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
壹、 文體介紹──(辭)賦
一、源流:
(一)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合稱六義)中,「賦」為詩經的筆法 之一,是一種直言鋪陳的寫作方法(白描法,不用典故、筆墨簡練)。
(二)後來演變成為中國文學所獨具之文體,係介於詩、文之間之韻文,又稱「辭 賦」。
(三)源於先秦,起於詩經、楚辭,歷兩漢、六朝、唐宋,而下至明清。
(四)脫離音樂,不被管絃(不入樂、不能唱),為一種不歌而僅供諷誦的的韻語。
(五)(屈原)為辭賦之祖;而以賦名篇(用「賦」給文章命名)則始於(子之賦篇 ) 。 時代 類別 別名 特 色 代表作家及作品
產 生
戰 國
騷賦
1.多六、七言,句中多有
「兮」字
2.體製宏偉、辭藻華麗、
情感纏綿
屈原:離騷
短賦 荀賦 篇章短小,採說理方式鋪
陳 荀子:賦篇
成 熟
兩
漢 (古賦)
漢賦 大賦 辭賦
1.篇幅長
2.詞藻華麗、筆勢誇張 3.好堆砌冷僻之字 4.少押韻、少用典
1. 賈誼:鵩鳥賦
(開漢賦之先聲)
2. 司馬相如(賦聖):子 虛賦、上林賦
3. 揚雄:甘泉賦 4. 班固:兩都賦
5. 張衡:二京賦、歸田賦
(後四位為漢賦四大家)
轉 變 魏
晉 南 北 朝
(駢賦)
六朝賦 俳賦 小賦
背景:駢文盛行
1.篇幅小,抒情多於鋪陳 2.全用駢偶
3.多押韻、多用典
曹植:洛神賦 王粲:登樓賦 陸機:文賦
左思:三都賦(洛陽紙貴:
時人競相傳寫,使洛 陽的紙價上漲)
江淹:別賦 唐 (律賦)
背景:受近體詩影響 1. 科舉考試用
2. 更講究對仗和押韻
王勃:春思賦
宋 (文賦) 散賦
散文賦
背景:古文運動成功 1.化典重為流利
2.抒情寫景極近散文
歐陽脩:秋聲賦 蘇軾:赤壁賦
3.大扺以說理為主,不重 格律
明
清 (股賦) 八股
文賦
背景:八股取士
雜糅律賦、散賦和八股句 法
貳、 課文深究
一、 第一段
(一)段旨:「
。」
(二)賞析:可分三層:
(1)第一層:點明時間、人物、地點。這是寫賦的正規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2)第二層:先寫景,後敘事,為月出之前的情況。
(3)第三層:依序為( 寫景─敘事─抒懷 ),為月出之後的情況。
(三)修辭:
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象徵 」(遊江時心情平坦舒適)
2.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互文 」(誦歌明月窈窕之詩章)
3.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轉化(擬人化)」
4.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譬喻(借喻)」
5.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明喻」
(四)蘇子與客誦歌的詩篇,為何可能為月出、關雎?三首詩的內容有何差異?(請 參閱補充資料)
補充資料
詩經•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ㄐㄧㄠˇ)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ㄧㄡˇ)受兮,勞心慅(ㄘㄠˇ)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ㄌㄧㄠˋ)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語譯:月兒是如此皎潔,我思念的美人是多麼美麗啊!她的舉止舒緩,儀態嫻雅,見 不到面,使我內心憂愁悲苦。
月兒白得像銀,我思念的美人是多麼光彩奪目啊!她的姿態從容悠閒,見不到 面,使我內心憂愁無窮盡。
月兒照耀四方,我思念的美人是多麼顯眼明亮啊!她的姿態是如此美好,見不 到面,使我內心憂愁發狂。
簡析:這詩描寫一個月光下的美麗女子。每章第一句寫月色,第二句寫她的容色之美,
第三句寫行動姿態之美,末句寫詩人自己因愛慕彼人而慅然心動,不能自寧的 感覺。
詩經•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ㄏㄠˇ)逑(ㄑㄧㄡˊ)。
參差荇(ㄒㄧㄥˋ)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ㄨˋ)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ㄇㄠ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語譯:在黃河中的沙地上,鳩鳥關關的求偶聲不斷的叫著。姿態嫺靜美好的女子,是 君子好的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姑娘從左邊摘取,或從右邊摘取。姿態嫺靜美好的女子,君 子日夜都想去追求她。
追求不到,無論白天或晚上,醒著或睡覺時都思念她。長夜漫漫,思念深長,
整個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都不能成眠。
參差不齊的荇菜,姑娘從左邊摘取,或從右邊摘取。姿態嫺靜美好的女子,君 子想和她如琴瑟般相愛。
參差不齊的荇菜,姑娘從左邊摘取,或從右邊摘取。姿態嫺靜美好的女子,君 子想敲鐘打鼓的去迎娶她。
簡析:有人認為這是首愛情讚美詩、舉賢(薦舉任用賢人)詩,或者祝賀新婚的詩。
其實不妨視為民間戀歌,詩中娓娓細述的是一個男子的單相思,他的傾慕、愛戀與渴 望,而這正是亙古以來每一個人心中對愛情最深的企盼。
二、 第二段~第三段
(一) 段旨「
」
(二) 賞析:可分二層:「主人之 歌聲」與「客人 的簫聲」。
而簫聲的特色可就三個層次來看:
(1)「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乃形容客人吹奏洞簫時所發出的淒清悲涼之感。
(2)(吹奏洞簫時)「餘音嫋嫋,不絕如縷」:乃形容簫聲奏畢的餘韻不絕,令人 低迴品味。
(3)(吹奏完後)「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則是說明簫聲感人至深,令 聽者動容。
1.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本段的「樂 」比上段更甚,此為下層轉入「悲
」形成更大的反差。
2.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悲從歌聲來(政治失意),引出下文淒怨之簫 聲。
3.其聲嗚嗚然:引出淒怨之簫聲。
4.如怨、如慕……泣孤舟之嫠婦:以幽怨、愛慕、啜泣、傾訴、潛蛟舞、嫠婦泣 渲染簫聲的悲涼。
5.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聽完簫聲後,蘇軾的情緒反應。
◎補充:胡適認為用具體事物譬喻聲音的名作:(1)唐白居易「琵琶 行」。(2)北 宋歐陽脩秋聲賦。(3)蘇軾赤壁賦。(4)清劉鶚「 明 湖居聽書」。
(三)修辭:
1.「桂」棹兮「蘭」槳→「轉品(名→形)」
2.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對偶 」(將虛詞「兮」去掉)
3.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不絕如縷→「(明喻)」
4.「舞」幽壑之潛蛟→「轉化(擬人化)」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ㄉㄨㄛˊ)?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ㄧㄢˋ),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語譯:飲酒作樂要盡情歡歌,人生能有多久?像晨露見陽光就消失,逝去的時日苦於 太多。
心情振奮而激昂慷慨,憂思難忘。煩悶的憂思怎樣解脫?唯有狂飲美酒作樂。
「穿著青領服飾的賢才,長久地牽掛著我的心。」只是為思念你的緣故,我低 聲吟詠此詩直到如今。
「鹿群於荒野呦呦共鳴,悠然自得聚食艾蒿。尊貴的客人光臨舍下,我奏瑟吹 笙熱情歡迎。」
高空懸掛的那輪明月,何時才能摘取啊?我心中壓抑著的憂思,不能斷絕。
翻山越嶺遠道來的賓客,有勞尊駕專程來探望我。久別重逢共飲宴敘談,回憶 往日情誼似長河。
明月燦爛星星微爍,眼望烏鵲向南飛去。繞樹盤旋一圈又一圈,沒有枝頭可作 為依託。
堆積土石山嶺拔天高,匯集細流海水深難測。像周公那樣禮待賢士,天下人心 都會歸附於我。
簡析:本詩抒發了對時代亂離的感慨、時光消逝的憂傷和求賢若渴的期待,反映出為 統一全國的宏圖大業的急切心情。
三、 第四段
(一) 賞析:作者借「主客 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雖為客 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1.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乃因當下之月景才吟此詩,又與第一段「誦明月之詩,歌
窈 窕之章」相呼應。
2.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形容曹操「軍容壯盛」,重在其「武功 」。
3.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形容曹操志得意滿,重在其「文采 」。
4.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意近於〈念奴嬌.赤壁懷古〉內「大江東去,浪淘 盡,千古風流 人物」,如此文武兼備之人,仍不免一死。
5. 「況」吾與子:語氣轉折──你我的處境:沒有功業,只是平凡。著重描寫其生 活情景。
6. 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你我僅是一介平民難有作為,以此與「 曹 操」一世之雄相對比,描述其生活情境之餘,更說明自己的微不足道。
7.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形容生命短暫、個體渺小。強調「蜉蝣」、「一 粟」。
8.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無法解決生命短暫,只好由悲中轉出求永恆。
9.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表達欲追求「生命永 恆」。
10.託遺響於悲風:點明客之簫聲悲涼之因乃在追求生命永恆之不可得。
(二) 修辭
1.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引用」
2.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激問」
3.山川相繆,鬱乎蒼蒼→「視覺摹寫」
4.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激問」
5.「舳艫」千里→「借代(船)」
7.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誇飾 」 8.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激 問」
9.漁「樵」於江渚之上→「轉品→
動)」
10.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 」
11.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借喻 」
(三) 三國演義卷頭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 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詞中所闡述的意境,與赤壁賦何處的敘述可以 相互輝映?請在原文中畫線標記。(請參考補充資料)
補充資料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語譯: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麼是與非、成 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髮 漁翁,早已習於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 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下酒閒談的材料。
簡析:這是一首詠史詞,借叙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 與沉澱中探索永恒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
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四)蘇軾與洞簫客
人物 洞簫客 蘇軾
立場
江水流逝、明月盈缺,人生有限 羨長江、抱明月,不可得→悲
江水永流、明月常在,萬物無盡 享長江、賞明月,可共食→喜
變(現象界) 不變(本體界)
本我(處於現實的我)、苦悶我 超我(超脫現實的我)、達觀我
思想
儒家思想:提起、淑世 佛、道思想:放下、齊物 客喜而笑→儒、道協調,境隨心轉、順物而化。
兼容儒家淑世進取的積極抱負、佛家覺悟萬象的超然態度、道家隨物自然的 生活方式。
四、 第五段~第六段
(一) 賞析:
(1)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 月」、「江水 」作比,說明世界萬物 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
(2)生命和萬物都是無窮無盡,可以盡情享用由心而生的聲色。法國盧梭:「活得 有意義的人,並非活得最久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1.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辭賦體的特色 在「主客 問答」,以主客對話引出歷史哲思,就眼前水月,闡述天地變與不變的 曠達哲思。
2.而又何羨乎:呼應「羨長江之無 窮」。
3.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雖一毫而莫取:有主之物是不可得的。
4.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指能得的是主觀的使之存「為 聲」、「為色」,要為生命創造價值。
5.洗盞更酌:象徵著心境轉換。
(二) 結尾意味深長:
(1)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作者表達悟道之後曠達自適、瀟灑的人生境界。
(2)向政敵的一種暗示,表達自己雖因受害而遭貶謫,然卻能超脫人生的苦悶,實 際上也是一種抗議。
◎本文情感轉折――第一段:「樂 」。第二段:「樂轉悲 」。第三段:「悲 」。
第四段:「樂(感 悟)」。第五段:「 喜 」。
(三) 修辭:
1.客亦知夫水與月乎→「疑問」
2.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明 喻」
3.而又何羨乎→「激 問」
4.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惟 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6. 相與「枕」藉乎舟中→
「轉 」
7. 不知東方之既「白」→
「轉品(形 」
(四) 請閱讀莊子•德充符,其中何處可以與赤壁賦第五段相互輝映?請在原文處 畫線標記(請參考補充資料)
補充資料:
莊子•德充符(節錄)
魯有兀者王駘(ㄊㄞˊ),從(ㄗㄨㄥˋ)之遊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 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 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
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常季曰:「彼兀 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 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 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 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 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語譯:魯國有個被砍掉一隻腳的人,名叫王駘,可是跟從他學習的人卻跟孔子的門徒 一樣多。孔子的學生常季向孔子問道:「王駘是個被砍去了一隻腳的人,跟從他學習 的人在魯國卻和先生的弟子相當。他站著不能給人教誨,坐著不能議論大事;弟子們 卻空懷而來,學滿而歸。難道確有不用言表的教導,身殘體穢內心世界也能達到成熟 的境界嗎?這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回答說:「王駘先生是一位聖人,我的學識 和品行都落後於他,只是還沒有前去請教他罷了。我將把他當作老師,何況學識和品 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魯國,我將引領天下的人跟從他學習。」常季說:「他 是一個被砍去了一隻腳的人,而學識和品行竟超過了先生,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遠 了。像這樣的人,他運用心智是怎樣與眾不同的呢?」仲尼回答說:「死或生都是人 生變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隨之變化;即使天翻過來地墜下去,他也 不會因此而喪失、毀滅。他通曉無所依憑的道理而不隨物變遷,聽任事物變化而信守 自己的要旨。」常季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從事物千差萬別的一面去 看,鄰近的肝膽雖同處於一體之中,也像是楚國和越國那樣相距很遠;從事物都有相 同的一面去看,萬事萬物又都是同一的。像這樣的人,將不知道耳朵眼睛最適宜何種
到了它同一的方面卻看不到它因失去而引起差異的一面,因而看到喪失了一隻腳就像 是失落了土塊一樣。」
參、 前後〈赤壁賦〉比較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寫作時間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初秋 元豐五年十月十五日,初冬
字 數 五三七字 三五三字
人 物 蘇子與洞簫客 蘇子、婦、二客、夢中道士 主客關係 主客思想相對,客悲愁而蘇子曠
達。
二客不能從,故由夢中道士點化之。
景 象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 江,水光接天」,寫秋夜江景的 幽靜安寧。
寫「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寫冬夜的幽峭寥落。
體悟感懷
感於萬物盛衰消長之理,「常」
與「變」的生命哲學,停留於觀 念認知層次上的超越。全文情緒 轉折由喜轉悲而樂,呈現一種曠 達圓通的了悟。
領悟到「化」才是萬物本質,將悟境落 實到個體與宇宙生命現象。幻覺與夢境 的描述,呈現神祕氛圍,情感壓抑而深 沉。
寫作主線 通過主客對話,發抒議論感悟,
多直抒胸臆。
著重敘事記遊,以登山獨遊反映內心哀 傷。
肆、 小試身手
1.閱讀下列文章,依□□的順序,選出合適選項:
蘇軾早年的散文,學《戰國策》、□□和賈誼、陸贄,並受其父親縱橫雄奇文 風的影響,顯得汪洋恣肆,崢嶸絢爛。被貶黃州 佛 老思想有所抬頭,讀了□□,風 格為之一變,漸趨高曠超邁,瀟灑飄逸,但機變雄傑之氣,怨刺憤激之語,還時時 顯露。遠斥嶺外後,受□□□詩文的薰陶,加上文字技巧臻於成熟,文風又一變,
他這時的散文如清風明月,一塵不染,表現出平淡自如,率真純淨的特色。
(A)孟子/莊子/陶淵明 (B)荀子/莊子/柳宗元 (C)孟子/老子/王摩詰 (D)荀子/老子/孟浩然。
2.下列選項的詩文,何者沒有提及蘇東坡
(A)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 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
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
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注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 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B)他的寓言如同翻攪糖炒栗子啊……楚懷王白膩的十指/頃襄王悲哀的腳氣病/
江南謫戍的足印/舐痔吮癰的臣子心/眼看郢都城郭毀壞/黑衣服黑旌旄黑節旗
/黑色的秦朝
(C)你曾是黃河之水天上來/陰山動/龍門開……黃河西來,大江東去/此外五千 年都已沉寂/有一條黃河,你已夠熱鬧的了/大江,就讓給蘇家那鄉弟吧/天下 二分/都歸了蜀人/你踞龍門/他領赤壁
(D)兩位大詩人、大文豪,不是為了風雅,甚至不是為了文化上的目的,純粹為了 解除當地人民的疾苦,興修水利,浚湖築堤,終於在西湖中留下了兩條長長的生 命堤壩。
3.下列詩詞,均為蘇軾貶謫於黃州時所作。
(甲)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 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
死灰吹不起。(〈寒食詩〉)
(乙)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 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丙)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 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
關於這三首作品的解說,請選出敘述有誤的選項
(A)「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描寫進退不得的謫居處境
(B)「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以阮籍之典故寫窮途末路之悲,心如死灰 (C)「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寫夜深時的靜謐景色
(D)「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寫冒險犯難勇往直前的積極人 生態度。
4.
東夏口,西武昌,赤壁峭絕當中央。奸雄將軍氣蓋世,敗卒零落慚□□。得 鱸魚,沽美酒,孰若□□蘇子瞻,謫向江湖動星斗。噫吁戲!曹公氣勢,蘇子文 章,人物銷鑠,塵跡荒涼。惟有江水,千古萬古空流長。(方孝孺□□)
(1)依上下文意判斷,詩中三處□□,最宜填入下列何組詞語 (A)孔明/惠州/〈西湖〉 (B)孫權/杭州/〈詠史〉
(C)劉備/儋州/〈三國〉 (D)周郎/黃州/〈赤壁〉。
(2)詩中最重要的寫作筆法為何:
(A)用典 (B)設喻 (C)象徵 (D)烘托。
5.(多重選)下列詩文聯句所歌詠的人物,正確的選項是
(A)風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壺聲。想釃酒臨江,賦詩鞍馬,詞氣縱橫—曹 操
(B)數畝疏筠,山光猶似南陽臥。一林翠柏,鵑血常啼蜀道難—諸葛亮 (C)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歐陽脩
(D)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 (E)明月皓無邊,安排鐵板銅琵,我欲唱大江東去。春風睡正美,迢遞珠崖瓊島,
更誰憐孤鶴南飛—蘇轍。
6. (多重選)下列對聯所描述的人物,正確的選項是
(A)明月皓無邊,安排鐵板銅琶,我欲唱大江東去/春風睡正美,迢遞珠崖瓊島,
更誰憐孤鶴南飛—蘇軾
(B)顧曲有閒情,不礙破曹真事業/飲醇原雅量,偏嫌生亮並英雄—諸葛亮 (C)幾根傲骨骼,撐持天地/兩個餓肚腹,包羅古今—陶淵明
(D)允矣聖人之徒,聞善則行,聞過則喜/大哉夫子之勇,見危必拯,見義必為
—子路
(E)甲兵富於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歐陽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