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極低體重早產兒住院期間影響父母親焦慮相關因素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極低體重早產兒住院期間影響父母親焦慮相關因素之探討"

Copied!
79
0
0

Teks penuh

(1)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碩士論文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極低體重早產兒住院期間影響父母親焦慮 相關因素之探討

Explor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nxiety for parents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premature infa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周雅惠

YA –HUI CHOU

指導教授:吳維紋博士 AdvisorWei-Wen Wu, Ph.D.

中華民國 106年2月

February,2017

碩士論文 極低體重早產兒住院期間影響父母親焦慮 雅惠 106 相關因素之探討

(2)

i

口試委員審查合格同意書

(3)

ii

誌謝

在臨床工作十多年能再回到學校去充實自己,將臨床所學的技巧及實務與學 術結合再應用於臨床上,但真的與學校脫節已久,再拾回課本及電腦真的不是一 件簡單的事情,在經過三年半的時間我的論文終於完成,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好像 才是上個月的感覺,是那麼甜美與艱辛,這份論文雖然是我完成的,但是在完成 此論文的過程中,得到許多人的幫助與鼓勵,沒有這些默默給我幫助及鼓勵的朋 友,我也沒辦法如期的完成,心中充滿了感恩,過程中感受到很多人的愛及關心,

感謝一路以來我的學弟明耀對我的幫助,當我有不能理解的部分,不厭其煩細心 的指導我,讓我藉由轉撰寫論文過程中收穫良多,在情感寄託方面,最重要的是 我姊姊雅芳,所有的家事都是她打理,讓我專心的用論文及陪我大吃大喝、聽我 發牢騷,甚至當我的出氣包,在我灰心難過時默默地陪伴及支持我。另外也要感 謝我兒童組姐妹花們(管管、琬真),再讀研究所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你 們,與你們在就學過程中互相扶持,當有人快支撐不下時互相打氣及鼓舞,從你 們身上學到不同醫院的照護體系,但是都是一起在為生病的兒童一起學習努力的 照護,我們有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的動力,啟發我很多臨床上的感想跟學習,

也因為你們來自不同領域、單位,讓我能夠吸收到多元、廣泛的知識。另外也要 感謝醫院同事,謝謝你們在收案的過程給我很多方便及協助,謝謝你們讓我能順 利收案,每當我遇到挫折時會給我打氣、關心我,現在回想起來真的都是甜蜜的 負擔。最要感謝的是還有我最敬愛的惠珠督導,這一路的辛酸有你陪伴真的是一 大幸福,記得你都會跟我說有任何不懂、問題都可以找您,每次您都展開雙手告 訴我您永遠都在,也因為有您讓我有地方可以傾訴,給我很大的支持跟鼓勵。研 究所這條路,走得艱辛,謝謝維紋教授、寬佳教授、伯年醫師的指導及關愛,給 我無限愛的鼓勵與關照,讓我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得很踏實,也很有收穫,希望在 未來我也能將幫助過我的人轉換成力量,讓我也能在臨床實務上發揮最大的力量,

回饋給需要我的人。最後謝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沒有你們,這篇論文不會產出,

這成果與你們同享,萬分感謝。

(4)

iii

摘要

背景:早產的發生往往都是不預期性的,且因早產器官的不成熟造成後續相關疾 病問題的發生,除了住院期間親職分離導致親子依附關係被剝奪,父母還需面臨 疾病治療過程變化的不確感及焦慮的因應策略調適。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極低體重早產兒住院期間父母親焦慮其相關因素。

方法:本研究採取縱貫式研究設計,以結構式問卷重複測量方式收集資料。於早 產兒出生後進入新生兒加護病房二週內與第六週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對象取自台 灣北部某醫學中心新生兒加護病房,資料收集自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 間,採立意取樣,共收得新生兒加護病房之50位早產兒的父母親。有效樣本數 100位。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情境焦慮量表及家屬因應策略量表。所得資料

編碼後以SPSS 20.0電腦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以配對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

關,階層合併逐步回歸分析進行描述性與推論性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早產兒母親平均年齡為34.7歲,父親平均年齡為36.5歲,在早產兒 部份以女生為多數,平均週數29週,平均出生體重1118公克。早產兒住院期間 父母親焦慮量表第二週/第六週得分50.89±11.56/46.42±10.93,父親第二週/第 六週得分為51.9±11.7/46.02±11.24,母親得分為49.88±11.36/46.64±10.92。

住院期間與焦慮有顯著相關的因素:在第二週/第六週父親方面:醫護人員解釋 病情口語化/家人的支持狀況、自覺心理壓力狀況與焦慮呈相關性,在第二週/

第六週母親方面:自覺心理壓力狀況、護理師的輪替/自覺心理壓力狀況、自覺 身體狀況、睡眠品質與醫護人員解釋病情口語化與焦慮呈相關性。焦慮的預測因 子:在父親方面第二週/第六週:睡眠品質、醫護人員解釋口語化/家人的支持狀 況、自覺心理壓力狀況。在母親方面第二週/第六週:自覺心理壓力狀況、護理 師的輪替/自覺心理壓力狀況、醫護人員解釋病情口語化為其主要預測因子。

建議:期望本研究結果能提供在臨床工作的醫護人員,在照護過程中,能了解父 母親在住院時的不同階段其心理變化及焦慮的程度,在適切的時機給予最佳的的 指導,協助採取有效的因應行為,減輕父母親的焦慮或不確定感,減少住院期間 的壓力,盡早發揮父母親的角色,盡早獲得最佳的「全家」照護品質。

關鍵詞:早產兒、父母親、不確定感、焦慮、因應行為

(5)

iv

Abstract

Background:The occurrence of premature delivery is often unanticipated and organ immaturity leads to follow-up disease-related problems. In addition to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at was deprived due to the separation of par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the parents need to face the uncertainty of the process of disease treatment and anxiety adjustment.

Objective:Explor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nxiety for parents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premature infa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Methods:A longitudinal design was conducted,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by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repeated measurement in two times when the preterm infant admitted to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fter delivery in t the second week and the sixth week. A total of from 100 parents of preterm infants. was selected by the purposive sampling from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of canters in north Taiwan during March 2015 to October 2015. The total valid sample size was 100 .The structure questionnaires were including: the Jalowiec Coping Scale (JCS) and 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were us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20.0 window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Results: The study found the mean age of mothers was 34.7 years, the mean age of fathers was 36.5 years.Most of preterm infants were female and the average gestation age were 29 weeks , the average birth weight were 1118 gm。During hospitalization of premature infants, the scores of the parents' anxiety inventory in the second and sixth week were 50.89±11.56 and 446.42±10.93. The father had a score of 51.9±11.7 and46.02±11.24 and mother had a score of 49.88±11.36 and 46.64±10.92 in the second and sixth week, 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nxiety and hospitalization. Father in the second week/ sixth week:was the colloqu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ease by health care providers /the family support was and self-perceived psychological stress with anxiet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Mother in the second week/ sixth week:perceived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nurse’s rotation /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stress , perceived physical condition health care ,sleep quality , and colloqu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ease by health care provide with anxiet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factors of parental anxiety: In the second week/ sixth week:Father was the

(6)

v

perceived sleep quality and colloqu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ease by health care providers / family support was and self-perceived psychological stress were the major predictive factors. In the second week/ sixth week:Mather was the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nurse’s rotation / self-perceived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with the colloqu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ease by health care providers the major predictive factors.

Conclusion: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clinical health care provider to understand the parents’ psych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degree of anxiety at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hospitalization in the care process and give the best guidance in the right time. Assist parents to take effective response actions. Alleviate the anxiety or uncertainty of parents. Reduce stres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play parental roles to get the best "family" care as early as possible.

KeywordPremature infants , Parents, Uncertainty, Anxiety, Coping behavior

(7)

vi

目次

口試委員審查合格同意書………....i

誌謝………ii

摘要……… .………ⅲ Abstract………ⅳ 目次……….vi

表目錄………..viii

圖目錄………..ⅹ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2

第四節 名詞解釋………2

第貳章 文獻探討………3

第一節 早產兒現況及合併症………3

第二節 父母親面對極低體重早產兒心理的相關研究………6

第三節 壓力因應行為的相關研究………..10

第一節 研究設計………..1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12

第三節 研究工具………..13

第四節 研究步驟………..15

第五節 論理考量………..1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16

第肆章 研究結果………..17

第一節 早產兒及早產兒父母親之基本屬性之描述………17

第二節 早產兒父親與母親之第二週及第六週焦慮分布情形………..22

第四節 早產兒父母親之第二週及第六週因應行為分布情形及差異性…..27

第五節 早產兒父母親住院期間基本屬性、不確定感、因應行為與焦慮相關 性分析……….30

(8)

vii

第六節 早產兒父母親住院期間第二週及第六週基本屬性、不確定感、因應

行為與焦慮之迴歸分析……….34

第伍章 討論………38

第一節早產兒父母親基本屬性資料現況………..38

第二節早產兒住院期間父母親的不確定感、因應行為及焦慮現況分析…..39

第三節早產兒住院期間父母親的基本屬性、不確定感、因應行為及焦慮相關 因素………..42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47

第一節 結論………47

第二節 研究限制………49

第三節 護理應用與建議………49

參考文獻………..51

一、中文部分………..51

二、英文部分……….54

附錄1:基本屬性………..59

附錄2:中文版雙親不確定感認知量表使用同意書………..64

附錄附錄3:情境焦慮量表………..65

附錄附錄4:家屬因應行為量表使用同意書………...66

附錄5: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臨床試驗同意證明書………67

(9)

viii

表目錄

表1研究資料分析項目與方法………..16

表2極低體重早產兒基本資料統計……….18

表3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分布情形……….19

表4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兩階段分布情形……….21

表5早產兒父母親住院期間的不確定感分數分布及差異性分析……….23

表6早產兒住院期間父母親之情境焦慮描述性分析及差異性……….25

表7早產兒住院期間父母親因應策略之描述性分析及差異性……….29

表8早產兒住院期間父母親基本屬性與情境焦慮之相關性分析……….31

表10研究變項與第2週父親焦慮之逐步迴歸分析………35

表11研究變項與第2週母親焦慮之逐步迴歸分析………35

表12研究變項與第6週父親焦慮之逐步迴歸分析………36

表13研究變項與第6週母親焦慮之逐步迴歸分析………37

表14早產兒住院期間父母親影響焦慮的相關素………48

(10)

ix

圖目錄

圖1 不確定感理論架構………..8

圖2 研究架構………12

圖3 G*Power 3.1.9.2樣本數……….13

(11)

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重要性

由於非預期早產的發生,父母親面對孩子的急、慢性疾病問題、陌生的醫療 情境、艱深的醫學名詞、長時間的住院,會對於孩子病情產生不確定感及焦慮,

父母親對於這突臨來的角色的轉換上往往會產生危機。

目前臨床護理人員於早產兒剛出生的階段,僅提供父母相關的指導單張,忽 略了父母親的心理變化及調適狀況的評估,尤其是出生後的第一個月。父母除了 面對孩子可能死亡的威脅以外,因台灣有坐月子的文化,媽媽與早產兒分離,無 法實現母親的角色;故父親成為醫護人員解釋病情、傳遞訊息及支持母親的家庭 經濟提供者及保護者等多重角色,除了原來的工作負擔之外,還憂心早產兒健康 問題、安撫母親情緒、以及進行臨床決策等,在角色間的轉換之間容易感到焦慮 (Alesson,&Ohrling,2007)。Lee等人(2006)指出母親有輕微憂鬱症狀時,父親 若能提供較多的支持,則母親面對早產的危機能盡早適應,參與照護的程度也會 比較高。

在國內,過去對於早產兒父母親住院時的心理變化大部分少有一起納入收案 的狀況,對於早產兒父母親的焦慮、不確感及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也較少。護理 人員是與父母親接觸的第一線醫療人員,若能針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了解對父 母親在面對早產兒出生初期的心理問題以及因應行為,對於未來如何在適切的時 機給予最佳的護理指導,讓極低體重早產兒的父母能及早渡過壓力,盡早發揮父 母親的角色,增加親子依附關係。早產兒的照護在疾病上很重要,但協助父母親 心理層面的調適,也是臨床醫護人員應該重視的問題。

(12)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描述早產兒父母親的不確定感、焦慮、因應行為之現況分析

二、瞭解早產兒父母親在住院時第二週及第六週的疾病不確定感、焦慮、因應行 為之差異性

三、探討早產兒父母親不確定感、焦慮程度與因應行為之間的相關性

四、分析早產兒父母親之基本屬性、不確定感、因應行為對焦慮程之預測因子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早產兒與父母親的基本屬性與疾病不確定感、焦慮程度、以及因應策略的情 形為何?

二、早產兒父母親在住院時第二週及第六週的疾病不確定感、焦慮、因應行為之 差異性為何?

三、早產兒父母親不確定感、焦慮程度與因應行為之間的相關性為何?

四、對於早產兒住院期間早產兒父母親的基本屬性、不確定感及因應行為是否為 焦慮的預測因子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名詞其解釋定義,分別敘述如下:

一、極低體重早產兒(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

極低體重早產兒為懷孕未滿37週的新生兒,且出生體重小於1500g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二、焦慮(anxiety)

個體在某一特殊時刻所經歷到的不安之心理感受 (王蔚芸、王桂芸,& 湯玉 英,2007)。

三、不確定感(Uncertainty)

對所發生的事件缺乏足夠訊息,致使無法對相關事件的意義進行適當詮釋和 分類的認知狀態(柯乃熒、蕭琪&許蓮英,1997)。

四、因應行為(Coping strategies)

個體為控制及應付環境和內在心理反應之需求衝突,為滿足內在或外在需求 所做的認知、行為上的努力所做的努力,包括個體所有的認知和行動 (Keil,2004)。

(13)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旨在論述本研究之相關文獻查證,分別針對早產兒的現況、合併症,

父母親面對極低體重早產兒心理的相關研究及壓力因應行為等方面進行探討並 總結結論。

第一節 早產兒現況及合併症 一、早產兒現況

近幾年來台灣人口結構改變,國人生育率逐年降低,每年的新生兒人數逐年 下降,但是早產兒的發生率並沒有下降。台灣地區,每年約有近20萬名新生兒(據 內政部\統計處公佈103年人口出生數為210,383人),其中約近有1萬5千2萬至早產 兒,約佔新生兒活產人數的8.5%-9%。(內政部統計處,2015)。依據國民健康署 出生通報系統統計資料顯示103年出生資料顯示,大於35歲產婦生出低體重兒的 比例逐之增加,40-44歲為11.4%,45歲以上為21.5%,實施人工生殖的產婦生出 低體重早產兒的比率38.8%,雙胞胎以上者的低體重早產兒之比率為68.6%(衛生 福利部,2015)。Wang(2114)指出台灣從2001-2009年的大於35歲的母親產下早產 兒比例從13.9%上升到21.8%,雙胞胎早產的比例從17.4%上升到22%,顯示多 胞胎懷孕及高年齡產婦是早產兒常見的高危險因子,應多加注意早產的發生,。

近年來醫學知識、設備的進步,及新生兒照顧之專業能力與人力的提升,使 得更多的低體重及早產的嬰兒得以存活下來,根據早產兒基金會以1997年至2006 年本土資料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小於1500公克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存活率已較之 前提高8–17%,可達到78.7%(鄒,2010),體重不足1500公克的極低體重早產 兒,其死亡率及早產相關因素的合併症機會更為顯著(Sharieff & McCollough,

2009).。早產兒存活率提升的關鍵因素如下:1.較積極的產房急救,2.表面張力素

的使用,3.產前類固醇的施打,4.呼吸治療的進步,5.營養處置的進步,以及6.

全民健保的施行(許,2010)。早產兒基金會(2002-2006年)在台灣早產兒追蹤資料

21家早產兒醫療中心資料顯示,妊娠達到24週的早產兒,其存活率28.7%,25-27

週大的早產兒存活率可達72.9%。,501-750公克的存活率約40.7%,751-1000公 克的存活率約77.1%,1001-1250公克的存活率達91.5%以上,1251-1500公克的存 活率達96.5%,出生體重1501公克以下嬰兒的存活率由十年前之60%上升至近年 之80%以上。翁(2002)指出出生體重小於750公克平均住院天數146天,體重

(14)

4

1000-1249公克平均住院天數62.3天,在北區某醫學中心的極低體重早產兒佔75

%,其中高齡產婦及雙胞胎的早產因素約佔65%,也凸顯了低體重早產新生兒照 護的重要性。早產兒因器官在功能及結構上較為不成熟,故易在呼吸道、心血管、

腸胃道、中樞神經等系統會有一些常見的疾病。研究顯示新生兒加護病房中體重 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其死亡率及發生相關合併症的機會更為顯著(Sharieff&

Mc Collough,2009),在懷孕週數愈少,或出生體重愈輕的早產兒身上,愈容易 見到肺部疾病、視覺缺損、聽覺缺損、腦部出血等問題(Sansavini etal., 2014)。

在台灣地區極低出生體重兒最常見的疾病為呼吸窘迫症候群(86%);其次為 早產兒視網膜症(50.5%);呼吸暫停(48.1%);開放性動脈導管 (43.8%);腦室出 血(46.1%);慢性肺疾病(33.5%)壞死性腸炎(7.5%)(鄒,2011)。

二、早產兒的合併症

(一)呼吸窘迫症候群(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呼吸窘迫 症候群主要原因是因為胎兒的肺部至妊娠三十六週才能完全發育成熟,但是早產 使得肺部的第二型表面張力素分泌不足,缺乏肺泡表面張力素(surfactant)或 其功能低下,因而引起肺部的擴張不全,導致出生後肺泡塌陷、肺部阻力增加,

而在臨床上出現呼吸窘迫的現象,例如:呼吸急促、肋骨下凹陷、鼻翼搧動、發 紺;嚴重者會合併氣胸或持續性肺高壓,對早產兒而言,其預後可能會變成慢性 肺疾病或肺支氣管發育異常的可能性,妊娠週數愈小、體重愈輕的早產兒是高危 險群。治療方面:常需要氧氣及呼吸器之幫助,包括經鼻連續正壓呼吸器 Nasal 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插氣管內管合併呼吸器、

甚至需使用高頻震盪型呼吸器,以維持適當的血液酸鹼值、動脈氧氣和二氧化碳 分壓(周,2013;陳、麥譯,2003;謝、吳、陳,2014)。

(二)呼吸暫停(Apnea):定義為呼吸停止超過20秒以上,或呼吸停止不滿

20秒,但伴隨有心跳緩慢或發紺的情形。早產兒的呼吸暫停,是因呼吸中樞未 成熟,或口咽部肌肉張力低而易呼吸道阻塞、呼吸系統整體協調功能未成熟、呼 吸肌容易疲乏等。常在出生後2~7天開始表現,直到受孕後週數滿34~52週才 自然恢復。治療方面:給予中樞神經興奮劑(aminophylline)的藥物治療和機 械性輔助呼吸器的使用(周,2013;陳、麥譯,2003;謝、吳、陳,2014)。

(15)

5

(三)慢性肺疾病(Chronic lung disease, CLD):也可稱為肺支氣管發育 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在出生後28天或懷孕週數滿36 週時,仍需使用呼吸器或氧氣,且在胸部X光上可看見典型的變化。治療方面:

使用呼吸器以維持動脈氧氣分壓PaO2在60 mmHg以上;限制水分、使用利尿劑以 減少肺水腫、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以降低呼吸道的阻力和改善肺部的適應性;在兒 童早期常會合併發生下呼吸道感染、氣喘等症狀(周,2013;謝、吳、陳,2014)。

(四)持續開放性動脈導管(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在心血管 系統方面,早產兒因為出生後的血流動力學改變,肺動脈與主動脈之間有一動脈 導管,足月兒多於出生3天內關閉;而早產兒較不易收縮關閉或即使關閉仍又再 打開。一般來說,妊娠週數愈小或體重愈輕的早產兒,發生開放性動脈導管或呼 吸窘迫症候群的機率也就愈高。臨床上常在出生後2~3天出現心雜音,若動脈 導管持續未關閉,可能在第7~10天表現出呼吸症狀惡化、心臟衰竭之現象。CXR 呈現心臟肥大,肺臟充血。最後由心臟超音波確診。治療方面:限水,給予利尿 劑;使用 indomethacin(prostaglandin的合成抑制劑)藥物,當內科治療無效 時,則必須採取手術治療(周,2013;謝、吳、陳,2014)。

(五)腦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在神經系統方面,

早產最常見的併發症為腦室內出血的問題,好發於懷孕週數32週以下或出生體 重1500公克以下之早產兒,愈是早產的新生兒腦室內出血的機率及嚴重程度相 對也會較高(林、羅、鄭,2005)。因腦部血管發育未成熟,極為碎弱,易受血 壓變動、血流分布、血管內皮細胞傷害、凝血功能異常等影響,容易在側腦室外 圍的原生質(germinal matrix)的血管發生破裂,90%發生在出生後三天內。

治療方面:維持穩定的腦血流灌注,須避免缺氧、酸血症。輕微者血塊在吸收後,

預後不錯,嚴重者容易伴隨腦室擴大(水腦症)及對腦實質之影響,預後較不佳,

常會導致日後動作及智能的神經發展障礙(周,2013;謝、吳、陳,2014)。

(六)壞死性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早產兒的消化系統 疾病中,主要與早產兒腸胃道腸胃道結構上不成熟及消化酵素之功能較低有關,

致病機轉因腸壁缺血、感染、餵食過量或增加過快、高滲透壓飲食等種種因素,

造成腸道黏膜受損,而細菌趁機侵入受傷腸壁,發炎而形成腸壁積氣,以及腸壁 壞死。治療方面:禁食並使用鼻胃管減壓引流;抗生素;輕者在禁食一段時間及

(16)

6

合併靜脈營養及抗生素之使用下,多能再度正常進食;但嚴重者會出現腸道壞死、

穿孔、甚而腹膜炎、敗血症,則須手術切除壞死之腸段。近年來雖然壞死性腸炎 的發生率有下降的趨勢,但是因壞死性腸炎而引起早產兒死亡的機率仍是相當高 的(Luig & Lui ,2005),而且妊娠週數愈小或體重愈輕的早產兒,死亡率也就 愈高(周,2013;謝、吳、陳,2014)。

(七)早產兒視網膜症(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種好發 於 早產兒的視網膜血管病變,異常的新生血管增生,屬於一種增生性的視網膜 病變,嚴重時視網膜受牽引產生剝離。一旦病變波及到視網膜最重要的黃斑部便 可能會有嚴重的視力喪失,ROP常發生在受孕後週數35~45週,難由臨床表徵 觀察出來,所以對於高危險群者建議的檢查原則:1.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或是 懷孕週數小於32週的早產兒,2.出生體重低於2000gm或是懷孕週數小於36週,

曾接受高濃度氧氣治療者,3.檢查的時機為出生後四至六週。治療方面:Stage I

& II 大多自行好轉,一般不需治療。Stage III 一部份會好轉,一部份會波及 視網膜的黃斑部,就會有嚴重的視力受損,就須冷凍療法,或雷射治療使不正常 的血管萎縮。Stage IV & V須施行鞏膜扣壓術,玻璃體內切除術,去除玻璃體 對視網膜的牽引使視網膜復位。早產兒不論是否有ROP,應至少每年定期追蹤檢 查眼睛一次,直至入學為止,注意有無近視、斜視、視網膜退化。(周,2013;

陳、麥譯,2003;張,2012;謝、吳、陳,2014)。

第二節 父母親面對極低體重早產兒心理的相關研究 一、早產兒父母親的調適過程

早產兒的出生和後續的住院照護,對家庭是一個壓力與危機(陳、麥譯,2003), 當家庭系統出現壓力時,家庭系統會出現因應及自我調適的反應,在過程中會形 成新的生活及互動模式的恆定 (Howland,2007),早產兒父母親的調適過程式有三 個階段分別是一、危機期:是一種模糊又不明確的情況,對於早產兒病情進展的 變化覺得非常焦慮及惶恐,且對於醫護人員的處置或態度不一致,也會引發父母 親的焦慮及挫折;二、轉型期:在早產兒誇過生死交關的階段病情較穩定,家庭 的運轉及調適方式較穩定,由應急性的處理成為固定整體考量的轉變過程;三、

慢性期:開始於早產兒返家接受照護,與早產兒建立促進 正向發展及與外界環境

(17)

7

的互動,並協助建立多元性的發展(穆佩芬 & 夏萍絗,1997);根據上述文獻早產 兒的父母親在初期調適時會因病情的變化及醫療過程或與醫護人員的溝通行為,

無法獲得足夠需要的資源而容易產生不確定感及焦慮行為的產生,新生兒護理師 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提供早產兒良好的療照護品質,還要協助父母親從不確定的角 色成為真正父母親的角色應用(Aagaard,& Hall,2008)。

二、疾病不確定感理論:

Mishel在1988年發表疾病不確定感理論,分為四種層面:缺乏訊息(Lack of information)、缺乏澄清(Lack of clarity)及曖昧不明(Ambiguity)及不可預測性 (Unpredictablilty)等,理論概念包含三個階段:不確定感的前因(Antecedents of Uncertainty)、不確定感的評價過程(The Process of Uncertainty Appraisal)、不確定 感的調適策略(Coping with Uncertainty)。

(一)、定義

特徵為: 1.缺乏關於某個情境/事件的相關訊息: 2.對於某個情境/事件的解 釋感到模稜兩可: 3.對於某個情境/事件呈現的現象(包括發生、持續時間、持續 程度及發的頻率)感到曖昧不明: 4.對於某個情境/事件的後果缺乏預測能力(柯、

蕭、許,1997)。

(二)、模式

產生不確定感模式可分為三個階段,見圖1(Mishel,1988;Mishel,1990):

第一階段不確定感的前置因素包括:

1.前置刺激因素(Stimuli frame)的認知構成有,(1)症狀型態(Symptom pattern),當疾病症狀和疾病一致性時,則能減低對疾病症狀不確定的感覺,

但症狀若是多變化,則不確定感將比有固定症狀的疾病來得高。(2)事件的熟悉 性(Event familiarly),是指對疾病所處的情境具有習慣性、重覆性及經驗。

當個人對情況愈熟悉,則對健康照護系統複雜性的不確定感會較低,例如診斷期 的病患,初期對醫療照護的方法及過程有較高的不熟悉度,在治療期時因對情境 較熟悉且能掌握更多資訊,不確定感則會降低。(3)事件的一致性(Event congruency),是指個人預期疾病相關事件與實際經驗的一致性。當預期與經驗 產生一致時,且能增強對疾病的認知,反之,則會產生不可預期的不確定感。

(18)

8

2.認知能力(Congnitive capacities),指個人處理訊息的能力,當缺乏訊 息提供時會造成認知能力受限,則會影響前置刺激因素的能力,而產生不確定 感。

3.結構提供者(Structure providers),是指相關領域中可信賴的權威專 家人員,可提供一致性的訊息,協助個體了解事件的前置刺激因素的認知,對不 確定感的減低有直接或間接影響。

第二階段評價過程,包括:1.使用相關的推斷(Inference)︰指過去相關 的經驗與知識對現況所作的評價,當推論是正向,不確定感將被認為機會。2.

幻想(Illusion)︰指個人會以所喜歡的結果去思考,加強個人信念模式的判斷 以緩和無望或負向的情緒;使不確定感由危機變成轉機。所以幻想或推斷的評價 過程視不確定感可能是個機會(Opportunity)或危機(Danger)。

第三階段調適策略期,是指將不確定感評定為機會或危機時,所採取之因應 策略。當個人視不確定感為危機,則多採取以情緒為導向之因應策略,則會產生 適應困難進而影響自我重整適應等情況。將不確定感評定為一種機會時,則會採 取以問題為導向的因應調適,當調適策略有效,則能達到身、心、社會的適應狀 態。

圖1 不確定感理論架構

(19)

9

三、早產對父母親的心理的相關研究

對父母親而言誕生早產兒是個壓力事件,特別是出生的第一週壓力最高,面 對早產發生,病況的不穩定及生命的存活的不確定性,父母心理的感受是十分複 雜的,在早產兒出生後會讓父母親產生震驚、沮喪、焦慮情緒的產生(Coppola, Cassibba, Bosco及Papagna ,2013.Mackley,2010)。Wormald (2015)研究218個極 低體重早產兒的父母親,於在加護病房中第一週時最大的壓力是與早產兒分離喪 失父母親的角色,其次是環境周圍的設備及突發的警報聲音。母親到加護病房時 對於早產衝擊情緒反應的第一感受是陌生人與無法勝任母親的角色,但也有幸福 感伴隨恐懼及擔憂早產帶來的不確定感健康狀況 (Alkozei et al.,2014;

Woodward et al.,2014)。在父親方面角色方面,因身兼丈夫父親家庭經濟提供 者及保護者等多重角色,在角色間的轉換之間易感受到焦慮,且對於早產兒的不 穩的病況、外觀及陌生的環境和不熟悉的處置,也會讓父親有不確定感的產生 (Arockiasamy et al.,2008;Lindberg et al.,2007)。研究指出不確定感與焦 慮有顯著關係且呈正相關性(許,2001;Bramwell,1992;Deane&Degner,1998)。

當父母親出現憂鬱症狀時,尤其是母親,與嬰兒之間的互動關係會顯得較差

(Paulson,Dauber,Leiferman & 2006)。Helle(2015)針對的270位母親及173 位的父親的極低體重早產兒及足月兒在產後四至六週測試憂鬱發生的風險,結果 顯示極低體重早產兒母親的憂鬱風險高於足月兒母親的4-18倍,父親則是高出 3-9倍。早產兒父母的不確定感在診斷、疾病、治療、照顧及預後照顧過程中是 一種常見的反應,且常因不確定感未善加處理,導致焦慮、壓力甚至家庭危機,

進而無法對病童治療和照顧做適當的決策(盧瑛琪, 顏文娟, & 李選, 2013)。戈 (1998)指出父母親對病況的焦慮、擔心及不確定感,會使他們的調適過程更加地

困難。Mishel(1992)也指出孩童在健康危機情境時,父母親對疾病的不確定感、

焦慮與心理調適困難是有相關性的,會影響其行為反應的。Lazarus&

Folkman(1984)指出不確定感會影響父母親對疾病過程的擔憂甚至影響治療決策 的因素。在早產兒出生後早產兒父親的多重角色壓力及調適的方法與母親不同,

父親可以藉由返回工作崗位當作是調適策略,可以獲得自信及能力感(Huggill et al.2013)。Ghorbani(2014)研究產後兩個月82對早產兒及足月兒父母親結果 顯示早產組創傷症候群的產婦顯著高於足月兒組,在壓力調適策略上兩組父母親

(20)

10

都有顯著差異。Beheshtipour(2014)研究60位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早產兒父母親 的對照實驗,分別在入院後的第二天、第五天及一星期後,給予30位父母親進 行教育行為介入性護理措施,結果顯示有接受護理指導的父母親在衛教後一週的 壓力分數是有顯著差異的。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的過程裡,認知的需求及調適 策略後的自我表現和照護行為不斷的重新定義,護理人員應協助父母親以正向的 健康行為與嬰兒互動、參與照護行為以促進嬰兒的正向發展,給予適當的教育方 法提高父母親認知及因應的能力,陪同父母親這過渡角色的階段,落實以家庭為 中心的護理理念(Lestr et al.2011;Lundqvist,2014)。

第三節 壓力因應行為的相關研究

Lazarus&Folkman(1984)壓力是人與環境互動中經評估後所產生的結果,造 成焦慮、憂鬱或認知困擾等症狀。壓力處理的方式是因人而異,個體面對壓力所 採取的解決方法目的是了要控制或解決個人與環境中的壓力源(Jalowiec &

Powers, 1981)。調適是一種過程其目的是減輕個體感受的壓力事件,在調和壓 力歷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兩個調適因子:因應技巧與社會支持。Lazarus與 Folkman(1984)將因應行為分為兩種:(一)以問題取向的因應行為(problem oriented coping ):當個體在面對壓力情境時,是以主動、直接的方式去分析、

探討、解決及改變環境中的威脅,常見的因應行為如主動尋求幫助與支援、改變 個人的預期想法、發展新的行為標準、學習新技巧;以處理問題為主要功能。(二) 以情緒取向的因應行為(emotion oriented coping):個體尋求情緒的抒發與 得到支持,是一種緩和或掩飾性的策略,並非直接處理產生壓力的情境,以控制 因壓力情境所引發的情緒反應(如焦慮、憂傷),其行為包括:逃避問題、否認、

將問題最小化、選擇性注意、冥想或飲酒等以阻止自己去想問題,降低或排除壓 力所造成的情緒反應。研究指出不確定感越高越容易使用否認逃避,用情緒取向 得調適策略(Webster&Christman,1988)。

Mishel & Braden(1988).認為當一個人處在不確定的情境其所採取問題為導 向的因應行為,主動尋求社會支持及訊息性支持,而支持者提供相關訊息,並指 引及問題解決技巧給患者,將直接或間接降低不確定感。當個體無法對壓力採取 行為時容易以情緒為導向的行為方式,反之若個體覺得事件是可改變的,則較以

(21)

11

問題為導向的方式應變。根據上述文獻不確定感會受個人、疾病及環境因素的影 響,個人因素包含心理健康和個人信念,疾病因素包含知覺疾病的嚴重度和治療 的程度,環境因素則包含社會支持、醫護人員之關係、疾病在社會與文化的關係,

然因應行為則會依個人對不確定感的評價,採取措施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降低不 確定感。林(2012)對325位手術後主要照顧者的不確定感與因應策略的研究指出 不確定感越高者,因應策略越常使用,研究結果發現疾病不確定感與因應策略呈 正相關。

在調適過程中醫護人員扮演非常重要支持者,Lin, Yeh, & Mishel (2010)對台 灣226位罹癌患孩的205位母親及96位父親探討有關不確定感與因應行為,顯 示不確定感對因應技巧有負面的影響,但因應策略對父母親帶來正向的成長,藉 此將因應技巧視為潛在變數,保持正向的因應策略來應對不確定感,此外透過社 會支持可降低父母親的不確定感,提升更多的因應能力。

隨時給予及確認相關的照護資訊,肯定及確實澄情其不確定,協助父母親善 用因應行為渡過這不穩定的調適過程,盡早的認定父母親的角色應用。讓早產兒 的父母親儘早的參與照顧,對於整個家庭面臨早產及新生兒加護病房的環境及對 於日後的情緒與認知穩定度及依附關係的調適有顯著正面幫助的影響

(Arockiasamy et al.,2008;Lee et al.,2006;Shaw et al.,2008)。

早產兒的出生是否存活下來及因身體機能的不成熟是否能適應天的環境,健 康順利的成長,都是在住院過程中父母親所擔憂的在早產兒住院期間父母親所經 歷的經驗及感受會有所不同,護理人員應清楚的定位母親所處的時空,了解其感 受,給予最適切的支持及教育,並給予充分的資訊提高父母親的控制感及參與,

儘早因應調適此壓力的情境 (許燕玲, 1998、Hopper,2000 ,Heidariet al.2012)。

(22)

1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縱貫式研究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配合研究問題與目的繪 製研究架構如圖二;用以探討早產兒父母親於住院期間的基本屬性、不確定感、

因應行為與焦慮之間的關係,研究架構如下圖2:

圖2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

本研究採方便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進行樣本收集,選取台北市某醫 學中心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中的早產兒父母親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使用 G*Power 3.1.9.2估計樣本,採用線性複回歸(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進 行計算,設定Effect size(f2)=0.25、Alpha=0.05、Power=0.8後計算樣本,估 計本研究所需樣本數為44名,另額外估算10%流失率,故本研究最終估計所需 總樣本數為50人。

(23)

13

圖3 G*Power 3.1.9.2樣本數 收案條件詳述如下:

一、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父母親。

二、收案者識國字且無身心障礙。

三、經解釋研究目的、過程與受試者權益後,能行使知情同意權,表示同意參與 研究。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根據文獻查證、整理與形成研究問 題和假設,選用「情境焦慮量表」、「家屬因應策略量表」為測量工具,其中「個 人基本資料」為研究者自行設計擬訂的,而「情境焦慮量表」及「家屬因應策略 量表」在徵詢原量表編製者授權同意後,為求研究工具量表之嚴謹性,並將此二 份量表整合,作為本研究之正式問卷進行施測,測量工具包括:

一、基本屬性問卷(附錄一)

此基本屬性問卷為研究者自擬問卷,基本人口學變項;包括早產兒的性別、

出生的週數、體重;父母親的年齡、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家庭型態、睡眠時間、

自覺睡眠品質、自覺身體健康狀況、自覺心理壓力狀況、參加早產兒支持團體。

二、不確定感 (parent’s perception uncertainty in illness,PPUS) (附錄二)

此量表由Mishel(1983)建立,提出此量表可用於早產兒父母的不確定感應用,

穆(2005)完成中文翻譯。旨在測試父母親對孩子病況不確定感程度。量表計分方

式採Likert 5分法計分,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不確定,4分同

意,5分非常同意,該類型量表總分即為各題分數加總,總分越高,代表不確定

(24)

14

感越高。雙親不確定感認知量表中文版Cronbach,s α .87。在效度方面採用盧瑛 琦(2006)早產兒父母親的不確定感與因應行為之探討的內容效度指標(Index of Content Validity):模糊性= .92;不明確性= .89;缺乏訊息 = .2;不可預知性= 1。

將此量表分出七個不確定感相關問題於問卷,在因應住院期間會遇到醫療人員的 替換,增加五個問題來了解住院期間父母親的不確定感的相關因素,此量表並徵 得穆佩芬教授的同意,同意函如附件六。

三、情境-焦慮量表(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附錄三)

Spielberger 等三位學者在1970年發展出情境焦慮量表,主要測量在某一

特定時間內、特殊壓力下的焦慮程度,本研究採用鐘思嘉與龍長風(1984)中文 版本,包括20題各自陳式項目,評估受試者「現在感受」來作答,當中負向問 題為十題(1.2.5.8.10.11.15.16.19.20),此表計分方式採Likert 4分法計分,1分表 示一點也不符合,2分有一點符合,3分頗為符合,4分非常符合,該類型量表 總分即為各題分數加總,總分越高,代表焦慮程度越高。其量表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係數 .90,情境焦慮量表建構效度顯示175位國中生在考試情境

下的焦慮分數(M=44.09)顯著的高於在一般狀況下的焦慮(M=42.14)顯示情境焦 慮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鍾思嘉、龍長風,1984),並徵得鐘思龍教授的同 意,同意函如附件七。

四、家屬因應策略量表 (附錄四)

本研究採用Jalowiec與Powers(1981)編製Jalowiec因應行為量表(Jalowiec Coping Scale, JCS),包含40題因應行為,其中15題以問題取向 (3.6.11.14.17.18.20.25.30.32.33.35.36.38.40)及25題情感取向的因應行為,量表以 五點計分方式,分別是1到5分,1分表示從未想過或做過,2分表示只有想過 或做過1至2次,3分表示間斷想過或做過,4分表是不是每天,但是常常如此 想過或做過,5分表示幾乎天天想過或做過,依據早產兒父母親面對不確定事件 時,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所使用的頻率,得分越高,則表示越常使用此種因應行為 得分經林、顧、劉、陳及林(1996)轉譯之中文版家屬因應策略量表,林等評估122 位肝癌患者家屬主要照顧者的研究中,求其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值 為 .85,問題取向分量表為 .83,情感取向分量表為 .72,內容效度為.84。並徵 得林梅香副教授的同意,同意函如附件八。

(25)

1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一、取得量表使用授權:透過電子郵件方式與量表編製之作者聯繫,同時向作 者取得書面授權使用同意書 二、通過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核 三、取得研究場所同意收案 四、正式研究階段

透過自填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與研究,針對新生兒加護病房早產兒的父母親,

在極低體重早產兒出生第二星期及第六星期時,由研究者於會客時間徵求同意後 開始收集資料。

研究者將配合會客時間,於父母親前來會客時,依據收案條件篩選研究對象,

並且向符合收案條件之父母親說明研究目的、內容以及受試者權益,同時也向受 試者說明無論參加研究與否,皆不影響其醫療相關照護。且告知研究對象於資料 收集過程中如有任何不適或改變參與意願,皆可隨時終止與退出研究。徵求受試 者同意,給研究說明書後,便給予研究問卷進行資料收集。資料收集過程,受試 者若對題目或內容有疑問者,皆可隨時提問。

(26)

16

第五節 論理考量

本研究擬先通過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核,以及研究場所同意後才開始進行收案;

研究過程所使用之問卷,將採匿名方式填寫,而問卷內容及個人資料將全程保密。

同時向研究對象說明其權益,包括無論參加研究與否,皆不影響其在醫院期間的 照護品質及權益,且於資料收集過程如有任何不適或改變參與意願皆可隨時終止 與退出研究。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處理早產兒基本屬性 及父母親基本屬性的特性及量表得分分布情形。

(二)、配對t檢定( paired t-test) :檢定早產兒父母親的不確定感、焦慮程 度與因應行為的差異性。

(三)、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Pearson’s Correlation):檢定早產兒父母親不同 因應行為對不確定感、焦慮程度之間關係。

(四)、多元迴歸分析 (Mediated Regression):檢定不確定感、因應行為是否為 與焦慮之間的預測因子。(詳見表1)

表1研究資料分析項目與方法

分析項目 統計方法

描述性統計

早產兒及父母親基本屬性資料

早產兒父母親的不確定感、情境焦慮、因應行為 得分情形

推論性統計

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

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

比較早產兒父親與母親在第二週及第六週不確定 感、焦慮、因應行為分布情形及差異性

配對t檢定(paired t-test)

探討早產兒父親與母親在第二週及第六週基本屬 性、不確定感、因應行為與焦慮之相關性

皮爾森積差相關 (Pearson’s Correlation) 不確定感、問題因應行為、情感因應行為等變項

對於早產兒父母親焦慮之預測

階層合併逐步迴歸分析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with Stepwise Methods)

(27)

17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根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以及收案對象,呈現所收集之資料的結果及分 析,全章共分六節,分別為:

第一節 早產兒及早產兒父母親之基本屬性分布情形

第二節 早產兒父親與母親之第二週及第六週焦慮分布情形及差異性 第三節 早產兒父親與母親之第二週及第六週不確定感分布情形及差異性 第四節 早產兒父親與母親之第二週及第六週因應行為分布情形及差異性 第五節 早產兒父親與母親之第二週及第六週基本屬性、不確定感、因應行 為與焦慮之相關性分析

第六節 早產兒父親與母親住院期間第二週及第六週基本屬性、不確定感、

因應行為與焦慮之迴歸分析 內容陳述如下:

第一節 早產兒及早產兒父母親之基本屬性之描述

本節主要描述極低體重早產兒、早產兒父親、早產兒母親基本屬性,參與本 研 究極低體重早產兒共有50位,父母親共有100位,一、早產兒基本屬性 包括:性別、出生週數、出生體重,二、極低體重早產兒父母親屬性包括:

年齡、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家庭型態、睡眠時間、自覺睡眠品質、自覺身 體健康狀況、自覺身體健康狀況、自覺家人的支持狀況、是否有參加早產兒 支持團體。資料分布結果將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

標準差)呈現,資料結果整理如下:

一、極低體重早產兒基本屬性

所有參與之研究對象共50人,男、女早產兒分別為23人(46%)與27人

(54%),出生週數最大是35週,最小是22週,平均出生週數29週,出生體

重最重是1498克最輕是508克,平均出生體重是1118克(詳見表2)。

(28)

18

表2極低體重早產兒基本資料統計(n=50) 變項名稱 n 百分比

(%)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Mean±SD 性別 男 23 46%

女 27 54%

出生體重 508克 1498克 1118±304.7克 出生週數 22週 35週 29.4±2.78週

二、極低體重早產兒父母親基本屬性 (一)、年齡

早產兒父親平均年齡36.5±4.9歲,其中以36-38歲者居多占34%有17 人,母親平均年齡34.7±4.9歲,其中以35-37歲者居多占38%有19人,父 母親平均年齡35.6歲;其中以35-38歲者居多占42%有42人。

(二)、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父親以大學居多占44%有22人,其次為碩士占26%有13人,

母親以大學居多占52%有26人,其次為專科占22%有11人。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以無特殊宗教信仰者51人(51%)占最多數,其次是佛道教共

42人(42%),宗教信仰為基督教共7人(7%)。

(四)、家庭型態

家庭型態以夫妻與小孩同住共68人(68%)占最多數,其次是與父母親同

住共30人(30%)占,與父母或親友同住共2人(2%)(詳見表3)。

(29)

19

表3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分布情形(n=50)

變項名稱 父親n (%)

母親n (%)

教育程度

博士 1(2%) 0(0%)

碩士 13 (26%) 9 (18%)

大學 22 (44%) 26 (52%)

專科 6 (12%) 11(22%)

高中 7 (14%) 3 (6%)

國中 1 (2%) 1(2%)

宗教信仰

無 25 (50%) 26 (52%)

佛教 8 (16%) 13 (26%)

道教 11 (22%) 8 (16%)

基督教 5 (10%) 2 (4%)

天主教 1 (2%) 0 (0%)

其他 0 (0%) 1 (2%)

家庭型態

夫妻與小孩同住 32 (64%) 32 (64%) 與父母親同住 15 (30%) 15 (30%) 與父母親或親友同住 3 (6%) 3 (6%)

(五)、睡眠時間

在第二週父親每日睡眠時間以7-8小時27人(54%)占最多,其次是4-6

小時20人(40%),母親每日睡眠時間以7-8小時32人(64%)占最多,其次是 4-6小時15人(30%) ,父母親平均每日睡眠時間以7-8小時59人(59%)占最 多,其次是4-6小時35人(35%);在第六週時父親每日睡眠時間以4-6小時 26人(52%)占最多,其次是7-8小時22人(44%),母親每日睡眠時間以4-6

小時27人(54%)占最多,其次是7-8小時22人(44%),父母親平均每日睡眠 時間以4-6小時53人(53%)占最多,其次是7-8小時44人(44%)。

(六)、睡眠品質

在第二週父親自覺睡眠品質以普通35人 (70%)占最多,其次是好8人

(30)

20

(16%),母親自覺睡眠品質以普通38人 (76%)占最多,其次是好8人(16%),

父母親自覺睡眠品質平均以普通73人(73%)占最多,其次是好16人(16%);

在第六週時父親自覺睡眠品質以普通 32人(64%)占最多,其次是好、差各 占9人(18%),母親自覺睡眠品質以普通 37人(74%)占最多,其次是差8人

(16%),父母親自覺睡眠品質平均以普通69人(69%)占最多,其次是差17

人(17%)。

(七)、自覺身體健康狀況

第二週父親自覺身體健康狀況以普通35人(70%)占最多,其次是好7

人(14%), 母親自覺身體健康狀況以普通39人(78%)占最多,其次是好 6 人(12%),父母親自覺身體健康狀況平均以普通76人(76%)占最多,其次是 好 13人(13%);在第六週時父親自覺身體健康狀況以普通38人(76%)占最 多,其次是好7人(14%),母親自覺身體健康狀況以普通44人(88%)占最多,

其次是好4人(8%),父母親自覺身體健康狀況平均以普通82人(82%)占最多,

其次是好11人(11%)。

(八)、自覺心理壓力狀況

第二週父親自覺心理壓力狀況以輕度33人(66%)占最多,其次是中度

13人(26%),母親自覺心理壓力狀況以輕度32人(64%)占最多,其次是中度 14人(28%),父母親自覺心理壓力狀況平均以輕度65人(65%)占最多,其次 是中度 27人(27%);在第六週時父親自覺心理壓力狀況以輕度31人(62%) 占最多,其次是中度14人(28%),母親自覺心理壓力狀況以輕度33人(66%) 占最多,其次是中度15人(30%),父母親自覺心理壓力狀況平均以輕度65 人(65%)占最多,其次是中度27人(27%)。

(九)、家人的支持狀況

第二週父親家人的支持狀況以好41人(82%)占最多,其次是普通8人

(16%),母親家人的支持狀況以好36人(72%)占最多,其次是普通14人(28%), 父母親家人的支持狀況平均以好76人(76%)占最多,其次是普通22人(22%); 在第六週時父親家人的支持狀況以好35人(70%)占最多,其次是普通14人 (28%),母親家人的支持狀況以好32人(64%)占最多,其次是普通16人(32%), 父母親家人的支持狀況平均以普通67人(67%)占最多,其次是好30人

(31)

21

(30%) 。

(十)、是否有參加早產兒支持團體

第二週父母親參加早產兒支持團體一次占2人 (2%),無參加98人

(98%);在第六週時父母親參加早產兒支持團體一次占13人 (13%),無參加

87人 (87%)(詳見表4)。

表4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兩階段分布情形

變項名稱 父親 (n:50) 母親 (n:50) 2 6 2 6 每日睡眠時間

3小時以下 2 (4%) 2 (4%) 0(4%) 1 (2%)

4-6小時 20 (40%) 26 (52%) 15(30%) 27 (54%)

7-8小時 27 (54%) 22 (44%) 32(64%) 22 (44%)

9小時以上 1 (2%) 0 (0%) 3(6%) 0 (0%)

自覺睡眠品質

7 (14%) 9 (18%) 4(8%) 8 (16%)

普通 35 (70%) 32 (64%) 38(76%) 37 (74%)

8 (16%) 9 (18%) 8(16%) 5 (10%)

自覺身體健康狀況

6 (12%) 5 (10%) 5(10%) 2 (4%)

普通 37 (74%) 38 (76%) 39(78%) 44 (88%)

7 (14%) 7 (14%) 6(12%) 4 (8%)

自覺心理壓力狀況

1 (2%) 3 (6%) 3 (6%) 2 (4%)

輕度 33 (66%) 31 (62%) 32 (64%) 33 (66%)

中度 13 (26%) 14 (28%) 14(28%) 15 (30%)

重度 3 (6%) 2 (4%) 1 (2%) 0 (0%)

參加早產兒支持團體的次數

49 (98%) 49 (98%) 49 (98%) 49(98%)

一次 1 (2%) 1 (2%) 1 (2%) 1(2%)

家人給你的支持狀況

1 (2%) 1 (2%) 0 (0%) 2 (4%)

普通 8 (16%) 14 (28%) 14 (28%) 16 (32%)

41 (82%) 35 (70%) 36 (72%) 32 (64%)

(32)

22

第二節 早產兒父親與母親之第二週及第六週焦慮分布情形 及差異性

一、情境焦慮量表分數的分布

測量早產兒父母焦慮是用情境焦慮量表,量表共有20題,最低20分,最

高為80分,20-39分屬輕度焦慮,40-59分屬中度焦慮,60-80分屬高度焦慮。

表顯示在第二週早產兒父母親焦慮情境焦慮量表得分50.89±11.56為父親得分為

51.9±11.7,母親得分為49.88±11.36,在第六週早產兒父母親焦慮情境焦慮量表

得分為46.42±10.93,父親得分為46.02±11.24母親得分為46.64±10.92,顯示早 產兒父母親在住院期間的兩階段焦慮等級屬於中度焦慮,在第二週父親焦慮得分 略高於母親,在六週則是母親分數略高於父親,兩階段的焦慮得分父母親都略有 下降,在統計上此兩階段焦慮量表父親得分(t = 3.24、p<0.01)統計意義顯示住院 時期的焦慮兩階段是有顯著差異的,母親在兩階段焦慮量表得分在統計上無顯著 差異,在父母親第二週及第六週的焦慮量表得分(t = 3.50、p<0.01)達統計意義,

顯示住院時期的焦慮兩階段是有顯著差異的,第二週及第六週住院時期的父親與 母親在焦慮得分上,在焦慮量表得分在統計上無顯著差異,顯示在早產兒住院期 間父親與母親在焦慮上無顯著差異(詳見表6)。

二、情境焦慮量表子題得分描述

此外深入了解住院期間父母親在情境焦慮量表中的得分排序,本研究發現父 母親在焦慮量表得分最高的前三題,相同的有兩項:「我現在是緊繃的」「我現 在是擔憂的」。相異有:父親為「我現在就會為可能發生的不幸感到擔憂」,母 親為「我現覺得害怕」,父母親在負向計分焦慮量表得分最高的前三題,相同的 有兩項:「我現在覺得很放鬆」「我現在覺得輕鬆」相異有:父親為「我現在覺 得心理平靜」母親為「我現在覺得滿足」。情境焦慮量表子題得分在統計上此兩 階段父親的「我現在覺得很平靜」(t = 4.32、p<0.01)、「我現在覺得輕鬆」(t = 2.48、

p<0.05)、「我現在覺得心理輕鬆」(t = 3.71、p<0.01) 達統計意義,顯示住院時 期的在焦慮得分中感受「平靜、放鬆、輕鬆」的正向感受在兩階段是有顯著差異 性的,母親情境焦慮量表子題得分在兩階段得分統計意義無差異(詳見表5)。

(33)

23 5早產兒住院期間父母親之情境焦慮描述性分析及差異性

變項名稱

早 產 兒 住 院 期 間

分數 總分

paired t-test 父親n=50

2nd/6nd

分數總分 paired t-test

母親n=50 2nd/6nd

分數 總分

paired t-test

父母親 2nd/6nd

Mean±SD total t/P Mean±SD total t/P Mean±SD total t/P

題號 情境焦慮量表 2.54±.94/2.31±.83 51.90±11.8 46.20±11.1

3.24/.002** 2.49±.81/2.33±.84 49.88±11.4/

46.64±10.9

1.78/.081 2.51±.88/

2.32±.84

50.89±11.6/

46.42±10.9

3.5/.001**

3 我現在是緊繃的 2.26±.92/2.02±.80 113/101 1.55/.129 2.08±.72/1.92±.63 104/96 1.34/.185 51.90/

49.88/

.870/.385

7 我現在就會為可能發 生的不幸感到擔憂

2.26±1.03/2.04±.81 113/102 1.50/.140 (2nd)

9 我現在覺得害怕 2.02±.79/1.94±.79 105/97 1.34/.185 46.20/

46.64

.200/.842 17 我現在是擔憂的 2.34±.94/2.06±.77 117/103 1.85/.070 2.24±.82/2.16±.87 112/108 .56/.577 (6nd)

負向 計分

1 我現在覺得心理平靜 3.14±.97/2.48±.79 157/124 4.32/.000**

5 我現在覺得很放鬆 3.28±1.01/2.88±.80 164/144 2.48/.017* 3.20±.81/2.94±.91 160/147 1.67/.102

15 我現在覺得輕鬆 3.26±.85/2.76±.82 163/138 3.71/.001** 3.20±.81/3.10±.86 160/155 .76/.451

16 我現在覺得滿足 3.14±.90/2.88±.16 157/144 1.41/.166

註: *p<0.05 **p<0.01 ***p<0.00

(34)

24

第三節 早產兒父親與母親之第二週及第六週不確定感分布情形及 差異性

本節主要呈現早產兒父母親,在第二週及第六週的住院期間不確定感之描述 性結果,不確定感問題主要是參考Mishel雙親不確定感認知量表裡,分出七項 有關住院期間不確定感方面的問題,其中包括:寶寶病情的嚴重程度、寶寶病情 的變化、每一項治療的目的、治療的相關併發症、居家的相關照護及有需要時可 以找到護理人員來協助、醫護人員解釋病情很口語化,並自擬定:護理師的輪替、

更換主治醫師、更換住院醫師、眼科醫師參與、照護物理治療師參與照護是否會 導致不確定感或焦慮等問題;並透過Likert scale五分量表計分,由1到5分,1 分代表不確定程度最低,5分代表不確定感程度最高,分數越高代表該不確定越 大,問卷中有需要時可以找到護理人員來協助、醫護人員解釋病情很口語化是屬 於反向計分。

一、住院期間父母親兩階段不確定感的總得分

結果顯示所有100位研究對象父母親,分別在住院期間有疑問得不到明確的

答案總分介於103分到138分之間,在第二週跟第六週的父親及母親,總分最高 都是居家的相關照護方面得不到明確地的答案,在下列情形是否會導致不確定感 及焦慮的總分介於128分到186分之間,在第二週父母親及第六週父親都以更換 主治醫師總分最高,母親第六週則是以護理師輪替的總分最高,容易因護理師的 輪替而焦慮或不確定感的增加,在早產兒住院期間,有任何需要可以找到護理人 員來協助您跟醫護人員解釋病情很口語化,這兩項的總分介於171分到202分之 間(詳見表6)。

二、住院期間父母親兩階段不確定感的分數及差異性

住院期間有疑問得不到明確的答案整體平均分數為2.34±0.15,下列情形是

否會導致不確定感及焦慮的整體平均分數為2.95±0.26,有任何需要可以找到護 理人員來協助您跟醫護人員解釋病情很口語化整體平均分數為3.81±0.19。另就 該量表各層面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住院期間有疑問得不到明確的答 案裡父母親在第二週及第六週分別均以居家的相關照護不確定感分數第二週

2.66±1.06,第六週2.49±0.98最高,其次父母親在第二週及第六週也都是以治療

的相關併發症平均分數為第二週2.46±1.13,第六週2.36±0.98,在下列情形是否

(35)

25

會導致不確定感及焦慮,父母親在第二週均以更換主治醫師分數3.35±1.03最高,

第六週父親以更換主治醫師分數3±1.1最高,母親則是以「護理師的輪替」3.1±1.09 最高,由此可知,早產兒父母親在住院期間對於住院現狀的不確定感分數稍低於 未來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但在醫療人員的輪替方面每一項的分數都明顯高於疾病 的相關訊息,由此可見醫療人員的變項因素對於早產兒父母親不確定感或焦慮影 響較為明顯,在不確定感方面父親及母親兩階段差異為何,結果顯示:住院期間 有疑問得不到明確的答案父親、母親在統計意義無差異,何種情形是否會導致不 確定感及焦慮:父親(t = 2.52、p<0.05)、母親(t = 2.67、p<0.05)均在「更換住院 醫師」統計達顯著差異,父母親在住院期間有疑問得不到明確的答案(t = 2.09、

p<0.05)在「更換主治醫師」的統計得分上達顯著差異,結果顯示:父母親在經 過一個月後對於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的不確定感是有明顯的下降的(詳見表 6) 。

Gambar

圖 1  不確定感理論架構
圖 2 研究架構
圖 3 G*Power 3.1.9.2 樣本數  收案條件詳述如下:
表 2 極低體重早產兒基本資料統計(n=50)  變項名稱  n  百分比
+7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