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美國關稅法三三七條款與智慧財產權的邊境保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美國關稅法三三七條款與智慧財產權的邊境保護"

Copied!
25
0
0

Teks penuh

(1)

美國關稅法三三七條款與智慧財產權的邊境保護

一、前言

科技的進步及移轉,促使擁有智慧財產權之商品在國際間流通。雖然,智慧財 產權已變成國際間所公認無形商品,惟相關權利的主張卻因國境的不同而遭受 不同的待遇。近年來,雖然世界各國為保護智慧財產權所制定的法令已日趨完 善,各國也採取各種給予智慧財產權更完整的保護措施(如我國目前也正積極 的修訂不合時宜的法令,同時採取各種實際行動以保護智慧財產權 ),惟全 球各地仍然充斥著各種仿冒品以及處處可見違害智慧財產權的侵權行為,其原 因大致有三:(1)權利人在進口國所主張之權利在出口國因無法令可適用而不 能行使;(2)雖有法令,但由於行政或司法程序未能符合適當性、有效性及公正 性,常使權利人在出口國無法順利行使其權利;(3)司法管轄範圍有時不能及 於邊境外的物品或該物品之侵權行為。所以,為了遏阻侵權物品因越境而造成 權利人之損失,制定邊境管制措施有其必要性;因此,規定各國必須訂定一最 低保護智慧財產權之邊境措施更屬必需。民國八十三年歷時七年談判的關稅暨 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所達成之協定正式將智慧財產權保護項目(與貿易 有關之智慧財產權保護協定)列入全球經貿規範中。該協定第三篇第四節更訂 有與邊界措施有關之智慧財產權保護執行,今後各國對於侵權仿冒品在跨境時 則有一個國際共同準則加以規範,將使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在國際間得以落實。

為使國內各相關單位及業者能充份瞭解美國在執行保護智慧財產權所採取三三 七條款邊境措施之內容以及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TRIPS)中有關邊 境執行措施之相關規定,特撰寫此篇報告。

二、美國關稅法三三七條款之簡介

1. 背景說明:

現行美國關稅法三三七條之規定,最早見於一九二二年的關稅法,至一九三○

年大致成形,但是該規定五十年來幾乎從未使用,直到一九七四年貿易法修訂 時提出修正案,賦予該法案較緊湊的時效,將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建議改為具拘 束力的裁決,除非美國總統基於公共政策的考量而加否決,否則該裁決便具準 司法權之效力,由美國海關逕為執行。由是該法漸為美國業者多次援引,成為 保護智慧財產權(尤其是專利權)的利器。

關稅法三三七條的立法目的,在防止美國產業遭受進口產品的不公平的競爭而 遭受損害。雖然產業的存在與否、和損害之認定即為三三七條款發動之指標為三 三七之訴訟案中尚未曾認定係爭產業不存在而敗訴者。根據一九九○年五月所

(2)

召開「第八屆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年度司法會議」之報告顯示,在三百餘件三三七 調查案中,百分之九十五均係侵害智慧財產權之案件,其中最多為侵害專利 案。因此可顯見其原因大概係三三七條藉規範「公平貿易」之手段以保障產業 時,對於侵犯智慧財產權之案件只須證明仿冒事實存在,毋須再行證明產業之 存在與傷害之發生。

一般而言,三三七條款只是美國智慧財產權人可資運用藉以保護其權利避免受 到侵害的二項訴訟工具之一(另一種訴訟工具則為聯邦地方法院 )。然而,由 於三三七條款提供迅速、廣泛的救濟措施使得一般告訴人較喜歡利用三三七條 款來尋求救濟而較不偏好地方法院之訴訟程序(此見後敘),本部分擬分成三 部分來探討,分別是(1)三三七條款調查程序簡介。(2)三三七條款沿革簡介。

(3)三三七條款之調查程序及美國地方法院訴訟程序之比較,現分敘如后:

2. 三三七條款調查程序簡介:

為執行三三七條款之程序,美國參議院特別通過設立一「國際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USITC" OR "ITC"),會內設 有委員六人,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之;每一黨派最多三人,一任九年,

通常不得連任。且為保持ITC之政治中立,其主席必須每兩年由不同黨派登任,現 任主席共和黨之PETER S. WATSON係柯林頓總統於一九九四年六月任命。

ITC委員會內除設六名委員外,另設有兩個獨立行使職權的單位:「行政法官室」

(OFFICE OF ADMINISTRATIVE LAW JUDGE),依個案負責提名三位行政法官,

經委員任命其中一位進行初審,包括調查、審理及作出步裁定(INITIAL

DETERMINATION);另有「不公平進口調查室」(OFFICE OF UNFAIR IMPORT INVESTIGATIONS),配有公設調查人(INVESTIGATIVE ATTORNEY),負責在 ITC決定調查前協助業者提出指控,並於受理調查後,依職權獨立進行相關調查,

並依議題之不同同而時或分別支持原告或被告。

典型的三三七調查程序為:利害關係人(原告)向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出控 訴,控告某公司(或某些公司)從事不公平行為或違反了公平競爭。ITC自接獲原 告之控訴後,公設調查人必須於三十日內正式決定是否對此控訴案展開調查。假若I TC決定對原告控訴展開調查,則須在聯邦公告(FEDERAL REGITER)公布調查通 知(NOTICE OF INITIATION)及調查範圍,儘可能指名所有可能相關的被告外,且 立即對涉案產品展開調查。而該等被告若是外國廠商則需於三十日內,國內進口商於 二十日內向ITC提出答辯。此外,為使案件能夠儘速處理,ITC必須於公布調查 通知後四十五日內決定達成最終裁定之目標日期。(按:美國配合烏拉圭回合施行立 法,原來規定ITC需於一年內調查終結(較複雜的案子十八個月調查終結)之規定 取消,僅規定需在可預期之時間內完成調查。蓋ITC調查時間太短,常常遭致外國 批評,然據瞭解ITC之調查一般而言仍會依上述時限來進行。)而調查之程序必須 依照美國行政程序法(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簡稱APA)之規定 來進行。APA除規定必須對可能因ITC之裁決定而遭受不利影響的訴訟雙方發出

(3)

通知,並規定必須在ITC行政法官出席情況下進行公聽會,以利行政法官之採證。

另就審理時效方面,一般案件,行政法官於調查展開五至七月後將舉行最後公聽會,

並於展開調查後第九個月作成本案之初步裁定(INITIONAL DETERMINATION)。

就智慧財產權的案件而言,行政法官將就下列各點進行裁定:(1)原告主張之專利、商 標、著作權或光罩作品權利的有效性;(2)原告的智慧財產權是否因被告之貨品進口而 遭到侵害;(3)被告所提出之答辯內容;(4)若需就仿冒行為所造成之傷害採取救濟 措施,則應採取何種方式較為恰當。一般而言,ITC行政法官的調查程序通常包 括:採證、正式聽證會、交互詢問證人及記錄正式訴訟事實摘要書等。初步裁定後,行 政法官必須將該裁定送請ITC委員會做進一步裁決。此時,若ITC認為原告之告 訴成立且採取救濟措施並不會損及公共利益,則ITC將於聯邦公報發布全面禁止進 口令(EXCLUSION ORDER)或暫停及停止銷售令(CEASE AND DESIST

ORDER)或同時發出上述二種,以全面禁止涉案產品進口並禁止美國進口商繼續銷 售已進入美國市場的該項涉案產品。惟ITC在對整個仿冒調查程序做成裁定前,為 了對美國的智慧財產權所有人提供更快速、有效的保護前提下,得依原告的要求在九 十天內(複雜案件一百五十天內)發布暫時排除令(TEMPORARY EXCLUSION ORDER,簡稱TEO),TEO很類似美國地方法院之假處分,惟在發布TEO之 前,ITC通常必須考慮下列四項重要因素:

1. 原告控訴成功之機會。

2. 若不發布TEO,則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傷害有多嚴重。

3. 假若發布TEO,則對被告會產生多大的傷害。

4. 發布TEO對公眾利益之影響效果為何。(註三)

ITC所採取前述之救濟方式為:

1. 對涉訟產品發布「排除令」(Exclusion Order),此一對物(in rem)

處分由美國海關直接執行,其適用對象不但可及於所有涉訟之列名被 告,更可擴及未曾涉訟的國外其他生產者(調查程序中另得申請「暫時 排除令」,以維護訴訟期間原告之利益;惟被告仍得在向海關繳交擔保 後繼續進口);

2. 對於敗訴被告經命令排除的產品再違令進口者,得發布「扣抽與退運令」

(Cease and Desist Order)沒收該產品,並對進口人處以一萬美 元、或相當於違令產品之進口價格或市價之罰鍰。

另值得注意的是,ITC依據行政法官之初步裁定所做成之裁定除在聯邦公報

(FEDERAL REGISTER)中公告其就違反三三七條款所做成裁定外,ITC並須將 其裁定送交總統一份,並附帶說明其建議採取之措施。總統有六十日的時間考慮IT C之決定。倘若總統否決ITC之裁定,則本案就為最終裁定,不得上訴,而調查案 亦因此而終結。據統計,ITC裁定違反三三七條款必須發布救濟命令的案件中,約 有五%會遭總統以政策因素之考量而遭其否決,不過總統對ITC裁定之否決通常是

(4)

被告或利害關係人透過遊說管道而達成的妥協性結果。反之,若總統批准ITC之裁 定或在六十日之期間內並未對ITC之建議作成或採取任何之行動,則ITC之裁定 就因此被確認,惟不服裁定者可於六十日內向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提出上訴,若當事人 就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所做之裁定仍然不服者,則最後祇有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請其審 理。

3. 三三七條款沿革簡介:

三三七條款早先見於一九三○年關稅法第三三七條(美國法典第十九編第一三三七 條;一九USC一三三七),其主要係規範不公平進口措施,特別在智慧財產權方 面。三三七條款實行多年以來,其實亦曾受到外國的不少批評。包括GATT於一九八 三年所作於加拿大指控美國「禁止部分汽車零配件進口案」之裁決、及一九八九年所作 有關歐市指控美國「三三七條款限制專利品進口案」之裁決。

加拿大指控美國「禁止部分汽車零配件進口案」之裁決,基本上認定三三七條款為執行 保護專利法的實施辦法,故依總協定第二十條(d)項之規定,直接豁免適用第三條 之國民待遇原則而無須再作討論。

但六年後(一九八九年)歐市指控美國「三三七條款限制專利品進口案」之裁決,則在 方法論上就推翻了前案的認定,認為任何涉訟法規均應先討論是否符合總協定相關原 則,而在認定違反後,才應考量是否得以援引第二十條一般例外之標準與規定。該案 認定三三七條款許多特別規定已違反總協定第三條第四項有關國民待遇原則之規定;

並認定各該規定其實已逾保護專利的必要性,故亦不得援引第二十條的例外規定。

美國在該案審議小組作成裁決後多方延宕,直到一九九四年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 結束後,才針對該條款備受批評之部分,如反訴規定與訴訟期間等加以修改。但在其 根本制度未變的前提下,其效果恐怕仍待密切的觀察(有關三三七專利品進口限制案 之摘譯,併附於後如附錄)。

三三七條款先後經歷三次較大大修正,分別是一九七四年、一九八八年及一九九四年。

一九七四年貿易(TRADE ACT OF 1974)修正之三三七條款開始賦與美國國際貿易 委員會(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簡稱IT C)就違反三三七條款之行為簽發(1)「禁止進口令」(EXCLUSION ORDER)命令 涉案之產品禁止進口到美國(註二)及(2)停止及禁止銷售令(CEASE AND

DESIST ORDER)命令違反者停止從事不公平之競爭方法或不公平之行為。並規定I TC在公告開始調查之後十二個月內(對較複雜之案件則於十八個月之內)完成調查 作成決定。一九七四年之後三三七條款再經二次重要修正:一為一九八八年綜合貿易 暨競爭法,另一為一九九四年配合烏拉圭回合談判協議加以修正。一九八八年綜合貿 易暨競爭法(THE OMNIBV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 ACT OF 1988)修 正之三三七條款要點有二:

1. 刪除美國廠商必須提出遭受損害之證明:

在一九八八年修正三三七條款前,遭受損害的美國廠商向ITC提出控

(5)

訴必須提出大致如下的證明:客戶減少、產量下跌、銷售量減少、利潤遽 減、市場佔有率下跌、國外涉嫌從事不公平競爭、相關廠商逐漸及企圖滲 透該產品市場以及外國廠商大量增產並有計劃地向美國市場銷售之企 圖。美國廠商如無法提出上述佐證,則大抵將遭敗訴之噩運。而一九八八 年修正後三三七條款重要之處,即在於對某些基於智慧財產權侵害而提 出之三三七條款控訴案件、免除損害之要件,原告對於(1)侵害美國專利 權或(2)侵害在美註冊之著作權或(3)侵害在聯邦訴冊商標權之產品 時,均無須證明損害之存在。

2. 增加對美國「產業」之定義:

一九八八年修正後之三三七條款對所謂美國「產業」之定義如下:

1. 對工廠及設備有重要投資;或 2. 資本有重大僱用勞工及投下資金。

3. 對智慧財產權之開發利用有相當程度之投資,包括設計、研究開發或授 權使用。

一九九四年為配合執行烏拉圭回合協議修正之三三七條款,就整體適用範圍而言,三 三七條款賦與ITC調查案件所涉及者,絕大部分均係關於智慧財產權之侵害案件,

包括:侵害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積體電路佈局、擅用營業秘密等,另就進口高附加 價值產品或高科技產品之進口商而言,三三七條款之調查也有愈來愈多以上述產品為 對象之趨勢,蓋因為美國競爭廠商認為,利用三三七條款向ITC提出控訴尋求救濟 有其快速性及有效性(此點容後再述),相反地,非美國廠商也因此常常認為美國三 三七條款對其產品在美國行銷造成了其莫大的威脅;不僅如此,加拿大及歐聯均曾指 控美國三三七條款違反GATT國民待遇原則。據此,一九九年美國亦配合烏拉圭回 合之立法施行修正其三三七條款,修正要點如次:

1. 取消ITC調查期限之限制:

原三三七條規定之調查期限,一般案件為一年、複雜案件為十八個月。修 正後之規定已消除調查期間之限制,其目的在於給予願意配合調查之外 國廠商較長調查期間。惟新修正條文規定ITC儘速在可預期之時間

(AT THE EARLIEST PRACTI COBLE TIME)內完成調查。此外,為 加速案件之裁定,ITC應在調查開始後四十五天內設定一達成最終裁 定之目標日期(TARGET DATE)。

2. 全面排除令(GENERNL EXCLUSION ORDER)使用時機限制較多:

原三三七條款規定,美國海關得依據ITC調查結果,對發現有不公平貿易行為之某 特定國產品得採取全面排除令,此舉過去經常被其他國家認為不符GATT原則(即 違反非歧視性原則)。修正後之規定則對於動用全面排除令有較多之限制,下列三項

(6)

為修正後使用一般禁止進口令之原則:

1. 多數外國同類產品有違反三三七之嫌時;或 2. 不容易辨認產品之生產國時;或

3. 多數國家及多家廠商其產品有侵害美國智慧財產權之嫌時。

1. 繳納保證金(BOND)之規定:

三三七條款新規定要求提出控訴之美國廠商(原告)需繳納保證金,保 證金繳納規定係由財政部訂之,惟繳納保證金之金額大小則由ITC決 定,且保證金之繳納金額應足以保護被告免於傷害。若ITC最後裁定 被告確有違反本條款,則該保證金應還予原告,否則該保證金應沒收給 予被告。在被告方面,三三七條款給予被告其產品在ITC做成最終裁 定前仍可進入美國,惟亦必須繳納保證金,其繳納金額由ITC決定,

且該金額亦應足以保證原告免於傷害(若經裁定後的確違反三三七條 款,則該筆保證金將沒收給予原告)。

2. 暫停地方法院之訴訟:

由於三三七條款修正前被告可能面臨ITC之調查及法院訴訟,常使被 告處於不利地位,修正後之三三七條款規定如原告已在ITC提起訴 訟,則被告可提出暫停地方法院訴訟之請求。

3. 被告可以向ITC提出反訴(COUNTER CLAIM)(例如向ITC反控 原告智慧財產權無效(註四)或並無執行力(訴五)等)要求將案件移 至地方法院審理。

三三七條款之調查程序及美國地方法院訴訟程序之比較:

1. 判決速度:

三三七條較法院判決快(運用三三七條款,ITC大都在一定期間內完 成調查、裁定,但如訴諸地方法院審理,可能會拖三至五年)。

2. 管轄範圍:

1、三三七條款:管轄範圍祇針對進口案件,ITC發布之排除令屬對 物的管轄(也可對人),可針對某類進口物直接在各港口禁止侵權物進 入美國。

2、地方法院:為對人的管轄,需在各地方法院管轄範圍內分別提起訴

(7)

訟,不但增加成本、風險、耗時,且法院發布之禁制令是屬對「人」之禁制 令,只能用於受到地方法院管轄之特定侵權物品之進口商及再銷售者

(事實上,若被告為外國人,原告常不容易在地方法院建立起對外國被 告之管轄權,即使判決對原告有利,判決也不易執行)。

3. 認定調查事實:

1. 三三七條款:由行政法官及委員會審核案件,並無陪審團。

2. 地方法院:由陪審團或法官(每一造均有權利要求有無陪審團)。

1. 救濟措施:

1. 三三七條款:藉由(1)向海關發布部分或全面禁止進口令禁止侵害權物

品進入。(2)對被告發布停止及禁止銷售令禁止其進口及銷售侵權物品,

並不能獲得金錢上的損害賠償。

2. 地方法院:獲得侵害賠償,命被告停止侵權行為。

1. 總統再議:

1. 三三七條款:ITC裁定被告有仿冒行為違反三三七條款時,總統應有 六十日之再議期間。

2. 地方法院:無總統再議之可能。

1. 上訴程序:

相同,皆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

三、三三七條款與特別三○一條款比較

在介紹三三七條款後,倘若對三三七條款及特別三○一條款做一比較,則就能對美國 保護慧財產權措施有更深一層之認識。一般而言,特別三○一條款應用時機係美國貿 易代表署依據一九八八年綜合貿易法第一八二條之規定(特別三○一)於每年三月底 提交國會各國貿易障礙報告(NTE)一個月內,將公布當年度特別三○一結果,列 出未能充分(ADEQUATE)有效(EFFECTIVE)保護美國智慧財產權,或對享有智 慧財產權之美國人拒絕給予公平市場進入之貿易伙伴國家名單。

此外,特別三○一條款要求美國貿易代表署必須依據特別三○一檢討之結果和外國政 府進行諮商,以解決智慧財產權問題,而三三七條款則是原告對競爭對手採取之訴訟 行動,指控競爭對手之進口產品侵害美國廠商之智慧財產權-已涉及了不公平貿易。

在目的方面,在三三七條款中,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以下簡稱ITC)只扮演中立仲裁者的

(8)

角色,旨在解決爭議。而特別三○一條款則是美國政府積極出擊,代表美國業界主動 且積極與外國政府談判(特別是對美國有巨額貿易順差的國家),俾保護美國之智慧 財產權人。

在救濟方面,三三七條款所提供之救濟範圍較特別三○一條款窄,祇針對侵權之進口 品發出禁止進口令。惟特別三○一條款授權美國政府對他國採取廣泛之報復行動(如 課徵高報復關稅等),以限制他國貨品及服務進口至美國。而特別三○一條款報復所 及之產品及服務可能與美國政府與他國爭端之項目無一關連。例如:去(八十四)年 二月中國大陸與美國智慧財產權談判,繫因於中國大陸對電腦軟體、錄音、錄影著作物 保護及執法不夠,美國曾揚言,若中國大陸不出具體改革措施,其將對中國大陸輸美 的玩具、電子、鞋類產品課以一○○%的關稅做為報復(談判最後雙方以簽定瞭解書,

中國大陸承諾履行瞭解書之義務,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而化解了美國嚴厲的制裁)。

四、檢視TRIPS邊境措施之規定

TRIPS條文第五十一條至第六十條訂有邊界執行措施的一般原則,俾便各國在採 行司法措施時能本著公平及公正之程序。大致包括:暫不放行措施、申請人保證金的繳 納、通知申請人及進口商、聽證機會、暫不放行之期限暨司法審查等。實際上TRIPS 條文將WTO中國民待遇原則定的更為明確,惟有一點必需指出,由於TRIPS協 定係經一百多國協議所達成,加以各國自身所採行之法律體系又不相同(有些國家採 行英美法系、有些國家採行大陸法系),故某些條文在各國執行適用上仍有不明之處。

TRIPS第五十一條規定權利人有合理(VALID GROUNDS)的懷疑進口商品涉 及侵權時,可向行政或司法主管機關提出申請,要求海關將該批貨品暫不放行。若海 關決定對前述貨品暫不放行時,主管機關應依TRIPS第五十四條規定通知當事人

(進口商及申請人)。被海關留置之涉嫌侵權物品,依TRIPS條文第五十五條規 定至多為二十個工作天(一般狀況為十個工作天,在適當情下得再予延長十個工作 天),此時主管機關得令申請人提供保證金作為暫不放行該批涉嫌侵權物品之條件

(註一)。

為使海關能繼續留置該批涉嫌侵權物不致進入商業管道,權利人必須採行下列任何一 項行動:

1. 提起侵害訴訟;或

2. 依據TRIPS第五十條向司法機關提起暫時性措施。

就上述二項行動而言,若申請人依據TRIPS第五十條向司法機關提起暫時性措 施,其較為不利處為通常申請人必須向司法機關提供可獲得之合理有效之證據,俾證 明(1)申請人係權利人;(2)其權利刻正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3)申請人須提供擔 保;(4)若不採行暫時性措施有可能造成權利人無可彌補之傷害;(5)若不採取暫時 性措施證據可能被銷燬。比較起來,提起訴訟似比運用TRIPS第五十條暫時性措 施方便。

另外,締約國亦可選擇使用以行政程序對個案給予民事救濟,惟不得違反TRIPS 第三章第二節民事與行政程序救濟所規定之均等原則。若扣押經證實有誤或扣押後海

(9)

關並未接獲申請人已就該案提起訴訟,此時主管機關應依TRIPS第五十六條之規 定令申請人給付適當之賠償予進口商、收貨人及貨主。

另若訴訟已被提起,則該批貨物仍會被留置於海關不予放行。此時被告得要求主管機 關於合理期間內舉行聽證並審查前述暫不放行措施,決定是否對該措施予以修改、撤 銷或確認,若主管機關不採信被告之陳述,該批貨物就會被繼續扣留。若主管機關最 後認定該批查扣物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則應依TRIPS第四十六條將侵權貨品予 以銷燬或處置,整個TRIPS邊境措施執行流程如下:

伍、比較TRIPS邊境措施之規定與美國三三七條款之規定 1. 在防止侵害智慧財產權產品進口規定方面:

TRIPS第五十一條有關海關暫不放行措施中規定,會員國政府謀訂定程 序,使智慧財產權權利人經繳納適當之保證金後得向其政府申訴

(PETITION),俾防止仿冒商標或侵害著作權之產品進口。第五十一條也允許 會員國政府暫停侵害其他智慧財產權物品進入,惟此時申請暫不放行之措施必 須符合TRIPS之規定。

三三七條款中規定得對不公平貿易行為採取行動之範圍不僅只有仿冒商標及侵 害著作權之物品。除了上述二種侵權品禁止進口外,舉凡侵害專利、製程、附著 於半導體晶片的光罩作品,三三七條款皆規定禁止進口。

此外,三三七條款亦禁止進口產品採取不公平競爭方式或行為以致破壞或嚴重 損害美國產業,抑或妨礙此種產業之建立,限制或獨佔美國商業交易。

2. 在向主管機關提出指控申請方面:

TRIPS第五十二條規定,智慧財產權人應向主管機關提出確有侵害智慧財 產權之表面(PRIMA FACIE)證據;並就有關貨品提供詳細說明,俾使海關易 於辦認侵權品並依據TRIPS第五十四條之規定通知進口商其進口貨品已暫 被海關扣留。

三三七條款中規定ITC可主動或依被告提出指控而就進口品是否侵權而展開 調查。ITC並且有規定原告應提供給ITC何種資訊,便使ITC決定是否 展開調查。

值得注意的是,TRIPS第五十一條中規定為會員國應訂定程序,俾使權利 人提出申請,要求海關之進口品暫不放行。而三三七條款則賦與ITC對涉及 不公平行為或競爭之產品展開主動調查之權利(實際上,ITC很少對進口品 展開主動調查)。

(10)

3. 在通知申請人方面:

TRIPS第五十二條及第五十四條規定主管機關應於合理期間內通知申請人 是否已接受該申請案及執行暫不放行措施之期間。而三三七條款亦規定ITC 應在申請人(原告)提出指控三十天內決定是否接受指控而展開調查,並且在 聯邦公報上公布調查通知。同樣地,ITC是否就行政法官(ALJ)之裁決 展開覆審以及就最終裁決公布所採取之行動,亦刊登於聯邦公報。此程序似乎 符合TRIPS第五十二條及第五十四條之規定。

4. 在保證金規定及賠償方面:

TRIPS第五十三條第一項規定主管機關應令申請人提供足夠之保證金或同 等之保證以保證被告及主管機關。但該保證金(或等值之擔保)不得不當妨礙 申請人對此項程序之行使。另TRIPS第五十六條規定主管機關應令申請人 就錯誤扣押貨品所造成之損失賠償進口商(或貨主)。

修正後之三三七條款規定,若原告在ITC最終裁決之前要求ITC發布一項 暫時的(TEMPORARY)排除令,則此時原告就必須支付保證金。若ITC稍 後之裁決被告並無違反三三七條款,則該原告付出之保證金就被沒收並給予被 告(進口商)以資賠償。

TRIPS第五十三條第二項規定,若海關查扣之進口品係未經過司法或其他 獨立機關所做成之決定,且海關未接獲暫時性救濟措施之通知,而暫不放行措 施期限已屆滿,此時,進口商應有權於交足夠保證金後要求該批貨品予以放 行。三三七條款雖無此規定,惟美國海關應可在不俟ITC或司法機關裁決前 參考相關海關規定採取某些行動以保護進口商。

5. 在暫不放行期限方面:

TRIPS第五十五條第一句並不能直接適用於需要較多考慮的三三七程序,

而第二句關於在一合理期間內,依被告要求審查暫不放行措施(決定應否對該 措施予以修改、撤銷或確認)及舉行聽證會等與ITC因發布臨時性救濟措施 而在一合理期間內舉行公聽會相同。

6. 在檢驗及通知權利方面:

TRIPS規定智慧財產權人應有機會對海關所扣留之貨品進行檢驗,俾證實 其對侵權產品之指控。而在三三七條款方面,原告及被告均有權在行政法官

(ALJ)就涉嫌侵權品舉行聽證前進行實際檢驗。

(11)

7. 在依職權行使行為方面:

TRIPS第五十八條規定會員國允許其主管機關,依職權對表面證據

(PRIMA FACIE)顯示有侵害智慧財產權之貨品採取暫不放行措施並(1)要求 智慧財產權人提供資料,以協助其行使職權;(2)就該暫不放行措施通知進口 商。而在三三七條款方面,實際上ITC並不積極主動調查及扣留貨品。

8. 在救濟措施方面:

TRIPS第五十九條規定會員國政府有權對侵權物進行銷燬或處置,而在三 三七條款方面,ITC藉以發布排除令禁止侵權產品進入美國。若ITC已發 布禁令後,進口商卻仍惡意試圖進口業遭排除之產品,則該產品可能被查扣並 沒收予美國政府。

9. 在微量進口方面:

TRIPS第六十條允許旅客以個人行李或以小包寄送非商業性之小量貨品,而三三 七條款並無規定認為微量產品進口就可免適用三三七條款。

綜合觀之,此次美國為因應烏拉圭回合施行法案大幅修改之三三七條款,其目的在於 改進以往被外國政府所批評的缺點,雖然修正後之三三七條款仍有些許部分需再做修 正。惟其已大致符合美國在WTO協定下所應盡之義務。

六、我國廠商如何因應三三七條款之調查

大體而言,當我國廠商一旦被告知可能會遭到三三七條款調查時,就必須儘早開始準 備因應(其實準備應愈早開始愈好,甚至於需做定期的智慧財產權產品稽核以便更新 自己內部稽核資料,避免在產品輸美時遭到美國廠商指控侵害其智慧財產權),下列 幾項因素必須考慮:

1. 聘請熟悉三三七條款之律師及擁有對產品相當瞭解之專業人才,立即著手準備 答辯資料。

2. 分析可能侵權之部分:將原告指控之處與目前設計作一仔細比較研究,若研究 後可能對原告較為有利,則考慮是否有重新設計之可能性(重新設計之時間及 成本必須加以考量)。

3. 分析其他三三七條款爭論處是否對我方有利,包括原告是否符合國內產業之定 義,是否涉及公共利益。(例如:遊說該產品在美消費者,並告知ITC若一 旦發布禁止進口令時,可能反而造成依賴此進口零件進行組裝之美國產業因缺 乏此零件之進口造成產業受損及工人失業)。

4. 考慮訴訟因素:包括訴訟預算,可能審理此案之法官(其偏好或審判記錄),

判決結果對我方有利之情況有多大及是否提出反訟(COUNTERCIAIMS)找出 對方之弱點,控告對方侵犯我方所擁有之智慧財產權。

(12)

由於美國仍是我國最大貿易市場及貿易夥伴,我國外銷產品輸美比率仍佔大宗,除非 廠商在美投資產品設有生產據點(若符合一九八八年修正後三三七條款對所謂美國

「產業」之定義,則可大大降低受三三七條款或物品遭海關擋關之干擾),否則有時很 容易遭美國業者依三三七條款向ITC指控的干擾,此時週詳的計劃就成為降低三三 七條款衝擊之不二法門,所謂週詳的計劃應包括出口前應對美國類似產品做一廣泛之 瞭解,建議可考慮下列幾點:

1. 專利檢視:

我國廠商應瞭解目前有可能被美國廠商用來主張侵害其專利,而對我出口產品 不利之專利及其製程。如果廠商認為出口產品可能侵害到美國產品之專利時,

我出口廠商可先尋求專業人士加以鑑定,否則可以尋求美國廠商授權專利,以 解除任何可能引起侵害專利問題。若廠商真的不熟悉其出口產品是否涉及美國 專利情形,則應對與其產品之相關產品在美國業已獲專利之情形,做一立即研 究,俾瞭解輸美產品是否侵犯美國廠商有效之專利。

2. 商標暨包裝檢視:

即檢視出口至美國之產品上所載之商標及包裝是否會與競爭產品之商標、包裝 造成混淆。如果我國出口產品之商標、包裝與競爭產品類似,此時出口廠商先予 評定考量。如果認為可能涉及侵權,則應考慮予以變更商標及包裝。

3. 著作權檢視:

應先確認欲出口之產品並不涉及美國著作權人所主張保護之主體。

上述各項考慮措施應在出口產品發展階段就應加以考慮,俾有時間對產品做些許改 變,尋求他人授權或找到替代方案,若產品已製成銷美,且被暗示可能違反三三七條 款,此時所應考慮之要點如次:(1)計算風險暨報酬因素,包括若我方被原告指控成 立時,受禁止進口令之侵害程度為何?(2)訴訟成本為何?(3)尋求原告授權成本為 何?(4)是否能尋求交互授權。

七、結 論

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本屬於一國國內法令政策之執行問題,但由於對智慧財產權保護 與否涉及重大的貿易利益,此一課題已由美國積極實行特別三○一條款、三三七條款 及TRIPS中訂明邊境措施之原則而成為國際貿易法上討論焦點之一。雖然美國為 配合執行烏拉圭回合協議而修訂三三七條款,取消了一些遭他國詬病之限制措施,但 可預期的是美國仍會積極的向世界推動其保護智慧財產權貿易政策。未來,隨著全球 高科技產業之勃興,可預見美國業者援引三三七條款對外國指控案數量也會日益增 加。本報告介紹TRIPS邊境措施及美國三三七條款之主要目的,除希望幫助我輸 美廠商能對美國三三七條款對遏止仿冒之重要性有初步瞭解並找出因應之道外,亦希 冀國內相關單位明確了解建立智慧財產權邊境之措施(註六)。

(13)

註一:有關TRIPS第五十三條對繳納保證金額度之規定並不清楚,本局曾請教本 局聘僱ABLONDI, FOSTER & SOBIN律師事務所之MR. DAVID FOSTER,謂:T RIPS第五十三條規定申請人應提供足夠之保護金以保護不同利害關係人,此保證 金是否與扣留物價值相等?抑或有其他措施?F律師認為,由於TRIPS第五十三 條對保證金之提供規定並不清楚,渠認為申請人提供與扣留物品同值之保證金可能

(也可能不能)保護被告之利益,例如某公司可能需進口某產品之樣品於商展中展 示,俾獲得客戶之訂單,若海關扣留該樣品而僅向申請人收取等值保證金,則某公司 因缺乏該樣品以致不能參展獲取訂單,則該公司之損失就不僅僅是該樣品之價值,在 此情況下,保證金的額度就應增加,如美國三三七條款中保證金之繳納數額就由國際 貿易委員會(ITC)予以規定,俾保護被告免於傷害。

另TRIPS第六十條關於微量進口得免除邊境執行條款之適用,但條文中規定所謂 對於旅客個人行李或以小包寄送無商業性質之「小量貨品」之定義而言,很可能各國海 關看法不一。惟國際協定一般僅就大原則訂定通則而較易忽略小原則,此常常會產生 爭議。

註二:雖然ITC可簽發禁止進口命令,命涉案之產品禁止進口到美國,但若考慮此 種禁止對公眾健康及福祉,美國經濟之競爭條件,同類或直接競爭產品之生產及美國 消費者之影響後,認為不應禁止者,不在此限。

註三:除了上述四項重要考慮因素外,ITC在發布TEO前,亦考慮下列因素:

1. 被告舉證證明爭訟中之智財權無效或無執行力可能性有多大?

2. 是否原告曾給予授權?爭訟中之智財權是否涵蓋先前授權之範圍?

3. 若不給予原告初步救濟措施,則對其市場占有率是否有負面影響?

4. 若不給予原告救濟措施,是否會造成變相鼓勵他人侵權?

5. 涉案之智財權是否涉及快速變遷之科技?產品生命週期之長短為何?

6. 是否原告遲遲才對被告提起訴訟行動?

註四:例如-被告可證明專利權人當初獲得之專利早已具顯著性,根本未能達到給予專 利之資格。

註五:例如-被告能證明專利權人在申請專利時曾對美國專利商標局刻意隱瞞某些資訊 或提供虛偽不實之欺瞞資訊等。

註六:內政部於民國八十五年二月發布之著作權法修正條文第八十一條及八十二條已 將TRIPS中相關邊境措施規定納入。惟其適用之範圍包括侵害著作權之物品輸出 及輸入情形,條文內容如次:

1. 第八十一條:

著作權人對輸入或輸出侵害其著作權之物者,得申請海關先予查扣。

前項申請應以書面為之,並釋明侵害之事實,及提供相當於海關核估該進口貨物完稅 價格或出口貨物離岸價格之保證金,作為被查扣人因查扣所受損害之賠償擔保。

申請或被查扣人得向海關申請檢視被查扣之物。

(14)

查扣之物經申請人取得法院民事確定判決,屬侵害著作權者,由海關予以沒入。沒入 物之貨櫃延滯費、倉租、裝卸費等有關費用暨處理銷燬費用應由被查扣人負擔。

前項處理銷燬所需費用,經海關限期通知繳納而不繳納者,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有左列情形之一者,除由海關撤銷查扣依有關進出口貨物通關規定辦理外,申請人並 應賠償被查扣人因查扣所受之損害:

1. 查扣之物經法院確定判定,不屬侵害著作權之物者。

2. 海關於通知申請人受理查扣之日起十二日內,未被告知就查扣物為侵害 物之訴訟已提起者。

3. 申請人申請撤銷查扣者。

前項第二款規定之期限,海關得視需要延長十二日。

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海關應依申請人之申請返還保證金:

1. 申請人取得勝訴之確定判決或與被查扣人達成和解,已無繼續提供保證 金之必要者。

2. 撤銷查扣後,申請人證明已定二十日以上之期間,催告被查扣人行使權 利而未行使者。

3. 被查扣人同意返還者。

被查扣人就第二項之保證金,與質權人有同一之權利。

1. 第八十二條:

前條之實施辦法,由主管機關會同財政部定之。

附錄:「美國

-

一九三○年關稅法三三七條專利品進口案」

U.S - Section 337 of the Tariff Act of 1930Panel Report adopted on November 7, 1989, EEC v. U.S. 36S/345

(15)

壹、案情簡介

  現行美國關稅法三三七條之規定,最早見於一九二二年的關稅法,至一九三○年 大致成形,但是該規定五十年來幾乎從未使用,直到一九七四年貿易法修訂時提出修 正案,賦予該法案較緊湊的時效、將國際貿易委員會決議案改為具拘束力的裁決,除 非美國總統基於公共政策的考量而加以否決,否則該裁決便具準司法權之效力。該條 款現經美國業者多次援引,已成為保障智慧財產權(尤其是專利權)的利器。

  根據一九九○年五月所召開「第八屆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年度司法會議」之報告顯 示,在三百餘件三三七調查案中,百分之九十五均係侵害智慧財產權之案件,就中經 常為侵害專利案。其原因大概係三三七條藉規範「公平貿易」之手段以保障產業時,對 於侵犯智慧財產權之案件則以仿冒事實存在為已足,毋須再行證明產業之存在與傷害 之發生。

本案之背景,包括:

1.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八日美國杜邦公司(E. I. Du Pont de Nemours & Co.)

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USITC" or "ITC")提出控訴,指控荷商Akzo N. V.公司將侵 害其專利權之產品運銷美國;

2.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十八個月後)美商杜邦司獲勝,ITC發布「部分排 除令」,裁定荷商Akzo在杜邦之專利於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到期前,不 得進口其產品至美國(In the Matter of Certain Aramid Fibre, E. I. Du Pont de Nemours & Co. V. Akzo N. V. USITC Pub. 1824 of Mar./86)

3.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美國聯邦巡上訴法院判決維持ITC原判決(Akzo N. V. v. USITC, 808F. 2d 1471(Fed. Cir.1986);其後美國最高法院又駁 回荷商Akzo之上訴(Akzo N. V. v. USITC, 107 S.C.R. 2490);

4. 荷商Akzo在美敗訴後轉向歐市求助,歐市執委會遂依據「歐洲版的三○一條 款」(Art. 11 (2) (a) of the Council regulation (EEC) No.264/84 of 17 September 1984 on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Common Commercial Policy with regard in particular to Protection against Illicit

Commercial Practices)作成決議,向美交涉(Commission Decision of 12 March 1987 (87/251/EEC) on the Initi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and Dispute Settlement Procedure Concerning a United States Measure Excluding Imports of Certain Aramid Fibre in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O.J.L 117/18,5. 5. 1987);

5.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二日歐市向美國提出諮商要求,並於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

(16)

九日週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及各締約成員;

6.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日歐美雙方最後一次諮商未果,歐市便在七月十五日向總協 定「理事會」(Council)要求成立個案審議小組(Panel),理事會並於十月 七日通過成立之,會中加拿大、瑞士、日本、韓國及香港均保留參與訴訟的權 利,並登記於本案審理時提出書面意見;

7. 美國於本案審理中另訂一九八八年綜合貿易法,修改三三七條款部分條文,增 列本法擋關之對象包括(process patent)在外國依製造的製程專利製成 品;

8. 審議小組經授權審議美國關稅法三三七條款是否違反總協定「國民待遇」之原 則,並應針對荷商Akzo之個案,裁定是否造成歧視。該小組於八八年三、五、

六、十月多次開庭審理本案,其間美杜邦公司與荷商Akzo於五月十日達成協 議,授權荷商Akzo於一定額度內將涉及美商杜邦公司專利之貨品輸銷美國,

歐市遂撤回其訴之聲明的第二部分;該審議小組僅須認定三三七條款之適法 性,而無須再論個案之適用情形;

9. 一九八九年一月十六日審議小組完成其審議報告(Panel Report)並提交理事 會,該份審議報告於大半年後(十一月七日)方經通過,要求美國修改三三七 條款以符合總協定的相關規定;四、五年來美國均以智慧財產權之議題尚在烏 拉圭回合談判進行中為由,表示將俟談判結束後再行修改;

10.有關一九九四年美國在烏拉圭回合經束後的綜合立法中,對三三七條款再加修 改,明文廢除本修款之審理期限,惟其實際審理之時效仍將繼續維持其「慣 例」,至於其他實質部分之變動等,則仍有待續行觀察。

貳、法規說明(總協定之相關爭議條文)

1. 第三條第四項:國民待遇

締約成員領域內之產品銷往他成員領域時,就影響其產品在境內銷售、開價、買 賣、運送、經銷、與使用之所有法規命令及各項標準,均應享有不低於該國國內 近似產品可得享有之待遇(GATT III: National Treatment… 4. The

products of the territory of any contracting party imported into the territory of any other contracting party shall be accorded treatment no less favorable than that accorded to like products of national origin in respect of all laws, regulations and requirements affecting their internal sale, offering for sale, purchase, 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or use….);

2. 第二十條(d)款:一般例外條款

  除非在相同條件下造成國家之間具爭議性或不合理的歧視,係限制國際貿易之偽

(17)

裝外,本協定不禁止締約國採行下列措施...(d) 為確保執行不違反本協定各項法 規命令,包括有關關務執行、執行依本協定第二條第四項、與第十七條所設各專賣機構 之運作,以及保護商標、專利、著作權並避免仿冒情事之各項措施(GATT XX:

General Exceptions subject to the requirement that such measures are not applied in a manner which would constitute a means of arbitrary or unjustifiabl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countries where the same conditions prevail, or a disguised restric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nothing in this Agreement shall be construed to prevent the adoption or enforcement by any contracting party of measures… (d) necessary to secure compliance with laws or regulations which are not inconsistent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gre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ing to customs enforcement, the enforcement of monopolies operated under paragraph 4 of Article II and Article XVII, the protection of patent, trade marks and copyrights, and the prevention of deceptive practices;)。

參、雙方重點

  歐市原要求個案審議小組裁決美國於實施三三七條款之一般義務、以及對

Certain Aramid Fibre之個案義務,但在杜邦公司與Akzo公司達成和解後,便要求 撤回關於個案部份的訴之聲明;僅指控美國因一九三○年關稅法三三七條款之實施,

致使進口貨品所受待遇,較之涉嫌侵害專利之國產品於聯邦法庭中所受待遇為差,係 違反總協定第三條第四項之義務;由於歐洲產品可能因三三七條款之程序而受到禁止 進口之命令,故應推定已對歐市在總協定下的權益已遭剝奪或損害。因此,歐市訴請 審議小組向締約國全體大會作出建議,要求美國未來對涉嫌侵害專利之進口貨品,提 供程序上的國民待遇。

  另歐市亦將雙方爭議的焦點,侷限在三三七條款對專利案件之實施,而對美國專 利法是否符合總協定之規定、以及締約國在其邊境實施管制以打擊仿冒品之權利則並 不加以質疑。

美方則主張三三七條款之程序並未違反總協定之義務。

1. 關於總協定的審議程序

歐市主張本案應先認定三三七程序的每一環節是否違反第三條第四項國民待遇 之規定,而在確定違反後,方續討論是否符合援引第二十條(d)項一般例外 規定的條件。

對此美國援引GATT一九八三年所通過加拿大指控美國有關汽車零配禁止進 口(US-Imports of Certain Automotive Spring Assemblies, adopted on May 26, 1983, BISD 30Supp., p.107)之前案,逕於第二十條的範疇討 論三三七條款的適法性,且該個案的審議小組基本上將各國對於訂定法規的必

(18)

要性交由當事國自行決定,故本案應援例認定美國勝訴。

審議小組特別提及一九八四年美國的進口汽車零件前案,該案於裁決中亦曾強 調其裁決不妨礙日後檢討對三三七條款與總協定第三條、及第二十條的適法 性,故本案乃重作檢視之。審議小組經研析第二十條之文字規定,發現該條言 明其為保留的一般例外規定,自應意指與他條文相違背、而於該條例外允許而 言,故裁定應先討論三三七條款與第三條規定之適法性,並於發現其構成違反 後,再進行第二十條的討論。

2. 關於總協定第三條第四項

  由於協定第三條第四項之文字規範「法規與標準」,而未如第二十條提及「措施」乙 詞,故美國認為此一規定應僅在規範法規、標準等實體法之部份;至執行辦法則限於 第二十條中討論。歐市則主張關於執行的規定亦將直接影響貨品的銷售,而相關訴訟 場合的程序規定,亦將因行銷考量與個案判決結果之執行而同樣影響其銷售,此點可 證諸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三所通過「義大利對進口農業機械設備之歧視案」審議報告 中,即已對「影響」("affecting")乙詞擴大其定義,不僅包括直接相關之立法、更應 涵蓋其他可能對商品之銷售產生負面影響的任何立法;他如「日本進口酒類標示及課 稅措施案」、以及「美國進口石油課案」亦曾裁決,第三條的規定不應作太嚴格的限縮解 釋,而於現行稅率之外亦包括課稅方法與規則等,故應不論其歧視情況的法源,而僅 討論是否造成實質的歧視,故本案當然應包括程序法之規定。

  審議小組對於「影響.....的法規與標準」等語作成裁定,認為其不應自限於 實體法規,證之一九五八年有關義大利進口農業機構設備限制案之認定,該條涵蓋所 有會致生影響的法規,如此才能防止締約國任意以程序止的歧視破壞實體法之公平待 遇。

其次,對於三三七條款可能構成歧視待遇各項,亦分別由歐美雙方辯論如次:

1. 反訴

歐市稱三三七程序較為不利的原因之一,係未如一般訴訟程序一樣提供 反訴機會,比將造成原告免受反訴之風險,故有較高的起訴意願,且毋 須負擔專利訴訟的商業契約等其他攻擊防禦;而無法反訴的被告則可能 須進行另一次訴訟以提出其反訴主張;此將進而造成原告可能在被告進 行另一訴訟程序並獲得判決之前,便已在三三七程序獲中得裁決;而兩 訴訟交分不同的審理單位,便有可能產生相反的認定。

美國的答辯則稱所有得提反訴的理由,均可在三三七程序中提出,以作 裁決的參考;而且三三七程序侷限訴訟標的的結果,亦使原告無法再行

(19)

「增補」("claim joinder rules")其訴之聲明。

此外,美國並強調,符合資格的被告亦得提起三三七之訴、或赴聯邦法 院進行一般訴訟。一般法院的訴訟程序允許反訴的設計,並非個案可能 和解的真正動機,應係其相關損害及排除令方為訴訟當事人願意和解的 動力。最後美國並補充,兩套程序同時進行,並不見得一定比一套制度 更耗時費事,因彼此的認定與資料可以相互援引,而法院之訴訟亦常就 專利之認定、侵害、及其損害多次開庭審理之。

2. 機密資料的保護令

歐市另主張,三三七程序中對機密資料的保護令,常使被告無法在調查 期間(""discovery phase")內合理瞭解原告之主張並作因應,較諸 一般法庭的訴訟程序實處較不利之地位,包括:三三七程序中假設原告 確有有效的專利,而被告則需在所謂機密資料下盲目地抗辯原告專利之 有效性;加上三三七程序較短的期間與時限,被告若無法取閱原告的機 密資料便更顯不利,而原告則在提出三三七訴訟更早以前便可進行蒐證 與準備工作;即便在雙方都面臨他方資料取閱不易之困境,被告可能面 臨的後果是美國政府的排除令,而原告若敗訴後則全無其他負擔。以引 發本案的Certain Aramid Fibre個案而言,原告杜邦公司所提任何資 料,都無法由Akzo公司的職員進行研讀,而須透過該公司在美所聘律 師代行,其自有律師甚至無法出庭USITC召開的審理庭;較之Akzo公 司於聯邦法庭所提訴訟中,Du Pont公司自有律師均得出庭、調卷之待 遇,實有天淵之別。

美國則答以一般訴訟程序與三三七程序對資料的保密並無兩樣。在 Certain Aramid Fibre個案的上訴庭中,聯邦上訴法院已對之加以說 明,強調並無司法判例規定涉訴的機密文件必須送交他方的管理階層;

反而是不對他方管理階層公開的司法慣習,常常都能維持USITC對保密 資料所作的裁定。而該案在在聯邦地院所進行之訴訟與該案在三三七程 序的係爭焦點其實並不相同,在三三七程序中因案涉國內產業的認定,

故有許多與聯邦地院訴訟無關的商業機密尚待認定,故其認定標準其實 仍為一致,並在聯邦地院、USITC、及聯邦上訴法院均獲維持。

3. 期間與時限

歐市另主張一般法庭的審理期間與時限常因個案的複雜度而異,而三三 七程序的較短期限則使外國被告身處較不利的地位,因為:三三七程序

(20)

的被告在三三七程序發動後,僅有二十天的時間覓得通曉美國法律的律 師及提出回應、並須在同一期間內回應同步進行的調查程序,在相同的 二十天內提供相關文件及書面答覆資料;加上該程序推定原告專利之有 效性,故被告此短暫的二十天回應期間益形不利,因推翻專利的有效性 需有充分的資料,而資料的蒐集便需要更多的時間;而調查程序的同步 進行,使被告根本無機會決定其訴訟策略;如果再加上外國被告因語言 上的障礙所需往復進行的翻譯負擔,其壓力便會更加惡化。

美國對此的回答,則稱三三七程序較之一般訴訟程序更為有利。一如一 般訴訟程序中的假處分,三三七程序中的排除令限制仿冒品的輸入,其 作用在維護公共利益,至於個人權益則置之其後。三三七程序中專利人 無法就其受侵害的部分求償;而一般訴訟程序中假處分的申請約需四個 月,較之三三七程序中的暫時排除令所需七個月實較快捷,所謂快速程 序亦在照顧公益,並不究既往,亦無既判力("res judicata")或禁反 言(collateral estoppel")的法律效果,故自應有其正當性。再比較相 似案件在一般訴訟程序及三三七程序所進行的時間亦約略相同:聯邦地 院進行的專利訴訟,自遞狀日起約需進行三十一個月,包括三三七程序 所不須進行的反訴及損害認定等,聯邦法院的積案亦為一般訴訟程序拖 長的原因;而三三七條款之訴,自一九七五年起,每年受理二十餘案、

裁決確定則僅十案。

至於歐市所提三三七程序的緊湊程序使被告身處較不利地位等語,美國 則答以一般訴訟程序中,原告亦得於提起訴訟之前先為作業、而三三七 程序中的被告亦多在個案提出之前便已預知,加上三三七程序的起訴要 求敘明起訴理由並預為公告,較之一般程序中原告僅提出通知即可自較 有利;聯邦地方法院依民事訴訟法進行個案之審理,其期間與三三七程 序相差不多,且三三七程序特別為外國被告寬列十日的郵寄期間,此亦 一般訴訟程序所無;更何況緊湊的三三七程序對原告亦同樣規範之,以 舉證產業之損害;最後,快捷的程序對雙方有時反而更有好處,因為及 早裁定個案不成立,對被告其實更為有利。

歐市對此再作反駁,表示美國將排除令類比為假處分係錯誤的類比,因 排除令係確定裁決而假處分仍有事後再翻案的機會;更何況一般法院的 假處分仍得繳付保證金後繼續進口,而三三七條的裁定則絕無轉寰的餘 地。至於三三七程序較聯邦地院之訴訟可能較長,亦係歸因於三三七程 序較繁雜的要件,而非所稱較多的訴訟資訊。

(21)

4. USITC之裁決

歐市對USITC各委員承辦專利案件的能力亦表懷疑,認為該等委員係為

任期制而非如一般法官之終身職、無須有法律的專業背景、僅須曉暢國際 貿易事項,故連美國國會與法院均同意有關專利的法律問題,仍賴法院 為之,否定USITC所作裁決的既判力。由是,產品專利案的原告可在一

般法院與USITC之間選擇最有利的管道進行訴訟,而被告則無此一選擇

權;甚至在三三七程序起訴失敗後,仍得轉往一般法院再訴,被告則無 此第二次機會;加上無法律背景的USITC委員在衡量其裁決無既判力的 情形下,加上沒有時間進行深入的調查程序,遂不可能深入探討法律細 節,而僅依印象作出裁決;最後,聯邦上訴法院所採「實質證據」

("substantial evidence")的認定標準,與USITC所採「明顯錯誤」

("clearly erroneous")的證據法則亦不全然一致。

美國則對此一指控提出反駁,表示USITC的委員均在智慧財產權領域浸 淫多年,多位更先後任職律師;較之聯邦法院目前僅一位係專利律師出 身,其處理專利問題的能力與意願並不多讓,其裁決多經邦上訴法院判 決維持可為明證。至於認定事實的證據法則部份,實亦異曲同工而已。最 後,美國更指出USITC委員之不具法官身份,將使總統有權對其裁決再 予考量,故其不具既判力乙項實對被告較為有利。最後,美國亦對一案 兩訴的指控提出反駁,認為三三七程序的被告亦得向聯邦法院提起確認 之訴,以宣告係爭專利無效、或於敗訴後再向聯邦地院提起訴訟。

5. 兩訟並行

歐市指出,涉嫌侵害專利的進口品可能面臨兩訴並存的現象,而國產品 之涉嫌者則無此情形。美國則答以此一情形並不太可能發生,因原告將 面臨更多的負擔與費用,而且兩案可能暫停其一以待他案確定;而且被 告若向聯邦法院提出確認之訴,亦可能產生此兩訟並行的現象。

6. 對物排除令

歐市指出進口品可能在未參與訴訟的情形下就遭對物排除令之規範而禁 止進口;且該禁令係由政府執行,免花原告之執行成本。美國則答以對 物排除令與一般法院禁止生產侵權產品的禁制令一樣在防堵違禁品的來 源,並且僅在三三七程序的原告能證明該項仿冒有擴大之事證時方得請 求,其防堵禍源的用意與法院的禁制令並無二致。

(22)

7. 限美國生產者使用

歐市另提出三三七條款僅在保護美國的生產者,對於且美國專利而於他 國生產製造者則無法利用,顯然較國產品為不利,而係對進口品的歧視 待遇。

美國則認為此一規定係對人而非對物,因美國專利權人在主張提出三三 七指控時,與外國人擁有美國專利並提出三三七指控者面臨同樣的要 件。

8. 實質的經濟要件及總統的再議規定

美國另認為三三七程序之進行另牽涉較重的舉證責任,即國內有效率產 業的經濟營運,而仿冒品的進口將造成該產業的實質損害或損害之虞,

此一訴訟要件並須於任何個案中逐一舉證,否則其訴訟均無法成立;歐 市則以為該要件僅於部份個案發生作用,亦不影響原告之訴訟利益,因 為被告在有限的資訊與緊湊的時限中實在無法有效回應。產業要件部 份,美國稱三三七程序中的原告須證明其專利已在美利用,方符合產業 要件。

此規定用在防止濫訟,而其實施結果,自一九七五年起受理的一百二十 七案中,經裁決不成立者計六十一案,其中八案係因無法證明產業的存 在、另二案則係認定無礙所謂產業之成立。對此歐市認為係嘉惠美國原告 而非外國被告,因該規定造成外國人擁有美國專利者無法尋求三三七之 救濟;另根據歐市蒐集資料顯示,USITC審理的二百三十六件個案中,

有一百二十三案作成裁決,而僅四案裁決美國原告未證明產業的存在。

有效經濟營運之要件部份,歐市則稱USITC從未就此裁決個案不成立 者。而在損害要件部份,美國表示原告仍須舉證產業面臨損害或有損害 之虞、並證明其與進口仿品之進口具因果關係,方得尋求三三七之救 濟;是故於裁決不成立的六十一個個案中,有十二案均係未能證明損害 的存在而敗訴;歐市則稱根據其資料顯示,僅六案因此而敗訴,而非十 二案。

即便裁決成立之案件,三三七程序仍得因公共利益及政策的考量而加以 修改或免予執行。在公共利益部份,USITC據以,拒絕提供裁決成立的 兩個案任何救濟;另亦曾駁回其他兩案有關暫時排除令之申請,導致該 兩個案提前撤回三三七條款之告訴。再如Certain Aramid Fibre之個案

(23)

中,亦曾因公共利益的考量而縮限排除令的限制範圍。

總統的再議部份,則曾因政策的考量,前後否決五個裁決成立個案之救 濟;其中三案USITC還曾修正並縮限其救濟,惟仍遭美國總統的否決。

最後美國再強調,部份三三七程序的規定,其實對被告更為有利,包括 要求更完整的起訴資料、一造判決時仍須由原告合理的提供有效的論證、 以及部份程序規定較之民事訴訟程序更為有利,如額外提供外國被告十 天的航郵期間。對此歐市則認並無實質差別,而所關切則為被告出庭答 辯案例中的公平待遇部份。

9. 審議小組的裁決意見

  審議小組就各該項所稱利益,衡量是否足以抵消歐市所稱之不利益,最後認定所 稱利益並不當然發生,且原告所主張專利推定為有效、及其得以自選法庭的便利則確 定存在,在考量其他可以增加原告負擔之規定如經濟面的實質要件等因素後,仍認為 三三七程序之被告處於不利之地位。至於證據法則的異同,則未見其歧視之依據。但在 資料的保密部份,審議小組則不認為會對被告造成歧視;在USITC委員的審議資格部 份,亦否定將致生歧視待遇。

  綜上所述,審議小組裁決三三七條款違反協定第三條第四項有關「國民待遇」的原 則,其理由包括:原告專屬的法庭選擇權、緊湊的期間與時限、無法反訴、特有的對物 排除令、海關自動執行、以及進口品可能面臨兩訴並行的負擔等。

  至於另定訴訟管道以分別處理之作法本身是否值得非難,因雙方未就此進行辯 論,故審議小組亦略而不議。

1. 關於總協定第二十條(d)項

  美國主張本項所稱確保執行之必要,即本案防堵規避的措施,且不應強制使用對 貿易限制最小的措施,否則各締約國的任何執行辦法均可能因另有所謂對貿易限制最 小的替代方案而爭訟不斷;而其必要性的討論亦應就其整體考量,並保留部份裁量空 間由締約國視需要運用之。但歐市則認為所謂必要,應指目的與手段之實際需求所採 行的差別待遇,而不應任意立法對進口品或國產品採用不同的執行標準。故歐市主張 本條規定應限採行對進口品歧視最小的措施,並於已違他條規定時方得予以考量。美 國則認為歐市主張並非各締約國之實務作法,除非各國法規完全一致,否則任何標準

(如生命、健康的保護等)之差異均將導致必要性的質疑。另三三七條款之制定,亦係 保護製程專利並防堵海外產製品的必要手段;歐市則認為保護製程專利並需另設訴訟 管道之必要。

  美國另稱三三七程序在進口方面提供特別的專利保護、並可彌補一般訴訟程序較 難運作的送達程序及判決執行,包括對付海外空頭公司、或單純拒收致無法送達等點。

(24)

對此,歐市則駁以係既存事實、與專利保護的實體法無關、且美國一般訴訟程序亦同樣 面臨該等問題。

  至於執行的部份,美國認為其專利法對外國仿品的來源無法有效防堵,甚至在勝 訴判決確定後,仍有往赴他國請求執行的困擾,外國仿冒商為數眾多時則又訴不勝 訴,美國海關對仿冒品之防堵又無法逕依法院判決執行,在在都是現行法規的弊端。

對此,歐市則仍不認為構成排除進口品而不管國產品的必要性、亦未見任何國際義務 禁止美國就送達程序再作修正,故僅以國內的現有法規之規定不足,並不足以證明另 訂三三七條款差別待遇必要性。

  美國稱三三七程序的許多規定,其實係在求迅速有效的打擊仿品,而USITC裁決 之不具暨判力,才能由總統考慮否決,對被告應更為有利。歐市則稱總統的再議規定 並非此處必要性的討論重點。審議小組認為:如果仍有其他符合總協定規範的方案可 資選擇時,自不應容許締約國擅自採行違法措施;同樣的,如果在實體法同一保護程 度的前提下得採數種方式時,亦應要求締約國採行違反最小的措施。基於其必要性應 由被告國提出證明,故審議小組亦將就美國所提之答辯加以審議;惟美國所稱三三七 條款應僅作整體考量的說法,審議小組則表示無法接受,因為此說將造成締約國得於 提供部份優惠後,任意採行歧視之措施。

  至於美國稱三三七程序係為保障其製程專利之必要措施,審議小組則經查證認定 他國專利法均能直接保障製程專利製成品之進口,故並無另定違反總協定規定之保障 制度的必要,而實際上,本案審議期間,美國亦於一九八八年貿易與競爭綜合法中制 定類似條款。

  對於提供總統再議的機會,審議小組認為該項於專利法中未見、亦非保障其專利 之必要。至於一般司法送達程序的困擾,審議小組亦認為可就現行規定中再予修改,

而毋須另行提供海關自動實施、特有的對物排除令等不必要的單行歧視法規。其中對物 排除令乙項,審議小組曾斟酌再三,認為對人管轄的司法判決確在防堵海外仿冒品方 面確有未逮之處,故雖國內訴訟無此規定,有限度的採行對物排除令亦應有其目的與 手段的相當性;但對國內產品製造商似亦可考慮一體行之,以求符合總協定之規定。

美國對此所提說明,認為美國廠商一般可在法院禁制令下加以管制,而對外國廠商則 力有未逮,此點獲審議小組之認同,故在對物排除令部份應符合第二十條所稱之必要 性。

  至於美國所稱三三七程序較短的時間表,審議小組認為在防堵外國仿品流入境內 的考量上無可厚非,但其必要性應僅及暫行措施部份,在裁定暫行處分之後,則應轉 求程序上的公平正義以平衡原、被告雙方的利益。故在三三七程序中訂定確定裁決的時 限而一般訴訟則無時,已逾必要性的考量。

肆、結 論

  首先,審議小組強調其裁決非在要求締約國降低其專利保護的標準及有效性,並 認定美國三三七程序之各項規定,並非美國刻意制定以歧視他國產品。

  其次,審議小組根據前述討論,裁定美國三三七條款違反總協定第三條第四項的

(25)

規定,且因逾越相關要件,故亦不得援引第二十條(d)項的一般例外規定。

  準此,審議小組建議締約國全體大會,要求美國修改其進口專利品的相關執行辦 法,以符合總協定的規定。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防衛制度調查規則 聯邦規則彙編第十九冊第二○六節 ──關於全球及雙邊防衛制度、市埸干擾之調查以及救濟措施之檢討 §206.1 本節之適用範圍 本節規定特別適用於委員會依據一九七四年貿易法(以下簡稱貿易法)二 ○一、二○二、二○四及四○六條款(美國法律彙編第十九輯第二二五一、 二二五二、二二五四及二四三六條款)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施行法第三

為本章之目的,相關用語定義如下: 認證機關:中華民國指定之認證機關為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或其授權 之機關;巴拿馬指定之認證機關為外貿次長室或其繼受者; 商業性進口:指為銷售或任何商業性、產業性或其他類似目的而進 口貨品至締約國境內者; 海關:指依法管理及執行關務法規之機關; 完稅價格:指依締約國法規,用以作為核算關稅之貨品價格; 日:依第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