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教保活動設計II講義(L11:美感領域課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教保活動設計II講義(L11:美感領域課程)"

Copied!
6
0
0

Teks penuh

(1)

教保活動設計 II 講義(L11:美感領域課程)

班級: 座號: 姓名:

壹、幼兒美感教育理論基礎

一、美感教育最早是由德國美育哲學家 所提出。

二、 杜威認為藝術源自 ,生活為藝術提供 ,藝術彰顯和提升生活內涵;藝術參與就是

「 」(doing)及「 」(experience)的過程,將藝術放置於教育場域上就是「

」。

三、美感教育以 、 、 、 與 為基本課程內容。課程以增進參 加者的 感受性為目標,讓兒童能經由 的學習,培養個人對藝術的 回應、

判斷、 創作。

貳、幼兒藝術發展

一、幼兒視覺藝術發展──幼兒繪畫發展階段

時 期 年齡 繪畫發展特徵

(錯畫期) ‧此期繪畫是 的手臂反覆運動結果。

‧塗鴉的順序: → → → 。 象徵期

( ) ‧開始對自己的圖畫做 、 。

‧將圖形線條加以 ,但未能畫出具體的形象。

‧繪畫內容多是幼兒 ,畫 最多,尤其是畫 。

‧先畫一個 線條,再畫一些 代表眼睛、嘴巴、鼻子。

‧繪畫的內容多為畫其 而非畫其 ,內容上較先前寫實具 象,呈現一種 。

‧幼兒繪畫表現特徵:

(1)透明式畫法:又稱「 」畫法,展現 的效果。

(2) 畫法:畫中的人物、事物呈現四面八方展開的狀態。

(3) 畫法:以一條線代表地平線,區分天、地。

(4) 畫法:畫中的人、事、物並列呈現。

(5) 畫法:將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畫得特別顯著。

(6) 畫法:在圖畫中醜化他人,以表達不滿的情緒。

(7) 畫法:將動物或物品形體擬人化。

(8) 畫法:刻意點綴物品於畫中人物。

二、幼兒聽覺藝術發展──幼兒音樂發展特徵

年齡 音樂發展特徵

出生~1歲

‧出生就對聲音有反應,之後藉著 及 表達其情緒、需要及好 惡。

‧2個月左右對 聲音敏感度高於一般聲音,漸漸成長會分辨不同成人的 聲音。

‧6~8個月左右會 也會 成人聲音。

‧12個月大能夠透過 表達。

1~3歲 ‧能 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

‧喜歡 。

‧2歲左右對 及 有興趣。

‧2~3歲聽力逐漸增強,喜歡反覆聆聽相同音樂。

‧會依音樂的 、 特質表現不同的情緒反應。

(2)

‧喜歡跟大家一起 ,但音程和節奏不完全正確。

3~6歲

‧3~4歲時有濃厚的唱歌慾望和興趣,會 來唱並且會邊唱邊跳,也對 感興趣,喜歡用手去敲奏以發出聲音。

‧4~5歲時能獨唱也能和別人 ,會運用 去感應聲音或音樂節 奏,此時喜歡的樂器偏向 操作的節奏樂器,可以和其他幼兒一起齊奏 樂器,此時也能安靜欣賞音樂但時間不長。

‧5~6歲時富想像力及創造力,喜歡自編歌詞或 動作,喜歡和別人一起 唱歌,也能以 、 等不同方式來表現歌曲。對樂器的使用與敲 奏有興趣,能進行 、 等活動,此時安靜欣賞音樂時間增長,

同時能配合音樂做簡單律動及舞蹈遊戲。

三、幼兒戲劇扮演發展─史密蘭斯基(Smilansky)幼兒戲劇扮演行為發展

面向 初級階段表現 高級階段表現

角色 扮演

‧包含 及 。

歲只能模仿角色簡單的言行舉止, 歲才能模仿角色特質, 歲能夠分辨扮演時真假狀況,5

歲發展出豐富的 行為,並能自由想像捏造扮演角色。

‧角色選擇以日常生活易接觸的 為主,

例如:主要照顧者或兄弟姊妹。

‧扮演特質以 該角色之主要特徵,例 如:演媽媽抱小孩、餵奶。

‧扮演角色除日常生活易接觸的人物外,還能扮演 所認知的 角色。

‧扮演上除角色特質外,還會加上 及幼 兒 來詮釋,例如:扮演媽媽拿奶瓶餵 奶還會說「寶寶趕快喝,喝完媽媽要上班了!」

想像 轉換

包含「 」及「 」兩種轉換。

‧經常使用真實物品(例如:電話、日用品)或 相似物件(例如:玩具電話、蔬果模型)。

‧扮演行為皆為 角色為主,但模仿行 為無法與外在情境或主題吻合。

‧使用任何物品象徵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並將

視為扮演內容的一部分(例如:以積木代表好吃的 食物並大口吃它)。

‧可將扮演行為融入情境內容中,認知上也能了解事 情產生的 。

持續力

指幼兒進行扮演時間的 。

扮演時間 ,較無法參與他人的扮演活 動。

能夠實際參與扮演活動,並在同一角色上進行至少 分鐘較長時間的詮釋。

社會 互動

指幼兒在扮演時 方面的行為表現。

扮演或 扮演為主,幼兒專注個人的扮 演活動中,幼兒間扮演活動不相同也無關聯。

4、5歲左右進入 扮演,幼兒間能關注同 一主題,有角色 與 。

語言 溝通

指幼兒在扮演活動中如何透過 進行溝通。

多為協商 與 問題。 透過語言進行 、 、臺詞對白。

叁、領域目標

「 」是指由個體內心主動建構的一種 美好事物的體驗。這種感知美好事物的能力,立基於對生 活環境的 與 能力,藉由 接收外在訊息,再透過個人的 或 與外在訊息 連結,引發出個人內在 和 的感受。

(3)

一、課程目標 學習面向

領域能力 情意 藝術媒介

1.

- 1 - 1 生活環境中愉悅的美感經驗。

重在 面向,強調幼兒要在生活環境 中,學習 與 事物的美,並 對其產生好奇與感動。

- 1 - 2運用五官 生活環境中各種形式的 美。

重在 與 的連結管道,希望幼兒探 索生活環境中自然及人造物品、聲音或節奏等各種美 感經驗,並能 其中的變化。

2.

強調 的 美感經驗

- 2 - 1發揮想像並進行個人獨特的創作。

情意面向的連結,希望幼兒在參與各種藝術活 動中,能發揮想像並享受 與 的樂趣。

- 2 - 2運用各種形式的藝術媒介進行創作。

各種藝術媒介的學習,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及戲劇扮 演。

3.

強調 的 美感經驗。

- 3 - 1樂於接觸多元的藝術創作,回應個人的

以 面向為主,希望幼兒樂於欣賞各種 藝術創作及參與 活動,累積愉悅的

- 3 - 2欣賞 或 ,回應個人的

以各種藝術媒介的 面向為主,鼓勵幼兒表 達自己對於各種藝術創作的 ,並逐步形成 個人的美感偏好與判斷。

各領域的課程目標下分別又依四個年齡層(2-3 歲、3-4 歲、4-5 歲及 5-6 歲)規劃 參考課本11- 13~11-16(配合幼兒年齡而有不同層次與深度的活動安排),強調在幼兒先前的基礎上朝學習指標的方向進一步學習。

二、分齡學習指標共有五碼符號參考課本P11-17的圖11-9美感領域學習指標代碼示意圖 1. 第一碼文字代表領域類別。「美」表示 。

2. 第二碼文字表示 。「幼」、「小」、「中」、「大」,分別表示「幼幼班」、「小班」、「中班」、

「大班」。

3. 第三碼數字表示領域能力類別。「1」代表「 」,「2」代表「 」,「3」代表「

」。

4. 第四碼及第五碼數字代表 及 流水號。例如:「美-小-1-1-2」代表小班幼兒(3~4歲)在美 感領域的「1.探索與覺察」領域能力下第一項課程目標之下的第二項學習指標。

5. →表示 前一個年齡階段的學習指標

美感領域目標:

喜歡探索事物的美。

享受美感經驗與藝術創作。

展現豐富的想像力。

回應對藝術創作的感受與喜好。

名詞解釋

領域目標:從該領域出發所描繪的孩童圖像,是該領域對幼 兒學習的整體期待。

課程目標:是該領域幼兒的學習方向。

(4)

教保活動設計 II 講義(L11:美感領域課程)

班級: 座號: 姓名:

壹、幼兒美感教育理論基礎

一、美感教育最早是由德國美育哲學家席勒所提出。

二、 杜威認為藝術源自生活,生活為藝術提供素材,藝術彰顯和提升生活內涵;藝術參與就是「做」

(doing)及「經驗」(experience)的過程,將藝術放置於教育場域上就是「做中學」。

三、美感教育以美術、音樂、舞蹈、文學與戲劇為基本課程內容。課程以增進參加者的審美感受性為目標,讓兒童 能經由藝術的學習,培養個人對藝術的美感回應、審美判斷、藝術創作。

貳、幼兒藝術發展

一、幼兒視覺藝術發展──幼兒繪畫發展階段

時 期 年齡 繪畫發展特徵

塗鴉期

(錯畫期) 出生~ 2 歲 ‧此期繪畫是無意識的手臂反覆運動結果。

‧塗鴉的順序:點→橫線→直線→波浪。

象徵期

(命名期) 2 ~ 3 歲 ‧開始對自己的圖畫做解釋、命名。

‧將圖形線條加以組合,但未能畫出具體的形象。

前圖式期 3 ~ 5 歲 ‧繪畫內容多是幼兒生活經驗,畫人物最多,尤其是畫自己。

‧先畫一個圓形線條,再畫一些小點代表眼睛、嘴巴、鼻子。

圖式期 5 ~ 8 歲

‧繪畫的內容多為畫其所想而非畫其所見,內容上較先前寫實具象,呈現一種 概念畫。

‧幼兒繪畫表現特徵:

(9)透明式畫法:又稱「X 光式 」畫法,展現透視的效果。

(10) 展開式 畫法:畫中的人物、事物呈現四面八方展開的狀態。

(11) 基底線 畫法:以一條線代表地平線,區分天、地。

(12) 並列式 畫法:畫中的人、事、物並列呈現。

(13) 強調式 畫法:將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畫得特別顯著。

(14) 報仇式 畫法:在圖畫中醜化他人,以表達不滿的情緒。

(15) 擬人式 畫法:將動物或物品形體擬人化。

(16) 裝飾性 畫法:刻意點綴物品於畫中人物。

二、幼兒聽覺藝術發展──幼兒音樂發展特徵

年齡 音樂發展特徵

出生~1歲

‧出生就對聲音有反應,之後藉著哭及聲調變化表達其情緒、需要及好惡。

‧2個月左右對說話聲音敏感度高於一般聲音,漸漸成長會分辨不同成人的聲音。

‧6~8個月左右會發聲也會模仿成人聲音。

‧12個月大能夠透過口語表達。

‧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

‧喜歡傾聽。

(5)

喜歡的樂器偏向大肌肉操作的節奏樂器,可以和其他幼兒一起齊奏樂器,此時也 能安靜欣賞音樂但時間不長。

‧5~6歲時富想像力及創造力,喜歡自編歌詞或自編動作,喜歡和別人一起唱歌,

也能以齊唱、輪唱等不同方式來表現歌曲。對樂器的使用與敲奏有興趣,能進行分 奏、合奏等活動,此時安靜欣賞音樂時間增長,同時能配合音樂做簡單律動及舞蹈 遊戲。

三、幼兒戲劇扮演發展─史密蘭斯基(Smilansky)幼兒戲劇扮演行為發展

面向 初級階段表現 高級階段表現

角色扮 演

‧包含角色選擇及如何扮演角色。

‧2 歲只能模仿角色簡單的言行舉止,3 歲才能模仿角色特質,4 歲能夠分辨扮演時真假狀況,5歲發 展出豐富的扮演行為,並能自由想像捏造扮演角色。

‧角色選擇以日常生活易接觸的人物為主,例如:

主要照顧者或兄弟姊妹。

‧扮演特質以模仿該角色之主要特徵,例如:演媽 媽抱小孩、餵奶。

‧扮演角色除日常生活易接觸的人物外,還能扮演 所認知的各行各業角色。

‧扮演上除角色特質外,還會加上行為特徵及幼兒 個人想像來詮釋,例如:扮演媽媽拿奶瓶餵奶還 會說「寶寶趕快喝,喝完媽媽要上班了!」

想像轉 換

包含「道具使用」及「扮演行為與情境」兩種轉換。

‧經常使用真實物品(例如:電話、日用品)或 相似物件(例如:玩具電話、蔬果模型)。

‧扮演行為皆為模仿角色為主,但模仿行為無法 與外在情境或主題吻合。

‧使用任何物品象徵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並將道具視 為扮演內容的一部分(例如:以積木代表好吃的 食物並大口吃它)。

‧可將扮演行為融入情境內容中,認知上也能了解事 情產生的先後順序。

持續力

指幼兒進行扮演時間的長短。

扮演時間短,較無法參與他人的扮演活動。 能夠實際參與扮演活動,並在同一角色上進行至少 10 分鐘較長時間的詮釋。

社會互 動

指幼兒在扮演時社會參與方面的行為表現。

單獨扮演或平行扮演為主,幼兒專注於個人的 扮 演活 動 中 , 幼 兒間 扮 演活 動 不相同 也無 關 聯。

4、5歲左右進入合作扮演,幼兒間能關注同一主 題,有角色分工與合作。

語言溝 通

指幼兒在扮演活動中如何透過語言進行溝通。

多為協商道具使用與物權問題。 透過語言進行協商、討論、臺詞對白。

叁、領域目標

「美感」是指由個體內心主動建構的一種感知美好事物的體驗。這種感知美好事物的能力,立基於對生活環境的 探索與覺察能力,藉由感官接收外在訊息,再透過個人的想像或經驗與外在訊息連結,引發出個人內在感動和歡 愉的感受。

(6)

一、課程目標 學習面向

領域能力 情意 藝術媒介

1.探索與覺察

- 1 - 1體驗生活環境中愉悅的美感經驗。

重在情意面向,強調幼兒要在生活環境中,學 習探索與覺察事物的美,並對其產生好奇與感 動。

- 1 - 2運用五官感受生活環境中各種形式的美。

重在藝術媒介與感官知覺的連結管道,希望幼兒探索 生活環境中自然及人造物品、聲音或節奏等各種美感 經驗,並能覺察其中的變化。

2.表現與創作 強調生產性的美感 經驗

- 2 - 1發揮想像並進行個人獨特的創作。

情意面向的連結,希望幼兒在參與各種藝術活 動中,能發揮想像並享受自我表現與創作的樂 趣。

- 2 - 2運用各種形式的藝術媒介進行創作。

各種藝術媒介的學習,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及戲劇扮 演。

3.回應與賞析 強調回應性的美感 經驗。

- 3 - 1樂於接觸多元的藝術創作,回應個人的 感受。

以情意面向為主,希望幼兒樂於欣賞各種藝術 創作及參與在地藝文活動,累積愉悅的美感經 驗。

- 3 - 2欣賞藝術創作或展演活動,回應個人的想 法。

以各種藝術媒介的賞析面向為主,鼓勵幼兒表達自己 對於各種藝術創作的感受,並逐步形成個人的美感偏 好與判斷。

各領域的課程目標下分別又依四個年齡層(2-3 歲、3-4 歲、4-5 歲及 5-6 歲)規劃分齡學習指標參考課本11-13~11- 16(配合幼兒年齡而有不同層次與深度的活動安排),強調在幼兒先前的基礎上朝學習指標的方向進一步學習。

二、分齡學習指標共有五碼符號參考課本P11-17的圖11-9美感領域學習指標代碼示意圖 1. 第一碼文字代表領域類別。「美」表示美感領域。

2. 第二碼文字表示年齡層。「幼」、「小」、「中」、「大」,分別表示「幼幼班」、「小班」、「中班」、「大 班」。

3. 第三碼數字表示領域能力類別。「1」代表「探索與覺察」,「2」代表「表現與創作」,「3」代表「回應與賞 析」。

4. 第四碼及第五碼數字代表課程目標及學習指標流水號。例如:「美-小-1-1-2」代表小班幼兒(3~4歲)在美感領域的

「1.探索與覺察」領域能力下第一項課程目標之下的第二項學習指標。

美感領域目標:

一、喜歡探索事物的美。

二、享受美感經驗與藝術創作。

三、展現豐富的想像力。

四、回應對藝術創作的感受與喜好。

名詞解釋

領域目標:從該領域出發所描繪的孩童圖像,是該領 域對幼兒學習的整體期待。

課程目標:是該領域幼兒的學習方向。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聆聽“哈利路亞”時,為什麼要起立聆聽? A 表示對上帝至高的崇敬 B當年英 皇聽到 哈利路亞時,感到不悅,憤而離席,現今便以起立聆賞表示不滿。 C 當年英皇聽 到哈利 路亞時,感動得起立聆賞, 以表示敬意,故現今仍延續這項起立聆賞傳統起立聆賞 D方便離 場。 17.. 小國和小忠一起到國家音樂廳聽音樂會; 在一首樂曲中,見到樂團的演奏家們陸續離

3.教師鼓勵兒童要關愛家人,與他們 和樂相處,可以促進良好的家庭關 係。 第二週 3-1-1表現簡單的全身性身 體活動。 【環境教育】1-1-1能運用 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 的事物。 單元二運動樂無窮 活動1墊上遊戲樂無窮 活動一:創作靜態的造型動作 1.教師講解並示範動作要領。 2.請兒童兩人一組,練習各式靜態造 型動作。 活動二:練習雞蛋側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