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三複習(一) 韓愈〈師說〉講義
(欣誼老師提醒大家:打★處特別重要,請多看幾次)
一、 篇章概要
出處 《昌黎先生集》
體裁 說(以說明為主,議論為輔。作用不外闡明事理或倡導思想。)
主旨 闡明( 從師學習 )的重要,以導正世人( 恥於從師 )的風氣。
背景
1.唐代以科舉取士,中唐時( 儒學 )不振,古文式微,士大夫普遍認為 沒有求師問學的必要。
2.韓愈力抗流俗,廣收學生,傳授( 儒學 )與( 古文 )。
3.( 李蟠 )向韓愈請學,韓愈便藉機發表此文:為自己「好為人師」作 辯護。以堅實的理論批判當代士大夫不從師之謬。
價值 1.反映出韓愈「文以載(貫)道」的文學目標。
2.體現韓愈「以文為教」的衛道精神。
二、 作者
韓愈 時代 唐河南河陽人
字號 字( 退之 )
別稱
1.諡號文,故世稱( 韓文公 )。
2.因昌黎是韓氏郡望,撰文常自稱「昌黎韓愈」,故世又稱( 韓昌黎
)。
3.因累官至吏部侍郎,故世稱( 韓吏部 )。
經歷
1.任官後,因正直敢言,宦海幾度浮沉。
2.憲宗時,因諫迎( 佛骨 ),觸怒皇帝,遠放為( 潮州 )刺 史。
文學主張
1.以弘揚儒家道統自任,極力排拒( 佛老 )思想。
2.為使文道密切配合,聯合友人( 柳宗元 )倡導( 古文運動 )。
3.主張以( 先秦 )、( 兩漢 )質樸自然的散文,取代( 六朝
)以來華麗工整的駢文。
地位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言韓愈生平:
1.「 文起八代之衰 」→指韓愈提倡古文,振興衰敗已久的文風。
2.「 道濟天下之溺 」→指韓愈重建儒家道統,拯救溺於佛老思想的 人。
3.「忠犯人主之怒」→指韓愈諫迎佛骨,因忠而無懼於觸犯皇帝發怒。
4.「勇奪三軍之帥」→指韓愈說降叛將王廷湊,使之懾服。
文風 1.散文風格多樣,語言精鍊、氣勢雄健。
2.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詩風 別開生面,勇於獨創,樹立了奇崛險怪的風格。
作品 門人李漢輯有《昌黎先生集》。
三、 唐宋古文八大家★★★
字 別 號 文學表現 著 作
韓愈 退 之
韓昌黎 韓文公 韓吏部 諡文
1. 發揚儒家學說,排斥佛、老思想,倡導古文 運動
2. 散文雄渾深厚,筆力遒勁
3. 詩帶有散文筆法,勇於創新,風格奇崛險怪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子 厚
柳柳州 柳河東
1. 主張文以明道
2. 文章雄深雅健,峻潔精奇。與韓愈並稱(
韓 柳 )
3. 寓言作品,勇於創新,幽默諷刺,抨擊現實 4. 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感染力強,為後世遊記 的楷模
柳河東集
歐陽脩 永 叔
六一居 士 醉翁 諡文忠
1. 提倡文道並重,明道致用 2. 文章說理暢達,抒情婉轉 3. 詩詞清新婉約,語近情深
歐陽文忠公 集
新五代史 新唐書 蘇洵 明
允
1. 古文得力於國策、史記,長於議論
2. 為文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 嘉祐集
蘇軾 子 瞻
東坡居 士 諡文忠
1. 思想恢弘,才氣縱橫
2. 文章汪洋宏肆,尤長於說理論辯
3. 詩想像高妙、意蘊深厚;詞開豪放一派,與 辛棄疾並稱「蘇 辛」。
4.詩詞書畫文,皆自成一家。
東坡全集
蘇轍 子 由
潁濱遺 老 諡文定
1. 個性沉靜,資稟敦厚。
2. 為文汪洋澹泊,有秀傑之氣。 欒城集
王安石 介 甫
半山 王荊公 王文公 諡文
1. 思慮細密,邏輯嚴密,其文議論宏偉精闢,
風格峭拔,筆力雄健
2. 工詩能詞,詩情理俱佳,晚年小詩精絕、閒 淡,自成一家,後人稱為「王荊公體」,與歐 陽脩、蘇軾、黃庭堅並列北宋四大家
臨川先生文 集
曾鞏 子 固
南豐先 生 諡文定
1. 為文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
2. 氣勢縱橫,跌宕多姿;筆法精警,長於議論 3. 文風與歐陽脩相近,並稱「歐 曾」
元豐類稿 四、 古文運動的發展★★
釋義 「古文」一詞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乃是為了與唐代稱為「時文」的駢文 相對。
背景
1.魏晉以後,文章漸趨華麗對偶,而成駢體。
2.到了唐代,駢文對平仄、對仗的要求更為嚴格,漸入末流,內容空洞、文風 柔靡浮豔。
唐代
△源流
1.背景:初唐文風上承魏晉,駢文盛行,傾向形式上的唯美,文風柔靡,內容 空洞。
2.先驅:( 陳子昂 )、李華、柳冕等人為古文運動的先驅。
△主張:
1.思想上:愛好古道、弘揚儒家學說。
2.表現上:用語言質樸、形式自由的散文代替華而不實的駢文。
△發展:
1.中唐( 韓愈 )、( 柳宗元 )大力提倡,以先秦兩漢之文為典範,除 了有理論指導,更有作品實踐,在當時形成規模較大的文學浪潮。
2.提拔後進李翱、李漢、皇甫湜等人。
3.晚唐李商隱、杜牧創作優美駢文,駢文風潮再起,古文中衰,古文運動並未 成功。
△影響:
1.北宋古文運動。
2.強調文學的實用,並創造出富有個性、豐富多彩的散文風格。
3.企圖以「文以載(貫)道」復興儒學,降低文學本身獨立價值。
宋代
△北宋( 歐陽脩 )領導文壇,主張明道致用,尊崇韓文,古文聲勢大振。
△曾鞏、王安石、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繼起,古文始為文章之正宗,古 文運動至此可謂完全成功。
元代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元好問。
明代 代表作家:宋濂、唐順之、歸有光等。
清代
△桐城派: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ㄋㄞˋ),為文宗《左傳》、
《史記》義法,上承唐宋古文八大家。
(言之有物為「義」──內容;言之有序為「法」──形式。)
△陽湖派:陽湖人張惠言、惲(ㄩㄣˋ)敬,古文取法先秦。
△湘鄉派:湖南湘鄉人曾國藩及其弟子等擴大桐城派的門戶,頗有中興古文之 功。
五、 古文與駢文的比較★★★
古 文 駢 文
別名 亦稱「( 散文 )」,係針對駢 文而言
以四字、六字為基本句,故唐以後亦稱
「(四六文)」(始於李商隱)
起源 ( 尚書 )為散文之祖 秦時已有偶篇儷句,李斯〈諫逐客書〉
為「駢文初祖」。東漢逐漸盛行 時代 盛於( 唐宋 ),迄今仍盛行 盛於( 六朝 ),今仍有之
特色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對偶工整、韻律和諧、詞藻華麗、用典
繁多(駢文非韻文)
價值 具實用教化之功能 有文學修辭之美
代表 作家
唐、宋:( 古文八大家 ) 明代:唐宋派(歸有光)
公安派(三袁)
清代:桐城派(方苞)
湘鄉派(曾國藩)
六朝:徐陵、庾信、鮑照
唐代: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 鄰、駱賓王)、李商隱
清代:汪中等人 六、 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子
( 子爵 ) 郯「子」之徒(第一冊‧韓愈‧師說)
對有學問、道德 者的尊稱;對男 子之美稱
孔「子」/孟「子」
李氏「子」蟠(第一冊‧韓愈‧師說)
兒女、孩童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第一冊‧韓愈‧師說)
惑 疑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第一冊‧韓愈‧師 說)
糊塗、不懂事理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第一冊‧韓愈‧師說)
賤
地位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第一冊‧韓愈‧師說)
價格低廉 果「賤」傷農 動詞,輕視 貴古「賤」今
謙詞 「賤」內
於
( 在 )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第一冊‧韓愈‧師說)
( 向 ) 而恥學「於」師/請學「於」余(第一冊‧韓愈‧師說)
( 從 )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第一冊‧韓愈‧師 說)
( 比 ) 師不必賢「於」弟子(第一冊‧韓愈‧師說)
( 被 ) 不拘「於」時(第一冊‧韓愈‧師說)
其
( 大概、或許
)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第一冊‧韓愈‧師 說)
代名詞、指稱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第一冊‧韓愈‧師 說)
庸
豈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第一冊‧韓愈‧師說)
平常 平「庸」
愚笨、拙劣的 「庸」醫
需要 無「庸」置疑
酬謝 酬「庸」
所以 用以、用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第一冊‧韓愈‧師
說)
何以、為什麼
聖人之「所以」為聖(第一冊‧韓愈‧師說)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第一冊‧顧炎武‧
廉恥)
作為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 為政)
足
值得 不「足」掛齒/微不「足」道
十分、非常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第一冊‧韓愈‧師說)
過分(ㄐㄩˋ) 巧言、令色、「足」恭(論語 公冶長)
語譯:說話動聽,臉色和善,過分恭敬。
不恥
★
( 不引以為恥
)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第一冊‧韓愈‧師說)
不齒
★
( 不屑與之同列
) 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第一冊‧韓愈‧師說)
(一)「師」字義之比較★★★
字形 釋義 例
師
從師的道理(名詞) 師說
老師(名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惑而不從師
4.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猶且從師而問焉
6.而恥學於師 7.擇師而教之 8.彼童子之師
9.曰師、曰弟子云者 10.聖人無常師
11.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指有專門技藝的人
(名詞)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2.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從師、學習(動詞) 1.吾師道也 2.則恥師焉
3.或師焉 4.不恥相師 從師問學的(形容
詞)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二)「所以」詞義之比較★★★
字形 釋義 例
所以 用以、用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 師說)
何以、為什麼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韓愈 師說)
因此 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歐陽脩 縱囚論)
行為、表現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 為政)
理由、原因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 書)
修辭、文法舉隅
錯綜★
錯 綜
定 義
交錯語次:將文句中詞句的次序,故意安排得前後參差不同,以求變化之 美。
例 句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 之不解,或不焉。
2.風霜高潔→風高霜潔。(歐陽脩〈醉翁亭記〉)
回文
回 文
定 義
在文句中,上下兩句的詞彙大致相同,而詞語的排序大致相反,構成回環 往復的語言形式。
例 句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3.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七、 關於教育、學習的成語及題辭 成語或題辭 釋 義
功在士林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士林,泛指學界。
杏壇之光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杏壇,相傳為孔子講學授徒的地方。
後人於孔廟大成殿前築壇、建亭、書碑、植杏,取名「杏 壇」。
今以杏壇泛指教育界。
春風時雨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春天溫暖的和風、及時的雨,能滋潤 萬物的生長。後比喻師長的教化。
百年樹人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人才的培養必須經過長久的時間。指 教育事業責任的久遠與重大。《管子‧權修》:「一年之 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 人。」
絃歌不輟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比喻禮樂教化普及。
廣栽桃李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形容教導的學生人數極多。桃李,人 們栽培的桃樹和李樹,比喻老師教出的學生。
洙泗高風 用於教育界的題辭。洙、泗均為河川名,在今山東曲阜。
曲阜為孔子故鄉,故以洙泗比喻學校。
如坐春風 有如坐在和暖舒適的春風中一樣。用於稱頌老師善於教
導。也作「如沐春風」。
程門立雪
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程,指宋朝理學大師程頤。
《宋史‧道學傳》記載:楊時和游酢求見老師程頤,適逢 程頤正閉目靜坐,兩人便立在門外等候,積雪一尺仍未離 去。
絳帳侍坐
指學生聆聽師長的傳授、訓示。絳帳,深紅色的帷帳。借 指師長或講座。絳,深紅色。《後漢書‧馬融傳》記載:
東漢馬融學問淵博。他常坐在高堂上,設置紅紗帳,帳前 傳授生徒,帳後陳列著女樂,歌舞伴奏。
不言之教 不運用言語而進行的教化。指以身作則而達到教化的目 的。
師嚴道尊
師長受到尊敬,所傳授的道術才能被尊崇。《禮記‧學 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 民知敬學。」
師心自用 以自己內心的想法為師,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指人固 執己見,自以為是。
好為人師 喜歡當別人的老師。指人不謙虛,總是以指導者自居。
《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