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考科
Z X C V
總編輯∕李心筠 主 編∕史燕玲
責 編∕顧啟萱˙呂茺怡˙楊家名 美 編∕郭慧娟˙歐詩妤˙葉君瑩
出 版∕民國一 一 二年二月
發行所∕7024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翰林官網 http://www.hle.com.tw
本書內容同步刊載於翰林官網
生 物:
中崙高中•陳霽雲 老師地球科學:
建國中學•李文禮 老師 前鎮高中•劉育宏 老師物 理:
名 師•鍾 怡 老師化 學:
名 師•宋 彧 老師00847-03
2
物 理
名 師/鍾 怡 老師⼀、前 言
本年度為 108 課綱學測第二次考試,試題走向與難易度都漸趨於穩定。今年試題整體而言,
難易度適當且分布平均,雖部分題目延伸至選修物理課程之概念,但仍符合課程綱要及命題的 一般原則,題目取材內容包括基礎學科知識、跨領域及跨學科主題,並涵蓋熱門時事議題。
物理涉及計算的題目僅第 33.、 37. 題兩題,計算方式簡單不複雜。資料選取判讀是最大 關鍵,整體著重在基礎的科學觀念,此外,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題型增加、題型靈活,能 掌握學習要領而融會理解的考生應能取得高分。
二、112 學測試題章節分布
表一
章 次 節 次 試題題號 占分比例
科學的方法 第 1 章
科學的態度與方法 物理學簡介 28 6.3%(
32 2 )
原子的尺度與結構 第 2 章
物質的組成與
交互作用 物質間的基本交互作用 30、36、52 6.3%(
32 2 )
對物體運動的研究歷程 牛頓運動定律 第 3 章
物體的運動
天體運動
33、36 12.5%(
32 4 )
光 電流的磁效應
電磁感應 第 4 章
電與磁的統一
電與磁的整合
29、30、31、32、34 12.5%(
32 4 )
能量的形式 第 5 章
能 量 微觀尺度下的能量
29、34、35、37、38、
39、40、 51、 52 34.3%(
32 11)
第 6 章
量子現象 原子光譜 31 3.1%(
32 1 )
探究與實作 ─ 38、39、40 25%(
32 8 )
■註:○表示此題跨化學科;□ 表示此題跨生物科; 表示此題跨地球科學科;重複題號為跨章節。
3
三、112 學測試題命題特色與未來趨勢
① 情境素養試題已成為主流
統計本次考試物理部分須閱讀理解並結合素養的試題達一半以上(9 題),不論是結 合生活情境,例如:探討負壓隔離病房之空氣不易外洩問題、發燒冰枕散熱與額溫槍之使 用原理,均是近年疫情之相關話題,為跨領域及跨學科主題。此外對於全球暖化控制碳排,
設計藉由水力以取代燃煤發電,降低 CO2 排放量之燃煤減量問題,所設計找尋相關變因的 題目亦是如此。另外,利用 X 光來測定原子結構著重「尺度」的探討、光與粒子的雙狹縫 干涉,甚至重力作功使絕熱汽缸系統振盪,也是藉由閱讀理解方式呈現,可說是今年特色 之一。
② 跨領域試題的增加
本次試題不論是以物理為主體或是結合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跨領域試題均大幅增 加,今年「都卜勒血液儀運作原理」,改由早期聲波方式傳遞,藉以偵測微血管中血液的 流速之概念又再次命題。此外,對於化石燃料的使用及鉛-206 與鉛-207 的比例變化等,均 為結合生物、化學與地球科學之情境試題。
③ 探究與實作及圖表試題的分析研判
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並將「探究與實作」納為必修,圖表題特別多,全卷共計 16 張
圖及 9 張表,考驗學生資料選取判讀及運用所學推理分析之能力;以物理科而言即多達 11
題,且較難的試題也多落於此題型。此外,探究與實作的題目著重於變因分析,與去年分 析數據,以實驗形式呈現有所不同。
④ 未來命題趨勢的想法與應考準備方向
上述命題特色儼然已成趨勢與命題走向,筆者曾預期 112 學測在命題章節內容及分配 上,勢必會有所調整。對於「探究與實作」部分之命題,將增加其命題量及廣度也得到驗 證。
學生在未來準備的方向上,除應多涉獵科普知識外,探究日常周遭事物之成因原理,
並加強圖表分析試題之演練,應是在準備自然學科上共通的法則,此外選修物理課程內容 以閱讀理解的方式命題,或許大考中心希望在校老師能於教授選修物理課程時,讓學生了 解其與學測的密切相關性,藉以提升學生對於選修物理內容的重視,進而對教學現場有所 幫助。
112 學測 試題分析
4
化 學
名 師/宋 彧 老師⼀、前言
今年 112 學測是 108 課綱的第二屆,各學科考題的延續性與平穩度受到矚目!今年自然科 考題在試題分配、題型及趨勢方面與去年相當,四門科學學科的題數平均,同樣有跨領域的混 合題與非選擇題,命題內容遵循課程綱要與測驗目標。
化學科試題共 15 題,承繼以往基本概念的理解與應用,融入閱讀素養的命題模式與探究 實作的課程內涵;第壹部分試題大多屬於學科範疇的基本知識,第貳部分則多為跨學科領域的 探究試題,測驗考生橫向連結科學知識的能力;結合情境的素養試題則有 9 題,凸顯將化學知 識融入生活或時事當中的廣度。
今年化學科考題的難易度與去年相當,計算題數適中,題目大致符合課綱規範。試題章節 分布涵蓋化學(全)各章節,但明顯偏重於生活化學;另外也有引入國中理化製備氧氣的實驗
(第 27 題),測驗內容延伸至高中課程的週期表元素,強調基礎知識的延伸與應用。此次考
題的題幹敘述給予足夠的解題脈絡,在搜尋、釐清概念後應可順利推理、作答,因此考生平時 應多加閱讀,培養科學思維的解讀能力。
二、試題題型與配分
本次 112 年學測自然考科試題分成兩大部分,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72 分,第貳部分混合題 或非選擇題占 56 分。承續去年 108 課綱第一屆學測,總題數同樣是 60 題,其中化學科試題共 15 題。在第壹部分的試題中,化學科有單選 4 題(占 8 分)、多選題 5 題(占 10 分);第貳 部分的試題中,主要的兩大題組都是化學與生物的跨學科試題,其中歸屬於化學學科的單選試 題有 2 題(占 4 分)、多選題 2 題(占 4 分)及非選題 2 題(占 6 分),共計 32 分。化學科 試題、題型及配分列如下表。
▼ 112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題號、題型及配分分析表
試題內容 題 型 題 號 配 分
單選題 19、20、22、26 8 分 第壹部分
多選題 21、23、24、25、27 10 分 單選題 45、58 4 分 多選題 46、59 4 分 第貳部分
非選擇題 47、60 6 分 三、章節出處與配分
112 年學測自然考科的化學試題,其主要概念分落在必修化學各章節,且跨章節試題,即
同一試題中涵蓋多個章節概念的試題,明顯大幅增加,此現象整理分析於下頁表中(說明:表 中藍色數字為跨章試題的題號)。今年屬於化學科的探究與實作試題較去年減少,其分布情形 如下頁表所示。
5
▼112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出處與配分表
分 類 章 次 節 次 題 號 配 分
1-1 物質的分類與分離
1-2 化學的基本定律與原子說 25 2
1-3 原子結構
1-4 原子與離子中的電子排列 第 1 章
物質的分類與組成
1-5 元素週期表 27 2
2-1 物質的狀態 21 2
第 2 章
物質的構造 2-2 物質的構造與特性 23、24、27 4
3-1 化學式與百分組成 58 2
3-2 化學反應式 24、47 2
3-3 化學計量 25、26 2
第 3 章 化學式與化學計量
3-4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22 2
4-1 溶液的種類與特性 20、60 4
4-2 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4-3 酸鹼反應 19、24、45、46 6
第 4 章
溶液與常見的化學反應
4-4 氧化還原反應 22、24、27
5-1 常見的有機化合物 23、24、46、58、59 2
5-2 科學與人文 22
化 學
(全)
第 5 章 生活化學
5-3 資源與永續發展
實驗 1 溶解度的測定(溶解度曲線和結晶) 20
實
驗 實驗 2 酸鹼指示劑 19
分 類 細 項 說 明 題 號 配 分
觀察現象 蒐集資訊
形成或訂定問題 發現問題
提出可驗證的觀點 尋找變因或條件 擬定研究計畫 規劃與研究
收集資料數據
分析資料和呈現證據
解釋和推理 47 1
提出結論或解決方案 論證與建模
建立模型 表達與溝通 合作與討論 探
究 與 實 作
表達與分享
評價與省思
第壹部分 時事議題;實驗設計 24;27 4 素養
試題 第貳部分 食品化學;藥物開發 45、46;60 6
112 學測 試題分析
6
(一)第壹部分的化學科試題皆為必修化學各章節的概念內容,其中單一課程概念的試題有 4 題(占 44.4%),如第 19 題酸鹼指示劑、第 20 題溶解度、第 21 題相圖及第 26 題化學 計量;其餘跨章節的 5 題,有的是結合情境素養的綜合分析試題,例如:第 24 題的硝酸 銨爆炸事件可引導出物質的性質與其反應,充分將化學認知體現在生活時事;特別的是 此題的五個選項分別搭配化學(全)各章節(2-2、3-2、4-3、4-4、5-1)的重點概念,
評量考生在化學知識全面性的統合與應用。
(二)第貳部分的化學科試題,以閱讀題組為模板,結合生物學科設計成跨科混合題型。第
45 ~ 47 題組是以生物課程的乳酸發酵作為架構,運用化學概念進行解題思考,並搭配
探究與實作的課程內涵,具有評量科學思維的鑑別度。第 55 ~ 60 題組則是結合 2022 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內容,以生物面向出發,測驗化學中常見有機化合物的認知,並評 量實驗操作中重要的濃度運算,充分展現化學獎的科學精神與發展。
四、部分試題思辨解析
今年學測化學科試題與去年學測相比較,在教材分配比例、型式及難易度方面都差不多;
圖表試題仍是大宗,多達 12 題(80%),探究與實作試題明顯減少,今年僅 1 題。值得注意 的是:今年跨章節與跨領域的試題明顯大幅增加,各有 6 題,分占 40%(去年跨章節 1 題、
跨領域 2 題),這表示除了單一學科的縱向連貫概念外,對於相關學科(以今年來說主要是生
物)的橫向連結與融合也需要注意。
本次的實驗考題為第 20 題的硝酸鉀溶解度,除了測驗考生了解溶解度的定義、觀察圖表 的能力外,這次的解題思路主要著重在題表 3 的數據。如 ( B)選項中敘述「相同的溶解度 x」,
從題圖 4 的曲線交點僅能確知 x 為 20 ℃ ~ 30 ℃ 間的溶解度,然而其數值範圍是不容易比對 出的(因圖形的縱軸間距太小);觀察題表 3 可以發現:在 10 ℃ ~ 40 ℃ 此區間的 KCl 溶解 度數據呈現等差關係,表示此區段較具線性,可用來判斷 x 值範圍應落在 34.0 ~ 37.0 之間。
( C)選項的敘述有點繁雜,但是只要判讀此操作後仍是屬於飽和狀態,就可以直接使用題表 3 的 溶解度數據來計算重量百分率濃度。此題中較具新意的出題為 ( D)選項,這個採用水浴方法影響 試管內溶液之溶解度的操作,相信一定有不少考生錯認為溶液的混合,如此則會得到完全相反 的結果,因此考生在應試時的閱讀、理解要相當細心,建議可使用圖像落筆,即是將題目敘述 的裝置畫在紙上來進行確認。 ( E)選項的評量概念為再結晶法,雖然課綱的學習內容說明不涉及 再結晶與實驗,然而各式分離方法的原理、比較,已是化學課程教學上必須旁徵博引的內容,
同時也是提醒考生不要侷限於課本,可多閱讀與課程相關的知識與資料。
這次化學科唯一的探究與實作試題為第 45 ~ 47 題組,以製作乳酪的情境鋪陳,融合生物 課程的乳糖發酵,並在題幹敘述中表明化學酸鹼性對蛋白質的影響。第 45 題為化學與數學的 結合,測驗考生對於酸鹼表達的數學關係;第 46 題的 ( A)( B)兩選項須從生物(全)課程提到的 乳糖發酵來思考,另一解題途徑則是從下一題,第 47 題的反應式來推想乳糖形成乳酸的條件
──反應式中沒有氧氣參與。 ( C)( D)選項則從題目敘述可判別。非選擇題的第 47 題 ( a)從題目給 予的結構式,可以逐一數出 C、H、O 原子的個數,組合出乳糖與乳酸的分子式;然而惟恐計 數過程有誤,建議學生可從化學課程介紹過的醣類物質,先判斷出乳糖為雙醣,進而可推寫出 其分子式 C12H22O11,如此可節省作答時間並提高準確性。第 47 題 ( b)為實驗設計的尋找變因與 條件,這也是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學習重點。
7
五、應考準備方向
今年學測化學科試題似乎與去年新課綱第一屆考題,在命題方向有許多雷同的知識點,
例如:酸鹼指示劑(112 年第 19 題、111 年第 13 題)、相圖(112 年第 21 題、111 年第 12 題)、化合物結構的鍵結(112 年第 23 題、111 年第 16 題),以及諾貝爾化學獎的常見有機 物質(112 年第 59 題、111 年第 18 題)等。運用相同的知識點,交織變化出不同的提問面向,
除了提供教師在教學上的著力點外,同時還提醒學生:學習必須是理解、融會貫通的,強記 死背是無法應對閱讀理解的素養評量。此外,基本定律、化學式與計量、濃度計算都是化學 學科概念必考的運算,學生平時應多練習課本例題且儘量避免使用計算機,活化自己的運算靈 活度、避免粗心計算錯誤。
如同去年學測,今年圖表題仍為大宗,去年 10 題(66.7%),今年占 12 題,高達 80%。
在科學學科的本質上,物質的結構與性質、反應的條件與路徑、實驗的數據與曲線等,都是重 要知識概念且極易入題的圖表型試題,尤其加上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實施,圖表試題不但是教師 在教學講授上的重點,在平時與期中考試評量上可多加入此類題型,相信這將成為未來既定的 命題模式,考生必須培養觀察圖表、分析數據、推理論證的靈活度。
連續兩年都有諾貝爾化學獎入題,且出題面向皆為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質,顯示化學在生 活中的重要性,同時也鼓勵學生多留意時事中的科學新知與發展,並與既有的基本學科知識連 結,深入去體現科學研究在目前學科認知的發展與應用。由於時事入題的文字量相當龐大,
同學們應養成平時閱讀的習慣,且在閱讀過程中連結高中課程內容,如此才能快速建立知識 脈絡,理解科學思維。
六、結語
108 課綱實施以來,大考中心對於考試制度、內容的說明,經過研究用試卷、試辦考試以
及第一屆學測的實施後,自然考科的試題屬性、成熟度愈漸明朗;圖表試題、跨學科、探究與 實作等試題是典型必考題型,同時也強調情境入題的閱讀素養,以及結合科學研究與新知的時 事考題。自然學科統合化學、物理、生物以及地球科學,在生活中許多現象與事物都蘊含著科 學氣味;學生除了認真學習課本的知識內容外,也要多留心、好奇身旁周遭的事物,思考或運 用所學來體現科學知識的意涵。此外,學習科學概念與研究方法可從探究與實作課程來落實,
從「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到「論證與建模」,這個漸進式建立科學思維的脈絡,有助 於學生從認知領域提升到有想法的設計者層次,甚至在實驗設計層次中融入其他學科的相關知 識,建構完整的科學研究網絡。
112 學測 試題分析
8
生 物
中崙高中/陳霽雲 老師⼀、生物試題與學測自然科測驗⽬標的對應
112 年學測生物科試題共 17 題,其中高達 5 題為含有圖表資料的素養題(第 10、50、55、
56、58 題),搭配題組整合跨科內容(第 55~60 題,見下表□題號)。學生須運用平時在自 然與探究實作累積的資料分析、圖表判讀能力,加以融會自然科的學科知識,才能順利解答。
目標 說明 細目 題號
1a. 認識、理解重要的科學名詞和定義 14,15 1b. 認識、理解基本的科學現象、規
則、學說、定律
1c. 認識、理解各階段科學的進展 一、測
驗考生 自然科 學的基 本知識 與概念
1. 測驗考生對教材中所學習到的知 識與概念,能知道、理解並內化 為有效的資訊
2. 包括重要術語、基本事實、處理 事務的程序、科學法則或理論的 要義、科學史的發展以及學科知 識之間的連結
1d. 認識、理解學科間共通的原理 58,59
2a. 理解文本、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 料的意義
10,50,
56 2b. 找出文本、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
料的特性、規則或關係 11,50 二、測
驗考生 科學資 料和圖 表的理 解能力
1. 測驗考生理解、整理及判讀科學 資料和圖表的能力
2. 考生能夠理解或利用己知的事實 與原理法則以解釋資料,例如:
能將資料轉換成另一種表達的形 式,並說明資料的意義,即是此 項能力的一種表現
2c. 根據文本、數據、式子或圖表等 資料作解釋、比較、推論、延伸 或歸納
50,55
3a. 選用適當的資料解決問題 10 3b. 根據科學定律、模型,解釋日常生
活現象或科學探究情境
3c. 根據觀察現象或前導實驗結果提出 假設,設計實驗以驗證假設 三、測
驗考生 自然科 學知識 的應用 能力
1. 測驗考生應用所學與邏輯推理,
對科學方面的學習融會貫通後,
進而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2. 考生能將所學過的原則、方法、
概念、原理、定律及理論,運用 到不同的情境中,並依據程序步 驟解決問題
3d. 應用科學定律、模型,評論探究過
程或實驗架構 13
4a. 根據資料說明、驗證或詮釋重要科 學原理
4b. 針對日常生活現象或科學探究情
境,發現問題的因果關係 56 4c. 根據事實或資料,整理辨別各種
觀點的異同 12
四、測 驗考生 自然科 學的分 析與歸 納能力
測驗考生能根據科學原理、原則,
分析與歸納事物間的關係,並建立 其組成間或與整體的關聯性
4d. 根據資料或科學探究情境,進行科 學性分析(包含:觀察、分類、關 係或結論)
17
9
目標 說明 細目 題號
5a. 根據事實或資料,進行表達與說明 48,49 5b. 根據事實或資料,綜合科學知識,
提出評析或思辨
16,18,
57 五、測
驗考生 自然科 學的綜 合與表 達能力
1. 測驗考生運用所學形成完整且具 體的綜合與表達能力,包括知道 科學的本質、影響,以及能進行 科學性的評論
2. 考生除了能夠理解並解釋概念或 現象,並能由資料中建立所學新 知識與舊經驗的連結,能夠綜合 性的對事物進行科學性評析
5c. 根據事實或資料,評價科學對自然 環境或人類文明的影響
二、學測生物科試題取材概念主題的分布
主題 單元名稱 題號 題數
1-1 細胞學說的發展歷程
探討活動 1-1 顯微鏡下的世界 13 1 探討活動 1-2 顯微測量技術
1-2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14,58 2
1-3 細胞與能量
1-4 細胞分裂 15 1
第 1 章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探討活動 1-3 真核細胞的有絲分裂
2-1 遺傳法則 18,48,49,50 4
2-2 染色體
2-3 遺傳物質 59 1
探討活動 2-1 DNA 的粗萃取 第 2 章 遺傳
2-4 基因轉殖及其應用 10,11,56,57 4
3-1 演化觀念的發展 49 1
探討活動 3-1 環境影響生物的演變
3-2 演化概念對生物分類系統的影響 12,17 2
第 3 章 演化
探討活動 3-2 病毒 17 1
國中課程 自然 1 下 5-1 生物多樣性 16,55 2 三、值得討論的試題
1. 第 10 題:要看清楚題幹的問題:「2b 的存在有助 CMV 存活於植物體」,並判斷各題橫 軸與縱軸的說明,了解圖形的意義,才能夠選出正確適合的答案。選項 ( A)有一定誘答力。
2. 第 17 題:讓學生從分類學家的角度來判斷病毒入生物界的可能性。在此之前學生必須熟習 病毒與一般生物的差異,了解三域六界的發展歷程,才能夠思考出適合答案。
3. 第 18 題:跳脫以往直接用基因型判斷表現型,反過來請學生自行假設兩突變株是否為同一 基因,此題需要有較高層次的假設驗證能力。
112 學測 試題分析
10
4. 第 55 題:本題看似單純,但思考角度要從細菌出發,判斷細菌的擴張能力,才能明白兩種 細菌之間的互相抑制關係,選出正確答案。如果從人類被入侵的角度出發有可能做出相反 的判斷。
四、總結
本次學測如果時間充裕,其實並沒有太過困難的試題。但學生一次面對四科,在有限的時 間內,有這麼多需要高層次思考的素養題、圖表判斷題,對一般程度的學生不太容易。
這也可以看出大考趨勢傾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非僅限於課文的記憶與背誦。這 提供生物科教學一些鮮明的方向: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之餘,應有更多資料判斷分析的訓練。
國中課程範圍的試題仍存在,但並非無法作答。在教授演化章節的後半段內容,進行生物 多樣性概念的延伸,串聯國中所學即可。筆者認為這次的學測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如果平常 有進行充足的思考和探究訓練,冷靜地分析題目給予的資訊,仍能在考試中有取得不錯的成 果。
11
地球科學
建國中學/李文禮 老師⼀、前言
今年 112 年的學科能力測驗於 1 月 13 日開始舉行,這也是 108 課綱實施後的第二屆考試。
自然科於第一天下午上場,整份試卷題卷 19 頁,共 60 題,作答 110 分鐘,滿分 128 分,含物 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四科,四科的試題分配平均,每科 15 題。
地球科學試題大致符合課綱主題與學習內容,分配合理,符合課綱學習內容和參考節數要 求,著重基本觀念的理解、應用,重視圖表的分析和判讀,強調閱讀理解與表達能力。第壹部分 地球科學試題共 9 題,其中有 5 題單選題、4 題多選題,每題 2 分,共 18 分,與去年一樣。
第貳部分的混合題或非選擇題是 111 年新型學測的重大改變,多以題組方式融入各學科的專業 知識,較重視跨科或跨域統整概念,包含 4 題單選、沒有多選、2 題詞彙填空、2 題簡答,共 14 分,第貳部分的題型不似 111 年有作圖、計算的多元表達方式,有些可惜。
整份試卷的題目難易度算是中等偏易,難易度分配合理,多著重於較高層次的理解、應用 和分析,頗具鑑別度。重視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多能配合新聞事件、時事鄉土生活等議題來 入題,更能強調地球科學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應用科學特性,15 題中有 6 題配合圖表,占 40%,
可見重視圖表的判讀與推論,例如:第 2 題以圖來推論未來的氣候特性,第 5 題的潮汐判斷,
第 7 題的表格統計及第 53 題的同位素圖形曲線解讀。
今年地球科學的試題用心,跨科統整不會突兀,但第貳部分的混合題或非選擇題題型不若 去年多元,作圖和計算能力的評核略少。建議試題配合上,試題的作答細項可進一步標明作答 重點,以強化考生的作答回饋和便於未來閱卷者的評閱。
二、試題統計分析
1. 地球科學大致可分為五個重要學習領域,各試題所屬的領域分布如下表:
▼112 年學測地球科學試題在五大領域的分布表
領域 天文與太空 大氣 海洋 地質 環境變遷與 永續發展 題號 41,42,43,44 1*,6,7,8* 4,5*,8* 3,9 2,53,54
題數 4 3.5 2.5 2 3
百分比 26.7% 23.3% 16.7% 13.3% 20%
■註:數字為試題題號,*表多選,□表示此題跨領域。
2. 命題目的為檢測考生的認知目標以及適當合理的分配難易度,故將此雙向分析表列如下:
▼112 年學測地球科學試題的認知目標與難易度雙向分析表 認知目標
難易度 知識 理解 應用 分析 題數 百分比
易 9 42 4,54 41 5 33.3%
中偏易 8* 3,8*,44 43 2 5 33.3%
中偏難 1* 5*,7,53 4 26.7%
112 學測 試題分析
12
認知目標
難易度 知識 理解 應用 分析 題數 百分比
難 6* 1 6.7%
題數 1.5 4.5 4 5 15 100%
百分比 10% 30% 26.7% 33.3% 100% ─
■註:①數字為試題題號,*表多選,□表示此題跨目標。
②認知目標說明:
知識:學習、記憶、練習、記載、定名、複誦。
理解:了解明白所學習的知識,能解釋、證明、指述、詮釋、條列重點。
應用: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生產、製作、設立模式、使用發揮等。
分析:找出重點、整理分類、比對、分析、找出因果關係等。
3. 若要檢測考生的學習成效,試題就應扣緊課綱的學習內容,故整理如下表:
▼112 年學測地球科學試題分配表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題號 百分比
我們的宇宙由各種不同尺度的天體所組成,且正在 膨脹
天體的亮度與光度用視星等與絕對星等來表示 44 天文觀測可在不同的電磁波段進行
物質
系統 宇宙與天體
恆星的顏色可用來了解恆星的表面溫度 42
13.3%
由地震波可以協助了解固體地球具有不同性質的分層 固體地球各分層之化學組成與物理狀態不同
大氣溫度與壓力會隨高度而變化
海洋表水鹽度主要受降水、蒸發及河川注入等因素
影響 8*
組成地球 的物質
海水的溫度隨深度和水平分布而變化 地球
環境
地球與太空 由地球觀察恆星的視運動可以分成周日運動與周年 運動
6.7%
天文學家以太陽星雲學說來解釋太陽系的起源和形 成。太陽系是由太陽、行星、衛星、小行星和彗星 等天體組成
43
與其他類地行星及太陽系小天體相較,地球獨一無
二的環境,極為適合生命的發生和繁衍 41 地球的起源
與演變
在地球大氣演化過程中,海洋與生物扮演著極其重 要的角色
化石可以作為地層的相對地質年代對比的輔助工具 地球的
歷史
地層與化石 利用岩層中的化石與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可幫助
推論地層的絕對地質年代 3
20%
13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題號 百分比
科學家曾經提出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及板塊構造等 主要學說,來解釋變動中的固體地球
板塊邊界可分為聚合、張裂及錯動三大類型 板塊邊界有各種不同的地質作用與岩漿活動 地表與地殼
的變動
由地質構造與震源分布等特徵,可推論臺灣位於聚
合型板塊邊界 9
一定氣壓下,氣溫愈高,空氣所能容納的水氣含量 愈高
當水氣達到飽和時,多餘的水氣會凝結或凝固
空氣中的水氣量可以用溼度來表示 6*,7 空氣上升時會因為膨脹而降溫
大氣的水平運動主要受氣壓梯度力、科氏力和摩擦 力的影響
天氣圖是由各地氣象觀測資料繪製而成,用以分析
天氣 7
天氣與氣候 變化
大氣與海洋的交互作用會影響天氣,造成氣候變 化,例如:聖嬰現象
表面海流受盛行風的影響
波浪形成的主因為風吹海面,而波浪會影響海岸
地形 4
潮汐的變化受到日地月系統的影響有週期性 5*
海水的運動
臺灣海峽的潮流運動隨地點不同而有所差異 變動的
地球
畫夜與季節 太陽每日於天空中的位置會隨季節而改變
33.3%
颱風形成有其必要條件與機制
颱風是一個螺旋雲帶結構,中心氣壓最低
侵臺颱風的路徑主要受太平洋高壓所引導,不同路
徑對臺灣各地的風雨影響不同 1*
科學、
科技、
社會及 人文
天然災害 與防治
臺灣位在活躍的板塊交界,斷層活動引發的地震及 所導致的災害常造成巨大的損失
6.7%
永續發展對地球與人類的延續有其重要性 2 節用資源與合理開發,可以降低人類對地球環境的
影響,以利永續發展 53,54
資源與 永續 發展
永續發展與 資源的利用
認識地球環境有助於經濟、生態、文化及政策四個 面向的永續發展
20%
112 學測 試題分析
14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題號 百分比
氣候變化有多重時間尺度的特性
冰期與間冰期的氣溫變化及海平面的升降,對全球 生物與自然環境會造成影響
過去主導地球長期的自然氣候變化的原理並無法完 全用來解釋近幾十年來快速的氣候變遷情形。根據 目前科學證據了解人類活動是主要因素
53,54 資源與
永續 發展
氣候變遷之 影響與調適
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有許多面向與方法
■註:數字為試題題號,*表多選,□表示此題跨學習內容。
三、部分試題評析
1. 第 1 題有關颱風風向的變化,屬國中(第四學習階段)的學習內容,是常見的題目,難度 雖不高,但題幹的敘述:颱風中心通過基隆與彭佳嶼,讓試題較有誘答性。
2. 第 2、5、7 題要利用圖的曲線特性和表格的數值資料去判讀分析,算是頗具科學素養的題 目。
3. 第 6 題是考乾溼球溫度的概念,依 108 課綱所述,最好能進行實作或實驗,但新課綱所列 的參考時數在教師實際教學時應該不夠運用,以致有些考生可能連乾溼球溫度的原理都不 明瞭,但類似概念卻常在以往的考古題出現,有做考古題且能理解的考生較會有印象。
4. 第 44 題的概念類似第 42 題,即星溫與絕對星等代表的是恆星自身的特性,與觀測者無相 關,故不會因為在火星觀測就有所不同。只是第 44 題是 2 分,要寫兩個答案,一個是大小 關係,一個是原因陳述,配分可能各是獨立採計,是否要關係式寫對原因陳述才視為正確 應加注意,試題中並未說明。建議題幹應可標示給分方式,以供考生作答參考。而手寫的 原因陳述,也建議配分上視為作答題的核心強調。
5. 第 51~54 題題組是應用同位素調查環境變遷,很新穎又能跨領域的題目,第 53 題可藉由 判讀圖形曲線找出合理的選項。
6. 第 54 題與第 44 題一樣,也有兩個問題,學生作答上或許會有困惑。第一小題答案是 1830 年,但圖的數據並非連續曲線,故從 1820 年至 1840 年的答案皆有可能。因為考生有可能寫
「1820」、「1830」、「1820~1840」、「1830~1840」等許多可能合理的答案,而且如 果第一小題錯,第二小題作答推論的正確性鑑別將留待討論空間。
四、總結
1. 今年地科試題符合課綱的主題與學習內容,難易度分配合理,著重基本觀念的理解、應用,
重視圖表的分析和判讀,強調閱讀理解與表達能力,頗具鑑別度。
2. 今年地科探究與實作的入題少,即使乾溼球溫度計,其實不必親身實作,只要知道其原理,
就能理解相對溼度和水氣含量的概念,進而選出正確選項。
3. 如同最近幾年,本試卷重視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因為這項議題對未來世界局勢、人類的 影響極為深遠,希望考試能引導教學,讓考生和教師教學多重視此項議題。
15
4. 試題多配合新聞事件、時事、鄉土生活等議題,更能強調地球科學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應 用科學特性。
5. 教師在傳授科學知識時要能適切引導學生,而學生在理解知識時,要能體認科學探究與實 作的精神。
6. 第貳部分的混合題或非選擇題不像去年有填空、作圖、計算的多元表達方式,今年僅有簡 答,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7. 第 44 題和 54 題皆有兩個問題,每題的要點建議能透過配分比重權衡,讓考生有較具體的 作答方向,增加試題得分合理性,也讓未來教師評閱時能有更好的參酌。
8. 考生基本能力的培養和考古題的演練不能忽略,願意學習就有收獲,能拿到基本分。
9. 整體而言,今年地球科學試題靈活,符合 108 課綱科學素養的學習目標,難易度適中,鑑 別度應該不錯,是份值得肯定的試題。
16
名 師/鍾 怡 老師 名 師/宋 彧 老師 中崙高中/陳霽雲 老師 前鎮高中/劉育宏 老師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72 分)
說明:第 1. 題至第 36. 題,含單選題及多選題,每題 2 分。
1. 臺灣北部對「西北颱」特別敏感,因其常帶來嚴重的災害。「西北颱」
係指颱風從臺灣東方海面向西北方行進,中心通過基隆與彭佳嶼之間 的海面(如圖 1)。下列選項,哪些最有可能是颱風經過前後在基隆 及彭佳嶼測得的風向?(應選 2 項)
( A)基隆的風向由北風轉南風 ( B)彭佳嶼的風向由北風轉南風 ( C)基隆的風向由南風轉北風 ( D)彭佳嶼的風向由南風轉北風 ( E)基隆的風向持續吹南風
圖 1
答 案: ( A)( B)
命題出處:地球科學(全)第 3 章 千變萬化的大氣
測驗目標:根據文本、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料作解釋、比較、推論、延伸或歸納;根據 科學定律、模型,解釋日常生活現象或科學探究情境
詳 解:颱風在北半球氣流以反鐘向旋轉,因此颱風中心在經過基隆及彭佳嶼前,基隆 及彭佳嶼兩地測得的風向均為偏北風,如圖 ( a)。颱風中心在經過基隆及彭佳嶼 後,基隆及彭佳嶼測得的風向均為偏南風,如圖 ( b)。
難 易 度:中偏難
17
2. 圖 2 代表某星球現今氣候與未來氣候的溫度機率分布,
有一種農作物在該星球上可生存的溫度區間為甲至乙,
比較該星球現今氣候與未來氣候的溫度機率分布,下 列敘述何者 錯誤?
( A)現今氣候的低溫事件發生機率較高 ( B)未來氣候的高溫事件發生機率較低 ( C)未來氣候平均溫度比現今氣候低
( D)可耐低溫作物在該星球未來氣候較易生存
( E)該種農作物在未來氣候可適應機率較現今氣候為高
圖 2
答 案: ( A)
命題出處:地球科學(全)第 6 章 鑑古知今談永續
測驗目標:根據文本、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料作解釋、比較、推論、延伸或歸納;根據 資料或科學探究情境,進行科學性分析(包含:觀察、分類、關係或結論)
詳 解:依題圖觀察,未來氣候的溫度曲線往低溫處平移,表示未來氣候較容易發生低 溫,可以推論現今氣候的低溫事件發生機率較未來氣候「低」。
難 易 度:中偏易
3. 新聞曾報導在地球南極大陸發現來自火星的隕石,科學家何以推測該隕石來自火星?
( A)已經有載人太空船登陸火星,並曾攜回火星岩石
( B)太陽系早期火星與地球曾發生碰撞,可判斷當時有大量火星岩石掉落到地球 ( C)經過化學分析,隕石中的元素同位素比例符合火星的元素同位素比例
( D)該隕石含有大量氧化鐵,呈現暗紅色 ( E)該隕石外觀焦黑,有火燒的痕跡
答 案: ( C)
命題出處:地球科學(全)第 1 章 地球的故事 第 2 章 從地球看宇宙
測驗目標:認識、理解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定律;根據文本、數據、式子或圖 表等資料作解釋、比較、推論、延伸或歸納
詳 解: ( A)目前並無載人太空船登陸火星。
( B)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早期火星與地球曾經發生碰撞。
( C)目前科學家已從太空船採集的樣本分析火星岩石及氣體的元素與同位素的組 成,利用同位素的元素分析,可以判斷隕石中的元素是否與火星有關。
( D)含有大量氧化鐵並無法推論一定來自火星,地球的岩石也可能會有大量氧化鐵。
( E)隕石外觀焦黑只能推論它經過地球大氣時有高溫摩擦或燃燒,但不一定來自 於火星。
難 易 度:中偏易
112 學測 試題解析
18
4. 海岸邊突然來個大浪將岸上的釣客或遊客捲入海中,這種大浪俗稱「瘋狗浪」。報載 2013 年 11 月 9 日強烈颱風海燕穿過菲律賓,在南海西部向越南挺進。當日臺灣北部天氣良好,
無風無雨。某社區大學學員前往新北市貢寮區鼻頭角地質公園海濱從事戶外教學,地質公 園海濱突然出現 5 公尺高的「瘋狗浪」,參觀海岸地形的遊客,遭大浪捲入海中。此次
「瘋狗浪」最有可能是由哪種因素所造成的?
( A)因颱風瞬間強風直接產生的風浪 ( B)因颱風外圍環流挾帶東北季風產生的湧浪 ( C)因颱風造成的風浪破碎後產生的碎浪 ( D)因颱風低壓引起水位高漲的暴潮
( E)因颱風造成土石崩落產生的海嘯
答 案: ( B)
命題出處:地球科學(全)第 4 章 深藍的脈動
測驗目標:認識、理解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定律;根據科學定律、模型,解釋 日常生活現象或科學探究情境
詳 解:瘋狗浪是數個湧浪往岸邊移動時突然生成的異常巨浪,經常出現在岬角、海蝕 平台附近,在颱風季與強烈東北季風時會特別容易發生。
難 易 度:易
5. 圖 3 為臺灣四個潮位站在 7 月 26 日至 7 月 28 日三天中的海水面高度紀錄,海水面高度均 以基隆的海平面作為基準點。若潮汐為影響港灣汙染物擴散之主因,根據這四個紀錄判斷,
以下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圖 3 ( A)各測站每日 24 小時內會有兩次潮汐週期 ( B)各測站乾潮的發生時間不完全相同
( C)7 月 27 日上午 9 時,各測站均處於退潮階段 ( D)臺北港站的潮差較馬祖站的潮差大
( E)花蓮站附近的港灣,汙染物較難擴散
答 案: ( B)( E)
命題出處:地球科學(全)第 4 章 深藍的脈動
測驗目標:找出文本、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料的特性、規則或關係;根據文本、數據、
式子或圖表等資料作解釋、比較、推論、延伸或歸納
19
詳 解: ( A)各站的潮汐週期都大於 24 小時,尤其花蓮站在 7/27 時僅有一次滿潮,在 24 小時內沒有完整的兩次潮汐週期。
( C)7/27 上午 9 時,花蓮站正在漲潮。
( D)臺北港潮差約為 3 公尺,馬祖站的潮差約為 5 公尺,臺北港站的潮差較馬祖 站的潮差小。
( E)潮差較小之處,潮汐對港口的清潔能力較弱,港內的汙染物較難擴散。
難 易 度:中偏難
6. 乾、溼球溫度計可用來測量空氣溼度。若甲地測得的乾、溼球溫度皆為 30℃,而乙地乾、
溼球溫度皆為 20℃。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 A)兩地的相對溼度一樣 ( B)甲地的相對溼度較高 ( C)甲地的相對溼度較低 ( D)兩地的水氣含量相等 ( E)甲地的水氣含量較多 ( F)甲地的水氣含量較少
答 案: ( A)( E)
命題出處:地球科學(全)第 3 章 千變萬化的大氣
測驗目標:根據資料或科學探究情境,進行科學性分析(包含:觀察、分類、關係或結論)
詳 解:當某地的乾、溼球溫度相同時,表示空氣已經達到飽和,溼球溫度計無法再蒸 發且降溫,當地的相對溼度達到 100%,所以甲、乙兩地的相對溼度相同。當 空氣已經達到飽和時,溫度(乾球、溼度與露點溫度)愈高,可以容納的實際 水氣含量就愈多,所以甲地的水氣含量比乙地多。
難 易 度:難
7. 表 1 為臺北氣象站 2010 年各月份的總降雨量、降雨日數(含雨跡日數)及雨跡日數統計 表,雨跡代表當天降水量小於 0.1 mm。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表 1
月份(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總計 總降雨量
(mm) 105.3 232.6 66.5 112.5 183.9 419.6 89.1 388.5 144.2 345.4 127.3 63.4 2278.3 降雨日數
(天) 16 18 11 21 17 23 13 13 18 24 19 7 200 雨跡日數
(天) 1 5 5 3 3 0 1 0 3 5 5 1 32 ( A)臺北測站 2010 年的平均「月降雨量」超過 200 mm
( B)臺北測站冬季的總降雨量高於夏季
( C)臺北測站 12 月發生降雨日的平均日降雨量為全年最大 ( D)臺北測站 8 月發生降雨日的平均日降雨量大於 6 月
( E)若排除僅發生雨跡的日數,臺北測站 2010 年降雨日數仍超過半年以上
答 案: ( D)
命題出處:地球科學(全)第 3 章 千變萬化的大氣
112 學測 試題解析
20
測驗目標:找出文本、數據、式子或圖表等資料的特性、規則或關係;根據文本、數據、
式子或圖表等資料作解釋、比較、推論、延伸或歸納
詳 解: ( A)臺北測站 2010 年的平均「月降雨量」為 2278.3∕12=189.86 mm,沒有超過 200 mm。
( B)臺北測站冬季(2010 年 12 月和 2010 年 1、2 月)的總降雨量為 105.3+232.6
+63.4=401.3 mm 小於夏季(6~8 月)的 897.2(419.6+89.1+388.5)mm。
( C)臺北測站發生降雨日的平均日降雨量最大的是 8 月(388.5∕13=29.88 mm)。
( D)臺北測站 8 月發生降雨日的平均日降雨量為 388.5∕13=29.88 mm,6 月發生 降雨日的平均日降雨量為 419.6∕23=18.24 mm,8 月發生降雨日的平均日降 雨量大於 6 月。
( E)臺北測站 2010 年降雨日數減去雨跡日數(200-32=168 天)沒有超過半年。
難 易 度:中偏難
8. 開放大洋的海表面鹽度分布與緯度有關,原因是受不同緯度的降水與蒸發結果所致。試問 海面鹽度高的緯度與下列哪些大氣現象所在之處有關?(應選 3 項)
( A)位於高壓區 ( B)位於低壓區 ( C)位於上升氣流區
( D)位於下降氣流區 ( E)位於海面風場的輻合區 ( F)位於海面風場的輻散區
答 案: ( A)( D)( F)
命題出處:地球科學(全)第 3 章 千變萬化的大氣 第 4 章 深藍的脈動
測驗目標:認識、理解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定律;根據科學定律、模型,解釋 日常生活現象或科學探究情境
詳 解:海面鹽度高的地區為蒸發量較多、降水量較少的區域,也符合高壓區的條件,
高壓區會形成下降氣流,海面風場將會形成輻散區。
難 易 度:中偏易
9. 全球主要有三大地震帶,臺灣位於其中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下列有關此地震帶的敘 述何者正確?
( A)此地震帶的形成主要與張裂性板塊邊界有關
( B)地震主要發生在地殼中,所以此地震帶特徵多淺源地震
( C)此地震帶與環太平洋火山帶(火環)位置幾乎一致,有許多活火山 ( D)地震與斷層活動息息相關,此地震帶的地震多半是由平移斷層活動造成 ( E)臺灣位在此地震帶上,表示臺灣島與太平洋板塊相接
答 案: ( C)
命題出處:地球科學(全)第 5 章 體驗大地的撼動
測驗目標:認識、理解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定律
詳 解: ( A)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形成主要與聚合性板塊邊界有關。
( B)環太平洋地震帶為聚合性板塊邊界造成的隱沒構造,淺、中、深源地震都會 形成。
21
( D)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地震多半是由聚合性板塊邊界擠壓造成的逆斷層活動。
( E)臺灣位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邊界上,與太平洋板塊並無相接。
難 易 度:易
10.、 11. 題為題組
胡瓜嵌紋病毒(CMV)可使其宿主釋放特殊的氣味,吸引 CMV 的主要傳播媒介(蚜蟲)。
CMV 可感染多種作物,例如菸草。它是 RNA 病毒,會產生 5 種蛋白質,其中 2b 基因具有抑 制植物抗病毒的能力,也能抑制宿主對抗蚜蟲。當具 2b 之 CMV 感染後,植物體上的蚜蟲會 產生更多的後代,並有較高的存活率。
10.某研究做 CMV 感染試驗後,測量植株上的蚜蟲產子數和病毒量。下列哪一個結果圖最能顯 示:「2b 的存在有助 CMV 存活於植物體」?(橫軸的試驗處理:H ──未受 CMV 感染、
CMV ──受正常 2b 基因 CMV 感染,及 CMV-2b ──受已失去 2b 基因 CMV 感染。縱軸 的相對數或量已轉換為 0~1 間之數值。)
( A) ( B) ( C)
( D) ( E)
答 案: ( D)
命題出處:生物(全)第 2 章 遺傳 第 3 章 演化
測驗目標:圖表判讀、基因與其性狀表現的相關性
詳 解:根據圖表, ( A)~ ( C)中, ( A)較為正確,CMV 抑制宿主對抗蚜蟲的能力會因為失去 2b 基因而減弱,導致蚜蟲受到宿主的抑制而產子減少。 ( D)、 ( E)中, ( D)較為正確,
失去 2b 基因,植物抗病毒能力不受抑制,因此 CMV-2b 組的相對病毒量應受植
物對抗而降低。本題題幹問的是「2b 的存在有助 CMV 存活於植物體」,故應 選 ( D)。
難 易 度:中偏難
11.下列哪些現象具有專一性,可用來確定作物已被 CMV 感染?(應選 2 項)
( A)作物中含有 CMV 的核糖體 ( B)作物中含有 CMV 的 RNA ( C)作物中含有 CMV 的蛋白質 ( D)作物釋放出特殊的氣味 ( E)作物上發現大量蚜蟲
112 學測 試題解析
22
答 案: ( B)( C)
命題出處:生物(全)第 3 章 演化
測驗目標:學生能判斷病毒感染後在宿主體內的專一性表現
詳 解: ( A)CMV 病毒不具胞器,沒有核糖體。
( B)( C)RNA 和蛋白質均為高專一性的分子。
( D)植物體特殊的氣味和 CMV 感染有關,但也可能源自其他因素。
( E)蚜蟲的聚集可能和 CMV 感染有關,但也有可能和其他因素有關。
難 易 度:中偏易
12.巴博(Svante Paabo)因發現了已滅絕人族成員之基因體(DNA 之集合)並探討現代人(Homo
sapiens)之演化歷程,獲得 2022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從尼安德塔人的化石中,他先發
現了粒線體 DNA,定序了第一個百萬個核苷酸和第一版的核基因體序列。稍後,又發現一 個新的人族成員──丹尼索瓦人(Denisovan),並且組裝其基因體序列。他的這些研究開 發了全新而完整的材料,並開創了新的科學方法,為嶄新的古基因體學研究注入動力,以 探索人族的演化過程。有關探討人類演化之科學進展,下列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 A)要從化石人族之標本中取得粒線體 DNA 序列比取得細胞核 DNA 容易 ( B)要從尼安德塔人的核酸中取相當連續的 DNA 序列比從現代人困難許多 ( C)假設丹尼索瓦人之最終學名為 Homo denisova,則此人與現代人非同一物種 ( D)核基因體序列所提供的證據徹底否定了由粒線體 DNA 資料推論之人類演化過程 ( E)挹注巴博古基因體學研究的材料和科技已經可以延伸使用到侏羅紀的人類標本上
答 案: ( A)( B)( C)
命題出處:生物(全)第 3 章 演化
測驗目標:學生能了解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的演化證據及其如何應用
詳 解: ( A)細胞中有多個粒線體,但大多僅有一個細胞核。
( B)化石的 DNA 保存不易。
( C)屬名相同(Homo)、種小名不同(denisova vs. sapiens),因此可判斷為不同 種。
( D)題幹提到粒線體 DNA 和基因體序列均為全新且完整的材料,有助於探索人 族演化過程,並無提到否定的說法。
( E)侏儸紀時期人類應尚未出現。
難 易 度:中偏易
13.取石蓮為材料欲觀察葉片保衛細胞之形態,下列玻片製作法何者最佳?
( A)將材料以小刀徒手切下薄片 ( B)將材料以手指折撕
( C)將材料以蓋玻片壓散
( D)將材料以牙籤或解剖針塗抹於載玻片 ( E)將材料直接放置於載玻片上
23
答 案: ( B)
命題出處:生物(全)第 1 章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學生能判斷玻片標本應使用何種方法製作
詳 解: ( A)厚度容易不均或太厚。
( C)石蓮葉相當厚實,不易壓散,且壓散厚組織破碎不易觀察氣孔。
( D)此為口腔上皮細胞等易脫落的細胞標本製作方法。
( E)厚度太厚。
難 易 度:中偏易
14.比較大腸桿菌和酵母菌的細胞,下列何者是它們共同擁有的結構?
( A)細胞核 ( B)粒線體
( C)高基氏體 ( D)核糖體 ( E)內質網
答 案: ( D)
命題出處:生物(全)第 1 章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學生能判斷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不同
詳 解:大腸桿菌為原核生物,不具細胞核;酵母菌為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無粒線體、
高基氏體、內質網等膜狀胞器,兩者均共同具備的胞器只有核糖體。
難 易 度:易
15.某物種生殖母細胞雙套染色體數為 12,下列何者正確?
( A)開始減數分裂之稍前,染色體發生聯會成為四分體數是 48 ( B)減數分裂一開始,每個生殖母細胞中的同源染色體數是 24 對
( C)減數分裂第一階段(減數分裂 I)之後,每個子細胞中的二分體數是 12 ( D)該物種卵細胞中的染色體數是 6
( E)該物種精子中的染色體數是 3
答 案: ( D)
命題出處:生物(全)第 1 章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學生能了解染色體套數、四分體、二分體、聯會等名詞與減數分裂、配子染色 體數量的概念
詳 解: ( A)( B)減數分裂之前,不會發生聯會,聯會發生在減數分裂的前期。生殖母細胞 的雙套染色體數為 12,即 2n=12,n=6。因此四分體數應為 6、同源染色 體有 6 對。
( C)減數分裂第一階段之後,每個子細胞的二分體數是 6。
( E)該物種精子的染色體數是 6。
難 易 度:中偏易
112 學測 試題解析
24
16.「在地球上的生物經演化過程而形成目前的生物多樣性」,依此意涵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應選 2 項)
( A)地球的歷史顯示歷次物種多樣性大規模減低的主要原因是新物種出現不足 ( B)大規模物種消失之後至達成生態系平衡之間,通常物種多樣性會逐漸增加 ( C)除了物種多樣性外,通常生物多樣性還可在基因或生態系的層次上加以觀察 ( D)若棲地複雜度增大,但因短期物種組成維持不變,故生態系多樣性仍然不變 ( E)某顯性對隱性等位基因的比值為 3:1,則顯示顯性表徵較隱性更適應環境
答 案: ( B)( C)
命題出處:國中自然 1 下第 5 章 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 生物(全)第 2 章 遺傳
測驗目標:學生能了解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多樣性)的意涵,
並判斷哪些因素的改變會影響生物多樣性
詳 解: ( A)物種多樣性的大規模減低應與數次物種大滅絕有關。
( D)生態系多樣性=生物群集+生物群集所賴以生存的空間複雜度,因此棲地複 雜度增加,生態系多樣性就會上升。
( E)顯性對隱性的等位基因比值為 3:1,只能顯示此時期等位基因頻率的狀態。
要再觀察幾代以發現等位基因頻率發生的改變,才能判斷何種等位基因更適 應環境。
難 易 度:中偏易
17.經由探討病毒的構造和功能之後,假如分類學者同意擴大以細胞為基礎的林奈分類系統,
以容納病毒,則下列哪些建議應屬合理?(應選 2 項)
( A)新立一個域 ( B)新立一個界
( C)將它置入原核生物界 ( D)將它置入細菌域 ( E)將它置入古菌界
答 案: ( A)( B)
命題出處:生物(全)第 3 章 演化
測驗目標:學生能了解分類學發展成今日三域六界的過程,並理解病毒被排除在今日生物 界分類外的原因,對題幹假設進行判斷
詳 解:對比古菌域和真細菌域,兩者均有細胞膜、均不具細胞核,但仍因核糖體 RNA 等特徵以「域」加以區分;而病毒僅具有核酸(DNA 或 RNA)和蛋白質殼體,
僅部分種類擁有套膜,和由細胞膜、細胞質組成的現今生物界相差更大,故應 另立一新域、新界較能展現其差異。
難 易 度:中偏易
25
18.科學家篩到了兩個突變株(甲和乙),其果實皆較野生型小。下列有關證實甲和乙突變為 同一基因的敘述,何者正確?
( A)若甲和乙皆為隱性同型合子,進行互交,得子代為同樣小果,則可證實 ( B)若甲和乙皆為顯性異型合子,進行互交,得子代為同樣小果,則可證實 ( C)若甲和乙皆為顯性同型合子,進行互交,得子代為同樣小果,則可證實 ( D)若甲和乙皆為隱性同型合子,進行互交,得子代果實較甲乙小,則可證實 ( E)若甲和乙皆為顯性同型合子,進行互交,得子代果實較甲乙小,則可證實
答 案: ( A)
命題出處:生物(全)第 2 章 遺傳
測驗目標:學生能從題目提示判斷表徵的改變是否來自同一基因
詳 解:甲突變株和乙突變株都比野生型小;在這些突變發生前只有野生型。
( A)( C)互交結果子代表徵為(和甲乙比較)同樣小果,如下表:
狀態 野生型 基因型
表
徵 說明 甲突變 基因型
表 徵
乙突變 基因型
表 徵
子代基
因型 表徵
AA 突變為隱性
同型合子 aa aa aa
甲、乙
同基因 aa 正
常 突變為顯性
同型合子 AA 小
果 AA 小
果 AA
小果
PPQQ 突變為隱性
同型合子 ppQQ PPqq PpQq 正常 甲、乙
不同基因
ppqq 正
常 突變為顯性
同型合子 PPqq 小
果 ppQQ 小
果 PpQq
單基因:
更小果 多基因:
小果
① 當甲和乙突變為隱性同型合子,只有在「甲和乙突變為同一基因」時,子 代的表徵為同樣小果。
② 當甲和乙突變為顯性同型合子,無論是「甲和乙突變為同一基因」、或是
「甲和乙突變為不同基因(遺傳模式為連續性狀的多基因遺傳)」,子代 的表徵都有可能為同樣小果。
( B)當甲和乙都是異型合子,子代的基因型多元,若要所有子代的果實大小全部 和甲乙相同,或者是果實比甲乙小不可能。
( D)( E)互交結果子代表徵的果實比甲乙小,如下表:
狀態 野生型
基因型 表徵 說明 甲突變
基因型 表徵 乙突變
基因型 表徵 子代基 因型 表徵
AA 突變為隱性
同型合子 aa aa aa
甲、乙
同基因 aa
正常 突變為顯性
同型合子 AA
小果
AA
小果
AA
小果
若甲和乙為同一基因,子代果實不可能比甲乙小。
難 易 度:難
112 學測 試題解析
26
19.酸鹼指示劑會在特定 pH 值範圍發生顏色轉變,常用酸鹼指示劑的變色範圍和其顏色如表 2 所示。
表 2
常用指示劑 酸型顏色 變色範圍(pH) 鹼型顏色
甲基紅 紅 4.2 ~ 6.3 黃
酚 紅 黃 6.4 ~ 8.2 紅 酚 酞 無 8.3 ~ 10.0 紅 下列有關酸鹼指示劑的敘述,何者正確?
( A)酸鹼指示劑會因 pH 值變化而改變顏色,顯示它們本身可以跟酸或鹼反應 ( B)將食鹽水溶液,加入少量甲基紅,會呈現紅與黃混合的橙色
( C)相同體積莫耳濃度、相同體積之鹽酸與氫氧化鈉水溶液反應後,加入少量酚酞,會呈現 紅色
( D)甲基紅、酚紅、酚酞的變色範圍約為 2 倍氫離子濃度的差異範圍 ( E)用甲基紅和酚紅的混合物當指示劑可更有效辨識強酸和強鹼
答 案: ( A)
命題出處:化學(全)第 4 章 溶液與常見的化學反應
測驗目標:測驗考生是否了解酸鹼指示劑的本質,並評量溶液 pH 值與氫離子濃度等化學 知識基本能力
詳 解:酸鹼指示劑本質上就是一種弱酸或弱鹼,在酸性環境下呈現酸型顏色,鹼性下 呈現鹼型顏色;若是遇到 pH 值落在變色範圍之間的物質,則會呈現酸型與鹼 型顏色的混合色。
( A)酸鹼指示劑為弱酸或弱鹼,遇到鹼性或酸性物質時同樣會進行酸鹼中和反應,
故 ( A)正確。
( B)食鹽水溶液呈中性,pH 值為 7;甲基紅的 pH 值變色範圍為 4.2(紅)~ 6.3
(黃),由於食鹽水溶液 pH>6.3,故在食鹽水中加入甲基紅會呈現黃色。
( C)相同體積莫耳濃度、相同體積的鹽酸與氫氧化鈉水溶液反應,因兩者等莫耳 數會完全反應形成中性食鹽水(pH=7,25 ℃),反應式如下:
HCl(aq)+NaOH(aq) → NaCl(aq)+H2O(l)
由題表 2,酚酞指示劑的 pH 值變色範圍為 8.3(無)~ 10.0(紅),因此上 述反應後的中性溶液 pH<8.3,會呈現無色。
( D)依據題表 2,甲基紅、酚紅、酚酞的變色範圍大約都是相差 2 個 pH 值;由 pH 的定義:pH=-log[H+],因此這些指示劑的變色範圍都是相差約 102 倍的氫 離子濃度。
( E)甲基紅與酚紅混合作為指示劑,pH 值變色範圍會涵蓋在約 4.2 ~ 8.2,pH 值 為 6.3 ~ 6.4 時會呈現黃色,當檢測溶液的 pH<4.2 或 pH>8.2 時,此時混合 指示劑會呈現橙色(紅+黃)。此外,由於指示劑無法確認檢測物質的解離 程度,因此無法有效用以辨識強酸和強鹼。
難 易 度:中
27
20.文強在不同溫度下測定 KNO3 和 KCl 對水的溶解度(克∕100 克水),他將數據記錄於 表 3,並據以繪製圖 4 表達溶解度與溫度的關係。
表 3
溫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KNO3(克)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KCl(克)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圖 4
下列關於此實驗的結論及其後續實驗的敘述,何者正確?
( A)圖 4 的曲線甲為 KCl 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係
( B)由圖 4 得知 KNO3 和 KCl 在某一溫度時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x,且 36.0<x<37.0
( C)10 ℃ 時,131 克飽和 KCl 溶液加熱蒸發 10 克水後,再降溫到 10 ℃,充分攪拌該溶液 待其達平衡後,則此時溶液的重量百分率濃度為 25%
( D)20 ℃ 時,將裝有 5 毫升飽和 KNO3 溶液的試管,置於裝有 100 毫升水的燒杯中,並於 燒杯中加入 10 克 KNO3 固體,充分攪拌待其溶解後,則可見到試管中有結晶析出 ( E)已知一混合物中含有等重量的 KNO3 和 KCl,文強根據他的實驗結果,可利用加熱蒸發
濃縮、冷卻結晶、過濾的方法將兩者分離
答 案: ( D)
命題出處:化學(全)第 4 章 溶液與常見的化學反應
測驗目標: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理解、分析溶解度圖表的能力,以及評量對於飽和溶液的認 知概念與濃度計算
詳 解:大多數的溶質溶解於水中都是溫度愈高,溶解度愈大,表示溶解過程為吸熱反 應。定溫下,該溶質的溶解度為定值,即為此溫度下飽和溶液的濃度,若溶液 濃度超過溶解度,則會析出溶質重新達到飽和。
( A)對應題表 3 中的實驗數據,題圖 4 中的曲線甲應為 KNO3 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 係。
( B)題圖 4 中,KNO3(曲線甲)與 KCl(曲線乙)的溶解度曲線在 20 ℃ ~ 30 ℃ 之間有一相交點,此時兩者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x。觀察題圖 4,KNO3 的溶解 度為曲線,而 KCl(曲線乙)的溶解度與溫度關係較呈線性,因此可判斷此 相交點 x 值的範圍應落在 34.0<x<37.0。
112 學測 試題解析
28
( C)10 ℃ 時,131 克飽和 KCl 溶液加熱蒸發 10 克水,再降溫到 10 ℃,此時會 有溶質析出,溶液仍然達到飽和(溶解度),因此溶液的重量百分率濃度為
100 0 . 31
0 . 31
+ ×100%=23.7%。
( D)將裝有 5 毫升飽和 KNO3溶液的試管,置入裝有 100 毫升水的燒杯中,如右圖。當在燒杯中加入 10 克 KNO3固體,充分攪拌使固體溶解,此過程 為吸熱反應,因此燒杯內液體的溫度下降,促使 試管中的飽和溶液因溫度下降、溶解度降低而析 出溶質,故 ( D)正確。
( E)由題圖 4 可知,KNO3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曲線甲較陡峭),而 KCl 的溶解度曲線乙較平緩,因此兩者的混合物可採用再結晶法分離,可是此選 項中的操作敘述不正確。再結晶法的操作方法如下:將 KNO3與 KCl 的混合 物加入一定量水中,加熱使混合物儘量全部溶解(而非濃縮),若有殘留固 體則趁熱過濾;再將此混合溶液冷卻,由於 KNO3在高溫、低溫的溶解度差 異大,因此冷卻降溫過程中會大量析出,再藉由過濾即可與 KCl 分離。
難 易 度:難
21.硫能夠以兩種不同的固態形式穩定存在,分別是斜方硫與單斜硫。小智對此很感興趣,找 出了硫的相圖(如圖 5)。依據該圖,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圖 5 ( A)在 1 atm 時,硫的沸點為 445 ℃
( B)斜方硫、單斜硫和液態硫三者可以穩定共存 ( C)斜方硫、單斜硫和氣態硫三者無法穩定共存 ( D)斜方硫、液態硫和氣態硫三者可以穩定共存
( E)斜方硫與單斜硫可藉由溫度改變而互相轉化,兩者互為同素異形體
答 案: ( A)( B)( E)
命題出處:化學(全)第 2 章 物質的構造
測驗目標:測驗考生是否了解物質相圖的內涵,且是否知道沸點、同素異形體的定義,評 量考生對於化學名詞的基本認知
詳 解:以溫度、壓力為坐標軸,描繪出物質相態的平面直角坐標圖,稱為相圖。當液體 的蒸氣壓與外界大氣壓力相等時,此時液體沸騰的溫度稱為沸點。當外界或環境 壓力愈大時,液體沸點也隨之愈高,因此在 1 atm 下沸騰的溫度,稱為正常沸點。
29
( A)觀察題圖 5,在 1 atm 時,硫物質的液態與氣態共存達平衡,此時液態蒸氣壓 達 1 atm,此時溫度 445 ℃ 即為沸點,故 ( A)正確。
( B)觀察題圖 5,斜方硫、單斜硫及液態硫 三者可以穩定共存,如右圖中甲點,故 ( B)正確。
( C)觀察題圖 5,斜方硫、單斜硫及氣態硫 三者可以穩定共存,如右圖中乙點。
( D)斜方硫、液態硫及氣態硫三者沒有同時
相接觸的點,表示沒有條件(溫度、壓力)可以使三者同時穩定共存。
( E)觀察題圖 5,斜方硫與單斜硫有相互接觸的界面,表示藉由溫度改變可互相 轉化。由於兩者為同一元素、不同形狀的物質,即互為同素異形體,故 ( E)正 確。
難 易 度:中
22.光化學煙霧是由氮氧化物(NOx)與揮發性碳氫 化合物等汙染物質,經紫外光照射後,由不同的 反應所產生的懸浮微粒以及對流層中的臭氧,屬 於大氣中的二次汙染物,圖 6 為其中的部分過程。
此外,臭氧經紫外光照射後,可分解成氧原子與 氧分子。下列相關敘述何者 錯誤?
( A)反應Ⅰ為氧化還原反應 ( B)反應Ⅱ中,丙烯被氧化
( C)NO2分解產生 NO 與 O 的過程為吸熱反應 ( D)反應Ⅲ的反應式為 O2+O → O3,為放熱反應 ( E)此過程產生的對流層臭氧可幫助修復臭氧層破洞
圖 6
答 案: ( E)
命題出處:化學(全)第 4 章 溶液與常見的化學反應 化學(全)第 5 章 生活化學
測驗目標:測驗考生對於化學反應的分類與認知,並能判斷圖形中各反應路徑間的關係
詳 解:物質與氧結合或是失去電子的反應,稱為氧化反應;物質失去氧或得到電子的 反應,稱為還原反應。一般來說,在化學反應過程中,斷裂化學鍵需要吸收能 量(吸熱反應);反之,形成化學鍵則會放出能量,為放熱反應。
( A)觀察題圖 6,反應Ⅰ為 NO(g) 與 O3(g) 反應形成 NO2(g),此反應過程中,NO(g) 與氧結合形成 NO2(g),故為氧化還原反應,故 ( A)正確。此過程完整反應式為 NO(g)+O3(g) → NO2(g)+O2(g)
( B)反應Ⅱ中,丙烯 C3H6反應形成乙醛(CH3CHO)或甲醛(HCHO),此過程 表示丙烯得到氧元素(與氧結合),因此丙烯被氧化,故 ( B)正確。
( C)NO2分解產生 NO 與 O 的過程,會斷裂 NO2中 N-O 間的共價鍵,因此需 要吸收能量,為吸熱反應,故 ( C)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