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4 第四回 第 4 章 溝通表達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4 第四回 第 4 章 溝通表達"

Copied!
2
0
0

Teks penuh

(1)

壹、混合題型(占50分)

第1題至第12題包含單選題與非選擇題。單選題每題4分。問答題每題5分。

1-2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2題。

  貝氏定理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概念為:我們定義A事件為「某人是政治家」,P(A)是我們認為這 件事的可能性,稱為事前機率。「事前」是相對B事件還沒發生以前的看法。當B事件發生,便該根據B 事件去重新修正對A的看法,得到事後機率P(A|B)。跳過公式推導直接寫出貝氏定理如下:

C C

P(B A) P(A) P(A B)

P(B A) P(A) P(B A ) P(A )

 

∣ ∣

∣∣

  假設今天大家對某位政治人物充滿信心,P(A)=0.8,認為他有八成的機率是政治家,只有P(Ac)=

1-P(A)=0.2的機率是政客。接著,發生了一件意外,他投入過度的資源照顧傷患。我們將他一連串救災行

為定義為事件B,然後重新來檢驗這位政治人物。等號右邊 P(B|A)的意思是「當某人是政治家時,會過度 使用資源救災的機率」,一位政治家知道手中的資源有限,永遠都該做出最正確、公平的取捨,並考量到 各界。可以想見此值不高,可能P(B|A)=0.4。相反,P(B|Ac)是「當某人是政客時,會過度救災的機率」,

這個值就蠻高的了。畢竟政客著重選舉,倘若過度救災能增加在特定族群的支持率,那就該做。在此假設

P(B|Ac)=0.7。將這些數字帶入貝氏定理,可以得到:

C C

P(B A) P(A) 0.4 0.8

P(A B) 70%

P(B A) P(A) P(B A ) P(A ) 0.4 0.8 0.7 0.2

   

   

∣ ∣

∣∣

  於是,經過一次糟糕政策後,我們對政治人物的信心下降,原本認為他有 80%的機率是一位政治家,

現在剩70%。這次得到的事後機率,就是下一次事件發生時的事前機率。

  新事件D很快就來了─官商勾結。潔身自愛的政治家不可能跟商人勾結,圖謀百姓利益,合理估 計

P(D|A)非常低,只有0.1。但要是政客就不一樣了,官商勾結是政客的本分,他不做我們還有點納悶。因 此

P(D|Ac)=0.9。搭配經過救災後的政治家機率只剩P(A)=0.7,第二次貝氏定理告訴我們:

C C

P(D A) P(A) 0.1 0.7

P(A D) 21%

P(D A) P(A) P(D A ) P(A ) 0.1 0.7 0.9 0.3

   

   

∣ ∣

∣∣

  可以看見,「官商勾結」將再度重挫政治人物的信譽。就算我們之前認為這人多值得信任,但當他跟 不良廠商勾結,我們便察覺不對勁,只有政客才會這樣做,政治家去查不良廠商都來不及了,哪還會讓這 些紅頂商人登堂入室。於是,原本有70%機率是政治家的人,經過這次官商勾結,還是政治家的機率低到 只剩21%。

  這邊有個重點是,很多人會因為單一事件就斷定某人是政客或政治家。這是不正確的。貝氏定理告訴 我們該充分利用事前機率、條件機率,不斷修正事後機率。這一連串的推論其實正是「形象」建立的過程。 人民聽其言、觀其行,經過一連串的行為,認識到一位政治人物的真面目。貝氏定理只是用數學語言,更 精確描述了整個流程。 (節錄自賴以威〈政治人物的形象是貝氏定理算出來的〉)

( )1. 閱讀上文,關於政治人物形象的建立,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當政治家的P(A)=0.5,代表 民眾認為他只有一半機率可能是政治家 (B)當政治家過度使用資源救災時,民眾對該政治人 物的信心會增加,更有利於他下一次的選舉 (C)若政治家的事前機率是70%,事後機率變成 30%,可以推測該政治事件對政治人物的形象,有不好的影響 (D)透過貝氏定理,可知政治 人物形象的建立,與孔子所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 哉?」的概念相近。

2. 假若事件A為某地降下豪大雨並產生大淹水,請試著就下列圖表的機率變化,寫出政治人物1與2的民 眾信賴度變動升降情形,並依據上文提及政治人物形象的貝氏定理,推測兩人在事件A救災處理上的 差異。(建議作答總字數:約70-80字)(占5分)

答:

(1) 政治人物1民眾信賴度變動升降情形:

(2) 政治人物2民眾信賴度變動升降情形:

(3) 事件A兩位政治人物救災處理上的差異:

3-4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4題。

  在已知間距的公路兩端點架設偵測器,量測車子在這兩端點的行駛時間,便可計算其平均速率。若車 子的平均速率超過速限,則代表車子必然在某時刻超速。當然,如果大家想得仔細點會發現,即便平均速 率沒有超過速限,也不能完全代表駕駛在某時刻沒有超速,只要              。只是這對想超速的駕駛來說未免過於花費心力,也沒有節省到太多時間。

(節錄自黃頌喬〈取締超速,不可不知的「科技執法」〉)

( )3. 關於平均速率取締法,敘述最為正確的選項是: (A)有效遏止酒駕 (B)能夠得知駕駛任一 時刻的行車速率 (C)有效改善駕駛未保持安全車距的習慣 (D)縮短偵測器的間距,能更精 細捕捉駕駛的超速行為。

( )4. 文中空格處為超速卻無法被平均速率法取締的幾種可能作為,下列選項最不合理為: (A)蛇 行變換車道 (B)時而超速、時而低於速限 (C)超速一段時間後,於路肩或休息站等待拖延 時間 (D)緊跟在大卡車後方,讓大卡車遮擋自己的行車軌跡。

5-6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5-6題。

  過往我們烹調食物,最常見的方法是由外而內,先加熱食物表面,接著透過傳導將能量送入內部,相 對較為耗時。相較之下,微波爐則是可以讓微波進入食物裡面,與食物中各個區塊的水分子進行交互作用 使加熱速度可以提高。水分子雖是電中性,但內部卻有不均勻的電荷分布,帶有極性。而微波的本質是電 磁波,其電場會讓帶有極性的水分子受力後產生力矩進而轉動,隨著電場振盪方向持續變換時,水分子會 對應改變轉動方向,反覆轉動,並與周遭其他的水分子產生摩擦與碰撞,於是電磁波的能量便可以適量轉 化為熱能,達到加熱食物的成效。

  微波的頻率範圍在0.3GHz(波長約1m)到300GHz(波長約1mm)之間,而一般家用的微波頻率約

設定在2.45GHz其實是折衷的選擇。原因主要考量兩個層面:其一是微波能否有效穿透到食物內層,其二

則是水分子對此頻率的吸收效果。當所選的頻率過高時,會造成微波在食物表面便會被大量吸收,無法讓 食物內部獲得良好的加熱效果;而當所選的頻率太低時,吸收的效果又不好。

(節錄自黃頌喬〈不用火也能加熱─微波爐的祕密〉)

( )5. 依據上文,關於微波爐的作用原理,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水分子受到電磁波的影響產生 不規則震動,是熱能產生的主因 (B)微波可以有效進入食物內層,相較於由外而內逐層的傳 導加熱,加熱效果更為迅速 (C)家用微波爐的設定頻率從0.3GHz到300GHz之間均有可能,

60614S 4-1

4 第四回 第 4 章 溝通表達

背面尚有試題

(2)

依據加熱目的不同,各有其設定 (D)水分子對於微波中較為高頻的波段有較佳吸收效果,因 此微波爐較強火力的頻率普遍設定於此區間。

( )6. 依據上文,推論下列食物使用微波爐加熱效果最差的是: (A)饅頭 (B)廣東粥 (C)臺式飯 糰 (D)義大利麵。

7-8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7-8題。

  一個好的評價,是不偏食的,出自周全的理由。它同時考慮到形式和內容,並且指出這篇作品如何將 兩者搭配得天衣無縫。是的,一篇作品之所以好,不是因為它寫了好內容,也不是因為它選了好形式,而 是它為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找到了最適合的形式來表達。這帶給我們一種和諧的、貫通的、互相增益的 美感,就像是一個人穿上了最適合的衣服。我們不能只說這件衣服美,也不能只說這個人美,而是這件衣 服就應該穿在這個人身上,這個人沒有別的更好的裝扮,這個組合是獨一無二的美。

  很多人以為文學評價是無法對話、溝通的純主觀產物。但事實上,只要檢查彼此的理由,我們就能在 兩套文學評價之間比出高下。對於有志文學推廣的評論者來說,提出周全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因為推廣就 是一個說服的過程,要讓本來不讀某些作品的讀者覺得這作品真的好,才能推動人加入。

  當然,這種「形式搭內容」的思路並不是沒有局限的。它最大的問題是讓價值判斷扁平化,使得比較 前衛的作品很容易被忽略。 (節錄自朱宥勳〈你憑什麼說它寫得爛?─「文學評價」的思路與局限〉)

( )7. 依據上文,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一個好的文學評價,注重內容比形式更重要 (B)因為 存在主觀,作者認為文學評價無法對話 (C)推廣文學的評論者,須重視因果邏輯的說服 (D)前衛作品易令人忽略是因為不注重作品內容。

8. 作者以「人穿上衣服」說明「好的作品」,請依文章所述,簡要詮釋作者的用意。(建議作答字數:約 40-50字)(占5分)

( )9. 貝克用量化方式研究人力資本議題,從企業層面來看,員工的人力資本品質將影響到企業的 生產效能。下列企業的人力管理政策,與提升人力資本不相關的是: (A)定期安排健康檢查 (B)提供海外訓練機會 (C)添購更高端技術的機具 (D)鼓勵學習第二專長。

( )10. 〈教育經濟學〉一文中提到經濟學多項獨特之處,下列選項不包括的是: (A)跨越到其他學 術領域 (B)利用具體資料解釋社會現象 (C)使用科學方法為政策方針作出貢獻 (D)進行人 性實驗分析人類行為模式。

( )11. 中文字是世界上現存唯一通用的圖像文字(其他都是拼音文字),許多文字都是由部首和字基 等部件合組成文字。如此一來,文字之間字基等部件的排列組合,以及文字像素與線性和面 性圖形的「合奏」,就有機會成就更多的趣味性與創意發展空間。

(節錄自張世宗〈字圖合奏─組字圖〉)

文中使用「合奏」來形容組字圖的特色,作者的意圖是: (A)表達組字的規律,如音樂般嚴 格 (B)表達組字的過程,需要如樂團般適當配合 (C)形容組字的形式,飽含字基部件、趣 味圖像、創意巧思等多層次面向 (D)形容組字的美感,彷彿聽到交響樂般豐富震撼。

( )12. 其實,以文字組字成圖像的遊藝創作在民間流傳已久,尤其是在佛經的再創作上。佛經都是 由許多的字組成的,如果只是以大量文字排列下來,在視覺上會顯得枯燥乏味。但如果將之 組成相關的圖案,自然更能吸引人們的眼光,而人們也更樂於掛起展示,也就更能達到推廣 的效果了。 (節錄自張世宗〈字圖合奏─組字圖〉)

依據本段,民間愛用組字圖推廣佛教,主要原因為: (A)組字圖可以承載大量的佛經文字 (B)組字圖可以減輕佛經的閱讀負擔 (C)組字圖可以表現豐富的佛教故事 (D)組字圖可以呈 現深刻的佛學理論。

貳、寫作題(占50分)

  在視覺藝術中,特別是色彩能引發情感。歌德的《色彩理論》告訴我們:「色彩與情感的關聯繼而引 發了心志的脈動。」

  如果孩子用色突然轉變為黑色,倒是有可能反映心中的恐懼、難過、感到壓迫、覺得沒有自由等等情 緒。這時,可以與孩子談一談,為什麼最近的色彩都是用黑色的?一個幼稚園中班的老師詢問我:「最近 一個學生一直畫黑色,這代表什麼?以前的色彩使用都是很豐富的!」其實,這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但多 少反映出孩童心中的情緒。我請這位老師藉創作的時機,與幼童聊一聊。據老師後來的回應,這名小朋友 因為最近被父親責罵,讓他覺得很難過。老師知道後,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向孩童解釋父親生氣的原由,

解開孩子心中的憂悶。

  年幼孩童在使用色彩上,多是繽紛燦爛的。在幼稚園年紀的孩童,偶而呈現男孩喜歡藍色,女孩喜歡 粉紅色的傾向,這多與生活接觸有關:像是男孩擁有許多深深淺淺的藍色調衣服,女孩的房間、被套是粉 紅色的……。這都在孩子的心裡烙下色彩的認同,進而表現在創作上。若希望孩童可以接納更多的色彩,

不妨在衣服、家中的布置上,變化不同的色彩,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到世界存在著其他多種色彩。

  在一次親子共創後(小孩三歲),媽媽也問我:「為什麼小朋友使用很多的黑色,是不是心理怎麼了

……?」觀察這組親子的創作,小朋友顯少使用紅色,只在描繪他跌倒,或者是流鼻血時,使用紅色來表 達,接下來都會使用黑色或黃色,代表醫治、包紮傷口、讓傷口停止流血,並且,一定會讓整個色彩蓋住 原本的紅色,色彩因此顯得混濁。由此判斷,在這個孩子的心中,紅色是受傷、狀況不佳的色彩,黃色與 黑色才是醫治、復原的色彩。有趣的是,母親在創作中使用了諸多紅色系,這位熱情有活力的母親,正以 色彩表達個人的情感意志。然而,孩子也許正納悶著:「媽咪,你為什麼要一直跌倒/流鼻血啊?」從以 上例子可以看出,成人世界裡對色彩的認知,不一定與孩童的感覺相同。

(節錄自劉霈真〈家庭的美術教育─色彩裡的情感表達〉)

  顏色是情緒的鏡子,它照應了隱藏在人們內心最深刻的喜悅、焦慮與欲望,透過顏色,能讓我們與自 己的內心溝通,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色。依據上文,假如你要選擇一個顏色為自己做品牌行銷,你會選擇 哪一種顏色呢?它帶給別人的感受是什麼呢?對於你又有什麼內涵意義呢?文長不限。

4-2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7 某甲上班可採全程步行或全程騎腳踏車兩種方式通勤,其中步行的通勤時間為 60 分鐘,騎腳踏車的通勤時間以整數計時為T分鐘。其中30NTN40,且T分 為五個區間,其出現在各區間的機率如下表: 通勤時間

對於《刑法》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刑法》一旦制定,即無修改的必要 B人民可以選擇性的遵守《刑法 》的規定 C任何的犯罪行為,一定是出於故意的行為 D一個違反道德 規範的行為,若法律並未規定其為違法行為,則不得當作或比照犯罪行為而加 以處罰。 文賓在期刊雜誌上閱讀到一篇文章,部分內容如下。請問:文中所提到的是 何種刑罰? A無期徒刑 B有期徒刑 C拘役 D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