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封面(彩色):套「Teach教學誌」刊頭,加插圖設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封面(彩色):套「Teach教學誌」刊頭,加插圖設計"

Copied!
16
0
0

Teks penuh

(1)

108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試題

國文考科 (選擇題)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80 分鐘

題型題數:選擇題共 42 題 單選題共 34 題 多選題共 8 題

作答方式:選擇題答案請填入後面之答案欄中

◎註:1. 選擇題答錯不倒扣

   2. 此份試題本為模擬學科能力測驗之測驗形式,

作答方式仍以未來實際之測驗形式為準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2)

選擇題(共 100 分)

一、單選題(占 68 分)

說明:第1題至第34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記 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 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C1.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完全相同的選項是:

(A)「逡」巡/怙惡不「悛」/滿是「皴」皺 (B)時戴在「剡」/「郯」子/大「啖」甘蔗 (C)「廡」下/夫子「憮」然/妖嬌「嫵」媚 (D)「駑」馬十駕/妻「孥」/劍拔「弩」張 A2.下列選項中的句子,用字完全正確的是:

(A)雨就快停了,挖破的地下水管湧出清泉,沖走許多色彩繽紛的保護旗幟

(B)門樓外的小販早已嚴鎮以待,一湧而上兜售小模型、圖畫照相、鑲嵌大理石片

(C)那樣的世界像是小香爐裡緩緩上升的沉香,遙遠迷濛間卻可以清楚感覺到某種人生曠味 (D)粗糙的生活每天摩擦我們以發出各種聲響,人生不是精致的琴絃或象牙的按鍵,能彈出

合諧的旋律

A3.下列各組「 」內的字詞,意義相同的是:

(A)灑鹽空中「差」可擬/「差」強人意 (B)「舉」世皆濁我獨清/「舉」匏樽以相屬

(C)蘭槐之根為芷,其「漸」之滫/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

(D)民莫不穀,我獨不「卒」/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B4.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使用正確的選項是:

(A)阿華一向喜歡趨炎附勢,大家都認為他是個隨和的人

(B)所有作奸犯科的人都應受到法律的制裁,才能使正義得以伸張

(C)小葉在路上巧遇大明星,便奮不顧身地上前詢問是否能跟他合影留念 (D)今年氣象變異,各地都出現豪雨、狂風等災害,我們真可說是躬逢其盛 D5.下列是一段古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可以賞,可以無賞,

(甲)過乎仁,不失為君子 (乙)賞之過乎仁

(丙)罰之過乎義

(丁)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 (戊)可以罰,可以無罰

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蘇軾〈刑賞忠厚之致論〉)

(A)戊甲乙丁丙  (B)乙丁甲丙戊 (C)戊乙甲丙丁  (D)乙戊丙甲丁

(2.(B)嚴「鎮」以待→陣;一「湧」而上→「擁」。(C)人生

「曠」味→況。(D)精「致」→緻;「合」諧→和。)

(1.(A)ㄑㄩㄣ/ㄑㄩㄢ/ㄘㄨㄣ。(B)ㄕㄢˋ

/ㄊㄢˊ/ㄉㄢˋ。(C)ㄨˇ。(D)ㄋㄨˊ/

ㄋㄨˊ/ㄋㄨˇ。)

(3.(A)略、稍微。前者出自《世說新語‧詠絮之才》。(B) 全。出自屈原〈漁父〉/拿起。出自蘇軾〈赤壁賦〉。

(C)浸泡。出自荀子〈勸學〉/慢慢浸入、滲透。出自 連橫〈臺灣通史序〉。(D)終養父母。出自《詩經‧小 雅‧蓼莪》/最終。出自蘇軾〈赤壁賦〉。)

(4.(A)趨炎附勢:比喻 奉承和依附有權勢 的人。(B)作奸犯科:

指做壞事而觸犯法 律。(C)奮不顧身:

形容人勇往直前,

不顧危險。(D)躬逢 其盛:親自參加這 個盛會。)

(5.由文意可知,首句「可以賞,可以無賞」與(乙)賞之過乎仁,應是與

「(戊)可以罰,可以無罰、(丙)罰之過乎義」為對句,兩句應並列,

故首句之後應接(乙)(戊)(丙),而(甲)(丁)兩句亦為對等句式,應並列 一起,故答案應選(D)。題幹語譯:可以賞,可以不賞,若獎賞了,就 施行仁政過了頭了;可以罰,可以不罰,若處罰了,就堅持正義過頭 了。過分推行仁政,仍不失為君子;太過堅持正義,卻會流為殘虐之 人。所以施仁可以過分,而執義卻不可太過。)

(3)

C6.詩人鴻鴻認為,詩應該是跨界的、多媒材的、公眾的,詩對鴻鴻來說是一種分享生命的方 式,是最速成理解一個陌生人的載體。下列亦是鴻鴻的作品,請依序選出最適合填入詩句 的選項:

(甲)你有一個國家/我贊助一年到頭的□□/把所有失去屋頂的人關在地上/看我們用七彩 和濃煙裝飾天堂

(乙)愛情的光芒如此耀眼幸而/我們還可以躲進彼此的□□裡/有時候忘了帶傘/有時候把 自己撐開卻沒在下雨

(丙)有時生命比死亡黑暗/有時□□比飛翔自由/有時你想要未來趕快來/有時你寧願時間 停留在昨夜

(A)雲彩/懷抱/停留 (B)雲彩/陰影/停留 (C)煙火/陰影/墜落 (D)煙火/懷抱/墜落

D7.  余秋雨《文化苦旅》使讀者隨其步履而遊覽中國的「人文山水」。在臺灣也有許多文 學場景,能提供我們對照時代變遷的文化旅程。文學和地域連結,最具代表的當屬  ( 甲 )   描述的原鄉美濃;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和  ( 乙 )   《月娘照眠床》筆下的宜蘭;  ( 丙 )  寫出對蘭嶼、原住民文化的熱愛、  ( 丁 )   以小說表現對彰化二林這塊土地的熱愛。

上述缺空處依序宜填入:

(A)鍾理和/琦君/廖鴻基/賴和 (B)楊逵/林文月/廖鴻基/洪醒夫 (C)楊逵/簡媜/夏曼‧藍波安/賴和 (D)鍾理和/簡媜/夏曼‧藍波安/洪醒夫

B8.閱讀完下列文字,請判斷文中之「甲、乙」分別為:

  呂留良道:「二位此來,可是和《明史》一案有關嗎?」(乙)道:「正是。」(甲)提起 酒杯,高聲呤道:「『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嘗不照人?』晚村兄,你這兩句詩,真是 絕唱!我每逢飲酒,必誦此詩,必浮大白。」……

  只覺天涯茫茫,到處是敵人的天下,真無一片乾淨土地,沉呤道:「桃源何處,可避 暴秦?桃源何處,可避暴秦?」(甲)道:「當今之世,便真有桃源樂土,咱們也不能獨善其 身,去躲了起來……」

(A)宋濂、方孝孺  (B)黃宗羲、顧炎武 (C)姚鼐、劉大櫆  (D)陶淵明、謝靈運

D9.下列詩歌中的意涵,與「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一句意涵相同 的是:

(A)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坎軻長苦辛 (B)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C)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D)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 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7.(甲)鍾理和是客家人,作品中常流露出原鄉美濃的 客家情懷。(乙)出自宜蘭的作家則有黃春明、簡媜。

(丙)對蘭嶼、原住民文化書寫當屬「夏曼‧藍波安

」。(丁)賴和雖是彰化人,但其為彰化市人,表現 對彰化二林這塊土地的熱愛者當為洪醒夫。)

(8.本段文字節錄自金庸《鹿鼎記》。由文章內容判斷,此兩 人與《明史》一案有關,故此二人應該為清朝人,(A)宋濂、

方孝孺為明代人,(D)陶淵明、謝靈運為魏晉南北朝人,故 (A)(D)刪去。而文中兩人是被異族統治為痛苦,認為自己不 能獨善其身,故判斷應選(B)黃宗羲、顧炎武。)

(6.(甲)詩中,由「七彩和濃煙裝飾天空」可知,煙火應比雲彩更為適合,故 答案刪去(A)(B)。而(乙)詩,愛情光芒耀眼,「幸而」乃轉折詞,應對應

「陰影」為佳,故刪去(D)選項,正確答案應選(D)。(甲)出自鴻鴻〈贊助 者〉。(乙)出自鴻鴻〈有時候〉。(丙)出自鴻鴻〈伊卡洛斯輓歌〉。)

(9.解析見解答頁18。)

(4)

B10.本文中對於「溫泉」的解說,正確的選項是:

  西堂村而北,曰畫眉山。產石,墨色,浮質而膩理,入金宮眉石,亦曰黛石也。山北 十里,平疇良苗,溫泉出焉。泉如湯未至沸時,甃而為池,以待浴者。泉雖溫乎其出,能 藻,能蟲魚。禾黍早成,早於他之秋再旬;林後凋,草色久駐,晚於他之秋再旬。資泉之 民,無苦瘍躄。泉前數武,有碧霞殿,單楹板扉。泉而東六十里,大湯山,又一溫泉。再 東三里,小湯山,又一溫泉。(劉侗〈溫泉〉)

(A)水溫:如熱湯沸騰時的溫度,故需加些涼水才能讓人浸泡洗浴 (B)水質:能讓水藻、蟲、魚生長於其中,可見水質適合生物生存 (C)療效:溫泉水並無療效,只能讓浸泡的民眾舒緩行動不便的筋骨 (D)環境:浸泡溫泉的水池是天然生成,無須經過後天人為加工處理

B11.柯南在整理《論語》的筆記,請問下列他所筆記的內容,正確的選項是:

(A)編者:為孔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合編,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B)內容:以「仁」為中心思想,政治上要行仁政,並正名;教育上偏重啟發式教育 (C)地位:為編年體之祖,漢代時被列入十三經之一,為日後科舉考試士人必讀的定本 (D)篇章:共二十篇,始〈述而〉,終〈堯曰〉,其篇章名與內容相關,透過篇名可大致了

解文章內容 12

- 14 為題組

請閱讀下列兩文,並回答12-14題 (甲)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 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 雀黃龍之舳。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 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乙)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 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 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陽樓記〉)

B12.關於(乙)文景色的摹寫,正確的選項是:

(A)「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寫的是岸邊之景 (B)「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寫的是動態之景 (C)「浮光躍金,靜影沉碧」寫的是白天之景 (D)「岸芷汀蘭,郁郁青青」未出現嗅覺摹寫

B13.關於(甲)文空間視角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仰視:天空中有淡淡雲煙,仙人居住的宮殿忽隱忽現,令人神往 (B)俯視:山峰平原盡收眼底,有曲折河流、層疊山巒,遍地里巷宅舍 (C)遠視:白鶴、野鴨棲息在水中的沙洲上,旁邊停靠雕工精美的大船 (D)近視:暮靄中山巒呈現一片紫色,山巒重疊,樓閣彷彿飛翔在空中

(10.解析見解答頁18。)

(12.(A)此句為湖面之景。(C)此句應為夜晚。(D)「郁郁

」乃香氣濃烈貌,故應有嗅覺摹寫。)

(11.(A)編者為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C)《論語》並不是史書,非編年體,

其乃是「語錄體」。(D)《論語》始〈學而〉,終〈堯曰〉,其篇章名與 內容無關,乃是取篇首幾字而成。)

(5)

D14.關於(甲)(乙)兩文的比較,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季節呈現:兩段文字中所描述的季節皆為秋天

(B)視角轉換:兩段文字的視角皆由近到遠,由上到下,先寫靜再寫動 (C)文章筆法:兩段文字皆透過散文筆法,以極佳描景手法寫景色之美 (D)內容意涵:兩段文字皆藉由登臨高樓所見之景,帶出作者心中情感

-15 16 為題組

下列文字為某一桌遊的規則說明,請閱讀內文後,回答15-16題

遊戲目標 玩家們身為魂魄招喚師,藉由呼喚名字來蒐集小說中的角色,目標是讓同部小說 的角色回到書本中,遊戲結束後,擁有最多角色牌的玩家獲勝。

遊戲流程

玩家依照順時鐘的順序成為魂魄招喚師,當你是魂魄招喚師時,依序進行以下動 作:

遇見 從牌庫抽1張牌(若牌庫沒牌則跳過此動作)。

呼喚

指定1名玩家,說出你想要的角色名字,並向他索取該張角色牌。若 被指定的玩家擁有該張角色牌,則必須拿出來給魂魄招喚師,即為【

呼喚】成功。若成功,魂魄招喚師可以繼續向其他玩家【呼喚】,或 是結束【呼喚】。若被指定的玩家沒有該張角色牌,則【呼喚】失敗

,強調結束此動作。

※注意:你必須擁有同一部小說裡的角色牌。換句話說,假如你想要「

關羽」這張牌,但你手中沒有任何一張屬於《三國演義》的角色牌

,那麼你就不能向其他家索取「關羽」這張牌。

完成小說

一旦蒐集到某部分小說的所有人物,你必須上把這部小說的角色牌打 在桌面上,並宣告:「○○○(小說名稱)完成!」這些牌將成為你 的分數,其他玩家不能再向你索取這部小說的角色牌。若無蒐集成套 則跳過此動作。完成上述動作後,輪到下一位玩家擔任魂魄招喚師。

遊戲結束 獲勝條件

當所有角色牌都已經【完成小說】時遊戲結束。遊戲結束時,計算你打在桌面上 的卡牌數量,1張牌1分,分數最高的玩家獲勝。若同分,則小說數量最少的玩家 勝利,如又同小說數,則共同勝利。

B15.根據遊戲規則說明,下列動作違反規則的選項是:

(A)輪到你時,如果牌庫有牌,則要先抽一張牌到手中

(B)如果我手中有老殘、關羽、虬髯客、魯智深四張牌,則我可以向他人索取「林黛玉」

(C)若我蒐集完〈虬髯客傳〉(虬髯客、紅拂女、李靖、李世民)牌組,我可以打出以取得 分數

(D)若最後我和對手都蒐集到十四張牌,但我的小說數量比對手少一套,則應判我獲得此局 勝利

D16.阿南欲收集小說《三國演義》的牌組,下列選項中的人物並非他要呼喚的對象的是:

(A)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B)躍馬斬將萬眾中,侯印賜金還自封。橫刀拜書去曹公,千古凜凜國士風 (C)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D)長劍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尸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羇縻女丈夫

(15.(B)根據規則說明,若要呼喚「林黛玉」牌,

則手上必須要有《紅樓夢》牌組的某一張牌 才能呼喚,故(B)為錯誤答案。)

14.(A)()文季節屬秋天,()文季節應為春天。(B) ()文先以遠景點染出山中之景,後聚焦到滕王 閣,寫出滕王閣極盡華麗的美,未有明顯動景、

靜景之分。()文則有不 同,乃是先寫遠景,再聚 焦到近景,先言靜景,再 點出動景。(C)()文乃是 駢文手法,對偶工整,多 四、六句式,詞藻華美。

()文雖為散文,但在寫 景文句中,駢散相間,寫 景抒情,極為精彩。)

(6)

17

- 18 為題組

請閱讀下列文章資料,回答17-18題

  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曾開發一套有趣的思考工具,叫「六頂思考帽」。分別 用六種不同顏色的帽子代表六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在同樣的情境中,如果你能夠用不同的思維模 式去思考問題,往往能得到不同的結果,當然,任何人都有能力使用這六頂思考帽,只是這是哪 六種基本思維模式呢?讓我們透過下列表格來了解這六頂思考帽吧!

思維模式 顏色意義 關注特點

白色思考帽 中立而客觀 客觀的事實和實證的資料

綠色思考帽 活力與創造 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做創造性思考、腦力激盪、求異思維 黃色思考帽 價值與肯定 從正面考慮問題,表達樂觀的、滿懷希望的、建設性的觀點 黑色思考帽 質疑與批判 帶著質疑的眼光,合乎邏輯地進行批判,盡情發表負面意見,找

出邏輯上的錯誤

紅色思考帽 直覺與情感 表現自己的情緒,表達直覺、感受、預感等方面的看法

藍色思考帽 冷靜與綜觀 必須綜觀全局,控制各種思考帽的使用順序,客觀地規畫和管理 整個思考過程,並負責做出冷靜沉澱後的結論

C17.下列關於六色思考帽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是愛德華‧狄波諾所開發出的六色帽子造型,後來被當作是思考工具 (B)人類大腦的思維模式非常單一,一次只能用一種顏色的思考帽思考問題 (C)身為決策者,在會議的最後較適合用藍色思考帽,為團隊做出最終決議

(D)帶著質疑的眼光,盡情表現自己的情緒、感受等負面的意見,屬於紅色思考帽 A18.下列句子與六色思考帽定義的對應,正確的選項是:

(A)颱風天放假與否應該就各項客觀的氣象資料以及當地環境來判定──白色思考帽

(B)我覺得颱風天放假根本是天經地義,政府應考量人民的內心期待──藍色思考帽

(C)颱風天放假根本不可行,這樣的決策會拖垮一個國家的財政大計──黃色思考帽

(D)如果颱風天提前放假,人民就可以利用時間在家中做好防颱準備──黑色思考帽 19

- 20 為題組

請閱讀下文,並回答19-20題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 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 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 寤。

  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劉基《郁離子‧楚人養狙》)

A19.〈楚人養狙〉一文中,小狙勇敢提出質疑,導致眾狙醒悟,下列不宜用來形容小狙的話的 是:

(A)忠言逆耳  (B)醍醐灌頂 (C)當頭棒喝  (D)暮鼓晨鐘

(17.解析見解答頁19。)

(18.(A)針對客觀事實和實證資料判斷,此屬白色思考帽。(B)「我覺得」是 個人主觀的感受與情緒,應屬紅色思考帽。(C)帶著質疑的眼光看待事 物,且站在負面的角度思考問題,應屬黑色思考帽。(D)提出正面的思 考,帶出不同的觀點,應屬黃色思考帽。)

(19-20語譯見解答頁19。)

(7)

B20.根據文章,對於上位者對於人民的「術」,其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贊成上位者用「術」操縱人民,認為此能使政策更快推行 (B)不贊成用術操縱,認為當人民得到啟發,術的就會失去效用

(C)贊成上位者用「術」操縱人民,認為此作法才能真正達到國家的快速富強

(D)不贊成用術操控,認為人民並非全無是非判斷能力,會受到操控只是為了迎合上位者 21

- 24 為題組

請閱讀下列文章,回答21-24題

  第四十二回,姊妹們聚在一起,就為了商討這件事(惜春的畫)。寶釵對繪畫十分了解,一 開始就指出,惜春畫畫「不過是幾筆寫意」。「寫意畫」大概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蘭草、竹子,

有寫書法的基礎,都可以畫兩筆「寫意」。「寫意」自然是寫自己的感覺,意思到了即可,不求 技巧細節工整。薛寶釵接著說明「大觀園圖」是「界畫」,不能憑個人主觀去寫意。

  「界畫」是繪畫上的專業術語,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都擅長界畫。界畫是以亭臺、樓閣、

橋梁、車船等建築物為主題。張擇端在北宋宣和年間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就是一卷傳世的傑 出「界畫」。

  「界畫」需要一定的客觀準確性,因此與主觀的「寫意」不同。

  薛寶釵見多識廣,她知道惜春要處理大觀園圖一類的「界畫」,其實能力不足。「界畫」需 要透視法的技巧,透視(Perspective)是在平面的繪畫中,利用視覺錯覺創造假象的立體三度空 間。最明顯的例子是畫鐵軌,兩條線越遠越靠近,最終端景交叉成焦點。這就是歐洲影響全世界 美術的「焦點透視技法」。中國古代繪畫也有透視法,卻不同於歐洲的單一焦點透視。以《清明 上河圖》做例子,建築物如樓閣、橋梁,都是依照行進的空間變化視點,因此也叫「散點透視法

」或「移動視點」。

  沒有透視法的訓練,就是出現像寶釵在第四十二回嘲笑的結果:「欄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

門窗也倒豎過來,階砌也離了縫,甚至桌子擠到牆裡頭去,花盆放在簾子上來,豈不倒成了一張 笑『話』兒了!」寶釵足足給惜春等人上了一堂透視法的課。

  寶釵確定了繪畫的類別、技法,接下來就談到材料。她問:「拿什麼畫?」賈寶玉逞能說:

「家裡有雪浪紙,又大又托墨。」寶釵冷笑道:「我說你不中用。」她接著解釋,雪浪紙用來寫 字,畫寫意畫,畫南宗山水都可以,「托墨又禁得皴染」;但是畫工筆界畫卻不行,因為「不托 色,又難烘」。「界畫」盛行的唐代,「皴法」還未成熟,多用色彩「烘染」,雪浪紙是吸收水 分的紙材,因此很難做到「烘」的效果。「烘」必須在不吸收水分的礬紙或礬絹上,一層一層加 深疊色。寶釵說的「不托色,又難烘」一針見血,指出材料錯了,就無法「界畫」。(節錄自蔣 勳《微塵眾II‧惜春的畫》)

D21.下列關於文章的敘述,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大觀園極美,故應用「寫意」的畫法,才能畫出其神韻

(B)界畫多以亭臺樓閣、橋梁車船為主題,故《清明上河圖》並非界畫 (C)中國古代界畫所用的透視法,同於歐洲所用之「單一焦點透視法」

(D)雪浪紙難做到「烘」的效果,故比較適合用於寫意畫,不適合用於界畫

C22.關於文章中所出現的專有名詞,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寫意:需要一定的客觀準確性,多以亭臺樓閣為主題來作畫

(B)界畫:是寫自己的感覺,意思到了即可,不求細節工整,故大觀園適用此畫法 (C)透視法:意為在平面的繪畫中,利用視覺上的錯覺創造出假象的立體三度空間

(20.解析見解答頁19。)

(21.(A)寶釵認為,大觀園圖應用「界畫

」,才能真實帶出其美感。(B)依文 章所述,《清明上河圖》應屬「界 畫」。(C)中國古代也有透視法,卻

不同於歐洲的單 一焦點透視,建 築物是依照行進 的空間變化視點,

因此也叫「散點 透視法」或「移 動視點」。)

(8)

(D)烘法:多使用於雪浪紙上,是利用色彩的彼此暈染,用以顯現出圖案的立體性

A23.關於本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物──薛寶釵,下列選項為描寫她的是:

(A)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 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B)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 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 慘似燈將盡

(C)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說什麼,天上夭桃盛,

雲中杏蕊多?到頭來,誰見把秋捱過?……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聞說道,西方寶 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

(D)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 心事終虛話?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 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B24.關於文章中作者對人物的評價,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作者認為惜春善畫,也對於自身的繪畫技巧非常有信心

(B)作者認為寶釵懂畫,故能針對繪畫的手法、材料等提出中肯觀點 (C)作者認為寶玉識畫,故能針對繪畫內容提出相對應的想法與建議 (D)作者認為大觀園裡的姊妹都不懂畫,故只能畫出一些「寫意」之畫

-25 26 為題組

請閱讀下列文章,回答25-26題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 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 松岡。(蘇軾〈江城子〉)

B25.關於本闋詞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本詞全寫夢境,透過夢境的描寫,寫出自己的悔恨與對對方的懷念

(B)「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點出兩人死生兩隔已十年,雖不刻意回憶卻仍舊 掛念

(C)「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寫兩人因仇恨分別,再見面也許容顏已變,認不 得彼此

(D)「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點出面對兩人道別之地,作者只能對月垂淚,埋 怨對方

B26.下列選項思念的對象與本文最接近的是:

(A)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B)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C)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D)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23.解析見解答頁20。)

(25.(A)只有下闋五句寫夢境,上闋是直接抒寫蘇軾的沉痛之情,並非全都寫 夢境。(C)此句點出兩人生死兩隔,若有機會再見面,也將因容顏衰老,

無法認出彼此。(D)「年年斷腸處」應是妻子的墳墓所在,作者只能在月 光皎潔的夜晚,新生的松樹旁思念對方。【語譯】見解答頁20。)

(24.(A)文中未提到對惜春的 評價。(C)文中主要寫作 者對寶釵懂畫的看法,

並未提到對寶玉的看法。

(D)文中未有此意。)

(9)

-27 30 為題組

請閱讀以下兩文,回答27-30題 (甲)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 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

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然則,

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 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

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 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乙)

  「我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人會以嘲弄別人為樂?」這回,我終於順利問出了問題。

  馬漢跟伊凡討論了一會兒,他們對於我這個問題的預設(presuppositions),究竟這問題背 後是屬於「個人問題」的領域,還是一種對「集體社會意識」的質疑。

  「你問為什麼有些人會以嘲弄別人為樂?你為什麼會那麼在乎其他人呢?」

  「因為過去這幾天來,我看到太多對別人的嘲弄,這讓我覺得不愉快。」

  伊凡提醒馬漢,別被我的話欺瞞了。

  「你看看眼前這個人,人高馬大」,伊凡眼睛瞟向我,「你不覺得一個壯漢這樣說很不尋常 嗎?你要不要從這裡去抽絲剝繭?」

  我聽到伊凡這麼說,又是一陣驚訝。身為一個自認為相信社會正義的人,我從來沒有質疑過,

這句話從一個外表健壯的男人口中說出來,是不尋常的。但是仔細想想,確實很不尋常,因為我 並不是一個容易被人嘲弄的對象,也因此我只記得幼稚園的兔子舞,還有現在的哲學課遭到嘲弄。

  這時候,伊凡對馬漢說出我永遠不會忘記,而且日後受用不盡的比喻:

  「你現在看到外表一片平坦的雪地,但別忘了,你在雪地裡爬一座陡峭的山,四周輕輕地踩 一踩,才知道哪裡是實的、哪裡是虛的,否則一步踏空,可能會粉身碎骨。」

  我從來沒有如此慎重想過自己嘴裡說出來的平凡字句,竟然會被哲學家視為隨時會踩空的險 境。原來,我的話語並不像自己想像的扎實。(節錄自褚士瑩《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虛與 實,個人與集體》)

A27.關於(甲)文中的「象」,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象就是筌,就是蹄

(B)得象忘言,所以言可忘但象不可忘

(C)象是萬事萬物的基礎,意與言皆因象而存在 (D)象就是具體的畫面,是一切事物最高的準則

D28.關於(甲)文中的「意」、「象」、「言」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意」能盡「象」,「象」能盡「言」

(B)「意」是展現「象」,「象」是明示「言」

(C)「意」、「象」、「言」是物的一體三面,無具體抽象之分

(D)盡「意」的,沒有比「象」更好;盡「象」的,沒有比「言」更合適

(27.(A)由「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 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可知。

(B)由「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 忘象」可知,如果盡意之後,則象可忘也。(C) 由「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可知,意由象盡,象以言著,故象應不是萬事 萬物之基礎。(D)本文並無此說法。

【語譯】見解答頁20。)

(28.(A)「意」乃抽象,都需藉由具體的「象」、「言」闡釋。(B)應是「言」能盡〔充分表達〕「象」,

「象」能盡「意」。(C)「象」是展現「意」,「言」是明示「象」。)

(10)

C29.關於(乙)文文意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作者認為自己被嘲弄的經驗,足以成為指摘他人的最佳武器 (B)馬漢和伊凡認為,作者的問題乃是來自於個人問題,非集體意識 (C)伊凡提醒作者要注意自己言語背後的扎實度,避免自己陷入言語陷阱 (D)伊凡、馬漢和作者最後並無共識,三人對於問題並沒有提出核心論點

C30.關於兩篇文章想傳達的主旨意涵,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兩篇文章皆提醒人要注意說出來的言論,是否具備有真實的價值意涵 (B)兩篇文章皆否認言語的意義,認為其不過只是虛空的冰面,容易破碎 (C)(甲)文認為言只是表達意的工具,(乙)文則是提醒要注意話語的扎實度

(D)(甲)文認為言是極為重要的表意工具,不可盡廢,(乙)文則說明言語本身的價值性 31

- 32 為題組

請閱讀下列文章,回答31-32題

  金世成,長山人,素不檢。忽出家作頭陀,類顛,啖不潔以為美。犬羊遺穢於前,輒伏啖之。

自號為佛。愚民婦異其所為,執弟子禮者以萬千計。金訶使食矢,無敢違者。創殿閣,所費不貲,

人咸樂輸之。邑令南公惡其怪,執而笞之,使修聖廟。門人競相告曰:「佛遭難!」爭募救之。

宮殿旬月而成,其金錢之集,尤捷於酷吏之追呼也。

  異史氏曰:「予聞金道人,人皆就其名而呼之,謂為『今世成佛』。品至啖穢,極矣。笞之 不足辱,罰之適有濟,南令公處法何良也!然學宮圮而煩妖道,亦士大夫之羞矣。」(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世成》)

D31.關於文中人物及其行事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金世成:能啖不潔以為美,可見他有超越世俗眼光的勇氣 (B)愚民婦:不懂得放下身段屈就事物,最後也只能順從官府 (C)南公:能辨別是非,遏止亂象,又從中得惠,是賢良好官 (D)門人:一味順從,無判斷是非之能力,最後為有心人所騙

C32.從「異史氏曰」一段來看,蒲松齡對於文中人物行為的看法是:

(A)不認同金世成之舉,認為其只是用驚世駭俗行為博取虛名,而民眾和南公火眼金睛,能 不為其妖法所騙

(B)認為金世成能超越世俗的看法,勇於做自己,而民眾卻只知盲從,並贊同南公之舉,認 為其遏止了這個怪異亂象

(C)諷刺金世成以怪異之舉博取崇拜,諷刺民眾之盲從,亦不認同南公以此方式籌得修廟經 費,認為他是士大夫之恥

(D)認同金世成之舉,覺得他能放下身段,以啖不潔為美,與人民同在,故民眾信服,而南 公卻仗勢欺人,以權力迫害人民

33

- 34 為題組

請閱讀下列文章,回答33-34題

  孟子曰:「予豈好辨哉?予不得已也。」後世載筆之士,作為文章,將以信今而傳後,其亦 尚念欲無言之旨,與夫不得已之情,庶幾哉。言出於我,而所以為言,初非由我也。夫道備於六 經,義蘊之匿於前者,章句訓詁足以發明之。事變之出於後者,六經不能言,固貴約六經之旨,

而隨時撰述以究大道也。……遷、固之史,董、韓之文,庶幾哉,有所不得已於言者乎!不知其

(29.(A)作者最後經由伊凡和馬漢的提點,理解到自己提出這 個問題的「不尋常」,可能是由個人問題而影響了自己 對集體的看法。(B)文章中並無提及此問題。(D)文末作

者深受伊凡話語的 震撼,顯現其對於 問題已經有了一些 不一樣的看法,並 非全無共識。)

(30.在(甲)文中,作者說明「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即是「言語」是 理解《周易》卦象的工具,一旦知其卦意,則可拂落解象之言。而 (乙)文則是藉由伊凡、馬漢與作者的對談,點出「言語」其實並沒 有我們想像中扎實,可能是一個隨時會踩空的險境。)

(31.(A)金世成:認為其啖不潔,

是其裝瘋賣傻、博取虛名的 表現。(B)愚民婦:不懂得辨 別是非,只知一味盲從,最 終受騙,為人驅使。(C)南公:

雖遏止亂象,但從中得惠,

是以不正當的方法取得錢財,

乃士大夫之恥。

【語譯】見解答頁20。)

(32.由文章第二段可知,蒲松齡批判了金世成之舉,更諷刺民 眾的一味盲從,而南公雖遏止此事,卻因此而得到利益,

此舉亦不妥,乃士大夫之恥,故答案應選(C)。)

(11)

故,而耽溺文辭,其人不足道已。即為高論者,以謂文貴明道,何取聲情色采以為愉悅,亦非知 道之言也。夫無為之治而奏薰風,靈臺之功而樂鐘鼓,以及彈琴遇文,風雩言志,則帝王致治,

賢聖功修,未嘗無悅目娛心之適;而謂文章之用,必無詠嘆抑揚之致哉?(章學誠《文史通義‧

原道》)

C33.「六經不能言,固貴約六經之旨,而隨時撰述以究大道也」所表達的涵義是:

(A)六經已經是過時的論點,不能拘泥其中,否則將無法理解真正的大道 (B)六經是貴族士大夫所讀的文字,與平民生活脫節,不能隨時局而應變 (C)六經是大道的基礎,雖不能言,須時時研究撰述,才能真正接近大道 (D)六經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如果沒有透過學者的撰述,平常人難以理解 B34.對於史書以及唐代韓愈之文,作者的看法是:

(A)史書、韓文文字淺薄,毫無可取之處 (B)史書、韓文以明道為用,頗有可觀之處 (C)史書、韓文是古板不知變通之文,不可盡信 (D)史書、韓文常有歌功頌德之情狀,未能言志

二、多選題(占 32 分)

說明:第35題至42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 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4 分;答錯1個選項者,得2.4分;答錯2個選項者,得0.8分;答錯多於2個選項或所 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BC35.在文章中,常透過詞性的轉換,為文章帶來不一樣得語言趣味,如「春風又綠江南岸」即 以「綠」字轉品(形容詞轉動詞)把春天的綠意盎然表達得淋漓盡致。下列選項「 」內 的字,使用相同修辭筆法的有:

(A)「舍」瑟而作 (B)「小」學而大遺 (C)「鼓」瑟希,鏗爾 (D)稍稍「賓客」其父 (E)浴乎沂,「風」乎舞雩

AB36.文言句子中,主動和被動語態可以標示出行使動作的詞語,使詞語之間的關係更明顯。下 列文句屬於「被動語態」的是:

(A)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B)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C)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D)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E)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E

DE

(33.根據首段所言,「夫道備於六經,義蘊之匿於 前者,章句訓詁足以發明之」,故六經應是大 道的基礎學養所在,如果能貴六經之旨,隨時 撰述,就能通達大道之理,故選(C)。

【語譯】見解答頁21。)

(34.從第二段文字可知,作者認為遷、固之史,

董、韓之文,以明道為主,但常會被認為其 人不足道,是因讀者不知其故,耽溺文辭的 原因,故選(B)。)

(35.(A)動詞,通「捨」,未有轉品。出自《論語‧先進》。(B)小,指

「小的知識」,形容詞轉名詞。出自韓愈〈師說〉。(C)名詞轉動 詞。出自《論語‧先進》。(D)以賓客之禮待之,名詞轉動詞。出 自王安石〈傷仲永〉。(E)名詞轉動詞。出自《論語‧先進》。)

(36.(A)「名不稱」:聲名不被稱道、頌揚,故為被動。出自《論語.衛靈公》。(B)「足法」:足以被效法。

出自《大學》。(C)「於」為「在」之意。出自李斯〈諫逐客書〉。(D)「於」為「對於」之意。出自《左 傳.燭之武退秦師》。(E)「梅花為寒所勒」:梅花的開放被寒氣所抑制,故為被動。出自袁宏道〈晚遊 六橋待月記〉。)

(12)

BD37.黃河和長江孕育的華夏文化,自一產生就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以水比德、以水喻 道、以水論政、以水談兵、治水與民生……等,以自然之水隱喻社會人事的看法,就成了 中國古代哲人特殊的思維習慣。下列句子中對於「水」的解讀,正確的選項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乃孔子透過水的流逝,帶出人事易變的感嘆

(B)「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乃孟子點出學習要如流水,應循序漸進,且不能 半途而廢

(C)「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點出人本性為善,但容易受環境 影響而為惡

(D)「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句中的水,為老子守柔、善處下的代表,點出道家 的無為不爭

(E)「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此為宋明「心學」的主張,認為內心保持純淨,

自然有源源不絕的靈感湧出

AB38.請閱讀完下列文字,並選出說明正確的選項: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

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 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 明,還報命。(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A)司馬遷出生於龍門,起初過著耕牧生活

(B)遊覽行跡為龍門→會稽→沅湘→齊魯→彭城→梁楚 (C)在齊、魯兩地登泰山觀覽,並練習當地的騎射之禮 (D)十歲就開始習誦古文,並於江淮地區考察孔子遺風 (E)出仕郎中,西征巴蜀,經營邛、笮、昆明而後復命

AB39.在中國散文的發展史中,從明代以降,即出現諸多流派,文壇呈現流派分呈的樣貌,下列 對於明代以降散文流派的整理,正確的是:

流派 代表人物 主張

(A)前後七子 李夢陽、何景明、李攀

龍、王世貞等人 提倡復古、擬古,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B)唐宋派 歸有光、王慎中等人 學習唐、宋古文,確立唐宋八大家的地位

(C)公安派 鍾惺、譚元春 反對復古、擬古,主張「幽深孤峭」

(D)桐城派 方苞、姚鼐、劉大櫆 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模擬

(E)湘鄉派 曾國藩等 源自桐城派,認為古文創作應兼取漢賦的氣韻

AD40.在上完國文課後,阿和自己做了唐宋詩的比較表格,下列表格之內容,正確的選項是:

唐詩 宋詩

(A)時代背景 唐代是外放的朝代,民風奔放、群

眾化,觀察事物注重「大體」

宋代是收斂的朝代,人民大多單獨內 向,描寫的都是較小的事物

(B)代表作家 李白、杜甫 晏殊、辛棄疾

(C)特有取材 詠物、說理 邊塞、閨怨

(D)風格特色 情韻化、抒情化、流麗化 散文化、口語化、哲理議論化

(37.解析見解答頁21。)

(38.(C)二十歲南遊江淮地區,登 會稽山,探察禹穴,觀覽九疑 山,泛舟於沅水、湘水之上,

後來才北上齊魯。(D)應是在 齊、魯兩地的都會研究學問,

並為了考察孔子的遺風,而在 鄒縣、嶧山行鄉射之禮。【語 譯】見解答頁22。)

(39.解析見解答頁22。)

(40.解析見 解答頁 22。)

(13)

(E)相關譬喻 美在情辭,故豐腴;如寒梅秋菊,

穠華繁采;如食橄欖,回味雋永

美在風骨,故瘦勁;如牡丹芍藥,幽 韻冷香;如啖荔枝,甘芳盈

CD41.〈劉老老〉一文中,劉老老與賈府中人在曉翠堂用餐是本文歡樂的高潮,作者描繪各角色 不同的笑貌,極為生動傳神。下列描述正確的選項是:

人物 動作描寫

① 撐不住,一口飯都噴出來

② 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口叫:「噯喲!」

③ 滾到賈母懷裡,賈母笑的摟著③叫:「心肝!」

④ 離了坐位,拉著他的奶母,叫揉揉腸子

⑤ 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卻說不出話來

⑥ 獨有⑥、鴛鴦二人撐著,還祇管讓劉老老

(A)①②③④⑥人物,均為十二金釵

(B)「蘅蕪滿靜苑,蘿薜助芬芳」此詩所詠之處為②的居所

(C)就人物關係上,③為⑤的親兒,⑥則是主掌賈府上下事務的重要人士

(D)「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弔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這一段曲文是指① (E)《增評補圖石頭記》評賈府女子:「觀人者必於其微,□□敬慎安詳,從容大雅,望之

如春。以□□之黠,黛玉之慧,□□之豪邁,……,皆在所容,其所蓄未可量也。」空 格依序應填入③⑥①

AD42.關於《禮記》中的「大同世界」與陶淵明「桃花源」的比較,說明正確的是:

(A)前者代表儒家的理想世界;後者反映道家思想「小國寡民」的和樂理境

(B)「大同世界」是指夏、商、周英明君主當政時期;漁夫發現「桃花源」的故事背景則設 定在秦漢之際

(C)「桃花源」以漁人見聞見證理想社會的實況,「大同世界」則是身處「小康之治」的孔 子所嚮往的理想境地

(D)在大同世界中,人們崇尚內在自發,講求道德良知,毋須外在行為規範,而桃花源則未 特別強調平等、正義的原則

(E)大同世界之所以能「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與陶淵明〈桃花 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的理想境界相同,皆是 自成格局的封閉世界

(41.①為史湘雲、②林黛 玉、③賈寶玉、④賈 惜春、⑤王夫人、⑥ 王熙鳳。(A)寶玉、

王夫人非十二金釵。

(B)為蘅蕪院聯語,

應為薛寶釵的居所。

(E)依序為寶釵、鳳 姐、湘雲。)

(42.(A)桃花源中無政府組織,人人各得其所,是道家思想的體現。(B)「大 同世界」是指五帝三王的上古時期,漁夫發現「桃花源」的故事背景則 設定在晉太元年間。(C)孔子未身處小康之治。(E)大同世界不必有自成 格局的封閉世界前提。)

(14)
(15)

※請同學們撕下此張作答聯作答

108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試題 國文考科(選擇題)

1. (2) 2. (5) 3. (5) 4. (4) 5. (3) 6. (1)(2) (3)(4)

(5) 7. (1)(2)

(3)(5) 8. (1)(2)

(5) 9. (1)(2) (3)(4)

(5) 10. (1)(2) (3)(4)

11. (2)(3)

(4)(5) 12. ± 13. 3 14. 9 15. 9 16. 0 17. 5 18. 9 19. - 20. 5

21. 5 22. 2 23. 8 24. 5 25. 26. 27. 28. 29. 30. 7

31. 5 32. 2 33. 8 34. 5 35. 36. 37. 38. 39. 40. 7

41. 42.

  年  班  號 姓名

裁 切 線

(16)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海山高中 105 學年度生物科第 4 次評量 班 號 姓名︰ 一、多選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畫 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 得 2.5 分; 答錯 1 個選項者,得 1.5 分;答錯 2 個選項者,得 0.5 分;答錯 多於 2 個選項或所有選項 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第壹部分(占 60 分) 一、單選題(占 40 分) 說明:第 題至第 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 n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 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4 分;答錯、未作答或畫 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細胞內的生化反應通常需要酶的催化才能順利進行,下列有關酶的敘述,何者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