有交集共同性的呢?首先這兩人都是十六、十七世紀科學 革命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 1632 年時,伽利略發表《關於托勒密和 哥白尼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書中直言地球和其它行星一樣 都是繞太陽運行,這種言論違背聖經《創世紀》中所記載上帝在第四 天造出日月星辰,繞地而行的說法,當然觸犯當時的羅馬教廷,因而 伽利略從佛羅倫斯受召到羅馬接受審判。因此可推斷:宗教與科學是 敵人,因為科學以理性主義為出發點,與宗教不容,理性主義裡沒有
「神」,而且科學不承認超自然力量,而宗教其本質就是對超自然力 量的崇拜。因此再根據引文提到的「如果有人利用聖經某些段落攻擊 我、歪曲我的原意,我會斷然予以拒絕。數學的真理只能由數學家來 判斷」、「哲學寫在宇宙這本大書裡面,為懂得這本書,人必須首先 懂得它的語言和符號。它是以數學的語言寫成的,人若不具備這方面 的知識,就無法懂得宇宙。」由此可知,宗教確實已不能解決他們的 問題或控制他們的想法,因此,最符合本題題意的為選項D「宇宙奧 祕不能由教會獨斷」。
難 易 度 中
v 某人認為:神的懲罰非常恐怖,為了免除世人的重罪,神先用瘟疫、飢荒、戰 爭折磨世人。我們境內的子民越來越墮落,犯下無數罪行,才會受到疫病摧 殘。我們應如何理解此一說法?
A這是佛家輪迴之說,以解釋世間苦難的來源 B這是十四世紀時,對黑死病發生原因的解釋 C這是十七世紀的細菌學說,解釋疫病的來源 D這是二十世紀蘇聯解體,共產主義者的警告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三篇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第一節-歐洲社會的蛻變)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事件、人物、制度或概念提出合理敘 述或評論
詳 解 本題引文提到:「神的懲罰非常恐怖,為了免除世人的重罪,神先用
瘟疫、飢荒、戰爭折磨世人。我們境內的子民越來越墮落,犯下無數 罪行,才會受到疫病摧殘。」其中可看出神在當時的影響力頗大,也 代表著教會的影響力還很大,這樣的時間點最有可能還是在中古時 期,而就四個選項來看,以選項B「這是十四世紀時,對黑死病發生 原因的解釋」最符合題意,因為十四世紀確實屬於中古後期。至於選 項C不選的原因,是因為細菌學說應該在十九世紀以後才出現,並非 是十七世紀;而選項D不選的原因,在於 1991 年蘇聯解體的原因,與 神、宗教無關,而是與當時戈巴契夫以「改革與新思維」為核心,試 圖從根本上重建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徹底擯棄史達林主 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等內容較有關 係;至於選項A提到諸如佛家輪迴之說或慈悲為懷的觀念,與引文提 及的「神的懲罰非常恐怖」差異甚大,也不能選。
難 易 度 易
b 以下為有關人和神關係的三段資料。
資料一:世人因為神賜的靈魂,才能領略神創造的世界;人的全部生命經歷都 需通過信仰的解釋,才能顯示意義。
資料二:人無法自己掙得拯救,上帝自動將拯救賜予信仰祂的人;人只有直接 對上帝負責,才能自由體驗上帝的恩寵。
資料三:個人是獨特、理性和有創造性的;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神賜,但每個人 充分發揮自己特長才是對神的最高尊崇。
這三段資料分別來自不同時期的作者,他們依序是:
A人文主義者、中世紀基督徒、路德教徒 B中世紀基督徒、路德教徒、人文主義者 C路德教徒、中世紀基督徒、人文主義者 D路德教徒、人文主義者、中世紀基督徒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三冊:第四篇 歐洲勢力的崛起(第一節-近代歐洲的興起)
測驗目標 能明瞭重要的歷史名詞、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詳 解 本題藉由三段史料來說明三個不同時期作者所抱持著的觀點,其中資
料一的「神賜的靈魂、神創造的世界、以及人的全部生命經歷都需通 過信仰的解釋才能顯示意義」,由此可看出是中世紀虔誠的基督徒的 態度,至於資料二的「人只有直接對上帝負責,才能自由體驗上帝的 恩寵」,較像宗教改革中路德教派的主張。而從資料三的「個人是獨 特、理性和有創造性的;每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特長才是對神的最高尊 崇」,應是文藝復興時代以來人文主義學者的觀點。
難 易 度 中
n 東漢末年,一位生於豫州的月氏僧人支謙來到吳地,翻譯多部經書。孫權稱帝 之後,請支謙輔佐太子,西元241年太子死,支謙隱遁。另一位生於交阯郡的康 居僧人康僧會於西元247年,初抵建業,孫權為他建立建初寺,「江南大法遂 興」。兩位僧人均以譯經著稱,譯文典雅,常掇拾中華名詞與理論摻入經文。
根據上文可知,江南佛教開始於何時?支謙與康僧會譯經何以有上述特色?
A建初寺設立之前;他們都是出身西域的僧人 B建初寺設立之前;他們都生於中土深受華化 C建初寺設立之時;他們都是出身西域的僧人 D建初寺設立之時;他們都生於中土深受華化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二篇 中古的變革(魏晉南北朝、隋唐)(第二節-多民族與 多文化的交流)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事件、人物、制度或概念提出合理敘 述或評論
詳 解 本題提到兩位僧人支謙及康僧與中土的關係,其中支謙曾輔佐三國東
吳的太子,而康僧則是讓孫權為之蓋建初寺,由此可判斷,早在建初 寺之前,三國東吳所在的江南地區,佛教應已開始發展,而這兩位僧 人之所以譯經典雅,應與其早年在中土深受華化有關,故較符合題意 的應為選項B。
難 易 度 中
二、多選題(占 8 分)
說明:第m題至第/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 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 均答對者,得 2 分;答錯 1 個選項者,得 1.2 分;答錯 2 個選項者,得 0.4 分;答錯多於 2 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m 閱讀下列兩則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一:一位傳教士寫信向教會報告宣教成果:「某些地區,百分之八十的居 民接受了基督教教義,其中半數會閱讀並使用羅馬拼音文字。」
資料二:一位清代人的回憶:「原來我們沒有文字,傳教士來後幫我們創造一 套文字,這套文字在傳教士離開後,我們在土地契約上,繼續使用至 少一百五十年。」
下列有關這兩則資料的解讀,哪些是正確的?
A兩則資料內容和荷蘭傳教士在臺傳教有關 B兩則資料所指的傳教士是指耶穌會傳教士 C兩則資料所指的文字是指岸里社語和文書 D「地區」和「我們」是指宜蘭的噶瑪蘭族 E「地區」和「我們」是指南部的西拉雅族
答 案 AE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一篇 早期臺灣(第一節-臺灣原住民族)
測驗目標 能根據資料及基礎知識,對歷史事件、人物、制度或概念提出合理敘 述或評論
詳 解 本 題 提 供 兩 段 引 文 資 料 , 從 資 料 中 可 以 看 出 其 重 點 應 為 「 新 港 文 書」,包括:「羅馬拼音文字」、「傳教士來後幫我們創造一套文 字… …在土地契約上,繼續使用至少一百五十年」等,而在確定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