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關鍵字:工作壓力(Work stress)、正念(Mindfulness)、專注(Attention)、覺察(Awareness)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關鍵字:工作壓力(Work stress)、正念(Mindfulness)、專注(Attention)、覺察(Awareness)"

Copied!
97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探討正念訓練對工作壓力與專注覺察之影響: 焚化廠員工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on Work Stress and Attention Awareness : for Incineration Plant Employees. 吳莒瑛 Chu-Ying Wu. 指導教授:章美英 博士 Advisor: Mei-Ying Chang, Ph.D.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June, 2014.

(2) I.

(3) 探討正念訓練對工作壓力與專注覺察之影響: 焚化廠員工 中文摘要 工作壓力是一個普遍及高成本問題,對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可能增加心血管 疾病風險。增加職場員工對壓力的認知及紓壓技巧有助於減少壓力。本研究目的主要 探討正念訓練介入對焚化廠員工工作壓力、專注覺察特質、心率變異及α腦波功率 (power)之影響。 本研究採類實驗設計,以台北市政府二焚化廠員工為對象,實驗組 38 位與對照 組 32 位,實驗組接受一至四週,每週一小時之正念訓練課程,每天自行在家練習並 記錄練習時間,每日練習 15 分鐘,四週課程結束後,五至八週期間自行於生活及工 作中運用,每週進行一小時團體分享及討論。對照組不予任何介入。採問卷調查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MAAS)、心率變異分 析儀及腦波儀檢測方式收集資料,總計採三次資料收集,包括介入前測、介入後測、 追蹤四週後測,以瞭解此介入措施的成效。以 IBM SPSS 20.0 for window 版套裝軟體, 使用方法包括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t 檢定、卡方檢定及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 ) 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以對照組的前測結果為基準值,在控制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下,實驗 組於介入後在所有結果未有顯著差異,追蹤四週後發現持續於生活及工作中運用在 PSS、MAAS 得分均達統計顯著差異(p<0.01),但 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 (SDNN)及α腦波功率(power)未達統計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建議正念訓 練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及成本,可推廣正念訓練至各職場,以促進職場員工之心理健 康。 關鍵字:工作壓力(Work stress)、正念(Mindfulness)、專注(Attention)、覺察(Awareness). II.

(4) Abstract Working stress is a common and costly problem that negatively affects physio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ossibly causes risk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creasing employees’ awareness regarding stress and stress relief techniques helps reduce working stres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intervention on working stress,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traits, th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power of incineration plant employees.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by sampling employees from Incineration Plant 2 of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mprised 38 employees and 32 employees,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n hour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week for a total of 4 weeks. During this time, the participants were also required to practice independently at home for 15 min each day, and record the practice time. When the course was completed,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ontinue applying mindfulness in their daily lives and at work from the fifth to eighth week, and one-hour group sharing and discussion sessions were held weekly. Conversely,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 any interven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and the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 Additionall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EEG measurements were collected.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at a 4-week follow-up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vention. We used the IBM SPSS 20.0 software suite for Windows and process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data by calculating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s, percentages, t tests, chi-square tests, and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The pretest result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used as reference values. Considering the group-by-time-interact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directly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t the 4-week follow-up, we deter-. III.

(5) mined that the employees’ continued mindfulness practice at home and at the workplace had yielded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 < .01) in the scores for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and the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 and the EEG α power values showed increasing tendencies but did not achie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advise against investing excessive time and money on mindfulness training in workplace. However, mindfulness training can be promoted at various workplaces to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employees.. IV.

(6) 誌謝 在臨床工作 20 年後有機會到中西結合護理所進階學習是非常幸運的一個過程, 研究所求學沒有困難與挫折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所上老師們的啟發,思考的訓練,加 上同學們的互相支持,以及一直陪伴互相打氣的揚瑜,終於完成學業,心中充滿感恩。 完成論文的過程老實說非常辛苦,非常感謝引領我學習正念的指導教授-章美英老 師,對缺少創意與彈性的我而言,充滿了新奇與挑戰。正念學習與練習需花費許多時 間,這對要兼顧工作、家庭與學業的我而言何其容易,可是因著國外文獻中已有太多 好處,更增強學習意願,的確,經過幾個月練習,自己身心狀況平衡許多,快樂許多, 因為學會如何覺察自己與面對壓力,希望有機會也能幫助其他人。研究從計畫到撰寫 過程中,章老師總是耐心地指導與接納我學習上的弱點,尤其在研究方法的指導與批 判性思考的訓練是我學習上最大的收穫。感謝郭博昭老師及劉介宇老師在百忙中指導 論文,給予寶貴的意見,讓我在研究進行及論文內容能更臻完善。也謝謝其明大哥及 美綺經常協助我解決一些問題,讓學習過程順利進行。當然,論文完成要特別感謝參 與的焚化廠員工們及好朋友莉霞在現場檢測的協助,謝謝他們能耐心地接受檢測及參 與訓練課程,甚至願意自休假中返回參與,難得的是大家願意持續在工作生活中練習, 而每次討論時的分享,讓我也從大家經驗學習到許多,更堅定這過程不只是研究而是 一種助人的快樂,祝福大家。還有幸運的是臺安醫院人性化氛圍與對我研究的支持, 也有一直照顧支持我的紫娟主任,不只開導我的困惑,也體諒我的難處,還有工作團 隊淑嬌、秀燕等的配合與分擔,謝謝妳們。最後,最要感謝的是一直愛我支持我的老 公、二個寶貝兒子,這幾年辛苦你們了,除了常要接送我,吃著簡單的便當(因為媽咪 已無時間做美食),還要幫忙分擔家事,讓我專心研究及寫論文,一家人的緊密相依讓 我在親情陪伴中完成論文。我深深體認到,那些過去我常忽略沒感受到的,現在全心 全意的每個當下都充滿幸福,祝福所有愛我照顧我協助我的人,平安快樂。 莒瑛謹誌於民國 103 年 6 月. V.

(7) 目. 次.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誌謝 .................................................................................................................................. V 目 次 ............................................................................................................................ VI 圖表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 3 第二章 文獻查證 ........................................................................................................ - 4 第一節 工作壓力相關概念 ..................................................................................... - 4 第二節 正念概論 ................................................................................................... - 10 第三節 正念訓練相關研究 ................................................................................... -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1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 18 第二節 名詞解釋 ................................................................................................... - 19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 21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 22 第五節 研究設計 ................................................................................................... - 23 第六節 研究對象 ................................................................................................... - 25 第七節 研究工具 ................................................................................................... - 26 第八節 研究步驟 ................................................................................................... - 29 第九節 研究倫理考量 ........................................................................................... - 33 第十節 資料分析及處理 ....................................................................................... -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 36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 ................................................................................... - 36 第二節 正念訓練對專注覺察的影響 ................................................................... - 39 第三節 正念訓練對壓力知覺的影響 ................................................................... - 41 -. VI.

(8) 第四節 正念訓練對 SDNN 的影響 .................................................................... - 43 第五節 正念訓練對腦波功率的影響 ................................................................. - 45 第五章 討論 ............................................................................................................ - 47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之影響 ..................................................................... - 47 第二節 正念訓練對專注覺察的影響 ................................................................. - 49 第三節 正念訓練對壓力知覺的影響 ................................................................. - 50 第四節 正念訓練對 SDNN 的影響 ...................................................................... - 51 第五節 正念訓練對腦波功率的影響 ................................................................. - 5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 53 第一節 結論 ......................................................................................................... - 53 第二節 限制 ......................................................................................................... - 54 第三節 建議 ......................................................................................................... - 54 參考文獻 .................................................................................................................... - 56 附錄一 正念訓練與壓力知覺、專注覺察之相關研究 ........................................ - 71 附錄二 正念訓練與心率變異度、腦波之相關研究 ............................................ - 74 附錄三 正念訓練教案 ............................................................................................ - 76 附錄四 問卷 ............................................................................................................ - 84 附錄五 正念自我練習紀錄本 ................................................................................ - 87 -. VII.

(9) 圖表目錄 圖一 研究架構 ........................................................................................................... - 18 圖二 收案流程圖 ....................................................................................................... - 26 圖三 檢測二組正念專注覺察 (MAAS)平均分數折線圖 ...................................... - 40 圖四 檢測二組壓力知覺(PSS)平均分數折線圖 ..................................................... - 42 圖五 檢測二組正常心跳間距標準差(SDNN)折線圖 ............................................ - 44 圖六 檢測二組 α 腦波功率折線圖 ......................................................................... - 46 -. 表一 比較二組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及問卷、生理參數同質性 ............................... - 38 表二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焚化廠員工專注覺察之影響 ......................... - 40 表三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焚化廠員工壓力知覺影響 ............................. - 42 表四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焚化廠員工 SDNN 之影響 ............................ - 44 表五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焚化廠員工腦波之影響 ................................. - 46 -. VIII.

(10)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現代人生活在高度競爭、快速變遷的社會,加上知識提升,各行業都面臨許多壓 力。雖然壓力反應是正常生理調節的一部分(Lavallo, 2005/2008),但過度的壓力容易 造成身心健康的影響(施、李、李、郭,2004;唐、陳、鄭、張、林,2005)。世界衛 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tion,WHO )在1948年對健康的定義為: 「一個完整的身體, 精神和社會的安適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的狀態」“a complete state of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2013年WHO合作中心健康促進醫院和衛生保健瑞典HPH網絡所主辦的第21屆健康促 進醫院國際研討會,主題「邁向更以健康為導向的健康照護服務,身體與心靈層面的 議題」,即明確得知身心健康之促進為國際所重視。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指出多 數人的工作生涯中,每日有將近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處於工作場所,職場可說是推 動健康促進的重要場域之一。國健局(2007)所制定之職場健康促進推動指引,引述 1997年歐盟健康促進盧森堡宣言(The Luxembourg Declaration on Workplace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針對職場提出建言,提倡推行職場健康促進以改變 員工健康並提昇企業品質,因應未來劇變的就業環境及市場,指引中也強調職場心理 健康促進之重要性。 工作壓力是一個普遍的和高成本的問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工作者有高工作壓力, 因而增加了醫療照護的使用(The National Institu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201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7年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 認知調查問卷結果發現,以行業別言,金融及保險業員工的工作壓力最高(24.5%), 其次為不動產業(23.5%)、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20.3%)比例較高。各職業類別主 管及經理人員等最高(28.2%),其次為專業人員(19.2%)、技術員與助理專業人員 (18.9%)(徐、李,2008)。衛生署(2008)在2020年國民健康白皮書中,達成國民健康 -1-.

(11) 主要路徑其一即為健康生活型態,包括壓力處理等,足見政府對人們壓力之重視。壓 力除影響身心健康亦會影響工作的慾望,工作中表現及對生活的態度(National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1999)。 . 研究發現公務人員的工作壓力情形, 不見得少於一般企業員工(翁、簡,2002)。有關公務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也多著重於 壓力源或相關性研究(黃,1998;謝,2006),所以訓練職場員工提升壓力處理能力, 以促進其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但近三十年國外研究發現以正念為基礎的訓練對於人們的身心健康有益且能減 輕壓力(Chang, et al., 2004; Carmody, & Baer, 2008; Geary, & Rosenthal, 2011; Klatt, Buckworth, & Malarkey, 2008; Nyklíček, & Kuijpers, 2008)。國內近年亦開始有以正念 來改善睡眠或紓解身心壓力的議題討論(李、林,2009;楊,2012),所謂正念(Mindfulness) 包含覺察(Awareness)及專注(Attention)的本質(Brown, & Ryan, 2003),透過專注於當下, 促使注意力聚焦於自己基本需求,個人透過正念訓練並持續練習,進而增進心理健康 (初、高,2005)。國內目前鮮少有以此概念設計對職場員工之減壓訓練,沒有探討以 正念為基礎訓練對工作壓力影響之實證研究,故本論文希望透過以正念為基礎,參考 國內外學者研究,設計以符合忙碌的上班族需求的正念訓練介入,以期改善職場人員 工作壓力,進而提升其專注覺察之能力,為正值職業巔峰的中壯年者營造一個可以持 續促進其身心健康的自我照護技能,減少因壓力造成潛在身心健康問題的機會,希望 此研究結果,能將正念訓練成效推廣到各行各業,惠及更多人。. -2-.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探討正念訓練對專注覺察之影響。 二、探討正念訓練對壓力知覺之影響。 三、探討正念訓練對正常心跳間距標準差 (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 SDNN)之影響。 四、探討正念訓練對α腦波功率(power)之影響。. -3-.

(13) 第二章. 文獻查證. 依照研究動機及重要性及研究目的,文獻查證內容包括工作壓力相關概念、正念 概念、正念相關研究。. 第一節. 工作壓力相關概念. 過去五年有 44%美國人感到壓力增加,而工作壓力為重大壓力來源(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2012)。英國勞動力調查結果壓力為所有工作有關疾病 原因的 40%(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HSE, 2012a)。台灣 2008 年調查有 13%勞工 感到工作壓力很大,比 1994 年多一倍(徐、巫,2011)。足見工作壓力紓解對現在職場 之需求性及重要性。本節以壓力與工作壓力的定義,工作壓力源及影響因素,壓力反 應,及壓力紓解方式四部分述之。. 一、壓力與工作壓力的定義 壓力的定義可分為幾個時期,第一位使用壓力概念是生理學家Canon(1932)提出 當人面對壓力時在生理學上產生「戰」或「逃」(fight or flight)的反應。當遇到外在 環境變化時,為維持最佳恆定狀態,身體會產生生理的反應(Canon, 1935)。被稱為壓 力之父的學者Selye (1956)認為壓力是生物體面對加諸於它的任何需求所表現的非特 異性變化(包括免疫系統、腸胃系統及腎上腺)。Selye並提出個體面對壓力時會產生普 遍的壓力反應模式稱為「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是一個連 續過程,為警覺反應、抗拒、衰竭三階段,當壓力持續到第三個階段,將導致疾病。 Lazarus 與Folkman(1984)定義壓力為一種個人與環境的交互關係,當此關係被評估 超出其能力資源或危害其幸福感時即為壓力,其認為壓力是刺激與反應的互動過程, 需透過個人的認知與評估來決定。另外,學者指出壓力是環境需求負荷超過一個人的 調適能力,導致心理和生理的變化,可以使人處於疾病風險中(Cohen, Kessler, & -4-.

(14) Underwood Gordon, 1995)。而壓力是來自於任何挑戰或威脅,無論是真實的或知覺到 的(Nash, & Thebarge, 2006)。所以當知覺壓力超過個人認為可應付的能力時壓力即發 生(Palmer, Cooper, &Thomas,2003)。 工作壓力為當工作需求與工作者能力、資源及需要不能互相配合時,對生理和情 緒造成不良的反應(NIOSH, 1999)。工作壓力是一個連續變化的動態歷程,是個體 與環境不斷互動與協調的結果,當個人與工作間失去平衡時,就會產生工作壓力(陸, 1997)。所以壓力是生物體對嚴重的威脅或挑戰之壓力源所做出的反應,引起這些壓 力反應的外力、要求、刺激等,便稱之為”壓力源 ”(Stressors)(Lavallo, 2005/2008)。. 二、工作壓力源及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在台灣職場工作壓力越高,則工作滿意度越低、身心健康均較差、離職 意願較高(高、陸,2011)。簡單來說工作壓力源即為造成工作壓力的原因(陸、高, 1999)。工作壓力為一正面的專業挑戰,能激發專業的創新(McGowan , 2001),但過量 的壓力則有對身心健康有負面的影響(向、李、鄭,2011;何等,2010;李,2004; Lu, Shiau , Cooper, 1997)。學者 Cooper(1983)將工作壓力源歸為工作本身因素、組 織中個人的角色、工作關係與人際關係需求、生涯發展與成就、組織結構與組織氣氛、 家庭與工作等六大類。國內學者將工作壓力源分成兩方面,第一為「工作內因素」, 包含:工作本身的主要因素、工作中的社會關係、生涯發展因素、及組織結構與氣氛; 第二個為「工作外因素」則分為個人方面與社會(陸、高,1999)。不論工作壓力源為 何, 「人口學特徵」 、 「工作特性」 、及「職業特性」等變數對工作壓力歷程都可能造成 影響(高、陸,2011)。 有關工作壓力人口學特徵中最常被探討的是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及教育程度等 對工作壓力感受的影響(高、陸,2011)。研究顯示女性有較高的工作壓力(王,2011; 施,2005;高、陸,2011);亦有研究發現男性壓力大於女性(蔡、曾,2007)。年齡方 面研究結果有所不同,年齡較輕者工作壓力感受較高(王,2011);35歲以下者工作壓 -5-.

(15) 力顯著高於35歲以上者(高、陸,2011),有關壓力與健康之整合分析研究發現,31-45 歲之壓力與健康間有較高關聯性,46歲以上次之,19-30歲的人較低 (Yu, Lin, Chen, Wang, & Chiu, 2007);另有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年齡無差異(施,2005;賴,2002)。 婚姻方面已婚者之壓力較未婚者高(郭,2011);另外不同研究結果,未婚者工作壓力 較大(王,2011;何等,2010),或已婚未婚在統計上無差異(高、陸,2011)。教育 程度方面,大專教育程度及研究所以上工作壓力最高,其次為高中職以下(施,2005; 高、陸,2011) ;另有研究發現高中/高職學歷工作壓力較高(郭,2011)或者無差異(王, 2011)。 有關工作特性方面,以年資來看,年資較淺者工作壓力較高(王,2011;陸、高, 1999);另一研究年資12.5年者之工作壓力最低(高、陸,2011);不同公職年資在工 作壓力上無顯著差異(王,2011;施,2005;賴,2002)。職位方面,非主管者壓力較 高(何等,2010);工作壓力與是否為管理職比較在統計上無差異(王,2011;施,2005; 高、陸,2011)。有關職業特性方面,社會及個人服務業者工作壓力最高,其次為交 通運輸業,製造工程業及商務金融業之工作者的工作壓力最低(高、陸,2011) 。研究 發現,性別、教育程度、總工作年資及職位在壓力知覺有顯著差異(初、高,2005)。 以公務人員為對象之工作壓力研究結果發現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年資、職系、工 作單位,有顯著差異(蕭,2005)。. 三、壓力反應 過大的壓力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如身體健康狀況出現眩暈或痛、胸悶、疲勞,睡眠 障礙,降低工作滿意度、降低工作效率等(陸、高、周、蕭,2001;施等,2004;Hannign, Eswards, &Burnard, 2004)。影響人體壓力反應的關鍵為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皮 質軸(The 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HPA)和下視丘-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 (The Hypothalamic-Sympatho –Adrenomedullary, HSA),當人體面對壓力時激活自律 神經反應,導致血壓增加(Guilliams, Edwards, 2010; Owolabi, Owolabi, OlaOlorun, &. -6-.

(16) Olofin, 2012),女性對壓力有高防禦伴隨著較高的血壓,減少自主神經及心血管系統 對壓力的反應(Le,vesque, Moskowiyz, Tardif, Dupuis, & D’antono, 2010),當壓力長期 存在下,會活化HPA,刺激可體松(Cotisol)分泌,易會造成血管肥厚,增加心血管疾 病風險(Kivimäki, et al, 2012; Togo, & Takahashi, 2009)。壓力也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 的平衡,導致心率變異度改變(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王,2010; Clays, et al., 2011; Le’vesque, et al., 2010),研究指出壓力增加導致SDNN降低(Karvinen, Murray, Arastu, & Allison, 2013),在高工作壓力組之SDNN比低工作壓力組低,且達統計顯著 差異,但LF/HF並無顯著改變(Kang, et al., 2004)。而另一研究結果工作壓力與SDNN 變化則無顯著相關(Clays, et al., 2011)。研究指出工作壓力與低的心率變異有關包括 SDNN,慢性工作壓 力與冠狀動脈心臟病 有關,尤其對 50 歲以 下的人影響更強 (Chandola, et al., 2008)。壓力亦會使人身心緊繃,無法放鬆,研究顯示工作壓力顯著 影響腦波α波的產生(Tyson ,1987),當有人感受到身心壓力存在時,腦部枕葉和頂葉 的α波功率顯著下降(Park, et al., 2011)。 壓力除了生理反應外,還會有心理及行為反應,讓人感到焦慮、害怕、生氣、緊 張不安、專注力差、記憶力變差、煩躁等(施等,2004;Danielsson, et al, 2012;HSE, 2012b; Wilkinson, 2005/2010)。自填問卷為最常見的測量個人壓力的程度的工具,採用具有信 效度的量表來評估,如壓力知覺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來評估一個月內壓力 程度(初、高,2005; Klatt, et al., 2008; Shapiro, Brown, & Biegel, 2007)。對於專注 力方面學者多採用正念覺察專注量表(Mu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 MAAS) 評 估個人專注覺察的情形 (朱,2008; Cohen-Katz, Wiley, Capuano, Baker, & Shapiro, 2005;Klatt, et al., 2008; Nyklíček, & Kuiijpers, 2008)。. 四、壓力紓解方式 在壓力紓解方面,學者指出壓力恢復程度是基於個體對壓力的看法,不是壓力本 身(Guilliams, & Edwards, 2010) 。Yu, Chiu, Lin, Wang, & Chen(2007)對壓力與健康整. -7-.

(17) 合分析研究發現個人主觀壓力對健康有直接衝擊的效果,而個人對事件的主觀感受有 壓力或威脅時則對健康的衝擊比客觀的事件本身來的重要。所以有關工作壓力處理主 要是修正個人對壓力的反應,增加對壓力的認知,針對個人與基本假設解決個人對工 作壓力源的反應(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10;Lamontagne, Louie, & Landsbergis, 2007)。 措施包括壓力管理課程,以幫助員工修正或控制他們對壓力情況下的看法,而個人層 面的介入計畫,則為增加對所感到壓力的覺察來理解和應對壓力,常用的方法包括肌 肉放鬆、冥想(Meditation)、瑜珈、生物回饋、認知行為治療、運動等紓壓技巧,減少 壓力導致可能的疾病及困擾(施等,2004;Giga, Cooper, & Faragher, 2003; Lamontagne, et a.l, 2007)。在美國深呼吸練習及冥想為成年人使用輔助療法的前三名 (Nationaln Center of Complementary and Aternative Medicine, NCCAM)。 放鬆是一種安全簡便的紓壓方法,包括靜坐、瑜珈等,可減少肌肉的緊張度、減 少自律神經的激活(曾、李,1999;Benson, 1975)。雖然正念訓練會附帶放鬆的效益, 但正念訓練並不是放鬆或情緒管理的技巧,而是一種形式的心理訓練,以減少個人認 知脆弱性對心的反應模式,因而減少壓力和情緒困擾 (Astin, 1997;Kabat-Zinn, 1996), 研究顯示正念訓練甚至比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有更好的放鬆效果(Jain, et al., 2007)。國 內外有許多學者以正念相關訓練介入,可以減少人們的壓力知覺、心理困擾,並調節 情緒(初、高,2005; Chang, et al., 2004; Shapiro, et al., 2007; Robins, Keng, Ekblad, & Brantley, 2012),還可增加專注覺察能力,提升幸福感(朱,2008; Chiesa, & Serretti, 2009; Cohen-Katz, et al., 2005; Klatt, et al., 2008; Nyklíček, et al., 2008),豐富人際 的關係和社會連結,以及有益身體健康(Ludwig, & Kabat-Zinn, 2008)。 綜合以上文獻,壓力與生活工作時時共存,個人對壓力之主觀認知對身心健康有 直接影響,即壓力程度大小取決於個體如何看待壓力源。國內外研究顯示工作壓力與 疲潰(Burnout)間具有顯著相關性(李,2011;詹,2004;戴,2010; Jourdain & Chenevert, 2010),所以在壓力尚未造成疲潰等嚴重情況時,及早學習處理壓力是非常重要的。而 影響工作壓力的人口學變項研究結果並不相同,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年資及 職務,將於本研究中探討。另外主觀壓力感受對健康有高度的影響是重要的變項。所 -8-.

(18) 以了解職場人員壓力知覺情形是值得關注的,並以相關量表及SDNN、α腦波生理指 標測量,了解學習正念訓練前後之影響。. -9-.

(19) 第二節 正念概論 本節分為二部分,正念的定義,正念的源起。. 一、正念(Mindfulness)的定義 西方學者Kabat-Zinn (2003)以東西方身心醫學整合將Mindfulness定義為正念,是 「以一種不加批判的態度,刻意留心覺察當下此時此刻」,原文為“the awareness that emerges through paying attention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 to the unfolding of experience moment by moment”。正念是一種特殊的專注,由非主 觀意識,開放 的,好奇心的,接受內在和外在的現在的經驗,這使得練習者行為有 較多的反思,而不是更多的衝動(Bishop et al., 2004)。正念是一種敏銳的察覺能力, 正念除了指稱「現在記得」之外,它本身也是一種心理歷程。一般來說念頭是不斷地 生起和消失的心理事件,而未經過訓練之念頭常常迅速地生起和消失,無法確認此為 正念與否。為使心遠離或去除非正念的影響,所以把握、了解現在念頭之真正面向就 是正念(越,2002)。正念特徵之一是參與者學會觀察這些現象不加評判其真相、重要 性或價值,且沒有設法逃避或改變它們(Huss, & Baer, 2007)。 事實上,正念是意識的象徵,具有專注和覺察的特質,可經靜坐來培養,能夠反 映呈現當下清楚的經驗,使人脫離慣性思維、不健康行為模式(Baer, 2003; Brown & Ryan, 2004; Brown, Ryan, & Creswell, 2007)。所謂專注有不同的程度(少到完全不專 注),但大體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自然的專注(自動生起的專注),另一種是刻 意「培養」的專注,此專注是在正念中發展而來(釋,2005)。專注是一種將現實世界 中選定的部分做覺察之聚焦。而覺察是指對內在和外在現象的主觀經驗,它純粹是對 任何時刻環繞在我們現實中事件範圍的知覺和領悟(Averill, 1992)。在每一天清醒的狀 態中,覺察和專注是相互交織的。所有知覺現象是靠覺察來表達,而專注是將那份覺 察持續地將輪廓從表面拉出以便來仔細的檢視(Brown, & Ryan, 2004)。正念不是一個 - 10 -.

(20) 思想實踐的抑制;而是所有的想法或事件被認為是一個對象的觀察,但不是分心 (Bishop,et al., 2004)。有關這些定義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普遍的接受和充分參與 在目前此時此刻(Black, 2011)。簡而言之,正念就是培養身心的覺察,活在此時此刻 (Stahl, & Goldstein, 2010/2012)。. 二、正念的源起 正念歷史源於自兩千多年前的印度佛教,「念」字最早來自巴利文 sati,意思是 “記得”(Stahl, & Goldstein, 2010/2012)。正念雖是初期佛教禪修的訓練,是佛教修行 的核心,但是其本質並不含宗教成分,因此能融入美國主流醫學界,而因其療癒的力 量,近三十年來逐漸在西方醫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產生影響力,全世界包括美國、 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家已有超過三百個機構,應用正念療法在醫護、諮商、教育、 企業、運動等領域中(李,2011;溫,2006;Stahl, & Goldstein, 2010/2012)。 正念基本上它是個簡單的概念,其力量來自修習與應用(Kabat-Zinn, 2005/2008)。 美國 Jon Kabat-Zinn 博士於 1979 年設計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 MBSR),其植根於東方佛學和心理學,他在麻省大學醫學中心開設減壓門 診,協助病人以正念練習處理壓力、疼痛和疾病作為醫療照護的輔助。1995 年將減壓 門診擴大為「正念中心」之後,積極研究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將它整合至醫學、保 健、社會之中(Stahl, & Goldstein, 2010/2012)。其對象涵蓋了廣泛的臨床人群(如疼痛, 癌症,心臟疾病,抑鬱症,和焦慮),以及非臨床人群的問題,可以協助個人處理慢 性疾病及健康人日常的生活壓力(Grossmana, Niemann, Schmidt, Walach, 2004)。自卡 巴金博士將正念訓練帶入主流醫學界,至今,學界已發展出多種以正念為基礎的訓練 方法(Baer, 2003;Chiesa, & Malinowski, 2011)。 文獻回顧學者均證實正念對心理健康有良好影響,而正念訓練有多種,常被研究 使用的為正念減壓療法(MBSR)(溫,2006;Grossmana, et al., 2004; Keng, Smoski, - 11 -.

(21) Robin, 2011)。MBSR的主要特點是培養「正念」(Mindfulness),它是充分覺察當下發 生的一切,其特徵是不加批判的覺知,開放的,好奇心的,並接受內在和外在的現實 的經驗,使得練習者行為不會有更多的反射性衝動(Bishop, et al., 2004;Stahl, & Goldstein, 2010/2012)。療程將「正念」視為「純粹的注意當下此時此刻」,作正念減 壓培訓時須以正確的態度來練習,鼓勵參與學員發展七大核心正念的態度:包括:不 做評判(None-Judging),保持耐心(Patience),初學之心(Beginner’s mind),信任自己 (Trust),無為不強求非刻意追求(None-striving/None-doing),接受(Acceptance),順 其自然(Letting go) (Kabat-Zinn, 1990)。MBSR完整訓練需為八至十週的團體訓練課程 (最多30人),每週每次2.5至3小時課程,於第六及第七週間外加一日整日密集訓練, 每週回家練習六天,每天45分鐘。常規的練習包括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練習,頻率以每 週三次或更多次,每次15分鐘或更長的時間。若為員工減少壓力課程,可以每日15分 鐘,或一天二次5-10分鐘來練習(Kabat-Zinn’s, 1982; Kabat-Zinn, 2005/2008)。 許多正念介入研究採用以上標準的正念減壓計畫(Bruce, & Davies, 2005; Chang, et al., 2004; Cohen-Katz, et al., 2005)。其主要修習三種技巧包括靜坐(Sitting Meditation) 主要運用技巧為坐式呼吸練習,純然專注於呼吸,觀察隨著呼吸而產生的腹部起伏運 動,或鼻孔下方氣息進出端,觀察鼻端與呼吸接觸的感受,再將注意力轉移到對整個 身體的覺察,對於周圍的聲音保持開放與接受,觀察心中浮現念頭的升起與消失。身 體掃描(Body scan) 引導注意力依序觀察身體不同部位的感受,從左腳腳趾開始,最 後至頭頂。正念瑜珈(Mindful Yoga) 將「正念」結合「哈達瑜伽」,教導病患在練習 「哈達瑜伽」的同時,覺察當下的身、心現象,將焦點移到身體的伸展,感受身體、 想法或情緒(Kabat-Zinn, 2005/2008)。研究顯示改善員工之壓力程度和自主神經平衡 方面,以正念為基礎課程介入,是可行且有效的介入措施(Wolever, et al., 2012)。. - 12 -.

(22) 第三節 正念訓練相關研究 由文獻搜尋發現正念訓練用於健康族群或職場的研究逐漸增加,對象以醫護人員、 心理師或相關科系學生居多,少數對象為社區民眾、企業員工(Chiesa, & Serretti, 2009; Irving, Dobkin, & Park, 2009)。研究以相關量表及生理指標(心率變異度、腦波)來衡量 正念訓練之影響,茲將相關文獻及其研究設計統整於附錄一及附錄二。 一、正念訓練對專注覺察之影響 正念訓練對專注覺察之研究,為類實驗設計,有對照組,樣本數範圍在25-57位, 年齡介於18-65歲,以公民營企業員工、護理人員、社區民眾、大學教職員、大學生為 對象,白人、女性的比率居多。正念介入措施以六至八週MBSR為主,1-2.5小時/週, 每天練習20-45分鐘,有關健康成人在專注覺察方面成效衡量,學者以正念專注覺察量 表( MAAS)來評估,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正念訓練介入前後比較專注覺察特質 均有進步,達統計顯著差異(Cohen-Katz, et al., 2005;Nyklíček, & Kuijpers, 2008; Shapiro, Astin, Bishop, & Cordova, 2005;Shapiro, et al., 2007;Shapiro, Oman, Thoresen, Plante, & Flinders, 2008);而Klatt等(2008)則以低劑量MBSR六週訓練,每天20分鐘練 習,結果實驗組MAAS進步,達統計顯著差異。但以上研究,多為八週後立即測量結 果,只有一篇以護理人員為對象的研究呈現介入結束後及三個月追蹤,在正念專注覺 察程度上仍維持統計顯著差異(Cohen-Katz, et al., 2005),所以正念訓練後的成效持續 可再探討。反觀國內研究,以公民營企業員工為樣本,正念介入措施只採靜坐 (Meditation)八週訓練,每週2小時課程,每天練習10分鐘,結果實驗組MAAS進步, 達統計顯著差異(朱,2008) 二、正念訓練對工作壓力之影響 文獻搜尋發現正念訓練對成人壓力之研究,為類實驗設計,部分研究缺乏對照組, 樣本數範圍在 10-57 位,年齡介於 18-65 歲,以社區民眾、健康照護人員、大學教職 - 13 -.

(23) 員、大學生、公民營企業員工及佛教團體為對象,白人、女性的比率居多。正念介入 措施以六至八週 MBSR 為主,1-2.5 小時/週,每天練習 20-45 分鐘,採用壓力知覺量 表(PSS)來評估壓力感受,結果不論是單組前後測比較,或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介入 前後均能減少壓力知覺,達統計顯著差異(Bazarko, Cate, Azocar, & Kreitzer, 2013; Chang, et al., 2004;Carmody, & Baer, 2008;Nyklíček, & Kuijpers, 2008;Shapiro, et al., 2005;Shapiro, et al., 2007;Shapiro,et al., 2008)。學者以大學教職員為研究對象,介 入低劑量 MBSR 六週訓練,每週 1 小時,為配合工作環境需求,改採用立式或坐式瑜 珈,結果實驗組接受訓練後壓力知覺(PSS)顯著減少,對照組則無差異,證實了低劑 量正念訓練在工作場所時間空間限制上的價值(Klatt, et al., 2008)。另一研究以保險公 司員工為對象,正念工作介入 12 週,1 小時/週,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亦能減少壓力 知覺(PSS),達統計顯著差異(Wolever, et al., 2012)。Moore(2008)的研究有不同的結 果,以正念課程四週介入共 14 次練習,10 位大學生參與,平均每人 10.9 次,結果在 減少壓力知覺(PSS)方面,並無顯著差異,顯示四週介入時間短對壓力改善成效不明 顯。 目前國內尚無以正念訓練介入之研究發表,而以靜坐(Meditation)經驗問卷調查研 究顯示,靜坐與與壓力知覺(PSS)呈顯著負相關;壓力知覺與負面心理健康呈顯著正 相關,同時發現5年以上的靜坐經驗者較無靜坐經驗及經驗1年以下者有較少的壓力知 覺 (初、高,2005)。此外,學者針對正念課程介入時間與壓力等效應大小(Effect size) 之研究發現,無顯著相關;有無全日或半日的課程亦無統計顯著差異,且治療前後的 效應大小與上課時數並無顯著差異(Carmody, & Baer, 2008)。 標準 MBSR 之參與者意願會因需要配合時間承諾而有障礙,為導致個案流失率高 的主因,流失率 20%以上(Chang, et al., 2004;Nyklíček, & Kuijpers, 2008;Shapiro, et al., 2005),故研究設計需考慮適合職場時間空間限制,以及介入時間,並避免個案流失 率高之問題。而過去學者研究正念,大多以各種量表由個人主觀評估填寫,不易分辨 結果真實性,難以呈現介入之實證效益(Ludwig, & Kabat-Zinn, 2008;Shapiro, et al., - 14 -.

(24) 2008)。近年已陸續有學者輔以生理指標如心率變異度、腦波等作為正念訓練之成效 衡量,於以下做文獻彙整。 三、正念訓練對心率變異度之影響 有關正念訓練與心率變異度之研究不多,為類實驗設計,部分研究缺乏對照組, 樣本數範圍在 11-23 位,年齡介於 19-65 歲,以大學生、健康成年人為主(吳,2009; Burg, Wolf, & Michalak, 2012),有一篇對象病人(Joo, Lee, Chung, & Shin, 2010),正念 介入措施為靜坐訓練,靜坐訓練 4 週(每天練習 30 分鐘),在 HRV 的變化方面,靜坐 訓練後 LF/HF 下降達統計差異(呂,2012)。單獨以正念呼吸運動(Mindful Breathing Exercise, MBE)20 分鐘為介入發現正念呼吸訓練後發現正念呼吸和 SDNN 之間呈正 相關(Burg, et al, 2012)。以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術後六個月個案為對象之 研究,介入 MBSR 八週後,SDNN 增加達統計差異,但 LF/HF 改變並未達顯著差異(Joo, et al., 2010)。研究以靜坐調息(Inward-attention meditation)介入,實驗組與對照組之介 入前後比較發現,SDNN 無顯著差異(Wu & Lo, 2008)。另一研究以哈達瑜珈介入 8 週結果實驗組 8 週後 SDNN 無顯著差異(Papp, Lindfors, Storck, & Wändell , 2013)。但 這些研究的限制為樣本數小,不易推論至其他族群。 四、正念訓練對腦波之影響 有關正念訓練與腦波影響之研究,為類實驗設計,部分研究缺乏對照組,樣本數 範圍在10-23位,對象為大學生或社區民眾,介入方式多以靜坐為主,介入時間包括 20分鐘、40分鐘、4天動態冥想課程等。研究發現專注靜坐練習時腦α波功率上升, 且有靜坐經驗組變化比無靜坐經驗組明顯(呂,2012),在探討靜坐介入成效,採 單組交叉實驗靜坐20分鐘,休息20分鐘,二者間隔15分鐘,於靜坐及休息時分別測 量腦波,結果α波功率(μV2)在靜坐時與休息時相比,所有腦區域中枕葉區比額葉區 更顯著(Lagopoulos, et al., 2009)。而以有禪坐經驗者為實驗組之研究,以禪坐40 - 15 -.

(25) 分鐘介入,對照組放鬆休息30分鐘,二組比較,實驗組於禪坐前後都比控制組休息 前後之α波分布比率來的高,實驗組α波比率多在中腦及後腦區域(倪,2005)。 研究顯示,集中式靜坐與正念冥想與閉眼放鬆狀態相比,在集中式靜坐與正念訓練 情況下於電極位置Pz、O1和O2,產生更多的α波達顯著差異,且O1> O2 (Dunn, Hartigan, Mikulas, 1999)。另外,國內一篇採用四天動態靜心課程(運用呼吸、冥想及 體能活動)之研究,結果腦波部份顯示出左腦α波功率增加達統計顯著差異,右腦的 α波強度變化率呈現無顯著差異,未顯示其他區域腦波變化之原因,可能與此研究 所用腦波之貼片部位為前中額、左額及左右耳後骨之故,不過仍顯示大部分的受測 者大腦皆呈現放鬆的趨勢(許、蔡、劉,2011)。α腦波功率增加發生在閉眼大腦枕 部處於放鬆狀態(Treder et al., 2011)。 以上多篇研究將PSS和MAAS二者同時運用為正念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結果在 減少壓力知覺及提升專注覺察方面,均達統計顯著差異(Klatt, et al., 2008;Nyklíček, et al., 2008;Shapiro, et al., 2007;Shapiro, et al., 2008)。同時將腦波及HRV為正念訓練對 壓力影響研究的生理指標只有一篇,其結果LF/HF下降,α波功率上升(呂,2012)。 綜合以上文獻,研究設計多採類實驗設計,部分缺乏對照組,研究樣本數較小, 可能導致統計效應(effect size)較低(Nyklíček, & Kuijpers, 2008),故需於研究收集樣本 數時避免之。過去以正念為基礎的訓練不論是 MBSR、其他正念訓練或靜坐訓練,也 不論介入時間長短,大多能明顯減少壓力知覺,有效提升專注覺察特質,但八週訓練 每週至少 2 小時及需要配合時間練習,在職場工作時間不易執行,個案易流失(朱,2008; Chang, et al., 2004;Shapiro, et al., 2005;Nyklíček, & Kuijpers, 2008)。正念訓練介入結 果不盡相同,有些可提升自律神經活性,有些則無顯著改變。對於正念訓練在不同部 位尤其枕葉區的腦皮質會產生較多反應平靜、平衡的心理狀態的α腦波,達到身心放 鬆的成效。雖然陸續有正念訓練之生理指標研究,但結合量表與生理指標之研究不多, 而正念訓練對改善國人工作壓力而言是否能有效,也需進一步研究證實,故本研究以 美國 Jon Kabat-Zinn 博士之 MBSR 為設計基礎﹐設計適合職場之短期訓練課程(Brief - 16 -.

(26) mindfulness training program),以探討其對改善焚化廠員工工作壓力之成效。希望將 正念內化於生活工作中,經由實證研究來證明其於職場員工之身心效益。. - 17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變項: 壓力知覺 自變項 正念專注覺察 正念訓練 SDNN. 腦波α波 控制變項: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年資 職位. 圖一 研究架構. - 18 -.

(28) 第二節. 名詞解釋. 一、正念(Mindfulness) (一)、概念性定義:以一種不加批判的態度,刻意留心覺察當下此時此刻 (Kabat-Zinn, 2003)。 (二)、操作性定義:依據Brawn 和Ryan(2003)所編製的正念專注覺察量表(Mindful Awareness Attention Scale,簡稱MAAS),以了解個體能否接受並覺察當下所有的經 驗,以做為測量正念專注覺察傾向個別差異的工具。中文版MAAS由張仁和、林以正、 黃金蘭於2011年完成翻譯,且具有良好信效度。. 二、專注(Attention) (一)、概念性定義:由心以清晰且生動的形式來接管所有許多同時的事物或一連串的思 緒 (James, 1890)。. 三、覺察(Awareness) (一)、概念性定義:覺察是指對內在和外在現象的主觀經驗,它純粹是對任何時刻環 繞在我們現實中事件範圍的知覺和領悟 (Averill,1992)。. - 19 -.

(29) 四、工作壓力 (一)概念性定義:人們對他們的工作和結果變化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反應,迫使個人應 對和調適,打亂他們的正常表現(Beehr, & Newman, 1978)。 (二)操作性定義:依據 Cohen, Kamarck, & Mermelstein(1983)所發展知覺壓力量表 (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原始為 14 題,是使用最廣泛的的測量感知壓力的的心 理工具。此量表是以自評方式,衡量個人近一個月來,壓力感受的程度,內容共含 14 個題項,所得分數為一整體分數。. - 20 -.

(30)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正念訓練對專注覺察之影響如何? 二、正念訓練對壓力知覺之影響如何? 三、正念訓練對正常心跳間距標準差(SDNN)之影響如何? 四、正念訓練對α腦波功率(power)之影響如何?. - 21 -.

(31)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接受正念訓練後顯著提升專注覺察得分。 二、接受正念訓練後顯著降低壓力知覺得分。 三、接受正念訓練後顯著提升正常心跳間距標準差(SDNN)。 四、接受正念減壓訓練後顯著提升之α腦波功率。. - 22 -.

(32) 研究設計. 第五節. 本研究為一篇類實驗研究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方便取樣,實驗組與 對照組,以重複測量方式檢視本研究之正念訓練對職場員工知覺壓力、正念覺察專注 之影響,以及對心率變異度、腦波之影響。 研究對象以台北市政府焚化廠工作的員工為主,於不同焚化廠收取個案,A 廠有 意願者為實驗組,B 廠有意願者為對照組,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的同質性分 析(Homogeneity),確認兩組為同質,再針對實驗組進行正念訓練,實驗組每週一天進 行一次一小時之課程及團體討論共四週,其餘六天自行在家練習並記錄練習時間,每 日練習至少 15 分鐘,四週課程結束後,五至八週期間自行於生活工作中練習至少 15 分鐘,每週進行一小時團體分享及討論。對照組不予任何介入。於研究結束後提供正 念訓練 CD。採問卷調查、HRV 及腦波檢測方式收集資料,兩組皆接受介入前、介入 後、追蹤四週後測,以瞭解此介入措施的成效。 介入前測 實驗組. O1. 對照組. O4. 介入. 介入後測 X. O1:實驗組在正念減壓訓練介入前進行之檢測 O2:實驗組在正念減壓訓練介入四週後進行之檢測 O3:實驗組在正念減壓訓練後追蹤四週進行之檢測 O4:對照組之前測 O5:對照組四週後之後測 - 23 -. 追蹤四週後測. O2. O3. O5. O6.

(33) O6:對照組追蹤四週之後測 X:四週正念訓練介入. - 24 -.

(34) 第六節. 研究對象. 一、樣本數計算 徵求台北市環保局所屬二垃圾焚化廠於該廠服務之員工為研究對象,焚化廠隸屬 同一政府機構,有相同組織架構與業務職掌,規模相近,工作性質相同。以 G Power 統計檢定力,二組 t 檢定,effect size= 0.35 (Shapiro & Brown 2007),alpha= 0.05, power=0.8,計算出總樣本數為 59 位,考量實際收案後個案的流失率 20%,故至少 70 位,實驗組與對照組各 35 位。. 二、選取條件 1.年滿 20 歲以上,工作滿三個月之未參與夜班輪值員工,男性女性皆可。. 2.經說明本研究目的後有意願參加研究計畫者。. 三、排除條件 1.有神經系統疾病或中風病史。. 2.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及躁鬱症等。. 3.心律不整需要藥物治療或有心臟節律器。. 4.甲狀腺機能亢進。. 5.過去或現在有靜坐練習者。. - 25 -.

(35) 第七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包括正念覺察專注量表(MAAS)、壓力知覺量表(PSS)、心率變異度 分析儀、腦波儀。施測地點設於該工作場所會議室內,受測環境有中央空調、可設定 合適溫度。. 一、正念專注覺察量表(MAAS) 1.測驗目的:了解個體能否接受並覺察當下所有的經驗,以做為測量專注覺察傾 向個別差異的工具。 2.信效度:Brown 和 Ryan(2003)參考以往文獻,編製出「正念專注覺察量表」 (MAAS)共 15 題,以 Likert 六點計分來評分。原始問卷內在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Cronbach’s α 為 0.82 (n=327)及 0.87(n=239)。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 與 辨 別 效 度 (Discriminant validity) 。 正 念 相 關 研 究 此 量 表 Cronbach’s α 為 0.79-0.91(Shapiro et al. 2007, Klatt et al. 2008 , Shapiro et al. 2008)。中文版 MAAS 由張 仁和、林以正、黃金蘭(2011)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以探索性因素 分析顯示為單一因素結構。且與正向適應指標(生活滿意度、正向情緒、中國人幸福感) 呈正相關;與負向適應指標(負向情緒、心理憂鬱)呈負相關,內在信度 Cronbach’s α 為 0.88(n=157)、0.90(n=204),此量表再測信度相關係數為 0.75。為使用率最高的正念 測量工具。本研究之 Cronbach’s α 0.91。 3.測量方法:以自評方式衡量個人專注覺察情形,評分依序為 1~6 分,6 分「幾 乎沒有」 、5 分「偶而發生」 、4 分「很少發生」 、3 分「有時發生」 、2 分「經常發生」、 1 分「幾乎總是」。總得分為 15-90 分,分數愈高代表專注覺察特質愈高。. - 26 -.

(36) 二、壓力知覺量表(14-items PSS ) 1.測驗目的:衡量個人近一個月來所感受到的壓力。 2.信效度:壓力知覺量表為Cohen, Kamarck, & Mermelstein (1983)所發展,原始為 14題,以Likert五點計分,來評分是使用最廣泛的的測量感知壓力的的心理工具。此 量表有良好的內部信度,三群樣本之Cronbach’s α係數分別為0.84(n=332)、0.85 (n=114) 及0.86(n=64),再測信度相關係數為0.85,具有良好的預測效度(p<.05),如相較生 活事件(Life Events)更容易預測各種健康結果(如憂鬱、軀體化症)。Chinese 14-item PSS由初麗娟教授(2005)經原作者授權所翻譯(初、高,2005),中文版此量表Cronbach’s α為0.85。本研究之Cronbach’s α 0.91。 3.測量方法:以自評方式衡量最近一個月來個人的感受和想法,其中 4、5、6、7、 9、10 及 13 題為正向題。評分依序為 0~4 分,0 分「從不」、1 分「偶而」、2 分「有 時」、3 分「常常」、4 分「總是」。總得分為 0-56 分,分數越高表示受測者壓力知覺 越高。. 三、心率變異分析儀 1.測驗目的:分析心率變異情形、自律神經系統活性平衡狀態。 2.信效度:以MEDICORE SA-3000P Software心率變異分析儀為工具,通過國食品 藥 物 管 理 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FDA) 、 歐 盟 認 證 機 構 (Conformite Europeenne;CE)、台灣、日本、韓國等二十多國認證。衛生署許可字號014066。提 供時域分析法與頻域分析法評估心律變異度(1996年歐洲心臟協會和北美電生理協會 專家小組會議,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1996)。 3.測量方法:以以指端感應夾夾於左手食指,連續測二次(間隔5分鐘)取二次平均 值。以時域分析SDNN為整體心率變異度的指標(陳、郭、駱,2000)。 - 27 -.

(37) 檢測方式由研究者執行檢測操作,環境以安靜不受干擾,可控制溫度。受測者受 測前24小時內避免茶或咖啡、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飯後或剛運動完2小時內測量, 事先須安靜休息10分鐘,個案採坐姿,去除手機、手錶、手飾項鍊、眼鏡等,指甲不 宜過長,受測過程維持自然平靜呼吸,勿移動或說話,採平常呼吸狀態,不可閉眼及 睡著。. 四、腦波儀 1.測驗目的:分析正念訓練對腦波之影響。 2.信效度:人用微型無線多頻道生理訊號紀錄系統(TD3)記錄儀為低功率設類電 機型,作為檢測及記錄。TD3通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之驗證機構-財團法人電 信技術中心,認證號:EL16C001-01,放大倍率2000,濾波範圍0.34-53Hz,解析8-12 位元,最大取樣率5000 Hz。 3.測量方法:受測者在清醒狀態下安靜閉眼(汪,黃,2011),測量7分鐘(倪,2005), 大腦記錄的電極位置採用「國際10-20標準系統」之標準安裝,紀錄之腦波訊號功率頻 譜(Power Spectrum),表示單位是微伏特(µV2),表示大腦在各種頻帶下之活動能量。 測量電極位置為O1(Dunn, et al., 1999),參照點(reference)為耳後乳突處。. - 28 -.

(38) 第八節. 研究步驟. 進行研究前須通過倫理審議委員會(IRB)的審查,並徵得量表使用授權書,研究 者須經過八週 MBSR 課程訓練及進階課程習得相關技能。. 一、前驅研究 邀請台北市環保局所屬 C 垃圾焚化廠符合收案的員工 6 位,告知研究目的、方法、 流程及個案權益等,並取得受試者同意書,將研究過程實際操作,以作為正式研究調 整的參考。. 二、正式研究 經由前驅研究,修改施測流程及問卷等再開始進行收案,正式研究時間為民國 102 年 11 至 103 年 1 月,研究步驟如下。. (一)、招募研究個案:. 1.實驗組:. (1)設計招募研究對象之海報,與焚化廠主管聯繫,至該廠向其說明研究目的、 方法、流程、個案權益等,取得同意後,以公文正式取得同意及張貼招募海報進行招 募。研究過程的受試者皆為自願參加,研究進行前由研究者先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 的、方法、過程,先徵求同意並填寫基本資料及同意書,同時告知研究對象說明研究 進行過程中可隨時中止退出。基於保密及不傷害原則,個案所提供的基本資料及問卷 結果僅供學術論文發表,相關資料檔案則以代碼資料呈現,研究過程中會考量個案身 身心狀況為首要。. (2)舉辦招募說明會,詳細說明研究目的、方法、流程、個案權益等。 - 29 -.

(39) (3)招收符合收案條件之個案。. 2.對照組 為確保個案之間同質性,取得不同收案焚化廠主管同意,發放宣傳單招收符 合收案條件之個案。. (二)正式研究說明 由研究者先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的、方法、過程及權益,先徵求同意並填寫基 本資料及同意書,同時告知研究對象說明研究進行過程中可隨時中止退出,約定檢測 時間。檢測地點為該廠會議室,問卷填寫的部分,由研究者向研究對象說明問卷填寫 的方法;儀器檢測的部分,說明檢測的目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於每次檢測前二 天 mail 或簡訊提醒準備事項。. (三)介入措施說明. 1.介入工具:研究者參考國內外有關正念訓練文獻,加上研究者所受正念訓練課程之 經驗與所得,評估職場工作時間及可行性,設計正念訓練四週課程。以講述法、體驗 法、實際操作、討論法來訓練,教材名稱如下:. (1)簡報教材:配合本課程正念相關概念之知識性內容的講授,研究者將其統整自製簡 報內容,利於教學使用。 (2)錄音光碟教材:由研究者親自錄製,包括:正念呼吸 15 分鐘、身體掃描 15 分鐘、 靜坐 15 分鐘、正念瑜珈 15 分鐘。. (3)圖片教材:由研究者將正念瑜珈動作製成圖片教材,供個案自行練習時參考。. - 30 -.

(40) 2.課室教學及場所:訓練場地為可容納 40 人之會議室,均有中央空調及溫度控制。 安排實驗組依「正念訓練教案」(附錄三)。對實驗組於該場會議室內進行四週訓練練 課程,每週一次二時段(人員選擇適合時段參與),一次一小時,包括課程內容講述及 正念技巧練習,每日練習至少 15 分鐘,並記錄於「正念自我練習紀錄本」;五週至 八週持續練習並運用正念於生活及工作中,依受試者於訓練前問卷選擇平日較感壓力 或不易專注之工作內容三項進行正念運用,每週由研究者帶領進行一小時團體分享討 論,由交流中互相分享學習。計畫主持人會以手機簡訊鼓勵提醒受試者持續練習;對 照組不予任何介入,並贈送每位受試者一個小禮物。並與研究對象約定課程時間及檢 測時間。. - 31 -.

(41) 圖二 收案流程圖. - 32 -.

(42) 第九節. 研究倫理考量. 本研究過程及分析的倫理考量包含不傷害原則、自主原則、行善原則及公平原則 (蕭,2004)。為確保研究對象之權益,研究者已取得「人體試驗主持人」資格,並領 有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考試及格證書,證書號:120916083,本研究進行前需通過某 區域醫院 IRB 審查方能執行。研究完成後,所有參與此研究之受試者之相關資料將依 法保存 10 年然後銷毀;並保證參與此研究之相關人員,於任何時期絕不涉及揭露受 試者個人隱私與基本資料。. 一、不傷害原則(Do no harm) 本研究取得的資料只能用於探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不可做其他用途。受試者接 受之儀器為非侵入性的檢測,不會導致傷害。腦波儀使用腦波膏後會協助個案頭皮清 潔,減少不適。在受試者個人資訊保護方面,所有參與此研究之受試者相關資料將於 上鎖的鐵櫃中妥善保管。且在資料分析時,受試者的身份均以代碼表示。. 二、自主原則(Autonomy) 本研究對象採自願報名方式,以研究對象所能理解的語言或文字說明同意書及研 究內容包含研究目的、方法、步驟,說明同意書內容,並確認對方充分理解,取得個 案同意書後方得執行研究。對於研究對象提出的任何研究有關的提問,坦誠且詳盡回 答。為確保研究對象之權益,告知研究對象可於研究過程中隨時退出。. 三、行善原則(Beneficence) 根據研究對象儀器檢測結果提供護理指導及諮詢,詳實報導分析的結果,不刻意 隱瞞或遺漏,客觀呈現研究結果,於研究結束後提供個案有關之研究結果,感謝其參 與。 - 33 -.

(43) 四、公平原則(Justice) 研究者於研究期間提供實驗組與對照組壓力與身心健康相關指導。實驗組於八周 研究結束後,依對照組個案意願,有意學習正念課程者,研究者會提供研究結果及正 念訓練相關光碟以供練習。. - 34 -.

(44) 第十節. 資料分析及處理. 一、資料處理 以 IBM SPSS 20.0 for window 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數據分析連 續型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類別資料以人數、百分比,同質性檢定方面,連續型資 料以 t-tests 檢定,類別資料以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二組介入前、介入後、追蹤 四週後測之 MAAS、PSS、SDNN 及腦波 α power 之結果差異以廣義估計方程式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 GEE)分析(Liang & Zeger, 1986)。GEE 的優點在於無 論觀察值為連續型或類別型,均可用 GEE 進行參數估計,GEE 可處理資料相關性問 題,能控制可能的干擾因子及處理同一個案多次重覆測量之非獨立縱貫性資料,並能 探討變數之間的主要及交互作用(Hardin & Hilbe 2003)。 分析方法 描述性統計 項目. 分析方法. 連續變項:年齡. 平均值、標準差. 類別變項:性別、婚姻、教育程度、宗教信. 人數、百分比. 仰、服務年資、職務 推論性統計 實驗組與對照組同質性檢定. 卡方檢定、t 檢定. 實驗組與對照組介入前、介入後、追蹤四週. GEE. 後測之正念專注覺察 (MAAS) 、壓力知覺 (PSS)、SDNN、腦波αpower 之差異. - 35 -.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研究結果依序分六節敘述,第一節為研究對象基本屬性,第二節為正念訓 練對正念覺察專注的影響,第三節為正念訓練對壓力知覺的影響,第四節為正念訓練 對 SDNN 的影響,第五節為正念訓練對腦波的影響。.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 本研究收案時間於 2013 年 11 月開始至 2014 年 1 月結束,於台北市所屬垃圾焚 化廠員工為研究對象,符合收案條件並參與研究共 76 位,實驗組 40 位;對照組 36 位,研究過程中共有 6 位未能完成檢測,原因為工作因素(2 位)、家庭因素(3 位)、 健康因素(1 位)。全程完成本研究之個案為 70 位,年齡 23-62 歲(平均 46.2±6.22 歲), 男性共 51 位佔 72.9%,大學畢業 31 位佔 44.3%,實驗組 38 位,對照組 32 位,流失 率為 7.9%。人口學基本資料如下: (一)性別:實驗組男性 29 位(76.3%),女性 9 位(23.7%);對照組男性 22 位(68.8%), 女性 10 位(31.2%)。兩組均以男性參加本研究意願高。以卡方檢定分析,二組在 性別上無顯著差異(χ2 =0.50, p=0.48)。 (二)年齡:實驗組 47.08±9.68 歲;對照組 45.22±10.17 歲,以獨立 t 檢定比較其同質性, 結果顯示二組無顯著差異(p >0.05) (t =0.78, p=0.44)。 (三)婚姻:二組以已婚者占最多,實驗組佔 34 位(89.5%);對照組佔 27 位(84.4%), 未婚者實驗組佔 3 位(7.9%);對照組佔 5 位(15.6%)。以卡方檢定分析,二組在 婚姻方面無顯著差異(χ2 =1.80, p=0.41)。 (四)教育程度:實驗組以大學佔最多 16 位(42.1%),其次為專科 7 位(18.4%),碩士 8 位(21.1%),高中職 6 位(15.8%)。對照組以大學佔最多 15 位(46.9%),其次高. - 36 -.

(46) 中職 9 位(28.1%),專科 5 位(15.6%),碩士 3 位(9.4%)。以卡方檢定分析,二組 在教育程度方面無顯著差異(χ2 =3.75, p=0.44)。 (五)職位:二組均以非主管職最多,實驗組 26 位(68.4%);對照組 21 位(65.6%),而 主管職最少,實驗組 4 位(10.5%);對照組 3 位(9.4 %)。以卡方檢定分析,二組 在職位方面無顯著差異(χ2 =0.16, p=0.92)。 (六)服務年資:二組均以小於 5 年佔最多,實驗組 13 位(34.2%);對照組 9 位(28.1%), 其次為 15-20 年,實驗組 10 位(26.3%);對照組 10 位(31.2%),5-10 年年資方面, 實驗組 3 位(7.9%);對照組 7 位(21.9%)。以卡方檢定分析,二組在服務年資方 面無顯著差異(χ2 =6.46, p=0.17)。. 二組研究個案屬性以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卡方檢定分析進行同質性檢定, 兩組於性別、婚姻、教育程度、職位及服務年資皆無顯著差異(p >0.05),具同質性。 針對二組在年齡、壓力知覺量表、正念覺察專注量表、心率變異分析(SDNN) 及腦 α 波,以上各項平均前測數值,以獨立 t 檢定比較其同質性,結果顯示二組在前測數值 上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一),可排除取樣偏差對研究結果的影響。. - 37 -.

(47) 表一 比較二組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及問卷、生理參數同質性. 項目. 實驗組(n=38). 對照組(n=32). n(%). n(%). 性別 男. 29(76.3). 22(68.8). 女. 9(23.7). 10(31.2). 婚姻 已婚. 34(89.5). 27(84.4). 未婚. 3(7.9). 5(15.6). 離婚. 1(2.6). 教育程度 高中職. 6(115.8). 9(28.1). 專科. 7(18.4). 5(15.6). 大學. 16(42.1). 15(46.9). 碩士(含). 8(21.1). 3(9.4). 其他. 1(2.6). 職務 主管 非主管 其他. 4(10.5) 26(68.4 8(21.1). χ2. p值. 0.50. 0.48. 1.80. 0.41. 3.75. 0.44. 0.16. 0.92. 6.46. 0.17. 3(9.4) 21(65.6) 8(25). 服務年資 <5 年. 13(34.2). 9(28.1). 5-10 年. 3(7.9). 7(21.9). 10-15 年. 3(7.9). 4(12.5). 15-20 年. 10(26.3). 10(31.2). >20 年. 9(23.7). 2(6.3). 項目. Mean(SD). Mean(SD). t值. p值. 年齡. 47.08(9.68). 45.22(10.17). 0.78. 0.44. PSS. 22.42(6.27). 22.56(5.21). -0.10. 0.92. MAAS. 62.41(12.45). 65.56(9.02). -1.19. 0.24. SDNN, ms. 30.90(9.31). 35.79(11.67). -1.95. 0.55. α腦波, µV2. 2.93(0.87). 3.07(0.73). -0.70. 0.49. - 38 -.

(48) 第二節. 正念訓練對專注覺察的影響. 本研究比較正念訓練介入後及追蹤四週後,對焚化廠員工正念專注覺察之影響, 以正念專注覺察量表(MAAS)評估研究對象專注覺察傾向的差異,此量表分數愈高, 表示受試測者專注覺察特質愈高。實驗組 MAAS 介入前測分數為 62.41±12.45,對照 組 MAAS 介入前測分數為 65.56±9.02,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p=0.24,結果顯示兩組 PSS 前測分數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一)。進行常態分佈檢定,再以廣義 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進行資料統計分析,比較實驗組、 對照組與時間交互作用下的差異,以對照組前測結果為基準值,在不同時間點,檢定 不同組別的專注覺察得分,以及正念訓練介入前後的改變量,本研究經 GEE 檢定結 果發現,實驗組在正念訓練介入後無顯著差異,追蹤四週後 MAAS 由前測 62.41 分提 升至 66.50 分(ß =5.16, p=0.007),顯著高於對照組,表示正念訓練結束四週後持續運 用生活與工作,能有效提升焚化廠員工的專注覺察特質。其二組平均得分及 GEE 統 計分析(見圖三、表二)。. - 39 -.

(49) 分數. MAAS 69.00 68.00 67.00 66.00 65.00 64.00 63.00 62.00 61.00 60.00 59.00. 67.77 66.63 65.56 65.50 對照組 63.71. 實驗組. 62.41. 介入前. 介入後. 追蹤四週後測. 圖三 檢測二組正念專注覺察 (MAAS)平均分數折線圖. 表二 以 GEE 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焚化廠員工專注覺察之影響 參數 (截距) a. 組別(正念訓練) b 時間(介入後) b 時間(追蹤四週後) c 組別(正念訓練) *介入後 c 組別(正念訓練) *追蹤四週後. B之估計值. 標準誤差(SE). 顯著性(p). 65.78 -4.03 1.41 -0.28 0.55 5.16. 1.57 2.61 1.20 1.41 1.89 1.90. 0.000 0.123 0.242 0.842 0.772 0.007. a. 參考組:對照組. b. 參考組:時間(前測). c. 參考組:控制組 *時間(前測). - 40 -.

(50) 第三節. 正念訓練對壓力知覺的影響. 本研究比較正念訓練介入後及追蹤四週後,對焚化廠員工壓力感受程度之影響, 以壓力知覺量表(PSS)評估研究對象的壓力感受程度,此量表分數愈高,表示受試 測者壓力知覺程度愈大。實驗組 PSS 介入前測分數為 22.42±6.27,對照組 PSS 介入前 測分數為 22.56±5.21,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p=0.92,結果顯示兩組 PSS 前測分數於 統計上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一)。進行常態分佈檢定,再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E) 進行資料統計分析,比較實驗組、對照組與時間交互作用下的差異,以對照組前測結 果為基準值,在不同時間點,檢定不同組別的壓力知覺得分,以及正念訓練介入前後 的改變量,本研究經 GEE 檢定結果發現,實驗組在正念訓練介入後無顯著差異,追 蹤四週後 PSS 由前測 22.42 分下降至 19.32 分(ß =-3,85, p=0.002),顯著低於對照組, 表示正念訓練結束四週後持續運用,能有效改善焚化廠員工的壓力知覺程度。其二組 平均得分及 GEE 統計分析(見圖四、表三)。. - 41 -.

(51) PSS. 分數. 30.00 25.00. 22.56. 20.00. 22.42. 22.44. 23.28. 20.57. 19.32 對照組. 15.00. 實驗組. 10.00 5.00 0.00 介入前. 介入後. 追蹤四週後測. 圖四 檢測二組壓力知覺(PSS)平均分數折線圖. 表三 以GEE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焚化廠員工壓力知覺影響 參數 (截距) a. 組別(正念訓練) b 時間(介入後) b 時間(追蹤四週後) c 組別(正念訓練) *介入後 c 組別(正念訓練) *追蹤四週後. B之估計值. 標準誤差(SE). 顯著性(p). 22.56. 0.91. 0.000. -0.11 -0.13 0.72 -2.10 -3.85. 1.46 0.75 0.87 1.18 1.22. 0.939 0.868 0.407 0.084 0.002. a. 參考組:對照組. b. 參考組:時間(前測). c. 參考組:控制組 *時間(前測). - 42 -.

(52) 第四節. 正念訓練對 SDNN 的影響. 研究比較正念訓練介入後及追蹤四週後,對焚化廠員工心率變異,以正常心跳間 距標準差(SDNN)評估研究對象之影響。實驗組 SDNN 介入前測分數為 30.90±9.31 ms, 對照組 SDNN 介入前測分數為 34.65±9.87 ms,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p=0.11,結果顯 示兩組 SDNN 前測分數於統計上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一)。進行常態分佈檢定, 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E)進行資料統計分析,比較實驗組、對照組與時間交互作用 下的差異,以對照組前測結果為基準值,在不同時間點,檢定不同組別的壓力知覺得 分,以及正念訓練介入前後的改變量,實驗組在介入後,由介入前 30.90 ms 至介入後 測 32.20 ms、追蹤四週後測 31.71 ms,在介入後與追蹤四週後測比較對照組前測得分, 均無顯著差異(ß =1.05, p=0.577)(見圖五、表四)。. - 43 -.

(53) SDNN 38.00. 36.00. 34.65 33.33. ms. 34.00. 33.26. 32.00 30.00. 對照組. 31.71. 實驗組. 32.20. 30.90. 28.00 26.00 介入前. 介入後. 追蹤四週後測. 圖五 檢測二組正常心跳間距標準差(SDNN)折線圖. 表四 以GEE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焚化廠員工SDNN之影響 參數 (截距) 組別(正念訓練) b 時間(介入後). a. b. 時間(追蹤四週後) c 組別(正念訓練) *介入後 c 組別(正念訓練) *追蹤四週後. B之估計值. 標準誤差(SE). 顯著性(p). 34.65 -3.75 0.80. 1.74 2.29 1.12. 0.000 0.102 0.475. -0.07 2.82 1.05. 1.33 1.62 1.79. 0.956 0.082 0.557. a. 參考組:對照組. b. 參考組:時間(前測). c. 參考組:控制組 *時間(前測). - 44 -.

(54) 第五節. 正念訓練對腦波功率的影響. 本研究比較正念訓練介入後及追蹤四週後,對焚化廠員工α腦波功率之影響。實 驗組α腦波介入前測功率為 2.93±0.87,對照組 α 腦波介入前測功率為 3.07±0.73,以 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p=0.49,結果顯示兩組前測在統計上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一)。 並進行常態分佈檢定,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進 行資料統計分析,比較實驗組、對照組與時間交互作用下的差異,以對照組前測結果 為基準值,在不同時間點,檢定不同組別的腦波變化,以及正念訓練介入前後的改變 量,本研究經 GEE 檢定結果發現,實驗組介入後α腦波功率無顯著差異,及追蹤四 週後α腦波功率由介入前測 2.93 微伏特(µV2)微升至 3.01 微伏特(µV2),與對照組相 比無顯著差異(ß =0.15, p=0.276)(見圖六、表五)。. - 45 -.

(55) α 腦波功率 3.40 3.30 3.18. 微伏特. 3.20 3.10. 3.07 3.02. 3.00 2.90. 3.01 2.95. 2.93. 對照組 實驗組. 2.80 2.70 2.60. 介入前. 介入後. 追蹤四週後測. 圖六 檢測二組 α 腦波功率折線圖. 表五 以GEE分析正念訓練介入對焚化廠員工腦波之影響 參數 (截距) a. 組別(正念訓練) b 時間(介入後) b 時間(追蹤四週後) c 組別(正念訓練) *介入後 c 組別(正念訓練) *追蹤四週後. B之估計值. 標準誤差(SE). 顯著性(p). 3.12. 0.14. 0.000. -0.15 0.05 -0.11 -0.09 0.15. 0.21 0.10 0.09 0.13 0.14. 0.465 0.607 0.247 0.493 0.276. a. 參考組:對照組. b. 參考組:時間(前測). c. 參考組:控制組 *時間(前測). - 46 -.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