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試題
歷史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50 分鐘
題型題數:單選題共 40 題
作答方式:請將答案填入後面之答欄中
◎註:1. 選擇題答錯不倒扣
2. 此份試題本為模擬學科能力測驗之測驗形式,
作答方式仍以未來實際之測驗形式為準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作答注意事項
- 1 -
☉ 單選題(占 100 分)
說明:第 1 至 40 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作答於「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 2.5分。
C 1. 有個城市,「港中有大船百餘,小船則不可勝數」;當時朝廷規定「商賈市舶貨物,已經(
於該城市)抽分者,諸處貿易,止令輸稅,不再抽分」。此城市最有可能是:
(A)盛唐的長安 (B)北宋的汴京 (C)元代的泉州 (D)清初的鹿港
D 2. 以下為清代兩個民間組織的文宣:
資料一:「男無倫,女行姦,鬼孩俱是子母產。如不信,仔細觀,鬼子眼珠俱發藍。」「 仙出洞,神下山,附著人體把拳傳。兵法藝,都學全,要平鬼子不費難。」
資料二:「夫中國,首也;胡虜,足也。中國,神州也;胡虜,妖人也。中國名爲神州者 何?天父皇上帝真神也,天地山海,是其造成,故從前以神州名中國也。」
請分析資料,判斷下列何者正確?
(A)「鬼子」與「妖人」都是指滿洲人 (B)「鬼子」與「妖人」都是指西方人
(C)「鬼子」指滿洲人,「妖人」指西方人
(D)「鬼子」指西方人,「妖人」指滿洲人
A 3. 在一場祕密會議中,與會成員針對當地所發生的事件,主張煽動股東大會,盡可能離間官 民,並領導民眾於省城起事,以保路為名推倒腐敗的政府。關於此會議的地點,最有可能 是:
(A)成都 (B)廣州 (C)上海 (D)北京
C 4. 《格林童話》有則發生在德意志境內的故事。某村莊鼠滿為患,村民束手無策,一位身著 彩衣的吹笛手自稱能解決問題,村民許以重酬。只見吹笛手揚起笛音,群鼠聞聲尾隨,行 至河中淹死,但事後村民反悔賴帳,吹笛手大怒而去。數週後,吹笛手再現,村中兒童隨 笛聲走出家門,從此不知所蹤。有研究認為此故事的源流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鼠滿為患」
的恐懼,以此判斷,這則故事最有可能自何時廣為流傳?
(A)七世紀 (B)十世紀
(C)十四世紀 (D)十七世紀
B 5. 某時期,臺灣執政當局對自費到內地留學的學生存有戒心,認為他們「言行脫逸常軌」,
唯恐這些學生回臺後會讓本地人感染「不良風氣」,造成施政困難,因此決定在留學地設 置宿舍,管理監督,避免受到內地的影響與誘惑。關於上述現象,以下何者正確?
(A)這是晚清臺灣建省的情形,當局希望人才能在本地發展 (B)這是日治時期的情形,當局對臺民未完全推動同化政策 (C)這是戰後初期的情形,反映當局對臺灣人的不信任態度 (D)這是兩岸三通後的情形,當局避免學生被中共官方利用
( 1.根據條件,此城市應為港市,並配合「市舶(海關)」制度,則(A)不可能。北宋汴
京城內河川縱橫,但未設市舶機關,故不選(B)。元代於泉州設置市舶司,泉州亦是 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商港,故(C)正確。清初未開放對外通商,僅於十八世紀末後開 放與中國大陸對渡,更無海關,故(D)不符)
( 2.資料一:仇視「眼珠俱發藍(藍眼珠)」的外國人,強調神仙附
體,習練武藝,判斷為義和團的文宣。資料二:關鍵詞為「天 父皇上帝」,判斷為太平天國(拜上帝會)的文宣。義和團助清 廷對抗列強,「鬼子」指外國人。太平天國宣揚反清,「妖人」
指滿洲人)
( 3.「保路」為關鍵詞,判斷題幹所指的事件是發生於
1911 年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為晚清地方士紳針對鐵 路國有化政策所發起的抗議行動,其中以四川地區最 激烈,當時革命派欲趁機起事,根據「當地發生的事 件」,可知此會議應舉行於四川的城市,故選(A))
( 4.題幹敘述暗示了黑死病的心理與社會影響。黑死病從
亞洲傳入歐洲,大約自十四世紀中葉開始形成大流行
,初估至少造成30%歐人的死亡。本題的提問為「自 何時廣為流傳」,故選(C)較恰當)
( 5.根據時期的不同,「內地」可能指「中國大陸」或「日本」。(A)除少數新式學堂
,當時中國仍處傳統教育,臺灣學子無須至大陸留學;(B)日治時期,臺灣本地 學生如欲深造,多選擇至日本留學。但早期總督府擔心留學生將在日本感染的 開放、自由風氣帶回臺灣,恐不利統治,因此採取控制手段,故(B)正確;(C)戰 後,中國大陸的教育、社會經濟條件遠落後於臺灣,臺灣學生不太可能至大陸 留學;(D)當前臺灣執政當局不可能如題幹敘述控制留學生)
- 2 -
B 6. 近代某組織的章程規定:「本協會成立的目的,是要成為追求共同目標,亦即追求工人階 級的保護、發展和徹底解放的各國工人團體進行聯絡及合作的中心。」關於該組織,以下 何者正確?
(A)應該是1830年代推動英國國會改革的組織
(B)應該是1860年代由馬克思創辦的群眾組織
(C)應該是1890年代在中國反經濟剝削的組織
(D)應該是1930年代反羅斯福新政的右派組織
C 7. 老師在課堂上用下方示意圖說明近代臺灣歷史發展的轉變,並請四位學生回答「甲」應該 填上什麼。
維持法統時期 → 革新保臺時期 甲
請問:下列哪位同學的答案正確?
(A)張生:行政長官公署改為省政府 (B)陳生:中央政府正式播遷至臺北 (C)王生:蔣經國主導政治外交策略 (D)林生:臺灣出現第一次政黨輪替
B 8. 以下為十七世紀兩位英國政治學者的觀點:
甲:「國家不是根據神的意志創造的,而是人們締結社會契約而形成的,因此君權並非神
授,而是出自人民授予。人民彼此約定將統治權賦予君主,此契約一旦成立,就要絕
對服從君主,不能反悔。」
乙:「國家是人們締結契約成立的,但是人民締結契約的目的在於保護私有財產,因此國 家政權不能干涉臣民的財產。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保護人民,人民就有權推翻它,重 訂契約。」
關於上述言論,以下何者正確?
(A)兩人的論點都支持開明專制 (B)兩人的論點都影響啟蒙運動 (C)兩人的論點都推動美國獨立 (D)兩人的論點都反對民族國家
A 9. 一位臺灣長者回憶:「當時我就讀的學校規定每個學生至少要讀六年,科目有算術、國語
、修身、漢文、體操、歌唱、圖畫、理科及手工,如果是女同學,還得加上裁縫課。」這 位長者當年就讀的學校是:
(A)臺中的公學校 (B)劉銘傳創辦的中西學堂
(C)臺北帝國大學 (D)1950年代的國民小學
A10. 右表是教科書上某歷史人物統治日本時的大事記(依 時間排序)。某人應該是誰?
(A)豐臣秀吉 (B)德川家康 (C)明治天皇 (D)昭和天皇
○○○○年,諭令琉球臣服入貢
○○○○年,出兵朝鮮
○○○○年,派使節至呂宋
○○○○年,致書高山國
( 6.此組織以工人階級利益為中心,並聯合各國工
人團體進行合作,與馬克思主張的國際共產主 義運動的宗旨吻合,應是成立於1864年的國際 工人協會〔第一國際〕。(A)推動者主要為中產 階級;(C)當時馬克思主義尚未廣泛影響中國;
(D)工人運動在政治上屬左派)
(7.「維持法統」指中央政府遷臺後,當局以動員戡亂為由
,凍結中央民代與總統選舉,以維持中華民國的正統 性。「革新保臺」為 1972 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提 出,主要為因應在國際局勢變動下臺灣方面所處之劣 勢,具體政策包括啟用臺籍菁英、辦理中央民代增補 選等)
( 8.甲、乙的共同點是都同意社會契約與政權的關係,而社會
契約是啟蒙運動時期政治學者討論的課題,故(B)正確。
兩人的差異是甲認同君主的絕對權力,但乙認為人民有權 在必要條件下推翻政府。甲是霍布斯,乙是洛克。(A)都 未明確支持開明專制;(C)只有乙;(D)單從資料無法判斷
,而當時英國已經是民族國家)
( 9.這些科目都是初等教育的學科,主要內容包括
語文學習、基礎常識與技能,不可能是晚清新 式學堂及日治時期大學教育的課程。由科目中 的「國語」、「漢文」判斷,「國語」應非中文,
最有可能是日治時期公學校的課程)
(10.如果僅看琉球入貢與出兵朝鮮,可能 會誤判為明治天皇時期,惟最後一項 提到「高山國」,亦即臺灣,可判斷為 豐臣秀吉時期。德川家康雖也曾有經 略臺灣的舉動,但未遠征朝鮮)
- 3 -
A11. 臺塑集團的創辦人王永慶原本是米商,當時政府在外來援助下準備發展塑膠、輪胎業,於 是透過臺灣銀行,邀請王永慶合作,並自美國取得約 80 萬美金的貸款,在高雄市成立塑 膠公司,不久定名為「臺灣塑膠公司」,業績蒸蒸日上,一路往產業上游發展,日後王永 慶也被譽為臺灣的「經營之神」。根據上述,「臺灣塑膠公司」的草創與哪一產業政策有 關?
(A)第一次進口替代 (B)設置加工出口區 (C)推動十大建設 (D)開放市場自由化
C12. 某時期開始,江南地區的物產錢糧大多經右圖路線往北運送至政治 中心。某時期應指何時?
(A)唐初 (B)北宋 (C)元代 (D)清末
C13. 一段評論指出:「甲朝」開國設官,數年之內一再更定,內外無偏重
,大小監制,稱得上盡善。唯獨「乙政策」實施後,事權歸於尚書
,但決定權卻在統治者,從此難以畫一,遇到緊急情況恐不易迅速 做出決定,此乃缺失。其中「甲朝」、「乙政策」分別為何?
(A)唐朝、重用宦官 (B)宋朝、熙寧變法 (C)明朝、廢中書省 (D)清朝、設軍機處
C14. 呂不韋招門客編《呂氏春秋》,是先秦雜家的代表作,其中〈慎勢〉篇載:「先王之法,立 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是故 諸侯失位則天下亂,大夫無等則朝廷亂,妻妾不分則家室亂,嫡孽無別則宗族亂。」根據 上述可知:
(A)封建制度可維持貴族的地位 (B)呂不韋指責秦王棄先王之道 (C)依循宗法可使國家運作穩定 (D)《呂氏春秋》反對變法改革
D15. 右表是某國在農業發展方面的相關數據,請 問這是哪個國家的狀況?
(A)美國 (B)德國 (C)日本 (D)蘇聯
年分 國營農場數量 平均農場面積
1929 57,000 4.2
1930 85,900 38.1
1931 211,100 79
1932 211,100 91.5
1933 224,600 93.6
1934 233,300 98.6
1935 245,400 104.5
(農場面積單位:百萬畝)
(11.關鍵是「外來援助」及美國的貸款,顯示當時臺 灣經濟仰賴美援。塑膠產業為輕工業,其產品可 取代進口產品。因此判斷背景應為 1950 年代的 第一次進口替代)
(12.這條路線即元代以後的京杭大運河。唐代與北宋的政治中心分別在長安與 汴京,而圖中的路線北端為今北京(元代的大都),亦可判斷為京杭大運 河。京杭大運河以隋唐運河為基礎,保留北段與南段,中間部分於山東境 內截彎取直,形成圖中路線)
(13.重點是「乙政策」實施後,國家大事由六部尚書直接處理,但決定權不在 尚書而在「統治者」,亦即國君,判斷「乙政策」指明初的廢相)
(14.這段資料指出,從天子、諸侯到大夫,必須嚴守嫡庶之別,
否則將生動亂,故選(C)。資料雖有觸及貴族地位的高低,但 重點是宗法的維持,故(A)錯誤。資料未討論秦王與先王之道 的關係,亦未對變法發表評論,故(B)、(D)錯誤)
(15.史達林於 1928 年推動計畫經濟,
至 1932 年為第一個五年計畫,其 主要內容是農業集體化。史達林的 最終目標是將蘇聯建設成社會主義 的工業強國,但前提是建立在農業 的基礎上,故推動集體農場制。在 集體農場裡,農民在國家制定的指 標下被集中管理與生產,有反抗者 即加以鎮壓。數據顯示國營農場數 量及平均農場面積皆急遽增加,與 第一個五年計畫相符)
- 4 -
A16. 一位學者表示:「全世界各地就像許多獨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二十世 紀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連接,彼此互通。於是,勞力便宜的地方成為生產基地
,購買力大的地方,成為消費市場。」這位學者討論的主題是:
(A)全球化 (B)區域統合 (C)集體防禦 (D)環境開發
C17. 閱讀以下兩則資料:
資料一:「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 市子。」
資料二:「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裡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 棚、牡丹棚;裡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
兩則資料反映的是:
(A)魏晉世族的奢華景象 (B)唐代絲路的貿易盛況 (C)宋代城市的庶民生活 (D)明代區域分工的現象
B18. 某人來到臺灣後寫下考察報告:當一個年輕男子愛上一個年輕女子時,他會請他的母親、
姊妹等或其他女性朋友,攜帶禮物到他所愛上的女子家裡求親。帶禮物來的人向女方父母 或親友求婚,並且展示他所帶來的禮物。女方的父母或親友若滿意男方,就把禮物留下來
,親事就算決定了。不必其他儀式,也沒有婚禮,那天晚上新郎就可以與他所選的女子過 夜。這份報告最有可能是:
(A)十六世紀前期,明朝官員對高山族的報告 (B)十七世紀前期,西方教士對平埔族的報告 (C)十八世紀前期,清朝文人對外國人的報告 (D)二十世紀前期,日本學者對客家人的報告
C19. 下圖為某時期臺灣執政當局編繪的宣傳插畫,當局希望透過圖像閱讀以達到生活教化的目 的。請問:這些插畫應該出現於何時?
(A)劉銘傳治臺時期 (B)總督府治臺初期 (C)皇民化運動時期 (D)行政長官公署時期
(16.「水桶」指國家或地區,「水面有高有低」意指發展程度的不同,各地區 彼此聯繫,形成國際分工。選項中,「全球化」最能解釋上述現象)
(17.鬼市子指夜市,最早出現於晚唐。瓦子指大型的娛樂中心,勾欄為表 演場所,二者都是宋代城市庶民經常流連的地方,故應選(C)。資料皆 出自北宋的《東京夢華錄》)
(18.關鍵詞為「沒有婚禮」、「那天晚上新郎就可以與他 所選的女子過夜」,可判斷此婚俗有別於漢人傳統
,應該是原住民的習俗。漢人最早的相關報告是陳 第的《東番記》,創作於十七世紀初,在此之前,
明朝官方並無關於臺灣原住民的詳細報告,故(A)錯 誤。荷蘭統治臺灣後,傳教士留下許多相關記錄,
故(B)正確)
(19.主人翁留著日本學生式的平頭,用餐時使用日式矮桌,姿勢採跪坐
;就寢時用的是日式舖墊,身穿日式睡袍;居住的是有日式拉門的 屋舍。可知當局宣傳的是日本式的生活,希望臺灣民眾能接受同化
,但總督府治臺之初,尚未推動同化政策,故背景最有可能是皇民 化時期)
- 5 -
D20. 1970年代,有學者以「內地化」的概念來解釋清代臺灣的社會變遷,亦即在從移墾社會轉 型為定居社會的過程中,採取以中國大陸內地的社會形態為目標,使臺灣成為漢人傳統社 會的延伸。以此分析,選項中何者可用以「內地化」的解釋?
(A)義民爺信仰 (B)官府劃定土牛紅線 (C)馬偕創辦滬尾偕醫館 (D)板橋林家興建林本源園邸
A21. 某歷史人物表示:「我將手工織布機或紡車描述為解決貧困問題的藥方。任何幫助擺脫日 益嚴重的貧困局面的事物,在這一過程中同樣可以幫助實現自治。我之所以信賴這種自給 自足的生產方式,是因為通過它,我可以為那些處於半飢餓、半雇傭狀態的婦女提供工作
,這場運動無論如何都不會帶來任何害處。」這位歷史人物是誰?
(A)甘地 (B)羅斯福 (C)列寧 (D)孫中山
D22. 文明演進過程中,人們在製作生活器具時所運用的材質往往有因地制宜的特色。例如考古 學家在一座上古城市遺址中,發現許多將軟泥板曬乾或烤乾變硬後所形成的「書籍」,其 上的文字係用蘆葦杆或木棒刻寫而成,這樣的「書籍」即符合因地制宜。上述提到「城市
」應該是:
(A)黃河流域的殷
(B)尼羅河流域的底比斯 (C)猶加敦半島的提卡爾 (D)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尼尼微
A23. 某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戶口登記條例規定:公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 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准予遷入的證明。論者指出
,這是為了保障國家產業政策的需求。請問:「產業政策」指的是什麼?
(A)三面紅旗 (B)土地改革 (C)一帶一路 (D)改革開放
C24. 在一場發生於臺灣的動亂中,主謀者用以下的方式號召支持者:「設香案三層,謂花上供 五祖」,「入會者為舊香,跣足散髮,首纏紅布,分執其事」,凡入會者「授以八卦隱語,
會眾相逢,皆稱兄弟」。此動亂最有可能是:
(A)郭懷一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戴潮春事件 (D)牡丹社事件
(20.(A)源自臺灣內部動亂中,協助官方平亂的陣亡英靈之崇拜;
(B)土牛紅線是官府劃定的番界,禁止漢人越界侵墾;(C)馬 偕是外國傳教士;(D)仿中國傳統園林建築,反映士紳階層的 特色,符合內地化的概念)
(21.資料的第一個關鍵是利用傳統技術發展民族工業,第二個關鍵是藉此 實現「自治」,這一點反映當地可能被殖民統治,則(B)、(C)、(D)所 代表的美國、俄國、中國不可能〔中國雖遭列強侵略,但仍維持獨立
〕。甘地領導印度的反殖民運動,以非暴力的方式。他鼓勵印度人用 傳統的方式生產土布,以對抗英國的經濟侵略)
(22.每個古文明的書寫介質各有不同。(A)以龜甲、獸骨為主;(B)以莎草紙 為主;(C)以樹皮製成的紙為主,另有石刻;(D)使用泥板)
(23.此規定為限制農村人口外移,目的是保障產業發展的人 力需求。三面紅旗中的農工生產大躍進及人民公社化皆 需要穩定的人力,故選(A))
(24.資料內容為會黨(八卦會)成員結盟的方式,亦即此動亂由 會黨發動,應選(C)。(A)漢人抗荷,與會黨無關;(B)無會黨 組織參與;(D)臺灣原住民殺害琉球船民的事件,後來導致日 軍犯臺)
- 6 -
B25. 先秦時期,舍人是貴族家裡的親信或門客,直至漢初,豢養舍人的現象仍十分普遍。舍人 通常協助主人處理家務或政務,表現傑出者還有機會被主人舉荐為官。但自西漢中期開始
,朝廷逐漸將這些舍人轉任為官,編入正式的官僚體系之內,接受朝廷俸祿。上述現象可 理解為□的發展趨勢,□應該填上:
(A)編戶齊民 (B)中央集權 (C)用人唯才 (D)寒門崛起
D26. 1524 年,一位歷史人物說:「以前,我們站在世界的邊陲;現在,我們站在世界的中央了
,這給我們的命運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請問:這位歷史人物是哪國人?
(A)中國 (B)英國 (C)法國 (D)西班牙
B27. 某人說:「身為一個普通人,我只能以大會成員或作為陪審員來參與政事,但這兩種權利
,尤其是後一種,到後來卻證明非常重要,絕大多數爭執最後都要經過這些陪審員來解決
,包括高級官吏判決的案件,於是我就漸漸成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某人的身分應 該是:
(A)西元前二十五世紀的蘇美人 (B)西元前六世紀的雅典公民 (C)西元二世紀的羅馬城民眾 (D)西元十七世紀的倫敦市民
A28. 某任美國總統公開表示:「世界已經劃分成自由制度和極權政體兩個陣營,幾乎所有的國 家都要在這兩種對立的生活方式中進行選擇。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 義的滲入,必須支持那些自由國家的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征服的企圖。不論 什麼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為此,這位美國總 統採取了什麼行動?
(A)經援希臘、土耳其政府 (B)提出「聯中制蘇」
(C)執行「臺海中立化」政策 (D)策動東歐民主化
C29. 閱讀以下資料:
甲:明代的工匠屬官營手工業,各色人等一旦編入匠籍,便子孫承襲,為官營手工業從事 勞作。此外又有工匠輪班制,各地工匠按照其丁力和路途遠近,定三年一班,輪流赴 京服役,但怠工或逃亡層出不窮。為此,曾一度調整為四年一班。
乙:明代後期,全國匠民一律推行以銀代役,這意味著班匠與明代官營手工業已無直接關 係,且對朝廷的財政來講,無疑又開發出一個新的稅種,工匠再也不必辛苦輪班上京
,但仍隸屬匠籍,只是此時的匠籍,乃是政府徵收班匠銀的依據而已。
請問:從甲到乙,反映了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A)世界市場形成,白銀大量流入 (B)社會控制轉弱,各地發生民變 (C)人力獲得解放,商品經濟發達 (D)遠距貿易興盛,商幫勢力擴大
(25.舍人原為貴族家臣,但隨著封建時代的結束,大一統政權將私人 家臣納入官職,可視為朝廷對貴族勢力的削弱,以強化中央集權
。(A)(C)都是春秋戰國開始的現象;(D)東晉後期、南朝的現象)
(27.根據資料,某人所處的政權應為城邦型態,則可排除(C)、(D)〔前 者為統一的大帝國,後者為王國〕。資料反映了「參政」的特色,普 通人有機會參與城邦政治事務,則最有可能是(B)。蘇美雖為城邦政 權,但未發展平民參政的制度)
(26.1524 年是大航海時代,資料意指此時代造就的新興強權,應為西 班牙。中國自古一直視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英、法於 1524 年尚未 發展為海上強權)
(28.資料反映了二戰後冷戰的形成,「自由制度」、「極權政體」即西方 民主社會與共產社會,重點是美國將援助受共產主義滲透的國家,
則背景最有可能是 1940 年代後期美國以馬歇爾計畫〔歐洲復興計 畫〕經援歐洲。二戰後,歐洲各國經濟破敗,共產主義趁機發展,
希臘、土耳其是第一波接受此實質援助的國家。(B)「聯中制蘇」
反而與中共合作,故錯誤;(C)「臺海中立化」政策主要係防止中 共武力犯臺,亦防止臺灣方面反攻大陸,意義上與防止共產主義滲 入不相同,故不符;(D)美國未公開介入東歐民主化,故錯誤)
(29.甲:工匠被公權力嚴格管制,負擔沉重;乙:朝廷採以銀代 班,從此工匠不必再被政府制度局限,政府也藉此增加稅收
。此一轉變,代表工匠的人身自由獲得解放,工匠可以利用 自身的技術與產能,在市場上牟取更高的利益,刺激商品經 濟,故選(C))
- 7 -
A30. 中國歷史上,篡位是一種經常出現的政權轉移模式,有些是直接殺害前任君王而篡位,有 些是假借禪讓之名而篡位。以漢代為例,王莽、曹丕的篡位均屬後者,但王莽篡西漢時,
除零星反對,朝野輿論大多給予支持;但曹丕篡東漢,卻有不少原政權的擁護者反對,部 分割據豪強也不贊同。除了歷史背景的差異,學者認為學術的發展也提供了王莽有利條件
。上述的「有利條件」指的是什麼?
(A)讖緯之學的流行 (B)太學制度的發達 (C)古文經學的研究 (D)察舉制度的實施
D31. 學者指出,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及其他形式對天主教會的腐敗現象 揭露得淋漓盡致,為馬丁路德提供了攻擊天主教的炮彈。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學的 理論與話語表達了人文主義自由、平等的思想。分析以上敘述,以下何人是主要的「炮彈
」提供者?
(A)佩脫拉克 (B)馬基維利 (C)達文西 (D)伊拉斯莫斯
B32. 1799年,英、法兩國敵對,雙方在尼羅河口爆發海戰,英軍獲勝,解除法國的威脅。1854 年,英國卻與法國合作,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共同對抗俄國,以瓦解俄國的威脅。兩次戰爭
,英國對法國的敵友關係不同,但所欲解決的「威脅」卻相同,這是指:
(A)棉花原料的產地 (B)地中海的控制權 (C)民主制度的存續 (D)海外移民的活動
C33. 史家在討論一場革命時指出:「它不是發生在壓制最緊的時候,而是發生在原本壓制很緊
,但逐漸放鬆的時候。當時的統治者至少在態度上接受改革,並且對宗教也有相當程度的 寬容,他甚至放鬆對糧食市場的管制,可惜此舉造成麵包價格上揚,食物短缺導致民眾暴 動。」這場革命是:
(A)清教徒革命 (B)俄國二月革命 (C)法國大革命 (D)美國獨立革命
B34. 右表是法國在兩場戰爭中的立場。試判斷,
甲戰爭與乙戰爭分別為何?
(A)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乙是越戰 (B)甲是韓戰,乙是伊拉克戰爭 (C)甲是中東戰爭,乙是波灣戰爭 (D)甲是越戰,乙是中東戰爭
甲戰爭 配合聯合國的決議並隨美軍行動 乙戰爭 反對美國避開聯合國程序的出兵
(30.本題應注意王莽篡漢的學術背景。漢代經學興盛
,其中今文經學側重讖緯〔以讖語圖像表示的預 言〕,在西漢後期非常流行。王莽利用這些讖緯〔
包括「五德終始說」〕,在各地製造「漢德已衰,
新聖將興」的輿論,故能獲得普遍的支持)
(31.選項中的四人都屬文藝復興時代,其中荷蘭的伊拉斯莫斯屬 北方文藝復興,其思想特色為批判羅馬教會,主張恢復早期 基督教的精神,直接影響了馬丁路德推動宗教改革)
(32.十八、十九世紀,英國是最強的海權及工業國家,特別在取得印度為殖民 地的情形下,地中海航線對英國的重要性與日俱增。1790年代末,拿破崙 設想控制埃及,修築運河,以擊潰英國。故雙方於尼羅河口爆發戰爭。而 克里米亞戰爭原為俄、土衝突,但英國擔心俄國藉此自黑海突破至地中海
,故於1854年同法國對俄宣戰。綜上,應選(B))
(33.(A)導因於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君權神授」、宗教衝突及國王與國 會的對立。當時國王查里一世並未在宗教上寬容,革命也非因糧 食短缺而發生;(B)導因於長期專制與一戰所帶來的經濟破壞,當 時沙皇在政治上並未逐漸開放;(C)路易十六本人具有改革與寬容 的傾向,雖然改革並未推行成功,但至少是非最專制的時期。革 命的導火線主要是嚴重的糧食不足與財政問題,故正確;(D)美國 獨立的背景主要是徵稅引發的抗爭)
(34.(A)聯合國創立於二戰後,故錯誤;(B)美國獲得聯合國安理會決 議組織聯軍介入韓戰,但未透過聯合國程序而逕自發動伊拉克戰 爭,包括法國在內,許多國家表示譴責;(C)美國並未參與中東戰 爭,波灣戰爭獲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出兵;(D)美國並未在取得聯 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發動越戰)
- 8 -
35-36為題組
閱讀下列兩則關於馬匹的資料,並回答問題:
資料一:「在古代,馬匹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及戰略資源,中國歷朝都有國家養馬的機制。例如唐 朝主要在西北地方設置官方牧場,負責養殖及管理官馬,官馬除了提供國家用途,也可 出售牟利。到了宋朝,官方牧場改設在京師附近,但馬匹養殖的比例愈來愈低,牧場內 的多數土地都拿來租給佃農耕種。牧場本應產馬,結果變成收取佃租,增加的國家收入 則用來買馬。」
資料二:「他們沒有見過馬,甚至將騎兵看做是半人半獸的怪物,只要見到騎兵,他們就四處逃 散,於是騎兵很容易地縱馬狂奔,往來衝殺,可憐的他們被砍得血肉模糊。」
D35. 根據資料一,其變化與哪兩項因素有關?
(A)宋以絹向外族換馬;專業市鎮的興起 (B)海河航運取代陸運;實行土地國有化 (C)人地比例嚴重失調;宋朝積貧又積弱 (D)宋朝疆域未及西北;土地生產力提高 A36. 資料二中的景象應該是:
(A)西班牙人經略中南美洲 (B)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 (C)鄭和率領艦隊縱橫南洋 (D)馬其頓與波斯大軍決戰 37-38為題組
閱讀以下資料,並回答問題:
「某學者指出,在明末清初的文化交流中,有一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無論是傳教士或中國的儒 者基督徒將天主理解為古儒家經典中的上帝,或是徐光啟將歐洲描繪為理想的樂土,還是後來的 啟蒙思想家將中國文化理解為一種完全遵守自然法的思想體系,或認為中國人的行為充分體現了 自然權力等等,都很難說是一種切近天主教或中國儒學本來面目的準確理解。」
D37. 以下史實中,何者可印證這段資料的觀點?
(A)明朝用葡萄牙人傳入的紅夷大炮重創後金大軍 (B)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前六卷 (C)路易十四在舞會中乘坐中國式的八抬大轎出場 (D)伏爾泰指出中國是根據自然宗教而治理的國家 B38. 驅使資料中的傳教士來到中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對中國學術知識的渴望 (B)重振羅馬教會的影響力 (C)躲避歐洲激烈的宗教迫害 (D)香料貿易背後的巨大利益
(35.第一個關鍵是官方牧場的位置由西北轉移至汴京附近
,這是因為宋的疆域遠小於唐,盛產良馬的西北為西 夏〔党項族〕所控制。第二個關鍵是汴京附近的土地 寸土寸金,而宋代的農業生產力超越前代,土地用以 租佃,其報酬率遠高於養殖馬匹。綜上,應選(D)。
(A)絹馬貿易盛行於唐,專業市鎮出現於明代中後期;
(B)宋代土地為私有制,陸運仍十分發達;(C)人地比例 嚴重失調為清代的現象)
(36.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從未見過馬匹,運輸主 要依賴人力,更不可能明白馬匹的戰爭用 途。故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時,輕易地用騎 兵擊潰印第安人)
(37.題幹敘述認為不論中國還是西方,在明末清 初的交流中,都無法精準地認知對方文化的 精髓,此現象導致過度理想化。伏爾泰是啟 蒙時期推崇「中國風」的代表,自然神論是 其主張的宗教觀,他從儒家思想中找尋印證 其理論的依據,這種作法不見得是對儒家思 想的正確理解,故(D)最恰當)
(38.當時正逢歐洲宗教改革,羅馬教會面對新 教的挑戰,內部出現改革行動,其中最積 極的就是耶穌會,它們派遣傳教士到海外 傳教,意圖重振羅馬教會)
- 9 -
39-40為題組
右圖為清末的行政區域圖,請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A39. 1898-1899年,中國面臨瓜分危機。請問:圖中的「甲」
應該是當時哪一國家的勢力範圍?
(A)德國 (B)日本 (C)英國 (D)法國
D40. 清末大臣左宗棠認為:國家一旦放棄塞防,京師必將不守,更不能將塞防經費轉用於海防
。左宗棠的論點起因於哪一地區發生的動亂?
(A)甲 (B)乙 (C)丙 (D)丁
(39.(A)甲是山東,德國勢力範圍;(B)勢力範圍為福建,圖 中無代號;(C)勢力範圍為長江流域,為圖中乙;(D)勢 力範圍為西南地區,應為丙)
(40.海防、塞防之爭起因於陝甘與新疆的回變,為圖中的丁。海防派受 日軍侵臺影響,主張國防經費應用於海防,反對出兵西北。塞防派
〔左宗棠〕認為西北國防影響京師安全,主張討平回變)
- 10 -
※請同學們撕下此張作答聯作答
107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試題 歷史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年 班 號 姓名
總分 評
分 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