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正念訓練對護理人員壓力及專注覺察之成效
Bebas
86
0
0
Teks penuh
(2)
(3) 致 謝 回首研究所求學期間,忙碌於學業、工作及家庭之間,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 期間承蒙師長、長官、同事及家人的支持與鼓勵,心中有道不盡的感謝。 本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章美英老師,耐心的指導與 鼓勵,無論是在專業知識領域、學術研究的方面,不斷激發及引導我,提升批判 性思考能力,學習理性、客觀的判斷,建立邏輯推理能力,跳脫慣性的思考模式, 突破思考上的迷思與局限,讓我獲益良多。而口試期間承蒙郭博昭教授及劉介宇 老師對論文提供寶貴的建議與指導,使論文內容更臻完整,在此向致上最深敬意 與謝意。 在學習正念的過程中,感謝陳德中老師的指導,讓我對正念能有更深的體驗 和學習。此外要感謝工作單位長官呂明蕙督導的鼓勵,讓我有機會在工作之餘能 完成碩士學位的夢想,也感謝單位同仁們給予我的支持,更要感謝所有參與研究 的兒科護理人員,因為妳們的配合和支持,讓研究得以順利完成。寫作論文是一 條艱辛且漫長的路,感謝同窗好友莒瑛,互相切磋學習,彼此加油打氣。此外也 要特別感謝所上的美綺學姐及其明大哥,在求學期間給我很多協助與鼓勵。 最後要謝謝我的家人,首先要感謝我的婆婆,謝謝您的包容與體諒,幫我 分擔了很多家事,讓我無後顧之憂。此外特別要感謝我最愛的先生,每當我遇到 挫折時,總是在身邊陪伴我,幫忙照顧孩子,讓我能專心的收案及完成論文書寫。 更感謝我的寶貝兒子昱陞及女兒昱蓁,在我求學期間,都能自動自發、認真讀書,.
(4) 順利考上公立高中。更要感謝我的媽媽、哥哥及姐姐們,能不斷的給我關心和鼓 勵。最後,感謝所有關心我、幫助我及陪伴我的人,僅以此小小成就與大家分享!. 陳揚瑜 謹誌 中華民國103年7月.
(5) 摘 要 護理人員常要面臨種種的工作壓力,不僅影響護理人員身心的健康,亦會 影響其專注覺察的能力,導致發生工作錯誤,影響醫療照護的品質。本研究目的 為瞭解正念訓練對護理人員壓力、專注覺察、正常心跳間期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SDNN)及α腦波功率(alpha power)的影響。採實 驗性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於北區某醫學中心,研究對象為臨床工作的兒科護理 人員,隨機分派實驗組41位及控制組41位,實驗組接受四週正念訓練課程,於課 程結束後持續四週居家及職場的自我正念練習,控制組不給予任何介入措施。研 究工具包括壓力知覺量表、正念專注覺察量表、心率變異度及腦波,實驗組訓練 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接受檢測,控制組也在相同時間做檢測。以套裝軟體 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以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結果顯示:一、實驗組在 正念 訓練後PSS降低(B= 3.78, p=0.003)及訓練後四週PSS降低(B= 8.10, p<0.001),均顯 著低於對照組。二、實 驗組在 正念訓練後MAAS增加(B= 8.49, p<0.001)及訓練後 四週MAAS增加(B=16.98, p<0.001),均顯著高於對照組。三、實驗組在 正念訓 練後SDNN增加(B=4.72 , p=0.008)及訓練後四週SDNN增加(B=8.30 , p<0.001),均 顯著高於對照組。四、實驗組在正念訓練後α腦波功率增加(B=0.26 , p=0.036)及 訓練後四週α腦波功率增加(B=0.58, p<0.001),均顯著高於對照組。表示正念訓練 能有效減少護理人員的壓力感受程度、增加護理人員的專注覺察能力、SDNN及 α腦波功率。建議可於護理職場推廣正念訓練,以增進護理人員身心健康。 關鍵詞:護理人員、壓力、正念、心率變異度、腦波. i.
(6) ABSTRACT Nurses often must manage various types of working stress, which affects not only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ut also their attention awareness capacity, causing them to make mistakes at work and consequently reduc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on nurses’ stress, attention awareness, 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to-normal intervals (SDNN), and alpha power. An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for this study and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from a medical center in Northern Taiwan using the method of convenient sampling. The participants were clinical pediatric nurses, who were randomly separat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n = 41) and a control group (n = 4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4 week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nd engaged in 4 weeks of mindfulness self-practice at home and in the workplace after completing the training.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 any intervention.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d a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 a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 (MAAS), and an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was also measur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ssessed before, immediately after, and 4 weeks after the training. The control group was asses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ssessed. The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 was applied for data analysis by using the SPSS 20.0 software packag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the PSS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ecreased immediately after mindfulness training (B = 3.78, p = .003) and 4 weeks after the training (B = 8.10, p < 0.001), with both scores being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b) the MAAS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reased immediately after mindfulness training (B = 8.49, p < .001) and 4 weeks after the training (B = 16.98, p < .001), with both scores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c) the SDNN of the experimental ii.
(7) group increased immediately after mindfulness training (B = 4.72, p = .008) and 4 weeks after the training (B = 8.30, p < .001), with both scores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d) the alpha power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reased immediately after mindfulness training (B = 0.26, p = .036) and 4 weeks after the training (B = 0.58, p < .001), with both scores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indfulness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erceived stress among nursing staff members, and increase their attention awareness, SDNN, and alpha power.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mindfulness training should be promoted in nursing workplace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nurses. Keywords:Nursing staff, Stress, Mindfulnes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 Electroencephalography. iii.
(8)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假設…………………………………................……………..………3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相關概念.................…………….............................4 第二節 正念的相關概念….................……………................…...........................11 第三節 正念訓練的相關實證研究…...............................………….…................13 第三章 研究架構 第一節 研究架構……………………………………................…………………18 第二節 名詞界定……………………………………................…………………19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20 第二節 研究對象………………………................………………………………21 第三節 研究工具…………………………................……………………………21 第四節 研究步驟……………………………................…………………………24 第五節 倫理考量……………………………...............…………………….……27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28 第五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人口基本屬性……………..............……………………..……29 第二節 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壓力之影響……..............…………..……34 第三節 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專注覺察之影響………..............…..……36 iv.
(9) 第四節 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心率變異 SDNN 之影響…................……38 第五節 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 α 腦波功率之影響……................………40 第六章 討論 第一節 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壓力之影響…………...............….………42 第二節 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專注覺察之影響……………................…43 第三節 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心率變異 SDNN 之影響…................……44 第四節 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 α 腦波功率之影響……................………45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46 第二節 研究限制....................................................................................................47 第三節 建議………………………………………………………................……47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49 外文部份………………………..…………………………...............…………….51 附錄 附錄一 正念訓練與壓力及專注覺察的相關研究之文獻整理…................……57 附錄二 正念訓練與心率變異 SDNN 的相關研究之文獻整理...........................60 附錄三 正念訓練與 α 腦波功率的相關研究之文獻整理…..…................…..…61 附錄四 正念減壓訓練證書…………………………………................…………62 附錄五 問卷個人基本資料…………………………………................…………63 附錄六 壓力知覺量表………………………………………................…………64 附錄七 正念專注覺察量表………………………………................……………65 附錄八 人體試驗委員會同意臨床試驗證明書……………................…………66 附錄九 正念訓練課程教學活動設計………………………................…………67 附錄十 中文版壓力知覺量表使用同意書書. …………................……………74. 附錄十一 常態分布檢定結果…....................……………………………………75. v.
(10) 表. 次. 表 5-1 實驗組與對照組人口學基本資料…………..............…………….…………33 表 5-2 實驗組與對照組 PSS 訓練前平均分數……………………...............………34 表 5-3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護理人員壓力之影響……..................………35 表 5-4 實驗組與對照組 MAAS 訓練前平均分數………....................…….….……36 表 5-5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護理人員專注覺察之影響…......................…37 表 5-6 實驗組與對照組 SDNN 訓練前結果………………………...............………38 表 5-7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護理人員 SDNN 之影響……......................…39 表 5-8 實驗組與對照組 α 腦波功率訓練前結果……………………....................…40 表 5-9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護理人員 α 腦波之影響…….......................…41. vi.
(11)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 ………………………………………..…………...……...……………18 圖 4-1 研究流程圖.............................................................................................................26 圖 5-1 取樣流程圖….........................................................................................................32 圖 5-2 實驗組與對照組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 PSS 平均分數折線圖….34 圖 5-3 實驗組與對照組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 MAAS 平均分數折線圖.36 圖 5-4 實驗組與對照組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 SDNN 平均值折線圖….38 圖 5-5 實驗組與對照組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 α 腦波平均值折線圖…..40. vii.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壓力是二十一世紀人們所共同面對的議題,亦被認為是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 之一(McKinney & Melby, 2002)。適度壓力可激發人們的工作表現,但過度壓力 則會使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調適壓力的能力是身為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 隨著社會的變遷,現代人所承受的身心壓力較過去大了許多,無論工作或生活上 的壓力使得人們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受到威脅。因此擁有屬於自己的紓解壓力方式 是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透過紓壓方式於承受過大的壓力時,能夠達到放鬆自己的 效果,以避免過大的壓力導致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產生。 目前國內正處於護理人力短缺,護理人員長期在醫療服務體系中,扮演著關 鍵的專業角色,護理人員是病人的直接照顧者,也是醫療團隊中人數最多的成 員,自全民健保實施以來「低成本、高品質」的理念使醫學中心護理人力不斷縮 減,但病患嚴重度節節升高,且社會大眾健康消費的意識覺醒,使護理服務的工 作內容更趨於多元、多樣化,使護理人員所承受的壓力有增無減,尤其第一線面 對病人的護理人員所承受的壓力是最大的(李、白、顏,2008;陳、林、連、余、 蔡,2000;Lambert & Lambert, 2001)。 當我們感到壓力時,我們的身體會釋放腎上腺素、可體松以及其他的壓力荷 爾蒙誘發生理的變化,如呼吸、心跳速率增加、血壓上升…等。若長期處於高壓 力下,會對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護理人員面對種種的工作壓力,不僅影響護理 人員身心的健康,如睡眠困擾、經期不規則、情緒低落、憂鬱、焦慮、挫折…等 症狀出現,壓力亦會影響人的正常認知及注意力,使人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發 生工作錯誤,更造成工作滿意度下降和離職率升高,進而影響醫療照護的品質 1.
(13) (林,2003;陸,1997;Brewer, 2003; Chang, Hancock, Johnson, Daly, & Jackson, 2005; McNeely, 2005)。臨床護理工作非常強調效率,常常需要在同一時間內要處理多 件事務,如此緊湊的步調,使得壓力不斷累積,當這些壓力未能適當的處理或調 適,往往造成身心的疾病。因此做好壓力管理對護理人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課 題。 正 念 減 壓 課 程 (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 以 正 念 (Mindfulness)為基礎的減壓訓練,是一種團體訓練課程,此課程是由美國麻省理 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喬.卡巴金(Joh Kabat Zinn)於1979年所創,協助參與者處 理壓力、疼痛、疾病…等(Kabat-Zinn, 2003)。廣泛地運用於各個層面,國外的研 究發現將正念減壓訓練用於護理人員的壓力管理和提升專注覺察是有正面的效 果,目前國內尚無相關的研究發表,期望藉由實證研究來瞭解正念訓練對護理人 員壓力與專注覺察的成效。.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探討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壓力之影響。 二、探討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專注覺察之影響。 三、探討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心率變異的正常心跳間期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SDNN)之影響。 四、探討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 α 腦波功率(Power)之影響。. 2.
(1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正念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對護理人員壓力是否能減輕? 二、正念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對護理人員專注覺察是否能增加? 三、正念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對護理人員心率變異SDNN是否能增加? 四、正念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對護理人員 α 腦波功率 (Power)是否能增加?.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一、接受正念訓練的護理人員比沒接受正念訓練的護理人員,其壓力感受較低。 二、接受正念訓練的護理人員比沒接受正念訓練的護理人員,其專注覺察能力較 高。 三、接受正念訓練的護理人員比沒接受正念訓練的護理人員,其心率變異 SDNN 較高。 四、接受正念訓練的護理人員比沒接受正念訓練的護理人員,其 α 腦波功率 (Power) 較高。. 3.
(15) 第二章 文獻查證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是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相關概念,第二節是正念的相 關概念,第三節是正念訓練的相關實證研究。茲將分述如下:. 第一節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相關概念 本節將整理各學者對工作壓力的觀點,如壓力的概念、工作壓力的概念、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來源、壓力的反應、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反應及護理人員紓 壓方法,並加以分析與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壓力的概念 學者Selye(1976)認為壓力是個體在環境要求下,身體所產生非獨特性的反 應,即是將壓力視為結果。學者認為心理社會文化生物和環境的刺激皆會誘發壓 力的反應,稱之為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GAS),引起壓 力反應稱為壓力源,其目的在保護個體維持其身體的完整性,壓力源可能有利或 可能有害,依個人對情境及壓力強度而定。Lazarus與Folkman (1984)認為壓力是 個體與環境的一種特殊關係,當面對環境的刺激,個體會對情境產生主觀的認知 評估,若評估後認為超過個人生理、心理和社會所能適應的程度時就會產生壓 力。壓力是一種具個別性的現象,個人會評估其內在、外在資源是否足夠應付環 境的需求,並以認知及行動來因應壓力,以維持身心平衡的狀態(陸,1997) 。 有學者認為壓力是一種刺激所產生的壓迫反應,將壓力視為導致破壞性結果的主 因,刺激是指環境中的壓力源,強調外在的刺激加於個體會造成個體生理上的反 應,因此以刺激為主的壓力是指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壓力是原因而不是結果 (Hobfoll, 1989; Keane, Ducette, & Adler, 1985)。 綜合上述壓力可以是個體受到刺激後所引起的反應結果,亦可將壓力視為引 4.
(16) 起個人生、心理反應的原因,亦有學者認為壓力是在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後的結 果,因每個人的個別性而有不同的認知評價和調適因應方式,超過個人的反應能 力,即產生失去平衡的狀態。 二、工作壓力的概念 工作壓力是個人在工作中感到個人能力與工作環境不能配合,工作者的能力 無法達到工作環境的要求,產生可能影響工作者身心健康及行為(Healy & McKay, 2000; Shader, Broome, Broome, West, & Nash, 2001)。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 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於1999年將工作 壓力定義為當工作要求無法符合工作者的能力、資源或個人需求時,所產生之有 害身體與情緒的反應,工作壓力會導致不良的健康,甚至造成傷害(陳、吳、徐, 2010)。陸(1997)認為工作壓力是一個人與環境不斷協調、不斷互動之後的結果。 在許多工作壓力理論中,以由美國學者Karasek所提出的「負荷-控制模式」 (Demand-Control Model,DCM)是最常被探討的理論模式,基於工作心理社會 特性,因工作環境壓力源及複雜的組織決策所發展(Levi et al., 2000)。學者認為 工作壓力症狀的產生來由工作負荷與工作控制兩個方面的影響,當工作負荷高而 工作控制力低時,就會產生工作壓力(Karasek, 1979)。在工作負荷大且工作控制 性低的情況下最易產生不好的壓力,壓力長期累積會使人喪失自信,進而失去學 習的動機,降低抗壓性,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結果;反之,工作負荷性大但工作 控制性高,這類工作帶來好的壓力,可激發潛能,使人產生控制感及學習動機, 進而產生自信及增加抗壓性(Karasek, 1979; Karasek, & Theorell, 1990)。1996 年又加入社會支持的概念(social support),評估工作中的主管支持和同事支持對 工作壓力的影響,社會支持本身可能是壓力源,也可能對個人的壓力反應有緩衝. 5.
(17) 或強化的效應(Mausner-Dorsch & Eaton, 2000)。有研究發現工作中的社會支持可 以改善心理負荷對健康的影響(Bourbonnais, Comeau, Vezina, & Dion, 1998)。有學 者曾探討此模式對護理人員健康的影響,發現護理專業是高壓力的工作,在高負 荷、低控制及低社會支持的工作情況下,健康狀態明顯變差,發生工作壓力相關 疾病明顯提高(Cheng, Kawachi, Coakley, Schwartz, & Colditz, 2000)。 三、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來源 壓力來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醫療服務人員工作壓力來源大多與工作負荷、 人際關係、角色衝突、家庭因素、環境因素及上級等因素有關(張等,2010)。 臨床的護理工作是充滿壓力的一門專業,在臨床上,護理人員的角色除了依醫囑 協助執行各項醫療活動、執行護理評估、監測病人生命徵象、維護病人生命安全、 預防與控制感染、提供病人及家屬疾病相關之護理指導外,亦需發揮專業功能, 兼持耐心、愛心、同理心,護理人員工作不定時,需輪班照顧病患且長期面對各 式疾病痛苦與生離死別,在工作講求效率與文化價值觀快速轉型的社會環境中, 臨床工作不但要面對各種情境做決策、發揮醫療保健體系中的角色與功能,還需 滿足個人自我發展的需要,謀求護理專業的發展與品質的提升(Berland, Natvig, & Gundersen, 2008; Sveinsdottir, Biering, & Ramel, 2006) 。護理人員處在人、事、物 複雜且充滿壓力環境中,所承受的工作壓力是不可忽視的。 蔡與陳(1996)研究發現護理人員壓力的主要有四個因素,分別爲個人反應、 工作關注、勝任以及無法完成私人工作等因素。有關於護理工作壓力來源,各學 者於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發現,綜合各學者之護理工作壓力來源,包括工作環 境方面、工作本身方面、照顧病人方面、行政管理方面、知識技巧方面、人際關 係方面(石、周,2002;張、陳、郭,2004;莊,2009;陳、林、連、余、蔡,2000;. 6.
(18) 黃、黃、林、孫,2001;Perry, 2005; Tyson, Pongruengphant, & Aggarwal, 2002)。 四、壓力的反應 當個體面對壓力時,神經系統的變化包括自主神經和下視丘,內分泌系統的 變化包括腦下垂體與腎上腺,透過這些神經和內分泌系統連結而形成的神經內分 泌反應,調節並改變個體的生理狀態,使得心跳加快、心搏量增加、呼吸次數增 加、身體能量消耗增加,有利於個體面對緊急情況作出快速的反應,適應突如其 來的壓力(Hardy & Pollard, 2006; Pacak & Palkovits, 2001)。 個體面對短期壓力引起「戰或逃反應(flight or fight)」,此反應軸由交感神經 -腎上腺髓質軸(sympathetic-adrenal-medullary, SAM axis)調節,透過自主神經刺 激腎上腺中的髓質而形成一連貫的神經反應,反應為面對壓力及逃避壓力源兩種 形式。當個體受到壓力源的刺激,會使交感神經興奮,使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 胺至血液,兒茶酚胺包括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等荷爾蒙,影響心血管系統和促 使能量的釋放,以因應個體面對壓力源(Hardy & Pollard, 2006; Lundberg, 2005)。 個體在荷爾蒙的作用下會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呼吸加快、血壓上升、唾液分泌 減少、胃腸蠕動變慢、骨骼肌收縮、皮膚和黏膜的血管收縮、冒汗...等(許世昌, 2008),為身體應付緊急狀況或壓力做準備。 此外個體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會引起一般適應症候群(GAS),著重於下視丘 -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 axis)的調節,此生 理反應是透過下視丘傳遞訊息至腦下垂體,再由腦下垂體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類 固 醇 , 影 響 細 胞 組 織 修 復 及 免 疫 功 能 (Hardy & Pollard, 2006; Slamberova, Rimanoczy, Riley, & Vathy, 2004)。一般適應症候群反應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 個階段警覺反應期(alarm stage),指個體剛受到外來壓力源的刺激,身體隨即進 7.
(19) 入戰備狀態,此階段相當於戰或逃反應,主要透過下視丘和交感神經的作用,同 時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類固醇,若個體可以應付壓力源則進入第二階段抵抗期 (resistance stage),身體依舊抵抗壓力源,同時副交感神經作用,促使身體重建防 禦壓力功能,修補受損部位,以恢復體內生理的平衡狀態。當個體在抵抗期時, 壓力仍不斷刺激,導致個體無法再適應壓力源,即進入第三階段衰竭期 (exhaustion stage) , 導 致 適 應 能 力 下 降 , 造 成 個 體 疾 病 或 可 能 導 致 死 亡 (Selye,1976)。 McKinne與Melby (2002)認為壓力是個人的感受及穩定狀態遭受到破壞,可能 引起失落、傷害、悲傷及挑戰,繼而重新獲得新的因應方式。當壓力反應過於強 烈時,就會破壞個體的平衡狀態,易造成身體免 疫功能降低及疾病的發生 (VanItallie, 2002)。此外,研究顯示壓力會影響交感副交感神經平衡,使心臟調節 能力變差,心率變異度下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Borchini & Ferrario, 2012; Chandola, Heraclides, & Kumari, 2010)。有研究指出高工作壓力者心率變異度的 SDNN明顯低於低工作壓力者 (Kang et al., 2004) 。 五、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反應 壓力對於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會造成影響,也會降低工作者的工作動機,使 得個人工作滿意度低落,不足以勝任工作。因此護理人員長期處於高壓力的結 果,可能導致護理人員怠忽職守、生產力降低、情緒不穩、意外和錯誤事件的發 生、職業疲潰與離職(Hollen et al., 2000)。此外,Brewer (2003)指出壓力會影響人 的正常認知及注意力,使人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發生工作錯誤,當個體遭遇壓 力時,他的認知能力將變差,注意力分散;在情緒上也顯得焦躁、容易沮喪,甚 至造成憂鬱,當壓力一直持續,將產成工作倦怠,可見壓力對個人及組織都會有. 8.
(20) 嚴重的影響。 歸納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護理人員面對持續的工作壓力,會使其產生負向的 壓力反應,工作壓力反應對個人的影響可分為生理、心理及行為三方面:在生理 方面包括血壓升高、呼吸變快、心跳加速、冒冷汗、失眠、疲累、頭痛、內分泌 失調、腸胃疾病及冠狀血管疾病等;心理方面則包括緊張、沮喪、擔心、煩躁、 冷漠、害怕、不安、退縮、焦慮、憤怒、挫折感及無助感等;行為方面則是有離 職、工作效率不好、工作品質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等(胡,2000;莊,2009;黃, 2005;Cheng, et al., 2000; Piko, 1999; Rodney, 2000)。在護理工作壓力對護理人員 自律神經調控的研究發現,不同的工作性質與工作經驗所導致的不同工作壓力, 對自律神經功能的活性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楊,2006)。 個人基本屬性會影響其面對壓力時的反應,研究顯示年齡、教育程度、婚姻、 工作年資、有無子女、工作性質等因素會影響護理人員的壓力反應,年齡愈大、 教育程度愈高、工作年資愈久,因其學經歷較豐富,面對問題的處理能力較好, 因而對工作上的壓力反應較低,而已婚及有子女負擔者,其生活上的壓力較大, 同時也會影響其對工作壓力的反應(Jenkins & Elliott, 2004)。研究指出護理人員的 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子女數、年資、及工作的病房特性,皆是影響工作 壓力的因素(蔡、陳、王,1996)。 工作壓力對護理人員生理、心理及行為方面健康上的危害,影響護理工作品 質及增加離職率,相對的增加醫院的成本支出,因此如何紓解工作壓力,是醫療 機構健康促進一項重要課題。 六、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紓壓方法 工作壓力引起的身心反應,若未能獲得紓解,不但影響護理人員身心健康,. 9.
(21) 造成工作滿意度下降,工作異常事件增加,進而影響到醫療照護品質。近年來研 究都在探討如何減輕護理工作壓力,有效的方法包括放鬆訓練、社會支持、認知 技巧、運動及音樂(Mimura & Griffiths, 2003)。亦有學者指出放鬆技巧,行為技巧 的訓練,壓力管理工作坊和治療技能的訓練皆是護理人員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 (Edwards & Burnard, 2003)。 放鬆是指個體緊張狀況的解除,包含了精神心理緊張及骨骼肌肉張力的解 除,使個體生理心理之壓力解除,而放鬆反應是指一種誘導生理處於平靜的狀 態,具有恢復健康及活力的生理功能(Benson, 1982)。放鬆訓練是運用簡單的技 巧,並透過自我訓練的過程來減輕生理各種不適的反應,達到自我放鬆的效果 (曾、李,1999)。一般放鬆可以達到生理及心理兩個層面的效果,在生理方面可 調整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協助個體回復到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降低呼吸速率 及心跳速率、減少肌肉緊張度、增加α腦波等;在心理方面會增加自我察覺,減 少焦慮及憂慮程度等(Benson, Beary, & Carol, 1974; Benson, Kotch, & Crassweller, 1977; Sloman, 2002; Hoffman et al., 1982)。學者表示當身體感到放鬆、輕鬆愉快 的情形下會促進腦啡的釋放,進而降低不適的程度(Bloom, 1981)。 主要放鬆方法有漸進式肌肉放鬆法、自我暗示的放鬆訓練、深呼吸、瑜伽 伸展法、想像療法和正念冥想等是目前常見放鬆的技巧,而其主要核心皆為呼吸 的訓練,深呼吸是引導個體將注意力放在的腹部上,讓自己的腹部隨著呼吸起 伏,讓橫隔膜有效地升降,進而降低肩部肌肉的緊張,以促進身體的放鬆、降低 壓力的反應(Strauss-Blasche et al., 2000)。適當的呼吸速率可以刺激壓力感受器, 增加自主神經和情緒的反射調節,進而強化個體恆定的能力(Lehrer et al., 2003)。 正念訓練可以增加對情境覺察和積極回應壓力的情況,促進自我的療癒,減輕護. 10.
(22) 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及提高生活品質(Zeller & Levin, 2013)。. 第二節 正念的相關概念 一、正念的定義 「正念」根據Joh Kabat Zinn博士的說法:「Mindfulness means 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 y.」,其意義為:以一種不批判的態度,刻意的留心於此時此刻,意味著一種專 注的方式,而這種專注方式的特點是有意的、在當下的、不批 判 的 , 將 「 正 念 」 視 為 純粹 地 注 意 當 下 每 一 秒所 顯 露 的 身 心 經 驗(Kabat-Zinn, 2003)。 二、正念的源起 正念減壓療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創始人是卡巴金 博 士 (Joh Kabat Zinn) , 於 1979 年 在 美 國 麻 省 大 醫 學 院 中 心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Center)開設「減壓門診」(stress reduction clinic),原稱為「減 壓與放鬆療程」(stress reduction and relaxation program,SR-RP)。並設計了正念減 壓療程,協助病人以正念處理壓力、疼痛和疾病,獲得多方的肯定。1995年將減 壓門診擴大為正念中心,「正念減壓療程」是為了輔助一般的醫療行為,其目的 是在教導病患運用自己內在的身心力量,為自己的身心健康做一些他人無法替代 的事。參與療程的病患通常各自患有不同的生理或心理疾病,包含頭痛、高血壓、 背痛、心臟病、癌症、愛滋病、氣喘、長期性疼痛、肌纖維瘤、皮膚病、與壓力 有關的腸胃病、睡眠失調、焦慮與恐慌症等(Kabat-Zinn, 2003)。2005年開始積極 研究正念的療癒力量,將正念推廣至醫學、保健及教育的領域。正念中心在為門 診病人開設療程之同時,亦從事相關的醫學研究,為醫學院學生開立課程,提供 醫護人員、心理治療師、教育工作者各種與療程相關的在職訓練,目前亦發展成 11.
(23) 為師資認證的方式,授與「正念減壓療程」的師資證照,三十多年來,卡巴金博 士創造的正念減壓療法已廣被醫療、學校、企業…等機構應用,目前美國、加拿 大等地約有四百多家醫院和相關機構都運用正念減壓療法幫助病人(Williams & Kabat-Zinn, 2011)。 正念減壓療法是以正念為基礎的減壓方法,藉由自己內在專注的能力,密 切地注意當下的每一秒,注意身心的覺察和感受而不加以主觀的評論,練習這種 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來幫助自己專注於當下,促進自我的療癒,調和身心靈進而解 除壓力(Bishop, 2002; Bishop et al., 2004)。「正念」(mindfulness)的系統性陳述, 淵源自兩千多年前的印度佛教,但是其本質並無宗教成分,因此能夠融入美國主 流醫學界(溫,2006)。 三、正念減壓的方法 正念減壓訓練是一個團體訓練課程,連續八週至十週,每週參與一次為時 2.5至3小時的課程,每日至少用45分鐘練習課堂中所學得的正念,在八週的課程 另包含一天(通常在第六週)約7~8小時的禁語密集正念訓練。以實際學習培養正 念的方法,並參與如何以「正念」面對處理生活中的壓力的討論(Kabat-Zinn, 2003; Williams & Kabat-Zinn, 2011)。 接 受 正 念 減 壓 訓 練 參 與 者 應 有 一 些 正 確 的 態 度 , 包 括 : 1.不 作 判 斷( Non-Judging):不對自己的情緒、想法…等身心現象作價值判斷,只是純粹地覺 察它們;2.保持耐心(Patience):對自己當下的各種身心狀況保持耐心,有耐性地 與它們和平共處;3.初學之心 (Beginner’s Mind):常保持初學者之心,願意以赤 子之心面對每一個身、心事件的發生;4.信任自己(Trust):相信自己的智慧與能 力;5.無為不強求(Non-Doing):只是無為地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身心現象,不強. 12.
(24) 求想要的目的;6.接受現狀(Acceptance) :願意如實地觀照當下自己的身、心現 象;7.放下種種 (Letting go) :放下種種的好、惡分別心,只是分分秒秒地覺察 當下發生的身、心事件(Bishop et al., 2004; Kabat-Zinn, 2003)。 正 念 減壓 訓 練 有 三種主 要 的訓 練 技巧 ,包括 : 1.「 坐 式冥 想」 (Sitting Meditation) : 觀察隨著呼吸而產生的腹式呼吸運動,或者觀察鼻端呼吸的感受, 當任何念頭、情緒出現時只是覺察它,然後將注意引回到鼻端或腹式呼吸運動; 2.「身體掃描」(Body Scan):個案平躺或臥姿,引導注意力依序觀察身體不同部 位的感受,從腳趾開始,最後至頭頂;3.「正念瑜珈」(Mindful Yoga):將正念結 合哈達瑜珈,在練習哈達瑜珈的同時,專注當下的身、心現象。除了三種正念訓 練技巧之外,亦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教導在日常生活中行走、吃飯、穿衣、工 作 、 談話… 等各種活 動中,培 養正念的技 巧 (Kabat-Zinn, 2003; Williams & Kabat-Zinn, 2011)。. 第三節 正念訓練的相關實證研究 國外針對醫療人員的正念訓練相關研究,早期集中在護理學生,研究結果發 現接受8週正念減壓訓練,可以降低護理學生的壓力和焦慮症狀,在改善心理症 狀的是有顯著差異(Beddoe & Murphy, 2004; Kang, Choi, & Ryu, 2009; Young, Bruce, Turner, & Linden, 2001)。Praissman (2008) 回顧了2000年到2006年以正念 為基礎的減壓研究,發現正念減壓(MBSR)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能減輕病 人和醫療服務人員的壓力,無論壓力來自於日常生活、工作或疾病,皆能減輕壓 力、焦慮及改善壓力症狀,提高生活品質。Ludwig and Kabat-Zinn (2008)回顧了 2007年之前的正念研究,發現正念對於提升身心功能有其顯著效果。學者也表示 正念訓練可以促進放鬆調節自律神經平衡,增加α腦波(Dunn, Hartigan, & Mikulas, 13.
(25) 1999; Melville, Chang, Colagiuri, Marshall, & Cheema, 2012)。以下針對正念訓練對 醫療人員或其他人員的壓力、專注覺察、心率變異度SDNN及對α腦波功率的影 響進行文獻搜尋,將相關國內外研究整理於附錄(附錄一、二、三)。 一、正念訓練對壓力的相關研究 國外有許多研究探討正念減壓訓練對壓力的影響,大部分是針對醫療相關人 員,研究對象以女性居多,年齡介於18-65歲,個案數介於17至64位,介入正念 減壓訓練以八週為主,每週一次2至2.5小時的課程,每日有40至45分鐘練習。有 三篇介入簡式正念減壓訓練四至六週,每週一次30分鐘至1小時的課程,每日 10 至20分鐘練習(Klatt, Buckworth, & Malarkey, 2009; Mackenzie, Poulin, & Sei dman-Carlson, 2006; Moore, 2008)。訓練內容皆包括三種主要的訓練技巧「坐式 冥想」(Sitting Meditation) 、 「身體掃描」(Body Scan)「正念瑜伽」 (Mindful Yoga)。 研究設計方面主要以雙組前後測隨機實驗設計居多。研究工具皆以問卷量表來測 量,測量壓力的量表以壓力知覺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為主。測量 的時機皆為介入前及介入正念減壓訓練後,有一篇研究是介入一年重複測量,研 究結果發現影響的效果可以持續到一年(Geary & Rosenthal, 2011)。 研究發現介入正念減壓訓練後能減輕個體的壓力,並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但有二篇研究發現對減輕壓力是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一篇的研究是以簡式症 狀量表(Brief Symptom Inventory,BSI) 測量壓力,可能是使用的工具不夠敏感收 集到護理人員的壓力,加上樣本數小(N=12),此外研究亦發現對照組是等待對照 組,在開始說明會有一些簡短的正念介紹,這些說明可能給對照組有一些想法可 能開始練習正念,如此影響統計結果(Cohen-Katz et al., 2005)。另一篇的研究可 能 是 樣 本 數 較 小 (N=10) , 加 上 練 習 的 次 數 少 平 均 為 10.9 次 影 響 統 計 結 果 14.
(26) (Moore,2008)。 國內目前沒有介入正念減壓訓練的相關研究,只有針對靜坐經驗的有無或 介入靜坐經驗對壓力的影響,研究設計皆為非實驗設計,研究工具皆以問卷量表 來測量壓力。研究結果發現在靜坐經驗與壓力知覺(PSS)(r = -.23,p < .001)呈 顯著負相關,表示靜坐經驗愈豐富者,其對壓力的知覺愈低(初、高,2005)。禪 坐者的主觀壓力較無禪坐者為低(楊,2007)。 二、正念訓練對專注覺察的相關研究 國外有許多研究探討正念訓練對專注覺察的影響,主要是針對醫療人員,研 究對象以女性居多,年齡介於18-65歲,個案數介於17至64位,介入正念減壓訓 練以八週為主。研究設計方面主要以雙組前後測隨機實驗設計居多,研究工具皆 以問卷量表來測量專注覺察的效果,測量專注覺察的量表多以「正念專注覺察量 表」(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 MAAS)。測量的時機皆為介入前及介 入正念減壓訓練後,僅有一篇是介入3個月重複測量,研究結果發現影響的效果 可以持續到3個月(Cohen-Katz et al., 2005)。 研究結果發現介入正念減壓訓練後能增加個體專注覺察的能力,並達統計上 的顯著差異。此外研究發現持續8週的訓練,常見的困擾是個案流失。有研究發 現實驗組八週的訓練及每天45分鐘練習,醫療人員流失率高達44%,流失原因包 括沒有足夠的時間、家庭問題及離職(Shapiro, Astin, Bishop, & Cordova, 2005)。 對工作繁忙的醫療專業人員而言,是否能持續是需要被考慮的。雖然對於正念的 測量有許多不同的工具,但學者仍建議MAAS為相對穩定且有預測力的工具, MAAS的因素結構並沒有性別差異,且在不論有無靜坐經驗的樣本中,均可得到 穩定的單一因素結構(MacKillop & Anderson, 2007)。 15.
(27) 國內目前只有針對介入靜坐課程對專注覺察的影響,個案數介於20至40位, 介入八週靜坐訓練,每週一次1-2小時的課程,控制組無參與任何訓練。研究設 計方面主要以雙組前後測類實驗設計,測量正念專注覺察的量表是以「正念專注 覺察量表」(MAAS)為主,測量的時機皆為介入前及介入靜坐訓練八週後。研 究結果發現介入靜坐訓練後能增加專注覺察的能力(朱,2008;李,2008)。 三、正念訓練對心率變異SDNN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探討正念訓練對心率變異的影響的文獻並不多,學者Joo, Lee, Chung, 及Shin (2010) 對11位顱內動脈瘤破裂性蜘蛛膜下腔出血(SAH)術後病人介入八 週正念減壓訓練,研究設計採單組前後測類實驗設計,沒有對照組,研究結果發 現接受正念減壓訓練者其SDNN增加,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另一篇是針對20位 坐辦公室的工作者,分成三組一組介入15分鐘的簡式瑜珈,一組介入15分鐘的冥 想,另一組對照組是沒有介入措施,研究設計採交叉實驗設計,研究結果瑜珈組 及冥想組SDNN是增加比控制組顯著(Melville et al., 2012)。 國內目前只有探討靜坐經驗的有無或介入靜坐訓練對自律神經的影響,研 究對象是有靜坐經驗與無靜坐經驗的學生,研究設計採雙組類實驗設計,研究結 果發現兩組SDNN無顯著差異(吳,2009)。 四、正念訓練對α腦波功率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探討正念訓練對腦波的影響的文獻並不多,國外有針對大學生進行5 週靜坐調息訓練及5週正念冥想訓練,在閉眼放鬆、靜坐調息、正念冥想三種狀 態測量腦波,研究發現靜坐調息及正念冥想比閉眼放鬆,產生更多的α波,在電 極位置Pz、O1和O2皆達顯著差異,且O1比O2明顯(Dunn et al., 1999)。此外有研 究針對18位有冥想經驗的成人,年齡28-63歲,冥想經驗9-14年,每日冥想兩次. 16.
(28) 每次30分鐘,冥想時的腦波α波分佈比率,比安靜休息時的α波分佈比率明顯,有 統計上顯著差異(Lagopoulos et al., 2009)。國內目前只有探討靜坐經驗對腦波的影 響,學者呂(2012)以腦波探討靜坐與腦波變化的相關性,研究對象共43位,將受 測者分為有靜坐經驗與無靜坐經驗兩組,觀察在靜坐練習時腦部活動的變化,研 究結果顯示靜坐時α波能量上升。另一位學者倪(2005)研究禪坐(Zen-Meditation) 對腦波之影響,研究對象為10位大學學生,實驗組為有禪坐經驗,控制組為無任 何禪坐經驗,利用腦波儀測腦電波α波分佈情形,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整組在禪 坐前或禪坐後,α波分佈比率集中在中腦與後腦的區域,在禪坐前後α波分佈比 率,比控制組在休息前後高,結果顯示禪坐比起一般的放鬆休息,更能有效使人 放鬆。 綜合以上國內外研究結果可以得知,正念減壓或靜坐訓練能緩解工作者的心 理壓力,增加專注覺察能力,亦因國內尚未有學者以正念訓練進行相關研究,故 深具探討的必要性與價值。近年來由於護理人力短缺,工作壓力影響護理人員身 心的健康,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影響護理品質及增加離職率,故本研究以臨床護 理人員為研究對象,運用正念訓練作為介入措施,測量工具為壓力知覺量表 (PSS)、正念專注覺察量表(MAAS)、心率變異及腦波,探討對護理人員的壓 力、專注覺察能力,心率變異SDNN及α腦波功率的影響。研究設計以雙組前後 測實驗設計,控制組無參與任何訓練。為克服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忙碌輪班及空閒 時間不足,將正念訓練簡化為4週,每週1小時訓練,每天至少有15分鐘的練習可 於生活及工作中練習。. 17.
(29) 第三章 研究架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壓力知覺. 護理人員. 量表(PSS). 年齡 性別 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 . . 正念專注覺察 量表(MAAS). SDNN α腦波功率. 子女數. 工作單位 護理年資 工作年資 職級 . . 正念訓練. 在職進修. . 圖 3-1 研究架構. 18. (Power).
(30) 第二節 名詞界定 一、壓力: 概念性定義:壓力為一種主觀感覺,是個體與環境的一種特殊關係,當面對環境 的刺激,個體會對情境產生主觀的認知評估,若評估後認為超過個人生理、心理 和社會所能適應的程度時就會產生壓力(Lazarus& Folkman,1984)。 操作性定義:本研究使用 Cohen、Kamarck 與 Mermelstein(1983)發展出之壓力知 覺量表(PSS),以自評方式,測量個體在所處情境的壓力感受程度。 二、正念: 概念性定義:學者認為以當下經驗為主的專注與覺察是正念的重要基礎 (Kabat-Zinn, 2003)。 操作性定義:本研究使用Brown 與 Ryan(2003)發展出的正念專注覺察量表 (Mindfulness and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MAAS),以測量個體專注覺察的個別 差異。. 19.
(31)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一、根據介入研究架構研擬本研究設計,依實驗設計之對等控制組設計原則,將 兒科單位做成籤,再依電腦隨機表抽出實驗組及對照組單位,依同意參與研 究的受試者所屬單位分派為實驗組及對照組,減少實驗組與控制組成員互相 接觸或影響。 二、實驗組以研究者向研究對象說明正念減壓訓練的過程,包括四週的訓練課 程,每週一次,一次一小時,此外以正念訓練的錄音帶教導研究對象,請研 究對象每天聽錄音帶做 15 分鐘正念練習。於課程結束後持續四週居家及職 場的自我正念練習,控制組不給予任何介入措施。 三、實驗組於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接受檢測,控制組也在相同時間 做檢測,研究設計如下:. 實驗組:O1 X1. O2. 對照組:O4. O5. X2. O3 O6. X1:四週正念訓練 X2:四週居家及職場的自我正念練習 O1:實驗組在正念訓練之前測 O2:實驗組在正念訓練後檢測 O3:實驗組在正念訓練後四週檢測 O4:對照組之前測 O5:對照組之四週後檢測 O6:對照組之八週後檢測 20.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方便取樣於北區某醫學中心,臨床工作的兒科護理人員為研究對 象。納入條件為在該醫學中心工作滿三個月以上的兒科臨床工作護理人員,職位 不包括護理長以上人員。排除有心律不整、腦波異常放電與精神疾病的臨床工作 護理人員。排除條件為有心律不整、有癲癇或腦波異常放電、有精神疾病、有甲 狀腺機能亢進、有服用鎮靜劑、有接受過正念訓練、靜坐或瑜珈等相關課程的兒 科臨床工作護理人員。 以 G*Power 3.1.5 軟體計算樣本數,有效程度(effect size)值為 0.3,解釋 度(power) 設定 0.80,顯著性水準(Significance Level)alpha 值為.05,求得研究對 象人數為 82 人,故本研究實驗組 41 人,對照組 41 人。.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研究對象基本屬性資料、壓力知覺量表、正念專注覺察量表、 心率變異度分析儀及腦波儀。 一、研究對象基本屬性資料; 此問卷經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後自擬而成,包括:個人基本人口學變項資 料及工作相關資料兩方面,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 數、護理年資、工作年資、工作單位、職級、在職進修等項目。 二、壓力知覺量表; 是由Cohen et al. (1983)發展出之壓力知覺量表(PSS),此量表是以自評方 式,評量個人近一個月來,生活壓力感受程度,內容共含14 題,所得分數為一 整體分數,此量表具有良好內在信度,原始量表三群樣本之Cronbach’s alpha 分 別為0.84、0.85及0.86,再測信度相關係數為0.85。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此 21.
(33) 量表是以Likert 五點計分,分為「從不」、「偶爾」、「有時」、「時常」、「總 是」,評分依序為0~4 分,其中包括7題正向題目和7題負向題目,計分時將表中 第4,5,6,7,9,10,13 等正向題反向計分,再加總所有得分,總得分為0-56 分,此量表分數愈高,表示受試者壓力知覺愈大。中文版PSS是由初麗娟(2005) 取得原作者的中文版授權(初、高,2005)。 三、正念專注覺察量表; 是由Brown與Ryan (2003)發展出「正念專注覺察量表」(MAAS),以測量 了解個體能否接受並覺察當下所有的經驗,以作為測量個體專注覺察的工具。內 容共15題,為Likert六點量表,其中1分表示「幾乎總是」,6分表示「幾乎沒有」, 經計分後表示個體正念特質的程度,分數愈高代表正念特質愈高。此量表具有良 好內在信度,二群樣本Cronbach’s alpha為0.82、0.87,再測信度相關係數為0.81。 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為目前引用率最高的正念測量工具。 中 文 版 正 念 專 注 覺 察 量 表 ( Chinese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CMAAS)是由張、林與黃(2011)取得原作者的中文翻譯同意後,與多位專 家針對MAAS共15題進行翻譯,以中文版「正念專注覺察量表」進行信效度分析。 二群樣本之Cronbach’s alpha分別為0.88、0.90,再測信度相關係數為0.75,具有 良好的建構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 (張等,2011)。 四、心率變異度分析儀 (一)測量目的:從心率變異反應的結果了解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的 平衡。 (二)儀器的信效度:本研究使用的 HRV 機型為 BFM-5000 PLUS,通過衛生署醫 器輸字第 014066 認證字號。分析心律變異中時域分析的正常心跳間期的標 22.
(34) 準差(SDNN)。 (三)測量方法:環境控制方面測試者是安排在單獨的空間,測試時間固定為早上 九點到下午 5 點,室溫控制在攝氏 24-26 度,維持安靜的環境,燈光合宜勿 太亮或太暗。測試前兩小時不食用咖啡、茶、酒等刺激性食物且不進食。檢 測前移除身上金屬物,如:手錶、項鍊、手機、戒指、眼鏡等。檢測以指端 感應器 (Photoplethysmogram,PTG)夾置於受試者左手食指,位置與心臟同 高,測量時維持舒適的坐姿,不要移動與說話,不要閉眼或睡著,保持正常 呼吸及休息狀態,測量時間為 5 分鐘。 五、腦波 (一)測量目的:腦波主要反映出大腦皮質的電位反應,每種腦波各具有不同的意 義與特性,其中Alpha (α)頻率約在8~13 Hz,一般正常人處於清醒時閉眼休息, 安靜或放鬆專注狀態下,會出現具節律性的週期波,在腦枕葉部 (occipital region) 及 頂 葉 部 (parietal region) 最 明 顯 (Hosaka, Tanaka, Koyama, & Magatani, 2006)。本研究透過觀察α腦波能量,來比較放鬆程度的差異。 (二)儀器的信效度:本研究使用微型無線生理訊號記錄儀(TD3)分析腦波,儀器 通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委託之認證機構-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認證號: EL16C001-01,腦波電極位置依照國際10-20 標準系統(intermation 10-20 system) 並選取枕葉部位O1腦波記錄點,紀錄之腦波訊號的功率頻譜(Power Spectrum),本研究只擷取α波8-13Hz 頻率段之平均功率 (power),耳後乳突 處為參照點(reference)。 (三)測量方法:環境控制方面測試者是安排在單獨的空間,維持安靜的環境,燈 光合宜勿太亮或太暗。受測前請先將頭髮洗淨,不可塗抹髮油或髮膠。測試. 23.
(35) 前兩小時不食用咖啡、茶、酒等刺激性食物且不進食。受測時時會先以磨砂 膏清潔受檢者頭部枕葉部位O1的皮膚,以降低記錄電極電阻,再以高嶺土(增 加導電度)固定記錄電極,受測過程中受測者不會感到任何不適,但應避免 移動頭部及身體,測量時維持舒適的坐姿、閉眼且不要說話或睡著,保持正 常呼吸及休息狀態,測量時間為7分鐘。. 第四節 研究步驟 一、研究進行前: 經過論文提案通過口試委員同意後,本研究先經由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審核通過,並取得「壓力知覺量表」及「正念專 注覺察量表」使用授權書。 二、招募研究個案: 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的兒科臨床工作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將兒科五個單 位做成籤,再依電腦隨機表抽出實驗組二個單位及對照組三個單位。以宣傳海報 張貼於單位公布欄,依同意參與研究的受試者所屬單位分派為實驗組及對照組, 研究過程的受試者皆為自願參加,研究進行前由研究者先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 的、方法、過程,先徵求同意並填寫基本資料及同意書,同時告知研究對象研究 進行過程中可隨時中止退出。基於保密及不傷害原則,個案所提供的基本資料及 問卷結果僅供學術論文發表,相關資料檔案則以代碼資料呈現,研究過程中會考 量個案身身心狀況為首要。 三、第一階段前趨研究: 研究者先選取符合選樣條件的個案 5 位,做為研究過程預估施測所需時間及 實際演練可能遭遇的困難及問題,並修正以做為正式研究的依據。 24.
(36) 四、第二階段正式研究: 由研究者先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的、方法、過程及權益,先徵求同意,同 時告知研究對象研究進行過程中可隨時中止退出,約定檢測時間,提供受測前的 注意事項衛教單張,並於受測前一天再次電話提醒受測注意事項。檢測地點為病 房的病情解說室,檢測當日研究者向受測者說明檢測流程經同意後,由研究者向 研究對象說明問卷填寫的方法,請受測者填寫受試同意書,並填寫基本資料、 「壓 力知覺量表」及「正念專注察覺量表」花費時間約 15 分鐘。之後請受試者安靜 休息 20 分鐘,接受心率變異度分析儀及腦波儀器檢測,研究者先向受測者說明 檢測的目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測量受試者心率變異度測量時間為 5 分鐘, 測完心率變異度後接者測量腦波,腦波測量時間為 7 分鐘。 正念訓練由研究者設計的訓練課程(見附錄八),研究者本身於 101 年 11 月 19 日至 102 年 1 月 14 日接受由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舉辦的「正念減壓(MBSR) 團體課程」,研習時數共計 25.5 小時(見附錄四)。研究訓練課程內容包括四週的 訓練課程,每週一次,一次一小時,每週上課分享練習的心得及問題,此外以正 念訓練的錄音帶教導研究對象,請研究對象每天聽錄音帶 15 分鐘做練習,每位 受試者提供 MP3 迷你撥放器一個,操作簡便、方便攜帶且播放音質佳。四週的 訓練課程結束將持續進行四週居家及職場的自我正念練習。研究者會發給研究對 象正念練習紀錄本,研究者每週追縱練習的狀況,以 Line 建立群組,每天傳送 訊息鼓勵受測者持續練習,也鼓勵受試者分享及交換正念練習的心得。並於研究 對象約定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的檢測時間,為感謝受試者對研究的貢獻,於收案 結束贈送精美小禮物。收案流程如下(圖 4-1):. 25.
(37) 研究計劃先送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審查,經醫院醫學倫理 暨人體試驗委員會通過. 護理部聯繫和公告研究對象的條件,篩選符合收案條件之個案. 依電腦隨機表抽出實驗組二個單位及對照組三個單位,依 同意參與研究的受試者所屬單位分派為實驗組及對照組. 訓練前檢測,填寫「個人基本屬性」、「PSS」、 「MAAS」問卷及檢測 HRV、EEG. 實驗組--四週正念訓練. 對照組--不介入任何訓練. 訓練後檢測,填寫「PSS」、「MAAS」問卷及檢測 HRV、EEG. 實驗組--四週自我正念練習. 對照組--不介入任何訓練. 自我正念練習後檢測,填寫「PSS」、「MAAS」問卷及檢測 HRV、EEG. 資料統計處理與分析. 圖 4-1 研究流程圖. 26.
(38) 第五節 倫理考量 研究相關倫理考量依據研究倫理四大倫理原則:自主原則、行善原則、不傷 害原則、公平正義原則(吳,2011;蔡、林、張,2008;盧、林,2006;Cleary, Hunt, Walter, & Horsfall, 2003)。 一、自主原則 研究過程中,絕對尊重個案權益,若因個人因素不願意參與,則依個案意 願退出研究,確保拒絕參與研究及中斷參與的權利,而且讓研究對象有機會詢問 相關研究的問題和了解研究結果意義。為保護個案隱私和保密,相關統計資料檔 案及研究結果則以代碼資料呈現。 二、行善原則 依據受測者的心率變異及腦波檢測結果,提供相關諮詢及衛教,並於研究 結束提供相關的研究結果報告,供受試者參考並感謝其參與研究。 三、不傷害原則 研究對象參與研究之前能夠完全了解整個研究過程:包括研究者資格、研 究對象、研究流程、目的及可能產生的一些現象。研究過程中會考量受試者身心 狀況為首要,研究者有責任及義務確保每位研究對象在研究進行過程中,不會受 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包括造成身體受傷、心理上的不愉快或恐懼等。 四、公平正義原則 研究者會確保每位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受到同等的尊重與公平合理的對 待,且有均等的機會從參與研究中獲益。. 27.
(39)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本研究採用 SPSS 20.0 套裝軟體進行統計資料分析及處理,資料收集後予以 編碼(coding)再輸入電腦分析,文中顯示之 P 值為雙尾,顯著水平則是 0.05,資 料處理與分析敘述如下: . 描述性統計: 項目. 分析方法. 連續變項:年齡、年資. 平均值、標準差. 類別變項:性別、婚姻狀況、子女數、 工作單位、職級. . 次數分配、百分比. 推論性統計: 項目. 分析方法 卡方檢定 T 檢定 Mann-Whitney U test. 實驗組與對照組同質性檢定 實驗組與對照組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 後四週之「壓力知覺量表」 、 「正念專注 覺察量表」、心率變異、腦波之差異. 28. GEE.
(40) 第五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依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設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依序分述為 第一節研究對象人口學基本屬性,第二節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介入 對護理人員壓力之影響,第三節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對護理人員專 注覺察之影響,第四節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對護理人員心率變異的 正常心跳間期的標準差(SDNN)之影響,第五節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 週對護理人員 α 腦波功率(Power)之影響。. 第一節 研究對象人口學基本屬性 本研究資料收集期間為102年9月起至103年2月止,於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兒科 病房進行收案,符合收案條件且自願參與本研究之臨床護理師共84位,採隨機分 配,實驗組42位及對照組42位,研究過程中實驗組有一位護理師申請育嬰假未完 成檢測,對照組有一位護理師離職未完成檢測見圖5-1,故予以排除,流失率為 2.38%,有效樣本為82位,實驗組41位及對照組41位,研究對象皆為女性。以下 描述研究對象人口學基本資料包括:年齡、工作年資、工作科別、性別、職級、 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在職進修、婚姻狀況、子女數,分析結果見表5-1,茲將 分述如下: 一、年齡: 本研究對象為臨床護理師,實驗組41位有接受正念訓練,平均年齡為 31.29+7.45歲,控制組41位未接受正念訓練平均年齡為32.73+8.46歲,以無母數 Mann-Whitney U 檢定分析Z=-0.790,p=0.429,兩組年齡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 二、年資: 本研究對象於護理年資部分,實驗組41位平均年資為10.37+7.74年,控制組 29.
(41) 41位平均年資為11.70+8.91年,以無母數 Mann-Whitney U 檢定分析Z=-0. 427, p=0.670,兩組護理年資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於醫學中心的工作年資部分,實 驗組41位平均年資為8.61+7.11年,控制組41位平均年資為10.63+8.64年,以無母 數 Mann-Whitney U 檢定分析Z=-0.664,p=0.507,兩組工作年資於統計上無顯 著差異。 三、職級: 本研究對象於工作職級部分,實驗組41位以四職等護理師居多21位(51.2%)、 其次五職等護理師13位(31.7%)、六職等護理師7位(17.1%)。對照組41位以四職等 護理師居多19位(46.3%)、其次五職等護理師10位(24.4%)、六職等護理師10位 (24.4%)、四職等護士2位(4.9%)。以卡方檢定結果,X2= 3.021,p=0.388,兩組工 作職級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 四、教育程度: 本研究對象於教育程度方面,實驗組41位以大學居多21位(51.2%)、其次專科 20位(48.8%)。對照組41位以大學居多26位(63.4%)、其次專科13位(31.7%)、高職 2位(4.9%)。以卡方檢定結果,X2= 4.017,p=0.134,兩組教育程度於統計上無顯 著差異。 五、在職進修: 本研究對象於在職進修方面,實驗組41位以無在職進修居多37位(90.2%),有 在職進修4位(9.8%)。對照組41位以以無在職進修居多39位(95.1%),有在職進修2 位(4.9%)。以卡方檢定結果,X2=0.719,p=0.396,兩組在職進修方面於統計上無 顯著差異。. 30.
(42) 六、宗教信仰: 本研究對象於宗教信仰部分,實驗組41位以無宗教信仰居多25位(61.0%)、 其次佛教5位(12.2%)、道教5位(12.2%)、基督教3位(7.3%)、民間信仰2位(4.9%)、 一貫道1位(2.4%)。對照組41位以無宗教信仰居多25位(61.0%)、其次佛教5位 (12.2%)、道教4位(9.8%)、民間信仰4位(9.8%)、基督教3位(7.3%)。以卡方檢定結 果,X2=1.778,p=0.879,兩組在宗教信仰方面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 七、婚姻: 本研究對象於婚姻方面,實驗組41位以未婚居多27位(65.9%),其次已婚14 位(34.1%)。對照組41位以未婚居多26位(63.4%),其次已婚14位(34.1%)、離婚1 位(2.4%)。以卡方檢定結果,X2=1.019,p=0.601,兩組婚姻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 八、子女數: 本研究對象於子女數方面,實驗組41位以無子女居多27位(65.9%),其次育有 2位子女8位(19.5%)、育有1位子女6位(14.6%)。對照組41位以無子女居多26位 (63.4%),其次育有2位子女8位(19.5%)、育有1位子女6位(14.6%)、育有3位子女1 位(2.4%)。以卡方檢定結果,X2=1.019,p=0.797,兩組子女數於統計上無顯著差 異。. 31.
(43) 同意參與研究計劃且符合收案條件(n=84). 隨機分派為對照組(n=42). 隨機分派為實驗組(n=42). 申請育嬰假留 職停薪(n=1). 申請離職(n=1). 前測(n=41). 前測(n=41). 正念訓練(n=41). 四週訓練後第一次後測(n=41). 四週後第一次後測(n=41). 訓練後四週第二次後測(n=41). 隔四週後第二次後測(n=41). 資料分析(n=41). 資料分析(n=41). 圖 5-1. 取樣流程圖. 32.
(44) 表 5-1 實驗組與對照組人口學基本資料 實驗組(n=41). 對照組(n=41). z/X2. 年齡(M+SD). 31.29+7.45. 32.73+8.46. -.790. .429. 護理年資. 10.37+7.74. 11.70+8.91. -.427. .670. 8.61+7.11. 10.63+8.64. -.664. a. .507. 3.021. .388. 4.017. .134. .719. .396. 1.778. .879. 1.019. .601. 1.019. .797. 變項. p a a. (M+SD). 工作年資 (M+SD). 職級 n(%) 0(0.0). 2(4.9). 四職等護理師. 21(51.2). 19(46.3). 五職等護理師. 13(31.7). 10(24.4). 六職等護理師. 7(17.1). 10(24.4). 四職等護士. 教育程度 n(%) 高職. 0(0.0). 2(4.9). 專科. 20(48.8). 13(31.7). 大學. 21(51.2). 26(63.4). 在職進修 n(%) 是. 4(9.8). 2(4.9). 否. 37(90.2). 39(95.1). 宗教信仰 n(%) 25(61.0). 25(61.0). 2(4.9). 4(9.8). 5(12.2). 5(12.2). 基督教. 3(7.3). 3(7.3). 一貫道. 1(2.4). 0(0.0). 5(12.2). 4(9.8). 無 民間信仰 佛教. 道教 婚姻 n(%) 未婚. 27(65.9). 26(63.4). 已婚. 14(34.1). 14(34.1). 離婚. 0(0.0). 1(2.4). 子女數 n(%) 0位. 27(65.9). 26(63.4). 1位. 6(14.6). 6(14.6). 2位. 8(19.5). 8(19.5). 3位 0(0.0) a: Mann-Whitney U test. 1(2.4). 33.
(45) 第二節 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壓力之影響 本研究比較正念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對護理人員的壓力感受程度之影 響,以壓力知覺量表(PSS)檢測研究對象的壓力感受程度,此量表分數愈高, 表示受試者壓力知覺程度愈大。實驗組 PSS 訓練前分數為 26.32+5.74 分,對照 組 PSS 訓練前分數為 25.07+8.28 分,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p=0 .432,結果顯示 兩組 PSS 訓練前分數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見表 5-2;兩組訓練前、訓練後及訓 練後四週 PSS 平均分數之比較,見圖 5-2。. 表 5-2 實驗組與對照組 PSS 訓練前平均分數 變項 實驗組(n=41) 對照組(n=41) (M+SD) (M+SD) 26.32+5.74. PSS. 圖 5-2. 25.07+8.28. t. p. -0.791. .432. 實驗組與對照組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 PSS 平均分數折線圖. 34.
(46) 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進 行資料 分 析 ,不同時間點,檢定不同組別的 壓力知覺程度,以及正念訓練前後的改 變量,本研究經 GEE 檢定結果發 現,實驗組在 正念訓練後 PSS 減少 3.78 分 (p=0.003)及訓練後四週 PSS 減少 8.10 分(p<0.001),均顯著低於對照組,表示正 念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能有效減少護理人員的壓力感受程度,見表 5-5。. 表 5-3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護理人員壓力之影響 參數. 估計值(B). 標準誤差(SE). 顯著性(P). PSS 25.07. 1.28. <0.001. 組別(實驗組) a. 1.24. 1.55. .423. 時間(訓練後) b. -0.39. 0.90. .666. 時間(訓練後四週) b. -0.73. 0.84. .384. 組別(實驗組)*時間(訓練後) c. -3.78. 1.28. .003*. 組別(實驗組)*時間(訓練後四週) c. -8.10. 1.36. <0.001***. 截距. a 參考組:對照組 b 參考組:時間(前測) c 參考組:組別(對照組)*時間(前測) *p<.05,**p<.01,***p<0.001. 35.
(47) 第三節 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專注覺察之影響 本研究比較正念訓練正念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對護理人員的專注覺察之 影響,以正念專注覺察量表(MAAS)檢測研究對象的正念專注覺察能力,此量表 分數愈高,代表正念特質愈高。實驗組 MAAS 訓練前分數為 49.73+7.47 分,對 照組 MAAS 訓練前分數為 51.80+7.93 分,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p=0 . 226,結 果顯示兩組 MAAS 訓練前分數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見表 5-2。兩組訓練後及訓 練後四週 MAAS 平均分數之比較,見圖 5-2。. 表 5-4 實驗組與對照組 MAAS 訓練前平均分數 變項 實驗組(n=41) 對照組(n=41) (M+SD) (M+SD) MAAS. 49.73+7.47. 51.80+7.93. t. p. 1.219. .226. 圖 5-3 實驗組與對照組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 MAAS 平均分數折線圖. 36.
(48) 以廣義估計方程式( GEE)進行資料分析,不同時間點,檢定不同 組 別 的專注覺察能力,以及正念訓練前後的改變量,本研究經 GEE 檢定結果 發 現 ,實驗組在正念訓練後 MAAS 增加 8.49 分(p<0.001)及訓練後四週 MAAS 增加 16.98 分(p<0.001),均顯著高於對照組,表示正念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能 有效增加護理人員的專注覺察能力,見表 5-3。. 表 5-5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護理人員專注覺察之影響 參數. 估計值(B). 標準誤差(SE). 顯著性(P). MAAS 截距. 51.81. 1.221. <0.001. 組別(實驗組) a. -1.76. 1.68. .295. 時間(訓練後) b. -0.17. 1.06. .872. 時間(訓練後四週) b. -0.68. 0.97. .483. 組別(實驗組)*時間(訓練後) c. 8.49. 1.56. <0.001***. 組別(實驗組)* 時間(訓練後四週) c. 16.98. 1.87. <0.001***. a 參考組:對照組 b 參考組:時間(前測) c 參考組:組別(對照組)*時間(前測) *p<.05,**p<.01,***p<0.001. 37.
(49) 第四節 正念訓練介入後對護理人員心率變異 SDNN 之影響 本研究比較正念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對護理人員心率變異 SDNN 之影 響,實驗組 SDNN 訓練前為 39.14+9.25 毫秒(Millisecond, ms),對照組 SDNN 訓 練前為 40.84+6.80 ms,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p=0.352,結果顯示兩組 SDNN 訓 練前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見表 5-6。兩組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 SDNN 之比較,見圖 5-4。. 表 5-6 實驗組與對照組 SDNN 訓練前結果 變項 實驗組(n=41) 對照組(n=41) (M+SD) (M+SD) SDNN. 圖 5-4. 39.14+9.25. 40.84+6.80. t/z. p. .937. .352. 實驗組與對照組正念訓練前、訓練後及訓練後四週 SDNN 平均值折線圖. 38.
(50) 再將兩組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E)進 行資料分析,不同時間點, 檢 定 不同組別的心率變異 SDNN,以及正念訓練介入前後的改變量,本研究經 GEE 檢定結果發現,實驗組在 正念訓練後 SDNN 增加 4.72 ms (p=0.008)及訓 練後四週 SDNN 增加 8.30 ms (p<0.001),均顯著高於對照組,表示正念訓練後及 訓練後四週,能有效增加護理人員心率變異 SDNN,見表 5-7。. 表 5-7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護理人員 SDNN 之影響 參數. 估計值(B). 標準誤差(SE). 顯著性(P). 40.84. 1.05. <0.001. -1.70. 1.79. .343. -1.83. 1.25. .144. -1.75. 1.38. .205. 4.72. 1.78. .008**. 8.30. 1.96. <0.001***. SDNN 截距 組別(實驗組) a 時間(訓練後) b 時間(訓練後四週) b 組別(實驗組)*時間(訓練後) c 組別(實驗組)* 時間(訓練後四週) c a 參考組:對照組 b 參考組:時間(前測) c 參考組:組別(對照組)*時間(前測) *p<.05,**p<.01,***p<0.001. 39.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