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原則以及責任投資原則
一、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 EPs)
綠色 金融 中最 常 採 用的 金融 機構 自 律 原則 之一 便是 赤 道 原則 (Equator
Principles,EPs),其是在2003 年 6月由花旗集團、荷蘭銀行、巴克萊銀行、與
西德意志銀行等銀行所制定,採用世界銀行的環境保護標準與國際金融公司的社 會責任方針的金融實務(de facto)準則,用以協助銀行及投資者了解在投融資過 程中納入有益環境保護的考量,在融資過程中決定、衡量以及管理社會及環境風 險,以進行專案融資(Project finance)或信用緊縮的管理。在專案融資的赤道原 則,主要須確保每一個融資項目至少符合以下綠色目標之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促進自然資源有效利用、利於自然環境保護、利於生物多樣性維護、促進環境永 續發展。而在銀行辦理授信融資時,赤道原則則協助銀行納入借款戶在環境保護、
企業誠信經營和社會責任等授信審核條件,若企業未達標準,可以緊縮融資額度,
甚至列拒絕往來戶。
赤道原則共包括以下10 個主條目:
原則1:審查和分類(Review and Categorisation);
原則2:環境和社會評估(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Assessment);
原則 3:可被應用的環境和社會標準(Applicabl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tandards);
原則 4:環境與社會管理系統,以及赤道原則行動計劃(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Equator Principles Action Plan);
原則5:利害關係者規約(Stakeholder Engagement);
原則6:申訴機制(Grievance Mechanism); 原則7:審查獨立(Independent Review);
原則8:盟約(Covenants);
原則9:監測中立和通報(Independent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原則10:通報之透明度(Reporting and Transparency)。
國際間赤道原則已發展多年,若企業客戶不會或無法遵守赤道原則,赤道原
則金融機構(EPFI)將拒絕融資或提供用於專案的公司貸款。鑒於各國金融業對 專案融資之相關規定各有不同,為釐訂全球適用的最低標準以達一致性,爰有該 原則之產生,以提供全球統一基準。截至2018年為止,全球共有37 個國家、92 家金融機構正式採用赤道原則。採納赤道原則之金融機構將要求企業依照由環境、
健康及安全指南所建立之原則內容提供專案融資,內容涵蓋以下面向:
1. 對社會和環境基本面描述及評估。
2. 對環境和社會有利且可行的替代方案。
3. 當地國法律和法規、適用國際條約和協議規定。
4.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全和受法律保護地區的認定。
5. 可持續性管理和使用可再生自然資源。
6. 危險物質的使用和管理。
7. 重大危險源的評估和管理。
8. 高效的能源生產、交付和使用。
9. 污染防治、廢棄物和污染控制(液體和氣體排放)及固態和化學廢棄物 的管理。
10. 考量氣候模式和變化適應程度,評估專案運作可行性。
11. 對現有、申請中及未來專案的整體影響。
12. 尊重人權,以防止、減輕並管理不當的影響。
13. 勞工問題和職業健康和安全。
14. 專案設計、審查和執行過程中受影響群體的協商和參與。
15. 社會和經濟影響。
16. 對受影響社區、易受傷害群體或弱勢群體產生的影響。
17. 性別和性別失衡影響。
18. 土地徵用和非自願搬遷。
19. 對原始居民和其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
20. 對文化財產和遺產的保護。
21. 對社區健康、安全和保障。
22. 防火和生命安全。
目前國際已有部分赤道原則金融機構針對上述面向中有關化學物質的使用 與管理實施相關專業融資計劃評估,例如興業銀行作為中國大陸目前唯一加入赤 道原則組織的當地銀行,在接受山西偉強紙業擴充 30 萬噸石膏板護面紙產能、
總投資金額逾人民幣8億元的相關資金需求後,則在專案盡職調查階段時,聘請 獨立第三方評估機構,展開授信前環境與社會風險盡職調查,以識別對環境與社 會所可能形成風險,輔導企業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與可監測性的《行動計劃》, 包括建立社會與環境管理體系、準備《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編制環 境、健康和安全管理制度、事故池管理、化學品儲存、評估專案對社區健康與安 全影響程度等共計20項行動措施。
二、責任投資原則(The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I)
由聯合國支 持發布 之「責任投 資原則 (PRI)」是 一個與 企業社會責 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概念相關,由投資者共同努力將六項原則 付諸實踐的國際投資網絡。其目標是了解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對投資者和 支持簽署者的影響,並將這些考量納入其投資決策和所有權之運作中。機構投資 者開始倡議考量受益人的「最佳長期利益」的執業責任,也因此,必須開始考量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問題可能會影響投資組合的績效(在不同程度上 跨公司、行業、地區、資產類別和時間)。在此考量下,採用 PRI 可以更好地使 投資者符合更廣泛的社會目標。實施PRI 時,簽署方將有助於發展永續型經濟的 全球金融體系。
PRI包括以下六項原則:
1. 將 ESG問題納入投資分析和決策過程。
2. PRI 簽署者將成為積極的所有權者,並將 ESG 問題納入其所有權政策和
實踐中。
3. PRI簽署者將尋求投資對象對ESG問題的適當披露。
4. PRI簽署者將促進投資行業內原則的接受和實施。
5. PRI簽署者將共同努力,提高PRI的有效性。
6. PRI簽署者將分別報告實施PRI方面的活動和進展情況。
PRI也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措施,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問題納入跨資產類 別的投資行為。PRI 是一個能夠適用任何組織的投資策略、方法和資源的過程,
並能夠兼顧傳統信託框架內運作的大型、多元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風格。截至 2017年8月,全球70兆美元資產管理(共50多個國家、1,750多個簽署者)採 用P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