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PDF 1000831 最終版 常晶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PDF 1000831 最終版 常晶晶"

Copied!
120
0
0

Teks penuh

(1)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Nurse-Midwifery

Master Thesis

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行為相關因素探討

-橫斷面決策樹分析

Factors Influencing Postpartum Women's “Rooming In” Decisions:

A Cross-Sectional Decision Tree Analysis

指導教授:高美玲博士

Advisor:Meei-Ling Gau, RN., PhD

研究生:常晶晶 Name: Ching-Ching Chang

中華民國 100 年 7 月 31 日

(2)
(3)

i

誌謝

「Never ending story」是口試的最後一張簡報,這也是我對研究抱持 的精神「努力不懈,再接再厲」。今日的成果首當感謝指導老師高美玲教 授的啟發、諄諄教誨、不僅提供強力的資源,還不時掛心和安慰常生病的 我,還有苦口婆心的郭素珍教授、林寬佳副教授的耐心指導與關心,口試 委員王淑芳副教授一路鼓勵尤其收案的大力幫忙,都是讓我完成並豐富碩 士論文的重要功臣。

更感激工作單位-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管制室的王主任復德、陳組長 瑛瑛及學姊們的包容及全力支持,以及本研究收案單位的鼎力相助:台北 榮民總醫院護理部陳主任玉枝、婦產部趙主任灌中、產科楊主任明智、產 科病房柯副護理長惠娟、張護理長秀能、桃園聖保祿醫院楊主任誠嘉、花 蓮慈濟醫院產科病房護理同仁、康寧醫院李護理部主任麗珠及產科病房護 理同仁、樂寶兒婦幼醫院黃護理部主任資裡、徐督導長美娟及護理同仁、

秉坤婦幼醫院魏護理長秀穎及護理同仁。

最後感謝鼓勵我報考研究所的張貞護理長,一路陪伴我的可愛家 人、青茵姐、武姐、好友元慈與小金、學姊春蘭及滿蓉、高老師研究助理 澔妡,總是耳提面命並張羅大小事務,讓我快樂的做自己並能築夢踏實。

(4)

ii

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行為相關因素探討

-橫斷面決策樹分析

研究所組別:護理助產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美玲教授

研究生:常晶晶 時間:100 年6 月

中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產後婦女選擇 24 小時親子同室的決策因素,藉由 二元決策樹的運用,建立產後婦女選擇24 小時親子同室的分類預測模型。

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決策樹分析法,資料收集期間為 2011 年 1 月至 4 月,採方便取樣選取懷孕 37 週以上、單胞胎,於懷孕、待產期間及產後 之新生兒與產婦皆無異常及合併症,沒有親子同床的禁忌症,排除嬰兒出 養及受性侵害之產婦,共計 255位為研究對象,陰道分娩180位與剖腹產 75 位;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研究工具包括自行建構的基本屬 性問卷、改良式疲憊量表、醫療環境及人員支持量表、親子同室態度量表 及做月子習俗態度量表。

研究結果:本研究以概似化估算模式及邏吉斯迴歸分析實施 24小時親子 同室的相關因子,結果顯示隨著產後住院天數的增加實施24 小時親子同 室率減少 42.0- 60.4% ( OR=0.396~ 0.580, p= .002~ <.001);產婦睡眠時數愈 少實施率減少 23.8% ( OR=0.762, p= .005);醫療環境及人員的支持程度每 增加 1分實施率增加 10.6% ( OR= 1.106, p= .005);對月子習俗態度的遵從 性每增加 1分則實施率減少 9.7% ( OR=0.903, p= .001),以上均具有顯著差 異。

產婦實施 24 小時親子同室決策樹預測模式結果,產婦懷孕前決定親

子同室的意向為決策的重要因素,當懷孕前決定親子同室的方式為全天親

(5)

iii

子同室時,「醫療環境及人員的支持度」分數大於30.5分傾向支持會實施 24 小時親子同室;若懷孕前決定不實施親子同室、採哺乳或白天親子同 室,且「醫療環境及人員的支持度」分數大於 18.5 分,其中懷孕前決定 不實施親子同室或採哺乳親子同室者不會實施,而懷孕前決定的是白天親 子同室者,當「親子同室態度量表」分數大於 30.5 分傾於正向,而「月 子習俗態度量表」分數小於 27.5 分顯示遵從度較低,最後「醫療環境及 人員的支持度」分數大於27.5則會實施 24小時親子同室,本決策樹預測 力為 87.9%。

結論/護理應用:產婦實施 24小時親子同室的相關因子,是由個人行為之 意向所決定,行為意向因主觀規範中的醫療環境及人員的支持性、控制認 知的睡眠時數多寡及月子習俗的遵從性、以及外在變項的產後天數所共同 決定。

本研究決策樹預測模式結果,產婦懷孕前決定親子同室的意向為決策 的重要因素,是研究結構中行為的動機,其次決策因素為主觀規範的醫療 環境及人員的支持程度,及產婦對親子同室態度是否正向來決定,以及對 月子習俗的遵從度性。以上的組合均會影響產婦實施 24 小時親子同室的 意向及實施,建議日後在產前教育及臨床護理指導之內容,應強化親子同 室目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尤其是親子同室態度較負向項目,以增強實 施親子同室之意願及執行,並且融入文化照護的月子習俗,兼顧產婦個別 性的護理需求及滿足母性照護新生兒的角色,另外在醫療環境及人員的支 持方面,考量兒科醫師至產婦單位共同參予親子同室照護之可行性。

關鍵詞:親子同室、二元決策樹、月子習俗、親子同室態度、醫護人員親 子同室支持度

(6)

iv

Abstract

Purpose: This study explore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ooming in” decision of new mothers. Rooming in is the practice of mothers sharing a hospital room with their newborn infant 24 hours/day postpartum. The author used a cross-sectional binary decision tree to create a classification prediction model able to predict new mother decision-making.

Methodology: This study employed cross-sectional decision tree analysis.

Data from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expectant mothers were collected between January and April 2011. The sample included 255 subjects, 180 who delivered vaginally and 75 who delivered via cesarean section. 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ed 1) in at least the 37th week of pregnancy at enrollment, 2) single delivery, 3) no abnormalities / comorbidities affecting either infant or mother during pregnancy, labor and postpartum periods, and 4) no contraindications to mother-child bed sharing, intent to give the infant up for adoption and history of the mother being sexually abused. This study was fram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Research instruments used included a self-developed subject demographics questionnaire, a revised fatigue scale,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staff skills scale, “rooming in” attitudes scale, and “doing the month” attitudes scale.

Results: This study used a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to assess factors influencing new mothers’ rooming in decisions.

Key findings included: 1) Increased number of postpartum hospitalization days reduced subject rooming in willingness by 42.0% to 60.4% (OR=0.396~ 0.580, p= .002~ <.001); 2) Decreased number of sleeping hours reduced subject rooming in willingness by 23.8% (OR=0.762, p= .005); 3) Each one-point increase in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staff skills scale score increased subject

(7)

v

rooming in willingness by 10.6% (OR= 1.106, p= .005); and 4) Each one-point increase in respect for “doing the month” decreased subject rooming in willingness by 9.7% (OR=0.903, p= .001).

Decision tree induction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a mother’s pre-pregnancy preferences over postpartum rooming in willingness.

Subjects who were predisposed to rooming in and had a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staff skills scale score over 30.5 were likely to accept staying with their infant in their room full time. As for subjects who were predisposed against rooming in and in favor of only in-room feeding or daytime contact, those against rooming in altogether or for in-room feeding only and who had a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staff skills scale score over 18.5 all refused the 24-hour room-in option. Subjects predisposed to in-room daytime contact only with a rooming in attitudes scale score over 30.5, a “doing the month” attitudes scale score less than 27.5 and a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staff skills scale score over 27.5 ultimately accepted the rooming in option.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decision tree attained 87.9%.

Conclusions /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 mother attitudes toward staying full-time with their infant in the hospital room are influenced strongly by personal attitudes and preferences. These, in turn, reflect such subjective influences as perceived med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medical staff skill, adequate sleep, respect for traditional “doing the month”

mores and other external variables that affect length of postpartum hospitalization.

Decision tree analysis found mothers’ predisposition toward or against rooming in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ir ultimate rooming in decision. Thus, predisposition was the behavior motivation in the research

(8)

vi

structure. Secondary factors of influence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mothers’ subjective opinions regarding med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medical staff skill, positive / negative feelings toward rooming in, and level of intent to follow “doing the month” more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on new mother attitudes toward and willingness to share a hospital room with their infant 24 hours/day postpartum. We recommend further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postpartum rooming in as well as presenting important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negative rooming in attitudes) in prenatal education and clinical nursing instruction in order to increase rooming in willingness and rates among postpartum mothers. Findings may also be incorporated into cultural care practices related to “doing the month” and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mother-centric nursing care in order to help new mothers fulfill their care role.

Finally we recommend that pediatricians coordinate formally with maternity ward staff to provide a more consistent and comprehensive message to expecting mothers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and benefits of rooming in.

Key Words: rooming in, binary decision tree, doing the month, rooming in attitudes, medical staff support of room-in

(9)

誌謝 ...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V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 ... 2 

第三節 名詞定義 ... 4 

第四節 研究目的 ... 5 

第貳章 文獻查證 ... 7 

第一節 親子同室 ... 7 

第二節 親子同室的重要性 ... 7 

第三節 親子同室的注意事項 ... 13 

第四節 實施親子同室的相關因素 ... 15 

第五節 計劃行EDOC為理論 ... 2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6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 ...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8 

第四節 資料收集程序 ... 38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39 

第肆章 研究結果 ... 42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 ...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實施親子同室之情形 ...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實施親子同室之決策樹 ... 60 

第伍章 討論 ... 66 

第一節 產婦實施親子同室的情形 ... 66 

第二節 產婦選擇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之相關因子 ... 67 

第三節 產婦選擇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之決策樹 ... 77 

第陸章 結論 ... 79 

參考文獻 ... 84 

附錄 ... 93 

附錄一 問卷使用同意書 ... 93 

附錄二 基本資料表 ... 95 

附錄三 改良式疲憊量表 ... 98 

附錄四 親子同室態度量表 ... 102 

附錄五 做月子習俗態度量表 ... 103 

附錄六 專家效度名單 ... 104 

附錄七 親子同室態度量表專家內容效度及修正意見表 ... 105 

附錄八 產後婦女參與研究同意書 ... 108 

附錄九 同意臨床試驗證明書 ... 109 

附錄十 產婦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之決策樹模式電腦OUTPUT ... 110 

(10)

1-1 研究流程圖 ... 6

3-1 計劃行為理論應用於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的決策樹 ... 27

3-2 分類樹(classification tree)概念 ... 40

3-3 分類樹(classification tree)概念流程圖 ... 41

4-1 產婦住院期間每天疲憊程度趨勢圖 ... 50

4-2 產婦住院期間每天身體不適程度趨勢圖 ... 51

4-3 產婦實施親子同室趨勢圖 ... 56

4-4 產婦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趨勢圖 ... 57

4-5 產婦實施親子同室時間分率(proportion)趨勢圖 ... 57

4-6 產婦未實施及中斷親子同室的原因 ... 58

4-7 產婦於生產當天至產後第三天都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的決策相關因子 ... 63

4-8 產婦於生產當天至產後第三天都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的決策相關因子 ... 63

4-9 產婦生產當天至產後三天都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之決策樹 ... 65

3-1 醫療環境及人員支持量表專家內容效度 ... 34

3-2 親子同室態度量表專家內容效度 ... 35

3-3做月子習俗態度量表專家內容效度 ... 37

4-1 基本人口學資料 ... 43

4-2 產科學資料 ... 44

4-3 醫療環境及醫療人員資料 ... 48

4-4 醫療環境及醫療人員對親子同室支持程度量表統計 ... 48

4-5 每天身體疲憊程度及身體不適程度 ... 50

4-6 產婦每天睡眠時數及自覺睡眠品質 ... 51

4-7 親子同室態度量表統計分析 ... 53

4-8 每天實施親子同室的變化 ... 55

4-9 不實施親子同室及中斷親子同室的原因 ... 58

4-10 以概似化估算模式較產婦生產當天至產後第六天都實施 24小時親子同室之 因素 ... 60

4-11影響產婦生產當天至產後第三天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之變項尺度 ... 61

(11)

1

第壹章 緒論

母嬰親善醫院(Baby-Friendly Initiative Hospital, BFHI)是由世界衛生 組 織 及 聯 合 國 兒 童 基 金 會(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WHO/UNICEF)所主持的全球運動,其目的在藉醫療政策 的支持,來營造一個友善(friendly)的醫療環境,並經由十大措施的執行,

使 母 乳 哺 餵 成 為 常 規 的 醫 療 照 顧 環 境 , 並 給 嬰 兒 生 命 最 好 的 開 始

(Baby-Friendly Hospital Initiative Newsletter, 2000, March 24);其中第七 個措施為實施 24 小時親子同室護理,親子同室不僅促使成功的哺餵母 乳,並讓父、母親及新生兒共處,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提供產後初期一 種專業且連續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使家庭持續而穩定的成長(馮,

1992)。

文獻指出醫院的政策、醫師的觀點、護理人員的接受程度、產婦及家 庭的觀點,以及環境的改變均是影響親子同室臨床執行過程中可能的推進 力或阻礙力(馮,1992)。本研究以決策樹的特性,預測產後婦女選擇親 子同室的獨立變項並作分類,作為推動親子同室介入計畫目標次族群的界 定,以提供臨床推動親子同室的參考。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由民國90年至 98年度的「臺灣地區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之成果 報告顯示:一個支持母乳哺育的醫療政策,對哺餵母乳的提昇有相當大影 響性,根據郭、林、李、高(2004)隨機抽樣全省 12,201 名產後婦女的 哺乳率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結果顯示:住院時純母乳哺育率為 29.42%、

產後一個月純母乳哺育率為 33.21%、至產後四個月則為 16.93%。而影響 婦女持續哺育的兩個重要的決策因子為:產前的意願及是否在母嬰親善醫 院生產;其中,住院期間的母乳哺育率最受是否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所影 響(β=1.416, p<.001, odds ratio= 4.122),而在產後一個月此因素亦影響婦

(12)

2

女是否持續哺乳(β=0.593, p<.001, odds ratio= 1.809)。許、江、陳、高

(2001)、許等(2002;2003;2004)的研究報告指出:「成功的哺餵母乳十

大措施」皆與通過認證與否息息相關。然而,根據民國 97 年度台灣地區 母嬰親善醫療機構認證報告結果,此十大措施中「實施 24小時親子同室」

是執行程度較不好且分數偏低的措施之一,是否因醫療院所擔心醫療糾紛 問題、醫療人力、空間設計因素及民眾民俗文化有關?亦發現通過認證之 醫療院所在 24 小時親子同室率上高過未通過認證之醫療院所,或許和認 證之經驗、空間設計、床位的控制、新生兒身體健康狀況及醫院自主性相 關,上述都需要進一步探討(許、高、林,2008)。

目前國內母嬰親善醫院在政策上皆已訂定「實施與鼓勵 24 小時親子 同室」,但真正實施方式有很大差距,據筆者研究者臨床觀察發現因每天 執行新生兒洗澡、身體評估及常規檢查而中斷(約 2 個小時),另外,親 子同室的情境及時間常視母親的需要而改變,部分醫療院所僅白天執行而 晚上不執行或由母親彈性選擇,只能算是增加母嬰相處的時間,並未真正 實施 24 小時親子同室;希望藉由此研究能瞭解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的 決策因素,以加強對民眾之宣導及產後婦女之支持,並作為日後臨床工作 之建議及參考。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是產科護理工作者及孕產婦想要達成的理想與 目標(李,2000);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是指能兼顧家中每ㄧ成員(包括 新生兒)的生心理、社會需求並給予安全、有品質的照顧,重點在於維持 生理安全的同時能促進家人的緊密聯合(Gorrie, McKinney, & Murray, 1994)。親子同室提供了家庭成員儘早接觸之機會,並運用以家庭為中心 之護理視母親及新生兒為同組個體,護理人員依其互動性關係,在產後初 期提供家庭一種專業且連續的護理,使家庭持續而穩定的成長(馮,

(13)

3

1992)。

實施親子同室可以依寶寶的生理時鐘隨時哺餵母乳,不僅可提高哺餵 母乳的成功率,亦可以促進母親對新生兒訊息的瞭解,幫助哺餵母乳之母 嬰建立較好的餵食模式,使母親於住院期間可以達到順利哺餵母乳的意願

(Lindenberg, Artola, & Jimenez, 1990);出生母子的分離會破壞母親餵母 乳的慾望,而使母子關係有暫時性的困難(Newton, 1962),產後父、母親 與新生兒接觸的時間越多,越有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與建立,並且能夠直 接參與新生兒的照顧,自我學習的意願增加其育嬰能力相對的增加,亦能 提升父親的參與性與責任感(Varner, Ossenkop, D., & Lyon, 1980),另外母 嬰夜裡睡眠較好、嬰兒夜裡哭的次數少、親子互動關係較好;並且母乳哺 餵機率及成功率增加、促進母嬰餵食互動行為,可以提升護理人員的成就 感與責任感,提升護理品質,增加護理工作的彈性與個別性,督促個人專 業能力的成長(馮,1993;Keefe, 1987, 1988; Lindenberg et al., 1990; Martell, 1995; Watters, 1985)。

本研究是以邏吉斯迴歸和分類樹模式兩種統計模式,以界定產後婦女 選擇親子同室的特性組合。在國內無論是產科護理或是助產護理領域,尚 未 有 使 用 分 類 技 術 方 法 的 相 關 研 究 , 尤 其 以 分 類 與 迴 歸 樹 模 式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作為研究設計更是缺乏。分類樹 特別適用於描述資料關聯的情境,各獨立變項間透過串聯的交互組合,解 釋其預測機率(鄧,2004);能夠容易於母群中將目標族群區隔的技術(重 點在於找出一群人)(鄧,2004),其應用於研討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的 主要路徑,而非某個獨立變項,易於分析區判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的優 先組合路徑及次族群,除了考量母群亦包括次族群的需要;研究者並進一 步與傳統護理研究的迴歸模型統計方法作一比較與探討,並從中歸納分析 結果的異同點,以提供健康政策的優先族群介入與產前教育及臨床護理指

(14)

4

導的參考依據。

第三節 名詞定義 一、 親子同室

(一) 概念性定義

產後婦女和寶寶都同住在一個房間(rooming-in)或是睡在同一張床 (bed-sharing)。

(二) 操作性定義

以每天的清晨0 時至當天午夜12時為單位,計算新生兒每天與母親 同處在病室的時間分率,每天以「時」為計算單位。

親子同室時間分率計算方式:1.每一天:實施親子同室的時間/ 24 小 時之百分比;2.生產當天:實施親子同室的時間/24(小時)扣除生產時的時 間(小時)。故親子同室時間分率的計算方式為住院期間總親子同室之時間

(時)/總住院的時數。

二、產後疲憊

(一)概念性定義

當中央神經肌肉受刺激時會使末端的運動神經產生肌肉收縮,但當受 刺激時運動神經纖維反射下降時稱為疲憊(Mayberry et al.,1999)。疲憊感是 指個人感受到疲乏、倦怠、虛弱、缺乏活力的感覺、沒有能力完成工作、

情緒上易怒、焦慮悲觀,以及無法維持個人社交能力等(Carty, Bradley, &

Winslow, 1996)。北美護理診斷協會(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 NANDA)對疲憊的定義為是一種不愉快的經驗,主要是身體、

精神上不斷持久的工作引起的耗竭(Pugh, Milligan, Park, Lenz, & Kitzman, 1999)。

(二)操作性定義

以 Milligan、Parks、Kitzman 及Lenz(1997)修正Pugh疲倦量表 FSC

(15)

5

30 題為簡易10題(Modified Fatigue Symptoms Checklist‚ MFSC)來測量,

分數愈高表示身體及精神上的耗竭愈高疲憊感愈大。

三、月子習俗

(一)概念性定義

指婦女從生產這一天開始到孩子滿月為止,遵循傳統習俗之行為限 制,休養生息。

(二)操作性定義

以林盈慧(1996)修正「做月子習俗態度量表」中的做月子與休養生 習、做月子的行為禁忌共計 10題測量,分數愈高表示對中國傳統做月子習 俗態度的遵從性愈高。

四、分類樹

(一)概念性定義

分類樹(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是一種無母數統計分 析,透過族群樣本間相互排除與徹底檢視的過程,萃取與依變項關聯的次 群組中具有類似特徵的結果,它能有效率將族群區隔為有意義的次族群,

分類樹分析的結果,應用於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次族群的界定。

(二)操作性定義

應用邏吉斯迴歸和分類樹技術於預測與分類特性,產後婦女選擇親子

同室決策變項資料的描述及比較,透過該兩種統計技術,分別界定產後婦 女選擇親子同室的特性組合。

第四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以產後婦女為樣本,著眼於應用邏吉斯迴歸和分類樹技術於 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資料的描述與比較,意圖透過該兩種統計技術,分 別界定婦女選擇親子同室的特性組合,以定義優先族群,作為健康政策優 先族群介入之有力建議。故本研究目的如下(圖 1-1):

(16)

6

一、探討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的決策因素。

二、藉由二元決策樹的運用,尋找出優先考慮實施親子同室的產後婦女具 有哪一些特質,以建立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的分類預測模型。

圖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目的

文獻查證

方法論探討 資料特性

資料處理

模式建構

邏吉斯迴歸 分類樹

方法學與分析結果 比較

結果與建議

(17)

7

第貳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親子同室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最基本就是提供新生兒於出生後與父母一起相 處的機會,親子同室的護理即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方式(McKay &

Phillips, 1984)。產後及新生兒初期,母親與新生兒在生理、心理及社會方

面的發展與健康狀況,兩者息息相關視為同組個體,應提供以家庭為中心 的護理模式(Watters, 1985);產後母親與新生兒都需要家人的照護不應該 分開,除非有醫療不可避免的需要。親子同室的護理即是在滿足個人、家 庭、社會及文化的需求下,因應而生;產科護理人員的任務之一,則是幫 助這個家庭達成此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林,2001)。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因面對快速上升的嬰兒潮,醫療、社會和經 濟的衝擊,改變了產科護理的趨勢,歐美國家為能儘快提供產後母親與新 生而最適切的護理照顧,因此發展出親子同室的護理模式(Martell, 1999 &

2000)。1942 年耶魯的小兒科醫師 Gesell 和他的同事 Iig 基於母親和新生

兒能在一起的心理和教育考量,為營造具輕鬆、愉悅有人性化的產科護 理,首先將親子同室的觀念帶入產科護理(Jackson, 1955)。1946 年,Jackson 醫師為了幫助母親瞭解新生兒行為和學習育嬰技巧,使母親出院回家後比 較容易調適,在 Grace New Haven 社區醫院中首創親子同室單位(林,

2001;李,2000; Martell, 2000)。而我國則於 1990年代,因為推行母乳哺 餵和配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實施母嬰親善醫院而倡導 此種照護模式,並於台北榮民總醫院開始實施親子同室之照護模式(馮,

1992)。

第二節 親子同室的重要性 一、促使成功的哺餵母乳及寶寶的健康

親子同室能使媽媽清楚地知道寶寶的飢餓暗示,可達成依嬰兒需求餵

(18)

8

食,因此哺乳成功的機率相對地提升。根據國內質性研究,經訪談 21 位 接受親子同室的產後婦女瞭解其接受親子同室護理之生活經驗,指出母乳 哺餵是所有產婦的共同目標,皆知道哺餵母乳的好處,並儘早開始及經常 讓寶寶吸吮乳房以促進乳汁分泌;親子同室使媽媽與新生兒長時間接觸,

可以隨時依寶寶需要掌握哺餵母乳的最佳契機,滿足了寶寶的需求,產婦 覺得親子同室四個字一看就瞭解寶寶在身邊,只要寶寶有需要隨時可以餵 他,自己也能舒服躺者,感到輕鬆、快樂及滿足;雖然產婦體會並嘗試到 親子同室哺乳的好處與優點,積極學習如何哺乳技巧,但是也經歷了擔心 的不確定期,首當其衝的是擔心寶寶是否吃飽,不曉得寶寶喝了多少,如 何讓寶寶專心喝奶,抓不到餵奶的訣竅。因在親子同室期間,有護理人員 適時的正確指導、協助與鼓勵,符合產婦的期望,達到學習正確的哺乳技 巧,對成功哺餵母乳是一大助力(林,2001)。

Lindenberg、Artola 及 Jimenez(1990)探討產後早期親子互動對持續哺 餵母乳的影響,將 375位產婦分為三組,一組為住院期間和新生兒完全分 離(123人),一組為新生兒出生後只有 45分鐘的接觸(136人),一組為 親子同室(116人),於產後一週及四個月調查其餵奶情形,結果發現產後 一週的母乳哺餵率以親子同室較高(純餵母乳者),但四個月後在純餵母 乳方面沒有差異,但混合餵食(母乳加牛乳)者仍以親子同室者為高;與 國內的研究結果相同,張、楊、鄧及蘇等人(1995)探討親子同室護理對 哺乳產婦之困擾及哺乳的影響的準實驗研究,研究對象為 344名產後初期 哺餵母乳之產婦,以是否參加親子同室護理,區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結 果發現沒有參加親子同室者於產後一週內或滿月擔心「無法順利哺餵新生 兒母乳」較參加親子同室的產婦多(p <.05),由此瞭解親子同室的護理方 式雖與哺餵母乳產婦產後滿月時之哺餵方式沒有直接關係,但此種護理方 式可以減少產婦對無法順利哺餵嬰兒母乳的困擾及焦慮,而使產婦在哺餵

(19)

9

母乳過程有較好的品質,可間接影響其滿月時是否繼續哺餵母乳的決定。

Yoshitada 等人(1997)針對 38 位產婦、50 位新生兒,於產後 30 分

鐘即開始實施親子同室護理,發現實施親子同室可以讓母親提早開始及經 常讓新生兒吸吮乳汁,如此不但可減少新生兒哭鬧、能量耗損,亦可增加 母親乳汁分泌、新生兒睡眠,而預防新生兒血糖過低的發生,使體重增加。

Froozani等人(1999)研究接受親子同室護理的120對產婦和新生兒,其

中 59對有參加40小時的母乳哺餵教育課程,發現實施親子同室護理又哺 餵母乳,四個月後嬰兒體重和身高有明顯的增加。

二、增加育嬰能力

Greenberg 等人(1973)的初期母親與嬰兒互動行為研究,隨機取樣 50

位實施親子同室與非親子同室比較,發現親子同室的產婦對育嬰能力較有 自信( p=.001),且育嬰能力相對的增加( p=.01)、較能瞭解嬰兒哭泣的原因

( p=.001)。國內無論量性及質性研究皆有相同之結果,林(2001)質性研

究以瞭解產後婦女實施親子同室護理之生活經驗,以現象學方式進行探 討,經訪談 21 位產婦,產婦認為既然要當媽媽,就必需學習育嬰技巧得 到經驗,使回家能駕輕就熟,因此藉由親子同室提早接觸的機會,確實能 隨時觀察及掌握寶寶狀況,並瞭解習性及需求,與增加育嬰的照顧技巧,

為出院後照顧做準備;學習育嬰過程從手忙腳亂到得心應手,也提早體驗 育兒的甘苦及辛苦是甜蜜的負擔。馮(1993)探討親子同室護理臨床實施護 理效益的類實驗性研究,實驗組( n= 175)、控制組( n=85),實施親子同室 護理比未實施親子同室護理之產婦在母育能力較好( p< .01),尤其自我乳 房皸裂的處理( p=.0005)、新生兒生長發育之感官刺激( p=.0001)、體溫測 量( p = .0001)、臍帶護理( p = .006)、大便性狀分辨能力( p= .0017)及新生 兒哭鬧的處理( p=.009)有明顯的進步。

(20)

10

三、增進親子關係及家庭的凝聚力

人類所有關係中尤以父母與其嬰兒所形成的依戀關係(attachment)

最為重要,因為它是一個新生命社會關係建立的開始。Mercer及Ferketich

(1990)提出依戀為父母與嬰兒彼此之間情感的連結,而此種情感的連結 是經父母和嬰兒之間,不斷相互滿足彼此的需要所促成。親子依戀若建立 得好,可以使嬰兒得到極大的安全感;反之,若一開始就被剝奪而建立得 不 好 , 可 能 會 造 成 父 母 對 孩 子 冷 漠 不 關 心 , 影 響 孩 子 的 身 心 發 展

(Carter-Jessop, 1981)。親子依戀是一種學習的過程,父母的積極參與,

會使嬰兒表現更多的語言性及非語言性行為(廖,1988)。

葉(2001)比較親子同室與非親子同室之照護成效的研究,採隨機方 式,實施親子同室的產婦有 223位、未實施親子同室產婦221位,以問卷 調查方式,結果分析在親子關係中親子同室者較未親子同室者有較高的滿 意度,且各項平均分數均高於非親子同室者,並達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 p<.001),平均分數較高者依序為「寶寶的父親與寶寶的接觸能提昇父親 照顧寶寶的機會」、「除哺乳時間外有機會對寶寶說話並加以撫摸」、「當我 給寶寶餵奶時或催促寶寶吸奶時寶寶均會反應」,亦即接受親子同室者新 生兒父親較有機會接觸寶寶,增加與寶寶的互動關係;而未親子同室者之 滿意度較低者「為寶寶的父親與其他家庭成員和寶寶之間有足夠時間與機 會相處」、「寶寶的父親會主動對寶寶說話」,由此可證明未實施親子同室 者其新生兒父親及家庭成員較少機會與寶寶相處;與國內的其他研究的結 果一致。

陳(1998)探討有關產後初期父子依戀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研究 對象共有 32位父親其中有10位實施親子同室,結果顯示在醫院情境因素 中實施親子同室對父子依戀行為間有顯著差異( p< .05 ),實施親子同室所 表現的父子依戀行為較好,在病室比在嬰兒室哺餵新生兒的父子依戀行為

(21)

11

表現較好( p< .05) 。另外,林(2001)的質性研究以瞭解產後婦女接受親 子同室護理之生活經驗,以現象學方式進行探討,經訪談 21 位接受親子 同室的產後婦女,發現藉由親子同室較長時間的接觸,使母親能發現小孩 留在嬰兒室所無法看到的訊息,依戀情感的建立,回想胎兒時期的單向情 感連結,延續至雙向真實具體的親子依戀,使母嬰情感更為親密;由於先 生也能共同早期接觸並參與照顧,承擔起照顧新生兒的責任,讓父親角色 提前顯現,並深刻體會到太太育兒的辛苦,而且其他家人也可以不受時空 的限制,隨時可以與新生兒接觸互動,覺得新生兒是大家共同迎接一個新 生命的來臨,使育兒成為家庭共同的事,提前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因此增 加家庭的凝聚力,包括(1)增進母子依戀;(2)彰顯父親角色;(3)讓 先生體會太太辛勞;及(4)讓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等。

Lvoff 等人( 2000)由1987年至1998年於俄羅斯某公立醫院所做的11 年統計資料顯示,自從 1992 年起開始實施母嬰親善政策,於產後實施親 子同室讓親子及早接觸,可以刺激早期認知行為及賀爾蒙系統來幫助母親 開始感覺新生兒是她的,結果使得嬰兒被遺棄率由十萬分之50(±5.8)降 低為十萬分之 27.8(±8.7),由此顯示親子同室進而達到降低嬰兒被遺棄 的機率。

四、減少嬰兒猝死症候群及嬰兒受感染的機會

嬰兒猝死症候群,在過去一向是個神秘難解的疾病,看似健康的嬰兒 在無預期的情況下突然死亡,對父母是哀痛逾恆的打擊,更容易引起責難 與糾紛。根據美國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2005) 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ID)的定義為:一歲以下嬰兒突 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 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主要發生在一個月至一歲的嬰兒,而以二至三個月 大之發生率達到高峰,六個月以後即很少發生,是一歲以下嬰兒死亡的首

(22)

12

因。目前發生原因尚不明,可能是由基因及環境因子共同影響而造成的複 雜疾病;環境因子包括來自母親及嬰兒所處環境的危險因素;近來有更多 的證據顯示嬰兒睡眠時與父母同室並睡在嬰兒床可減少嬰兒猝死症候 群,European Concerted Action(2004),探討嬰兒猝死症候群危險因子的大 型研究,自 1992 年 9 月至1996 年 4 月共在歐洲 20個國家取樣,個案組 有 745位、對照組有2,411 位,研究顯示嬰兒與父母親同室與其他變項作 多變項相關性的比較,發現更具保護性:平時嬰兒與父母親同室(沒有與 父母親同床)(Multivariate ORs 0.48; 95% CI: 0.34-0.69),嬰兒猝死前最後 一次睡眠與父母親同室(沒有與父母親同床)(Multivariate ORs 0.32; 95%

CI: 0.19-0.55);美國兒科醫學會根據此研究在2005年10月公佈對預防嬰

兒猝死症候群的最新建議,其中一項即是讓嬰兒與父母親同室,避免讓嬰 兒獨處一室,並將床置放於父母床邊,避免與父母或家中其他成員同睡一 床。

另外,新生兒若能持續地停留在母親床旁亦可以減少新生兒間交互感 染的可能(Cox, 1974)。Schleipen及Daschner(1982)有關親子同室與其他 照護模式發生院內感染的回溯性研究,自 1979年5 月至1981年 5月,共

有 1,356對新生兒與其母親為研究對象,親子同室243 對、混合式的護理

模式(白天採親子同室晚上則將寶寶推回嬰兒室)760對、嬰兒室的集中 護理模式 353 對,平均住院天數 7.5 天,結果統計母親有 197 位(14.5%) 感染,新生兒有 141 位(10.4%)感染;在母親感染方面,以採親子同室的 照護模式最不會發生院內感染(9.5%),嬰兒室照護模式最高(22.1%),且達 統計上顯著差異( p< .05);新生兒方面也有相同的結果,院內感染率以實 施親子同室最低(9.5%),嬰兒室最高(15.9%), 亦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 p< .05),新生兒常見的院內感染為腸炎 3.0% 、念珠菌 2.2%、甲溝炎

1.6%、結膜炎 1.2% 及Staphylococcal的皮膚感染 0.9%,而腸炎及念珠菌

(23)

13

感染大多發生於以混合式或嬰兒室的集中護理,親子同室只有 4位新生兒 感染念珠菌及 8 位感染腸炎,而新生兒發生 Staphylococcal 的皮膚感染則 以嬰兒室高於其他兩者( p< .05);此研究建議新生兒若能持續地停留在母 親身邊,可以減少經由護理人員的傳遞造成新生兒之交互感染。據Solhem

(1988)指出親子同室護理,臨床只要嚴格執行禁止具感染疾症者的探訪 及遵守洗手原則,家屬與手足的探視將不是造成新生兒感染的主因。衛生 署疾管局(2007)嬰兒照護中心感染控制指引中,若採親子同室措施在接觸 或哺育新生兒前,應依規定更衣、洗手。

親子同室的護理模式,主要是藉著住院期間產婦能夠直接參與新生 兒的照顧,而增加產婦自我照顧及育嬰技巧,進而促進其母性的自信心及 母子在心理、生理上的調適,並能提昇產後護理品質,以滿足產婦個人、

家庭、社會及文化的需求(馮,1992)。

第三節 親子同室的注意事項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世界衛生組織(1992)針對母嬰親善醫院第七措施

─實施 24小時親子同室的全球標準:正常之產婦與新生兒(包括剖腹產)應 於住院期間實施全天 24 小時親子同室(因醫療上可接受之理由,而無法 實施親子同室者除外),陰道分娩之產婦與新生兒應於生產後 1 小時內即 進行親子同室,而剖腹產則於產婦能對新生兒有所回應時開始進行,且在 全程住院期間每日母嬰分離時間不超過 1 小時(包括執行醫療程序)。

99 年度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基準,指出醫療院所應該於產前及住

院期間主動告知及提供親子同室與相關注意事項,且應有具體之親子同室 感染控制及安全措施的政策,並必須告知及提供產婦及家屬瞭解。親子同 室感染控制措施,包括:(1)接觸母嬰前均要洗手;(2)管制訪客人數及探 訪時間;(3)患有感染性疾病之訪客應禁止探視,必要時須戴口罩。(4)不 得與傳染性科別病人住在同一病室。親子同室的安全措施,包括:(1)母親

(24)

14

應知道嬰兒必須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包括上洗手間時),如果需要離開須 將嬰兒交給有識別證之工作人員等;(2)母親必須知道,非經母親的同意,

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抱走嬰兒;(3)多方通道之環境,要有安全管制措施;(4) 母親必須知道當嬰兒有異常狀況時,如何通知醫護人員處理;(5)預防嬰兒 掉落。

親子同室是媽媽和寶寶都同住在一個房間(rooming-in)或是睡在同一 張床(bed-sharing)( WHO/UNICEF, 1992)。UNICEF(2004)訂定實施母嬰同床 (bed-sharing)的指引,應於親子同室前進行母嬰同床危險因子評估,依照 評估結果以作為醫護人員監測親子同室的依據,母嬰同床的危險因子包 括:當父母任何一方為吸菸者、酒癮者或正在服用任何會喪失意志的藥 物、當父母疲憊到無法對寶寶做反應時,並且應避免下列的危險因子發 生:讓寶寶睡在沙發、水床、睡袋或是軟床上、讓寶寶獨自睡在成人的床 上或和其他孩童或是寵物一起睡,並應確保寶寶沒有過熱(overheat)的情形 以及維持環境的安全性,評估寶寶是否能正確地含乳;另外,執行親子同 室的產婦應瞭解且能正確使用緊急呼叫系統;醫護人員方面,所有的醫護 人員都應該知道哪些產婦執行親子同室,並且依照下列監測標準照護產婦 及寶寶,以及有完整的評估及紀錄。

實施親子同床的監測標準分為四類,第一類為持續地監測(constant

supervision):當產婦無法負起照護嬰兒的責任時,醫護人員必須持續地監

測,包括:(1)產婦全身麻醉意識尚未恢復或脊髓麻醉導致無法活動;(2) 產婦因藥物導致昏睡或過度疲倦導致無法對嬰兒做反應;(3)產婦因疾病而 影響到意識或是無法做正常反應時,例如:發高燒、大量失血、嚴重高血 壓;(4)產婦患有影響空間知覺反應的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半身麻 痺、眼盲;(5)非常肥胖(需要對個案做個別性之活動及空間知覺的評估);

(6)罹患可能會暫時性喪失意識的疾病,例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癲癇。

(25)

15

第二類為頻繁地監督:當媽媽為吸菸者、寶寶生病或是早產兒,醫護人員 應該採頻繁地監督不可以讓兩人獨自相處的時間超過 10 分鐘以上。第三 類為間歇性地監測:當媽媽為吸菸者、寶寶生病或是早產兒,而媽媽和寶 寶同時在床上時則要間歇性地監測,以確保媽媽沒有睡著。第四類為間歇 性地監測:餵母乳的媽媽均無上述之危險因子,但當媽媽睡著時,仍應該 不定時地監測以確保沒有任何危險(UNICEF, 2004)。

醫療院所應有具體之親子同室感染控制及安全措施的政策,於產前及 住院期間主動告知及提供相關注意事項予以產婦與家屬,另外,醫護人員 應確實按照親子同室監測標準執行,以及病室應保持窗簾微開、燈光微 亮,醫護人員才能在不打擾親子的狀態下進行必要的監測,以確保並維護 媽媽及寶寶的安全(UNICEF, 2004)。

第四節 實施親子同室的相關因素

親子同室的實施受傳統觀念、家庭結構、社會價值觀以及個人等因 素的影響,故必須配合中國社會、家庭及個人的需求,並維護高水準的護 理品質。(馮,1992)。

一、與產婦基本資料的相關性

馮(1993)探討親子同室護理臨床實施護理效益的類實驗性研究,產婦 依意願選擇接受親子同室,接受親子同室 175位、未接受親子同室 85位,

基本資料經 χ2 檢定,於年齡、生產方式及哺餵方式均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 p< .01),接受親子同室者以年齡20至25 歲與31至35 歲居多,分別佔 20.24%及36.90%( p= .006),陰道分娩者佔63.53%( p= .008),哺餵母乳者

佔 70.59%( p= .001);葉(2001)比較親子同室與非親子同室之照護成效的研

究,採隨機方式,接受親子同室 223位、未接受親子同室 221位,統計顯 示接受親子同室與否與胎次( p= .017)、育嬰經驗( p= .049)、生產方式 ( p= .013)、哺餵方式( p< .001)、參加雙親教室( p= .017)有關,接受親子同

(26)

16

室以第一胎(56.1%)、自然分娩(64.4%)、哺餵母乳者(77.1% vs 54.3%)、無 育嬰經驗者(43.0% vs 33.9%)及參加雙親教室者(41.0% vs 30.0%)居多。

另外,高(2004)質性研究有關執行親子同室的困難處 護理人員經 訪談表示:「有的媽媽她來她就會跟你講說..我如果願意在你們醫院生的 話,可是我不要親子同室,因為他們在家好像都很辛苦,有時候不只照顧 一二個小孩,我好不容易生到第三胎,如果寶寶可以擺在嬰兒室三天,那 這三天是我這輩子最幸福的時候,可以好好休息。」國外的研究亦有不謀 而合之處,Svensson 等人(2005)探討產婦選擇夜裡親子同室的研究,實驗 組 58位、控制組53位,以態度量表調查,發現經產婦較初產婦對夜裡親 子同室抱持較負向之態度(70% vs 30%, χ2 = 4.69, p= .005 ) ,且初產婦接受 夜裡親子同室較經產婦多( 59% vs 41%, χ2 = 5.756, p= .016 )。

二、疲憊與睡眠品質

疲 憊 是 一 種 不 愉 快 的 經 驗(Milligan, Parks, Kitzman, & Lenz, 1997) (Milligan et al., 1997;Pugh, Milligan, Park, Lenz, & Kitzman, 1999),Ream及 Richardson(1996)將疲憊定義為:知覺上的主觀感受,一種不愉快的經驗,

使得身體、認知及情緒等層面有無法承受的疲乏與耗竭感及能量缺乏的感 覺,並且會影響體能及心智活動。Milligan (1989)將引起產後疲憊的因素分 為三部份:身體、心理及處境因素,身體因素包括:產程的長短、生產的 方式及失血量、荷爾蒙的改變、貧血、會陰的傷口、疼痛及母乳哺餵;心 理因素包括:睡眠失調、缺乏支持系統及憂鬱;處境因素包括:新生兒照 護的責任、多重角色、產後住院天數、新生兒的照護及家事上缺乏協助等。

而產後疲憊的婦女通常會出現負向、不舒適及低效率的情形,更會導致產 後憂鬱的發生,而造成後續的家庭問題如:新生兒受虐、婚姻緊張及性生 活的問題( Tory, 2003)。

Nysaether等人(2002),針對15位採24 小時親子同室產婦,以訪談方式,

(27)

17

結果得知 52%產婦生完產後會感到疲憊,有3.3%的產婦會因產後疲憊拒絕

與新生兒馬上接觸。葉(2001)親子同室與非親子同室之照護成效的研究,親 子同室的產婦有 223位、未接受親子同室產婦 221位,而未親子同室的原 因以太累為最大原因,所佔比率 48.8%,在產婦的總滿意度方面親子同室高 於非親子同室,但在「我滿意在住院期間,我有足夠的睡眠與休息」題項 滿意度最低;馮(1993)探討親子同室護理臨床實施護理效益的類實驗性 研究,實驗組 175 位、控制組85 位,接受親子同室護理比未接受親子同室 護理之產婦滿意度較好 ( p< .01),但在住院期間是否獲得足夠的休息與睡 眠之滿意度得分,實驗組低於控制組,但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p= .77)。

林(2001)質性研究指出產婦經過生產過程的煎熬與奮鬥,體力及能 力狀況是決定何時開始親子同室的考量因素,產婦覺得如果能夠先有適當 的休息,使精神、體力回復後再開始,會比較願意執行親子同室,親子同 室的 21 位產婦中有 5 位是採連續 24 小時的護理方式,其他產婦在執行期 間會依個人需要而中止,將寶寶推回嬰兒室,等休息夠了再繼續。另外有 產婦表示親子同室能夠減少來回嬰兒室的時間及體力,增加舒適與方便,

也是選擇親子同室考量因素之一。Svensson 等人(2005)探討產婦選擇夜裡親 子同室的研究,實驗組 58 位、控制組 53 位,以問卷方式調查,發現無夜 裡親子同室的產婦比夜裡親子同室的產婦更擔心自己和寶寶的睡眠情形(Z

= -2.321, p= .02)以及對噪音的打擾更敏感(Z = -3.487, p= .0005),但無論是否 接受夜裡親子同室的產婦皆對此護理模式抱持著正向肯定的態度(夜裡親

子同室 93%,無夜裡親53子同室73%),Keefe (1988)比較親子同室和傳統

母嬰分開照護模式對產婦夜眠之影響,親子同室 11位、傳統母嬰分開照護 10 位,以問卷方式調查,發現兩組產婦在睡眠時間(5.5小時 vs 5.3 小時, p

=.73) (實施每天24 小時親子同室)及睡眠品質( p =.64)皆以 24小時親子

同室者為佳,但在統計學無差異,其中採傳統母嬰分開照護的產婦有 7 位

(28)

18

服用安眠藥,而親子同室者均無服用安眠藥;產婦表示影響夜眠的因素與 是否有室友、產婦本身舒適情形、環境(噪音、病房的燈光或佈置)、嬰兒 的情形(聽到哭聲,擔心哭的是自己的孩子,而會至嬰兒室看孩子)、病室 類型(單人或雙人病室)、護理照護方式有關。

親子同室期間新生兒在媽媽身邊較有安全感,而促使媽媽和新生兒有 較好的睡眠品質,新生兒的啼哭行為也比較減少(Mosko, Richard, &

McKenna, 1997)。馮(1992)於親子同室護理實施的過程,就新生兒 15

分鐘觀察紀錄發現,新生兒在母嬰單位睡眠時間比在嬰兒房的時間明顯的 增長,其可能原因為產婦常常將自己的母嬰單位佈置得燈光柔和,甚而放 柔美的音樂,使新生兒在舒適的環境中能有安寧的睡眠,並減少產後婦女 往返病房與嬰兒室之間的疲憊。

三、新生兒黃疸現象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新生兒在出生 24 小時後開始出 現黃疸,一般在出生第3-4天未結合膽紅素開始上升,通常最高達 6-8mg/dl 於第 7-10天逐漸恢復正常,足月兒血清膽紅素値不超過 12mg/dl,早產兒 血清膽紅素値不超過 15mg/dl,只要其黃疸値不超過正常範圍,則不須要 任何醫療處置即可自行消失,若超過正常値需要接受照光治療。而每家醫 院在界定新生兒接受照光治療的黃疸値不同,由於新生兒照光治療必須在 嬰兒室執行,因此是導致親子同室臨床操作上間斷的原因之一(馮,

1992)。

四、月子習俗

「坐月子」是中國婦女產後必經的一種儀式性的行為,依照中國的習 俗,婦女在產後一個月需要「坐月子」,對婦女而言生產簡直是經歷一場 生死掙扎的大痛苦、大奮鬥,因此被認為是產婦身體最大的損失消耗,所 以產後身體大虛,一般認為在生產後一個月內,產婦應不事勞動,應靜臥

(29)

19

床上休養,需要充分的營養及完全的休息,以使生理與心理兩方面可以達 到較理想的恢復與適應;並且婦女應嚴格遵守各種行為規範及禁忌,改善 產後體質、預防疾病及維護健康等效果(黃,2003;陳、王,2000;林,

1996;韓,1992)。大多數的人也認為坐月子期間必須注意飲食,不勞動 工作,此為日後母子身強體建的基礎(翁,1994;莊,1994)。

高(2004)進行「醫療院所推動母嬰親善政策障礙分析與改進研究」

中,質性訪談 18家醫療院所的51 位醫護人員,有部份醫護人員表示產婦 或家屬因為月子習俗、文化因素等,覺得生產後婦女要休息,若新生兒在 嬰兒室,婦女可以有一段時間休息,因而無法配合執行親子同室。馮(1992)

指出台北榮民總醫院產後病房於民國 79 年推展親子同室之阻礙力,其中 因傳統固有的思想影響親子同室的決策行為;例如有人仍然認為生產之後 的完全休息與充份進補是絕對必要的,因而不願意進行親子同室。

國內的相關研究皆顯示產婦因為相信產後坐月子期間的休養將對其 身體的復原及改善相當重要,更相信如果未能做適當的休養,將會進一步 損害到身體的健康(高,1992),林(1996)產婦接受中國傳統坐月子習 俗的態度行為研究,共有 110位產婦為研究對象,以結構式問卷調查,統 計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產婦(98.2 %)都認為「女人生產應該好好做月子」,

同時也有 91% 的產婦認為「坐月子期間應多躺在床上休息」,有 84.5% 的 產婦同意「做一個好月子日後會讓我的身體比以前更好」及「坐月子期間 不應勞動」;在行為禁忌的觀念「做月子使我得到較好的休息」 (87.30%) 是產婦同意較高者;相同地,黃(2003)針對產婦執行坐月子習俗遵循度 與產後健康狀態之相關性,研究對象為220位產後3-5 週產婦,採結構式 問卷,發現產婦在坐月子習俗愈遵從 β= -0.120,其產後身體症狀愈少,

包括「避免蹲著」、「儘量躺著」有顯著性差異( p <.05),由此得知產婦坐 月子習俗遵循度與產後身體症狀有關,其中特別與不勞動有關。而這或許

(30)

20

也會影響產婦決定是否實施親子同室或是減少親子同室的時間,需要再進 一步的探討。

五、家人支持親子同室之程度

家庭為社會的基本單元,而生育是家庭組成的重要功能之一,生育會 引起家庭危機,必須藉著家庭成員間彼此的支持,方能渡過危機 (Vezean, 1987)。親子同室是一種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親子同室期間如果有 家人的支持與協助,會使個案更順手、有信心將小孩留在身旁繼續做。林

(2001)質性研究指出家人的支持與協助是產婦考量親子同室的因素之 一。高(2004)質性研究發現對於所有的醫療院所實施愛嬰親善醫院共同 認為的障礙因子為「個案與家屬的配合度不高」,部分醫療院所抱怨個案 或家屬因為月子習俗、文化因素、對哺乳認知上錯誤、語言障礙、因而對 於實施母嬰親善醫院的措施無法配合執行,這種情況特別發生在措施七

(實施每天 24小時親子同室)。 六、醫療政策及環境

97 年台灣地區的「母嬰親善醫療認證」在親子同室率方面通過認證 醫療院所高過未通過認證醫療院所,實施每天 24 小時親子同室是成功哺 餵母乳十大措施的第七項,而且成功哺餵母乳十大措施的每一個措施皆與 通過認證與否息息相關(許、江、陳、高,2001)。93 年「醫療院所推動 母嬰親善政策障礙分析與改進研究」分析認證通過(n= 194)、參與認證未 通過(n= 19)及未參與認證(n= 467)三組,十大措施實施困難程度及實施程 度 上 之 差 異 性 ; 三 組 在 十 大 措 施 實 施 程 度(F= 273.87, p<.001, K-W=

284.79),十大措施實施困難程度(F= 51.10, p<.001, K-W= 105.25)皆有差異 性,參與過認證的醫療院所不論通過認證與否,十大措施實施程度較未參 與認證的醫療院所來得好,且也比未參與認證的醫療院所在推動上較不認

為困難。Lafrance(2003)研究對象為四個生產中心共551位的產婦,發現影

(31)

21

響親子同室的因素為生產方式,陰道分娩者接受親子同室多於剖腹生產者 40.7% vs10.6% (N= 551, p<.001),經分析主要的原因為醫院政策,其中生 產中心 B的常規:自然分娩者必需接受 24小時親子同室,但剖腹生產者 則於產後第一天採母嬰分開之護理,在 Ottawa 剖腹生產者未接受親子同 室有高的盛行率,皆因醫院與生產中心B 有相同的政策而致。由此可知,

醫院政策對親子同室的影響性。

產婦們在執行親子同室,會顧慮到病房環境安排的適當性,如隔壁床 是否同為產婦、擔心寶寶會受到感染、擔心寶寶哭時會吵到他人作息,產 婦認為若環境再單純一些,則會更有助於親子同室。張(2009)質性研究,

研究對象為接受 24 小時親子同室的產婦,研究指出醫院雖推廣親子同室 的實施 但醫療單位為床位妥善被運用,在床位控管方面未能堅持親子同 室者相處一病室,造成婦科、安胎者共處一室,致使雙人房、三人房實施 親子同室的產婦面臨更多的擔憂及困擾,包括:音量相互干擾、嬰兒遭他 床或訪客感染的憂慮、擔心有意外突發還有嬰兒遭竊的憂慮。93 年「醫 療院所推動母嬰親善政策障礙分析與改進研究」中,質性訪談 18 家醫療 院所,部分醫院因為礙於空間的設計不佳(例如:產房、產後病房、嬰兒 室、開刀房不在同一層樓,產科單位混雜著其他科別個案等),因而無法 推展親子同室(高,2004)。

七、醫護人員對親子同室的理念與態度

醫護人員對親子同室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看法、鼓勵與否,對產婦在 選擇親子同室時有直接的影響( Young, 2005)。Svensson 等人(2005) 有關產 婦選擇夜裡親子同室的研究,實驗組 58位、控制組53 位,經問卷調查,

顯示產婦未接受夜裡親子同室是受醫護人員態度的影響 (Z= -2.733,

p= .006),而有52%夜裡親子同室的產婦察覺醫護人員希望寶寶夜裡留在

嬰兒室;在產婦選擇夜裡親子同室的變項中醫護人員的態度亦達統計學上

(32)

22

的差異(df= 1, χ2 = 8.96 p= .003),產婦感受醫護人員希望寶寶夜裡留在嬰兒 室 的 因 素 , 分 別 為 護 理 人 員 擔 心 產 婦 和 寶 寶 的 睡 眠 情 形(t= 3.56, p= .0006)、擔心產婦和寶寶被噪音打擾(t= 1.88, p= .06),並且不認為夜裡 親子同室對產婦與寶寶間的親密感是重要的 (t= 2.81, p= .006)。

Wilkerson 及 Barrows(1988)探討護理人員對實施親子同室的態度與看

法,以結構式問卷調查兩家醫院 42 名護理人員,結果指出護理人員由於 醫院政策改變,一下子無法適應突然的改變,故造成親子同室的失敗,有 48%的護理人員認為是責任加重,因此對親子同室的支持度不足也缺乏對 產婦的支持,另有 57%的護理人員認為母親抱怨睡眠不夠,較少有時間做 自己個人的事如坐浴,並增加較多的責任。影響醫護人員推動親子同室的 另一主因,是產兒科醫護人員間的理念不協調,尤其是意外事件發生時,

責任歸屬問題(高,2004)。

產婦由於育嬰技巧不純熟於執行親子同室,需護理人員適時給予指導 或協助,較能持續執行親子同室,哺餵母乳也較容易成功(高、林,2006);

另外,產婦表示在親子同室期間,因隨時有護理人員探視協助,覺得放心,

不會有無助感,並因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與態度,讓產婦能與護理人員互 動增加,適時的獲得協助與指導,可達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護理人員必 須主動探視並協助執行親子同室的母親,尤其是初產婦及第一次哺餵母乳 的母親,在學習正確哺乳技巧中所遭遇的挫折及焦慮,必須藉由護理人員 協 助 其 解 決 餵 奶 問 題 及 指 導 育 嬰 技 巧(Grochans et al., 2005; Pilotto, Vargens, & Progianti, 2009)。護理人員亦負有追究產婦拒絕及臨時中止親 子同室的原因 以給予問題解決及支持。

基於以上文獻查證,影響產婦選擇親子同室的因素為生產次數、育嬰 經驗、生產方式、哺餵方式、疲憊與睡眠品質、月子習俗、家人對親子同 室的支持程度、醫療院所的政策與環境、臨床醫護人員對親子同室的理念

(33)

23

與態度等;研究並指出產婦對親子同室都呈正向態度,因此藉由研究過程 瞭解產婦選擇親子同室的次族群,修訂並建立臨床護理人員於孕期及產後 住院期間母乳相關措施及內容。提升親子同室的執行及持續性,促進母親 與嬰兒生理健康。

第五節    計劃行edoc為理論 

本研究應用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jzen, 1985,

1989)為理論架構,計劃行為理論認為一個人對特定行為的執行是由個人 對執行此行為之意向所決定,行為意向就是個人想要執行特定行為之行動 傾 向 或 動 機 , 並 且 意 向 是 由 個 人 對 於 行 為 的 態 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行為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concerning the behavior)及行為控 制認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所共同決定,本研究以此三個構面探討 影響親子同室的意向及行為。

一、行為的態度

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或行為所抱持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包括好 惡、好壞及利弊的感覺,亦包含個人對此行為的重要信念及結果的評價;

當 個 人 對 某 行 為 的 態 度 愈 強 烈 則 從 事 該 行 為 的 意 向 會 增 強(Ajzen &

Fishbein, 1980),例如:產婦對實施親子同室抱持的態度愈正向則執行的 意願會增強,態度負向則反之,故衡量個人對行為的態度,可以預測其從 事該行為的意向。

二、行為主觀規範

行為的主觀規範是個人執行某行為時,認為其他重要關係人是否會同 意他的行為,亦即指個人從事某特定行為預期所受壓力,行為有時因人們 解讀情境的方式及來自重要他人的社會影響而有所改變,即個人是否採某 行為所預期的社會壓力,是經由個人所感受的社會壓力(規範信念,

normative belief, NBj),以及依從此社會壓力的動機(依從動機,motivation

(34)

24

comply, MCj)所共同決定。主觀規範具有影響性是因為人們自認重要的 參照團體,諸如親朋好友、同事及專家等對該行為所喜歡及期望的,也就 是個人採取某特定行為時所感受的社會壓力及是否願意依從的動機,例 如:產婦實施親子同室的原因,是否受到家人或醫護人員的影響,而非來 自個人對親子同室的態度,且因遵從重要對象的意願愈高,其實施親子同 室的意向愈高,故當個人採某行為的主觀規範愈正向,代表此行為意向愈 強(詹,2008;Ajzen & Fishbein,1980)

三、行為控制認知

行為不只是決定於態度及主觀規範,還須視個人對該行為的意志力控 制(volitional control)而定。行為控制認知是指個人要完成某行為有多困難 或容易的信念,它反映過去的經驗及預期障礙,當個人認為自己所擁有的 資源與機會愈多,所預期的阻礙愈少,對行為的知覺控制就愈強。行為控 制認知取決於個人知覺完成其行為,可能產生促進或抑制(控制信念;

control belief )及個人對於是否有能力掌握促進或抑制因素的主觀判斷

(知覺力量;preceived power),控制信念是指個人對機會、阻礙及擁有資 源的認知,知覺力量則是每個情況認知的影響會使促進或造成行為的阻 礙,當個人認為所擁有的機會資源愈多,且知覺有能力掌控時,其對行為 的控制亦愈強(Ajzen,1991)。

四、行為意向

個人對採取某特定行為的主觀判斷,它反映了個人執行某項特定行為 的意願及動機,亦即個人對特定行為意向越強烈,執行的意願及可能性愈 強,行為意向是預測個人行為最佳方法,且行為意向與行為之間有很高的 相關性(Ajzen,1991)。行為意向是由個人對於行為的態度、行為主觀規範 及行為控制信念所共同決定;至於外在變項,如基本人口學變項、產科史 變項等,對行為的影響則是透過行為的態度、行為主觀規範及行為控制認

(35)

25

知的相對重要性及其決定因素(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 機、控制信念及知覺力量)間接影響。

(36)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擬採橫斷式決策樹分析法,以方便取樣的方式選取個案。收案

期間自民國 2011年1 月15 日至4 月15日底止。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乃採用計劃行為理論(Ajzen, 1985, 1989) (圖 3-1),計劃行 為理論認為一個人對特定行為的執行是由個人對行為之意向所決定,行為 意向是個人想要執行特定行為之行動傾向或動機,並且意向是由個人對於 行為的態度、行為主觀規範及行為控制認知所共同決定;而行為態度則是 個人對此行為的重要信念及結果的評價,本研究以親子同室態度量表來瞭 解產婦對親子同室的態度;主觀規範則是個人對於重要的他人或團體認為 是否應該執行此行為的看法及依從動機,本研究問卷的醫療環境部分即涵 括醫院環境及政策、醫護人員的支持態度、親友的支持等,以瞭解其對產 婦選擇親子同室意向之影響性;行為控制認知即個人執行此行為時自己所 感受到可以控制的程度,其決定因素為可能促進或阻礙行為表現因素的個 人能力評估,(王,1998 ;Ajzen, 1985),本研究則以疲憊量表、身體不 適程度 10 分量表、月子習俗態度量表、睡眠品質及時數等問卷內容,評 估產婦的疲憊程度、身體不適程度、睡眠品質及時數、親子同室經驗,是 否直接影響其實施親子同室及意意向;產婦實施親子同室的意向方面,於 問卷設計產婦於懷孕期間對產後實施親子同室的意向。本研究以期瞭解影 響產後婦女實施親子同室的意向與決定因素,以對於臨床推動及提升親子 同室的實施有相當的助益。

(37)

27

圖3-1 計劃行為理論應用於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的決策樹

產婦對親子同室的態度 重要內涵: 產婦對親子同室 的信念及結果的評價

測量方法:親子同室態度量表

產婦對親子同室的主觀規範 重要內涵:產婦對於重要參 考對象認為是否親子同室的 信念及依從的動機

測量方法:

醫療環境及政策

醫護人員的態度

家人的支持

產婦對親子同室的行為控制 認知

重要內涵:促進或阻礙產婦 親子同室的因素之能力評估 及發生強度

測量方法:

過去親子同室經驗

月子習俗

疲憊程度

睡眠品質及睡眠時數

身體不適程度

實施親子同室 的意向 測量方法:

懷孕前決定 親子同室方式

產婦實施 親子同室 社會人口學變項

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 態、宗教信仰、職業、月 收入、安眠藥、吸菸、喝 酒習慣

產科史變項

懷孕週數、懷孕生產史、

產程、減痛分娩使用、生 產及麻醉方式、會陰撕裂 傷程度、生產時失血量、

新生兒性別及體重、是否 陪產及與新生兒肌膚接觸

、產後住院天數

Gambar

圖 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目的
圖 3-1  計劃行為理論應用於產後婦女選擇親子同室的決策樹
表 3-2  親子同室態度量表專家內容效度
表 3-3 做月子習俗態度量表專家內容效度
+7

Referensi

Garis besar

Dokumen terkait

If words, phrases, sontences, and text of sotnce language have synonym in target language, if they want to used, we can take them directly. For example: in