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年技職深耕試辦未來人才培育方案」(草案) 壹、前言
技專教育目標在培育務實致用人才,為強化實務教學,本部推動「獎勵 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改變學校開始重視教學文化,建立學校實務教學基礎 制度,另透過「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強化連結產業實務推動學用併重培 育模式,近年推動成果已讓社會看到高等技職教育的發展典範,使技職教育 的定位與特色更加彰顯。
惟過去競爭型計畫多以學校為發展核心,忽略學生為受教主體,面對技 專校院學生普遍呈現學習動機低落與被動的學習型態,未來本部 107 年高教 深耕計畫將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為核心,培養學生“Mind and hand 能力”;另ㄧ方面,為因應全球競爭趨勢,各國爭相競逐產業智慧化,未來 在科技高度智慧化環境下,跨領域及問題解決能力亦是未來人才培育之關 鍵,綜上,未來技專校院培育人才所需能力,除持續扎根學生專業實作技術 能力外,亦更加重視提升學生跨領域學習整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自主學 習能力:
一、 扎根專業實作技術能力:技職人才培育首重務實致用,為使學生畢業 即具備實作力,教學課程與產業趨勢及需求應緊密連結,除教師需具備 豐富實務經驗,學習內涵、實作與實習亦須回歸專業技術能力與創新能 力養成,培養出能動手做也能有動腦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
二、 強化問題解決及跨域整合能力:需要具備對問題的整體輪廓掌握,以 及整合、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此外,如何在不同領域團隊合作,有系 統的溝通,應培養學生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能力。
三、 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學生必須從被動的聽講 者,轉變成主動的實作參與者,教師則需引導學生透過問題設定、個案 研究、深度學習、團隊合作等過程,解決開放式問題,誘發學習動機。
貳、推動重點
一、學校制度調整:學校打破傳統系科分際僵化及傳統學制彈性不足問
題,重新反省學校制度、資源分配、空間規劃及規定鬆綁,提供未來教 學模式及學習型態扭轉之厚實基礎,促成技職教育改革成功。
二、學習型態轉變:學生學習轉被動為主動,以跨領域學習為主軸,透過 問題解決教學設計及做中學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及興趣,找回 學習自主權,從問題解決及實作試驗之學習歷程,提升學生學習自信 心。
三、教學模式創新:教師角色從傳統講述者轉變為教學促進者、輔導者及 創新教學設計者、產業趨勢覺知及轉化者等多元角色,因此教師必須不 斷提升自我實務能力,透過與不同領域專業教師對話、溝通及互動,激 發多元創新教學方法。
四、產學共同培育技術深化:學校從課程內涵、實作教學與產業實務學習 及實習後之反饋教學歷程,需緊密扣合產業需求與學生學習生涯規劃,
為使學生畢業即具備實作力,順利與產業接軌,過去學校推動系科實務 課程調整、推動學生校外實習,引入業師協同教學等實務人才培育做法 已有完備機制,惟仍應回歸實質面以學生實作能力提升為主軸,深化推 動作為,以達專業技術人才培育目標。
五、持續優化教學支援系統及制度:過去本部推動教學卓越計畫及區域教 學資源中心計畫,帶動了學校教學文化的改變,並建立優質教學基礎制 度,包括學生預警輔導、課程規劃、教師專業知能提升制度方面,未來 學校仍須優化良好制度,作為整體方案推動重要基礎及支持。
參、推動策略
一、以學院為統整核心之教學體制:學院為教學核心推動課程規劃、師資 整合等規劃,做法如下:
(一) 課程規劃:由學院評估產業趨勢、學生學習需求及師資專業提出整 體人才培育構想,整體檢視各學制課程整合、課程改革或其他調整之 必要性,並適度降低各系必修學分、強化修課輔導,以擴大學生適性 彈性選修之空間。
(二) 師資整合:因應教學需求,統籌由學院調度並整合系所師資,並於 師資調整後協助學院跨域或特色課程發展之規劃;新聘師資漸進式調 整為由學院聘任。
二、推動問題解決為導向學習及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校以問題解決為導 向課程設計模式,培育學生跨領域學習能力,如下列做法:
(一) 與產業共同推動實務專題課程:與產業共同規劃專題問題,解決真 實產業問題,邀請業師協助指導專題,以做中學模式,培育學生專業 知識及產業所需實作技能。
(二) 推動多師共時教學模式:課程設計以跨領域為主軸,當涉及多個專 業領域時,規劃多師共時教學,同時激發不同教學創新內容,並培養 學生跨領域學習及溝通能力。
(三) 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設置教學促進者角色,透過分組學習,由教學 促進者引導小組討論、反思,以及課後協助輔導,提升學生合作學 習、互動溝通經驗。另可建立學生教學助理團隊,培養種子教學助 理,協助提升教學學習成效。
(四) 輔導學生訂定個人學習計畫:由教師專業團隊輔導學生自主規劃個 人學習計畫,採專業進階與跨域整合的模組課程結構,並透過對課程 鬆綁回應學生彈性學習計畫。
(五) 彈性學分規劃:因應學生自主學習規劃或教師創新教學內容,學校 如無相關課程開設,可透過「學生自主學分設置」或「募課制度規 劃」,邀請專業教師或業界專家開課,並以 0.5 或 1 學分「微型課 程」模式推動,讓課程不受限於 18 週,更能彈性安排,或規劃 6 學 分以上之「深碗課程」,在原課程外,增加討論、教學活動等多元內 涵,以問題導向設計為基礎,實踐跨域整合學習內容,增加課程彈性 及自主學習空間。
(六) 優質實作環境:提供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嘗試解決問題之實作空間,
透過簡單空間規劃、實作材料支援及全時開放,讓學生於課堂或課後
三、推動教師專業社群:鼓勵技專校院成立教師專業社群,學校提供誘因 作法,協助教師透過同儕互助之力量,增進實務教學專業知能,以提升 教學品質及學生學習成效,建議推動作法:
(一) 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學習:協助社群內教師專業成長,透過工作坊、
觀摩會,將教學技巧分享傳承。
(二) 共同規劃及研發課程教材:透過不同領域教師互相溝通對話及合 作,共同開發跨領域課程內容及創新教學方法,將優質課程內容透過 教材分享,提供其他教師觀摩學習。
(三) 推動試課制度:教師得於課程規劃前,擷取主題式章節透過工作 坊,讓學生參與學習,可由學生學習成果即時回饋教學規劃,調整教 學及課程內容。
(四) 推動共備觀課制度:教師透過共時協同授課,共同備課,互相觀 課,提供彼此教學建議,並可搭配參與式行動研究,改善教學。
四、深化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為持續提升學生專業技術實作能力,本部將 持續鼓勵學校對焦產業關鍵技術能力
(一) 調整實務課程:提升實務、實作課程比例達 60%以上,課程內容與 產業對接,培育學生具產業所需關鍵技術能力。
(二) 學生校外實習:回歸學習為核心,訂定個別學生與產業實習計畫,
建立學生實習歷程檔案與評量機制。
(三) 推動教師產業實務研習:為使教師貼近產業及瞭解產業發展趨勢,
提升實務教學及研發品質,鼓勵教師赴產業實務研習及深耕服務,學 習業界關鍵實務技能,並與業界建立長期產學互動合作模式。
(四) 推動師徒制精神:學校於導入業界教師協同教學外,未來推動作法 更深化業師角色,由企業安排產業師傅至校擔任產業導師,帶領學生 於產業實務操作,與學校教師協同教學,推動雙導師制度,強化學生 專業理論知識及實務操作技能與職場認識。
肆、期程與資源需求
(一) 計畫期程:預計 106 年 1 月 1 日至 106 年 12 月 31 日試辦。
(二) 經費需求規劃
項目 計算基準
問題解決導向課程 預計補助每校 4-6 門 PBL 課程,每門課程約補 助 50 萬(包含課程設計、實作材料、資料蒐 集、業師授課鐘點、教學助理薪資)
教師專業社群 每個社群需求約 50 萬元(含資料蒐集費、鐘點 費、教材製作材料費、國內差旅費等)
伍、績效指標、衡量標準及目標值
本計畫預計 106 年試辦,107 年起正式推動技職深耕計畫,至 111 年 12 月 31 日,目標值如下:
目標 衡量標準及目標值
以學院為核心教學體制 每個學校至少有兩個以上學院提出 以院為教學核心的規劃時程及具體 做法。
培養學生跨領域整合學習及問題 解決能力
每一個學生每一年都要有機會修習 PBL 課程,參與問題導向實務課程 之學生比例,逐年提升至 40%。
推動教師專業社群,落實教師教 學創新
每個學校應針對校內各學門提供有 效的教師支援系統,組成教師教學 社群,參與教師專業社群推動教學 創新之教師比例,逐年提升至 20%
深化學生專業技術能力 實務課程佔總課程達 60%以上或成 長 5%
陸、預期效益
一、 強化學生跨領域、自主學習及問題解決能力:以解決產業實際真實 問題,引導學生應用跨域整合能力解決問題,提升學習動機,強化自 主學習能力。
二、 教師教學模式改變:跨領域教師專業社群交流,透過同儕學習、學 生教學回饋等作法,激發教師教學創新,改變利於學生跨域能力教學 方法,提升教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